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展示文化魅力。记者王磊摄


    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盛大启幕,内蒙古展区精彩亮相。

    本届文博会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举办的一届重要展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的形式,全力打造文化产品与项目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文博会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设有6大展馆,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

    据了解,内蒙古已连续参加了18次文博会。本次内蒙古展区设有“实施‘两个打造’构筑精神家园”“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礼物’叫响文旅品牌”“内蒙古四季好风光”等4大板块,全面展示内蒙古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和奔腾向前的发展态势。全区40家特色文化旅游企业携带500多件(套)产品参展,带来各类体现内蒙古地域特点、文化内涵、自然风貌的“内蒙古礼物”。

    本次内蒙古展区采取简约、大气、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大视屏、大图片、大展品等展示元素,展现内蒙古大格局大手笔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

    据悉,本届文博会于2022年12月29日起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到2023年1月2日。(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2-12-30
  • 内蒙古能源保供马力全开

    眼下,正是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

    连日来,国家能源集团胜利能源公司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越是在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越要确保安全生产。”据胜利能源公司总调度室主任杨林源介绍,目前公司成立了保供专班,专项负责公司的煤炭保供工作。通过日调度、周分析、月总结,做到煤炭生产动态管控,全力保障稳产高产。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内蒙古每一座保供矿山。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坚决肩负起、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职责使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供应。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好、落实好。”

    今年以来,内蒙古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全力推动停产煤矿复工复产、建设煤矿应产尽产、在产煤矿满产达产,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的作用。同时,为保障电煤稳定供应,着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强化电煤供应调度和库存监测,确保电厂存煤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目前,全区煤炭生产企业年计划产量的85%、发电供热企业年用煤量的100%、核增产能煤矿新增产量部分已全部签订中长期合同。

    在行之有效的系列保供措施推动下,内蒙古原煤保供成效显著,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10.7亿吨,位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6.1%,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与其他省份相比,内蒙古原煤产量对全国增长贡献最大,对全国原煤产量增长贡献率达32.0%,高于第2位山西省5.1个百分点。

    “今年内蒙古共承担国家下达的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任务9.45亿吨,占全国任务总量的36%,居全国第一,在保障自治区煤炭稳定供应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全国29个省区市的用煤需求。”自治区能源局煤炭运行处处长王杰说。

    发力煤炭保供的同时,内蒙古全力抓好电力保障供应工作。

    作为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呼和浩特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年供电量达300多亿千瓦时,京津唐地区大约每4盏灯中就有1盏由它点亮。

    今年入冬以来,面对疫情防控、能源保供双重考验,这家电厂近千名运行人员迅速返岗,全力保证京津唐电网电力正常供应。

    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为了全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自治区能源局加大电煤供应保障力度,强化电煤供应调度和库存监测,确保电厂存煤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持续优化调整、合理安排机组检修,督促发电企业严格履行发电责任,常态化做好电力运行日报告、周监测预警、月度会商,加大机组非停受阻治理力度,确保机组应发尽发。

    电力保供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自治区统计局数据:今年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5831.8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7.6%,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对全国发电量增长贡献率达24.1%,高于第2位四川省6.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内蒙古全力推进油气稳定供应,全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油气产能建设,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今年前10个月,全区原油产量128万吨,同比增长33%;天然气产量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同时,内蒙古认真落实国家煤制油气发展战略要求,推动已投产项目稳定运行,多元化保障油气供应。今年1-10月,全区煤制油产量91.2万吨,同比增长9%,煤制气产量2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7%。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回首过去一年,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大区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保障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为保障全国人民温暖过冬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展望新的一年,内蒙古将继续扛起能源保供“硬担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康丽娜)

    2022-12-30
  • @内蒙古各级干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22-12-28
  • 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疫情防控短板 孙绍骋调研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12月27日上午,孙绍骋深入呼和浩特市调研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12月27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深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调研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记者袁永红摄

    孙绍骋先后来到太平庄卫生院、黑沙图村卫生室、保和少镇卫生院、讨思号村卫生室,详细了解发热门诊设置、接诊分诊流程、药品物资储备等情况,并与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交流。他说,农村疫情防控基础薄弱,我今天来就是要看看实际情况。我们要把国家相关部署和要求逐条落实到位,把各方面因素考虑得更细致一些,把各方面工作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发挥好基层医疗机构前哨作用,筑牢基层首诊防线。

