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焕新推进乡村振兴——直击小岗村新发展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展开蹲点采访。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大米深加工公司内机器轰鸣,一袋袋大米从这里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投资超过10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正在紧张生产中;新签约入驻的食品项目正在建设中……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小岗村近年来立足村情、瞄准“短板”,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道环节后,一袋袋“小岗”大米不断下线,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公司现在订单‘饱满’,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今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说,该公司与安徽滁州、合肥等地经营主体合作,建立4万多亩优质水稻基地,严格按照优质水稻生产规程要求,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公司原料的稳定供应。


    不远处,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也在紧张生产中。公司副总经理何卫平告诉记者,公司占地2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整个公司用工规模大约有600人,其中约500人是附近的村民。该公司还采购附近的一些黑豆、大米等原料,年采购量在3000万元左右。


    新企业、新项目在增多。今年4月,小岗村举行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李锦柱表示,项目涵盖智慧农业、健康食品、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是小岗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引导二产跑出“加速度”,小岗村也紧抓一产不放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小岗村蹲点采访期间,党的二十大代表、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正向村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商讨推进乡村振兴事宜: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招引更多产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力争实现多种粮、种好粮。”


    田间地头,收完水稻后,小岗村村民有的在犁地、耙地,有的在播种小麦、油菜,有的忙着田间管理。


    在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记者看到遍布田间的新装备。“这是风吸式杀虫灯,今年安装了50盏,全部采用物理杀虫,实现绿色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公司总经理助理闫大明介绍,在今年的秋粮生产中,该公司与粮油加工企业合作,第一次全面种植优质稻品种。


    周群之向记者介绍,全村近年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万亩,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建设“引水上岗”“引淮润岗”水利项目,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对农业支撑增强,助力粮食稳产增产。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三产的发展和配合。《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小岗村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农村电商等乡村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其中,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产业振兴。


    走进小岗村小韩庄特色民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星罗棋布的农家特色小院里,既有装修舒适的客房,也有充满野趣的庭院。项目负责人孙彪说,该项目是小岗村旅游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特色民宿、非遗文化、教育培训等主题,今年3月开始建设,预计明年春节前投入运营。


    在教育培训、乡村文化建设上出成果,是雷松林的奋斗目标。他是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的站长。一年多前,小岗村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17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相聚于此,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雷松林说,4年前他因基层社会治理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今年3月,他决定扎根小岗,受邀担任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教育培训等工作。


    “今天有49位学员来这里参加专题培训班,近期我们还将举办多场培训活动,与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雷松林一下子道出了多个“小目标”:他们正在筹建一所“三农”领域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规划设计小岗村红色写生基地……


    在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带动下,小岗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


    李锦柱表示,下一步,小岗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抓好粮食生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并做好农旅结合文章,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正在自家农家乐忙活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记者姜刚朱青金剑黄博涵)

    2022-11-15
  • 内蒙古对返岗返乡农牧民工实行“点对点”服务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11月13日,自治区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工返岗或返乡“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拟返岗或返乡农牧民工组织开展“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


    据了解,人社部门“点对点”收集和分类汇总拟返岗或返乡的农牧民工出行人数、时间、地点等信息,形成出行需求清单;卫生健康部门为农牧民出行前做好防疫教育、行前核酸和体温检测,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置;交通运输和铁路、民航部门根据出行清单,制定专门运输方案;输入地人社部门派专人专车将农牧民工接送到目的地,并办理交接手续。


    同时,人社部门对农牧民工开展返乡就业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及时推送合适的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积极提供项目推荐、创业贷款等服务。对有职业培训需求的,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劳动保障权益诉求的,协助其联系沟通原务工地人社部门予以解决。(记者梅刚)

    2022-11-15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走进黑龙江省宁安市江南乡欣祺园家庭农场,叉车、传送带全部都在忙碌,冷藏库里200多吨寒地果摆放整齐。


    “我家果园种的是寒地果,以前每年果一下树,我们就忙着卖,生怕果坏了卖不上价钱。去年欣祺园家庭农场新建了冷藏库,我们的寒地果有地方存储了,水果储存期延长了4到5个月,错季销售,收益翻番!”已有20年果树种植经验的果农鲁忠清谈起冷藏库给寒地果销售带来的好处,连连称赞。


    “特色产业有赚头,咱撸起袖子加油干。”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庆深有感触,“从扛锄头到刷手机,从种土棚到种‘云’棚,靠设施农业大棚种出五彩椒,一年挣20多万元。”在寿光,设施农业成了大产业,平均每分钟有8526公斤蔬菜销往各地。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奋进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活力更充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总书记的话,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给咱延安农民、全中国农民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刚卖完苹果,就接着为果树修枝剪叶,安塞区招安镇新庄科村村民汪成虎压茬忙活,“引进了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管理,开展市场化运营,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产量有20多万斤。来年打算种富硒苹果,打造品牌,让好果子有好‘身价’。”


