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县交通运输局 串起融合发展路 带动乡村产业兴

    【关键词】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新闻现场】


    “浇足封冻水,来年再浇解冻水,这些树苗才能茁壮成长。”12月7日,在涉县阳索线郭庄至偏城段,该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副站长李斌正带领养护工,趁着晴好天气,为新栽种的2000余棵碧桃、海棠浇灌“过冬水”。


    该线路全长约6公里,串联着圣福天路和太行红河谷风景大道,辐射3个乡镇,由原来四级路提升为三级路,路面宽度拓展至6.5米,打通了涉县西部山区旅游网路最后“堵点”。


    “早一天修通,群众就早一天受益。”涉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利强说,今年以来,该县克服疫情影响和人员、资金等多重困难,实施了包括13座桥梁、78条(段)道路在内的水毁恢复工程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


    “把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在项目建设上再聚焦再发力。”12月5日,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线上研讨会上,涉县交通运输部门就下一步高质量推进公路项目建设、绿化提升等工程作出具体部署。


    “过去修种田路,现在修生态路、致富路。对路的呵护,已融入山里人的血脉。”圣福天路日月峰上,曾在此挥洒汗水的234国道涉县段指挥部现场指挥长刘俊臣说,涉县是邯郸唯一全山区县,山区百姓靠勤劳的双手开辟出壮丽的梯田,发展了核桃、柿子、花椒等特色农业,他们期盼着通过一条条致富路,让山里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全线沿山脊而建的圣福天路,海拔高、高差大,144个弯道上坡连着下坡,开工建设时地处荒郊野岭、缺水缺电,只能靠人力运输保障基本生活。党员干部带头,千余名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圣福天路等一批精品农村公路修到了百姓心坎上,2019年涉县交通运输局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如今,在涉县交运人不懈努力下,该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97.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610条、总里程1365公里,全县形成了“三纵九横十八条支线”的公路框架,构建了横贯东西、纵连南北、四通八达、快进慢出、宜驾宜游的全域旅游大交通网络,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


    “途经村里的客车捎货,快捷方便又省钱。”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村民王虎林是位“电商达人”,畅通的乡村道路改变了他的生活。“村里的花椒、核桃等山货,通过客车快递发往全国各地,日均发送100多个包裹,高峰时达3000多件,再也不担心山货出山难了。”王虎林说。


    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涉县让快递坐上了公交车。该县创新“信息平台+客货同网”模式,将全县4个客运站赋予货运功能,和本地物流公司搭建一级物流节点,规划分拣区、物流车场、接货区、信息化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依托当地汽车站和公交客运班线资源,从事小件快运等运输配送业务。


    今年以来,涉县不断深化客货邮发展改革,织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遍布城乡的1300余家“客货同网运输点”全面铺开;建设物流信息智能指挥平台,实时调取货物物流信息和车辆运行状态;扩能城乡公交“智慧交通”平台,增加数据分析、流量监控、车载监控、货物运输实时传送等功能,实现人、车、货、站、线等要素精准匹配……


    目前,涉县拥有城乡公交班线23条,延伸城乡公交通车总里程达2253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终端的三级城乡公交线,实现全县308个建制村通车率100%,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100%,乡镇、村物流节点覆盖率100%等“三个百分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们将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王利强表示。


    作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涉县下一步将加快实施公交南站货物存取货区、涉林路沿线乡镇取货站、客货邮配套设施物流快递仓储中心等物流节点建设,不断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改建4条干线公路、布局不少于50个村级综合运输服务站,实现从“走得了、走得通”向“走得好、走得畅”高质量迈进。


    【记者手记】


    “举头尽见奇峰峙,着足却无半步平。”经过多年道路建设,涉县群众出行难渐成过往。在解决出行难的同时,以融合思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是涉县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特点。


    千里旅游通道,途经10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将全县多个景区连线成片,覆盖1000多平方公里,惠及10多万群众,成为一条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客货邮一体化深度融合,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农村电商迸发出强劲活力。今年前11个月,仅涉林线试点下行货运量达5.1万件,上行农产品货量8000余件,快递物流由原来每件1.2元降至0.7元,降比达41%。


    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全域旅游、灾后重建、美丽乡村、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涉县努力实现一路通、百业兴,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品质提升。(河北日报记者陈正通讯员张付平)

