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伦贝尔农垦:备好春耕多打粮

    又到一年春耕时。耕地规模居全国农垦系统第三位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抢前抓早,全力做好备春耕生产,广袤的黑土地上正掀起备春耕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作为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压舱石”的作用,在备春耕时节,集团公司上下全力做好春耕前期各项保障工作,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扎实推进粮食生产,让“中国碗”装上更多优质的“农垦粮”。


    2023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粮扩油的战略方针,科学制定种植计划,保产量、促提升。集团公司预计农作物种植面积576万亩,其中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种子是关键。在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古里农牧场公司的实验室里,黑河51、华疆34、嫩奥8等各种各样的大豆种子均匀“播种”在湿润的沙床上,正在接受“考验”。


    为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统一标准,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按批次对大豆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力求获得最标准的实验数据,之后还要对种子进行机械精选和人工复选。


    “我们将随机抽选的400粒大豆种子混合后均匀分成4份,这样既能保证抽选种子的随机性,也能体现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目前的结果显示,豆种的发芽率都在96%以上,这为高标准、高质量打下了好的基础。”古里农牧场公司生产科长王军旗说。


    备耕春耕,农资先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早谋划早部署,去年底就完成了基层单位农药、微肥、化肥采购情况的统计汇总。春节过后,各基层单位化肥陆续进场,目前储备量已实现过半,3万多吨种子已全部到位。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在科学选肥、用肥上狠下功夫。三河农牧场公司工作人员今春采集了258份土壤样品,送至专业机构检测不同地块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再根据测土配方结果和往年种植经验,科学调整化肥投入量及各种肥料施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率。


    三河农牧场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张晓斌介绍:“公司的56万亩耕地分布在10个农业生产连(队),由于地区跨度大,不同地块的各种成分含量不同。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的原则,调整肥料营养配比,让农田吃上专属‘营养餐’”。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每年新增采购国内外先进农机具1000余台套。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大数据平台等现代科技应用的助力下,开启了智慧农业模式,生产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日益提升。


    今年备耕阶段,集团公司携手国内外多家农业机械合作企业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提升驾驶人员对现代农机具的使用水平。集团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对近万台农机具和水利设施进行检修,确保各类农机具和设施等达到最佳状态,优质高效服务于春耕生产。


    在呼伦贝尔农垦,越来越多的“农机达人”在田间地头钻技术、搞发明。大兴安岭甘河农牧场分公司第一连(队)职工孙元国被大家称为“黑土地上的发明家”。30多年来,他完成技术创新、研发项目20多项,获得了9项国家专利。他新近研发的扫茬机,解决了大豆和玉米播种机耕地中前茬残留作物根茎影响播种的难题,既保护耕地又降低了作业成本,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不负春光,不负农时。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正全力以赴抓好备春耕生产,力争赢得主动权,打好开局战,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记者李玉琢通讯员王敏谭玉娇)

    2023-03-24
  • 一桥跃两岸,孤岛连双城,海南省海口市北港村——海岛路通 幸福花开(倾听)

    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全景图。





    执法巡逻车行驶在硬化后的村道上。





    大桥通车后,村民驾车到海口市购物。





    北港岛沿海滩涂上,游客在赶海拾贝。


    以上图片均为王聘钊摄


    核心阅读


    海口市美兰区北港村,位于孤岛北港岛上,从前村民进出岛都靠坐船。2019年,海文大桥建成;2021年,北港岛互通工程通车。一桥跃两岸,天堑成通途。


    村民们结束了400多年来靠船出行的历史,建起了新房子,吃上了旅游饭,教育和医疗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近日,记者走进北港村,近距离探访两年来的新变化。


    午后的北港岛,海风拂面,汽笛声声,游客络绎不绝。


    渔船靠岸,卸下满仓渔获。海鲜店老板饶朝明一早便等在码头,待鱼虾落筐,挽着袖子上前挑拣。附近在沙滩拾贝赶海的游客们也凑过来,挑选新鲜海货。“游客多,生意好,忙不过来了!”饶朝明喜眉笑眼。


    这里曾经是一座孤岛,人迹罕至、土地贫瘠。岛上的北港村是海南省海口市唯一的岛屿行政村,位于海口东北部的近海,东与文昌市铺前镇、西与海口市演丰镇隔岸相望。村民2000多人皆是渔民,每日捕鱼摇橹运到市里,既折腾又难卖上好价钱。


    2019年,海文大桥建成,一桥跃两岸;2021年,北港岛互通工程通车,天堑成通途。通过上桥匝道,无论到海口还是文昌,都是“一脚油门”的事。北港村村民们结束了400多年来靠船出行的历史,开上轿车,盖起楼房,还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便民路——


    “楼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


    如今,从海口江东新区驱车前往北港村,先上海文大桥,再下北港岛互通匝道,只需10分钟的车程。


    若放在几年前,走这趟路得先开车绕过整个东寨港,到文昌市铺前镇,再从渡口换乘渡船上岛,路程足足多上10倍,多花4个多小时。那时,村民日均出行450人次,渡船每次最多坐31人,一天要发船近40趟次。


    过去,对北港村村民来说,要盖房,运材料可不是易事。建一栋二层小楼,把材料从文昌市运到北港村,得把材料装袋装船,到了岛上再卸货,需要运30趟船,4个多月才能建好。


    10年前,村民陈才霞建水泥房的时候,所有的材料都靠货船运进岛,运输费几乎高过材料费。


    而眼下,进出岛的路一通,水泥再也不是“奢侈品”了。


    北港村村民、村委会原主任陈奕军掰起手指算账:一辆小货车能装6吨沙,运一回抵得上两趟船;两个月就能建好一栋房,花费还少了一多半。现在,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就好像一夜之间,楼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他感慨道。


