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住院窗口,低保户老何递上社保卡:“低保查询,办住院。”


    窗口工作人员接卡扫码,轻点鼠标,查询平台信息,又将社保卡递出来。短短30秒,老何就办成了免押金的住院手续,“蛮好,蛮方便!”


    以前住院,为享受“低保户免押金”政策,老何不得不先到医院看床位,再到社区开证明,最后回医院办手续。按“一事一办”政策,下次住院还要再重复这套流程,折腾一两个小时。“现在,办得快了,多亏了陶老师他们的好建议!”老何说。


    在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陶雄峰负责医疗救助审核工作。他和同事吴玮佳发现,有不少像老何一样为开证明而烦恼的群众。过去一年,天平路街道社区就开出相关证明38张。


    “有些老人‘跑’不动,就选择保守治疗了,万一耽误了呢?怎么呼吁呼吁?”群众的烦心事,两名党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今年4月6日,上海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坚决落实突出一个“实”字的重要要求,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突出锤炼党性、突出学深悟透、突出调查研究、突出解决问题、突出提升能力本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4月12日,吴玮佳、陶雄峰将反复修改的建议发送给市人民建议征集邮箱:“困难居民来回奔波、耗时耗力,与近年来沪上推行‘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便民措施不符”,建议“‘无障碍衔接’医保与民政的惠民措施”。


    民政连着民生,烦心事的“线头”,得抓住。情况被迅速上报,不到一周,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上门问计”,到社区调研听取简化流程的具体建议。


    建议反映民意,办事难的“硬骨头”,要啃下。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市信访办等召开联席会议,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业务联动,同题共解,共商共建。


    市政府办公厅的同志先提问:“让数据跑腿,得先‘有数’,再‘用数’,低保人员数据采集能否精准?”


    “我们有‘数据海’,也有社区救助顾问,可以试着用‘大数据’加上‘铁脚板’。”市民政局的同志说。


    徐汇区的同志积极表态:“建议来自徐汇,要试点,我们‘当仁不让’。”


    大家都看向市卫健委的同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任务重、挑战多。“改变工作规则,有压力;相关部门跨前合作,有助力;想到为群众解决问题,有动力。”市卫健委的同志回应道。


    …………


    上下联手、左右联合,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场消除“证明烦恼”的改革悄然开启。开通数据接口,丰富使用场景,动态更新数据,强化窗口培训……多部门携手,再造流程,倒排工期,20余个业务环节被逐一打通。


    4月提建议,5月变现实。目前,上海全市医院窗口实现低保家庭人员免押金办理住院,来回跑三趟变成医院一趟办,“免申即享”。


    办实事不能就事论事。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海切实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举一反三,解题务必彻底。“如果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类似问题还会反复发生。”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处长钱辰一说,借此机会、抓住关键,争取“解决一类事”。


    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证明、特困人员证明、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对象证明、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证明……过去一年,这些尚未电子化的证明,线下出证量近8.6万张。如今,这些证明均已实现在线申请、手机“亮证”,截至7月11日,相关电子证明已出证1.3万余张。


    6月底,天平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会议室,上海市信访办、卫健委、民政局、大数据中心等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和两名建议人,来了一场改革“复盘”。


    “居民享受政策的过程不便,获得感就会打折扣。我们改进工作,既要治疗‘痛点’,又要消除‘痛感’。”


    “真正难住大家的还是能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干部和群众都获益。”


    “主题教育突出‘实’,也看到‘真’。带着真感情,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务实真推动,力求真效果。”


    在党的创新理论里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在深入基层中收集群众的“金点子”,大家干劲更足:“后面还想做啥事?咱们‘后盾’实力强大,再合作,做更好。”


    强大“后盾”,是日臻完善的大数据技术,更是为百姓办实事赢得的民心。

    2023-07-12
  • “五宜”城市呼和浩特:因为一场马拉松 爱上一座城

    “盛夏时节来到呼和浩特,第一感觉是绿色、凉爽。”来自北京的马拉松跑友汪涌,在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赛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万公里”,“我觉得在未来,呼和浩特马拉松有机会成为北京马拉松爱好者最喜爱的马拉松。呼和浩特很近,从北京坐高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交通很便利;呼和浩特很美,这里有美景美食,让人来了还想再来。”