    2022-12-08
  • 乡村大喇叭“声”入人心

    “各位村民大家好,我是驻村第一书记孟超,今天我给大家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和解读。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每天午饭过后,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村委会的大喇叭就会响起,村民们坐在家里就能收听到二十大报告的解读内容。


    孟凡国是村里的老党员,30余年的党龄让他一直保持着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习惯,这段时间,听着村广播的内容,他一边做笔记,一边感叹信息的便捷。


    对于忙着干活的村民来说,每天定时响起的大喇叭,既让他们在农忙之余能聆听党的声音,感受党的为民情怀,又有力推动了党的声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听到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大家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村民宫海军说,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他通过养殖致富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大喇叭既充分发挥了传播好声音的“扩音器”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作用,又拓宽了宣传渠道,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大喇叭,能够让群众更加便利地了解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些惠民政策,以及我们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大家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孟超坚定地说。(记者高敏娜通讯员张禹)

    2022-12-08
  • 乡村振兴丨广西融安:一棵小金桔何以变身“黄金”产业

    寒潮来袭,一场大风过后,长龙村脱贫户莫英坚一早便赶到自家的金桔地里对大棚进行修补。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长龙村的几千亩金桔地里,钢架薄膜搭建的白色大棚耸立在田间,大棚罩住的金桔树上,金黄色的果实挂满枝头。


    “这些果可金贵着呢,得用塑料棚罩着防风雨和霜冻,先熟的果已经可以采摘售卖,后熟的果能一直卖到明年春节。”莫英坚说,今年的滑皮金桔按果子大小一斤可以卖3元到10元不等,而脆蜜金桔一斤可以卖到35元左右。





    广西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村民在给金桔树盖膜。新华社记者黄耀滕摄


    融安县是我国主要的滑皮金桔和脆蜜金桔生产基地,被誉为“金桔之乡”,金桔在当地有近300年的种植历史。


    一棵小金桔何以变身“黄金”产业?近年来,融安县大力实施“半亩金桔助脱贫,一亩金桔奔小康,万亩金桔促振兴”的产业发展策略,将金桔种植覆盖到全县12个乡镇,使“融安金桔”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之一。


    “近年‘融安金桔’的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桔农的日子也更有盼头。”莫英坚说,家里的20亩金桔预计能收果6万斤左右,按现在行情,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未来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广西融安县大将镇才妙村村民在采摘金桔。(受访者供图)


    融安县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融安县金桔种植面积达21.5万亩,预计总产量22.05万吨,总产值28.5亿元,农民人均单项收入1万元以上。


    “‘融安金桔’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县里正按标准化、产业化来引领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融安县县长于福坚说,目前,融安已有20家金桔生产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检测面积达11.16万亩,创建了“百村万亩集体经济金桔园”和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四星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


    于福坚介绍,为促进“融安金桔”产业开发,县里正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金桔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面提升融安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融安县大将镇融安必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金桔基地,已装满金桔的大货车整装待发。公司总经理杨进益介绍,自11月初金桔上市以来,公司已经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发送“融安金桔”超40万斤,其中有来自公司种植基地的金桔,也有从桔农手中统一收购上来的金桔。


    “原来我们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跟桔农合作,近年发展壮大后为适应市场化经营成立公司,目前有91户桔农跟公司合作,我们会给桔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肥料,果熟后再按市场价进行统一收购。”杨进益说。


    杨进益介绍,随着“融安金桔”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公司种植基地已从早期的800亩扩展到目前的3000多亩,覆盖范围从5个乡镇扩展到10个乡镇,越来越多桔农要求加入“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金桔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在持续提升。





    工人在自动分拣设备前搬运金桔。(受访者供图)


    通过与主要电商平台携手拓展销售渠道,“融安金桔”近来在线上销售平台走红,当地金桔产业步入快车道。“‘融安金桔’基本不愁销路,今年‘双十一’期间,全县金桔的电商销售达3000万元,同比增长50%。”于福坚说。


    如今,融安县已拥有各类电商企业726家、网店23251家、物流企业50家,全县各类产品电商交易总额由2016年的8.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4亿元,其中“融安金桔”的网络销售额超19亿元。


    金桔饼、金桔柠檬膏、金桔果汁饮料……在融安县粤桂协作产业园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内,多家金桔深加工企业的金桔系列产品近年来陆续投放市场,推动“融安金桔”的深加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依托粤桂协作的优势,‘融安金桔’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完善,金桔的产品附加值在不断提升,金桔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作用将会持续增强。”于福坚说。

