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安定 人民安宁——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步履坚实

    内蒙古外接俄蒙,内联八省,横跨“三北”,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当好北京的“护城河”,维护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秋风送爽,阳光明媚。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公安进京检查站,车辆川流不息。


    “你好,请把后备箱打开看一下。”


    检查站执勤民警对可疑车辆和危险物品严格进行检查、核查,最大限度过滤、消除不安全因素,切实发挥“环京护城河”作用。


    这是平安内蒙古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国家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格日勒敖都段边境正常!”


    “向洪格尔段延伸巡航!”


    近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鹰巡”无人机警航队升空,巡护千里边境,将安全稳定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初秋,兴安盟阿尔山境内的哈拉哈河碧波荡漾。距界河不远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三角山哨所矗立在群山制高点,执勤哨兵威武伫立,守护着边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构建起稳边固防的“天罗地网”。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为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一线,人民调解组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疑难复杂案件,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民转刑、刑转命”案件。5年来,全区各地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6.97%,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入夜,通辽市科尔沁区九中夜市流光溢彩、人头攒动,市民和游客在此尽情饱览美景、品尝美食。


    世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9月9日至11日,全区公安机关全警动员、精锐尽出,开展第三次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集中清理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全力守护城市的这份“烟火气”。


    集中统一行动期间,全区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4679处,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1206人、在逃人员33人,查处酒驾477起、醉驾237起,为打造休闲平安夜市保驾护航。


    全区公安机关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不断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实效转化为维护安全稳定的实际行动——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2018年以来,已打掉涉黑组织69个、涉恶犯罪团伙109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265名,查扣资产298.85亿元。


    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猎狐”“云剑”“昆仑”一系列专项行动,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强力推进命案攻坚,现行命案连续6年保持下降、连续4年全破,成果史无前例。


    向违法犯罪“亮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法治精神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全区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苦干实干、拼搏奋进,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记者陈春艳)

    2022-09-20
  • 草原深处“海东青”

    “‘海东青’就和亲人一样!”


    “有啥困难我们都找‘海东青’。”


    猎鹰海东青,凶猛强悍,而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东青”因为一支骑警队的存在成为忠诚勇敢的代名词。


    牵马备鞍、翻身上马、策马飞驰……9月2日一大早,记者见到海东青骑警队几名队员时,他们正全副武装,骑着自己的战马准备巡逻。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警们英姿飒爽,密切关注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我们每天7点半就会出发巡逻。在骑警队呆了6年,我对这片草原再熟悉不过了,有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海东青骑警队队员宝明说。


    陈巴尔虎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有汉、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15个民族。牧区地广人稀,多山地、河流,自然路长,很多时候,警车出警走到一半,民警就只能下车步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在陈巴尔虎旗政府和旗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时任陈巴尔虎旗公安局特警大队大队长的石永志牵头组建了海东青骑警队。海东青骑警队主要担负草原牧区治安巡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在防范打击偷盗牛羊马、滥挖野生药材、破坏生态环境等不法行为的同时,随时为牧民和游客提供帮助。因为骑警队高度适应边境草原地域特点,同时兼具极强的警务实战能力,因此成为守护草原平安祥和的一支重要力量。


    骑警队成立伊始,石永志就像师父一样,带着队员从最简单的战术动作练起。“为了和马培养感情,从刷毛、修蹄、喂草料,到洗澡、遛马、剪马鬃,都由队员们亲自操作,确保熟悉每一匹马的特性。”石永志说。驰马追逃、马上围堵、马上抓捕、马上射击……训练中,骑警们的手总会磨起大大的水泡,身上也总是伤痕累累,跌落下马更是家常便饭。


    日复一日的苦练和无数次实战的历练,淬炼出最硬核的队伍。成立7年间,无论是巡逻防控还是野外救援,海东青骑警队驰骋在草原深处,在马背上守护着这片广袤的草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夏天,陈巴尔虎旗雨水丰沛,牧民和游客在河边或低洼地区遭遇险情的可能性倍增。为防患于未然,做好紧急救险工作,骑警队多次利用橡皮艇等进行水上救援训练。果然,一天傍晚,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不少牧民困在积水当中。群众的求助电话就是命令,副队长刘广志迅速带领队员前去救援。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受困的牧民被解救,走失的牲畜也被安全送回。


