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奋力谱写雪域高原发展新篇章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2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考察调研。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总书记强调,西藏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群众,亲自为西藏工作谋篇布局,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这里因漫山遍野的桃花闻名,总书记叮嘱大家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嘎拉村不断对村里的旅游设施提质升级。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发展的一个缩影,西藏,曾是我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19年底,西藏全区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35元,同比增长16%。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我们的双手来发展,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女儿的话她现在一直在学习努力,班级里面第一名。

    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在西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总书记高度重视川藏铁路建设,他指出,要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建成,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624个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

    大学生郎卡桑阿:乘坐这个复兴号以后,然后到家乡山南那边的话,只需要一个小时,交通上面有很大的便捷,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发展也越来越好了。

    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在林芝尼洋河大桥,总书记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落实总书记要求,林芝推动建设雅尼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站。现在这里有5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植被恢复总面积1839亩。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姜文涛: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做好雅尼湿地的科学研究、生态保护。

    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西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老城区,亲切看望各族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将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斯朗尼玛: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前,先行区的顶层设计已经建立,181个年度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2022-06-23
  • 回民区:党建赋能 乡村振兴一路“杏”福

    “王主任,我们家种的小白杏花落得早,结的果实挂不住枝,口感也大不如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王主任,从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授粉,我都是严格按照科技特派员教授的方法去做的,你看,今年的杏又大又饱满……”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乌素图村开展的“党建+科技政策进基层”“基层点单、专家上门”活动吸引了大批村民。作为回民区科技特派团团长的王斌一边给村民讲授大杏的修剪和管理技术,一边看着挂满枝头的杏果,笑得合不拢嘴。

    回民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土壤条件和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合红杏的自然生长。近年来,回民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举旗定向作用,以“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为目标,把“大杏”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产业来抓,打造群众“看得着摸得着”的“田园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全面“嵌入”乡村振兴。

    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回民区把乡村振兴作为试金石,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大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建强班子带头人队伍、选优培养优化党员结构、精准选派13名优秀党员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加强村“两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行“3+X”模式,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建、政务、服务网络“多网合一”、吸收16名符合入党条件、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组织、公开招考聘用38名35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对该区240余名镇村干部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搭建区域化大党建平台、设置党员进驻网格、开展特色党员活动等一系列举措,鼓励、支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成功打造“一村一品”党建工程,形成了乡村大党建格局,切实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发展的视野更开阔了、路子更宽了,回民区牢牢抓住党组织这个基层治理的“牛鼻子”,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党组织深度融合,将各类组织和农户群体连接起来,先后打造了攸攸板镇党建引领生态文旅休闲特色产业发展共同体、东乌素图村党建引领林果经济产业发展共同体、一间房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文教振兴产业共同体和段家窑村党建引领文旅休闲和采摘观光产业发展共同体等各类产业共同体,助力发展田园经济、庭院经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力。该区19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14个,收入最高达到800万元,每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架构,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经济大合唱”,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凝聚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红色力量”,今年以来,回民区还通过实施“党建+科技”,精准选派11名科技特派员到5个村与种植户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用“基层点单、专家上门”等形式,邀请相关专家到村开展精准培训与实地指导,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年计划举办面向农民的专题培训5期,培训100人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不少于200人次,将科技延伸到田间地头。

    “我是靠着农业技术培训走上致富道路的脱贫户。”说起“党建+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东乌素图村村民付存保激动地说,“每次科技特派员来,都手把手地教我们果农修枝养护,一对一地帮助解决种植中的难点、痛点,特别是在防冻减灾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管用的指导。”

    党员致富带头人“带着群众干”,“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做给群众看”,激发了回民区乡村人才的长处,凸显了党群共富的好处,实现了“雁阵齐飞”。

    党旗红,杏林绿。下一步,回民区将以“生态观光、民俗旅游、产业振兴”为目标,抓党建、兴产业、助发展、美乡村,在加大“大杏”种植的同时,以杏园综合体为核心,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党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以党建促发展,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村民铺筑一条绿色富民的“杏”福之路。(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王雅静通讯员李珍)

    2022-06-22
  • 大国“粮”策|“三夏”时节五谷香 粮食丰收有保障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中国,粮食是国家的“重宝”,是人民的“命”和“天”。



    又是一年“三夏”时节,在两季作物的衔接期,农民们抢时收割,颗粒归仓,不误农时抓好夏种夏管……他们一边洒下辛勤的汗水,一边收获丰收的喜悦,心里还寄托着播种后的期待。

