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果蔬一起成长的青春,甜甜的——走近青年“果蔬育种师”

    “明明有进口种子,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自己培育种子?”


    2013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钱伟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菠菜育种团队在国际菠菜大会上发言后,外国同行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钱伟给出答案:进口菠菜以深绿、圆叶为优,而中国人喜爱的传统菠菜是嫩绿、尖叶的,我们菠菜育种是为了培育更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好品种。


    钱伟深知,除了让消费者吃到更多更优质的果蔬,育种工作还是事关国家果蔬产业安全的大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果不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遇到“卡脖子”问题。就拿菠菜来说,每年我国要从国外进口种子约3600吨,价值约4000万美元。


    果蔬育种,是当下和未来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育种研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见成效,要靠一代代农科人的接续努力。如今,一大批青年人才已经成长为育种科研攻关的中流砥柱,中国果蔬育种事业的青春故事,正在被他们撰写、传播。


    1培育更优品种,一年也不能等


    2013年,80后青年钱伟加入了叶菜育种专家徐兆生带领的菠菜课题组,成为一名科研人员。那时候,我国的菠菜育种研究还处于打基础阶段,菠菜杂交种子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风险,全国主要杂交种菠菜种植区播种的大都是具有良好抗病高产特性的进口菠菜。培育优势更显著、更全面的本土菠菜种子成为团队的首要任务。


    钱伟决心在菠菜育种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可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忱的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2014年秋,钱伟正在准备菠菜抗病性基因的研究实验。开展实验前,首先要对某种霜霉病生理小种的样本扩繁。他为菠菜实验苗刷上病菌,等待植株染病。可一个秋天过去了,实验苗全部健康成长,这种霜霉病生理小种扩繁失败。


    “失败一次,就得再等一年啊!”钱伟止不住地惋惜。在前辈引导和同事鼓励下,他逐渐调整心态,总结失败原因。原来,按照文献,病菌接种后保湿24小时即可达到繁殖条件,而以当时的实验设备、环境,病菌需要更长的保湿时间才可顺利扩繁。“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导致了失败。从那以后,我做实验都会进行更周密的设计。”钱伟说。


    年复一年,播种收获,钱伟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已与菠菜相融,密不可分。菠菜,就像自己多年的朋友,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位“老朋友”变健康、变强壮。


    2020年,刚刚从徐兆生研究员手中接过菠菜课题组带头人接力棒的钱伟遇到了一个难题。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回家过年的老师和学生们无法及时返校。以往,年前播种的实验苗在春节期间会由几名老师负责照料。而那年,春节看苗护苗的责任全部落在了钱伟一人肩上。为了确保实验苗的存活,不耽误实验进程,除夕那天,钱伟一个人在温室里浇水、授粉,很晚才回家和家人团聚。


    那段时间,他每隔一两天就要下田一次。“如果实验苗死了,一等又是一年!累这一时,又算什么?”


    如今,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中国农科院菠菜育种团队的育种周期比原来缩短了2~3年,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目前累计培育“蔬菠”系列新品种40多个,一些杂交种菠菜产区,已经开始播种他们培育的国产种子。


    “我们的种子品质已经越来越接近国外优质种子,虽然进口种子市场占有率依然较高,但我们的种源储备足够保证我国菠菜产业安全。”钱伟表示,下一步,他会带领团队培育更优质的菠菜种子,让国产菠菜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2从实验室到田间,科研劳动两相宜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两千多年前,屈原描写橘林、观察橘树、赞美橘果,写下名篇《橘颂》。在中华大地上,种植、食用柑橘的传统由来已久。


    2015年,解凯东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柑橘育种专家郭文武的团队,从事三倍体无核育种研究。在校内育种园里,解凯东常带着学生查看树苗长势,评估果实品质。浇水、嫁接、修剪,这些农活他也和学生们一起动手,亲力亲为。


    “干这一行,不仅要会在实验室里干活,也要会在田间干活。”这位80后青年已经从事柑橘育种研究十余年,回忆当初,他认为是劳动的获得感让他选择了这份一生的事业。


    在三倍体新品种研制过程中,胚抢救是实验室的一道重要工序。只有抢救成功,种子才能发芽,才能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进行嫁接种植。这是个“体力活”,工作量很大,亲身实践多年后,解凯东看到了这道工序的改进空间。


    根据以往经验,胚抢救的窗口时间是在授粉后的第70天到第100天,长达一个月。何时抢救最佳,全凭研究者的“感觉”。这就导致种子萌发率一直徘徊在20%左右。


    “找准时机,或许能提高萌发率!”经过3年的尝试,解凯东将胚抢救的窗口时间精确到了第85天左右,同时他还优化了种子的切口方式,让胚胎更充分地暴露在培养基的营养中。经过他改良,胚抢救种子萌发率提升至40%以上。


    如今,解凯东把胚抢救“体力活”做成了“艺术活”。十多年来,解凯东已经累计将3000多个单株嫁接至田间,其中有1000多个已开花结果。“草木皆有情。用心投入,把一个小胚胎抢救过来,看着它成长、结果,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他说。


    在我国,约40%的本土柑橘品种是有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土柑橘产业和市场逐年萎缩。为振兴本土柑橘产业,提升我国柑橘种源自主可控能力,解凯东所在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本土柑橘品种无籽化和提纯复壮研究,提升本土柑橘品质。


    “培育出一个果农认可和消费者喜爱的品种,远比发一篇论文有获得感。”看着团队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全国各地柑橘种植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解凯东相信,未来我国自主培育的柑橘无籽优质新品种会种满柑橘产区的各个山头。


    320年,稀有品种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菜,每个人都不陌生。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它只出现在高档酒楼的餐桌上。是什么让当年的稀特蔬菜成为家常菜?北京农学院教授韩莹琰持续20多年的生菜培育研究给出了答案。


    2001年,韩莹琰大学毕业后加入生菜育种研究专家范双喜的生菜研发团队。范双喜是国内最早开展生菜研究的育种家,他将收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个生菜品种的种子种到地里,寻找适合在北京种植的生菜品种。


    “范老师对于生菜研究坚定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促使我加入他的团队。从此我与生菜结下不解之缘。”韩莹琰说。


