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黔西:乡村振兴 “兴”中有“数”

    航拍黔西化屋村。新华网卢志佳摄


    新华网贵阳4月28日电(黄勇卢志佳周远钢)贵州毕节黔西市2020年被列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是贵州4个试点地区之一。


    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采访团队了解到,随着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黔西农村的日常点滴正在悄然变化,从乌江江畔到田间地头,从乡村治理到农业生产,数字元素融入了当地乡村生活的许多场景,数字“引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数字治村——村情民情可视化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是毕节市第一个开通移动5G网络服务的乡村。


    村里一处悬崖下面,两套5G+智慧地灾预警系统正在实时监测着那一带的地质运动情况。据黔西移动副经理何伟介绍,这两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集合了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一旦发现监测环境出现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患,就会第一时间通过监测点的警报器和“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报警。


    何伟提到的“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是毕节移动为化屋村专门打造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包含了“数字治理、智慧旅游、数字生态、智慧经济、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文明实践、信息设施”八个中心板块,乡村治理方方面面的数据可以实现“一屏尽览”。





    化屋村“5G+数字乡村统一平台”展示大屏。


    “现在化屋村的游客数量很多,我们通过监控发现有不文明现象或者安全隐患,可以通过PC端或移动端的‘云广播’及时制止和纠正。”当地村干部说,在平台上还可实时看到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一些生活动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数字强农——动动手指忙农活


    正值春耕时节,黔西市林泉镇清浦村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世祥的植保无人机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了。


    2017年,肖世祥花费近10万元购置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农业规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外现在农村缺少壮劳力,无人机植保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刚需’。”肖世祥说。


    在贵州省海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猕猴桃基地里,公司负责人罗红卫正操作鼠标,通过一个个架设在猕猴桃基地的高清摄像头,查看猕猴桃的生长情况。“猕猴桃是不是叶子枯了?是不是需要浇水、施肥?即使不去地里转,也能通过摄像头一目了然。”罗红卫说。


    果园不光部署了高清摄像头,在树下看不到的地方,“智慧滴灌”正无声地滋养着果树。“果园的高处有水池,里面的自动阀门通过物联网+光纤的方式,连接到我们的智慧农业系统,我通过手机就可以给果园浇水。”罗红卫介绍,一根滴管每小时能释放8斤水,精准节约,更为公司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海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红卫通过智慧农业系统远程开启猕猴桃基地滴管系统。


    地还是那片地,实施农业智慧化管控之后,增加了产量和效益。未来,林泉镇还将把猕猴桃产业的数字化经验进一步应用到辣椒、食用菌、花卉、烤烟等多种农作物中,为更多的农业产业进行数字赋能。


    数字兴业——文化旅游“云助力”


    春暖花开,化屋村又将迎来旅游旺季。


    随着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毕节移动打造的“全域旅游平台”也成为化屋村进行旅游管理的好帮手。依托5G、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平台实现了对旅游景区客流量的分析、落地欢迎短信发送等,为化屋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


    随着化屋村基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手机开始成为当地村民的“新农具”,开网店、直播带货成为大家的“新农活”,当地农产品、民族工艺品插上“电商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全国。





    杨文丽和绣娘们一起直播带货。


    “95后”绣娘杨文丽是化屋村扶贫车间的负责人,这两年,她通过一场场直播,既向外界展示了苗族文化,还给扶贫车间带来了上百万元的订单,有效解决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


    记者在村民赵玉学家中看到,高清数字电视网、光纤宽带等数字生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些设施的引入,为赵玉学家的农家乐提升了服务能力。“现在人人都离不开手机,手机离不开网络,现在通了光纤之后,游客上网体验就很好,可以第一时间分享化屋村的美景和美食。”赵玉学说。


    据悉,目前黔西市365个行政村的4G网络、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其中30户以上自然村的4G网络覆盖率也达到100%。建成开通418个5G站点,在实现城区重要区域覆盖的同时,在乡镇所在地、主要景点等重点区域得到创新应用。

    2022-04-28
  • 云上梯田 蓄水成画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万亩“云上梯田”开始蓄水。


    近日,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万亩“云上梯田”开始蓄水,在朝阳晨雾映衬下,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宛如仙境。新华网发(朱学文摄)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万亩“云上梯田”开始蓄水。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万亩“云上梯田”开始蓄水。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万亩“云上梯田”开始蓄水。





    在朝阳映衬下,“云上梯田”宛如仙境。

    2022-04-24
  • 一座古城、一棵松树、一本老书……黄山人大“小快灵”立法保护徽风徽韵

    古建筑受损,有法律“巧匠”修缮;松材线虫病发作,有法律“药方”诊治;徽州文书流失,有法律“书馆”保护……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一批特色鲜明、符合实际需要的“小快灵”法规,有效提高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徽风徽韵在法律的保护下更好传承。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黄山市歙县的徽州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但一段时间以来,古建筑遭受自然侵蚀与人为毁坏,危房失修、乱拆乱搭乱建等乱象突出,影响了古城的“颜值”。


    2016年1月,出席黄山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刘宏军等20名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启动立法程序,依法制定《歙县徽州古城保护管理条例》的议案”,呼吁立法保护古城。代表们的建言情真意切,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呼声和群众的心声。议案中提到,“古城保护范围内,现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余处,众多文物与人居混杂,保护工作难度很大。但徽州古城是历代徽州人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依法保护古城,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





    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2016年8月,黄山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9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该条例。这是黄山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之后,成功制定颁布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填补了中国“四大古城”中唯独徽州古城没有立法的空白。


    条例适用范围虽小,但程序一个都不能少。黄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梦玲说,从立法程序启动到条例的颁布实施,共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40余次,参加人员200余人次,起草小组对条例进行了9次大修改、50余次小修改。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徽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笑梅等人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提出的古城范围界定、管理机构设置等建议,都被吸纳到了条例中,解决了保护范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在黄山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时,与会人员提出的38条审议意见,其中有27条被采纳。


    歙县中和社区居委会委员张雅芝说,条例中规定,“临街建筑擅自新开门窗、搭晾衣物、吊挂以及堆放有碍市容的其他物品、燃放烟花爆竹”等,由相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易理解、易掌握、易遵守,让人一目了然,更便于社区宣传、实施条例。


