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130余件美术摄影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

    北京12月16日消息(特派记者)12月16日,由中国美术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承办的“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13、14、15、16、17展厅,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1月2日。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30余件,设置有“驰·吃苦耐劳”“骋·一往无前”“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三个板块,作品以蒙古马形象和“蒙古马精神”为底色,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向首都观众展现内蒙古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在展览现场,参观者纷纷驻足欣赏,或用手机拍摄,或与同伴分析赞赏……大家被精美的作品吸引着、陶醉着。














    北京市民佳佳在观看作品《踏雪》后说,带着孩子一起来看展览,感受到了浓浓的“蒙古马精神”,看了这些作品后,特别想去内蒙古旅游。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以弘扬“蒙古马精神”为载体,充分展现北疆文化蕴含的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一次尝试和探索,旨在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推动内蒙古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更好地树立内蒙古形象。

    2023-12-17
  • 亮丽新北疆,国潮朝我看——国潮文化走进呼和浩特活动正式启动

    北疆新闻呼和浩特12月15日消息传承中华养生之美,国潮养生火爆出圈。





    12月15日,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携手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联合主办的“亮丽新北疆,国潮朝我看——国潮文化走进呼和浩特”活动,在呼和浩特茂业摩尔城隆重启幕。





    当天,绵延千年的养生之道,被带到了北疆名城呼和浩特。





    “达人养生四合理,共同演绎养生新体验;养固健国潮养生,引领顺时而养新风潮。”现场,精彩纷呈的国潮节目,将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无限极养生专家的精彩讲座,更是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养生盛宴。





    时下,大众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民健康养生已经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年轻的朋友已经开始注重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进而涌现出很多新潮的养生方式,“国潮养生”浪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当天,“国潮”养生这个新话题和新视角,带给呼和浩特市民更深层次的养生思考。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设置有“免疫力潮学院”“心动潮友会”“开心潮艺社”等主题区域,参与者通过扫码领取国潮集章卡,参与投壶、射箭、门球拍照打卡、团扇制作等活动,打卡集章,透过沉浸式体验,让大家尽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养生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现场互动环节,由无限极养生专家带来的养生知识科普以及冬季护肤热门话题讲座,引来众多观众的热情参与。






    亮丽新北疆,国潮朝我看——国潮文化走进呼和浩特活动,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和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联合主办,北疆新闻承办,无限极志愿者协会内蒙古分会协办。

    2023-12-17
  • 二环内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有了“硬杠杠”

    石家庄出台全省首部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






    二环内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有了“硬杠杠”


    12月13日,从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二环内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不得超过2.0,这是《石家庄市城市更新条例》里的硬约束。这部条例是我省首部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将于12月31日施行。

    近年来,石家庄市坚持把城市作为整体艺术品精雕细琢,在二环内做“减法”、在二环外做“乘法”,大力推进“6+2+2”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为了促进石家庄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该市将《石家庄市城市更新条例》列入2023年度立法计划,通过立法加强制度设计和供给,优化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完善实施方式和程序。

    该条例分为总则、城市更新规划和计划、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和程序、城市更新的实施、城市更新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7章,共45条。不少条款具有石家庄特色,既将近年来全市先进的城市更新理念、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地方性法规的方式进行了固化,还围绕如何实施城市更新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新要求。

    该条例坚持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特别规定,二环内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不得超过2.0,强化二环路沿线规划刚性约束。

    老旧小区怎么改造?老旧厂区怎么更新?老旧街区怎么优化?该条例都作了清晰明确的规定。比如,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配建设施,为老旧小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保留保护建筑,修缮、维护老旧厂区,挖掘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优化老旧街区业态结构、完善老旧楼宇等建筑安全和使用功能、提升空间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精品街道、城市客厅、创意园区等活力街区建设;在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中,统筹绿色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等,改善环境品质与风貌特色。


    为确保城市更新优质高效实施,该条例确立了城市更新项目全过程周期管理及全过程监督制度。

    2023-12-14
  • 吉林大米飘香博鳌打造粮食品牌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板

    12月3日,以“聚焦粮食品牌跃升共享绿色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吉林粮食品牌推介活动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举办。吉林大米凭借其高品质,成为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指定用米。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米继2020年、2021年、2022年之后第四次亮相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

    推介会现场,来自政府、媒体、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平台的专家学者围绕粮食品牌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讨论。活动还设置了吉林粮食品牌精品展示品鉴环节,并举办了《大地答卷》乡村振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吉林站启动仪式。

    粮食是国家的基石,是人民的生命线。而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粮食品牌跃升与乡村振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产品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粮食品牌跃升,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还可以提升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粮食大省,吉林粮食产业如何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塑造公用品牌,实现品牌统一、抱团发展?

