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航空港区八千办事处:关爱老年人义诊暖人心

    本网讯记者弓盛舟


    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近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八千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在梅河村委开展“关爱老年人,义诊暖人心”主题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热情接待着每一位前来就诊和咨询的老年人,并为其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医疗卫生知识。根据需求,进行健康义诊,健康保健知识宣传活动。为前来参加的老年人测血糖、测血压、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并根据病症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治疗意见,告知前来参与者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合理膳食、规范用药等。由于此次前来参加义诊的大多为老年人,医护人员还为其重点讲解了关于老年人秋冬换季常见病、多见病的预防诊治等。并耐心地分析健康情况,并结合既往病史,给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还特别叮嘱他们注意饮食、作息、锻炼,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健康义诊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将医院的惠民服务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15
  • 产业发展“牛路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哞……哞……”11月13日,走进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库伦镇大新地行政村西玻璃自然村的肉牛养殖场,远远地就听到阵阵牛叫声此起彼伏,放眼望去,蓝顶白墙的牛棚呈“一”字排开,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或悠闲吃草,或卧地休息,360多头“膘汉”让人眼前一亮。

    去年以来,四子王旗立足资源优势,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思路,紧紧围绕市委“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肉牛扩群倍增专项行动,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之路,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全旗共有肉牛养殖场5个,有安格斯、西门塔尔肉牛10万余头。

    四子王旗乡村振兴局利用中央衔接资金594万元在库伦图镇兴建的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29亩,包括科技服务站、隔离牛舍、饲料车间、干草棚、青贮窖、堆粪池等,现有安格斯肉牛、西门塔尔肉牛360余头。

    库伦图镇通过“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与合作社进行托养经营、农户分红,形成由合作社“育”、公司“繁”“推”的一体化格局,四方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肉牛养殖标准化“六化”目标,即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肉牛养殖场采取统一物资、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服务来运营,每一个养殖户都是合作社中的一员,既是饲养员又是管理员,共同参与到肉牛养殖全过程中。

    “我今年3月份开始养安格斯肉牛,一头牛1.8万元,我买了10头,其中自筹20%,余下的80%政府贴息贷款。买上以后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饲养管理,我啥也不用操心,人家合作社到了年底,每头牛给我分红1000元钱。我既省心又省力,又能增加收入,这种模式好!”西玻璃村村民韩占奎高兴地说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推进肉牛扩群倍增,并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改变传统思想,进行科学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以科学化、规模化肉牛养殖赋能库伦图镇的产业振兴。”库伦图镇镇长云建新表示。


    库伦图镇在养殖产业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肉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库伦图镇将借“牛”势、鼓“牛”劲、下“牛”力、兴“牛”业,挖掘养殖潜能,补齐养殖短板,强化养殖技术,培育肉牛产业发展新动能,带动广大群众敲开养牛“致富门”,过上幸福“牛日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牛动力”。

    2023-11-15
  • 锡林郭勒草原新牧人:养殖无人化,收入多元化,生活现代化

    近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迎来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之下的茫茫雪原静谧安然,但阿拉腾巴特尔和草原上所有牧民们一样,都在热火朝天地为过冬做着准备。

    今年42岁的阿拉腾巴特尔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乌日图高勒嘎查的牧民,一直生活在牧区。在当地,他的“牧驼人家”智慧家庭牧场因为拥有“五畜吉祥”和现代别墅,远近闻名。


    “都说我家是智慧家庭牧场。的确,跟从前不一样。以前放牧很辛苦,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给牲畜喂好草、饮好水后,阿拉腾巴特尔回到摆满书籍的敞开式书房,对记者说道。











    (资料图)图为阿拉腾巴特尔家的牧场,不远处是于2020年新建的别墅。呼钦特古斯摄


    聊天过程中,他通过视频监控、牛羊定位等设备和手机APP,实时监控草场状况及牲畜动向,实现流动畜群无人跟踪、无人看护放牧。“养殖无人化,但能随时掌握牛羊的一举一动及牧场动态。”

