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清风徐徐,稻浪滚滚。10月25日,在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晓峰家庭农场金黄色的稻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着抢收成熟的水稻。


    “今年稻穗长得好,颗粒饱满,估摸着亩产能达1500多斤。”望着地里金黄的稻浪和地头自卸车上满载的稻谷,晓峰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喜元心里乐开了花。


    近来,唐山、秦皇岛等地的水稻收获全面展开,标志着河北省的秋粮收获已接近尾声。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24日,全省秋粮收获6221.5万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9.3%,其中净作玉米、净作大豆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收获完成,唐山市剩余42.1万亩水稻待收,预计11月中旬收获结束。全省冬小麦播种3344.2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99.8%。


    “我们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统筹疫情防控,强化防灾减灾、适期收获、机收减损、精细服务,全力打赢秋收生产攻坚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多部门会商分析,今年秋粮作物生长期间,农业气象条件比较有利,光温水条件整体良好,降雨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农作物受灾和病虫害发生较常年偏轻,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属于中等偏好的年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河北省秋粮种植面积达到6264.6万亩,为保证秋收秋种工作顺利进行,全省投入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约10万台,拖拉机和小麦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约63万台,力争玉米机收率达83%以上,小麦机播率达99%以上。


    秋收秋种期间,河北成立了14个秋收秋种包联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督导调度,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指导各地把秋收秋种各项关键措施抓细抓实,把冬小麦种植面积任务落实到农户、到地块,确保冬小麦面积只增不减。各市县落实市包县、县包乡(镇)、乡(镇)包村的层层包联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实地开展指导服务,协调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保障秋粮丰产丰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加强后期管理。有条件利用地表水的遇旱地块适量灌溉、适当晚收,延长灌浆期,提高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落实减灾措施,对个别因风雨等气象灾害发生倒伏的玉米地块,根据不同倒伏程度分类处理。


    针对河北今年第一年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实际,省农业农村厅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观摩培训、数据分析、模式总结、难题攻关、技术集成、品种筛选、防治规范、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组织省、市专家指导组和县级技术人员,举办各类形式的“田间日”现场和直播活动,提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掌握程度,为今年丰收和明年扩大面积增产量打下坚实基础。(记者郝东伟)

    2022-10-28
  • 四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提升农村供水水质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陈晨)水利部近日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联合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意见指出,要聚焦解决农村供水水质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和卫生监督,加快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意见明确,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管护水平不断完善。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水质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


    意见要求落实全面摸排问题、合理制定方案、改善水源水质、强化水源保护、注重净化消毒、加强检测监测、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等七个具体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地方主体责任、保障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注重总结宣传、加强监督检查等五个方面保障措施。


    意见强调,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依法依规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地方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资金,统筹推进实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采取水源置换、水源保护、管网延伸覆盖、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和工程管理管护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

    2022-10-28
  • 浙江共富观察:乡贤回乡如何给乡村添活力?

    站在崭新的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氢能装备产业园内,浙江华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强望着热火朝天的二期厂房建设工地,感慨万千。


    周志强说,2019年,没厂房、没资金,企业刚刚入驻长兴县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时,可以说是“两手空空”。当地政府一上门就“送上大礼”——拎包入住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刚落户有租金减免优惠,三年减免租金超过250万元。建造新厂房,也享受优先拿地政策,还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多项补贴政策,仅2021年就成功申报省、市、县各类政策资金大约3000万元。”周志强说,企业能够从初创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长兴县的上市重点培育梯队企业,顺利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离不开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平台的支持。


    小块头,也有大能量,这是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诠释。


    但客观的现实是,小县城,往往没啥高校院所,几乎所有的创新活力都在企业。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小县城如何走好自己的创新路?如何实现产业的有机更新?透过长兴县看县域发展路,打好乡贤牌,是其在共富路上的一个有效“打法”。


    交给乡贤干,支持乡贤干,鼓励乡贤挑大梁,这也是长兴县的践行路径。


    “栽得梧桐树,引得金凤凰。”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由长兴乡贤陈再平创立,主要孵化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类的初创型科技企业。陈再平透露,现在,他们已孵化创业项目38个,顺利投产的创业企业达27家,2022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计3.5亿元以上。


    “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关键。发展乡村经济,也是乡贤工作的主要目标。”长兴煤山镇党委委员方萍告诉记者,引导乡贤反哺乡村,既能带来资本、技术等,还能帮助农村融入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红利。