    生菜最早种植于地中海沿岸,性喜阴凉,当气温超过30摄氏度时就容易抽薹,因此在北京的夏天很难种植。“寻找耐热的生菜品种是团队的研究重点。”韩莹琰介绍。


    也正是生菜的这一特性,让她的研究团队吃了不少苦头。为了研究生菜的耐热性,夏天,团队成员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大棚工作。“研究团队的老师和同学进去工作一个小时就已经汗流浃背。”韩莹琰笑称,“我们在抢着蒸免费的‘桑拿’。”


    整个筛选过程持续了五六年,最终选出8个适应性相对强的生菜品种在北京种植。为了满足北京市民对生菜的需求,只能一边从引进品种中筛选,一边培育本土新品种。但韩莹琰的团队并不满足,“这些品种毕竟是国外根据自己国家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选育的,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生长环境。”


    时间又过了七年,2012年,团队终于培育出4个适合在北京种植的生菜品种:“北生1号”“北生2号”“北散生1号”“北散生2号”。“这4个品种破解了我国没有耐热生菜品种的技术难题,耐热性能比之前的8个品种还要优秀。”韩莹琰骄傲地说,如今,生菜已经成为北京播种面积最大的叶类菜之一,进入了市民日常食谱。


    “现在无论到哪里,我放下背包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到当地的市场调研生菜。”执着研究20年,研究生菜早已成为韩莹琰的生活习惯。

    2022-09-27
  • 河北乐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石家庄9月25日电田畴沃野,稻菽飘香。金秋时节,放眼乐亭大地,处处展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素有“燕东天府”“冀东粮仓”之称的河北省乐亭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将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逐步提升,先后荣获中国鲜桃之乡、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以社会化服务带动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21年乐亭农业总产值135.5亿元,一产增加值达到93.48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41元,阔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实施多元化托管模式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广大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多元化农业托管模式使乐亭县广大农户深受其益。例如,该县“80后”菜农赵桂兰如今已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2015年,赵桂兰入驻乐亭县万事达农业生态园区,享受起了设施温室整体托管服务。从果蔬幼苗、生产资料到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都由园区一手包办。在园区“无微不至”的安排下,赵桂兰的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目前,已有20多名种植大户入驻园区,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在乐亭,服务组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根据小农户和农业生产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定制单环节、多环节、套餐式、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农户可根据自身状况,自行选择将全部或部分农活托管给服务组织,实现了劳动力在打工和种地之间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


    截至目前,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总数有1429家,托管面积52.2万亩,小麦12.2万亩,玉米32万亩,水稻8万亩。


    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土地经营综合产出效益


    位于乐亭县西南部的马头营镇,立足水稻连片经营优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南赵庄子村组建村级供销社,吸纳78户农户、158.5亩土地入社,由县供销联社和村集体各出资5万元统一经营,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32.6万元。


    近年来,在保护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乐亭鼓励村集体将农户手中细碎、零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或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导,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涉农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吸引先进农机设备投入农业服务中,积极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通过“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多种方式,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实现技术与装备衔接、技术与服务结合。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7万千瓦,拥有拖拉机2.4万余台,全县机耕面积59400公顷,机播面积41898公顷,机收面积33637公顷,全县小麦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100%,水稻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8%,玉米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91%,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6.5万亩。





    乐亭县马头营镇无人机正在作业。侯亚婷摄


    创新构建智能化数字平台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速农产品流通循环效率


    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乐亭通过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村民提供综合服务,将生产服务从农资供应向农业产业链服务方向延伸,服务方式从坐等服务向统一配送、上门服务推进,实现了农民群众“办事不出门”“有事零跑腿”。


    以数字赋能,点燃智慧农业,该县与新农创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北京农信通建设数字乡村项目,充分利用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乐亭镇韩坨村的“数字宝盒”,鼓励、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经纪人等市场主体采取微信、预售、直播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多类平台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实施“互联网+”工程,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互联网+出村进城的运营,搭建“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100个示范点,全县搭建益农信息社493个。


    截至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电商100余家,参与人数达1200人。据统计,该县线上线下高峰期日交易量5000吨以上,交易品种近百种,年交易量达150多万吨,交易额近15亿元,真正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壮大农业生产骨干引领力量


    在大相各庄镇敬波果蔬合作社的仓储库房中,社员送来的一车车青椒堆出了一座“绿色小山”。装箱工人熟练地分类筛选着,一等品放入纸箱,二等品放入袋子,每箱青椒的重量误差不超过10克。


    “这种青椒叫‘丽威’,耐储存、色泽亮、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合作社理事长杨敬波有着多年的果蔬销售经验,他按照市场需求引入新品种,组织社员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去年,我们还与麦当劳签订了2000吨结球生菜订单,仅此一项就可为社员带来900万元的收入。”杨敬波说。


    通过聚“散户”成“大户”,乐亭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唤醒农民抱团发展意识,帮助小农户解决了对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等依靠“个力”难以解决的诸多困难。例如,冀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运后,入驻果菜中介组织90多个,带动10多万农户近30万农民从事果菜产业,交易品种近百种,果菜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唐、秦、东北及长江以南等地区,充分发挥了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龙头带动作用。宏霞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已辐射带动1000多农户,该合作社与黑龙江、北京等地签订了多年的供销合同,主要供应油桃、毛桃、苹果等,年销售果品在1万吨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小农户主动参与到产业链中切实分享收益。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余家,经营额达到120亿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3家,合作社成员发展到2.5万人,年交易额36.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11万户,年助农增收6.5亿元。


    创新落实政策金融保障


    以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涉农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乐亭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项目,创新建立县级领导分包、乡镇班子成员兼任各村“第一书记”的全覆盖、无缝隙责任体系。全县争取上级农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145个,涉及164个村,获得上级财政资金支持1.08亿元,并进行资金整合、打捆绑定、集中建设。


