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书屋让阅读成为乡村生活新风尚

    每到农闲的时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田园社区的草原书屋内便坐满了前来读书学习的村民。他们中有的人在阅读养生知识,有的人在借阅种植养殖技术书籍,还有小朋友在阅读少儿绘本……浓郁的书香弥漫了整个书屋。


    “有个书屋挺方便的,而且就在自己家门口,这里的书籍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的阅读需求。”村民李红介绍,自从有了草原书屋,就经常和姐妹一起带娃来充电。


    田园社区地处东胜区城郊结合部,集中居住了罕台镇8个村和泊江海镇11个村的生态移民,社区包含1所小学、3所幼儿园、3家养老院。为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读书难问题,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在罕台镇田园社区高标准打造了示范草原书屋,并按照“书随人动”的原则,优化调整激活书屋资源,通过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式,在草原书屋原有基础上升级打造了中心书房,使草原书屋真正发挥服务效能,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城里人的阅读服务。


    “田园社区草原书屋中心书房设有少儿阅读体验和成人阅读2个功能区,免费向读者开放,为广大农民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看书、借书、换书、购书’+‘多元活动’的一站式阅读服务。”罕台镇田园社区草原书屋管理员吉木苏说。目前书屋藏有文学、政史、少儿绘本等可供借阅书籍3000余册以及可供购买书籍2500余册,每年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活动100余场次。


    为推动草原书屋提质增效,让阅读成为乡村生活的新风尚,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把加强草原书屋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实走深的抓手,切实打通群众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让乡村阅读蔚然成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以各草原书屋为基层文化阵地,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更多的渠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落地生根。


    “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党的文化宣传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打造主题丰富、内容精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宣传办公室主任张桂霞说。


    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元化阅读需求,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首创“鸿雁图书悦读”与草原书屋一体化改革,研发数字草原书屋平台,实现在线看书、听书和借书功能,从村村有书屋变为“人人有书屋”,进一步丰富了书屋内涵,让智慧阅读成为群众学习休闲新常态。(记者于欣莉)

    2023-03-15
  •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什么样、怎么发展——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一号文件”新提法传递哪些信号⑤)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松树坡村围龙王镇探索“村企共建”,发展集樱花观赏、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业态,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图为松树坡村九组的民居。


    王虎摄(人民视觉)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首次明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专家表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提出多年,但到底是啥样、咋发展,一直没有详细规定。此次文件回答了这两个关键问题,有助于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到2020年底已达7.7万亿元


    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这一经济形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在何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倪坤晓向记者介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明确指出“1956年,我国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随着多年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出现集体资产产权不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这个新型集体经济,新就新在不是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是更具活力和凝聚力的农村集体经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更多集体资产被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年来不断增加。“我们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契机,摸清了村集体资产家底,明确了产权。”东达村驻村第一书记滕飞介绍,在此基础上,村里种蘑菇、养牛羊、开展土地托管,2022年全村羊年存栏量6万只,年产平菇6万斤,土地托管年每亩分红达到57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35万元,村民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4200元。


    在江西省遂川县,昔日的荒山荒坡成为农民增收引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遂川县在全县185个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提高村集体收入。2022年,全县村级光伏电站发电量达1321.5万千瓦时,实现集体收入1576.4万元,此外还缴纳增值税404万元、享受减免30万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和村、组这三级组织的集体资产总额增至7.7万亿元(不包括耕地和其他资源型资产)。其中,有集体经营性收入但低于10万元的村级组织增长至24.02万个,较2015年增加28.45%;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至17.86万个,较2015年增长117.80%。


    因地制宜探索有效途径


    ——多样化发展,包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


    中国农村地域分布广、差别大,集体资产构成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实际管好用好集体资产,促进其保值增值,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多样化发展途径,包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倪坤晓说,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各地将因地制宜选择、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包括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整合资产打造优质物业经济,积极盘活村集体原有办公用房、会堂、学校、厂房、仓库等房产;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胜龙村通过提供物业服务、收取租金和摊位费等方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100万元。“我们村曾是个经济薄弱村,这几年得益于村子附近多家企业入驻,原本只有460多人的村子住进了800多名外来人口。”胜龙村党支部书记吴伟林向记者介绍,人气旺了,超市、小吃摊位越来越多,村里仅超市就开了5家,“我们把闲置的房产资源整理出来租给商户,收取摊位费和超市、饭店房租,这已经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卢晖临表示,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模式具有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等优势,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特别是资产入股模式,普惠性强、收入弹性大,推动集体经济收入‘水涨船高’作用很突出。”卢晖临说。


    在重庆市城口县巴山镇农民村,生猪养殖大户刘杰前些年想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块。“得亏股权化改革项目,我所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11亩土地和15万元现金入股,成了我的猪场股东。去年猪场出栏量达2000多头,赚钱后我立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了红。”刘杰说,今年准备再修2座猪圈,增加炕房和冻库,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预计分红金额还会增加。2022年,依托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等模式,巴山镇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178.1万元,农户分红达129.6万元。


    唤醒“沉睡”资产,农民腰包鼓起来。从全国范围看,2020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中可分配收益的部分近3500亿元,扣除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以及用于村、组公益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费用等,用于农户分配的部分为772亿元。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红累计已超4000亿元。


    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发展还不平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过半集中在东部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突出问题。


    从区域比较看,按照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7.7万亿元的资产总额中,东部地区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的65.5%;中部地区约为1.4万亿元,占比为17.6%;西部地区为1.3万亿元,占比为16.9%。


    从资产构成看,东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5万亿元资产中,经营性资产占比为56.4%,其他是公益性资产;中部地区的经营性资产占比为26.5%,西部地区的经营性资产占比为23.9%。专家解释,公益性资产的运行需要不断地投入费用,不能产生直接收益。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持续努力。”倪坤晓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不落实等问题,以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研究出台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关键因素。卢晖临认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是养懒汉、鼓励“搭便车”,更不能满足于“坐地收钱”,要充分激发“能人”“带头人”等乡土人才的积极性,让乡村能人领办集体经济,聚集资源实现创新。


    在四川省盐亭县黄甸镇,三学村建立起“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以乡贤回引工程为集体经济蓄力。“能人”们带动村民参与柑橘等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居间服务等,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


    “我家现在年收入已达到10万元左右,这得感谢村里那些帮我们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最强大脑’。”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榆岭窊村村民张如英说,这些年,先是在外办企业的“能人”回村带着大家发展产业,后来村里又建起人才公寓,10余名农业技能人才和20多名大学生住了进来。人才队伍强了,村里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收入节节高。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万元。


    倪坤晓认为,从长远发展看,既要从结构上着力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从规模上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应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倪坤晓说。

    2023-03-14
  • 盘活“土特产” 蹚出振兴路——四川荣县乡村振兴实践观察

    新华社成都3月12日电(记者袁波)稻菜轮作兼顾“粮袋子”“菜篮子”、新农人返乡种柑橘、茶园变身网红打卡地……位于四川丘陵地区的荣县依托良好生态禀赋,稳粮的同时,做好“蔬”“果”“茶”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文章,盘活“土特产”,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在荣县鼎新镇西堰村,黄瓜、茄子、花菜、小番茄等长势喜人。村民刘冬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我家种了30多年蔬菜了,每年种了一季水稻后,10月后开始种蔬菜,今年3亩小番茄和4亩茄子即将上市,小番茄平均亩产约8000斤,收购价每斤6元至10元,确保口粮的同时还能增收。”刘冬告诉记者。





    3月7日,村民在查看小番茄长势。新华社记者袁波摄


    “稻菜轮作模式已经有30多年了,既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不板结、土壤肥力不降低,还可以让农民持续增收。”鼎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刚文表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向土地要效益。


    为了延长产业链,鼎新镇还投资建成了育苗大棚、仓储物流中心。鼎新镇镇长黄静介绍,作为茄果类蔬菜大镇,该镇因地制宜发展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5万亩以上,产量25万吨,产值约6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荣县度佳镇和乐德镇,数万亩柑橘迎来了丰产期,黄澄澄的柑橘挂满了枝头,曾经的荒地变成了“花果山”。


    为解决村民分散种植销售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荣县建立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度佳镇李家嘴村就是受益村之一,村党支部书记毛国强介绍,该村有春见柑橘8000余亩,估计今年柑橘销售收入近亿元,约5000名农民“黏”在产业链上,柑橘已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在天宫庙村管护果园的返乡“新农人”黄吉彬笑着告诉记者:“60亩沃柑即将上市,平均亩产约6000斤,有老板出价2元一斤收购,我都没舍得卖,再等半个月左右,卖个好价钱。”