    草畜平衡、优养精养是阿拉腾巴特尔的放牧理念。“我家草场少,所以还特地租了1万多亩。我把草场分成3个区域轮牧,目的就是保护草场。”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的养牧经验是很好的财富。”阿拉腾巴特尔话锋一转,“但是,他们那一代人太辛苦了。靠天吃饭,粗放式养牧,经营的是传统畜牧业。”











    (资料图)图为阿拉腾巴特尔家的驼群。呼钦特古斯摄


    阿拉腾巴特尔的养牲畜还讲究“因地制宜”。他家的夏营地在一片沙窝子里,长满桦树。几年前,他特意买了4峰母骆驼,并收获又一新身份:牧驼人。

    日子越过越好之后,他调整畜结构,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余,聚齐了“草原五畜”(山羊、绵羊、牛、马、骆驼)。“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五畜’,‘五畜’和我们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寓意着草原吉祥幸福。”

    现在,他家不仅有百余头规模的马群、牛群和羊群,驼群规模也有80多峰了,每年仅卖驼奶就能收入超10万元。








    (资料图)图为正在别墅二楼阳台的阿拉腾巴特尔和女儿。呼钦特古斯摄


    “这些年能明显感觉到,牧区发展很快,就物质条件而言,城乡差异越来越小了。十年前我家新盖起砖瓦房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能盖别墅。”2020年,阿拉腾巴特尔盖起两层现代别墅,宽敞明亮,水、电、暖、网都有。“建别墅也是顺其自然,当时觉得日子好了,想建个好点儿的家。”

    阿拉腾巴特尔周围也有不少回到草原做牧民的年轻人。“这里没有人挤人,连风都是自由的。空气清新,吃得也绿色,挺惬意的。”

    如今,阿拉腾巴特尔已是当地有名的小康牧户和致富带头人。他不仅放牧,还于2021年带头经营起旅游业。每年夏天,游客们来这里看草原,在智慧牧场体验牧民生产生活,骑骆驼、做奶食品。

    “最远的游客是从上海来的。我家草场有树有草有骆驼,风景优美,野生狍子也经常来做客。”阿拉腾巴特尔告诉记者,不少游客回去之后,还会回购他家的牛肉干、奶食品。“畜牧业是主业,旅游是‘小打小闹’。”


    阿拉腾巴特尔也有小烦恼:缺电。他家现在使用的是3000瓦的风力发电机,没有长电。“草原上,没有电,做什么都很困难。”











    (资料图)图为阿拉腾巴特尔(右三)全家福。呼钦特古斯摄



    这几天,阿拉腾巴特尔在新建的活动板房里忙碌着,准备在这间房子里晾晒风干牛肉,增加一笔收入。“这个冬天计划将4头牛风干成肉干。我还想把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引引流。”

    2023-11-14
  • 为乡村振兴插上“语言的翅膀”

    走进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阿嘎如泰嘎查,鳞次栉比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乌拉山营地里游客们头枕星河、亲近自然,内蒙古西米图民族餐饮有限公司里蒙古族小伙正用流利的普通话向顾客介绍产品……

    总人口371人,集体经济年收入1100万元,人均年收入最高5.6万元,800亩农田承包经营收入60万元,经营4家农家乐,2家民宿,周游客接待量2000余人……在阿嘎如泰嘎查,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折射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据了解,阿嘎如泰嘎查是包头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少数民族占比达78%。当谈及当地是如何致富时,嘎查党支部副书记莫日根告诉记者,当地的发展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密不可分。

    事实上,该嘎查历任党支部书记都十分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工作,要求广大嘎查干部职工在工作时要讲普通话,在与群众交流时要使用普通话,在嘎查内积极营造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嘎查经常组织村民集体阅读报纸。通过阅读,村民们不仅学习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方法,也在交流中提升普通话水平。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阿嘎如泰嘎查居民的普通话水平逐渐提升。

    “多亏有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良好基础,拓宽了我们发展乡村产业的思路,也让我们看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莫日根说。