    不再闭塞的北港村,由里到外都焕然一新。垃圾清运车开上岛,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用水方便多了。


    政府先是出资修建了4.9公里长的环岛路,如今又着手改造起村里的土路。据美兰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港村巷道硬化铺设项目共铺路7135米,投资额为600万元,今年2月底已经全部完工。


    “家门口踩了半辈子泥,没想到能过上‘出门硬化路,抬脚就上车’的生活。”村民陈琼艳满是欣喜。


    “小岛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热闹啦。以前想都没想过这样的好日子!”陈奕军乐呵呵地说。


    幸福路——


    “娃娃们都能去镇里读书了”


    两年前,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通车的那天,村民们喜气洋洋,北港小学的老师陈奕雄心情却有些复杂。


    “学校里没有学生,马上就要被撤并了。”陈奕雄叹了口气。他是土生土长的北港人,18岁离家打拼成了一名水手,2004年回到家乡教起书,领着每个月600多元的薪水,一干就是十几年。


    从前北港岛交通不便,如果小孩想去铺前镇上学,得每天凌晨4点起床,光乘渡船就要花上个把小时。孩子没处读书,村民喊着“上学难”,政府便设立了北港小学。


    这些年,随着生活改善,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海口、文昌办学条件更好的学校,北港小学的学生逐渐流失。直到2021年被撤并前,仍有4名老师坚守在岛上执教,学生却只剩下了3个。


    “匝道一通,就知道要告别了。”陈奕雄虽不舍,但更多的还是高兴,“现在,从岛上搭车到镇里用不到20分钟,再也没人喊‘上学难’,娃娃们都能去镇里读书了!”


    一桥飞跃天堑,连通两座城市,也连着北港岛,连着民生民心。


    “过去大家有三怕,一是怕出行,二是怕生病,三是怕台风。”如今北港人不再害怕出行,教育条件好了以后,又开始关心起医疗和台风问题。


    作为岛上唯一的村医,陈明富在北港村卫生室干了20多年,对岛上医疗条件的改善感触最深。


    “早先医疗物资靠货船补给,几天一送,常常匮乏、紧缺。村民生了急病,救护车只能停在对岸的码头,等渡船载患者过去。”陈明富说,如今路修到了家门口,他随时可以开车到市区领取新一批医疗物资,救护车也能直接开进村里。村民们小病不用出岛,急病也不再恐慌。


    北港岛临海,最怕的就是台风。


    村民饶朝泰告诉记者,过去只要一到台风季,北港岛就海水倒灌、停水停电、一片狼藉。


    这些年,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北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避风港,推进防潮堤加高加固工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利用海岸带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能在台风夜睡个好觉,日子越过越舒心!”饶朝泰说。


    发展路——


    “吃上旅游饭,不愁没人来”


    放在过去,饶朝明从没想过自家也能吃上旅游饭。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挣钱盖起二层小楼,已经是周围人都羡慕的好日子了。


    “通桥那年,岛上头回来了游客,但当时村里没人做旅游。”饶朝明见着商机,果断将自家房子规划装修,开起了海鲜店。游客赶海挖到鱼虾蟹,可以直接拿来店里加工享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生意根本忙不过来,收入很可观!”


    北港村村委会委员陈文东介绍,来北港岛的游客,基本都是奔着赶海和观鸟而来,“以前是交通不便没人知道,现在路一通,每逢假期都堵车呢。吃上旅游饭,不愁没人来,还怕人太多!”


    路一通,思路也通了。“现在游客有地儿吃饭了,想过夜却没处住。咱家早年间建起了三层小楼,有些闲置的屋子。现在也想改造成民宿,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陈才霞说。


    下午4点,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记者环岛而行,北边潮来潮往,南边则是成片的红树林。潮水渐退,滩涂上爬出打洞的相手蟹,弹涂鱼顾自跳跃,四处都是鼓虾发出的“咔咔”声响。成群白鹭或隐于枝间、或歇在滩涂。不远处,一座高高的观鸟台正在修建中。


    这些年,北港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贯彻落实海南省有关休闲渔业发展的要求,鼓励渔民转产转业,推动近海养殖清退工作。曾经的穷渔村,如今已是“两岸红树夹古津”。


    人气旺,还得配套足。


    眼下,由美兰区乡村振兴局牵头的北港渔村乡村振兴项目已经施工过半。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共建设6个项目,其中包括在原北港小学闲置场地建设一座面积24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铺设沥青及道路硬化项目等。


    “以前北港是伶仃孤岛,现在却成了两座城市间的通衢。”北港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符少飘这些天格外忙碌。村民们有新的发展想法、乡村振兴项目细节要落实,周围的村子也想来学习,符少飘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


    远处,阵阵海浪拍打着防潮堤,忙着赶海的渔民、游客抬头看去,海文大桥凌空飞渡,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2023-03-23
  • 重庆永川:铺就茶文旅融合“致富路”

    3月22日,在重庆市永川区永荣镇乡村振兴就业园,小朋友在茶园拍照。


    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不断建设优质茶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此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茶文旅融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储加音摄

    2023-03-23
  • 乡村振兴|云南新寨:咖啡特色村的转型升级路

    高黎贡山脚下,怒江从峡谷中奔涌而出。早上,阳光穿透云层,轻盈地洒在了怒江畔的新寨村,万亩连片的咖啡树泛着新绿。


    新寨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种植咖啡已有70余年历史,全村咖啡种植面积达1.36万亩,这里有咖啡生豆、咖啡粉、咖啡花茶等多种产品,入选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曾经有一段时间,新寨村咖啡产业发展存在单一、粗放的问题,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一些村民不看好咖啡产业,甚至有人打算砍掉咖啡树种植其他作物。为推动传统咖啡产业的转型升级、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新寨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要种好咖啡,走精品之路,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说。