    度佳镇党委书记范雪莲表示,该镇立足柑橘特色产业实际,通过建立洗拣、冷藏、包装、仓储、物流、加工等一体化的产业链,全镇柑橘产值超4亿元。


    一场春雨过后,来牟镇一洞桥村的茶树冒出的嫩芽青翠欲滴,茶园里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茶人”。茶农邹淑娟忙着采茶,她说:“明前茶一斤鲜茶叶涨到了130元左右,茶叶采下来就可以卖钱,我们都是天没亮就去采茶。”


    “村里发展优质茶园1.5万亩,入驻茶叶加工企业9家,目前全村茶叶综合产值近8000万元。”一洞桥村党委书记程天祥介绍,当地带动村民扩种“黄金叶”“安吉白茶”等10个优质品种,正加快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行走在荣县的田间地头,可见农家乐、民宿、农耕研学等农旅融合业态。该县探索“集体经济+社会资金+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招商引资建设农旅融合项目,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带着经营理念回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在一洞桥村茶旅融合景区,一望无际的茶树顺着山势起伏绵延,小木楼民宿、骑游道与茶园相映成趣,已成了网红打卡地。


    村里利用闲置土地,与茶企合作共同打造集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民宿。民宿负责人李吉康说:“游客能体验采茶、品茶、亲子研学,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家门口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来牟镇副镇长代廷飞表示,该镇是四川省出口茶基地,借力“一带一路”远销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茶产值超8亿元,已形成集采茶、制茶、茶艺等为一体的茶旅文化,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不久前,荣县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荣县县委书记易冬表示,荣县始终扛牢农产品主产区县责任,抓好粮食扩面增产,高标准规划建设22个现代农业园区,形成“100万亩优质粮油+100万亩果、蔬、茶、油茶”的种植业发展格局和50亿元畜禽产业集群,并通过农旅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2023-03-13
  • 乡村振兴 我们这样干!

    合力打造乡村“共富工坊”


    ■钱建强浙江湖州南浔区港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中提到拓展传统农业范畴到更大范围的乡村产业范畴,既突出明确在一产基础上做好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又明确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并通过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来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此,我深有感触。


    这几年,港胡村一年比一年热闹,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行动,村里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甜。


    村民们齐心协力,往纵深处推进乡村振兴。村里剑指“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难题,重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如今放眼望去,农田连片、村庄集聚,游人如织,一派生机。


    这些年,村两委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实现内生发展上。依托本地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我们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建起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为种粮大户提供耕、种、管、收、储、碾、销全链条服务,打造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带动农户1200余户、种粮大户18户增收,实现多方共赢。


    现在,村里的废弃老民宅房经过改造提升派上了大用场,引进影视文化产业团队,植入动漫工作室、乡村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推出米宝乐园、米宝研学等活动,打造港廊儿童摄影小镇……港廊未来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


    未来,我们还将围绕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等场景,着力构建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南浔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此外,我们计划和邻村党支部一起,整合古村落资源,合力打造港廊未来乡村“共富工坊”,引入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特色民宿等多种业态,预计可以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本报记者窦瀚洋采访整理


    产业支撑要突出产业特色


    ■黄建平云南昌宁大田坝镇清河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要求。驻村3年,我亲眼见证这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小村子一步步发展起来,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清河村乡村振兴的步子越走越稳。


    我所在的村子在2018年按计划全部脱贫。为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2022年全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同比增长近18%。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特点,突出产业特色。我们村种植了约4000亩茶叶,为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我们邀请了昆明古德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村里讲授茶叶加工的技艺。新的一年,我们计划引进全新的产业线和更先进的制茶技术,打造更精致的产品,将茶产业由过去较为粗放的模式转为精细化生产,在市场中用我们的特色产品闯出更宽的路。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清河村种植了约1万亩核桃,过去光卖核桃原材料,一旦遇上市场价格走低,村民的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如今,我们在镇上引入了核桃深加工产业线,引进现代化生产企业,在本地就可以生产核桃乳、核桃油等产品,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民们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在清河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子里道路更加整洁,家家户户种花种草,不少村民还自发在墙上绘制彩绘,清河村正在朝着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方向持续努力。


    本报记者沈靖然采访整理


    大伙富了才是真富


    ■于君星河北邯郸南堡乡北寨前村村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中央一号文件,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字字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作为一名果农,我靠着不断学习成长为高级农技师,在“智富”的同时,通过技术的传帮带又成为“新农人”,和乡亲们一道在乡村振兴中奔向共同富裕路。


    我家如今年收入20多万元,在市区及村里都有房,家用汽车及各种型号的农用车有10多辆,生活过得像桃子一样甜蜜。别看我现在将林果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但当年因缺乏技术导致在果子上套袋失误而赔得“底儿掉”。从那时起,我认识到只有靠有技术含量的奋斗,才能成为“农业赢家”。


    从此,我线上线下报班学习,还向大专院校“取经”,慢慢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林果专家”。


    有了专业技术的加持,我注册了“农大哥鲜果缘”商标,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每个果子都可溯源。同时,当地政府帮助商超与我们果农对接,再加上网络平台销售渠道,我的果子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宠儿”。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富。我们这一带有种果树的传统,但大多数管理方法老旧,效益不佳。于是,我办起了“桃园夜校”,为的是让全村的农民都变成“林果专家”。我不仅自己上台讲课,还请来了专家教授“开方子”,从果树修剪、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等,让果农从中学到“真经”。如今,我们村8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用特色品种、错季上市等方法,搞活了林果经济。村里1/3的人家盖起小洋楼,几乎家家将代步工具换成了小轿车。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让我的干劲更足了。下一步,我想将自己的果园升级成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产学研基地,实现果品品质、品牌、效益和文旅产业的综合提升。再一个,我要把“桃园夜校”办得更好,把新农人培育工作做得更实、覆盖面更宽,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本报记者张腾扬采访整理


    让增收路越走越宽


    ■马英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新建村党支部书记


    春天来了,村里也忙了起来:上百栋大棚扣棚完毕,一车车的木耳菌包陆续进棚,工人们忙着挂袋作业。


    这几年,我们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不仅成功研发出羊肚菌在温室的反季节种植技术,还做强了黑木耳产业,今年同比新增挂袋黑木耳种植25万袋、地摆木耳20万袋。如今,新建村拥有木耳大棚、果蔬暖棚、光伏发电、农机合作社、鸭稻基地等6大产业,种植经济作物14种。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销量更是“节节高”。我们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将新建村特色产品推广出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年线上销售收入达600万元,前景一片大好。


    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腰包鼓了,村屯环境也美了。


    但最让人欣喜的,是大家的思想觉悟高了,村风民风正了,开展啥工作,大家都积极配合,这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加入到产业项目中,让增收路越走越宽。如今,我们村也从欠外债60余万元的国家级贫困村,变成了年收入超百万元的省级文明村。这些变化,让作为基层80后干部的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和自豪。


    2021年2月,驻村工作队和我个人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大家决心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多土特产能卖上好价钱,大家的增收渠道会越来越多。


    新的一年,我们将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羊肚菌、木耳等特色农业。同时用好汤原县的红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业,全村已经划出28垧土地,打造农家乐和采摘、观光、度假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本报记者张艺开采访整理


    种出红红火火好日子


    ■拉毛才让青海循化清水乡专堂村村民


    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里实施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集中连片搞种植,线辣椒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乘着政策的东风,我们又成立了专唐优质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近千亩,主要从事线辣椒种植,核桃、花椒栽植。目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乡亲们逐步告别了“土房土豆、土炕土路”的生活,走上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致富道路。


    人勤春来早,种植正当时。眼下正值优质线辣椒种植的黄金时期,乡亲们称我为“线辣椒种植全能人才”,还推荐我为村妇联主席。我感动的同时,也深知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要带领乡亲们种好小辣椒,种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一系列与老百姓相关的好政策,我们更应带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和乡亲们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了解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坚定了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决心。


    作为农民,我们感受到了中央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欣喜万分。我将引入科技力量,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人和当地科技协会常委,我将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带动村民把专堂村的线辣椒产业做大做强,努力让身边人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贾丰丰采访整理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徐昊铭湖北宜昌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书记助理


    2021年,我研究生毕业。尽管我可以留在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工作,但当家乡召唤我的时候,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我的家乡——湖北宜昌工作。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不留在大城市。一方面,我认为宜昌发展潜力很足,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宜昌优待年轻人的政策吸引了我,让我在这里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最终我被分配到伍家乡共联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


    去村里报到的前一晚,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紧张的是能否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那一晚,我失眠了。


    抵达共联村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和对农村的固有印象不同,共联村里安置房鳞次栉比,家家住上了楼房。街道干净整洁,市场坐落其间,每个人眼中都充满昂扬向上的眼神。这让我备受鼓舞,亲眼看到中国农村巨变,我的干劲更足了。


    我主要负责宣传和安全督查等工作。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六好先进人物”是我的工作重点,这有利于形成好的村风、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为了彻底摸清村民情况,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是常态,有时一聊就是一下午。村里人说我就像是他们自家的孩子。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真高兴!