    2022-12-07
  • 守底线抓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作出全面系统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全区乡村振兴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日前,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贾跃峰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贾跃峰说,全区乡村振兴系统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重点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在“守牢底线”上下功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落实监测帮扶责任,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在有脱贫人口的旗县全部开展防贫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各层级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共用,加强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协调、配合、衔接和统筹,切实增强监测帮扶实效。


    二是着力在“宜业”上下功夫,切实让脱贫群众发展有门路、增收有渠道。中央、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加强各类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在脱贫旗县布局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产业集群,使每个旗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采取代种代养、订单种养、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农牧户与经营主体抱团发展。优先保障到村到户类产业项目,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强化就业帮扶政策,采取产业带动、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20万人以上。


    三是着力在“宜居”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农村牧区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可及性、便利性。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瞄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深入抓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建立健全农牧民参与、“建管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类资产确权登记,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每个乡村建设项目都能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四是着力在“和美”上下功夫,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加快下乡进村,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等治理模式,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积极破除厚葬薄养、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有就业、能致富。


    五是着力在“聚力”上下功夫,推动各方面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向脱贫旗县倾斜集聚。用足用好财政衔接资金,聚焦重点产业园与重点产业链持续投入,逐年滚动、上下配套、左右融合,引导优质企业来蒙兴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已引进企业扩大投资,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京蒙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向促进发展转变,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转移,推动以产业协作分工、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开放开发平台等,提升产业链协同度,向北京多输送绿色农畜产品和绿电,实现互利共赢。鼓励脱贫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科技、干部人才等社会事业短板。


    贾跃峰表示,要不遗余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要调动广大农牧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记者薛来)

    2022-12-07
  • 乡村振兴丨桂西山村走访见闻:石山里的“桑蚕+”

    进入12月,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广西凌云县天气渐凉,壮族农民劳建爱的10多亩桑园已难见此前的枝叶葳蕤景象,今年最后一笔蚕茧收入也已顺利到账。虽是传统农闲时节,今年劳建爱和村里的蚕农却多了一桩新事——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的指导下熟悉菌菇种植技术。


    劳建爱所在的加西村坐落在凌云县下甲镇的群山之中。下甲镇党委书记万再华介绍,面对山多地少的情况,当地立足生态优势,培育壮大桑蚕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加西村村屯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沿通屯山路而上,山坳间的蚕房十分显眼。“以前村里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现在充分利用山坡地种桑,全村近七成的农户都参与到桑蚕产业中。”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加西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安忠说,目前,全村桑园面积达2800亩,建有集体蚕房160间,蚕茧产值年均突破1000万元。


    加西村党支部副书记劳守凡是村里首批种桑养蚕致富带头人,也是凌云县首批农村“土专家”。“石山里发展产业不易,我们经过外出考察,觉得种桑养蚕是个好项目,就带头示范,有了实际成效再动员村民参与。”劳守凡说。


    “在政策支持和干部帮扶下,大家心里有了底,政府不仅提供桑苗、幼蚕和种养技术,还帮助寻找稳定销路。”近几年,劳建爱夫妻俩不断扩大种养规模,今年销售蚕茧10批,收入5万多元,自家房屋也装修一新。


    考虑到桑蚕不能全年种养,加西村在巩固原有桑蚕产业的基础上,还发展起林下养鸡、果桑种植等产业,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加西村户均养蚕收入4.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6万元。2022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0万元。


    “近年来,县里不断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乡村振兴蓄积了新动能。我们着眼美丽乡村,因地制宜进行了谋划。”加西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岳梦介绍,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今年加西村示范种植了150亩果桑,品种由县里经济作物发展中心根据山村实际精心筛选,后续将开发鲜果销售、制酒、制菜等一整条产业链。


    近段时间,加西村驻村干部又将目光瞄向菌菇产业。“我们经过学习、讨论,决定盘活冬季闲置蚕房,探索发展‘桑枝食用菌’,帮助群众解决冬春季缺少稳定收入来源的问题,实现一年四季都有特色产业覆盖。”梁安忠说。


    “我们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加西村党支部书记黄森说。

    2022-12-06
  • 光盘行动在身边丨“吃我食堂,刷你餐卡”——湖南郴州市县乡机关食堂“一卡通”力戒餐饮浪费

    米饭一碗,水煮芋头、辣酱鱼块、辣椒炒鸡各一勺。这是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妇联副主席陈安11月30日在安仁县灵官镇机关食堂的工作午餐。