    例如,毛庄镇整合16个村的扶持集体经济项目资金800万元,流转土地165亩,集中建设高标准大樱桃温室32座,成功打造出“樱桃小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古河乡葛庄子村利用扶持资金购入挖掘机、垃圾清运车、扫路车、电动三轮车等机器设备,组建农村卫生保洁公司,不仅实现村集体年创收12万元,而且为该乡每村每年节约保洁费用1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服务数据间的共享对接,积极推广建行“集体云贷”、农行“集体e贷”等产品,解决涉农中小企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尤其是在创新政府财政资金支农服务方式上,切实建立起由县政府、县农业担保公司、合作银行按照比例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分担机制,涉及粮食种植贷、粮食收储贷、蔬菜种植贷、畜禽养殖贷、普惠贷和渔船贷六大方面。今年以来,共为21户发放农业担保贷款1392万元,累计为126户发放农业担保贷款7895万元,“农保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肖会鹏、郑惠文)

    2022-09-27
  •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闲时最爱到田埂上转悠。当年,为了温饱,按下红手印包产到户;现在,奔向共同富裕,这片土地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


    今天的小岗村,全面完成2.132万亩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1.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后,年近八旬的严金昌一门心思经营农家乐,从4张桌做到了26张桌,年收入30多万元。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从江南水乡到白山松水,从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的音符汇聚成动人的旋律。从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上“定心丸”,到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强农惠农富农,广袤沃野上铺展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拿到“红本本”,吃上“定心丸”


    “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规模。”从事畜牧业20多年,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加正说,头5年挺难,“承包1000亩土地,却很难贷到足量的贷款。”


    转机,源自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开始“试水”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交易,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贷款等服务。


    “进场交易公开透明,省去了繁琐的程序。而且,有了权威认证,我们的农业设施就有了价值,能够附着在经营权证上进行抵押贷款。”金加正感叹,“这十年,越来越顺!”


    厂区里,绿荫夹道。“我们坚持绿色养殖,动物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用来滋养茶园、果林。”金加正说,“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担保,我们获得了1.23亿元的银行授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考察。“总书记听取了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情况汇报,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产权流转交易鉴证手续的农民交谈,详细询问产权交易具体流程,认为这是一个积极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桂玲对总书记考察的情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叮嘱我们,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桂玲说。


    每隔一段时间,桂玲就要往农村跑,调研和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创新,“听听农民的意愿,受益匪浅,比如土地流转合同里要设置租金递增条款,源于民,惠于民。”


    这样的市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湖北全省已建成70余个,探索出互换、出租、拍卖、托管等多种有效的经营权流转模式。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前,全国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开展。拿到“红本本”,承包农户吃上“定心丸”,可以更放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过5.55亿亩。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绕村水系串起白墙黛瓦民居,连片的稻田水乡引来众多游客。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村子发展活力更足了!”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2016年,潭头村土地确权发证,农民可以自种,也可以选择将经营权流转。现在,村里集中力量发展富硒产业和旅游产业。”


    中午,能容纳600多人就餐的富硒食堂坐得满满当当。“放心吃!都是自产的富硒菜。”服务员热情地说。


    村民李俊明操作着无人机喷洒水溶肥。“不是自夸,我使用农机的水平,全县都数得着!”李俊明流转来300多亩地,种植的双季稻已经成为潭头村的一道风景线。


    跟李俊明不同,年逾七十的村民孙观发,早早就将4亩水田流转,“种不动啦。流转后,一亩地可以收入500斤谷子钱和100多元补贴,划算还省力。”孙观发笑道。


    孙观发现在经营小卖部和民宿,两项收入一年差不多有10万元。去年,他的孙子孙女全都进了县城上学,可老人却不愿意离开:“如今农村的日子,过得挺舒坦。”


    正说着,又有客人上门,孙观发沏上几杯热茶,热情地起身招呼。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松软肥沃的黑土地上,粗壮的玉米秆高过了人。站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指着地里的秸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秸秆还田,给黑土地‘盖被子’。”


    干农技推广近40年,王贵满见证了黑土地的变迁:随着“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从而催生了以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关键的“梨树模式”。近年来,“梨树模式”不断铺展规模,在全县推广的面积已从2020年的150万亩提高到今年的280万亩。


    中午,走进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子,只见十余台大型机械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回忆起总书记来考察的情景,卢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总书记说:‘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想向总书记报告,我们合作社又壮大啦!土地流转去年扩大了30垧地,全部上了大型农机,不仅节约成本,对土壤的破坏也大大减少了。”卢伟说。


    八里庙村村民王晓鹏,过去进城务工,农田交给妻子种,农忙时得“两头跑”,但王晓鹏却一直不想把耕地流转出去,“自己不种,心不安啊!”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看到入社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却大幅降低,他也拿出承包的13.5亩耕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夫妻俩不仅不操心种地,去年还拿到分红1万多元。


    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垧土地(当地相当于15亩)纯收入万元以上,参与农民也可在合作社务工,年均劳务收入超2万元。目前,梨树县大型合作社已有200多家。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各地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阳光玫瑰葡萄,美味又不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四季春现代高效农业园里,体验采摘乐趣的上海游客蒋文,提着满手的购物袋,面对家庭农场主叶明兰的直播镜头,脱口而出。


    叶明兰,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现在又成了线上客户熟悉的网友。


    从一代“草莓大棚”起步,叶明兰稳扎稳打。通过流转土地,高架草莓从6亩扩大到12亩,葡萄种植扩大到100亩,第一代小矮棚早已消失,连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亩均收入提升到2万元。


    离先锋村100多公里的南京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村民康光辉轻点手机,虾塘里水质、含氧量、温度一目了然,再点一下,便能远程增氧,“手机就是我的新农具!”


    “2020年,我以每亩124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亩塘,签下3年合同。”康光辉坦言,过去他可没这个底气。


    “过去塘连不成片,农户意愿常变,谁敢冒险?只能守着几亩塘糊糊口。”康光辉笑道,“现在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亩均投入虾苗30万尾,是过去的2倍多,当年亩均利润就能达到4000多元。”


    带着周边9户农民,康光辉走上了养虾致富之路。一个联合村,青虾产业收入已接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700元。


    近年来,各地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


    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车至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登高远望,一条条猕猴桃藤编织出生机勃勃的万亩猕猴桃果园。


    52岁的村民方国明正猫腰在藤下除草。就在3年前,她和村里的乡亲们还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土豆,一亩地忙上一年也就500余元收入。


    请她再算如今的收入账,方国明咧嘴就笑:“不说别的,猕猴桃果园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劳务收入,3亩地还有3000元流转租金,过两年还会有分红咧。”


