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厕改造美了乡村乐了百姓

    在家里上厕所对于城里住楼房的人来说不算个事,但对于住平房的农村人来说却是个大事。


    这些日子,每每看到家里崭新的水冲厕所,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海宽堂村村民刘美荣就会不由自主地露出幸福的微笑。


    刘美荣的幸福来源于四子王旗实施的农村牧区户厕改造工作。按照此项工作安排,今年年初政府补贴资金为刘美荣家安装了水冲厕所。“现在咱和城里人一样也能在家上厕所了!”刘美荣高兴地说。


    今年年初,村民马录古牙因车祸导致腿部骨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有所好转,但走路还需要拄拐,所以她平时上厕所比较麻烦。随着海宽堂村实施的户厕改造工程,马录古牙家也安装了水冲厕所,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海宽堂村下辖9个自然村。2021年以来乡村两级积极组织户厕改造,在南富路自然村重点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目前全村13户居民家全部进行了水冲厕所改造。


    海宽堂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瑞林说:“户厕改造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四子王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农村牧区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思路,统筹推进卫生厕所建设和后续管护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2022年,该旗计划新建改造户用卫生厕所832个,其中水厕750个、旱厕82个。截至目前,已建成127个。(记者皇甫美鲜海军)

    2022-09-15
  •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秋色正美,走进浙江三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西分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这些香菇将在采摘后,通过满洲里海关所属赤峰海关设立的“绿色通道”出口国际市场,小小香菇成为撑起乡村振兴的“致富伞”。


    “两年前我们实现了‘南菇北移’,在赤峰市林西县建设了种植基地和深加工车间。林西县的气候得天独厚,种植的香菇花纹更好、肉厚、品质高、口感鲜美,出口市场很有前景。”浙江三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西分公司负责人吴春和介绍。


    为促进保鲜香菇出口,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赤峰海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设立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检“绿色通道”,打造食用菌出口“高速路”。此外,还及时梳理国外技术要求和限量标准,指导企业优化保鲜香菇加工生产流程,将保鲜香菇纳入出口食品安全抽检补充计划,保障出口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香菇产业已成为林西县主导产业之一。三江源林西分公司在林西县实施“就业零距离、种植投入零成本、农户参与零风险”的“三零政策”,带动了450名农户就业,年增收超过1千万元。


    “以前种地,年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自从种植香菇后,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第一年我和老婆的月收入加起来就能挣1万元。除此之外,香菇出口公司还给我们分红咧!”种植户朱国义激动地说。


    “来赤峰之前只是看好这里的气候、地理优势。开展出口业务以来,才发现海关服务也是一大优势!”吴春和说,“我们的产品是保鲜产品,对时效要求较高,而且每次申报均为多批集中申报。赤峰海关无假日为我们服务,当天申报,当天就能拿到证书,还对我们进行技术支持,出口越来越顺畅。今年以来,种植基地已出口保鲜香菇593吨,货值1083万元。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准备新建1500亩的种植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厂,继续延伸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记者阿妮尔实习生王宇)

    2022-09-14
  • 区域公用品牌进村来

    2月育苗、4月底栽苗、7月底采收……今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又迎来了贝贝南瓜大丰收。


    这些贝贝南瓜经过优中选优后,将被统一包装,成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井耕细作”系列产品的一员。


    “目前,以侯家营子西红柿、道劳窑子胡油为代表的20个农畜产品正式加入‘井耕细作’区域公用品牌。”白泥井镇党委书记刘飞说,“当前,消费者购买优质农畜产品已从‘选品’逐步向‘选牌’转变,区域公用品牌进村来,让我们的农畜产品有了更强的市场号召力。‘井耕细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短短3个多月,销售额已达150余万元。”


    据了解,“井耕细作”区域公用品牌由白泥井镇人民政府牵头打造,借鉴成熟的品牌授权经营管理模式,以严格的授权准入、清退制度和过程监管审核的管理模式为标准,不断提升白泥井地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收益。


