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热情点赞“亮丽内蒙古”

    47幅图片亮眼吸睛、4个视频引人入胜、3个多媒体互动展项新鲜有趣,6组23件(套)珍贵展品引人驻足……走进“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内蒙古展区,丰富多彩的实物模型、视频、图片图表及互动展项,生动展示了十年来内蒙古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巨大发展成就,引发观众参观热潮。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内蒙古展区也揭开面纱,精彩亮相,让亮丽内蒙古变得更加可知、可感。


    内蒙古展区以“亮丽内蒙古”为主题,分为“生态屏障亮丽北疆”“绿色低碳‘风’‘光’无限”“‘乳肉粮绒’绿色供给”“幸福生活多姿多彩”“守望相助团结奋斗”5个部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集中展示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生动实践。在中央综合展区,也呈现了诸多内蒙古元素,多角度讲述内蒙古的发展故事。


    “内蒙古展区集中展示了内蒙古十年来的发展特色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作为内蒙古人,我觉得非常自豪。其实,我每次乘坐高铁从北京回内蒙古的路上,看到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沿线风景越来越美,包括高铁钢轨也是出自包钢集团,发自内心为内蒙古点赞!”一名就读于北京高校的内蒙古大学生说。


    “通过参观内蒙古展区,我了解到内蒙古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新能源产业和生产制造业越来越先进,希望内蒙古的明天更加美好。”一名海军战士说。


    一名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说:“我来自赤峰市,很荣幸能够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内蒙古展区,我看到了十年来内蒙古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感到很自豪。祝愿我的家乡内蒙古越来越好!”(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2-10-06
  • 内蒙古又增10家4A级21家3A级景区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公布内蒙古2022年被评为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名单,10家4A级景区、21家3A级景区上榜。


    根据《旅游景观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内蒙古诗画草原旅游景区、根河市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兴安盟五角枫生态旅游景区等10家旅游景区通过4A级旅游景区评定,呼和浩特市小草种子乐园、内蒙古七彩大地旅游区、兴安盟金马鞍风景区等21家旅游景区通过3A级旅游景区评定。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大草原、大沙漠、大森林、大湖泊等独特的自然资源,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增加有文化品位、能参与、有趣味的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景区资源开发水平。在今后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工作中,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冯雪玉)

    2022-10-05
  • 内蒙古首开“铁路快通”中蒙国际货运班列

    近日,在集宁海关下达放行指令后,一列满载3000余吨建筑材料、民生物资的中蒙班列(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从乌兰察布市七苏木铁路监管作业场所顺利启运。这是内蒙古首列通过“铁路快通”模式出境的国际货运班列。


    本次中蒙班列自乌兰察布市启运,为蒙古国运送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将为推动中蒙经贸合作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铁路快通”即“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模式,是海关总署近年来为进一步畅通国际铁路运输物流大通道、提高铁路进出口货物运输通行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针对铁路运输集装箱货物特点推出的新型监管业务模式,具有成本低、时效快、便利性高的特点。


    “这列‘铁路快通’出境班列开通后,物流用时进一步缩短,成本进一步降低,客户纷纷表示都要做‘铁路快通’模式。”乌兰察布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王生元说。(记者皇甫美鲜海军)

    2022-10-05
  • 内蒙古批准3类17个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

    9月28日,自治区能源局批准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和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3类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17个,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通辽5个盟市,共配建新能源规模699万千瓦。

    项目新增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负荷297万千瓦、储能81.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350.5万千瓦;新增燃煤自备电厂调节能力18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180.5万千瓦;新增风光制氢一体化制氢能力6.3万吨/年,配建新能源规模168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全区新能源以市场化方式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同步调整,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能源发展新模式。(内蒙古日报记者康丽娜)

    2022-10-01
  • 包头市跨区域高层地下建筑实战演练创内蒙古“五个首次”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9日电(陈霞)29日上午10时30分,包头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昆都仑区国际金融文化中心开展跨区域高层地下建筑实战演练。

    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邢凯毅、包头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海泉及总队战训处、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支队主要领导、市五区政府分管领导在现场全程观摩指导演练活动。市五区消防救援大队一名主官、部分消防指战员代表及全市各社会单位600余人在现场观摩演练。