    孙绍骋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层治理力量统筹,全力做好农村牧区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全覆盖设置发热门诊,把服务效率和质量提起来,及时筛选患者分类分级收治。要加强重点药物储备,积极推广疗效好的非紧缺药物和中成药。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总结,给群众配发“小药包”就值得推广。要加强基层医护人员防控知识培训,确保有需要时大家都能上手。要抓紧扩充基层医护力量,按照分区包片原则,选派大医院医生下沉一线、驻点服务。对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要保持高度关注,加强对他们的健康监测,畅通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快速转诊通道,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于立新参加活动。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2-12-28
  • 内蒙古拟建我国最长“氢能走廊”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26日电(郝芳芳)正在全力发展新能源的内蒙古自治区,拟建我国压力最高、长度最长的氢气干线管道。

    12月23日,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太(苏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合作共建乌海至呼和浩特输氢管道暨“内蒙古氢能走廊”项目。该项目拟建设我国压力最高、长度最长的氢气干线管道,以乌海蓝氢基地为起点,途经黄河几字弯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后将是联通蒙东、蒙西的重要氢能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氢能经济走廊的核心储运设施,能够有效支撑“氢-电”耦合发展,降低风电、光伏项目的投资强度,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

    近年来,内蒙古立足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氢能应用场景广阔的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关键机遇期,推动氢能产业成为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26
  • 内蒙古全力推动“五大任务” 见行见效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个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19.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电站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在辉腾锡勒草原,风车有节奏地舞动,风电站成为和草原同样有名的旅游景观……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亮丽北疆“风”“光”无限。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内蒙古将“五大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全力推动见行见效。

    内蒙古提出,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在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上,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广泛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上,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在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上,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协作,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和“飞地经济”……

    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内蒙古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探索长效发展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打造具有足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内蒙古区域品牌。

    积极推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在产煤矿产能达12.2亿吨。今年前10月,煤炭产量9.7亿吨,占全国的1/4,外调量5.8亿吨,产量和外运量均创历史新高。外送电量2142亿千瓦时,连续17年领跑全国。

    推进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今年11月21日,内蒙古首列“铁路快速通关”模式中欧班列顺利通关,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出入口更加畅通,着眼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这‘五大任务’相辅相成,是内蒙古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性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副主任、“五大任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周显杰说。

    2022-12-23
  • 新华时评: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学习领会“六个更好统筹”之一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六个更好统筹”。其中,“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要求放诸首位,这不仅是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对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精准把握,也是对明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指导。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回望过去三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经济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要求,在当前针对性强、迫切性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手抓好疫情防控,当前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统筹衔接,确保平稳转段;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统筹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这五大政策,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项政策靠前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力点在“更好”二字。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多重目标和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增长路径,就必须在“更好”上做文章,高标准、高要求,坚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寻求多重目标下的动态平衡。既要最大程度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也要最大程度释放出经济社会活力,两者都要抓好。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前提;释放经济社会活力,才能为人民生活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走小步、不停步,近段时间来,我们不断优化防控举措,把准最合适的平衡点。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正积极调整措施、加快贯彻落实,既采取迅速有力的措施抓好疫情防控,又抓住时间窗口加快部署复工复产,梳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不断助力经济社会各领域点燃烟火气、找回忙碌劲儿。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落实,经济社会秩序必定会加快恢复,经济循环运转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重要的方法论。当前我们要扎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绩,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崭新局面。

    2022-12-23
  • 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政策加力赋能创新发展(经济新方位·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需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到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并扩围,再到推出2022年四季度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步步加力的税惠政策持续赋能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为更多企业创新研发、提升竞争力增添底气。

    把省下来的钱用在产品创新上

    最近,河北网星软件有限公司的“网星低代码开发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是实打实的税收政策红利,给了我们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底气。”网星软件董事长董爱军说。

    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谈及政策升级,董爱军连连称赞:“加计扣除比例提高是重大利好。2022年我们全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800万元,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后,将比之前多扣除450万元。企业所得税是以利润为基数计算的,允许多列支出,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就会减少。”

    “省下来的钱,我们准备用在产品创新上,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围绕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董爱军说。

    对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资金不足是持续创新面临的一大难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使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越多,对鼓励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22年,企业采购设备、器具也迎来了好消息。

    “原打算明年购置5120万元的智能自动化设备,新政策出台后,我们决定今年第四季度提前购买,这样能省出一大笔钱。”富晋精密工业(晋城)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强说。