    绿色制造业是煤山镇内的重点产业类型,在煤山镇新川村这个3000多人的山区村庄,形成了以天能集团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让2000多名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这背后离不开当地乡贤企业家张天任的努力。


    在成功创办企业后,张天任又在家乡新川投资了多家公司,带动一批村民开办订单配套企业,并成功“带”动企业二十余家。


    产业旺、企业兴、活力足,这是新川村民胡孝天最直观的感受。他说,自己于2018年成立金属制品公司,挖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一开始产品质量和标准都不尽如人意,我们刻苦钻研改进,现在产品质量在天能一众供应商中名列前茅。”


    现如今,长兴新川村通过发动乡贤力量,已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进行村庄建设,修建文化公园、文体活动室,而且合作成立了长兴新川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长兴新川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长兴新川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村企合办的“共富公司”,通过聚拢资金、村民入股、银行支持、职业经理人打理等方式,实现文旅创富、投资创富。


    “古人云,德才兼备、为乡人敬重者谓之乡贤;今人说,献财献智、能带领家乡发展进步、共同富裕的是新乡贤。”煤山镇党委书记陆伟杰说,当地现有镇村新乡贤总计1200余人,其中各类重点新乡贤人才、企业家有214人,村企结对三十余对,一批批乡贤在工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贤群体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有人脉的优势。”长兴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着力打好“乡愁”“联谊”“激励”“服务”四张牌,把乡村振兴事业落到实处,撬动长兴的乡村共富路。(记者胡丰盛)

    2022-10-27
  • 北京到2025年将创建1500公里美丽乡村路

    今年,北京共创建71条共计313公里“美丽乡村路”,并从中评选出18条“最美乡村路”。到2025年,北京将创建美丽乡村路1500公里,基本形成外通内联、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乡村交通运输网络。到2035年,全面建成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的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今天,北京市交通委表示,按照《北京市美丽乡村路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北京完成了2022年美丽乡村路创建评选活动。


    农村公路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


    北京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十年来,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农村公路累计投入资金304亿元。


    北京持续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等级,十年来对农村公路进行提档升级,加大乡村休闲旅游公路建设,对窄路基路面农村公路进行“窄路加宽”,实施“白改黑”工程,进一步提高行车舒适性。目前,北京农村公路全部为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乡镇全部通达三级及以上道路,建制村和自然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质量持续提升。


    北京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推动农村公路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年来,累计大修里程超过6000公里,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并保持稳定,农村公路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在全国率先采用专用检测车对农村公路进行检测,在各区全面自检基础上,每年市级对各区乡级、村级公路按照20%比例进行抽检,全面掌握农村公路路况水平,为养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进一步夯实农村公路安全基础。对农村公路进行全面排查并逐年推进治理,共计完善治理乡村公路点段2万余处。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危病桥改造,危桥发现一座处置一座。完成全市800余处农村公路限高限宽设施的规范整治,设置农村公路减速带100余处,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


    北京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按照“村委会距站点小于2公里”的新标准,在2019年实现了所有建制村“村村通公交”,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村村通客车”任务目标,方便农村群众出行。


    今年是北京美丽乡村路创建开展的第三年,总结以往创建经验,修订了美丽乡村路创建的评分标准,明确创建主题,新增“路长制”落实情况、慢行系统建设、服务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评分项。今年全市10个郊区共创建71条313公里美丽乡村路,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筛选,最终评出18条共计193公里“最美乡村路”。其中,通州、顺义、密云、平谷、大兴、房山、昌平、延庆区各2条,怀柔、门头沟区各1条。


    美丽乡村路创建活动开展三年来,北京全市共创建美丽乡村路208条共计765公里,评选出“最美乡村路”50条共计341公里。美丽乡村路的创建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公路路容路貌,全面提升了北京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


    2025年美丽乡村路达到1500公里


    今年,北京市交通部门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路”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公路“路长制”实施,组织做好“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北京市实施乡村公路“路长制”指导意见要求,10个远郊区相继出台乡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截至目前设置各级“路长”3096名,设立“路长制”公示牌5993个。


    北京积极创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路径,招聘沿线村民3100余人从事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进一步拓宽了低收入农户就业渠道。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实施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乡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加大示范区创建提质扩面,2023至2025年,力争每年创建一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一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加宽,以路面宽度低于4.5米的窄路基路面乡、村公路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到2025年,创建美丽乡村路1500公里,基本形成外通内联、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乡村交通运输网络。到2035年,全面建成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的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2-10-27
  • 廷·巴特尔:让草原生态更美好 让牧民生活更幸福