    “我们平时的工作其实相当于24小时待命,虽然有时候执行任务会非常辛苦甚至还会遇到危险,但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能成为牧民们心中的依靠也是一种幸运!”刘广志说。


    海东青骑警队成立以来,边境巡防里程超过6万公里,圆满完成各类活动安保警卫任务450余次,救助群众308人,化解草场牧场纠纷百余起,侦办盗挖野生草药案件23起,帮助牧民群众找回牲畜2000余头。他们在马背上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守护着一方平安,也成为了牧民最贴心的人。


    惊心动魄的险情并非经常发生,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骑警队的队员们更多的是开展服务和帮助。巡逻中路过辖区内的牧民家,骑警队员都会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帮助牧民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进行政策宣讲。


    “我们出去巡逻,要是时间太晚,还会住在牧民家里。每次热腾腾的奶茶捧在手心的那一刻,就是我工作中最开心的时候。”队员苏德动情地说。


    采访中,骑警队员路过牧民吉日嘎拉老人家。“最近牛羊还好吧?啥时候搬蒙古包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来帮忙啊!”苏德问候着老人家的近况。吉日嘎拉见到骑警队队员们也是满心欢喜,招呼着他们赶紧坐下。吉日嘎拉介绍:“前几天他们还帮我找到了走失的3匹马。今年夏天雨水多,他们还帮我救回了被困在水里的牛。反正有需要了,我就给‘海东青’打电话,他们和我就像一家人!”


    走出吉日嘎拉老人的家,骑警队队员们飞身上马,沿着莫尔格勒河疾驰而去,勇敢坚毅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草原和天际之间。(记者马少林丁燕柴思源)

    2022-09-19
  • 内蒙古用法治手段守护绿水青山

    9月1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自治区生态环境厅6月印发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关于深化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持续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解读。


    据介绍,《意见》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实际,从思想统筹、制度体系、组织保障、矛盾化解、环保督察和司法保护6个方面,拟定了11项主要措施。其中,在制度体系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立法,研究制定地方环境标准,加强正面清单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等;组织保障方面,主要是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加大执法激励保障,健全执法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八五普法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保督察方面,要求围绕完善督察制度规范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严的基调,积极组织开展环保督察,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司法保护方面,以完善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核心,促进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依法对接,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司法确认与诉讼衔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力度,推动《民法典》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责任落到实处。


    此外,《意见》还根据日常监管工作重点,就重点领域,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依法治污举措。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准入、“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碳减排工作、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自然保护地监管和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对11类重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与高科技的融合,全面推动“互联网+”与政务服务和执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办事速度,缩短办理时间;构建制度联动机制,统筹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环境执法制度等,建立健全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效能。(记者帅政)

    2022-09-19
  • 数智赋能打造品质城区 “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杭州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浙江省首批区域新智造试点、全省双创示范基地;“未来工厂”总量领跑全省;“浙江有礼·和润临平”品牌打响……9月15日,“杭州这十年·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近年来,临平区以数智化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富,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09亿元,增长10.6%;完成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08亿元、151.33亿元,分别增长37.9%、35.7%。



    临平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制造业一直是临平的优势产业,也是临平发展的根基所系。近年来,临平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加快推进“3+1+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企业质效、创新能级、数智品牌的“三提升”。

    据悉,临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基,数字化为翼,动能转换强势突破,产业发展量质齐升。数据显示,2021年,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获评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优胜单位;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省级“云上”制造业企业6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打造“品质城区”过程中,临平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共谋城乡发展。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7184元、48705元,年均分别增长8.7%、10.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8:1。

    “为扎实推进全域共富建设,临平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城乡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表示。

    临平之名,东晋时已见诸史册,至今1800余载。大运河、超山梅花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架山、古海塘等历史文化遗产与滚灯、清丝水绵等非遗技艺灿若繁星。为给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打造更富魅力、更具辨识、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临平将文化服务与产业创新、城市发展、品质生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通过建立高标准政策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以及实施高效能公共文化治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临平区智慧图书馆

    据悉,临平首批58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已建成投用,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4951平方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初步形成;建成全省领先、全域覆盖的数智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动年均服务群众逾5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地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

    “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谋划推进各项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陈如根表示,临平区将以大战略引领大跨越,以大视野融入大格局,以大安全保障大发展,以大转变推动大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加快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赵琳)

