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 科技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王瑞利查看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情况。





    发展设施农业种植香菇。





    科技特派团专家指导农民种植笤帚苗。


    6月的赤峰市巴林左旗,远山叠翠,遍野芬芳,处处透露着生机与希望。不久前,巴林左旗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成为内蒙古唯一以“科技支撑民生改善——依靠科技创新助力脱贫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创建主题的国家创新型县(市)。


    目前全国共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两批144个,内蒙古也仅获批建设3个,巴林左旗何以脱颖而出?日前,记者深入巴林左旗,走访多个乡镇、园区、企业,从实践中探寻他们的县域创新之道。


    平台为基创新要素催生发展动能


    巴林左旗是中药材北苍术的道地产区,其三山乡因中药材苍术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高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然而,由于缺乏优质种苗和标准化种植技术,制约了产业长远发展。


    2022年,三山乡新农村小北沟一片3000多亩的山谷中,一座集中(蒙)药材科研、组培、育苗的现代化中(蒙)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拔地而起。园区一期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的组培及药材科研大楼、4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和20栋双层蓄水保温育苗大棚。届时,这里将聚集区内外一流研发团队和中(蒙)药材种植加工上下游企业,形成集中(蒙)药材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组培育苗、规模化扩繁示范,以及药材切片加工、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该园区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仿野生药材种植基地”和“中国北方仿野生药材种苗基地”。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承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深谙此道的巴林左旗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系统布局、科学规划,把科技创新融入到产业链各环节,以“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


    同时,不断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从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出发,面向全国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人才、项目、技术等优质创新资源——


    三山乡建设的现代中(蒙)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集聚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延安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自治区农技推广中心、赤峰市农科所等多所区内外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按照“科技示范园区+资源圃+标准田示范+庭院经济+创新联合体”的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模式推进七大功能区建设,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苍术苗5000万株,可按需生产其他药材组培苗、花卉组培苗和仁类药材苗木组培苗,解决全旗130万亩退耕还林地块林下经济优质中(蒙)药材种苗的供给需求。


    隆昌镇建设的现代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正按照“一核、两翼、八区”的总体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贯穿繁育、养殖、饲料、粪污处理、屠宰、交易全链条,打造集百亩科技创新核心区、千亩肉牛繁育基地、万亩肉牛养殖集中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园区。到2023年底,园区奶牛存栏将达到1万头、肉牛存栏将达到5万头。


    富河镇建设的现代肉驴产业园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乌头驴种源基地,围绕打造“全国肉驴良种繁育第一县”目标,建成鸿智3000头肉驴养殖场1处,肉驴“家庭牧场+”改良站4处、改良点17个,全镇优质肉驴存栏达到9000多头。为全面提高园区科技支撑能力,目前正依托中金驴业、赤峰鸿智等龙头企业资源,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和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等科技力量,全力建设集保种、改良和繁育为一体的规模化繁育基地,力争到2025年,构建起肉驴“良种繁育、生态养殖、交易集散、标准屠宰、精深加工、冷链配送、美食餐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带动全旗肉驴存栏达到18万头以上,年肉驴屠宰加工1万头以上。


    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的快速崛起,如号角般展现着巴林左旗创新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也为巴林左旗招商引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业要素集聚搭建了平台。2022年伊始,巴林左旗以科技支撑产业兴旺为目标,相继建立起肉牛、肉驴、笤帚苗、中(蒙)药材、乡村振兴5个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累计吸引投资2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一批高水平科技项目、科研成果向巴林左旗集聚。2022年,“巴林左旗肉牛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巴林左旗肉驴产业关键技术成果示范与推广”2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计划支持。2023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巴林左旗政府签署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科技包旗”协议,当年开展百亩以上示范23处、千亩以上示范6处、5000亩以上示范2处,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到2025年推广面积预计突破50万亩,有望将当地玉米平均产量提高到每亩800—1000公斤,“十四五”期间将实现玉米单产每亩增加100公斤,年增产2亿斤,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今年巴林左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开展‘创新左旗’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研发投入攻坚和‘双倍增’行动,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我们通过产业园区示范、创新联合体带动、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围绕肉牛、肉驴、笤帚苗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点、线、面’创新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技更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科技在基层活起来、在产业中立起来”,巴林左旗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旗长张映杰说。


    人才为要科技智力服务乡村振兴


    仲夏的山区,乍暖还凉。一大早,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所研究员王瑞利驱车70多公里,赶往驻村包联帮扶的三山乡新农村村,察看新引进的菊苣直筒育苗出苗情况。再过3个月,王瑞利就要结束在巴林左旗的挂职与驻村工作,他希望在离开之前,为巴林左旗的乡村振兴事业再开辟一条新的产业赛道。


    菊苣是药食同源的新资源食品,属于一年生药材,从种到收再到深加工,全产业链产业化程度很高,各环节技术成熟后,对老百姓增收带动效应明显,有利于三山乡形成药材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的可持续种植格局,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得,如果再能引进就地深加工企业,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健康产业,可以为巴林左旗的药材产业再建一个支柱产业”,王瑞利说。


    从2021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挂职巴林左旗政府副旗长,王瑞利从没忘记自己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协助巴林左旗科学谋划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协调引进外部优势创新资源,从《创新左旗建设方案》的制定,到中(蒙)药材、肉牛、肉驴等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的规划,再到国家创新型县(市)的申报,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与汗水。