    在新寨村咖啡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精品化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为土特产走出大山插上腾飞之翼。





    新寨村咖啡体验馆二号庄园种植的咖啡树。新华社记者佟璐摄


    从前的新寨村通信设施不完善,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也限制了咖啡销售模式,大部分咖啡只能作为原料被低价收购。2019年,新寨村实现千兆宽带入户,2022年实现了5G信号覆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寨村线上线下电商互动、物流畅通便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保证新寨村咖啡的品质优良且稳定,需要利用窄带物联网技术对咖啡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多维度监测。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保山分公司金江杰介绍说:“地面设备主要监测降水量、雨水酸碱度等方面,再及时通过5G网络,将这些信息回传到后台,并在手机端实现同步。”当监测下的咖啡树指标显示异常后,技术人员会提醒咖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中国移动在保山累计建成5G基站2656个,实现全市所有城区、大型乡镇、景区、重点场景全覆盖。


    如今的新寨村,咖啡产值由2018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2亿元,产品卖到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杭州等地,还有一些出口至德国、美国。新寨村的咖农邵维宾说:“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有效管理咖啡树提供了保障,我今年计划用400亩地来种植精品咖啡。”


    包括新寨村在内,保山市的咖啡产业也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咖啡产量2.2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0亿元。


    不仅是种植环节,通过“5G+文旅”,新寨村规划打造了多个文旅基地。2021年,新寨村与深圳大学共建的咖啡图书艺术馆投入使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这里品咖啡、赏美景,在5G网络的保障下,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村里发朋友圈、拍短视频、直播连线。据介绍,去年新寨村接待旅游人次约11万。今年以来,每天有千余名游客慕名前来。


    咖啡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就业创业的目光。“在这里,我可以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来自山东的创业者沙苏苏说。从种植管理到咖啡豆烘焙处理,再到多渠道销售,她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家园”。





    山东女孩沙苏苏经营的夏茉咖啡庄园。新华社记者佟璐摄


    怒江之畔,木棉花娇艳绽放,星空帐篷、汽车营地、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正不断涌现,一幅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徐徐铺展。(记者佟璐)

    2023-03-22
  • 临桂:开好局起好步 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开春以来,桂林市临桂区多举措谋划部署,助力春耕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全力守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连日来,随着气温回暖,在临桂广阔的田野上到处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田间忙”的景象。


    “六塘镇建立‘三级包联制’,实行‘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下沉一线,面对面了解农户春耕备耕、家庭耕作面积、劳动力等情况;茶洞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专业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种子选购、化肥施用、农药配比等技术,开展差异化农技培训;中庸镇做好新一年‘两果一草一原种’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临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


    会仙镇镇长于咏君说:“我们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助力农民增收,党员服务小分队下村指导各村因村制宜发展产业,逐步形成了葛根、淮山、水产养殖、有机蔬菜、优质水稻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赋能乡村振兴。”


    各乡镇组织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帮扶人、党员农业服务队、党员春耕技术服务队等进村入户调研,掌握群众春耕需求,推广优种优法优技,引导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调优种植结构,突出特色产业。如,六塘镇牛角椒、芹菜,临桂镇甜叶菊,五通镇青皮甘蔗,茶洞镇、宛田瑶族乡罗汉果,中庸镇原种水稻等。两江镇引导种植大户育苗4000多万株精品罗汉果苗、200多万株五指毛桃等幼苗,推进优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该镇的高塘村蔬菜种植基地与桂林福达冷链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共建、共享、共富形式,探索一条党建搭台、村企共建、群众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前段时间开展春耕备耕水利清淤活动,临桂区的党员干部到我们这清理沟渠,今年种田都是用这个渠道的水,清淤非常及时,非常感谢他们。”临桂区四塘镇村民易华德说。


    该区春耕备耕水利清淤活动区、乡镇两级共11个点同时开展,确保了11万亩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水利部门联合乡镇针对去年冬天干旱造成今春水库蓄水不足问题,密切监视天气,加强会商研判,抓住时机,在南边山镇等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保障农事农业用水。


    据悉,今年临桂提早谋划稳定粮食生产面积64万亩,力争水果总产量45万吨以上、蔬菜产量68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11.6万吨以上。临桂做好了农村道路、农田排灌设施、供水、物流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衔接资金的谋划;农业部门安排120名农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此外,该区启动了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使桂林新区水系连通,相思江及支流四塘河城区防洪提升到100年一遇,下游农村防洪提升到5年一遇,农田淹没面积从2.8万亩减少至0.7万亩,有效助力春耕顺利开展。


    “我们今年重点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见实效。”桂林市临桂区委副书记谢静说。(彭胜发、张耀)

    2023-03-22
  • 乡村振兴这一年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这是大党大国的深长思考,也是洞察大势的深远谋划。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虎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总书记强调“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总书记沿村道边走边看,叮嘱干部群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调研时指出,“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


    暖心话语,映照初心。广袤的田野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呈现新图景。


    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南仲家村麦田里,种粮大户仲崇飞说:“今年村里粮食大丰收,科技上加把劲,争取来年再夺个好收成。”


    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房屋灰瓦红檐,院子里种花种草,扮靓乡村生活。“村庄好似大公园,巴适!”村民黄永全乐呵呵地说。


    一个个生动故事,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答卷。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享有更多实惠,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三农”工作的厚重发展成果,为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赢得了主动权。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


    今年4月10日,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谈起种子话题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今年6月8日,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走进太和镇永丰村稻田深处,放眼广袤田野,思虑深远:“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一粒种,一株苗,浓缩着“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考量,饱含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牵挂。


