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5月24日,记者在占地1400亩的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镇姑营子村尚优农场看到,这里的芍药花、油菜花、薰衣草竞相绽放,错落有致的花海成为一道迷人亮丽的田园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景赏花、拍照留念。


    农场通过走发展生态之路,使乡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生态、旅游的互促共赢,绘就“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陈洪昌特约记者仇一军摄)

    2023-05-25
  • 中国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粮食为啥用上“吹风机”?

    眼下,全国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多地相继开镰收割。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小麦跨区机收及“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强调常抓不懈机收减损,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前的5月9日,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





    有种粮农民打比方说,过去自家烘干是让粮食“晒太阳”,受天气、场所制约多;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则是给粮食用上“吹风机”,高效快捷。目前,中国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情况如何?怎样补短板、提能力?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机械化烘干,节粮减损重要一环


    “得亏烘干及时跟上,不然损失可大了。”聊起去年夏收,广东省雷州市源泰米业负责人吴坚表示,去年当地多次经历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6月中旬开始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很高,如果不及时烘干,很容易发霉。那阵子,公司十几台烘干机每天24小时运转,高峰期延长了十多天,确保了抢收的早稻及时烘干入库。


    广东高温多湿,夏收季节雨水偏多,粮食烘干需求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广东连续两年共投入4亿元支持烘干项目建设,去年新建的一批烘干中心新增日烘干能力达1.72万吨,有效提升了粮食烘干应急能力,减少霉变损耗。今年,广东将进一步围绕粮食烘干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谢奇珍表示,在中国南方不少水稻主产区,刚收获的稻谷水分达30%以上,高温天气下这种状态的稻谷24小时内就会出现霉变情况。长期以来,农民多以传统方式在马路、晒场晾晒粮食,易受天气影响,且存在虫害鼠害损失大、粮食易受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与传统晾晒比,机械化烘干作业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既减少产后损失,也提升粮食成色和品质。”谢奇珍说。


    数据显示,在中国粮食储藏环节,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粮比例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处理不及时或储藏加工不当,中国粮食在产后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


    “为推进节粮减损,中国近年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目前全国使用的粮食烘干机约13万台(套),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不少挑战,部分地区还存在设施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设施与装备不配套等问题,烘干服务还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亟须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谢奇珍说。


    建设粮食烘干点、烘干中心


    围绕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此次出台的《意见》提出,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需要,优化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布局,补齐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提升粮食产后处理保障服务水平,切实降低粮食产后灾后损失。


    “相较以往,新出台的政策不仅重视‘产后损失’,而且突出降低粮食灾后损失,提升应急烘干作业能力。”谢奇珍说,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区域性、阶段性的汛情对一些地方造成了不小影响,粮食灾后损失较重。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布局更多的粮食烘干设施装备,既满足平常烘干需求,也保证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烘干服务跟得上。


    根据政策规划,今后将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其中,烘干点建设内容包括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以及烘干厂区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为烘干对象,配备批次处理量50吨以下的单套循环式烘干机。烘干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粮食烘干机和配套的清选机、烘前仓、烘后仓、皮带输送机、提升机、除尘系统、储粮设施以及烘干厂区房等,其中,配备组合式循环式烘干机的,批次处理量应50吨以上;配备连续式烘干机的,日处理量应100吨以上。


    “烘干点的规模相对较小,服务面积一般在500亩以下,配备单台烘干套设备即可。烘干中心除了烘干设备外,往往还有相配套的仓库等设施,服务面积从几千亩到几万亩不等。”谢奇珍说,此次文件根据不同粮食品种生产情况和补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需要,对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华南等6大地区粮食烘干中心(点)进行差异化布局,在充分满足各地需求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烘干设备利用效能。


    扩大规模,也提升质量。中国将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因地制宜采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和太阳能等热源,推进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加快信息化技术与烘干储粮设施装备相融合,提高烘干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


    “我们正推进粮食烘干燃煤热源更新改造,村里多台烘干设备开始用上空气源热泵。”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党总支书记帅斌介绍,改造后的烘干机仅烘干一季水稻就能节省燃料成本10多万元。另外,借助智能化控制系统,水稻含水量到达设定值后,烘干机会自动停止作业,较以往节省了80%左右的人工成本。