    秋日草原,牧草涂金,喜鹊枝头欢叫。


    10月24日下午,党的二十大代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回到家乡后顾不上旅途劳顿,第一时间深入到嘎查党员中心户娜仁花家的蒙古包里,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牧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牧民们一道共谋发展大计,共绘美丽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廷·巴特尔如是开始了宣讲。


    宣讲中,他打比方、举例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深情讲述,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励大家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廷·巴特尔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大家,并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方面作了阐述,把党的惠民政策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大家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二十大会议精神,让发展蓝图在草原上焕发光彩、深入人心。


    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委员会主任特木尔呼激动地说:“大会精神让我们备受鼓舞,也为我们伟大的党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牧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从生态文明到美丽中国,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廷·巴特尔讲得通俗易懂,牧民们听着深受鼓舞。


    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副书记吉雅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要把牧民的需求作为工作方向,为切实增强牧民们幸福感和获得感而努力。


    10月25日下午,廷·巴特尔又马不停蹄来到别力古台镇,为阿巴嘎旗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结束后,廷·巴特尔对记者说:“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了,我作为党代表,回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家乡的人民群众,带领大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大家更好地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草原生态更美好,为牧民生活更幸福而努力。”(记者巴依斯古楞通讯员武彩霞)

    2022-10-26
  • 农村公路:十年净增90多万公里

    秋季,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建始县景阳镇越发景色宜人。沿公路驶入龙家坝村,只见路面干净、村居整洁。“去年村路通车后,大家出行更方便,还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旅游消费,我家超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51岁的龙家坝村村民黄知梅笑着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农村公路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


    据交通运输部介绍,十年来,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集中整治“畅返不畅”农村公路24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6.17万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9.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新增5万余个建制村通客车。放眼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已经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地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个“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成形。


    发展“四好农村路”,既要建好,也要管好、护好、运营好。十年来,农村公路网络持续延伸、通达程度大幅提高的同时,管理养护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村道专管员巡路发现问题,将问题反馈到智慧路长APP,我们就能及时协调处理,实现高效监督、精准考核。”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交通部门工作人员说。近年来,福建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乡村道专管员等制度,形成了“路长办考核协同、专管员监管组织、养护队伍具体落实”的农村公路网格化管护体系。





    十年来,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保障、资金保障、考核保障、技术保障逐步完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的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增至89.8%、99.5%和87.4%,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国农村公路管护领域还提供了78.3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脱贫户37.5万个。


    筑路永无止境,有路方能振兴。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扩投资、稳就业、保畅通、重安全、优治理、强管养、提服务、促融合等方面,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主要措施包括:积极稳妥扩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今年在原定年度任务目标基础上,新增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力争新增完成投资1000亿元。千方百计稳定农村公路就业,今年力争完成新增带动约200万人次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人左右。(记者刘志强)

    2022-10-26
  • 山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一线扫描

    金秋十月,山西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入收获季,从南到北,收割机机声隆隆,农田里一派繁忙场景。


    这些天,位于河津市的山西万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模式种植的1万亩大豆、玉米全部成熟,收割机在田野上往来穿梭。





    河津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收割机在农田里作业。(受访者供图)


    基地负责人陈逸帆说,今年,基地首次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迎来了丰收,玉米平均每亩产量1200多斤,大豆平均每亩产量300斤左右,相比纯种玉米模式,每亩增收约800元。河津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曹建明告诉记者,河津市今年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8万亩,根据农机部门测产,河津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平均每亩收获玉米1200斤,大豆250斤左右,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


    今年以来,山西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扩种大豆油料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的决策部署,首次在全省11个市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成播种85.1万亩。眼下,各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陆续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种植户、农机手正忙着收割大豆、玉米,也算起了增产增收账。


    今年,孝义市富东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7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任务。合作社负责人范忠说,我们每亩玉米种植的株数基本不变,地里还能多种6000株至7000株大豆。“今年我们种植的玉米的产量没有减少,每亩还能多收入150斤大豆。”


    临汾市翼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李忠诚告诉记者,从全县收获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400斤,大豆的平均亩产达到了120斤,对于种植户来讲,一亩地增收400元左右。


    为了让更多种植户能把新技术掌握好,山西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纳入2022年农业生产主推技术,抽调专家组建两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服务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各市县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参加的农民达到3.5万余人次。


