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合作协议 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

    4月19日,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在呼和浩特签署合作协议。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会见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一行。


    长期以来,中国工程院与内蒙古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李晓红带领13位院士到呼和浩特参加有关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工程院对内蒙古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双方将在开展重大咨询评议、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强工程科技研发协作、组织学术活动、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并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接下来的几天,中国工程院的部分院士还将与内蒙古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分别开展对接活动。


    会见中,孙绍骋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李晓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工程院给予内蒙古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说,当前内蒙古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现在,全区上下正在以高度的共识,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办好这两件大事,我们最紧缺的就是人才。这次中国工程院与自治区签署合作协议,对内蒙古来讲意义十分重大。希望中国工程院在科技人才引育特别是院士培养上给予内蒙古更多支持,帮助我们把人才短板补上来、创新能力提上来。


    孙绍骋说,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内蒙古横跨“三北”、资源富集,农牧、能源、稀土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很大,我们热切盼望有更多的院士来内蒙古搞研发、出成果。即便不在内蒙古当地工作也没关系,只要能帮助我们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我们都热诚欢迎,竭尽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李晓红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各项事业发展寄予厚望,助力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是中国工程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表示,中国工程院将以签署本次协议和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为契机,尽最大努力,诚心诚意地为内蒙古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还将结合“院士行”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能源、化工、农牧等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与内蒙古有关方面进行深度对接、开展务实合作,合力攻关解决一批前沿技术难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秘书长陈建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欧阳晓平、武强、张佳宝、柴立元、曾恒一、彭苏萍、彭寿、姜涛、王成山、康振生,自治区领导李玉刚、于立新、包献华、孙俊青参加有关活动。(记者刘晓冬)

    2023-04-20
  • 一季度内蒙古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0.5%

    人民网呼和浩特4月19日电(刘艺琳)4月19日,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举办。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内蒙古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5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5%,较全国外贸增速高4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3.6亿元,增长32.5%;进口282.6亿元,增长64.2%。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呼和浩特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王华表示,总体来看,一季度内蒙古外贸进出口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年外贸促稳提质打下坚实基础。一季度全区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进出口值逐月提高、外贸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主要贸易方式进出口快速增长、对蒙俄进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农产品及钢材出口增长、能源产品进口大幅增长等特点。


    据了解,一季度,内蒙古对蒙古国进出口162.9亿元,增长179.2%;对俄罗斯进出口80亿元,增长99.8%。机电产品出口59.3亿元,增长161.2%,占出口值的34.2%。煤炭进口114.5亿元,增长388.9%,占进口值的40.5%。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93.6亿元,增长196.1%;保税物流进出口58.7亿元,增长95.6%。此外,一季度内蒙古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1888家,较去年同期增加365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356.2亿元,增长73.6%,占进出口总值的78.1%。


    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内蒙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较同期内蒙古外贸整体增速高38.1个百分点,表现出进出口产品互补性增强、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两大亮点。其中,出口109.2亿元,增长55.9%;进口205.9亿元,增长112.1%。


    一季度,内蒙古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47.1亿元,增长216.7%。同期,能源产品进口稳步增长,煤炭、原油分别进口113.4亿元、10.7亿元,增速分别为405.1%,18.2%。内蒙古以公路、铁路运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分别增长234.5%和49.4%。

    2023-04-20
  • 首府今年将新增7000个充电桩

    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充电桩3000个,今年将再建7000个,到年底总数达到10000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学校、机关单位、公共停车场及各个老旧小区附近,同步构建市域智能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新能源汽车既节能又环保,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据悉,2022年,自治区政府拟定在呼和浩特市开展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试点行动。针对目前存在的汽车充电桩分布不均匀、住宅小区充电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将新建居民小区充电桩建设纳入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必要条件,确保配套机动车停车位100%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现有居住小区公共停车位,采取由业委会或物业企业按照“自建统管”模式,建设运营公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自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则经由供电和消防部门确认,符合建设条件的,按照“自建自管”模式实施建设;改造过程中的老旧小区,则由呼和浩特市城投建设集团建设经营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多举并进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快速建设,助力首府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


    截至2023年1月底,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1.43万辆。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到2025年,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万辆。而该市年底将建成的10000个充电桩,满负荷运转就可满足2.45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记者皇甫秀玲)

    2023-04-19
  • 内蒙古发行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200亿元

    日前,自治区财政厅以公开招标方式成功发行2023年自治区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200亿元。


