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小伙子熊紫春回家乡开展自然科普 视频版“昆虫记” “带火”小山村(为梦想奔跑)

    打开快手APP的“滇虫社昆虫科普”账号,仿佛进入了“虫虫”们的世界:扑闪着乌亮双翼的纨绔麝凤蝶、摆动着双翅龇牙咧嘴的天牛,还有中国最大的吉丁虫、巴掌大的蚊子……搜集这些昆虫并做视频展示、讲解的人叫熊紫春,一位生长于澜沧江畔的彝家小伙子,他所运维的“滇虫社昆虫科普”如今收获了2.4万名粉丝和12.4万点赞。

    熊紫春,中等个儿,红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透出山村青年的质朴和真诚。熊紫春在澜沧江边上的云南省临沧市漫湾镇水坝头村长大,那里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是昆虫们的天堂。

    “对大自然的好奇把我引向科学之路。”熊紫春说,从小就有许多“为什么”在自己心里翻腾:干板菜在太阳光下为什么会卷曲?小甲虫交配之后,身上附着的小虫子是甲虫卵孵化而来的吗?竹虫又是怎么来的,与吃竹笋的其它昆虫是什么关系?“当我从生物课上获知干板菜是因植物激素分布不均导致翻卷时,童年的疑惑霎时豁然开朗,科学的魅力实在令我着迷。”熊紫春笑着回忆。

    怀揣着好奇心,熊紫春进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习。2013年,大学毕业的熊紫春回到了水坝头村。作为村里第二名大学生,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一方面我爱好昆虫研究,自己也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老家有多样的生物物种,回家乡很适宜;另一方面,村子里还有不少留守儿童和老人,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想回来为大家做点事。”

    熊紫春很幸运,正逢国家实施精准扶贫,随后又开展乡村振兴,非常需要一批胸怀理想、学有专长又脚踏实地的青年人。熊紫春回乡后,发现村里通了网络,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村民的好多事都需要通过手机来完成。“但村里的老人基本不会使用手机,更不懂用小程序完成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缴纳。”熊紫春说,“我就一个个地帮老人们操作,我有耐心,后来老人们一旦有需要上网的事,都会来找我。”

    回到家乡,天地广阔,熊紫春的昆虫研究也如鱼得水。在一次有关昆虫的视频交流中,他辨识出视频中的昆虫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并在评论区中给出了专业解释,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点赞。熊紫春看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其价值的途径:做网络视频科普。随后的几年间,熊紫春在家乡及周边地区采集、制作昆虫标本,总计1000多个,并在快手上开设了名为“滇虫社昆虫科普”的视频账号。

    2017年,水坝头村的村民们推选熊紫春当村干部,怎么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村里办点实事,这个90后小伙子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熊紫春把“虫虫”们请进视频,为网民做专业讲解,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让“滇虫社”圈粉不少,许多网友知道了网络另一端,有一个地方叫水坝头村。线上的“注意力”有了,游客也闻名而至,熊紫春又琢磨起线下来,要把村里的旅游和观光做起来,同时把中小学生吸引到村里开展研学。

    2020年,熊紫春花了一年工夫自费改造自家房子,建成水坝头乡村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昆虫标本800件,共有8个目45个科共450余种,2021年到访博物馆所在地的游客达到了18.7万人次。除了各式各样的昆虫外,博物馆里还展示了村民使用过的各种老物件,“时代发展很快,老物件包含着村落记忆,老人们在博物馆可以找到某种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理解、支持我们做昆虫科普的意义。”熊紫春解释。

    当初,熊紫春在村里四处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时,曾被村里的老人们视为“不务正业”,多亏熊紫春的父母理解儿子的想法,父亲还常陪他到野外采集标本。如今,熊紫春发现、发表了13个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为了让乡亲们走近“虫虫”,增强大家的融入感和参与感,他用自己和外甥的名字给那些奇形怪状的昆虫新物种命名。

    “想让村民们改变态度,还是得让他们认识到科普活动的价值。”熊紫春说,随着“滇虫社”的影响不断扩大,天南地北的“虫友”们来到水坝头村进行专业性的考察,在好奇心的驱使和熊紫春的鼓励下,村里的孩子们也渐渐加入进来,热情地向考察队员介绍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种虫子。熊紫春欣慰地看到,以往怯生生的孩子们逐渐变得大方、自信,这些活动还激发了孩子们求知的热情,而村民们对待科普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期间,熊紫春带上博物馆全部昆虫标本,走出水坝头村,来到昆明进行展示交流,水坝头村丰富的物种资源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把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和造福村民生活结合在一块,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熊紫春说。