    在戛陇塘村,许多村民像方国明一样,享受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早在2014年,六盘水市就开始探索“三变”改革: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让沉睡资源活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富起来。通过“三变”改革,2021年全市27.46万户农户户均获得分红1052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76亿元。


    “这个万亩猕猴桃果园项目建设,是‘三变’改革的一次创新。”六枝特区“三变”改革办公室主任彭家国介绍,“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专项资金,撬动银行与社会资本1.08亿元,农民以土地和自有资金等要素入股,实现多赢。”总投资1.8亿元的项目,在猕猴桃丰产后,各方按照股份分红,6900多农户将因此受益。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地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抓改革、强集体、富农家,是我们村发展的主旋律。”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战旗村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1704名村民成为“股东”,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文旅综合体“乡村十八坊”、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壹里小吃街等相继落成,乡村酒店今年也要开张营业……一个个新产业地标、新文旅场景,让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走进“乡村十八坊”,村民袁志建经营的“唐昌豆腐”店里很是热闹。10多个品种的豆瓣、豆腐乳等,节假日一天营业额能有3000多元。“不用支付店面租金,村集体和村民合股联营,我只要出产品,挣了钱分10%给集体。”袁志建介绍。


    “乡村十八坊”由战旗村村集体出资1000万元兴建。村集体参与店里的经营收入分红,一部分用作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按股分给村民。


    如今,700多名村民在村集体企业务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还吸纳了周边村子200人就业。更让高德敏感到高兴的是,年轻人有了返乡的趋势。


    战旗村富起来了。2018年至2021年,村集体资产翻了一番,迈进亿元村行列。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8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5万元。


    两年前,邻近的金星村并入了战旗村。“95%的村民同意按照战旗村的发展模式,在金星村实施改革。我们要让合并后的战旗村走好共同富裕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高德敏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目前,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一个个乡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发前行。

    2022-09-26
  •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一线探访”系列报道,聚焦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


    “取点钱,有急用。”记者刚进张国利家,就赶上他着急出门。


    “再约时间?”之前在村里转,没见银行,也没见自动取款机,这离城镇也远,取钱咋着不得个把小时?


    “一会儿就好。”张国利热情相邀,“走,跟我去看看!”


    出门没多远,张国利进了村头小卖部。拿出银行卡,在助农金融服务终端设备上一刷,不过几十秒工夫,1000元现金到手。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取个钱得跑30多里地去旗里的银行。”一张张数完,张国利嘿嘿一笑,“现在不出村,能取钱、转账,还能申请贷款。”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这个助农金融服务点今年上半年产生交易630多笔、金额30多万元。


    “银行”搬到了村里头,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亮起来……这些年,许多像马鞍山村这样的偏远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显著变化。这背后,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着联通化、一体化的方向加快迈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


    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增强


    时隔多年,再访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印象最深的,不是房子变高、道路变宽、产业兴旺,而是年轻面孔愈发常见。这几年,200多名年轻人陆续返乡。


    引育乡村人才,三涧溪村靠什么?


    “在打好‘乡情牌’的同时,多解忧、多打气,搭平台、给舞台。”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我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使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当年,大学生王元虎返乡创业,遭遇资金难题。高淑贞带着他挨家挨户借钱,还抵押了自家房产帮助王元虎。如今,王元虎事业有成。高淑贞琢磨着,让他牵个头,拉年轻人一把。


    “我走过的弯路,他们不能重走一遍。”这些年来经历的事,王元虎桩桩件件难忘。依托他的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三涧溪村发起“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成立绿涧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力返乡青年等群体就业创业。


    轻装上阵,三涧溪村的年轻人各展所能。如今,合作社不仅实现盈利并分红,还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为三涧溪村振兴添砖加瓦。


    “我是‘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受益者。”宣传三涧溪村的短视频,大多出自刘亚楠之手。她是传媒专业毕业生,擅长宣传推广,“村里正打造电商直播平台,到时会有更大舞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涧溪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打造美食街,开发古村游,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三涧溪村不断为有干事创业意愿的村民拓展空间。像三涧溪村一样,各地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从2020年起,黑龙江省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统筹全省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公开招聘1万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江西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个行政村平均已有4名“农民大学生”。


    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已建设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15至20人灵活就业。


    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向乡村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在向乡村流动。


    这些天,暑热消退,杜双双终于松了一口气。她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段时间一直吃住在村,紧盯草莓基地建设。“前一阵高温少雨,用水困难,多亏县里帮着协调,不然肯定影响收成。”


    草莓基地所在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耕地少、资源少,自身发展能力弱。“我们优化环境,引导好、服务好工商资本下乡,同时采取‘支部引领+龙头带动+全民参与+集体经营’的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利益。”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说。


    引进南阳宜佳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建设藤编车间,让留守妇女等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1000元至1800元;引进河南丹江源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集采摘观光、餐饮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吸纳附近多个村庄的100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工商资本助力,邹庄村村民的致富路径愈加清晰。


    通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金融活水”不断流向“三农”领域。


    400万斤芒果次果,黄涛敞开收购,这让村里的果农乐开了花。黄涛敞开收购的底气,来自金融支持给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是芒果种植重点村屯。黄涛在村里经营着1200亩的家庭农场,今年又上马了芒果汁加工项目。“上半年建芒果汁生产线,正值芒果养护的关键期,到处要花钱,那阵子每天为钱从哪里来发愁。”


    说来也巧,正赶上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到东养村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黄涛当面提出了自己的资金需求。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立即组织团队开展贷前调查,仅用4天时间就发放了一笔150万元的信用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现在每月还款6700元,压力并不大。”回望身后的果园,黄涛干劲满满,“今年芒果季光卖果就有400万元左右收入,我们还生产了1200吨果汁,预计果汁销售额能到700万元。”


    近年来,田东县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信用、支付结算体系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在东养村,120多户农户被评为信用户,近5年累计获得信用贷款1800多万元用于发展芒果等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155.51亿元,同比增长18.94%,涉农贷款占比超70%。


    这10年,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9%,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21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9万亿元。


    从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到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各地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2013年到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到2021年的2.5∶1。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778公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村口,一块路牌标注着到北京的里程。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牧民们发自内心地欢迎您到我们嘎查来!”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代表向总书记发出邀请。“到你们嘎查路怎么走啊?”总书记接过话头,饶有兴致地问。其实,总书记思虑的是辽阔草原上长久以来“出行难”的事。


