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如画引客来

    12月2日,第二十一届亚布力滑雪节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开幕,推出“滑雪+旅游”“滑雪+文化”等五大板块50余项冰雪活动。“几年前我在亚布力学会了滑雪,上瘾,之后每冬必来。”上海游客方先生说。

    亚布力是哈尔滨打造冰雪产业的一个亮点。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介绍,哈尔滨充分发挥冰雪资源优势,变冷资源为热消费,为文旅产业发展构建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打造特色冰雪景观

    冬日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被厚雪紧裹着,一栋栋俄式建筑矗立雪中。孩子们在雪中嬉戏,年轻人忙着打卡拍照,情侣们牵手漫步,构成了一幅冰雪美图。庄园负责人韦敏芳说,冰雪已成景区引客的重要方式。

    作为全国知名“冰雪强市”,哈尔滨在冰雪建设上进行顶层设计,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为冰雪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方向性、政策性支持。

    哈尔滨整合冰雪资源,强力推进冰雪景观建设,用形式多样的冰雪景观引客。

    2022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推出了冰雪之冠、雪花摩天轮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冰雪项目,运用冰雪展示哈尔滨的城市特质、历史底蕴,形成强大的引客功能,从开园至闭园71天,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

    哈尔滨创建了集体验、娱乐、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太阳岛雪博会,集公益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松花江冰雪嘉年华,集文化、旅游、酒店等多内容的哈尔滨融创雪世界等一大批冰雪旅游目的地,推出多种文旅活动,受到游客青睐。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广营销处处长姜兆生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在冰雪景观集群建设上加大力度,阿城大金都欢乐谷、冰雪博物馆、星光数字冰雪综合体等项目正在推进中,通过众多的冰雪景观让游客游出快乐、游出品质。

    用多彩文旅活动激发冰雪产业活力

    在今年举办的第39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上,冰雪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赴浪漫冰雪盛会。

    为激发冰雪产业活力,哈尔滨举办了以展览展示、主题论坛、产业对接等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博览会、哈尔滨冰雪美食节、哈尔滨采冰节、哈尔滨冰雪欢乐季等一大批冰雪节庆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哈尔滨冰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冰雪运动赛事已成为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的一大亮点。哈尔滨市体育局副局长董兴旺介绍,哈尔滨通过举办冬季铁人三项赛、越野滑雪马拉松、速度滑冰马拉松、冰壶赛等多项冰雪赛事,以赛事聚人气、促消费、强产业,助力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哈尔滨还邀请媒体记者、网红主播走进哈尔滨各大冰雪景区,介绍冰雪旅游纪念品、冰雪旅游线路等,扩大了哈尔滨的冰雪传播;同时积极走出去,到各地进行冰雪推介,把冰雪形象展现在大众家门口。

    黑龙江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冰雪研究分会会长姜一海表示,哈尔滨的冰雪活动得到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他们纷纷来到哈尔滨,欣赏如画美景,了解冰雪民俗,体验速度与激情。

    文旅融合成引客亮点

    驻场演出已成哈尔滨冰雪经济的一大特色。每到雪花飞舞时,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艺术场馆及哈尔滨交响乐团等演出机构纷纷开展驻场演出活动。黑龙江省京剧院、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等单位更是以精品剧目、折子戏及戏曲综艺晚会等形式吸引游客,使游客能够白天看冰雪、夜晚赏艺术。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冬奥冠军墙让人充满自豪,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的百米雪雕让人叹为观止,哈尔滨兆麟公园的百种彩灯让人走入梦幻世界……多元冰雪景观文化味道浓郁。

    哈尔滨以“冰雪+”的形式,推出冰雪生态游、冰雪乡村游、冰雪温泉游等十大冰雪特色旅游线路,每条线路上不但推出各种旅游商品,还推出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类景区,让游客在冰雪体验中认知哈尔滨。

    除了邀请黑龙江省杂技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等省直院团走进各大冰雪景区展示舞台技能外,哈尔滨还在冰雪装备制造上发力,效果良好。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韩冰介绍,哈尔滨现有各类冰雪装备企业13家,形成以冰刀、雪板、冰壶为主的冰雪运动装备和以索道、魔毯、滑雪机、造雪制冰设备为主的冰雪场地装备两大产业体系,今年前9个月收入3417.36万元。


    2022年至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接待游客33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冰雪旅游呈现出复苏强劲局面。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大伟表示,哈尔滨下一步将借举办亚冬会契机,做强冰雪装备园区,完善冰雪基础设施,提升冰雪旅游体验,培育冰雪新型业态,全力建设冰雪经济示范区。

