• 今夜起北京秋雨“返场” 明后天雨水频繁体感寒凉需添衣

    今天(9月29日)夜间起,北京秋雨将再“返场”,明后天将有雨水频繁“叨扰”,不过量级不大,普遍以小雨为主。受降雨影响,明后天,北京气温将明显下滑,其中明天最高气温仅22℃,公众外出需添衣注意保暖。


    今晨6时左右,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较差,朝阳、丰台、海淀、门头沟、顺义的部分地区能见度在1至2公里。





    今天早晨,北京能见度不佳。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受短波槽影响,今天早晨北京仍有轻雾或雾,白天晴转多云,北转南风2、3级,最高气温26℃;夜间云量增多,最低气温17℃,后半夜雨水将再度上线。


    明天,北京云量仍将较多,阴有小雨,气温将明显下降,最高气温仅22℃,伴随着阴雨体感会更加寒凉。后天,十一假期的第一天,北京西部、北部地区有小雨,气温继续保持低迷,公众外出需注意带好雨具,添衣保暖。


    气象专家提醒,今天早晨北京能见度差,公众出行需关注路况信息,注意交通安全。此外,今天夜间起,秋雨将再“返场”,明后天雨水将频繁打扰,外出需雨具随身,注意防雨。

    2021-09-29
  • 帮儿女带娃的老年人,“双减”后生活发生了啥变化

    2021年新学年有诸多新变化,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随着大批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关闭,“减负”成为家长群最受关注的话题。而在这场“减负”讨论里,未被提及但很重要的群体——帮儿女带娃的老年人,“双减”政策落地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校课后服务


    解决老人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很多地方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而且不少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状态。


    “小孙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因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我们当爷爷奶奶的还真是松了一口气。”家住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韩建国说。韩建国的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忙,他和老伴儿就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以及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


    “双减”后,韩建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放学后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以前孩子到家后第一时间就要看电视和玩游戏,之后才能写作业。”韩建国说,自己和老伴儿辅导孩子功课也存在一定困难。“新学期不一样啦,学校的课后服务特别丰富,孩子选了绘画课、围棋课和朗读课,尽情在这两小时内完成学习和兴趣的培养。”


    韩建国说,以前接孩子放学时经常看到有的父母请假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着实不便,现在有了学校的课后服务以及自愿托管的服务,为不少学生家长提供了便利。作为家长,可以放心工作,还不用花钱去找课外托管的机构来应对这段无人看管的时间。作为孩子,既有家长接送,又能在学校额外学些知识,确实省去了很多烦心事。不仅如此,由于周末不用上学科类辅导班了,孩子的周末时间也多了,家长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上课时间调整


    老人生活安排更从容


    同样享受到“双减”后“甜头”的还有李新老两口。李新退休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和老伴儿一起加入了街道一个小有名气的老年艺术团,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但是老两口同时也肩负着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的任务。李新的儿子儿媳因为工作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孙女主要由两位老人带。以前学校要求学生7点30分至7点50分入校,由于离学校有点远,早高峰时还堵车,孩子每天6点就得起床,李新和老伴儿也得早起照顾孩子。两人分工明确,李新负责给孙女做早餐,老伴儿则当司机。“孙女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早餐都是在家吃的。因为时间赶,每天早晨都跟‘打仗’似的。”李新说。


    “现在孩子早晨上学时间调整后,时间充裕了不少,我和老伴儿也更从容了一些,三人还能一起去停车场。从家到停车场的路程不远,但孙女也能适当运动下。”李新说,以前送完孩子后还要空出40多分钟,现在送完孙女上学,两人正好去参加艺术团的活动,时间刚刚好。此外,“双减”实施后,老人和孩子都不用来回奔波各个补习班了,时间也比较自由,二老经常会陪孩子一起运动,例如跳绳、跑步等,提高身体素质。“就是感觉现在的时间更多了,没事我还会研究下食谱,给孩子增加营养。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心。”李新说。


    专家有话说


    “双减”政策下,“带娃”老年人从一定程度上是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刘琦表示,“双减”政策很大程度解决了老人不能辅导孩子课业的痛点,同时家长不再为“孩子没地方去”担心,不再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发愁,但不少学生家长仍然存有焦虑和压力。


    刘琦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应太激进,应该先想清楚培养的方向。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家长,尤其是老人也不能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而应该适时调整状态。

    2021-09-29
  • 福建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均在厦门

    据福建省卫健委网站消息,9月28日0-24时,福建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厦门市3例);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0例。


