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您7月相聚呼市
共襄盛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招商招展热线:0471-4811565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资处
期待与您7月相聚呼市
共襄盛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招商招展热线:0471-4811565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资处
图为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光伏项目现场,光伏板下种植有优质牧草。王妤心泓供图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是国家4A级沙漠生态旅游度假区,201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图为记者们在七星湖旁采访拍摄。王妤心泓摄/光明图片
“走读中国·走进内蒙古”中外记者联合采风体验活动近日落幕,来自彭博社等19家外国媒体及中国6家中央媒体的30余名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参访。4天的行程中,中外媒体记者们聚焦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围绕内蒙古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成就进行实地参观走访。
“我要将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带回越南”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像一条黄龙横卧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面对茫茫大漠,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一代代治沙人顶烈日、抗严寒、战风沙,有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日本北海道新闻社支局长古田夏说,牧民在沙漠中植树的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看到只需要两个牧民相互配合,10秒钟就可以植一棵树。这是一种名为“微创气流植树法”的新技术,它将挖坑、栽树、浇水三道工序合为一体。以前种一棵树,锹挖半方土,还要扎沙障固沙,现在只需打一个小口径的孔洞,效率提高了14倍,成活率达到85%以上。
来到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展厅,两幅照片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一幅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沙中平房,屋门前是比房屋还高的沙丘,牧民们想开门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移走沙子;另一幅则是现在的牧民房屋,门前绿树耸立,牧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厅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杭锦旗政府为解决库布其沙漠腹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问题,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投资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集中居住区,并配套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将分散在沙漠腹地的2个自然村36户牧民搬迁至此,鼓励农牧民转租沙漠、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如今,牧民新村36户农牧民实现了从2006年户均收入不足1万元到户均收入高达12万元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治沙、发家、增绿的乡村振兴之路。
越南《人民报》摄影记者阮胡君一边架起摄影机拍着展厅里用于飞播造林的无人机,一边说:“越南也有沙漠,我们希望在越南国内宣传这次参访中看到的治沙技术,让越南学习中国成功的治沙经验。”
走出展厅,记者们来到牧民经营的饭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的饭店老板达来热情地招待大家品尝内蒙古特有的奶茶,配上奶酪、炒米和奶皮,香浓的口感让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我的家乡从‘死亡之海’变成沙漠绿洲,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达来饱含感情地对记者们说,“现在我们这边发展旅游业,我也开起了饭店,每年都能有很好的收入”。
记者们围坐在圆桌旁一起喝奶茶时,RAI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社长兼首席记者马克说:“我发现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大家庭模式,我们这次所到之处受到的招待也很像在一个大家庭里,让我这个外国人也感觉很亲切。”
“绿色能源发展令人惊叹”
当大巴车驶向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光伏项目施工现场,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引起车内记者一片惊叹声,坐在车窗边的俄罗斯《议会报》记者安东诺夫一边举着手机拍摄,一边急切地想要了解光伏项目的细节:“这片电板占地面积一共多少?”“每天能够发电多少?”……
下车后,亿利治沙光伏电站副站长李飞向记者们介绍,这片光伏项目建成后,总占地面积约10万亩,将向蒙西电网年均供应绿色电力约40亿千瓦时,可实现年均节约标煤消耗120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1万吨、二氧化硫637吨……建成后,光伏板上可以产绿电制绿氢,板间可以长绿草养畜禽,板下可以变绿洲生绿金。远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底字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者们纷纷在看台上以此作背景合影。荷兰广播电视协会记者宗约翰说,虽然他们国内也有光伏板,但从没见过规模如此大、如此壮观的光伏项目。
彭博社记者慕克仑好奇地向光伏电站工作人员询问,这些光伏电板如何实现循环利用。工作人员向他介绍,在光伏电板使用寿命结束后,里面的硅会被提炼出来,用于制造新的电板。随后在内蒙古包头的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记者们终于看到了用于制造光伏板的硅原料。该公司主要从事直拉单晶硅棒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工、销售,其产品作为光伏发电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领域。
包头位于中国正北方,“一五”时期,包头是共和国“铸盾砺剑”的地方,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都在这里生产。在如今的包头市昆都仑区,有一条货运铁路,铁路的一边是包钢集团,另一边是协鑫集团的30万吨颗粒硅基地。窄窄的铁轨两边,并行的是包头两大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钢铁和光伏。今年5月,在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上,包头市被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见证了包头从“草原钢城”到“绿色硅都”的蝶变。
“内蒙古的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让我印象深刻。以前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地区,如今遵循低碳政策开发新能源,并以此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令人惊讶。世界连接在一起,供应链也绝对不能分离,希望中韩两国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能源合作。”韩国经济新闻的记者金光洙说道。在了解到包头这个老工业城市新旧产业交替、升级创新发展的历程后,他颇为感慨,一个城市能够身披过去的辉煌再出发,用双手创造未来和希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中国‘智’造了不起”
“蒙芯”是目前世界上首个可应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实时在线监测的物联网超微功耗传感器芯片,既能以浇筑方式嵌入到混凝土结构件中,也可以焊接在钢结构件和外挂在建筑物上,该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高铁轨道板、桥梁等处,提供温度、湿度、压力、形变等状态实时在线监测。