    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和脆甜的延安苹果一样,绵软的五常大米、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纷纷茁壮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新时代十年,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到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到249个。


    “今年我这马铃薯个头大不说,质量特别好,淀粉量还高,价格自然就好了。往年一亩地产量也就1.8吨左右,今年我这块地亩产2.5吨,真是特别高兴!”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种植户王艳武家今年种植450亩马铃薯,收益涨了一大截。


    “特色农产品好品质给种植户带来了好收益,种植户产得多、供得优,是因为统筹管理和一站式全程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自主可控的三链协同新模式。”北大荒集团薯丰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鹏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创建“大厨房”,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探索精深加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河南省延津县克明面业面粉加工车间主任宋利刚信心满满,“挂面年产能有20多万吨,方便面口味多达28种,始终盯着市场走,就能充分释放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接下来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


    ——打好“特色牌”,优化产品供给。


    清清荷塘,群鸭嬉戏。“处州白莲是我们的特产,好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两个特色孕育出‘莲鸭共生’模式,形成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村党总支书记吴丽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特’字下功夫,实现人有我优,让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更多优势产业。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的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


    ——激活新业态,拓展增值空间。


    “一根网线,让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今年前10月,网店销售额超400万元,创了新高。”家住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忙着直播,“做好助农直播,为乡村引来流量,为农产品带来销量,我继续朝着这条路子走。”目前,陇南市网店数量达1.4万家,累计销售农产品逾300亿元,带动就业约30万人。


    十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新产业前景无限,各地应继续在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上下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目前,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接下来,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


    茶园,施肥剪枝有了详细“说明书”。车间,炒茶过程量化为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金标准”让龙冠龙井飘香万里。“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完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等,着力构建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质量就是竞争力。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后将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用的是有机肥,‘吃’的是营养餐,脐橙个顶个好!”江西省于都县坪山村绿色富硒脐橙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宝珍话中透着自豪。


    “接下来,我们继续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高质量打造生态果园,带动更多乡亲种果增收。”于都县副县长杨俊刚介绍。


    农业农村部提出,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减排固碳能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兴西瓜”“昌平苹果”“平谷大桃”“怀柔板栗”……一批优质品牌,让京郊农产品走俏市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擦亮农业品牌,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接下来,将优中选优,重点培育,形成百大优质品牌,不断壮大品牌主体,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久久为功推动品牌强农。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让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菜园像工厂,管理靠电脑,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集20多项智能技术的大棚林立,1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入驻,优质果蔬种植面积达25.3万亩,年产值30亿元以上。“我们充分发挥平台磁吸效应,汇聚更多现代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宿迁市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广军说。


    ——以更有力的政策促发展。


    在四川省筠连县万亩生态现代茶业示范园区里,茶山叠翠,道路交织,厂房矗立。3.5亿元贷款“及时雨”,让园区生产、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健全。“贯通了种加销,一叶鲜茶以最短时间从田头走上货架。”茶农刘吉奎说。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引来源头活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敏表示。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强化用地保障,规范设施用地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将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吸引更多的人才增后劲。


    “懂管理、会营销,返乡创业底气足足的。”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五星村村民李伟回到老家,“我们开发了农耕体验、农场认领、田园食宿、花卉观光等旅游项目,接下来将在景区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美,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十年来,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


    “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支撑,各地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培训,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胡冰川说。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乡村工匠和“田秀才”“土专家”等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崭新蓝图,激发昂扬干劲;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2022-11-14
  • 稻田里的多元丰收——云南赋能稻田助农增收

    近年来,云南粮食生产逐渐实现从“单一种植”到“生态种养”、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植”和“农旅融合”的转变,稻田收益也更加多元。


    生态种养的丰收


    秋收过后,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的种植户李文高又忙着在田埂上种蚕豆。自2017年以来,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他开始从事“稻鱼虾—玉米—蚕豆”生态循环种养。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田环沟养鱼养虾,田埂上种植玉米、蚕豆。玉米、蚕豆是鱼虾的饲料,混有鱼虾粪便的淤泥又成了基肥。





    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村民在抓稻田鱼。(新华社发)


    李文高告诉记者,自家的大米比普通大米每公斤价格高6元,还供不应求;今年小龙虾收入了14万元。生态循环种养让家里的稻田每亩增收超过1500元。


    在昆明市官渡区宝丰湿地启山生态农业示范区里,油菜、小麦开始发芽。就在一个月前,这里的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项目获得丰收。