    2022-11-21
  • 延安苹果红了(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果园里,采摘分拣后等待运输的苹果。

    杨耀武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已经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持续刊发报道,集中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基层一线、积极履职尽责的奋斗足迹和生动事迹。

    行走在陕西省延安市,映入眼帘的是,黄土高原宛若“裹”上了一条“红腰带”:331万多亩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刚刚摘完,果农们又开始修枝剪叶、开沟施肥,为明年苹果丰收做准备;果树下,果农们谋产业发展、算收入账。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10月26日,总书记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至今回荡在果农们耳畔。

    南沟村果农刘润喜眉头舒展,“今年果子个头大、价钱好,17亩果园挣了20多万元。”

    田间连车间。不远处的苹果洗选车间里,清洗、分选、包装,圆润通红的苹果从南沟村走向大市场。

    苹果如今已是延安农业第一大特色产业。2022年苹果产量预计410万吨以上,收入在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中的比重超六成。

    “苹果产业让我们挑上了‘金扁担’。”开心的笑容挂满刘润喜的脸庞。

    一本沉甸甸的“丰收账”

    天时地利人和,好果子映红好日子

    “今年苹果产量咋样?”

    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老把式”杜民子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自家“丰收账”:“100多亩果园,‘老中青’搭配。老果树‘老当益壮’,亩产5000多斤,新果树‘后来居上’,亩产8000多斤。算下来,今年至少结50万斤果。”

    “咱这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最适合种苹果。”杜民子说,“黄土松厚,日头照得久,树苗扎得深,枝条开得茂,果子结得甜。这些年,新技术没断过,新品种及时改,产量稳,质量好,路子对着呢。”

    推广苹果种植,饱含中国共产党“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的初心,映照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懈奋斗。

    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光华农场试栽苹果。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骑着毛驴,从河南灵宝运回200株苹果苗试种。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艰苦奋斗感召延安人民,苹果在延安落地生根。

    前些年,树越长越高,可果越结越小,为啥?品种老化、品质退化。

    农技专家接续攻关,对症开方:矮化种植,控根系、束树冠,让营养集中到果子里。

    新技术入户不容易。“多年的老树说砍就砍,忍不下心。种下的新苗苗好不好,心里没底。”阿寺村果农李永怀满是顾虑。

    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屈军涛一趟趟往地里跑,一遍遍把账算给果农:“矮化树占地少,用工量减一半,挂果多,品相好,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明白账解开了“心疙瘩”,李永怀带头用上新技术,“3年挂果,5年丰产,今年亩产5000斤以上,跟普通果园比,每亩增收5000元。”如今,延安建成矮化密植果园72万多亩。

    水流不进旱窝窝,咋办?灌溉和用水,是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道坎。

    政策及时跟进,节水技术落户田间。“村里打了机井,使上滴灌设备,水肥精准润根系,一亩苹果每年3到5立方米水就够了。”黄陵县隆坊镇上官村果农迂军龙说。

    夏季冰雹多,为苹果开工搭建防雹网;优化品种结构,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农民盼啥,政策帮啥。

    种植技术解决了,如何让果农丰收又增收?

    “果子多起来,一斤几毛钱,咬牙也得卖。”宝塔区临镇镇庙塬村果农李延军,曾被“卖难”困住。

    “凭好果子闯大市场。”宝塔区果业技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金龙为村民支招,“标准化种植,减肥减药,绿色有机。”

    从普通苹果到有机苹果,李延军尝到甜头,“油菜、黄豆秆还田当绿肥,树上挂着粘虫板,种生态果比种普通果一年多挣近10万元。”

    实施地膜、秸秆覆盖82.4万亩,增施有机肥263.7万亩,形成本土栽培技术20多项……生产向绿,品质向优,苹果增产又增收。

    一家一户的“小账本”汇成产业振兴的“大账本”。农民用力、政策发力、帮扶给力,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延安苹果面积由1985年的15.2万亩发展到1992年的100万亩左右,再到2021年的331.7万亩,占到了全国的1/9。

    一本实打实的“增值账”

    延链强链补链,全产业迈向高质量

    新时代,越长越大的延安苹果不断求解新课题。

    大路货多,优质果少,红苹果咋变“金果果”?

