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赤峰:万亩杏花迎风绽放

    近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等地的百万亩杏花林,从南至北渐次盛放。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转淡,成雪白一片,远观好似片片白云飘落山岗。四月里的杏花艳态娇姿、占尽春色,令人沉醉。

    2024-04-19
  • 荆州市千年程集古镇,引领银幕热拍与旅游新风尚

    湖北省荆州市程集镇,一个地处三县交界处的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成为电视剧《枪声再起》、《老撤》、《小镇》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这座有着“一声鸡鸣闻三县”之誉的古镇,如今也成为旅游热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程集镇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还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文化。近年来,随着多部电视剧在此取景拍摄,程集镇逐渐成为了影视爱好者和游客们的新目的地。










    程集镇因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三县交界之处,素有“一声鸡鸣闻三县”的美誉。这一特点也成功吸引众多影视剧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多部影视作品选择在这里拍摄,这为当地带来了不少关注度。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美丽,还能体验到电视剧中情节。

    除了影视拍摄的影响,程集镇自然风光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这里水乡风光秀丽,古朴街道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让人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许多游客选择在这里悠闲地散步,感受古镇的宁静与韵味。

    旅游业兴起给程集镇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近年来,程集镇接待游客数量逐年上升,旅游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都随之兴旺起来。


    在采访中,一位外地游客说:“我是因为看过电视剧《老撤》才来这里的。这里的古建筑和风景很美,走在街头巷尾,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到剧中世界。这位游客话语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程集镇将继续利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规划,希望通过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让这座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程集镇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不仅是湖北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众多古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4-18
  • 留客村迎客来:海南琼海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3月28日,游客在留客村莲花池边游玩。村里建设的莲花池,既涵养村内生态,又塑造优美的景观氛围。









    3月28日,游客在留客村蔡家宅游览。蔡家宅由华侨于上世纪30年代建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青砖黛瓦、椰林环绕,稻田荷塘水波荡漾,古渡口前万泉河流淌……海南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风光如画,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体验观光。

    留客村已有400多年历史,地处万泉河下游,自古水运发达,商旅常在此停留,因而得名。近年来,留客村所在的行政村莫村村引入社会资本,依托田园风光和文化资源,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绿化美化村庄,开发乡村旅游产业。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修缮古渡口、蔡家宅等建筑遗存;整治河道环境,开发万泉河滨河景观带;探索农旅融合,打造鱼稻共生园、热带果园、稻虾共养示范区等田园休闲产业……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不仅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3年,莫村村接待游客达21万人次;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9万人次。

    近年来,琼海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2024-04-01
  • 到婺源篁岭享受乡村慢生活

    又是一年好春光。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的油菜花、玉兰花、梨花、桃花等陆续绽放。花田间,游客踏春赏花,享受美好春日。

    篁岭在不同时段有不同赏花品类,2月梅花,3月油菜花、玉兰、海棠、桃花、梨花,四五月樱花、杜鹃花。万亩梯田油菜花海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游客无论春天哪个时段到篁岭,都有花可看,有景可赏。

    今年,篁岭开启多样赏花模式,游客可搭乘索道、溜索赏花,或在垒心桥玻璃栈道体验高空赏花,看花海在脚下穿行;可漫步在全长3公里的健身步道,沉浸式近距离感知篁岭最美的春;也可在位置绝佳的古村内推窗赏花、VR赏花、泡汤赏花、雾里赏花。

    此外,篁岭还举办花朝节、花田歌舞、老房子的春天等一系列民俗体验与花事演绎活动,让游客在踏春赏花的旅行中,沉浸式体验当地特色演出及民俗风情。从3月8日起,篁岭日均游客接待量超过1万人次,丰富的赏花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享受原汁原味又别具一格的乡村慢生活。

    2024-03-29
  • 探访重庆彭水:立足“九苗”文化打造“世界苗乡”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一家饭馆内,客人们围坐在餐桌前,等待着一道苗乡美食——郁山鸡豆花。这道菜虽有豆花之名,却是由鸡肉和蛋清制作而成,“吃鸡不见鸡,吃豆不见豆”是其特色。


    彭水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自治县。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彭水凝聚成以“九苗”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载体,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











