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水鸡现身云南昆明

    这是10月10日在云南昆明拍摄到的紫水鸡。新华网发(韦铭摄)


    新华网昆明10月12日电(丁凝)来自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消息,10月10日,被誉为“最美水鸟”的紫水鸡现身云南昆明。


    据拍摄者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的韦铭介绍,此次观测到的紫水鸡有16只,这应该是昆明有观测记录以来,第一次观测到成群体的紫水鸡。


    紫水鸡多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紫水鸡种群分布范围在云南省内逐步扩大。(完)





    这是10月10日在云南昆明拍摄到的紫水鸡。新华网发(韦铭摄)





    这是10月10日在云南昆明拍摄到的紫水鸡。新华网发(韦铭摄)

    2021-10-12
  • 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开始混凝土浇筑

    10月2日拍摄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现场(无人机照片)。


    10月1日晚,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开始混凝土浇筑,大桥主塔施工迎来关键节点。仙新路长江大桥为主跨176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主塔高263.8米。本次浇筑的北主塔下横梁为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双室结构,采用落地钢管支架现浇施工。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10月2日拍摄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10月2日,工人在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10月2日,工人在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现场作业。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10月2日拍摄的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现场(无人机照片)。

    2021-10-11
  • 从高铁“洼地”到全国前三 江苏5年新增高铁里程1356公里

    从高铁“洼地”一跃到全国前三


    10月7日5时12分,李凌乘坐的C3137次列车从连云港站驶出,2小时22分钟后,准点抵达南京站。


    “10月1日,坐高铁从南京到连云港用了2小时21分。”李凌算了算,一来一回加起来4个多小时,相当于以前乘汽车单程的时间。


    李凌很享受坐高铁出行,看着窗外风景,轻松去往远方。他回忆起早些年到南京上大学以及工作后的艰辛旅程,坐长途大巴往返宁连,颠簸四五个小时,每次下车都疲惫不堪,“盼了很久,去年底,连云港到南京终于通高铁了。”


    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开通是个新起点,随后,徐宿淮盐、沪苏通一期、连淮扬镇、盐通、连徐等高铁陆续建成通车,苏北苏中苏南干线铁路通道全面打通,省内高铁初步实现成环成网。


    这5年,江苏高铁由“洼地”到“走在前列”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大江南北时空距离迅速拉近。“有了高铁,我们和客户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和外界市场的对接越来越紧密。”从北京返乡创业的江苏草帽网络科技公司总经理贺萍萍在宿迁开通高铁后表示,要谋划新一轮发展计划。


    此前,全省高铁还主要集中在南京以南,呈现“苏南有路无网,苏北无路无网”的局面。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工作,作出了“以我为主、系统谋划”“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等重大部署,把铁路作为综合交通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全省铁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截至去年底,我省铁路建成里程达到4204公里,其中高铁2215公里。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介绍,“十三五”江苏铁路路网建设创造新纪录,新增高铁里程1356公里,完成投资2237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2.51倍和3.15倍,创历史新高。高铁里程从2015年的全国第十四位跃升至第三位,“三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形成,设区市和县(市)高铁覆盖率是“十二五”的3.5倍,位居全国前列,南京与国家主要城市群6至8小时联通,与相邻城市群3小时通达,与省内各设区市2小时联通。设区市均已通动车,实现动车“进京达沪”。


    近5年我省铁路发展的显著成就,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轨道上的江苏”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江苏铁路将围绕‘高普并举、客货并重、多网融合’发展。”省铁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全省将新增铁路里程约1000公里,总里程达到5200公里。高速铁路里程约3000公里,覆盖所有设区市和90%左右县(市)。南京与国家主要城市群4至6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与各设区市1.5小时通达;基本实现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3小时通达;宁镇扬、苏锡常、沪苏通、徐连淮形成1小时交通圈。

    2021-10-11
  • 品南山幽翠 听竹海风醉

    坐落于溧阳的南山竹海,深深蕴藏着青山绿水的诗意和神韵。这里山水环抱,竹林静谧幽深,有“天堂南山,梦幻竹海”之美誉。





    在两山夹峙中的一湾碧水,便是竹海镜湖,它如明镜般镶嵌于山中。若乘一片竹筏、撑一支长篙,顿有仙气飘飘之感。





    景区内峰、峦、岭连绵起伏,高耸秀拔,数万亩竹海倚山抱山、姿态万千,山水相映,风光旖旎。





    乘坐小火车,在茫茫竹海中穿越,清新湿润的微风迎面吹来,沁人心脾。





    南山竹海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周边村落中不乏长寿老人,“长寿文化”也成为南山竹海的文化内涵。





    攀上吴越弟一峰,便可将万亩竹海全景尽收眼底,真正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旖旎风光。





