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节令丨惊蛰:春雷惊万物蛰虫唤银锄

    一声春雷响,人间万物苏。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蛰”释为“藏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写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认为,动物冬藏伏土,不饮不食,当春雷隐隐、大地回暖时,它们就被惊醒了。其实,这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古代文人颇爱描写惊蛰,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诗篇。

    唐代韦应物的一首《观田家》,甚是有趣,有几句这样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寥寥几句诗,描绘出一幅春季农家耕种的画面。春雷乍响,乡间阡陌,草木萌新,细花吐蕊,年轻力壮的男子穿梭在一片春意里忙碌着。他们耕牛犁地,饮牛溪涧,虽然累却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让他们雀跃无比。

    唐代农业非常繁荣。诗人元稹,当过宰相,重视农桑,他曾写过二十四节气诗,流传至今。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元稹对惊蛰的描写贴合这“三候”,他写道:“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轻雷惊春,万物变化,有东风劲、韶光暖,也有花雨香和鸟雀鸣。元稹通过诗情画意的语言,一点点在天地间慢慢铺展开来的斑斓春色,揉在字里行间。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惊蛰时分,有不少民俗,“驱虫”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因“春雷惊百虫”,老百姓担心蛇虫鼠蚁等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所以会驱虫。《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在民间,还流传“惊蛰吃梨”的民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此时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有云“冷惊蛰,暖春分”,从养生的角度讲,仲春时节还是乍暖乍寒,容易口干舌燥,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除了诗词和民俗,仔细品读“惊蛰”二字,便觉其中意蕴无穷。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要了解惊蛰内涵,单从“蛰”字的字形演变就能管窥一二。小篆体的“蛰”字,底部是一只盘缠的小蛇,上半部的“执”表声,本意是束缚不动,上下部分合在一起,形象描写了昆虫从凛冽寒冬到初春这一段时间蛰伏冬眠的状态。当惊雷一声凌空响,叫醒了百虫,也叫醒了希望。动静切换之外,大地万物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也在蓬勃生发。











    小篆“蛰”字。受访者供图



    《尔雅·释诂》中曰:“蛰,静也。”正如古人所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世间纷纷,总有起伏,因此古人常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来自勉,指人应相时而动,因势而变。有时,“蛰”是为了“惊”,需当“蛰”而伏,当“惊”便起,这也是惊蛰带给人们的重要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

    2024-03-05
  • 河北辛集:写好烟火气里的民生答卷

    “来瞧一瞧啊!这都是自家种的菜,绝对绿色……”每天清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河北省辛集市城区的各处临时便民点变得热闹起来。

    小摊点、大民生,临时便民点看似微不足道,却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为有序发展“地摊经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辛集市按照“疏堵结合、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市区多地设置临时便民点,努力让居民生活更便利、道路交通更顺畅、城市环境更整洁、商贩利益更有保障。

    “按照统一划定,我们在永安街澳森小区南门附近摆摊,这里客流量大,不仅出摊安心,收入也比以前更高了。”经营小商品的摊主王丽告诉记者,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她对辛集市出台的这项充满人情味的管理措施非常满意。

    临时便民点的设立,旨在规范引导“零散”商贩进入便民点集中经营。“这些摊点设置得特别好,我可以在接孩子放学时,顺便就把菜买了。”来往的市民对便民点赞不绝口。

    据了解,辛集市区目前共设有临时便民点12个,在维护市容环境秩序的同时,保障了各商贩的持续经营,使市民真正享受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便利。

    一直以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是城市管理的难点、痛点,辛集市从城市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实际出发,要求每个点位明确经营区域,在“不影响环境卫生、不影响交通秩序、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坚持“垃圾不落地”原则,对产生的果皮、菜叶等垃圾及时装袋,并指定一名商贩为“片长”,负责配合督促本点位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

    至此,辛集市告别了以往“一刀切”式的撵、罚和没收,让执法工作更有力度,让市民在浓浓的烟火气中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

    “小摊点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是临时的,就降低了管理要求。”辛集市综合执法局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芦山表示,执法队员将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及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执法标准,将“柔性管理”贯穿全过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2024年新春灯会举办期间,辛集市政府继续推出了诚意满满的“免费套餐”,设置免费年货摊位、美食一条街和小商品摊位,一律不收取摊位费,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群众的期望与需求,不断推出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规划更多临时便民点,写好烟火气里的民生答卷,释放长久活力。”辛集市综合执法局局长刘永周介绍。