在呼和浩特,记者们进入研发“蒙芯”的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个案例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一是“蒙芯”完成对华龙三号核反应堆壳体安全的在线监测,这在该领域是世界第一;二是在震惊业界的“深圳市赛格大厦晃动”事件中,“蒙芯”为该大厦提供全程实时在线监测。“这项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乘坐的地铁到住的楼房,都需要精准可靠的芯片为我们提供安全数据,从而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城市生活的智能化。‘蒙芯’让我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的科技产业发展。”匈牙利《世界中国》杂志社记者维克多说。
摄像头自动变焦马达(VCM)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摄像头、平板电脑摄像头、医疗用摄像头等高科技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包头江芯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VCM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创新公司,VCM产业的发展延伸了稀土磁性材料终端应用领域。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传音、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固定上游商家之一。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们隔着玻璃认真地拍摄VCM生产线。日本共同社记者杉田正史在镜头前向观众介绍:“日本国内也有类似的VCM生产线,但是这家公司在原有单轨半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开发了双轨的生产线,让生产效率翻倍。中国‘智’造真的很了不起。”
沙漠里开拓出的旅游项目、荒漠上矗立的光伏电板、体现中国“智”造的芯片……短短4天的参访行程中,这些成果接连不断地映入各国记者的眼帘,让大家对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全新的印象。“感觉来到了一个未来世界。内蒙古自治区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如今,它的现代产业也非常先进,真的是一个巧妙的融合体。”马克说。
(本报记者王妤心泓)
6月2日,记者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看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再过两个月,这个项目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乳业中试基地。目前,已经集聚了9位两院院士和90多位行业专家,以及500多名育种、畜牧、营养等领域的科研人才。他们将去攻克一个个乳产业技术难题。
全力以赴拼经济,科技创新添动力。
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市挂出“作战图”,吹响“进军号”,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科技创新标杆,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科技企业培育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氛围呈现新气象。
“赛科星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突破了国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了奶牛生产性能水平和供种能力。赛科星牵头研究解码了家畜干细胞诱导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包俊杰说。
作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赛科星集团积极参与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他们围绕奶牛育种与繁殖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在种牛培育、性别控制、胚胎工程等奶牛育种与繁殖技术、干细胞、克隆、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奶牛产业种源与繁殖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
自2022年1月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以来,包括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新型营养调控技术、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等乳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一个个被攻克。
除获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外,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也先后获批。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由14位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并已投入实体化运营。他们联合34家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推动落实种业振兴行动。
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与中科院陈润生院士联合建立了呼和浩特——北京mRNA动物疫苗联合实验室,开展mRNA疫苗研究,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
今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区率先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试点,建立了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5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约占全区总数1/3。
第一批入库11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区总数超四成;高新技术企业达465家,较上年度增加95家,增长25.7%,占全区总数超1/3。
内蒙古显鸿科技牵头组建了全市首家产业创新联合体——“物联网产业创新联合体”,以“蒙芯”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呼和浩特市大力落实研发投入奖补等惠企政策,围绕支持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等事项给予奖补。
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为618项符合要求事项兑现奖补5637.8万元,今年已为420项兑现奖补2929.8万元。
“真金白银”激励企业持续创新,营造出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去年,呼和浩特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52.4亿元,增幅12%;R&D投入强度实现六连增,达1.68%。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呼和浩特市排名第55位,较上年提升12位,创新指数居全区首位。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内蒙古和林格尔成果转移转化区示范区建设,培育各级各类孵化载体,加快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激发技术交易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仅去年一年,共认定登记317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2.99亿元。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共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3家,居全区首位。依托“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经纪人总数突破900名,总数约占全区50%。
去年新增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今年新增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4家,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乳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由链主企业出题,组织‘揭榜挂帅’8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有成果、有贡献、有评估机制的攻关模式,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表示。
落实“强首府”工程,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进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将笃行不怠。(记者郑学良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李海珍)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4——2023,10年,北疆万里山河巨变。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草原更美了。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犹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绿水青山“大写意”画卷。