    保障用地用电,向更多作物扩展


    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一些现实问题仍需着力解决,平衡成本与收益是其中之一。


    谢奇珍介绍,粮食烘干设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其实现更可持续发展。但有两大成本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初期成本,建设一个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约可满足3000亩粮食种植面积的烘干需要),包括购机、用地、地面硬化、配套库房设施、电力改造等成本,共计约130余万元,前期投入较大。二是后期运行成本,粮食烘干主要集中在夏收和秋收两季,如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烘干1吨粮食的各项成本高达100多元;若采用电作为能源,办理用电增容也较困难。


    针对问题,《意见》除了提出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推动降低用能成本以及通过优化布局并引导粮食烘干作业服务向油菜等经济作物扩展,提高设施装备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还明确在用电用气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扩大补贴范围,按规定按程序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


    “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湖北出台专项政策,对粮食烘干实行10%左右的叠加补贴,我们当地进一步整合社会化资金,按照每年烘干粮食数量实行每吨平均15至25元标准再叠加补贴,充分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湖北省荆门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发展中心四级调研员万正美说。


    用地难是另一大挑战。据介绍,烘干机占地面积较大,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按照日烘干能力60吨的普通烘干中心来测算,一般需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而粮食烘干和仓储用地性质一般为建设用地,存在用地指标少、申请办理难度大、程序繁杂等问题,直接影响粮食产地烘干能力的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本次文件强化了多部门协调合作解决现实问题,联合出台《意见》的6部门中就有自然资源部,在用地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安排。”谢奇珍说,《意见》提出对于直接依附于作物种植主业,必须与主业同步建设,无法分割独立存在的烘干晾晒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粮食烘干中心(点)建设,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快解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用地难问题。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成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电力、燃气、石油、石化等单位参与的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记者邱海峰)

    2023-05-24
  • 农业农村部部署全面加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22日召开全国远洋渔业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对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把风险排查、日常监测、应急处置等抓细抓实抓到位,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隐患。


    这是记者23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安全生产作为农业安全生产领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鲁蓬远渔028”渔船在印度洋中部海域发生倾覆后,农业农村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相关部门和省份密切沟通联系,尽一切可能搜救失联人员,同时举一反三开展全国渔业特别是远洋渔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派出5个由部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到9个远洋渔业重点省(区、市)开展督导检查。


    会议强调,要深入细致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所有远洋渔船一艘一艘“过筛子”式进行检查,对载人10人以上的海洋渔船逐项排查、逐船登记备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台账,既要全面排查共性问题,也要针对性梳理个性化风险,抓紧整治整改,全力提升渔船作业安全系数。要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企业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部门监管责任,务求通过严格排查整治形成有力震慑,倒逼经营主体从源头上重视解决风险隐患。


    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出海作业渔船的安全生产防范能力,坚持物防、技防、人防多管齐下,重点在改造提升渔船硬件设施、强化现代信息手段运用、突出抓好船员教育培训、建强监管队伍等方面下功夫。


    会议要求,进一步健全海洋渔业安全风险监测机制,梳理分析高危渔船群体、高发事故海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实施监测、评估风险、发布预警。与有关部门建立高效、协调的应急处置机制,细化完善处置预案,共同发力降低事故损失。

    2023-05-24
  • 甘肃省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甘肃省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841万亩,建成规模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46个;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等特色种植业任务落实面积进度快于去年同期;甘州区、榆中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苹果、马铃薯获批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文县碧口镇、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等7个乡镇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特色优势农业新突破。


    近年来,聚焦“土特产”,甘肃省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育品牌”,先后出台《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提升甘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一揽子政策,实施一系列举措,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呈现出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的良好态势。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甘肃省在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实施龙头企业“2512”培引提升行动,先后引进伊利、新希望、益海嘉里、圣农等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不断培育壮大蓝天马铃薯、前进牧业、中盛羊业、敦煌种业等本土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6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9.3万家。此外,着力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截至目前,已创建甘味肉羊、平凉红牛、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马铃薯和苹果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了六大产业全覆盖,临洮(蔬菜)、安定(马铃薯)、肃州(现代种业)、宁县(苹果)、凉州(奶业)、东乡(肉羊)、麦积(花牛苹果)、榆中(高原夏菜)、甘州(玉米种业)9县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会宁、民勤、临泽3县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2个乡镇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强镇。


    甘肃省同步开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认定省级园区30个。持续推进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甘味”品牌体系建设,“甘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连续两年在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排名第一。

    2023-05-23
  • “光明行”为三万多农牧民患者“明眸”