    2024-03-01
  • 安徽当涂:护城河畔书香浓

    窗外春水蜿蜒,屋内书香缕缕。龙年春节假期刚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的护城河悦书房门前已人头攒动。如果说,这条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当涂县护城河是一串镶嵌在新老城区之间的项链,那么设计别致、沿河布局的城市阅读空间便是点缀在这项链上的宝石。

    走进一栋位于县城龙舟广场一侧的六角楼形建筑,记者看到,近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里,上万册图书沿着墙壁旋转排列着。“春节假期,我们书房照常开放,假期结束后读者人数正逐步回升。”悦书房工作人员吉静介绍。

    当涂县图书馆馆长魏斌说,2021年起,当涂县投入900万元建设城市悦书房,截至2023年底,当地已建成5个城市悦书房、9个阅读点,共14座阅读空间——其中,有4座阅读空间守护在美丽的护城河畔。

    “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悦书房,我几乎天天都要来泡一会儿。”在当涂县南营悦书房,77岁的市民刘延喜捧着一本象棋棋谱读得津津有味。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当涂县结合“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在公园绿地、居民生活区等区域新建、改扩建了一批社区悦书房,并按照所属区域的地域特色与生活风格进行个性化设计。当涂县正以每年新增4座阅读空间的速度,不断将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接合部延伸。到2025年,当涂县将完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书香当涂的建设成果是马鞍山市打造“十五分钟阅读圈”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以来,马鞍山通过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在全市范围打造“15分钟阅读圈”。截至2023年底,马鞍山所属的91个阅读空间共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100多场,累计服务群众200多万人次。


    “大小联动、城乡结合、就近布局”,这是当涂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一大亮点。魏斌告诉记者,目前当涂的城市悦书房已与当地县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凭借一张读者证,本地市民可以在城区任何一家城市悦书房内借阅书籍。2023年,当涂县图书馆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并获安徽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第一名。

    2024-02-28
  • 油菜花开迎客来

    近日,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金鸡峰丛景区,近百万亩油菜花相继绽放,花海与远处的山峰相连,一个个村庄点缀其间,美不胜收。近年来,罗平县依托优质自然资源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以新业态新场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图为观光小火车在花海中穿行。

    2024-02-27
  • 江西省将建设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

    记者从江西省景德镇市获悉:江西省已经批复《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乐平、浮东、浮北、浮南、珠山、昌江六大重点保护片区,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协同实施、统筹推进。


    《规划》要求,构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好以传统手工制瓷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做好与陶瓷业相关的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以及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

    2024-02-27
  • 潮汕民俗耀元宵

    正月十五的广东汕头,可谓人潮涌动,花灯如昼,热闹非凡。2月24日晚7时许,2024汕头国际元宵灯会在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两千盏潮汕花灯一齐点亮,彩灯与圆月交相辉映,处处是五彩斑斓、欢声笑语的节日景象。

    汕头是著名侨乡。今年的汕头国际元宵灯会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前来赏灯游玩。为突出侨乡特色,灯会选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阿联酋5个国家(潮汕华侨主要聚居地)的标志性建筑、特色物产来设计主题花灯,以凝聚侨心、汇集乡情。

    “我嫁了一个潮汕人,所以每年都随家人来潮汕过年,今年是第八年回到汕头。”意大利生活博主伯妮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她早早来到小公园街区等待,就是期待着看一场英歌舞。

    璀璨灯海中,锣鼓喧闹起来——双龙舞队、英歌舞队接连登场。近两年“火出国际”的英歌舞队,刚一上场就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一个个好不威风,他们翻腾跳跃,舞起手中双槌,呼喝声粗犷豪迈,现场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不断欢呼叫好。

    “我特别喜欢英歌舞,喜欢他们身上丰富的色彩,喜欢看他们跳跃、旋转。”伯妮激动地说。

    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苏拉雅也来到灯会游玩。“这是我第一次来汕头,元宵灯会真是美丽、热闹。”苏拉雅说,汕头是著名侨乡,更是一座非常热门的城市,旅游、经贸、产业发展迅猛。汕头市与马来西亚人文商贸往来密切,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友好往来,深化旅游、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从登上春晚的潮剧、火爆互联网的英歌舞,到吸引超30万人现场观看的焰火晚会,近年来,潮汕民俗活动频频“出圈”,不断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我们就要雕一个‘萝卜灯’,拎在手里一路玩耍、一路看花灯,非常难忘。”中国潮菜大师、国家级中式烹调评委叶飞开心地说,“最近几年汕头的旅游越来越旺,过年氛围越来越好,希望国内外游客多多体验潮汕美食、感受汕头人的热情。”