    谆谆嘱托化为“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的坚决行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战旱涝、促弱苗、防虫害,政策及时跟进,一系列硬措施精准到位,今年粮食再获丰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国粮仓根基稳固。


    “总书记说,我们村的名字寓意很好,‘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我们种地是越干越起劲。”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说起来难掩兴奋,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对他们坚持粮食种植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


    “我们克服极端高温、疫情等不利影响,今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000吨,创下新纪录!”李雪平干劲十足地说,现在村里实行了田长制,减肥减药,良种良机,新技术一个接一个,“我们有信心让永丰村越来越好,永远丰收!”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抗灾夺丰收,总产量达到13730.6亿斤,比上年增长0.5%。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稳固大国粮仓根基。藏粮于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10年提高7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藏粮于地,到今年底全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生产向绿,品质向好,“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优质丰富。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时时回荡在果农们耳畔。


    “总书记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南沟村果农刘润喜说,豆菜轮茬,物理防虫,标准化种植,今年他家17亩果园挣了20多万元。正是靠着好品质,“延安苹果”注册仅4年,就跃居中国苹果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


    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我国持续推动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6年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2万个,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现代高效农业动能澎湃。


    安徽省涡阳县正宇面粉有限公司制粉车间里,一粒粒小麦正在“变身升级”。“小麦加工成6种基础面粉,经过配粉制成馒头、面条、水饺等专用粉,加工成挂面、刀削面以及蔬菜面、胡萝卜面等特色面条,销往全国各地,身价涨了好几倍,今年能带动农民增收8600万元。”公司办公室主任曹鑫介绍。


    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249个。


    一季接一季,一茬压一茬,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迈上新征程,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调研期间,到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考察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产业振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对于祖祖辈辈靠种植葡萄为生的村民们来说,企业入驻村子,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也破解了销路难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总书记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城西门村第一书记茹苏力·买买提说,“如今村里修了宽阔的马路、崭新的文化广场,不少村民建起门面房,做起了生意,下一步我们要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一个个乡村成了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美丽蝶变。


    漫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坨子村,“和睦邻里”等12个特色主题庭院一院一韵,弱电线路整治消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蜘蛛网”,村庄更加亮堂。“环境好多了,住着心情都舒畅!”坨子村党支部书记崔如山感叹。河口区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压茬推进,各地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门口道路升级成了6.5米宽的沥青路,标识清楚,路灯敞亮,交通方便了,周末来采摘胡柚的游客多了起来。”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桐坑村果农马国平高兴地说。今年以来区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5.8公里,道路通畅促进百业兴旺。


    看全国,广袤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强化。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0%以上实现远程医疗覆盖,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


    ——资源要素加速流入,乡村成了干事创业的热土。


    河南省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沃地农场”大棚内,负责人张杏杏对着手机屏幕介绍“线上认养”的草莓生长情况。今年初,栾川面向全国招募乡村运营人才,张杏杏就是其中一位,谈起未来她信心满满:“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我要用自己的热情、知识和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宜居又宜业,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截至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52.2%。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120万人,发展热土、创业沃土,乡村人气越来越旺。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必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兴产业、促就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乡亲口袋鼓、脑袋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乡村产业扎根成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和茹手工茶坊里,红茶醇香扑鼻。“我家的茶叶都卖出去了,再买得等明年开春咯!”不远处,茶坊业主王菊茹和丈夫王柏和牵头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用房,正加紧建设。


    王柏和清楚地记得,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调研时的情形,“总书记在茶坊和我们一起炒茶,并买下两袋茶叶。他勉励我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如今,毛纳村已发展茶园面积572亩,超过80%的农户种茶,在茶产业带动下,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依靠种茶、采茶、制茶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有信心。”王菊茹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帮扶产业发展,截至10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3270.4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脱贫地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经受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实际增长4.3%。


    ——善治乡村加快建设,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反映的问题都有回响,‘急难愁盼’顺利解决。”甘肃省康县迷坝乡马莲村村民张波竖起大拇指,点赞乡里的“微心愿”活动。迷坝乡面向群众征集“微心愿”,建立台账,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参与,联合各相关部门,实打实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各地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积极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乡亲们精气神越来越足。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双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场上,“百姓名嘴”邱绍军创作的苏北大鼓作品,用大白话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引来阵阵掌声。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清单,组织志愿者“按单下菜”,“琴鼓村村行”“流动小板凳”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为乡亲们送去热腾腾的文化“大餐”。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全国所有行政村都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开设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全国现有群众文化团队的数量超过45万个,比2012年增加50%。各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新征程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全国广大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3-03-21
  •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双庙镇增光村——治理平台更完善 乡村生活更舒心(两会后探落实·关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②)

    核心阅读


    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设立“光荣榜”,激发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组织干部入户走访解释政策,征求村民意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增光村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平台,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未来几天全市范围内有大风天气,伴随扬尘和降温,请大家注意防范。”春耕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双庙镇镇长段晓元的手机里,各种群聊消息一大早就响个不停。


    刚从农业气象服务群里看到旗气象局发布的春耕气象信息,段晓元立马就转发到全镇各村党支部书记群里,还不忘加上一条语音:“提醒村民们加固大棚。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村民,最好能上门看看。”


    不到两分钟,这条消息就传到了增光村七社网格员刘鲜红的手机上。她这几天一直挂念着村里的吴玉珍老人,“老人今年96岁了,长期独居。正好上门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刘鲜红今年33岁,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还是“巾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穿上红马甲,佩戴上党徽,她朝老人家走去。“支部安排我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干了两个多月,感觉一是事情很细,村民的大事小情都要关心,二是责任很重,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村民前头。”