    今年夏天,为了更好地稳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各地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服务水平,粮食生产茬茬压紧、环环紧扣,为确保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风吹麦浪遍地黄颗粒归仓丰收忙

    “今年小麦长势比往年来说要好很多,去年平均亩产大约在1080斤左右,今年应该不会低于1200斤。”在山东省肥城市金丰粮食合作社种植基地,村民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收割小麦,全力加快夏收进度。

    该合作社理事长荆海军向记者介绍,针对当地小麦播种普遍较晚、苗情偏弱问题,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在实施落实“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的同时,对部分土地实施了减垄增地,每亩增加10%种植面积后,产量增加了近百斤。

    在新疆新河县塔木托格拉克乡乔拉克吐尔村的60余亩麦田里,机械隆隆作响。随着收割机的前行,金黄的麦穗进入储麦仓,金灿灿的麦粒扑簌簌流进装粮车。据介绍,一台收割机日均收割350亩,每亩麦田收成500-550公斤左右,收粮车一次约运25吨。

    新和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艾尼瓦尔·阿不力孜说:“我们在小麦收割前,做好了机械作业培训和农机具检修工作。同时,还组织‘三夏’服务团队,使冬小麦收割工作保质保量地进行,计划将于7月1日前全部收割完完毕。”

    “今年种了有15亩地的麦子,看今年的收成,1300-1400斤没问题。又是一个丰收年啊!”面对丰收的喜悦,农民笑得合不拢嘴。河北省阜城县戈家坟村民王清月手捧着新收获的小麦,高兴地说。

    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该县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在夏收中的主力军作用,协调7个农机合作社组成10个“三夏”应急作业服务队,保障全县夏粮收割。

    麦浪翻滚,满目金黄。在全国各地的金色麦田中,一粒粒金黄色的麦粒从收割机内喷涌而出,一派喜人的丰收场景。

    忙完夏收忙夏种“技术”“管理”来帮忙

    走进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一片片青绿的玉米地里,挺拔的玉米株已高过人头,挂满果实。“今年玉米的长势好,亩产可达2000斤左右。”种植户叶维辉笑着将采摘下来的玉米一个接一个的装入麻袋,越干越起劲。

    种子有了着落,夏种就有基础。截至6月15日,合浦县已备优质稻种子44.7万公斤,到户25.45万公斤;已备杂交玉米种子35.8万公斤,到户23.6万公斤。

    “收完这批就准备今年的第二次播种了,现在种粮政府还有相应的补贴,帮助减轻压力。”叶维辉对种植第二批玉米同样充满信心。据统计,广西省早稻播种面积达1245.99万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为夏季农业生产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6月14日,河北省小麦机收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日活动在南和区召开。活动现场,12台收割机、3台小麦秸秆打捆机、3台播种机正在有序忙碌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正在实施精准播种。

    据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是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利用植物边行效应,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山东省东营市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查苗情,制定田管技术方案,上足各项田管措施,努力实现苗齐、苗全、苗壮,同时抓好防灾减灾,为秋粮丰收打好基础。

    让“好种子”结出“好果子”,农业才更有盼头,粮农才更有奔头。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种地效率高增产增收有保障

    在河南新野樊集乡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几台大葱移栽机不停的轰鸣,起垄、运苗、移栽、滴灌一气呵成,田间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生机勃勃的生产景象。

    据当地大葱种植户张龙介绍,每年麦收后,新野就进入了大葱种植旺季,几万亩大葱生产热火朝天,由于大葱种植效益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高。

    种植效益好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站长田朝辉及团队成员研究并推广了大葱高密度高效栽培技术,改变种植的行距和株距,使得每亩产量由2万多株增加到3.5万株,产量提高30%。

    “现在种植,只要手里一部智能手机,眼前就出现一幅‘田管图’,我无论出门或在家里,打开智农APP,就能看到整个农田的情况,小麦长势一目了然。”河北武强县的种植大户张巧英谈及今年的收成,心里乐开了花。

    “三夏”期间,该县依托智农现代农业管理平台,为农户提供精准气象、农事提醒、遥杆服务、病害虫识别与预警,实现农技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让农户种地省心又放心。

    微风拂过,椒香扑鼻。在重庆市铜梁区虎峰镇、高楼镇的多个花椒种植基地里,饱满的青花椒挂满枝头。剪枝、分类、装筐、过称……采摘现场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这些花椒经过规范化栽培、科学管理,预计每亩干花椒能收获200斤。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镇街引进花椒种植大户、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超过百个,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杨曦张代生韩婷杨晓娜黄子婧黄亚辉赵明妍商帆曹立国)