    彭水特色苗家菜肴“郁山鸡豆花”。廖唯摄


    苗家美食正飘香

    彭水两江交汇,水运发达,奠定了这里美食发展的基础,形成独特的苗家美食。2019年,彭水发布的《苗乡菜谱》中,收录了郁山三香、心肺米粉、无忌烧白、郁山擀酥、苦荞粑蘸蜂蜜等100余道苗乡美食。

    众多彭水美食中,以鸡豆花最负盛名。罗世琼是土生土长的郁山人,从小就学习制作鸡豆花。她说:“这道菜是郁山流传至今的特色苗家菜肴,当地每逢传统佳节或家逢喜事时,宴席间必不可少。”








    图为航拍彭水县蚩尤九黎城。赵勇摄


    苗城苗寨焕生机

    吃罢鸡豆花,漫步在蚩尤九黎城古老的石板路上,放眼望去,全部建筑均为榫卯结构搭建,因地制宜、依山造势、退山而居,是苗族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座集苗族文化、苗族建筑、游客接待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单体景观建筑40余处,已经成为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4年3月25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盛开的油菜花映衬着吊脚楼的屋檐,显得格外美丽。赵勇摄





    除蚩尤九黎城外,彭水还有许多极富特色的苗寨。走进鞍子镇罗家坨苗寨,依山而建的木质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桃花、李花、油菜花等次第绽放。寨内打造了苗族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和稻田文化等4个主题区,集观光旅游、娱乐民宿等为一体。

    近年来,彭水对诸多古老苗寨进行保护开发,全县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这些苗寨成为不少游客体验苗族传统文化、游览乡村美景的好去处。

    苗家巧手传技艺

    在蚩尤九黎城中,随时能见到男女老少们身穿苗族服饰打卡拍照。这背后,不得不提到彭水苗绣和苗族银饰这两项制作技艺。

    捶打、淬火、修整……走进蚩尤九黎城里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重庆市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庹俊鹖正在制作苗族银饰,在熟稔的操作下,一只精美手镯很快成型。








    图为彭水绣娘正在学习制作苗绣。赵勇摄


    而苗绣是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彭水苗绣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著称。而今,在以李绍玉为代表的一大批传承人推广下,彭水绣娘规模已超万人,出自她们之手的精美苗绣,成为彭水极富特色的伴手礼。


    彭水高度重视苗艺的保护传承,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让独特的苗艺薪火相传。











    2023年5月26日,万余名身着盛装的苗乡儿女载歌载舞,欢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节。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苗乡儿女踏歌舞

    一曲娇阿依,千年苗乡韵;一舞踩花山,万般苗乡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彭水都会在蚩尤九黎城举行“踩花山”节,身着盛装的苗家儿女唱响娇阿依、舞动踩花山。

    近年来,彭水积极普及苗歌苗舞,通过举办舞林会、民歌会、民族民间舞蹈大赛等,营造全民唱苗歌跳苗舞的浓厚氛围,让苗族音乐舞蹈得到保护传承。同时,当地通过多年的挖掘、整理、提炼,编排出一套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苗族广场舞《踩花山》。

    苗医苗药出深山

    在彭水工业园区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以苗药为主料的“苗山五清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包装下线。市场化、商品化,是彭水保护传承苗医苗药,提升苗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之一。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具有物种丰富、特有属种多等特点。当地依托彭水苗药研究院,在蚩尤九黎城建立苗医苗药体验馆,迈出苗医苗药市场化、商品化的第一步。当前,彭水苗药研究院正致力于研究、编制苗医药教程,并联合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苗医药课。


    彭水这颗镶嵌于武陵山中的明珠,正在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九苗”文章,将悠远灿烂的苗族文化传承下去。

    2024-03-28
  • 山东昌乐:大棚里的科技春管

    春日天晴风暖,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伟圣田园综合体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一个个无籽西瓜挂在藤蔓上,个头均匀、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张国伟正查看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物联网操作自动滴灌设备。


    “这个大棚配备了智能地温控制系统,通过地下安装的4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地温,使其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给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张国伟说,“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晴天还是阴雨,棚里温度很稳定,确保西瓜达到皮薄、沙瓤、脆甜的高品质标准。”











    昌乐县农业和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在伟圣田园综合体种植基地,对智能地温控制装置进行数据收集。新华社记者陈国峰摄


