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全文如下。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以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属性,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压实地方特别是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


    ——坚持强化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按照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要求,加强县域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服务、应急处置和疫情防控能力。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尊重人才价值和成长规律,立足在岗乡村医生现状,加强适宜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乡村医生队伍。


    ——坚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教改革协同联动,创新完善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统筹解决好乡村医生收入和待遇保障问题,健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制度,防止给农民群众增加不应有的负担,保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逐步普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乡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素质和结构明显优化,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有效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二、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


    (四)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根据乡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宜乡则乡、宜村则村,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单体规模和服务辐射能力,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可以在县城之外选建1至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好用好村卫生室,增强卫生健康服务功能。鼓励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地区相邻行政村合建卫生室。对于临近乡镇卫生院、人口较少等不适宜单设卫生室的行政村,可以通过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等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山区(高原)、海岛、牧区、库区等特殊地区村卫生室建设。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


    (五)强化和拓展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服务功能。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提高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能力。支持县级医院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或服务半径大的县(市、旗)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包含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完善并提高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装备标准,健全急诊急救和巡诊服务体系,提升外科服务能力,使其可以按照相关诊疗规范开展常规手术。加强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强化其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允许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拓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医疗服务。可以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健全村卫生室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扩大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等,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六)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配备负压救护车,一般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强化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提高风险隐患早期识别能力,筑牢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网底。加强县域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防协同配合,逐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


    (七)加快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推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到2025年统筹建成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八)多渠道引才用才。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增加全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口腔科以及中医、护理、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康复、职业健康等紧缺人才供给。逐步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完善协议服务政策,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面向农村规范培养拟从事全科医疗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医学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规定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免试注册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应限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积极组织执业(助理)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依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5%左右,逐步形成以执业(助理)医师为主体、全科专业为特色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九)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聘用条件下,可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聘用至相应岗位,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逐步将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职称评聘。统筹县域内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建立健全定期向乡村派驻医务人员工作机制。鼓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县域内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探索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


    (十)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统筹平衡乡镇卫生院与当地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使其与当地县级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设立全科医生津贴项目并在绩效工资中单列。完善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农村居民个人共同负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统筹使用,完善分配机制。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政策,动态调整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服务的乡村医生,地方要适当增加补助。盘活现有资源,妥善安排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住房。对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乡村医生,要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十一)盘活用好县域编制资源。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盘活用好存量编制。乡镇卫生院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90%。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十二)分类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已纳入事业编制的乡村医生,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未纳入事业编制的乡村医生,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其养老待遇。


    四、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


    (十三)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其更多自主权,推动实行人财物统一集中管理。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落实医共体牵头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共体内各成员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合理使用医保基金的内部监督管理责任,强化激励约束。鼓励对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加强医共体绩效考核,引导资源和患者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用药目录衔接统一、处方自由流动。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


    (十四)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投入机制。落实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政府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地方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村卫生室给予运行补助。省级加大统筹力度,确保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均衡健康发展。中央财政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支持,并对提升困难地区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按规定给予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龙头医疗机构的投入,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地方政府新增财力向乡村医疗卫生领域倾斜。


    (十五)建立健全城市支援健康乡村建设机制。完善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有计划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鼓励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将指导基层、下沉服务作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责。建立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将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帮扶内容。


    五、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


    (十六)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机制。落实分类资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政策,继续对农村特困人员参保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参保给予定额资助;完善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人口资助参保政策,资助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合理确定。强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监测,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长效机制。


    (十七)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积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依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调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各地实施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要统筹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分级诊疗。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


    (十八)优化农村医保管理服务。加强农村地区医保经办管理服务和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探索将村级医保服务纳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基层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建设,把医保基金监管纳入乡镇政府综合监管体系,持续加大对骗保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十九)压实工作责任。建立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地方各级党委乡村医疗卫生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属地责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部署,切实落实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责任。


    (二十)加强协同配合。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建立卫生健康、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医保、疾控、中医药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工作合力。加快村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注重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监督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二十一)强化考核督导。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督导评估机制,中央和省级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政策保障、人员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综合督导评估,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有关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二)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荣誉表彰制度。各类人才项目、荣誉表彰、评奖评优向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倾斜。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中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关心乡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2023-02-24
  • 乡村振兴|重庆方斗村:“原始”村落展新颜