    近年来,该镇深入探索农产品区域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电商助农战略,以区域公共品牌为龙头,带动引领全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形成合力、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安全、实惠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贝贝南瓜、农村糜米、黑小麦面粉、“黄金”谷米……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特色农产品,让白泥井“味道”香飘第二届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


    在生态文化旅游节上,工作人员通过将“井耕细作”产品进行现场加工,制作出系列美味小吃,有热乎乎的臊子面、香酥绵甜的胡油月饼、香甜松软的黑面花卷等,现场试吃吸引了众多“吃货”驻足。


    “我们共展出来自白泥井镇5个村及万通生态旅游区的10余款优质农畜产品,有了品牌的‘加持’,产品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白泥井镇副镇长田茂说。


    目前,该镇成立了“井耕细作”电子商务中心,围绕市场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内联外通”等模式,提升品质、创新营销、激发消费,使农业品牌迸发出更加强劲的活力。(记者韩雪茹)

    2022-09-14
  • 红河开远:林果产业绿了乡村富了群众

    近年来,红河州开远市因地制宜引导山区、半山区农户发展生态林、经济林等林果产业,帮助村民启动增收创富“加速器”,按下美丽乡村“幸福键”。

    盛夏瓜果飘香,开远市碑格乡小寨村委会和碑格村委会种植的1200亩香脆李迎来盛产期。






    开远市碑格乡一千二百亩香脆李成熟上市。王栎雅摄


    前两年因收购商较少,李子价格上不去,导致李子丰产不丰收,很多李子坏在地里,农户只能干着急。为了帮农户解决销路,碑格乡党委政府组建了一支6人的销售团队,通过销售团队牵线搭桥,每天有8辆货车到果园里收购李子。

    “王大哥,你数一下,这是昨天卖的2300元。今天下雨摘不了,等天晴你接着摘,我们再来收!”代富杰一边和农户王陆金说着,一边把钱交到他手上。代富杰是小寨村委会的监督委员会主任,也是销售团队成员之一。

    为了解决销售难题,销售团队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前期市场摸底调查。正式开始收购一周后,已经收了14吨左右,卖了近万元。

    “今年的香脆李果品好、产量高,市场价格也相对平稳,特别是在销售团队的帮助下,果子很快就销售出去了。”王陆金高兴地说,他从2016年开始,陆续种植了16亩香脆李,今年是挂果的第3年,已经卖出4吨左右的香脆李。

    据了解,乡村振兴林果上山产业项目布局于开远市七个乡镇(街道),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核桃、油桃、东山李、苹果、青花椒等特色林果产业;西部坝区、山区以种植杨梅、桃子、葫芦梨、柑橘、橄榄等特色林果产业为主。截至今年上半年,开远市完成乡村振兴林果上山产业项目2万多亩。

    据介绍,林果种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了开远市林业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同时还拓宽农户绿色发展道路,小小的香脆李吃出了幸福的味道。(国福祥、王栎雅、李雪琼)

    -0001-11-30
  • 联合收割机 集中收小麦

    8月23日,职工在第三连(队)田间收获小麦。






    韩颖群摄(影像中国)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通过大型的机械设备、先进的农艺技术、科学的田间管理,助力丰产增收。

    -0001-11-30
  • 百鸟之王扮靓东北乡村:“孔雀姐妹”创造美丽经济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兴安盟7月21日电题:百鸟之王扮靓东北乡村:“孔雀姐妹”创造美丽经济


    中新网记者张玮


    半路出家养孔雀。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周海燕从小就有想法,且胆子大。


    进入7月,孔雀进入换毛季,即使羽毛稀稀拉拉也掩盖不住百鸟之王的傲娇气质,更阻挡不了纷沓而至的游客。因为,在北方能看到这些不同品种的孔雀,实属“奇迹”。


    1977年生人的周海燕,小时候看到邻居交不起2元钱的电费,于是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贫穷”。


    从学校毕业后,周海燕在城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回乡创业的心仍蠢蠢欲动,直到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萌生了在家乡养殖孔雀的念头。