    2022-06-21
  • 包头:上千种农畜产品和预制菜丰富市民餐桌

    6月11日—14日,“约惠鹿城,农品乐购”包头市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暨预制菜展示展销会在包头市苏宁广场举办,有近百家本土涉农企业展出上千种农畜产品和预制菜。


    在苏宁广场一楼大厅,包头本土牛羊肉、蔬菜、瓜果、米面粮油、瓜子、豆制品等绿色农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市民驻足消费。

    在内蒙古巴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内蒙古马家私房面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金迈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企业展出的净菜和预制菜专柜前,市民更是充满了新奇,不停询问价位与做法。

    “这个活动非常好,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对公司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寻找优质客户的机会与渠道。”内蒙古蒙源肉羊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介绍,活动启动当日,公司生产的戈壁滩羊肉就受到客户的青睐,“来自河北省和鄂尔多斯市的销售企业希望成为我们公司的代理商,山东一家餐饮企业则有意向与我们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内蒙古康汇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花冠蜂蜜以出口欧盟为主,受疫情影响,企业销售受阻。“通过参加此次展销活动,让企业更有信心主动转型,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据公司总经理周金花介绍,已有多个销售平台与其对接,有意向与企业合作。

    开幕式当天,内蒙古小尾羊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骑士乳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签约了农畜产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10亿元。

    展销现场,消费者对本地绿色有机农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内蒙古舌尖管家农牧业有限公司和禾丰阳光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展位前,乳瓜、黄瓜、西红柿、无花果干、酱菜等农产品都成为热销品。

    包头市民袁先生收获满满,手里拎满了大包小裹。对本土产品品质,他给予了极大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买了黄芪、苁蓉和馒头片,都是本地特产,品质非常好。希望在外包装上再精美些,多加入一些地方特色元素,可以成为赠送外地亲朋好友的佳品。”

    活动期间,包头市总工会共投入5万元消费券进行促销。其中,展销会期间发放3万元合计1500张,每张消费券面值20元,在指定农产品商户消费均可抵用。另外2万元消费优惠券将在惠工助农商城发放。市民可通过下载“鹿城职工普惠”APP或者关注“包头职工e家”微信公众号,进入鹿城职工普惠小程序领取。

    据包头市农牧局二级调研员徐百亭介绍,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预计拉动内需约2000万元。“下一步,包头市农牧局还将持续发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加快包头市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2-06-20
  • 直击“三夏”生产:丰收喜报频传 夏播紧锣密鼓

    “产量高、质量高、价格好,情况好于预期,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记者近日在夏粮主产区一线调研听到的丰收“喜报”。眼下,全国麦收工作已接近尾声,多个主产区小麦质量好于常年,收获超出预期。与此同时,夏播也正紧锣密鼓开展。夏粮归仓,秋粮初长,大地再次种下丰收的希望。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专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底气足,加之惠农政策接连出台,提振了农民的种粮信心,能够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代召乡曹乐堡村看到,农民曹红波的麦地里,伴着机器轰鸣声,一摞摞麦穗正被装进联合收割机的“肚子”里,变出黄澄澄的麦粒。

    受去年历史罕见秋汛影响,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前苗情为近30年来最差。而据农情调度,目前河北省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常年、接近历史最好的去年,夏粮丰收在望,预计大面积收获将于6月22日左右基本结束。

    “今年全村小麦长势‘爆好’,家家户户小麦产量都很高。”代召乡曹乐堡村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对记者说,目前曹乐堡村2855亩小麦已全部颗粒归仓。

    “三夏”大忙时节,这样的丰收喜报频频传来。

    随着夏收基本完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安徽4280万亩小麦单产、总产有望创历史新高。

    “今年的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综合业务股股长武杰说,“前些年,小麦有不完善粒,今年籽粒饱满,看着真喜人!”