    元宵节当晚,由英歌舞队、双龙舞队、宫灯队等组成的民俗巡游队伍,从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出发,一路巡游表演至镇邦美食街,市民游客紧紧跟随其后,沉浸式体验“潮”味十足的佳节气氛,感受百年商埠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02-26
  • 呼伦贝尔大雪原上的“最炫运动风”

    2月19日和2月21日,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刮起了“最炫运动风”,由“十四冬”呼伦贝尔执委会与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两场全民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在这里展开。活动以“相约呼伦贝尔共享精彩冬运”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和游客们共同体验冰雪运动,感受民俗风情。

    在冰天雪地里踢起足球、打起雪仗、滑起雪圈、玩起嘎拉哈,来一场拔河比赛,坐一次骆驼拉的爬犁,与英姿飒爽的博克手较量一番……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雪原上释放着“越冷越热情”的运动激情。

    走进活动现场的蒙古包里,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手捧热气腾腾的奶茶,欣赏长调、呼麦、马头琴演绎出的天籁之音……掌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演出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到北疆文化的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呼伦贝尔,第一次体验冰雪运动,第一次听到呼麦,特别精彩、特别好玩!”广西日报社记者农芝兴奋地说,“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呼伦贝尔好看的自然风光、好玩的旅游项目、好吃的特色美食,让他们都来这里游玩!”


    以“十四冬”为媒,呼伦贝尔还重点开展了“相约呼伦贝尔共享精彩冬运”全民篮球赛、全民徒步大赛、全民体能大赛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让广大参与活动的群众在冰雪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2024-02-23
  • 【我们这些年俗】金州龙舞

    起伏、翻转、跳跃、扭动、盘旋……4条大彩龙和1条小彩龙随着鼓点,上下翻飞。春节期间,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金州老街坊”,金州龙舞表演热闹非凡。这项距今140多年的传统文化项目,让现场气氛迅速升温。

    金州龙舞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古称西门外龙舞、龙灯舞,又称园艺龙舞。金州龙舞既有舞龙又有耍龙,舞龙是在舞台上舞,耍龙是沿着街面巡游表演,舞姿变化,有40多种耍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传承金州龙舞,202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展厅建成。经过不断创新、传承,金州龙舞拥有了独特的气质,熠熠闪光,走进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2024-02-22
  • 南方小土豆冰雪之旅,感受东北的热情与风情

    冬日的东北,白雪皑皑,冰花飞舞,是许多南方人向往的冰雪世界。近日,一群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游客,被东北人亲切地称为“南方小土豆”,在哈尔滨、长白山、漠河等地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冰雪之旅,感受了东北的热情与风情。


    “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源于南方人对北方寒冷的不适应,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可爱的帽子,看起来像个圆圆的小土豆。这是东北人对南方游客的一种友好的昵称,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据了解,这群“南方小土豆”是通过飞猪平台预订了冰雪游相关的酒店套餐,享受了优惠的价格和贴心的服务。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冰雪大世界,欣赏了各种精美的冰雕灯光秀,体验了冰上娱乐项目,如冰上雪圈、冰上摩托、冰上滑梯等。他们还品尝了东北的特色美食,如烤冷面、狗肉火锅、酸菜白肉等,感受了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

    在长白山,他们登上了中国最高的火山,观赏了神秘的天池,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还体验了长白山温泉,享受了冰火两重天的舒适与惬意。他们还在长白山万达国际滑雪场,体验了滑雪的乐趣,有的是第一次滑雪,有的是老手,都玩得不亦乐乎。

    在漠河,他们感受了中国最北的城市的魅力,观赏了北极村的极光,拍摄了北极圈的纪念碑,体验了狗拉雪橇的刺激,还住在了冰雪酒店,感受了冰雪的艺术与温暖。


    “这次东北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感受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和友谊。”来自广东的小王说,“我觉得‘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很可爱,也很亲切,没有任何的歧视或者不尊重,反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交流。”










    “我们很高兴能接待这些‘南方小土豆’,他们都很热情,很好相处,也很喜欢我们的东北。”来自哈尔滨的导游小李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冰雪之旅,让更多的南方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东北,也让更多的东北人走出去,看看我们的祖国。”


    东北的冰雪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各大旅游平台也推出了更多的冰雪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21
  • 湖北黄石:大冶湖汊蜿蜒交错宛如水彩画

    近日,湖北黄石,大冶湖汊蜿蜒交错,宛如绚丽精美的水彩画。春节前,为了捕鱼、晒湖,大冶湖汊湖湖水排干,受暖冬影响,肥沃的湖床上长出嫩绿的小草,点缀在湖床上,与水纹缠绵交织,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水彩画。