    正月已过,朔风的寒意尚未退去,连日来的大雪将重庆市城口县高楠镇的茫茫林海染白。“雪还在下,地面结冰可不好办。”给轮胎装上厚实的钢链,高楠镇方斗村村民李俊开着皮卡车向他的家驶去。


    绕过重重弯路,汽车攀爬上山顶,已到海拔1900米左右。再往低处走,一块宽阔的坪坝映入眼帘。数十座石墙瓦板房散落于河谷,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静穆。


    “这里四周山高,坝底平阔,形状就像装粮食的斗,所以村子取名叫‘方斗村’。”李俊说,方斗村深藏大山,在通往镇上的公路修通前,村民们自建垛木房和瓦板房,熏制老腊肉、酿造蜂蜜酒,过着相对闭塞的生活。





    一场大雪过后,重庆市城口县高楠镇方斗村的民居房顶铺满白雪(2023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周思宇摄


    不一会儿,70岁的老支书谢家恩来串门。在村里当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谈起以前的方斗村,他举目凝神,望向窗外。


    “小时候,冬天走路都是光着脚板,直到起了厚茧,石子都刺不破。”谢家恩说,20世纪60年代方斗村开荒种玉米,由于土地肥力不足,整片整片地绝收,为了填饱肚子,村里的青壮年不得不去县城背粮食回来。


    过去,由于村子没有通往镇上的公路,运送物资都靠村民肩挑背扛。2006年,高楠镇政府出资修路,谢家恩记得,通车那天镇上来了十几辆车,村里鞭炮连天,大家都特别高兴。


    “以前,很多人活到七八十岁,也没有踏出过村子一步,更不知道汽车长什么样。”谢家恩说,现在村里有30多辆车,开车去镇上只需要半小时,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和电,日子越过越美了。


    火塘烧得正旺,李俊忙完手头上的活,也坐下来烤火。“我原来在深圳开理发店,前几年发现村里变化很大,返乡经营起农家乐。”李俊说,去年夏天,最高峰时每天接到20多个电话,最远的客人来自天津,后来实在接待不下,就把客人带去其他农家乐,很快全村都满客了。


    冬天是旅游淡季,李俊卖起了腊肉、岩耳、野生天麻等山货。他告诉记者,去年经营农家乐和销售山货一共收入15万元,今年准备新修一栋瓦板房,增加餐饮和民宿接待能力。


    如今,方斗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谢家恩说,村里有7家挂牌经营的农家乐,建起20多亩高山反季蔬菜大棚,还种了不少中药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去年全村人均增收1万多元。


    高楠镇党委书记郭孝军介绍,方斗村因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和传统农耕文化,被称为“大巴山最后的原始村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他说,下一步将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同时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暮色降临,村子里升起袅袅炊烟,细密的雪花缓缓飘落,李俊和父亲忙着把自家腊肉装上皮卡车,他要赶在快递站关门前,把近400斤老腊肉打包发货。

    2023-02-23
  • 建好良田,大国粮仓根基稳

    原标题:超一半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建好良田,大国粮仓根基稳


    稻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秸秆还田、鸭稻共生等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说起这几年地里的变化,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难掩欣喜:“粮食产量增,质量好,增收妥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关系国家“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岭南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各地区各部门加强政策供给,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量和质“双提升”。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今年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增投入,强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麦苗长势不错,后期加强田管,再迎一个丰收年!”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关村种粮大户袁忠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巴掌田变成整片田,田边修了沟渠,不仅取水方便,泄洪排涝也顺畅。如今各类农机轻松下田,种粮轻省多了,乡亲们种地积极性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加强资金保障。2022年共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补助资金1096亿元,较上年增长8.7%。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要求,要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集水、土、气、生态条件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完善体制机制。目前,在全国范围构建起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格局。各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抓好新建项目全程质量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从2023年起,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


    良田配良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春光融融,江西省于都县沙心乡沙新村种粮大户邓海云开着“铁牛”在田里忙个不停。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田一改造,丰收更有底气。去年种的富硒水稻平均亩产过千斤。趁着好天气多翻些地,今年把种植规模再扩大点。”邓海云说。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对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望天收”正向旱涝保收转变。基础设施改善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肥、药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通常可节水24%至30%,节电、节肥分别超过30%、13%。


    据介绍,在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将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良田配良技,田管更高效。


    在河南省商水县的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里,除了常见的成片连方、沟渠相连,这里还配套了统一联网的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等科技设施,在智能中枢的协调指挥下,各种设施既能独立运作,又能协同配合,高科技让田间管理更加高效。


