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秋收一线见闻:玉米水稻收获忙

    进入金秋十月,产粮大省吉林迎来了繁忙的收获季节,记者走访多个粮食主产区看到,大型农机开进田间,农民抢抓农时,确保粮食稳产丰收。


    吉林省农安县是远近闻名的产粮大县。在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鸰村,田野里一台台大型玉米收割机隆隆作响,收割机缓缓走过,秸秆一片片随之倒下,一根根玉米棒很快就被收进翻斗内。


    “东白鸰村共有2000多公顷土地,目前已收获1000公顷,收获工作再有几天就能全部完成,就等着卖个好价钱。”农安县种粮大户许佩义看着地里的玉米面露喜色。





    在农安县东白鸰村,收割机正在收获玉米。新华社记者薛钦峰摄


    今年,吉林省抢农时、扩面积、排渍涝、提单产,推动农机、农技、农艺深度融合,推动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3050万亩。


    “经过我们实地跟踪查看,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抗灾能力显著增强,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德惠市农业机械服务总站管理科科长矫可凤说。


    记者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吉林省各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除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增加播种面积外,大豆种植面积也呈现恢复性增长。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探索了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记者在地块里看到,大豆专用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同时作业,两种作物联合收割互不影响。


    “我们拿出5公顷土地进行玉米和大豆的复种,通过玉米、大豆高矮作物错位搭配,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说。


    玉米、大豆加速收获,水稻田里也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在舒兰市平安镇学明家庭农场,5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中收割作业。


    “今年种了127公顷水稻,其中有机水稻是43公顷,普通水稻是84公顷,这几天天气条件比较合适,我们正加班加点进行收割。我们采用了多种新种植技术,水稻品质、产量都比去年高。”舒兰市平安镇学明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学明说。


    记者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吉林省降雨充沛,西部广大易旱区、中东部坡岗地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往年,作物关键阶段温、光、水条件匹配较好,为稳定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10月18日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吉林省秋粮已收获60.67%,其中玉米已收53.11%,水稻已收78.5%,大豆已基本收获完成。(记者马晓成、薛钦峰)

    2022-10-21
  • 广西:瓜果飘香水稻黄 产业铺就致富路

    隆安的火龙果、田东的秋冬菜、东兰的富硒水稻……金秋时节,八桂大地瓜果飘香,到处是红红火火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广西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2022-10-20
  • 乡村振兴丨陕西:汉江渔民开启农旅融合新生活

    秋日里的秦巴山区,湖光山色间别有一番韵味。在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瀛湖风景区,波光粼粼的碧水掩映在青山之间,宽阔平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点缀着游船划出的道道涟漪,绘出一幅恬静的山水田园画卷。





    安康市汉滨区境内的汉江瀛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瀛湖地处汉江安康段的上游,汉江安康段则提供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超过六成的水源,担负着向京津冀豫数千万群众输水的重任。为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2017年起,当地政府逐步带领上岸渔民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新路。


    “区上、镇上、村上的干部们不但给我们拆除网箱的补偿金,还手把手地教我们种果树、搞茶园、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从渔民变成了茶农,事业也上了新台阶。”陕西省安康市流水镇刚子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刘刚说。


    1300多亩茶园外加两家茶叶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人,这是茶老板刘刚的新事业。


    家住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的唐涛邦,拿着补偿款承包起村里的荒地种枇杷,几年的光景就发展出300多亩的规模。“在网上卖枇杷,配上几段瀛湖美景的视频、照片,就是天然的广告,销路根本不发愁。”唐涛邦高兴地说。


    同在瀛湖镇桥兴村的刘艳秀两口子,原本也是渔民。看到瀛湖的旅游业越来越旺,今年俩人下决心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凭借极佳的观景视野,这家不大的民宿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政府给了我们5万元的专项补贴,鼓励我们改建房屋搞旅游。现在光是接待游客餐饮,一年估计下来就有近10万元的纯收入。”刘艳秀说。


    瀛湖更美了,引来了大企业在这里投资旅游业,兴建起星级酒店度假村。仅是桥兴村,就有50多人在酒店上班,从服务员、大堂经理到快艇、游船的驾驶员,过去的渔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不断向好的自然环境也在为秦巴山区、汉江沿岸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红利。依托良好的生态,安康市特色种养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记者薛天、邵瑞、孙正好)