    2022-09-17
  • 沪苏浙联合发布17条政策支持长三角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记者胡洁菲)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探索建立“长三角REITs培育中心”、探索国土空间相互转换机制和途径……自2020年7月发布首批支撑政策之后,15日,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联合发布第二批共17条政策措施,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2020年出台的首批政策,在改革授权、资金支持等方面为示范区建设的全面起步提供了支撑。比如,青吴嘉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3820万元、并实现通用通兑;示范区内85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就医全领域结算免备案,已有35项医学检验结果实现报告互联互通互认。


    据悉,今年发布的第二批支持政策主要有十大方面,包括科技创新赋能、存量资产盘活、人才合理流动、教育协同发展等。相较于首批政策,新一轮政策更加注重先行先试、资源导入和标准统一,比如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利于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放大改革效应;此外,推动国内外大院名校与示范区合作共建高端创新载体、允许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等,将实质性助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跑出“加速度”。


    本轮政策也加大了海关统筹力度。上海海关副关长叶建介绍,前期,通过完善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业务流程、建立跨境电商进口退货中心仓等,区域内的企业已经享受到切实的实惠。目前,上海、南京、杭州相关海关部门正共同探索试点跨境电商出口转关业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程度,助力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三年来,示范区发展已经完成了夯基垒台的建设任务,进入到立柱架梁的建设阶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提升示范引领的功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接下来,示范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联动,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构建统一大市场等,更好发挥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2022-09-16
  • 保定市发布第三批“揭榜挂帅”项目 破解技术创新难题

    人民网保定9月15日电(张继航)9月15日,保定市发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项目总拟投入2.5228亿元,向全社会征集揭榜方。


    第三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通过广泛征集,共遴选出38项,全部为技术创新类项目,发榜单位为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保定维特瑞光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食品药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


    为了集聚吸引人才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各发榜企业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揭榜挂帅”工作。目前,项目总金额2.5228亿元,其中:单项榜单投入金额最高1.2亿元,为涞水县的清科毓辰新材料河北有限公司发布的垃圾焚烧飞灰制备陶瓷空心微珠新材料项目;1000万及以上项目5个、500万至1000万项目7个、500万以下项目25个。


    “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征集揭榜单位。有意向的揭榜方结合张榜项目的揭榜任务、考核指标等内容,以及自身科研攻关能力,与发榜方进行对接。“揭榜挂帅”相关工作,由保定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并为揭榜方与发榜方在对接洽谈、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


    据悉,去年,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全面聚焦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布首批科技需求榜单,并制定出台《保定市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试行)》,在全国首创了科学、严谨的征榜、建榜、审榜、发榜、揭榜、评榜、批榜、示榜、奖榜、监榜“10步工作流程法”。目前,该市的“揭榜挂帅”工作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大,广大企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形式改革,正成为保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一招。

    2022-09-16
  • 阿荣旗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开工

    总投资10亿元的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9月13日在阿荣旗开工建设。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万头奶牛示范牧场项目由中青农商产业集团投资建设。中青兴业牧场占地面积1572亩,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12000头,日产奶230吨。中青赛罕牧场占地面积1540亩,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奶牛存栏量为12000头,日产奶量230吨。


    中青兴业、中青赛罕两座牧场将秉承智慧、生态的建设理念,通过实现全5G覆盖系统、全地面绿化覆盖、太阳能光伏系统、风电互补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太阳能跨季度储热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全面减少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融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互动、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智慧生态牧场。截至目前,阿荣旗已累计争取债券资金10.94亿元,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9亿元,发放各类政策资金2.64亿元,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4.21亿元,高效推进奶业振兴战略,带动了全旗种植养殖、饲料加工、物流包装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阿荣旗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一期已完成投资7.35亿元,首批9条生产线全部具备生产条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658吨。奶源基地14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累计完成投资24.97亿元,8个牧场引进奶牛2.84万头,全群养殖规模4.14万头;6个牧场实现产奶运营,日产鲜奶483吨。(记者李玉琢李新军)

