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南:产业园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本网讯(记者弓盛舟通讯员刘磊)


    5月26日,在位于驻马店汝南县金铺镇乡村振兴产业园的乡村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赶制订单。














    汝南县金铺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占地面积2000亩,共分为三期建设,目前已建成面积1200亩。园区按照“一中心四园区”布局,“一中心”即金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又是产业园区运营服务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园区运营管理。“四园区”即是种植园区、加工园区、休闲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园区、综合服务园区。种植园区已建成温棚15座、冷棚38座、育苗室1座、阳光玫瑰葡萄、露天蔬菜、花卉苗木面积400亩;加工园区共建设乡村车间10个,已建成8个,入住企业4家,用工人数达到200多人;休闲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区,主要是发掘鸡黍之约诚信文化资源优势与农耕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养殖、农事采摘、田园观光、民俗体验、开心农场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综合服务区主要为园区经营业主和务工人员提供餐饮、住宿、信息交流、快递物流、电商直播、人员培训等生产生活服务。








    目前园区按照“4+1”模式规范化管理,即“政府+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实行资源联合共享,产业联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运用市场化、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成立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与专业公司合作加强运营管理与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500人。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02
  •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深入一线开展大调研 守牢底线促振兴

    省乡村振兴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大兴调查研究,推进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如何加强?农村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省乡村振兴局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逐一寻求解决办法。


    严格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委文件,省乡村振兴局围绕主题教育要求,聚焦进一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调查研究稳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制定出台《省乡村振兴局党组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局领导班子成员做好“排头兵”、当好“指挥员”,每人牵头1个课题,开展“走乡村解难题促振兴‘135行动’”。即:守住一条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首倡地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项具体任务,统筹建设湖湘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抓监测帮扶,抓培育提升产业,抓积极扩大就业,抓人居环境改善,抓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等五个抓手,从源头发现问题,深层次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工作,省乡村振兴局将“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围绕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全省乡村振兴系统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部分县市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分两批赴浙江学习考察先进经验。


    促进脱贫群众增收、防返贫监测帮扶、加强乡村治理等是当前全省乡村振兴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省乡村振兴局调研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问题找准、把对策谋实,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弱、就业稳定性差、失业风险大的问题,省乡村振兴局拿出对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针对监测识别帮扶问题,省乡村振兴局对症下药:加大因患大病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对象,会商医保部门建议增加医保报销、救助的追溯期,争取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等。

    2023-06-01
  • 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成果

    据新华社西安5月31日电(记者侯雪静)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31日表示,要把发展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聚焦聚力,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让帮扶产业成为促进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依托。





    刘焕鑫是在3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的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把握推动帮扶产业发展的路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增强市场经济意识,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农业农村资源禀赋,科学谋划推动帮扶产业发展,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好、发展好,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不断做大做强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要深刻领会把握推动帮扶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

    2023-06-01
  • 科技小院,点亮“希望的田野”

    江西农业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团队在奉新猕猴桃科技小院给猕猴桃疏果


    5月20日,万载县白水乡,一年一度的百合文化旅游节花开迎客,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百合花田赏花、拍照,流连忘返。看到今年种的“龙牙红”长势喜人,万载县后稷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欧阳乾坤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更高产、花更美的百合品种,是科技小院的智慧结晶。





    一道道科技难题被攻克


    万载是全国三大百合主产地之一,龙牙百合久负盛名。然而,由于需轮作、病害多等影响,百合种植面积一度逐渐萎缩。科技小院在万载落地,让欧阳乾坤重新燃起了希望。


    宜春市科协负责人熊敏剑告诉记者,科技小院是中国农技协、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合力打造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重点研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指导农户增产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团结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2021年,经中国农技协核准,“江西万载龙牙百合科技小院”获批复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百合产业科技小院,依托万载县后稷百合食品有限公司,由省科协、江西农业大学、宜春市科协、万载县科协共建。


    针对百合在万载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产量低、病害重、良种繁育严重不足等种植难题,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育种学博士胡颂平带领祝锦敏等9名研究生,进驻万载龙牙百合科技小院进行技术攻关。


    “灰霉病是白水百合种植的难题,以前想尽办法治,收效甚微。在科技小院专家指导下,我们改治为防,今年种的百合没有出现灰霉病。”欧阳乾坤开心地说。


    科技小院还引进百合突破性食药用品种“龙牙红”进行示范栽培。“龙牙红”品种的茎基部能产生10至20个小鳞茎,与传统的鳞片扦插繁殖方法相比,繁殖速度快、病害少、生长周期缩短一年,突破了龙牙百合种球繁殖的技术瓶颈。