    据悉,此次发行的专项债券,全部用于补充26家基层农信社资本金,发行期限为10年,发行利率为3.01%。从发行结果看,银行承销债券197亿元,占专项债券的98.5%;券商承销债券3亿元,占专项债券的1.5%。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充实了基层农信社资本金,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农信社信贷投放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记者杨帆)

    2023-04-19
  • 留住乡愁古韵 焕发活力新生——山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乡村古堡,站在护城河外抬头仰望,只见城楼高大宏伟,长长的堡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一字排开,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这便是有着“中国北方第一明代古城堡”美誉的湘峪古堡。


    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堡曾破败不堪,如今正重获新生。


    作为北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山西省近年来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越来越多古村落不断散发时代新韵。


    留下来:再现记忆中的乡愁


    10年前,记者来到位于山西沁水县的湘峪古堡,看到的是一幅房屋破败、人去堡空的景象。


    入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湘峪古堡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示范点。沁水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焦江峰介绍,目前在中央资金支持下,已对堡内20余处院落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实施了古堡消防工程。


    如今的湘峪古堡护城河环绕,中空的古城墙、全国罕见的“双插花院”等古建筑得到修缮加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山西现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颁布实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争取中央资金11.12亿元,近三年省财政下达补助资金2.4亿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已初见成效。


    在距离湘峪古堡10多公里外的阳城县中庄村,部分古建筑不仅得到修缮,还具备现代化的居住条件。


    中庄村保存明清古院60余处,是一座以古建筑、民俗、美食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村落。2013年以来,在各级财政资金支持下,中庄村46处院落得到修缮,90%的旱厕完成改造,60%的道路得以修整,网络实现全覆盖。


    走进一处棋盘院,一度荒草丛生的场景不见了,院内干净整洁、古色古香,屋内淋浴、冲水马桶、网络、空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文化遗产保下了,村民生活也更便利了。”中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林欣慰地说。


    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也成为推进振兴的强劲动力。


    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一如它名字般美丽,石窑洞、石板房、石街巷等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绿水中。然而,之前这里却是“垃圾河道扔,猪圈臭烘烘”。近年来,虹霓村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拆除猪圈、改造旱厕,号召村民定时往垃圾车内倒垃圾,开展清河塘、清沟渠、清道路、清厕所、清墙体、清空心房垃圾、清房前屋后等大扫除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村里,羡慕我们‘住在公园里’,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了,更加爱护古村落。”虹霓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保说。


    修旧如旧的古建诉说着历史的过往,青山绿水中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乡……


    活起来:古村浸润文化味


    尽管已过清明,但在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山峦间蜿蜒攀升的明长城脉络清晰。


    中午时分,长城脚下的新平堡,79岁的吴何如正和老伴忙着炸油糕、做烩菜,热气油香在这座400多年的古院落中弥漫开来。


    新平堡,明朝时为屯兵而建。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军堡文化印记,被称为“活着的军堡”。“村里人大多是当年的士卒和商人后代。”吴何如说,这里常住1600多口人,光姓氏就有130多种。堡子的北门称镇虏门,东门称迎恩门,直到现在,村里人还是办喜事走东门,办白事走北门。


    经过多年对村落中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山西形成一批古堡文化村、黄河文化村、长城文化村、晋商文化村等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原汁原味的古建院落,更在于蕴含其中的乡风民俗和独特地域文化。


    赵家上院、豫商会馆、首饰店、当铺……走进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上伏村,很多院落、商铺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诉说着历史。


    上伏村是明清时重要的商道古镇。为了挖掘当地文化,村里成立了古文化研究室,收集研究门匾楹联、古碑石刻和村民口口相传的商贾史料……村子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了解它的历史就会更爱它。”41岁的湖南人莫红琼多年前嫁到上伏村,如今是村里的导游。她讲解时充满激情,“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村落也致力于活态开发,利用当地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传承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具有文化内核。


    “如果说当初把村民迁出去是为了保护,那如今将村民迁回来,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阳城县上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说。


    上庄村完好保留着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的建筑。王进军告诉记者,村里从2003年开始保护开发,通过产权置换等方式,将村民迁出去,修复了一批老院落。后来却发现,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空落落的,也更容易损坏。于是,近年来又将一部分村民迁了回来。