    植入现代元素,促进增产增效。从各地实践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相比,各地农民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亩均可节本增效500元。


    如今在各地的高标准农田里,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实行动态监测监管,落实统一上图入库管理要求,形成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进一步提升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统筹协调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促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让我们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朱隽)

    2023-02-22
  •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三农”

    2月17日,记者从2023年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获悉,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问题,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于2022年率先在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制度,通过互联网+团队协作、长期驻点、相互促进、全产业链条等方式,构建青海基层科技服务新模式。一年来,全省10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5580人次,建立推广示范基地182个,推广新品种253个,种植面积达6.61万亩(约44100公顷),应用新技术135项,集成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8.59万亩(约57300公顷)、牲畜高效养殖7.91万头只,三倍体虹鳟17万尾,产值达2.73亿元。





    青海省科技厅进一步整合省、市(州)、县(市、区)创新资源和科研力量,统筹科技部“三区”人才资金2204万元,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建立稳定的支持渠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组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团申报科技专项,共立项77项、支持经费2000万元。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凝练了“青海高海拔地区特色养殖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青海高海拔地区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项目,获得科技部资助经费4500万元。2023年,青海省科技厅将着力打造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团”为核心的基层创新平台体系,聚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全产业链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2023-02-21
  • 建设高标准农田 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图古斯毕力格摄


    “我们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盐碱地改良、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灌区现代化改造,以耕地质量提升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2月15日,在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的话语令人振奋。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引领,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农牧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全市之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在临河区城关镇继光村2023年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机械正在田间往来穿梭作业,挖高填低,平整出大片土地。不少村民在田垄边围观,“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真想再去地里试试身手!”83岁的王老汉笑着说。“我接手了父亲的‘事业’。”王老汉的儿子王忠平告诉记者,“原来的耕地过于分散,中间还有田垄,一下雨,机械就进不了地。现在可省事了,路修好了,耕地连在一起,来年可以多打粮啦!”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由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抓,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30年十年发展规划、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兴牧”示范工程规划,制定出台项目管理、竣工验收等一整套制度机制。通过旬调度、月通报,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构建起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工作紧凑、推进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


    “2023年,全市计划实施的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通过项目实施,粮食单产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的粮食面积达到‘吨粮田’,保障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农田建设科科长李兵介绍。


    时针拨回到2016年,巴彦淖尔市第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肇始。当时的情景,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村民吴二海至今记忆犹新:“一开始我们都有顾虑,耕地整在一起,长得一样,大家的土地咋区分?耕地质量有高有低,谁能分到好地?挖高填低的地块会不会长不出庄稼?”村民们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这项工作进展困难。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巴彦淖尔市建立市级统筹、旗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面对面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算清“投入和产出账”“当前和长远账”。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苏木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选址立项,民主推进规划设计,必须做到同意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调整、同意出工和植树、同意社会矛盾自行解决、同意率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


    项目区建设实行“三打破、五统一”整治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将耕地重新分配,推行“一户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验收后,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建管并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如今,站在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52岁的吴二海感慨万千。“我16岁开始种地,30亩地1年纯收入最多1万元。虽然后来的收益逐渐在提高,但由于耕地分散,种植成本很难降下来。”他说,“高标准农田不但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产出率也大幅提高,原来1亩地毛利润1200元,现在亩均毛利润达到20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广大农户参与意愿日趋强烈,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具备整市推开的条件。巴彦淖尔市正在抢抓国家新一轮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项目机遇,全力以赴争取整区域推进全国试点。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举措,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事关巴彦淖尔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我们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内蒙古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强区作贡献,努力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贺伟华信心十足。(记者薛来)

    2023-02-20
  • 鄂尔多斯:全面拉开春耕备耕序幕

    随着天气转暖,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全面拉开春耕备耕序幕,为今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夺取农业丰收积蓄力量。





    在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的种子经销店,玉米、葵花等各类农作物种子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陆续有村民前来选购;在化肥销售点,农民正忙着装运选购好的化肥;在种养殖合作社的大棚里,推土机正在隆隆作响翻耕土地,农户们忙着测间距、起地垄,为下一步铺地膜做准备……


    开春以来,鄂尔多斯市各地农业部门早行动、早准备,组织农资经销商积极储备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同时,协调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指导,选派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服务农户。