    翼城县西沟村村民曹晓丽说,原以为是简单的套种,经过培训后才知道种植不仅有顺序,还要考虑光照。今年种植的品种选择了紧凑型玉米品种,已经收割的大豆玉米颗粒饱满。


    今年太原市阳曲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万亩,占到太原市种植面积约50%,全县有79个行政村761个实施主体承担种植任务。阳曲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志刚说,对于大多农户而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个新鲜事物,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培训。


    “今年当地农业部门组织了多次线下培训和视频学习,我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阳曲县高村乡种粮大户郭福荣说,今年从1000亩地中选择约三分之一进行尝试,结果复合种植玉米亩产1190斤,纯种玉米产量1200余斤,两者相差不大,而额外种植的大豆亩产150斤,每亩纯收入增加了300多元。明年可以选择结荚位更高的大豆品种,机收时就能减少损耗率,进一步提高产量。

    2022-10-25
  • 抢抓秋冬种 助农增产增收——广西部分地区秋收见闻

    “种了这么多年地,没想到有这样的种植方式,新技术让我开了眼还多挣钱。”看着一根根粒大饱满的玉米棒被摘下,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平田村的廖柏奇兴奋不已。


    廖柏奇的地属于广西首个规模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在农技人员指导下,通过大豆玉米的行间作套种,同样的种植面积能多收两季大豆,玉米产量也有保障。





    在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平田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户正在采摘成熟的玉米。新华社记者杨驰摄


    距离廖柏奇家不远的安怀镇旺官村,成片的稻田进入收割时节。得益于选用的优质稻品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们对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


    “今年早稻加晚稻亩产能超2300斤,比往年高。”村民张炳夏说,今年的秋冬种,他们还将选种甜糯玉米,错峰上市每亩能多挣七八百元。


    在产粮大县平南县,扩大秋冬种是当地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平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安颖介绍,今年全县计划秋冬种粮食面积达7万亩,并对秋冬种粮食示范基地实施补助政策,鼓励农户开展冬种玉米、马铃薯、红薯等作物。


    记者近日在广西多地走访看到,让一块田地增收的方式有很多种。


    在百色市田阳区田州镇兴城村的一片田地里,农户正忙着对西红柿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工作。“村里的水稻7月左右收割完毕,现在正轮种西红柿、圣女果等秋冬果蔬,明年1月左右就能陆续上市。”兴城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海燕说。


    广西是我国“南菜北运”重要基地,秋冬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右江河谷作为广西重要的秋冬菜种植基地,当地以“稻菜轮作”的模式,充分利用土地“空闲期”发展秋冬菜种植,让土地一年四季都“忙”起来。


    据百色市农业部门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市已播种秋冬菜69.6万亩。百色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蒲桂林说,“稻菜轮种”不仅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也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而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毛坪屯,已经完成稻谷收割、晾晒、入库的贾任旺正在修整田埂,稻田里刚放了一批鱼苗。


    今年51岁的贾任旺告诉记者,大苗山农民有在稻田养殖禾花鲤的传统。今年暑假和国庆节假期,大批游客来旅游,禾花鲤被购买一空,每亩田养鱼能增收超1000元。


    当地充分利用民族风情浓郁、稻作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贾任旺的女儿和村民一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禾花鲤养殖规模。除卖活鱼让游客体验苗家烧鱼外,村民们还制作酸鱼和腊鱼通过电商销售。(记者杨驰、雷嘉兴、黄孝邦)

    2022-10-25
  •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样做好“衔接”文章

    金秋时节,稻谷压穗、瓜果满枝。记者在广西部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蹲点调研了解到,各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助力脱贫群众增收。同时,紧抓石漠化综合治理,昔日荒山穷岭逐渐变为“生态绿洲”,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农村发展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村容村貌不断改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风貌日新月异,步步走向振兴。这是广西都安县高岭镇境内的乡村风貌(2021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选准“领头雁”当好“排头兵”


    秋夜的大石山区,微风中透出丝丝凉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加全村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驻村第一书记陈燕辉和村里10多名骨干党员、乡贤代表围坐一起,讨论接下来特色牛羊养殖提质增效和生态农业布局计划。


    “我们成立了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的乡村振兴理事会,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提高干部乡村振兴业务能力、谋划全村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各项工作开展得都顺风顺水。”陈燕辉说。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坚持以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阶段广西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过渡期“1+N”政策体系,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将困难群体及时纳入防返贫监测,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


