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居环境细“梳妆”乡村蝶变焕新颜

    一村一景象一乡一风光一域一特色






    人居环境细“梳妆”乡村蝶变焕新颜











    兴安盟科右前旗平安村番茄公社成为网红打卡地。记者高敏娜摄










    晨光熹微,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风景如画。杨玉婷摄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一环,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内蒙古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真金白银投向乡村、真抓实干打好基础,全面助推乡村环境再提升,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处处可见、美丽经济风生水起、美好生活踏歌而来的和美乡村画卷。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承载着提升乡村风貌、增进农牧民福祉的深切期待。近年来,内蒙古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从全面推开迈向常态长效,探索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径,让内蒙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

    从“一片美”向“整体美”提升

    道路干净整洁,村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井井有条……走进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乡村山野,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安居图尽收眼底。

    “过去垃圾靠风刮,现在垃圾有人捡。”“厕所跟城市的一样,轻轻一按,水冲得干干净净。”“居住条件好了,生活越过越舒心。”……说起舍必崖乡西营子村的变化,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美丽可见、便利可感,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近年来,和林格尔县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貌治理、农废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环境由干净整洁向赏心悦目转变。

    2023年8月,和林格尔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该县台格斗村先后获得全国“五十佳”美丽乡村典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多项殊荣,胜利营村等16个村被评为自治区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的画卷铺展开来。

    今年以来,内蒙古坚持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上下足“绣花功夫”,推进乡村牧区从“一片美”向“整体美”提升,建立了由29个部门组成的厅际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动各盟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实效。让万千嘎查村的人居环境“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年初,内蒙古就将“新建5.5万个农村牧区户厕”纳入自治区政府33件民生实事清单。自治区农牧厅向各地推荐8种标准化改厕参考模式,围绕改厕模式选择、施工建设、后期管护等重点工作开展培训。完善全区户厕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户一档”,强化监督运用,确保户厕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

    将“完成100个人口1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完成4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0个人口3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纳入2024年自治区政府33件民生实事清单。自治区相关厅局联合召开专家评审会,围绕技术路线、资金预算和绩效考核三个方面,评审出实施项目。自治区农牧厅建立专项调度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自治区农牧厅组织推介了11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机制,示范引领各地科学选择治理模式。强化对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明察暗访和村容村貌指标监测,压紧压实责任。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新建户厕51万个,全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87.7%,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38.2%,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自治区共有14个旗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从“生态美”向“产业旺”升级

    义勒力特镇是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民“一脚油门”就能抵达的城市后花园。

    这里的风景别具韵味,大地五彩斑斓,河水蜿蜒流淌。漫步其中,可以在采摘园尽享收获的喜悦,在河畔民宿与好友围炉煮茶,带孩子研学邂逅山水人文之美……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美好图景如何变成现实?义勒力特镇循着“千万工程”的路子,全面整治人居环境,加快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催生乡村发展新动能。

    山绿了、水清了、环境变美了,义勒力特镇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如何让“美丽生态”成为“美丽经济”,又成为义勒力特镇的探索和追求。

    今年,该镇围绕“水”字做文章,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康养民宿等10个项目,带动农牧民参与其中,为村强民富持续注入动力。目前,项目均已投入使用,全年能够有效地吸纳劳动力40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义勒力特镇生态与发展双提升模式探索的背后,是内蒙古以特色乡村建设为支点,撬动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乡村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让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内蒙古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通过大力引导和支持农牧民、企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

    村由业兴、民以业富。从一乡一镇走向全区各地,“美丽经济”花开四野,重塑了更多乡村的形态。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西乌素图村的“回·空间”创意艺术中心,被网友称为“藏在村落里的艺术乌托邦”。游客络绎不绝带来的流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该村将打造艺术村与整治人居环境相结合,并通过闲置院落租赁,引入艺术工作室、民宿、餐饮等,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让“闲置地”变成“生财地”。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成为农牧民增收“聚宝盆”。家家户户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把“小庭院”打造成菜园子、果园子、手工作坊、养殖场,让庭院有“看头”更有“赚头”。目前,该县累计发展庭院蔬菜园2000余户、庭院养殖园2000余户。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嘎查则将紧靠巴丹吉林沙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变成乡村发展“金名片”。该嘎查对人居环境进行集中改造,并逐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嘎查合作社牵头成立民宿公司,推进民宿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不断提升“大漠人家”“乡源”区域特色民宿品牌价值。2023年,嘎查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