    2023-12-06
  • 北疆粮仓的底气从哪里来

    内蒙古粮食生产即将迎来“二十连丰”






    北疆粮仓的底气从哪里来



    开栏的话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12月6日起,新华每日电讯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动开设“亮丽北疆·高质量发展纪行”专栏,全媒体聚焦内蒙古抓住《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出台的历史机遇,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行,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铿锵步伐,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奋进新征程,全方位展示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全速奔跑的生动实践。

    近日,从自治区农牧厅传来好消息,内蒙古粮食已经完成秋收,从各地收获情况看,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实现“双增”,2023年丰收已成定局。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截至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创新高达到780亿斤,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2023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即将迎来“二十连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再次强调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殷殷嘱托。

    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牧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兴农兴牧、粮食增产稳产等多方面一一细化落实,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带领全区人民担起北疆“粮仓”之责,埋头苦干共同奋斗,筑牢了北疆“粮仓”的丰收底气,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一)藏粮于技,科技赋能高产优产

    10月10日,在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六合村的全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万亩片,测产组专家兴奋地宣布:平均亩产1096.54公斤!比去年的最高纪录增加近9公斤,刷新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

    同一日,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玉米千亩示范区的测产结果显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46.65公斤,也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单产纪录。

    不只是玉米单产屡创新高,今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捷报频传。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7种主要粮油作物先后超越去年最高单产,创造新的高产纪录。

    “对比去年,我区主要粮食作物都有新的突破,十分不容易。”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刘永明说,单产纪录一次又一次刷新,不仅源于光热、土壤等“天时地利”条件,更得益于内蒙古不断完善升级农业生产技术,持续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

    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

    今年是我国启动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提单产,藏粮于技是关键。

    内蒙古持续压实党政同责,全力推进藏粮于技,组织全区推进“建良田、育良种、推良技、配良机、实良制”提单产措施,建成545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总结了11种作物27种单产提升模式,带动全区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藏粮于技推动高产优产,一粒良种是关键中的关键。

    育良种,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内蒙古不断发力:着力开展11个育种联合攻关和13项“揭榜挂帅”工程,启动实施科技兴农兴牧三年行动,成功创建8个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22项重大引领性技术、4个主导品种、5项主推技术被纳入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好种子,如何更快推广到农民手中,播种到田垄之间。从去年开始,内蒙古建设了“看禾选种”平台。农民能在“看禾选种”平台示范田里分别看到不同品种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情况,直观地看到哪些品种在哪类田里长得好收得多。

    “眼见为实”的“看禾选种”平台,让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山嘴子村种植大户张生“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他说,“市场上流通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多,我们种地经常心里没底,不知道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适合我们这边的气候和土壤。有了‘看禾选种’平台,选种子容易多了。”

    “‘看禾选种’平台一方面帮助农民选用良种减少试种风险,另一方面使企业培育的优良品种能够尽快推广开来。”刘永明说。

    今年,内蒙古继续建设了60个高产、优质、绿色“看禾选种”平台,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扩大品种展示示范规模,有效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从抓紧培育优良品种到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种与农机相适应匹配,内蒙古不断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谋发展,让科技赋能作物高产优产。

    (二)藏粮于地,沃野良田保障丰产稳产

    保障粮食安全,最关键的一个是种子,另一个就是耕地。

    2023年3月22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巴彦淖尔市调研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树林子村高标准农田科技示范区黄河水澄清滴灌项目。在树林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当了解到当地通过实施黄河水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取得多重效果时,孙绍骋高兴地说,实施这一项目收获了清除泥沙、节约用水、中和盐碱的综合效益,一举多得,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总结此类做法,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把“盆景”变成“森林”。

    “盆景”变“森林”,内蒙古一直在努力。目前,内蒙古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支撑起全区2/3以上粮食产能,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38%。高标准农田建成项目区平均增地1.5%,亩均增粮100公斤。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迎丰村村民尚奋平种了150多亩地,过去都是粗放型管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行井黄双灌,既省工又省水省肥,大大降低了土地投入成本,亩均增产15%左右。

    “4月份完工的高标准农田让我家今年大丰收了,整治过的土地规整连片,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浇地从‘人工约摸’变成了‘精准灌溉’,省水省钱还增产。”尚奋平说。

    高标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与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内蒙古久久为功的目标。

