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各地多措并举抢收抢种,农业生产有序推进。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39亿亩,收获进度过七成半。日机收面积1442万亩。
从各地情况来看,目前,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进度过八成半,陕西进度过六成半,山东进度过五成半,河北进度过三成,山西进度近两成半。
“三夏”时节,各地多措并举抢收抢种,农业生产有序推进。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39亿亩,收获进度过七成半。日机收面积1442万亩。
从各地情况来看,目前,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进度过八成半,陕西进度过六成半,山东进度过五成半,河北进度过三成,山西进度近两成半。
“这次来余村,看看有什么大变化?”汪玉成笑着问道。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常常要向前来调研参访的客人介绍这里。“有很多客人来了不止一次,但只要间隔半年、一年来一趟,他们总会感叹‘余村又变样了’!”汪玉成说。
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乡村图书馆前,年轻人在草坪上玩飞盘。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20多年前,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汪玉成说,“2003年起,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村里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而今‘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美丽生态成为余村一张金名片。”
留住了绿水青山,守住了千番景,余村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
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推出,诚邀全球英才共建余村,共同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现在全球合伙人已涵盖研学教育、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等类型,共有40余个合伙人项目入驻,上千名大学生来到余村及周边村庄工作生活,新经济新业态在这里蓬勃兴起。”汪玉成向记者介绍。
在由水泥厂改造而成的乡村图书馆里,一家国漫主题咖啡店近期正式营业。这里不仅卖咖啡,还陈列着许多中国经典动画形象手办和周边产品,三毛流浪记、哪吒闹海、阿凡提、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葫芦娃……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漫卡通形象,为余村注入了快乐与活力。
这是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拍摄的国漫主题咖啡店。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乡村拥有城市无法替代的价值。自然资源、乡土文化以及乡村的无限可能性都吸引着年轻人到来。”谈到进村创业的初心,咖啡店负责人、青年创业者陈喆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余村的高人气,让他相信国漫、咖啡和余村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余村以数字游民、创业青年、就业大学生为重点,吸引聚集国内外青年人才1000人次,建设完成大型人才社区“青来集”。
当得知余村有个有趣的数字游民社区后,“90后”胥令印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从天津驱车赶来,一头扎进乡村工作和生活,他用一台电脑和世界保持联系。
“从城市来到余村,就是向往这里的绿水青山。背靠青山、面朝田野,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感觉心情特别放松愉悦。”胥令印说。
当天南海北的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聚集在一起时,更多奇妙的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年轻人骑共享电动车游玩。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余村携手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一盘棋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发展“大余村”,催生了涵盖10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的发展蓝图,形成以点带面、片区联动、整体提升的生动局面。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余村”正向着“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目标迈进。
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许崧等11位数字游民成立项目组,参与了安吉乌象坝湿地公园项目的规划设计,跨行业、协同作战的模式催生出不少金点子。
由化工厂改造的新潮建筑“余村印象”建成,它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是名副其实的零碳建筑。
青年创业者沈杰一眼相中余村的优质水源,把“数字生态渔仓”项目落户在这里,只有33立方米的体量,能实现传统鱼塘1亩地的养殖量,用工业化标准管理实现精准养鱼。在去年仅用了半年时间,村里就按照合作协议分到了25万元的分红,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
选对了绿色发展路的余村,因“千万工程”而切实受益。经过20年的发展,“千万工程”已进入发展新阶段。“我们希望更多青年前来一起共建‘大余村’,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汪玉成说。
人民网信丰6月9日电6月8日,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下的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桥镇风景如画。空中似烟似纱的薄雾与纵横交错的农田、村庄、河流、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秀美画卷。
近年来,大桥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目前,该镇建成大棚蔬菜800亩、大棚艾草158亩、红薯1500余亩、脐橙5792亩,带动9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李途遥、张元兵、胡慧秀)
6月8日拍摄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杭州6月8日电题:感受“花”样生活——浙江柯桥乡村走访见闻
开栏的话: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3年6月启动,“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为更好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千万工程’调研行”栏目,呈现记者深入之江大地调查研究采访到的广大乡村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与经验启示。