    不少地方建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开展便民服务。在天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党员“亮身份”了解搬迁群众诉求,帮着协调解决各项困难。“社区设立党员服务站,采取群众办事下单、党员上门接单的方式,用心用情为搬迁群众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务。”龙岩社区第一书记陈新说。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四级调研员郭海涛说,目前,广西有1.9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博士学历驻村干部40多名,以“80后”为主。记者从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了解到,广西1.6万余个村(社区)换届选举后,55岁以下村党组织书记占98.9%,高中以上学历占83.5%。


    在党建引领下,一批批致富能人不断涌现。近日,广西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千雁万群”“头雁”培育五年行动计划。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计划每年培育700名国家级“头雁”和2000名自治区级“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3000名以上国家级“头雁”和1万名以上自治区级“头雁”,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蓬勃发展就业助农增收


    走进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田地里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谁能想到,这个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穷窝窝”,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


    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说,近年来,村里修了26条水泥路,引进公司流转农地,打造3000亩高效农业标准园,香蕉、芒果、火龙果等产业蓬勃发展,还建设“梦里壮乡”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比10年前多了近万元。”


    记者走访了解到,广西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鸡“飞”向各地餐桌,撬动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都安瑶族自治县完善“贷牛还牛”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脱贫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小小桑蚕吐出致富银丝,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广西已打造蔬菜、甘蔗、水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96%以上。


    除发展特色产业助增收外,各地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目前广西脱贫人口务工人数超过280万人。在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80后”返乡创业能人梁荣志创办的威印电子厂里,工人们忙着生产和包装冰箱、电视机等电器内部连接线。这家就业帮扶车间创办近4年来,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村屯数十人就业。


    “我们在车间收获了‘家’一样的感觉。”脱贫户马梅香说,她原来与爱人到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公公以及上小学的女儿。


    天等县委副书记玉燕平说,截至目前,天等县累计创建就业帮扶车间338家,帮助2.23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超三分之一。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邓妙宏说,去年广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8%,今年预计同比增长24%达到1.66万元,产业和就业是脱贫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昔日石漠荒山如今满眼皆绿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将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产生叠加效应。


    在都安县下坳镇隆坝村龙磊屯千亩两性花毛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紫色毛葡萄下了枝头,通过货车运出大山。过去光秃秃的石山,如今披上了“绿装”。


    “今年毛葡萄刚刚销售完毕,总产量超13万公斤,产值约80万元。”基地负责人、“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蓝钧说,毛葡萄生命力旺盛,向下扎根、向上攀爬,一株甚至可覆盖1亩石山,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在石头缝里觅生机,小小毛葡萄承载起石漠化治理、生态振兴的愿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蓝钧租了上千亩荒山坡地种植毛葡萄,带动30多个脱贫户增收。“接下来,我们计划延伸产业链,发展毛葡萄酒等深加工产品,辐射带动更多群众。”蓝钧说。


    卫星影像显示,广西石漠化山区越来越“绿”。在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放下斧头砍刀,转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大石山窝蝶变为“生态绿洲”。


    广西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毛葡萄等10多种治理模式,走出一条以林果为龙头、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循环利用良性发展之路,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方兴未艾。


    受益于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比2011年净减少38.72万公顷,净减面积超过五分之一。如今,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55%,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比例99.2%,一幅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绿色发展画卷徐徐展开。(记者陈国军、何伟、黄浩铭)

    2022-10-24
  • 马和平: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兴安盟扎赉特旗瑞秋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和平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刚刚采摘完今年最后一茬黑木耳,他又开始为明年的生产做准备了。“今年的150万棒黑木耳,赚了450万元。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储存合作社肉牛养殖需要的草料,还在和外地联系陆续购进柞树粉碎料,入冬后又要制作加工木耳菌棒了。”虽然忙碌,但喜悦始终洋溢在他脸上。


    作为扎赉特旗“晓景”式产业带头人的典型代表,多年来,扎根农村的马和平,将黑木耳产业发展成为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的名片、村民的增收法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让马和平振奋不已,“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的高度重视,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和农业,让大家更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2016年,在扎赉特旗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马和平带领部分群众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投资建起了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基地。


    几年里,合作社逐渐扩大规模,种植大棚由原来的16栋增加到如今的50栋,菌棒也由原来的120万棒增加到150万棒。2019年,合作社成功注册了“瑞秋耳”绿色品牌。多年来,马和平经过不断探索,让黑木耳产业从天然种植、传统采摘步入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目前,合作社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就业示范基地和京蒙协作扶贫车间,合作社的黑木耳菌棒已经推广到周边旗县,生产的干木耳和深加工产品黑木耳面远销北京、广州、呼和浩特等地。“优质黑木耳市场需求很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高,群众对产业的认识已经到位,接下来我们将会逐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这项产业中来。”马和平说。


