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 村庄美 就业稳

    近日,记者走进儋州市新州镇黄村村委会下黄村火龙果基地,只见工人正在翠绿盎然的火龙果藤蔓间忙着修剪枝条、拔草。



    火龙果种植、采收期间需要大量劳动力。该基地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吸纳周边村庄10户村民在基地里务工。

    “我跟妻子现在都在基地务工,主要负责修剪枝条、锄草、施肥、采收火龙果等工作,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很满足。”下黄村村民吴小雄说,夫妻二人有稳定收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吴小雄的美好生活得益于近年来儋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聚焦热带高效带动农民增收

    4月19日,海南日报记者在儋州市王五镇优泮村的中美墨仙人掌种植基地看到,一株株绿油油的仙人掌长势良好,椭圆形的叶片像一把把墨绿色的蒲扇,举目眺望,绿意盎然,工人正在为仙人掌施肥、除草,现场一派繁忙。

    中美墨仙人掌种植基地是儋州市重点引进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项目,通过规模化种植,助推全市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该基地食用仙人掌种植面积400余亩,在盛产期一年可产出食用仙人掌叶片约2000吨、一年产值约4000万元;仙人掌果种植面积800余亩,在盛产期一年可产出仙人掌果约1200吨、一年产值约3600万元;观赏性仙人掌种植面积约80余亩,共计可带动当地困难户上百余户。

    “基地让我能够稳定赚钱补贴家用,工作离家近,每天能有150元的收入,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东光村脱贫户符有才对记者说,家里原先靠种植辣椒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自从基地成立后就来这里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年底还有年终奖发,通过务工,家庭条件逐步好了起来,生活越来越美。

    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儋州市先后引进了金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联明农业有限公司、海南绿翠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企业落户,规模化种植火龙果、百香果、凤梨、海头地瓜等。因地制宜引入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项目,构建“公司+政府”资金融合模式,让特色产业项目在当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带动和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特色产业新亮点。

    在排浦镇镇远村黑石村民小组一片平缓的坡地上,成片种植的凤梨蔚为壮观。2019年,儋州引进海南泰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盘活撂荒地,现种植凤梨770亩。该基地负责人叶一衡告诉记者,凭借儋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壤,盛产肉质爽脆、清甜多汁、果肉香甜、口感好的上等凤梨,这770亩凤梨种植基地年产量可达420万斤,目前正在接受商家预订,逐步上市销售。

    产业规模化发展,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凤梨种植基地除了大量聘请村民做零工,还提供10多个长期固定岗位。来自儋州王五镇徐浦村60岁的村民唐土兰,因年龄较大,外出就业很难找工作。2020年初,她被该凤梨种植基地聘为固定工,每月工资4000元。她说:“我家离凤梨种植基地很近,公司包吃包住,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美丽乡村

    路、光、电、气、水“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灾害应急避险等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村庄建设无序,风貌管控缺失等,是儋州市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儋州市以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在利用村庄特色资源上做足文章,重点整治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

    中和镇的七里村,儋州市委、市政府将其按照五星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重点打造乡村旅游项目。2018年开始,中和镇开始围绕七里村打造美丽乡村,除了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外立面改造外,还新建了广场、栈道、风雨桥、篮球场等配套设施。特别是依托本地特有的玉蕊花,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沿着已经建好的村道往里走,只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路延伸到各家各户,道路两旁长着一排排既美观又遮荫的玉蕊花树,树干高大挺拔向天伸展。再往里走,栈道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打卡。

    “如今,玉蕊花已成为七里村的一张美丽名片,很多外地游客都慕名到七里村观赏玉蕊花。”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耀助介绍,“玉蕊花开香七里”已闻名遐迩。

    古树参天,红色足迹,房屋林立,黄皮飘香……每到六七月黄皮成熟时节,走进大成镇调南村,远远地就能闻到黄皮的香味,有时还能看到村民表演儋州调声。

    近年来,调南村因地制宜,以民俗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生态林木为本,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打出“组合拳”,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乡风村貌实现大变样。如今的调南村,正朝着“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大踏步迈进。