这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是2400多万各族儿女的美丽家园,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时光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叮嘱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情景,历历在目;叮咛,声声在耳。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内蒙古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扛起内蒙古担当,壮士断腕抓绿色转型,久久为功抓生态修复,绿色变革踏歌前行
内蒙古的生态区位到底有多重要?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我们该何去何从?
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
壮士断腕,绿色转型——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把牢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久久为功,修复创伤——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湖两海”明珠再生辉;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科学推进;坚持把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有了专属守护者。
久久为功创奇迹,万里山河披锦绣,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的“风沙源”也变成了首都的“后花园”。
贡献内蒙古智慧,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成为内蒙古的“绿色名片”
翠色欲流,一碧万顷,内蒙古大草原人人向往。就在5月22日,美丽内蒙古又增添了一张新的世界级名片——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游牧,是蒙古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这个古老民族遵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时至今日,其核心区巴彦温都尔苏木的牧民依然恪守着传统的游牧习俗,按时休牧轮牧,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好这片世人向往的绿色、纯净之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这样的“绿色名片”,内蒙古赢得了不少。
原本严重沙化、退化的打草场,经过围栏封育、补播、施肥、切根、轮刈等修复治理措施后,焕发新生,平均每亩增产20%到40%。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入选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2017年,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提供了“中国方案”。
……
这一个个“典型案例”“中国方案”,正是内蒙古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发挥内蒙古优势,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实现双向转化
在责任与激情的召唤下,从鏖战沙魔到与黄沙和谐共处,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内蒙古一个个回天壮举,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勤劳智慧的内蒙古人民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同时实现双向转化。
从荒山秃岭到“塞北小黄山”,从森林覆盖率不足40%到98.86%,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成为当地群众谋生致富的“金山银山”。旅游火爆、山货充足,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挂斧停锯”后的大兴安岭林区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走上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6亿元,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带动9000余人就业。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过程中,在逐梦绿富美的道路上,内蒙古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霍晓庆)
“我们将主题教育学习的学思感悟与‘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融会贯通,推动‘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走深走实。截至目前,纳入‘半拉子’工程台账的387个项目已盘活276个,与年初相比增加了156个。剩余未盘活的111个项目,已明确盘活方案和盘活时限,年底前全部盘活销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半拉子”工程历史遗留问题多,缺少手续、资金缺口大等问题交织,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结合主题教育,将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到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上。
在政策保障方面,起草印发系列文件,明确起底标准、处置要求、销号流程等事项,为各地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做到有章可循,依法依规处置。
在提高项目审批质效方面,开通补办手续“绿色通道”,建立务实高效的审批机制,加快完善工程手续,推动工程建设进度。
在调查研究方面,开展两轮“半拉子”工程回头看,问计于民,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贯穿始终,从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手续办理多角度引导盘活,推进工作进展。
在节约集约导向方面,引导各盟市更加坚定科学发展、节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做好项目前期科学决策,不做“拍脑门”决策,不搞“盆景式”工程。
在资金支持保障方面,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已安排5924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3个保障性安居“半拉子”工程盘活。并优先支持台账内“半拉子”工程资金需求,在专项债和存量资金安排上给予积极支持。
在完善机制保障方面,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程序,对立项审批前决策程序、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安排年度投资资金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全面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程序。
在项目决策机制方面,强化项目论证审批、抓实投资风险防范、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各地不断提升新建项目质量,切实发挥政府资金使用效能。
“主题教育以来,我们对照巡视整改反馈意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坚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把问题整改贯穿于主题教育始终,推动‘半拉子’工程大起底行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记者李永桃)
记者6月3日获悉,呼和浩特地铁开展“追梦有你,护航有我”高考助力活动。6月7日至9日高考期间,面向广大考生推出免费乘车、免费提供文具服务,助力考生考试顺利。
凡乘坐地铁赶考的考生可优先安检、优先进站、免费乘坐地铁,遇事优先给予处理。
考生可凭2023年高考准考证,与两名(含)以下陪考人员到呼和浩特地铁各车站客服中心换发福利票,免费乘车。