    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重获光明。





    车仁道尔吉白内障手术后走出手术车。





    “光明行”走进学校为学生筛查视力。





    “光明行”为农牧民送光明。





    治好了眼睛,车仁道尔吉能帮老伴干牧活了。


    “我想看看蓝天白云,想看看广阔草原,想看看家人的笑脸……”深受多年白内障眼疾困扰的牧民车仁道尔吉有这样的心愿,不久前,他终于如愿以偿。


    车仁道尔吉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巴润宝拉格嘎查的牧民,也是“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七年前,他发现自己右眼看东西模模糊糊,但一直没有在意。随着眼疾不断发展,他不仅不能分辨远处的牲畜,书上的字也完全看不清楚,加之腿脚也不方便,家里的重活都压在了老伴的身上,车仁道尔吉只能简单地帮着给牲畜喂草饮水,生活十分不便。


    去年,车仁道尔吉在嘎查微信群里看到了白内障筛查的信息,在家人的陪同下,去旗医院做了检查,在确诊患有白内障后,他正为怎么治疗、去哪治疗发愁时,“光明行”这个好政策,送到了“家门口”,送到了他的身边。


    近日,2023年全区“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走进了苏尼特右旗偏远农牧区,为眼疾农牧民送去“福利”,使他们重获光明、重拾希望。“怎么样呀,眼睛是否有异物感?”“手术后,现在能看清楚物品吗?”……随着一块块纱布揭下,众多老人的眼睛重见光明。


    内蒙古地处高原,是白内障高发地区。自全区“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以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医疗队行程161.82万公里,累计筛查眼疾患者1157732人,免费对困难家庭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4928例;儿童青少年护眼行动累计筛查2059296人,为4403人配镜,589人实施斜视矫正手术,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记者王晓博王鹏摄影报道)

    2023-05-23
  • 让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驻村工作队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吸引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


    “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弄新小学瑶族女孩韦菲向学校里的“哥哥老师”诉说着心中愿望,眼里闪烁着光芒。


    两年前,在凌云县驻村工作队的联系下,百色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队来到弄新小学,韦菲口中的“哥哥老师”便是支教队员。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


    过去,浩坤村的小学建在绝壁之下的棕榈洞中,一间茅草房便是孩子们的教室。由于硬件差、师资薄弱,直到2007年,村里才走出第一个大学生。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10年间,浩坤村走出61名大学生,昔日穷山窝成群飞出“金凤凰”。


    靠教育改变乡村面貌,浩坤村不是个例。这些年,凌云县各支驻村工作队聚焦教育扶智,创新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第一书记夜话”等活动,协调教育资源,蹚出一条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


    “教育振兴乡村,首先要转变村民们的观念。”凌云县驻村工作队队长秦娟说。曾经,弄谷村女生韦美双对上学读书兴致寥寥,经常请假回家放羊。秦娟和工作队员就专门带她到广西民族大学开展游学活动,感受学习氛围。看过了外面的大世界,韦美双慢慢改变了观念。


    师资缺乏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凌云县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百色学院等高校和有关慈善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先后为当地引入大学生支教教师109人,充实了乡村教师队伍力量。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驻村工作队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吸引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让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2023-05-22
  • 顺义区樱桃产业激活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乘着2023年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在北京顺义举办的东风,顺义区樱桃产业给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3年投资超过7200万,全区樱桃种植面积达7500亩,主要栽培品种包括红灯、佳红、拉宾斯等五十余个,年产量超过150万公斤,年产值超6000万元,近千亩设施面积为1200余位果农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独有的樱桃产业聚集区。





    政策扶植赋能樱桃产业高效发展


    为促进樱桃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按照北京市组委会制定的“一带、五园、一中心”的总体规划方案,顺义区将沿浅山五镇及重点樱桃产区打造一条樱桃产业带,该产业带建设也是十四五”期间林业产业的重要工作任务。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全区累计投入资金7200万元,建成设施樱桃暖棚近千亩,形成了以浅山五镇为中心的顺义区现代高效樱桃设施暖棚集群。相比传统露天樱桃,设施樱桃不仅能够避免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对棚内温度、湿度的精准调控,延长果实的膨大期、让樱桃分批成熟,单果直径可达35mm,能够提前1-2个月上市,且具有较长的储存期限,有力保障了果农增收,发展前景广阔。