    杭锦旗农牧局积极开展种植计划调查统计,摸清全旗种植意向,协调农资供应。目前,各农资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农资运输“绿色通道”,开足马力储备春耕物资,助力农业生产。全旗已库存种子、化肥等农资约1000万公斤,可以全面保障当前农业生产需求。全旗可投入春耕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28家、农机驾驶及操作技术人员6188人,可投入春耕生产的大中小型拖拉机12292台、配套农机16162台,能够满足春耕需求。


    乌审旗2家化肥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尿素、复合肥等肥料,全力保障春耕用肥。在内蒙古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厂区,数十辆叉车往来穿梭,把一袋袋尿素运送到货车上发往全国各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每天生产尿素3200多吨,现在库存有十几万吨,完全可以保障周边地区近百万亩耕地的用肥需求。”


    在准格尔旗大路镇苗家滩社区扶贫产业园区的大棚里,农户们正在浇水、打叶、翻地、施肥,一派繁忙景象。该旗农牧局围绕农用物资早准备、春播良种早购买、农家肥料早搬运的方针,提前安排专人与各苏木乡镇街道、种植企业对接,准确掌握全旗春耕备耕农资需求量、库存量、调运量,确保农资市场稳定、物资充足、质量可靠。


    据悉,今年鄂尔多斯市预计春播作物面积716.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27.4万亩,各旗区已铆足干劲,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做足准备。(记者郝雪莲)

    2023-02-17
  • 强农富民 风景正好——内蒙古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重要之年,书写不寻常的一页。


    2022年,粮食产量达到780.1亿斤,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750亿斤以上。


    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1833.1万亩,大豆产量49.1亿斤,创历史新高。


    2022年,牛奶产量734万吨、肉类产量278万吨,牛羊肉产量继续居全国首位。





    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不断“升级”的农牧业大区正向着农牧业强区迈出铿锵步伐,一幅“绿富美”的动人画卷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重农固本北疆粮仓岁稔年丰


    这几天,李二珍一直忙碌在直播间。


    “欢迎大家走进直播间,今天带大家来到的是同联村四队、七队发放颗粒有机肥的现场……”近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李二珍和广大网民共同走进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项目现场。不到半小时,访问量已经超过1900人次。直播画面里,数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发放肥料,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领取有机肥。镜头前,技术员一边推荐颗粒有机肥,一边热情地介绍着施用技术要领。


    直播间内,李二珍和关注盐碱化耕地改良的农户频繁互动,现场讲解保护耕地质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同时耐心细致地解答如何科学使用颗粒有机肥、促进盐碱化耕地改良。


    “直播间里忙解答”,只是内蒙古各地不负春光、忙备春耕的一个缩影。内蒙古提前部署、多措并举,抢抓春耕备耕有利时机,打响了新一年保障粮食安全“第一仗”。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2022年,内蒙古全力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着力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内蒙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紧围绕稳粮扩豆工作,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


    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27.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780.1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


    ——强化肉类供给保障。以34个肉牛养殖大县和27个肉羊养殖大县为重点,推进肉牛扩群增量、肉羊提质增效。创建65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出台动物疫病防控综合改革意见,在20个养殖大县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


    ——推进奶业率先振兴。制定实施“奶九条”专项扶持政策,落实财政补贴资金8.3亿元、专项债券19.99亿元,设立奶业振兴基金,自治区财政投入9.8亿元,撬动各类资本82.2亿元投入奶业振兴项目,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年底前建成3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56个,提升改造中小养殖场和传统乳制品试点251个。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的实际行动。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也为内蒙古“十九连丰”提供了“硬核”支撑。


    向良田要产量。出台“高标准农田十一条”专项政策,提前完成4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478.3万亩、保护工程900万亩,推进盐碱地改良12.2万亩。开展6个大中型灌区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20.05万亩。


    向种子要粮食。深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开展“揭榜挂帅”专项行动,8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15家,农作物良繁面积达到130万亩。建成60个“看禾选种”平台,举办4场“赛畜会”活动,推动良种进场入户。


    强链固链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一组数据勾勒出内蒙古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


    新创建内蒙古西部绒山羊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扎兰屯大豆、科右中旗肉牛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4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94个,编制四季乡村旅游主题线路94条;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牧区物流基础设施,新建果蔬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87个,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96.14%,农村牧区电商零售额达181.94亿元。