    2022-10-20
  • 长江畔秋收见闻:稻田里藏了多少“黑科技”

    新华社合肥10月18日电(记者赵金正姜刚)金秋十月,稻田金黄,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省芜湖市迎来秋收。记者近日在芜湖市多地走访看到,田间地头呈现出一幕幕收割水稻、运送粮食的繁忙场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这里投身于智慧农业实践的种粮人多了起来。


    记者来到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种粮大户桂万发的稻田边竖立着一块写着“智慧‘芜湖大米’数字化硬件设备田间监测点”的标牌,不远处,一些农业数据收发器正在稻田里工作着。这些设备监测到的数据能实时传送到后台。





    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一处稻田里的数据收发器。新华社记者赵金正摄


    “我们已经收割500多亩水稻了,有的田块亩产量能达1300斤,智慧农业可作了大贡献。”桂万发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应用软件,土壤肥力、灌溉需求、成熟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智慧农业应用软件的项目负责人郭爽爽登录平台后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覆盖了来自全国的308个经营主体,种植面积超过21万亩。


    “通过卫星、无人机以及散布在田间地头的设备,我们的系统对水稻生长的13个阶段和49个关键决策环节进行梳理分析,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各类种植建议。”郭爽爽告诉记者,用户可针对不同地块进行精准施肥、除草、防虫治病,不再仅“凭经验”“靠感觉”。郭爽爽表示,数字化管理的稻田亩产可提升约10%,亩均成本可节省超过100元。


    望着金灿灿的稻田,桂万发感慨万千。“以前种水稻,施肥、打药要用肉眼看、凭经验判断,要么施多了,要么施晚了,对产量可能都有影响。现在打开手机,平台就能提示怎么施肥。”他说,通过精准施肥追肥,每亩地比原来可节省施肥50斤左右。


    据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农村发展局常务副局长马斌介绍,智慧农业云平台远程观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指导”田间管理,受到不少种粮人的青睐。该区下一步将扩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覆盖范围,让最新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芜湖市近年来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先进农技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已遴选发布稻麦无人农场、智慧稻米全程数字化种植等农业技术100余项。


    在芜湖市繁昌区,记者不时看到,收割机在稻田里忙碌着,粮食烘干中心、大米加工厂在不停地运转中。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种粮人开始享受到智慧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正经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


    44岁的曹晶晶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农场的创新实践者。他是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种粮大户,流转种植1200多亩水稻,今年尝试了不少“新农事”。


    “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片农田目前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不仅种粮效率提升了,就连病虫草害也降低了不少。”曹晶晶指着一片稻田说,他从去年开始和科研院所合作,以500亩地为“试验田”,通过收集、分析农业大数据,探索建设无人农场。“今年我购买了8台无人插秧机,使用后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效果也不错。”


    为了种好“试验田”,曹晶晶还购买了4台无人机用于施肥。他说,今年种了3个水稻品种,有的品种现在已经小面积收割了,亩产量预计达1100斤,跟去年持平。有的品种得到11月上旬才能收割。“我正在联系无人收割机,希望也能在‘试验田’里试一试。对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曹晶晶说。

    2022-10-19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乡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孔令辰——让小水果长成“致富果”(奋斗者正青春)

    x“酸甜的黄皮果、爽脆的红杨桃、软糯的番石榴……咱们新安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说起镇里盛产的水果品种,孔令辰总是滔滔不绝。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驻化州市新安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长,如何让小水果长成“致富果”,一直是孔令辰牵挂的事。


    作为发展产业的“明白人”,孔令辰带着工作队按照“百果飘香”产业发展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首先强规划,协调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团队进村定规划、授技术、引新品,在新塘村、新安村两个村规模化种植红宝石青柚、香水柠檬等特色优质品种1500多亩。二是亮品牌,争取帮扶资金100万元构建水果品牌体系,提升特色水果市场知名度,小水果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


    “借助帮扶单位力量,技术、资金等滋润沃野田畴。”孔令辰说,通过嫁接专家资源,持续优化水果品种和产业结构,黄皮果、番石榴、红杨桃等一批特色优势水果成果“出圈”,成为网红产品。目前,新安水果种植面积已超7万亩,年产值超13亿元。