    境外输入疫情


    9月28日0-24时,福建省报告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均为厦门市报告)。


    当日报告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0例。


    截至9月28日24时,福建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14例,目前住院21例,无死亡病例;现有报告境外输入疑似病例0例;现有报告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尚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0例。


    本地疫情


    9月28日0-24时,福建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厦门市3例);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0例(注:以上均按现住址统计)。


    自9月10日以来,福建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67例,目前住院358例,无死亡病例;现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尚在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例。


    密切接触者


    目前密切接触者已解除医学观察30078人,尚有14272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2021-09-29
  • 28日早晨北京局地能见度不足1公里 白天雾气散去晴天在线宜出行

    今天(9月28日)早晨,北京能见度较差,局地不足1公里,公众早高峰出行需保持车距,注意安全。预计今天白天,随着阳光上线,雾气逐渐散去,天气以晴间多云为主,较适宜大家户外活动。


    今天早晨有轻雾,截至6时12分,大兴、通州部分地区能见度较差,通州局地能见度不足1公里,南郊观象台的气温为17.3℃,早晨体感偏凉。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受高空偏西气流控制,未来两天北京以多云到晴为主。其中今天早晨有轻雾,白天多云间晴,北转南风2、3级,最高气温25℃;夜间大部地区多云转晴,北部山区有小雨,最低气温17℃。


    预计明天白天,北京仍将以晴或多云的天气为主,但夜间开始,天气将逐渐转阴,雨水将再度上线,西部、北部地区有小雨,出行还需带好雨具。


    气象专家提醒,今天早晨北京有轻雾,能见度不佳,公众驾车请保持安全车距,注意交通安全。此外早晚时段气温较低,体感偏凉,外出需及时调整着装,谨防着凉感冒。

    2021-09-28
  • 甘孜稻城发现大型旧石器遗址 实证人类13万年前已踏上青藏高原

    甘孜稻城发现大型旧石器遗址实证人类13万年前已踏上青藏高原


    皮洛遗址出土了东亚最精美的手斧遗存





    皮洛遗址出土的阿舍利技术组合。





    遗址可以看到清晰的地层剖面。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一般认为其始于距今300多万年以前,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海拔3750米的高原上,远古时期就已有人类活动了吗?最近,考古队员在甘孜州稻城县发现的皮洛遗址为人们带来了答案。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首次对外发布了稻城皮洛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成果。


    在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东麓,考古队员新发现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并在遗址中发现了东亚最精美的手斧遗存,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专家认为,这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不可思议海拔3750米高原发现近百万平方米旧石器遗址


    2019年开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相关团队在川西高原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在甘孜州新发现24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旧石器地点。2020年5月12日,考古队在稻城县附近发现皮洛遗址。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郑喆轩介绍,皮洛遗址位于稻城县金珠镇七家平洛村,距稻城县城约2公里,海拔3750米,处于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的三级阶地,整体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年代至少在距今13万年以上。


    “在高原上发现近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郑喆轩说,自遗址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已发现近万件石制品,其中7个文化层共出土6000余件石制品,地表采集3000余件,这说明远古人类在此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非常高,“这突破了我们以往的认识。”


    数量丰富发掘出土石器6000余件出土东亚最精美手斧遗存


    经国家文物局审批,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多学科研究团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经过5个月的田野发掘和对地表遗物的系统采集,考古人员揭露了多个人类活动面和用火、打制石器的遗迹,获得石制品6000余件,光释光测年、古DNA、粒度、磁化率、孢粉、土壤微形态、浮选土样等多学科研究样品数百份。


    其中发现的阿舍利文化代表性石器——手斧遗存令人心潮澎湃。据介绍,阿舍利文化是非洲、西欧、西亚和印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


    此前在东亚地区发现的阿舍利遗存,无论在技术、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许多,因此在国际上存在许多争议,被部分学者称为似阿舍利遗存。


    此次皮洛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数量丰富、地层与时代清晰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中国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等专家认为,该发现可以与西方晚期阿舍利遗存媲美,是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确凿无疑的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产品。


    特殊价值手斧遗存的发现解决“莫维斯线”争论


    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创造并使用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定型工具,具有对称性、多功能性,可用于砍伐、狩猎等,有人称它为“人类心灵之窗”。


    “在制作手斧前,需要先在脑中形成目标产品的基本模样,专业上称为‘概念模板’,这说明当时的人已具备复杂思维能力。他们清楚自己需要一个复杂、规整的目标产品。”郑喆轩说。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从英国的中北部到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附近划出一条“文化线”,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位于该线以西、以南的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以阿舍利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人们后来把这条“文化线”称为莫维斯线。