    记者从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近期,该局对淮北、亳州等主要小麦产区开展的质量调查显示,截至6月7日,三等以上小麦占95.1%,比上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

    “超预期”收获来自一系列“超强度”稳粮举措。一方面,精量播种、病虫精准测报、“一喷三防”等技术在田间广泛应用,科技支撑已经贯穿粮食生产、流通、收储等全过程。另一方面,从播种、管护到收割等各环节,机械化让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去年我们村开挖了1000多米灌溉渠,农业农村局定期飞防打药,技术人员田间地头实地指导,代召乡主管领导和包联干部实地查看苗情、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实打实地干在地头。”张鹏飞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没有受病虫害、干热风等侵扰,长得特别好。

    减损也是增产。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通过推广粮食机收减损技术,今年安徽省小麦机收损失率在2%以下,减少小麦收获损失约3亿斤。

    粮出手、钱到手——根据中粮集团介绍,今年夏粮收购呈现出质、量、价“三高”的态势。目前来看,中粮今年收购价格明显高出最低收购价,为近年来最高。

    “新麦上市以来,加工、储备、贸易等各类企业采购意愿较强,积极入市收购,市场活跃度高。目前,小麦收购价格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远高于1.15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处长、研究员姜楠说。

    全面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一系列惠农好政策纷至沓来。

    细数着自家16亩地的总收益,曹红波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麦田里,“1亩地产量1350斤,收粮点1斤小麦收购价格1.5元,一亩地收益2025元,收获情况比往年都要好!”

    “今年以来,我国夏粮生产面对各种挑战,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确保夏粮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姜楠说。

    夏收连着夏种。眼下,多地夏种也进入高峰。

    收完小麦,一大早,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又忙着在田间播种玉米。尚跃说,趁着天气好,抓紧把种子播到地里,农时可耽误不得。

    今年,尚跃复合种植了370亩大豆玉米。“2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套种,不仅能实现玉米不减产,还能增收大豆。”尚跃说。在安徽东南部,水稻插秧也正紧张有序进行着。

    记者了解到,今年安徽预计夏播粮食面积6145万亩,截至6月12日,已播种3615.9万亩,占计划面积58.8%。在夏粮及春播粮食面积均较上年增加基础上,夏播意向全部完成后,安徽全年粮食面积将达10970万亩以上。截至6月14日,河南全省夏播面积7879.4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7.5%。

    夏粮归仓,秋粮初长,田地里再次种下丰收的希望。

    2022-06-17
  • 河北故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人民网石家庄6月13日电近日,走进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建国镇王同庄村,过去的空闲宅基、残垣断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宜居宜游种植了山楂树的游园。

    2021年以来,故城县把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因村制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长效管护,全县538个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以拆促建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我们对全镇58个村中的墙体破损、变形严重、无人居住的废旧房屋以及残垣断壁、空闲宅基、沟渠坑塘等进行了深入排查、摸底,并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逐户进行分析研判,制定拆除计划。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以拆破题,迅速打开了农村发展症结。”建国镇党委书记房志杰说,目前,全镇已拆除残垣断壁2000余处,共盘活闲置土地1200余亩。



    据建国镇镇长张东岳介绍,按照“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的原则,建国镇对闲置土地进行分类盘活利用。在较小空地上,已修建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142处,修建公共停车场43处,在拆除后的宅基地种植山楂、杜仲等经济树种380余亩……全镇通过拆除残垣断壁增加村集体收入500余万元。

    小坑塘培育大产业小生态促进大振兴

    “我们青罕镇按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围绕‘生态宜居’工作目标,持续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将农村坑塘、河渠治理作为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镇农村78处坑塘见底、见绿、见水,按照‘一坑一策,一塘一品’发展‘坑塘经济’,实施观赏荷花及菜藕种植,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多赢。”青罕镇党委书记孙润田说。

    据青罕镇镇长田振秋介绍,青罕镇自今年3月份以来,对全镇78处坑塘、河渠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出动人工1600余人次、机械80余台,实施垃圾清理、排污整治等整治措施,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堆等9万余方,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实现黑臭水体彻底清零。

    目前,该镇引进荷花苗种共6万株,栽植面积达2.5万余平米,按照目前的市场前景和价格,6万株观赏荷花及菜藕的种植将实现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聚宝盆”。整治后的坑塘,塘清、水绿、景美,打造了坑塘治理的样板,真正实现了“小坑塘培育大产业,小生态促进大振兴”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

    “我们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因地因村制宜,合理制定农村的空间布局与规划,既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做到了便民、实用;同时,又突出富有乡愁的文化色彩,使乡土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与亲切,又具有新时代的气息与特质,满足了现代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郑口镇党委书记于树超说,郑口镇师黄村、秘黄村等二十多个村通过旧物利用,将石碾石磨、水泥缸等民俗工具进行改造加工,打造村子街角景观90多处,成为各村的特色村景,让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突显出来。