    延安人给出的答案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优选优质优价。一条条全自动智能筛选生产线,给苹果洗洗澡、穿衣裳、起名字,身价“增值”四五倍。

    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智能光电分选机里,闪光灯闪烁,一个果子,留下数十张“X光片”。外观、果型、色泽、糖酸比……数据实时分析,苹果按等级精准分流到16条通道。“过去拿圈套、靠眼看,如今大数据自动识别,每小时能分拣4吨果,卖到了全国380多座城市。”公司销售主管赵锋锋笑呵呵地说。

    “果子过去储地窖,现在住进智能化冷库,错峰销售,能比一般行情价高出1块多,一亩相当于多种半亩树。”陕西洛川苹果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永锋说。

    “清洗、削皮、高温烘焙,普通果变脆片,身价能涨近10倍。精深加工生产线上,苹果化身为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产品。”宜川三物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江说。

    一条苹果产业链,串起万千小农户,鼓起农民钱袋子。“期货+保险”“分红+股权”,利益联结更多元。近两年,延安建起102个“企业(合作社)+果农”利益联结体,带动果农13661户。

    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如今的延安苹果,“增值账”潜力大。2021年综合产值387.8亿元,比2017年增长159.4%。

    一本增信心的“振兴账”

    富农强农兴农,果业强带来果乡美

    过去面朝黄土地,如今面朝手机屏。60多岁的刘金龙没想到,“老了老了,赶上时髦,搞起电商。”

    刘金龙家住宝塔区临镇镇庙塬村,手机成了他的新农具,“我不光管20亩果园,还管着10多个微信群,攒下3000多个固定客户,坐家里就能和全国网友聊!”刘金龙说。

    “咱农民不仅要琢磨地里那些事,还要抬起头和市场对话哩。”老刘感叹。

    家门口能挣着钱,和美乡村,宜居宜业,谁又愿意漂外头呢?

    新农人回来了。从当厨师到拍视频,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村民张永亮返乡创业,举起手机拍视频。苹果搭上了互联网,一年能销售几十万斤。

    电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苹果园长出新业态。认养果树,定期直播,成了农家新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村不仅卖果子,还卖风景、卖体验,乡村振兴的产业链越拉越长。”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

    目前延安电商企业549家,各类网店、微店2.25万个,开展果树认养26.97万株,建成果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

    庄稼人,种地种果过日子,得算账。大账小账,昨天明天,算明白,心里就踏实透亮。

    今天,苹果在延安结出了品牌建设的硕果,“洛川苹果”“延安苹果”位居中国苹果品牌价值前列。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我们果农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指的这条路。未来,我们的日子像延安苹果一样,定会越来越红火。”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王军民说。

    2022-11-21
  • 产业焕新推进乡村振兴— —直击小岗村新发展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展开蹲点采访。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大米深加工公司内机器轰鸣,一袋袋大米从这里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投资超过10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正在紧张生产中;新签约入驻的食品项目正在建设中……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小岗村近年来立足村情、瞄准“短板”,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道环节后,一袋袋“小岗”大米不断下线,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公司现在订单‘饱满’,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今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说,该公司与安徽滁州、合肥等地经营主体合作,建立4万多亩优质水稻基地,严格按照优质水稻生产规程要求,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公司原料的稳定供应。


    不远处,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也在紧张生产中。公司副总经理何卫平告诉记者,公司占地2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整个公司用工规模大约有600人,其中约500人是附近的村民。该公司还采购附近的一些黑豆、大米等原料,年采购量在3000万元左右。


    新企业、新项目在增多。今年4月,小岗村举行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李锦柱表示,项目涵盖智慧农业、健康食品、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是小岗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引导二产跑出“加速度”,小岗村也紧抓一产不放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小岗村蹲点采访期间,党的二十大代表、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正向村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商讨推进乡村振兴事宜: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招引更多产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力争实现多种粮、种好粮。”


    田间地头,收完水稻后,小岗村村民有的在犁地、耙地,有的在播种小麦、油菜,有的忙着田间管理。


    在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记者看到遍布田间的新装备。“这是风吸式杀虫灯,今年安装了50盏,全部采用物理杀虫,实现绿色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公司总经理助理闫大明介绍,在今年的秋粮生产中,该公司与粮油加工企业合作,第一次全面种植优质稻品种。