    “人护树,树佑人。古树就是我们村的一大资源。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树下下棋、开小型会议、散步……现在树下增加了石凳、座椅,村民茶余饭后都爱坐树下休憩、嬉戏、调声。”76岁的村民王克尤说。

    中和镇七里村、大成镇调南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正是儋州开展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儋州市积极响应中央、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成立“儋州市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从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入手,科学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乡村发展作出符合发展规律和本地实际的科学安排,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多方精准发力稳就业基本盘

    作为海南的人口大市,儋州着重打好稳就业、保就业“组合拳”。成立市劳动力配置调度中心,开设人才夜市,“点对点”输送劳动力务工,多举措激活就业市场。儋州市还精准摸排劳动力人数、就业意愿、企业需求等情况,做好重点企业就业情况动态监测,搭好用工就业桥梁。

    今年2月17日,儋州市举行2022年“点对点”输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欢送仪式,免费接送301名外出务工人员前往广东省深圳、广州和福建省晋江等地务工。

    “我是2006年到福建省晋江市宝马蚊香厂务工的,经过15年的打拼,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做到领班岗位,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来自东成镇彩屋村外出务工人员代表何万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彩屋村已有236人到福建省务工,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儋州“点对点”输送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推动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据悉,去年以来,市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以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平台,主动联系广东福建等省外用工大户,形成了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转移就业服务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儋州市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2021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7.8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月1日上午,东成镇政府大院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汇集了从各村前来找工作的群众,市人社局与该镇联合主办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当天参会的企业有21家,招聘职位101个,共提供就业岗位数746个。据不完全统计,前来现场求职人员有33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3人。

    “我的意向是找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岗位,希望在这里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增加收入。”前来现场应聘的符女士说,这样的平台给群众带来了便利,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

    和符女士一样,通过招聘会在家门口找到合适工作的求职者还有很多。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儋州市人社局会同市就业服务中心、市民政局、市委人才发展局、市总工会等职能部门,举办大学生、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各种就业招聘活动,加大无缝对接服务,大力解决重点企业招工难,同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难题。

    同时,儋州还充分挖掘儋州妇女勤俭持家等优势,大力打造“儋州月嫂”特色劳务品牌,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资金、创品牌、创平台等“五送二创”就业帮扶方式,全力保障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由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1919万元,全力打造“儋州市海南西部家庭服务中心”,该中心融就业培训、孵化功能于一体,每年可培训家庭服务类技能人才3000多人次,转移就业2000多人次,不断助推儋州家政服务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2022-04-27
  • 僜人网红带货 助力家乡振兴

    迪龙在进行手机直播(4月19日摄)。


    僜人俗称“僜巴”,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藏边境的族群,人口较少。迪龙是生活在僜人聚居村——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沙琼村的僜人,网名“西藏僜人阿普”。2017年起,他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带货等途径,介绍僜人文化和察隅县风情,推广当地名优特产。目前,迪龙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有超过200万粉丝。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让野生灵芝、羊肚菌等长在深山的宝贝也走向大山外更广阔的市场,仅去年他就卖出去价值一百多万元的家乡特产。

    2022-04-24
  • 我的就业进行时|茶香拂遍秦巴山 织出乡村振兴好“钱”途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知名茶乡。





    近年来,位于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大力推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助力秦巴山区群众增收致富。











    在汉中市西乡县,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西乡县有茶农7万余户,拥有茶园面积36万亩,实现茶园“人均一亩”有余。








    在安康市,9个县(市)区78个镇办大力发展茶产业,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做好茶叶品质。目前全市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9万人,茶园面积达109.6万亩,年产茶4.7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80亿。