    据初步统计,目前,故城县共拆除残垣断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8000处,涉及面积2460亩,其中,拆除残垣断壁、废旧房屋1208处,利用闲置宅基地6792处,打造小花园、小游园和观光园500余处,种植“三花三树”等经济林木2000余亩,治理坑塘800多个,利用旧物打造景观1000多处。既提升了人居环境,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自2021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工作目标,聚焦村庄规划布局和环境卫生这一农村短板,以拆除残垣断壁为突破口,下大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同时,将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相融合,既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又保留传承守住根脉,打造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多元素和谐融合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故城县委书记王立峰说。(王希录)

    2022-06-16
  •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保障,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阿荣旗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阿荣旗六合镇保国村有家服装加工厂。这个厂子是2020年保国村使用扶贫资金、利用村里闲置房屋创办的村办企业,现有工人30多名。

    李晓琴是六合镇振丰村村民,家离保国村十来里地。2021年7月,她来到保国村服装加工厂工作,在家门口成了产业工人。

    李晓琴对现在的工作还算满意:受疫情影响,去外地打工也难。这个厂子包吃住,每个月的收入将近3000元。我家种着五六十亩地,农忙的时候能回去帮忙。在厂里打工虽然挣得少点,但能照顾家。

    在六合镇曙光村,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杰讲起了村里兴茂新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来龙去脉。这家企业利用农作物秸秆、拆迁木料、废旧杂木、玉米芯生产生物质燃料颗粒,是使用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村民集资,共投资320万元建设的。

    企业虽然投产才一年,但效益还不错,刘东杰说:“可以消纳村里60%以上的秸秆,既增加了牧民收入,还解决了焚烧秸秆的问题。企业每年的纯利润五六十万元,除去为入股的村民分红,其余就是村集体的收入了。”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阿荣旗整合扶贫等各类资金,减少小散项目,集中集约发展。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阿荣旗投入2.6亿元建设了8个扶贫牧场,目前已建成5个,收益覆盖全旗148个村。在音河乡、亚东镇建设了两个有机蔬菜基地,收益覆盖28个村。

    随着全旗土地流转面积加大,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加。2018年,阿荣旗以霍尔奇镇、三岔河镇、复兴镇等镇82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东,投资6830万元组建了5个农机产业扶贫公司,每个公司的年利润都在百万元左右,其中30%计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台账。

    2019年至2021年,阿荣旗使用中央及地方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500万元,扶持了28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阿荣旗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家贵说,2012年至今,全旗建设了24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2021年,全旗148个村中,集体经济经营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村占62.16%,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占35.14%,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占2.7%。今年,村集体经营收入都能达到10万元以上。

    2022-06-15
  • 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让聪明才智在田间地头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各地做出了有益探索,下大力气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在田间地头涌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如何让乡村致富能人打开视野、增长才能?如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如何让愿意返乡创业、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记录各地乡村的实践探索和乡村人才的前行脚步。

    致富带头人——

    本领恐慌?他们去了沿海地区学习经验

    “花枝山产茶区没有工业污染,你们看,这碗干茶翠绿翠绿的……”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直播间里,34岁的邓玲对着镜头,熟练地冲泡茶叶,表演茶艺。

    “采摘幼嫩芽叶,用传统工艺制成恩施玉露,我们茶叶品质不错。”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英介绍,花枝山茶以前主要在线下销售,名气不够响,只有本地人知道。

    2020年7月,听说恩施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到浙江杭州参加培训,刘小英赶忙报了名。在杭州,她从浙江大学教授那里学到不少营销知识,当地直播带货搞得风生水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在杭州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包括邓玲在内的20多名农民在村里接受了为期两周的直播培训。来自杭州的网红主播团队和知名电商企业负责人手把手教学,“如何拍摄视频、如何与客户互动……授课内容丰富,干货满满。”说干就干,邓玲领衔的直播团队开始一场接一场做直播。“去年,花枝山茶的线上销售额涨了3倍呢!”刘小英说。

    致富带头人忙个不停,村两委干部也没闲着。2020年9月,花枝山村党支部书记谭宝来到杭州市临安区新峰村挂职。谭宝能“走出去”学习,得益于恩施州委组织部与杭州市委组织部的沟通对接。恩施州选派了90名村党支部书记,分赴杭州市7个区县、26个乡镇(街道)、45个村学习,拓展村干部培训模式,切实提升抓党建、抓发展、抓治理的能力。