    7月9日上午7时30分,随着发令枪响,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开跑,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1.5万余名马拉松选手汇聚青城,共同参与和见证这一放飞自我、纵“马”塞外青城的高光时刻。





    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鸣枪开跑。主办方供图


    盛夏的草原都市呼和浩特独享夏日清凉,全天平均气温在19摄氏度左右,凉风习习、绿树成荫,适宜户外运动。跑者们你追我赶、奋力角逐,用脚步丈量“塞外青城”之美,演绎体力与意志的较量,在绿意盎然的草原都市呼和浩特享受马拉松运动带来的快乐。


    上万跑友跑进青城最美盛夏


    从如意河畔到敕勒川草原,远处是碧波荡漾的诗情画意,近处是热情的助威呐喊。马拉松让塞外青城在这个夏日沸腾起来,一个充满健康与活力的草原城市呼和浩特,以奔跑的姿势向世人尽展昂扬的斗志与澎湃的激情。


    “跑一个马拉松,爱上一座城。”完赛后,来自北京的马拉松跑友,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对呼和浩特市感慨颇多:“这是我第三次因为马拉松来到呼和浩特,前两届呼和浩特马拉松都是在草原跑的,‘草原马’很有特色,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唐维红告诉记者,这次改道在城市里,耳边的加油声很热烈。时隔三年期待了很久,从草原跑到了城市,感觉呼和浩特市交通更便利了,城市也更漂亮更干净,一步一景,处处给人惊喜。


    来自陕西的跑友王少华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呼和浩特的天气挺凉快,观众也很热情,活动氛围很好。”


    “我儿子从来没跑过马拉松,来呼和浩特第一次跑就跑了个半马,顺利完赛!”北京的跑友朱爱云这次一家三口一起来呼和浩特跑“马”,她非常高兴:“丝绸之路公园很漂亮,这里的羊肉串也非常好吃。”





    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现场。主办方供图


    呼和浩特马拉松赛事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全程马拉松选手会途经呼和浩特最美打卡地——在赛道设置方面,本次赛事的赛道将体育健身与青城景观旅游文化有机融合。


    赛道起终点设置在“文化轴带”丝绸之路公园,沿学苑东街、展览馆东路、丰州南路一路向南,途经银河北街、银河南街、小黑河、南部大黑河“郊野花带”、丝绸之路大道,沿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充分展现了呼和浩特“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新形象。跑步爱好者可以在跑步过程中跃览首府风光,欣赏塞外青城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城市”的现代范儿。





    航拍丝绸之路公园。人民网孟佳澍摄


    如今,马拉松已成为呼和浩特的体育文化符号,是一场人文自然与体育精神交融碰撞的盛会,在这场盛会中,呼和浩特市展现出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姿态。


    “呼马”让我们走进草原都市呼和浩特


    优秀的赛事,总离不开贴心周到的服务和严谨细致的组织。沿途,随处可见“公安蓝”“荧光绿”在跑道上为选手保驾护航,“志愿红”守护在各类补给站、重要交通卡口为选手加油“续航”,“天使白”医疗保障队驻守点位,以便做好医疗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航拍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起跑。人民网孟佳澍摄


    “在开赛之前我们多次召开会议,设立方案,目的就是确保赛事期间道路交通环境平稳有序,打造一个平安的呼和浩特马拉松。”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大队四中队中队长扈建明说。


    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志愿者王佳璇、杨淑慧、张露负责本次马拉松的食物补给工作。“跑友们带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从我身边跑过的时候,我能及时地递给他们一些食物,为他们呐喊加油,这一点就让我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了。”杨淑慧说。


    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医师马德鹏在赛道的终点仔细观察着每一位跑回终点的跑友们的身体状态。“跑者们在赛时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时,我们会及时进行救助,保障跑友们安全健康完赛。”





    医疗保障队正在为运动员治疗。主办方供图


    在完赛领到奖牌和供给品之后,寻着烧麦的香味儿,选手们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呼和浩特美食展区了。烤羊肉串、牛肉干、奶制品、稀果羹以及各种老字号美食,供选手们现场免费品尝。