    2022-04-22
  • 农业农村部启动“耕耘者”振兴计划 3年将培训百万人

    光明日报北京4月14日电(记者陈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在全国启动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根据农业农村部与腾讯签署的“耕耘者”振兴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由腾讯出资5亿元,面向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免费培训,计划在2022年至2024年,线上培训100万人、线下培训10万人。


    《通知》要求,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要坚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安排作为培训重点,并针对培训对象实际需求安排相应实操课程。其中,乡村治理骨干培训以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理论、方法以及“积分制”“清单制”“枫桥经验”“村民说事”等实践经验作为实操培训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实操培训突出规范建设、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联合合作等内容。每年还将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部署和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举办相应专题专项培训。

    《通知》明确,“耕耘者”振兴计划的培训对象年龄应在18至55周岁之间,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乡村治理骨干培训重点面向村“两委”干部,也可将乡镇干部等纳入培训范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的对象以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为主,要求其从事当地主导或特色产业,且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农户达到一定数量。

    《通知》指出,培训采取“分段式、进阶式、参与式、重转化”模式,按照线上培训、线下初训(全国示范班、省市调训班、县级送教班)、研学培训、进阶培训和成果分享五个阶段指导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主题研讨、学习成果路演等参与式教学方式,设置发展计划书制定等教学环节,提升培训转化效果。培训全程实行数字化管理,还将持续关注参训学员在乡村治理或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引导其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创设有利于学员发展的环境。

    2022-04-15
  • 村庄焕新颜 村民得实惠

    当前,正值春暖花开时节,记者走进甘肃省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和政县卜家庄乡松树村,只见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沿线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们坐在文化广场的凉亭里话家常、谈变化……和煦春风里,一幅生态宜居、安居乐业的乡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自去年以来,和政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乡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得到双提升。

    84岁的薛进龙老人家住买家集镇两关集村,他对以前的乡村面貌记忆犹新:“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去年开始整治环境,现在这些现象都不见,我出门散步心情很舒畅。”老人感慨道。

    在马家堡、买家集和三十里铺等乡镇,昔日的“环境脏乱差、牛羊四处有、农用车随意放”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

    马家堡镇马家村下川社的李艳艳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化妆品店,作为地地道道的马家堡人,她见证了集镇由“丑”变“美”的过程。“现在马家堡镇街道两旁乱停、乱放的车辆少了,街道变得宽阔通畅了;地摊集中摆放,街面变得整齐洁净了,变化真的很大!”李艳艳说。

    位于太子山脚下的买家集镇石咀村,现在已经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也超过100%,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采取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整体提升,无人居住的废旧房、房前屋后堆满杂物、“蜘蛛网”管线、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得到彻底整治,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民李进成自豪地说:“自从开办了农家乐,打造了‘你的花海’等旅游观光项目,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大家齐心协力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了,相信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如今,和政县山乡大地天蓝、地绿、水清、村美,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美丽乡村,既留得住乡愁,也稳得住乡亲、守得住家园……

    2022-04-02
  • 返乡创业成养殖大户——他,带领乡亲们共奔致富路

    从返乡创业,到成立眉县恒盛鑫肉鸡专业合作社,从科技养鸡到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杜存怀从一名“鸡司令”到成为陕西省宝鸡市劳动模范,奋斗历程中充满了他对家乡的质朴情感和担当作为。


    让鸡住上“楼房”

    2009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营头镇和平村的杜存怀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创建了宝鸡第一栋年出栏6万羽的标准化地面平养鸡舍。为了做大做强,2011年8月,杜存怀成立了眉县恒盛鑫肉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恒盛鑫),并以“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共赢模式,带领养殖户进行订单养殖。

    与我国传统的肉鸡养殖方式一样,杜存怀一开始也采用大棚地面平养和网床平养。很快,杜存怀便发现这两种养殖方式存在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空间利用不足、养殖效率低,鸡舍内容易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而且,地面平养方式下的鸡会与鸡粪直接接触,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为了改进饲养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杜存怀决定让鸡住上“楼房”。

