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安顺:宜居乡村“梳新妆”

    今年以来,贵州省安顺市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围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重点,聚焦乡村“脏、乱、差”人居环境问题,全面开展宜居乡村创建行动。


    日前,记者在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走访时看到,宽阔平坦的村道,干净整洁的院落,彬彬有礼的村民,在山水辉映间显得格外动人,这里的一座座小山村,纷纷打开了“一键美颜”功能,颜值、气质大幅提升。


    环境改善城里人来乡下散步


    短短几个月时间,普定县化处镇的乡村变了样。房前花园,屋后菜园,垃圾归箱,污水入管……“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化处镇化新村村民罗传英家门前的花坛里,三角梅、兰花竞相开放。一旁的菜园里,辣椒、茄子、豌豆、生姜等各色蔬菜应有尽有。对于年过花甲的罗传英来说,收拾菜园、管护花草,成了老年生活的“重头戏”,“每天都要看一下我这些花,给它们浇浇水、修修枝,看到花开了,我就特别开心。”


    更让罗传英开心的是,村里一条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通过这次宜居乡村创建,也翻修一新。5米宽的大路打她家门前过,进进出出方便了不少。





    9月2日拍摄的化处镇焦家村民居。新华网卢志佳摄


    每天吃了晚饭,罗传英都要在“新路”上休闲散步,“最近遇到不少镇上的人,吃了晚饭也到我们这里来散步。”罗传英说道。


    化处镇焦家村的变化更大。


    得益于安顺市支持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焦家村建设了一座污水生态治理系统,通过“调解预处理+人工湿地”的生态治理工艺以及污水管网的建设,过去村里污水横流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我们这里以前没有建污水管网,村民居住也比较分散,村民的生活用水很多都直接排到路上,特别影响环境,现在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路面都是清清爽爽的。”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说。





    9月2日拍摄的化处镇焦家村污水处理设施。新华网卢志佳摄


    另外,焦家村的环境提升还得到了广州市花都区的资金支持。花都区投入400余万元,为焦家村进行了村居外立面改造,建设了垃圾转运站和新时代农培中心。如今,放眼望去,一栋栋粉墙黛瓦的民房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清爽整洁。


    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只见窗明几净,墙面清爽,客厅、厨房、卫生间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张振刚说,通过群众大会、院坝会、入户广播等形式的宣传,不少村民意识上发生了从“要我干净”到“我要干净”的明显转变,村民们都彼此效仿,争创“宜居乡村示范户”。


    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化处镇还在全镇范围内清理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拆除私搭乱建。规范镇区沿街商铺及农贸市场摆摊设点,修复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公共地段绿化。经过集中整治,化处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宜居乡村面貌不断显现。


    共建共享“大手小手”一起干


    基础设施是硬件,意识培养是软件。改善人居环境,化处镇还注重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


    化处镇按照镇级主导、村级主力、群众共建的工作思路,通过打造“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村级治理主力军,大力推动宜居乡村建设。


    化新村组织党员、退役军人、村民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维护、矛盾纠纷调解、政策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一上午,我们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都会自发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有时间的村民也会一起参与。”化新村党支部书记胡波介绍,志愿服务队和环卫工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环卫工主要负责主干道的路面卫生,志愿服务队则主攻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


    目前,化处镇成立了20支志愿服务队,每周发动干部群众清扫路面边沟、清理杂草广告、清除垃圾废品等,对镇域内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进行集中清理拆除等。


    创建宜居乡村,规范村民行为,村规民约也发挥了不小作用。比如焦家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助推移风易俗新变化。


    张振刚介绍,“红白理事会”通过开村民大会的方式,约定了村民操办婚丧嫁娶的办理标准、宴请人数、操办流程等,引导群众树立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的理念。





    9月2日,化处镇焦家村一位村民在家中洗碗。新华网卢志佳摄


    “比如说办丧事,以前一般都要摆十几二十桌,每桌15个菜左右,现在我们提倡减少桌数,每桌6大碗菜,减少浪费,减轻部分群众家庭负担,村民们也都很支持。”张振刚说。


    此外,化处镇还在全镇中小学发起“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孩子们带动家庭成员提高环境整治意识。