    为了吸引更多的技术进入乡村,嘎查组织村民代表到西安、南京、苏州、呼和浩特等城市外出考察,在交流中学习借鉴乡村产业发展的好方法、好经验。如今的阿嘎如泰嘎查村容整洁、乡风淳朴、村民富裕。

    阿嘎如泰嘎查的发展是九原区宣传推广国通语工作的一个缩影。九原区17所幼儿园、16所小学、6所初高中都进行了推广国通语校园“五个一”活动,九原区各苏木、镇街道通过举办主题宣讲、红歌会、书法比赛等各种各样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宣传集聚效应。

    2023-11-14
  • 丰收进行时|金菊飘香采收忙

    央广网九江11月13日消息近日,江西九江市彭泽县金黄村菊花产业基地,金灿灿的菊花大面积盛开,村民正在采摘,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金灿灿的菊花大面积盛开(央广网发彭琴摄)







    村民正在采摘(央广网发彭琴摄)



    近年来,彭泽县黄岭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菊花产业,形成了集菊花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当地村民正在进行分拣、晾晒、烘干、包装菊花供应市场需求


    2023-11-13
  • 山东曲阜: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山东省曲阜市将文化“两创”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培育崇德向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出阁礼、亲迎礼、拜天地、揭盖头、合卺礼、互赠信物、奉茶感恩、传承家风、以印盟誓……日前,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一场朴素又不失浪漫的新中式集体婚礼热闹开场。

    “新中式婚礼更有仪式感,更有文化味,集体婚礼的形式让我们终生难忘!”集体婚礼现场,凤冠霞帔的新娘孔予初激动地说。

    近年来,曲阜市结合文化“两创”目标,积极探索婚俗改革新路径,以富含文化元素的传统礼仪、迎合现代需求的多元服务吸引、引导群众,形成了新时代中式婚礼模式,婚俗新风深入人心。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礼乐文化发源地,在婚俗改革上除了坚持弘扬勤俭节约新风尚,还注重对古代婚礼礼制的传承与创新。”曲阜市民政局局长许鹏介绍,曲阜市以传统中式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为基础,对古代婚礼礼制进行全面梳理,保留传统婚礼的精髓,制定了符合新时代价值观念、群众易于接受的婚礼流程。

    10月23日重阳节一早,姚村镇姚西村村委会大院就搭起了遮阳棚,摆桌椅、包饺子、搭戏台,村干部和志愿者们精心筹备着一年一度的“孝贤文化节”。

    “重阳节前后,我们鼓励、指导和帮助辖区各村广泛开展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活动,同时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希望有效引导群众感悟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姚村镇党委书记李瑾说。

    曲阜市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节礼”为抓手,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增强节日仪式感,把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发扬光大,使之契合并融入现代生活。

    曲阜通过新礼仪改革,让礼仪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价值理念得到充分彰显。曲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芳表示,下一步,曲阜将深入推进新礼仪改革试点工作,聚力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推进新礼仪焕发时代生机、融入群众生活。

    “现如今党号召节约勤俭,破旧俗立新风人人赞扬……”近日,小雪街道前西庄村文化广场舞台上,“群星艺术社”的戏剧艺人们表演移风易俗情景剧《新事新办》。

    “群星艺术社”是小雪街道专门组建的文化队伍,努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文化、传播新风,引导群众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据介绍,曲阜市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用好儒学讲师、百姓名嘴等文化人才队伍,以多种载体和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普及文明礼仪规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曲阜市充分挖掘和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创新推出“和为贵”社会治理、“爱诚孝仁”四德建设、传统文化“六进”等一系列社会治理品牌,以传统美德涵养时代新风,逐渐形成了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只有唤醒群众心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明乡风才有坚不可摧的内生动力。”曲阜市委书记李丽说,曲阜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建设“幸福曲阜”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2023-11-10
  • 下足“牛功夫”铺就富民路

    11月4日,走进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协日勒台嘎查布兽医家庭牧场,一头头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的改良牛或站或卧,神情悠闲地晒着太阳。