    据了解,溧阳南山竹海景区山高谷深,故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在竹海内来一次有氧深呼吸,成为不少游客出行“打卡”必选项。

    2021-10-11
  • 江苏推广科技创新服务“四大清单”

    省科技厅近日发文,在全省科技系统创新推广常州科技服务“四大清单”化解企业创新难题的经验做法。


    常州科技服务的“四大清单”即政策清单、问题清单、共享清单和减负清单。政策清单梳理科技税收优惠、科学技术奖、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人才计划、资助奖励等五大类别,汇编形成《惠企科技创新政策摘要》106条、《创新发展政策实施细则汇编》28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清单对照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形成8大类33个问题清单,有针对性地解决高端人才缺、技术“卡脖子”等难题;共享清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愁检测设备、愁中介服务”,通过创新券和绩效评价手段,支持科技公共资源平台开放共享和科技服务机构规范提升,让创新资源“有得用”“用得好”;减负清单聚焦企业“盼减负、盼放权、盼提速”,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行政许可服务等方面创新求变,力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


    目前,常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3.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7.8%,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今年5月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2021-10-11
  • 以自然为师 与万物为友

    我省多校积极推进自然教育。图为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学生走出课堂,于大自然中学习植物知识。海南日报记者张茂摄


    原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自然教育课堂先后走进学校、社区、乡镇


    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


    江河自崇山峻岭间奔腾而来,花草树木于四季变迁中凋零生长,飞禽走兽在林中诠释着物竞天择……在琼岛上,有着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孕育了3653种野生维管植物,540种陆栖脊椎动物——这是一座蕴藏着奇珍异宝的雨林秘境,也是承载着丰富内涵的自然课堂。


    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这是雨林自然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课堂先后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镇,在传播国家公园理念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探索:让孩子对身边的雨林加深认识


    新鲜的嫩叶在被一只毛毛虫啃食过后,分泌出了黏液,不动声色地将掠食者制服……日前,在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学校开展的一堂自然教育科普课上,投屏画面正播放着雨林植物的“自我保护之道”。


    “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热带雨林中植物的秘密。”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导师刘艳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科普讲解,带领台下的同学走进了雨林植物的奇妙世界。


    开展热带雨林宣讲、组织参观科普宣教馆、设置宣传栏……一直以来,地处霸王岭腹地的霸王岭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热带雨林知识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们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的行动中来。


    “在近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我校不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也向全校师生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相关情况。”霸王岭学校校长宣福雄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除了昌江的霸王岭学校,还有许多和热带雨林息息相关的学校也共同扛起了这面自然教育的科普大旗。


    去年8月10日,经海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协商,决定在东方市江边中心学校、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学校、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学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岸学校、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中心学校以及青松中心学校、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中心学校、陵水黎族自治县吊罗山学校、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学校以及王下中心学校等共计10所学校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教育学校,基本覆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核心保护区域。


    在自然课堂上,雨林的一切都是鲜活的“教材”。教师教会孩子观察蝴蝶、箭头蝗等昆虫的身体结构,了解珍稀动植物的习性,孩子还会把一草一木、一鸟一石记录在《自然笔记本》中。


    在《关于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中,培养青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提高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成了重点之一。


    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和自然教育机构已共同策划多场自然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安排环保志愿者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研发、讲解课程。


    开拓:架起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桥梁


    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息息相关,从国家公园成立的目标与功能来看,推广自然教育,国家公园责无旁贷。除了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之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也十分注重社会参与。


    坐落在五指山脚下的亚泰雨林酒店,周边层林叠翠,古树参天。去年下半年,一只和人类亲密接触的野生猴子成了酒店的“网红”,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五指山片区在保护中发展,酒店与五指山分局建立了协调共建机制,野生猴子的造访成为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注脚。


    “我们酒店也依托所处位置和自身资源,设立了自然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领域中来,共同推动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亚泰雨林酒店总经理董胜宇说道。


    得益于自然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热带雨林对城市里的孩子们而言并不陌生。无论是走进校园的自然教育创意课堂,抑或是遍地开花的生态研学基地,都在海南逐渐架起了一座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桥梁。


    “坡鹿一年能跑多少米?”在海南N次方公园万象实验室举行的“原野精灵海南瑰宝”——海南坡鹿公益讲座上,台下稚嫩童声的提问让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站长王合升忍俊不禁。在讲座的投屏画面里,身形矫健、体态轻盈的海南坡鹿三五成群地穿梭在灌木丛中,追逐嬉戏。配合画面,王合升从形态特征说起,向公众深入浅出地介绍海南坡鹿,希望能借更多的公益讲座、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坡鹿的科学认知。