呼和浩特地铁沿线考点及周边主要住宅区域的28座地铁站点均设立了“爱心助考点”,考生可免费领取文件袋、黑色中性笔、直尺、橡皮、卷笔刀、口罩及爱心雨伞、爱心医药箱,以备不时之需。(记者皇甫秀玲)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济南不仅是山东省的省会,还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泉城风貌。近年来,据采访官方人员得知,济南正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国家中心城市作为目标,以现代化济南都市圈为载体,以\"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为格局,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据报道,在国家战略和强省会战略的共同推动下,济南正在将曾经的天堑变为通途,\"北起\"战略已迈入快车道。2021年1月18日,世界上最大跨度、最大宽度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正式通车,这是济南第15处跨黄通道。据工程师介绍,仅3个多月前,世界上最长的黄河隧道——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也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河天堑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历史性突破。目前,随着一座座跨河桥隧的开通,黄河两岸市民已经可以选择自驾、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多样化方式过桥。
记者通过采访济南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随着“新十字方针”的持续落地,济南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该市正在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已经初见成效。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济南成功战胜了黄河36年来最大的秋汛,坚决保障了黄河的安澜。
济南正在聚焦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地见效,该市正在以全市之力推动起步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已经基本确立了“1+4+16+N”规划体系,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已经落地建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获批以来,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势头,先后获批济南章锦综保区、国家数字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金字招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正在扎实推进,绕城大北环、京台高速改扩建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开始施工建设。
据最近的数据显示,现在的济南,城市能级正在持续提升,市域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GDP过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常住人口近1000万,已经进入了特大城市的行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济南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展现出了厚积薄发、争先进位的强劲势头。据专家分析,济南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寇雅楠摄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刘艺琳、寇雅楠)6月1日,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悉,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将于2023年7月1日至3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大会以“绿算融合、赋能百业——打造最强绿色算力供给者”为主题,旨在构建绿色算力成果展示窗口、打造“东数西算”绿色算力样板和建设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引领高地。
据介绍,大会将搭建“1+4+2”交流平台,包括1个开幕式暨主旨演讲,4个平行会议,2个活动为1个圆桌会谈和1个主题参观。4个平行会议将围绕绿色能源、算力发展、数据价值要素化等领域,邀请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领军企业分享产业趋势与技术实践。“青城论数”圆桌会谈将邀请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政府代表参与,交流算力建设情况、分享经验做法,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与举措。此外还将举办绿色算力和林格尔行活动,带领行业内人士参观考察和林格尔新区的重点产业基地和创新场所,了解和林格尔新区为绿色算力产业上下游企业营造的营商环境及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取得的成果。
据了解,和林格尔新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国家火炬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目前,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00万台,超算能力达到120P,算力规模进入全国八大枢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前列。
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自治区民委供图)
6月的内蒙古,花红树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2400多万各族人民并肩携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在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努力奋斗。
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在宣传月中,全区各地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在全区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为推进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内蒙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回望过去,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近年来,全区各地常态化全员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树2个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命名8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全区各地广泛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主题宣讲;组织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读本》等相关读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系列举措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近几年,内蒙古积极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着力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
内蒙古影片《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包揽两届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在北京激情唱响;舞剧《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艺力作屡获大奖;交响乐《旗帜》、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等文艺作品走进全国40个城市开展近60场巡演……
内蒙古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兴安盟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团,深入全盟各地巡回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群众性文艺汇演,用精彩节目生动描绘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美好画面;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举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排练厅中传来乌兰牧骑小分队的歌声;民族融合小课桌上,老师正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传统手工技艺课堂中,各族妇女共同学习刺绣、编织等手艺……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几年来,我们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打造‘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族居民和睦相处,团结奋进。”该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我们社区各族居民亲如一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幸福!”社区居民朝格说。