    村子东南边有一片山,有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村子安全,我经常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上山巡逻。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春节假期,山上的积雪还没融化,我踏着雪在山上巡逻。天气湿冷,冻得我直打哆嗦。但当我在半山腰处回头,发现不远处的村子灯火通明,一片安宁祥和。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守护万家灯火,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驻村工作将近两年,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工作。在未来,我要继续学习,更深度参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3-03-09
  • 山东乡村振兴五年间:探路与担当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放眼齐鲁沃野,春耕春管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人气十足,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生机无限的“三农”新图景正在绘就。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当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五年耕耘不辍,五度春华秋实。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不断强化措施、勇探新路,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全省农业农村发生一系列积极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乡村富民产业快速发展,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农村整体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成效。


    开局之年,携希望和梦想再出发。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列部署。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山东将持续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现在小麦苗情很好,长势好于去年,相信今年粮食收成也差不了!”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还在地里带着大伙给小麦追肥、浇水。他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为农户托管土地2万余亩,通过培肥地力、种植“济麦22”“登海605”等优质小麦、玉米品种,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去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1300斤、1700斤左右,基本实现了“吨半粮”。


    不仅自己增产增收,魏德东还想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测土配肥、耕、种、防、收以及粮食晾晒、烘干、仓储等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大家一起科学种粮,为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魏德东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嘱托,坚定扛牢大省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2022年一半以上核心区地块单产超过1500公斤,实现“首战告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的背后,有新农人的探索,有硬科技的支撑。“要有好收成,首先得有适合本土的好种子。我们用了10年时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禾元376’,这个品种高产,抗逆性好,适宜山东高肥水地块种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泰安市岱岳区岳洋农作物合作社社长薛丽娜说,除了自主培育品种,合作社还建立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带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目前,合作社入社268户农民,每亩年增收约400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5万户农民走上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之路。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山东选育推广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同时,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要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山东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贡献了安稳的“粮袋子”、丰盛的“菜篮子”、多彩的“果盘子”。2022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达到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山东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标准化要质量,全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向品牌要效益,“好品山东”“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山东农产品均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22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94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24年领跑全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们将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支持‘吨半粮’产能建设,挖掘盐碱地潜力,探索黄淮海地区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路子。”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红旗说,同时,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蔬菜总产量稳定在88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850万吨。


    “五个振兴”协同推进


    激发乘数效应化学反应


    眼下,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的田园新城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是一个集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代村周边村庄1万多人就业,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更多村庄和农民一起富。”全国政协委员,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说,通过建立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代村去年村集体的各业产值达到38亿元,村集体的纯收入达到1.6亿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2万元。未来五年,要发挥好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通过田园新城建设,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庄、2.6万余名农民一起奋斗,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其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山东着力塑造特色产业,推动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竞相涌现……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筑就了农民增收的坚实基底,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2:1。


    既要抓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也要看全面、兼顾乡村振兴方方面面因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把“五个振兴”作为有机整体,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吸引有志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精选优质乡村产业项目,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合伙人,鼓励其以创办企业、技术入股、资金投入等方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合作,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市县两级共招募合伙人510名,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


    放眼全省,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加速集聚,全省11万余名基层人才通过“直评”取得中高级职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以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牢文化振兴这个灵魂,山东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习德润心、明理胡同、乡村夜谈等百姓宣讲品牌深入人心;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省级文明村镇达3941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坐落于五莲县潮白河河畔的白鹭湾美术馆小镇,草木蓬勃,溪田交错,天鹅、白鹭等众多鸟类在此栖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山野荒滩。“我们经过十年的持续打造,重新构建出了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群德说,自然美成就了小镇的产业兴,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康养产业等实现快速发展。


    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之路,山东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以上,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美丽庭院”287万户,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从2022年起,山东在全省村党组织中开展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立足扩大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将全省村党组织划分为“示范”“创优”“强基”三种类型,精准施策、集中攻坚,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村党组织滚动整建、全域推进、整体提升。


    为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五年间,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再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山东推动干部人才向乡村下沉,建强村级班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科技改革双轮驱动


    农业强省增添内生动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山东着眼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两个突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增添内生动力。


    如今,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育种跑出“加速度”。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通过集成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每年可育种6—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4倍、大田育种的5—6倍。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黄三角农高区不断深化盐碱地科技创新,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66.3%,高出全国平均近4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今年,我省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围绕粮食安全、农业智慧化、绿色发展等产业需求,重点开展粮食增收减损、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同时,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投入1.5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围绕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智慧农业创新、生态宜居乡村、绿色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科技支撑。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营楼村,村党支部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如今全村只有“一块地”,3160亩土地全部由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托管的模式,村民承包地面积和所有权不变,每年每亩可获得700斤小麦或折合成相应价格的收入,还能腾出空来外出打工,赚取工资收入。”营楼村党委书记赵记茂介绍,村里统一托管土地,由于减少了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农田面积扩充了10%左右,扩充农田收益由村集体获取,每年可增加收入50多万元。改革让营楼村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也点燃了乡村快速发展的引擎。


    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山东不断强化举措,着力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改革激活农业农村“一池春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既强“硬件”也抓“软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环绕,流水潺潺,风景优美,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年,当地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注重乡村建设。“我们实施了村庄绿化、墙体美化、街巷硬化、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国人大代表,马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肖舒荣说。


    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的同时,公共服务也更加便利。为了方便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马套村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提供社保、民政等多项代办服务;新建了卫生室,花费20多万元引进医疗设备,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做血压、血糖等基础检查。“我们努力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肖舒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山东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2年,山东25项农村基础设施网年度重点工程全部落地,累计投资1400亿元;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清洁村庄普及率达70%;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全省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车率100%、通公交率达到9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1%。


    强“硬件”,也要抓“软件”。荣成市将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搭建了农村信用管理平台,出台《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把移风易俗、慈善捐助、参与公益活动等26项美德诚信行为纳入信用积分管理,并与社会礼遇、基金奖励、实物兑换等挂钩。对信用积分等级高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旅游打折优惠等210项信用激励政策,可用信用积分在全市开办的200多家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


    “小积分”撬动了乡村治理“大能量”。“通过信用撬动、志愿参与、部门帮扶等方式,全市778个村实现环境整治、‘户户通’、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绿化美化、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八个全覆盖’,200多个村取消了专职保洁员,志愿者纷纷参与到清理管护当中。”荣成市市长郑跃文说,通过多元化信用激励、自发性志愿服务,当地还建成514家暖心食堂,为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参与志愿者3万多人。


    聚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山东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乡村善治行动,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信用+”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春为岁首,逐梦未来。山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扎实迈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毛鑫鑫于新悦)

    2023-03-08
  • 以实干创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 郁瑞芬委员: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


    “作为工商联的代表,当下重点关注的是重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以及中国经济的复苏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表示:“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与活力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提案。”