    2015年,杜存怀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整合农业资源,引进全自动肉鸡立体养殖设备,新建了1栋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并引进了多列层叠式自动化肉鸡养殖设备。在科技的加持下,恒盛鑫的肉鸡年出栏量达到21万羽,企业成为宝鸡首栋全自动立体式肉鸡养殖圈舍的试点企业。

    共享专利技术

    为了让更多的鸡住上“楼房”,2019年,恒盛鑫再投资600万元,新建标准化鸡舍3栋4640平方米,引进智能全自动肉鸡养殖设备3套,为肉鸡高效养殖做足了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恒盛鑫在杜存怀的带领下一步步做大做强,到2021年,恒盛鑫合作社已有智能化鸡舍19栋,年出栏肉鸡228万羽,创造社会效益6800万元。杜存怀成为名副其实的“鸡司令”,也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带头人。

    在实现利润的同时,杜存怀带着恒盛鑫通过统一推广多列层叠式笼具技术、自动化内环境控制技术、无抗肉鸡养殖技术、应用中药及采食生物防控疫病技术等系列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并获得了“新式笼养鸡舍”“现代化肉鸡养殖圈舍”“一种新型农户养殖场功能区的布置结构”等多项专利。

    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恒盛鑫并没有独享专利,而是大力推广已有的科学养殖技术和专利技术。在杜存怀的示范下,和平村的村民们纷纷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同时,杜存怀还推动在眉县周边孵化出43栋全自动肉鸡养殖圈舍,使汤峪、槐芽等镇和太白、扶风等县也发展起了肉鸡养殖。

    给乡亲们提供合适就业岗位

    鸡多了,鸡粪也就多了。为了做好产业的综合利用和拓展延伸,杜存怀又新建了有机肥加工车间,在发展高效养殖的同时,开展有机种植。如此一来,恒盛鑫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畜禽粪污资源的再利用,更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农业再生利用的循环发展。

    现在的恒盛鑫已经成为一个集肉鸡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蔬种植于一体的陕西省级示范合作社,拥有智能化全自动肉鸡养殖圈舍15栋、生物有机肥加工厂1座、果蔬种植园313亩,年出栏肉鸡180万羽,生产有机肥8000吨,优质果蔬550吨,销售额1523万元,实现利润320万元。

    从2016年到2021年,杜存怀为当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有机肥180吨,价值18万元。此外,杜存怀还经常为乡亲们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指导。

    眉县是猕猴桃种植大县,有机肥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猕猴桃果品质量。依托恒盛鑫的有机肥加工车间,杜存怀以成本价将有机肥提供给猕猴桃种植户,让农户们的有机猕猴桃连获丰收。

    恒盛鑫建设有自己的种植园,杜存怀为230多名脱贫户提供了在种植园就业的岗位,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杜存怀也尽量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帮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绿色、生态、合作、共赢,杜存怀带领恒盛鑫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养殖、有机种植,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也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的新路径。

    2022-03-28
  • 今年我省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1.5万人左右

    日前,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重点班——辽南地区果树产业农业经理人培训班顺利完成培训工作,标志着我省在培养掌握果树产业创业兴业技能带头人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月16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我省将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纳入培训人群。采取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围绕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3个培训模块,培育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1.5万人左右。


    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省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等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和跟踪服务,持续提升高素质农民自我发展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统筹用好农业推广服务机构、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培训资源,及时调整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育基地,用好省级培训基地和国家乡村振兴优质校,发挥其在培养乡村人才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我省不断创新模式,在产业周期内分层分类分模块规范开展培训。按照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实习实训、线上学习5个模块构建培训课程,按产业编班,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各项目县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确定的农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确定培育对象、组织遴选学员、组建培训班,推行“办小班、解难题、重实效”的培训模式。与此同时,省本级统一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重点班,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

    下一步,我省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培训工作,组织安排好跨年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班,推进项目实施进度,促进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记者李越)