    这只是巴林左旗调动发挥人才智力、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更为广阔的田间地头,还有来自区内外的26位专家学者,响应中央号召组成科技特派团,围绕中(蒙)药材、笤帚苗、肉羊、肉牛、肉驴等产业,在11个苏木乡镇常态化开展驻点服务。这些科技特派员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助推产学研合作,破解产业技术难题,通过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其中,国家科技特派团格根图团长、贾玉山教授多年驻点支撑内蒙古超越饲料有限公司,通过中央引导地方发展、省部联动等项目,研发出一系列适合巴林左旗舍饲肉羊、肉牛的“饲草型全混日粮(TMR)饲料、发酵型全混合日粮”,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专家组马翀团队为巴林左旗“量身定做”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点建设方案,深入基层走访多个肉牛养殖场,分别在青黄贮制作、牛舍建设、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灭蝇防疫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得到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以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巴林左旗“三区人才”、中国农业大学曾申明为首的肉驴产业创新团队,联合赤峰农科所动物营养和兽医团队,成功争取中央引导地方奖励资金项目,为巴林左旗肉驴产业提供新品系培育、精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等全链条科技支撑。


    “我们抢抓国家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和科技兴蒙‘4+8+N’战略机遇,制定《巴林左旗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发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优势,全力打造良好的‘营商营智’环境,巴林左旗现已成为区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沃土”,巴林左旗旗委组织部部长李宗明表示。与此同时,巴林左旗正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和“强心活点”工程为指引,全力实施“1+14”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实施办法,紧扣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行科技人才“百千万”培育模式,努力造就一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智赋能。


    惠民为本开辟百姓增收致富路


    在巴林左旗三山乡新农村村,家家户户庭前屋后银黑膜覆盖的小田园显得格外干净整洁,膜下种植的苍术迎来第二年生长。72岁的村民王德林是最早响应村里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苍术的农户,去年,他家庭院里的苍术产籽达到108斤,为他带来了2万余元的收入。


    “以前闲置的院子和街道两旁荒草丛生,自从发展庭院经济以来,村民们把房前屋后的空地都利用起来了,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高现礼介绍。自2022年以来,新农村村大力推行庭院经济,实施“统一种植规程、统一种子农资供应、统一播种服务、统一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模式,采取发放种植补贴等手段,成立新农村村“党员致富突击队”,发展新农村村种植户102户,种植苍术197.1亩。通过庭院经济建立苍术育苗模式,再引导农户林下种植,建立药材种植“土地银行”,最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查干哈达苏木阿鲁召嘎查,乡村振兴示范户七十五现场推介起了他家建设的现代化家庭牧场,“存栏的40头牛全是优质的西门塔尔牛,其中28头是基础母牛,去年共出栏优质改良公牛犊12个,按照均价1.5万元的行情计算,我家的收入是28万元”。


    七十五只是巴林左旗推广肉牛“专业村+养殖小区”“专业村+家庭牧场”养殖模式的受益户之一,通过这一模式,巴林左旗建立了旗乡村三级肉牛产业综合服务体系,面向群众提供防疫、改良、诊疗、金融、保险、技术培训“六项服务”。同时,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22年,全旗共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108个,肉牛存栏量达到25万头,肉牛产业链累计吸纳农牧户2.3万人。


    据了解,借着联农带农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巴林左旗聚焦全旗监测户庭院种植的鲜食玉米、毛毛谷、蔬菜、中药材、林果、设施农业等小种植园和养殖的鸡、鸭、鹅、猪、蚯蚓、牛、羊等小养殖园,再次投入财政专项衔接资金2521万元,对到户的种养殖庭院经济和三个牧区建设棚圈项目给予“以奖代补”或“产业奖补”资金支持,所有庭院经济均配套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员,让科技进村入户,推动老百姓真正种得好、养得好。


    资源汇、科技强,则乡村兴,产业优、人才聚,则农民富。如今的巴林左旗,科技创新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及庆玲)

    2023-06-20
  • 首届中国(赤峰)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大会召开

    首届中国(赤峰)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大会召开

    2023-06-19
  •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从这里看见未来乡村的模样——浙江美丽乡村调研走笔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万千乡村完成美丽蝶变,展开一幅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画卷。


    2021年起,“千万工程”转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记者在浙江乡村的各类探索中,看到未来乡村的模样。


    “一屏”显高效


    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分布着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无人健身房、无人超市等数字化公共设施。





    6月7日拍摄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以前我们看病都要去市里,医药费加上交通费是一笔不小开销,现在村里面智慧医疗都能解决,城里医院配的药这里都有。”65岁的村民魏来法说。


    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村民进行健康画像、健康网格分级管理系统对慢病人群进行监测并预警,慢性病、基础病在村内就能及时发现并干预。





    6月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一名女士自助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数字化早已成为梅林村的标签。村民习以为常地享受便利生活外,也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治理。


    “今晚这边的路灯怎么没有亮?”这是村民通过扫一扫“数字驾驶舱”手机端“民呼我为码”发布的信息。不到半小时,值班村干部即派工作人员维修,并在后台反馈实时情况。


    这样的小事,在屏幕两端时常发生。无声的沟通中,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在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数字平台“众人议事厅”发布的“关于潘双线沿线基础环境整体风貌打造提升”的议题,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线上讨论,针对围墙样式、整治范围等细节,大家各抒己见。


    在议事厅后台,可以看到议题进度、议题类型、参与人角色分布等详情,便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村务管理中。


    文化融日常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孩子们在“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上玩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走进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鲁迅笔下一个个趣味童年故事生动鲜活地铺展开来——六一公酒馆、“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社戏大舞台……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孩子们在“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上玩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这个“千万工程”中曾经的后进村围绕“鲁迅外婆家”特色品牌打造多种业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寻访鲁迅笔下多彩的童年。