    一村一景象,一乡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环境蝶变之力描绘着乡村共富的底色。截至目前,休闲农牧业带动全区15.77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庭院经济带动全区78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

    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迈进

    一大早,家住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长胜店村的村民秦玉林夫妇已经开始忙碌。不一会,一方小院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墙面上,美丽庭院示范户、人居环境示范户、道德模范户等牌匾陈列整齐,格外引人注意。

    “村里实行评比积分兑换,我家每年把庭院打扫干净就能兑换200多分,可以去文明团结超市兑换米面粮油和日用品。”秦玉林说。

    小积分,作用大。长胜店村利用网格化+积分榜、红黑榜的方式,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现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非常高。环境美了,生活也富裕了,村民的笑容更多了。”长胜店村党支部书记高波说。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内蒙古持续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向深里走、往细里去,以环境“一直美”提升村民幸福值——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让人居环境颜值不断上升。各地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清理“四堆”、治理“四乱”专项行动,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和美乡村“美丽常驻”。内蒙古各地明确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标准和规范等制度,推动农村牧区卫生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

    目前,内蒙古基本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全区95%以上的村庄已开展清洁行动,99%的行政村建立了村容村貌长效管护机制,村容村貌持续优化提升。


    在内蒙古,和美乡村建设正走向全域规划、全域提升。眼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持续进行,全民参与热潮不断升温,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形成,农牧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幸福曲线正在不断上扬。

    2024-11-13
  • 京企落户内蒙古乡村振兴“牛”劲足

    寒露时节,走进赤峰市林西县穆香源肉牛产业生产工厂,各条生产线全力运转,一头3000斤的牛仅需几分钟就被切分完毕,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割、码放、称重、包装等操作。

    “开工以来就没闲着,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尽早吃上鲜牛肉,我们加班加点赶订单。”穆香源肉牛产业生产工厂工作人员说道。

    穆香源肉牛产业生产工厂是林西县借着京蒙协作的东风,与北京首农集团旗下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助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让百姓共享产业振兴的硕果。

    “项目采取‘政府投资建厂、企业租赁经营、群众产业链受益’的模式建设,是一家集生牛羊屠宰、冷却肉生产、冷藏储运、物流配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肉类联合加工企业。”林西县政府副县长鲍久海介绍,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两期建设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生产线和日处理100吨肉食品深加工生产线各1条,由林西县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厂房、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赤峰穆香源公司直接租赁现成场地进行生产经营,通过带动周边群众养殖肉牛、务工就业等形式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该项目两期已全部建成投用,可加工生产肉制品4大类300余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工厂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安置就业400人左右,带动周边8000户养殖户增收致富,这种肉制品加工能力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属于大型的。”鲍久海说道。

    林西县西接贡格尔草原,东邻巴林草原,北依乌珠穆沁草原,具有较好的肉牛养殖基础。林西县百头以上规模化场户达到369个,肉牛养殖户4438户,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31.15万头,预计年末出栏肉牛21万头。

    乘京蒙帮扶春风,林西县肉牛好资源引来首都好项目,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养殖户李有才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家门口”就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林西县穆香源肉牛产业生产工厂与我们养殖户签订合约,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收购肉牛,为工厂提供肉牛屠宰原材料,每头牛的增值在1000至2000元之间,每年的收入挺可观的。”李有才说道。


    林西县穆香源肉牛产业生产工厂只是京蒙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持续在加强产业合作、推进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久久为功,把“北京所能”融入“林西所需”,有力推动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在林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累计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99个,产业项目34个,财政投入资金4亿多元,为林西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10-17
  • 网红打卡地 彰显文化魅力