    漫步上庄村,“麒麟上墙狮把门,斜砖墁地白粉墙”的建筑规格大气庄重,而驼峰大斗承平梁、“蚂蚱头型”雕花耍头则让人感叹元代民居的稀有。而老人在屋门口聊天、晒太阳,孩童在古街老院里奔跑嬉戏,时刻让人感受到村子的勃勃生机。


    中庄秧歌、麦芽枣糕制作、打铁花技艺……传统戏曲、老手艺也在村里延续传承。


    68岁的赵水余是省级非遗中庄秧歌的传承人,每到周末,他都会组织人们排练秧歌。这种地方小戏,村里人从小听到大,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每到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还组织村民登台表演,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得以领略其魅力。


    火起来:乡野焕发新活力


    “润城特色‘八八宴’我们家做了快20年。第一道是雪花鸡脯,寓意吉祥如意,最后一道是鸡蛋汤,喝完圆圆满满。”每逢节假日,上庄村口的农家乐天官养生八八筵格外热闹,老板李小胖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们落座,一边介绍省级非遗美食“八八宴”的特色和由来。


    在上庄村,“八八宴”这一原本迎亲嫁娶时招待宾朋的宴席,如今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


    依托文化优势,不少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产业、特色服务业、特色手工业等,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村民们收入不断提高。


    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的苏庄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以“太行人家,喜镇苏庄”为主题,修缮打造连理院、账房院等明清古院落,挖掘传统特色婚俗,活化古村。不仅游客能参观了解当地传统婚俗文化,准备结婚的新人也能在此享受婚纱摄影、婚庆仪式、婚宴定制等服务。


    “我们村集体和村民总算是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致富路。”苏庄村党总支书记裴婷婷介绍说,景区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通过自主经营特色小吃,从事景区保洁员、餐饮服务员、保安、群众演员等,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更是守着家就把钱挣了。”古村落火起来、老百姓富起来,村民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提升。


    长城脚下的娘子关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走进“水上人家”,低头可见“咕嘟泉”潺潺流过。经过十多年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娘子关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宝说,近些年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上下足了功夫,全村旅游年收入逾千万,最高突破2000万元,全村四分之一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业。


    如今,村里每人每年能分红15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为1.6万元左右。“目前共有近90户村民经营民宿、饭庄、特色商铺等。我们还会继续增加旅游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杨文宝说。

    2023-04-18
  •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新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开局之年看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于家堡—响螺湾”区域。


    滨海新区供图


    春暖时节访天津滨海新区,不断听闻好消息:


    3月24日,“天河”算力赋能峰会成功举行,“算力网络和安全可信计算实验室”正式揭牌,新区数字经济发展有了新支撑;


    4月6日,空中客车公司与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拓展A320系列飞机总装能力。空客在中国的飞机产能将实现翻倍;


    同一天,最大船型的集装箱船“现代哥本哈根”轮顺利靠泊天津港,标志着由天津港直航欧洲新航线正式开通,构建起全新的海上运输通道;


    …………


    2013年5月和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滨海新区考察。总书记指出,“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今天的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占天津市40%以上,税收贡献占5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近60%。《2022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状况评估报告》近日发布,65个试点城市(园区)和创新枢纽城市中,滨海新区综合排名均列前茅。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滨海新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厚植产业优势——


    新一代百亿亿次天河超级计算机投入使用,全自主双100G智能网卡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全国首个磁液悬浮技术人工心脏获批面世……走进滨海新区现代产业展示交流中心,一项项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瞄准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滨海新区在合成生物、自主芯片、载人航天等领域深耕,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牢基石。”滨海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周明介绍,去年,滨海新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建成投用。


    服务重大战略,彰显主动作为——


    “以前,内陆企业将出口货物运输到港口,主要靠集装箱卡车,车辆不好找,价格变化大;而今海铁联运,运价稳定,还能按时按点发车。”河北石家庄新恒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说。


    去年,天津港完成海铁联运量120.3万标箱,同比增长超20%。“天津港利用遍布京津冀三地的服务网络,为企业制定专门的海铁联运物流方案,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陈佳说。


    “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全力以赴打造协同发展高地。”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施悦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截至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为850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支持,累计注册企业超4000家。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活力动力——


    改革开放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深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去年,滨海新区推出新一批41项全市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制度创新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滨海新区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说,瞄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滨海新区将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强劲。