    延伸产业链,让小水果带来大效益。眼下孔令辰和工作队员正在为加快推动水果精深加工厂建设奔忙,筹措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园和百果飘香产业研究院,为农民提供水果加工、技能培训、电商物流等服务。好的服务引得一批涉农企业在新安落地,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积极协调引入水果加工销售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打通农产品与市场衔接渠道。化州市橘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见文来到新安镇红光村,创办“化橘安”品牌,发展优质橘红深加工的橘红茶。在企业带动下,红光村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购40多吨橘红,每斤收购价上涨近1元钱,乡亲们发展特色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


    如今在新安镇,水果能吃还“能看”,百果飘香开出“美丽经济”之花。秋日里,美丽村庄与各色果树相映成趣,不少游客进果园采摘游玩。“尝甜蜜百果、游美丽新安,以果为媒带富更多乡亲。”孔令辰说,今年,新安镇推出“甜蜜新安”农旅融合线路,还设置“水果集市”,邀请种植合作社、企业、采购商等线上直播推介,提升新安水果的知名度。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让良好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孔令辰带着工作队从乡村规划入手,发起乡村振兴擂台赛,晒幸福、比干净,推动乡村面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筹集233万余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从脱贫攻坚战场到乡村振兴新征程,从小处着手,踏实做好每一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一直在路上。”孔令辰坦言。在新安,这个距离广州约400公里的粤西小镇,孔令辰又开始新的奋斗征程:“工作队将推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带动发展民宿、商贸、旅游等业态落地生根,一棵棵果树将长成金字招牌,乡村更有吸引力,乡亲们在家门口乐享幸福生活。”

    2022-10-19
  • 乡村振兴丨吕梁山高粱“映红”致富路

    十月中旬,在吕梁市柳林县留誉镇的山坳里,放眼望去,大片红彤彤的高粱穗迎风摇摆。种植户张国平看着一串串颗粒饱满的高粱,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高粱长势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


    “收割后的高粱不需要我们晾晒,也不愁卖,每年高粱收获的时候附近就有一家合作社直接过来拉走。”张国平说,去年高粱每斤价格2元,今年市场行情也差不了。


    这些年,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广的高粱成了吕梁山区农民耕种农作物的首选。进入10月,吕梁山区各地的高粱陆续进入收获期,火红的高粱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吕梁市柳林县留誉镇的一处高粱地(新华社记者王怡静摄)


    在吕梁山东麓的汾阳市,今年全市种植了5.53万亩高粱。这几天,汾阳市的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虎成几乎每天都会忙到晚上12点。“趁着好天气,我们加紧组织人力和机械抢收高粱。”王虎成说,他的合作社担负着1.5万亩高粱从种到收的任务。


    王虎成说,因为汾阳的高粱种植基地实施“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加上每亩发放大约240元的有机肥,种植户既省心省力,又实现了丰产增收,积极性非常高。


    位于吕梁山南端的临汾市永和县,今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高达10万亩,占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年产量达5万吨。这几天漫山遍野的高粱一片通红,高粱已经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临汾市永和县的一处高粱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村种植大户孔德河今年种了100亩高粱,比去年多种了50亩。“村民们都知道种高粱挣钱,我们村里山上大部分都种高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收1000斤高粱,去年每斤卖2.2元,光种高粱一年收入就有11万元。


    “我们一个乡就有两个合作社,我把高粱都卖给了合作社,今年高粱价格保守每斤也有1.8元,收入也很可观。”孔德河说。


    从9月份开始,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柳青山高粱育种团队就奔走在吕梁山区,查看各地高粱的长势。柳青山告诉记者,团队历经20多年科研攻关,选育的酿造高粱品种“晋糯3号”十分抗旱,在山地也长势旺盛,产量稳定。


    柳青山说,“晋糯3号”高粱品种在永和县成功培育并推广种植,还带动了大宁县、隰县等周边县域种植高粱。据临汾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发现,临汾市一些山地较多的区县的农民种植高粱比种植玉米每亩多收500元。在柳青山看来,吕梁山区种植高粱利用了地力弱的农田和山坡地,既做到不与主粮争好地,也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种高粱已经成了吕梁山区农民重要的增收途径之一。”柳青山说。(记者魏飚、王怡静、马晓洁)

    2022-10-18
  • 通辽市玉米大面积示范田单产创新高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近日,通辽市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千亩方示范田测产结果创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和千亩大面积种植单产新高。