    牧场主布和白乙是村里有名的兽医,也是深耕牛品种改良的老行家。从1998年起,布和白乙开始对本土品种牲畜进行详细的遗传记录,利用不同谱系的冻精配种,逐步优化畜群品种,培育出了一批优质品种乳肉一体改良牛,其中个别牛的售价能达20万元以上。

    今年6月,布和白乙饲养的母牛获得了科左后旗第四届赛牛会挤奶母牛一等奖。“经常是牛还没下犊,区内外的客商就盯上了,多次找我订牛,现在是供不应求。”布和白乙说道。

    多年来,布和白乙主动向嘎查牧民推广改良技术,帮助完成配种工作,记录日常养殖谱系情况,形成“牛病历”10余本,使不少牧户受益。在布和白乙的示范带动下,周边15户群众开始发展精细化养殖,牛存栏达100余头。

    2021年8月,依托当地发展奶业的政策支持,布和白乙在自家牧场建设了挤奶站和乳品加工厂,形成了集饲草料种植、良种牛繁育、肉牛养殖、奶制品加工与销售的全产业链,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今后,我会继续走精养牛这条路,进一步加强改良与饲养管理,提升奶制品作坊的效益,带动乡亲们学习精养牛、提高养牛效益。”谈起未来,布和白乙信心满满。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畜牧带,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市以进口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蒙古牛及三河牛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为母本进行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部署要求,对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系统谋划,先后印发了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投入种质资源培育、核心育种场建设,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服务体系六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综合效益持续释放。


    今年8月,通辽市发布了《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白皮书》,涵盖了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蓬勃发展的肉牛全产业链、“通辽肉牛”品牌的打造以及通辽肉牛前景展望四个方面内容,具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特点,为该市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南,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肉牛产业新生态。

    2023-11-07
  • 湖北武汉粮道街:武汉的老味道和新风尚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粮道街,是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也是武汉最具特色的美食街之一,有“武汉小吃第一街”的美誉。它位于江汉路步行街的西端,南起沿江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约500米。它不仅是一个品尝地道武汉小吃的好去处,也是一个展示武汉近代历史和时尚文化的好平台。






    近日,记者走访了粮道街,探寻这条老街的魅力和故事。

    据介绍,粮道街始建于清末民初,曾是英租界的“粮仓”,沿路有十几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如大清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等,风格各异,中西合璧,被称为“武汉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商业和金融活力,也见证了武汉的革命和变革历程。


    在粮道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武汉小吃,如热干面、豆皮、牛肉粉、周黑鸭、炸鸡架、油饼包烧麦等。你还可以欣赏到一些具有“汉味”的文化小品,如影艺小站、太和戏院、情诗长廊等。










    记者采访了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先生,他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我非常喜欢这里的粮道街。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可以在逛街购物中感受武汉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在品尝美食中体验武汉的风味和人情。我特别喜欢粮道街上的建筑风格,它们很有特色和韵味,让我想起了很多经典的电影和小说。”

    据了解,粮道街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是武汉的一大旅游名片。粮道街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节庆,如音乐节、灯光节、美食节等。粮道街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能够参与到粮道街中来,也希望市民和游客能够遵守粮道街的规则,保护好这条百年商业老街。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04
  • 枝江百里洲金菊飘香游客纷至沓来赏菊韵

    荆楚网讯金秋时节的枝江百里洲,天高云淡,水清岸绿,田园风光美不胜收,随处可见驻足打卡的游客。11月1日,百里洲镇第二届菊花文化节在该镇曹家河村盛大启幕。











    连日来,曹家河村彩旗飘扬、人头攒动,近万游客云集在这里,身临其境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意境。去年,曹家河村因地制宜,引进市场主体成立枝江市东篱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一次性集中零散土地500多亩,栽植金丝皇菊、七月菊、贡菊、婺源皇菊等各类菊花,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镇村两级还积极申报“以奖代补”项目,投资近500万元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菊花烘干厂。现在,集观赏加工于一体的菊花产业成为百里洲乡村生态旅游和产业富民的新亮点。