    10月14日,呼和浩特市民在回民区西乌素图村新晋网红打卡地回空间游玩、拍照、赏景。西乌素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城市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作为村内的地标性建筑,回空间——乌素图创意展示中心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内设艺术文化展览、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阅览、休闲茶歇等多个区域,项目盘活了闲置空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2024-10-15
  • 山西寿阳县首届乡村e镇农民丰收节开幕

    9月22日,由寿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寿阳县中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协办的2024寿阳县乡村e镇首届农民丰收节在西洛镇常村开幕。















    丰收节上,西洛镇发出强音。将持续完善和扩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服务体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从招引落地、到日常经营、到发展壮大全生命周期链条,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支持和服务,让大家在西洛镇乡村创业就业更加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这玉露香梨鲜嫩多汁,咱这农村还藏着宝藏”游客张先生表示。


    梨果产业专家、学者、本地玉露香梨企业代表以及种植户,就梨果产业的种植技术、品种改良、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讨梨果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活动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寿阳县乡村e镇为本地网红代表、企业代表授予助农大使及农产品推荐官的称号。获奖代表表示一定会加倍珍惜这份荣誉,在今后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支持推广寿阳本地农特产品,把乡村的美味带到更多的餐桌上,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寿阳味道,感受到寿阳魅力。



















    西洛镇党委书记王永光表示,丰收节的举办,不仅是一场庆祝丰收的盛会,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以推介寿阳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在资源,搭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乡村发展,推动各类优质企业投资寿阳乡村,促进寿阳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9-27
  • 北疆文化 红山问迹|打饭包

    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这座红山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恢宏诗篇。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红山文化,这颗西辽河文明中最闪耀的星斗,在它的滋养下,一幅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大美画卷正在红山大地徐徐铺展。







    红山问迹,是赤峰市红山区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领略民俗风情的底蕴,倾听传统美食的故事中,让一处古迹、一件非遗、一道佳味跨越时空展现中华文明的多样包容、诉说巍巍红山的古韵悠长。

    2024-09-20
  •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胡春华率全国政协视察团在我区视察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孙绍骋王莉霞张延昆拜会


    9月9日至1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视察团,围绕“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内蒙古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9月9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在呼和浩特拜会胡春华。

    视察团先后来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地,深入乡镇、农户、养殖基地、产业园区,充分了解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情况以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做法经验。视察团实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牧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持续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视察团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进一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合作融合。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农民群众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齐扎拉、黄玉治、蒋旭光、梁晔,全国政协委员于本宏、卢敏、张和平、阿拉腾达来、金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同志等参加视察。自治区领导于立新、张磊参加有关活动。

    2024-09-14
  • 中国古村落——苏羊村散记

    女几山下,洛水之滨,峪河以西,豹溪供东。河山共戴,云中之坞,仰韶文化之源,原始文明交流胜地。古军事要塞——苏羊古寨。

    苏羊地势险要,东面深沟,西面悬崖。一少部分与高原连接,其余全是深沟,北面顺坡而下至洛河南岸。苏羊寨的规划和构筑顺天应地,取法自然之道。沟沿与崖脑采取单边夯土,与坡地连接部分深挖高填,筑成寨墙;设南、北寨门。南寨门石刻,南望华岳,北门石刻,北临洛水;四角建有峰火台,远望犹如建于云端之城堡,又称云中坞,坞者,城堡也!夏雨初晴,遥望华岳,浮云飘渺,山天相连,似有仙乐陈陈。北眺洛水,落霞长虹,鸥鹭齐飞,急流轰鸣,仿佛大河滚滚。美哉苏羊!风光迤逦,留恋往返。









    苏羊遗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就高度发达。曾忆童年之时,北寨门内外到处可见精美的石镰、石斧、陶片、陶杯;证明人们早期已经开始生产种植,捕鱼,狩猎,鱼、羊、草丰,禾苗遍地(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碳化粟黎),汉字像形故名蘇羊。近来考古,出土文物,精美陶器,玉器;证明苏羊文明从仰韶文化早期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且含有大溪、屈家岭、红山、大汶口等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样本。惜哉苏羊!早发苏羊何来仰韶?