    此次皮洛遗址的新发现让“莫维斯线”理论不攻自破。高星等专家认为,皮洛遗址发现的阿舍利技术遗存,可以说把“莫维斯线”擦掉了,为争论画上了句号。


    此外,皮洛遗址的空间位置同样非常重要而敏感。专家介绍,根据此前的研究,亚洲东部包含阿舍利技术遗存的遗址星星点点分布在印巴次大陆和中国广西百色、广东郁南、湖南洞庭、湖北郧县与丹江口、陕西汉中与洛南、山西丁村等地区。皮洛遗址等含手斧的遗址填补了该技术体系的一个关键空白区和缺环,连接起印巴次大陆、中国南北方直至朝鲜半岛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于认识远古人群迁徒和文化传播交流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意义重大揭示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历史进程


    不仅如此,郑喆轩还告诉记者,这处青藏高原上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完整保留、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3个连续性文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郑喆轩说:“不同石器组合说明其有可能为不同的人群创造,亦或是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技术适应,同时表明在10余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他介绍,在同一处发现3个人类文化阶段,这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见,3个发展阶段代表着文化的变化,能够清晰反映出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过程。


    郑喆轩说,尤其是连续的地层堆积、完好的埋藏条件和清楚的石器技术演变序列,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提供了该地区古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耦合关系的重要生态背景和年代学标尺。(记者戴竺芯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稻城皮洛遗址四大罕见之处


    约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旧石器遗址


    皮洛遗址位整体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专家表示,在高寒地区发现近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此大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国内外都较为罕见。


    拥有7个文化层


    自遗址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已发现7个文化层、近万件石制品。这说明远古人类在此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非常高,突破了人们以往的认识。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高原剥蚀地貌很难堆积地层。然而在考古学上,大多情况下,专家是根据地层判断遗址年代、环境等背景信息。就青藏高原已发现的遗址而言,绝大多数都没有地层,许多仅有一两个地层。皮洛遗址连续不断的7个文化层十分罕见,这不仅对考古学来说很珍贵,对于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也意义非凡。


    同一地点发现完整文化发展阶段


    皮洛遗址完整保留、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


    专家介绍,在一个地方发现3个人类文化阶段,不仅在高原上,整个世界上都非常罕见。不同石器组合说明其有可能为不同的人群创造,亦或是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技术适应,同时表明在10余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尤其是连续的地层堆积、完好的埋藏条件和清楚的石器技术演变序列,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等历史进程。


    发现东亚最精美手斧遗存


    皮洛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数量丰富、地层与时代清晰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所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该发现彻底解决了有关“莫维斯线”的争论,为研究、认识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不同地区人群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关键的证据和信息。

    2021-09-28
  • 阔别四年 九寨沟“补妆”归来 记者实地探访,“童话世界”美丽依旧

    珍珠滩瀑布。





    五花海。


    初秋时节,四川九寨沟色彩斑斓,宛如画卷。9月28日,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将在九寨沟县举行,九寨沟景区也将全域恢复开放。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诺日朗瀑布、五花海等多个景点遭到破坏。阔别四年,经过恢复重建,“童话世界”九寨沟“补妆”归来。全新亮相的景点将给游客带来哪些惊喜?9月2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从树正沟到日则沟,再到则查洼沟,只见千湖叠翠,万流飞驰。一路上游客欢笑声四起。


    虽受疫情影响,九寨沟景区当天仍接待游客5280人,旅游热度正逐步升温。


    全天候监测保护全面治理170处地质灾害


    “九寨沟依然美丽”,是设立在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的一句标语,简洁又实在。早上8点过,熙熙攘攘的游客开始往沟口涌进。和以往拥挤的进入体验不同,上下分层的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让每一个游客都能从从容容地进入。


    在九寨沟智慧中心,二十多个监控画面,正在实时展示景区游客、地质、森林防火等监控画面。“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当地和景区考虑最多的还是保护和安全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琦介绍,九寨沟坚持预防为主、分类实施、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原则,全面排查评估灾害,彻底治理灾害隐患,全天候监测灾害点,全面治理170处地质灾害点,景区的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补植树木27万株诺日朗瀑布美景恢复如初


    秋日九寨,一步一色,一步一景,幽静空旷的山谷里藏着水平如镜、色泽艳丽的海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在这份秘境美色的背后,是凤凰涅槃般的生态景观修复奇迹。


    火花海像一颗硕大的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络绎不绝的游客,很难想象曾经因地震失水,火花海差点“消失”。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肖维阳描述了火花海决堤后惨不忍睹的场景:“偌大的海子顷刻不见踪影,原本的湖泊生态系统变成河道生态系统,钙华丘裸露在空气中。”