    发挥网格作用


    及时纾解困难


    整洁的水泥路上,农机往来不断,农家院里,吴玉珍老人刚刚晨起打扫,这会正晒着太阳坐着小憩。“吴大娘,我来帮您做高龄验证。”刘鲜红轻车熟路走进院门,拿出手机,老人的个人信息早已填写完成。“您看着摄像头,张开嘴,点点头。”


    “真是谢谢小刘。”吴玉珍起身招呼着刘鲜红进屋,“大娘上岁数了,玩不转这手机,孩子们离得都远,辛苦你隔三差五来一趟。”检查完庭院里的架子棚顶是否牢固,刘鲜红搀着老人走进屋内,烧上一壶热水。“吴大娘,您女儿给寄来了几件新衣服,快递刚到镇上,我今天去给您取回来。”


    “你们对我真好!”吴玉珍说。刘鲜红之前担任网格员2年多,她所在的网格有43户105名村民,每个人的情况如今她都了如指掌。“入户和走亲戚是一样的,村民和我们聊天时从不藏着掖着,经常是聊着天就把问题解决了。”


    近年来,双庙镇制定系列政策,规范网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员基础作用,健全网格自治、巡查走访、情况报告等各项制度,及时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段镇长,这是干吗去?”来到镇上的快递点,取上老人的衣服,刘鲜红迎面遇上了段晓元。他正忙着把一桶食用油和一袋面粉往车上搬运,“去趟杨树明那儿,他家的新房刚装修好,我看看有啥需要帮忙的。”


    杨树明今年57岁,因为残疾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2021年被村里识别为监测户。2022年,双庙镇的所有村民小组都成立了“微治理小组”,将最基层村民面临的问题逐条梳理,逐级承办,逐步解决。杨树明所在的村民小组将他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并提交村民大会审议。


    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杨树明的住房被纳入了危房改造项目。如今,杨树明不仅建起了新房,还干上了村里的公益岗位,为村社打扫卫生,加上各类补助,基本生活保障不成问题。


    段晓元说,针对过去存在乡村治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双庙镇制定并完善了《双庙镇推进乡村治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六条意见》,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同时促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党员积分管理,积极引导党员担任网格员,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新的平台,使党员成为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顶梁柱、主心骨”。


    设立“光荣榜”


    激发责任感


    在双庙镇每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墙上,都有一张村规民约“光荣榜”,上面列着每家每户每月的乡村治理得分。得分最高的家庭旁边还写着“最美家庭”的字样。


    在增光村,村民姜采泓是出了名的爱干净。她家的房屋紧邻路边,车来车往,难免带起一些尘土。然而走进她的家中,院子里干干净净,房间内一尘不染。“我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我家在马路边上,卫生都能搞好,你们有啥搞不好的?”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人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此外,她还专门购买了全套理发装备,为村里老人义务理发,每次镇里和村里举办公益活动,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村里挂上“光荣榜”后,将人居环境、社会公德、公益事业等都纳入评分标准,姜采泓一家常常位列前几名,2022年还获评增光村“最美家庭”的称号。“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就做了点小事,有啥值得表扬的?”姜采泓说,“后来想明白了,这不光是对我们一家人的鼓励,还是对全村人的引导。”


    “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更详细的评分标准,将积分和村里的爱心超市挂钩。积分高的家庭,不仅会得到挂牌表彰,还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增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忠说,村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家最在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福利,而是精神上的奖励。“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设计,激发村民的社会责任感,村民们越来越团结,大家比着做好事,风气原来越好。”


    近年来,双庙镇落实“一村八化”乡村治理模式,推动议事民主化、主体多元化、规定标准化、责任网格化、服务订单化、诚信契约化、手段智慧化、评定星级化,对群众公认的善行义举等先进典型设立“光荣榜”,利用网络、广播、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敲锣打鼓上门挂牌。


    “我们进一步将诚实守信、干净整洁、邻里和睦等作为标准,评选‘诚信榜样户’,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资源共享、群防群治’的乡村治理模式。”段晓元说。目前,双庙镇已评选出102户“诚信榜样户”。为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镇里还联系当地的农商行为诚信榜样户开辟低息、快捷绿色放贷通道,为诚信榜样户发放贷款1100万元。


    政策落得下


    意见上得来


    “让大家种小麦,补贴都有啥?”“我家20亩地,种多少小麦合适?”……增光村会议室里人头攒动,一场主题为“小麦种植推广”的村民会议正在进行。


    一开年,“小麦种植”成为双庙镇各村会议上的热词。今年,巴彦淖尔市党委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小麦种植。如何将上级部门的政策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行动,这是双庙镇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每逢重大事项,增光村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形成初步意见,经组织村两委成员充分讨论后进行表决形成商议意见,再将商议意见提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将审议意见提交村民会议进行决议,各环节的结果一律公开。


    春节假期刚过,增光村就召开村民会议,邀请杭锦后旗农牧局的专家和双庙镇有关负责同志,为村民们讲解小麦种植的扶持政策和技术难点,同时征求村民们对于有关问题的意见。在热烈的讨论中,小麦种植的任务框架逐渐形成。


    “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平台,但如果召集村民开会太频繁,耽误农活不说,大家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刘建忠告诉记者,“我们将政策内容和补贴信息编辑成一条条短消息,在各村民小组群里发布,把功夫下在日常。”


    与此同时,双庙镇全体干部化身“推介员”,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发放宣传资料,将政策解释给每一位村民,把握好春耕这一关键时期,确保小麦种植任务落实到户、落实到地。


    在双庙镇,几乎每个村民手机里都存着一两个镇里干部的微信。近年来,双庙镇推动“群众上访”转为“干部下访”,出台政策规定干部每年入户走访的次数,坚持带案下访、开门接访,2022年累计接待群众371人次,把政策信息送到最基层的同时,也能发现生产生活一线存在的问题。