    周群之向记者介绍,全村近年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万亩,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建设“引水上岗”“引淮润岗”水利项目,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对农业支撑增强,助力粮食稳产增产。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三产的发展和配合。《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小岗村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农村电商等乡村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其中,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产业振兴。


    走进小岗村小韩庄特色民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星罗棋布的农家特色小院里,既有装修舒适的客房,也有充满野趣的庭院。项目负责人孙彪说,该项目是小岗村旅游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特色民宿、非遗文化、教育培训等主题,今年3月开始建设,预计明年春节前投入运营。


    在教育培训、乡村文化建设上出成果,是雷松林的奋斗目标。他是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的站长。一年多前,小岗村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17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相聚于此,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雷松林说,4年前他因基层社会治理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今年3月,他决定扎根小岗,受邀担任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教育培训等工作。


    “今天有49位学员来这里参加专题培训班,近期我们还将举办多场培训活动,与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雷松林一下子道出了多个“小目标”:他们正在筹建一所“三农”领域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规划设计小岗村红色写生基地……


    在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带动下,小岗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


    李锦柱表示,下一步,小岗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抓好粮食生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并做好农旅结合文章,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正在自家农家乐忙活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0001-11-30
  • 奈曼旗: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

    苇莲苏乡收割水稻。


    “这台玉米收割机操作灵活,效率高、机损率低,能一次性完成玉米作物的摘穗、秸秆粉碎还田、集粮等过程,每天可以收割100亩左右玉米,农户都非常满意。”通辽市奈曼旗国有六号农场禾鑫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凤军笑着说。


    王凤军今年52岁,从事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有10余年。自2016年更新大马力玉米收割机后,每到收获的季节,自家承包的200亩地2天就收完了。其余时间,王凤军就驾驶着自己的收割机到附近的几个分场帮农户收割,每亩地能有六七十元的收入。


    传统农耕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取代,这不仅最大程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推进了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让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也让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奈曼旗农机合作社得到跨越式发展。农户根据自身实际“点单式”提出耕种收等服务要求,农机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户需求开展“保姆”式托管服务,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本高效,农牧民增产增收,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全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据了解,截至目前,奈曼旗16个苏木乡镇实现全程托管服务面积7.88万亩,农机合作社数量也由2012年的26家发展到现在的262家。


    在四分场高粱地,一行行高粱整齐排列,一株株颗粒饱满颜色殷红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一台台现代化农机装备穿梭其间。


    “那个是雷沃谷神GM100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能一次性完成高粱摘穗和收集,这边的四五辆大型机动车装满就直接拉走……”四分场党支部书记潘太宏边指挥着装车边介绍说,全分场1700亩高粱全部实现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先进的大型农机,俨然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角。


    十年来,奈曼旗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推进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实施,狠抓农机安全监管及隐患排查,加快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全旗农机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突破。


    截至目前,全旗农机综合机械化率为90.7%,相较于2011年综合机械化率73.4%,提升17.3%。注册登记拖拉机27299台,15535人持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相较于2012年注册登记的2620台拖拉机,2190人持有农机驾驶证,增长近9倍。机械化耕作不仅解放了人力,更减轻了传统农耕家庭的负担,让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也让种植户收入翻番,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薛一群通讯员王阳)

    2022-11-18
  • 扎赉特旗:兴安大米“粉丝”多

    这两天,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新农人魏建明正忙着和订单户收购今年的订单水稻。种植户张永来是好力保镇水田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种植了订单水稻320亩,亩产达到了1100斤,扎赉特旗魏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高于市场0.1元每斤的价格进行收购,让他多收入了3万多元。


    “订单种植比较省心,把水稻种好就行,不用担心销路,收入也有保障,每年还能多挣个几万块钱。”拿到售粮款的张永来喜笑颜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对扎赉特旗的种粮户们来说,既是喜讯,更是“定心丸”和“动力源”,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种好粮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和340多户种植户签下了订单,订单种植总面积达到了3万亩,预计能产1.6万吨左右的水稻。”扎赉特旗魏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魏建明表示,水稻从10月中旬开始收购,目前已经收购1.1万吨,预计在一周之内,完成全部订单回收。


    在紧张收购水稻订单的同时,扎赉特旗魏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同样一派忙碌景象。机器轰鸣作响,全自动生产线上的当季水稻,经过一轮轮的筛选、打磨,加工成米味浓、水分足的现磨新米。与其它大米不同的是,这些包装好的米还未等走进商超摆上货架就已经“名花有主”了,这些米就是魏建明今年新种植的有机水稻订制认领田。