    这些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吉字号”农业品牌建设工程,持续打造以吉林大米为引领的吉林粮食品牌,取得阶段性成果,“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标志。吉林作为粮食大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质粳稻生产核心区,其品牌影响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创造了国内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快速崛起的样板。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品牌为要。可以说,品牌承载的任务和责任逐渐加重。像吉林大米这样的优秀粮食企业应该从哪方面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从吉林大米的发展中不难看出,科技是粮食安全之基,是粮食增产之力,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正是有了科技,吉林省农业才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程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有农业品牌的发展,才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科技还为产品品质提供了一份保障。近年来,吉林大米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目前,吉林大米的加工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从稻谷检验—初选—去石—砻谷—谷糙分离—糙米精选—多级轻碾—白米分级—着水抛光—精米分级—长度分级—色选杂质—包装—产品入库等18道加工工序全程采用自动化加工控制系统,杜绝了加工环节污染,保证大米的营养及优良口感。同时,为了确保吉林大米“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吉林省在建立完善吉林大米系列标准基础上,创建了具有质量查询、实时观测、月报统计、专栏服务等系列功能的吉林大米质量溯源平台。可以说,现代科技助力吉林大米实现品质升级,品质升级推动吉林大米这一品牌实现跃升。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吉林省还引导当地农产品产业链实现有效延伸。随着吉林省粮食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松粮集团、好雨农业、舒兰永丰、松江佰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涌现出来,其主打产品吉林圆粒香、吉林长粒香、吉林稻花香、吉林小町也站稳了市场。

    依托这些企业向上扩大种植基地,向下深耕销区市场,有效地推动了上游土地流转、托管和订单种植,下游产销对接和渠道整合,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经营效益,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产业体系的完善,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领军企业和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


    久久为功,永不懈怠。目前,吉林大米在品牌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新形势、新变化、新业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招数。吉林大米要走的路还很长,迫切需要“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相信吉林大米品牌建设能够再上一层楼,为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再添动能。

    2023-12-13
  • 非遗皮雕跨界拥抱“十四冬”

    “咣咣咣”“叮叮叮”“呲呲呲”……最近,在呼伦贝尔古城内的一家皮具店,频繁响起打磨制作声,路过的市民和游客探头张望,好奇店里正在制作什么皮艺新品。

    原来,皮雕手工匠人王伟别出心裁地选用“马鞍”形象,创意制作5种规格的14个皮雕艺术品,寓意着“吉祥”“平安”,以此祝福“十四冬”冰雪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赛出“速度与激情”,平安通顺、一往直前。

    本次皮雕作品鞍部雕刻有“平安吉祥”寓意的花纹。马镫形状则酷似两条龙,象征“步步高升,步步登高”,既为迎接甲辰龙年的到来,也传达着对“十四冬”成功举办的真挚祝愿。

    皮雕画,即蒙古族皮艺,是一种在上好的皮革上进行雕刻及染色创作的手工技艺。2021年蒙古族皮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型的皮雕作品非常实用,极具鉴赏与收藏价值,向来是外地游客到大草原旅游时最热衷的特色礼物之一。

    一道上好的皮雕作品,从画图开始便被赋予生命,历经浮雕、敲边、染色、缝线、抛光等一系列工序后,兼具了深沉与灵动的灵魂。从整体构思到细节打磨,更是融入了匠人的诸多考量。

    为了将“马鞍”皮雕制作得精美绝伦,王伟已经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是原创作品,需要用到的很多配件没有现成的合适尺寸,所以在细节打磨与选材考量方面,他特意请教了师父苏力德,最后选用3D建模的方法,相继打造出了适用于不同规格马鞍作品的配件与装饰品,让皮雕作品穿上了华美的“外衣”。