    据了解,按照国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产竞赛农户申报、旗县预测、市级实测、专家复测的要求,通辽市农牧局邀请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有关专家,对全市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奈曼旗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12500亩的万亩片,单产平均达到1043.65公斤,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方,单产平均达到1227.58公斤,玉米大面积示范田单产创新高。


    近年来,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入合作,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优质高效增粮等项目的支持下,大力推进节水增粮,积极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通过选用耐密抗倒品种,大小垄种植、精细整地、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实现了玉米的优质高产。


    据了解,近期内蒙古将进行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产竞赛活动测产工作,遴选出高产地块和技术模式,引导广大种植户依靠科技创高产、增效益。(记者韩雪茹)

    2022-10-18
  • 廷·巴特尔亮相“党代表通道”:让草原更美好 让牧民更富裕

    廷·巴特尔代表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场“党代表通道”开启。来自内蒙古的党的二十大代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廷·巴特尔亮相通道,面对中外媒体分享了自身亲历的牧区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故事。


    48年前,19岁的廷·巴特尔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时,发现那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白沙窝,没有公路也没有电。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在今天难以想象。身为将军的儿子,廷·巴特尔怎么会在那里一待就是48年呢?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坚定初心的瞬间:“有一次出差回去我带了一台收音机,全嘎查的牧民都跑来听。”廷·巴特尔说,“当时我就想,我要扎根草原,保护草原生态,让牧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廷·巴特尔总结出了“蹄腿理论”: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1头牛只有4条腿,且牛卷着舌头吃草尖,不影响草的生长;5只羊有20只蹄子,且羊喜欢刨着草根吃,破坏草的生长。显然,养1头牛对草原的破坏程度远低于5只羊。按照“蹄腿理论”的经验,廷·巴特尔带领牧民们科学放牧、科学饲养,草原生态变得更好,牧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如今,廷·巴特尔所在的嘎查修了公路,通了常电,还建起了信号塔。牧民们用上了无人机,牲畜饮水可以用手机遥控,足不出户就可以放牧了。牧民的孩子有不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牧区,用自己所学建设更加美丽的家乡。更重要的是,牧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生态保护好了,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站在“党代表通道”上,廷·巴特尔向大家吐露了自己始终不变的初心,他说:“我要继续干下去,带领更多的牧民保护草原生态,让草原更美好,让牧民生活更富裕。”(记者章奎)

    2022-10-17
  • 阔步振兴路 村美百姓富

    金秋季节,黄家店嘎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明武驾驶着收割机正在金色稻海里穿行,收割的稻谷整齐排列,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秋风吹过,一阵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们嘎查不光颜值高,产业也好,水稻鼓了乡亲们的腰包。”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黄家店嘎查党支部书记焦春雷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儿,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呢!”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在兴安盟,一个个特色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密织网,振兴基础更扎实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筑牢“防贫坝”,密织保障网络,脱贫群众幸福感倍增。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白德成,因意外导致腰椎骨折,妻子那拉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女儿白文晶大三在读,每年夫妻二人的药费和孩子的学费需2万元左右。村“两委”走访入户时,发现白德成家的负担很重,有致贫风险,便将其一家三口及时纳入监测并予以帮扶。


    “村委会协调帮扶单位为我家免费提供蔬菜种子和秧苗,鼓励我们发展庭院经济,蔬菜成熟后帮扶单位帮助售卖。”说起这些帮扶政策,那拉泪眼婆娑,“俺家老白现在是乌兰浩特市飞机场物业处的保洁员,每月工资2200元,如今的日子再也不像原来那么紧巴了。”


    走访入户、动态监测、发现响应、核查评估、精准帮扶……兴安盟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日益完善,对确定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根据风险大小、类别、轻重缓急,以及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意愿,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跟踪落实帮扶举措,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无一人掉队。


    全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以精准到户到人方式,在健康、产业、就业、教育、公益岗位和综合保障等领域开展帮扶。截至目前,全盟4685户监测对象,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更加显著,乡村振兴基础更加扎实。


    抓产业,群众增收更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做好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就能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万宝村养牛大户张勇家,黑白花荷斯坦奶牛毛色光亮,张勇正忙着给牛添料。“左邻右舍看我养牛赚到了钱,也跟着养牛,我帮他们买牛,也分享一些经验,看着他们增收,我也很高兴。”张勇说。