    打开段晓元的手机,各村村民的微信有上百个,“村民们遇到问题先找网格员,网格员解决不了的找村干部,村干部解决不了的找镇长,镇一级解决不了的,我带上村民去找上级领导。要确保所有问题都有出口,所有诉求都有回音。”


    (薛来参与采写)

    2023-03-21
  • 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的重要内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实施,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1%升至6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45∶1;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大幅改善,城乡发展更趋协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扎实实把全国两会的部署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扩内需,稳投资,广袤乡村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仍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也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广袤乡村大有可为。


    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着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


    扩内需,释放农村市场潜力。


    开上新能源汽车,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留西村村民赵江波格外高兴。“新能源汽车下乡优惠了近2万元。现在出门办事,车一发动,说走就走。”


    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为充分激发乡村消费活力,各地区各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业,不断推进县乡村商业体系建设。


    增收入,让乡亲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留西村党支部书记李寅魁说,“村里有发展小麦、林果的,有开大货车的,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小汽车、高清电视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着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经营增效,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扩内需,稳定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8台挖掘机平土地、通水渠、修道路,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石芫乡金盘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热火朝天。“施工队全力建设,确保早建设、早受益。”村党支部书记陈惟彬介绍。


    “今年计划投资6600万元,改造提升0.7万亩农田,新建1.5万亩高标准农田。”赣县区农业农村局项目办主任曾俊说。


    “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农村空间很大。”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村水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通冷链物流链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扩大有效投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初步测算,未来5至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有近15万亿元。


    聚要素,畅流通,城乡经济联系更紧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方面城镇化的潜力还很大,对‘新市民’也要完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劳动力。”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将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助力。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物畅其流、人畅其行,为增强城乡经济联系注入活力。


    人才要素双向流动加快。


    “重庆几乎所有的大工地我都待过,从打散工到当施工员,收入翻了一倍而且很稳定。”来自重庆奉节的胡光荣从事建筑行业超过20年,各类工种技能烂熟于心,去年还取得了大专学历,实现技能学历双提升。


    “我们聘请经验丰富的果农进行日常管护,还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邀请专家做技术指导。”在外做工程的潘晓枫回到家乡湖北省广水市吴店镇王子店村,带着乡亲发展黄桃种植。目前基地有近10个品种,从5月下旬持续挂果到10月初,每斤卖到5元。


    进城就业,返乡创业,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2022年全国农民工规模达到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近年来,中央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政策措施,在资金支持、创业培训、人才聘用等方面,为一名名“乡创客”筑起梧桐巢。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到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灵活就业。


    科技要素助力循环畅通。


    河南省淇县朝歌街道石桥村的5G数字农业示范园里,高效节水喷灌机正在集中对拔节期的麦苗喷洒作业。


    科技嫁接农业,“长”出好效益。“5000亩小麦,借助定量遥感技术和农业物联网设施,3个人就能管理。”示范园工作人员姜智鑫介绍,精准化管理、智慧化种植,种植成本降低30%,小麦可增产8%。


    “主要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内蒙古五原县八里桥亿宝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毅宝介绍,黄柿子是当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解决保鲜难题,2020年起合作社投资720万元,政府补贴了1/3,建成6个容量500吨以上的冷库。


    采摘下来的鲜果,第一时间送入冷库急冻锁鲜,再用冷藏车运到上海工厂的鲜果原榨技术生产线。“土特产卖到大都市,身价噌噌涨。”合作社去年生产加工鲜果1200吨,实现产值3600万元。


    向农业强国阔步迈进,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近年来,我国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不断赋能,为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下沉,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目前,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313.8亿元。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今后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


    补短板,夯基础,融合发展增强后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让短板变身“跳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


    “过去污水排到路边沟塘里,气味难闻。自从污水管道铺设到村里,环境好了,生活更舒心。”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镇陆二庄村村民徐守军说。


    “您好,这是缴费凭证请拿好。”在灌南县新安镇东苑微社区便民服务站,居民潘国军不到10分钟就办完了新农保缴费业务。


    蒲苇随风飞舞,波斯菊大片盛开,古朴石板连接起一座座屋舍;做扎染、体验拓印、炒制野菜茶……走进位于山东省沂南县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观赏好风光,感受烟火气。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覆盖,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一座座村庄在产业链上纵向延伸,在功能上横向拓展,加速融入城乡经济循环,释放出乘数效益。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提高县域经济活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长江工业园,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26条全自动盖板装配线正满负荷生产。伴随订单量增长、新厂房建设,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开春以来,公司已从周边乡镇新招了200多名员工。


    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陈玺舟介绍,这几年,园区陆续布局电芯、电池结构件等核心组件生产制造产业,形成以动力电池、智能终端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也让更多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一季度,园区预计完成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就业人数增加超过600人。


    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域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迈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城乡共谱“协奏曲”,让高质量发展底盘更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本报记者朱隽王浩郁静娴宋豪新)

    2023-03-20
  • 信阳首届民间春晚颁奖大会在桃花寨召开

    2023年信阳首届民间春晚颁奖大会在桃花寨召开


    3月18日,2023信阳首届民间春晚颁奖大会暨桃花寨邀请赏花活动在鸡公山管理区桃花寨风景区举行。来自平桥区、浉河区和市直的19支文艺代表队,计400余人,还有当地的群众和游客约近千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此时桃花寨已是滿山遍野桃花盛开。这支庞大的文艺队伍,阵容强大。演员们虽然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但他(她)们组织纪律性强,舞台演出认真,艺术水平也高。顶着寒风,演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表演的有:《舞蹈》、《少林武术》、《古风舞》、非遗《舞龙》、《模特秀》等优秀节目。那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不能自拔。信阳梦之韵模特队表演的《梦江南》,悠扬回旋的古筝声,让人有了行云流水般的飞扬。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在人们的搀扶下,一位盲人走上舞台,她的一曲《我爱你中华》将这台演出活动推向高潮。阵阵悠扬的乐曲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让大山里的桃花寨沸腾起来了。活动中,还表彰了2023年信阳春节联欢晚会上被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团体获得者。(李建设蒋苏宁)