    历经春秋,及至秦汉,苏羊逐渐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汉代更为南、京洛大道的重要关隘。筑寨以守,寨内分南营、北营,中有石羊大街;街头分设石羊,石猪以纪农耕戍守。此时社会安定,经贸发达,一派繁荣。曹魏名士皇甫谧曾在此居住,创建皇甫书院,弟子张轨从教二十余载;西晋初年,张轨有恩师皇甫谧举荐平定凉州叛乱,封为凉州刺司,为官青正,治世有方,名杨天下;为感师恩,厚葬恩师皇甫谧于寨东吉地,便是今日之皇墓。

    南北朝及唐宋,苏羊远离战乱生活安逸。至元末明初,战乱四起,刘氏西庙宗祖刘贵为避战乱携家人迀居苏羊,因和原居刘姓本是同宗,所以建宗庙于原居刘庙之西。做过殿内将军的刘贵,高瞻远瞩,见多识光,为加强苏羊防务扩建苏羊寨,增设苏羊东寨,形成了寨中有寨,东西两寨互通,层层设防的局面。寨墙为复式夯土,高丈五有余,顶宽九尺;外侧建有垛墙,高六尺有余,呈锯龄状垛口,周长四千余米;四角建有峰火台,依势起伏,宛若长城坚不可摧;筑东、西两寨门;建南北石桥,南石桥设龙头,北石桥设龙尾。交通更加便利,四通八达。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定,社会得到发展,人口增加,苏羊逐渐形成上寨下村,多姓融合的多元居住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此时商铺林立,经贸发达,一派繁荣。有前些年出土的勒石《大明苏羊镇》为证。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寨首刘炳荣带领苏羊民众重修苏羊寨。增其石壁,固其险要,加固了南北寨门,加派岗哨,日夜巡逻,以防匪患。南寨门上"向阳寨"及“南望华岳”都是他手书。北寨门上书有“北临洛水”但随时间流失,现已不知去向。壮哉苏羊!乱世之中筑寨安民,保一方平安!

    苏羊寨随天理应自然而建,承民族传统,宗族法则,居家各姓都建有宗祠,有刘氏宗祠,东、西两庙;胡氏祠堂,张氏祠堂,罗氏祠堂,黄氏祠堂,兰氏祠堂,马家祠堂等。大的宗祠还建有戏搂,有八祠堂,四戏楼之说。由于地势特殊,每个街头还建有庙宇;有土地庙,关帝庙,观音庙,龙王庙等;这些建筑形态各异,各有千秋,皆是明清及民国建筑,非常珍贵。可惜现在都不复存在了。村中民居大部分也是明清及民国建筑。清及民国时期的家俱多有遗存,上马石、拴马桩、石狮子、石门碓等文物随处可见。

    1986年苏羊遗址被评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苏羊遗址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苏羊村入选中国古文化村落。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分批翻修村中民居,重新整修了村里的路面;但由于多数房屋都是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西寨主街,石羊街上已是墙倒屋塌,断壁残垣。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民居保护,早日使其复原,否则千年古街石羊街将不复存在。









    由于苏羊历代都是军事要塞,在长期的戍边和军事演练中排兵部阵,经过长期演变,在和平年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社戏文化,就是“苏羊竹马”,每逢佳节,苏羊人就要把竹马跑起来,演练各种阵法。旁边战鼓齐鸣,气势恢弘,热闹非凡。2011年苏羊竹马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羊村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历史的积淀,弥漫着文化芳香。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崛,历史必将认证苏羊的古老与辉煌。

    2024-09-11
  • 5625亩板蓝根种植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洛浦县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中草药板蓝根种植,成功探索出一条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径。目前,全县板蓝根种植规模达到了5625亩,仅多鲁镇板蓝根种植已突破1200亩,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户洛浦,并迅速融入当地农业发展大局。合作社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入调研多鲁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精心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今年5月,合作社在多鲁镇英艾日克村试种了200亩板蓝根,正式拉开了该镇板蓝根规模化种植的序幕。

    板蓝根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量大。在种植过程中,红太阳合作社积极引入农田滴灌管理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效保障了板蓝根的茁壮成长。预计10月中旬,这片板蓝根地将丰产丰收,亩产有望达到600公斤,为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当地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板蓝根种植不但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拓宽了致富渠道。