    参赛之余,跑友们也少不了打卡热门景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参赛+旅游”成了呼和浩特马拉松的标配。呼和浩特为了欢迎各地跑友畅游青城,准备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内蒙古博物院、大召寺、蒙牛工业旅游景区、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等39个A级景区,跑友凭身份证及号码布即可享受免费或折扣礼遇。


    赛事当天,相关公交、地铁免费乘坐。同时,呼和浩特市开设了音乐节专场表演,为呼马跑友提供半价优惠。


    从外地来参赛的跑友陈杰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城市漂亮、“呼马”赛道环境优美,这次跑得特别有意义。“我还特意逛了敕勒川草原、参加了夜晚的星空露营、吃了烧麦和涮羊肉,果然名不虚传。”


    “我在苍翠的大青山等你来看日出”


    “呼马”搅热一座城。以马拉松为契机,呼和浩特市还结合赛事特点推出了各类文体活动,一场马拉松让塞外青城“动起来”“跑起来”。


    “爬大青山,看日出。”近日,呼和浩特大学生夜爬大青山看日出火出了圈、上了热搜榜。到大青山看日出、避暑纳凉、观云看雾,也成为这个盛夏备受市民追捧的户外健身活动。


    “刚考完试,想着放松一下,于是就在凌晨12点多作出了这个‘疯狂’的决定。”大学生陈欣怡和室友们从短视频平台了解到夜爬大青山这个热点事件后,决定也去山顶看日出。“骑行十几公里,再去登顶大青山肯定是很累的,但也非常有成就感,感觉既运动又自由,心情特别好。”


    做好保障工作,守护“最美日出”。为满足广大市民乘公交前往水磨村观看日出的需求,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定于7月7日至10月7日开通水磨村观光线路。同时,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府的主导下,交通疏导、垃圾清理、保护游人“舌尖上的安全”等一系列保障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





    全马11公里、半马折返点周边的锡林公园。人民网苗阳摄


    “呼马”带动一座城。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为方便市民体育健身,优化场地设施布局,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修建呼和浩特市天骄体育公园、清水河体育公园、敕勒川体育公园等各类体育公园;在全市社区、公园、绿地等场所安装健身路径272套;联合市园林部门,建设完成100公里健身步道……截至2022年底,呼和浩特市体育场地数量581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1平方米,全市社区体育设施达到全覆盖。


    追青逐绿,向美而行。盛夏时节,呼和浩特绿色清凉、风景独好。重逢草原都市,呼和浩特借一场马拉松展现“五宜”亮丽城市名片,诚邀更多的客人感受草原都市呼和浩特的诗和远方。

    2023-07-12
  • 八面来风朋友圈不断扩容——从国际国内双循环看内蒙古高水平开放

    7月的内蒙古大地万物勃发,利好消息不断刷新着内蒙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历史记录:7月4日,以“智简DC,绿建未来”为主题的2023全球数据产业峰会在乌兰察布市召开,600余名国内外数据产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据产业趋势和技术变革,分析数据产业发展形势,把脉数据产业发展态势,共话“云谷乌兰察布”未来。7月5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至俄罗斯赤塔市定期航班正式恢复通航,为两地休闲旅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敞开胸襟,开放拥抱八面来风”,内蒙古底气十足!


    6月5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在内蒙古考察时深情嘱托:“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7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在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上拿出大动作,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好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使命催征,内蒙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内蒙古李牛牛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人员登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乌拉特海关申领了一份RCEP原产地证书,往马来西亚签证一票贸易值3.4万美元葵花籽。凭借这份证书,企业享受了零关税优待。


    “通过海关、金融等部门协同共建‘一带一路’,释放RCEP协定红利,助力农产品出口驶上通关‘高速路’。我们企业积极出海抢单,培育了跨境电商出口新业态。”公司总经理李文说,“政策托底、措施加码下,企业生产的籽仁生货在中东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放大。我们的熟制籽仁和高档坚果也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和RCEP缔约国火出圈儿。”


    从摸索前行到抢单出海,“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内蒙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合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内蒙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朋友圈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效应显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