    万宝村有常住人口316人,人均耕地不足3亩,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而张勇由于从小就放牛,对养牛情有独钟,在养殖过程中,他逐渐从传统的自然放养发展到当前的舍饲圈养,并运用科技手段“电子眼”监控,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带动周边许多群众增收致富。


    让农村牧区成为农牧民的梦工厂,让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金产业,兴安盟狠抓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肉牛养殖、蔬菜、黑木耳、中药材等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截至目前,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农牧户20.71万户,有贷款需求的农牧户52489户,贷款资金需求53亿元。年内计划使用衔接资金、京蒙协作资金共计1.7亿元用于牛产业发展,已协调发放“富民贷”“助农贷”1674户8911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促进收入倍增。聚焦全盟114个庭院经济示范村,组织有劳动能力监测户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力争实现“一村一品”,助力农牧民稳步增收。


    补短板,乡村建设更美丽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顺应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红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曲折蜿蜒的道路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广场上孩童嬉戏……走进突泉县六户镇新合村,俨然走进世外桃源。这几天,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的党员们早上8点钟就来到村委会门口集合,沿着村庄的主干道,对过路绿化带、卫生死角进行大清扫。





    “建设美丽乡村,党员干部必须站在第一线。”党员刘成会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用力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党员示范引领,村民共同参与,各村屯跳出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传统思维,践行党员联户机制和“一线工作法”,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走在前,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物,并把门前“三包”责任纳入村规民约,以点带面,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使城乡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有序推进。


    2022年,兴安盟计划打造3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乡村振兴亮点村。截至目前,示范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亮点村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思路,深入挖掘资源禀赋,突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分别与国家级规划团队合作,重点在水美乡村、乡宿、村宿、民宿、农家乐等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设计,力求各具特色。同时加强试点示范,12个嘎查村的给排水一体化工程正在逐步开工建设,6个旗县市将在425个嘎查村试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记者许晓岚薛来韩雪茹帅政)

    2022-10-17
  • 沈阳乡村振兴图景扫描:数字化 艺术化 产业化

    一间用于种植蔬菜的数字化厂房;一座建有咖啡厅、美术馆的村落;一片种植特色作物的农田……记者近日在沈阳市部分乡村走访发现,这里聚焦做实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瞄准农业产业链条招商引资,带动科技、资本、人流来到田间地头,打造出一幅数字化、艺术化、产业化俱全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字化车间种菜

    在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记者穿戴好鞋套,经过风淋间消毒,来到一片特殊的“菜园子”:上方是精准控光、控温、控湿的自动化设施;下方是供蔬菜生长的营养液。

    只见一株株菠菜整齐固定在白色栽培板上,侧面纸卡上写着采收时间:定植日期9月27日;预采日期10月17日……数字化控制,精准化栽植,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有着十足的科技感。

    “我们的厂房占地5000平方米,一侧是全封闭人工光育苗箱,每间育苗箱育苗时间8天,可同时培育3.45万株苗;另一侧是2300平方米的‘菜地’。”公司董事长栾冰说,“菜地”一年可连续栽植18茬叶菜,年产各类叶菜60吨,超过了裸地种植效率。

    记者看到,由于全部采取数字化控制,这片年产值超过400万元的数字化菜园,仅有两名当地农民负责看顾。

    作为辽宁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新民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将农业生产从裸地搬进大棚,如今又有了数字化蔬菜工厂。这里已逐步发展为生产、加工、包装齐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为数字化蔬菜工厂内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漫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传统民房与现代民宿错落排布;传统的东北铁锅炖香气四溢,饭点时一座难求;农村画室、农家书屋、稻糠浴馆里,茶、咖啡一应俱全……一座不失原味又别具风味的现代乡村初具轮廓。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单家村精心打造的“稻梦小镇”赚足了人气。“稻梦小镇”采取集中经营模式,村民既可以将住房出租给专业公司,由其改建成民宿,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民宿经营。

    “这个村过去几乎空了,现在不仅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经营单家村旅游业的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

    旅游业聚拢了人气,也提升了品质。2020年,“稻梦小镇”成立了名为稻梦美术馆的展馆,向乡村输入文化产品。管理美术馆的画家王仁祥说,现在不仅来参观的村民多了,每逢节假日,更是参观者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乡村旅游产业要把产业做‘实’,村子扮‘靓’,人气做‘旺’,才能让村子‘活’起来。”赵爱军说。