    “当时几乎全家反对,只有妹妹周海南不但举双手同意,还要求跟我一起干。”2010年,周海燕带着妹妹偷偷去云南考察,并买了10只孔雀回家。


    “那时候就想着,如果能养殖成功,必定会在家乡成就一番大事业。”姐妹俩从云南租了一辆车,两天两夜、陪吃陪住,顺利将10只孔雀运回镇里。


    为了这几位“稀客”,姐妹俩忙了整整一个夏天,给它们盖了新房子,精心调理它们的饮食结构……


    可是没想到,北方的秋冬季又长又冷,孔雀压根儿受不了,“精神不振,陆续死亡,一个没剩。”如今想起来,周海燕还是很心疼。


    “既然选择养孔雀,就要守住这颗心。”周海燕姐妹俩仔细琢磨,总结养殖经验,把重心放在解决减小温差和保证湿度的问题上,重新对雀舍的结构进行设计和改造。


    2011年,姐妹俩再出发,将50只孔雀带回家,并让它们安全地度过了在北方的第一个冬天。


    随着成功把南方孔雀引入北方,姐妹俩开始研究走孔雀孵化的路子。“我们不断走访专家、翻阅书籍、查找资料,用半年的时间研制出一套科学的孔雀饲料配方,并调整养殖管理方案。”


    2013年,姐妹俩的孔雀养殖事业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她们成立了孔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占地3000平方米的孔雀观光园,旅游旺季每天游客量能达到近200人。


    如今,雀舍里住着的蓝孔雀、白孔雀和花孔雀总量已达300余只。


    创业成功后,周海燕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她和妹妹带领乡亲们一起创业创收,致力将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打造成“北方孔雀之乡”。


    “冬季农闲的时候,我们俩就给村民们免费进行孔雀养殖技术培训。”周海南说,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雪,只要村民有意愿,姐妹俩就会将他们接到合作社讲课。


    甚至姐妹俩向村民免费发放孔雀种苗、禽类养殖药品和饲料,并帮大家建雀舍。


    曾经以放牧为生的陈乌云高娃是周海燕姐妹俩发展的第一个孔雀养殖加盟户。


    现在的陈乌云高娃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不仅把孔雀养得非常好,还在自己家建起了蒙古包,搞起集观赏孔雀、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旺季月入万元。


    走进孔雀园,除了灵动美丽的观赏区,耳坠、面具、捕梦网、羽毛粘贴画……惟妙惟肖、精致有趣的孔雀羽毛制品展示长廊也分外吸睛。


    “孔雀东北飞”的试验成功后,周海燕姐妹俩琢磨着每到换毛季,那么漂亮的羽毛白白浪费很可惜,便想着带动村民一起制作孔雀羽毛手工艺制品。


    “一些小幅作品,村民在家利用农闲时间就可以做,最多一个月可以增收5000多元。”周海燕如是说。


    2019年,羽毛工艺品制作技艺入选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海燕、周海南姐妹俩获批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


    她们制作的孔雀羽毛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孔雀标本更是远销日本。


    2020年,周海燕姐妹俩培训羽毛工艺品制作学员3200人,334人取得了技能资格证书,累计创收129.6万元。


    孔雀放飞、展示、研学、认养……最近周海燕请来策划团队,帮她研究更大的计划,“我要让村里的人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以孔雀为引,实现美丽乡村的‘五季旅游’。”(完)

    2022-08-26
  • 玉兔迎盛秋 禾熟作画来

    9月9日,中秋节前夕,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老虎石沟村的轩辕霞还在村部活动室里忙活着。





    只见,活动室里有七八个人,每人身边都放着玉米皮,还有一个小包包,他们不时从里面掏出剪刀、夹子等物。66岁的轩辕霞正手拿剪刀上下翻飞,走近了一瞧,竟是个可爱的玉兔月饼,玉兔身上有镂空的“中秋”二字。