    胡梦玲介绍,在总结《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黄山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更多“小快灵”立法的尝试。2017年,针对众多徽州古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濒临毁损、年久失修等现状,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2018年,针对黄山松受到松材线虫病威胁的严峻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2021年,为依法规范徽州文书档案的收集、保护和利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


    截至2022年3月,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了12部地方性法规,除了历史文化保护,还涉及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立法工作启动后,人民群众不仅关心制定了哪些法规,更关心这些法规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历次黄山市人代会上,有不少人大代表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建议“要加强对已颁布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维护法规的权威性”。为此,黄山市人大常委会树牢立法与执法并重的理念,每年选择一部地方性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对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充分检查和评估,推动有关方面压实法定责任、细化法定要求,确保法规执行不落空、不走样。


    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红说,这些“小快灵”立法篇幅不大,但立法工作要求丝毫不降低,确保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成为管用、好用的精品。“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法规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对完整保护徽州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程红说。

    2022-04-22
  • 不断筑牢三晋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列专章介绍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真理力量。山西毗邻京畿,又是能源大省、军工大省、宗教工作重点省份,当好首都“护城河”、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坚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全力保障人民安全,时刻绷紧安全发展这根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服务保障国家大局,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时时刻刻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包括国家安全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所在。虎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第三次到山西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为我省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各方面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通起来,省委常委会带头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传达,省委第一时间召开全会研究审定实施意见,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浮现画面、体会情怀、牢记教导、感恩奋进,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树牢为民宗旨、进一步摸透省情特点、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努力把忠诚注入血液里、融入事业中、写在大地上。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摸透实情、真抓实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将思想共识转化为贯彻落实的自觉行动和实际成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山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根本点,坚决有效维护好捍卫好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重大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山西是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和电力外送基地,我们自觉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彰显能源大省的责任担当,为中央分忧、为大局出力。2021年,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满产增产,煤炭产量11.9亿吨、增长10.5%;积极统筹省内电力供应和省外煤电保障工作,累计完成煤炭保供4356.02万吨、兑现率达106%,净输出电量1234.7亿千瓦时、外送电力占比33%。

    二是始终做到居安思危。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矛盾问题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政治局有关会议精神,带动各级党委(党组)形成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家安全重大决策部署,及时研究落实意见,制定行动举措;多次专题研究国家安全重大事项,深入基层调研掌握实情,每季度研判评估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深刻把握全省安全形势,推进解决涉国家安全重大问题。

    三是坚决当好首都“护城河”。紧紧围绕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持续加强“两工程一机制”建设,建立清单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查缺补漏,以最强责任担当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落实。坚持管早管小、防微杜渐,深入推进反渗透反颠覆反恐怖反分裂斗争,持续打击非法宗教渗透、邪教滋扰,打好主动仗、持久仗、总体仗。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严防敌对势力网络渗透破坏,切实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敏锐洞察、果敢果断,高度警惕涉访涉稳风险,多措并举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各类风险传导蔓延,确保全省政治社会大局稳定。去年排查各类安全稳定风险隐患29.6万件,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的第一批重复信访事项化解率达97.52%。

    二、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维护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统筹疫情防控。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用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抓紧抓实抓细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响应和属地“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管控,扎实做好中高风险地区入晋返晋及关联人员排查管控、国际航班经停入境管理、冷链物流和寄递物流管理等工作,督促村(社区)严格落实验码、测温、戴口罩“三要素”,守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底线,坚决守好山西阵地。今年以来,加强精准调度、强化应急处置,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不断健全“防、控、治、研、学、产”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加紧建设全省首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全力防汛救灾。面对去年10月汾河流域遭遇的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挺在一线,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全力打赢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两场硬仗。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6.34万人,及时抢通河道堤防、道路桥隧、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疫安全。积极推进受损房屋修缮重建,全省核定因灾受损农房57974户,除511户因异地重建暂不具备完工条件外,其余57463户均已竣工,春节前受灾群众顺利完成回迁。

    狠抓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毫不放松地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行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防汛度汛工作,坚持从源头上抓、从短板上抓、从责任落实上抓,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本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21年,全省煤矿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8起,死亡11人,百万吨死亡率0.009,同比分别下降33.33%、56%、60.43%,安全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以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为牵引,保持严打整治高压态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全科网格”建设,组织法人单位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紧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完善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严密防范经济金融、社会矛盾、个人极端事件等风险叠加共振形成风险综合体,坚决切断风险隐患转化为突发事件的通道,切实维护全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统筹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筑牢山西安全发展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们深刻认识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维护和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维护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方面,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年度行动计划,坚持先立后破、通篇谋划,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基础,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煤矿产能核增手续办理,积极布局矿井产能接续项目,大力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积极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扎实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干熄焦发电、汇集站等重点项目和特高压及外送通道电网工程,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优化组合,提升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为国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主线,大力实施“八大行动”,将产业链培育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建立“链长制”“链主制”工作体系,重点培育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光伏、氢能、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等10条产业链,确保工业稳盘托底。金融安全方面,坚持地方金融改革正确方向,推动农信社改制化险,深化城商行改革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粮食安全方面,坚持稳粮保供与特优发展相结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抓实种业这一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动我省由种质资源大省向特色种业强省转变。

    维护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安全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忠实践行“两山论”,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省建设,实施好石太高铁生态廊道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有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办结率达99%。持续开展“利剑斩污”行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去年,我省大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2.1%,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迈进“3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6%,大气三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SO2年均浓度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改善幅度,空气质量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

    维护文化安全。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自信之源。我们坚持把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与壮大文旅产业结合起来,一方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文明守望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

    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必须按照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速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我们要以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为牵引,着力抓好各级党委(党组)国家安全工作述职、督查、巡视等各项工作,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业务培训、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忠诚可靠、坚不可摧、能拼善赢的干部队伍。要以形成合力为方向,强化跨部门、跨领域协同联动,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协调度、链接度。要以夯实基础为目标,健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七进”活动,不断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凝聚“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

    2022-04-20
  • “探索试验蹚出来一条路子” ——记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调研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走过了34年;自宣布启动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至今已有4年光景。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到海南来,不断听到‘4·13’这个词。巧合的是,四年前的今天也在海南,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吹响了改革开放新号角的这一天,正是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召开之日。