    6月7日,游客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的“鲁迅外婆家”游览。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55岁的村民金友仁总是早早来到社戏大舞台,等待他最爱的节目《祥林嫂》开演。村里的社戏大舞台每周末都会上演越剧、健美操、歌舞等多种表演,鲁迅题材的剧目总是广受欢迎。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深挖鲁迅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根据《祝福》开设长妈妈的祝福店,售卖含祝福寓意的文创产品。”孙端街道办副主任王雪丹说。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的社戏大舞台,村民表演旗袍走秀。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依傍会稽山脉的坡塘村,古朴清秀中透着浓郁的文艺气息。窄窄的村道旁挂着涂成彩色的废弃轮胎,地上的井盖也被画上了各样图案,原本不起眼的墙壁被涂装成绿皮火车……


    “我们邀请艺术家进驻乡村,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对村内老台门、旧民居、破厂房实施小规模、小尺度、渐进式艺术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树兰书屋等文化艺术空间。”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国海告诉记者,村民也渐渐受到启发,会用心琢磨自家庭院、餐馆或民宿的装饰。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孩子们在“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上玩耍。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孩子们在“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上玩耍。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拍摄的“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孙端街道安桥头村,孩子们在“弶与小鸟雀”竹弶广场上玩耍。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丰富的文化元素不仅为坡塘发展带来机遇,也深刻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


    新乡人报到


    “要说这两年横山坞村最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年轻人多了,既有在外面闯荡过回来的归乡人,更多的是新乡人。”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党总支书记蔡明福感慨道。


    “90后”创业青年向自琳是村民眼里的“魔法师”。经过她的装扮,闲置两年多的农家乐变成了国风咖啡吧。这家“一亩咖啡”自农历大年初一上线以来,平均每月营业额都超过10万元。


    6月5日拍摄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离横山坞村不远的余村数字游民公社里,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坐在公共区域里头脑风暴,自然淳朴的村风民风,点亮了他们向往的生活。


    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游客在一家民宿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吸引聚集国内外青年,新乡人、归乡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在返乡参与未来乡村运营工作的丁文文看来,如今的乡村有人们向往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会有更多人选择在这里创业和生活,与乡村连结,创造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2023-06-19
  • 引优育强 以销带产 “小杂粮”致富路上“挑大梁”

    3月10日-11日,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郭占江到赤峰市调研,实地了解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种业振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工作情况。


    在敖汉旗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郭占江与村民进行座谈交流。他指出,要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组织服务能力,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牢固树立链式思维,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继续创新敖汉小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种类,与更多的知名批发商、零售商强强合作,以销带产,让好产品卖上好价格、卖出好销路。


    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小米产业,现有种植基地1.5万亩、现代化加工生产线9条,小米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打造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十几年快速发展,合作社从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合作社成长为国家农民示范合作社,把小米打造成了大产业、大品牌,带领群众走上了小康路。


    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农民富裕


    敖汉旗杂粮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小米之乡。但敖汉旗小米产业发展最初时,往往都是以原粮的形式外销,高品质的小米却卖不上好价格,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扎赛营子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响应,联合村里的其他种植大户,共同成立了合作社。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同敖汉旗及周边的1880户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以高于市场0.2-0.5元/斤价格回收小米,并且从不赊欠农户收购款,与农户建立了良好诚信的合作关系。种植户按照合作社种植技术要求种植黄金谷、大红谷、食用胶质玉米、绿豆、黑豆等特色有机杂粮。目前,合作社建设自有杂粮杂豆生产基地1.5万亩,辐射覆盖周边杂粮生产基地3万亩。


    严把产品安全质量。合作社不断加强对农户的种植指导,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基地,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指导,确保小米原粮绿色有机。强化小米产品生产环节管理,生产过程全部按有机操作规程执行,每批量原料入库和产品出厂都经过一系列检验,做到不合格原粮不进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2022年,合作社总销售额达到3200万元,以地入股的农户达到1382户,带动种植户增加纯收入3000元以上。


    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敖汉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气候非常适宜谷子、高粱、玉米、豆类、荞麦生长。合作社紧紧围绕敖汉旗杂粮特色产业,重点保护、传承和发展敖汉小米。


    保护选育传统品种资源。开展以小米为主的杂粮品种搜集,从中选择口感好的黄金苗、红谷、黑谷、绿谷等传统品种提纯扶壮并推广,利用这些当地农家传统品种开发了月子米、石碾米、四色米等系列小米产品,实现了传统品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传承发展旱作农业文化。合作社在小米种植过程中,严格采取有机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标准,所用种子全部由合作社自繁、人工手选,保障种子纯度和净度。坚持深耕细作、倒茬轮作、施农家肥,尊重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减少人工干预。在加工过程中,合作社采取石碾传统的加工工艺,低温低速不破坏小米外层的营养成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米原生态的口感和营养。合作社现有认证小米、绿豆等有机产品24个,绿色产品7个,广受消费者欢迎。


    立足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


    合作社抓住近年来消费者“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在发展绿色有机小米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文化理念,打造了产加销全产业链条。


    强化小米产品研发。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密切合作,研发有机杂粮代餐粉等新产品。加入中国药食同源委员会,成为中国有机生态产业联盟理事单位,利用组织资源为产品增加新的亮点和文化元素,生产了敖汉小米锅巴、小米酥、四色小米、杂粮速食面条及玉米高筋粉等特色产品,满足市场营养、健康、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