    保护千万年形成的钙华体成为震后生态恢复的难题。国内外著名专家联合制定了以糯米灰浆、震损钙华和崩塌落石等为主要原料的新技术修复方案,就地取材,最大程度保持了自然本色。“除了修复,保护也运用了多种科技手段。”肖维阳说。如今,钙华体堤坝上,安装了不同的监测设备,各类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为全力保护景区的生态系统,九寨沟景区累计补植补造树木27万株,修复、恢复生态环境2585亩,受损山体、植被得到了快速修复。修复过程中,景区全天候全面监测生态环境,新建长海、树正等5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站,常态化开展动植物、水质、空气等监测,景观地表水质、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国家一类和一级标准。诺日朗瀑布和火花海通过有效的人工干预,已经恢复到震前的美丽状态。(记者赖芳杰柴枫桔李雨心杨金祝)


    同步播报


    共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


    国际型研讨会在九寨沟开幕


    华西都市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边钰徐中成)9月26日,世界自然遗产地韧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阿坝州九寨沟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是“8·8”九寨沟地震后当地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型研讨会,也是“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研讨会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国际旅游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世界自然遗产地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恢复重建、如何提升遗产地韧性能力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会议期间签署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九寨沟科研基地”也在会上揭牌。


    新闻链接


    “人间瑶池”里藏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从上空望去,“人间瑶池”像一条彩带流淌在森林间;在弥散的云雾中,漫山的树木黄绿交织、层林尽染……倘若在仲秋九月踏入黄龙景区,就能看到这样一幅秋意的画面。再配上若隐若无的鸟儿啼鸣,这幅画面更有了一丝动态之美。


    9月27日,记者走进黄龙景区,这个以“彩池、瀑布、滩流、雪山、古寺”五绝闻名于世的风景名胜区,正因这片土地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焕发出生态原始之美。


    “你们要是5月份来,就能看到漫山的杜鹃花,有白色、黄色、粉色,好看极了。如果是6月份来,那杓兰花就开了,紫红紫红的。要知道,在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里,生长着19属、34种濒危物种杓兰。”背着笨重的单反相机,穿着厚实的冲锋衣,黄龙景区市场营销策划员王东说起这片土地所栖息的生灵,如数家珍。


    黄龙的生物之美,不只有静态的植物,更有无数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大能猫、川金丝猴、牛羚、豹、云豹等;II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豺、黑熊、兔狲等。漫步在景区之中,你偶尔还会发现小松鼠站立在人行道上,手中捧着吃剩的食物。


    “黄龙自然保护区始建立于1983年,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和钙华景观为主的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黄龙景区高级工程师周听鸿介绍,“1989年,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结果,黄龙自然保护区仅有大熊猫2只。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有大熊猫14只。到了2015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有大熊猫15只。”


    在景区维护方面,黄龙也在积极作出努力。景区之中,王东指着一条崭新的电动车道告诉记者,这条车道已经整装待发。“开通后,可以让游客少走约2公里的路程。”

    2021-09-28
  • 非早晚高峰时段北京一些小区地铁口难觅共享单车 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怎么解

    “我今天上午8点出门去上班,小区门口没有一辆共享单车。走路十几分钟到地铁6号线北运河西地铁站,那里也没有一辆共享单车。”9月16日上午9点20分许,在北京地铁14号线阜通站C口,《法治日报》记者见到了家住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附近的市民李先生。


    让李先生郁闷的是,出站后,他想骑车去公司,却发现阜通站C口此时同样没有共享单车。“共享单车都去哪儿了?”他提出疑问。


    记者近日采访得知,不少北京市民都有过类似经历,在非早晚高峰时段出行,无论是一些小区门口还是地铁站口,都难以见到共享单车的踪影,由此很多人感叹:出行“最后一公里”不容易。


    市民出行遇难题


    上身黑色T恤、下身运动长裤的李先生今年40多岁,居住在北京通州区,工作在朝阳区。考虑到北京的交通状况,他工作日出行主要靠“地铁+共享单车”,周末出行才开车。


    他通常的行程是,上午8点左右出门,在小区门口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到地铁6号线北运河西地铁站,在金台路地铁站换乘14号线,再乘坐六七站,出地铁站后再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到公司。


    李先生发现,每天早晚六七点,小区门口停满了共享单车,估计得有六七十辆,如果上午7点半左右到小区门口,一般还会有少量单车,但8点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遇到这种情况,他要么走着去地铁站,要么走到距离小区门口大约一公里处的一所幼儿园外,那里有时会有共享单车停放,再骑车去地铁站。