    2024-02-20
  • “村咖”,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冲出糖葫芦、炸货、煎饼、烤串、梨汤、炸臭豆腐等年味小吃的包围,一缕缕咖啡香弥散在庙会上。

    今年,北京传统庙会全面恢复,“1+coffee”懿嘉咖啡主理人徐鹏媛在农历春节前后首次尝试把“分店”相继开到了怀北古关迎春大集、雁栖镇燕城新春庙会,“不仅要让游客品到独具特色的乡村咖啡,也要‘让全村都喝上咖啡’。”

    年轻、爱笑、快人快语的徐鹏媛和小伙伴们邀请每一位到摊位前的顾客品尝咖啡,热情地介绍咖啡豆如何选择,烘焙的时间长短、水温的高低如何影响咖啡的口感。


    她的“总店”位于自己生长的村子里——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辛营村,一个坐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古村落。











    辛营村。记者盛佳鹏摄


    小河、古树、老街,宁静祥和的村子里,白色咖啡屋是唯一一家咖啡店,在红色灯笼的映衬下,更添几分俏皮的活力与时尚的气息。

    咖啡屋毗邻慕田峪长城景区停车场。当初她只是想和朋友们在自家开设的民宿旁找个闲暇时喝喝咖啡、聊天休憩的小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因为临街,就在路人们的‘敦促’下对外营业了。不承想,开业两年多时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徐鹏媛看来,咖啡屋是村子与外界沟通的“会客厅”。她想把咖啡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一杯咖啡的惬意,更体验到怀柔长城脚下独有的古村落风貌和放松的生活方式。











    “1+coffee”懿嘉咖啡屋。记者盛佳鹏摄


    这样的想法正是乡村咖啡流行的“密码”。相较于知名连锁咖啡店,这些散落在山水之间的咖啡店,往往拥有“独门”饮品,更有无敌田园风光,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和关注。


    走进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九渡河村的忆水留年咖啡屋,映入眼帘的是堆砌的石头和叠放的木桩撑起“不修边幅”的木质柜台。环顾四周,木质桌凳、红砖墙壁,这些“简陋”的陈设在茂盛的绿植和盛开的鲜花中透露着质朴与随性。











    忆水留年咖啡屋。受访者供图


    这家咖啡屋可谓“村咖”的探路者,已经在长城脚下十年之久。

    行走国内外见识过繁华世界后,忆水留年咖啡屋的主理人兼咖啡师张和荔在2013年决定回到从小生活的九渡河,开了这家咖啡屋。“虽然来周边游客很多,但当初刚开始营业时顾客很少,自己也不会制作咖啡。如今,眼见来怀柔乡村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早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咖啡师。”张和荔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很多是在亲友介绍下,到北京的第一站就直奔这里喝上一杯。


    在去年底举办的北京市怀柔区首届“村咖”乡村咖啡大赛上,张和荔凭借一杯杏仁咖啡获得最佳创意奖。野杏仁是九渡河的特产,从山上采摘下来的杏仁经过泡发、研磨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制成杏仁浆。略带甜味的杏仁浆在下层,虽苦味香的咖啡在上层,“第一口喝下去,能品到咖啡与杏仁相融合的香与苦,再继续喝,杏仁的甜味慢慢变浓。”张和荔说,这就像拼搏的人生,先苦后甜。











    张和荔(左一)和外国游客在忆水留年咖啡屋。受访者供图


    如今,乡村咖啡正流行。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区和首都重要功能承载地,怀柔区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慕田峪长城、红螺寺、雁栖湖、青龙峡等一大批知名景区坐落在山野乡村,不少咖啡创业者踏入山水之间。

    张和荔不惧竞争。“我想留住美好回忆。”张和荔的愿景是:“当你20岁来这里品尝咖啡,咖啡厅是这个样子;当你50岁来的时候,它还是这个样子。”

    因着这些年轻人回到家乡创办咖啡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扎根怀柔,怀柔悄然间成为“乡村咖啡”聚集地。


    怀柔区怀北镇的河防口村,长城脚下,毗邻雁栖湖、青龙峡、石门山、怀北滑雪场,坐拥极佳的地理位置,加之交通便利,是许多市民休闲度假必选之地。一栋米黄色二层建筑是2023年4月村里新开的咖啡馆——雁栖湖新知咖啡厅,提供饮品、甜点、简餐等。登上二楼的露台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长城蜿蜒在山脉之间。