    山西省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法制科科长卫虎军介绍,此前高新技术企业购买500万元以下的设备可以选择一次性扣除,新政策出台后,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四季度购买的所有设备都可享受一次性扣除,还能在税前按100%加计扣除,有助于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投入进行设备更新,更好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有好政策支持,我们将加大智能自动化设备的采购规模,持续提升光机电等产品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王强说。

    把“真金白银”直接送到企业手中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的光伏发电项目基地,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矗立,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远处,还有很多光伏板正在安装。

    看着这一景象,浙江阿波溪仑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文源十分开心。年初时,他可没这么轻松,曾因企业资金紧张急得焦头烂额。

    阿波溪仑公司在埭溪镇有1700多亩6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2018年起建设的一期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去年8月公司又开始二期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受天气光照等影响,目前每月产生的并网电量还不能产生足够销项税额,留抵税额也就无法消化。”杜文源说。

    2019年以前,我国没有建立留抵退税制度,企业投资形成的留抵税额可以向后期结转,用于抵减以后纳税期产生的销项税额。“一边是留抵税额‘沉睡’在报表里,一边是工程款支付、设备维护及后期研发投入需要钱,真是让人干着急。”杜文源说。

    “留抵退税,是将纳税人购进货物、服务支付的增值税在销售货物、服务后尚未抵减完的差额部分,依纳税人申请予以退还。大规模留抵退税的实施,能减少企业资金占用、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设备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吴兴区税务局副局长沈鸿宾说。

    “有了这1800多万元的退税款,我们不仅可以完成二期建设尾款支付、增加发电设备扩大产能,还可以将部分退税款用于光伏发电设备的研发升级,提高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利用效率。”杜文源说。

    如果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企业创新的“额外红利”,那留抵退税就是把“真金白银”直接送到企业手中。“处在初创期、快速发展期的科技创新企业,往往会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存在较大进项税额,但短期内没有投产和销售,销项税额无法消化留抵税额。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留抵退税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科技型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创新全链条

    “在不断创新电力机车及其装备技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湖南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清和介绍,近年来,公司先后与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合作,打通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通道。

    2022年发布的《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告》明确,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2022年公司已发生基础研究出资约1200万元,按照最新政策,可以在税前扣除约2400万元,为公司节约一大笔支出。”周清和说,“‘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能实现校企双方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我们将继续支持基础研究,积极推动培育更多关键技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认为,国家出台政策专门针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给予税收优惠,能有效减轻企业相关资金压力,有力支持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国不断优化税费制度体系,税收优惠政策已覆盖创业投资、创新主体、研发活动等创新全链条。

    “自成立以来,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在10%以上,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升级。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能更大胆地投入、更安心地研发。”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海芹说,“我们将把省下的税费继续投入技术研发和人才招引,努力攻克数据流通安全防护等难题,促进数据要素流通,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2022-12-23
  • 2022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任务750万亩,居全国前列

    2022年全区共完成造林474万亩、种草1716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750万亩,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多年来,内蒙古全力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2022年,内蒙古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采取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对暂时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实行封禁保护;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超载过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沙化土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沙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同时,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发展沙地林果、中草药材、新能源、沙漠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目前,全区林沙龙头企业达到52家,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记者霍晓庆)

    2022-12-22
  • 里程碑!内蒙古新能源并网装机突破6000万千瓦

    据自治区能源局最新消息:截至12月20日,内蒙古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突破6000万千瓦,达到6013万千瓦,预计年底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将达到6500万千瓦以上。这是继2020年12月全区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之后,内蒙古新能源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牢牢把握国家新能源重大战略机遇,依托良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区位发展优势,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自治区能源局坚持目标导向,统筹协调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印发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装备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编制了《全区新能源开发布局与有序利用规划方案》,对自治区风光资源潜力、布局和有序利用进行系统性摸底和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批零碳低碳园区、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并通过抓试点、抓谋划、抓落实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内蒙古新能源跨越式发展。

    在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方面,内蒙古全力推进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四大沙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形成了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已纳入国家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目前,第一批2020万千瓦项目已全部开工,第二批1188万千瓦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第三批1170万千瓦项目已上报国家。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市场化消纳场景示范建设,分批实施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优先推动市场化并网新能源,以新增负荷促进新能源消纳。其中,已经批复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项目5个、配套新能源规模180.5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5个、配套新能源规模350.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7个、配套新能源规模167.5万千瓦;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21个、配套新能源规模708.625万千瓦;火电灵活性改造消纳新能源涉及12家发电企业、配套新能源规模514.12万千瓦;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39个、配套新能源规模49.6万千瓦。