    2022-03-17
  • 各地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

    农村电商方兴未艾,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发力点,但也面临新挑战。如何让优质农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如何利用电商直播助力销售?物流如何又快又实惠?各地在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电商效能、完善物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广阔乡村架设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

    擦亮产品品牌

    打造品质标准

    市场上的农产品五花八门,同一种类产品还有产地、品质等差异,如何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青睐?这离不开品牌的打造。叫响名号,形成品牌影响力,才能助力好产品成为好商品。福建六鳌红薯、山东烟台苹果、湖北洪湖莲藕……时间淘洗出的农产品品牌,在搭载农村电商这趟快车时,更容易拔得头筹。

    有了品牌并非一劳永逸,如何维护品牌,持续获得消费者认可,还需要很多努力和探索。

    于殿红是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陆家村村民,几年前开始在网上卖自家产的大米,常常遇到消费者提问“怎么证明你卖的米是五常大米?”于殿红只好把身份证拍照给人看。好东西还愁卖,让不少农民既困惑又无奈。

    转机很快出现。2015年,五常市设立了五常臻米网,对全市大米品牌产品进行公示,并以农业物联网为依托,建成“确地、确种子、确投入品、稻米三重检测”的水稻溯源防伪系统。

    据介绍,五常市对良种繁育、育苗插秧、收割仓储到加工销售的27个流程99道工序逐一细化,制定并推广了五常大米种子、种植、投入品等8个方面的地方标准。

    “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加工溯源体系,才能使用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标识和二维码。”于殿红说,“网上一搜,就知道咱家是五常的。袋上一扫,哪个村、谁的田、啥品种、检测报告,一目了然。有这一网一码,销量翻了不止一番。”

    “2016年,市政府还开设线上‘五常大米’自营旗舰店,集合本地合作社、米企产品,统一推广运营,共同使用‘五常大米’公共品牌。”五常市商务局副局长关宝砚介绍,各部门还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大米节等展销会,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品牌影响力。

    品牌化让农村电商驶入快车道,无论是擦亮旧品牌,还是塑造新品牌,提升品质是关键。不断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将有利于擦亮地方特色农产品招牌,进而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电商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直播促进带货

    电商打开销路

    如今,“销农货,找电商”成为许多农民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触网”不少人并不在行。老乡最了解自家产品,但不擅长网络营销;主播们懂网络,但对田间地头的活计并不内行。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

    去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李捷村,获得石榴丰收的村民李本斌一开始想继续通过传统渠道销售,“但问了好几家采购商,最高收购价才开到1.8元一斤。”他想起曾在别家的石榴地里看到的“果农爸爸”直播团队,几个年轻人在田里对着手机卖力吆喝,“石榴现摘现发,不吐籽味道甜!”

    于是,李本斌拉着石榴来到镇上的云南果农爸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家的石榴品相好、个头大,公司负责人袁晓薇说:“这样的石榴适合走电商渠道,做精品零售。”两人一拍即合,按照2.2元一斤的价格,李本斌的80多吨石榴陆续拉到了电商仓库。

    袁晓薇从事农村电商行业已有4年。2018年,她辞职回乡,和几个姐妹一起创业,在网上卖当地特色蔬果。她们下到田里,向农民学习,记录、展示农产品的种植、采摘、打包、发货等环节,既卖了货,也增加了人们对当地农业的了解。如今,30多种云南果蔬经过她的网上店铺销往全国各地。袁晓薇还和村里的年轻人分享直播经验,带他们参与电商运营。

    近年来,宾川县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做主播、帮带货。截至2021年底,累计培植电子商务企业78户,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2990个,微商3000余人,上线销售农特产品突破百种,农产品上行交易日趋活跃,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09亿元。

    让农民从“会种”到“会卖”,让农村电商从业者从“懂卖”到“懂种”,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进城具有积极意义。

    补齐物流短板

    加速鲜货出山

    对于新鲜蔬果等时令性强、保质期短的鲜货来说,物流“最初一公里”的迅速和通畅至关重要。湖北省秭归县高山陡坡之间的脐橙园里,田间轨道运输车为鲜货“出山”提供了新探索。