    精心打造“孟克河”杂粮品牌。合作社注重品牌效益,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孟克河”牌系列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南、河北、山西、广州、江苏等全国大中城市,同时入驻天猫、淘宝等多家网络商城,并与碧桂园、银联系统等下设的平台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孟克河”品牌被评为内蒙古著名商标,入选了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获得了第十届和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

    2023-06-19
  • 乡村垃圾收储运体系覆盖面提升

    入户村道平坦干净,村舍房屋庭院整洁……走进兴安盟科右前旗的村镇,村庄的样子让人眼前一亮。


    “家里的塑料瓶、玻璃瓶和废旧物品积攒起来,一年下来能卖1000多块钱呢。”日前,科右前旗德伯斯镇前宝地嘎查村民六十一,把自己攒下的废品卖到了村内的废品回收站,数着手里的现金乐呵呵地说。


    科右前旗将乡村垃圾分为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3类,按照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原则,精准分类施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生产垃圾化废为宝,建筑垃圾就近填埋。现已做到垃圾源头减量80%,其余的垃圾通过收储运一体化模式,实现了垃圾处理全覆盖。


    今年以来,内蒙古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城市或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村庄,采用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的处置模式。对交通不便或运输距离较长的村庄,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处理。同时,加强村庄垃圾收集房建设,逐步淘汰非封闭的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增加密闭垃圾转运设施配置,防止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重点加强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截至上一季度,内蒙古已下达2023年自治区农村牧区垃圾处理补助资金5000万元,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占63%。力争到2023年底,全区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70%以上,黄河流域基本实现全覆盖。(记者帅政)

    2023-06-16
  • 风吹麦香,传递丰收的消息,网友热议今年麦收——“喜看丰收粮满仓!”

    6月9日,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辛安镇,党员志愿者帮助农民晾晒小麦。胡清华摄(新华社发)





    6月9日傍晚,收割机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麦田进行抢收作业。崔猛摄(新华社发)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眼下,全国各地小麦机收正由南到北快速推进。据新华网6月14日上午10时许的报道,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达2.67亿亩,收获进度达87.7%。当前,全国麦收重点已经向北推进至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小麦稳产对于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网友对麦收话题十分关注,大家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表示,“又迎来麦收时节,希望今年收成多多!”“仓廪实、天下安,喜看丰收粮满仓!”


    多地麦收喜迎丰收


    当前,晴热的天气有利于冬小麦成熟及夏收作业,网友们持续关注各地麦收态势。


    人民网报道,浙江省嘉兴市小麦大规模机收从5月23日全面展开,目前基本结束。今年,嘉兴市小麦播种面积为82万亩,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5%,“浙北粮仓”喜获丰收。半个多月时间,全市1500余台联合收割机奋战在麦收一线,为将“丰收在田”转化为“丰收在手”提供了机械化硬核支持。随着小麦收割作业的完成,下半年的水稻播种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央广网报道,从5月下旬小麦开镰收割以来,江苏各地由南向北抢收抢种,确保不误农时、颗粒归仓。截至6月11日,江苏省小麦累计收获3061万亩、进度86%,苏南收获结束,苏中、苏北进度分别为98%、80%。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省启东市22万余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900斤,其中七成以上高产田块亩均1000斤以上,创历史新高。“对位处沿江沿海、普遍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含量较高的连片农田来说,这具有里程碑意义。”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说。


    央视网报道,山西省闻喜县有机旱作小麦生产基地迎来丰收。由于当地选用了抗寒抗旱的高产优质品种,同时推广集成增产技术,旱地小麦最高单产达到了557.2公斤。


    近日,山东省6012万亩小麦也开始大面积收获。中国新闻网发布了山东省各地麦收数据:淄博市桓台县31.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48.76公斤,较上年增加9.09公斤;菏泽市成武县共种植小麦60万亩,在做好夏收同时做好玉米播种;临沂市兰陵县共种植小麦62.8万亩,为减损节粮组织小麦机收大比武;枣庄市滕州市共种植小麦72.3万亩,正抓住晴好天气快速收割;日照市五莲县共种植小麦21.55万亩,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麦收景象……


    网友“琪雅”在微博“麦收”话题中留言说:“看到家乡麦收丰收,真高兴!目光所及,遍地金黄,麦收太美了。”网友“乐锐”说:“风吹麦香,每粒粮食里都收获了一份喜悦!”


    麦收一线科技助力


    在麦收一线,不少新技术提供了科技助力。


    今年,河南省濮阳县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人民网报道,为抢占天时,备战“三夏”,濮阳县利用线上智慧平台,精准实时农机调度。“我们根据各乡镇小麦成熟时间,在智慧平台发布公告,引导农机手进地作业。对收割机数量较少的乡镇重点监控,通过智慧平台向农机保有量较大的乡镇农机手发送农机调度信息,调度信息具体到作业地块、最优路线和联系人,让农机手直达作业地点,不误农时。”濮阳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张喜梅介绍。智慧平台是“北斗+农机”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对作业数据实时更新,精准显示各乡镇农机分布位置和数量,达到农机手与地块3小时内有效对接。“非常方便,手机上一看,都知道哪有活儿,不绕路,不误事,直接过去,省时省力还省油。”濮阳县农机手王顺里看着手机APP“农机云”,开心地说起了使用感受。