    图一《舞龙》





    图二《少年武术表演》





    图三《盘鼓》





    图四《舞蹈》





    图五《红歌合唱》





    图六观众





    图七演出活动总导演赵金亮在指挥。





    图八《歌舞》





    图九信阳梦之韵模特队表演《梦江南》。





    图十豫剧《朝阳沟》选段。





    图十一信阳桃花寨风景区副总经理常书铭(中)在向获奖者孟小勤团长颁奖。





    图十二信阳梦之韵模特队集体获得一等奖。


    【责任编辑:吴庆展】

    2023-03-20
  • 实施“四大工程” 谱写乡村振兴帮促新答卷

    2022年以来,淮安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筑牢基层党建堡垒为主线,把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精准定位,紧抓南集镇冯陈村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因地制宜、找准对策,谋项目、育产业,办实事、惠民生,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帮促见实效。





    深入调研,打造“暖心”工程。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带队深入挂钩村开展帮促工作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掌握冯陈村人口情况、基础建设、产业结构、村财收入等情况,并就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面临困难及想法打算与镇村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制定了务实的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将帮促工作落地落细落实。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在节假日前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累计送上慰问金和各类物资4万余元,为他们送去节日温暖。


    问题导向,推进民生工程。该集团发现在帮促村中困难群体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经过调研走访将1000多位老弱病残列为重点帮扶人群,帮助其购买“福村宝”惠民工程医疗保险3万元,切实解决了1000多名村民看病花销大问题。积极参与市委驻涟水帮促工作队消费帮扶活动,协调子(控股)公司购买大米、油等农产品11余万元。疫情期间累计向冯陈村捐赠口罩N95口罩500余个,防疫物品2箱。


    加大投入,推动项目工程。为进一步推动冯陈村乡村振兴的步伐,集团向冯陈村投入自有资金30万元,协调资金268万元。先后完成了冯陈村中心道路全面提质改造,架设路灯65盏,自有资金投入8万元。为了更好改善村容村貌,积极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推进涟水县南集镇农贸市场项目建设,投入自有资金42万元。后期该集团将计划围绕优质稻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冯陈村南埂9308水稻种植,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冯陈村进行科学无公害施肥指导,通过加工,在电商平台、大型企业等渠道进行销售,着力推动从“卖稻谷”向“卖品牌稻米”转变,不断夯实打造冯陈村稻米品牌。


    党建共建,加强红色工程。与冯陈村合作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帮助其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党员积分卡,凝聚村里党员力量。积极宣传帮促工作经验做法,扎实开展加强基层理论“进农村”宣讲工作,组织开展“礼赞新时代追梦复兴路”等宣讲活动,切实推动基层理论宣讲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认真持续开展书香淮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在村务宣传栏、书屋门口等位置张贴书香淮安宣传海报,定期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向村民宣传《淮安市居民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内容,为冯陈村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氛围。(淮投)

    2023-03-17
  • 萍乡市湘东区:党建引领激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

    萍水河是湘东的母亲河。沿河而下,一河两岸河流清澈,岸柳成行,烟雨朦胧,黛瓦白墙的小楼前后成排,一派烟雨江南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萍乡市湘东区强化“党建”系统思维,抓党建促巩固扩展脱贫成果、促乡村振兴,创新推行健全一套管理体系、完善一个服务平台、实行五项基本制度的“115”党建工作机制,打造过硬的基层党组织、过硬的带头人队伍、过硬的党员队伍,走出了一条富有湘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化繁为简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更美丽


    在湘东镇江口村,手工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瓷胎竹编第五代传承人张三石正在三石竹艺中心内手把手地为本地村民传授传瓷胎竹编指尖技艺。在他这里工作的江口村民有30余名,技术较好的村民每年能增收5万余元。


    张三石是土生土长的江口村民,也是村里的一名新党员。傍着一手竹编技术,他走出了江口,又回到了江口。回到江口的原因,在张三石看来是村里在党建引领下的嬗变打动了他。


    曾经的江口村虽然有山有水,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普遍不高依旧是实现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要想让江口嬗变,我们必须得从治理体系入手。”这是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群的第一想法。


    江口村将原有党小组、村民小组和网格重新组合,按照“地域相连、居住相邻、户数相近”的原则,建立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实施党小组组长、村民组组长、网格长、村民理事会会长、志愿服务队队长“五长合一”,同时,还设立了村民自治组织,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


    通过化繁为简,村里原先的4个党小组和10个村民小组变成了5个大组。责任更加明晰了、职责更加清晰了,大家干事热情也就更高了。村里还采取夜谈、夜访、夜学的模式把党小组会开成“屋场贴心会”。通过党小组会的博取众智、集思广益,村里的发展也有了朝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明确方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江口如愿走上了“农旅艺”结合发展的道路。


    “零799”的艺术区吸引众多艺术家入驻,鸬鹚烟雨的“诗和远方”引得游客纷至沓来,百合油菜花基地和农家乐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党建引领下,披上浓郁艺术气息外衣的江口村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走上了乡村振兴快车道。昔日的“空壳村”,如今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实现了华丽转身。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越来越多类似张三石的乡贤也回到了村里创业兴业,让江口村在致富路上更具烟火气。


    数字赋能的党建服务平台让农民更幸福


    “农保如何交?”“家门口垃圾桶需要换新”“假肢坏了,麻烦向残联申请更换”……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的“湘邻一家亲”基层治理的党建服务平台的大屏幕上,镇内村民需要办理的业务和办理进展完结情况均可一览无余。