    因地制宜延迟相关支持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


    在《关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与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郁瑞芬从促消费、稳政策、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郁瑞芬建议,在促消费方面,坚持以消费链拉动运营链、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发展。2020-2023年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开展各种消费补贴、消费券、购物节等活动,鼓励“夜间经济、地摊经济”等新消费场景,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上述举措在2023年可进一步延续,并结合各地特点加大力度、扩展受众面,持续性激活消费力,带动产业链和经济发展。同时,市场主体需要不断创造消费新场景,链接消费新需求。她说:“新形势下市场主体需要读懂大势、读懂市场、读懂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消费者),围绕商业本质,积极跨界经营、发展综合服务,加速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便民消费新场景,满足多样化、便利化、品质化消费新需求。对消费模式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政府可通过相关引导支持资金予以大力扶持。”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自驱性极强,其发展信心主要源自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权益保护的法治环境。2020-2022年期间,各地政府出台了针对性强、帮扶效应明显的支持政策,如房地产/土地税减免、稳岗补贴、增值税留底退税等,也出台相关行业引导资金、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促发展政策。”在稳政策方面,郁瑞芬建议,对民营企业呼声高、帮助大的政策可再因地制宜的延续1-2年,帮助众多中小微民营企业度过难关。同时建议用好各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发展要素需求;鼓励和引导产业链链主和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基金+基地”模式,以主导地位和资源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共享发展资源,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做强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议题中,郁瑞芬提交了《关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做强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她表示,来伊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乡村作物、城市落户”的产业链建设,帮助产业链前端的种植户、养殖户更好地对接市场,帮助许多有志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成长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郁瑞芬说:“去年我们与央企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合作,发挥央企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等,形成合力,帮助乡村地区在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合作社+当地农业产业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性企业’的闭环,重点培育当地农业产业企业的能力、技术、标准的提升,从而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作为城市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平台,在相关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土特产’城市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是打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抓手。”郁瑞芬建议,提升农产业标准化。要将标准化融入并渗透到农业农作生产的全过程、各环节;以合作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合作社、供销社机制,以合作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风险保障机制。借鉴上海“百县百品”经验,政府立项,主流平台和龙头企业承接,实现基础农作物、初级农产品标准化及可检可溯,结合商品责任保险方式,实现让消费者放心买。


    同时,郁瑞芬还关注乡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青少年参加高层次教育的难点。去年,来伊份公益基金会在云南西双版纳支持了很多考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学费、交通费以及在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去解决。比如,“我们当时资助的一个同学,分数很高,本可以就读更好的学校,但却因为受制于路费,不敢填报路远的院校,错失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帮助这些从山里走出的优秀学生,享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将来他们能反哺家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供应链建设路径之一。”


    “2023年,作为商务部确定的‘消费提振年’,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连锁经营企业,将在消费提振、经济复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郁瑞芬建议,国家和各地政府在相关消费促进和产业提振政策中,更加关注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对产业链链主的培育、帮扶和推动,更好发挥连锁经营企业在“促就业、稳发展、提信心”方面的作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03-07
  • 新十村记

    编者按


    以时间为纵,以阡陌为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坐标点上,新华社湖南分社“十村蹲点”调研进入第三个年头。


    两年前,“十村蹲点”首次启动,三支融媒报道团队深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雪峰山脉,以蹲点手记的形式记录了十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千年跨越”。


    一年前,南方纷飞的大雪中,我们再赴“十村之约”,走进田间地头、村户农家,感受新时代的“十年之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40多年前,农村改革大幕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拉开。40多年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与支撑。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我们又一次奔赴三湘四水,把笔和镜头对准广袤的田野乡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开局之年,产业如何兴?民心如何聚?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如何高质量推进?内生动力如何激活?


    带着这些问题,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十村蹲点”小分队调研采访的足迹,从武陵山脉深处的土家村落延伸到洞庭湖区的田间地头。


    春令已到,三支小分队踏上归程。翻开厚厚的采访记录,一个个新意盎然的乡村故事“跳”了出来,它们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充盈着蓬勃向上的力量,让人倍感亲切——


    在《山乡巨变》的原型地,作家周立波梦里的“美丽花园”如今已成为现实,文学与现代农业在小村里完美融合,民宿、直播等全新业态应运而生;


    在“湖南屋脊”壶瓶山,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了后山村与外面世界的距离,一条“天路”成为村民奔向振兴的新起点;


    在洞庭之滨,转产渔民熊玉兰讲述了从“怕风吹”到“盼风来”的故事,洞庭湖四季不断的风里仿佛有了温暖的气息;


    在湘江之滨,在土家村落,我们还看到,新渠道让“一根萝卜”成功“突围”,新科技让“网红”辣椒种子遨游太空,新观念让古旧的吊脚楼变成弥足珍贵的文旅资源,新模式让种粮大户不再有后顾之忧,新职业让村民有了更广阔的致富门路……


    一个多月的蹲点调研,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城乡融合发展正蹄疾步稳,各类资源要素正在农村充分涌流,深藏于田野的潜能得以迸发。


    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张问卷,答案就写在广袤田野上,写在基层火热的实践中。


    整理“十村蹲点”的所见、所闻、所思,名为“新十村记”。


    新业态清溪春潮涌,“巨变”续新篇


    1955年,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家乡益阳清溪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山村,创作了以清溪村为原型的小说《山乡巨变》。


    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油菜花开时,走进清溪村,干净整洁的道路,白墙青瓦的楼房,绿树环绕屋舍,“山乡巨变”主题绘画旁,成群游客徜徉其中,享受田园风光。


    60多年过去,巨变从书中走进现实,清溪村成为当地居民的宜居乐园,山村浸润在书香里。


    百亩荷塘边,建有立波清溪书屋。它由村民卜雪斌的家改造而成,一楼是书店和会客厅,陈列展示周立波的作品,二楼准备设计成民宿。从春节到现在,书屋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还常有身着校服的中学生来此看书,一待就是一下午。


    “招待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他们谈论《山乡巨变》和立波先生的故事,内心很充实。”卜雪斌说,清溪村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许多游客都是奔着书本而来。


    王蒙、艾青、梁晓声等“作家书屋”也陆续落户清溪村,每一间均根据作家出生地、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设计装修,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空间。


    在“文学村庄”的巨大吸引力下,观光、餐饮、民宿、直播等多业态在清溪村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2018年,清溪村启动整村提质改造,对空间结构重新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开发,打造了连环画长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园等20多个景点,开发了精品民宿、清溪剧院、映山红花谷等旅游项目。


    “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农业也不再是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艰辛。”“90后”清溪村党总支委员邓旭东说。


    在清溪村北峰垸片区,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目前进入收尾阶段。益阳市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将在这里开展智慧生态示范建设,打造一个全程机械化的“无人农场”。“利用现代化技术,无人智慧农场能实现‘坐在办公室种田’。”公司负责人王磊说。


    与此同时,清溪村还与国联水产开展合作,建设小龙虾科研示范基地2100亩;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的指导下,1500亩稻鱼种养示范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1957年冬天,周立波为《山乡巨变》上卷写下结尾:“田野静静的,人们踏着路上的干雪,各自回到各自的家里,等待着开天,等待着春耕的开始,以便用自己的熟练的、勤快的双手,向自然,向黑土,取回丰饶的稻麦和果实。”


    60多年后,当文学、旅游与现代化农业融合为一,清溪村又在见证“山乡巨变”续写新篇。


    新基建水泥路通了,心也就通了


    春雨暂歇,云烟飘过山坡,茶枝吐出新绿。一条崭新的环村路上车来车往,喇叭声声,打破了空谷寂静,小小的后山村顿时忙碌起来。


    刚过正月十五,村民李琳收拾行囊,和老乡们约好自驾前往上海务工。以往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如今坐车一个小时就能出山。


    后山村位于湘鄂边界石门县壶瓶山,这里素有“湖南屋脊”之称。因山大沟深施工艰难,后山村是湖南省最后一批通水泥路的村之一。


    “刚开始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水泥砖头都进不来,村里人只能住木头房子。”村民李永冬说。多年前,李永冬曾参与集资修路,村民们凑钱把山路拓宽了一点,也刚刚够骡马驮货。


    憧憬着山外世界,看着脚下的黄泥巴路,村民们望眼欲穿。重峦叠嶂的大山像一堵厚重的“围墙”,困住了370多名村民的希望。“光靠村里力量,要想通水泥路,还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李永冬说。


    “后山村要发展,基础设施是最大的短板。”村支书覃杰说。


    转变的契机始于2017年。当年年底,湖南省政府提出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3.6万个自然村实施通路工程,总里程4.37万公里。


    2018年,在石门县交通运输局帮扶下,县、乡、村三级筹集资金修建了一条蜿蜒8公里的村路。这条玉带般的盘山路给后山村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当年年底,后山村就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路修好后,终于有老板来收购村里的农产品了,村里的规模化种植养殖也搞了起来,以往藏于深山的土特产不再为销路发愁。


    “公路进村只是一个开始,如今村里的新东西越来越多了。”覃杰说,敞亮的砖瓦房多了起来,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村里正筹备搞一个电商平台,把土特产放到网上去销售。