    “目前,全区在建待建新能源项目总规模达1亿千瓦以上,从新能源项目批复和建设情况看,接下来全区新能源每月并网装机规模将会以百万千瓦计大步跃升,预计到2023年全区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将突破9000万千瓦。”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记者康丽娜)

    2022-12-22
  • 办事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治区医保局对38项事项进行“一放三减”

    记者从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获悉,自“两优”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自治区医疗保障局结合民生实际,本着应放尽放、能减尽减、服务最优的目标,对医保部门涉及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大梳理、大解剖,对38项事项开展“一放三减”工作,全面推动医保服务“快办”“办好”。

    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浩蒙表示,在“一放”方面,将行政权力事项“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三级)”1项下放至盟市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自治区本级单位参保登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等22项高频医保经办业务权限下放到盟市和旗县,群众可在全区范围内就近选择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同时对7项事项进行清理取消。在“三减”方面,对2项行政权力事项和25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优化精简。减材料上,内蒙古通过业财一体化系统的上线使用,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结算和定点零售药店费用结算2项共4个工作量较大的材料,实现全程线上结算,让企业感受实实在在的便利;减环节上,通过内部管理的提质增效,将全区24个高频服务事项的审核岗和前台反馈岗整合,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减时限上,对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三级)、医疗救助对象手工(零星)报销时限、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一次性支取等7项事项压减共143个工作日。

    据悉,“一放三减”工作完成后,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行政权力事项可下放率达100%,公共服务事项放权减权率达81%。在国家医保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规定基础上,材料精简30%,环节精简26%,时限压缩50%,即时办结事项达到15项,比国家规定事项多出4项,办事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记者梅刚)

    2022-12-21
  • 稳中求进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〇二二年内蒙古经济发展述评(上篇)

    时间有分量吗?时间本无分量。


    然而,打开202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大事记,沉甸甸的成绩单跃然纸上。

    ——2022年全区粮食产量780.1亿斤,比上年增加12亿斤,内蒙古迎来第十九个丰收年。

    ——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

    ——前10个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

    成绩单背后,隐含着一个深层次的发展之问:2022年以来,在疫情屡屡来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区上下共克时艰的复杂背景下,内蒙古靠什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

    一往无前:政策措施掷地有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面对无可回避的发展之问,内蒙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五大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以继往开来、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重实干、务实功、求实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为市场主体退税减税降费超过500亿元“放水养鱼”……12盟市众多市场主体减负上阵迎战经济下行!

    ——动真碰硬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全区一批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等重获“生机”!

    ——出台促进风电光伏、氢能发展等4个“意见”……推动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区施工图展开行动画卷!

    ——出台30条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制造”跨入拥抱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时代!

    ——推出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7+2”组合式政策大礼包……面对疫情考验的内蒙古决心让服务业涅槃重生!

    ——出台奶业振兴9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内蒙古志在以富民产业力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层层传导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一批稳基础、利长远的项目重磅亮相,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厚积薄发!

    ——推出130项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内蒙古稳定宏观经济信心坚定、行动坚决!

    ……

    从现实抉择到擘画深耕,内蒙古稳定宏观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为者常成:生动实践勇者常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希望在哪里?沿着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指向,生动实践作出深情回答——

    进入2022年,乌海市民惊奇地发现,一辆辆崭新的氢燃料矿用车、公交车往来穿梭于当地。

    这些“吃氢排水”的无污染车辆从哪里来?在乌海市海易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我们找到了答案。

    公司生产车间,经过多道工序,一辆辆新能源矿用车陆续走下生产线。

    “依托乌海市工业园区氢资源富集优势,公司研发制造出氢能电池及氢能源汽车,现已在当地投入使用。”海易通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负责人周致帆说。

    岂止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乌海市现已建成国内首条液氢生产线,不仅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也打开了液氢商业化应用之门。

    这是一条转型自强的发展之路——如今,乌海市千里山工业园区以氢基熔融还原工艺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实现了冶金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岂止是乌海市?

    隆冬时节,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米加工车间,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生产线终端,晶亮饱满的大米被打包成袋。

    “今年合作社名下有200多水稻订单种植户,从目前情况看,预计回收水稻2000多吨,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理事长杨明武说。

    “合作社+农户”,只是兴安盟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2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兴安盟打造形成12个千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和5个万亩农业示范区;“种、养、加、售”全产业链上,全盟绿色食品企业增至114户。

    ……

    行稳致远,勇者必达。每一滴汗水,都为梦想之花注入生机;每一次拼搏,都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光芒。

    负重致远:追绿前进砥砺前行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稳定宏观经济,又岂止是乌海市、兴安盟?