    云南启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伟说,水稻可以吸收湿地水体的富余营养,而种植生态油菜,能增加地块的有机物,还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生态观光。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道金荣认为,生态种养模式既能提高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还可提升稻田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数据显示,实施生态种养的稻田,农药平均用量减少超过50%、化肥平均用量减少35%以上。


    科技种养的丰收


    云南省勐海县的晚稻已进入收获期,蓝天白云下的金色稻田格外好看。西双版纳菁钰祥莱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坤来到位于勐海县勐海镇的晚稻种植基地,准备收割。


    2018年,黄坤的公司开始规模流转土地种水稻、养稻田鱼。今年首次种植约1800亩晚稻,多为云南自主选育的品种。


    “拥有核心品种才能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大米。”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袁平荣研究员及其团队已选育出30余个水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近5年来在云南及周边省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增产粮食3亿公斤。


    除选育优质品种外,智慧农田、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的应用,也大大减轻了种粮户的劳作强度。


    据云天化曼香云天勐海香米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利用数字技术一体化管理优势,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共建共享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农耕文化的丰收


    近日,云南省宁洱县同心镇同心村的100亩旱种杂交稻迎来丰收,这里举行了主题为“农耕文明、农业科技”的“新米节”活动。在百亩稻田中,来自各地的游客在体验收割稻子后,还观看了农业无人机展演、参与了稻田迷宫等活动。


    据介绍,宁洱县用“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打造包含农耕文化、艺术文化、茶文化等元素在内的文化艺术村,实现了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这是云南依托稻田打造农旅融合业态的一个缩影。云南强化了稻作资源保护和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稻田承载乡愁,让农耕文化在稻作中延续。


    在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村社区,当地依托近百亩田地打造的“麦和稻田”旅游项目,已成热门打卡点。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认领稻田、体验泥地抓鱼,“田野音乐会”和“田野婚礼”也逐渐发展起来。(记者杨静)

    2022-11-14
  • 两岸嘉宾宁波“以农会友”共探乡村振兴之道

    新华社杭州11月9日电(记者段菁菁)传统台商“跨界”投身乡村振兴,台湾教授为昔日“养猪村”转型涂上艺术底色,在台湾几乎失传的古法手工技艺在东海渔港古城石浦重获新生……9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上,一本浓缩了两岸同胞携手共谋乡村振兴故事的书册引起了与会来宾的关注。

    这本《两岸“乡”携共富先行——甬台共促乡村振兴故事集》集纳了12个两岸专家学者、行业能手共同致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好故事,是两岸同胞深入合作、共同耕耘的鲜活注脚。

    始于2018年的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始终致力于海峡两岸融合,共促乡村振兴。本届论坛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为主题,共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600余人“以农会友”。

    宁波台商马准安是这本故事集的主人公之一。2019年,马准安在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的绿水青山间,打造了“农业+休闲+拓展”模式的户外综合体,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帮助当地农民增收,更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市场。

    “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农林22条措施’等有力举措,这些年,我们台商台胞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建设的空间更加广阔。”本届论坛上,马准安向与会来宾分享自己的心得。

    台湾青年孙绍轩参与乡村振兴的故事,早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举办时就开始。2019年,孙绍轩跟着自己的导师来到大陆,主要负责的项目是宁波宁海县前童古镇的创新发展、艺术改造。

    原汁原味的古街、古建筑吸引了孙绍轩,他留了下来。“乡村振兴是个大话题,我认为每个乡村都有值得挖掘的点和特色。”他说,未来将继续留在宁波,深入乡村,寻找乡村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实现更多人生价值。

    主论坛上,宁波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蔡明东表示,台商在大陆乡村振兴事业中不仅不能缺席、不会缺位,还将大有作为。

    本届论坛上,宁波五家单位被授予“甬台乡村振兴合作实践基地”称号,并成立论坛闭会期间常设组织——甬台乡村振兴合作实践联盟。联盟将推出“千个培训岗位、百个实践职位、数十个创业摊位”招募计划,向海峡两岸发出倡议,吸引更多两岸乡村振兴从业组织、创业者共享发展机遇。

    2022-11-11
  • 培育电商“授渔”者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电商近年来在农村发展迅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据《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5.66%,同比增长11.3%。


    电商与农业的融合,从初期的销售端网络化,逐渐向流通端、生产端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农村电商加快了乡村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了乡村三产融合,也创造出大量新的乡村创业就业机会。当前,我国正在有序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电商振兴,关键在人。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专业人才还普遍短缺,缺少既懂电商又懂农业农村的复合性人才,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人社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国家级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机构、企业和媒体,连续举办中国电商讲师大赛,通过选拔更多优质电商“授渔”者,为中国电商发展及电商人才培训挖掘培养骨干和先锋力量。