    如今,行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农村牧区,田畴沃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农牧业产业更旺了、农牧民的口袋更鼓了……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全区上下聚焦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提质增效,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产业全链条升级和农牧民就业增收。


    初春时节,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堵嘎尔湾村村民郭培军格外忙碌。


    近几个月,他家陆续卖掉了30多头肉牛,收入30多万元。“养牛有补贴,当年就能见利。秋收后的秸秆可以当饲料,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增收。再加上政府的养殖好政策,我养牛的劲儿更足了,明年还要继续‘牛’。”郭培军乐呵呵地说。


    养殖产业“旺”,种植产业“兴”。这段时间,在准格尔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五家尧育苗基地的温室大棚里,瓜农们培育的香瓜苗已经郁郁葱葱。“由于瓜类作物根系病菌对土壤侵害大,必须三年以上才能重茬。采用嫁接技术后,香瓜苗既继承了南瓜苗的生长特性,又解决了重茬问题,还可提前上市期。”瓜农们都说,自从采用了新的嫁接育苗技术,种瓜的效益又提升了一大截。


    “一产重塑”是鄂尔多斯市放出的又一个“大招”。该市围绕瓜果蔬菜、小杂粮、肉牛和奶业等产业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做强做大特色优势农牧产业,推动农牧业优质高效转型。


    透过鄂尔多斯产业的“华丽转身”,可以清晰看到内蒙古加快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绿色发展引导产业转型。以“一湖两海”、察汗淖尔流域和沿黄流域等重要生态区为重点,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化肥农药持续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5%。在全国率先创建绿色食品畜牧业标准化基地试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9.4%。


    深化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平台,一站式办理土地流转交易2.3万笔,发放贷款36.6亿元。在10个旗县持续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盘活利用试点。


    内外兼修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年味儿”是春节假期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这个春节呼和浩特市的哪个乡村人气最旺?新城区恼包村当排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农历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里,恼包村文旅产业平台各项产业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实现了“开门红”。


    走进恼包村,林荫道、石拱桥、民俗建筑充满诗情画意,一派生态宜居的美好景象。近年来,恼包村利用区域优势,提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产业布局,以商养文、以文促旅,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如今的恼包村,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街区、美丽乡村的典范,更成了乡村旅游新地标品牌、乡村振兴实践地。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村庄还是那些村庄,人还是那些人,但思路变了、资源整合的方式也变了。内蒙古农村牧区不断焕发新生机,处处释放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上演着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美丽乡村“蝶变记”。


    走进赤峰市林西县城北街道东街村,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道路两旁的村规民约展现在眼前。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促进村庄文明和谐,东街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清理卫生死角等活动,在全村范围内打响村庄清洁保卫战。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硬化、美化、绿化、亮化,让小村庄换了容颜,村民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也有了大幅提升。2022年,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项目开工,以民俗和旅游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村内现有景观进行建设,培育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规模、点线结合、动静适宜的观光景点。


    外有“颜值”,内有“气质”。内蒙古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不断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58.5%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成57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在462个乡镇、1206个嘎查村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增加乡村生态绿量7.8万亩、提升乡村绿化质量29.6万亩。


    ——持续推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村庄布局分类,7430个嘎查村编制完成“多规合一”规划,占应编总数的86.41%。新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公路7785公里。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79.5%。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26.8%。


    ——有效提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新建校舍3.1万平方米,对旗县级以下薄弱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不断丰富农牧民文体生活,加强乡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开展乌兰牧骑下基层等惠民演出7000余场。


    强农富民,风景正好。从美丽乡村到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从合作社到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从产业园到产业集群的全产业链发展,内蒙古向着农牧业高质高效、农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迈出新步伐。(记者韩雪茹)

    2023-02-16
  • 紧盯农村集体经济领域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紧盯农村集体经济领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管好农村“三资”责任田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部分,明确提出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指明了方向。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称经济合作社,是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一类特别法人,具有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多项功能。


    目前,我国乡镇、村、组三级共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涉及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农村集体资产7.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管好农村“三资”责任田,成为当前一项迫切任务。


    农村集体经济领域“伸黑手”“动奶酪”现象时有发生


    “杭州集体收入亿元村越来越多,全省收入前50名的村集体我市有35个。”在浙江省杭州市清廉村居建设推进会上,该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同志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杭州市共查办村经济合作社“三资”问题等案件165件,主要集中在村级工程发包、征地拆迁补偿、惠民补助资金上。