    使命催征,内蒙古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格局。


    2016年3月25日,首列从内蒙古出境的蓉欧试验班列顺利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内蒙古与中欧班列实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1个月后,一列来自江苏的“苏满欧”专列从满洲里出境,10天后便到达目的地波兰华沙。


    从那时起,内蒙古进入中欧班列时代。


    “内蒙古中欧班列经过6年的发展,实现平稳运行,成为内蒙古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的重要支撑。从2016年开行33列到近年来稳定在300列左右,中欧班列开行实现年均增长58.2%。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500列,运输12.6万TEU标准集装箱,货值30亿美元。”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处长刘兴波介绍。


    不断架设的交通枢纽,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让内蒙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沿线国家投资者将目光投向内蒙古。


    “截至2023年5月末,内蒙古企业在俄罗斯、蒙古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54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74.37%,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6.26亿美元。来自韩国、俄罗斯、蒙古国、新加坡、萨摩亚等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投资者在内蒙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13.29%,投资总额21.7亿美元。”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资本项目管理处负责人介绍。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产业互补不断迭代升级


    使命催征,内蒙古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2022年6月,内蒙古铱钼智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纯国产化的200吨级巨型智能矿用宽体卡车EM200成功落地。


    “该公司是由蓝驰创投(香港)领投的一家高科技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的落地填补了鄂尔多斯市绿色金融领域跨境股权融资方面的空白。”公司负责人介绍。


    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差异,内蒙古积极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发展格局下,内蒙古与沿线国家的优势产业互补不断迭代升级。


    内蒙古不断鼓励支持资源开发、钢铁、电力、轻纺、农牧业、乳品加工等自治区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内蒙古在蒙古国、俄罗斯、南非、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近200个境外资源勘探开发、境外制造加工及带动出口(含境外带料加工)项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为有效提高企业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在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高端要素资源和重要战略性资产方面取得突破,内蒙古积极从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沿线国家引资,在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专用设备制造等数十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余家。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


    内蒙古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与俄蒙地方政府和部门建立起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主动承接落实中俄、中蒙开放合作重大任务,不断完善涉俄蒙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及中蒙博览会等各类合作平台,着力推动与俄蒙双向直接投资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务实合作。


    截至2023年5月末,内蒙古企业已在俄蒙两国设立境外投资企业288家,占全区境外投资企业的60.5%,中方协议投资总额22.76亿美元;来自俄蒙的外国投资者在内蒙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4.94%,投资总额1.33亿美元,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地位已经建立。


    5月23日,伊利集团旗下新西兰威士兰乳业在霍基蒂卡工厂举行乳铁蛋白工厂开工仪式。这个总投资7000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3.02亿元)的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伊利跻身乳铁蛋白产能全球前三。


    伊利威士兰乳业驻地董事李志强说:“乳铁蛋白是乳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稀缺资源,该项目对于打破核心技术壁垒,提升全球行业话语权,深化长期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启动,将助力伊利和威士兰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双赢发展格局。”


    共享“一带一路”机遇,共谱开放合作共赢之曲。


    “内蒙古企业在投资沿线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东道国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沿线国家对内蒙古投资也在推动着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处长曹永萍指出。


    赤峰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大放异彩的典范。投资总额达2.55亿美元的澳亚现代牧场项目让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境内大片退化的荒漠变身牧草绿野、夺目花坛。公司还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当地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3万亩。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像这样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事情不胜枚举。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争先正当时。


    “一带一路”10年之旅,内蒙古企业正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大格局中,以绵绵之力,铸久久之功,阔步改革开放新征程。(记者李永桃)

    2023-07-11
  • 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孙绍骋胡盛讲话 王莉霞张延昆出席

    7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出席并讲话,勉励全区广大青年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挺膺担当,奋发作为,为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贡献青春力量。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到会祝贺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自治区领导杨伟东、张韶春、包献华,内蒙古军区副政委蔡高才出席。





    7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开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建荃摄