    高质量发展光芒,照耀包头市追“绿”前行的希望之路!

    2022年以来,包头市在绿色制造、生态农业等11个领域签约700多亿元投资项目……绿色转型成为包头市砥砺前行、负重致远推动经济发展主旋律。

    负重致远的新征程上,充满“绿能量”的包头市行动与时俱进——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有效盘活低效用地、闲置土地2000多亩用于绿色制造业发展。

    与时俱进的行动,彰显包头市志在绿色发展的远大产业抱负——有效盘活的土地上,总投资140亿元、全链条节能环保的双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正式投产,金力永磁年产2万吨稀土永磁、科田磁业年产8000吨钕铁硼等一批稀土高端绿色制造项目安家落户。

    “我们以‘五个大起底’行动为契机,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稳定经济运行。”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强说。

    高质量发展光芒,照耀赤峰市低碳发展的希望之路!

    2022年,围绕新能源应用和共享储能、能碳管理、森林碳汇等低碳产业,赤峰市与远景科技集团展开战略合作,签下400亿元合作投资项目。

    高质量发展光芒,照耀鄂尔多斯市向“新”而兴的希望之路!

    2022年,鄂尔多斯市超过千亿元的高质量项目投资直指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进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境界。

    ……

    承压前进,砥砺前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创稳中求进新局面,内蒙古经济发展充满希望。”内蒙古社科联副主席朱晓俊说。

    直面考验:风雨兼程不辱使命

    希望之路上,怎能忘——2022年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而言,注定是一番风雨兼程的前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对内蒙古而言,注定是一次不辱使命的前行。

    在2022年以来这个特殊的时间单元,置身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环境,内蒙古经济经历了超乎寻常的重大考验!稳定宏观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为内蒙古经济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种好塞外粮”的使命担当!

    前三季度,全区65个旗县建成农作物增产高产的130个“万亩示范片”、690个“千亩示范方”、240个“百亩示范田”。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经济效益提升的发展荣光!

    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民营服务业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前11个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30.7亿元,同比增长22.1%。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扩大有效内需的使命担当!

    前11个月,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和新能源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9.3%、85.8%、90.0%。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品牌国际化的发展荣光!

    前11个月,伊利乳品和兴安盟大米、“天赋河套”等系列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新征程上,内蒙古品牌跻身世界舞台争取市场话语权。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打造发展新优势的使命担当!

    今年以来,内蒙古煤炭产量、发电量、液化天然气产量和外运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前列,并率先在全国构建形成以“风光氢储+”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高端制造一体化产业链;包钢稀土高铁钢轨等“稀土+”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新征程上,内蒙古不负众望、勇毅前行。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融入发展新格局的发展荣光!

    前11个月,内蒙古进出口总额超过去年全年,出口额增速高于进口额增速14.9个百分点……在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新征程上,内蒙古迎难而上、志在未来。

    光明的前景,蕴含内蒙古“发展为了人民”的使命担当!

    前三季度,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83元,同比增长6.2%,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

    追梦不止:自强不息继续“赶考”

    发展与挑战,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也因此,前景光明的征途上,在奋起自强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的拼搏中,内蒙古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面对今年以来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决策层发出全区动员令:“要经受住抗疫斗争的考验,积极主动担当作为。”

    担当作为的路上,内蒙古开辟出一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前10个月,内蒙古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超2400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初预期任务,经济质效稳中有升。

    2022年前三季度,全区经济总量平均每个季度跨上一个5000亿元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越千险而踔厉奋发,历万难而自强不息。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区内国内经济承压前行的复杂背景下,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内蒙古以奋发有为的确定性赢得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实事求是地看,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等重大挑战,内蒙古能取得这样的经济发展成效,实为不易,为全区经济进一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基础。”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张永军说。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2022年以来的内蒙古实践证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开辟高质量发展希望之路的最好选择。

    因为梦想,所以选择远方。重温2022年以来的内蒙古经济发展,能激发起我们珍惜今天、追梦未来的勇气。

    历史没有终点,挑战未有穷期,追梦未有止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希望在,梦就在;不奋斗,无未来。

    沿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的方向,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向,沿着2022年以来蕴含使命担当与荣光的内蒙古发展走向,一条直通经济高质量发展诗和远方的康庄大道,正在脚下延伸!(记者杨帆)

    2022-12-21

  • 首 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