    港产城融合,提升生活品质——


    “没想到,原来的盐碱地变成了这么美的大公园,每天都要来走一走。”家住滨海主城区的李麟,对家门口的临港湿地公园赞不绝口。


    桃红杏白,绿草如茵;碧空如洗,飞鸟翩跹……除了景观效果,湿地公园还能修复海河入海口生态环境、保护鸟类栖息地。


    午后的海河波光粼粼。从于家堡码头乘船出发,鳞次栉比的建筑勾画出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与落户两岸的众多新经济领域代表性企业比肩而立的,是静谧优雅的音乐院校天津茱莉亚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介绍:“我们制定了一揽子支持政策,从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到高质量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配套,各项措施协力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今日滨海新区,正像春竹一般,朝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目标,蓬勃向上,拔节生长。

    2023-04-18
  • 瞄准“煤头化尾”做大做强产业链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加速“黑”变“绿”

    春日的北疆大地,草木蔓发,生机盎然。


    在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施工现场,车辆穿梭,有序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总投资478亿元,配套建设风光制绿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用绿氢代替煤炭生产烯烃等高端化工产品,实现以氢换煤、减碳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替代石油164万吨,减少煤炭消耗23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1万吨,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600亿元。


    瞄准“煤头化尾”,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内蒙古作为能源大区,煤炭资源丰富、风光资源无限,发展现代煤化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把现代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既是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的关键抓手。


    今年,内蒙古重点支持鄂尔多斯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支持鄂尔多斯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现代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支持乌海建设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通过好项目、大项目增强煤炭资源转化增值能力,推进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加速煤炭“黑”变“绿”。


    依托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优势,鄂尔多斯市加速构筑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今年,全市计划实施22个现代煤化工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近日,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准格尔研发中心项目、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工程示范项目和丁二酸酐/PBS降解材料项目等3个现代煤化工项目集中开工,为鄂尔多斯市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我们正着力推动能源矿产增储上产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现代煤化工产能超3000万吨、产值超2000亿元,建成产业门类最全、链条最长、技术最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从一块煤,到一瓶透明的BDO,再到可降解材料,在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上,一个个样品直观呈现了煤炭“由黑到白”的华丽蝶变。


    这样的变化,每天在乌海市上演。


    乌海市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煤化工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培育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形成了“焦油→沥青→针状焦→锂电池负极材料”“煤焦油→苯酚→吐氏酸→介酸及其下游产品”等多条煤基产业链,现代煤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形起势。在建的煤基可降解塑料项目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40%,实现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目前,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地位、绿色发展水平、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拥有现代煤化工专利技术100多项,整体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今年,内蒙古将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力争年底现代煤化工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自治区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说。(记者康丽娜)

    2023-04-17
  • 内蒙古各单位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连日来,内蒙古各单位陆续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对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单位一致表示,要深刻认识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要求上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实际,以真学真用、真抓实干的行动和热情,确保主题教育有力有序推进、取得扎实成效。自治区党委各巡回指导组分别到会指导。





    内蒙古日报社强调,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结合起来,同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内蒙古开展主题教育的宣传报道,深入挖掘进展成效、创新思路、独特做法,形成全媒体报道声势,为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将调查研究成果与决策紧密结合,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研究》的调研课题为牵引,以草原云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形成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指出,要聚焦目标任务,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理论武装要入脑入心,办好“奔腾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开展学习践行分享会和培训轮训;调查研究要求实务实,推进12个方面40个调研课题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力有效,全媒体开设《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把答卷写在北疆大地上》等节目栏目和直播报道;检视整改要动真碰硬,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持续解决“三多、三少、三慢”等突出问题;建章立制要常态长效,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一批管用有效的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表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切实把主题教育转化为医院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转化为推进医院“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促进“三好双满意”的强大力量。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动员部署会上表示,要切实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根本任务,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一体推进学、研、查、改各项举措,将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同考虑、同部署、同实施,做到解决问题与推动工作两手抓、开展好主题教育同推动建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双促进,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开展的“卡脖子”难题,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更大进步。(记者马芳李晗王坤白莲报道)

    2023-04-17
  • 十一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

    4月13日,十一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爽作动员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玉刚传达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动员部署会精神,宣布巡视组长授权任职和任务分工的决定。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巡视工作新要求,更加强化震慑作用,更加突出标本兼治,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落实政治巡视要求,专项巡视要靶向聚焦、突出“专”的优势,常规巡视要进行全面政治体检,不断推动巡视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要依规依纪依法履职,不断强化巡视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记者白丹)