    魏建明说,这几年有机水稻订制认领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订单每年都在稳步增长,今年公司共订出1800多亩订制认领田。“我们现在生产的就是北京、上海客户订制认领田内的大米,为了保证大米的新鲜度和好的口感,我们会分批次为客户进行发货。”


    “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是扎赉特旗推出的生态农业订制认领新模式,认领人通过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挑选水稻品种、确定认养面积,而且浇水施肥、夏秋管理等环节都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并参与田间互动管理。加工出的成品米也将按照一物一码的标准,实现溯源信息的公开透明,形成了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符合消费者个性化、无公害的需求,还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


    “通过稻田认领,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能享有一块稻田,夏天还能带着孩子来稻田里体验田间种植和农耕的乐趣。”魏建明说,现在的小朋友很难接触到大自然,更没做过田间农活。每年夏天,订制认领田的客户都可以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近年来,随着“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的品牌化建设,扎赉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把水稻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振兴的优势支柱产业。通过调优品种,提高科技含量,让老百姓在水稻产业链上获得了更多收益。


    今年,扎赉特旗水稻亩产平均达1000斤以上,每斤收购价格在1.6元以上。像魏建明一样的新农人所种植的扎赉特大米已成为兴安盟大米中优质米、高端米的代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拥有了大批的粉丝。


    “这些年,党和国家连年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我们对发展农业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新农人,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魏建明说,下一步,他要结合兴安盟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用兴安盟的水稻种植新标准,种植绿色有机水稻,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家致富,助力老百姓把手中的饭碗牢牢端住,守住“耕地红线”。(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高敏娜实习生王甜田)

    2022-11-18
  • 台州仙居:“头雁”大比拼 强村促振兴

    “今年,我们社区党员干部积极配合征迁组,13天完成丈量评估,20天完成协议签订,实现全程领跑。”11月15日,台州仙居县村社党组织书记“头雁领航赛马比拼”履职擂台赛决赛上,南峰街道下郭村党总支书记郭和弟在介绍社区工作时底气十足。


    自村(社)换届以来,仙居县聚焦村(社)党组织建设,实施“头雁领航赛马比拼”村(社)擂台大比武,取得了“选好一个人、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影响一片天地”的阶段性成效。


    作为村(社)党组织书记工作成绩的展示平台,该县将“头雁领航赛马比拼”履职擂台赛贯穿监督考评新一届村(社)书记兑现履职承诺的全过程,把实绩作为最鲜明导向,不仅看承诺怎么说,更要看履职怎么干,引导他们在实干中争先。


    该县20个村(社)的党组织书记、强基惠民村村帮帮扶团代表和驻村干部轮番上台,以PPT展示+演讲的形式介绍各自村(社)的工作亮点和工作成效,进行“赛马”比拼。


    仙居溪港乡金竹溪村是此次擂台赛一等奖获得者之一。今年,该村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了乡村旅游党建联建,并签订了《“民宿党建联建”公约》,采取分散经营、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抱团发展。今年,新增10家民宿,现已有42家民宿,床位达到852张,预计年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


    “我们以‘头雁’擂台赛活动为抓手,通过亮‘答卷’、晒‘经验’、展‘思路’,推动各村(社)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带动基层党建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仙居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虎表示,仙居将常态化开展“头雁领航赛马比拼”活动,以强化激励导向,完善奖惩机制,大力鼓舞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干事闯劲,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2022-11-17
  • 五原县“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

    初冬时节,走进五原县隆兴昌镇联星光伏新村,平坦干净的道路两旁,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院子和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村里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等基础设施,高标准现代化养殖园区也落户于此。整个村容村貌整洁大气,村民从居住到生产生活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联星光伏新村是五原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原县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手一起抓,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五原县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目前,五原县建成镇村级污水处理厂站20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8个,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建成大型垃圾处理场2处、垃圾焚烧处置站6处、垃圾转运站12座、垃圾收集点500多个,聘用保洁员959名,90%以上的村庄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共完成改厕数量30357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2%以上。建成农村公路2700公里,完成村巷硬化1700公里,基本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户户通”。建成547个村民健身广场、228个村组文体活动室,全县782个村庄全部完成村屯绿化,创建美丽庭院10240户,实现了生态宜居。