    万载龙牙百合科技小院利用南昌大学食品加工技术优势,与周磊教授合作进行百合精粉技术和产品研发,在全国率先开发出百合速溶粉等系列产品,突破了百合生粉速溶难题。欧阳乾坤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龙牙百合已全部预订,预计每亩百合鲜货产值最高可达10万元。


    一个个特色产业在蜕变


    “建设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像龙牙百合科技小院一样,目前有5个科技小院散布在宜春各地,它们在各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高水稻科技小院是我省首批成立的7个科技小院之一,每年常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在产粮大县上高,他们聚焦水稻优质高效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水稻科技小院重点开展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双季优质稻绿色抗倒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培养了一批农业种植的乡土人才,去年每亩双季稻节本增效500元以上。


    奉新县猕猴桃产业存在主栽品种特色不明显、产量偏低、品质不高、采后处理加工薄弱等问题,奉新猕猴桃科技小院坚持科技助农,从育种端、栽培端、采后处理端到销售端全链发力,全面提升奉新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目前,该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9万亩。


    宜丰茶叶科技小院是我省目前唯一由省外院所牵头提供科技力量的科技小院,由华中农业大学黄友谊和5名副教授组成,先后入驻了6批次研究生和10余批次教师,连续三年指导协助江西盈科泉茶业有限公司开发了黄金茶、白茶、松针等产品。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制茶方法。在加工黄金茶的过程中,通过烘炒二青、加大投叶量等方式,改善了黄金茶外形不紧直和发灰的问题。在加工红茶过程中,由于室温低难以发酵,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揉捻叶置于低温低速的理条机上进行发酵,改善了红茶品质。科技小院还攻克技术难题,恢复了失传已久的珠兰花茶窨制工艺。


    宜春市科协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晓告诉记者,每一个科技小院须有1位首席专家,至少有2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入驻时间不少于120天,从制度上保障科技小院的科研力量、科研时长。


    首席专家、研究生来到乡间,走进田间科技助农,常态化服务“三农”,使水稻、百合、猕猴桃、油茶、茶叶等宜春的特色产业破茧成蝶,焕发新活力,迎来科技兴农的春天,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一家家科技小院在兴起


    5月25日,江西农业大学胡冬南教授来到袁州油茶科技小院,向当地40多名油茶种植户传授油茶修剪技术。一名油茶农告诉记者,油茶科技小院经常有专家来培训,送上门来的技术实用管用。


    在袁州油茶科技小院,胡冬南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展开技术攻关,取得了油茶品种配制、节本高效栽培、油茶壳的再利用等科研技术成果,有效提高了油茶产量,降低了油茶经营成本,促进了油茶种植户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让我们在科技小院搞科研更有信心、更有动力。”5月27日,江西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果树方向研究生徐艺对记者说。去年9月读研后,这名来自重庆石柱的土家族女孩扑下身子,在奉新猕猴桃科技小院搞科研。


    猕猴桃疏果期的叶果比、授粉期的花粉与辅料配比、猕猴桃的富硒研究……在科技小院,徐艺跟着导师,与基地农民打成一片,零距离搞科研,服务果农。


    “科技小院选育的‘金奉’猕猴桃新品种,口感特别好。”奉新猕猴桃科技小院基地负责人石茂松说,科技小院解决猕猴桃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10个,推广了11项新技术,示范面积500亩,辐射面积3万余亩。


    熊敏剑告诉记者,科技小院就像是一个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通过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今年以来,科技小院创建工作在宜春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丰城富硒碎米荠、樟树江枳壳、高安富硒辣椒等16个项目积极申报科技小院,科技助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正通过“政用产学研”,把攻关课题做在产业基地里,把研究论文写在广袤农地上,镶进乡村振兴的活跃创造中。(全媒体记者邹海斌文/图)