新华社记者黄筱、许舜达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这个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小山村花香满溢。
6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拍摄的兰花数字工厂一景。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生活在这个花园一样的村庄里真是很幸福!”棠棣村村民徐伟凤说,全村上下都围绕着“花”字做文章,种花养花做花木生意,还吸引了很多城里的游客来村观光。
“‘国际纺都’是柯桥的一张名片,而在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是我们要打造的另一张新名片。”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永兴介绍,多年来,柯桥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与工作基础,创新建设思路、拓展建设内容。
6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拍摄的兰花数字工厂一景。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在因兰花而闻名的棠棣村,当地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兰花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拉长兰花产业链。
“我们把分散的土地置换集中起来、闲置的厂房和大棚利用起来,为业态引进和发展留足空间,在此基础上,招引运营商,让专业团队进行整村运营,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告诉记者。
如今的棠棣村已成为以花木交易为主导产业、以兰文化创意研学体验为新兴产业的特色旅游景区村,年接待培训2.5万人次以上,游客14万余人次,直接创收700余万元,带动花木销售额增加1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2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已超12万元。
6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工作人员在抖音上直播售卖兰花。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千万工程”不仅有力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还加快了城乡融合步伐,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在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牛头山麓,蒲荡夏村美如其名。这里既有蜿蜒村道、小桥流水、百花竞放,还有潮趣街区里的涂鸦彩绘、时装周秀品展陈、布料图书馆,更有蓬勃发展的村级科创园,有个私企业40多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0万元……农村乡愁、时尚风味、产业活力,拼成蒲荡夏村的多彩调色盘。
村民的生活也因为城乡融合发展而丰富多彩,如花儿般美丽。
6月8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一位游客观看花卉。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城里有的,村里也有了。”蒲荡夏村村民王苏华说,这几年村里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建筑多了,年轻人多了,村民生活更方便,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蒲荡夏村党总支书记夏国兴介绍,依托柯桥纺织产业升级,抓住直播产业的发展机遇,村里建起了直播电商基地,村内集成规划建设了仓储物流、文旅、生活配套等方面的现代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22年,绍兴市柯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5元,在浙江90个县(市、区)中排名领先;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0,是浙江发展最协调均衡的县(市、区)之一。
柯桥干部群众说,回望20年发展历程,是“千万工程”倒逼柯桥城乡加快绿色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我们要探索多样化途径,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显著增加广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以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在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等底线基础上,以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推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途径。
以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样不能忽视城乡融合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三农”领域,解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短缺等难题,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城市人才去乡村创新创业,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助力。此外,还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改造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业态创新,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立夏二候“蚯蚓出”,冬至一候“蚯蚓结”。在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七十二物候歌中,蚯蚓是人们知农时、忙农事的信使。
今年,小小蚯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电捕蚯蚓,作为土壤破坏行为,将被严厉打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认为,小蚯蚓从民间物候歌走进官方文件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