    行走在壶瓶山,后山村这样的变化比比皆是。壶瓶山镇提供的数据显示,近7年来,全镇基础设施启动项目1209个,其中新建扩宽道路382公里,硬化路面150公里,架设桥梁32座,完成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全镇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村级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壶瓶山镇党委书记周申武说,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边远山区群众物资输送、外出就医、上学读书等更为方便,同时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擦亮了“湖南屋脊”壶瓶山休闲度假、自然观光等旅游名片,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路通了,心也就通了。”覃杰说,在后山村村民的眼里,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而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一个全新起点。它拉近村里和山外世界的距离,更燃起了村民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新模式种粮大户村,有了新愿景


    久雨初晴,阳光暖暖地洒在沅江市共华镇福安村的田野上,油菜花随风摇曳,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2月15日,在福安村油菜花田里,村民们观看无人机演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泽国摄


    趁着好天气,福安村党总支书记钟学安正组织村民维修机械、搬运化肥,准备即将开始的春耕。


    如今干劲十足的福安村,在几年前还是个省级贫困村。“村子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1996年因决堤致贫,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少,守着一方沃土却发展不起来。”钟学安说。


    福安村96%的土地是基本粮田,种植结构调不了,加上地处蓄洪垸,办企业又没人愿意来。如何让村民有钱赚?思来想去,钟学安觉得还是要从“老本行”着手。


    福安村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村”。前些年,村里耕地有限,大户们凭借过硬耕作技术,纷纷外出租田种粮,足迹遍布湖南大多数产粮县,远的还到了江西、湖北。


    钟学安说,近些年走出去的种粮大户有200多人,多的包了上千亩,少的也有几百亩。大户出去了,村里的一些田却抛了荒。2018年,福安村成立益农服务社,试着把闲散土地流转起来搞规模化经营。


    “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觉得自己也会种田,为什么要把地给村里种?”钟学安说,为了获得村民们支持,服务社从没人要的173亩荒地种起,村干部们带头,甩开膀子干了一年。年底一算账,村集体增收7万元。


    4年下来,服务社流转的土地规模由当初的173亩扩大到近3000亩,还建成了烘干厂和储粮仓。一些“老把式”也纷纷把田地流转到村里的服务社。


    早春的暖阳下,记者与钟学安在田埂上边走边聊,来到村里刚建成的烘干厂。打开大门,一阵稻谷的清香弥散开来,已经打包好的稻谷整齐码放在仓库中。


    钟学安抓起一把细长的稻谷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种的优质稻,烘干之后便于存储,还可以实现错峰销售。“优质稻谷现在每百斤最高能卖到185元,比刚收获时还高出三四十元。”


    钟学安说,福安村的益农服务社是由全体村民持股的,服务社赚了钱,村民人人有份。这几年服务社干得红红火火,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150万元。


    “村集体收入,除了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他都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助学等民生项目。”钟学安说。


    福安村村部旁,一座新建的榨油厂已经封顶,预计4月份即可投产。钟学安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推广“稻油轮作”,利用冬季闲田种植油菜。榨油厂每年可加工6000吨油菜籽,不仅能“消化”福安村的油菜籽,还能带动四乡八里的产业发展,“牌子早就想好了,就叫‘喜福安’!”


    新渠道萝卜“突围”了,村民乐呵呵


    “我们村的萝卜特别好!你尝尝,口感脆爽、味道清甜!”56岁的萝卜种植大户阳加军拔出一根白皙修长的新品种“水果萝卜”,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走进涟源市桥头河镇新塘村,田野间满目青翠,萝卜、白菜、芹菜等各式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刨土、采收、装车运输,一派忙碌景象。


    新塘村所在的桥头河镇是湖南省农业特色小镇,尤以萝卜种植历史悠久为特色。“桥头河萝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当地民谚说,“桥头河的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


    火热的新塘村萝卜,也曾面临“有品质没销路”的困境。“那时候我们肩挑手扛,上集市散卖,卖不出的就只能喂鸡喂猪,好多直接‘空了心’,烂在了地里……”种了20多年萝卜的贺加年回忆说,地里见不到收益,村里许多人出去打工养家,原本的产业优势村反而成了贫困村。


    “要把萝卜销路打开,提升种植效益,让村民有事做、有钱挣。”新塘村党总支书记贺建青说,一定要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


    为此,镇里村里可没少下功夫。近几年,镇上建起辐射周边种菜村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搞起了冷链仓储中心,在周边城市设立了“桥头河蔬菜”品牌直供点,又引进了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主要种植大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吸纳了500多人就近就业。


    如今的新塘村,已经形成了从销售配送、冷链仓储到精深加工一整套产业链条,桥头河的萝卜卖到了娄底、长沙、广州、北京……从田地到餐桌,新塘村地里的新鲜萝卜能够实现“当天达”“隔夜达”。


    桥头河镇党委书记邹正文介绍,目前以新塘村为中心,桥头河全镇有蔬菜种植村17个,年产蔬菜超过10万吨,蔬菜产业综合产值接近10亿元,其中萝卜种植产值突破2亿元。萝卜产业链还拉动了智慧农业、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在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少农业企业和农户积极“触网”,靠着发达的农村电商开网店、做直播带货;博盛生态园正围绕蔬菜等产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从鲜品到产品、网络“爆品”,再到“观光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让新塘村萝卜有了更具价值的“新品牌”。“桥头河萝卜上了街,肉铺也要倒招牌”成了让当地群众颇感自豪的新民谚。


    “老把式”阳加军如今也成了“萝卜老板”。去年春冬闲时,他组织村民在流转的500多亩土地上全播撒下萝卜种子。“一亩地产5000多斤,每斤均价保底能卖到5毛钱,效益好得很嘞。”阳加军乐呵呵地说。


    新科技院士请到家,辣椒上太空


    立春刚过,一个好消息在岳阳市湘阴县樟树镇文谊新村迅速传开:被村民们视为“宝贝疙瘩”的辣椒种子,经历了6个月的太空旅行后,马上要回乡了!


    去年,樟树港辣椒种子跻身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太空诱变育种项目,163.1克樟树港辣椒种子由此开启太空之旅。今年立春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将种子移交给湘阴县政府。


    “我们的辣椒种子上了天,村民们说以后可以叫‘天椒’了!”站在绿意盎然的辣椒种植大棚里,文谊新村党总支书记甘海波满脸兴奋。


    樟树港辣椒是樟树镇独有的辣椒品种,以浓郁软糯打动了食客们的味蕾。“每年4月刚上市时,28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成了网红产品。”甘海波告诉记者,作为樟树港辣椒的核心产区,文谊新村几乎全员种植辣椒,或从事辣椒销售。


    春风暖阳下,村民殷明曦正在田里翻土,准备移栽辣椒苗。“去年种了5亩,毛收入20多万元。”这位湖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告诉记者,辣椒事业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


    2021年,文谊新村成为岳阳市首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的樟树镇,凭借辣椒产业,人均固定存款在全县乡镇中居领先地位。


    但由于种性退化,这个在当地传承上百年的品种一度产量不高、抗病性差,加上受外地早熟辣椒、“山寨”品种的冲击,市场一度急剧萎缩,一些村民放弃了种植。


    紧要关头,湘阴县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请来著名的“辣椒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等专家到村里蹲点指导,推进樟树港辣椒种子提纯复壮工程。


    邹学校带领团队在当地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每年从数以万计的辣椒苗里找出最纯正的几株,为种子提纯复壮。经过不懈努力,樟树港辣椒抗寒、抗病、抗虫性大幅提升。“种植成本降低了,品相更好了。”站在育苗大棚里,种植户吴坤指着绿油油的辣椒苗说。


    科技锁住了乡土的美味,樟树港辣椒带富了一方百姓。如今,樟树镇有1万余人从事辣椒产业,2022年产值超过4亿元。


    火是火了,但要想继续保持优势,樟树港辣椒的独特品质还需要迭代提升。2022年,从“辣椒院士”指导提纯复壮的品种里筛选出的辣椒种子登上了神舟十四号。“希望借助太空育种的平台,获得宝贵的突变体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成种质资源的创新和突破。”湘阴县委书记李镇江说。


    “从‘网红椒’到‘天椒’,我们的辣椒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吴坤和村民们对此满怀期待。


    新生计从前“怕风吹”,现在“盼风来”


    八百里洞庭,四季风不断。


    对老渔民熊玉兰来说,洞庭湖的风曾带给她苦痛的记忆。“世世代代生活在湖里,最害怕刮风,吹得小船不停地晃,有次一家人差点都掉到水里。”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这是过去不少洞庭湖渔民的真实写照。他们以船为家,终年漂泊在湖里,依靠打鱼维生。