    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到6320.2亿元,向成员分红703.8亿元。然而,农村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也成为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觊觎目标。


    分析近年来查处的相关案件,记者发现,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利用职务便利向村集体“三资”“伸黑手”“动奶酪”,挖空心思、变着法子敛财谋利,涉案金额巨大。


    手里掌管着巨额资金、资产,有的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抵制不住诱惑,利用职务便利蓄意侵占,挖集体“家底”,鼓个人“腰包”。比如,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丰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东张圩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法定代表人郭苏美,利用职务便利先后5次挪用合作社稻谷补贴18.87万元。2022年3月,郭苏美被立案审查调查。


    反腐高压态势下,有的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不敢直接动集体经济的“奶酪”,转而使出各种“障眼法”、打“擦边球”,将农村集体资金当做“摇钱树”借鸡生蛋,损公肥私。比如,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原党委书记、经济合作社原董事长吴小平,伙同经济合作社原董事吴玉平,擅自将集体资金出借给企业用于营利活动,共计人民币7350万元。吴小平、吴玉平及其亲属多次接受私企老板出资的旅游活动,并收受财物,数额共计78万余元。吴小平被开除党籍,因犯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往往涉及村集体留用地开发、物业租赁和资源承包、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资产管理等,一些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把手中权力或影响力当作“筹码”,以“感谢费”“放贷收息”“干股分红”等名义收受贿赂。2022年11月15日,山东省青岛市纪委通报,胶州市九龙街道马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高绪东,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通报指其“在村集体项目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为本人及亲属谋利”。


    纪法意识淡薄、党内监督弱化、内控监督缺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蝇贪”滋生


    “蝇贪”之害猛如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事关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必须深挖集体经济领域腐败背后深层次原因,靶向纠治,标本兼治。


    从相关案情来看,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的腐败手段并不“高明”,其之所以旁若无人、屡屡得手,除了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纪法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外,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2021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村民自治,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应当接受村民监督。


    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委和村党组织监督弱化,对经济合作社“一把手”倚重多监督少,重发展不重党建,导致管党治党触角没有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某市一名被查处的经济合作社原董事长在“自述材料”中提到:“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街道党工委、纪工委,还是区主管部门都忙于事务,基本没有把对经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纳入工作日程。平时除专项会议外,针对经济合作社主要领导的教育和监督更为缺乏,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很多村(社)党组织书记、村(社)主任和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兼于一身,权力集中、任期较长,加之农村人情、宗族、利益等复杂因素影响,村(社)纪检组织和经济合作社监事会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导致个别干部在重大事项中独断专行、有恃无恐。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纪委监委办案人员在查办沟溪乡碗东村原党支部书记卢宋家、原村主任巫志建腐败案时发现,“长期以来,卢宋家、巫志建基本控制了本村项目的话语权,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即使中标,施工中发生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让其他承包者望而却步”。还有的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任期长达几十年,将亲友或特定关系人安插进入经济合作社班子,相关部门中层干部也均为关系人员,导致内部监督制约缺失。


    “从村级自身看,内部管理无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秦虎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有的村没有专门的会计、出纳,没有集体账户;有的村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交接不及时全面,造成“家底”不清、账目不全、账物不符,甚至出现长期不做账、无账可查的情况。


    以集体“三资”出租出借签订合同为例,有的地方合同签订未履行民主程序,有的地方公开招投标不到位,有的地方物业租赁定价随意,甚至合同到期应收回未收回。为规范管理、增强制度约束,一些地方探索推行村账镇管,但实践中往往只是对资金使用情况作形式审查,不作实质审查。


    此外,受经济合作社经营账目公开透明度、合作社股民自身知识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群众较难参与监督,给少数人规避民主决策、违纪违法留下空间。


    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同农村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政治责任,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列“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调“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此前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指出,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基础性作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很多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通过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村级党组织成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力量。


    “要更加突出党组织是经济合作社领导核心、董事会在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定位,严格执行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事项需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制度,经济合作社班子既对董事会负责,更对党组织负责。”杭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范丽卿介绍。近年来,杭州市深化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模式,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该市淳安县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下姜村为龙头整合周边24个村庄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形成乡镇部门联动、整体步调统一、协调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乡镇党委要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定期听取经济合作社党组织履责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经济合作社遇到的问题;对经济合作社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乡镇(街道),严肃追责问责,倒逼管党治党责任落实,防止贪污、截留、挪用和虚报项目套取资金,防止集体经济活动被少数人控制、滋生腐败。