    “这不过节了嘛,我寻思着设计一款中秋主题的玉米皮贴画,摆在家里应个景,送个亲戚朋友也比一般的礼品招人稀罕。”轩辕霞说。


    同桌的宋玉华,从今年1月份开始学做玉米皮粘贴画,她从包里掏出一本《暑假作业》,翻弄着,里面夹的有鸟、树叶和花朵等玉米皮作品。“这些还是半成品,有的还得修改一下。”宋玉华略显羞涩地拿出要修改的树叶,“这个叶梗的颜色有点浅,搭配起来不好看,我准备再换个叶梗。”


    只见一片长约1厘米、宽不足0.5厘米的褐色“树叶”,竟是用3张不同的玉米皮制成,叶片左右两半的纹路清晰可见、对应工整,叶梗曲线灵动自然。


    宋玉华介绍,制作完成一件玉米皮粘贴画要经过“精选、清洗、晾晒、着色、定型、备料、防腐、制作”多个步骤。“我们有老师,也有老师们设计的图样,用心学、用心做,一点儿也不难。”宋玉华以前没想过,自己这双侍弄土地的手,有一天能够跟艺术沾边,能创作出那么美丽的作品。


    2021年林西县玉米皮粘贴画入选自治区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据林西县妇联主席李成华介绍,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是林西县县委、县政府扶持的重点文化扶贫产业。自2019年3月份开始在林西县试点推进,2020年末在全县范围内扶持发展。其采取“合作社+基地+妇女”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集中培训、统一购置模具材料、统一回收产品、统一订单销售”,使广大妇女“守着家、带着娃、做着画、有钱花”。


    目前林西县玉米皮文创产业覆盖在4个乡镇14个行政村,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制作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8000余件。除工艺品外,还研发了家居用品、宠物用品、儿童DIY手工材料包等产品。自年初以来共制作订单产品6批次,实现订单收入20余万元。


    中午了,宋玉华要回家了,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前去她家看看。


    她的家靠着后山,宽敞的大瓦房居高临下,将近一亩的小院儿有菜园有果树,最打眼儿的还是院子里、仓房里那一箱箱的果子。


    新城子镇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宋玉华家有20亩果园,光果园收入能达8万元。王爱文非常支持妻子农闲时做玉米粘贴画,“这活儿轻松、不累,能顾上家,还有多项收入,她一年靠这个能挣个万儿八千的,而且感觉她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把家拾掇得也更漂亮了。”


    正说着,宋玉华将月饼、西瓜、沙果、海红果等一一摆上了桌。“我在一年里有两个时间段最开心,一是5月份,那时候漫山遍野的果花开着,漂亮极了;一个就是现在,中秋节前后,果子丰收了,能卖钱了。”王爱文说,“今年果子价格高,这个节过得更开心了。”


    宋玉华、王爱文夫妻俩的笑声随着果香溢满小院。

    2022-09-10
  • 明星湖畔明星村

    巨型钢构鲸鱼骨架建设完成,鲸鱼尾巴翘出了地面,以鲸鱼为设计理念的沙滩网红乐园初露雏形……


    秋风渐起,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湖畔明星村,2022年兴安盟重大项目明星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如火如荼。


    项目建成后,这个集旅游景区、休闲农业体验区、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兴安盟农旅融合新示范。


    古老的蛟流河从大兴安岭老头山蜿蜒而下,在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境内汪成了面积达7000亩的明星湖,孕育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灌溉出优质稻米。


    作为AAA级老牌旅游景区,过去很多年都是以周边游、短期游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对周边村屯发展带动有限。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


    强化特色是关键。2022年3月末,突泉县依托明星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投资1.78亿元,在东杜尔基镇2个村1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启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田园综合体聚焦渔耕文化,开发金沙乐园、鱼乐公社、微耕稻米、“稻梦空间”4个项目,建设鱼骨主题特色游客服务中心、船坞酒店、圆月餐厅、鲸鱼跳跳云等16个特色旅游打卡地,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将为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农业产业与多业态深度融合,使乡村振兴有了更坚实稳固的基础,当地百姓成为直接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东杜尔基镇党委书记徐英姝说,周边20个村将直接受益于田园综合体项目,预计每年每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在15万元左右。