    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全区各族青年、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少年工作者致以问候,对第十四次团代会以来自治区共青团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孙绍骋说,青年工作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发生深刻变革。全区各级团组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守“四个始终成为”的政治定位,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孙绍骋说,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作出了部署,动员全区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希望广大青年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奋斗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一是传承好草原儿女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这一红色基因,做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北疆青年,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北疆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二是将“青春之我”融入“闯新路、进中游”的奋斗征程,积极投身办好两件大事的火热实践,在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三是在学习和实干中练本领长本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中能负重任、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四是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始终保持一股拼劲、闯劲、干劲,在攻坚克难中绽放北疆青年的青春风采。


    孙绍骋对全区各级团组织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大家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虚功实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广大青年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办实事上。三是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全面从严管团治团,把共青团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广大团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谆谆教诲,实打实地谋事干事。各级党委要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开展工作。


    胡盛代表团中央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过去5年内蒙古共青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内蒙古共青团要立足“政治学校”根本定位,切实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引领;要勇担“先锋力量”光荣职责,组织各族团员青年奋力投身内蒙古现代化建设;要发挥“桥梁纽带”积极作用,切实服务内蒙古青少年成长发展;要落实“先进组织”建设要求,持续推动内蒙古共青团进行全方位、高标准锻造。(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晓冬赵曦)

    2023-07-11
  • 相约北疆 文颂中华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

    “相约北疆文颂中华”。7月8日晚,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


    7月的北疆大地,天蓝、水清、山绿、草原壮美,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犹如一幅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写意画卷。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暨“青山绿水踏歌行”主题音乐会,为诗意画卷再添浓墨重彩一笔。在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精彩演奏中,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一首首经典歌曲、一声声深情讲述、一段段绝美舞姿将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全力以赴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决心、信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届文化节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打造主题突出、精品丰富、群众认可、交流互鉴、文化共享的盛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本届文化节将持续到8月6日,设置了开幕式、区内优秀作品展示、区域间文化交流互动、特邀作品展演、展览展示活动、闭幕式暨舞蹈专场共6大板块、28项活动。本届文化节规格高、阵容强,引进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多个国家直属院团的经典剧目、保留剧目,满足广大群众高水准的精神文化需求。歌剧《白毛女》、交响乐《中外名曲音乐会》、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青衣》、京剧《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话剧《瞎画艺术家》《哥本哈根》将逐一在今年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内蒙古原创舞剧《骑兵》、舞蹈剧场《如见》、话剧《玉龙街9号》等优质文艺作品也将登上此次文化节的舞台,一展风采。这些活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中华文化艺术氛围,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更树立和突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让北疆大地因文化而璀璨,因文化而瑰丽。今年是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连续举办的第20年,新的征程,内蒙古各族儿女必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记者冯雪玉柴思源)

    2023-07-10
  • 自治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

    7月8日晚,自治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兰察布开幕。记者马骏驰摄


    7月8日晚,自治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兰察布开幕。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宣布开幕。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罗志虎出席。


    20时30分,开幕式开始,12个盟市体育代表团载歌载舞步入会场,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和欢呼声。随后,一场精彩的文体表演拉开帷幕,通过“再唱赞歌献给党”“千里草原多秀美”“多彩绚丽民族风”“不负时代正扬帆”“团结奋进向未来”五个篇章,展示了壮美、和美、善美的内蒙古,表达了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豪情壮志。


    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本届以“多彩乌兰察布·和谐民族盛会”为主题,为期6天,设有搏克、赛马、赛骆驼、蒙古射箭、布鲁等15个竞赛项目和搭建蒙古包、驼球、沙嘎、波依阔4个表演项目,全区12个盟市的1700余名运动员参赛。期间,还将举行民族大联欢和旅游那达慕活动。(记者章奎)

    2023-07-10
  • 越野滑雪和速滑成为“十四冬”群众比赛项目

    记者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组委会了解到,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体现“全民全运”理念,“十四冬”将设置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两项群众比赛项目。


    据了解,“十四冬”将全面对标冬奥会,共设8个大项16个分项176个小项,2026年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在“十四冬”全部设项。“十四冬”群众比赛将在开幕式之前完成,即2023年年底到2024年年初开展,具体时间待定。按照安排部署,越野滑雪将适时在乌兰察布举行女子4x1公里团体接力、男子4x1.5公里团体接力两个小项比赛,速度滑冰将在呼伦贝尔举行4x200米混合接力、2000米混合团体赛两个小项比赛。4个小项比赛均要求参赛运动员年龄为8至60岁,接力比赛青少年运动员(8至14岁)、中老年运动员(50至60岁)必须出场,体现全龄参与,最大限度彰显群众冰雪运动参与者的整体水平和风貌。(记者柴思源)