    雁栖湖新知咖啡厅。记者盛佳鹏摄


    不同于装饰自家院落开设咖啡厅,这家咖啡厅的“主人”是一家怀柔区属国有企业——北京市雁栖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副总经理,路健谈到,目前公司在河防口村盘活村闲置民宅,开设了4家“科学家小院”和这家咖啡厅。

    路健坦言,在乡村,将咖啡文化引入更多人的生活中,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不仅能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推动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咖啡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这包括改善道路、水源和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咖啡文化的兴起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

    “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已经新增了三四家咖啡厅。”路健认为,咖啡在乡村的广泛流行,是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生活和旅行,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乡村,也是乡村游、周边游高速发展的体现,“大众观光旅游正在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是旅游品质化发展的体现。”

    2024年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创和美乡村新气象。推动“多规合一”在村庄落地实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


    “村咖”的发展,助力乡村旅游打造消费的新场景、提供发展的新动能。在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勇看来,通过多元化创意开发、多领域跨界融合、多渠道策划营销,怀柔区大力发展乡村“咖啡经济”等模式和项目,“村咖”已经成为振兴怀柔乡村旅游产业的一匹黑马。目前,怀柔有乡村民宿2199家,有乡村咖啡店70余家,参与“村咖”就业人员500余人。











    “村咖”亮相怀北古关迎春大集。记者盛佳鹏摄


    张勇表示,怀柔是生态涵养区,怀柔旅游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尤其是近年来,怀柔区坚持以文化内涵提升、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民宿+”,厚植乡村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下一步,怀柔区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以当地独有的特色资源作为基础,动员连锁机构、咖啡爱好者、乡村民宿加入“村咖”产业。每年还要定期举办类似“村咖”大赛、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在打造山水风光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使怀柔“村咖”迸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村咖”是一种尝试,也是一个开端。徐鹏媛和伙伴们正在忙碌地准备着约300平方米的懿嘉咖啡旗舰店于今年春夏之际在怀柔科学城开门迎客。届时,她仍会满脸笑容地讲起她的“咖啡故事”,把对咖啡的热爱变成热衷的事业,开设培训课程,让更多人认识咖啡,和更多创业者,尤其是年轻创业者在乡村开始新的事业。

    2024-02-19
  • 【锦绣中国年】河北井陉:万紫千红舞太行

    夜幕降临,花灯亮起,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坡头村的新春“游灯会”开始了。

    “哎……嗨……”一声呼喊结束,村内小广场上,音乐响起,红伞开合,手绢飞旋,绿扇绽放,十几名表演者依次排开,跳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年过七旬的带队表演者安五生左手擎伞、右手执扇,动作灵动,舞姿洒脱。他一边舞蹈,一边哼唱:“梅开五福地,花绽七彩虹;乡韵曲之本,乡风舞中魂;乡音不绝万年欢,陉山奇秀蜡梅红……”

    “音乐鲜明,舞蹈也极富特色,在别处可见不到……”来自南方的游客张昕宇专程“掐着点”赶到这里,为的就是体验地道的“北方年味儿”。

    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舞种,井陉拉花于明清时期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一带,是“游动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凭借特色鲜明的音乐与舞蹈,井陉拉花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拉花艺术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紧密相连。”井陉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雪梅介绍,井陉县位于太行山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因为“花”与“荒”为地方谐音,后来就叫作“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风格刚柔相济、粗犷含蓄。“虽然属于秧歌,但是咱们的拉花风格独特……”王雪梅介绍,一方面井陉拉花多采用流传在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绢、彩扇、伞、鞭、太平板等。另一方面,井陉拉花的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其节奏鲜明,风格刚而不野、柔而不糜,与拉花舞蹈沉稳、豪迈的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极富观赏性。

    充满民间特色的井陉拉花,是从广袤土地中开出的绚烂之花,接地气,有生命力,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在井陉县,有“上到九十九,下到蹒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穿行于井陉县各地,井陉拉花的身影无处不在。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拉花,学生的课间操扭的是拉花,老年人跳的“广场舞”也是拉花……近年来,井陉县成立了井陉拉花艺术研究会,组建井陉拉花艺术团,建立多个井陉拉花艺术培训基地,并将井陉拉花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课程。此外,每年井陉县民间艺术节期间,还会专门举办井陉拉花大赛等,让井陉拉花这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变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在井陉,拉花这种从民间提炼而来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她身上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气神亦得到了延续,当地人的气质品性也融在井陉拉花的一招一式里。62岁的井陉拉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香瑞说:“井陉拉花是逃荒途中形成的舞蹈,一路上大家相互扶持,虽然艰辛,却从没有失去希望,拉花背后的意蕴,就是井陉人的精神宝藏。”

    2024-02-18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