    传统农业遇上先进技术,让春季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走进位于昌乐县五图街道的万物城种苗研发中心育苗大棚,20多名妇女正有条不紊地挑选种苗,全自动水肥一体化喷淋设备来回穿梭,滋润着嫩绿的西瓜苗。

    大棚配备有智能恒温恒湿杀菌系统、数字化喷淋系统、全自动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系统等,年育苗量达6000万株。负责人武萌说:“设备的电气化率越来越高,从育苗、灌溉到增温、通风个个环节。”


    据介绍,为适应现代农业全电化、智慧化发展趋势,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成立智慧农业供电服务队,针对产业发展特点,精准制定“二十四节气”服务台账,护航新农人科技种田。











    昌乐县万物城种苗研发中心的育苗大棚。新华社记者陈国峰摄


    在昌乐,依托数字农业加速发展的还有乔官镇唐家店子村。这个村将科技元素融入西红柿种植全过程,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村”。

    “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探索有机栽培+限根栽培+亏缺灌溉+数字化自动控制的高品质番茄种植体系,智能控制‘温、光、气、水、肥’,只需按下按钮,便可实现自动化种植和管理。”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说,春管有了科技加持,西红柿丰收在望,再过一个月即可成熟采摘。

    2024-03-28
  • “恋乡·骑行保定”探寻最美乡村活动走进徐水

    3月24日,“恋乡·骑行保定”探寻最美乡村活动走进保定徐水区。











    网络红人走进兴芮农业科技园了解无土栽培技术。李月英摄


    当日,由网络红人、旅游达人、体育达人、美食达人等组成的骑行团,先后走进徐水区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刘伶醉工业文化旅游景区、兴芮农业科技园以及北北里村、麒麟店村,体验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乡村产业,打卡当地美食美景及文旅名片,领略和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网络红人走进北北里村观看非遗舞狮表演。李月英摄



    近年来,徐水区坚持三农为本,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要目标,以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截至2023年底,该区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和美乡村)38个。2024年,该区计划创建10个省级和美乡村,打造“容易线”“安大线”及107国道沿线和美乡村示范带,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再升级。

    2024-03-26
  • 突泉县 樱桃花开春满棚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春意盎然。走进兴安盟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樱桃大棚,满树满枝的樱桃花映入眼帘,洁白的花朵在绿叶衬托下,显得素雅淡洁又清新自然。

    “大棚樱桃树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要维持在18℃到22℃之间,一般花期之后45天就能结果。”果农闫海伟夫妇正认真仔细地为樱桃花授粉,为后期的果实挂果、提高坐果率做足准备。

    闫海伟说,种樱桃前景很好,目前他已经种植了4个樱桃棚。“如今樱桃树枝上花开得多,果也多。粗略算了一下,4个棚里有100棵樱桃树,采摘开始每斤能卖100元,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说罢,闫海伟又忙碌了起来,在辛勤劳动中憧憬着收获的希望。

    据了解,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樱桃种植区采用温室大棚、人工授粉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抵御早春气候不稳定性对樱桃生长造成的影响,还能通过智能监测、人工调控,确保樱桃果实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下茁壮成长。

    樱桃花开春满棚,枝头挂满致富果。据了解,今年闫海伟的大樱桃预计将在四月末采摘上市。忙碌的时候他还将雇用本地村民,既提高了采摘工作效率,也为村民拓展了一条增收就业渠道。


    近年来,突泉县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樱桃、草莓、油桃等特色林果种植,深挖休闲采摘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农业与旅游、采摘、骑行等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农旅融合”新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2024-03-22
  • 正定古城好在哪儿

    近日,正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2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正定古城究竟好在哪儿?