    2023-07-05
  • 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与会人员访谈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争先正当时。7月3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呼和浩特隆重开幕。


    “聚焦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做强做大六大产业集群、做精做优现代服务业,形成‘6+1’产业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谋划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加压加力推进金融服务‘五大任务’”……与会人员信心满怀、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履职尽责,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凝聚共识调结构、促发展


    刚刚召开的中国绿色算力大会让呼和浩特“火出圈”。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说:“自治区党委在聚焦两件大事上,站得高、谋得远,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我们要做强做大六大产业集群,做精做优现代服务业,形成‘6+1’产业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谋划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乳业方面,要打造‘中国乳都’升级版,依托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实施好两大千亿级产城融合项目,推进奶牛繁育基地、规模化牧场等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把‘中国乳都’升级版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大数据产业方面,要打好‘绿色算力’这张牌,以成功召开的中国绿色算力大会为契机,做好‘储、算、输、研、造、用’等文章。”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全会站位高、思路清、举措实,为全区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办好两件大事明确了路径、提供了遵循。”乌兰察布市委副书记、市长奇飞云说,“我们将深刻领会‘新精神’,全面对标‘新要求’,不折不扣落细落实。在聚焦聚力‘五大任务’方面,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岱海、察汗淖尔综合治理,年内再完成林草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任务79.6万亩,让5.45万平方公里国土由浅绿向深绿延伸,国控断面水质、水源地水质、土壤100%达标,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乌兰察布的长久名片。以平安乌兰察布建设为牵引,强力抓好信访维稳、财政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工作,守好内蒙古‘东大门’、当好首都‘护城河’。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风光氢储运一体化发展,年内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提升绿电替代能力和比率,增加市场化消纳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积极贡献乌兰察布智慧和力量。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实施‘净菜进京’行动,全面推进和提升‘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品牌,更好打造服务首都的‘中央厨房’。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支点作用,加快建设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做大做强中欧班列集散地、商贸物流集散地和落地加工产业。”


    自治区大数据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局长吴苏海说:“我们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数据要素价值挖掘行动,组建自治区数据交易中心,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东三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算力与数据合作,年内自治区服务器装机能力新增50万台。加强数字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和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建设自治区本级‘一网统管’基础平台,建成自治区政府系统统一协同办公业务平台,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打造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一体化协同办公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线下‘全区通办’,推动62个园区加快组建政务服务工作站,着力推广‘免证办’,持续做好‘一窗式’改革服务工作,深入实施村级便民服务帮代办工作,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为企业群众降成本、增便利。让‘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坚定不移闯新路、进中游


    “必须坚定不移、一抓到底的是办好两件大事”“需要加紧改变、重塑再造的是产业结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全会要求,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要求和这次考察新的指示统筹起来抓好贯彻落实,紧紧围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推动内蒙古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游做好工作。


    对标新要求,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结合工作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化为生动实践,共同汇集起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办好两件大事的磅礴力量。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主线,从金融的视角看形势,用金融的思维想办法,用金融的工具解难题,用金融的力量谋发展,为办好两件大事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金融支撑。加压加力推进金融服务‘五大任务’。组织实施金融服务‘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和3个配套方案、1个行动方案,推动与金融机构总部已签协议政策落地见效,完成计划融资支持目标。最大限度用好‘金融+’工作机制和‘金融顾问’制度,推动金融工作横向联动、纵向下沉。”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保国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高连媛说:“围绕自治区落实‘五大任务’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我们将持续深耕能源、制造业、农畜产品、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对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高技术制造业、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全产业链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已批复项目放款。持续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链为依托,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银企银政对接平台,建设县域农村生产经营、日常消费、涉农产业生态、农村政务等场景,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传玉说:“我们要扛牢压实担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积极服务重大战略行动。充分发挥绿色税制作用,落实好《支持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推动各项支持荒漠治理、低碳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引导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自治区‘两优’专项行动,制度化、常态化推进问需问计大走访,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由‘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使办税缴费变得更简单、简便、简捷。”