    央视网报道,麦收时节,江苏省徐州市单集镇的一块小麦田里只有机器人在“劳作”:一辆智能测产收获机一边将麦穗吞进“肚”一边计算麦田产量;另一旁,麦情巡检机器人来回移动“观察”田块环境与作物长势,精准记录小麦表型数据。它们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曹卫星教授团队利用数字麦田技术和麦情遥感监测技术研发的智慧麦收设备。据悉,该团队已利用数字麦田技术为全省25个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立田间“数字档案”。“麦情巡检机器人身躯不大,却搭载了多光谱、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可见光等多个传感器,监测半径是0.6-1.2米,正好在小麦冠层上画一圈,高效收集从群体到单个叶片的作物表型数据。”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副教授张小虎介绍,麦情巡检机器人能够帮助种植者了解田块的小麦长势与生产力。


    大众网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南孟镇的麦田里,小麦长势喜人。“我今年种了800亩小麦,都是‘藁优2018’品种。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藁城区丰可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和宾介绍。“藁城区是全国最大的强筋麦生产基地之一。今年小麦面积达48.7万亩,藁优强筋麦品种占80%以上。”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永强说。


    多措并举提供保障


    今年麦收期间,多地加强各类应急服务保障。多方聚力,确保夏粮应收尽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麦收期间,陕西省小麦主产区经历连续阴雨天气,对夏粮收获造成不利影响。陕西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确保烘干设备高效运转,尽力腾挪仓房场地,为农户提供晾晒、清杂、保管等服务。


    人民网报道,在山东省临邑县,当地整合全县133个农机具维修网点,提供上门检修服务。随着收获进入集中期,县里还有序开放公共场所,设立了近千个小麦晾晒点。


    央视网报道,5月底,河南遭遇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影响麦收。为减少农民损失、加快小麦抢收进度,河南多地麦区展开“抢收大战”。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小麦抢收工作结束后,当地有关部门尽最大可能开放晾晒场地,学校、村委会、文化大院等都向晒粮农民开放,中储粮驻马店直属库提供了11个晒场,共15万平方米。驻马店供销系统启动了21组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1355吨。


    相关财政支持也已跟进。据人民网报道,6月3日,财政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受损小麦的认定和处置原则,要求各地认真落实《河南省超标粮食处置管理办法》,妥善做好收购工作。


    截至6月11日17时,河南麦收基本结束。央视网报道,针对今年小麦出现的特殊情况,河南省出台紧急政策,从6月7日开始,首批在河南省确定745个收储库点,挂牌敞开收购受损小麦,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定点收储库点已增加到819个,全省累计收购小麦183.5万吨。对于超标小麦,各粮食收储点严格执行一车一检,专仓储存,对符合饲料用粮标准和工业用粮标准的小麦,做好产销衔接,实行定向销售,做好受损超标小麦收购、储存、销售各环节、全流程监管,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小麦流入口粮市场。


    最近,河南省安阳滑县瓦岗寨乡政府门口还贴出“院内可以晒粮”的告示,广受网友好评。就此,“侠客岛”微博发表评论称“政府开门让农民晒粮,这就是‘为人民服务’”。评论指出:“麦收时节久雨初晴,小麦晾晒、确保颗粒归仓是农户们的头等大事,滑县并非个例。最近,在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等省,多地基层政府都敞开大门,邀请农民晒粮。不少地方也开放乡道、村道、文化广场等场所,一些乡镇机关工作人员自觉‘能不开车就不开车’,最大限度让出停车位,保证农户晒粮。政府大院‘开放晒粮’虽是小事,但背后彰显的是一些基层政府人性化管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对此,网友纷纷留言为基层的好做法点赞。网友“潘潘”说:“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接地气地为人民服务。”网友“刘杨”说:“齐心合力助力麦收,夏粮丰收我们有信心!”

    2023-06-16
  •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魅力乡村 美好家园——绍兴坡塘村调研走笔

    依傍会稽山脉,三面环山。一进村口,便见满山绿意中静静伫立着一个古朴清秀的小村庄。


    初见罗书记时,他正在云松文化礼堂的茶室里亲切地和来喝茶的村民们唠家常。“最近家里好吧?”“生意怎么样?”50岁左右的他总是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样。


    罗书记名为罗国海,是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从罗书记展示的一张张照片里,记者了解到这个小村庄是如何从一个落后山村一步步化身为村民眼里的幸福家园。


    “您瞧,这是这条街改造之前的样子。”罗书记指着一张坡塘老街整治前的留影说,“天上扯满‘蜘蛛网’,地上下雨走‘泥汤’,当时我们这里村容村貌脏乱差、违章建筑随处可见,谁见谁头疼,我们村的卫生环境在整个街道排名经常倒数一二,是越城区的后进村之一。”罗书记苦笑道,“所以,整治提升整体的人居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深入,2015年起,坡塘村下辖的坡塘、云松、应家潭、盛塘四个自然村开始进行整体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紧紧抓住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完善设施、提升村容村貌。通过街道和村里干部群众的思想碰撞,最终确定了“诗画山水、闲逸坡塘”的整治目标。


    经过一年的整治,坡塘老街上,8000余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黑瓦、古朴清新的老街风貌;曾经尘土飞扬的老土路也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柏油路;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不见了,漂亮绿植越来越多……“清新坡塘”渐入佳境。


    “环境好了,怎样更好落实‘千万工程’的要求,打破‘千村一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乡村的发展路径?”罗书记又开始思索起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020年年底开始,坡塘村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为思路,开始探索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村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因‘范蠡养鱼’的典故而得名。”罗书记介绍,相传春秋时期,范蠡班师于此,挖塘池、筑沙城,聚土成坡,积水成塘。坡塘村人文底蕴深厚,还是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