    红太阳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合作社总经理张明说:“我们拥有十几年的中草药种植经验,对板蓝根的种植管理技术有着充分的信心。多鲁镇的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板蓝根的生长,虽然今年试种的面积不大,但收效显著。明年我们将大力推广板蓝根种植,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今后,洛浦县将继续以新型农产品种植产业为依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和产品应用领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走深走实。

    2024-08-29
  • 内蒙古1800万亩“一喷多促”保丰收

    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下达内蒙古1.583亿元秋粮“一喷多促”补助资金,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各地统筹4500万元支持项目实施。当前,内蒙古全力推进“早部署、快落实、强监管、优政策”4项举措,推动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高质量落实,全区预计完成1800万亩左右。

    一方面,内蒙古农财两部门强化协作,优化流程,简化程序,以最短时间将任务分配至项目旗县,采取自治区直达旗县区的方式下达资金;另一方面,畅通上下衔接,搭建好盟市、旗县间沟通交流信息平台,互通农资农机储备信息,方便及时调运,协作解决“钱等物”问题。同时全区项目承担旗县“特事特办、急事急办”,53个项目旗县均成立了“一喷多促”专项工作组,快速推进。

    据了解,内蒙古以最快时间明确项目实施的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点地块。并细化技术举措,第一时间印发实施,全区各级已制定实施方案60余个。第一时间组织各地调动周边无人机、直升机等飞防力量共计2000余架次,全量满足喷施作业需求。同时及时调剂各类叶面肥和农药2000余吨,确保“钱不等物”。各地迅速遴选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承担实施作业任务,抢抓喷施有利时间进行飞防作业,引导扩大覆盖,连片实施。


    为让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效果提升,内蒙古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监管,部分旗县政府成立特事特办询价组,统一询价采购、从厂家直接规模直采,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质量,节省成本。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制度,坚决杜绝违规采购。强化肥药质量监管,肥药采购中要求坚决杜绝采购历年违规企业产品,各级农牧部门对药品、肥料进行批次抽检,及时留样待检。强化作业质量监管,组织盟市和旗县成立监管协调小组,严格要求喷施作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强化工作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无人机飞行作业标准,加强作业人员防护,确保整个作业流程规范、安全。强化废弃材料监管,严禁在水源附近配药、施药,避免出现意外中毒事件和环境污染现象,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剩余药液集中妥善处置。强化督导抽查监管,要求旗县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调度、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落实。

    2024-08-28
  • 奈曼旗:西瓜丰收日子甜

    秋日清晨,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西瓜棚之间,采摘、装箱、上车,动作娴熟而有序,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是第一天卖瓜,一共装了两车,每车装18吨左右,一车发往福建,一车送到武汉。”瓜农于辉擦着脸上的汗珠,难掩心中的喜悦。

    于辉是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哈如拉甸子村村民,谈起西瓜种植,他滔滔不绝。“2005年我开始种植无籽西瓜,在这期间不断地学习技术、摸索经验,经过近20年的种植,奈曼无籽西瓜打出了名声,得到了众多外地客商的青睐。今年,我种了330亩无籽西瓜,亩产在1.3万斤以上,主要面向的是高端市场,销售给各大酒店做雕刻工艺、摆果盘等。”

    东明镇沙地无籽西瓜种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优质的沙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西瓜的生长和品质十分有利,因而所出产的西瓜不但个大均匀、外形美观,而且甜脆爽口,绿色天然。

    在全镇都种植无籽西瓜的大环境下,于辉却不再拘泥于传统品类,而是放宽眼界,瞄准更高端的西瓜品种,率先走上了沙地西瓜的转型之路。

    了解到南方市场“美都”西瓜走俏,是大众消费的首选,于是,今年于辉悉心培育了5万株“美都”西瓜秧苗,建设210栋春秋棚,种植西瓜64亩。于辉说,“美都”西瓜的投入成本相比无籽西瓜要高一些,每亩大约投入1万元,亩产7000多斤,当前的收购价是每斤3.5元。