    近年来,荷尧镇通过给党建服务平台数字化赋能,打造了“湘邻一家”基层治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从群众所需所盼入手,广泛收集群众诉求,推动党建服务从“端菜”向“点菜”转变。


    “现在大家都用上智能手机了,线上的点菜式服务让我们更多的针对性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问题得到解决的荷尧村罗家塘组村民林某反应的问题在线上平台及时得到反馈并解决后后,对镇里的党建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9月,林某家门口的道路上被村民晒上了稻谷,出行十分不便。通过扫描“湘邻一家亲”信息平台二维码反应后,党员中心户收到信息后转交网格长,网格长收到信息后立即前往现场,找到晒谷人,最终通过网格长老周耐心细致地给做工作,晒谷人同意并和老周一起将堵路石头搬走,清理干净了路面,大家出门也方便了,看着也舒心。问题解决后,老周将现场处理情况拍下来通过“湘邻一家亲”微信小程序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问题反映人林某,林某看到处理结果后,表示非常满意,同时给老周提交了满意评价。


    “湘邻一家”平台建立了问题“反映—处理—督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湘邻一家亲”微信小程序反映问题,“三长”及时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建立了问题“反映—处理—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真正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精细规范的乡村管理制度让农业更兴旺


    “我们村产业兴旺、村庄美丽、群众富裕,村民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村里变化这么大,关键是选对了带头人。”湘东镇黄堂村村民刘杰对村里的书记赞不绝口。


    得到群众认可的这位带头人,是黄堂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仲。今年48岁的李文仲,是土生土长的黄堂村人。商人出生的他在建筑、园林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回到村里任职后,通过规范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成为他带领村子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一招。


    从前的黄堂村,村上基础设施滞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发展是大家从来没想过的问题。2021年,刚走马上任的李文仲上任为尽快破冰,通过推出村民议事制度、村组民约制度、定岗联户制度、志愿服务制度、定期评比制度,实现村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目标,全村“党建+”加出了新气象,党员们埋头苦干,综治体从无怨言,志愿者带起乡风文明。


    管理制度完善了,大家对村里的发展也有了更大希望,把眼光放在了产业上。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黄堂村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黄堂生鲜超市,化零为整代销全村农副产品,年成交额突破百万;引进“世纪红”桔子园,采取合作社包销模式稳步拓宽销售市场;创新推出“一米菜园”,鼓励市民以年租认领土地自种,专供有机蔬菜;围绕生态旅游观光村的目标定位,打造以“乡村旅游—夜宵经济—杂基鱼塘—溶洞研学”为主的产业链条,即在“一河两岸三湾”周边打造野餐基地,食材全部来自本地生鲜超市,并以杂基鱼塘(基面种植玉米,池塘养殖鲫鱼,前者供给后者饲料,后者粪便肥基的良性循生态环发展模式)吸引中小学生研学参观。


    产业兴旺起来了,如今,走在黄堂村的田间地头,村民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处处干净整洁,文明新气象扑面而来。

    2023-03-16
  • 内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前,在东兴区富溪镇白马滩村,东兴区区直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身穿红马甲、佩戴党徽,手持扫帚、镰刀、铁锹等劳动工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对“四边两间”的芭茅、杂草、垃圾等进行清理。





    按照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部署,今年起,内江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像白马滩村这番热火朝天的场景将在内江更多镇(街道)看到。


    以眼所见带动所谋以真行动实现发展


    “要紧盯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整治无死角、见实效!”日前,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率队到隆昌市圣灯镇,实地查看该镇三台村环境治理进展,探索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标准、机制保障及方法要点。


    为因地制宜做好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按照《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和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重要战略部署,对2023年计划实施农村面貌改善的18个镇(街道)采取实地调研、实地指导、实地推动的方式,以眼所见带动所谋,以真行动实现发展。


    据悉,今年起至2027年,内江将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每年底纳入当年整治的镇(街道)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


    开展“五大提升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从垃圾乱扔到垃圾定点扔,再到“智慧”回收垃圾;从垃圾无人收到垃圾好几天收一次,再到每日清运。如今,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干净整洁,辖区内垃圾有专人清扫整理……春日暖阳下,透过资中县银山镇平安寨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变化,能看到人居环境真正得到了改善。


    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依托“五大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包括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六净六顺工程”(六净:场镇洁净、道路洁净、院落洁净、水域洁净、田园洁净、林地洁净;六顺:家具摆顺、农具码顺、柴草堆顺、畜禽归顺、车辆停顺、标牌挂顺),实现农村环境“净顺美”;以生活垃圾治理行动为抓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稳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农村“厕所革命”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实施“厕污共治”,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以生活污水治理行动为抓手,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厂站设施对乡镇政府驻地全覆盖,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系统治理修复乡村水环境和田园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面源污染治理行动为抓手,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等综合利用项目。


    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行动的过程中,将发挥政府部门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格局。


    开展专项督查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纪律保障


    “2020年6月,东兴区永兴镇青龙村4组村民廖某某、7组村民张某某未实施户厕改造,却有户厕改造档案及施工协议书,且均通过验收拨款1400元给施工方。”这是东兴区近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


    东兴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他们对2019年以来农村户厕改造项目实施突出问题开展全面摸排。发现落实户厕改造项目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到位、验收走过场、项目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东兴区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督促各级各部门把问题整改到位,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截至目前,共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督查105次,实地入户走访抽查4532户,发现问题546个,收集问题线索32条,给予党纪处分29人、组织处理9人,通报曝光1批次7件,追回资金0.28万元。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把这一项民生工程抓紧抓牢抓实,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东兴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俊钦)

    2023-03-16

  • 首 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