    开幕式当天,一大早从枝江市区乘船过江来到菊花基地的游客赵凤华,与同伙一起漫步菊园,拍照留念。他说:“菊园内处处有应景的古诗词,文化气息浓郁,我们在饱览菊园盛景的同时,还能品鉴古诗词,别有一番韵味。”


    据悉,本次百里洲菊花文化节将持续到11月30日,活动现场还有“洲上花开,墨香菊韵”摄影书画展以及“洲上花开,菊园飘香”特色农产品展,市民朋友们可免费游览观赏。










    花果为媒,节庆为台,也让生态百里洲在发展本土农、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成功招引11家规模以上“飞地”工业企业,年创税收逾3000万元。百里洲镇党委书记孙清东说,未来,百里洲镇将进一步用好“奇花异果”这张“黄金”名片,为建设中国生态岛、打造长江运动休闲地提供强大动力。

    2023-11-02
  • 交通发展促山乡巨变古镇旅游再现活力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公路里程已达535万公里,其中超过450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像一条条“毛细血管”分布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打破区域隔绝、破除地理屏障,连接起日新月异的城市和生机勃勃的乡村,是中国新时代真正的“超级工程”。道路通,百业兴。交通发展给山乡带来巨变,为古镇旅游注入强劲活力。

    天然交通博物馆“一目三千年”


    自云南省昭通市出发,途经G85银昆高速、G247国道,驾游采风车队一路向北,到达盐津县豆沙镇。这里的石门关藏着一处“一目三千年”的天然交通博物馆——“五道并行”。











    “五道并行”奇观



    “大家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中国三千年以来的整个交通历史发展进程,从左边数,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五尺道、渝昆高速尽收眼底,形成‘五道并行’的壮观景象。”盐津县文化馆馆长侯林对着记者的镜头,诚邀游客通过自驾游或其他方式前来观光。“豆沙关自古以来就是四川入滇的一个交通要害,这里的五尺道是国内秦五尺道遗址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的地方——长约350米,宽1.7米,马蹄印243处。”五尺道上深深地马蹄印痕,仿佛叙述昔日驼铃声声、商旅繁忙的景象。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交通发展的历史变迁,还可以感受古道上沉淀下来的文化。











    五尺道上留存的马蹄印记


    得益于日益便利的交通,五尺道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的五尺道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区,昔日的古道上穿梭着各路游客的身影。景区内还包含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老神秘僰人悬棺等景点。“云南美景多,我们慕名而来,而且昭通出苹果嘛,一路上我觉得就是在峡谷中间穿行,逛完昭通,接下来我们打算开车去红河州玩儿。”和丈夫从四川成都自驾来滇的王女士表示。

    有人形容豆沙镇是“交通带来的古镇”。G85银昆高速、G247国道开通后,车辆直达镇上,为豆沙镇带来了更多的游客。盐津县县委书记杨仕翰介绍,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来豆沙镇参观旅游的游客接近10万人次。

    蝴蝶苗寨“三次交通蝶变”

    途经G247国道、G85银昆高速、S12串新高速、XC42苗寨公路,驾游采风车队抵达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这里有一个以蝴蝶命名的特色村寨——蝴蝶苗寨,是绥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有苗族44户169人。相传上古时期,枫树衍生出了蝴蝶,蝴蝶又生出了十二个蛋。十二个蛋孵出了姜央、妮央、雷公、龙、虎、蛇、象、牛、蜈蚣、夜猫、太阳、月亮十二个兄弟。于是,苗族先民提出了蝴蝶是人类、兽类及神的共同母亲的猜想。绥江依托蝴蝶元素和苗族文化,将农旅融合创新发展,蝴蝶苗寨应运而生。