“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个生态共同体。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蚯蚓数量增加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孔祥斌说,“严打电捕蚯蚓行为表明国家更加重视耕地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在微观层面的优化。”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越来越注重从生态系统视角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他们认为,耕地保护不只是要守住数量底线,还要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增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将农田变良田,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2020年6月10日,在位于五河县城关镇的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查看蚯蚓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小蚯蚓背后的大布局
蚯蚓虽小,却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土壤蚯蚓也是中国土壤普查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
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的问题。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曾就打击电捕滥杀蚯蚓行为、保障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提出建议。据他测算,一些电商收到的电蚯蚓机拼单量高达100万台,一年内可捕杀75亿只蚯蚓,相当于造成约375万亩土地失去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降解及营养矿化循环、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态作用。”孔祥斌说,一旦耕地中失去了蚯蚓,不仅会带来土壤板结化等问题,还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失衡。
然而,由于蚯蚓可用于制药、饲料、鱼饵及液态肥料等领域,且人工养殖成本较高,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采用电击的方式对蚯蚓进行大量捕杀。
“电捕滥杀蚯蚓对耕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会带来粮食减产等连锁效应。严厉打击电捕蚯蚓也是在消除威胁粮食安全的隐患。”李孝轩说。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认为,重视加强土壤生物保护说明中国不仅强调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还要确保耕地的生态健康,做到量质齐抓。“如果蚯蚓都被电捕完了,就算18亿亩耕地都还在,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耕地的生产力将受到重大影响。”他说。
2022年5月23日至29日,黑龙江省开展首个黑土地保护周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保护黑土地的理念,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小秸秆蕴含的大保护
芒种刚过,玉米进入关键成长期。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新凯对今年的收成满怀信心。
“以前能明显看到土壤变黄,经过风吹水蚀出现退化,种出来的庄稼质量也下降了。”赵新凯回忆说,采用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后,经过两到三年,土地肥力就体现出来了。
每到秋收,新巨强合作社的农户们都会利用专业机具把秸秆覆盖在作物间隙,等到第二年春天无需翻地起垄,可直接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玉米。据介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采用这种保护性耕作的土地每亩减少化肥使用约7公斤,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更高。
“黑土又回来了!”赵新凯激动地说,“保护性耕作方式有效阻止了土壤退化,的的确确有利于粮食生长。”
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区产出的粮食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4,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去年8月正式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法提出“用养结合”等原则,提倡因地制宜推广免耕、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秸秆覆盖、粉碎深埋或翻埋、过腹转化等还田方式来提高黑土地质量。
赵新凯说:“秸秆再利用为提高黑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耕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功不可没。”
按照《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预计到今年年底,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增加到9000万亩以上。
2023年6月1日,在石家庄藁城区河北炫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雾培生菜联栋温室大棚,工作人员在收获生菜。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小生态链孕育的大前景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提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等措施,作为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在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处基地里,绿油油的娃娃菜苗成排成行。
合作社负责人李鹏兄弟俩多年来不断探索有机种植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滋养土壤、以销售剩余的菜叶养殖白鹅的有机生态循环。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为了增加土地肥力,位于北京密云的绿火生态农场将有机种植生态链进一步扩大。农场与周边乳制品厂合作,将过期的牛奶等乳制品进行发酵,生成富含植物蛋白的土壤有机肥还田,并从附近的养牛场收集牛粪发酵生成的沼渣用于培养土壤。同时,农场将自己种植的有机蔬果的秸秆粉碎发酵生成肥料,将农场产出的废弃物“变废为宝”促进有机种植。
“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原有机的种植方式,使农产品回归自然口感。”农场负责人侯彬彬介绍说,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有机蔬果销售火爆。
去年,农场在北京开设的销售门店从2017年的4家增加到6家,销售额增长了近6倍,目标客户也日趋多元,从以备孕女性和年轻妈妈为主拓展到老年人、年轻人群体。
在孔祥斌看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向健康饮食转化,而健康的饮食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土地。
以健康土壤为核心构筑的有机生态种植链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协调而不是控制。养好土、做好生产管理,最终的产品一定是更可持续、更高产以及更健康的。”北京顺义分享收获生态农场负责人石嫣对农田变良田深有体会。