    轻触按钮,公路边的电动轨道车缓缓降到坡下的果园。车一到,采摘工人将一箱箱脐橙快速码好,再摁按钮,几分钟内,千斤重的脐橙顺着轨道就上了山。“我们基地每年产脐橙50万斤,过去转运费每斤是1角2分钱,现在只要5分钱,总共能省3.5万元!”丰悦脐橙合作社基地负责人刘国华欣喜地说。

    刘国华的脐橙基地位于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这里山高坡陡、不宜耕作,却是脐橙生长的沃土,“以前交通设施落后,运送橙子只能靠肩挑背扛,现在方便了!”

    2019年,当地通过搭建电网对动力设备电气化升级改造,在果园和公路之间架起了两条总长250米的电动轨道,“人工背一趟橙子上下山要20分钟,现在只需4分钟左右就可以将橙子运到公路边。”刘国华说,“还不用担心人工运输的安全隐患,省时也省心了。”

    在秭归,这样的田间轨道运输车有588条,总长11.93万米,它们将4万多亩地里产出的脐橙从山坡运到公路旁,完成了脐橙“出山”的第一步。

    出山后,紧接着要快速出村。县里将县内快递公司、电商企业、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等调动起来,建设了“多业融合、多点合一”的村级物流服务体系。秭归县科技经信局电商办负责人刘浩天说,“秭归脐橙产业形成了果农种得好、物流跟得上、产品卖得好的良性循环。”

    农产品出城,物流是重要一环。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从枝头到工厂的道路,助力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2022-03-15
  • 河北: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

    人民网石家庄3月11日电(林福盛)3月10日,在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铺镇霸州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垃圾吊控制室内,值班员正通过控制系统对已经发酵的垃圾进行吊装操作,准备投入燃烧炉,进行燃烧发电。


    与此同时,两条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行。

    走进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数据监测大厅,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锅炉机组主汽温度、主汽压力、负荷等实时数据。同时,工作人员正对监测屏幕密切关注,查看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排放物是否超标。

    “中控大厅值班员通过垃圾焚烧的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炉膛内的垃圾给料装置及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保证炉膛内烟气温度在950到1050度之间,确保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产生的烟气均经过净化处理设备处置,排放标准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实现100%达标排放。”技术负责人张春浩介绍时说。

    据了解,为有效控制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霸州市推动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投资6.2亿元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该项目投运后年焚烧垃圾量为43.8万吨,年发电量1.64亿度,每年可向电网供电1.378亿度。经过折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55万吨。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不仅限于霸州。据介绍,今年,河北省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加快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关停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并科学完成治理,严防污染地下水,全面构建“工艺先进、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体系,推动全省生活垃圾处理从“填埋”到“绿色焚烧”的变革。

    “通过指挥调度中心高频次视频调度、第三方专家不间断现场指导、工作专班现场反复调研督促等措施,督促在建的垃圾焚烧项目高效组织施工、加快建设。”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副处长范亚宁介绍,河北将17座设施及其配套企业列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在落实施工现场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的前提下,确保环保、安全措施到位,项目合理施工。

    今年,河北省各地助推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加快电力输出线路、中水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尽早对接电力等有关部门,加快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确保设施建成后,及时投入生产运营。

    在科学治理生活垃圾填埋方面,今年河北各地将加快组织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场一策”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完成对填埋场地下水、地表水、渗滤液和沼气处理等现状的实地勘探和专家论证,加快启动封场,完成场区覆盖、雨污分流、渗滤液处理等治理任务。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监督管理,按照要求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到位。

    “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69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全省焚烧总处理能力达到6.75万吨/日,日焚烧处理率达到90%,位居全国前列。”范亚宁表示,今年,河北省将建成17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同步关停剩余的22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同时,完成全省12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严防污染地下水。