    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总结、探索出机制创新类、高效节水类、旱作农业类、土地改良类、建后管护类、智慧农业类、建成经营类7大类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典型做法,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谁来建以及建成之后如何管护等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一环;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也是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秋收之后,呼伦贝尔农垦的黑土地上还是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伴着机器轰鸣声,作物秸秆被粉碎、抛洒,变成黑土地的“营养餐”。这也是呼伦贝尔农垦进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步骤。

    呼伦贝尔农垦以免耕和秸秆还田为重点,结合耕作方式、技术措施等将秸秆科学还田。同时,不断探索将免耕播种技术同深松整地、秸秆抛洒、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完整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既实现了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又保证了粮食稳产增产。

    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薄、瘦、硬”等问题,内蒙古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内蒙古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也是内蒙古深入挖掘耕地潜能的重要途径。

    今年,内蒙古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范围,资金、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国家支持将有利于内蒙古集中连片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现有耕地改造提升,挖掘新增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和效益。

    告别“白茫茫”,迎来“绿油油”。内蒙古按照“优种适土、改土利种”的思路,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在河套、土默川、西辽河三大灌区推广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让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2020年至2022年,内蒙古连续3年在三大灌区的6个旗县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12.2万亩。通过3年试点,耕地土壤pH值降低0.21-0.4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0.38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5.0%-9.5%,粮食增产率25%左右。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我们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区耕地质量达到5.6等,较2019年提高0.25等,耕地质量实现稳步提升。”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说。

    作为国家耕地保有量任务过亿亩的5个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让更多农田变“良田”,已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三)藏粮于链,产业融合推动强农富农

    秋收结束,兴安盟突泉县的212万亩玉米已经收获完毕。

    突泉镇东合村村民孙立秋忙碌了一整个秋季,满心喜悦,“我种了100多亩玉米,每亩地能产1200斤。今年玉米长得好,现在玉米还能深加工,我们增收不少。”

    收获的玉米,很快就进入了下一站。位于九龙乡的内蒙古九龙新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根根鲜食玉米经过脱皮、沥水、蒸煮等多道工序,将走向餐桌。

    这条延长的玉米链,让玉米就地加工全株深度转化增值,农户每亩玉米收入达到1500元。产业不断增值,种粮有赚头,农民才能安心种粮。

    “90后”焦德保是新一代农民,2020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子承父业,跟着父亲学起种地。

    焦德保说:“今年大豆生产补贴又提高了,粮食产业链也越来越长,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财政的真金白银投向农业生产,让更多农民种粮底气十足。今年,内蒙古一如既往地加大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保障粮食安全资金217.9亿元,生产者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普惠性补贴达到159.6亿元,同比增加9亿元。同时,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也在持续增强,今年内蒙古围绕“土特产”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饲草料加工、杂粮杂豆生产加工、设施果蔬发展等161个项目,大力发展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精深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乌兰察布7个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旗县区和18家马铃薯企业“组团”亮相,薯条、马铃薯醋、马铃薯酱油以及现场制作的土豆泥、酸辣粉、马铃薯馒头等70余种马铃薯产品吸引了大批采购商纷纷驻足品尝和选购。

    从良种繁育、品种选用种植到有效布局马铃薯加工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在打造“中国薯都”的历程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在政策助力下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乌兰察布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44万亩,全市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加工企业34家。据测算,该市马铃薯全产业链年产值80亿元以上。

    不只是马铃薯产业链越来越长,内蒙古聚焦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等7大农牧业重点产业链,以链式思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质效。

    今年以来,内蒙古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新创建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居全国第一。通过推动农牧业延链、补链、强链,内蒙古“抓二连三带一”,补上研发、加工、品牌等环节短板,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乳肉粮供给”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责任的重要一项,“做大做强农牧业”是推动经济总量迈向全国中游的重要一条,“提升农牧业经营水平”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一招。

    “链”上攻坚,内蒙古以更坚韧的定力、更有力的行动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拓展。


    “二十连丰”,北疆内蒙古有底气。底气在每一粒良种里,在万顷农田中,在延绵不断的产业链条上,更在人们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的努力和实干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链,内蒙古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探索丰产优产“粮方”,担起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如山责任,稳住北疆“粮仓”压舱石,以持续不断的努力,让“中国碗”里装入更多“塞外粮”。

    2023-12-06
  • 【相约十四冬】呼伦贝尔市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迎冬运