    包头市地标建筑国际金融文化中心,地处包头CBD腹地,全楼38层136米。此次演练灾情设定为一楼展厅汽车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地下1层和地上8层,并通过电缆井向上蔓延,19层发生轰燃,火势突破外壳沿外墙垂直向上,形成立体燃烧态势。演练现场共调集14个消防救援站、45辆消防车、192名指战员到场,支队“一部六组”遂行出动,同时调派包钢集团、希望铝业、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国能包头煤化工等5支企业专职消防队到场处置,并第一时间联动公安、交警、供水、供电、园林绿化、医疗救护、中国二冶集团、中国移动包头分公司等社会联勤联动力量到场协助处置。

    此次演练实现了自治区灭火救援过程中的“五个首次”。首次利用自主研发的汽车专用阻燃灭火毯对一楼展厅着火车辆进行覆盖;首次采用多合一矩阵排烟法进行排烟,突破了地下排烟难题;首次成立绳索救助组,分别在20层、26层搭建两条绳索逃生系统,成功横渡转移被困人员,开辟了高层建筑救援通道;首次大范围运用综合定位系统,将所有参演人员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和安全监测,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和生命体征,从而达到快速、精准、高效救援的目的;首次创新技术将屏风水枪出A类泡沫用于外墙保温控火,有效保护建筑物外立面的完整性,成功阻隔火势向上蔓延。

    演练按照“全过程、全要素”要求,根据高层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和灭火救援战术方法,主要围绕火情侦察、人员疏散、力量调集、初战控火、强攻近战、紧急避险、排烟照明、通信联络、战勤保障协同作战等方面展开,科学设置了分层疏散、分区搜救、阻隔控制、无人化作战、立体式控火、高空救援、矩阵排烟、电动车控火等14个科目。全体参演人员最终通过排烟破拆、上下截堵、内外合击的战术战法将大火成功扑灭。此次演练进一步检验和强化了消防救援队伍和政府各职能单位在灾害事故中的配合协作能力,提升了各级队伍应对和处置高层地下建筑火灾时的救援准备和实战水平,磨合了跨区域联合、应急联动、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加强了通信技术、新装备实战的成果应用。

    演练结束后,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副支队长孙亦彤组织开展了战评总结,从技战术措施运用和组织指挥、协同作战等方面进行全面点评,指出此次演练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战术,组织协调有力有序,既检验了预案,锻炼了队伍,又提升了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完)

    2022-10-01
  • 内蒙古出台新政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27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使全社会广泛知晓政策,民营企业有效享受政策,9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有关情况。


    《若干措施》共提出6个方面22项政策措施。聚焦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重点提出了加大减税和免税力度,落实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制度等;聚焦民营企业金融服务,重点提出了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限额内创业担保贷款给予贴息,开展自治区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等;聚焦民营企业改革创新,重点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生态保护、交通物流、公共服务、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自治区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等;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提出了持续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开展涉民营企业案件立案监督和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行动,甄别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的冤错案件等;聚焦民营经济规范健康发展,重点提出了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家在群团组织中兼职等;聚焦政策落实落地,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压实责任、强化落实,确保政策发挥应有的效果。


    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各类民营市场主体达到241.3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达到97.5%。今年1到8月,全区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4.8%,民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80%;城镇民营单位就业占城镇总就业比重约60%;民营企业外贸占进出口总额将近65%。总体上看,内蒙古民营经济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李永桃)

    2022-09-30
  • 乌拉盖管理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乌拉盖管理区AAAA级景区“布林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盖管理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陲安宁的良好局面。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9.7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67亿元,累计完成32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9.82亿元,年均增长14.73%。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2.37亿元增长到27.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03亿元增长到9.76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市场主体由1117户增加到4067户,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加到75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684元和14816元分别增加到47180元和34026元,年均增长8.08%和8.67%,农牧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8亿元,年均增长5.8%。


    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立足地区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华西牛”新品种繁育,经过43年的努力,育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2021年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标志着我国在肉牛育种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乌拉盖管理区启动实施了国家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利用中心项目,总投资达到4.8亿元以上。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避灾型、建设型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跨越,种养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由单纯依靠牲畜头数增长向结构优化、产业链延长、服务管理社会化、精细化上要效益转变。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在确保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清洁能源业发展。首先坚持抓稳定能源的供给,加快推进贺斯格乌拉南露天煤矿绿色化矿山建设和农乃庙鲁新煤矿智慧化矿山建设,两矿先后获得核准、采矿证、用地等关键手续,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大幅提升,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2016年以来为东北保供煤炭达6800万吨,有力保障了东北地区民生及电力用煤。其次坚持抓新能源的发展转化,积极谋划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布局坑口电厂建设,全力促成江苏能源2×100万千瓦电厂落地乌拉盖,总投资达75亿元,于2021年11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0亿元,投产后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将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发展原生态草原文化旅游业,促进富民增收。