    如今牧民出行状况如何?记者一探究竟。


    今年8月21日一早,复兴号列车驶出北京朝阳站,穿山越岭一路向北,奔向科尔沁草原深处。4小时后,吴云波在通辽站热情相迎,“过去有远客来,乡亲们策马擎旗、捧着哈达到三五里外迎接。如今道路通畅、生活富裕,牧民们开上了小汽车。”


    在306省道的一处岔路口,吴云波轻打方向盘,拐进一条蜿蜒小道,让记者亲身体验当年行路之难。这曾是连接东萨拉与扎鲁特旗政府驻地鲁北镇的唯一道路。6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上,有大小40多道弯,风阻、雪阻、沙阻是常有的事。彼时,东萨拉农牧民去旗里,要在拖拉机上颠簸一整天。卖牛也得去旗里,即便价格不如意,可赶回去更不划算,牧民只得低价卖。


    “路好不好走,车知道!”吴云波说,过去路况差,车辆损耗大,“我之前开的一辆车是皮卡,6年跑了12万公里就报废。现在这辆SUV,6年跑了30万公里,车况还挺好。”


    交通改善了,东萨拉旅游更火了,去年接待观光游客逾万人,其中不少是外地自驾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


    各地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乡村面貌正明显改善。


    “‘信息高速公路’也铺进了大草原,山旮旯里5G信号照样流畅。”吴云波说,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去年,我在短视频平台的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基础设施在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在提标扩面。各地不断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微波治疗仪、电针仪等设备俱全,基本药品按进价零差率销售……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小病不出村”已成现实。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双滦区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村级医疗点。6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1至2名乡村医生,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虽然在村卫生室工作,但待遇跟乡镇卫生院的同级在编职工基本一样,能力提升等问题也不愁。”没了后顾之忧,村医玄桂娟服务基层的决心更坚定。


    在山西省芮城县,城区优质幼儿园在农村兴办分园,人、财、物及保育教育实现城乡统一标准。在江西省新余市,414个行政村建成颐养之家736个,惠及10300多位老人。今年6月,新余市又推出医养结合试点方案,将颐养之家的功能由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所医。


    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正不断向更高水平、更广层面迈进。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促进县乡村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


    今年初,王艾东有了新头衔——“大邹庄”联合党总支书记。


    邹庄村175户、750人,总面积1181.55亩。邻近的下孔、孔北、水寨3个村,村情也差不多。“这4个村人口不多、土地稀缺,能不能抱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去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淅川县决定建设“大邹庄”示范区,为全县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子。


    “‘小邹庄’变成‘大邹庄’,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全面相融。”淅川县九重镇镇长贾进伟介绍,按照产业一体化、路网相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通互享、乡风文明共塑的目标,4个村整体规划、一体建设。


    如今,党建引领下,“大邹庄”发展驶入快车道。9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进入联合党总支班子,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劲十足:3天流转土地2267亩,3天募集农业合作社股金263万元……王艾东介绍,“大邹庄”产业园将以高标准打造,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拓宽道路、增加绿化、改造供排水系统,培育文明乡风、完善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各地强化统筹谋划,促进县乡村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立足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双滦区以大贵口村为中心,将10个沿路沿河村庄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打造,培育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农业研学等产业。“到今年8月底,已经完成26个项目。”双滦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仇明强说。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需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张贵堂笑言,“这事说不清”。说是城里人,可一直在浙江省德清县双燕村生活,还在耕地种田;说是农村人,可户口簿上没有农业、非农业之分,而是标记“浙江居民户口”。


    2013年9月,德清县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依附在原有城乡户口上的医疗、住房等33项差别化待遇,近年来逐渐被消除。


    过去,城乡医保差别明显。在门诊最高报销额度上,城镇居民医保是800元,“新农合”则是300元;在医保报销比例上,城镇居民医保比“新农合”高出5到20个百分点。“现在不管农民还是市民,从缴费到服务‘一碗水端平’。”德清县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高建林说。


    张贵堂有切身体会。86岁的父亲张法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现在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5%,跟城镇居民医保一个样,加上一些药品免费了,一年能省2700多元。”张贵堂说。


    不仅是德清,在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愈发深入。


    江西省鹰潭市围绕“资源统筹、平台盘活、收益共享”的目标,形成了就地入市和异地入市相结合的农村土地盘活模式;河南省许昌市集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打捆使用,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打造城乡融通、协同发展的平台;广东省清远市调整户口迁移条件,允许租房落户,放宽直系亲属投靠入户限制,推进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如今,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今天的中国城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资金、科技支撑,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越来越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今天的中国乡村,不仅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让城市居民吃得更好、更健康,而且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建设者、提供庞大消费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就业创业。

    2022-09-26
  • 秋分:月明风清庆丰年(解码二十四节气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宋代文学家谢逸的《点绛唇》描绘了秋分时节高远空灵的神韵。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今年为23日。民间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止,共90天,秋分恰好居中平分秋季。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后,白天逐渐变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加大,平均气温也逐渐降低。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是万物成熟的时节,有不少与丰收、收获相关的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便设在每年的秋分。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彰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此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庆祝活动。今年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设在四川成都,主题为“庆丰收迎盛会”,将举办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活动、农民技能大赛活动和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等。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时间点,自古深受重视。早在周代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周人依据日月运行的时间举行“朝日夕月”的祭礼,于春分日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神。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仪式。如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正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以及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场所。


    秋分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人体也需要适时调整,在饮食上多补充一些温润的食物。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所谓“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称之为秋碧蒿。逢到秋分,乡人们便前往田间采摘这种绿色细根、巴掌大小的野菜。采回来后,通常拿它和鱼片一起“滚烫”,做成“秋汤”。野苋菜有“长寿菜”之称,所含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等营养物质易为人体吸收,有利于强身健体。当地有顺口溜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说到娱乐活动,秋分前后正是观秋潮的好日子。汪洋之滨,潮起潮落本是寻常景致,但有一处潮水引得世人争睹,也让北宋大诗人苏轼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名句,这便是著名的天下奇观钱江潮。钱江潮的壮观令人惊叹,东晋顾恺之曾作《观涛赋》,其中有“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的描述。唐代白居易曾于“郡亭枕上看潮头”,日后回忆这一胜景,不禁感叹“何日更重游”。