    长年累月的捕捞,让洞庭湖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生态逐渐恶化。2021年,包括洞庭湖在内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


    渔民陆续上岸,搬进政府建设的渔民新村。熊玉兰一家把家安在了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上岸了,怎么养活自己?”这是熊玉兰一家上岸之前最担心的事。


    过去,熊玉兰和丈夫会把不便于保存的鱼制成风干鱼,销售给岸上的小饭馆。“卖得还不错,所以当时打算从外面购买鲜鱼,加工成风干鱼赚点钱。”熊玉兰说。


    为了把风干鱼的品质做好,熊玉兰一开始不停尝试用盐的比例,“味道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味道搞定了,如何卖出去又成了问题,“以前销路不多,有次一千多斤的鱼白白浪费了,太心疼了。”


    “六门闸社区共有上岸渔民76户,其中无田无土的专业渔民36户,他们不少上岸后都开始加工风干鱼。”六门闸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健告诉记者,为了扶持产业发展,当地建设了晒鱼长廊,并成功将风干鱼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品牌打响后,君山区还实施了“百村千人”直播带货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上岸渔民把风干鱼推得更远、销得更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到洞庭湖畔创业。


    不忙的时候,熊玉兰的大女儿刘静就会在店里进行手机直播,推销自家的风干鱼。刘静告诉记者,通过直播,风干鱼卖得越来越好,有的顾客还会上门购买,说“我是你们家抖音的粉丝,算便宜点咯”。


    今年春节前夕,风干鱼销售十分火爆,“一天能卖出2000多斤,每天要加工到半夜。”熊玉兰说。


    白天晒鱼的时候,熊玉兰总会不时去湖畔的晒鱼长廊查看。“把鱼拿起来不发软就晒得差不多了,以前怕风吹,现在是盼风来,快点把风干鱼做好卖出去。”熊玉兰笑着说。


    禁渔之后,洞庭湖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春能踏青、夏能赏荷、秋能看苇、冬能观鸟的六门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拉动周边旅游快速发展。


    过完年不久,熊玉兰和家人又忙了起来。


    “再过些天,六门闸要举办洞庭湖观鸟节,到时候会有不少游客,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让他们把最好的风干鱼带回去!”熊玉兰说。


    新风尚“排场”不讲了,新风树起来


    村口的广播响起喜庆音乐,大红的灯笼,崭新的春联,一家人围炉而坐,丰盛的饭菜端上桌来,推杯换盏中,亲人们互道团聚的喜悦……


    少了浓烈的硝烟味,少了聚众赌牌的喧嚣,少了水涨船高的人情负担,华容县三封寺镇华一村村民谢辉说:“没有压力,轻松自在,又过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开心年!”


    华容县位于洞庭湖腹地,是全国闻名的粮棉油鱼生产大县。因物产丰饶,华容民间素来讲面子,重人情,可久而久之,也形成了相互攀比的陈风陋习,让群众苦不堪言。


    “过去,每到除夕晚上11点,全村上下就噼里啪啦放鞭炮,半夜停一两个钟头,然后一直放到正月初一早上8点多。”华一村党总支委员陈政芳皱起眉头告诉记者,那时村里家家户户讲排场,比着放炮,早上一开门就浓烟滚滚,家里人面对面都得吼着说话,春晚只能看个人影子,说什么一句也听不清。从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粉尘、纸屑满天飞,老人孩子咳个不停。“光是买鞭炮烟花,每家每年都得花不少于2000元,花了钱还要遭罪。”


    过年前后还是办酒高峰期。当地讲究人情“礼尚往来”,村民陷入“吃酒送礼—怕吃酒送礼—不得不办酒收礼—再吃酒再送礼”的恶性循环。每家每年“人情债”平均大几千元,动辄上万元,多的两三万元。


    “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子卖。”亲友邻居办酒,不能不去,否则会被人议论。每年支出太多,村民撑个两三年,自己再不办酒就撑不下去了,不得不找理由办酒。于是,婚丧嫁娶宴、升学宴、参军宴、满月宴、建房宴、装修宴……办酒的名目越来越多,村民压力越来越大。


    “幸亏前些年县里出台移风易俗政策,村里推行,终于给‘人情债’的恶性循环画上了句号。”华一村党总支书记刘再跃介绍,按照县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政策,村里所有党员干部都签了承诺书,带头转风气。


    村里制订专门的村规民约,明确办酒范畴、条件和程序,明确违禁办酒的处罚。成立了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理事会由9名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社会声望、群众基础的老党员、老村干部、老教师组成,他们在群众中有威信,负责对全村红白喜事上门进行劝导,成功率非常高。


    村民熊长江家里添孙,原打算办酒庆祝。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知晓后马上登门劝导,又是讲道理,又是算经济账。最后老熊心服口服,“他们讲得对,这个办酒风硬是要停下来。”


    不再比排场,没了人情债,生活和谐,村容优美。谢辉感慨地对记者说:“轻轻松松,和和美美,这样的生活谁不爱!”


    新治理红梅花开艳,干群一条心


    立春后,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村道旁的红梅花开正艳,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村里踏春赏花。


    “开春就迎来‘小高峰’,每天游客超过1万人次,毛收入六七十万元。”在梅花乐园负责售票的村民王秋芬乐滋滋的。


    梅花村如今农旅融合的“火热”可是来之不易。当地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梅花村虽然毗邻县城,但过去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干部说话不管用,村民也是“一盘散沙”,“守着金饭碗没饭吃”,没有一家企业愿意上门投资。


    2015年,返乡能人、种粮大户刘准当选村支书。怎样团结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他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新的村两委选择了以党建为突破口,在全村党员中引入“积分制”管理,通过设岗定责,引导党员发挥先锋作用。谁英雄,谁好汉,“积分榜”上看一看。刘准说,积分多少,成了评判梅花村党员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支部的带动下,“积分制”很快就从党员逐步扩大到全体村民。2019年底,梅花村又设立“厚德同心积分银行”,将勤劳、友善、诚信等方面的65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如积极主动到扶贫车间务工的,积3分;家庭改厕,每项积10分……


    “获得相应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物资、获得信用评级银行贷款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风民风,增强了村组织的凝聚力,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准说,自推行“积分制”以来,梅花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治理之变带来发展之变。2020年,村里筹资20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先期投入的5个旅游项目已实现了“开门红”。浙江的一家文旅公司还主动找上门来和村里合作。如今,5个项目已扩展至30多个,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景区务工、入股分红等,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的梅花村,宽阔的柏油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全村老旧民房焕然一新。新改造的民房都统一瓦面、统一墙面、统一绿化花坛,老百姓没有一个唱反调的。


    人心齐,泰山移。如今的梅花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村间漫步,篱笆围着的菜地里,萝卜、白菜、芹菜青翠欲滴,等待着游客采摘;新开的游乐园里,摩天轮、海盗船、小火车等当下时兴旅游项目一应俱全,孩子们穿梭其中,嬉闹声此起彼伏。


    衡阳县县长孙浩说,梅花村的治理之变,在于主动创新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党组织强了,群众就会跟着走,基层治理也会跟着好起来。


    新理念护好“老房子”,乡愁“换票子”


    清晨,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的东南边陲薄雾弥漫,大山深处的村寨在袅袅炊烟中苏醒。


    走进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山水间,油菜花竞相绽放,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映入眼帘。和着鸡鸣声,耕牛慢悠悠走过田埂,紧抓农时的庄稼人忙着春耕备耕。


    如今,这片土家先民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仍保留着古朴的吊脚楼民居等土家民俗风情。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坚持保护原生态土家文化、守护传统民居不被拆改破坏,石堰坪村也曾面临挑战。


    “以前,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木质结构的房子没人住,变得破败不堪。他们攒到钱后,都想回来重新盖砖房。”王家坪镇文化站原站长李炎雄回忆,多年前,很多人还未意识到土家吊脚楼承载的文化价值,纷纷要把祖宅吊脚楼改为更洋气的别墅。


    “村镇干部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呼吁大家保护好土家文化根基。”李炎雄说,经过耐心细致宣传,保护逐渐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得益于石堰坪人的坚守,2013年,石堰坪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文物,要保护”被写入村规民约的第一条。


    村支书李英介绍,全村现存182栋保存完好的土家吊脚楼,多建于明清年代。村里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组织专业团队对古建筑、乡间小路等进行了修缮保护。


    “近年来,村里独特的吊脚楼建筑群,以及薅草锣鼓、扬叉舞、糊仓等土家特色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而来。”李英告诉记者,2022年,全村年接待游客人数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00万元。