    “我们还把村委会提供的花卉种子发放给孩子们,他们回家种在房前屋后,然后和家里的老人一起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焦家小学老师褚永琴告诉记者。


    “通过宜居乡村创建,我们逐渐把文明、生态的理念渗透到村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这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说。


    村美民富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


    村美促业兴,业兴助民富。


    通过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化处镇的一些乡村正努力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7月26日航拍的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的千亩荷塘。新华网卢志佳摄


    化处镇水井村背靠朵贝山,磨香河穿村而过,窄口水库坐落于此,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沛、水源充足。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水井村村支“两委”确立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普定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水井村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借助政府助力贫困村发展的政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莲藕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千亩荷田”。


    驱车行驶在“千亩荷田”的观光道上,浓浓的绿意在两边飞驰,大大小小的各色荷花美不胜收,荷塘四周,一排排青灰色的房屋排列整齐,俨然一派山里江南的模样。


    水井村老支书董开明介绍,鲜藕及藕粉等农产品可以为村民带来直接收益,通过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组织举办“荷花节”等举措,“井”上添花的水井村吸引来大量游客,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贵州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千亩盛开的荷花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赏花(7月26日摄)。新华网卢志佳摄


    “吸引游客来首先就得有良好的环境,现在我们的旅游产业有了起色,大家都更自觉地爱护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了。”村里藕御坊农家乐的经营户吴海和告诉记者,荷花盛开的时候,他的农家乐曾接待过100多名游客,3个月下来,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余万元。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2016年以来,水井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4800多元增长到1万余元。


    一个个村庄的美丽蝶变,伴随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兴起,化处镇推动高效产业与宜居乡村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1-10-08
  • 贵州遵义:辣椒丰收生产忙

    9月26日,工人在遵义市新蒲新区辣椒城内忙碌。


    目前正值辣椒收获的季节,在位于贵州遵义新蒲新区的中国辣椒城内,工人们忙着分拣、加工、转运辣椒,一派红火景象。

    2021-10-08
  • 贵州榕江: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游

    这是10月6日拍摄的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的苗寨与民宿(无人机照片)。


    国庆长假期间,众多游客来到位于月亮山深处的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加宜苗寨,体验精品民宿,亲近自然。

    2021-10-08
  • 航拍贵州安顺旧州古镇 感受小镇“旧时光”

    图为10月6日航拍的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一景。


    旧州古镇位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朝时,这里是“安顺州”州府所在地,明朝时因州府迁往安顺城,曾经的旧址便被人们称为“旧州”。


    石头街道、石头盖瓦、石头房墙……有着历史积淀的屯堡建筑静静讲述着旧州数百年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旧州古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文化潜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寻觅旧时光,品味慢生活。






    图为10月6日航拍的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一景。






    图为10月6日航拍的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一景。

    2021-10-08
  • 今年辽宁省将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500公里

    今年我省将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500公里


    明年底前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100%通硬化路


    近日,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王家崴子村1.6公里的村路“王排线”正在进行最后的路面摊铺扫尾作业。修路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不断查看。这条路虽然不长,却是该村龙道沟景区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强化农村公路修建与自然景观、产业发展融合,除了“王排线”,本溪县还重点打造了精品旅游路线10条,对27个美丽乡村的示范公路进行综合整治,着力推进“公路+旅游+产业”,农村的路越来越好、越走越宽。


    全面提升“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是我省建设交通强省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我省安排省以上资金24.9亿元,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6500公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纳入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省十件民生实事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


    年初,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县区编制了年度建设改造工程计划,并同步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细化落实了具体工程项目。据此,按月制定主要任务和节点目标,科学排定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






    强化责任落实。全省各地区交通部门全面实施项目管理员制度,所有项目都落实到单位、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每月开展一次工程进展情况实地督导,通过约谈、下发提醒函等方式督促工作缓慢地区加快推进工作开展。