    当天,因为工作需要,陈安与安仁县多个县直单位的10余名干部职工来到灵官镇。陈安等人自行刷卡,与灵官镇干部职工一道在食堂大厅用餐。“这样在食堂吃饭不耽误时间,方便我们下午继续工作,同时还避免了餐饮浪费。”陈安对记者说。


    据了解,郴州市自2021年11月开始推行“机关食堂一卡通”系统。在开通这一系统的郴州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伙食补助资金被拨付到干部职工的餐补专门账户内。持卡人可在当地任何一个开通“一卡通”系统的机关食堂刷卡消费。2022年9月,灵官镇成为郴州首个开通“一卡通”系统的乡镇,当地公务接待压力随之减轻。


    “过去开桌餐接待,难免造成浪费。”灵官镇党委书记周志雄说,有了“一卡通”系统,郴州市县两级公务来客很多选择刷卡用餐,降低了灵官镇机关运行成本。


    安仁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妍婷认为,除解决机关工作人员下乡工作期间用餐问题,“全城通刷”还很好地解决了同城公务误餐问题。“吃我食堂,刷你餐卡,双方都省心。”她说。


    郴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张广军表示,“一卡通”系统有助于增强机关单位杜绝餐饮浪费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依托“一卡通”数据平台,各党政机关食堂还能预测用餐人数,灵活调整菜品供应数量,从源头上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为确保专款专用,“一卡通”账户内资金不能提现,年度如有结余则返回单位账户。


    据了解,“一卡通”系统除面向就餐人员的功能外,还可以提供就餐管理、统计报表等,协助相关单位规范食堂经费管理、明晰餐补资金流向。


    截至11月底,郴州市“机关食堂一卡通”系统已覆盖市县乡三级600多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用户超3万人。


    “我们将加大‘机关食堂一卡通’推进力度,拓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的深度和维度,力争在2023年6月份实现市县乡三级全面互联互通。”张广军说。

    2022-12-06
  • 乡村振兴丨山沟沟里有了助农致富“小生态”

    寒冬时节,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被皑皑白雪覆盖。大山深处,一栋栋标准化养殖圈舍整齐排列,里面一只只肥壮的白羽肉鸡争相啄食,一排排鸡苗正在适宜温度下孵化。这个山区县,拉长白羽肉鸡产业链,发动多个单位支持养殖业,山沟沟里形成了助农致富的“小生态”。


    走进位于宽甸县石湖沟乡的丹东禾丰成三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冬暖夏凉的空调房内,白羽肉鸡喝水、吃饲料、通风、采光、粪污清运都靠自动化设备,工人们轻点按钮,就能操作各个养殖环节。公司总经理于加洋说,公司投建68个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还有与之相关的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我们年孵化优质鸡雏6000余万羽,是肯德基、双汇、金锣等企业的供货商。”





    丹东禾丰成三牧业有限公司投建的肉鸡养殖场。(受访者供图)


    地处山地丘陵区的宽甸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养殖业发展。然而,传统肉鸡养殖要靠人工喂养、清污、调温,劳动力投入大,鸡苗存活率低。因为市场竞争力低,当地养殖场一度寥寥无几。


    2011年开始,宽甸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由收购公司统一提供鸡雏、饲料、药品、技术,为农户提供担保用于贷款建设养殖场,并以保护价回收养成的肉鸡,形成了“养殖场+农户+市场”的互惠模式。宽甸县石虎沟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生态养殖就是要吸收本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支出,让农民就近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


    看中产业就在家门口的优势,今年58岁的石湖沟乡下长阴子村村民杨吉庆放弃在外务工的机会,和丈夫一起加入肉鸡养殖的队伍。“每个月两人工资就能拿到8千多元,不比在外打工的收入差。”杨吉庆说。


    养殖只是肉鸡产业的第一步,精深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宽甸县招商引资建成禽类屠宰场,每万羽白羽肉鸡进入屠宰车间,从脱毛、去内脏、分割,到清洗、排酸等工序,智能化设备只需1个小时就能处理完成,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好模式还需大家帮。针对白羽肉鸡产业存在的用电“卡脖子”难题,2018年起,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克服偏远地区施工环境艰苦等影响,对宽甸地区抵边村寨配网和农村配网进行升级改造,让1万余户村民用上了充足的动力电。今年夏天,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又靠前服务,加快工程验收和电网接入,为新增的禽类加工厂铺设线路,提前送电。