    2022年,当再一次来到海南,蓝图一个个落地,时光里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叹。习近平总书记观感深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明显,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行走海南,从三亚北纬18度的阳光,到五指山海拔1867米的绿色海洋,再到洋浦经济开发区114.78平方公里涌动的蓝色经济。4年时间,最美的图画,徐徐铺展。

    “上世纪80年代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展了厦门市1985—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贸易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的设想。我较早研究自贸港问题并推动某些政策在厦门实施。”

    彼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今天,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时与势,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任务交到了海南手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期待:“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

    北纬18度:光和热的故事

    “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10日下午,考察第一站,三亚。

    宁远河东侧,地处北纬18度的冲积平原聚满光和热。

    “过去这块地打算用于旅游开发,您在2018年讲话要求集聚创新要素,那之后花了很多心思转型发展。”海南省负责同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2019年启动建设,布局南繁科技和深海科技两大板块。在这里,总书记细致端详规划布局:“一个立足温度,一个立足深度。方向选得好。”

    一栋栋不起眼的小楼,揭榜挂帅,酝酿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其中一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60后的院士和90后、00后的高校学子在同一个屋檐下钻研,新时代的育种人来自大江南北。

    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全国育种基地,如候鸟迁徙的老南繁人都吃过当年的苦,“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躬身背麻袋,返乡路迢迢”。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刚到梁家河,年轻的习近平就被派往制种站学习良种繁育,“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再后来到正定工作,“每年正定都到这里繁育种子,现在种子谱系更全面。”

    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共享平台也日臻完善。现场介绍情况的杨维才院士生动形容,种业从1.0发展到了3.0阶段。

    “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

    谁来养活中国,曾是昨天的难题,也是今天和明天须臾不可松懈的重大课题。总书记谈到这件事:“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同一片田野上,播撒着一代代的希望。4年前深入南繁,习近平总书记在田垄上听袁隆平老先生讲稻谷。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个个怀揣热情,在这里留下足迹。

    参观结束即将上车离开,总书记对杨院士说:“担子很重,成功啊!”

    不远处的一栋楼,是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见到了一群深海人。

    空、天、地、海,驰骋才干。埋头科研的他们,向总书记汇报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深海力量。

    “深海一号”作业平台,茫茫大海上的“舟楫”。视频连线时,高悬的“碧海丹心能源报国”横幅,昭示着深海人的热血。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在福州,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到福建省后提出了“海洋强省”战略。再后来到中央工作以后,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现代化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不仅是一个陆地强国,也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

    “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制造水平体现在海洋装备上。中国一定要把制造业抓在自己手里。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别人是不行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百年变局之下,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举足轻重。“靠自己”的战略定力,是在“改革开放试验田”考察首日,传递的一份鲜明讯息。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拔1867米:人和自然的故事

    “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山林蓊郁,沁人心脾的绿扑面而来。11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蜿蜒山道,深入五指山片区。

    仰望一棵棵参天古树,阳光在密密匝匝的树叶间跃动,斑驳树干见证时间的川流不息。

    “同行一公里,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负责介绍的公园讲解员对一幕幕记忆深刻,“他不时驻足观察周边的树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空中花园”争奇斗艳,鸟巢穴、蝴蝶树、根抱石、雨林绞杀……有自然之器具,有粲然之文秀。习近平总书记不由感叹:“植物的科普馆啊!”

    “海南热带雨林不是光属于海南,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是属于地球的,是国宝。”

    党的十八大后,饱含着大历史观的生态保护工作成为大国之重。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启动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

    “当年大炼钢铁,把树砍光了。之后为了经济增长,一些地方又不惜代价。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要跳出海南看这项工作。”

    水满乡毛纳村,大山深处的黎族村寨。村里有一条国家公园分界线。园内,是村寨的林田;园外,有村民的房。

    村民们自称“公园人”。

    过去是穷日子。建省时,海南17%的人口未解决温饱,中部山区甚至还在“刀耕火种”。多少年来,走不出去的大山阻断了致富路。饿肚子的深刻记忆,让如今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依然要在村道边留下“合亩仓库”,囤积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了端详:“过去吃不饱吧?”

    “山地多,耕地少。现在发展林下经济,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负责同志答。

    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村凉亭,乡亲们正议农事。

    “总书记好!欢迎到我们村做客。”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里满是温暖。

    “我叫王启望,是返乡创业大学生。”一个晒得黝黑的小伙子抢了先。他回乡当农民的经历,这些年感染了四邻八乡不少年轻人。

    “我叫王进友,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最喜欢进山听鸟唱歌了,绿水青山也是我的饭碗。”

    “有没有发现长臂猿呢?”总书记惦念着之前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听说的濒危动物长臂猿的事,“添丁了,36只了。”

    “护林收入怎么样?”“这钱谁出?”习近平总书记从村财政支出,一步步问到光伏产业发展。

    “王琼香,致富带头人说两句。”总书记记住了有村民发言时提到这位腼腆的脱贫户,鼓励她说。

    “小孩上学,每天都发愁。2013年我家列为贫困户。我不想回到从前的穷日子了。在党和政府帮扶下,我种起了水满大叶茶……”迎着总书记目光,话题一开,王琼香越说越来劲,“去年买到一辆小车。”

    一听这话,村民们都笑了。总书记分享了她的这份喜悦,亲切询问她买的是小轿车还是小货车,并从这个话题聊到了村里的变化。

    “我也带动了21户村民脱贫。国富民强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话音刚落,村民们鼓起掌来。

    村民王政珠说,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上夜校、搞养殖、种茶叶,还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习近平总书记笑着对他说:“现在很多扶贫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成功转变。”

    高力,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脑村驻村第一书记。他汇报说:“我们刚成立了一个村企,名叫1867建筑劳务公司。”

    1867米,正是五指山的海拔。村民们怀揣对大山的爱,用这种质朴方式去表达深情。

    “这个村真是欣欣向荣啊。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大叶茶发展起来了,下一步就是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里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凉亭另一侧的长廊,黎锦、黎陶、树皮布,琳琅满目。一个只有7岁的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学织锦。一放学,他又跑来了。