    在许多校园里,围绕着热带雨林的环保意识蔚然成风,生态与艺术的碰撞结合更是让自然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场大雨给热带雨林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树木喝饱了水,不断向四周伸展,层层叠叠的树干给动物们提供了最坚实的家园。”在文昌联东中学开展的热带雨林纸雕灯艺术课堂上,学生林莎琪和团队成员正在介绍其作品《雨后的热带雨林》的寓意,让众人眼前一亮。


    而位于霸王岭南麓的昌江王下乡,乘上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的东风,利用雨林资源打造了独具黎族风情的度假体验区王下“黎花里”文旅小镇,建成知名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艺术研学基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的绝佳场所。

    2021-10-09
  • 郑州11条措施稳就业 创业开业补贴从1万元提至1.5万元

    最大努力减少灾情和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力争保持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平稳可控,确保完成全年就业创业各项目标任务。10月8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近日印发《郑州市做好稳就业工作助力经济平稳运行十一条措施》,一揽子实用措施为就业创业者保驾护航。


    11条稳就业措施


    1.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2年4月30日。其中失业保险总费率仍按1%执行,工伤保险费率继续执行下调50%的政策。


    2.对受灾参保单位实施社会保险费缓缴政策。对受洪涝灾害影响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的参加我市社会保险的各类单位,符合缓缴条件的,可以申请缓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暂定3个月,缓缴期满后根据参保单位复工复产情况可予以延长到2021年底。


    3.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利用好省级统筹调剂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按全市不低于6000万元的总额度,面向受灾严重的参保企业开展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4.推进以工代训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对新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及受灾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开展以工代训的,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总补贴额度不低于1.5亿元。


    5.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力度。落实“万人助万企”专项行动,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的,先行预拨50%的培训补贴资金,待培训完成,据实拨付剩余资金。


    6.鼓励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可按每吸纳1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其中1000元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另外2000元由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市)财政承担,执行期限截至2021年12月31日。


    7.加大企业用工保障力度。支持区域相近、行业关联、工种匹配的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帮助受灾情和疫情影响员工依法依规、就近就地调配。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介绍受灾群众及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每介绍成功1人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


    8.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应急续贷帮扶。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到期,因灾情或疫情造成偿债能力受影响的,对经营正常、信用良好,经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评估后,可以展期1次,展期期限不超过1年,展期不贴息。


    9.进一步提高一次性开业补贴标准。将对大中专学生、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返乡农民工首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发放的一次性开业补贴标准,从1万元提高至1.5万元。本条措施执行期限1年。


    10.开展实名制精准帮扶。依托“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对受灾情和疫情影响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动态监测,形成实名制帮扶清单,统筹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1.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特殊时期的劳动人事争议,加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力度,引导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劳资纠纷,及时处理突发性、群体性矛盾,帮助企业与职工共渡难关。

    2021-10-09
  • 万亿元重大项目带来了什么?

    深秋的河南寒气逼人,发展的热潮全省涌动。我省扩大有效投资再传好消息!


    10月8日,全省第二期“三个一批”活动在郑州举行。当天共有138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额超1.1万亿元。


    与我省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时隔近仨月,第二期“三个一批”活动成功举办,这意味着我省今后将常态化举办该项活动。连续两期“三个一批”活动,为我省引来约2.5万亿元的有效投资,数千个重大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这给河南发展带来了什么?


    为全省发展“强基础”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做配套设施建设和工程收尾工作。总投资12亿元、年吞吐能力达2080万吨的港口初露“芳容”。“预计10月底全部安装调试完毕,11月份开始试运营。”信阳淮滨港务中心副主任丁伟骄傲地说。


    在当地人看来,该项目不仅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港口建成后的带动作用会更加惊人。临港企业将享受到新黄金通道带来的便利,货物从这里通江达海,降成本、增效率,交通优势最终将转化为产业的竞争优势。


    绝对不是为了大项目而抓大项目,而是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在“三个一批”项目清单中,安阳滑县的铁路专用线、新乡的精工绿色装配产业园、洛阳的东旭光电新材料及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数千个重大项目无一不体现了“未来”属性、“发展”属性。两期“三个一批”活动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始终“唱主角”。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介绍,就在过去的三个月内,我省持续推进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效,截至三季度末,第一期“三个一批”活动中,258个签约项目已开工147个;555个开工项目已投产120个;524个投产项目已达效494个。


    一个项目盘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当科学规划的数千个重大项目逐渐投产达效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效应也将凸显。


    为地方发展“补短板”


    “听说这个智能大厨房投资15亿元,建成以后地里产出的粮食、蔬菜到这里就像变魔术一样变成点心、饮料。”在丰厨(周口)食品有限公司中央厨房项目施工的老李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厨房。


    这样的大项目不仅是当地人眼里的“稀罕物”,还是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一环。据了解,该中央厨房项目建成达效后,年产量12万吨,新增就业岗位900个。对于周口这样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区,以大项目为抓手,可有效拓展食品产业链条、壮大食品产业规模,推动当地从“粮仓”向“厨房”转变,助力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变。