    “我从2016年开始接触制作皮雕,这些年来,凭借对皮革原材料以及结合金属、木质材料制作皮雕的深入掌握,我创作出了许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以传承。”王伟说。


    “十四冬”元素为皮雕这项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了运动的张力与灵巧。匠人亦借助皮雕艺术品赋予了“十四冬”文化的内蕴与灵魂。

    2023-12-13
  • 云南楚雄金山古镇:重现茶马古道九百里风华

    楚雄金山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核心地段,是禄丰市首个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这里集萃了茶马古道九百里的风华,结合了禄丰地方特色文化与市井人文,完美重现了“滇西马帮路,九关十八铺”的历史风貌,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镇。






    金山古镇的主要游览方式是步行和乘坐观光车。步行可以在古镇的各个角落感受到明清建筑风格的韵味,欣赏到古色古香的店铺、酒馆、客栈、茶馆等,体验到古镇的生活气息和人文风情。观光车则可以在古镇周边的茶马古道上行驶,穿越古代的驿站、关口、寨子等,感受到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金山古镇的魅力,我们采访了几位游客。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来金山古镇,觉得这里非常美,有一种古典的魅力,也有一种现代的活力,很适合年轻人来玩。我最喜欢的是晚上的夜景,古镇的灯光很漂亮,很有氛围,还有很多文艺的表演,很有趣。”一位来自昆明的游客李女士说:“我是跟家人一起来的,我们在金山古镇住了两天,感觉很舒服。这里的环境很干净,服务很周到,吃的东西也很好吃,特别是当地的烤鱼和烧烤,很香很鲜。我觉得这里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学习历史和文化。”










    金山古镇是楚雄州的一张靓丽名片,是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古镇风光,还有丰富的茶马古道文化,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如果您想寻找一个既能享受古典之美,又能感受现代之韵的旅游目的地,那么楚雄金山古镇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2-13
  • 以剪纸艺术为冬运加油

    伴随着剪刀有节奏的咔嚓声,红红的纸屑纷纷飘落。没一会儿,“十四冬”吉祥物“安达”“赛努”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走进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冰雪文创展厅,都叶梅创作的“十四冬”相关剪纸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连日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都叶梅,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剪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尽展冰雪运动的魅力,为这场家门口的盛会加油喝彩。

    巧手折剪锦绣人间,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都叶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十四冬”冰雪运动相结合,创作出年画娃娃、冰雪健儿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冬运主题剪纸作品,让大众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冬运文化,助力“十四冬”,参与“十四冬”。

    都叶梅介绍:“前不久,我把‘十四冬’主题文创作品带到了进博会上,受到了各国朋友的欢迎。我想用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把中国人的冬运精神传递出去。”

    美丽的剪纸寓意着吉祥如意,也承载着美好期盼和祝福。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都叶梅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创新,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十四冬”,都叶梅和她的学员们已经创作了几百款“十四冬”主题的剪纸作品。她们还把剪纸艺术与书画艺术、装饰装修等相结合,开发出有剪纸元素的书画、冰箱贴、摆台、钥匙扣等非遗衍生文创产品,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宣传“十四冬”。


    都叶梅说,她将努力创作更多文创佳品,宣传好内蒙古、宣传好呼伦贝尔,用剪纸艺术把家乡的大好河山和冰雪文化展示给世界。

    2023-12-12
  • 悦享福都向邻而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场作为商品交易和消费的场所,它的开业也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和消费体验的到来。在福都商场开业的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场面热闹非凡。商场内外装饰一新,各种商品摆放在整齐的货架上,琳琅满目。消费者们怀着不同的心情,有的来寻找心仪的商品,有的来享受购物的乐趣,有的则是来感受福都商场的氛围。在开业的第一天,商场还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人们在福都商场内逛来逛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享受着购物的乐趣。同时,福都商场的工作人员也热情周到,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帮助,让人们感到宾至如归。



















    福都商场的开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活动,它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商场的开业,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消费服务。这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快乐。











    在未来的日子里,福都商场将继续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消费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福都商场也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舒适的购物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福都商场将成为人们购物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福都广场金达店位于惠济区金达路与乐飞街交叉口东南角,定位为服务社区、温情体验全客层全业态的一站式购物社区商业。商业面积5万平方米,商业结构为地上四层,地下两层,规划停车位4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覆盖周边3公里小区住宅79个,人口20万左右,以家庭为主,附带年轻时尚消费客群。