    2022-09-15
  • 锡林郭勒:高效率推动 高质量落实

    自治区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以来,锡林郭勒盟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全面对接、分类施策、倒排工期,高效率推动“五个大起底”行动落实落细,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力争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锡林郭勒盟工信局作为“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任务牵头部门,迅速结合实际开展工作部署,细化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深入各开发区起底排查、建立台账。目前,锡林郭勒盟“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起底园区沉淀资金2569.65万元,起底待批项目2个,起底闲置土地1宗;起底停产企业、停建项目18个;起底2016年以来工业园区实施的10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共计27个。同时,该盟各园区围绕亩均投资强度、产值、税收、工业增加值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园区初步制定了控制性指标体系。


    在“五个大起底”行动中,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局迅速行动,着力推进“大起底”消化处置工作。目前,该盟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57.97公顷,处置率达40.23%;已处置闲置土地面积88.84公顷,处置率243.86%,已完成2022年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锡林郭勒盟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住建等相关部门,对2016年以来审批核准备案的6424个项目和盟级审批的196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核查,并制定了台账清单。在此基础上,该盟将建立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台账周调度机制和通报制度,确保待批项目和“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工作有序推进。


    在“沉淀资金大起底”行动中,该盟按照《锡林郭勒盟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共排查预算单位1848个,银行账户3945个,剔除自治区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社保费、质保金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后,账户余额21.0205亿元,其中,拟缴回国库资金3.2658亿元,目前已缴回2289万元;应撤销银行账户26个,已撤销11个,排查面达到100%,自查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锡林郭勒盟财政局副局长郭辰丽说,下一步,该盟将对预算单位自查情况分类甄别,根据自治区处置办法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属于预算部门留用资金继续留用,属于财政收回的资金,坚决收回,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将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逐步加强对预算单位账户和资金管理,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等方面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记者巴依斯古楞)

    2022-09-15
  • 只此青绿 壮美画卷——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答卷亮丽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


    十年来,内蒙古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


    2012—2022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内蒙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亮丽答卷。


    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草原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森林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湿地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十年磨一剑,一项项壮士断腕的举措,见证内蒙古的担当作为——


    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


    实施能耗双控,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对耗能超标企业严格限制;


    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逐绿前行,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壮举,见证内蒙古的绿色征途——


    连续实施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亿亩草原享受到“带薪休假”,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林区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


    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等重点沙漠“锁边治理”,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向绿而生,一批批“生态卫士”,书写内蒙古的绿色奇迹——


    “塞上愚公”董鸿儒,坚守42年,与同伴在荒芜的苏木山上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殷玉珍,克服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三十年如一日,让7万亩荒沙披绿;


    苏和老人,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家人一起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阿拉善大漠中,铺就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绿色长城……


    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之路,让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身护林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曾经“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人人躲着走”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区……


    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多样的湿地,也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


    经测算,全区林地、草地、湿地总碳储量为105.4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储量(885.86亿吨)的11.91%,位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全区林草湿碳汇量为1.1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汇量(12.61亿吨)的9.44%,位居全国第一位。


    在“双碳”背景下,丰富的碳储量和碳汇量,为内蒙古发展碳汇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森工集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碳汇交易,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启动并推动建设全区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探索森林、草原、湿地增汇措施和途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发展模式;乌审旗积极探索林企合作,建成碳汇林示范区。


    走过万水千山,收获只此青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内蒙古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画卷。(记者霍晓庆)

    2022-09-14
  • 自治区政府安排部署全区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工作

    9月13日下午,自治区政府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区部署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巩固提升工作,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各盟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快、准、严、实”要求,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对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百日行动”工作成效,加快构建房屋管理长效机制,切实管住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会议还对进一步深化全区城镇燃气安全整治工作提出要求。

    2022-09-14
  • 醉美“天下第一曲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著名作家老舍在《草原》一文中写到“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条河被老舍当场惊呼为“天下第一曲水”,它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日格勒河。

    全长290多公里的莫日格勒河,最宽之处不过五六米,却曲折多变,如同在草原上蜿蜒的玉娇龙,描绘着有水流动的地方才有灵性的斑斓画卷。草原的清晨,天光渐亮,雾气升腾,登高远观莫日格勒河,如进入幻境:氤氲缥缈之中,眼前轻快地飘起一条丝带,目光渐远之处,忽得散成抖开的青色扇面,随后漫不经心地靠拢,一眨眼又收成细长的腰带,真似晶莹的万花筒。