“生态有机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产出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产量不以土壤肥力为代价,是真正可以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生产方式。”石嫣说。(赵阳程云杰黎昌政侯文坤)
“感谢贵局两年来给予核桃树垭村的资金、政策、技术等诸多帮助,感谢驻村工作队这些年来对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工作队员的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芒种时节,一份饱含深情的“网上举报”由湖北十堰郧阳发到了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官网。
来信者叫赵玉良是柳陂镇小学教师。因81岁老母兰石秀在核桃树垭村独居,赵老师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要回村陪伴照料。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赵玉良每次回家,都见证着核桃树垭村持续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省烟草专卖局工作队驻村定点帮扶两年来,核桃树垭村更是一天一个样,旧貌换新颜。
“工作队给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灯、补贴购买取暖炉,孩子们读书升学有教育帮扶,村民看病负担重了有健康帮扶,村里的公路改建加宽了,产业提档升级了,村庄干净漂亮了,这都要归功于党的惠民好政策,归功于驻村工作队的暖心帮扶!”有着28年教龄的赵玉良,心里装着一本“明白账”。他说,如今的核桃树垭村,村庄美丽、乡风文明,老母亲住得安心,他作为儿子放心。他写的那封“举报信”代表了全村老百姓的心声,实则是投错栏目的“感谢信”。
2021年7月落驻核桃树垭村以来,省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致力把行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有效帮扶措施,累计协调预算帮扶资金近600万元,引进政府及社会配套资金1050万元,落实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和临时救助205人(次),实施涉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项目19个,惠及全村386户1567人。
2022年,核桃树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9元,比2020年增加1749元,增长17.8%;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元,比2020年增加6万元,两年翻了一番。(文/图张怀忠周杨李忠杰)
初夏时节,广西上思县那琴乡龙楼村那则屯的韭菜花种植基地里,翠绿的韭菜茎上,挂满小花,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天清早,村民们便带上篮子来到田间,开始采摘韭菜花。新鲜的韭菜花当天就由此发货到广东省蔬菜物流中心,再分发至全国各地。
韭菜花种植基地负责人庞汉叶介绍,该基地目前共种植韭菜花65亩,其中40多亩进入丰产期,平均每天可采量为1000多斤。“韭菜花鲜嫩爽口,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零售价格每斤5元至6元。”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大,韭菜花可采周期长、产量高,庞汉叶计划继续流转基地附近约40亩的撂荒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韭菜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除了采摘,在此务工的村民还有负责打捆、分拣、打包、装车的。“我在这里干活,每天能够获得100元到300元不等的工钱,可以补贴家用。”村民黄秋菊说。
该基地还吸引上思县其他乡镇的村屯前来观摩学习,有些村屯已经开始尝试种植韭菜花。“我将继续致力于发展韭菜花种植产业,盘活荒地,把技术传授给更多人,让大家从中受益,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庞汉叶说。
近日,自治区党委农牧办、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内蒙古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22)》,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黄海子村、乌审旗嘎鲁图镇神水台村成功入选,成为自治区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探索实践的先进典型案例。
此次入选自治区典型案例的地区,有哪些“过人之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坚持以基层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实施以“民生微实事”工程、“一组两会”基层协商自治制度为主体,“四级调解”机制为补充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切实解决基层矛盾化解最后一公里问题。
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黄海子村,以建立社会矛盾疏导和利益协调机制为突破口,按照“强化基层、化解矛盾、改善民生、共建和谐”的总体要求,运用“135+”乡村治理工作模式,推动村级组织规范化水平稳步提高,全村矛盾化解工作持续向好,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乌审旗嘎鲁图镇神水台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搭建乡村文化平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努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培育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引导村民树立健康向上的民风,培育风清气正的乡风,发展格局由“单一建设、短期发展”拓宽到“旅游加产业、长久促振兴”,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治理乡村的路子。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农牧局严格按照中央农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积极组织全市各旗区认真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国家级试点旗建设、国家级示范村镇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落地,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旗1个,示范镇2个,示范嘎查村6个。其中,伊金霍洛旗“四权四制三把关、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级调解机制”、达拉特旗林原村“四权统一、四微结合”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经验,全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记者郝雪莲)