    从杭州回来,谭宝开始筹划村里的民宿产业。花枝山村位于前往恩施大峡谷的必经路上,茶园叠翠,山清水秀。村里早就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可运转情况一直不佳。“现在我们引进了一家民宿服务公司,盘活了不少空闲房屋资产。”谭宝说。

    目前,恩施州共有639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接受培训,带动脱贫人口2.77万人。“我们将继续推动培训,打造人才队伍,为恩施州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恩施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陶文胜说。

    外来专家——

    缺金点子?这里建起“人才池”帮忙解难题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地处秦巴腹地,山大沟深,适合土豆生长。前些年因交通不便,客商来得少,土豆虽然丰收了,却卖不上好价钱。

    201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硕士的杜好田听说当地土豆滞销,和朋友开发出了彩色马铃薯锅巴。2021年初,锅巴生产线在兴隆镇投产,每吨马铃薯的附加值提升了上千元。“销售最火爆的时候,订单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当时挂职副镇长的杜好田介绍。

    去年3月,杜好田和1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同学一起,成为镇巴县第五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近年来,县里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先后有6批近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镇巴县15个镇街和两个涉农部门挂职。镇巴县相关负责人说:“研究生们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见世面、受锻炼、长才干,同时,也开辟了县里引才培养的新途径。”

    多渠道引才,不只在镇巴县。沿着秦巴山深处一路西行,抵达宁强县石坝子村时,39岁的王永定正在大棚里侍弄猴头菇。

    王永定在家庭农场里建了80座大棚,可在种植技术上,王永定有苦恼,“有时猴头菇会出现发红、味苦等问题,影响销售。”

    宁强县人才交流中心将王永定的需求提交给市里。很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就上了门。“菇体发红,可能是由于光照太强、昼夜温差大;味道如果过苦,可以给培养基中加入木糖醇渣……”专家逐个“开方”,解开了王永定的难题。

    人才与需求快速匹配,靠的是汉中市“人才池”政策的探索——从涉农院校等渠道引才“入池”,突破地域、户籍、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隶属关系,报酬上采取政府补贴、用人单位有偿使用相结合等方式。政府搭台、专家助力,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农村各类合作组织。

    汉中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三级调研员李冰介绍,截至目前,“人才池”已登记入库高层次人才497人,其中专家135人,主要涵盖种植养殖、食品药品加工、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专家们深入一线,解决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李冰说。

    村干部——

    干得好不好?这里引入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85后刘凯作为“能人”回到家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进入村两委班子。2019年,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刘凯在村里改建温室大棚,种植特色珍稀食用菌;还利用区位优势,成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他带领下,朱家庄村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2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何评判干得好不好?2019年,济南市建立“头雁指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能力”“担当”等5项评估指标,每半年做一次履职评估,对所有村党组织书记逐一量化打分。

    不久前,刘凯被推选为历城区党代表。“全市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对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采取激励措施。对符合提拔条件的干部,要给予在更高层次岗位锻炼的机会。”济南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副处长张厂说。不仅有正向激励,近年来,全市累计调整1900多名状态不佳的村党组织书记,连续3年调整比例达12%以上。

    既要畅通晋升渠道,还要提高报酬待遇。“我们实行‘以绩定酬’,创新设立村干部薪酬激励机制。”张厂说。

    先进带后进。朱家庄村紧邻集体经济薄弱的苏家村,如今两村“结了对”,抓帮扶、强产业。张厂介绍,济南市打破用人地域限制,推进先进帮后进,成立联合党组织,由先进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联合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基本报酬、业绩考核奖励报酬在原标准基础上均有所提高。

    “有激励、有保障,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刘凯说。

    “要像育苗一样,‘精准滴灌’培养人才,树立凭实绩用人导向。我们将继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正向激励体系,建立待遇提升‘绿色通道’,让他们安得下心、扎得下根,比学赶超、奋发有为。”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延学说。