    福都广场引进主力品牌有中影VIP国际影城、哈米客精品超市、萌敏儿童游乐、周大福、华为、姐弟俩土豆粉、德克士、欧莱雅、等众多知名品牌。


    福都广场的开业将为周边3公里小区提供从“柴米油盐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购物中心。接下来福都广场除了继续招引各类品牌,还会继续打造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跟社区居民互动,努力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2023-12-12
  • 呼伦贝尔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启幕

    天天能体验周周有比赛全民皆参与持续近百天






    呼伦贝尔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启幕


    内蒙古日报呼伦贝尔12月7日电12月7日,迎来大雪节气。当日,呼伦贝尔第二届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暨第十九届牙克石凤凰山开雪季启动仪式在凤凰山景区举行,呼伦贝尔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就此正式启幕。

    以“十四冬”为契机,今年的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呼伦贝尔市推出了10条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和2条跨境旅游线路,将陆续举办内蒙古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冷极马拉松、界河冰钓等161项文旅活动。各旗市区将组织开展冰雪嘉年华、四季冰雪赛、社区冰雪运动会、大众滑雪赛、全民上冰雪等大众冰雪赛事和趣味冰雪活动,努力营造“天天能体验、周周有比赛、全民皆参与、持续近百天”的浓厚氛围。

    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2019年8月28日,经呼伦贝尔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将农历大雪节气设立为“呼伦贝尔冰雪日”。自此,呼伦贝尔市每年的冰雪活动从这一天拉开序幕,直至春暖花开。


    牙克石市冰雪资源丰富,积雪期199.8天,冬季积雪日为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冰雪之都”。2023年,牙克石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今年以来,牙克石市积极谋划冬季文体旅游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旅游品牌活动、多条精品冰雪旅游线路,全面营造全民冰雪、全域冰雪、全产业链冰雪的良好氛围。凤凰山景区自11月17日“开板”以来,已有2000多位游客前来滑雪打卡。

    2023-12-08
  • 凉城滑雪场“开板”迎客雪友尽享乐趣 ​

    内蒙古日报乌兰察布12月6日电近日,凉城滑雪场开始营业,滑雪爱好者纷纷来到雪场,享受“开板”的快乐。

    步入雪场,可以看到资深滑雪爱好者脚踏滑雪板从高级雪道风驰电掣而下,姿势优美、动作娴熟,肆意欢快地飞翔,尽情体验着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速度与激情,分外潇洒。一些刚刚接触滑雪运动的游客则在初级道小心翼翼、踉踉跄跄地起步,尝试着体验雪上“飞翔”的感觉,虽然偶尔会摔倒,但也在一次次摔倒中“渐入佳境”。

    来自呼和浩特市的游客王维国说:“这边的住宿、交通都很便利,感觉不错,雪道设计得非常好,价格也特别实惠。”

    据悉,凉城滑雪场建设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已建成初级道3条、中级道2条,每日可接待滑雪爱好者1500人。在雪具大厅里,有3000余套种类丰富的雪具,雪场将会提供雪具租赁、售票、客服、餐饮、住宿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同时,对于“冰雪专业运动迷”也有好消息,在2024年2月17日至27日,凉城滑雪场将承办“十四冬”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障碍追逐3个大项38个小项等多场重要滑雪系列赛事活动,精彩的竞技时刻不容错过。

    2023-12-07
  • 冰雪如画引客来

    12月2日,第二十一届亚布力滑雪节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开幕,推出“滑雪+旅游”“滑雪+文化”等五大板块50余项冰雪活动。“几年前我在亚布力学会了滑雪,上瘾,之后每冬必来。”上海游客方先生说。

    亚布力是哈尔滨打造冰雪产业的一个亮点。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介绍,哈尔滨充分发挥冰雪资源优势,变冷资源为热消费,为文旅产业发展构建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打造特色冰雪景观

    冬日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被厚雪紧裹着,一栋栋俄式建筑矗立雪中。孩子们在雪中嬉戏,年轻人忙着打卡拍照,情侣们牵手漫步,构成了一幅冰雪美图。庄园负责人韦敏芳说,冰雪已成景区引客的重要方式。