    击鼓催征开新局,勇担使命再出发。与会人员表示,全会思路清晰、鼓舞人心,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记者李永桃韩雪茹李晗)

    2023-07-05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呼召开

    人民网呼和浩特7月3日电(记者富丽娟)7月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期2天半。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工作,动员全区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本次全会的主要议题有: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向全会作上半年工作报告并讲话,审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听取各盟市委和自治区有关方面工作汇报。

    2023-07-04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呵护“微笑天使”——长江鄂皖赣段打造江豚“最佳栖息地”

    暑期来临,江西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江豚湾”愈发热闹,络绎不绝的游客和一队队前来研学的学生在参观入口处排起长队。





    5月26日拍摄的江西省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湖口县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江豚湾”正临水而建。“开馆运营仅半年,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如此受欢迎,与江豚的魅力分不开。”湖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伟俊说。


    原来,今年2月,当地发现有2头长江江豚被困鄱阳湖松门山水域,为救护这两只“水中国宝”,湖口县将鄱阳湖的一个湖汊辟为暂养基地,供这两头长江江豚在其中逐浪戏水。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主任余先华说,这是江西首次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每天有专人巡护,每个月投放3000斤鱼苗喂养它们。”


    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鄂赣皖等省份江段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





    6月27日,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殖网箱内,三头江豚跃出水面。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长江江豚研究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目前针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养等三种。其中,就地保护重在采取措施为长江江豚野外繁衍营造良好生存空间;人工繁育主要通过科学研究为江豚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迁地保护则是将长江江豚人工迁移到更适宜其生长的区域,帮助长江江豚实现种群扩增。


    当下,针对长江江豚的各项保护措施都取得长足进展。


    ——我国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首次放归长江。对长江江豚实施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其回归到原生地实现自然繁衍生息。今年4月25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放归进入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顺利完成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技术闭环。


    ——迁地保护区内江豚数量快速增长。走进安徽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心,21头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在碧波澄澈的西江长江故道边嬉戏,中心副主任虞幼生拿出手机对着水面连拍数张,定格下数头江豚在水中追逐的欢乐场景。目前,包括安庆西江、湖北天鹅洲等地长江故道内,繁衍、输出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逾百头。


    ——全人工繁育长江江豚取得科研突破。来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代号为“F9C22”的小江豚“小久久”迎来一周岁生日。去年6月27日,“小久久”在科研人员密切监测下诞生,亿万网友通过网上直播集体围观了它的出生。目前,白鱀豚馆内人工饲养长江江豚数量已达11头。其中,4头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





    6月27日,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小江豚“F9C22”在水中游动。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的就地保护与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近些年来,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治理短板加快补齐,“十年禁渔”全面实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4.5%,比2015年上升27.5个百分点。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恢复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长江江豚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着长江大保护的成效。”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随着长江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江豚保护的队伍中。


    “长江江豚生活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水域,50多岁的湖口县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队长舒银安说。“有时好多头跃出水面,有的甚至跟随我的船一同前进,就像记忆中小时候见到的‘江猪翻滚跃渔船’一样。”(记者:胡锦武、徐海波、李美娟;参与记者:王自宸、水金辰、崔璐)

    2023-07-04
  • 上半年内蒙古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文旅市场大幅升温,全区接待国内游客9185.41万人次,是2022年的2.55倍,是2019年的1.39倍;全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85.06亿元,是2022年的3倍,是2019年的1.33倍,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初,为了助推文旅市场加快复苏,内蒙古文旅系统全面发力,春节刚过便开始招商活动,“风从草原来潮起粤港澳”等一系列“百万人互游”活动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华东、西南、华中等市场,极大促进了南北方游客“双向奔赴”,掀起春季旅游热潮,“互换春天”效果显著,将内蒙古旅游市场旺季提前4个月。


    4月至5月开展的“相约草原·携手春天”主题活动以及“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旅游节庆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演出活动、文体活动、文体赛事、展览展示活动、夜间消费活动、非遗活动等8大内容增添旅游色彩。文旅局长秀文旅引爆全媒体传播渠道,总曝光量超过1.2亿次,实现全国游客的成功引流。