    2022-09-24
  • 鄂尔多斯:农展会丰富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

    近日,由鄂尔多斯市包联驻村工作领导小组、鄂尔多斯市企地合力助推消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包联助产业富农”鄂尔多斯市第四届农产品展洽会落下帷幕。


    本届展洽会为期3天,设9个旗区特装展,设文化创意、羊绒、集中采购、粮油副食、多多家族、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体系6个特色展,设立52个苏木乡镇标展和第一书记+网红直播带货区,共有500余种优质农产品参展。3天现场销售额达526.23万元,第一书记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额33.76万元,各展位与客商签订合作意向订单20余单,金额612.43万元。展洽会上蜂蜜、鸡蛋、蔬菜、奶制品、羊绒衫创意饰品等都是热销商品。


    展洽会期间,鄂尔多斯市9个旗区的乌兰牧骑带来40余场精彩的文艺演出,120余种旗区特色小吃让群众享尽“家乡的味道”。该市各级党组织、735支驻村工作队在展洽会期间化身产销服务队,动员本单位职工与全社会广泛参与消费帮扶。农产品展洽会的举办,既丰富了市民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记者郝雪莲通讯员贾玥茹)

    2022-09-23
  • 呼和浩特:组团式帮扶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不断优化“组团式”社会包联帮扶机制,以“四个助力”为抓手,整合发挥资源优势,凝聚帮扶合力。


    按照《关于实行常态长效包联重点工作机制》,呼和浩特市11名市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包联9个旗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林格尔新区,由51个牵头单位带领289个组团包联帮扶单位,包联帮扶全市51个乡镇。


    助力培育特色产业。帮扶单位深入了解包联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结合自身优势、特长,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重点支持包联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助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和食品初加工项目;积极构建乡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强服务网点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助力促进稳定就业。组团帮扶单位积极配合各乡村抓好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就业本领;拓宽就业渠道稳岗就业,支持帮扶地区涉农项目建设中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公益岗位;积极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给予创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





    助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与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探索股份合作、资源合作、资金入股、租赁经营等模式,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首府村集体经济双百示范、千村提升”计划,从资源开发、生产服务等方面给予帮扶,推动全市村集体经济全部稳定在10万元以上,其中20%达到20万元以上。


    助力推进乡村建设。动员协调各级各类资源,编制重点包联帮扶规划;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助力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乡村旅游路建设力度;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帮扶重点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因包联帮扶地区施策,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各组团帮扶单位已累投入帮扶项目及实物折款资金580余万元。

    2022-09-23
  • 金秋收青贮 种养促增收

    金色九月,突泉县6万亩青贮玉米喜获丰收。


    在宝石镇宝丰村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穿梭。伴随着机声隆隆,一棵棵玉米连茎带穗被卷入割台,经过切碎和揉搓的玉米秸秆从高高的排料口撒出,落在同步行走的大卡车仓内,随即运往青贮池。


    “青贮玉米对牛羊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饲料,吃了消化好,容易上膘。我家今年种植了70亩青贮玉米,这些青贮玉米可是我家50头牛和200只羊越冬度春的‘口粮’呀。自己种青贮,能省4万多元的饲料钱。”养殖大户孙玉双高兴地说。


    近年来,宝丰村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优质饲草的需求也迅速加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据了解,今年该村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多亩。


    在突泉县兴隆山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青贮玉米加工现场,粉碎后的青贮玉米正在被打包装车。在这里,青贮玉米收割、粉碎、装车、打包等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省了人工和运费。


    “针对不同养殖户的需求,我们打包不同规格的饲料包。小包一般在90公斤左右,便于搬运,很适合小型养殖户。大包都是1.5吨,适合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型养殖场。”合作社负责人刘付说,“我们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是牲畜很好的蛋白饲料。长期舍饲养殖都离不开青贮饲料,现在全县养殖户多,需求量也特别大。”


    近年来,突泉县把种植青贮玉米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种植青贮玉米积极性。由于科学种植、精心管理,今年突泉县6万余亩青贮玉米长势好于往年,目前已经全面进入收割期,预计总产量可达18万吨。(记者韩雪茹实习生曾令刚)

    2022-09-22
  • 土地交给“田保姆”打理 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秋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万合永镇广义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田地里,一垄垄玉米和一行行大豆相间而立,绿浪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苗好一半收,苗差一半丢。看着秆粗苗壮的玉米、大豆秧苗,原来有疑虑的村民也高兴地说:“种间搭配,产量翻倍!”。


    虽然还是种地,但万合永镇的农民早已换了种法。今年,该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很多农民把家里的地交给了“田保姆”打理,自己省心又省力。


    “联合社采取统一种子品种、统一化肥配方使用、统一大豆种子根瘤菌接种、统一机械播种、统一防治病虫害等统一技术措施,大豆、玉米长势喜人。”万合永镇集体经济联合社理事长杨颖杰一边忙碌一边说,“联合社会全力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农户无力耕种和自种收益低的后顾之忧,实现联合社与农户双增收。”


    耕种管收“一条龙”,在内蒙古许多地方,农民当上“甩手掌柜”已经不是新鲜事儿。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2万个。2021年,全区共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8000多万亩次,服务带动小农牧户82万户,越来越多的“田保姆”活跃田间。


    在赤峰市在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中,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分配的新模式,打破户与户之间的界线,为土地集约化探索新路,促使规模化经营。


    兴安盟科右中旗银丰合作社通过承担生产托管服务项目,通过优选高产创收品种、拓宽销售渠道、推广现代种植技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引领当地生产方式深刻改变,助力小农户科学种田。


    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村和先进村“两委”班子组织牵头,组建以农机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本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初步建立“村集体+本地机手+农户”模式,将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引入农业生产。


    集中采购农资,集成推广技术,农机驰骋沃野……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下,农业生产机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田基础设施利用率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