    胖乎乎的小手在锦布上穿梭,他一下成了众人焦点。总书记弯下腰,听他背了一首诗:“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

    当问到长大后的梦想,小家伙朗声答:“想跟奶奶一样。”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村广场上,竹竿舞节奏欢快,鼻箫婉转悠扬,一片树叶也成了乐器,宛若天籁。习近平总书记感叹:“生活在大自然里,融为一体了。”

    这趟来,想看看乡亲们的日子,想听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

    “全中国只有这么一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下一步要干的事,就是把国家的大目标和我们的小目标连在一起,在保护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乡亲们的歌声,送了一程又一程。

    面积114.78平方公里:向海和向陆的故事

    “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增强适配性,努力做到‘刚刚好’”

    洋浦,之于海南,是一个窗口。

    1992年,伴随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发展热潮,洋浦经济开发区设立,成为我国首个外商投资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

    30年筚路蓝缕。一个贫瘠之地正涅槃。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洋浦展示馆,在历史的变迁中探寻洋浦未来的走向。

    “洋浦的未来在哪?有两个时间点,给出了答案。”当地负责同志讲得生动。

    一个是2018年4月13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赋予了洋浦发展的“加速度”;一个是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之日。上万字篇幅里,7次提到洋浦。洋浦,被赋予了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艘模型船前驻足。它是“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政策发布后,第一艘入籍的船只——中远海运“兴旺”号。总书记鼓励他们,要用好政策优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面积只有2.26平方公里的洋浦保税港区,试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带动洋浦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2%。海南省形容它“烧开了自由贸易港‘第一壶水’”。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保税港区内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码头,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

    春潮涌动,波光粼粼。总书记伫立岸边,凝望远方。

    听闻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正在推进二期工程,“第二期的建设前景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的同时叮嘱,“今后要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增强适配性,尤其要考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大前提。无限发展行不通,过犹不及。一定要在国家对海南的定位中统筹谋划,努力做到‘刚刚好’。”

    3406平方公里,这是海南酝酿的洋浦发展新棋局:向陆地拓展纵深。去年冬天,儋洋一体化顺势推出,“一套班子,一张蓝图”的构想,力破“儋州有城无产,洋浦有产无城”问题。

    儋洋,有港、有产、有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思索:“这样就把儋州拖到一个更大的开放圈里来了。我们古老的郡县,大多离海远远的。现在城市向海边发展,也要陆海兼修。”

    一场压力测试正在进行。海南着眼的时间表,是2025年的全岛封关运行。洋浦责无旁贷。

    总书记对压力测试的做法表示肯定:“任何方面陡然地做事都是不牢靠的。就像想当个举重健将,开始50公斤,想提到100公斤,一把就上去那是不可能的。压力测试也是自己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尽早去调研、去准备。”

    远洋巨轮的汽笛,鸣响了全球航线,也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我们聘请的首席规划师是新加坡的,首席航运官是上海来的,还有深圳前海来的首席开发官……”

    在这里,总书记见到了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工作的一位外籍小伙儿鲁斯兰。2013年秋天访问哈萨克斯坦,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到了他献血的故事,他由此在中哈两国家喻户晓。现如今他的工作,是向全球推荐海南自由贸易港。

    鲁斯兰说起总书记这些年对海南的关怀和指导,简直滔滔不绝。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中国通’了!欢迎更多国际人才到海南来。”

    这里是人才激荡的热土。

    遥想34年前,海南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一出,10万闯海人跨海逐梦。“到海南去,干一番事业”的声音,令无数人心潮澎湃。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生了“人才潮”的新一轮涌动。党中央选派了多批干部来海南挂职。现场,来自中组部的挂职干部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人才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可喜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事十分关注:“将来还有后续计划吗?”

    “还有后续,会继续做好。”

    总书记颔首赞许:“一方面,他们的加入可以为海南政策开放的幅度、弹性、空间,把握好分寸。首先是不逾矩,然后是有创新。另一方面,把好经验、好做法借鉴给海南,运用于海南。同时,这是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挂职干部在基层中增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热切的目光望向他们:“你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在做一项书写历史的工作。”

    “1348”战略框架:海南昨天和明天的故事

    “知道了哪个是人间正道,就这么坚定走下去”

    1979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寒假调研来到海南。

    “身上还穿着羽绒服。北京当时零下15度,到这儿零上30多度。”回忆当时,海南人披荆斩棘的冲劲干劲,就如同这里的气候,给年轻的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支持推动洋浦经济开发区在闽举行大规模招商活动,接待海南党政考察团及经贸代表团在浙江开展“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活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视野里始终有这片沃土。

    在一些地方发展眼睛盯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一段时期里,海南提出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构想,立志建设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工业主导的架构下,海南对发展之路一度迷茫。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11日上午来到三亚国际免税城,一个国际消费中心的地标建筑。在那里谈及海南定位:“过去争论很多啊,上个大的石化基地,上个钢铁项目,搞个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过30年持续摸索,决定就抓这几样: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2018年的“4·13”重要讲话,如春雷传遍神州大地,“听了热血沸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开启了新的奋斗诗篇。

    “1348”战略框架应运而生。

    13日上午,主持召开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展。

    海南省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1348”:“‘一本’,指的是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三基’,两份中央文件和一部国家立法。‘四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八柱’,讲的是从政策环境到组织领导体系的全方位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1348’,相当于浙江的八八战略。关键是形成了共识,升华了认识水平。过去吵来吵去的事情,现在统一了。知道了哪个是人间正道,就这么坚定走下去。”

    2021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70%。

    一个拥抱世界的海南,也引发了世界探求其发展成就的好奇。海南省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不少外宾来请教怎样理解‘中国特色’。”

    主持召开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百年变局,一件事一件事出来,一会儿灰犀牛,一会儿黑天鹅。对变化莫测的形势要有一种底线意识、危机意识,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位革命前辈曾说过这样的话,‘时时放心不下’。我听了很有共鸣。”

    “我这次来接触到方方面面各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都是好的,可以说是朝气蓬勃、精神抖擞。而且干事创业热情高涨。”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2018年那次来海南,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筹创之际,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6月12日会见外宾时说的这句话。