    3月19日晚,华灯初上,正定燕赵南大街的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前,仍有人驻足观赏。

    温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遗址清楚地展示着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

    隔着玻璃墙,一边是静谧深埋的历史,一边是繁华的现代生活。置身其中,古今间自由穿越,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游正定古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文物古迹就在我们身边,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邢台游客王喜亮已是第五次来正定,每次都有新收获,“今天看了开元寺,明天我会再登东城门,观赏被扣罩式本真保护的原始军事工事所。”

    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6.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珍珠般分布着隆兴寺、开元寺等38处文物古迹。近年来,正定县坚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按照“重保护、轻包装,重整体、轻干预,本真保护、突出重点、不盲目复建、不拆旧建新,让文物有尊严,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思路,高标准实施了原址复建“镇府巨观”阳和楼、建设正定博物馆等24项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

    记者跟随正定县住建局局长贾金发,登上正定南门城楼,举目北望,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映入眼帘,城市中轴线、天际线尽收眼底。

    望着灯影交错中的一城繁华,贾金发格外激动,“眼前的一切,得益于我们在古城保护工作中坚持一直做‘减法’,让这些‘国宝’的轮廓从原本杂乱的民居中凸显出来,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还文物以尊严,还城市以空间,还游客以方便。在恢复提升古城风貌的过程中,正定县严格控制文物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内的建设,动迁24个片区、迁出13家企业,拆除占压道路红线、私搭乱建和与古城风貌严重不符等违章建筑7万多平方米,有力廓清了古城空间视廊,最大限度为古城腾出公共空间。同时,把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推出夜间文化系列活动,让古城更美、古韵更浓。

    “实施古城保护既要恢复‘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又要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贾金发介绍,结合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正定建成了南关古镇、燕赵南大街和旺泉古街三大特色商业街区,将原来逼仄的小街巷变成了开阔的商业街,居民的普通住房提升成了古香古色的门面房。

    晚上8点,古城的夜生活刚刚开始。

    沿燕赵南大街向北走,街两侧王家烧麦、正定八大碗等各种名吃店铺,已是座无虚席。

    姚记豌豆黄的小店,仅有一间店面,前来尝鲜的人早已排起长队。

    “闻一闻,地道豌豆香,豌豆面和水,绝对无其他添加。”小店老板姚书利一口地道的正定话,讲述着他家几代人传下来做豌豆黄的老手艺。

    距离姚记豌豆黄小店不足500米的阳和楼下,是市民和游客争亮才艺的群众大舞台。台上,有人一展歌喉,陶醉其中;台下,人们鼓掌叫好,笑逐颜开。

    “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古城越建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我这碗‘旅游饭’也吃得更香甜。”姚书利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如今的正定,古城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百姓家园可商可居,“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为现实。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继续大力实施小街巷提升改造,深入开展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等行动,优化古城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贾金发表示。

    2024-03-21
  • 南平顺昌:建西森林小火车正式通车

    近日,随着一声汽笛响起,福建南平顺昌县建西镇森林小火车正式通车。








    县领导为小火车开通剪彩。(徐华山摄)


    在建西镇推进“千万工程”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暨“大埠岭—幸福里”森林小火车通车仪式上,到场嘉宾一起乘坐小火车,游林海建西,感受建西发生的变化。

    白水涟漪景象新,无边春色醉良辰。森林小火车从林中穿行而过,美不胜收,它的开通运营,为建西再添一张亮丽的林业文化体验名片。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开发建设林区,支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国家将“东北林业模式”放在建西试点。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设“以林为主,全面发展”的建西县,一万三千余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林业工人投身建西林区,建成了长达142.66公里的我国南方最长的森林小铁路,每年为上海等地运送约40万m³的木材。1960年,建西森铁正式通车,1992年退出历史舞台。时隔32年的今天,“小火车”又回来了。从大埠岭开往幸福里的森林小火车,串联起的不仅仅是建西镇深厚的历史文化,更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当年这个小火车每天都有到场,有时一天到几十列,最多的一天到过一百多列。这些木头会运到全国各地,一般是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最远的就是北京。”原建西贮木场党总支书记王毓魁自豪地说起当年的事。

    当前,建西镇作为顺昌县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示范点,围绕打造“林业文化康养研学精品线路”,通过恢复1.7公里森林小火车,串联贮木场-森铁处-林业中学3个片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逐步打造具有林业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小火车在林区穿行。(徐华山摄)



    下一步,建西镇将加快推进林业文化遗产改造提升项目、林海建西“穿越小镇”移民示范区建设项目等,努力实现“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让游客感受林区故事、体验林业文化。

    2024-03-20
  • 笙歌舞步欢度招龙节

    3月17日,贵州省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苗寨苗族同胞邀请周边村寨群众欢聚一堂,欢度13年一次的招龙节。