    11月6日,第六届中国电商讲师大赛农村电商分赛区决赛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近百位活跃在一线的农村电商从业者报名参赛。经过赛前公益培训、预赛、决赛前辅导等环节,25位优秀选手闯入决赛。

    决赛中,选手们或娓娓道来、或图文并茂、或结合各种现实案例,精心编排五分钟授课视频,从农产品品牌塑造到渠道建设、从营销策略到供应链管理,主题涵盖了农村电商行业的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农村电商“授渔”者的风采和投身农村电商发展的赤诚情怀。

    中国电商讲师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主席聂林海、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支芬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华迎三位专家评委现场进行打分评判,从专业化视角,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进行了多维度的考量和评估。经过激烈角逐,代表农村电商分赛区进军全国总决赛的十五强人选脱颖而出,王丽红、丁鹏、方敏三位选手位列三甲。

    聂林海表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对高质量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需要更多的优秀电商讲师投身其中,发挥辐射作用,共同助力。希望借助本次大赛可以挖掘出更多优秀的电商讲师人才,共同营造一个识才敬才的氛围。”

    第六届中国电商讲师大赛新疆分赛区的决赛也在同一天通过线上方式展开角逐,力争通过讲师大赛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新疆电子商务人才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15位选手闯关成功,将进军全国总决赛。

    至此,第六届中国电商讲师大赛四大分赛区的比赛顺利收官。全国半决赛和总决赛将汇集四大赛区精英,在福建省莆田市举办。中国电商讲师大赛将选拔出代表国内电商培训领域的最优秀水平的选手,发展辐射力量,有力推动地方电子商务人才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2022-11-11
  • 贵阳贵安“三个三”激活“第一资源”全方位多举措培育用好农村实用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以来,贵阳贵安聚力“强三农”夯实“强省会”坚实根基,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从体制机制上找准突破口,着力强保障、强基础、强成效,奋力谱写乡村人才振兴大文章,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一、抓“三个到位”强保障

    一是顶层设计到位。聚焦“五类人才”,培育建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谋划实施四项人才培育重大工程,编制《贵阳贵安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印发《贵阳贵安2022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方案》,多举措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协调配合到位。加强和行业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人社、市场监管、林业、文旅、住建、卫健等职能部门作用,整合部门优势,协同推进农村人才培育、认定等工作,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三是督促检查到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督促指导和考核评估,定期进行工作调度,不定期开展工作检查,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指导检查10余次。

    二、抓“三个规范”强基础

    一是认定规范。研究制定《贵阳贵安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方案(试行)》,明确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范围、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及工作步骤,按照个人申报、逐级推荐、县级认定的原则,开展好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二是管理规范。进一步摸清农村实用人才底数,探索建立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建立评价与退出机制,形成农村实用人才“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三是培训规范。依托省农科院等合作单位技术力量,积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根据不同类别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确保农村实用人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抓“三个重点”强成效

    一是明确目标分解。根据各区(市、县)产业发展特点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情况,将目标任务明确到各区(市、县),定期开展工作调度,按照项目化、清单化、目标化推进工作落实。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培育1.26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占年度目标1.2万人的104%。二是强化院校合作。深化与贵州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截止目前已协同完成20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探索从相关院校择优遴选农民教育培训公益机构、田间学校,持续稳定承担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三是加大培育力度。制定下发《贵阳贵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培养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头雁”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等项目,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官网)

    2022-11-10
  • 昌都市达若村: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近日,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经验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消息传来,达若村党支部书记土丁尼玛激动不已:“我一定继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抓好文明乡风建设。”


    近年来,达若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紧紧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团结带领村民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突破瓶颈、劳动致富。

    通过努力,如今的达若村,一幢幢现代化楼房依山傍水,一条条乡间小路干净畅通,一户户村民安居乐业,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活经济,充实百姓钱袋子

    “现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没啥区别,交通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民收入‘节节高’。”达若村村民泽仁措姆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班子、党员示范带动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达若村农牧民群众坚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力发展各种合作经济,先后成立了糌粑加工厂、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石材加工厂,新建了产业楼,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达若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200余万元,盖起了产业楼,干起了集门面出租、土地承包租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种经营,让村民们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一村富不算富。达若村还与约日村、普然村结成帮扶对子,在人力、技术、物资上给予大力扶持,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同时,达若村坚持“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投入300余万元,在达若村周边山坡上种植了近200亩的经济林及景观林。夏季时,身处达若村,抬头便能看见满山的郁郁葱葱。

    树新风,建设和谐新农村

    曾经的达若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近年来,随着村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达若村“两委”班子意识到,“不仅要生活富裕,生活环境也要改善”。