    李先生的经历,市民周先生感同身受。


    “以前小区门口、附近地铁站口共享单车挺多的,很多车长期不用都落了一层灰。现在可能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选择共享单车的多了,早上过了八九点就很难找到车。”家住朝阳望京地区的周先生说。


    望京阜通地铁站附近有SOHO等商圈,平时人流量较大。9月17日上午9点,记者走访看到,阜通站B口附近同样没有停放共享单车,但在A口附近停放着几辆共享单车。


    记者随后走到地铁14号线和15号线交会的望京地铁站。A口附近有施划停放共享单车的白线框,靠近入口的一处白线框内,一位女士擦了擦车座后,骑走了最后一辆共享单车。C口附近原本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在记者观察时,有辆小货车开过来投放共享单车,周边有多位群众立即排队等待扫码骑车。


    “感觉骑车的人比原来多了,出站经常遇到没车用的情况。”一位用户边扫码边对记者说。


    根据共享单车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系统能够发现城市骑行规律,精准预测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共享单车供需。有单车投放人员称,共享单车需要往哪个点投放、哪个点缺共享单车,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在他们手持的终端上,“屏幕上带白圈的就说明能投放”。


    偏远地区投放少


    最近3年,北京市民张成已经习惯了骑共享单车出行。


    2019年底,张成在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一小区租房居住,住处距离地铁站大约两公里,早上去上班,到地铁站坐公交不方便,走路需要十几分钟,骑共享单车最省心。“租住的地方距离地铁站远,租金就会便宜,我周围不少人这样租房子。”张成说。


    对张成来说,由此带来的不便是出行难,“即使我早上6点起床出门,小区门口往往也只有两三辆共享单车,有时候一辆也没有。我也没看到过有人往小区附近投放共享单车”。


    无奈之下,有的居民只好花3元或5元选择“黑摩的”出行,有的自己买自行车或电动车,张成的选择是走着去地铁站。


    2020年下半年,张成搬离了管庄,租住在朝阳区望京一个老旧小区。现在由于工作原因,张成时不时穿行于朝阳区的大街小巷。


    根据他的骑行经验来看,下午下班时间段和晚上,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一辆挨着一辆,到处都是,此时的地铁口却少有共享单车;到了第二天上午,小区门口变得空空荡荡,非高峰时段出行主要靠走路,此时的地铁口也少有共享单车。


    “地铁口共享单车最多的时候是临近中午和下午两三点钟。”张成说,白天共享单车多集中于写字楼、企事业单位门口等地,而在城市里相对偏远的地方,共享单车投放很少。


    记者近日走访东城区广渠门内地铁站、海淀区长春桥地铁站附近小区时,同样有居民反映,非早晚高峰出行时段,小区门口、地铁站口难觅共享单车踪影。


    可按需投放车辆


    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是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共享单车的兴起,也是抓住了群众这一出行难的痛点。


    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共享单车在北京全面铺开时,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的运营车辆总数曾达到235万辆,严重超出空间承载能力。


    2017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下发通知,对共享自行车实施总量调控政策。此后,共享单车运营车辆总数持续下降。


    2020年,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向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报备车辆共84.4万辆。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信息,北京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实施动态总量调控,2021年中心城区车辆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


    近日,《202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2020年北京市居民步行、骑行比例合计达到46.7%,为近5年最高点。其中,单车骑行量7.3亿人次,同比上涨35.2%。


    同样关注到这一数据的李先生认为,上涨的骑行量与总量调控的共享单车数量之间显然还存在矛盾,这或许是他经常无车可骑的原因。


    多位受访群众提出,共享单车太多可能确实会出现乱停放等问题,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群众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可能更大了,是否应当对共享单车进行总量调整?即便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和运营企业能否借助科技、大数据等力量,通过科学、动态的调配,缓解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更多群众受益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


    近日,记者以骑乘者身份通过线上咨询和电话咨询的方式,联系了多家共享单车的人工客服。


    面对记者反馈的非高峰时段一些小区、地铁口共享单车少的情况,这些公司客服的应对方式大同小异,均先询问记者所在地区,然后表示会如实记录所反映的情况,后续平台也会进行优化,当地运营人员会根据当地用车需求进行车辆投放。


    此外,在哈啰客服热线的智能回复环节,咨询“路面车辆少”的问题时,智能客服回复称:“路面车辆少,可能是因为您所在的城市或区域正在进行车辆养护,建议您及时更换其他交通工具出行。”(记者陈磊见习记者孙天骄)

    “我今天上午8点出门去上班,小区门口没有一辆共享单车。走路十几分钟到地铁6号线北运河西地铁站,那里也没有一辆共享单车。”9月16日上午9点20分许,在北京地铁14号线阜通站C口,《法治日报》记者见到了家住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附近的市民李先生。