    2024-03-19
  • 古老的巷子 鲜活的文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宁夏隆德县红崖村深挖非遗文化带动乡村旅游——






    古老的巷子鲜活的文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红崖村老巷子景区门口,表演者在展示非遗项目。










    红崖村老巷子景区内的民俗表演。



    以上图片均为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制图:沈亦伶


    支起火堆,柴火噼噼啪啪地响,火焰卷着,星星点点飘向夜空。迎春返,燎疳疳,夜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红崖村热闹非凡。年轻人和孩子们围着火堆,壮起胆子,助跑、起跳,越过火堆,迎接春天的到来。

    “燎疳是我们西北的民俗,跳过火堆寓意着祛病消灾。燎疳节一过,春天就来了。在固原市,这个活动就数我们老巷子搞得最红火。”火光映着村民杨国权红彤彤的脸,“民俗搞得红火点儿,村里人开心,来的游客也多。有人说,是老巷子的文化特质让我们吃上了文化产业的饭。”

    杨国权说的“老巷子”,就是红崖村里的老街。青石平平地铺开,街两侧,石头垒成院墙,墙缝间填着黄土泥巴。这是山里“长出来”的石头房子,墙缝里,小小蒿草舒展着腰身;院墙角,杨树、榆树洒下了绿荫。

    古色古香的红崖村,完整保留了六盘山传统民居的样子。2010年,隆德县开展改造规划,把老街两旁完好的民居保护起来,起了“老巷子”的名字。2016年,红崖村二期改造工程开工,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将成为景区。

    村子变成景区,村民还得在里面生活。村里开了村民大会,讨论村子的未来。“以前大家都是种粮户,靠种地赚钱。”红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宏生回忆,外出学习的村干部带回了其他村发展旅游的经验,“讨论一番后,大家决定发展旅游业,开农家乐,搞餐饮。”

    一时间,不少农家乐在老巷子里开了起来。杨国权花5万元做起了民宿,村民何功把自家的院子改造成餐厅,建了18个包间。

    可是临到年末,大家一算账,却发现大多数都是亏损的。

    “刚开始生意还行,慢慢地就不行了。老巷子没什么旅游项目,没法长久吸引游客。”

    “小院子看着好,实际上品质还不够。”

    …………

    村民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的想法。怎么解决?“光有景区不行,还得有吸引人的东西,咱们得有特色。”何功说,不如就从老巷子的“老”字入手,挖掘文化内涵。

    思路一打开,就有了具体做法——开办传统手工作坊,引入隆德非遗展览,烹饪当地特色美食暖锅……杨国权也发挥剪纸特长,开了剪纸工坊。

    走进杨国权的剪纸工坊,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引人注目,细节精巧、人物活灵活现。“用了3张大红纸,花了3年时间才剪出来,拼接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错位,前后缝隙不会超过一毫米。”杨国权一边说着,一边为参观的游客现场表演。左手捏纸,右手执剪,先一刀纵贯,裁出大略曲线,又细细腾挪,剪出密密的花纹。剪刀不动,红纸却旋转不停,转眼间,一个寿桃形状的“春”字就剪了出来。

    “以前只是喜欢剪纸,没想到和旅游一结合,还有了点名气。”现在,杨国权成了剪纸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工坊吸引的游客也让农家乐热闹了起来。

    如今,老巷子的非遗文化不只有剪纸。改造初期,红崖村8个相连的老院子被保存下来,里面展示着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杨氏泥塑等传统非遗项目,一院一景,形成相连的文化空间。“大院里常常举办活动,现场做泥塑、描脸谱、耍皮影。一句吊嗓子的唱腔声,比什么吆喝都管用。”张宏生说。

    文化引进来,生意也好做。老巷子一年到头游人不断,何功的院子也经常爆满。“夏天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两万元。”何功说。如今,老巷子景区共有书画、餐饮、民宿、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户48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造前的几千元,提高到2023年的2.6万元。景区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

    “红崖村的特点,就在于鲜活的文化。”在张宏生眼里,各地的村落景区很多,但很多成了纯粹的商业景区,红崖村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原汁原味。


    小院里,迎着春日阳光,杨国权给窗户贴上新的剪纸作品,“过几天六盘山绿起来,游客就更多了,到时候要在院子里再多摆几个暖锅。”

    2024-03-15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