    不仅如此,五原县将全域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以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五原县隆兴昌镇旧城村依托“五原县抗战纪念园”,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同时延伸建成了旧城村史馆、学悟馆、刘桂清育仁小学史馆等红色展馆,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记忆”旅游路线,让更多来参观的游客对五原抗战、五原县誓师等红色故事有了深入了解。“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带着小孩子们过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到五原县抗战纪念园参观的游客纷纷表示。


    “面对新形势,五原县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将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全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精心打造城乡统筹的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做活做足‘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文章。”五原县委常委、副县长孙志刚说。(记者图古斯毕力格通讯员邬佳)

    2022-11-17
  • 内蒙古杭锦旗:集体经济结硕果 乡村振兴谱新篇

    在杭锦旗巴拉贡镇山湾村特色有机果蔬产业示范基地,一排排温室育苗大棚整齐排开。山湾村党支部引领果蔬产业正在沿着“小产业、大振兴”的路子不断迈进,一棵棵产业兴旺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如今山湾村特色有机果蔬产业示范基地共有大棚146座,吸收群众就业1450余人,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带动广大农牧民致富。”山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荣介绍。近年来,巴拉贡镇山湾村紧盯人均耕地较少和现代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不足等现实问题,千方百计解难题、破瓶颈、补短板。通过立足灌溉用水充足、光照强积温高、土壤肥沃和交通便捷等立地优势,大力发展果蔬设施农业,全力建设以温室大棚育苗中心、钢架拱棚设施农业基地和朝天椒产业基地为主的巴拉贡镇现代农业果蔬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2022年以来,杭锦旗各嘎查村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培育发展了葵花色选、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探索“龙头带动”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锡尼布拉格嘎查位于杭锦旗锡尼镇。多年前,这里生态环境脆弱,草场退化严重,且草场植被种类单一,草场的承养畜率非常低。而现如今,盛夏的锡尼布拉格嘎查,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羊柴、一行行柠条在微风下绿浪滚动,广袤草原生机盎然。“我们巧抓18万亩草牧场改良契机,优化草场生态。建设颗粒饲料加工厂,将草场改良后的柠条、羊柴等牧草进行深加工,生产颗粒饲料。形成‘种植改良—机械收割—饲料加工—市场销售’生产模式,有效缓解畜牧业发展饲草料不足问题,降低了农牧民养殖成本,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带动牧民草牧场改良积极性。”锡尼布拉格嘎查驻村第一书记阿拉腾布日古德介绍。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牧民”的经营模式以及“购、吸、受、带”方式,锡尼布拉格嘎查受益群众达200户460余人,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可突破100万元。


    “多年来,我们持续盘活集体资产,充分利用嘎查村集体土地、办公场所等闲置资源,采取嘎查村自主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嘎查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逐渐走出一条‘资产经营’之路。”杭锦旗委组织部组织一室负责人说道。该同志还介绍,杭锦旗正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嘎查村资源、资产为基础,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加速形成村企合作共谋发展的新格局。


    伊和乌素苏木阿日善嘎查便是“村企共建”模式的代表。按照“产业为基础、企业为依托、农户为主体”的发展思路,阿日善嘎查与辖区内落地企业采取“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利益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伊泰化工公司合作开展费托蜡代加工项目,通过就地取材和来料加工的方式加工初级产品,生产线每天最大产值120吨,预计每年为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阿日善嘎查还与伊泰北牧田园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发展“高端肉牛养殖”项目,由企业提供高端肉牛冷冻精子,嘎查负责养殖牧户监督管理,撬动银行乡村振兴“富民贷”,不断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努力开创村企互利共赢,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的良好局面。


    集体经济结硕果,乡村振兴谱新篇。现如今,走进杭锦旗的乡村,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让一个个生活环境美、心灵和谐美的善治嘎查村正徐徐走来。(杜泽、乌云额尔德尼、陈邦泰)

    2022-11-16
  • 河北8个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人民网石家庄11月15日电(方童)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河北有8个村入选。


    入选的8个村是:正定县新安镇吴兴村、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卢龙县蛤泊镇鲍子沟村、易县安格庄乡田岗村、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饶阳县王同岳镇张口村、怀来县桑园镇后郝窑村。