    此次考察,海南之南、之中、之西北、之东北,总书记乘车一路疾驰,调研足迹环岛一周。“海”的潜力、“陆”的活力,处处涌动着雄心壮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海南寄予厚望。

    2022-04-15
  • 5年来,雄安新区着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创新之城正拔节生长

    电脑显示屏上,建筑信息模型变换角度,塔吊布局、楼房位置、排水管、电路线立体呈现,整个项目情况一目了然。


    “前几天,我们在模型图上发现,风管和污水管后期施工会产生碰撞,立刻进行了调整。”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招商蛇口项目工地,项目经理时胜海介绍,“我们埋下的每一根管,都会在施工前同步绘入三维建筑信息模型,经校验无碰撞后再施工。”

    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雄安新区建设现场,“两个雄安”——一砖一瓦砌成的现实城市与信息网络搭建的数字城市,正齐头并进。

    自设立以来,雄安这座承载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未来新城,就把创新写入了基因,着力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安新县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5年来,雄安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

    ——现实城市拔地而起,数字城市同步生长

    “小区垃圾箱满溢。”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突然弹出信息。派单、处置、拍照、回传,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形成闭环。

    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各类建筑数据、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到城市运营管理中心,逐步在各政务系统间打通。如今,在这里可以清晰看到容东的“三维世界”。

    “从居住设施、学校医院、地下管廊,到用气用水、公交出行、生态环境,数据实时更新,不同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全面推开。”雄安新区首席信息官张强说。

    如今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现实城市拔地而起,数字城市同步生长。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

    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成为雄安新区重点打造的特有元素和亮丽名片之一。

    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城市,努力打造智能新区。

    到2035年,数字经济占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80%,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不低于90%,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不低于90%……翻阅《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项项具体指标值,展现雄安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的雄心和决心。

    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数字之城渐次铺开。迄今,雄安新区已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城市大脑框架体系,包括雄安城市计算中心、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块数据平台。

    数字赋能,看似平常的城市基础设施,可能别有洞天——容东片区主干道两侧,每隔几十米竖立着一根复合型智慧灯杆。它整合了交通标志、信号灯、监控、路名牌、公共设施指示标志牌等多种功能,可以提升交通管理效能,丰富城市管理功能,还可以通过5G基站和车路协同设备,为未来无人驾驶提供技术支持。

    在雄安,智慧应用方兴未艾——在工程建设资金支付管理方面,业主单位、总包商、分包商之间所有合同被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付款条件和路径被写入智能合约,一旦触发付款条件就自动穿透式支付,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管理中的资金挪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路不再是普通的路,而是每时每刻产生数据、产生价值的‘智能路’,上面跑的是‘聪明车’。”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表示,雄安新区将充分引入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面智能化应用服务,建设现代智慧新城。

    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

    ——承接疏解起势良好,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关村首批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12家企业之一,也是首家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是一次智慧的相遇。”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市场经理张会说,公司拥有指纹、人脸、虹膜、指静脉等身份识别技术,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度契合,“目前,公司已落地30多项智能化场景;2018年到2021年,营业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0%。”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

    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定位,雄安新区着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

    如今在雄安,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首批3家央企已完成选址并启动建设程序,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迄今,央企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达100多家,在新区本级注册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600多家。

    “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2021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性项目。”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于国义说,雄安着力推动疏解项目优先向新区启动区疏解,形成规模效应并集聚人气,将启动区打造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质量样板。

    推动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既要吸引北京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疏解转移,又要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

    历史上,雄安三县形成了有色冶炼、制鞋、塑料加工、纺织印染等产业:容城曾是北方服装名城,安新是国内重要的制鞋基地,雄县的气球产业国际知名。在有力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雄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们投入1000多万元,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全生物降解的塑料颗粒,生产的绿色包装袋很畅销。2021年产值8亿元,比2020年增加2亿元。”河北立亚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梅说。

    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技术创新是关键。

    国家支持雄安新区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雄安新区也设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奖励专项,对项目单位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研发补贴。

    位于昝岗片区的中试基地,今年先期建成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可满足企业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需求。不远处的雄安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16个院所签订了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推动综合集成创新、关键技术落地转化、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

    根据规划纲要,到2035年,雄安新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80%……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雄安将成为京津冀创新的源头,全国创新发展的样板。”

    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

    ——行政审批“一枚印章”,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雄安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雄安服务”品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数字化赋能,雄安事网上办——

    “没有抵押物,单凭订单,贷到1000万元!”津海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永旺直言,这搁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雄安新区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促成这桩好事的“功臣”。企业完成数据填报后,自动生成立体“成长画像”。有贷款需求时,加密数据可供银行调阅。

    借助数字化,雄安新区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上线2.8万多项政务服务和300多项便民应用。2021年至今,累计受理行政许可事项7907件,除涉密等不宜在网上办理的事项外,网上可办率达100%。

    “一枚印章管到底”,雄安事一窗办——

    《河北雄安新区条例》赋予雄安新区管委会法律地位和管理职权,鼓励先行先试。按“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个窗口出件”的行政审批改革模式,对457个行政许可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对190种证照、254种结果文书统一制作、加盖“行政审批专用章”。

    “针对大规模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实施‘一会三函’审批制度。”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月冰说,“一会”即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三函”即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施工意见登记函。“项目取得‘三函’后即可开工建设,审批时限控制在14个工作日内,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落地。”

    推动跨区域、跨层级办理,雄安事就近办——

    打造创新开放政策环境,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为疏解企业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并在北京市开展“跨省通办”服务。对于疏解项目,实行“指挥部+管委会+工作专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机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

    “马上办、‘不说不’服务,让人感触颇深。”中电建河北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营销客服与招商运营部总经理李树木说。项目进入拿地环节,需要交纳7.2亿元保函,而留给他的办理时间只有3天。“最后一天下午2点多,在北京拿到保函,拍照传到新区,便给予认可。当晚,拿原件赶到雄安,工作人员全程帮忙完成报名。”

    雄安新区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努力以“店小二”的思维、“保姆式”的服务,为企业快速落地创造条件,集聚高端高新企业和人才,让企业和办事人员感到便利、舒心。