    走进明星村大孟家屯,经过统一翻修设计的庭院干净别致,村民丛万文家的院子里更是风光无限:一边稻谷微黄,一边青菜滴翠,小小凉亭下挂满丰收的大葱和辣椒。


    “以前我在园子里种蔬菜供自己家吃,没有收益。今年种了4分有机稻,已经有人认领订购。”丛万文说。如今,通过“引湖进村、引水进园”的微耕稻米项目,已经在明星村127户农户中示范成功,精耕细作的有机稻米颇受青睐。


    “田园综合体建成后,对周边餐饮、交通、住宿等的带动效应也不可估量。”徐英姝说。


    她的信心来自于身边的成功案例。今年6月,嗅到商机的明星村村民李佳敏一家放弃干了多年的瓦匠营生,在明星湖景区入口处开起了农家乐,平均每月纯利润就达到1.5万元。“景区还在建设中,等明年全部完工开门迎客,收入肯定会比现在翻番。”李佳敏信心满满。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人在景中住,景在村中建,明星湖畔明星村,正成为闪亮的“明星”

    2022-09-09
  • 湖南省汝城县乡村振兴局: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

    “这两年,来沙洲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土菜馆生意红火得很,家庭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中午时分,朱小红家的农家乐里吆喝声不断,上菜的服务员忙个不停,后厨一片繁忙景象。“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1968年出生的朱小红正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随着“半条被子”的故事火遍全国,游客也纷至沓来。


    村子有了人气,朱小红盘算着开一家小餐馆,这时候却犯了难。“种了大半辈子田,咋搞得来颠勺。”正巧,当时的汝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在村里开展技能培训,中草药种植、田间管理、电工技能、电商管理等课程一应俱全,朱小红第一时间报名了厨师培训,学得了一手厨艺。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建斌说,“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在一线找问题,解问题。看到村镇旅游业不断发展,我们立马跟进了酒店管理等课程。”


    汝城县乡村振兴局从各机关单位中选拔技术人才120多人,组成技术服务团,连同科技特派员,全部派到农村一线,到田间地头、扶贫车间、村头巷尾,把技术培训、技术服务送到贫困户面前。


    “再也不是‘坨坨’果嘞。”东山村原贫困户朱根文靠种小黄姜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又开始学种水晶梨,但是品相却一直没有提升。村里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给了朱根文“充电”的机会,通过提升种植管理技术,朱家果园的水晶梨从亩产2000斤提高到7000斤,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甜头。


    在延寿瑶族乡桑坪村,63户243名易地搬迁户搬到新居后,汝城县乡村振兴局请来皮具专家和技术能手,到村里专门开展了3期皮具家具加工专题培训班,点对点辅导,手把手教会,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技能是把金钥匙。”郭建斌说,“人人有技能培训”“田间地头做指导”,一项项特色鲜明的专项培训课程在汝城县各村镇展开,提供了多样化的“菜单式”培训和“跟进式”服务,培养了一批“科技达人”,许多人摇身一变成了种养大户、产业工人、农庄老板。


    为了在一线摸实情、谋实策,汝城县乡村振兴局组织调度6000多名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选派319名优秀干部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项目停摆在那里,没法安心。”项目管理股股长谭儒康做完颅内手术不久,为不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恢复期还没结束就返回了岗位。60后女干部曹静波是该局原纪检组长,她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与妹妹共同投入扶贫事业,成了村民口中的扶贫“姐妹花”。


    “没有一个干部不学农业技术,没有一块抛荒地,没有一个懒汉。”一位长期到汝城开展联点督导的工作人员有感而发。见面说产业、田间指导产业、到农户家谈产业,汝城县乡村振兴干部通过产业培训扶起了民志,也牵住了民心。

    2022-09-08
  • 超40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纳入发展规划

    记者近日从自治区能源局获悉,依据前期内蒙古组织开展的“十四五”拟新增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评估结果,最终确定内蒙古有超过40万千瓦农林生物质项目纳入自治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这些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部建成投产。