    为此,达若村创新构筑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短板,先后完成3批次11户危房改造,全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探索“支部进网格、党群包联户”治理模式,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居治理实现了产业不落下、配套不落后、房子不过时、垃圾不落地、乡风不落伍、稳定不出事、监管不缺失。

    在社会治理方面,达若村坚持每年定期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主体、以《达若村“双联户”户长职责》《达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等为配套的各类制度12件,村民对村规民约执行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深化基层人民调解“865”工作机制,开展民生“微服务”、法治“微服务”、道德“微典型”活动。2021年以来,共开展法律宣传、人民调解等活动37次,服务人群达1128人次。

    促团结,呈现安定新局面

    走进达若村,路边的灯杆上、墙上随处可见“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之类的宣传标语。顺着村道往里走,一面民族团结文化墙十分醒目,墙上各族群众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画面传递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长期以来,达若村以“党建+民族团结”模式为统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九进”工作,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有力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达若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达若村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为切入点,采取“五学模式”,面向村干部实施示范带头行动、面向青少年实施筑基行动、面向农牧民群众实施强基行动。截至目前,全村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数达到80%。

    除此之外,村“两委”班子通过打造民族团结幸福街、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开办专题夜校等多种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鼓励达若村各族群众相互帮助、共建美好生活。

    “在昌都经商三年多,不知不觉间,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相信达若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在达若村产业楼经营玻璃生意的河北籍商户秦群虎说。(记者李梅英)

    2022-11-10
  • 铁路交通勾画大美西部

    6月22日,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境内。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10月29日,青海省西宁市至四川省成都市高速铁路海东西至黄胜关段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兰州(西宁)至广州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宁至成都段全线开工建设。

    西宁至成都高铁,分量有多重?新时代以来,西部铁路网建设取得哪些成绩?面向未来,西部铁路网如何勾画?

    填补“留白”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自治区考察时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建设西宁至成都高铁,便是中国着力填补“西部留白”的重要体现。

    西宁至成都高铁纵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线路自西宁枢纽海东西站引出,先后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黄胜关站与在建中的成(都)兰(州)铁路接轨,共线引入成都枢纽。正线全长836.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共分4段建设。

    优化西部铁路网络布局。西宁至成都高铁与已开通的兰(州)新(疆)高铁、西安至成都高铁、成都至贵阳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形成我国西北至西南的区际快捷通道,路网地位十分重要。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项目全线共设若尔盖、绵竹南、三星堆等共29个车站,除了西宁、海东西、青白江东、成都东4个车站为既有车站,其余车站均为新建车站。建设这些高铁新站,将为扩大有效投资提供广阔舞台,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西宁至成都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加速沿线贸易往来,促进物产资源开发,便利各族群众出行,打开文化交流通道,助力乡村振兴。

    西宁至成都高铁项目总设计师段荣成介绍,西宁至成都高铁的建成,将进一步加强兰(州)、西(宁)城市群和成(都)、渝(重庆)城市群交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

    记者了解到,此次开工建设的海东西至黄胜关段正线长度502.5公里,线路途经盆地、高原、河谷及10条大断裂带,60%的段落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还要经过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和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对此,西宁至成都高铁的勘察设计方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一方面采取架设桥梁、加大基柱深度等方式,解决不良地质及跨越沼泽等问题;另一方面,采取以桥代路、植被定期保养等方式,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绕避和保护。

    西宁至成都高铁全线开工,是西部铁路建设加速的一个缩影。

    记者梳理发现,成(都)达(州)万(州)高铁等“八纵八横”高铁网相关项目,进入密集建设阶段。

    今年10月30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空中转体作业,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简称“渝昆高铁”)寒坡岭特大桥实现转体对接,标志着渝昆高铁全线首座转体连续梁成功转体。

    “渝昆高铁全线共有4座转体桥,寒坡岭特大桥是四川境内唯一一座,也是首座完成转体作业的。”中铁十二局渝昆高铁川渝段站前三标二分部项目技术负责人徐起介绍,大桥实现转体对接,为渝昆高铁川渝段早日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渝昆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北京至昆明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99公里,共规划设置21座车站。渝昆高铁建成后,将形成全程时速350公里的出川大通道,从成都到昆明3小时内可达。

    成绩斐然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西部铁路营业里程为3.7万公里,到2021年年底,这一数据已超过6万公里。

    在雅鲁藏布江,过去7年里,17个火车站在其沿岸拔地而起,车站的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2021年6月25日,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彻底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将西藏带入“动车时代”。

    一年多来,拉林铁路保持平稳运行,搭建起雪域高原“新通道”。

    截至今年10月25日,拉林铁路林芝站10月共装卸货物997车54219吨,日均接卸货物40车,创下拉林铁路开通16个月以来最高纪录,开启拉林铁路货物运输新篇章。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负责人介绍,西藏松茸、藏鸡肉、藏香猪等地方特产通过拉林铁路运往全国各地,来自内地的建材、粮食、钾肥、食品等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进藏东南地区,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需求。