我省已收获小麦496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8.2%
河南小麦抢收重心将转至黄河以北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陈朋冲姜雨璐
6月4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三夏”相关工作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496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8.2%,截至6月4日,河南夏播面积234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26%。
加大农机精准调度力度
组织引导豫南农机有序向豫北转移
6月4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三夏”相关工作情况。
会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承启介绍,根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6日晚安阳、濮阳、商丘等地将有大雨。按照抢收工作安排,全省黄河以南地区抢收要在6月4日实现大头落地。
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496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8.2%。周口、平顶山大头落地,洛阳、漯河、郑州进度已过半,商丘、开封和许昌已进入集中收获期。
6月5日至7日,抢收重心主要转移到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北地区是抢收的主战场。
王承启介绍,“6月3日上午,全省在新乡召开了黄河以北地区抢收工作部署会,全面具体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总的安排是努力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天气的不确定性,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麦收进度。”
据了解,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当前实行挂图作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块、定责任,抢收任务具体落实到县、到乡、到村、到地块、到农机手,努力确保豫北地区小麦尽早抢收到手。
“目前,我们正加大农机精准调度力度,组织引导豫南农机有序向豫北转移。同时,搞好农机手作业保障服务,坚决打赢与天气抢跑麦收抢收战。”王承启说。
截至6月4日,河南夏播面积234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26%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随着小麦抢收不断推进,河南夏播工作开始压茬进行。截至6月4日,全省夏播面积234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26%。
另外,来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河南粮食作物已播1807万亩,其中玉米1428万亩,水稻289万亩、大豆33万亩;花生已播410万亩;瓜菜已播101万亩。各市进度:信阳363万亩(53%)、南阳562万亩(51%)、驻马店421万亩(34%)、平顶山129万亩(33%)、周口308万亩(27%)。
王承启介绍,当前工作中,要坚持麦收和夏播两手抓,两手都要快。要保面积,收一块种一块,种足种好秋粮,努力以秋补夏,稳定全面粮食生产产量预期。要早播种,按照“夏争时”播种要求,抢种早种;要增密度,尤其是玉米,要合理密植;要攻单产,集成推广关键技术措施,提高单产。
优先抢收、烘干、收储种子田
王承启介绍,按照工作安排,全省目前正积极组织开展小麦抢收专项行动,统筹协调解决出现的重大问题。
他提到,对种子田,要优先收割、优先烘干、优先收储,全力以赴优先保种子。
要全力抓好豫北焦作、新乡、安阳、鹤壁、濮阳5市小麦备案繁种田收储,其他地区正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抓紧做好抢收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小麦种子抢收与收储任务。(大河报)
初夏盈盈,凉风有信;田间蛙鼓,桑叶正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夏日的绩溪下溪村,青山秀水映美景,鱼跃龙腾迎宾来——在这座美丽清幽的村庄,体验农耕之美,暇享垂钓渔趣,共筑“醉美三江源渔乐在绩溪”的大美乡村。
垂钓比赛。汪秀云供图
绩溪下溪村的溪石斑鱼优势不仅仅来源于大自然的恩典,人为的保护也必不可少。村里的整个水系是活水,村庄周边没有任何污染企业,杜绝了一切污染源,水质有保证。有了水质的充分保障才能养育出品质过硬的石斑鱼,而这些溪水中的精灵也为村庄带来了财富。下溪村围绕石斑鱼产业发展,聚力打造“溪流垂钓之乡”体旅品牌,积极推行“党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休闲垂钓、生态观光、农家乐餐饮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2022年下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万余元。
近年来,绩溪县坚持绿色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文化兴县”战略,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发展行动,以生态旅游发展为引领,将生态旅游与休闲体育相融合,努力做好山水文章,着力打造体育特色旅游品牌,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榜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绩溪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和“多彩亮色”。积极布局徒步、攀岩、露营、骑行、溪泳等户外运动业态和溪流钓、浅水钓等垂钓业态,不断推动“体育+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一直以来,绩溪县不断探索实施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将溪流垂钓项目作为发展乡村经济,提高村集体、村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持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搭建溪流垂钓基地,打造集“水生态涵养提升、休闲观光旅游、运动健身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全域溪流休闲垂钓胜地。
风景如画的绩溪。汪秀云供图
下一步,该县将结合生态资源优势,利用丰富的溪流水系资源,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运营能力,借助以垂钓赛事运营、垂钓主题旅游、垂钓基地开发、垂钓传媒、垂钓培训、垂钓装备研发生产、人才培养等手段,培育垂钓产业,提供垂钓产业发展资源导入、营销、运营等垂钓综合服务,大力推进溪流休闲垂钓项目体系建设,打造“中国溪流垂钓之乡”县域品牌,促进整个户外运动乃至文旅及延伸产业的发展,释放旅游市场新动能,以务实举措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汪秀云、苗子健)
▲梧林——沉浸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刘翼摄
来,去晋江!你会看到什么?