    挖掘村庄廉政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莲花落文化等文化资源,恢复金子定烈士故居、建设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莲园、乡村博物馆等,保留历史印记范蠡养鱼筑坝遗址,将范蠡泛舟隐退、唐茂盛拜师学艺等文化场景融入村庄布景,将莲花落这项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使其成为这个小村落街头巷尾总能听到的特色文化旋律……“风雅坡塘”渐有雏形。


    为了激发乡风活力,为乡村赋予浓厚的艺术气息,坡塘村还引入莲花落专家胡兆海工作室等名人工作室,邀请各地民间艺术家进驻乡村,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对村内老台门、旧民居、破厂房实施“小规模、小尺度、渐进式”的艺术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树兰书屋等文化艺术空间……坡塘村逐渐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进入“产业旺带动百姓富,百姓富促进村庄兴”的良性循环。


    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白墙黛瓦的沿街民居,是如今的坡塘;村民富足、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的获得感,是发展中的坡塘。


    莲园内,绿植美如画,湖水清如镜。“逛莲园就感觉像是在逛西湖。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在这里,唱唱‘莲花落’,唱唱‘越剧’。”村民汤士伟笑着说。原来的一片废弃荒地,而今是绍兴市越城区首个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营造着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和谐向上、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


    云松位光明油画工作室里,几个孩子正在画师位光明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画油画,几名游客也跃跃欲试,位光明给他们讲解如何构图、调色。


    村民沈爱国正忙着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看到最近几年村里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便带着全家老小回到了家乡,开了一家“云间食客”的饭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也不用出去找活儿干了,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回来了,大家都铆着劲要好好干,对得起这好日子。”





    6月7日,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的文化礼堂,工作人员展示点茶技艺。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拍摄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拍摄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拍摄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6月7日拍摄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全景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2023-06-15
  • “千万工程”调研行|美丽乡村走向共富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二十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浙江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绘就共富新画卷。








    “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浙江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2023-06-15
  • 科技赋能,建设更多新粮仓

    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这里锚泊作业。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船载舱养模式下,“国信1号”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比每年查干湖冬捕总量的两倍还多,堪称移动的海上牧场。


    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里第一个实现了养殖水产品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国家。近年来,从抗风浪深水网箱、远海生态围栏到养殖工船,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各类海洋养殖装备赋能,我国不断加快耕海牧渔的步伐。在发展空间上,由近岸浅水向深远海拓展;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型。通过持续打造“蓝色粮仓”和优质蛋白生产新基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鱼类“游”上了百姓餐桌。


    实践启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蕴藏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优势和潜力。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利用,有助于缓解陆地资源紧张,丰富居民膳食结构,提高我国食物稳定安全供给水平。


    进而言之,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着眼未来,应兼顾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力,实现多养鱼、养好鱼。一方面,要科学拓展宜渔水域,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内陆大水面资源,优化升级生产方式,深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态网箱等集约立体养殖模式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大优良苗种选育,加大水产“芯片”攻关,并在养殖实用技术、加工流通等环节发力,让“菜篮子”装上更多优质水产品。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以强调。耕地、海洋之外,2.31亿公顷森林、近4亿公顷草原等,都是让中国饭碗更丰盛的底气所在。也应看到,激发森林“粮库”潜力,涉及精准育种、生态栽培、精深加工等环节,亟待培育生态化生产的绿色供应链;开发利用草原充盈“肉盘子”“奶瓶子”,尤须立足平衡草畜矛盾,在饲料生产、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发推广新技术,打造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总之,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辟更多食物来源,离不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更需要扎扎实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产能,打好组合拳。


    从过去80%的食物来自主粮,到如今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主角”,相关趋势折射出老百姓悄然转变的食物消费结构,也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机遇。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一定能建设更多新粮仓,端牢中国饭碗。(郁静娴)

    2023-06-14
  •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浙江宁海:美丽半岛小镇盛开“美丽经济”

    鸟瞰宁海县强蛟镇(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半岛小镇,拥有海、湾、岛、滩等自然资源。近年来,当地聚力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串联起海岛、景区、村庄,推出赶海赏岛、乡村民宿、海上垂钓等特色滨海游产品,有力推动共建共富和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2023-06-14
  • 广西马山县发力攀岩事业 山里娃跳起“岩上芭蕾”(一线调研)

    图①:马山籍选手韦芳婷在比赛中。


    赵志岸摄(人民视觉)

    图②: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乔老河中划船。

    黄羽摄(人民视觉)

    图③: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体验攀岩。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张芳曼汪哲平






    游客在三甲攀岩小镇露营。

    黄羽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山石丛立,广西马山县曾经发展艰难;攀岩运动,带动这里转型发展。6年多来,马山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岩壁资源,举办多场赛事;推进攀岩运动进校园,培育后备人才;运营攀岩小镇,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进马山县,感受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

    红水河畔,石山连绵。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区驱车约100公里,便来到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所在地——马山县。

    自去年8月以来,马山县先后举办了广西青少年攀岩锦标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广西马山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攀岩比赛等活动。攀岩小镇人气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一支由当地娃娃组成的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以下简称“国少队”)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支队伍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创佳绩,带领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深山、拥抱未来。

    攀岩和马山因何结缘?农村学校与国家集训队有怎样的故事?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何依托攀岩产业走上致富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马山县。

    找到方向,石头山成了“香饽饽”

    在金刚山岩场的自然岩壁上,几名攀岩爱好者正向上攀爬。“攀岩圈的人逐渐都知道这里了。”田家怡来自西安,有两年攀岩经验。“这里”,指的是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是攀岩小镇的中心区域。