    让李先生郁闷的是,出站后,他想骑车去公司,却发现阜通站C口此时同样没有共享单车。“共享单车都去哪儿了?”他提出疑问。


    记者近日采访得知,不少北京市民都有过类似经历,在非早晚高峰时段出行,无论是一些小区门口还是地铁站口,都难以见到共享单车的踪影,由此很多人感叹:出行“最后一公里”不容易。


    市民出行遇难题


    上身黑色T恤、下身运动长裤的李先生今年40多岁,居住在北京通州区,工作在朝阳区。考虑到北京的交通状况,他工作日出行主要靠“地铁+共享单车”,周末出行才开车。


    他通常的行程是,上午8点左右出门,在小区门口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到地铁6号线北运河西地铁站,在金台路地铁站换乘14号线,再乘坐六七站,出地铁站后再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到公司。


    李先生发现,每天早晚六七点,小区门口停满了共享单车,估计得有六七十辆,如果上午7点半左右到小区门口,一般还会有少量单车,但8点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遇到这种情况,他要么走着去地铁站,要么走到距离小区门口大约一公里处的一所幼儿园外,那里有时会有共享单车停放,再骑车去地铁站。


    李先生的经历,市民周先生感同身受。


    “以前小区门口、附近地铁站口共享单车挺多的,很多车长期不用都落了一层灰。现在可能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加上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选择共享单车的多了,早上过了八九点就很难找到车。”家住朝阳望京地区的周先生说。


    望京阜通地铁站附近有SOHO等商圈,平时人流量较大。9月17日上午9点,记者走访看到,阜通站B口附近同样没有停放共享单车,但在A口附近停放着几辆共享单车。


    记者随后走到地铁14号线和15号线交会的望京地铁站。A口附近有施划停放共享单车的白线框,靠近入口的一处白线框内,一位女士擦了擦车座后,骑走了最后一辆共享单车。C口附近原本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在记者观察时,有辆小货车开过来投放共享单车,周边有多位群众立即排队等待扫码骑车。


    “感觉骑车的人比原来多了,出站经常遇到没车用的情况。”一位用户边扫码边对记者说。


    根据共享单车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系统能够发现城市骑行规律,精准预测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共享单车供需。有单车投放人员称,共享单车需要往哪个点投放、哪个点缺共享单车,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在他们手持的终端上,“屏幕上带白圈的就说明能投放”。


    偏远地区投放少


    最近3年,北京市民张成已经习惯了骑共享单车出行。


    2019年底,张成在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一小区租房居住,住处距离地铁站大约两公里,早上去上班,到地铁站坐公交不方便,走路需要十几分钟,骑共享单车最省心。“租住的地方距离地铁站远,租金就会便宜,我周围不少人这样租房子。”张成说。


    对张成来说,由此带来的不便是出行难,“即使我早上6点起床出门,小区门口往往也只有两三辆共享单车,有时候一辆也没有。我也没看到过有人往小区附近投放共享单车”。


    无奈之下,有的居民只好花3元或5元选择“黑摩的”出行,有的自己买自行车或电动车,张成的选择是走着去地铁站。


    2020年下半年,张成搬离了管庄,租住在朝阳区望京一个老旧小区。现在由于工作原因,张成时不时穿行于朝阳区的大街小巷。


    根据他的骑行经验来看,下午下班时间段和晚上,小区门口的共享单车一辆挨着一辆,到处都是,此时的地铁口却少有共享单车;到了第二天上午,小区门口变得空空荡荡,非高峰时段出行主要靠走路,此时的地铁口也少有共享单车。


    “地铁口共享单车最多的时候是临近中午和下午两三点钟。”张成说,白天共享单车多集中于写字楼、企事业单位门口等地,而在城市里相对偏远的地方,共享单车投放很少。


    记者近日走访东城区广渠门内地铁站、海淀区长春桥地铁站附近小区时,同样有居民反映,非早晚高峰出行时段,小区门口、地铁站口难觅共享单车踪影。


    可按需投放车辆


    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是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共享单车的兴起,也是抓住了群众这一出行难的痛点。


    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共享单车在北京全面铺开时,共享自行车运营企业的运营车辆总数曾达到235万辆,严重超出空间承载能力。


    2017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下发通知,对共享自行车实施总量调控政策。此后,共享单车运营车辆总数持续下降。


    2020年,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向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报备车辆共84.4万辆。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信息,北京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实施动态总量调控,2021年中心城区车辆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


