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9月上旬以来,在副热带高压、“康森”“灿都”双台风影响下,广东省持续高温干旱,全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4.4℃,比常年同期偏高2.2℃。“烧烤”模式下,广东省用电需求不断攀升,截至9月23日,全省统调最高负荷需求达1.41亿千瓦,比去年最高负荷增长11%,负荷已七创历史新高。






    高温“加持”


    电量负荷双增长


    作为典型的气温“敏感”型地区,广东在31℃—37℃之间,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电力负荷便将提高200万—300万千瓦。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广东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省内电力需求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正是“金九银十”订单高峰期,尤其是二产、三产用电需求持续旺盛。1—8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525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33%,其中二产、三产用电量分别增长18.30%和23.13%,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分别增长7.83%和11.08%。受一次能源供应、燃料价格以及机组长期顶峰发电设备存在缺陷等因素影响,省内机组发电能力有限,当前电力供应形势紧张。


    目前,全省各市已启动有序用电预案,省内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统筹协调


    全力保障全省电力供应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并全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近期电力供应紧张状况。


    全力增加电力供给,保障广东省电煤供应,督促天然气供应主体保障天然气供应,满足机组发电需要,督促电厂做好发电燃料和辅料储备工作,确保高峰时段机组稳定可靠运行。推进重点电源项目及送出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投产,增加供应能力。同时,组织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加强关键设备、线路的巡查和运行维护,均衡机组检修安排,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发挥南方电网资源调配大平台作用,全力统筹协调西电增加供应,按最大能力送电广东,增加外电供应能力。


    此外,组织电网企业结合气象信息,加强负荷走势预测分析,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精准精细抓需求侧管理,政企联动,落实好有序用电计划,引导各生产企业适当调整生产安排,严格落实“保民生、保公用、保重点”要求,切实保障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最大限度降低有序用电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各方努力下,电力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将逐步得到缓解。


    企业自觉配合


    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切实保障全省电力有序供应,共渡难关,需要企业自觉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当本地区启动有序用电时,相关生产企业要按照有序用电预案要求、自觉执行有序用电,积极配合调整生产安排,缓解当日用电高峰时段压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将联合供电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有序用电线路和企业现场加强巡查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此外,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宾馆、酒楼、娱乐场所和写字楼等第三产业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自觉减少用电负荷,如降低空调设备运行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光亮工程照明等。同时呼吁广大市民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如将空调调到26度或以上,共同营造良好的用电环境。

    2021-09-26
  • 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启用 首批6000名本科生入住

    “欢迎新同学!”9月23日,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在阵阵秋雨中迎来了首批6000名本科新生。






    “请出示绿码、测量体温……”23日上午,随着2021级新生陆续报到,坐落于清远市省职教城内的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变得热闹起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避免大量人员过多接触,清远校区迎新时家长一律不得入校,广东金融学院提前召集了400多名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活跃在清远校区校园各处,协助同学们顺利入住。


    “学校把最有优势、最具前沿的学科办在清远。”广东金融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有9个二级学院和39个专业入驻清远校区,校区采取“2+2”的办学模式,即大一、大二学生在清远校区学习,大三、大四在广州本部学习。


    今年,粤东粤西粤北4个地市有了当地首所本科高校,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的正式启用,让清远实现了“大学梦”。清远校区由广东金融学院与清远市政府共建,于2018年2月签约,2019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今年秋季建成并启用第一批28万平方米校舍。

    2021-09-26
  • 盘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

    盘锦厕所革命变“将就”为“讲究”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实现应改尽改


    “室内厕所实在好,卫生方便还能冲澡儿,再也不怕冬天冻屁股夏天蚊子咬,就连在城里上班的儿女回家次数也多了。”金秋时节,记者在盘锦农村采访,看到满眼丰收景象的同时,更听到农民对厕所革命的交口称赞。


    目前,盘锦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实现了应改尽改。各项数据均达到国家、省改厕目标要求,并且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创建任务。


    盘锦市组织各县区对全市21个镇、17个涉农街道、323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开展农村改厕基础数据调查摸底,逐户确定农户的改厕意愿,不断总结改厕工作经验,为改厕工作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积极推进改厕试点,规范履行改厕程序,确保工程规范实施。