    福建省长汀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合作社发展始终,出台《长汀县推行“党建+”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路径,把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等具体要求写入合作社章程,压实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乡镇党委建立工作台账,指导村党支部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村干部垫资、吸收社员资金、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等方式,统筹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初期配套启动资金。四川省丹棱县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抓总、各乡镇党委直接负责、村党支部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措施。


    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在农村党员违纪违法问题上,我们董口镇有过深刻的教训,曾任某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套取政策资金15万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近日,山东省鄄城县纪委监委干部在该县董口镇举办的新任村干部培训班上开展警示教育。今年以来,鄄城县已举办这样的培训班21次,共有1000多名新任村干部接受教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防腐败滋生,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全国村“两委”换届工作陆续结束后,各地通过组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廉政家访、讲述红色故事、通报典型案例等方式,对新任村干部开展廉洁教育,引导他们树牢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上好履新第一课。吉林省纪委监委通过“一书一片一课”开展万村送廉活动,确保活动覆盖全部行政村,引导全体村干部正确行使权力、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陕西省太白县纪委监委组织桃川镇新任村“两委”干部,到县人民法院旁听该镇杜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苏某、村委会原主任陈某案庭审,近距离感受违纪违法的惨痛教训。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对办结的经济合作社案件认真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黑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研判梳理出截留挪用、贪污侵占、白条入账、私设“小金库”、违规发包等14项监督重点,在全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杭州市纪委监委针对腐败问题开展剖析调研,向市委提出对策建议,开展相关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并协助市委起草相关文件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


    河南省驻马店市纪委监委在全市选取30个农村“三资”规模较大、项目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村(社区),由各县区纪委监委开展提级监督。驻马店市纪委监委同步下发提级监督清单和监督路线图,指导各区县开展提级监督工作,织密织牢基层监督网络。


    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2021年12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依规接受乡镇人民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接受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


    各级纪委监委把数字化改革作为督促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力运行的重要抓手,以集体“三资”管理和使用审批流程为切入点,推进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运行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江苏省常熟市纪委监委以资产资源地理信息为基础,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发资产资源、合同管理系统,接入原有的资金监管系统、云财务核算系统、苏州市产权交易系统,形成兼容互通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一张网”监督。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纪委监委探索“区块链+‘三资’监管”新模式,将集体“三资”相关信息数据在手机、电脑终端公开,并用“区块链”技术固定重要数据,实现链上运行、链上存证、链上制权。目前,该区504个集体经济组织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等“三资”领域数据已实现链上可见、透明公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居民经实名认证后,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掌握自己所在社区、小组集体资产情况。(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曹溢)

    2023-02-15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在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撸起袖子加油干。


    立春过后,从东部沿海到西北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辛勤的人们已经忙碌起来。


    在安徽亳州,4.5万亩春茬马铃薯播种正在进行,今年,这里的农民换上了专用的马铃薯播种机。


    在江西永丰,通过当地政府举办的59场新春招聘会,超过1.8万人返乡人群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正月里,全国12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迎来大批游客,赏民俗、品美食,感受乡村之美。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后第一次出京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实地察看乡村振兴。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战略部署,他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过去一年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将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聚焦蔬菜、猪禽、奶牛、鱼虾等重点品种,高水平建设一批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场、海洋牧场等标杆。


    在湖南常德高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16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今年,园区企业将新增13条现代化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冷链仓储、集配中心,200公里之内60多种土特产3天之内便能加工成各类美食发往各地。


    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为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已经提前下达,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占比将达到60%。


    今年,聚焦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我国还将细化乡村建设行动各专项推进方案,推动各类项目协调布局、集中建设、逐村推进。


    蓝图已绘就,未来更可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正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2023-02-14
  • 乡村振兴丨农产品站上电商“C位” 农民增收路径拓宽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显示,2022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9.2%。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广阔乡村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一位在电商平台卖农产品的乡村青年说:“从去年的销售数据来看,农产品站上了电商‘C位’(主角位置)。”







    平台加快“下乡”步伐


    农产品网络销售成绩喜人。根据商务大数据,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


    农产品网络销售较快增长,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包括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等。


    在“数商兴农”政策的支持下,电商加快了“下乡”步伐,从初期的销售端网络化,逐渐向流通端、生产端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各大电商平台发力农产品供应链,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实现产销紧密衔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拼多多采用“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探索参与农产品标准制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京东推出“农特产购物节”,上线丰富多样的高质量农产品。此外还有电商平台开展乡村振兴新农人短视频直播大赛等,以多种形式助力优质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民创富增收。