    要想西瓜高质高产,种植技术是关键一招。于辉介绍,为了能够种出品质上乘的优质“美都”西瓜,他几番到海南学习种植技术,并邀请了海南的技术员前来指导。

    “自己也要学,今年冬天还得外出学习,让奈曼‘美都’西瓜和奈曼无籽西瓜一样名声在外。”于辉谋划着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种瓜一年能种两茬,今年我还尝试在大田里种‘美都’西瓜,如果成功了,明年还能多种点。”


    近年来,东明镇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西瓜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今年,东明镇西瓜种植面积7000亩,产值预计能达到1.4亿元,西瓜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增收的“快车道”。

    2024-08-28
  • 绿水青山催热小山村“美丽经济”

    近年来,固阳县依托生态资源,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及业态,以“民宿+文旅”为切入点,让“美丽资源”变身“美丽产业”,使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实现了百姓富裕,村庄靓丽的蜕变。

    依托村集体经济,当地打造了大英图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起大英图红色展厅、黄芪种植基地和大庙人家等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建成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了休闲采摘、农家乐、农畜产品初加工、种养殖为主的多种庭院经济模式。

    在整个运营中,银号镇大庙村委实行村集体与村民合作共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民宿,村民提供配套服务,共同创办“大庙人家”农家乐,80%食材来源本村,既解决了农产品外出难问题,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2023年固阳县投资500万元新建民宿、升级配套设施,解决了困难户和返乡回村20多户村民就业。

    “整个暑期,入住我家民宿的游客每天都是络绎不绝。因为我们住在春坤山旅游景区山脚下,这儿空气清新,满眼绿色,能够让大家真切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包头市固阳县银号镇刘三沟村的韩连枣说起来喜不自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依托秀美山川,当地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子正在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2024-08-22
  • 山西襄垣农业特色产业尽显“科技范”:校地合作手机控棚

    立秋已过,走进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源生有机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智慧设施农业园区香瓜种植大棚,瓜果的香甜混着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基地技术员杨立刚正在检查作物长势。

    只见他拿着手机,指尖在上面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查看到各个香瓜棚内的农事信息,棚内所有环境指数,包括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值、光照等都会呈现在屏幕上……这一颗颗又甜又脆的香瓜背后,是该县深化校地合作,赋能带动农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杨立刚说,原来管理大棚主要使用传统玻璃温度计,依靠人工抄表的方式监测湿度和温度,有时候凌晨也需要到大棚里记录数据。现在使用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省去很多麻烦。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霍卫星摄


    “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好大棚,不管你在家还是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上的APP就能随时查看数据。”杨立刚说,土壤渴不渴?蔬菜热不热?光照足不足?这些原本只能凭经验判断的事,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如今尽在掌握。

    同样受益于这项信息监测系统的,还有王桥镇米坪村的樱桃种植和大棚种植。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爱斌告诉记者,自从用上这套系统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大棚内温度、光照强度等实时情况,还能及时收到突发灾害的预警提示等,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据了解,2023年以来,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分别在虒亭镇西底村、下良镇上良村、王桥镇米坪村、善福镇韩村建设分工作站。此举是襄垣县同南开大学开展校地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其中,工作站多维度协调整合资源,通过承接南开大学“师生四同”实践队在乡村一线开展实践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发展、区域环境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品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在襄转化。








    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在襄垣县建设了1个县级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霍卫星摄


    为更好地研发监测系统,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孙桂玲教授团队多次到襄垣县开展实地调研。“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农户在种植环节的痛点与实际需求,更好地迭代出在线监测系统服务当地民众。”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与反复论证,孙桂玲教授团队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闭环现代化智慧农业建设方案,并将智能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系统实验室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全天候无线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系统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让智能化科技在泥土地里“大显身手”,带动当地草莓、樱桃和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此外,师生们还在工作站开设“小课堂”,手把手教村民们使用设备,在手机上从多个维度查看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看到我们的成果能给老乡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特别开心。”团队成员、电光学院2023级电子信息类特色班本科生钟骐骏如是说。

    2024-08-19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