    图为游客在“稻梦小镇”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小作物串起大产业

    秋日,记者走进沈阳法库县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辣椒种植基地,这里片片三樱椒长势喜人,色泽红润的小辣椒垂挂枝头。

    “长岗子村的气候和地形均适合三樱椒生长,我们种植辣椒已有20余年历史。”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昌说,“最早村里只有3户村民种辣椒,后来在当地政府鼓励下,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辣椒成了我们的致富果。”

    据了解,当地立足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进行培训,特色小作物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今年,村里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统筹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共流转村民土地120亩。现在辣椒长势良好,估计能产生不错的效益,不仅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进一步带动村民积极性。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乔建昌说。

    2022-10-15
  • 喜迎二十大 代表谈变化|“美丽乡村”话振兴



    受访代表:柳丙永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馆陶县寿山寺乡率先投身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寿山寺乡寿东村自2014年3月建设以来,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粮画产业,成功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粮画小镇”,走出了一条独具馆陶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八年来,粮画小镇先后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全国文明村镇、产业兴旺十佳村、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等多项称号。2015年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11月,在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荣获数字乡村与智慧小镇大奖。同年12月,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华北平原大地上首个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评为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2022年评为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

    “粮画小镇”的打造,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寿山寺乡发展家庭手工业,建立联结“企业+农户”的互利纽带,定期免费举办技术培训班,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内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创业,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制作粮画脱贫致富。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产业+收入,特色+标准”,以乡村旅游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粮画小镇粮画农庄、小镇箱包厂、蒜薹厂、游泳馆、尖锋旱雪、滑冰馆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在粮画小镇落地。寿东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农民人均收入2.45万元。

    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党组织+网格化”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成全国第一所设在农村的情景式党校,成为县内外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粮画小镇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定位是“粮画+研学+文旅”体验项目,建设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美丽乡村的画卷必将越绘越美,“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22-10-15
  • 红芸豆丰收季:让“乡思”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社太原10月13日电(记者张磊、马晓洁)十月晋西北,寒意入晚秋。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红芸豆庄稼地里,金色豆田一眼望不到边,饱满的豆荚随风作响。农民们正在忙碌着采摘、装车、外运,一派丰收景象。





    岢岚的农民们正在收获红芸豆。(受访者供图)


    岢岚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乡”,红芸豆在这里也被叫作“相思豆”。红芸豆是全县农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小小“相思豆”也是农民增收的“金豆豆”。


    据岢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游爱新介绍,近年来,岢岚县连年种植红芸豆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1%,年均产销量在13500吨左右,全国红芸豆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来自这里。


    近些年,一群怀揣“乡思”情怀的岢岚青年返乡创业,把红芸豆做成了产业,延伸产业链,谋划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吕杰是土生土长的岢岚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食品研发工作。他看到家乡出口到国外的红芸豆原料被做成罐头又返销国内,价格却高了十几倍,为了让家乡红芸豆实现更多收益,他于2012年回到岢岚,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条红芸豆罐头生产线。


    游爱新说,吕杰刚回来创业时资金少、生产力不足,库存量也不够。“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我们专门召开银企对接会,成功帮吕杰从当地银行贷款100万元。还帮着他拓宽销路,推动红芸豆罐头走进商超、饭店、电商平台等。”


    目前,吕杰的罐头工厂已建成4条生产线,年产量增加到了240万罐,2021年收入达到120万元。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红芸豆,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像吕杰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90后”焦小强2019年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岢岚创业。“还能不能做成更美味、更简易的食品?”他把目光盯在了红芸豆的深加工上。今年年初,他研制出一款以红芸豆做馅、20多层脆皮压制的点心,取名“相思饼”,颇受好评。


    今年2月,“相思饼”登上了“忻州杂粮走进雄安”展销会,一句“吃岢岚相思饼,梦到心中相思人”的评价让其一跃成为网红食品。半年间,“相思饼”销售量达到近14万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芸豆。


    看着“相思饼”产业欣欣向荣,焦小强没有忘了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他将注册的“岢岚相思饼”品牌在全县共享,公开了制作配方,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6家“相思饼”生产企业,直接带动131人、间接带动600多人就业。

    2022-10-14

  • 首 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