    2022-03-14
  • 积极推进“三农”法治建设

    2021年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推进“三农”领域法治建设。立法工作的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


    一是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实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经过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的艰辛努力,我们于2020年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仍比较突出。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党中央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作为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牵头起草单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通过实施。2021年4月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帮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推进脱贫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为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地区进一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并且提出相关制度建设要求。下一步要认真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二是围绕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紧起草黑土地保护法。黑土地的土壤性状好、肥力高,粮食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不大,但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4,调出粮食约占全国的1/3,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长期以来的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侵害,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同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将黑土地保护提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

    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到黑土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积极研究论证,建议制定黑土地保护法,并于2021年4月抓紧开展起草工作,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意见,深入东北黑土区开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地方人大、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研究,反复修改,形成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并于当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受到普遍好评。黑土地保护法是一项“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实现了代表当年提出议案、当年研究论证、当年完成起草并提请审议。

    三是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及时开展种子法修改工作。建立健全激励和保护原始创新的种业法律制度,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我国农作物育种的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不够,导致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套牌、修饰性品种多,低水平重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精神,全国人大农业农村委研究提出,抓紧修改种子法,重点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鼓励育种创新。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育种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提出了种子法修正草案,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范围,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以激励原始创新,完善植物新品种侵权赔偿制度。修正案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实现了当年起草、当年提请审议、当年通过。

    2022-02-21
  • 江西兴国:初春田园美如画

    初春时节,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田间金灿灿的油菜花陆续绽放,美不胜收。黄绿相间的田园、连片的蔬菜大棚和错落有致的民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图。近年来,兴国县因地制宜,发展油菜种植和乡村旅游观光,把美丽田园转化为美丽经济,实现生态和经济双丰收。(胡建强通讯员陈鹏)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田园景色。新华网发陈鹏摄



    田间金灿灿的油菜花陆续绽放,美不胜收。新华网发陈鹏摄



    田间金灿灿的油菜花陆续绽放,美不胜收。新华网发陈鹏摄



    黄绿相间的田园、连片的蔬菜大棚和错落有致的民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图。新华网发陈鹏摄

    2022-02-18
  • 十八洞村:办“村晚” 赏年画 过大年

    春节前夕,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笼罩在雾气中的寨子,透出阵阵腊肉香,年味正浓。“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就在这浓浓的年味里拉开帷幕。


    在梨子寨感恩坪广场上,“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暖暖的十八洞”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十八洞村分会场暨“赏年画过大年”湘西农民年画展览惠民活动正在举办,十八洞村的妇女们戴上银饰,身着盛装,好不热闹。

    丰收的锣鼓敲起来,迎宾的鼓点响起来,十八洞“村晚”在《苗鼓神韵》中拉开帷幕。百面苗族迎宾鼓齐敲,鼓声震天,敲出了苗家人对虎年新春的美好祝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场热情洋溢,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节目《我们的梦想》讲述十八洞村第一个大学生和长沙文化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现场诉说自己梦想的故事。《苗家边边场》突出苗家传统习俗,表现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景。《乡里直播火火火》通过十八洞网红施林娇的现场直播介绍十八洞农特产品,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历程,活动现场掌声连连。

    十八洞“村晚”活动当天,在梨子寨精准坪还举办了赏年画过大年活动。湘西踏虎凿花、苗绣、苗画等非遗年画作品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记者看到,这些非遗作品中有不少展现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以来的巨大变化,年画中修葺一新的村落、村寨孩子的笑脸,记录下村民们的新生活。

    “这个年画我很喜欢,描绘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十八洞村村民石拔哑捧着年画讲。“年画真漂亮,我不仅要把它挂起来,还想把它绣出来做成苗绣产品。”村民石顺莲收到年画后高兴地说。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至2021年的约2万元,目前已因地制宜形成了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五大产业体系。“新年新气象,我们要进一步把十八洞村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像年画里描绘的一样。”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

    2022-02-10

  • 首 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