    12月2日,呼伦贝尔市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暨2023年冬季环城徒步活动。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高校学生及当地市民共计500余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徒步走活动。

    徒步线路全长3公里,跨越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海拉尔区和鄂温克旗境内的伊敏河畔。冬季的伊敏河银装素裹,沿河步道平坦宽阔,城市景观尽收眼底,让徒步者在运动中赏冰、观景。

    “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身体和精神感受到双重愉悦。我想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十四冬’在我们家乡举办的热切期盼。”市民韩女士说。

    呼伦贝尔市冬季环城徒步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激发市民群众参与冬季运动的热情,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据了解,自12月中旬至2024年2月底,以“相约呼伦贝尔共享精彩冬运”为主题,呼伦贝尔市将精心组织开展环城徒步赛、全民篮球挑战赛、中俄青少年文化体育冰雪研学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努力营造“天天能体验、周周有比赛、全民皆参与、持续近百天”的冬季运动氛围。

    2023-12-04
  • 吉林长白山北坡:一处欣赏火山奇观的旅游胜地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长白山北坡,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的东南部区域的长白山北麓,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地势险峻,森林密布,河流众多,集天池、瀑布、温泉、地下森林等多种火山地貌景观于一体,是一个欣赏火山奇观的旅游胜地。










    长白山北坡的主要游览方式是乘坐观光车和徒步。观光车可以在景区内的各个站点之间穿梭,让游客方便快捷地到达不同的景点。徒步则可以在景点内的各个角落感受到火山的魅力,欣赏到天池的壮丽、瀑布的飞泻、温泉的奇妙、地下森林的神秘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长白山北坡的魅力,我们采访了几位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来长白山北坡,觉得这里非常美,有一种火山的神奇,很适合寻求刺激和冒险的人来玩。我最喜欢的是天池,那是一个火山口湖,湖水碧蓝,湖岸雪白,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顶。”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说:“我是跟家人一起来的,我们在长白山北坡住了两天,感觉很舒服。这里的环境很干净,服务很周到,吃的东西也很好吃,特别是当地的冷水鱼和烧烤,很香很鲜。我觉得这里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学习历史和文化。”









    长白山北坡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和满族文化圣山,也是李四光考察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地方,是中国大陆最北端的端点,形成了“南有天涯海角,北有神州北极”的对比。如果您想寻找一个既能享受火山之美,又能感受火山之韵的旅游目的地,那么长白山北坡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2-04
  • ”十四冬”群众比赛将在呼和浩特举办

    记者从内蒙古体育局了解到,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群众比赛补充通知,“十四冬”群众比赛将于2024年1月13~14日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据了解,“十四冬”是内蒙古首次承办的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本届运动会较历届冬季运动会标准更高、规模更大、项目更多。本届冬运会首次设置群众比赛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造群众身边的赛事,将高水平的全运会群众比赛办在群众身边,将高标准的竞赛场地与群众共享。比赛项目包括速度滑冰、越野滑雪2个大项,4个小项。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及行业体协的400余名运动员参加此次冰雪盛会。


    内蒙古体育局副局长张志告诉记者,经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调研组多次考察,根据冰雪运动开展情况、人口数量分布、体育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量,最终确定“十四冬”群众比赛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目前,呼和浩特赛区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届时将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冰雪爱好者,在冬运的舞台上展现群众冰雪运动的独特风采。

    2023-12-03
  • 云南楚雄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感受彝族先民古老智慧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楚雄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云南省楚雄市北郊太阳历大道,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是我国唯一的中国彝族文化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这里以彝族文化瑰宝十月太阳历雕塑广场为标志,集民族风情展示、艺术交流、民俗风情展演等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园。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彝族历法文化,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在5000年前创立的科学历法,它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周期规律,准确计算和换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日是365.25天,与回归年365.2422天仅相差0.0078天,其精确度可见一斑。它以观测太阳定冬夏,以观测北斗星座的斗柄指向定寒暑,将全年分为五季十个月,每月36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这样一种优秀的历法,不仅是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的魅力,我们采访了几位游客。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来十月太阳历文化园,觉得这里非常有意义,可以学习到彝族先民的古老智慧,也可以欣赏到彝族的民族风情,很有特色。我最喜欢的是太阳历广场,那里有很多精美的浮雕,讲述了彝族的民间故事,很有趣。”一位来自昆明的游客李女士说:“我是跟家人一起来的,我们在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住了一晚,感觉很舒服。这里的环境很干净,服务很周到,吃的东西也很好吃,特别是当地的烤鱼和烧烤,很香很鲜。我觉得这里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感受历史和文化。”