    今年59岁的全喜平,是村里首批发展农家乐的人。近几年,他的农家乐每年营业额都能突破30万元。“如果不是大家齐心要把吊脚楼保护好,我们村的旅游又怎能发展得起来?”全喜平说,只有把文化传承、保护好了,旅游才能有人气;人气高了,村民们的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借着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90后”村民全子恒于2015年返乡开了家土特产网店。“刚回家时很不适应,网络连接速度很慢,寄快递还得骑两三个小时摩托车送到邻镇去。”他感慨着这些年的变化,如今,光纤入了户,他自家成立了电商服务站,“随着我们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的电商也经营得更好,去年网店年销售额超15万元。”


    “在保护的前提下,石堰坪村充分推动古村落的活化和利用,让老百姓从中受益,古村落也焕发新的生机。”永定区委书记朱法栋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新职业返乡当“管家”,吃上“旅游饭”


    检查客房卫生、清点设备物品、测试热水温度、给壁炉生火……距离客人抵店约4小时,吴悠还在为接待工作做最后的准备。


    作为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龙尾巴村梓山漫居民宿的一名管家,吴悠早在客人出发前2天,就开始了和对方的沟通。“我们提前了解客人的需求,并做好天气、穿衣等提示。等他们到店后,我们还会引导泊车、带领参观民宿、根据需求帮忙规划旅游线路……”


    在龙尾巴村,像吴悠这样的民宿管家,还有数十位。由于紧邻武陵源核心景区,龙尾巴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资源,近年来,当地通过吸引投资和返乡创业,打造精品民宿集群。目前,村里已有13家中高端民宿,另有8家民宿在筹建中。


    “绿水青山是我们能吃上‘旅游饭’的前提。”村干部李秀英还记得,以前村里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空气中常弥漫着臭水沟的刺鼻味,到处都是随意丢弃的垃圾杂物。“交通也不太方便,一条好走的路都没有。”近些年,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的推进,龙尾巴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龙尾巴从原先的‘空心村’,变为大家返乡就业创业的沃土。”李秀英说,村里的民宿能直接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还能间接带动大家从事旅游服务业,“越来越多人走上了‘旅游路’,挣到了‘旅游钱’”。


    2016年,“85后”李平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创立民宿璞舍,兼任管家。“现在村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向远处眺望就能看见张家界的‘三千奇峰’,住起来舒服得很。”李平介绍,璞舍至今已接待过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在国际上也算得上小有名气了”。


    民宿管家这一职业群体也在不断壮大。2022年,民宿管家被纳入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一种“新职业”。“很多人觉得,民宿管家就是酒店前台或者服务生。”李平说,民宿管家其实是一份很有温度的职业,管家们以朋友的身份与客人相处,用细节和妥帖的服务,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


    梓山漫居负责人杜勇说,管家是民宿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第一人,十分重要,“我们会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或者送管家外出参加培训,系统性地提升管家的服务理念、技能、品质。”


    “民宿管家作为一种新职业得到认可后,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有着4年管家工作经历的唐言军说,“我们不仅要通过真诚的服务提升民宿的品牌美誉度,更要努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献一份力。”(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谭剑、周楠、张格、柳王敏、周勉、史卫燕、余春生、谢奔、阮周围、陈思汗、陈泽国、程济安)

    2023-03-06
  • 十年两会·温暖记忆|“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黄河北岸的豫东平原,微红的朝霞映衬下,麦田延伸向远方。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村,一排排小楼干净整齐。门口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的一处院落,就是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的家。


    “记者朋友,快进家!你们来得怪早,等天再亮些咱看麦去。”70多岁的李连成笑着迎出来。身材瘦削的他,一口浓浓的濮阳口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在屋里,他给我们倒上热水,讲起了那次特别温暖的经历——


    2019年3月,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到北京出席大会。得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来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而且自己有机会发言时,李连成又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担心的是咱能不能把农村的事讲清楚、讲到位。”








    2月21日,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的高标准农田内,李连成(左)和种粮大户交流。新华社记者张浩然摄


    在那天代表团审议的现场,8位代表先后发言,李连成是第5个。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八个梦想。


    “中国农民有八个梦想。让孩子就近上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医院看病,就地就业、不外出打工,村里面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村里人的梦想,也是亿万农民的梦想。李连成一条条讲得生动,总书记一句句听得认真。


    “足足讲了6分钟,总书记一直微笑看着我,耐心听我讲。”李连成回忆说,“刚开始紧张,后来越讲越起劲,把紧张都忘了。”


    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李连成坐在总书记对面,间隔也就四五米,把总书记讲的话听得十分真切,觉得身上特别有劲儿。


    “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还说我讲得很生动。”忆起那一幕,李连成有些激动,“总书记在梁家河做过村支书,对农村的事很了解。他和咱农民的心离得很近,心贴心。”


    全国两会结束后回到家乡,李连成把总书记的话完完整整讲给乡亲们听。这让大家备受鼓舞:总书记这么重视农村、关心农民,大家一起加油干,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来,西辛庄村的变化特别大。“一个一个梦想都在实现。”李连成掰着指头高兴地给我们细数:


    读书梦,村里幼儿园、小学都有了,吸引周边1300余名学生来上学;


    健康梦,今年村里一个有着500多张床位的医院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就业梦,村里聚集几十家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工业企业,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就业2000多人;


    环境梦,道路通畅,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化好了,乡亲们心情舒畅;


    ……


    李连成当选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正在为到北京出席大会做准备。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关注的依然是乡村振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和煦的阳光带来暖意。得知当地正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发展产业打好基础,我们提出去看看。


    广袤碧绿的田野,让人感到无限希望。沟渠已经建好,机井也通上了电,新品种小麦正在试种。“这麦都好着嘞!”李连成边走边看,一看到麦子就有说不完的话。


    “下一步有啥打算呢?”我们问道。


    “干都中了嘛!”李连成露出了朴实的笑,“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梦想,一个个都在实现。下一步就是带着乡亲们加油干,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2023-03-03
  • 坚持优先保障 “真金白银”支撑乡村振兴

    “真金白银”支撑乡村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财政发挥重要职能作用,通过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优先保障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水利资金941亿元、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156亿元……2022年底,中央财政密集提前下达2023年的一系列涉农资金。“大手笔”的财政投入,为新一年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粮草军需”。


    中央财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积极拓宽“三农”投入渠道,支持地方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决策者和供给者,应毫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秘书长申学锋说。


    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22年中央财政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安排中得到充分体现: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204.85亿元;安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共计1095.74亿元,支持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支持扩大水利有效投资,通过水利发展资金、相关政府性基金等安排资金1178亿元;安排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301.46亿元,支持各地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平台作用,持续探索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示范样板……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


    “继续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署2023年财政工作时表示。


    在中央财政加紧下达2023年支持乡村振兴资金的同时,各省市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也加大投入力度。比如,2023年,四川的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238.2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河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省级共安排资金157.9亿元,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河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级安排161.3亿元,同比增长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据悉,下一步,中央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保障还将继续加力,包括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财政将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接续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


    聚焦重点环节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财政如何持续发挥效能?近年来,中央财政注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统计显示,2022年,按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扶上马送一程等要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1650亿元,比上年增加84.76亿元,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


    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督促指导各地围绕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管好用好衔接资金。明确要求各地将重点帮扶县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位置,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促进补好短板、守牢底线。


    同时,进一步突出资金支持重点,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健全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此外,统筹支持有利于促进增收的相关领域,帮助脱贫群众、监测对象持续增收,支持因地制宜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等必要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短板,改善脱贫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资金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近年来,财政部门对衔接资金的监管保持高压态势,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分配衔接资金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省份按地区予以分档奖励,奖励资金按照资金管理办法用于支持巩固衔接工作。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继续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衔接资金保障力度的同时,要细化衔接资金政策,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用好管好衔接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申学锋说。


    推动多元投入


    近日,江西省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总部成功发行了2023年第二批政府债券,均为新增专项债券,其中包括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超8.5亿元。


    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时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申学锋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庞大资金量,必须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力量,构建财政投入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