    为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农业农村部开展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介乡村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创新业态丰富。将农业观光采摘、农业科技科普有效结合打造高科技生态农场,搭建光影秀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的互动式舞台,九成入选乡村结合不同农时举办采茶节、稻田音乐节等富有农味的节庆活动。二是农民主体地位凸显。今年推介的农家乐特色村,农民既是经营者,又是从业者,村内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占比超过85%,平均带动农户超过300户。三是数字赋能营销服务。多数入选村利用APP、直播平台等开展营销宣传、门票预约和客房预订,同时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消费导引、客流计算等功能,让服务迈向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

    2022-11-16
  • 产业焕新推进乡村振兴——直击小岗村新发展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展开蹲点采访。


    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大米深加工公司内机器轰鸣,一袋袋大米从这里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投资超过10亿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正在紧张生产中;新签约入驻的食品项目正在建设中……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小岗村近年来立足村情、瞄准“短板”,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道环节后,一袋袋“小岗”大米不断下线,奔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公司现在订单‘饱满’,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今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说,该公司与安徽滁州、合肥等地经营主体合作,建立4万多亩优质水稻基地,严格按照优质水稻生产规程要求,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公司原料的稳定供应。


    不远处,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也在紧张生产中。公司副总经理何卫平告诉记者,公司占地280亩,目前年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整个公司用工规模大约有600人,其中约500人是附近的村民。该公司还采购附近的一些黑豆、大米等原料,年采购量在3000万元左右。


    新企业、新项目在增多。今年4月,小岗村举行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李锦柱表示,项目涵盖智慧农业、健康食品、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是小岗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不仅引导二产跑出“加速度”,小岗村也紧抓一产不放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小岗村蹲点采访期间,党的二十大代表、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正向村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商讨推进乡村振兴事宜: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招引更多产业项目、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力争实现多种粮、种好粮。”


    田间地头,收完水稻后,小岗村村民有的在犁地、耙地,有的在播种小麦、油菜,有的忙着田间管理。


    在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记者看到遍布田间的新装备。“这是风吸式杀虫灯,今年安装了50盏,全部采用物理杀虫,实现绿色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公司总经理助理闫大明介绍,在今年的秋粮生产中,该公司与粮油加工企业合作,第一次全面种植优质稻品种。


    周群之向记者介绍,全村近年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万亩,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建设“引水上岗”“引淮润岗”水利项目,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对农业支撑增强,助力粮食稳产增产。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三产的发展和配合。《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小岗村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农村电商等乡村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其中,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推进农旅融合,助力产业振兴。


    走进小岗村小韩庄特色民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星罗棋布的农家特色小院里,既有装修舒适的客房,也有充满野趣的庭院。项目负责人孙彪说,该项目是小岗村旅游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特色民宿、非遗文化、教育培训等主题,今年3月开始建设,预计明年春节前投入运营。


    在教育培训、乡村文化建设上出成果,是雷松林的奋斗目标。他是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的站长。一年多前,小岗村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17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相聚于此,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雷松林说,4年前他因基层社会治理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今年3月,他决定扎根小岗,受邀担任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教育培训等工作。


    “今天有49位学员来这里参加专题培训班,近期我们还将举办多场培训活动,与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雷松林一下子道出了多个“小目标”:他们正在筹建一所“三农”领域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规划设计小岗村红色写生基地……


    在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带动下,小岗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


    李锦柱表示,下一步,小岗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抓好粮食生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并做好农旅结合文章,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正在自家农家乐忙活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记者姜刚朱青金剑黄博涵)

    2022-11-15
  • 内蒙古对返岗返乡农牧民工实行“点对点”服务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11月13日,自治区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工返岗或返乡“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拟返岗或返乡农牧民工组织开展“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


    据了解,人社部门“点对点”收集和分类汇总拟返岗或返乡的农牧民工出行人数、时间、地点等信息,形成出行需求清单;卫生健康部门为农牧民出行前做好防疫教育、行前核酸和体温检测,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置;交通运输和铁路、民航部门根据出行清单,制定专门运输方案;输入地人社部门派专人专车将农牧民工接送到目的地,并办理交接手续。


    同时,人社部门对农牧民工开展返乡就业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及时推送合适的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积极提供项目推荐、创业贷款等服务。对有职业培训需求的,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劳动保障权益诉求的,协助其联系沟通原务工地人社部门予以解决。(记者梅刚)

    2022-11-15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走进黑龙江省宁安市江南乡欣祺园家庭农场,叉车、传送带全部都在忙碌,冷藏库里200多吨寒地果摆放整齐。