    2022-04-02
  • 浙江安吉依托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助力西部发展 “一片叶子”共富多方百姓

    “盛书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第一批茶青卖了9万多元,比去年多了一倍,感谢你们的精心指导。”


    “等这里的采茶季一结束,我就带农技专家过去,看看你们打算新种植的地,如果条件可以就马上安排茶苗。”

    春分一过,又到一年新芽舒展茶香袅袅时,安吉白茶正式开采。茶山上,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与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党支部书记石流堂通过视频电话,分享着新茶开采的喜悦,又商议了今年新增茶苗捐赠和技术帮扶事宜。

    “最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受捐地的丰产喜讯,通过声音能想象出他们幸福的笑脸,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盛阿伟说。

    2018年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总书记对他们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从当年10月起,扶贫茶苗被陆续送往湖南古丈、四川青川和贵州普安、沿河、雷山等三省五县种植。

    两年多来,盛阿伟从安吉出发,到贵州、四川、湖南三地就有20多次。他将安吉白茶种植技术和区域品牌运营经验传授给结对各村,并积极协调涉农专家为各村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去年5月,安吉县牵头成立了四省六县“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黄杜村与古丈县翁草村、青川县青坪村、普安县屯上村、沿河县志强村、雷山县高岩村等5个村党组织开展支部结对,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路径。

    “今年春节有许多游客留在村里过年,感受我们苗家的新年习俗。再过一个月,茶旅融合实践基地将正式对外开放,来村里的游客会更多。”主管村里产业发展的古丈县翁草村村委委员石泽辉说,翁草村从闭塞苗寨成为网红村,离不开党建联盟在产业发展上的帮扶。

    如今,翁草村围绕茶园生态工程,修建了6.6公里产业路,将全村山、林、溪、田、园、寨连成一片,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

    经营模式多起来,土地流转活起来,农民钱包才能鼓起来。在乡村建设党建联盟的指导下,沿河县中寨镇“白叶一号”项目基地建立了“村级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领建、村级组织主建、合作社承建、农户参建的运作方式。卡塘村将“茶园+茶马古道+烽火台+造纸术+百年桂花树”融合发展,打造白茶观光园,配套建设观光茶亭、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逐步绘就山水茶园共融的生态画卷。

    目前,三省五县累计推广种植“白叶一号”茶园3万亩,党建联盟通过搭建农产品发展联盟帮助销售受捐地特色农产品300余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采茶季结束后,古丈县将有两个村的部分村干部来黄杜村学习,除了炒茶制茶外,他们还对茶园的建设、运营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很感兴趣。”盛阿伟告诉记者,“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村干部互学互派等措施落实,积极协助受捐地完善村庄、茶园的规划,实现白茶种植园区向产业综合园区转变,携手奔向共同富裕。

    据悉,未来3年,安吉县计划再捐1万亩“白叶一号”茶苗,依托“白叶一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进一步推进帮扶成果转化。“我们将以‘白叶一号’为载体,将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思路带给他们,一起迈上共同富裕新征程。”安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新勇说。

    2022-03-28
  • “华北明珠”重放异彩 白洋淀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人民网石家庄3月14日电(付兆飒)初春的白洋淀,冰雪渐渐消融。阳光洒在水面上,点点银光微微四散开来,如同一幅油画散发出一种极为舒适的静谧之美。


    “小时候记忆中的白洋淀又渐渐回来了。”位于白洋淀北岸的安新县端村镇西前街村村民刘振安没事儿就爱到淀边遛一遛,看着一天比一天变好的水质,心里别提多痛快了。

    据了解,享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有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成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命题。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冯军会介绍说,2018年以前白洋淀处于劣Ⅴ类-Ⅴ类重污染状态,自2019年起实现了由Ⅴ类到全面Ⅳ类局部Ⅲ类、再到2021年全淀Ⅲ类“三年三个台阶”的连续突破,改善速度之快开创全国先例。

    “紧紧围绕白洋淀流域Ⅲ类水目标,统筹实施了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生态补水等九大类66项治理工程。”冯军会说,2021年,河北加快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力度、精度、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最强举措力促白洋淀水质实现跨越式提升。

    据介绍,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否决19个不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流域内852家重点涉水企业全部安装污水在线监控设施;淀区上游25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完成污水集中治理,自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2座,日处理能力22.75万吨;上游入淀河流沿线涉水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全部按照Ⅲ类标准管控。同时,完成白洋淀流域酿造、制药、印染、纺织、制革、造纸六个行业涉水企业清洁化改造,组织推进白洋淀流域六个行业外496家涉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内源污染是白洋淀环境治理的难点。“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帮助下,针对淀区潜在底泥污染,科学制定方案、优化工程路径,试点开展两期清淤工程。”冯军会表示,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稳步衔接启动推进三期、四期清淤工程,提高了淀区水体连通性,有效改善了淀区水质。同时,103个淀中村、淀边村实施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治理,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运维全管护,39个淀中村59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尾水全部导出淀外资源化利用,确保不让一滴污水入淀。

    此外,来自于农业农村的污染也是影响白洋淀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及其相关部门不断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沿线(不含雄安新区)852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雄安新区全域576个村庄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入淀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实现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跨越性突破,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重放异彩,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水生态取得了明显改观。截至2021年,新区稻田、藕田退耕还淀15.05万亩、旱田退耕还淀11.9万亩;白洋淀流域共建设人工湿地6个,建设生态缓冲带3个,其中府河湿地项目4.23平方公里、日处理能力25万吨,是北方最大功能湿地;提升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实施外来物种防范,维护白洋淀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鳑鲏鱼、黑鱼又重新出现了!