    漯河落地食品机械智造产业园项目,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郑州引进华为、海康、大华等头部企业,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平顶山通过投资尼龙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当地产业延链、建群、建体系……重大项目落地已经成为全省各地锻长板、补短板的重要手段。


    大项目不仅推动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洛阳市全面推行“市领导+部门联席会议+企业评价”等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签约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漯河市实施轻资产项目“拎包入漯”、重资产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驻马店市每月召开“四比四看”活动调度会,研究解决短板问题;信阳市给每个项目设立首席服务官……在“三个一批”活动的倒逼下,各地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有效投资与有为政府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形成了地方经济发展强大的合力。


    为企业壮大“搭舞台”


    “短短3个月,从一片净地到厂房耸立。”河南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克政感慨,企业搭上了“三个一批”活动的快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企业快速发展也可反哺地方,总投资25亿元,20万吨聚合材料级L-乳酸及其他衍生品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利税3亿元,释放800个高质量就业岗位。


    “投产的三期产业园项目,就是在‘三个一批’活动的推动下,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漯河市卫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平说,不到3周就完成600亩土地征地拆迁堪称神速,使项目投产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大项目快速落地,企业快速发展,最终让员工成为受益者。“我们满勤的普通员工月工资都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一名卫龙员工骄傲地说。


    我省通过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优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参与”、让社会资本“愿参与”,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三个一批”活动持续开展,必将带来一个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现代化河南。

    2021-10-09
  • 河南432家A级景区免门票一个月

    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0月10日到11月10日,河南开展“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期间,河南432家A级景区免门票。






    据悉,参加“豫见金秋、惠游老家”旅游活动的A级景区占河南全省A级景区的74.48%,其中,5A级景区16家,包括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白云山、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热门旅游景区。参与此次活动的4A级景区124家,3A级及以下景区292家。


    据介绍,此次活动免门票景区名单将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上公布,门票免费,但不包含景区二次消费、景区内交通等费用。

    2021-10-09
  • 萌娃乐享书香假期

    10月5日,小朋友在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使用电子屏查阅书籍。


    国庆长假期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书香假期。







    10月5日,小朋友和家人在位于正定新区的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儿童专区阅读。


    国庆长假期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书香假期。

    2021-10-08
  • 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多领域应用 河北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多领域应用


    全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日前,省市场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制定《河北省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在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基础上,全省范围开展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统一全省企业开办流程和服务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指标体系,提升企业开办规范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提供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统一业务流程。线上,登录河北政务服务网或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用河北省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实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实现企业开办各业务环节“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线下,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或专窗,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申请人可在一个窗口提交和接收所有材料,并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发票和税控设备等实体办件。


    严格规范标准。当前企业开办各环节审查标准、办理条件等与规范不符的,及时调整。除有明确法律依据外,各地相关部门不得在规范规定外另行设置企业开办环节、增加提交的材料和提高审查标准;也不得一味追求“秒批”,随意减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要求的材料、降低准入标准。


    深化智能应用。依托身份验证APP或政务服务平台身份认证系统,提高自然人实名认证、电子签名可靠性、安全性,实现企业开办各环节认证结果互认互信。优化改造“一窗通”平台,增加智能引导、线上答疑、材料检查服务和“随时办”功能,提高企业填报的准确性、便利性,提高审核效率。积极推进企业变更、备案、注销等各环节全程网上办理。


    《方案》还明确要求,畅通信息共享,确保实现“一窗受理、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日办结”。优化登记服务,推进申请材料标准化,优化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提高名称登记智能化水平。推进要素电子化,积极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在各领域的应用,将电子营业执照作为企业开办中登记注册、公章刻制、涉税服务、社保登记等相关业务的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和电子签名手段。积极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以及行政执法中的应用,完善推广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电子签名标准规范及应用场景。

    2021-10-08
  • 雄安新区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雄安新区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21个项目总投资215亿元


    秋高气爽,机器轰鸣。9月28日,雄安新区2021年三季度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集中开工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这标志着雄安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掀起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的新高潮。


    据介绍,雄安新区集中开工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项目16项,市场化项目5项。按投资规模分为:10亿元以上项目7项,5亿元以上项目5项,5亿元以下项目9项。按行业划分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1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3项。公共服务及配套保障建设项目7个。


    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启动区西北部初中、启动区西部高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重要教育服务保障。容西片区供热(冷)工程(二期)、容西片区燃气工程(二期)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为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白洋淀淀区码头及航道区域底泥生态治理试点工程、起步区北部绿化带一期等一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将有效改善新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项目进场施工。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雄安新区明年实现“显雏形、出形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1-10-08

  • 首 页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