    目前,宽甸县肉鸡养殖业已经为2000余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有了“红花配绿叶”的养殖好模式,加上电力、交通等部门帮扶产业的“小生态”,未来宽甸县还将增加熟食制品、肉产品深加工等项目,让村民增收更有保障。

    2022-12-05
  • 山东寿光蔬菜丰产畅销

    新华社济南12月4日电(记者陈国峰)4日清晨5点半,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郑家庄村菜农郑同成走进蔬菜大棚,摘下500余斤长茄,装箱送往合作社。郑同成种蔬菜已经10多年,蔬菜采摘了,与郑家庄村一路之隔的高楠果蔬专业合作社就会帮他销售。


    “现在正处于本地菜大量上市阶段,每天有十几辆外地车来我们合作社拉菜。”高楠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洪岩说,合作社常年稳定供菜社员有300多户,蔬菜主要销往京津冀和内蒙古等地。





    郑同成在蔬菜大棚里采摘长茄(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得益于点多面广的专业合作社,寿光蔬菜生产高度组织化。合作社积极拓宽终端市场,菜农不必担心销路,只管放心大胆搞生产。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果蔬合作社近1500家,日产蔬菜10000吨左右。


    寿光东华蔬菜合作社覆盖周边6个村的102户菜农,近期,五彩椒、小黄瓜等10多个蔬菜品种接连进入收获期,合作社理事长庞东每天凌晨就开始组织装车发货。他说:“一天的蔬菜供应量在50吨左右,我们专门组建了物流车队,克服疫情影响,稳定供应重庆、成都、绵阳等地。”


    合作社如何把好疫情防控关?据介绍,寿光实行风险车辆“点对点”接驳政策:外地大货车司机提前与合作社沟通好所需蔬菜种类和数量,到达寿光后“点对点”开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装卸作业,司机全程不直接接触本地人员。


    寿光既是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天不亮,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内就热闹起来,这里汇集了各地的商户,联通着全国的蔬菜市场,北方的设施菜和南方的应季菜都在这里集散。“物流园根据蔬菜供求关系及蔬菜交易情况,及时与全国同级市场沟通,相互调配蔬菜。”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工作人员国明茜说,物流园每日动态库存量在1万吨以上,可保障3天以上的供应量。


    寿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商会会长王海涛表示,目前寿光年产蔬菜450万吨,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利用2000多家客户和渠道资源,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协调联动,增加市场到货量,确保蔬菜供应稳定。

    2022-12-05
  • 焦点访谈: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来源:央视网2022-12-0209:38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就包括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我们的国土绿化行动中,三北防护林无疑是标志性工程之一。三北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底启动,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预计到2050年完成。目前,三北工程已完成第五期工程建设任务。评估结果显示,工程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一支由牧民组成的护林员队伍正在巡护。

    每年春天,当地林业部门都会联合空军一起进行飞播,也就是用飞机播种进行生态治理。在飞播区内,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被小心翼翼地看护起来。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却被牧民们视为掌上明珠。因为它们能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

    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阿拉善左旗总面积的79.3%,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我国八大沙漠中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在这里已呈“握手”之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阿拉善被列入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治理范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空军部队连续四十年无偿支援阿拉善地区进行飞播造林,但起初效果并不理想。

    经过反复摸索,当地林业部门终于找到了飞播的规律,也就是“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因地制宜科学治沙。

    如今,飞播造林已经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治沙手段。为了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2011年三北五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范围由第四期的406.9万平方公里扩大到五期工程的435.8万平方公里,涉及13个省市区725个县,阿拉善地区也在其中。飞播造林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飞播造林室主任魏健民:“三北五期工程飞播造林17万亩。过去飞播前,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现在播区的植被覆盖度可以达到12.8%到50.4%,流动沙丘趋于固定或半固定,在两大沙漠边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飞播防沙治沙锁边带。”

    除了飞播造林、围栏封育以外,人工种植也是阿拉善生态治理的重要方式。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当时这个区域都是不毛之地,农牧民也没法生存,都搬迁出去了。我们从2010年开始规划,大约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总共种植了43万亩梭梭林。”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阿拉善左旗通过人工种植、飞播造林、封沙育林等方式共完成营造林任务101.4万亩,有效地遏制了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阿拉善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更是三北五期工程效果的生动写照。从2011年到2020年,三北五期工程成效显著,不久前国家林草局发布评估报告称,三北五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与前四期相比有显著变化。