    如今的白洋淀碧波荡漾,环雄安新区林带“萌动”着春的气息,“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逐渐呈现。

    2022-03-17
  • 2022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启动

    光明日报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姚亚奇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人社部将于3月14日至5月20日开展2022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求职招聘对接通道。



    活动将广泛动员各类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陆续推出行业性、区域性和针对不同人才的线上专场招聘,开展直播带岗、企业云宣讲等活动;灵活举办“专精小新”现场招聘会,优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方便,促进精准对接;在高校集中、毕业生规模较大的城市以及中西部边远地区城市举办跨区域巡回招聘会,组织中央企业和部分省市用人单位,为当地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配套开展多元化就业创业服务活动,推出线上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直播(录播)课程、“平凡岗位精彩人生”优秀职场毕业生典型推广等活动。

    首期推出35场线上特色服务活动,包括国企、制造业、电力新能源、互联网、医药、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女性等16场不同行业、区域、人群线上专场招聘会和10场直播带岗活动;就业形势、高效面试指南、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等7场就业指导直播(录播)课;2场高校毕业生政策宣讲直播(录播)课。

    活动将在中国国家人才网设主会场,设置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省级和协作机构分会场、行业专场、区域专场、人群专场、直播带岗、政策宣讲、就业创业指导、优秀职场毕业生、活动资讯等专区。高校毕业生还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国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登录求职。

    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从今年走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就业的基础仍然稳固,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今年将聚焦稳定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举措,实施百万青年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简化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手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2022-03-15
  • 3.9亿人次种树20多亿株 义务植树40年 内蒙古筑起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3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内蒙古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年来,累计参加义务植树约3.9亿人次,栽植各类苗木数量达20多亿株,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几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生态建设任务艰巨。198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内蒙古大地蓬勃开展起来。

    40年来,全民植绿爱绿护绿,写下壮美绿色诗篇。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山野、在荒滩、在沙漠,到处旗帜飘扬,人声、车声、铁锹声此起彼伏。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全民动员。近年来,内蒙古不断丰富义务植树内涵,把义务植树与身边增绿、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有机结合,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从实地参加义务植树劳动,逐步向抚育管护、以资代劳、爱绿护绿、认种认养、网络植树等多种形式发展,全民义务植树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地方按单位、按户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包栽包活包管护,订出制度、定期检查,实现“栽一棵活一棵”的目标。

    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内蒙古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据统计,全区有林地面积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扩展趋势。经过几代人接力植绿,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荒山变绿岭,有林面积达20.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8%,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达到75%,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曾经因矿山开采导致危岩体遍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大青山南坡,通过山体修复和绿化,重现“画屏森列”的风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旅游观光较快发展,为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奠定坚实基础。(记者霍晓庆)

    2022-03-14
  • 河北崇礼:一座小城的“冰雪奇缘”

    曾经,一到冬天就困守雪城;如今,冰天雪地已是金山银山。


    这里,就是塞外山城——崇礼。

    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精彩进行,小城崇礼也倍受瞩目。

    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承担着2个大项6个分项的比赛,是产生金牌最多的赛区。随着冬奥会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走进崇礼,越来越多的目光也投向这里。

    “通过冬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崇礼”“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崇礼,此生必去”等点赞和好评纷至沓来。

    就在不久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崇礼与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会见时说,“这里的变化完全超乎想象,生动展现了中国效率、中国活力、中国速度。”

    小城崇礼之变,不仅是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亮点,更是冬奥会带动区域发展、促使包括群众福祉等全方位进步的真实写照。

    小城新变

    让人惊呼“变化超乎想象”的崇礼,几年前在世人的眼里还不过是一座偏远贫穷的“小县城”。

    取名“崇尚礼仪”之意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曾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之一,直到2015年底,官方统计的当地贫困发生率还高达16.81%。

    崇礼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上,连绵的崇山峻岭和密林深谷,漫长的冬季和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让这座县城发展的难度显得尤为巨大。

    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描述当时的尴尬场景:“一条马路尽是坑,蔬菜门市一捆葱,十字路口一盏灯,十五瓦灯泡照全城……”
    “因为工作原因,我很早就来到崇礼,可以说一路见证了崇礼的‘巨大变化’。”李永太是崇礼太舞滑雪小镇常务副总裁,他说,曾经崇礼(城区)就一条街,到了晚上基本就黑灯了,外面就很少人了。当时外地人常说的一个段子是,“晚上七点钟就别去饭店,没人给你炒菜,下班了。”

    仅仅几年过后,落寞的“小县城”有了新变化。“现在滑雪大厅全是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于博是地道的北京人,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往返于北京与崇礼之间,因此他也成了当地滑雪产业迅速发展的见证者。

    “现在崇礼仅大型滑雪场就有七家,雪道有169条,15条高级雪道还通过了国际认证。”于博说,乘上冰雪产业的东风之后,崇礼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随着滑雪爱好者的到来和滑雪产业的迅速发展,崇礼酒店、餐厅、雪具店……各种旅游配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的基础设施、形象面貌也越来越好。

    “以前‘晚上七点就没有饭馆炒菜’的崇礼,如今已经变成‘半夜零点也可以喝到咖啡’的时尚小城。”李永太说,崇礼每年的变化都“肉眼可见”。

    他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相信“昔日‘全城一条路,没有红绿灯’的塞外山城”竟然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

    冰雪奇缘

    崇礼小城为何会上演“神奇巨变”,这还要从2015年说起。

    就在那一年的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申奥又赢了”的北京,携手张家口走向了世界前台。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对气候有着严苛的要求。风速、风力、气温、能见度都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发挥。为了达到相关比赛条件,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条件极为严苛。

    据介绍,冬季奥运会比赛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大于30厘米。两项指标中,任何一项的可能性低于75%的城市,都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权利。翻阅历届冬奥会的举办地,这些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北纬40°到北纬70°之间。而崇礼正好位于北纬41°“世界黄金滑雪带”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恰恰又能满足承办冬奥会的需要。

    “降雪早、积雪厚、存雪期长达150天”——这些,曾一度被当地百姓认为是阻挡他们脱贫致富的不利条件,但在专家眼中,却成了崇礼发展的优势。张家口市崇礼区气象局副局长王旭海说,崇礼地处阴山山脉东段大马群山余脉和燕山余脉交接处,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和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降水。同时,崇礼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充足的水汽也有利于降水形成,而且优良的植被也易于积雪存储。

    据介绍,崇礼境内80%为山地,地势起伏连绵,坡度陡缓适中。多方专家评估认定,这里适宜开展滑雪。此前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杰哈德·海博格曾评价说,崇礼是中国目前最好的能够举办冬季奥运会雪上项目比赛的地点。