    樱桃种植新技术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为进一步提高种植质量,确保樱桃品质,顺义区先后引进优质樱桃新优品种30余个,推广先进新成果、新技术10多项,樱桃栽培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让顺义樱桃连续多年在全国、北京市樱桃评比中获得金奖和一等奖。在已建成的近千亩设施樱桃暖棚中,果农创新采用矮化密植和独杆栽植的种植方式,配套自动温控系统和农艺小站等管理系统,通过对棚内温度、湿度的精准调控,延长果实的膨大期、让樱桃分批成熟,产量、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单果直径可达35mm,能够提前1-2个月上市,且具有较长的储存期限。同时,设施内全部采用蜂授粉的方式,提高坐果率,切实提高樱桃产量和果品品质。


    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助力果农增收


    在发挥樱桃种植传统优势的同时,顺义区大力拓展产业延伸,积极开辟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带动农户增收。区文化和旅游局5月20日成功举办第八届顺义樱桃采摘旅游文化节,发布3条顺义樱桃采摘旅游度假线路,将樱桃幽谷采摘园、北京市双河果园、北京人之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顺丽鑫园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樱桃观光休闲采摘园纳入其中,以樱桃作为核心纽带,串联起优质文旅资源,把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亲子研学、生态民宿等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顺义樱桃采摘度假旅游的魅力。文旅融合下的樱桃产值不断增溢,目前全市樱桃平均亩产值7318元,顺义樱桃亩产值已突破10000元,真正做到了创新增收。同时,也奠定了“顺义樱桃”在全市的发展地位,为顺义区樱桃赢得了骄人的口碑。


    樱桃产业已成为顺义区高效农业、优势产业、特色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顺义区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甜蜜经济”。

    2023-05-22
  • 聊城市莘县:送科技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

    名城早报记者何红岭


    5月17日,莘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果树专家薛兆希及林业经济科全体人员,前往观城镇西马沟村野猪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当前果树蚜虫防治、土肥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并现场解答果农的疑难问题。





    现场薛兆希讲解了当前果树管理的关键性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举办“田间微课堂”。在果实套袋的关键时期即将到来之际,为果农朋友传授了套袋前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等“科技兴农技术”。根据现场果农提出的果树栽培管理问题和难点,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就果树栽培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群众进行交流探讨,现场为果农指出问题、制定措施,增强果树管理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有效提高了果农管理果树的技术和本领。





    据野猪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马亚龙表示:“通过果树专家的讲解,进一步领会了蚜虫防治、土肥水管理的内涵,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林业中心的果树专家常来开展指导。”


    在下一步工作中,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不定期的举办“田间微课堂”,上门为果农朋友送技术、送服务,满足果农对果树管理技术的迫切需求,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5-19
  • 农业农村部部署“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和机械化生产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郁琼源、于文静)全国大范围小麦跨区机收即将由南向北梯次展开。农业农村部18日对高质量推进“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和机械化生产进行部署,要求全力确保夏粮丰收到手,坚决打牢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夺取夏粮丰收到手,对于稳预期、提信心、促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18日召开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暨机械化生产工作部署会。会议指出,“三夏”生产农时紧、农事重,夏收夏种环环相扣,尤其是今年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机收减损、机播提质都是关键环节。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全力以赴把“三夏”小麦机收和机械化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要抢抓农时精心准备。做好跨区机收通行保障、接待服务、用油供给,强化麦收信息发布和机具调度,加强“三夏”农机热线值班值守,组织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做好支援准备,帮助“小散偏”地块、机收有困难的农户落实作业机具。要常抓不懈机收减损。广泛开展专题培训、比武竞赛等活动,加强损失监测调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加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努力解决一些地方晾晒难问题。


    这位负责人表示,要采取综合措施提升机播质量。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性能播种机,推进实施“优机优补”,建强农机作业服务队伍,创新举措提升农机手播种作业水准,加快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用播种机部署到生产一线。要抓实农机安全生产。深入排查整治农机安全风险隐患,切实排除隐患确保整改到位,维护好农机作业现场安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形成安全生产合力。

    2023-05-19
  • 印江:乡村“法律明白人”护航乡村振兴

    乡村“法律明白人”护航乡村振兴。


    三月春风万物长。走进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坝区,眼前呈现出一幅山青、草绿、牛肥的唯美生态画卷。在杨家寨众富牛场,来自县、镇两级的司法工作人员正耐心解答乡村“法律明白人”和牛场管理员在日常经营管理合同签订履行违约、工伤薪酬待遇、采购物资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法律疑惑。


    杨柳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在杨家寨坝区组建肉牛养殖合作社,将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能人中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引进合作社内。