    在黑木耳产业获得成功后,马和平又在拓宽致富渠道,投资170万元买了80头母牛,目前已发展到300头繁育母牛,每年净收入可达到40万元左右。今年初,他又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可养基础母牛300多头的标准化养殖销售基地。


    对未来,马和平也充满信心,“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做好产业发展探路者,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记者高敏娜)

    2022-10-24
  • 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品味稻花香里的“科技含量”

    “这个基地有2000多亩地,我们种植了13个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成熟期不同,目前已收割200多亩。”在安徽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95后”新农人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并向记者介绍基地的秋收进展。





    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新华社记者赵金正摄


    记者在安徽省多地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这个省重点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创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


    据王磊介绍,在他管理的这个基地,田间地头安装着自动虫情测报灯、传感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间断收集相关农情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送到后台,进行系统分析、决策。


    记者了解到,根据决策结果,后台会发送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指令”,基地管理人员据此开展工作。“种了智慧田,亩均成本可节省100多元。”王磊说。


    不仅智慧田不断涌现,良种田也越来越多。在淮北市濉溪县,收割完大豆、玉米的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到小麦播种中。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言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这个县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育种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夏粮实现增产增收,这段时间大豆也取得比较好的收成。”在濉溪县五铺农场一块大豆田边,副场长陈峰向记者介绍,农场种了约1500亩大豆,其中一半是自育大豆品种,每亩地的大豆产量达300多斤。农场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研发力度,今年夏粮生产中,八成以上是自育小麦品种,加之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亩产量约13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


    除了智慧田、良种田外,得益于农业科技支撑,一些地方的示范田也取得了好收成。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这所学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皖中综合试验站近日传来好消息,121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36.4公斤,其中亩产最高1148.2公斤,创下这个试验站单一水稻品种亩产最高纪录。


    “好收成来之不易,良种良法配套是‘秘诀’。我们从多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把好育秧质量、花期高温抗逆减灾等关键环节。”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武立权教授说。


    “通过集成应用一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与普通田块相比,示范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约15%,亩均增效500元以上。”武立权说,“我们将继续围绕水稻绿色、抗逆、丰产目标,不断集成创新栽培新模式,为多种粮、种好粮作贡献。”

    2022-10-22
  • 乡村振兴丨返乡创业“新农人”——山东聊城耿店村走访记

    金秋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1988年出生的耿付建正忙着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辣椒苗已长到一尺来高。“12月中旬就能采摘销售了。去年我种辣椒赚了40多万元。”耿付建自豪地说。





    耿店村返乡创业的耿付建正在查看辣椒苗长势。新华社记者袁敏摄


    作为全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耿付建此前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当工人,每月工资4000多元。2010年,他辞职回乡创业,村里帮他流转了土地,并协调银行贷款30多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农业技术人员还上门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耿付建第二年就挣了10万多元。


    “大棚蔬菜种植的收入比我在工厂上班高好多。如今,我不但住上楼房,买了小轿车,还能就近照顾父母和孩子,既有成就感,又很幸福。”耿付建对记者说。


    地处鲁西平原的耿店村有200多户、800多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2002年至今担任耿店村党支部书记的耿遵珠说,过去留在村里种地的都是“50后”“60后”的中老年人,20年前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从2002年起,在种好粮的同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瞄准“一村一品”,积极打造蔬菜“产供销一条龙”:产前建起智能化育苗厂,引进培育高产优质蔬菜品种;产中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统一的管理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保障;产后建立蔬菜精包装加工厂和批发市场,拓宽销路。


    大棚蔬菜产业风生水起,收入有保障、配套服务好、生活有品质的耿店村,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的曹有忠曾辗转北京、长沙、济南等多个城市打工,2018年回村种起50亩秋月梨,后来又建了蔬菜大棚,种植的果蔬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黑龙江、海南、广东等地,去年收入50多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


    “现在全村返乡创业的‘80后’‘90后’的‘新农人’共有116名。他们从三农‘门外汉’变成‘老把式’,成为耿店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耿遵珠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批年轻人返乡带来了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让耿店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在耿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让大棚蔬菜种植更加科技化、智能化、标准化。目前,耿店村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700多个,年产销蔬菜2万多吨,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4.6万元,村集体积累资产超过3000万元。


    昔日房屋老旧、道路泥泞的耿店村,如今所有村民都住进了楼房;村里还建起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供暖站等配套服务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2-10-22

  • 首 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