    随着冬奥之风吹进大山,崇礼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在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的重要指示下,河北举全省之力,努力书写‘两份答卷’……崇礼也随之旧貌换新颜。”张家口市崇礼区区长赵赞表示,冬奥会改变了崇礼的命运,使崇礼由一个山城小镇成长为一个奥运城市。通过冬奥会的筹办,崇礼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更美了。

    据介绍,2019年,崇礼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彻底脱贫摘帽,也是那一年的12月30日,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河北张家口正式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北京和崇礼之间原先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50分钟,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更近了。

    未来已来

    冬奥带给崇礼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提起了当地百姓的“精气神儿”。

    当地人说,以往“缩在墙根儿底下晒太阳”的百姓们现在变得忙碌起来,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自信,是乐观,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土生土长的崇礼人谢霆的经历印证着这一切。中专毕业后,谢霆曾在北京短暂务工,后又返回家乡崇礼。刚回崇礼那会儿,谢霆在一个滑雪场当起了保安。“本以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就会定格在‘保安’这一词上。”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转行做起了滑雪教练,“刚转行做滑雪教练的时候,来滑雪的人并不多,自己也没有想着能在滑雪上做出什么大文章。”

    他说,更大的发展是从2015年那个夏天开始的。因为冬奥,崇礼知名度越来越高,一波又一波的外国游客开始“打卡”崇礼,这让谢霆的思想又开始活泛起来。2019年,他瞅准时机开了一家滑雪俱乐部,如今他的滑雪俱乐部生意红火,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他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因为冬奥,这里的百姓看到了更多新鲜的东西,眼界拓宽了,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了。”李永太也感慨地说,从自己身边人的生活状态中就能切身感受到,大家在跟着崇礼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奥运因城市更精彩,城市因奥运更美好。”毫无疑问,冬奥给崇礼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冬奥会过后的崇礼又将如何?

    “冬奥会的红利是能够持续释放的。”李永太对崇礼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说,凭借便捷的交通、完善的配套、升级的雪场,冬奥会过后的崇礼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看一看,并体验一下在“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滑雪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事实上,崇礼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行动。“目前,崇礼每3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从事跟体育、滑雪相关的工作,4万多人直接或间接进入了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端上了‘雪饭碗’。”赵赞介绍说,“未来,崇礼将紧紧围绕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继续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力发展以冬季滑雪、夏季户外为主导的体育休闲产业,在提升‘雪国崇礼、户外天堂’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功夫’。”

    春回大地,万物润生。小城崇礼,未来更美……

    2022-02-21
  • 河北骄傲|科技灯光点亮冬奥冰雪之巅

    人民网石家庄2月15日电(赵明妍、周博)夜幕降临,覆满白雪的山巅伴着连绵不绝的灯火,场馆内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张家口崇礼赛区像一束亮丽的花朵,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到来。


    色彩流淌在八方来客的记忆里,灯光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最精彩的瞬间之一。而每一个静谧的夜晚,都有这么一群人紧张而又期待地度过。

    “张家口赛区在国内首次采用‘双环网+双花瓣’的供电结构,供电网络配备自投和自愈功能,可实现快速切除故障、线路间快速转供电。”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石家庄科林电力设计院公司负责人陈洪雨回想起接到承建任务之初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我们要为核心赛区奥运场馆和配套电力设施提供更高供电可靠性,起初接到任务时,我们感到压力巨大。”

    据了解,科林电气负责承建此次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中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滑雪中心、多功能厅、转播中心、技术官员酒店及冬奥村等场馆的全部中压10千伏电力设施,占张家口赛区电力工程的80%以上,是张家口赛区基础建设的重要参与单位。

    如何突破技术难关,如何确保送电安全,如何提出绿色、安全、高效、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这些都成为了科林电气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后,科林电力设计院团队开始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院进行技术密切交流,积极与业主方、总包方、供电公司等单位深入沟通,对供电结构进行持续优化调整和改进,一稿又一稿的修改方案,只为给项目实施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

    “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托工程项目管理平台,采用‘互联网+’原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成本、质量、合同、资源、财务、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从而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陈洪雨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及测试阶段,科林电气施工团队通过采用新式电缆放线滑轮,改变了在电缆桥架上敷设电缆的传统敷设方法。采用电缆振荡波试验用于高压电力电缆局部放电检测,具有无损检测、检测准确率高、可快速判别放电类型并定位故障位置等优点,是目前最先进的电缆检测技术之一。

    现在正处于冬奥会比赛期间,科林电气的运维保障团队围绕冬奥智慧供电安全保障、供电线路隐患排查、电力设施保护等重点工作,结合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要求,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全面完成好冬奥电力保障各项任务。

    “科林电气跟我们配合很多,现场的施工人员、设计人员、调试人员高度配合,技术水平是非常高的,为咱们冬奥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张家口的冬奥保障中心,感谢科林电气对我们的支持。”张家口冬奥电力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慧卿说。

    收获这样的评价,陈洪雨和团队人员内心又温暖又感动,“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赛场内灯火通明,赛场外也同样熠熠生辉,为张家口市再缀上风采。

    行车在延庆和崇礼赛区的高速公路上,冬奥冰雪五环桥映入眼帘,变换的灯光不断幻化出美丽的图案,将山、桥和城串联起来,创意十足。

    河北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晓东是这些基础设施照明和重点区域景观照明总设计师。“这是LED景观照明工程,LED本身能够发出有色光、功耗小,又能独立控制,是它为‘立体交通’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据悉,河北立德电子有限公司及朱晓东作为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景观灯光设计整体以自然融入为切入点,通过自然景观为载体,将功能美学融入高速景观建设中。”朱晓东说起这些灯光设计滔滔不绝,“例如在金家庄特长螺旋隧道,使用LED等节能灯具,配合纳米防污涂料等新型材料,进行灯光布设,使进入隧道后,仿若进入蓝色海洋,在达到了节能、美观的同时又实现了唤醒疲劳、提高驾驶安全性;在延崇高速的景观桥上,增加扶手灯烘衬桥梁的光影的纹路,夜幕下霓虹闪烁,整体看去通透、流畅、舒展、大气……”

    月夜,从上空俯瞰,张家口仿佛沉浸在一片光的海洋之中,在这里,正不断上演着绚烂的青春与热血的故事。

    2022-02-18

  • 首 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