    蝴蝶苗寨


    近年来,当地依靠公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系统发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收入稳定增加。板栗镇党委书记李仁锋用“三次蝶变”详细阐述了公路交通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李仁锋表示,“第一次蝶变”是2008年启动双茶线提升改造,同步实施罗汉坪水库移民(移民22户100人),让移民从串架房(木头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第二次蝶变”是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迁81户334人,占全村人口的59%),让居住在高寒、偏僻且交通闭塞的群众住上了“小别墅”。在此期间,罗坪村建设了硬化路,同步完善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污水集中处置设施、集中养殖场、通讯电力等设施,打造罗坪竹基地5万亩,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第三次蝶变”是2018年脱贫摘帽后,给双茶线铺设了沥青路,同时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建设蝴蝶苗寨,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同时,建设竹产业道13公里、采笋道35公里,方便群众管护竹子和采笋,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的蝴蝶苗寨集中打造“三道、四居、十二景”的空间布局。“三道包括茶马古道(这是古代由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彩虹夜光步道、峡谷漂流滑道;四居指提供给游客的四种不同的居住模式,包括民宿、半山酒店、森林木屋、星空营地;十二景即十二个网红打卡点,分别是4只蝴蝶、4棵树和4个乐园。”罗坪村村委会主任杨天杰介绍。


    2023年“行在乡村游在路上”寻找最美自驾精品路活动日前在云南昭通启动,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公路,组织自驾车队驶入乡村路、体验路文化、挖掘路价值,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阔大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因交通发展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11-02
  • 山阴:传承农耕文化留住美丽乡愁

    山阴县吴马营乡通过整合资源,围绕农耕文化主题,打造具有“原生态乡愁文化”的特色和美乡村,努力做到自然美、田园美、农耕美、乡愁美。










    这几天,吴马营乡以农耕和乡愁为两条主线的和美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马家河村的“乡愁”线是通过将村内闲置的窑洞加固、修缮、改造成为“人民供销社”,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村民的记忆带回到70年代。还将60年代的影视剧作品通过展览墙呈现出来在村民面前。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诗句标语,使得乡村家国情怀凸显其中。

    山阴县黄草粱脱贫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刘向东说:”我们工程队在9月10号进驻吴马营乡马家河村,对村容、村貌、道路进行修建。目前,道路、墙体、停车场基本完成,影视广场、古堡、健身广场正在修建中,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所有工程。“


    屯港村的“农耕”线则是把节气融合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农耕文化为内核打造一系列农耕文化阵地,让游客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体味民间乡土气息,了解当地民俗风情。










    山阴县吴马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龙海鹰说:”我们把传统文化、改善民生、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建设全过程。今年,重点在屯港村和马家河村实施了文化挖掘、饮水提升、房屋修缮、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建设内容,旨在打造更为美丽、更为宜业、更为宜居、更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


    把村建在景中、让景留在村中。眼下,两个村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龙海鹰介绍,吴马营乡将按照“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的原则,把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乡风文明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找准特色,注重一路一墙、一树一花,利用砖瓦、石块,既彰显乡土气息,又留住乡愁乡韵,把乡村建设好,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2023-10-31
  • 小小村庄何以捧得“世界级大奖”?

    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近日公布,中国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加上2021年入选的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和2022年入选的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中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8个,位列世界第一。这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小小村庄何以登上国际大舞台,捧得“世界级大奖”?近年来,我国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让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道路。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推出159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扎根在民族文化沃土里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永续文脉的沃土。近年来,民俗文化、“晒秋”、非遗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在美丽乡村掀起热潮,让世界通过乡村旅游这一窗口,深入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深秋十月,沿着秦岭的盘山公路驶进陕西朱家湾村,道路两旁的民宿、农家乐、旅游餐厅鳞次栉比。依托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终南山寨,朱家湾村开办了集体公司、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以阳坡院子为代表的民宿农家乐集群,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路子。“以前这里是‘养在深闺’,现在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牛背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凤鹏感叹道。

    眼下,江西篁岭村的“晒秋”景观进入最美观赏期。辣椒、玉米穗、稻谷、绿豆……白米为底、手为画笔、农作物当颜料,一幅幅赤橙黄绿交织的美丽图案,呈现在一栋栋徽派古建的楼顶之上。篁岭“晒秋”,不仅晒出了丰收的果实,也晒出了村民们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近年来,篁岭古村还发起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名村同台对话,持续提升篁岭的国际影响力。