    2023-05-31
  • 湛江:做好“土特产”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湛江海关综合部门联合湛江市商务局和湛江港集团到雷州调研,围绕地方打造“一村一品”推动蒲草特色工艺品走出国门,与当地政府和蒲草灯饰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海关关员向企业宣讲海关备案手续、自理报关业务,介绍“深湛组合港”、提前申报等贸易便利化措施,鼓励企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将地方传统蒲草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雷州蒲织技艺源远流长,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分布于雷州市,其产品充溢地方风土人情和浓郁传统文化意韵,是雷州人民薪火相传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蒲草产业发展,湛江海关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主动深入企业讲政策、送信息、听意见、解难题,了解企业出口意向,聚焦企业痛点难点,主动靠前提供精准帮扶,支持特色产业走出国门,推动关区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效益,帮助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路。湛江海关将落实落细海关总署促稳提质一揽子措施,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稳客户、保订单,为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3-05-31
  • 瞄准特色 深挖价值 江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是全国最大的灯芯草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该镇采取草稻轮作方式,不仅保障了粮食产量,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每户每年可增收近万元。目前,该镇灯芯草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年产值超2亿元。


    荣山镇的探索,是我省各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致力于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立足省情和产业特色,从2023年起,我省深入实施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贯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细化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链,着力构建竞争力更强、附加值更高、安全性更可靠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也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机。今年我省各地抢抓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的重大机遇,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加大“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建设力度,全力培育赣南脐橙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


    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我省继续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着力引进一批行业头部、单项冠军和龙头企业等优势企业来赣投资或合作,组建一批食品加工“领军型”龙头企业,扶强一批食品加工“骨干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新型服务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6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同时,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体验转变。(全媒体记者李耀文)

    2023-05-30
  • 四川合江:小花椒种出大产业

    村民在花椒基地内采摘优质青花椒。李贵平摄


    眼下,正是青花椒收获时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的白鹿、白沙、神臂城、凤鸣等乡镇集中发展的6万余亩青花椒陆续成熟,村民们在花椒基地内忙着采摘优质青花椒,准备投放市场。小小青花椒,已成为该县助农增收和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彭茜、李贵平)

    2023-05-30
  • 修文县六屯镇陆丰村:做强产业“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走进修文县六屯镇陆丰村中坝组,青山如画,惠风和畅,百鸟啁啾。狭长的山间盆地,辣椒苗移栽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起垄、铺膜、挖坑、栽苗、覆土……数十名村民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修文县六屯镇陆丰村辣椒苗正在移栽。


    据悉,作为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陆丰村是修文县六屯镇重要产业基地。去年以来,该村推进宜机化农田改造,将面积80余亩的208块小田改造成28块大田,并配套建设机耕道、排洪沟等,实现了宜机化耕作。


    六屯镇陆丰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徐凯说:“现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坝边,耕、种、收都可以使用机械,大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这80亩土地,每年下来,人工成本可以节约8万元左右。”


    改造后的宜机化农田,已成为陆丰村蔬菜产业核心区。今年,村支两委干部引导当地村民进一步打好“特色牌”,发展大青椒等产业。以中坝组为辐射,今年,六屯镇陆丰村已发展辣椒产业1300亩、烤烟产业550亩。目前,全村烤烟苗、辣椒苗移栽已接近尾声,放眼望去,刚完成移栽的辣椒、烤烟基地,一垄垄地膜纵横交错为农田披上“银甲”,把山间盆地编织成了精美的锦绣画卷。


    “每亩辣椒产量预计在4000到4500斤之间,亩产收入7000元左右;烟叶每亩可产220斤干烟,亩产收入在3500到4000元之间。”徐凯说,陆丰村除了辣椒、烤烟、水稻等产业,目前还建成茶园1800余亩。今后,村里将依托特色产业和自然风光,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振兴。(姜继恒)

    2023-05-29
  • 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

    5月2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落实五大任务服务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新闻发布会,发布内蒙古农村信用社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区农信社资产总额突破8000亿大关、达到806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405亿元、贷款余额4121亿元。全区93家农信机构中,79家税收贡献度、70家存款余额、63家贷款余额在当地金融机构排名首位。


    发布会指出,作为党联系农牧民最好的金融纽带,全区农村信用社深耕“三农”沃土,聚焦服务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自治区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牛、肉羊等10个百亿级产业,去年发放各项贷款4836亿元、增长10%,推动建优建强“粮仓”“肉库”“奶罐”“绒都”。以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044亿元、增长11%。率先在全区推出社保卡“同卡号换卡”服务,社保卡发行量、社保待遇代发人数均居全区首位。


    今年,一季度末支持全区12个优势特色产业贷款余额达到936亿元,支持133万户传统农牧户、4.4万户家庭农牧场和种植养殖大户、2000个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立足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绿色贷款余额54亿元、能源保供贷款余额173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0亿元。支持口岸建设及对外贸易贷款余额13.8亿元。


    截至目前,在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共支持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5万户农牧户,3万户小微企业,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89亿元,有力支持县域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记者石向军霍晓庆)

    2023-05-29
  • 东西问丨于运全: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惠及世界?