    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之要,我省常态化开展工程质量复验,对2020年已完工工程,以“长度、宽度、厚度、强度”为主要检测指标展开复检。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抽检路面工程775.7公里、桥梁工程4379.2延长米,共检测各项质量指标15775点,合格率为97%。


    眼下,我省已提早编制2022年计划草案,明确提出2022年年底前,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100%通硬化路,基本消灭农村公路存量危桥。

    2021-10-07
  • 秋收时节,莜麦地里麦浪滚滚

    麦浪翻涌,农田染上了金黄色,三晋大地迎来丰收季。近日,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马营海村,农民用现代化农机收割莜麦。放眼望去,田野里,一幅秋收画卷尽收眼底。(秦瑜)





    现代化农机收割进行中。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俯瞰丰收之景。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麦浪翻涌,农田染上了金黄色。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农机在田间作业。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隆隆的机器声,为大地奏响了一曲秋收之歌。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放眼望去,田野里,一幅秋收画卷尽收眼底。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收割好的莜麦。新华网发(曹建国摄)

    2021-10-06
  • 花馍 走进乡村 感受小康 | 河北邢台任泽区李银花:巧手蒸出小康味道

    33岁的李银花这两年干劲儿十足,虽然整日与面粉为伍,但脸上全是幸福。






    “这不赶上国庆了嘛,我专门做了几款国庆主题的花馍来祝福祖国。”走进李银花的工作间,阵阵麦香扑鼻而来,一款国庆主题的生日蛋糕花馍映入笔者眼帘。


    用李银花自己的话说,她做花馍,既是对乡愁的安放,也是对新生活的信心。


    李银花原是山东菏泽人,从小就喜欢看奶奶和母亲做花馍,2010年嫁到邢台市任泽区辛店镇双蓬头村。李银花说,虽是“远嫁”,但生活甜蜜蜜。


    双蓬头村是邢台市最大的行政村,这里过去以大秋大麦种植为主。固守传统思路发展,百姓收入有限,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小康的路,是充满希望的路。


    双蓬头村党支部书记孟晓光说,为盘活村里剩余劳动力,在政府支持下,村里办起了老粗布加工厂,产品远销北京、湖南、四川等地,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纷纷前来做工。为给家里增添一份收入,李银花也成了一名“织女”。


    有了固定收入,日子也过得尚可。然而,李银花一直都盼着独立创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3年前,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一条蒸馍的视频,开启了李银花的花馍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李银花前往邯郸学徒。“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配面、捏形、装饰、发酵、蒸制等,都精益求精。”学成归来后,李银花反复练习和研究,磨炼手艺,送给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花馍,得到一致好评。


    小康的路,是洋溢着幸福的路。


    “颜色都是蔬菜汁调的,健康又营养,后来我发在网上之后有很多人问我,找我订购。”李银花说,经过一年摸索,现在,她制作的花馍造型逐渐增多,广泛用于喜宴、寿宴、百日宴等多种场合,客户越来越多。


    揉、搓、捻、擀、剪、切、扎、卷……只见一块普通的面团,经过李银花的一系列熟练操作,披上彩色外衣后,转身成了造型独特吸引人的花式馒头。


    “以前打工每个月挣2000块钱,现在自己做花馍每个月收入1万多元,这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呀,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攒劲儿!”说起家里的变化,李银花乐得合不拢嘴。


    如今,李银花收了两个学徒,一来希望扩大自己的花馍事业,二来将这份传统的致富手艺传给更多的人。

    2021-10-04
  • “蚝”情绘就美丽乡村活力画卷




    ■近年,汕尾市城区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依托红草镇万亩蚝田产业打造起全长7.8公里的“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马宫街道长沙村及红草镇新村村、红草社区、晨洲村等4个行政村。



    ■走进新村,二层楼房样式的村标立于村子小公园边上。



    ■新村进一步提升整体村貌,农房风貌焕然一新。



    ■晨洲村把原来的教学楼打造成集党群服务中心、蚝文化展示厅、电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场所。