    赤峰市林西县开展玉米全程托管,“耕、种、防、收”四个环节亩均节省开支140元,亩均节本增效近250元;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通过统一施肥,每亩化肥用量减少5-10公斤,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20%,实现“减药控害”;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通过生产托管服务,农用水灌溉减少10%—2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服务更优质,种地更高效。“田保姆”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不仅让农户省心省力,更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激发土地产出潜能。


    小服务,大产业。内蒙古积极鼓励各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化服务标准和规范,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快应用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积极发挥系统“组织名录”“农服商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对服务能力强、服务质量优、运营管理规范、社会认可度高的组织纳入国家农服系统进行管理服务。同时,对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进行同步跟踪,建立服务组织黑名单制度,对弄虚作假、质量不达标、农牧民投诉多的服务组织,一律清出名录库,5年内取消其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格。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500多个服务组织纳入平台管理。

    2022-09-22
  • 山东新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点亮城乡阅读之灯

    人民网泰安9月21日电(宋翠)如果你想借书或者读书,只需拿着身份证或借书证卡,到“城乡书房”刷一下,即可进门;选好了所借之书后,通过自助借还书设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实现借还书,非常方便。


    9月19日,“文旅创新看山东”媒体采访活动来到新泰市西张庄镇,记者体验了一把“乡村书房”的便捷。








    新泰市西张镇“乡村书房”一角。人民网宋翠摄


    近年来,为进一步培养城乡居民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文化素养,切实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新泰市创新实施城乡书房建设工程,打造“城乡书房”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阅读服务。


    据了解,在城乡书房的建设过程中,按照均衡布点、距离就近、方便群众的原则,精心选择大型社区、乡镇驻地、中心村布点建设,既保证百米内有治安岗亭或派出所、公共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又扩大了书房辐射范围,方便群众就近阅读。书房纳入总分馆体系,互联互通,通借通换,让便捷化、现代化的书房服务延伸乡村、辐射全域、带动全民,打造了具有新泰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西张镇的“乡村书房”位于镇综合文化站的一楼和二楼,书房采用数字技术,读者凭身份证、借书证刷卡进门,享受“一站式”阅读体验、一证通借通还、无线WiFi畅联、冷热水直饮等免费服务。


    走进书房,应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书柜,整齐排列的各类书籍,几位年轻人在里面读书,他们沉浸在图书的海洋里,没有被突然而至的我们所干扰。好一处幽静的偏禺之所!


    来到乡村书房的二楼,屋子里坐满了家长,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家风传承活动正在进行中。此外,二楼还设置了书画室、乒乓球室,开设了绘画客厅,镇综合文化站已经成为了群众读书学习、健身娱乐的综合活动基地。


    “我们的创新体现在,一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型阅读空间’;二是机制创新,与乡村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建。”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高会利表示,该市推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措施,积极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和投入,按照PPP的模式,探索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作共建的建设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由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免费提供房屋、阅读桌椅等,文旅局统一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阅机、安全门禁系统、图书等设备,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新泰已建成城乡书房35个,其中,城区13个,乡镇驻地7个,中心村(社区)15个,每个书房平均建设面积达150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真正将优质的阅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多读书、读好书”。仅文创街城乡书房一家,自2018年8月1日开放以来,接待读者数量突破4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城乡书房的庞大人流量,带动了临近业态的发展,实现了双方合作共赢。”高会利欣喜地表示,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文创街、青云小镇、裕泰园城乡书房,既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也为企业及周边商户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成为市民“打卡网红店”和阅读“新地标”。


    “现在有很多的村和社区的物业公司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共建城乡书房。”高会利说,下一步,新泰将继续深入推进城乡书房建设工程,点亮城市阅读之灯,开启群众智慧之门,不断创新公共阅读服务方式,把书房建在群众家门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百米”。

    2022-09-21
  • 民主村里话民主

    亭台楼榭绿树间,水系环绕通幽处。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仿佛江南水乡般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美丽迷人的画卷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带领村“两委”班子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村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民主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内蒙古的名村,无论党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在全镇都名列前茅,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曾视察过。


    但进入新世纪,民主村的星光却黯淡下来,“民主村里不民主”成为当地村民的口头禅。矛盾最深的时候,99名村民拿着360多人签字画押的联名信,反复到市区两级信访局、检察院等部门上访。


    2013年春,时任村主任的张三明在台上讲话时,瘦弱的他被几个村民合力“扔”到了台下。大庭广众之下,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当时也难受,但如果辞职,人们最后会说‘那老汉甚也干不成’。”张三明思来想去不甘心,咬牙坚持了下来。


    十几名老党员现场举手发问,“逼”他表态。张三明不想高谈阔论画大饼,便拿自己的五官作承诺:“眼睛要看得见村民和党员,耳朵要能听得见大家伙关心的事……”


    承诺重要,践诺更重要。张三明迎难而上,先从创新村组治理入手。民主村有16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差异以及各种利益纠葛,村民代表大会议定的事项在村民小组推行起来处处受阻。针对这一情况,张三明全面征集社情民意,创新性地在每个村民小组推选5名代表组成“五人小组”,明确每组至少有2名党员、召集人必须是党员,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五人小组”曾调解了一起棘手纠纷,至今让村民津津乐道。70岁的村民赵某在自家地里焚烧秸秆,不料火势蔓延,烧毁了旁边刘某的20亩松树苗。森警到现场后评估损失为120多万元,建议走诉讼程序。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为避免事态恶化,村里立即启动“五人小组”调解程序,稳控双方情绪。“赵某没钱,我们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调解的一位党员回忆道。


    “五人小组”经过两轮调解,双方各退一步,最后赵某赔偿刘某20万元,事件圆满解决,双方还因此被村里评为“诚信户”和“高风亮节户”。


    “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全程监督,五支笔把关复审”,村组事务在“家门口”实现了民主治理,成为破解“信访难题”的密码,这一经验被巴彦淖尔市在全市农村牧区推广。


    2015年,张三明全票当选村支书。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破解村组治理难题后,如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了他新的奋斗目标。


    为此,张三明自掏腰包3万余元,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因地制宜在民主村发展特色产业,建起了8万只蛋鸡养殖基地、6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千亩苹果梨基地,以及开展特色瓜果种植……形成“一林二养三瓜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8.6万元,“富民强村”由梦想变为现实。