    2022-06-14
  • 首府多举措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着力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248公里,全市通硬化路的乡镇比例达100%,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比例达87.5%,通硬化路的建制村比例达99.9%,通硬化路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比例达72.5%,实现了全市所有旗县到首府均以一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连通,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和林格尔县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交通运输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荣誉称号的旗县,开创了首府农村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局面。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新城区、赛罕区6个旗县区获评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了首府“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零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每年协调市财政足额配套25%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2021年争取市财政794万元。积极争取自治区公路养护项目和资金,力争年度养护项目实施里程占比达5%以上,2021年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里程299公里,安防工程里程144公里,实施比例达7%。2022年争取自治区养护补助资金5800万元,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里程146公里,安防工程里程70公里,危桥改造13座。创新机制,以奖代补,为6个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旗县区争取自治区奖励补助资金3000万元。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逐步建立了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择具有养护资质的生产企业组织实施,实行计量支付、合同管理。乡道及村道的日常保洁通过沿线群众承包养护、“公路养护+乡村振兴”的养护模式,交由公路沿线村民群众负责,采取个人、家庭分段承包等方式实施,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群众性养护队伍。(记者王雅静)

    2022-06-13
  • 吉林省梅河口市—— 美丽小城的美丽经济

    包粽子比赛开始了,粽叶和彩绳交错,米香四溢,人声鼎沸。6月3日端午节傍晚,吉林省梅河口市东北不夜城特色商业街热闹非凡。“客人一批接着一批,都算不清客流量了。”烧烤摊主范玉华瞅着不远处的包粽子比赛现场笑着告诉记者。






    45岁的范玉华是土生土长的梅河口人。4月底,不夜城特色商业街开业,她的烧烤摊位也如期开张。







    “啥都齐全,咱出料出人就行,还不收租金,减轻了不少压力。”丈夫已去世,范玉华独自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和上高中的儿子。平时她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直奔摊位,“一晚上下来保底能有1000元收入。”







    2021年5月1日开业的不夜城,汇聚多地特色美食和各类艺术表演,街景由创意集装箱与古朴设计元素搭配,流光溢彩,去年客流量达400多万人。今年改造升级,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街区总长度1386米的文旅及夜经济消费聚集区。仅“五一”假期,就吸引了30万人次客流量。







    “摊位增加,赶紧抢了一席。正是瞅准这客流,我才下定决心尝试做本地特色烧烤。”城市旅游火起来,范玉华有了创业机会,日子也多了盼头。







    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丘陵广布,辉发河穿城而过,全市共有大小河流55条,湖光山色,然而声名不彰。如何让这方好山水赢得好名声?







    破题之招,就是着力建设景区城、花园城,让文旅深度融合。海龙湖、河湖连通水系、辉发河湿地景观带等生态旅游项目相继落成,形成8个主题公园和36个城市花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7%;东北不夜城、梅小野星光花海、啤酒节、泼水节等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







    “林水相间、河湖相连、森林包围城市”,小城梅河口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吸引域内外游客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瞄准景区城建设,带动城乡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梅河口底气十足。







    “累迷糊喽。”58岁的李炉乡李炉村村民徐振家嘴里叫着累,脸上全是笑。徐振家以前在城里打工,眼瞅着家乡游客越来越多,他返乡务了农——流转50亩地办合作社,合伙经营15栋大棚种葡萄瓜果和蔬菜,建起700多平方米的农庄搞旅游接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客流上来啦。特别到了周末,长春的、本地的游客不断。”今年开春,徐振家改造了12间客房,住宿接待能力翻了一倍,达到近60人。







    近年来,梅河口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全市投资20亿元建成梅河大米、平地参等项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徐振家踩准了这个点。“农业种植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接待让农产品有了销路。”每年合作社产的大米,徐振家在朋友圈就销售一空,“精品米一斤能卖到上百块。”







    “再能干也得有好条件。”一听别人夸自己,徐振家忙说,是这几年家乡变美了,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与李炉村相距不到两公里,就是海龙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景台、观澜船舫、儿童乐园,还有徽派风格建筑群落的商街,粉墙黛瓦,倒映水中。







    徐振家感叹家乡之变,“哪儿都美,旅游能不火吗?”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17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0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改造农村厕所3.6万户……近年来,梅河口市不断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吉林省样板。







    梅河口的产业曾经煤炭独大,占经济总量80%,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崛起,目前旅游综合收入已占全市经济总量近40%。“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年增加5000元以上,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了。”梅河口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不只是旅游业。“十三五”期间,梅河口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翻一番,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净流入12万……小城梅河口,已成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2022-06-10
  • 同比增长13.98%!内蒙古脱贫群众增收效果更加明显

    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8日电(刘艺琳)6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有关领导介绍内蒙古进入新阶段以来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工作布置。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薛勇介绍,内蒙古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省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基础上,2021年省级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综合评价再次被评为“好”的等次。