    ■汕尾市城区农办常务副主任林悦钊到新村走访调研。

    汕尾市城区以蚝为媒惠农兴村,打造起7.8公里“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

    “我们这儿主要以养殖生蚝、虾蟹等海产品为生,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新村村支书杨位骞看着眼前300多亩的水产养殖区域悠悠说道。包括新村村在内,位于长沙湾南畔的村庄多以水产养殖为主,属汕尾市生蚝主产区,“晨洲蚝”便出于此水域。

    近年,汕尾市城区结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依托红草镇万亩蚝田产业打造起全长7.8公里的“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马宫街道长沙村及红草镇新村村、红草社区、晨洲村等4个行政村。沿途行进,平坦明亮的四好农村路“一往无前”,道路两旁的青瓦白墙错落交替,在蓝天白云下分外娴静,悠然秀丽的乡村新颜可见一斑。

    新村村:红色侨乡展新貌,乡村旅游初布局

    二层楼房样式的村标立于村子的小公园边上,白墙灰瓦的搭配与村屋呼应,两边墙上的“红草新村欢迎您”大红字格外醒目,镌刻着《何香凝、柳亚子避居新村纪略》的石碑,彰显了这里的红色过往。

    面向长沙湾、居于红草镇西南部的新村素有“侨乡”之称,据说1949年之前,便有新村籍港商在香港经商,如今新村有5000多名港澳同胞,人数是现户籍人口的4倍多、常住人口的8倍左右。而其红色底韵则更为悠远。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土地革命和大革命时期,新村就涌现了许多革命先辈。被南澳渔民称为“楚司令”的杨小岳便是新村人,其中学毕业后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后在村里组织带领村民进行斗争,还三次参加海陆丰武装起义。在他的影响下,新村全村有30多人参加革命,杨捷江等7人壮烈牺牲,是出名的红色革命村庄。

    抗日战争时期,新村籍在港人士利用“有兴”“成兴”等商号“归乡运动”作掩护,参与营救和护送何香凝、柳亚子及其家属,将他们安全转移至新村避居,其红色底蕴愈加浓厚。而今,红色文化在新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0至2018年间被省评定为革命遗址的杨小岳旧居、杨捷江烈士墓旧居遗址、何香凝避居处遗址和柳亚子避居处遗址在新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杨位骞介绍,村里正在谋划开发利用好这宝贵的红色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2020年,被列入“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新村村开始动工建设,在原来“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村貌:对保留较完好的传统民居“修旧如旧”,统一打造外立面;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杂草,美化绿化村道巷道;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完善保洁管理……杨位骞说,村子变得更整洁优美了,农房风貌更是焕然一新。

    梳式布局的灰白民居错落而置,垂柳、紫薇、不知名的花草点缀庭前屋后,一池碧波环村而过,小桥流水人家跃然眼前。“原本饲养鸡鸭等禽畜的地方也修整成村前广场,柴草乱推、垃圾乱倒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广场上,杨位骞说,村里党员和群众还主动让地,共同修建起11间商铺,以物业租赁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他说,村里还计划利用好200亩水田打造美丽田园项目,结合海产品养殖主业,把“山海”元素融合在一起,依托红色文化“以点带面”串联起新村村的特色,走出适宜的文旅发展道路。“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觉得信心很足。”杨位骞说。

    晨洲村:蚝肥味美声名扬,纵深发展富民村

    同样在谋划发展乡村文旅的还有位于红草镇西北部的晨洲村,不同于新村村的“以红兴旅”,晨洲村专注生蚝产业,“以蚝兴村”,打造和展示独特的蚝乡风情。

    长沙湾南畔的晨洲村地处咸淡水交界处,坐拥天然海水资源,是最适合生蚝生长的一片水域。晨洲村村民也世代以养蚝为生,迄今已有300余年。漫步晨洲村内,能见到民居墙壁上或是养蚝捕蚝、或是开蚝烹蚝的壁画,仔细留意,还会发现蚝壳墙、蚝壳道。