    随着夏日的来临,自治区文旅厅针对暑期市场发放了“相约草原·金榜题名——送你一场毕业旅行”学子卡盲盒,将内蒙古暑期旅游推向高潮,统计显示,此项活动珠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地区参与度最高,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长沙、厦门、深圳、成都。此外,今年内蒙古推出的“旅游专列、包机”补贴和“游客招徕”等奖励政策,全面激发旅游企业拓展旅游市场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3000多个定制团、研学交流团、休闲度假团等来内蒙古旅游。


    下半年,内蒙古旅游旺季将全面开启。携程数据显示,近期“草原”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200%以上,借助草原游的大热,内蒙古文旅系统推出“相约草原奔赴盛夏”活动,持续加热文旅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内蒙古的壮美和热情。(记者冯雪玉)

    2023-07-03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浔阳江头文化公园绘就新“琵琶行”

    穿越千年的琵琶声,在浔阳江畔再次响起。


    在江西省九江市区长江岸边,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正在晨练、散步,一座古色古香的飞檐亭阁传来阵阵琵琶琴声。这座因《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正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内最吸引人的文化地标。





    图为九江市民在琵琶亭前健身锻炼。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九江旧名浔阳,长江流经九江段古称浔阳江。唐代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司马。次年秋夜,他来到浔阳江头送客,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挥笔写下《琵琶行》,传颂千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在送客处建起琵琶亭。


    琵琶亭历经废兴,屡毁屡建。1988年3月,九江市在原址下游5公里的江边重建琵琶亭。但重建后的琵琶亭占地狭小。要想扩建,最大的“拦路虎”是周边混乱不堪的码头。九江市博物馆原馆长汪建策说,这些码头多是历史形成的,涉及面广、人员多、情况复杂,重建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2012年以来,较真碰硬的长江岸线整治行动在九江不断推向深入。琵琶亭周边9座非法码头被先后拆除。


    2017年4月,重建的琵琶亭景区正式开放,占地面积扩大了10倍,增设琵琶池以及多处再现《琵琶行》诗词中场景的景点。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结合滨江生态公园理念,集人文历史与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复合式景区,镶嵌在长江边。





    图为琵琶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焕然一新的琵琶亭吸引全国游客慕名而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走进琵琶亭内部,音乐奏起,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浔阳江畔琵琶亭的梦幻之美,坐在木桌前,通过数字技术与白居易月下对酌,同作琵琶诗、共赏琵琶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中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白居易悲歌长啸的心境。如今,漫步江畔,萧瑟不再,凭栏远望,江岸绿意葱茏,江面烟波浩渺,船只穿梭,好一派繁华景象。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九江市传承千年文脉,以琵琶亭为主体,串起锁江楼、浔阳楼等历史名楼,建设“最美长江岸线”,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复原“诗意长江”。





    图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从琵琶亭出发,沿江漫步1公里,来到锁江楼景区。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百荻波光当岸绕,黄梅山色过江来。”站在锁江楼的观景台,仰观蓝天,俯瞰碧江,美景尽收眼底。曾经用于治水驯水的建筑,已成为游客寻幽访胜、慕名怀古的景点。


    溯江而上,在锁江楼的上游,远远可见又一座古楼。飞檐雕画,分外壮观,雕檐外高悬一面匾额,写有“浔阳楼”三个字。


    据传,浔阳楼本是当地一座酒楼。因它可远眺长江、近览庐山,风景独特,成为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好去处。白居易、韦应物等大文豪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逐步建成,九江市民和外地宾朋纷纷到此,漫步文化公园,打卡名胜古迹。站在云中栈桥俯瞰,蓝色与红色的跑道蜿蜒交错。乘坐“浔阳江号”游轮夜游长江,从漫天晚霞到华灯初上,从江上暮色到璀璨灯火,浪漫又惬意。





    图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在这里既能观赏长江恢宏壮阔的景象,也能体验浔阳江畔千年文化传承。”汪建策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演奏了一曲欣欣向荣的新“琵琶行”。

    2023-07-03

  • 首 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