    在把关改厕质量过程中,盘锦市各县区的厕具采购严格选择正规企业;选定中铁十四局等有技术能力、有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监管做到专业工程监理人员和市、县、镇、村、群众五级监管人员同时到位、共同负责;建立市包县区、县区包镇、镇包村、村包户的四级干部包保责任制。


    厕所革命是小村庄里的大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里子工程”。盘锦市厕所革命直面农村群众生活的“方便”问题,变“将就”为“讲究”,让“方便”更方便,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2021-09-24
  •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开幕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开幕


    到沈阳故宫领略清宫家具之美





    此前,沈阳故宫博物院扩大开放范围的消息备受关注。9月23日,沈阳故宫全新的展馆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依托沈阳故宫丰富院藏资源推出的“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位于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与沈阳故宫大清门相对。本次展览通过10个单元\100余件文物,展示清代帝后的居住生活,展出品类涵盖屏具、坐具、承具、储物具等中国古代家具主要类型,绝大部分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


    宫廷场景再现家具精美绝伦


    记者看到,展馆分为上下两层,1000余平方米,展厅分为品茗清心、博古雅趣、召对臣工、八仙祝寿、参禅礼佛、赏玩怡情、抚琴赋诗、观书习经、闲情逸致、家具精品十个单元。


    品茶是清朝皇家生活的重点之一,在“品茗清心”单元展现的就是皇帝品茗休憩的场景。这个单元展出的清檀木浮雕云龙罗汉榻,被称为皇帝品茶的“躺椅”。此榻整体线条硬朗、大气,雕工精湛,龙纹生动传神。此外,在博古雅趣单元中展出的运用木雕金漆等多种工艺复合制成的清金漆镂空人物故事多宝柜,也因技艺精巧、装饰华丽而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本次展览在设计方面颇为匠心独具,展厅中除陈设家具本身外,按照单元场景主题特征,增设符合主题的其他类别文物,如清宜兴窑圆茶壶、清岫岩玉盖碗、清饕餮纹双耳四足铜方鼎、宋龙泉窑暗花牡丹三足炉、清嘉庆款粉彩八宝等,同时借助科技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灯光,用多种方式将宫廷生活的多个侧面呈现给观众。展馆最后部分为数字互动展示区,让参观者在娱乐中了解清代家具的选材、制作、结构、样式、工艺流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首次采用“仓储式”展陈更多院藏文物走出深宫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称,沈阳故宫收藏的家具类文物大部分体量较大,原有展厅空间有限,大量家具类文物一直收藏在库房中,“这个展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改建而成,目的是让更多院藏文物走出库房、走出‘深宫’,更好地‘活’起来,被更多的观众观赏到。”在这个展馆中,沈阳故宫还首次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更多的文物得以出现在展厅与人们见面。李声能说:“这些代表了古代制作最高工艺水平的清宫家具,让大家在欣赏宫廷家具的珍贵材质和精美做工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宫廷文化和传统文化。”

    2021-09-24
  • 沈阳实施专项规划为民营经济鼓劲

    沈阳实施专项规划为民营经济鼓劲


    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有望达50%






    近日,《沈阳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左右,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达90%以上。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沈阳市民营经济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落实推动民营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融入科技创新浪潮、提升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外向型发展道路、优化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主要任务,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沈阳市民营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成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引擎。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推动民营企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实施“智造强市”行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制造业民营企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深入推进“数字沈阳”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快民营企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所在。为加速民营企业科技赋能,“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踪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通过分类指导、个性帮扶和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人才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激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围绕人才引育,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所需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大型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中小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圈、“一带一路”、中东欧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合作,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沈阳经济区发展,深化与沈阳经济区周边城市的合作。


    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推动。“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继续秉持“三直一快”原则加速政策落实,着力打造“惠企直达”应用场景,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活动,增强各级公务人员“店小二”服务意识。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除市场准入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司法服务和保障机制,依法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引导公职人员坦荡真诚与企业接触交往,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到2025年,全程电子化审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依申请类政府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


    此外,《规划》从加强组织保障、加强财税保障和加强融资保障等3个方面,提出了12项具体保障措施。

    2021-09-24
  • 707万城区人口!沈阳携13市跻身特大城市

    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全国城市评级


    707万城区人口!沈阳携13市跻身特大城市


    上海、北京等7市位列全国超大城市





    名城沈阳(资料图片)。


    城市人口规模一直是反映城市综合能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城区人口数量。近日,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沈阳以707万的城区人口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超大城市共有7座,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共14座,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其中,上海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987万人,位列榜首。沈阳707万的城区人口数量超过了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从各年龄段人口占比来看,0—14岁人口占11.40%,15—59岁人口占65.36%,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24%。