    红草镇综治办驻晨洲村工作组组长张嘉炫说,晨洲村近几年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自2018年开展新农村建设起,晨洲村不仅完成了农房外立面改造,原本的泥土路也逐渐被沥青路覆盖,环岛精品旅游路也建设起来,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等一一落地。此外,晨洲村还将原已废弃的村小学活化利用,把原来的教学楼打造成集党群服务中心、蚝文化展示厅、电商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场所,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

    这是晨洲村“生态立村”的体现。环村路上,可见万亩蚝埕与无垠蓝天交相辉映,1.8万亩的蚝田是晨洲村的发展之本,而要保证生蚝品质,生态先行是关键。晨洲村结合“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完成生活居住区、万亩蚝田和湿地观光三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同时,建设了鹭家蚝门、蚝情文化广场等景观点,正着力打造出“广东第一蚝”的“观赏花园”。

    张嘉炫提到,近两年,品质俱佳的晨洲蚝打出了自己的名声,“2018年起每年以10元/斤的价格增长”,2020年,晨洲蚝卖出85元/斤的价钱。仅去年,晨洲村蚝产值4.6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2万元,18户43名原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晨洲村也被评为“广东特色产业名村”。

    丰产增收的背后凝聚着晨洲村人的勤劳智慧。早前,晨洲村便以党建做抓手,推动村里将原来养鱼、养虾、养蟹的1200亩基地打造为晨洲蚝养殖大基地,同时整合村里规模比较大的12家蚝产品作坊成立广东省晨洲蚝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股民”发展养殖产业。如今,晨洲蚝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商品化处理中心、产业拓展保障中心、晨洲村电商服务中心等平台已在村里落成,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张嘉炫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提升品质、统一生产标准,并打造好品牌、拓展北方市场。同时,晨洲村也将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好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晨洲村,“不仅是品蚝,更希望他们留下来、住下来感受蚝乡风情。”

    目前,“蚝情万丈”示范带已建成包括蚝文化展示馆、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在内共22个节点项目,沿线建设14家农家乐、133处“四小园”等,4个行政村均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2020年,示范带沿线村集体平均收入172.56万元、同比增长3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同比增长13.2%。

    2021-09-30
  • 农行江西赣州分行:助力产业兴旺 耕耘美丽乡村

    央广网赣州9月30日消息(记者王一凡通讯员梁亿)九月的赣南,山青水绿,瓜果飘香,目之所及一派丰收景象。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农行江西赣州分行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为特色农业产业挖渠注水,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徐徐拉开。

    “光皮树”变“摇钱树”

    驱车驶入于都县宽田乡,道路周边、小溪两旁都能见到一种枝干挺拔、表皮斑驳的梾木果树。这种梾木果树已经成了陈健民和宽田乡村民们的“摇钱树”。

    于都县是全省乃至全国光皮树资源最多、天然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据于都县志记载,“在于都县宽田乡,老百姓有200多年食用梾木油的历史,梾木油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宽田乡又被誉为“梾木果之乡”,是国内梾木果野生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今年我种了两亩梾木果树,预计可以赚到2万多元,公司到时候会来收果子。有了这个老板来这里开发很好,对我们帮助很大,你看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种梾木果树。”说到这些,村民何久香难掩感激之情。

    村民何久香口中的公司就是于都中和光皮树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流转了4万亩林地用于梾木果种植示范工程,目前已种植1.45万亩,带动宽田乡十几个村的村民种植梾木果树,平均每户增收1.5万元,园区长期雇用30多名村民进行劳作,一年发放工资100多万。

    带动村民们致富,还要感谢从外地来的陈健民。

    2011年,来自南京的陈健民奔着打造“东方橄榄油”的目标来到了于都,投入八千万,创办了于都中和光皮树开发有限公司,陈健民担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一职。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梾木果树苗的培育到梾木果树的种植、梾木果食用油提炼、食用油深加工工艺,完成了全产业链的研究。但此时却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