    “土”视频带火土特产


    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第一书记徐志新做起了助农主播,推广罗田板栗、红安苕、茶叶等农产品,月销达600多万元;四川省泸州市的吴秋月,将小小高山萝卜干做到月销10多万斤;李春望不惑之年扎根大西北,把优质的猕猴桃、红枣、苹果带给更多人。


    近几年,有关乡村题材的短视频频频走红,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农产品走向城市的一条快车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电商课题组发布的《短视频为新农人搭建平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可以吸引并留住返乡创业青年、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进而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例如,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助农项目深入福建、贵州、四川、吉林等地,让远在各地乡村、尚未被更多人看见的优质农特产出山,走向全国消费者。“山货上头条”已经助力平和蜜柚、连城红心地瓜干、来凤藤茶、都匀毛尖、延边大米等农产品在抖音电商平台销量翻番。


    “自成立以来,抖音电商不断挖掘平台内的优质农特产,助其拓展市场和打造特色品牌。”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未来,抖音电商平台将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农产品生产全链条,与农产品原产地携手将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产业,助力产业纵深发展、带动更多就业。


    农民从“会种”到“会卖”


    “销农货,找电商”成为许多农民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触网”,不少人并不在行。老乡最了解自家产品,却不擅长网络营销;主播们懂网络,却对田间地头的活计并不内行。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1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李捷村,村民李本斌种的石榴丰收了,本想继续通过传统渠道销售,但问了好几家采购商,最高收购价才每斤1.8元,他想起曾看到的“果农爸爸”直播团队,几个年轻人在田里对着手机吆喝“石榴现摘现发,不吐籽味道甜”。


    李本斌拉着石榴来到镇上的云南果农爸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家的石榴品相好、个头大。公司负责人袁晓薇说:“这样的石榴适合电商渠道做精品零售。”两人一拍即合,按照2.2元每斤的价格,李本斌的80多吨石榴陆续进入电商仓库。


    宾川县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做主播、帮带货,现已上线销售农特产品超百种,农产品上行交易日趋活跃,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大幅上升。


    专家认为,让农民从“会种”到“会卖”,让农村电商从业者从“懂卖”到“懂种”,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农产品进城具有积极意义。(记者杨俊峰)

    2023-02-13
  • 粮食和油料生产成绩突出 内蒙古获农业农村部表扬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报,对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增量位列全国前10名、大豆和油菜产量增量分别位列全国前5名,以及抗秋汛战高温干旱保丰收工作突出的21个省份予以表扬,内蒙古榜上有名。





    内蒙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紧围绕稳粮扩豆工作,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2022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据了解,2022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27.7万亩,居全国第五位;粮食产量达到780.1亿斤,比上年增加12亿斤,增幅1.6%,增量占全国16.2%,居全国第三位,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连续3年保持在750亿斤以上。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833.1万亩,较上年增加493.3万亩,大豆产量49.1亿斤,较上年增加15.4亿斤,也创造了历史新高。


    2022年,内蒙古在65个旗县建设粮油作物示范区1060个,总面积达到203万亩,推广玉米密植、大豆垄上三行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以种植大户为主体,在全区开展530场次观摩周活动,3.2万人次参加,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示范观摩,有效提高了技术到位率,推动提高粮食单产。据统计,全区玉米、马铃薯、大豆、稻谷4大粮食作物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玉米单产985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斤/亩,居全国第三位;马铃薯单产3274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0斤/亩;稻谷单产1026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斤/亩;大豆单产267.8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斤/亩。(记者韩雪茹)

    2023-02-10
  • 一座桥带来的山村巨变

    村民在团结村供销社内摆放货物(2月2日摄)。


    在贵州省遵义市,仁遵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大发渠特大桥跨越高山峡谷,为偏远山乡带来新的生机。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地处贵州群山之中,曾经由于交通限制村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东西也进不来,村里景色虽美却留不住人。2022年12月,仁遵高速通车后,团结村通过大发渠特大桥旁的落地互通道路与高速相连,遵义市到团结村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到20分钟。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便利了,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这条双向六车道的城乡“大动脉”,有力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团结村也实现了村落变景区、房屋变民宿的“山村巨变”。

    2023-02-09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