    据了解,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此前,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共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等6座城市。当时的“特大城市”,则有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等10个城市符合

    2021-09-24
  •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

    出土的卜甲


    出土的彩陶盆


    地上粮仓俯拍图


    航拍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9月22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以下简称“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的“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仪式在郑州举行。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100个考古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


    1921年渑池县仰韶村铲下第一铲土,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的中心地区。河南考古用一系列的大发现实证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彰显着河南作为考古强省、文物大省的地位。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物局指导下,“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于7月15日在三门峡启动,活动由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日报文旅新闻部承办,各省辖市文物管理部门、考古研究院所协办。


    “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经典考古报告、重要考古报告评选,考古百年成果展等活动,其中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是重点项目。


    根据各地文物部门的推荐,组委会邀请中央、省、市文物考古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多轮投票,渑池仰韶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开封北宋东京城等100个考古遗址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庙底沟与三里桥》《郑州二里岗》《洛阳中州路》《洛阳烧沟汉墓》《辉县发掘报告》《白沙宋墓》等6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经典考古报告”,《舞阳贾湖》《郑州大河村》《郑州商城》等50部考古发掘报告被评为“河南考古百年重要考古报告”。


    评选揭晓仪式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副研究员等,还对入选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精彩点评。

    2021-09-23
  • 不断拓展新模式 “网上丝路”更通畅 跨境电商“买卖全球” 成为郑州外贸引擎

    “食品保质期短,找代购也不放心,在这里买了就能带走,既放心又方便。”昨日,在中大门购物的市民李女士深有感触,之前找代购周期长要提前囤货,现在来跨境超市即买即提。


    按照“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引领,集产业要素,全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如今位于郑州E贸易博览交易中心的跨境“O2O”自提馆,已经汇聚了上万种跨境化妆品、母婴用品、食品、家居用品等,让市民不出郑州就能“全球扫货”。


    记者从跨境电商试点承建单位——河南保税集团了解到,继“1210”网购保税模式、“秒通关”、“跨境O2O自提”等一系列创新之后,今年5月全国首家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正式获批,试点运营平台中大门健康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6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入驻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为试点运营提供支持。


    不仅市民可以“全球扫货”,企业也可以卖遍全球。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我市创新“跨境电商+”模式,结合优势产业打造新型工贸一体产业链,形成耐火材料、矿山器械等一批跨境电商特色出口产业集群,让郑州制造、河南制造走出国门。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发力”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专线,为“买卖全球”的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从去年开始截至今年上半年,郑州至列日、洛杉矶、纽约三条跨境电商专线包机累计飞行715架次,带动国际空运货物6万余吨。


    据统计,2016年~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448.82亿美元。今年1~5月,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累计74亿美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网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优势,不断推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让“网上丝绸之路”持续成为我市外贸发展引擎。

    2021-09-23
  • 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 千年馆藏与当代艺术展开时空对话

    这是在本次展览上拍摄的龙门石窟文物佛坐像。新华社发


    “第一次领略到龙门石窟的艺术之美,感到非常震撼。”9月21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前来参观“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的郑女士说。这也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亮相上海。


    本次展览展出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包括珍贵馆藏文物、“龙门四品”拓本以及3D打印佛龛等精美艺术品,涵盖北魏书法、唐代造像、现代绘画、装置艺术等方面,以创意的策展理念为架构,在展览空间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展出的最大的一尊佛坐像来自唐代,高度近2米;还有一尊唐佛立像是在国内首次展出,该像身姿挺拔伟岸,表情恬静洒脱,比例恰如其分,是盛唐时期佛教雕刻艺术品中的上佳之作。


    展览还带来古阳洞北壁上层、距地面5米的“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等三龛的3D打印复制品,涵盖了古阳洞近百佛龛的诸多特点,装饰华丽,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也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尤其是龛楣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彰显了西域传统艺术题材的深远影响。


    据了解,该展览也是河南省文物局和上海大学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双方将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文博事业发展领域持续互动合作。

    2021-09-23
  • 小长假河南旅游进账74.86亿元 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 基本与2019年持平

    昨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中秋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1489.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86亿元,与2019年中秋假期相比分别恢复92.02%、93.99%。