    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为何落户马山县?这还得从2017年的一场攀岩比赛说起。

    2017年5月,中国—东盟攀岩精英挑战赛在三甲屯开赛,比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38名专业选手和攀岩爱好者参加。“当时我们还邀请了中国登山协会的成员,看到这里的自然岩壁后,他们直夸‘干净、整洁,非常适合发展攀岩项目’。”马山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旭进回忆。2017年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和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县,给“因山而困”的人们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马山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丛立、土壤瘠薄,产业发展一度十分困难。“以前,村民们看着大山直犯愁,想的是怎么把山打掉、把石头卖掉。没想到,现在这石头山竟成了‘香饽饽’。”古零镇镇长黄麟惠不禁感慨。

    得益于优良的自然岩壁条件,马山县找到了发展方向。三甲屯举办了中国—东盟攀岩精英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大师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攀岩赛事,马山县攀岩小镇的名声越来越响。

    有了土壤,“育种”工作也不能耽搁。为培育后备人才,2018年,中国登山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南宁市体育局和马山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马山组)。“我们邀请国家攀岩队教练、洲际定线员、全国优秀攀岩运动员等53人走进全县23所学校,担任专(兼)职攀岩教师,为攀岩教学、训练提供技术指导。”马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陆珍介绍。

    在多方努力下,“攀岩进校园”计划迅速推进。目前,马山县共建成人工岩壁3254.72平方米,实现全县11个乡镇学校攀岩设施全覆盖,惠及学生1.8万余人。为了让更多孩子认识攀岩、爱上攀岩,马山县教育局还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全县有23所中小学开设了攀岩课,古零镇初级中学还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攀岩》,每班每周都会上一节攀岩课。“课上主要讲解攀岩的理论和技能,希望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国少一队教练何琪说。

    向上攀登,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走进古零镇初级中学的攀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面15米高的岩壁,上面并排设置了两条攀岩速度赛标准赛道,每条赛道上分布着11个脚点和20个手点。速度赛道旁边是更“崎岖”的难度赛道,与之相接的是4.5米高的攀石赛道。攀岩比赛分速度、难度、攀石3个大项,难得这所山区学校拥有全种类赛道。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室内专业攀岩馆,众多攀岩赛事在这里举行。

    为了方便管理,国少队在马山设置了两支队伍,一队设在古零镇初级中学,二队设在马山中学。“一队有30多名队员,大多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6点开始训练,一直练到晚上9点;二队有50多名队员,以高中生为主,除了晚上训练,上午10点到11点半也有训练。”国少二队领队李云侠介绍。

    上午10点,马山县学生韦俊欢便来到人工岩壁下,开始了一天的训练。他加入国少队已经5年多了。目前,男子速度赛的世界纪录是5.0秒,韦俊欢希望今年自己的成绩能达到5.5秒。

    5年前,韦俊欢参加了国少队的选拔考核。考核很严格,除年龄、身高、体重、臂展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参加3个月的试训,熟悉攀岩的基础训练项目,通过最后的模拟考核才能转正。“为保证队员全面发展,速度、难度和攀石这3个项目,我们都要出题考核。”何琪说。

    队员入选后,教练会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并根据每名队员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国少二队教练王超介绍:“在攀岩运动中,速度项目就像百米赛跑,对爆发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会着重做仰卧收腹、平板支撑以及实心球多角度的砸、抛运动;对难度项目和攀石项目来说,加强悬吊式力量是关键,需要借助弹力带做负重抗阻和单杠训练。”

    “我以前有些腼腆,攀岩让我变得自信,训练和比赛中的每一次突破都让我很有成就感。”国少二队队员卢思炎说。而对韦俊欢而言,学习攀岩像打开一扇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切磋,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也让我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起步艰难,国少队曾经缺生源、缺教练

    “耽误学习怎么办?”“学攀岩有啥出路?”国少队最初征集队员时,这是家长问李云侠最多的两个问题。2019年9月,作为国家攀岩队助理教练的李云侠被派往马山中学组建国少二队,他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生源问题,很多家长甚至觉得攀岩是“不务正业”。

    2019年,当地出台了《马山县义务教育阶段攀岩特长生升学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攀岩特长生可特招进入当地重点中学。“升学通道打通了,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李云侠说。此外,马山县每年会举办5至6场攀岩月赛,根据月赛排名,推优参加全国的攀岩比赛。

    攀岩成为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攀岩比赛竞相举办。很多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月赛名次不错,还有机会参加大型比赛,态度慢慢转变。

    除了为孩子们提供升学保障,马山县还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达成合作,为高校输送攀岩人才。

    “哪怕以后不做专业运动员,也可以去攀岩馆当教练,或者去学校做攀岩教师。有一技之长,未来也能多个机会。”李云侠的话说到了家长心里,孩子们学习攀岩的热情逐渐被点燃。

    渐渐地,生源稳定了,师资的问题凸显出来。“目前,县里的培训主力是中国登山协会派下来的教练,本土编制的攀岩教练较少。以古零镇初级中学为例,目前,我们只有2名编制教练,剩下3名都是外聘的。”黄旭进介绍。

    何琪就是其中一名本土编制的教练。2018年2月,从广西科技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后,何琪便入职古零镇初级中学,成为一名攀岩教练。虽然家人一度不太理解,但马山县对攀岩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孩子们对攀岩的渴望让何琪对未来很有信心。“今年,我们将联合中国登山协会举办2至3期针对攀岩教练的培训班,希望帮助教练们更新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黄旭进说。

    崭露头角,马山运动员获得百枚大赛金牌

    抹好镁粉,15岁的胡李胜双手握紧岩壁上的手点,右脚踩在距离地面约1米高的脚点上,屏息凝神,静候发令。3秒倒计时结束,他便蹿跳出去。脚尖用力蹬踩,双腿轮流发力,双手交替上攀,身体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有节奏地迅速移动,像在跳一曲岩上芭蕾舞。

    在观众的呐喊声中,胡李胜一气呵成,以7.49秒率先拍板完攀。随着腰间的安全绳缓缓降落,他松了一口气,咧开嘴笑了,“这是我目前的最好成绩!”