    作为全国知名“冰雪强市”,哈尔滨在冰雪建设上进行顶层设计,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为冰雪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方向性、政策性支持。

    哈尔滨整合冰雪资源,强力推进冰雪景观建设,用形式多样的冰雪景观引客。

    2022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推出了冰雪之冠、雪花摩天轮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冰雪项目,运用冰雪展示哈尔滨的城市特质、历史底蕴,形成强大的引客功能,从开园至闭园71天,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

    哈尔滨创建了集体验、娱乐、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太阳岛雪博会,集公益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松花江冰雪嘉年华,集文化、旅游、酒店等多内容的哈尔滨融创雪世界等一大批冰雪旅游目的地,推出多种文旅活动,受到游客青睐。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广营销处处长姜兆生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在冰雪景观集群建设上加大力度,阿城大金都欢乐谷、冰雪博物馆、星光数字冰雪综合体等项目正在推进中,通过众多的冰雪景观让游客游出快乐、游出品质。

    用多彩文旅活动激发冰雪产业活力

    在今年举办的第39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上,冰雪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赴浪漫冰雪盛会。

    为激发冰雪产业活力,哈尔滨举办了以展览展示、主题论坛、产业对接等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博览会、哈尔滨冰雪美食节、哈尔滨采冰节、哈尔滨冰雪欢乐季等一大批冰雪节庆活动,有力地助推了哈尔滨冰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冰雪运动赛事已成为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的一大亮点。哈尔滨市体育局副局长董兴旺介绍,哈尔滨通过举办冬季铁人三项赛、越野滑雪马拉松、速度滑冰马拉松、冰壶赛等多项冰雪赛事,以赛事聚人气、促消费、强产业,助力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哈尔滨还邀请媒体记者、网红主播走进哈尔滨各大冰雪景区,介绍冰雪旅游纪念品、冰雪旅游线路等,扩大了哈尔滨的冰雪传播;同时积极走出去,到各地进行冰雪推介,把冰雪形象展现在大众家门口。

    黑龙江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冰雪研究分会会长姜一海表示,哈尔滨的冰雪活动得到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他们纷纷来到哈尔滨,欣赏如画美景,了解冰雪民俗,体验速度与激情。

    文旅融合成引客亮点

    驻场演出已成哈尔滨冰雪经济的一大特色。每到雪花飞舞时,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艺术场馆及哈尔滨交响乐团等演出机构纷纷开展驻场演出活动。黑龙江省京剧院、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等单位更是以精品剧目、折子戏及戏曲综艺晚会等形式吸引游客,使游客能够白天看冰雪、夜晚赏艺术。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冬奥冠军墙让人充满自豪,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的百米雪雕让人叹为观止,哈尔滨兆麟公园的百种彩灯让人走入梦幻世界……多元冰雪景观文化味道浓郁。

    哈尔滨以“冰雪+”的形式,推出冰雪生态游、冰雪乡村游、冰雪温泉游等十大冰雪特色旅游线路,每条线路上不但推出各种旅游商品,还推出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类景区,让游客在冰雪体验中认知哈尔滨。

    除了邀请黑龙江省杂技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等省直院团走进各大冰雪景区展示舞台技能外,哈尔滨还在冰雪装备制造上发力,效果良好。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韩冰介绍,哈尔滨现有各类冰雪装备企业13家,形成以冰刀、雪板、冰壶为主的冰雪运动装备和以索道、魔毯、滑雪机、造雪制冰设备为主的冰雪场地装备两大产业体系,今年前9个月收入3417.36万元。


    2022年至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接待游客33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冰雪旅游呈现出复苏强劲局面。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大伟表示,哈尔滨下一步将借举办亚冬会契机,做强冰雪装备园区,完善冰雪基础设施,提升冰雪旅游体验,培育冰雪新型业态,全力建设冰雪经济示范区。

    2023-12-06
  • 北疆粮仓的底气从哪里来

    内蒙古粮食生产即将迎来“二十连丰”






    北疆粮仓的底气从哪里来



    开栏的话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12月6日起,新华每日电讯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动开设“亮丽北疆·高质量发展纪行”专栏,全媒体聚焦内蒙古抓住《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出台的历史机遇,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行,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铿锵步伐,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奋进新征程,全方位展示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全速奔跑的生动实践。