    近日,《202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2020年北京市居民步行、骑行比例合计达到46.7%,为近5年最高点。其中,单车骑行量7.3亿人次,同比上涨35.2%。


    同样关注到这一数据的李先生认为,上涨的骑行量与总量调控的共享单车数量之间显然还存在矛盾,这或许是他经常无车可骑的原因。


    多位受访群众提出,共享单车太多可能确实会出现乱停放等问题,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群众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可能更大了,是否应当对共享单车进行总量调整?即便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和运营企业能否借助科技、大数据等力量,通过科学、动态的调配,缓解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更多群众受益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


    近日,记者以骑乘者身份通过线上咨询和电话咨询的方式,联系了多家共享单车的人工客服。


    面对记者反馈的非高峰时段一些小区、地铁口共享单车少的情况,这些公司客服的应对方式大同小异,均先询问记者所在地区,然后表示会如实记录所反映的情况,后续平台也会进行优化,当地运营人员会根据当地用车需求进行车辆投放。


    此外,在哈啰客服热线的智能回复环节,咨询“路面车辆少”的问题时,智能客服回复称:“路面车辆少,可能是因为您所在的城市或区域正在进行车辆养护,建议您及时更换其他交通工具出行。”(记者陈磊见习记者孙天骄)

    2021-09-28
  • 北京:明起乘坐地铁禁止携带电动代步工具

    北京市交通委昨日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保障运营秩序,维护安全、便捷、和谐的乘车环境,依据《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等规定,市交通部门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进行了修订,明确自2021年9月28日起,禁止乘客携带电动代步工具进站乘车。

    经综合各方意见,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对第六条、第十四条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其中第六条增加“不得携带电动代步工具以及其他妨碍站内、车内通行或对运营安全可能造成影响的物品乘车,无障碍用途的电动轮椅除外”内容,明确乘客不得携带电动代步工具进站乘车;第十四条第九项删除“自动平衡车”内容,明确乘客“不得在车站、车厢使用折叠自行车、各类滑板车、滑轮鞋、滑板等,不得携带充气气球进站乘车。”

    携带电动自行车等进站乘车存在车辆防火性能低、起火后无法尽快有效扑灭、可能堵塞通道、影响疏散等安全问题,在地铁车站、列车环境相对封闭的地下空间,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且禁止电动代步工具进入地铁顺应当前消防安全形势和广大乘客安全要求,应当禁止。代驾行业及最后一公里通勤问题可由共享单车等其他交通方式解决。

    2021-09-27
  • 河南发现距今3万多年人类头骨化石

    3万多年前的人类住在哪儿?悬崖边的“豪宅”有多大?……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为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2021-09-27
  • 成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城市更有魅力 居民更加满意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城市:建设文明菜市,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也让城市的人情味更浓厚;开展河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让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切实提升;打造众多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努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现代化城市。

    文明菜市充满人情味

    早上7点,位于成都著名景点宽窄巷子入口处的益民菜市长顺街店,各个摊主正在整理菜品,繁忙而有序。蔬菜摊摊主周月嫦刚刚将新鲜的菜品一一码放好,又赶紧在手机上回复消息,“很多老顾客不方便出门买菜,都会给我发信息下单。我和女儿负责配送上门,顺便还帮他们带别的生活用品,这是一种信任!”周月嫦说。

    一个多小时后,菜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墙壁上滚动播放着实时菜价和每种蔬菜的溯源信息。摊主们一边经营,一边和顾客们闲聊,随处弥漫着和谐融洽的气氛。

    检查清洁消毒情况、核实摊主基础信息、落实出入口管理制度……同一时间,店长舒强一天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60多岁的他干起活来丝毫不输年轻人,工作10多年来,他每天在菜市走的步数就达到近两万步。

    “要打造文明菜市,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付出。我们服务好各位商家,商家才能用心服务市民,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顾客和摊主之间相互尊重,矛盾纠纷就少了,咱们去年还被评为全市‘平安市场’。”舒强说,菜市服务周边居民超过5万名。多年来,菜市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摊主和顾客经过10多年的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让城市的人情味更加浓厚。

    河道治理提升幸福感

    “那朵盛开的红花叫三角梅,开得真漂亮。”家住成都成华区二仙桥公园附近的居民张露说。作为全职妈妈,她每天在孩子上学后都会和其他孩子妈妈出来散步,观赏怡人的城市景色。

    “这几年来,附近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张露回忆,2017年以前的方家河还是一条臭水沟,时常散发出的臭味让周边居民颇有怨言。河边棚户区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转变源于成都市成华区对方家河的重拳治理。经过河道治理、沿河造景、绿道建设,并结合区内铁道文化改建公园式婚姻登记点、火车餐厅等等,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与城市文化结合发展的红利。“环境好了,周边居民更注重生态保护,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向朝晖说。