    据了解,为做好《自治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加快推动“十四五”期间全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推动自治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各盟市能源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十四五”拟新增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审核、申报的基础上,自治区能源局按照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内蒙古“十四五”新增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方案优选评估工作。项目评估结果确认,最终内蒙古有超过40万千瓦农林生物质项目纳入自治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上述项目主要布局在城郊及农村牧区,项目建成投运后,将有效增加农村牧区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快推动农村牧区环保、市政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同时,促进农村牧区清洁用能,改善农村牧区居民用能条件,带动农村牧区能源革命。(记者康丽娜)

    2022-09-07
  • 农业农村部:全国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玉米、大豆和中稻等作物普遍进入灌浆成熟期,全国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8月25日以来,南方地区高温消退,出现多轮降雨,加上各地积极抗旱浇水,旱情有所缓解,利于秋粮作物灾后恢复和产量形成。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朱娟: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2022-09-06
  • 田野里的“科技范儿”

    “数字种地”,在土左旗火热实践。



    9月2日,土左旗智慧农田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小草数字公司产品技术负责人杨柳,轻点鼠标,任意选择一块高标准农田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后的节水、节肥、人效、电耗、增产增收等对比情况一目了然。

    同时,大屏幕还显示,距指挥中心2公里外的一块高标准农田里,玉米地正处在灌浆阶段,适宜温度22-24摄氏度。

    杨柳介绍说:“如果30-40cm根系深度的土壤含水率低20%,就需要灌水,通过小草智控能精确测算,并联动附近的灌溉水井和电磁阀启动,对农田实施降温和补水。”

    这个数字平台是全区首个高标准农田智控、智管、节效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为土左旗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耕种、养护、监管、丰收提供数字化支撑。保障着土左旗112.92万亩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稳产:人效提升40%、粮食产量平均提高25%、农民种地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

    当日,呼和浩特市优质高效增粮、看禾选种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在土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举办。

    来自全市各旗县区的农业大户们在这里感受到蓬勃的科技力量:280亩玉米试验田里,通过对91种玉米的跟踪观察,得出综合评价,选出了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合地方种植的品种。

    玉泉区前毛道村村民任云飞一边跟其他农业大户交流,一边啧啧称赞:“真是大开眼界!”

    任云飞表示,一定要将高标准农田作物管护措施、优势品种、先进技术带回村里。

    此时,20公里外的塔布赛乡,高标准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几位村民正在一栋日光温室里种植西红柿。

    望着眼前一栋栋可移动式保温膜结构日光温室,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

    “10年前,这里耕地盐碱化严重,我家4亩地一年也就收入2000元。”在内蒙古优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的南云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起,我把4亩地以每亩每年708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自己又给公司打工,一个月收入4500元。我家还经营着5个大棚,一年下来至少收入15万元。”

    南云飞说,乘着乡村振兴和土左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村里富起来的可不止他一人。

    过去,塔布赛村、账房村、旗下营村、铁旦板村由于农业生产灌排设施不完善,加上区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中、重度盐碱地总面积40万亩,地里很难出苗。

    非凡变化始于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旗政府在这片区域实施了2万亩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和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左旗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主任马宏伟,对这里的点滴变化一一记在心里。

    “盐碱地改良,其实就是给土地洗澡,把盐碱度洗掉。地上浇水,地下灌溉,水渗透到地下1.5米的深度,通过土层中间的隔层,把盐碱彻底隔离到地下。”马宏伟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盐碱地改良的技术原理。

    “作为呼和浩特市的‘菜篮子’‘饭碗子’,2021年,土左旗粮食产量达67万吨,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的称号。今年,土左旗粮食总播面积继续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土左旗农牧局局长石文宏介绍。

    如今,土左旗凭借科技力量,让盐碱地变良田,土地流转生“金”,释放剩余劳动力,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凭借科技力量,实现了高标准农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粮食安全重任越扛越稳。(记者及庆玲)

    2022-09-05

  • 首 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