    假日期间,全省民俗文化游备受青睐,高品质文旅活动精彩纷呈。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围绕“复古潮玩趴”推出系列适合全家畅玩的中秋活动。游客们可以在乐园中感受复古潮玩的趣味,在时尚娱乐中感受中秋佳节的魅力。郑州方特梦幻王国推出“中秋奇妙夜”主题夜场。除了“萌兔大作战”“明月寄祝福”等中秋特色活动外,来自“熊出没”家族的全新人偶——吉吉、毛毛、凯特也首次亮相,带领游客一起开启欢乐之旅。安阳殷墟博物院开展中秋国潮游园会沉浸式体验活动;商丘芒砀山旅游区让游客“穿汉服·行汉礼”,共赴华服盛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焕新归来,328米长的激光投影秀令游客叹为观止,3天接待游客2.4万人次,创开业以来新高;电影小镇升级《穿越德化街》《一路有戏》等经典剧目,加推中秋国风巡游、龙套飙戏巡游、夜场狂欢蹦迪等新节目。各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经典戏曲、诗歌朗诵、广场舞展演等文艺活动异彩纷呈。


    以团圆为主题,中秋假期返乡探亲游占据主流,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成为热点。摄影、徒步、骑行、采摘、亲子等乡村游特色突出,家庭派对随处可见,新县“九镇十八湾”游人络绎不觉,农家乐平均上座率超过80%。


    全省各旅游景区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等防疫要求,推广“河南文旅预约健康码”,实现行程可追溯、旅游更安全。

    2021-09-23
  • 2021聊城市金秋音乐节盛大开幕

    音乐节持续一个月


    每晚都有精彩演出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中秋、国庆节日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9月12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金秋悦水城同抒家国情”——2021聊城市金秋音乐节华彩启幕。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表示,本次金秋音乐节是奉献给市民、游客的一场文化盛宴,是聊城市文化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全市文艺工作者交流的一个广阔舞台。“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艺术规划,激发创作活力,持续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为提升全市人民艺术欣赏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贡献力量。”


    在活动开幕式上,歌舞剧、杂技、相声、戏曲节目精彩纷呈,一系列互动体验环节,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积极参与,增加了活动的互动感,让市民走进热情洋溢的活动现场,走进古朴美丽的水上古城,畅享聊城文旅融合盛宴,让游客感受聊城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爱上这座城。


    据悉,金秋音乐节将持续至10月13日,历时1个月,每晚7:00在聊城水城广场(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西邻)准时上演。演出内容以市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为主,旨在与观众同舞共乐,让游客参与其中。作品新颖活泼,弘扬正能量,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活动既有聊城市京剧院、豫剧院、杂技团和民营院团带来的精彩曲艺专场,还有综艺专场以及各县(市、区)文艺专场。戏曲、杂技、综艺、曲艺、小品、非遗展示等节目轮番上演,以不同艺术风格的展现,营造出迎国庆、贺中秋的良好节日氛围。


    30余项文旅活动


    展示聊城文化魅力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有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都从聊城经过。这座城市是自然资源部命名的中国温泉之城,还是千年养生上品——阿胶的原产地。


    中秋节、国庆节前后,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联合聊城市旅发集团在古城区举办中秋文化创意美食展、中秋“登楼赏月”、山陕会馆庙会、古城博物馆探秘寻宝、“遇见那时的你”汉服游园等3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


    茌平剪纸、郎庄面塑、阳谷寿张黄河夯号、阳谷泥哨、金氏古筝、舞狮、聊城杂技、王凡庄花船……各县(市、区)也将同期举办各类文艺演出、采摘节、书画作品展、灯光节、国潮演出等活动。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游客,都能在游玩过程中感受金秋聊城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聊城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作演出更多文艺精品、推动文化旅游提质增效,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游、红色游、休闲游、养生游、研学游等旅游线路和产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奋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旅游名片被不断擦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文旅品牌,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历史文化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拓展文旅新业态,优化休闲产品体系,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生活,奋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1-09-22
  • 赞!“山东手造”各有门道

    “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里的展品精彩纷呈。



    中国传统手工艺注重“材美”“工巧”“器雅”。一件手工艺品,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斤斧,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


    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国际会展中心B馆600平方米的“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展区里,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错落有致,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