    十年间,乌拉盖管理区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1处,并启动了九曲湾国家5A级景区创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辽宁、呼和浩特、北京、通辽等主要客源地举办宣传推介会40余场次,有效拉动了东三省、京津冀旅游市场。还积极打造草原影视基地,先后拍摄了《狼图腾》《周恩来与乌兰牧骑》《海的尽头是草原》等影视作品,有效提升了乌拉盖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功打造了“天边大草原·纯美乌拉盖”旅游品牌,被评为“中国最具原生态景区”。催生了“旅游+”新业态,游客接待量最高年份突破110万人次,人均消费1000元左右,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兵团展览馆等场馆,全部免费开放,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盖管理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保护实现新飞跃。首先将51%的土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推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国有草场试点建设,乌拉盖草原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录,全力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自治区已公示并上报国家待批;全面落实河湖长、林草长制,确保草原生态系统完整多样。其次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完成“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让蓝天白云、碧水净土成为常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4%,连续多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者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90余万亩禁牧区实现“零放牧”,综合运用智慧农牧业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布设99个监测样点开展草畜动态平衡试点,由“人眼”定期监管向“天眼”全天候监管转变,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盖度达到24.56厘米、79.1%,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区前列。


    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厚实


    乌拉盖管理区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建设管理全过程,突出特色,明确定位,立足本地实际,把巴彦胡硕镇打造成为游客的集散中心,整个管理区的服务保障基地和集会议研讨、高层论坛、文娱交流、市民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社区。


    与此同时,以建设“生态、休闲、宜居、智慧、美丽”的草原特色城镇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现代生态美丽之城。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中心城镇先后获得“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自治区文明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一是突出建设“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定位,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规覆盖率达97%。从群众需求出发,从细微处入手,大力推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建设,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5.9平方公里扩展至7.6平方公里,绿地率由25%提高到43%,人均绿化面积、公园面积、市政道路面积分别达到173平方米、101平方米、48平方米,形成了七横十纵的道路网格和点面融合、内外渗透的绿地生态格局。累计投入4.4亿元,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征拆1149户,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二是下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城镇功能短板。目前,乌拉盖管理区共建有中小学、幼儿园7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文体中心、广场、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12处;城镇集中供热率达到94%,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镇污水、雨水地下管网配套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三是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以“嘎查村走在前、作表率,国有农牧场分场高标准、创示范”为目标,投资达8.39亿元,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户厕普及率达61%;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沥青(水泥)路里程达646公里,城乡供电等级和保障可靠率达99.96%,累计建成通信基站97座,实现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


    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加强和改善保障民生工作,擦亮民生底色,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期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2012年400元/月、350元/月提高至840元/月,是全盟乃至全区最早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98%,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在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3%,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旗县级二级乙等人民医院1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成使用,传染病区、应急观察室开工建设;与多家省级三级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和专科联盟,开展骨科、妇科、肠胃镜等手术700余例,惠及人群1000余人次;平均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2人和3.7人。乌拉盖管理区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教育基础建设资金2.02亿元,新建改扩建小学3所、幼儿园3所,各类学校全部实现校舍楼房化。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教学质量保持全盟中上水平。


    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累计创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10个模范集体、3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表彰,12个模范集体、17名模范个人受到盟级表彰。同时,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聚焦凝力,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赋予其民族团结、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乌拉盖管理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累计培训1085人次,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党性淬炼和思想洗礼,“两个确立”更加坚决,“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十年来,乌拉盖管理区把强化政治功能作为基层党建的“牛鼻子”,扎实开展“两化”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双百”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整治两化问题、提高工作质效、净化政治生态”专项行动和“争创招”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抓规范促引领,强队伍夯基础,重创新求突破,党员干部提振了精气神,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新提升;紧紧围绕“三强三优”(强政治、强作风、强治理和优职能、优队伍、优保障)目标,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扎实推进“抓乡促村带户”“对标创先”等“揭榜领题”项目,推动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主责意识明显增强,各领域党建呈现出齐头并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扎实开展国有农牧场党建“四个规范化”建设、“最强党支部”创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统筹谋划实施嘎查村(分场)集体经济项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的“火车头”带动力越来越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后,乌拉盖管理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定不移从严管党治党,奋力谱写现代化乌拉盖建设新篇章。(巴依斯古楞)