近年来,内蒙古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同时,全区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条件。
鄂尔多斯市着力打造《石榴红了》等以民族融合为主题的文旅演艺品牌,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共同开展各族少年儿童云交流活动,推进各族少年儿童实现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阿拉善盟与宁夏石嘴山市签订《跨区域协调合作协议书》,与毗邻地区优势互补、互促共进,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各族群众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截至目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盟等5个盟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73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为各族群众的榜样。
共谋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快推进沿边国道未建成路段建设,积极推动边境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加快重点口岸通高速建设……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20个边境旗市(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8万公里,边境地区交通状况持续改善。
道路通畅,为边境地区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各族群众走上硬化路、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吃上“产业饭”。
近年来,全区各地大力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自治区累计下达中央及自治区本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7.14亿元,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比5年前提高了1万元。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一心,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内蒙古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法治之力护航民族团结。
“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儿女必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奋力将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见习记者李存霞)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日,由自治区科协等单位主办的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内蒙古主场活动启动。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伟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劼出席并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及科普专家团新成员代表颁奖及颁发聘书。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2022年内蒙古评选出80名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矢志拼搏、勇于创新,为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据悉,活动期间内蒙古还将在各大中学校开展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和科学家精神宣讲等系列活动。(记者白莲)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刘艺琳、寇雅楠)5月31日,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发布会介绍,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将于2023年6月28日至29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寇雅楠摄
大会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承办,以“能源新时代世界新未来”为主题,通过“一会一展两论坛两赛事”方式举行。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介绍,“一会”为大会开幕式;“一展”为新能源新材料展;“两论坛”为新能源论坛和煤基新材料论坛;“两赛事”为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鄂尔多斯站和暖城杯・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鄂尔多斯挑战赛。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苏翠芳表示,鄂尔多斯市按照“创新、节俭、开放、绿色”的办会理念,建立了运转高效的筹备机构、设计了精彩纷呈的论坛赛事、邀请了顶尖权威的嘉宾与会、策划了主题突出的展览展示、强化了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突出了“两新”元素的多元表达、营造了隆重浓厚的办会氛围,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苏翠芳说,本次论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权威机构、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论坛将有10余位国际能源机构负责人、院士科学家以及领军企业家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出席大会。
据发布会介绍,本次大会将呈现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突出科技示范应用、突出全面交融互动三大亮点。大会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技术风向标、行业风向标、创新风向标。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销售煤炭8.4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发电量1400亿度,是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地级市。鄂尔多斯市已启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攀升。
记者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获悉,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乘飞船飞向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此次内蒙古地区搭载的56份材料,涵盖了牧草、马铃薯、玉米、中蒙药材等多个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搭载实验项目单位包括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参与单位最多的一次。
据悉,搭载实验项目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负责承办相关工作。2018年以来,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组织开展内蒙古地区参与单位和实验材料的征集工作,截至目前,该院共组织征集38家单位170份实验材料参与空间搭载实验。
记者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育种材料参与搭载,一批牧草、中蒙药材、果蔬等种质资源正在筛选培育中,目前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筛选出丹参双芦头变异株、蒙古黄芪耐寒变异株、膜荚黄芪高产变异株,蒙草生态已筛选出大青山细叶百合晚花变异株等。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预计可产生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新品种服务农业生产,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记者白莲)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