    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冰说:“一是建设理念更加注重自然修复,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的比重明显加大;二是建设内容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三是建设布局更加注重分区治理,分类施策。”

    截至2020年底,三北五期工程建设使工程区林草植被面积增加527.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四期末的12.40%增至五期末的13.84%,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安黎哲:“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北工程为改善中国三北地区生态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三北工程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经验;三是三北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木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不仅有生态林还有大量经济林。它们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河北唐山迁西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在迁西县铁门关镇石梯子村,当地板栗合作社的理事长张国华又迎来今年栗蘑的丰收季。栗蘑是长在栗树下面的一种食用菌,营养高、口感好,每斤售价20元左右。每年九月上旬是板栗的成熟期,所以收完栗蘑,张国华马上就又要忙着收板栗了。

    迁西自古“七山一水半分田”,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上世纪80年代,张国华组织了300多人参与迁西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荒山上种起了板栗,既改善生态又创造价值。2006年,他创建了河北第一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拥有数万亩板栗基地,他们用小板栗作大文章,带动了3万多名村民致富。如今,三北防护林不仅优化了环境,更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仅板栗种植面积就达到75万亩,还建成万亩标准示范园3个,板栗专业村320个,实现林业综合产值32亿元。

    除了在林果上挖掘价值,迁西县还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目前,迁西县已经有一个在建板栗主题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森林小镇以及113个森林村庄,年旅游收入65亿元,农旅产业已经成为迁西经济的新引擎。

    据统计,三北五期工程营造的经济林保存面积约26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约340万吨,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达960多亿元。截至五期工程末,帮助1500万农民脱贫,脱贫贡献率达27%。

    三北防护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效益。辽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现在绿意盎然,很难想象,二十几年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几乎要被科尔沁沙漠吞噬。1996年,国家工作组调研认为,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全村移民,然后再整体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但是有人并不想放弃家园,态度最为坚决的就是时任村支书的董福财。

    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很多村民都认为没有一丁点成功的可能。不得已,董福财只能带着一家四口开始种树。

    有了成功经验后,董福财便动员村里的11名党员跟着他一起种树。在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后,终于有了这片3000亩的树林。大家给它取了个响亮而坚毅的名字——表率林。2015年,63岁的董福财因病去逝。虽然他走了,但他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留了下来,他的儿子董伟,以父亲为榜样,至今仍在从事林业工作。

    在董福财和党员们精神的感召下,村民们也加入到植树治沙的队伍中来。最终,全村人用20年时间在沙地上植树3万亩,建起了一道长15公里、宽3公里的松林防护带,家园终于保住了。

    今天,在彰武县,人们不仅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更能时刻感受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代代传承。正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付出,彰武沙化面积由最高时的96%,降到现在的36.8%,“绿进沙退”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在全国三北工程建设中,像董福财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为代表的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陕西延安等一大批绿色发展典型。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筑造起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

    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冰:“三北工程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凝聚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了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世界生态史上,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双增”,交出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答卷。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现在三北工程已经进入到了六期工程的建设期,这片广阔的土地将越来越绿,也将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生态更加良好,生活更加富裕的家园。

    2022-12-02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安徽金寨:用好红色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下沉一线调研,在摸清县域内红色文物的数量和保存状况的基础上,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22-12-02
  • 中粮可口可乐华中公司打造农产品集市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我们在乎乡村授‘渔’新农人赋能活动”在望城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人队伍,号召更多的企业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本次活动学员们设置了新媒体赋能新乡村实操训练营计划,邀请了数十名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望城青天寨农庄创始人周云为参与者们讲述了《乡村文旅数智营销经验》课程。

    活动现场,酸枣糕、湖南剁辣椒、各类山野干货、坛子菜、农家新鲜蔬菜、干果干货等各类优质产品,亮相了由青天寨农庄与中粮可口可乐华中公司联合打造的农产品集市。到场嘉宾、游客纷纷打卡,品尝、购买。在现场,还开启了带货直播,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齐发力,以新形势赋农,构建“体验+购买”的全新展销新模式,引万人观看,助销农产品千余单。目前,大部分产品都开启了线上销售,可以通过抖音商城下单购买,即可以最优惠的价格把新农好物带回家。(周昌靓)

    2022-12-01
  • 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千亿件 每天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再次突破千亿件。受访方供图