    与此同时,拉林铁路为群众出行带来“真便利”。

    “以前去林芝,坐大巴就要6个小时,一路上还要忍受颠簸和拥挤。现在坐动车,只用花129元,比大巴便宜,速度还更快。”拉萨市民邓波因工作需要,每年要往返拉萨、林芝多次,如今,乘坐动车已经成为他出行的首要选择。

    据了解,拉萨至林芝间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4列、普速直达特快列车2列,日喀则至林芝间开行动车组列车2列,最高日发送旅客4300余人次。“拉林铁路密切了藏东南腹地和内地间的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拉萨、林芝等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拉萨火车站站长王福说。

    拉林铁路还为富民兴藏提供了“强支撑”。

    今年24岁的布姆阿牛,家在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孜热村。站在她家门口,能清楚望见“林芝站”三个大字。去年5月,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前,布姆阿牛参加招聘,经过选拔培训成为一名车站安检员,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还能照顾父母,真的挺好。”工作之余,布姆阿牛还帮助家里经营茶馆。她说,以前每天只有一二十人来喝茶、吃饭,而且大都是周边的村民。拉林铁路开通后,游客多了,茶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每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

    拉林铁路创造的便利交通条件,掀起了“西藏人游西藏”的热潮,带火了林芝“桃花节”和羊卓雍措等旅游景点,激活了农牧业、民宿、农家乐等乡村经济。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底,林芝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其中农牧民家庭旅馆收入达8200多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加大西部铁路建设补短板力度,成绩斐然。拉林铁路是一个缩影。

    今年6月16日,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在茫茫戈壁滩上,和若铁路与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若羌至库尔勒段、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喀什至和田段,共同形成长达2712公里的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包裹其间。戈壁飞沙,不再是出行的障碍。

    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的贵州省,近2万座各式各样的桥梁,将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地方变成了“高速平原”。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贵州省政府共同批复“新建盘县至兴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贵州省9市州高铁项目全部获批,贵州即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在西南边陲,云南省铁路网纵横延展,“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骨架基本成型。2014年蒙(自)河(口)铁路、2020年大(理)临(沧)铁路、2021年中老铁路等先后开通运营,通道“接口”建设基本成型,正加快打造山腰、磨憨、瑞丽三大国际口岸和王家营西内陆口岸,形成以中越、中老、中缅3条铁路国际通道为支撑,联通国内外的新格局。

    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表示,交通一直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些年,随着多条重要线路的通车,不仅可以有效带动沿线资源开发,而且对维护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点清晰

    西部地区,未来还要修建哪些铁路?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到一些西部铁路建设工程。

    在战略骨干通道方面,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和伊宁至阿克苏、酒泉至额济纳、若羌至罗布泊等铁路,推进日喀则至吉隆、和田至日喀则铁路前期工作,打通沿边公路G219和G331线,提质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

    在高速铁路方面,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西安至重庆、包头至银川等高铁。

    在普速铁路方面,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黄桶至百色、黔桂增建二线铁路和中卫经平凉至庆阳铁路,推进玉溪至磨憨、大理至瑞丽等与周边互联互通铁路建设。

    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又对西部铁路网建设重点工程做出补充:建设定西经平凉至庆阳、大理至攀枝花等普速铁路;建设西安至十堰、延安经榆林至鄂尔多斯、铜仁至吉首等高速铁路。

    三分规划,七分落实。许多重大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川藏铁路起自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山南,止于拉萨,拉林铁路便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至雅安段已于2018年底建成通车,雅安至林芝段则于2021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设计时速120至200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

    全长1011公里的雅安至林芝段,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川藏铁路中公认的施工难度最大路段。

    要啃下最硬的“骨头”,背后艰辛可想而知。成立西藏自治区川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7次办公室会议,细化责任分工;交通运输部门、国家电网、通信管理部门先期介入,推动配套支撑工程;专家咨询组提前开展科技攻关,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多部门多地方协同配合。

    如今,先期开工的色季拉山隧道、康定2号隧道累计掘进千米,大渡河特大桥桩台耸立。雅安至新都桥、波密至林芝段81个工作面,正在优质高效推进施工,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形成了会战态势和良好示范效应。