    中新社昆明5月25日电题: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惠及世界?


    ——专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


    作者熊佳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2021年,中国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面临哪些挑战?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实践路径?中国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了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日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智库报告《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的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深入解读报告,解答以上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面临哪些挑战?


    于运全:减贫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中国,乡村建设贯穿减贫治理工作始终。当前,中国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然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脱贫人口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孤寡人群等生理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不仅自身经济发展能力薄弱,往往还存在家庭经济保障困难等问题,面对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突发意外事故等情况,将长期存在返贫致贫的潜在风险。


    其次,中国仍面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脱贫后,西部乡村地区的发展基础、起步速度、延展深度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和转移支付的倾斜。如何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新的挑战。





    2021年10月,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常乐堡村湖羊养殖基地,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采样。该基地带动5000户农户种草、1000户农户养殖脱贫。韩海丹摄


    此外,解决相对贫困是当前的主要课题。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要求更高、对象范围更广、致贫原因更复杂、动态性更强。而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数字鸿沟成为加深贫困的原因之一,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又出现新的压力。


    中新社记者: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探索出一条怎样的实践路径?已取得哪些成效?


    于运全:中国减贫治理事业的稳步推进,不仅得益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广阔机遇,更有赖于中国政府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统筹规划。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实施连续稳定的政策措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构筑有力保障,形成了适合国情的“DREAM”实践模式,即防返贫动态监测(DynamicPovertyPrevention)、乡村特色产业支持(RuralIndustrySupport)、东西部协作(East-WestPairedAssistance)、搬迁居民社会融入(AssimilationofRelocatedResidents)、乡村治理现代化(ModernizationofRuralGovernance)。


    防返贫动态监测巩固减贫成果。中国通过低收入农村居民自主申报信息、农村基层干部精细化上门排查等方式,形成了镇、村、组全覆盖的监测网格体系。2022年,65.3%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有效防范了区域性、系统性、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出现。





    2021年6月,北京街头的“全面小康”花坛吸引游客拍照。胡庆明摄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向乡村流入。截至目前,中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形成了两至三个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脱贫地区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东西部协作形成区域优势互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实施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8个东部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增强区域间减贫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2022年,东部省份引导2633家企业到西部协作地区投资,采购或助销协作地区农产品954.5亿元。


    搬迁居民社会融入有序落实。中国各地搬迁安置区域已配套建成教育、医疗、产业等各类设施,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搬迁,群众就业规模达459.4万人,实现了扶贫搬迁向可持续性搬迁安置的有序过渡衔接。


    乡村治理现代化工作扎实推进。在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中国以高效有力的体制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广泛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乡村在产业布局、居住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健康良性发展。





    2022年7月,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脱贫的农民在学习制作竹器。蒙钟德摄


    中新社记者: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中国如何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力量?


    于运全:联合国数据显示,2022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预计增加7500万至9500万。面对严峻形势,中国政府深度参与全球减贫治理。中国始终坚持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的顶层设计下,广泛开展国际减贫治理合作,同时深化包容普惠发展的区域协作。


    2009年以来,中国已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实施25个南南合作项目,派出300多名专家在项目东道国传授农业技术和减贫经验。中国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打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贫梗阻,畅通平衡性协调性发展的通道。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2018年11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北庄子村,农民顾宝军在整理收获的玉米。陈晓东摄


    中国减贫经验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应用合作,为其他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实在的帮助。


    中国通过产业减贫的治理模式,赋予贫困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加速贫困人口再生产能力的恢复与提高,验证了“参与式”减贫是摆脱贫困的一剂良药。中国在国际减贫合作中,也延续了同样的治理逻辑。近年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包括向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发展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产业项目,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


    中国的减贫实践还表明,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消除贫困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提高贫困边缘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进而获得就业机会,最终脱离贫困。202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帮助东非国家培养数字技术、农业、能源、航运等当地支柱性产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陆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等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群体提供短期进修及获得本硕博学历的学习机会,为国际社会培养减贫急需人才。