    我快步从高处走下,驻足在莫日格勒河岸边,坐上勒勒车,伴着木轮原始的回响,沿着弯弯曲曲的莫日格勒河慢慢行进,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一步一景,一景一步。随行的导游介绍,莫日格勒河是由涌泉汇聚形成,所经过的区域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我忍不住掬起一捧水,晶莹的一汪河水轻轻滑过我的指缝,重归河水怀抱,于是我固执地又掬起一捧水,急急地喝了一大口,想让这草原上洁净的圣水不仅留在手里,更融入心中,以水为酒,一醉方休。

    “天下第一曲水”不仅流淌在草原,更流淌在人们的心底。途中,我问一名正在专心拍照的游客,他一脸灿烂地说:“想拍一张莫日格勒河的照片做自己的微信头像,以后每次看见头像,就看见了‘天下第一曲水’,心中就有了诗意……”原来,他和我一样,每次看到莫日格勒河,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份美,因为这份美,平凡的我们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奋斗着,生活之旅不管怎样百转千回,也会始终怀抱着对美好的向往,一路勇敢地奔向远方,亦如莫日格勒河。

    行至很久,我们不舍地下了勒勒车,弯弯绕绕,跟随大家一起走进河岸草原深处的一处蒙古包群落。一个20多岁的蒙古族姑娘骑马迎了上来,那种英姿飒爽的干练与这蜿蜒升腾的莫日格勒河一样。姑娘名叫托雅,一边给大家倒着奶茶,一边热情地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草原生态,这里不再过度放牧,于是就有了这些景点和民宿。”午餐时分,托雅将菜单送来,打开一看,顿时让人心生爱意。菜单赫然写着:山水相依,原来就是凉拌木耳和小野蒜;红阳初生,原来就是沸水煮羊肉撒着绿绿的韭菜花;雪卧金沙,原来就是牛奶做成的奶豆腐铺在炒米上……托雅一边报着菜名,一边给大家详细解说:“不为别的,就想和大家多聊一会儿,也让大家感受我们牧民的文化和情调……”想着这莫日格勒河水滋养的两岸草原,吃着用莫日格勒河水抚育的野菜肥羊,喝着用莫日格勒河水和鲜奶一起熬煮的奶茶,再听听牧民讲述莫日格勒河动人的传说和故事,美哉醉哉。

    2022-08-03
  •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现代农业发展底气足、势头好(走进县城看发展)

    这几天,随着葵花籽陆续成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街巷飘香。满载葵花籽的货车,一辆接一辆驶进五原工业园区。过不了多久,多种经过深加工的葵花籽产品,就会摆上全国各地商超的货架。

    五原县葵花籽种植条件优越,年播种面积占全国10%以上,产量占全国14%左右,交易量占全国16%左右。“目前,葵花籽为五原县农民带来人均近5000元的收入,占县里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

    2015年,五原县与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截至目前,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已获得17项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取得9个品种的授权,并建成入库品系5600余份的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五原县培育了13家育种研发经销企业,还建起3个农资交易市场,打通了葵花籽直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平台。借助途经巴彦淖尔的中欧班列,五原县葵花籽搭上了共建“一带一路”快车,已累计外销1150余吨。

    不仅是葵花籽,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在五原县结出累累硕果。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县,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县,一直以丰富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名扬四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五原县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的基础。”李二珍介绍,近年来,五原县耕地完成新一轮配套改造,灌排体系实现全级畅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配套45.2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在此基础上,五原县一边全力稳定粮食产量,一边积极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通过发展订单产业,鼓励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五原县逐步建立起订单化、合同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以集约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

    这两天,五原县胜丰镇大田“灯笼红”香瓜集中上市,种植户张建军胸有成竹。原来,早在香瓜还未成熟时,订单就接踵而至。“多亏了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这张‘身份证’,香瓜品质有保证,客户自然就放心。”张建军笑言。

    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香瓜产地来源、农事记录、农药残留检测等10多种信息跃然屏上。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主任史建兵表示,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不仅能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还可以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底气,不仅源于生产之变,更源于后续深加工链条的日益完善。

    出五原县城向南两公里,便是五原县的工业园区。园区产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现入驻企业达162家,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初级农产品在这里加工后,平均增值50%以上。去年,整个园区的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年增长率约5%。”五原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玉忠说。

    近年来,五原县已培育形成葵花、肉鸡、肉羊、果蔬、玉米、奶羊六大主导产业,建成各类农牧业园区138个,累计结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五原县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好。”五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勇说,五原县将持续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2-09-12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