    “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和乡村‘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政策法律、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作用优势,实现牛场管理精细化、效益最大化、风险零发生。”印江县司法局杨柳司法所所长吴成胜说,目前杨柳镇培养了500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其中65名骨干是乡村“法律明白人”。


    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黄文涛通过参加杨柳镇司法所组织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并通过在线学法考试成为一名乡村“法律明白人”,他在带动村民发展众富养殖场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法带来的众多好处。


    “我自己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思维处理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务,并运用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我们在村民土地流转、牛场经营管理、用工、采购、销售等方面做到了依法办理。”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文涛坦言。


    养牛场有了法律明白人“护航”,其余几名合伙人心里就像吃下了“定心丸”。“学会了畜牧养殖相关法律,我们就有信心把众富养殖场经营好、管理好、发展好。”杨家寨村众富牛场合伙人涂帮海说。


    目前该村两个养牛场存栏肉牛640头,年底加上散户可实现1千头以上,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0万元、劳务用工工资35万余元,切实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印江乡村“法律明白人”不但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法治动能,还积极助力生态振兴。


    “最近天干物燥,村里森林面积大,所以我们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并遵守森林防火要求。同时还要保护好梵净山自然遗产地珍稀野生动植物等。”在紫薇镇团龙村一户种满花草的农家院子里,村民们围着村党支部书记柴华,听他宣传梵净山保护条例。


    地处梵净山西麓的紫薇镇团龙村,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村干部与村里的骨干法律明白人不定期利用会议培训、微信群发布,深入村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


    团龙村还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梵净山保护列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之一,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生态护林、护绿、护河、护村行动,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确保辖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生态福利。


    “去年我村成功创建‘无讼村’,目前正在申创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以此为契机,培育更多的乡村法律明白人,用法治护航梵净山。”柴华表示。


    近年来,印江严格按照“选、训、考、评、用”五步工作法对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进行提档升级,在农村培养了一支由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能人、春晖人士组成的高素质、结构优、用得上法律法规的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全县干部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出他们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五大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我们加大对全县5.3万余名乡村‘法律明白人’的运用,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特长,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助力乡村振兴,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印江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曾云刚说。(图/文梅亚军、杨文姜、刘再权)

    2023-05-18
  • 准格尔旗:乡村振兴尽开颜

    十年发展,精彩蝶变。十年振兴,振翅腾飞。


    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间间大棚生机盎然,一头头牛羊膘肥体壮,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十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空心村”到“产业村”,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丰盈城市“菜篮子”到鼓起农民“钱袋子”,准格尔旗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招,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不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集群发展牛羊产业,培育做强龙头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打造幸福宜居乡村,让准格尔旗的农业越来越强,村里环境越来越美,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乡村产业越来越旺,生活越来越好,农民越来越富。如今,在准格尔旗,一批批特色产业村,拉长产业链条,让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乡村大变样,农民幸福生活节节高,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千亩水稻田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风景美如画。十二连城乡人民政府供图


    现代农业让“振兴之花”越开越艳


    “优蔬碱米小杂粮,羯羊肉牛满山果”是准格尔旗乡村发展、产业兴旺的真实写照。在农业发展中,准格尔旗把致富“金点子”、新技术送给农民、送到田间,还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农民端稳粮食“饭碗”,托稳准旗农业经济底盘。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农民用上了高科技,无人驾驶播种机来耕田,奏响春耕交响曲。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在十二连城乡春耕大地上,无人驾驶播种机代替了人工作业,无人驾驶播种机来耕田,让农民用上了高科技,该播种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设置行进路线、行驶速度、播种行宽和播种量,奏响春耕交响曲。


    春耕,在大地上,更在大棚内。温室大棚是农户的“聚宝棚”,更是点赞的乡村产业。近年来,准格尔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延伸,相继在草莓、香瓜、西瓜等种植产业基础上,发展荷花、樱桃、火龙果、柑橘等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蹚出乡村振兴蝶变路。





    在准格尔旗暖水山地苹果产业示范基地,一批批游客喜来苹果旅游季打卡。张宪丽摄


    “神奇砒砂岩,暖水苹果甜。”暖水乡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护生态”到“谋致富”,以苹果为龙头产业,建设千亩苹果产业示范园,延伸苹果深加工产业链,将苹果产业做成“生态样板”,让“生态之林”变成“绿色产业”,铺就一条“绿富同兴”的富民路,让暖水山地苹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据了解,2019年底全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2年,准旗耕地面积111.2万亩,牲畜存栏84.49万头,粮食产量4.81亿斤,全旗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4元,增长7.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位。大路镇小滩子村和准格尔召镇准格尔召村成功申报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布尔陶亥苏木尔圪壕嘎查、龙口镇大口村、十二连城乡兴胜店村成功申报创建2022年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