    今年以来,西部其他重点铁路建设项目,也在持续发力。

    5月26日,新疆伊宁至阿克苏铁路补充定测圆满收官。项目正加快推进初步设计各项审批要件办理,有望在2023年正式开工建设。

    6月16日,成(都)兰(州)铁路成都至川主寺(黄胜关)段跃龙门隧道,第一组500米长钢轨稳稳落下,标志着成兰铁路成川段进入高原段铺轨施工阶段。

    11月6日,DJ1922次试验列车从兰州新区站驶出,标志着银川至兰州高铁中卫至兰州段甘肃境内区段联调联试圆满结束,正式进入为期30天的运行试验阶段。银兰高铁中兰段正式开通运营后,中卫至兰州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5小时缩短到1个多小时。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改革部副主任赵长江介绍,“十四五”期间,将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铁路网络密度。将加快推动新藏铁路前期工作,创造条件启动重点路段建设。推进青藏铁路升级改造,开展滇藏铁路重点路段前期研究。推动疆内铁路环起来,进出疆铁路畅起来。提高重点边境地区铁路覆盖,完善西南边境地区路网布局。

    2022-11-09
  • 田间地头做宣讲 科技兴农促振兴

    微风轻拂,蔬菜飘出阵阵香味沁人心脾。

    10月28日,坐落于喀喇沁旗西桥镇的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在田间地头举行。党的二十大代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正高级研究员王秀芝化身宣讲员,与研究员和村民面对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深情讲述中国近10年来的发展巨变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的至关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推进科技创新,王秀芝娓娓道来,谈发展变化,说村情实际,朴实的话语入脑、入耳、入心,引起群众强烈共鸣。

    听了宣讲,喀喇沁旗西桥镇姜家店村村民贾占凤感触颇深,“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备受鼓舞,这几年我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环境也有很大改善,这多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今后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种好地,多收粮,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李杰表示,宣讲很解渴,作为一名基层的科技人员,我深受鼓舞。我要继续发扬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群众。

    “回到工作岗位,我会切实发挥好一名党员、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名二十大代表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要求。”王秀芝表示,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扎根大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成果。加强科技惠民工作,继续为广大农民送技术、送服务,让科技真正服务基层群众,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记者魏那通讯员肖璐)

    2022-11-09
  • 曲阜: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画卷

    “你看俺们村,多干净,多漂亮,村前屋后都栽植了石榴、金银花等植物,一年到头都有花看,污水也不外流了,蚊子苍蝇少多了,走在哪都心情好。”日前,61岁的曲阜市北元疃村村民蒋德香提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不禁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这处位于曲阜市息陬镇的北元疃村,曾经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道路两边的沟渠里常年有污水垃圾,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气味难闻,尤其是到了夏天,蚊子苍蝇到处乱飞,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属地镇政府,对其开展综合整治,铺设了污水管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及小型人工湿地,北元疃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年污水处理能力达5.8万吨,受益人口达到2000多人,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湿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村庄尽显其秀丽底色,如今北元疃村成为了人们争相学习的示范村。

    近年来,曲阜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持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各村纷纷将目光瞄向生态振兴,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机遇和路径。

    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的武家村,在摘取“全国美丽乡村”等桂冠的基础上,探索推动儒家文化与娱乐、休闲、旅游融合,充分挖掘“九龙山传说”“白马河传说”“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等当地传说故事,建设民宿、餐饮、特色作坊、花海、游乐场、小吃一条街等文娱、食宿场所,极大丰富了乡村游内容,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尼山镇,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鲁源东村,借力周边生态文旅优势和整村搬迁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开发了鲁源高端设施农业、“里仁美宿”等项目,壮大蜜蜂生态园及农业采摘业等增收方式,实现了生态、经济、民生效益的显著提升。如今,村里特色民宿已达150余家,吸引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如今,曲阜市已创建省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105个,打造了平原风光、山区景观、泗河风光等具有曲阜特色的4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片区。

    曲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洪军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实施镇街驻地改造、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等系列工程,让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孟一通讯员曹海霞)

    2022-11-08
  • 全国秋粮已收获94.7% 秋粮丰收又一年

    秋收时节,广袤田野铺展斑斓画卷。


    趁着晴好,金黄玉米铺满晒场,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种粮大户张焕梅眉头舒展,“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能排能灌。大型收割机敞开跑,颗粒归仓。玉米亩产比去年多100来斤。”今年诸城市秋粮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再获丰收。

    “抗病虫,保灌溉,今年下了大力气。算下来每亩晚稻产量有1100斤左右。”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中林村粮农吴家发说。今年全县晚稻种植面积达39万亩,预计产量约3.5亿斤。

    从东北平原到华北粮仓,再到鱼米之乡,稻香阵阵,仓廪殷实。据农业农村部11月7日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12.37亿亩、完成94.7%,进度同比相当,全国秋粮丰收在望。与此同时,全国冬小麦已播91.9%,冬油菜已播9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总书记经常叮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夏耘秋收,季季压茬。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产量居世界首位,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国粮仓稳,高质量发展底气足。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秋粮丰收了,全年粮食丰收就成了。岁稔年丰,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