    胡李胜练习之初,成绩经常垫底,经过教练悉心调教,他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在去年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攀岩比赛中,他获得了甲组男子标准速度决赛亚军。

    “我很喜欢攀岩,再难也从没想过退缩。”李彦郯今年14岁,在比赛中总能冷静地找出最佳攀爬路线。去年,她获得广西区运会攀岩项目甲组女子难度决赛冠军和攀石决赛亚军。

    “平常训练我们都按正式比赛的要求来。”作为教练,何琪很高兴马山少年被人们“看见”。

    去年11月,攀岩项目首次列入广西区运会比赛项目,来自马山的运动员共摘得9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参加甲组女子速度赛(标准赛道)的黄欣怡更是以8.245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区纪录。

    截至2023年5月,马山县运动员共参加多项国际国内比赛,累计获得金牌100枚、银牌90枚、铜牌80枚。

    蓬勃发展,体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娃娃们争气,像一张张名片,擦亮了马山的招牌。如何把人气变为收益、带动当地发展?

    马山县引入公司负责攀岩小镇的运营和管理。目前,在攀岩小镇的中心区域内,已开发22面岩壁、553条专业攀岩线路,建成了登山栈道、攀岩平台、专业攀岩馆、索道攀岩(飞拉达)、汽车营地、露营大草坪等配套设施。“专业运动员可以享受比赛,不会攀岩的人也能在这里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三甲攀岩小镇景区运营管理负责人廖洪诗说。

    体育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守着大山也富了口袋。

    羊山村村民梁芳玲以前在外务工,攀岩小镇开业后便回到村里,在村委会的统一培训下,他成为飞拉达基地的安全员。“我的工作主要是帮游客穿脱头盔、安全带、手套,有时候帮忙搭帐篷和烧烤,每月能挣3000多元。每到节假日我都忙不过来,收入也更多!”梁芳玲笑着说。

    黄梦姿跟随丈夫来到攀岩小镇,在金刚山岩场附近的“攀岩之家”当起了管家。黄梦姿介绍,除了提供歇脚的地方,“攀岩之家”还有染香囊、石膏拓印、陶泥DIY等项目,这就拓宽了老人、儿童等客源。随着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经营业态越来越丰富,2022年,马山县接待旅游人数达到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26.89亿元,有力拉动了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还将完善攀岩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微型马拉松、骑行、越野等户外短途运动体验项目,培养体育旅游新业态,把马山攀岩的招牌越擦越亮!”黄旭进说。

    2023-06-13
  • “千万工程”调研行丨绍兴:城乡绿色发展道路越拓越宽

    每天清晨早起,90岁的棠棣村村民刘阿锦沿着花木葱郁的兰泽路走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测血氧、量血压,之后再散步回家。

    “如果一天没出家门,儿子手机就能收到信息,会及时打电话来关心。”刘阿锦说,他更愿意留在村里养老,因为环境好、人气旺、生活方便,孩子们也放心。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景色(6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沿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脉络,从发起“厕所革命”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生活像花一样美丽。

    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说,是“千万工程”改变了全村面貌:它给农村带来优质的水、土壤和空气环境,村民的花木生意才能做大做强。



    6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拍摄的兰花数字工厂。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步,“千万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的绿色发展道路,也为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越城印染、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五金、嵊州领带、新昌轴承……我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浙江民营经济万马奔腾,绍兴则形成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

    2017年,绍兴作为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下决心全面启动有关产业“跨域整合”,将越城区印染、化工企业分别整体搬迁集聚到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上虞区。



    6月8日,游客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观看花卉。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棠棣村所在的绍兴市柯桥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块状经济”的一块高地。这里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千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柯桥柯海公路上,满载布料的来往货车川流不息:由南向北是运进“蓝印时尚小镇”进行印染的白色坯布,反向则是五颜六色的纺织面料,分散到产业链下游。

    高度集聚、绿色发展的柯桥印染产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纺织业提供支撑。这个曾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传统产业,已经呈现崭新面貌。

    一些印染从业者回忆说,以前上班要多带一双鞋子:从印染车间出来,鞋子脏得没法穿。现在的印染车间里,可以穿白色鞋子进出。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拍摄的兰花数字工厂(6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走进位于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的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墙上“以绿色领航,以科技创变,重构印染”的橘黄色大字十分醒目。厂区内,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相关的工作指令,系统就会自动调取相应染料,称料后通过五颜六色的管道自动输送至对应染缸。企业董事长傅双利介绍,企业投资10亿元打造“智慧工厂”,基本实现印染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染料用量、浪费大幅减少,节水将近60%。

    印染产业蝶变,是绍兴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的缩影。

    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绍兴推动有关产业更加集聚集约,城市与乡村以生态建设为纽带加速融合发展。

    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这是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首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

    在绍兴市越城区,以中芯、长电、豪威等链主型企业为引领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集聚上下游将近100家企业。当地主导产业,已经从印染、化工转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2023-06-13

  • 首 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