    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是楚雄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是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古镇风光,还有丰富的彝族历法文化,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如果您想寻找一个既能享受自然之美,又能感受人文之韵的旅游目的地,那么楚雄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23
  • 滨州黄河四桥有望年底前通车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


    滨州黄河四桥,起于滨州中心城区渤海十一路与长江二路交叉位置,向南上跨黄河大道、黄河河床,沿滨州高新区高二路前行。该桥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路线全长约16.7公里,跨黄河特大桥全长5138米。











    近期航拍图显示,目前大桥已进入收尾工作。滨州黄河四桥建成后日通车能力可达万余辆,将有效满足滨州市跨河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成为滨州西部城区与黄河南岸经济带的对接和联系的主要纽带,推动城市夹河而建、跨河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










    记者从滨州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按照工期要求,滨州黄河四桥整体工程于2024年6月30日交工通车。不过市政府从民生工程角度考虑,要求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通车,滨州籍车辆免费。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22
  • 弘扬北疆文化品牌: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与你“京”彩相约

    优美的绸吊舞刚柔并济,热闹的转碟舞美轮美奂,精彩的高车踢碗技惊四座,共同组成一部新颖时尚的杂技剧,更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11月25、26日,原创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走进北京民族剧场,“京”彩相约温暖冬日。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反映“乡村振兴”现实题材的原创杂技作品,也是内蒙古艺术剧院首部“揭榜挂帅”舞台艺术重点剧目试点项目,于2022年7月作为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重点剧目成功首演。它根植北疆大地,用杂技艺术讲述故事,用故事情节推动杂技,再现草原儿女奋斗历程,展现北疆文化魅力风采。











    该剧讲述了一个新时代内蒙古人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打破传统思维,招才引“智”,建设幸福生活的故事: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刺绣设计与工艺的研究生南迪即将毕业。为了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和设计作品,她回到家乡向身为刺绣传承人的母亲请教,但因为母女观念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同时,南迪发现高中同学新呼已是嘎查现任书记,两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携手众人一起筹建刺绣加工厂,使嘎查成为以刺绣产业为龙头的网红村、旅游村。小乡村与大世界的联系紧密了,南迪和新呼也萌发了爱意,美好生活画卷渐渐展开……











    《我们的美好生活》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出品人李莉,总导演何燕敏,编剧冯双白、何燕敏,制作人塔纳,执行制作人吴群、李继春,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演出。














    2023-11-21
  • 上海:“落叶不扫”景观道 精心装点城市美

    在申城街头,秋冬时节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精致与浪漫。一条条“落叶不扫”景观道在城市美容师们的装扮下成为水泥森林间独特的亮丽风景。

    今年,上海市共推出41条“落叶不扫”景观道,每条景观道都是结合区域特点、历史内涵、建筑风格等后精心挑选的,涉及的树种繁多,包括悬铃木、银杏、北美枫香、白蜡等,景观道路上满地的“深红”与“浅黄”为这座城市带来缤纷的色调。

    记者了解到,“落叶不扫”景观道并非真正的不管不顾不打扫,恰恰相反,“落叶不扫”景观道有着更高的保洁工艺标准和更精细的管理要求。为了确保景观道的环境水平,环卫人员每天都会进行道路的精细捡拾保洁作业,同时加大巡回保洁力度,确保路面垃圾的及时清理。除了日常的巡回捡拾外,环卫人员还根据实际情况、天气情况,对作业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辅助作业。如遇降雨天气,环卫人员会对道路上的落叶进行全面清扫保洁,确保落叶不遮蔽雨水口、不影响市民正常通行,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落叶不扫”景观道,是上海为市民精心呵护的城市之美。

    2023-11-21
  • 云南曲靖五龙景区:一个集山水田园和壮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曲靖五龙景区,是一个位于曲靖市师宗县东南部的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滇东水乡的宝藏之地,也是一个集文旅商住为一体的壮族风情特色景区。五龙因水得名,因水扬名,腊门河、江龙河、板江河、路稠河、牛尾河等五条河流汇聚于此,环境优美,风光宜人。