    “拥有传统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树等资源的篁岭古村,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开发,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发展瓶颈。”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挖掘乡土文化的基础上,篁岭古村在旅游产品打造、村落风貌复兴、非遗资源整合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了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蜕变。

    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桃源家……古建筑是安徽西递村村民心头的宝贝。目前,全村有明清祠堂3座、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是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西递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傲立介绍,为做大做好旅游业,西递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造了集非遗传承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于一体的“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百匠堂。而今,西递村早已实现了从“卖风景”到“卖文化”的华丽转身。

    “参与‘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是推广中国乡土文化、展示中国乡村建设成就的绝好机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通过参与评选,可以向世界展示更生动、更丰富、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中国乡土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乡村之美。同时,也可以向世界宣传中国探索出来的文旅融合、天人合一、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道路。

    保留着乡村原生态底色

    如今,乡村旅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渐成中国旅游市场新热点,年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为世界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日,甘南藏族自治州多地迎来降雪,扎尕那村也换了一副“面容”。黄中带绿的树木披上银装,云雾缭绕,别有一番韵味。近年来,扎尕那村利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探索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反哺生态保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之路。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游玩感受:“高山草甸、古老藏寨,能见到这样的美景,也算不虚此行。”“这里像是一座天然的石头城,宁静而美好。”

    重庆荆竹村地处武陵山腹地,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汉、土家、苗等民族在此交融共生。荆竹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荆竹村尝试引入文旅公司,为村庄量身打造旅游项目——归原小镇,将村民旧居改造成民宿、餐厅、图书馆等,保留了乡村的原生态底色。目前,荆竹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漫步浙江余村,村道两旁的院墙早已消失不见,“长”出了不少咖啡馆、主题民宿;一场场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农家乐和民宿家家红火;余村大景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不仅可以提供旅游咨询等服务,还是展示展览的交流平台。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短短十多年,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11月,品·智共赋未来乡村——ECI国际绿色发展(中国·余村)创新论坛暨ECIAWARDS国际艾奇奖2022年终审会在余村举行,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获得嘉宾一致称赞。

    “入选‘最佳旅游乡村’的乡村具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势,能够让人看得见来路,记得住乡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从世界旅游品牌竞争和提升我国旅游全球影响力、话语权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旅游目的地评选,还要建立自己的评选、评定和评级标准,并将其推向世界,依托设立在我国的国际旅游组织,开展全球性评选、评定和评级活动,抢占品牌评选阵地。”

    源自于村民游客美好追求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显著。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进程中,村民致富了,游客开心了,有效实现了村民与游客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广西大寨村怎么才能吃上“旅游饭”,实现乡村振兴呢?“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不少村民笑着说。近年来,大寨村确立了“种田就是种风景”的理念,一边发展旅游,一边保护生态,把厚重的瑶族文化和壮丽的梯田风光巧妙地融合起来。而今,大寨村已经探索出“流转梯田有租金、入股梯田享股金、梯田务工挣现金、梯田维护得奖金、梯田旅游发薪金”的发展模式,美了乡村、富了村民、乐了游客。

    沿着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杨线一路向西,便来到下姜村,村中石板路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参差错落。曾经“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穷山沟,如今已成为“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的聚宝盆,全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02年的2755元跃升至2022年的48818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发扬先富帮后富精神,带动周边走共同富裕之路。”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在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村民的旅游参与,确保村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更好的就业机会;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和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增加乡村旅游的艺术内容和文化内涵;注重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改善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产业单一、人才匮乏等问题。


    “中国的‘最佳旅游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成果缩影,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交流互鉴的中国样本。”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启动“最佳旅游乡村”评选。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正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乡村蓬勃发展的缩影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不断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魅力和最真实的美丽中国。(记者范朝慧赵腾泽)

    2023-10-27

  • 首 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