    近日,从自治区农牧厅传来好消息,内蒙古粮食已经完成秋收,从各地收获情况看,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实现“双增”,2023年丰收已成定局。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截至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创新高达到780亿斤,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2023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即将迎来“二十连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再次强调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殷殷嘱托。

    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牧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兴农兴牧、粮食增产稳产等多方面一一细化落实,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带领全区人民担起北疆“粮仓”之责,埋头苦干共同奋斗,筑牢了北疆“粮仓”的丰收底气,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一)藏粮于技,科技赋能高产优产

    10月10日,在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六合村的全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万亩片,测产组专家兴奋地宣布:平均亩产1096.54公斤!比去年的最高纪录增加近9公斤,刷新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大面积单产纪录。

    同一日,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玉米千亩示范区的测产结果显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46.65公斤,也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单产纪录。

    不只是玉米单产屡创新高,今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捷报频传。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7种主要粮油作物先后超越去年最高单产,创造新的高产纪录。

    “对比去年,我区主要粮食作物都有新的突破,十分不容易。”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刘永明说,单产纪录一次又一次刷新,不仅源于光热、土壤等“天时地利”条件,更得益于内蒙古不断完善升级农业生产技术,持续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

    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

    今年是我国启动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提单产,藏粮于技是关键。

    内蒙古持续压实党政同责,全力推进藏粮于技,组织全区推进“建良田、育良种、推良技、配良机、实良制”提单产措施,建成545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总结了11种作物27种单产提升模式,带动全区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藏粮于技推动高产优产,一粒良种是关键中的关键。

    育良种,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内蒙古不断发力:着力开展11个育种联合攻关和13项“揭榜挂帅”工程,启动实施科技兴农兴牧三年行动,成功创建8个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22项重大引领性技术、4个主导品种、5项主推技术被纳入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好种子,如何更快推广到农民手中,播种到田垄之间。从去年开始,内蒙古建设了“看禾选种”平台。农民能在“看禾选种”平台示范田里分别看到不同品种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情况,直观地看到哪些品种在哪类田里长得好收得多。

    “眼见为实”的“看禾选种”平台,让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山嘴子村种植大户张生“年年种地,年年选种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他说,“市场上流通的玉米品种越来越多,我们种地经常心里没底,不知道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适合我们这边的气候和土壤。有了‘看禾选种’平台,选种子容易多了。”

    “‘看禾选种’平台一方面帮助农民选用良种减少试种风险,另一方面使企业培育的优良品种能够尽快推广开来。”刘永明说。

    今年,内蒙古继续建设了60个高产、优质、绿色“看禾选种”平台,进一步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扩大品种展示示范规模,有效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从抓紧培育优良品种到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种与农机相适应匹配,内蒙古不断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谋发展,让科技赋能作物高产优产。

    (二)藏粮于地,沃野良田保障丰产稳产

    保障粮食安全,最关键的一个是种子,另一个就是耕地。

    2023年3月22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巴彦淖尔市调研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树林子村高标准农田科技示范区黄河水澄清滴灌项目。在树林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当了解到当地通过实施黄河水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取得多重效果时,孙绍骋高兴地说,实施这一项目收获了清除泥沙、节约用水、中和盐碱的综合效益,一举多得,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总结此类做法,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把“盆景”变成“森林”。

    “盆景”变“森林”,内蒙古一直在努力。目前,内蒙古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支撑起全区2/3以上粮食产能,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38%。高标准农田建成项目区平均增地1.5%,亩均增粮100公斤。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迎丰村村民尚奋平种了150多亩地,过去都是粗放型管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行井黄双灌,既省工又省水省肥,大大降低了土地投入成本,亩均增产15%左右。

    “4月份完工的高标准农田让我家今年大丰收了,整治过的土地规整连片,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浇地从‘人工约摸’变成了‘精准灌溉’,省水省钱还增产。”尚奋平说。

    高标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与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内蒙古久久为功的目标。