热情的晋江人会告诉你:可以走近世界遗产,体验海丝人文;可以感受古厝乡愁,聆听家国情怀;可以研习“晋江经验”,探访观光工厂;可以亲近清凉海风,寻找诗与远方;可以徜徉夜市品尝古早味,欣赏千年非遗……
来去晋江,你会感到很多元。以“晋江经验”闻名的晋江,不仅爱拼敢赢、崇尚实业,更是重文崇教、海纳百川。
来去晋江,你会觉得很精彩。精彩到你会沉醉在闽南风情中,感慨生活的美好。浓浓的烟火气、蓬勃的生活味,让人向往留恋。
经济与人文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晋江,经济发达,领跑县域;人文底蕴深厚、山川河景秀美,文体赛事精彩纷呈……
精彩多元的背后,是晋江持续推进打造的文体旅深度融合“大戏”:近年来,晋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入清新福建、海丝泉州发展大局,以文体旅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文体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今年,晋江更是将“文体旅融合发展”纳入全市“1+6”专项攻坚行动,锚定“打造全国体育城市、闽南文化保护核心区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整合全市资源,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深入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融入“深海”
打造全省县域示范标杆
5月18日,为期两个月的晋江市2023年文化体育旅游节正式启动。自2019年开始,该活动已经成为晋江打造文体旅IP的重要品牌活动。
“今年我们策划生成十大系列共93项活动,包括项目签约、基地建设、特色活动、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惠民活动等,旨在通过文体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空间。”晋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体旅融合是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晋江的文体旅资源丰富,关键要在“融”字上做文章、下功夫。
晋江文体旅“家底”丰厚。数字可见一斑:晋江有世界遗产点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晋江是全国第三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20公里的世纪大道文旅发展长廊上,有五店市、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祖昌体育中心、利郎文创园、梧林古村落、文化中心、草庵、足球公园、安平桥、龙山寺等;80公里的滨海旅游带上,分布着施琅故居、深沪海底古森林、西资寺、南天寺等4个“国宝”级文保单位,还有塘东触角沙滩、围头战地文化渔村、七匹狼男装博物馆等;山水田园旅游轴上则有第二体育中心、九十九溪田园风光带、磁灶窑址等。“其中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存、滨海田园风光、体育场馆等错落辉映,为文体旅深度融合奠定良好基础。”晋江市文旅局局长蔡晖说。
文体旅深度融合,文化是灵魂、体育是支撑、旅游是载体。今年以来,晋江在文体旅融合、赛事活动、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品牌线路、项目招商、城市宣传推介上发力,修订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32条措施进行扶持,不断推动文体旅融合走向“深海”,通过提质赋能,打造全省县域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标杆。
在晋江二体中心观赏顶级电竞战队的巅峰对决,在足球训练中心领略职业足球赛事的非凡魅力,在五店市感受木偶、高甲等非遗文化的街头沉浸式演出,在梧林沉浸式体验南洋文化……赛在城中办,戏在景中演,文体旅融合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牌美誉度。
融入人心
强化融合意识形成融合合力
随着文体旅市场全面复苏,文体旅深度融合迎来新的契机。要抓住“风口”,必须克服融的意识不强、要素保障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现实难题。
为此,晋江成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将相关部门全部纳入成员单位,全市上下形成融合的共识,打破各自为战、机制不畅、动力不足的现状,形成深度融合的合力,有效统筹全市规划和资源整合。
晋江市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黄少伟表示,晋江坚持政府引领,让“融”的意识深入人心,强化全域旅游、全程服务、全民参与理念,完善政策扶持,建立全层级重视、全产业支撑、全要素保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城市文体旅商业服务功能,创新打造好晋江文体旅特色品牌,培育树立晋江文体旅品牌标识形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城市文体旅品牌宣传推广格局,以文化为载体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日前,2023年海峡两岸(晋江)暨港澳男子排球比赛在“排球之乡”英林镇嘉排村顺利收官,主场作战的晋江队包揽六人制和九人制比赛冠军。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来自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6个地区的排球运动员齐聚英林,共享排球盛会,既有力推动晋江排球事业发展,也高效带动当地文体旅产业融合升级。