    脱贫攻坚成果基础方面,2022年中央和自治区安排衔接资金86.76亿元(中央35.26亿元,自治区51.5亿元),同比增长3%。现已下达各级到县衔接资金66.04亿元,实施项目2473个,开工率达92.2%,资金支出进度42.2%。内蒙古加强扶贫项目形成资产后续管理,对2012-2020年扶贫项目形成的601亿元资产,建立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三本账”,分级分类落实管护责任,保障高效运营。同时,将42.41万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在86个旗县开展“防贫保”覆盖103万农牧民,切实兜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内蒙古坚持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将动态监测和全面排查相结合,一、三季度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集中监测,二、四季度开展针对全体常住农牧户的集中摸排,加强与教育、民政、人社、住建、水利、卫健、医保等部门的主动对接和信息共享。对纳入监测对象的人口,及时精准落实有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脱贫群众增收方面,2021年底,内蒙古全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4951元,同比增长13.98%,位居全国25个有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省区市的第3位,脱贫群众增收效果更加明显。

    内蒙古将符合条件的脱贫旗县纳入18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13个农牧业产业集群重点旗县范围之内。继续向脱贫旗县倾斜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全区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的比重超过55%,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扶持628家扶贫龙头企业、276家帮扶车间,带动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增收。2021年衔接资金支持项目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49.3万人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2022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398个,通过资产收益、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等机制带动增收。

    内蒙古推广“以工代赈”拓宽就业渠道,优先安排脱贫人口通过参与农田水利、村庄道路、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美化等建设,获取劳务报酬。截至5月底,全区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18.8万人,同比增长3%,预计6月底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异地同城”服务模式为脱贫人口提供“心贴心”就业帮扶等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接下来,内蒙古将从强化产业帮扶、强化稳岗就业、强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强化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强化重点帮扶旗县政策落实等方面着力提高脱贫人口收入。

    重点地区帮扶方面,内蒙古倾斜支持10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省级领导和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双包联”机制,确定28家中直和自治区国有企业结对包联15个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启动了向重点帮扶旗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工作,安排405名科技特派员开展产业指导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今年计划投入4.9亿元后续扶持资金,实施项目68个,持续推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

    社会力量帮扶方面,今年北京市投入内蒙古14.94亿元协作资金,推动产业、就业、消费和人才等帮扶,创新开展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围绕自治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用好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区疏解政策,搭建京蒙产业对接平台,支持北京市企业共建产业园区。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区1339家民营企业与3171个嘎查村开展结对帮扶,筛选44家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分类分区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在4379个嘎查村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试点推进人畜分离工作。在3个旗县、67个村镇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推广积分奖励、设置公益岗位、评定信用星级等治理方式,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引导脱贫群众勤劳致富。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项目,实现生态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度融合。

    内蒙古2022年计划在400个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增1854个嘎查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继续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坚决破除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推动养成个人卫生、环境整洁等现代文明生活好习惯。

    2022-06-09
  •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样板(践行嘱托十年间)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群众的“主心骨”。

    2016年2月2日,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现为茅坪镇)神山村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在村党支部,总书记看规划、看簿册、看记录,希望村里一班人继续努力,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



    “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老支书彭水生记在心里。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要调动新生力量,年轻党员彭展阳在外打工,一年收入20多万元。“党员就要在这个时候带头。”听了老支书一句话,彭展阳下决心回了村,2016年6月当选为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

    整治人居环境,彭展阳先拆自建房,党员们包户推进;在党支部具体指导下,神山村成立了旅游协会,餐饮民宿规范发展,越来越火;产业从无到有,黄桃、茶树等产业发展起来了,支部为每户贫困户筹措2.2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每年每户仅分红就有3000多元。

    2017年,神山村顺利摘帽。同年,井冈山市也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江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筑牢基层党组织,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2020年,全省2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革命老区江西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乡村振兴,井冈山市12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1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全市44名县级干部带头进驻重点村,6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茅坪镇源头村党支部书记谢晶感触颇深。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源头村整治村庄、开发红色研学项目,村子原先“民心散、家底薄、环境差”,如今变身为富裕美丽的研学村。

    抓巩固、促衔接,江西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团结带领群众接续奋斗,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1年,江西省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工作队5500余个、驻村干部1.7万人,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组织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培训近34万人次。今年以来,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选树工作,计划全年选树500个。

    支部强,人才聚,产业兴,村子旺。如今的神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近3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元。

    2020年以来,江西把红色名村建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党员群众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210个“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这些村集体经济普遍已达15万元以上,带动4.5万户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

    2022-06-08

  • 首 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