    近年来,成都市全域以锦江治理为代表的河道治理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为城市依托水生态建园造景提供了依托。城市里有了更多可玩赏可留驻的公共空间,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城服务人、人热爱城的文明风尚。张露说,今年她被选为居民小组长,平日里协助社区通知事情、宣传接种疫苗等等,“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很愿意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场馆增强归属感

    文明城市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美育让成都城市的内涵得到不断提升,居民也对城市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对成都的故事了解越多,我就对成都的文化越感兴趣。”市民毛晓兵参观完成都博物馆后,觉得自己第一次与这座城市有了深度交流,一种作为“成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博物馆是将地域文化进行浓缩并集中展示的场所,人们走进博物馆,能直观感受一座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底蕴。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目前已有博物馆160家,其中包括非国有博物馆110家、国家级博物馆20家。博物馆总数、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让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

    遍布城乡的博物馆,不仅让居民群众增长知识,为大伙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也增强了市民精神上的归属感,让成都更有文化底蕴和魅力。(朱小路)

    2021-09-27
  • 四川陕西降雨“无缝衔接” 北方多地气温回升

    上一轮降水刚刚落幕,今明两天(9月27日至28日),四川盆地、陕西等地又将迎来新一轮降水过程,部分地区有暴雨出没。由于上述地区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需注意防范次生灾害。气温方面,国庆假期前,长江中下游等地将暂时退出高温行列,北方大部气温逐渐回升。

    四川盆地陕西等地新一轮降水“无缝衔接”部分地区有暴雨

    昨天,降水依然集中在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监测显示,四川盆地、陕西中南部、山东中东部及海南岛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四川广元、巴中和南充、陕西汉中、山东青岛、海南海口等局地大暴雨(100~168毫米),南充局地降雨量219毫米;四川盆地最大小时降雨量40~94毫米。

    今明两天,四川盆地、陕西等地又将“无缝衔接”新一轮降水过程,其中,四川盆地北部、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10~120毫米),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具体来看,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四川盆地北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南部和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北部、陕西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110~120毫米)。

    明天,四川盆地北部、川西高原南部、陕西东南部、山西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湖南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

    气象部门提醒,陕西、四川盆地等地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上述地区公众务必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

    国庆假期前长江中下游暂时退出高温行列北方大部气温回升

    气温方面,随着冷空气南下以及降水的铺展,今天开始,南方的高温天气将逐渐向南收缩,长江中下游一带将在国庆假期前暂时退出高温行列,最高气温降至30℃左右;但在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一带,由于冷空气无法抵达,上述地区高温仍将持续。像是广州,预计29日至30日还将出现连续3天高温天气,暑热难消。

    再将视线转向北方,今明天这轮降雨过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将迎来一波回温,最高气温将升至30℃左右。像是西安,今天最高气温还只有19℃上下,但10月1日就会升至28℃左右。

    不过,国庆假期期间,北方的冷空气仍将活动频繁,降雨、降温都会随之而来,因此后期北方气温整体将会呈现起伏波动的态势,提醒公众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合理着装、谨防感冒。

    2021-09-27
  • 9月28日零时起,石家庄市绕城高速内高速公路免费行驶

    9月28日零时起

    石家庄市绕城高速内高速公路免费行驶

    当日11时起,4座新建收费站正式启用,原有9座收费站收费系统停止使用,开放通行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曹智)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意见精神,省交通运输厅拟于9月28日对石家庄市绕城高速内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开放通行。

    从9月28日零时起,石家庄市绕城高速内的高速公路免费行驶、不再收费。当日零时至8时为收费系统调整阶段。该阶段内,绕城高速内9座原有收费站(西兆通、北五女、藁城西、石家庄、栾城、西古城、石清路、南新城、正定)保持运行,代收绕城高速之外的其他路段通行费。

    9月28日8时至11时为收费系统切换过渡阶段。石家庄东、南、西、北4座新建收费站试运行。在此阶段,ETC车辆在新建收费站和绕城高速内原有收费站正常行驶ETC车道。非ETC车辆在绕城高速内原有9座收费站进入高速公路时,领取一张纸质通行券,作为通行凭证,在绕城高速公路内免费通行;如需在4座新建收费站进入绕城高速外的高速公路,则在新建收费站入口车道凭纸券换取CPC卡继续行驶。

    9月28日11时起,4座新建收费站正式启用,原有9座收费站所有车道收费系统停止使用,开放通行。

    2021-09-26

  • 首 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