“不只是体育比赛,英林镇还以此为契机指导我们策划举办了排球嘉年华。”嘉排村支书张少迎介绍说,村民自己编排节目,一下子报名了30多个,还设置了几十个特色小吃摊位,马上被预订一空。以排球赛事为载体,搭建文化舞台和旅游产品展示平台的做法,深得人心。
英林镇嘉排村的排球嘉年华也是晋江市本年度文化体育旅游节的活动之一。今年的文体旅游节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相关单位和镇、街道,甚至村、社区都主动参与,策划生成十大系列93项活动,大小活动数百场。活动串连起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晋江全民健身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端午节等重要节点,节假日、周末精彩活动不间断,各级各部门合力为群众送上一场文体旅融合盛宴,好评如潮。
融入大局
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
晋江将文体旅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构建产业为依托、城市为平台、文化为内涵、主客共享为目标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
日前,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二期项目现场,各子工程正加足马力加快建设进度,预计10月将基本完成高端酒店、动静吧、大师工作室、游客中心等主体建筑施工,力争在2024年春节期间投用,全力打造沉浸式体验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闽南传统文化展示中心。
在晋江市历次项目比拼中,文体旅融合建设项目都颇具亮点。今年,晋江文体旅融合发展攻坚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8个,年度计划投资10.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年度投资进度的44.52%,年度预计完工7个项目投入运营。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泉州市级以上赛事8个,目前已确定将落地省级以上赛事19个,持续放大体育赛事效应。
“赛事最直观的就是带来流量,包括人流和信息流。”晋江市体育局局长许紫竹说。NEST全国电子体育大赛中,“福建晋江”“NEST2022在晋江争冠”两个带地标话题,阅读量超7.5亿人次。去年11月举行的中超、WCBA、NEST三大比赛期间,5个接待酒店均是爆满状态。赛事的举办也强化了体育赛事的聚合和消费拉动功能,实现了赛事资源与地方经济、文旅等资源的有效整合。
此外,晋江积极对接中国戏协、厦门大学、澳门中华融和控股、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等文体旅资源,加大文体旅项目招引力度,营造文体旅优良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共签约项目14个,计划投资87.55亿元。
当前,在乡村打造文体旅综合体,放大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辐射效应,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带动点。
5月24日,我省首个大型地域性公共艺术季在晋江市金井镇洋下村一启幕,就轰动乡野。“艺术季自带青年流量,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季,链接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洋下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国梁说,通过在地创研和多元化的公共活动,将为洋下带来新的文化可能性,触发新的生长点,并不断激活乡村,为洋下村的发展带来更多动能,也为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正在试图让艺术唤醒乡村,实现一次从文化到经济的有机更新的洋下村,位于围头半岛东侧,正好在晋江市倾力打造的滨海旅游带上。
与我省其他滨海旅游区相比,晋江滨海资源开发较晚、保存较好,资质优良,且人文历史底蕴,在自然及人文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极好的潜质。对此,晋江结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以深沪和金井为重点,加强滨海旅游资源、滨海古村落保护,积极发展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串联晋南各乡镇古村落、特色村、渔村、文化村等,建设晋南滨海度假村落,打造晋南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当前,晋江市正委托专业规划团队编制高水准滨海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滨海旅游专项行动方案,促进滨海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旅游业态丰富多元,打造推动晋江文体旅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