    手工艺的传承


    精工巧思,无以复加。始于元代的釉里红烧制陶瓷色泽红艳,这些展品在继承传统色彩艺术基础上,创新烧制工艺,使其釉色红绿相间。潍坊市核雕协会携各式各样核雕作品而来,小小核桃上玲珑剔透,自有一方天地。


    原生态制品,同样引人入胜。生长于黄河口的丛丛芦苇,经过投苇、剥皮、轧苇、打条起编、摆边等十几道工序,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广饶县大码头苇编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徐尊霞,嘴上不住地介绍,手中也忙个不停。巧手翻飞下,一会儿工夫,小小的收纳筐就成型了。


    葫芦装饰品、纸巾盒……一件件苇编作品贴近生活,实用性与时尚感并存。徐尊霞说,“大码头苇编有六百多年历史了。”以前,苇编是农村人谋生的活计,现在,苇编已经从谋生的手艺变成了时尚用品。如今,手工艺人们在山东黄蓝汇工艺品有限公司做活儿,公司研发设计各类产品,从传统苇席向日用生活用品、苇编工艺品转型,不断开拓市场,传统手工业重新焕发生机。


    凿坯、精雕、修光、打磨……博览会现场,来自济宁的周广胜现场演示如何制作一把手工木梳。他的手旁,各色各样的木梳、木制茶叶罐、木制梳妆镜,琳琅满目。周广胜告诉记者,今年带来的很多木雕产品都是根据海内外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研发的,属于特别定制款。“手工制作虽然产量上不去,但胜在独一无二、古朴稚拙,有相当一部分市场。”


    在李氏传统布艺的展台前,小观众特别多。李氏传统布艺传承人李安玲一边跟小朋友展示她带来的上百种布艺玩具,一边和布老虎开展情境互动,十分逗趣。“最贵的布老虎价值在1500元左右,叫‘团团虎’。工艺比较复杂,是针对高端客户的定制。”


    扁担、拉钻、锤子、钉子枕……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锔艺”传承人陈大雷将他的所有工具都带到了博览会。“锔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他说,随着不锈钢、塑料制品的量化生产,锔补的成本可能要高于物品本身的价值,但老物件寄托着民众的情感,仍希望能够修补完整,给自己留个念想。


    “锔艺让老物件留有‘残缺之美’”。几位围观的观众一边观察陈大雷修补,一边品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耿犇说,“从前生活慢,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锔艺这种手艺了,这对自己快节奏的生活是个提醒。”


    精心打造宣介平台


    架好手机、补光灯就位、收音设备调整好,直播就位!9月16日七点多,“山东手造”展区内的“体验表演区”里,主播“红星班长”李国良就准备好了直播带货的“行头”。3、2、1,开播!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会场,李国良情绪状态饱满,卖力“吆喝”。莱芜的锡雕、章丘臻三环铁锅、龙山的黑陶、沂蒙山小棉袄、璃界琉璃……一样样“山东手造”精品依次“上镜”,在李国良充满激情的带货直播里,传播到“云端”。


    “看他们说得那么起劲,就想停下来看看。”济南市民张女士在“围观”了一会儿后,当场下单了一口章丘铁锅。“手打的,靠谱,爆炒带劲!”


    在工业加速自动化的今天,人们反而想念手工的温情,叹服指尖的灵动,这为“手造”铺垫了发展空间。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山东手造”在本届博览会上的火热,生动体现了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属性,体现了人们消费需求更加细分、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层次更高。


    “一方面,‘原生态’手工生产是传统手工艺涵养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意转化使其与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现实生活相融合,推动其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范式。另一方面,以产业化形式寻求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正在被逐步推进,非遗的经济价值逐渐被认可。”邵明华认为,以土生土长的乡村非遗为资源依托,通过商业运作使其具备生命力,同时注入市场新鲜血液,不仅带动大量就业,而且助推乡村文化旅游,提供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提升‘山东手造’的质量和水平,擦亮品牌,让这块特色招牌更加闪亮。”


    “山东手造”是本届文博会推出的全新山东文化创意品牌,今年首次亮相,充分利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全面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为把展览展示效果做到最好,前期重点筛选了全省最有代表性的手造精品资源。除了现场展示之外,还精心打造了“山东手造”网上宣传推介平台。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将着眼建立长效机制,以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核心,通过传统手造产业与新技术的深度渗透,叠加智能制造、数字赋能,真正把“山东手造”落地落实,将其打造成山东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完)

    2021-09-22

  • 首 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