    “我家果园种的是寒地果,以前每年果一下树,我们就忙着卖,生怕果坏了卖不上价钱。去年欣祺园家庭农场新建了冷藏库,我们的寒地果有地方存储了,水果储存期延长了4到5个月,错季销售,收益翻番!”已有20年果树种植经验的果农鲁忠清谈起冷藏库给寒地果销售带来的好处,连连称赞。


    “特色产业有赚头,咱撸起袖子加油干。”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庆深有感触,“从扛锄头到刷手机,从种土棚到种‘云’棚,靠设施农业大棚种出五彩椒,一年挣20多万元。”在寿光,设施农业成了大产业,平均每分钟有8526公斤蔬菜销往各地。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奋进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活力更充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总书记的话,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给咱延安农民、全中国农民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刚卖完苹果,就接着为果树修枝剪叶,安塞区招安镇新庄科村村民汪成虎压茬忙活,“引进了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管理,开展市场化运营,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产量有20多万斤。来年打算种富硒苹果,打造品牌,让好果子有好‘身价’。”


    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和脆甜的延安苹果一样,绵软的五常大米、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纷纷茁壮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新时代十年,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到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到249个。


    “今年我这马铃薯个头大不说,质量特别好,淀粉量还高,价格自然就好了。往年一亩地产量也就1.8吨左右,今年我这块地亩产2.5吨,真是特别高兴!”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种植户王艳武家今年种植450亩马铃薯,收益涨了一大截。


    “特色农产品好品质给种植户带来了好收益,种植户产得多、供得优,是因为统筹管理和一站式全程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自主可控的三链协同新模式。”北大荒集团薯丰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鹏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创建“大厨房”,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探索精深加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河南省延津县克明面业面粉加工车间主任宋利刚信心满满,“挂面年产能有20多万吨,方便面口味多达28种,始终盯着市场走,就能充分释放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接下来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


    ——打好“特色牌”,优化产品供给。


    清清荷塘,群鸭嬉戏。“处州白莲是我们的特产,好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两个特色孕育出‘莲鸭共生’模式,形成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村党总支书记吴丽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特’字下功夫,实现人有我优,让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更多优势产业。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的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


    ——激活新业态,拓展增值空间。


    “一根网线,让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今年前10月,网店销售额超400万元,创了新高。”家住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忙着直播,“做好助农直播,为乡村引来流量,为农产品带来销量,我继续朝着这条路子走。”目前,陇南市网店数量达1.4万家,累计销售农产品逾300亿元,带动就业约30万人。


    十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新产业前景无限,各地应继续在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上下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目前,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接下来,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


    茶园,施肥剪枝有了详细“说明书”。车间,炒茶过程量化为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金标准”让龙冠龙井飘香万里。“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完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等,着力构建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质量就是竞争力。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后将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用的是有机肥,‘吃’的是营养餐,脐橙个顶个好!”江西省于都县坪山村绿色富硒脐橙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宝珍话中透着自豪。


    “接下来,我们继续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高质量打造生态果园,带动更多乡亲种果增收。”于都县副县长杨俊刚介绍。


    农业农村部提出,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减排固碳能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兴西瓜”“昌平苹果”“平谷大桃”“怀柔板栗”……一批优质品牌,让京郊农产品走俏市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擦亮农业品牌,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接下来,将优中选优,重点培育,形成百大优质品牌,不断壮大品牌主体,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久久为功推动品牌强农。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让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菜园像工厂,管理靠电脑,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集20多项智能技术的大棚林立,1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入驻,优质果蔬种植面积达25.3万亩,年产值30亿元以上。“我们充分发挥平台磁吸效应,汇聚更多现代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宿迁市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广军说。


    ——以更有力的政策促发展。


    在四川省筠连县万亩生态现代茶业示范园区里,茶山叠翠,道路交织,厂房矗立。3.5亿元贷款“及时雨”,让园区生产、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健全。“贯通了种加销,一叶鲜茶以最短时间从田头走上货架。”茶农刘吉奎说。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引来源头活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敏表示。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强化用地保障,规范设施用地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将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吸引更多的人才增后劲。


    “懂管理、会营销,返乡创业底气足足的。”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五星村村民李伟回到老家,“我们开发了农耕体验、农场认领、田园食宿、花卉观光等旅游项目,接下来将在景区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美,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十年来,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


    “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支撑,各地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培训,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胡冰川说。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乡村工匠和“田秀才”“土专家”等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崭新蓝图,激发昂扬干劲;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2022-11-14

  • 首 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