    到2025年,准格尔旗要实现“十万亩苹果、百万亩山杏、百万亩沙棘”的基地建设目标。力争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共同富裕先行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幸福图景,让乡村振兴之花越开越艳。


    “村企联姻”助力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万牛养殖项目、百万生猪生态循环全产业链项目、100万只肉羊养殖屠宰仓储物流基地、“企地企民联手,共建美好生活”专项行动……一项项创新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招牌产业蓬勃发展,一支支人才团队聚拢而来,让“土地为媒”巧生金、“村企联姻”共双赢,更让农民和脱贫户吃下“定心丸”,铺就出乡村振兴光明路。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群众才能富裕。2014年,布尔陶亥苏木蒿召赖嘎查在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成立了以生猪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准格尔旗雄风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60多户养殖社员“抱团取暖”,生猪年出栏达5000头,让“空壳村”变为“致富村”。2021年,布尔陶亥苏木还通过“企地共建”,引进百万生猪生态循环全产业链项目,相继在李家塔村和铧尖村配套了扩繁场和育肥场,让生猪养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硬角儿”。


    在乡村振兴战中,驻村干部是农村工作推进的生力军,更是乡村振兴的“硬核纽带”。目前,准格尔旗已累计向全旗158个嘎查村选派2367名驻村干部,他们想思路、谋发展,凝聚“扶贫联智、产业联推、环境联抓”的合力,多方协调,捆绑发力,引领带动发展肉牛、碱稻、山杏、海红果、小杂粮、矿业服务等主导产业,推动全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嘎查村集体经济,绘就出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温室大棚里的新鲜蔬菜成熟,种植户采摘黄瓜,并展示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张宪丽摄


    据了解,2022年底,全旗158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1.8亿元,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2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村3个、超百万村34个,准格尔召镇忽吉图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308万元,居全旗村集体经济收入榜首。


    如今,准格尔旗聚焦“快步跑、争一流、作贡献”,按照规模化养殖、特色化种植的发展思路,以着力打造“三园”“三基地”“一个新农村”为总体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正努力探索乡村振兴鄂尔多斯样板下的“准格尔路径”,走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老百姓在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张宪丽)


    来源:准格尔旗委宣传部

    2023-05-18
  • 贡井桥头镇:筑牢“耕”基,让每一寸农田成为丰收的沃土

    今年以来,贡井区桥头镇按照“早谋划、早发动、早部署”的要求,在大力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同时,全力组织耕种生产、全面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粮袋子”。


    一场春雨贵如油,雨水的到来不仅给万物带来了盎然生机,也掀起了生产热潮。


    近日,在桥头镇团结村的农田上,施工机械轰鸣,村里正在建护坡、清沟渠、修便道;更远处,村民们正在新开垦的撂荒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锄地、有的栽苗……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


    近年来,团结村整治了340余亩撂荒地,采取“村集体经济+业主+农户”的模式,通过自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粱+大头菜+羊肚菌”轮作订单农业,开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一边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一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抢抓农事春耕备耕,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持续为村里引进的种植大户服好务,做好要素保障,在产销对接、提供种植技术、帮扶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春耕生产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齐头并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团结村支部书记余庚友表示。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


    桥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扛牢耕地保护责任,我们严格落实镇田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镇级包片联系村,村级分片包干化’管理,做到分级管理、全面覆盖、责任到人。”


    去年,桥头镇已完成耕地恢复举证754亩,超额完成336亩。同时,依托“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整理细、碎、散土地2000余亩连片种植,推动“优化、集中、连片”实现农田种植面积增量。


    据了解,桥头镇将围绕耕地保障、产业延伸、农旅融合等方面谋划好“后半篇文章”,将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结合,积极扶持致富能人、种植大户和群众耕好地种好粮,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大地回春,遍野农桑,美妙的春耕乐曲仍在桥头镇的土地上回旋飘荡。今年,桥头镇还将在各村实施规模化种植玉米、高粱、水稻等优良品种农作物12000余亩,切实为完成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李惠玲)


    来源: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2023-05-17

  • 首 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