    “丰衣足食了、钱袋子鼓了,村风民风也要变,让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活出我们的自信与派头。”这是张三明经常对村民说的一句话。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他带领村民举行了“破陋习树新风”千人宣誓仪式,制定了符合实情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村“两委”制定红白事宴“一桌不超过700元、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40元”的村规,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执行,得到了村民积极响应,节俭办事、厚养薄葬蔚然成风。


    路边有灯光,林中有村庄,书院闻墨香,瓜果美名扬。民主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曾经的“上访村”成了河套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张三明也成了全市闻名的“明星书记”。(记者张俊在于海东陈春艳)

    2022-09-21
  • 双鸭山:文旅融合 好风景带来好生活

    9月,天高云淡,彩云岭下,2000多亩万寿菊竞相开放,秋日的阳光洒在橙色花海上,像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而这怡人的风景,展现的就是宝清县小城子镇太平村。


    春有映山红、夏有赤芍、秋有万寿菊,近年来,宝清县小城子镇太平村大力发展“花经济”,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村”。“亦花亦药,壮观得很!”头脑灵光的太平村村民通过种花调整产业结构,同时结合彩云岭沿线旅游经济,开展无公害蔬菜、瓜果采摘园、笨养家禽、农家乐等个体经营项目,火了旅游,也带富了乡亲。


    太平村的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齐头并进,让人们看到了生态与经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乡村新貌。这也成为双鸭山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村上榜


    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8月24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榜上有名,这是双鸭山市继宝清县小城子镇太平村和饶河县四排乡四排赫哲族村先后成功上榜后,再次有乡村入选。


    小南河村位于饶河县西林子乡,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一山(大顶子山)、两河(两条山泉河)、一江(乌苏里江),地域特色明显。2015年,小南河村开始打造乡村民俗摄影旅游基地,通过旅游与产业相互促动的模式,以“回归、回忆、绿色、休闲、体验”为主题,依托大顶子山的历史和传奇,融合特有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大顶子山下民俗第一村”。同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开办了小南河辣椒厂。近年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旅游和辣椒酱等农产品营业收入500余万元。


    现今,小南河村靠走文旅融合的道路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一个全国关注的地方,实现了脱贫“摘帽”,走上了致富之路。


    双鸭山市还重点打造集贤华平绿香园智能温室大棚、友谊美兰庄生态园、宝清小城子镇彩云岭、饶河四排乡赫哲族风情园、小南河村红色旅游等休闲农业景点,形成了回归田园体验游、中俄边境风情体验游、特色乡村休闲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74个,实现营业收入近7000万元。


    近年来,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双鸭山市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注重将人与自然、旅游风光与农业景观、生态美景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旅融合,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如今,现代田园风光不仅吸引了一批批观光游客,也为“多彩双鸭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转化优势


    持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双鸭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让其发挥出最大效益,一直是双鸭山市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把旅游产业“管起来”。强化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不系统”问题。双鸭山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发挥规划的产业引领作用,先后完成了《双鸭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双鸭山市全域自驾游体系规划》编制。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全面推进规划实施,让旅游产业步入从传统观光、休闲度假向全空间、全要素转变的发展轨道。细化部门分工,着力解决“不协同”问题。先后建立了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冰雪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旅游质量监督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协同推动的发展态势。


    突出精品定位,把旅游产品“提起来”。相继建成四个县的房车自驾车营地,圣洁摇篮山全季旅游等6个全域旅游规划项目近期正在建设。克服财力紧张、投入不足等困难,持续补短板,先后在重点旅游线路沿线设立105块旅游标识牌,新建改建标准化旅游厕所60余座,3A级以上景区实现重点区域Wi-Fi覆盖。


    注重内外联动,让旅游营销“活起来”。通过征集、筛选确定的旅游形象标识及广告语,在北京、石家庄、上海、苏州、佛山等地举办的双鸭山专场旅游推介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示。市委宣传部牵头创作歌曲《多彩双鸭山》,助推双鸭山旅游形象推广。推出“游东极、赏湿地、体验神奇北大荒”精品线路,策划举办“双鸭山人游双鸭山”、赏花节等活动。


    坚持管服结合,让旅游环境“优起来”。通过举办双鸭山市旅游行业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评选活动,11家旅游企业获得旅游行业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称号。推进旅行社规范化管理,签署旅行社信用承诺书34份。设立50万元旅游诚信基金,投放96块旅游投诉先赔付标识牌,旅游投诉举报电话整合到12345市长热线,做出“投诉先赔付、放心游龙江”承诺。


    双鸭山市充分将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叠加成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成功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步入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深挖资源


    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日前,以“多彩双鸭山·魅力宝清城”为主题的双鸭山市文化旅游产业暨四大新经济发展大会精彩启幕。这是一次全面叫响“多彩双鸭山”品牌的重要盛会,也成为双鸭山市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把四大新经济做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加快推动经济动能转换和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节点。


    近年来,双鸭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充分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文化”,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着力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径、新做法。


    抓开发,完善产业体系,着力建设旅游项目。鼓励各类旅游要素进入市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抓好省市两级关于冰雪经济发展、产业招商、引客入省(市)等政策措施的兑现,鼓励、引导域内旅游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青山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河湿地、圣洁摇篮山公园等重点景区的森林康养、湿地避暑、界江风情等旅游精品。


    抓推介,扩大市场营销,丰富营销方式。利用湿地观鸟节、冬捕节等节事活动,聚人气、促消费。开展双鸭山十大美食、十大美景评选及旅游纪念品大赛等活动。丰富客源市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客源市场精准营销,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聚焦周边、周末市场持续力,做强周边游;充分释放高铁的经济拉动效应,做大跨省入市游;发挥饶河口岸优势,做活对俄边境游。


    抓融合,促进产业协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策划举办“优秀非遗项目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用好区域文旅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手工艺及文创产品,开展特色商品进景区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深化冰雪产业发展,策划举办国际冬泳邀请赛、冰雪汽车拉力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建设“冰雪+温泉”特色旅游度假综合体,推动冰雪“冷资源”“热起来”。持续抓好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创建。推进精品民宿建设,积极参与全省民宿评选活动。


    大美、好客的双鸭山正敞开臂膀,欢迎四海宾朋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共同亲近不一样的山水,体验不一样的风情,收获不一样的快乐。(杨军记者潘宏宇)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