    “近年来,财政工具在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方面更加丰富和立体,不仅是直接帮扶,还通过财政和金融相结合、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衔接等方式来帮助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质量提升。目前农村发展还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地方政府债券在投向支农项目的时候,优先推进、快速执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何代欣说。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无论是一般债券还是专项债券,都把农业农村以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支持领域。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地用于支持脱贫攻坚、易地扶贫、农林水利等领域的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共11524亿元,其中2020年3799亿元、占当年发行额的8.3%。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广大农户的“定心丸”和农业生产“稳定器”。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财政支持对农业保险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专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补齐一系列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乡村振兴、农林水利等专项债券成为激活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的重要路径。“要激发金融资本向农业农村融资授信的积极性,形成‘财政+担保+保险’三位一体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申学锋说。(经济日报记者曾金华)

    2023-03-02
  • 林西县:“三变改革”改出农村新面貌

    “各位股东代表,我宣布官地镇下官地村‘五大’股份合作社第一届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近日,在赤峰市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的会议室里,村民们都笑意盈盈,对此次股东大会赞不绝口。





    “看着股东大会胜利召开,我们这心里也美滋滋的,我们都是‘三变改革’的受益者。”村民李刚高兴地说。官地镇下官地村山地多、平地少,地形复杂且较为分散,这些都长期制约着下官地村的农业发展。为破解这一瓶颈,官地镇党委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将部分原来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块整理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盘活了农民手中的闲置土地。


    “走,去村里的设施产业园区看看。”嗓门洪亮的下官地村党总支书记王维臣热情地招呼着。走进设施产业园区,蔬菜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地排列,大棚内“精神抖擞”的芦笋、西红柿、芹菜等绿色蔬菜垄垄相连,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村民李国华一边蹲在地上割着芹菜一边说:“以前这是山坡地,种庄稼也不长,哪里会想到如今荒山变菜地,收成还出奇的好。只要勤快,一年怎么也能种上两茬菜,这个冬天我们芹菜就卖了5000元。”


    官地镇积极探索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和以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5个合作社为核心的“三变五合”改革工作,让资源从“闲置”到“有用”,让村民从“少数参与”到“多数主动”,让发展成果从“部分享”到“人人享”,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驻村第一书记王超群说:“全村情况汇总成一本账,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村民的收入才会像咱村的‘芦笋’一样节节高。”


    广袤乡野间,“三变改革”让乡村走出了发展新路子,“生金流银”的蔬菜大棚和四季不断的收入让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王塔娜实习生杨玉婷)

    2023-03-01
  • “当好‘火车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十年两会·温暖记忆)

    “咱这一口‘曹县味儿’普通话,不知道网友能不能听懂?”


    “恁放心,这才显得咱村产品是真正的‘土特产’!”


    镜头前,60后王银香和00后主播开着玩笑。


    几分钟内,这个鲁西南农村的直播间流量直线拉升。


    有机生活体验馆、生态牧场、休闲农业……仅半天,王银香带记者走了四五站,马不停蹄。


    “您今年63了,还这么有精神头!”记者感慨。





    “是总书记给咱鼓的劲儿!总书记对俺说‘戏好要靠唱戏人’。恁说,唱戏的不打起精气神,乡村振兴的大戏能叫好叫座吗?”终于坐定了,大半杯水下去,这位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向记者回忆起那次难忘的交流。


    2018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的审议。王银香现场发言。


    平时大大咧咧麻麻利利的她,头天晚上翻腾了一宿,“那么多话想告诉总书记,从哪说起呢?干了大半辈子村支书,就说说我做这项工作的体会吧。”


    真正和总书记面对面的那一刻,她反倒不那么紧张了。“总书记坐在不远处,目光温和,感觉那么亲近,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到业兴景美的富裕村,五里墩村怎么跑起来的?捐出积蓄,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畜牧业、蔬菜花卉产业……她讲得动情,总书记听得仔细。


    “党员得带头奉献,支部书记要冲在前面。村级组织建设得好,村干部带领得好,大家才能齐心协力谋发展。”王银香朗声说。


    听了她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很有感触地说:“将来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全国仍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戏好要靠唱戏人,人走了、村空了、地闲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总书记忧心的,正是我们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王银香说她打心窝子里感谢总书记,“他是真心了解农村的情况、牵挂农民的生活,真正在为乡亲们的将来谋划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总书记还叮嘱,要“通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形式筑牢基层党组织”“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那次审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清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路线图。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村党支部更要憋足劲唱好戏,把大家伙带好!”


    从北京回村的第一时间,王银香把总书记的讲话原汁原味讲给乡亲们听。大家下定决心,要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里墩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怎么画?王银香带着村党支部调研,制定了2019—2035年发展规划。


    发展的目光放到了产业振兴和智慧农业上,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如今,一个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带着大家走对了路,党支部自然得民心。近两年,五里墩村党支部新发展党员6名,村企新发展党员10名,其中8名为35岁以下大学生。


    “总书记提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们村有队伍了!”王银香兴奋地说。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连日来,王银香带领村党支部集体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探讨五里墩村新的发展。她走村串户,和大家交流,准备着带到今年大会上的建议,也打算把村里的新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在‘头雁’。当好‘火车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王银香很有信心。

    2023-02-28
  • 不遗余力 让每一粒粮更有价值——“内蒙古资源节约集约在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夜幕降临,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在一家人气很旺的餐馆内,饭香扑鼻、座无虚席。几位用餐完毕的顾客,不约而同地请服务员帮忙打包剩菜。





    “我们积极提倡‘光盘行动’,提示顾客适量点餐、剩菜打包,还推出小份餐、半份餐等用餐选择,多方面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提醒,杜绝食物浪费。”餐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节约食物、杜绝浪费”……如今,在内蒙古大大小小的餐馆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外出聚餐“光盘行动”成“食”尚,适量点餐、剩菜打包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消费习惯。


    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近年来,内蒙古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强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倡导文明用餐,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餐饮风尚。


    ——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实施方案》,牢固树立节约理念,落实制止餐饮浪费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营造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


    ——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专题行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以“全民营养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将杜绝浪费、文明用餐宣传融入各类主题宣传活动中。


    以珍惜之心面对一粥一饭,以科技力量守护一米一粟。每年秋天,机收减损都会成为沃野上“抢粮夺丰收”的重要一环。


    在内蒙古重要的小麦产区巴彦淖尔市,去年秋收期间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030台,有效保障了机械化收获需求,机收率达到100%。小麦收获期间,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杭锦后旗三级农牧部门组成联合监测小组开展小麦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有效验证机收减损成果。


    在去年秋收关键时期,呼和浩特市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召开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技能竞赛暨全区(西部片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械演示观摩会,积极引导种植户和广大农机手增强机收减损意识,提高机收减损技能,全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兴安盟深入分析粮食生产损耗原因,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在作业季前对机具进行全面检修保养,并优先选用低损高效农机具,确保播种、植保、收获各环节损耗降到最低。同时,加强粮食作物道路运输损耗监管,确保粮食从田间到仓房少损耗、不损耗。


    从加快农机具更新、减少机收损失到提供烘干服务、减少坏粮风险,再到推广智能粮仓、降低储粮损耗,节粮减损让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


    哗……一车金灿灿的玉米,在装卸工人按下按钮的一瞬间倾泻而下,进入分级振动筛选器开始进行清选,剔除原粮中的部分不完善粒和杂质。


    在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储粮区内,自动化潮粮接收翻粮板卸车系统正在满负荷运行。接着,玉米将通过高架提升传输粮食自动控制线,经烘干塔烘干后,进入储粮库房存储待售。


    这里是全区578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之一。农民收获的粮食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得到及时清理、烘干、销售,大幅减少了农民损失。


    不遗余“粒”,让每一粒粮更有价值。内蒙古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各环节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粮食生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有效提高节粮减损能力,着力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信息化建设赋能节粮减损。为加快推动粮食购销领域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变革,构建粮食购销领域全面互联互通、数据实时汇集、全程即时在线、穿透式监管的信息化动态管控体系,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力推动自治区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均已获批,24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已经到位。建成后将实现全区地方储备粮承储数据和视频高质量稳定上传,储备粮联网监管全覆盖,进一步促进节粮减损提质增效。


    着力解决“地趴粮”问题。2022年下半年,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两次调度相关盟市解决“地趴粮”问题,提出了加大收储力度以减少农户自储粮规模,宣传科学储粮方法,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等工作举措。各盟市通过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以及推广节约简洁高效储粮装具等措施有效提升农户自储粮储存质效。


    促进节粮减损能力提升。2022年,自治区本级安排1800余万元支持各盟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用于仓储设施维修、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提高仓储设施性能,改善粮食仓储条件,进一步减少粮食损耗。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内蒙古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记者韩雪茹阿妮尔李国萍)

    2023-02-27

  • 首 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