    12月1日上午8时10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一箱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发往厦门市的蜜柚,成为2022年第1000亿件快件。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邮政快递业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加大保通保畅,强化纾困解难,快递业务量比去年提前7天达到千亿件,充分彰显了行业发展的强大韧性,为畅通循环促进流通服务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1000亿件快递由他揽收

    当快递小哥蒋春龙听说自己揽收的快件成为今年第1000亿件快件时,他有些不敢相信。“揽收第1000亿件包裹不仅是我和我所在网点的荣幸,更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蜜柚产业是我们平和当地的农特产,每到丰收季节,我们会去果园里把蜜柚一车一车地拉回场地,帮助农户和电商卖家们将蜜柚送往全国各地。”提起自己熟悉的快递业务,蒋春龙像换了一个人,语调也变得平稳起来,他说:“像我一般每天能揽收两三千件快件,最高的时候大约有五千件,我们漳州平和网点的收寄量最高有两三万件,整个周期大概能发出100多万件包裹。”

    根据单号,蒋春龙查到了第1000亿件快件的发件人。他叫蔡泽鑫,是一名老师,他父母在家种植蜜柚,因为父母年纪偏大,不会使用在线支付与电商快递,所以由他来负责快递发货。“我之前在厦门读书,认识了一些老师和朋友,他们都觉得平和的柚子很好吃,就会给他们送一点。经过几年的沉淀,我就积累了一些客户,每到柚子丰收季节,他们都会到我这买。”蔡泽鑫说。

    在今年第1000亿件快件诞生地的漳州,除了蜜柚,还有不少其他农特产品。为了扎实推动快递下乡进村、农产品出山进城,漳州市邮政管理局按照国家邮政局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快递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先后陪育出了漳州花木、漳州蜜柚、漳州地瓜等多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快递+”成为拉动漳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邮政快递行业发展环境正在逐步优化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邮政快递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能够比去年提前7天实现千亿目标更是来之不易。

    林虎告诉记者,为了应对不利因素影响,国家邮政局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一是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基本制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实抓细“人”“物”同防,严防疫情通过寄递渠道传播。

    二是大力推进保通保畅工作。成立工作机制,出台系列政策,持续跟踪调度,分级分类分区推进,推动解决各地因疫情造成的干线不畅、末端梗阻等问题。

    三是持续提升发展质效。深入推进“两进一出”工程,尤其是不断提升“快递进村”覆盖面,健全服务网络,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深化电商快递协同发展,保障电商促销期间快递业整体运行稳定。更好维护快递员合法权益,保障从业人员队伍稳定。

    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数据管理处副处长许良锋表示,伴随着直播电商等新型电商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多品类货物,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通过快递这张大网连接全国大市场,在东部快递大省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情况下,中西部增长明显加快,全国快递业务分布正在逐步优化。

    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农家的重要渠道。由于一些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寄递业务发展缓慢,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寄递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国家邮政局推出了“快递进村”这一项民生工程。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快递进村”覆盖率持续提升,如今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我国目前正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快递进村打通了我们农村好产品的销售渠道,其实我们平和蜜柚跟消费者之间就差一个快递的距离。”蔡泽鑫告诉记者,快递进村后,全国各地消费者都能收到好吃的、正宗的平和蜜柚,价格还会稍微低那么一点点,从果树上摘下来直达餐桌,新鲜又实惠。

    随后,蔡泽鑫还表示,对农户个人来说也是受益的,如果卖给批发商,一斤到手不到一块钱,但是通过直销,直接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一斤能卖到两块五,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期间邮政快递业的重点任务。”林虎指出,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大力推广农村寄递末端共同配送。针对农村快递成本高、收益低的实际,鼓励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农村邮政、快递、交通等各类主体深化合作,共建农村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发展末端共同配送。

    同时,大力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在部分品牌服务进村的基础上,通过站点建设,固化进村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对快递服务的感知度,引导更多品牌进村。

    此外,还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的寄递渠道。国家邮政局组织开展农村电商快递协同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增强农村快递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许良锋告诉记者,通过快递大数据平台可以观察到,农村快递包裹上行下行比例正在发生可喜变化,更多农特产品通过快递大大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连接长度;快递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下乡进村,大大便利了广大农民网上消费,农村快递体验感不断提升;中西部快递进村正在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水果等农产品正在通过快递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2022-12-01

  • 首 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