    2022年12月,在浙江省瑞安市瑞立职业技术学校,来自四川省南部县脱贫户家庭的孩子们正在教室学习机械手臂操作。孙凛摄


    中新社记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于运全: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在实现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了社会稳定有序,并且不断提升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全新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近1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和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钟欣摄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新的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人民摆脱贫穷与动荡、追求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减贫、绿色发展、整体经济增长以及全社会稳定发展等诸多关键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种现代化模式,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难题。


    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不断彰显的同时,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底色也将愈发深刻,以新的探索、新的路径达成新的实践成果,将在全球经济发展、减贫事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于运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主编,《当代中国与世界》主编,历史学博士,高级编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23-05-26
  • 农业银行:截至2022年末乡村振兴领域贷款余额达7.31万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领域贷款余额达7.3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1万亿元,年增量首次超万亿元。


    2022年,农业银行加大农业农村金融资源投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5月24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董官屯镇,高标准农田里的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农业银行聚焦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359亿元,同比增长22.5%;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4%;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县域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万亿元,占全行绿色信贷余额40%以上。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农业银行创新推出农户专属融资产品“惠农e贷”、农业龙头企业“龙头e贷”等系列线上产品,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惠农e贷”余额7477亿元,较年初增加2031亿元。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下沉服务重心。农业银行将全行超65%的新设、迁建网点布局到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地区,进一步拓展农村基础金融覆盖面。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在县域设立网点1.26万个,占全行网点的56%;“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94.1%。(记者李延霞)

    2023-05-26
  • 在旧时光里注入新生机——湖南郴州“唤醒老屋”行动观察

    破败的房屋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农产品展销馆……在湖南郴州,伴随“唤醒老屋”行动的实施,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被遗忘在乡村的闲宅渐渐“苏醒”,在“蝶变”焕新中给村落带来新活力。


    走进北湖区华塘镇茅坪村,古码头、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一幅古朴素雅的山水画卷跃入眼帘。在这里,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肖秀玲租下了两栋一百多岁“高龄”的老屋,经修缮后,用作农产品展销馆。





    肖秀玲在北湖区华塘镇茅坪村租下的老屋。新华社发(刘扬摄)


    “不少村民已在外定居,房屋长期空置且年久失修,导致一些房屋只剩断壁残垣,还有些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肖秀玲还记得,刚租下老屋时,空气中尘埃飞扬,木质窗棂破损不堪,屋角长满了青苔……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老屋进行了修复改造,现在的老屋既有原汁原味的老建筑风貌,又充满了活力。”肖秀玲说,老屋承载着人们记忆里的乡愁,因此在修复后能“自带流量”,吸引不少游客参观游玩。


    “从祖辈开始,我们一家四代人生活在老屋里,后来孩子们盖了新房,老屋就闲置了……”看到昔日老屋成了村里的新景点,茅坪村村民李育艾满心欢喜。“不仅老屋得到了修缮,我们每年还能拿到租金和项目分红呢!”


    华塘镇党委书记谭皓介绍,作为“唤醒老屋”行动的试点乡镇,华塘镇有可流转租赁的老旧房屋近300栋,目前已有80栋完成流转协议签订。


    “年久失修的老屋,不仅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人居环境,更制约了乡村的发展。”谭皓说,随着“唤醒老屋”行动的实施,破败危房、旱厕等被全面清理,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为明确实施范围、基本原则、工作要求等,郴州出台了“唤醒老屋”行动工作方案,根据老屋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唤醒”方式。


    在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青砖碧瓦中传来琅琅诵读声,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学生正在背诵《三字经》。村党总支书记黄凯介绍,本村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了19栋具有湘南民居风格的老屋,引入公司进行整体运营,打造了国学经典屋、湘昆传承馆、古法造纸体验馆等文化场馆。





    图为被改造为国学教学场所的老屋。新华社记者张格摄


    “老屋的新生,也为我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机遇。”黄凯说,村民们如今走上了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未来,村里还计划利用“老屋”的名片,进一步打造耕读文化体验园和特色劳动实践基地,让村民获得更多收入。


    在郴州永兴县、汝城县、临武县等多地,越来越多古村老屋正在焕发新生。“历史建筑是人文之根,一幢幢老屋,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的文化与历史。”郴州市委副书记黄进良说,按照红色教育、产业发展、公益服务等方向,“唤醒老屋”行动让“沉睡资产”苏醒,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3-05-25

  • 首 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