    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总结、探索出机制创新类、高效节水类、旱作农业类、土地改良类、建后管护类、智慧农业类、建成经营类7大类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典型做法,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谁来建以及建成之后如何管护等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一环;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也是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秋收之后,呼伦贝尔农垦的黑土地上还是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伴着机器轰鸣声,作物秸秆被粉碎、抛洒,变成黑土地的“营养餐”。这也是呼伦贝尔农垦进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步骤。

    呼伦贝尔农垦以免耕和秸秆还田为重点,结合耕作方式、技术措施等将秸秆科学还田。同时,不断探索将免耕播种技术同深松整地、秸秆抛洒、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完整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既实现了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又保证了粮食稳产增产。

    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薄、瘦、硬”等问题,内蒙古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内蒙古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也是内蒙古深入挖掘耕地潜能的重要途径。

    今年,内蒙古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范围,资金、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国家支持将有利于内蒙古集中连片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现有耕地改造提升,挖掘新增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和效益。

    告别“白茫茫”,迎来“绿油油”。内蒙古按照“优种适土、改土利种”的思路,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在河套、土默川、西辽河三大灌区推广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让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2020年至2022年,内蒙古连续3年在三大灌区的6个旗县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12.2万亩。通过3年试点,耕地土壤pH值降低0.21-0.4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0.38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5.0%-9.5%,粮食增产率25%左右。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我们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耕地质量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区耕地质量达到5.6等,较2019年提高0.25等,耕地质量实现稳步提升。”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说。

    作为国家耕地保有量任务过亿亩的5个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让更多农田变“良田”,已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三)藏粮于链,产业融合推动强农富农

    秋收结束,兴安盟突泉县的212万亩玉米已经收获完毕。

    突泉镇东合村村民孙立秋忙碌了一整个秋季,满心喜悦,“我种了100多亩玉米,每亩地能产1200斤。今年玉米长得好,现在玉米还能深加工,我们增收不少。”

    收获的玉米,很快就进入了下一站。位于九龙乡的内蒙古九龙新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根根鲜食玉米经过脱皮、沥水、蒸煮等多道工序,将走向餐桌。

    这条延长的玉米链,让玉米就地加工全株深度转化增值,农户每亩玉米收入达到1500元。产业不断增值,种粮有赚头,农民才能安心种粮。

    “90后”焦德保是新一代农民,2020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子承父业,跟着父亲学起种地。

    焦德保说:“今年大豆生产补贴又提高了,粮食产业链也越来越长,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财政的真金白银投向农业生产,让更多农民种粮底气十足。今年,内蒙古一如既往地加大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保障粮食安全资金217.9亿元,生产者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普惠性补贴达到159.6亿元,同比增加9亿元。同时,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也在持续增强,今年内蒙古围绕“土特产”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饲草料加工、杂粮杂豆生产加工、设施果蔬发展等161个项目,大力发展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精深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乌兰察布7个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旗县区和18家马铃薯企业“组团”亮相,薯条、马铃薯醋、马铃薯酱油以及现场制作的土豆泥、酸辣粉、马铃薯馒头等70余种马铃薯产品吸引了大批采购商纷纷驻足品尝和选购。

    从良种繁育、品种选用种植到有效布局马铃薯加工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在打造“中国薯都”的历程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在政策助力下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乌兰察布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44万亩,全市马铃薯种薯企业16家,加工企业34家。据测算,该市马铃薯全产业链年产值80亿元以上。

    不只是马铃薯产业链越来越长,内蒙古聚焦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等7大农牧业重点产业链,以链式思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质效。

    今年以来,内蒙古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新创建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居全国第一。通过推动农牧业延链、补链、强链,内蒙古“抓二连三带一”,补上研发、加工、品牌等环节短板,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乳肉粮供给”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责任的重要一项,“做大做强农牧业”是推动经济总量迈向全国中游的重要一条,“提升农牧业经营水平”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一招。

    “链”上攻坚,内蒙古以更坚韧的定力、更有力的行动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拓展。


    “二十连丰”,北疆内蒙古有底气。底气在每一粒良种里,在万顷农田中,在延绵不断的产业链条上,更在人们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的努力和实干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链,内蒙古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探索丰产优产“粮方”,担起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如山责任,稳住北疆“粮仓”压舱石,以持续不断的努力,让“中国碗”里装入更多“塞外粮”。

    2023-12-06

  • 首 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