    实打实调结构,稳产优产

    秋粮生产,是结构调优、稳产优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稳产保供,不单是总量任务,也是结构任务。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瞄准紧缺品种,保面积、保产量,扩大豆、增油料,做好田野里的“加减法”。

    ——稳口粮,稳玉米,“粮袋子”鼓起来。

    农机逐着稻浪前行,粒粒稻米倾泻而出。“400多亩水稻,两三天就能收完,亩产达到1200多斤。”四川省苍溪县益康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安桄明说,“购置农机有补贴,咱种粮有底气。”

    收割、脱粒、粉碎秸秆,农机驰过,玉米归仓。“穗子大,籽粒饱,亩产1400多斤。”河北省成安县成安镇南鱼口村种植大户杨俊山说,“喷施叶面肥、及时浇地,今年的玉米扛过了高温天。”

    围绕“稳口粮、稳玉米”,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秋粮面积,大力加强田间管护,强化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确保秋粮机收顺利。丰收时节,露沾玉米金黄,风吹稻花飘香。

    ——扩大豆,提产能,补上品种短板。

    “选种高蛋白品种,采取大垄密植技术,我家250公顷大豆产量预计能突破100万斤。”吉林省敦化市联益农副产品供销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赵显清介绍。耕种收一条龙,流水线分拣包装,政府补贴到位,优质大豆卖上好价钱,每公顷收益过万元。

    调结构,扩大豆是关键。农业农村部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粮豆轮作,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地区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今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扩油料,挖潜能,“油瓶子”更稳当。

    丰收了!山东省夏津县田庄乡创新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滕召华剥开新鲜的花生,说道:“高油酸花生每亩能产800多斤干花生,出油率比普通花生高1/3。”今年夏津县引导粮农扩种了6000余亩大豆、600多亩油葵、9000多亩花生等油料作物。

    各地紧盯重点油料作物,全力做好种子供应、农机保障、技术培训、政策支持,挖掘潜能,提升产能,保障食用油安全。湖南省积极推进菜油茶油“两油”产业,四川省开展“天府菜油”行动,扩种大豆、油料。

    今年是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中央财政安排产油大县奖励、耕地轮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资金30多亿元,支持油菜生产。

    用好技术种好粮食,粮农挑上“金扁担”

    秋粮生产,是农业科技升级、装备质量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高效秋收的背后,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拥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进入了机械化唱主角的新阶段。

    ——先进农机“加速跑”,种地效率高。

    大马力联合收割机驶过,摘穗、去皮一气呵成。“从种到收,农机全程接力,玉米和大豆从地里直接进库里。”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李庄村村民杨安定说,“合作社购置了57台套大农机,种地更省力。”

    农机助力,秋收、秋种、秋整地卡点推进。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小麦机播率超过93%,油菜种植及马铃薯、花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手机成了“新农具”,算力成了“新农资”。

    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收稻子用“网约车”。“啥时候要收,啥时候就用手机下单。”湖田镇林田村种粮大户肖东洪说。

    “云”里管,线上种,智慧农业成为新趋势。袁州区农业农村局研发智慧云平台有1600多家农业合作社入驻,农户网上点单,平台派单,让农机供需精准匹配。

    秋收一线,种地更有“数”。数字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28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

    ——农技服务更到位,现代要素发力田野。

    “配方施肥、种肥同播、一喷多防,好技术为种田托了底。”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小龙马乡大张村郭尚和说,“农技员一对一帮扶,遇到难题,有人教、学得会、学得快。”

    放眼广袤田畴,藏粮于技,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

    提品质、转方式,粮食生产向着绿色高效转型

    秋粮生产,是发力供给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生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生产向绿,农业生产方式升级。

    “太阳能灯防虫害,绿色化肥提地力。”安徽省天长市种植大户卞惠德说,今年天长市共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9万亩。

    立体种养、循环农业、节水农业不断发展,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有效化解资源要素约束。目前,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

    ——品种多样,居民餐桌更丰富。

    “高山冷泉水灌溉出的生态水稻,口感醇香,卖得好!”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花桥农产品销售公司负责人向长双说。

    优质粮油品种扎根田野,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绿色转型,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

    ——品质向好,优质优价促增收。

    “好豆子成了抢手货,豆制品企业提前预订,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众盼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书智很开心。

    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稳产与增收互促。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目前全国已遴选236个“中国好粮油”产品,带动增加优质粮食逾5000万吨。“十四五”时期,全国将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粮油品牌,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希望田野,接续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亿万农民一起,有信心、有底气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迎来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景。(记者高云才王浩)

    2022-11-08

  • 首 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