    “我的思想观念还是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先是研究出技术来,然后是包地、种地、建厂房、建生产线。按照一套正规的流程走下来,我发现钱都花得差不多了。产品都出来了,销售却刚刚起步。那时是我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帮一把,可能企业就倒下去了。”回忆起2020年底时的资金困难,陈建民不禁擦了擦汗。

    “没想到这时,农行主动来找我,农行客户经理说现在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和与乡村振兴相关联的企业有相应的政策,来我们园区调查后,不到两个月300万的贷款就审批下来了,真是雪中送炭啊。今年,农行又给了我1000万的授信。”



    在农行的扶持下,目前该企业已经扭亏为盈。随着人工种植梾木果树结果的增加及关联产品开发的成功,该企业预计5年内可以实现“产值过亿、利润过千万、市值10亿元、科创板上市”的目标。

    “以前别个地方的女孩子都不愿嫁到我们这,说我们这里的油不好吃,又苦又涩。这个公司来了之后,改进了加工技术,油的口感非常好了。以前这果子被鸟吃得多,现在人吃得多,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光皮树,不仅是景观树,更是摇钱树。”村民曾水生如是说。

    “我们于都农行今年扶持了6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了3600多万企业贷款,在带动小微企业的同时深耕乡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进行整村推进。就像宽田乡的梾木果项目,因为农户看到这个效益好,目前周边已有300多户农户来我行申请资金扩大梾木果树生产,目前预计这块的需求有1000多万。”农行于都县支行副行长李晓文介绍说。

    “稻花鱼”成“致富鱼”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盘旋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抵达了石城县高田镇的岩岭村。

    走在田间地头,往来的村民一手扛着锄头一手拎着箩筐热情地和曹逸峰打招呼。

    “你们都认识曹行长呀?”

    “三天两头来下乡的人怎么会不认识,还多亏了农行给我们村出钱、出主意,让我们村产业发展起来了,人气也更旺了。”岩岭村村民何英隆抓起一条稻花鱼笑着说道。

    时至中秋,稻花鱼都铆足了劲生长,村民何英隆是养殖稻花鱼的能手,这两三年来,他加入合作社养殖了10多亩稻花鱼,稻花鱼的走俏,也让他尝到致富的甜头。

    “以前我们这里的村民也养稻花鱼,但基本是单打独斗,规模比较小。自从农行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我们村成立种养合作社后,我们村开始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稻花鱼。”村支书何平洋溢着笑脸说道,“稻花鱼和贡米的产量翻了好几番,平均每户农户卖贡米和稻花鱼每年能增收5万左右,还不包括劳动工资和分红,去年我们合作社一年就发了20多万劳务工资。”

    “我们挂点的岩岭村能够蒸蒸日上,正是我们合力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职责所在。”农行石城县支行副行长曹逸峰说道。



    为了扩大岩岭村特色产业的影响力,2019年岩岭村举办了第一届稻花鱼丰收节,游客争相购买贡米、稻花鱼,丰收节的效果再次让岩岭村的稻花鱼走出山村,走向城市。“来了这么多人,热闹啊、开心啊,人气有了,效益就有了,干劲更大了。”村民们觉得农行实实在在的帮助,让这个偏远落后的小村,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农行前前后后110万元的捐赠,岩岭村扎实推进土地整理、村庄亮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如今的岩岭村正走在扮靓美丽乡村的道路上。

    “现在我们村经常有附近的城里人来度假呢。”正在门前翻晒着熏鱼干的村民何英善说。

    一业带动百业旺,乡村振兴绘新景。稻花鱼的美味,留得住乡愁的老家,纯朴善良的村民,让一波波游客纷至沓来,也给这个小小村庄带来了休闲旅游的红利,成为了当地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

    据了解,农行赣州分行还将一如既往扎根三农,服务城乡,用心、用情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前进道路上贡献农行力量,耕耘美丽中国。

    2021-09-30
  • 方山:以花为媒 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走进乡村看小康》

    今年以来,方山县积翠镇刘家庄村结合当前热门的假日经济,依托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优势,发展以“山圣花香”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全方位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千方百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方山县积翠镇刘家庄村的“山圣花香”主题花园,各类花草竞相开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花园里还配以各式风车、长廊等,一步一景、各有特色,成为市民和游客拍照打卡的胜地。