    2022-09-30
  •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内蒙古展区在京亮相

    9月27日,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拉开帷幕。当日,内蒙古展区也揭开了“面纱”,精彩亮相。


    内蒙古展区以亮丽内蒙古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集中展示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生动实践。


    据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介绍,整个内蒙古展区分为“生态屏障亮丽北疆”“绿色低碳‘风’‘光’无限”“‘乳肉粮绒’绿色供给”“幸福生活多姿多彩”“守望相助团结奋斗”5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亮点突出、设计新颖。


    从展区的大纲撰写、展品选择、布展施工到正式开展,专班人员加班加点,花费数月精心打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晓平表示,内蒙古展区工作筹备历经半年多的时间,修改30余稿设计方案和版式稿,精心挑选制作图片47幅、视频4个,多媒体互动展项3个,展品六组23件(套);中央综合展区共展示内蒙古相关素材12幅,让观众感受十年精彩,一天看遍全区,一日回顾十年。


    这场展览“含金量”很高。走进展区,人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内蒙古十年来实干争先的光辉岁月和非凡成就扑面而来。


    在这里,可以通过透明显示屏,沉浸式“打卡”兴安盟的五角枫、赤峰市的达里湖、阿拉善盟的胡杨林……


    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图文、视频,还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实物。比如在中心展位,展示着一件350公斤级高品质蓝宝石晶锭样品。蓝宝石晶体强度高、硬度大、耐冲刷,应用于精尖光学元件等领域。


    矿山生态治理模型、全球最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示范基地沙盘、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电子沙盘等一批具有内蒙古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应用成果也出现在展区。


    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奋斗历程。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让人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内蒙古各项事业奔腾向前,内蒙古大地发生亮丽蝶变。(记者宋爽)

    2022-09-29
  • 多伦县: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多伦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伦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准确把握“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持续深化“一体两翼”发展内涵,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激情创业,为全面建设新时代新多伦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在多伦县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676.5亿元,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4.3亿元,年均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7亿元,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三次产业结构由10.8∶73.0∶16.2演进为21.4∶40.8∶37.8。


    农牧业提质增效


    十年来,多伦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粮食亩产水平提高33个百分点。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面积增长150%,农业用水量增加11%。农业生产年施用有机肥、农家肥10万亩以上,化肥实现零增长,每年实施“马铃薯—结实玉米”倒茬轮作13万亩,耕地地力得到有效保护。坚持禁羊稳牛、为养而种、突出特色,“林肉菜草”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凸显,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比重达到60%。


    工业化稳中向好


    十年来,多伦县工业经济扭转原有“一煤三铁”格局,形成以煤化工、机械制造、新能源为工业支柱的新格局。大唐多伦煤化工已连续8年稳产达效,京津冀产业转移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达到8户,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百万千瓦。着力稳投资抓项目,累计实施工业重点项目85个。多伦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盟5个自治区级开发区之一,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7.3亿元,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69家,年实现产值38亿元。


    服务业成效显著


    十年来,多伦县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入选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冰雪游凸显特色,成为中国冰上龙舟运动兴起之地。成功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冰上龙舟赛、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和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多伦)城市合作会议,极大增强了多伦县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多伦湖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多伦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累计投资5.16亿元,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实施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开通了虎丰铁路、多伦至曹妃甸港口货运铁路、多伦至京唐港口货运铁路,打通了锡林郭勒盟铁运通疆达海新通道。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年来,多伦县坚定不移地执行禁牧政策,全面巩固和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全面完成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启动规模化林场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9%,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荣获国家级百万亩樟子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加强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矿山环境治理,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所有在期生产矿山全部建设绿色矿山。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创建,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任务如期完成,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年来,多伦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3.3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868个,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一达标”。7037户142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4月多伦县脱贫摘帽。组织开展防返贫监测摸排工作,积极采取健康扶持、启动防贫保、小额贴息贷款、危房改造等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129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5018户,覆盖农村常住户9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全部达标。电网升级改造完成90%。行政村硬化路通畅率100%。采取农民自建养殖基础设施为主,政府投资配套建设水、电、生产作业路、防疫等公共基础设施为辅的形式,积极探索农民畜牧业养殖新模式,建成人畜分离养殖小区6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畜混居、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多伦县坚持“古水绿亮”城市建设思路,启动古城恢复建设,实施城区水系和绿化、亮化工程,城市特色充分彰显,已具备较好的承载力和吸附力。高标准推进市政基础建设,新建多伦大街东段、龙腾路、凤栖路等主干道路,对95%的市政道路进行了改建或罩面,对90%的街道两侧进行了硬化铺装,对所有新建、改建道路同步建设了污水、雨水、给水、供热等地下设施。着力实现群众安居梦,实施棚户区改造6632套,改造老旧小区49个,高质量完成11个村组、2179人的城乡统筹试点搬迁安置。