    近日,记者走访了曲靖五龙景区,探寻这个集山水田园和壮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据介绍,曲靖五龙景区占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按照“景镇合一,生态水乡”的理念,以“一带三环二十八景”为总体布局,建有南丹叠水、五洛湖、水上乐园、环湖步道、温泉康养、凤凰谷漂流、亲水戏水娱乐区等功能区和景点。景区内有130余项体验观赏项目,涵盖了惊险刺激、浪漫温馨、童趣可爱等多种风格和氛围。除了游乐设备,景区还有各种音乐演出和艺术展览。










    记者采访了来自昆明的游客张先生,他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曲靖五龙景区,我非常喜欢这里。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在欣赏山水的美丽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体验壮族的风情中感受民族的文化。我特别喜欢凤凰谷漂流项目,它让我感受到了在峡谷中冒险的快感和刺激。”


    据了解,曲靖五龙景区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20
  • 【相约十四冬】大手拉小手一起迎冬运

    写稿、练习、朗读……这些天,家住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的退休干部黄凤鸣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喀喇沁旗“五老”宣讲团的一名宣讲员,她要趁着“十四冬”的热度,让更多的孩子在她的演讲中了解冰雪运动,为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黄凤鸣通过喀喇沁旗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教育关爱服务活动,加入了“五老”宣讲团。目前,她在中小学和机关单位巡回演讲200多场次,内容多达50多个专题,听众达5万人次。“我在多所学校开展了《时代召唤行动健身铸就辉煌》《施展体育才华让青春之花绽放》等系列主题讲座。目前,讲座反响特别好,我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体育和冰雪的热爱!”黄凤鸣说。

    “大手拉小手”教育关爱服务活动是喀喇沁旗从2010年开始开展的一项系列活动,包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法治教育、体育强国教育等10个项目。活动期间,由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组成的“五老”宣讲团,积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助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体育强国建设。

    “最近我们正在策划新的冰雪进校园推广活动,希望带动全社会关注冰雪运动。”赵广隆说。今年69岁的赵广隆,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十四冬”比赛场地喀喇沁美林谷滑雪场的场馆经理。在“大手拉小手”教育关爱服务活动中,他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机关等活动,通过校企联合、机关参与、工会联办等方式,为普及开展冰雪运动发挥余热。“在旗委组织部、旗关工委、教育局等单位的帮助下,美林谷滑雪场已经与锦山一小、锦山二中等10余所学校合作,共建冰雪运动实训基地,在校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已有7000余名青少年体验到了冰雪运动的乐趣与激情。”赵广隆介绍。


    赵广隆说:“虽然我们只是‘十四冬’的外围工作人员,但我们要让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广大游客感受到咱们内蒙古的热情。”

    2023-11-16
  • 阿尔山带你滑雪、泡温泉!让激情和浪漫撞个满怀

    要说有什么地方能让人一站式体验极致的冬日,那阿尔山必须榜上有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日风光魅力自不必多说,这里更有优质雪源的滑雪场地+极佳的温泉体验等着你去解锁。












    阿尔山的雪期非常长,每年10月初就会迎来降雪,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冰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平均厚度超过350毫米。落雪早、雪期长、雪质好,可以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冰雪资源,绝对是理想的滑雪地。
















    目前,阿尔山滑雪场围绕着阿尔山温泉街分为东西两个场地,西山是专业训练场地,东山是大众滑雪场地。东山滑雪场地内设有高山速降和中、初级雪道。如果你是滑雪小白,那乘着魔毯到达初级雪道终点,可以和教练学习基础要领动作后,独自享受从山坡上自由下滑的速度和激情,如果你和朋友一起来,那就从中级道手拉手出发,去体验冰雪的双倍快乐。当然,这里除滑雪外,场内还有雪地摩托、滑雪圈、坐雪橇等娱乐项目。让你一次玩嗨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和快乐!
















    当体验过冰雪带来的激情快乐后,去泡一泡阿尔山的温泉,感受冰火两重天的体验,绝对是一生难忘的体验。













    不了解阿尔山的人会以为这里以山著称,其实阿尔山不是山,它的全称为“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译为“热的圣水”。这里不仅有关于温泉的美好传说,同时还拥有全球密度最高的功能型温泉矿泉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温泉之乡”。







    在阿尔山海神圣泉旅游度假区内的,48眼温度不同、功能各异的可饮、可泡的矿泉,为你洗去风尘、疲惫,馆内的热带雨林风格更是将你带入温暖的怀抱,这样的惬意、舒适,怎能让人拒绝!













    看到这里还在想什么呢!







    赶快收拾行囊







    来阿尔山感受这个冬天独属于你的







    “冰与火之歌”吧!

    2023-11-15

  • 首 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