    2023-04-14
  • 内蒙古春播面积超100万亩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目前,内蒙古已有10个盟市开始播种,春播面积达到116.3万亩,同比快0.3个百分点,预计4月下旬全区将逐步进入播种高峰期。





    开春以来,全区各地农业部门早行动、早准备,把春耕备耕生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目前,全区农机准备整体充足,农资到位率略高于去年。其中化肥已到位92%,农药到位51.1%,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到位90.5%,地膜到位71.9%,预计4月底将全部到位,能够满足春播需要。


    作为绿色“粮仓”,今年内蒙古计划通过实施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实现稳面积、提单产,同时整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内蒙古提前分解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9.3亿元、生产者补贴资金78.7亿元,稳定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还提高了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降低玉米补贴标准,拉大大豆玉米补贴差额,将大豆、玉米补贴差额由去年的131元/亩拉大至263元/亩,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再适当拉大补贴差额,引导农民稳定大豆种植。(记者韩雪茹)

    2023-04-14
  • 鲁蒙“百万人互游” 再续“山·蒙”海誓情

    4月11日,2023鲁蒙“百万人互游”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在济南市万虹广场举办。


    此次活动方式新颖,非遗唱主角,内蒙古部分非遗文创产品以市集展销的形式推广。现场设置了19个非遗文创商品展示销售窗口,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提供了内蒙古新的打开方式。现场客流量达到2万人次以上,线上观看直播人数突破80万人次。活动现场氛围浓厚热烈,市民现场欣赏了民族歌舞、马头琴、长调等节目,并参与互动,领取了景区门票、文创纪念品等。“内蒙古礼物”展示、洽谈、售卖成果丰硕。《千古马颂》、穿越大兴安岭的森林小火车、河套农耕文化的农博园、响沙湾景区、乌拉盖草原、中俄跨境旅游等线路受到青睐。鲁蒙两地文旅企业还达成了互送客源合作意向。


    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家喻户晓。去年8月,两地共同启动了以“山·蒙”海誓草原情为主题的“百万人互游”活动,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两地之间传递友谊的桥梁。(记者冯雪玉)

    2023-04-13
  • 内蒙古出台长效机制,确保审批改革走深走实 9326个待批补批项目全部办结销号

    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该单位牵头负责的待批项目大起底已实现应报尽报、应批尽批。


    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从去年7月底启动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到今年3月底结束,通过几十个审批部门和上万名审批人员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推动待批台账8061个项目实现了应批尽批、应报尽报,补批台账1265个项目实现了全部办结。负责8个主要审批事项的6个审批厅局均已出台相应的审批长效机制。所有盟市也出台了相关长效机制,杜绝再次发生同类问题。





    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能够见行见效,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联动发力、实干作为。


    高位推动。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指明工作思路和方向,为扎实开展大起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有关领导和处室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督导调度力度,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同各地各部门压实“双签字”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制定执行标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起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半拉子”工程、待批项目起底标准的通知》《关于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分类处置的指导意见》,明确起底标准、处置要求、销号流程等,为切实解决大起底行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政策支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还会同相关审批部门印发《补办手续处置指引》,让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建立起底台账。审批事项涉及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相关审批部门,事项繁多,对2016年以来完成立项的9.6万个项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6轮梳理核查工作,切实摸清底数、建立起底台账,将有办理需求的8061个项目纳入待批项目台账,将有补办需求的1265个项目纳入补批项目台账,通过主动靠前服务,实现按时高效办结。


    加强监督管理。内蒙古建立工作“日调度、周安排、月通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衔接、有力推进、有效落实。在12个盟市开展待批项目大起底“回头看”,确保各地应起尽起,按要求销号;建立12345投诉举报热线,畅通反映渠道,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拖延受理、超期未审批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好大起底工作成果。进一步用好待批项目大起底出台的长效机制,确保审批改革走深走实。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升级在线审批平台,加强项目调度。定期开展核准、备案专项执法检查,及时发现推动解决相关问题。针对下放的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强指导,确保地方接得住。同时,持续做好重大项目前期手续集中攻坚工作。充分用好大起底建立的靠前服务、集中高效审批方式,通过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审批,紧抓快办前期手续,推动重大项目办齐主要手续,为全区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提供便利条件。”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记者李永桃)

    2023-04-13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