    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


    十年来,多伦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0亿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本科上线率提升34.86个百分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医疗水平实现新进步,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成立了多伦县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计生中心整体搬迁,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5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医疗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参保计划,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重点人群参保率达到100%。社会救助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实现城乡低保统筹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新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文化发展实现新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建成融媒体中心、乌兰牧骑宫、博物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


    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多伦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八进”活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维护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成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十年来,多伦县圆满完成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乡镇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新时代发展活力。推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新建政务服务大厅并投入使用,在全盟率先完成全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事项认领、审核、发布工作,事项标准化即办占比率80.2%、事项网上可办率9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65个。规模化林场试点、耕地轮作试点、土地草原确权工作已完成。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组织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十年来,多伦县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强化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城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成功探索出“合作·联合”发展模式,成为全区“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试点,多伦诺尔镇北村党支部书记高凯杰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整合察哈尔抗战纪念馆等6类30余处教育资源为党性教育培训教学点,将革命遗址、发展成就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课堂。


    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谱写,事业总是在继续奋斗中成就。新征程上,多伦县将接好历史“接力棒”,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一张蓝图绘到底,同心开展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多伦新篇章。(巴依斯古楞)

    2022-09-29
  • 停工十年的“林白铁路”项目全面复工

    近日,作为赤峰市落实自治区“半拉子”工程恢复重建要求的重点项目,巴林左旗“林白铁路”项目衙门庙至白音诺尔段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一条以白音华煤田为起点的“北煤南运”能源运输通道将被打通,沿线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会得到有力运输保障。


    原“林白铁路”项目于2009年开工建设,后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全线停工。为有效盘活林白铁路破产废弃资源、恢复项目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过赤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不懈努力,巴林左旗最终与内蒙古赤建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合作协议。


    今年8月,自治区发改委将林白铁路衙白段业主变更为内蒙古赤建铁路运输有限公司。整个项目建设按原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执行,计划总投资36.3亿元。


    赤峰市巴林左旗旗长秦怀东说,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是落实国家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向北开放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抓手。巴林左旗将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今年以来,赤峰市全力推进、精准施策解决“半拉子”工程,截至目前,除林白铁路项目外,赤峰市正在梳理推进的“半拉子”工程有25个,涉及总投资38.1亿元。(记者魏那)

    2022-09-28
  • 内蒙古开展工伤预防“沉浸式”体验活动

    9月24日,由自治区社保服务中心举办的工伤预防“沉浸式”体验宣传活动在呼和浩特举行。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布置了逃生屋、安全隐患查找、模拟灭火器、心肺复苏等体验区,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与。“第一次体验用灭火器灭火、心肺复苏,这些互动很有趣,让我知道遇到突发情况时该怎么做。”市民王先生说。


    为了让广大市民全面了解工伤预防,工作人员耐心为市民答疑解惑、普及工伤预防知识。活动现场还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防工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自治区社保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宣传活动,让群众更积极、更直观地参与到工伤预防工作中来,用多样的宣传形式,提升群众的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推动实现从“要我预防”到“我要预防”“我会预防”的转变。(记者梅刚)

    2022-09-28
  • 内蒙古煤制烯烃年产能超过300万吨

    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消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目前内蒙古煤制烯烃年产能超过300万吨,居全国第一。


    在煤制烯烃形成规模化产能过程中,内蒙古煤炭加工由主要以炼焦为主向现代煤化工为主转变,形成了以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煤基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力发展下游配套产业,依托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吃干榨尽”煤炭资源,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进入“十四五”时期,在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带动下,全区工业投资年增速超过21%,占全部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煤制烯烃等为主的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速超过20%,远远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记者杨帆)

    2022-09-27

  • 首 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