    游客:来了以后确实感觉不虚此行,这儿的花都特别的好看,红的呀,黄的,白的。然后我们也拍了许多照片发朋友圈,就感觉这样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

    游客的增多也进一步带动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纯天然、无公害、绿色农特产品热销,也进一步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方山县积翠镇刘家庄村菜农梁永平:每天卖瓜、卖豆角,最少能卖到七至八百元,最多的时候能卖到(一)千五到两千元。

    方山县积翠镇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光明:下一步,我们将在扩大花主题的同时,新增玩沙,水上乐园,垂钓,烧烤,农家乐等娱乐项目,让游客来了之后玩得更尽兴,把乡村旅游真正打造成刘家庄的富民产业,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甜头。(记者白鹏伟郝鹏飞郭莹)

    2021-09-30
  • 市领导到羊楼司镇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

    9月28日上午,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吴天星到羊楼司镇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



    在羊楼司镇和平村,吴天星实地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现场指导。他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群众的共同期待,要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要充分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好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动员村民共建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环境。



    此行,吴天星还前往新屋村就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开展座谈交流,走访慰问部分防贫监测户,精准掌握他们的家庭劳动力与经济收入等情况。

    2021-09-30
  • 八桂大地乡村振兴正当时

    【原标题】八桂大地乡村振兴正当时


    把农民增收产业做得更实更强;让乡村道路更顺畅、饮水更安全;使公共服务更加惠民……


    “十四五”开局之年,八桂儿女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积极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中。


    金秋9月,丰收在望。记者在享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美誉的崇左市江州区看到,一排排甘蔗迎风摇曳,万亩连片蔗海欢腾。


    “村里1.5万亩‘双高’基地,去年平均亩产达8吨,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江州区逐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进一告诉记者。


    同样一片地,亩产从原来的4吨到8吨,增量从何而来?何进一指着田间的滴灌设施说:“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药,规模经营既降本又增效。”


    据测算,江州区60万亩“双高”基地人工成本每亩减少250元,甘蔗平均亩产超6吨,较之前增2吨,蔗农每年比之前增收1亿多元。


    制糖企业反哺农业和蔗农。今年以来,该区4家制糖企业斥资3.5亿元,加大对甘蔗生产这个“第一车间”的投入力度;江州区出台了对甘蔗“双高”基地项目一系列扶持政策,蔗农普遍受益。


    “总体来说,全区糖业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说,目前全区甘蔗种植面积在1100万亩以上,把糖业这个广西传统优势产业维护好、发展好对农民“稳收入”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今年以来,我区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的力度相当大。”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全面乡村振兴开好局,我区频频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投入真金白银——


    年初,自治区出台《广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计划实施项目1.1万个以上,总投资约7480亿元,聚焦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大板块,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资源。


    同时,在中央批准确定都安等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治县、市)的基础上,我区也确定了隆安等2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治县、市、区),以及宁明等4个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参照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的县(市)。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出台举措:明确安排补助资金70亿元,支持今年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大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已经下达2021年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3亿多元,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其中,有7.21亿元用于支持1441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有效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年我区仍然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强化脱贫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资金保障能力。”记者从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到,2021—2023年,我区在54个脱贫县开展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其中国定脱贫县可按规定整合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区定脱贫县可按规定整合自治区、市、县三级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2024—2025年,整合试点政策实施范围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脱贫县可以按规定将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道路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等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现在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实惠农民看得见。”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村民黄万勇感慨地说。记者从该县卫健局获悉,随着医疗服务重心下沉10个乡村,如今每个村都建起了标准卫生室,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等一应俱全,全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网络,村医手上掌握患者信息并能及时处置。


    日前,自治区7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5年过渡期内医疗保障政策,确保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


    脱贫攻坚收官,八桂儿女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束缚,与全国人民一起梦圆小康。新征程开启,广西又乘势而上,健步走上全面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记者韦继川)

    2021-09-29

  • 首 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