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万工程” 美丽乡村

    2003年,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加速推进了农村现代化,成为习近平“三农”思想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来源。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这是一幅最美好的家园图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安吉余村考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浙江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要求和丰富实践,为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谋划“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生动案例。






    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






    桐庐县环溪村全面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态河道改造”“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综合服务配套“”富民产业发展”等六大工程,最终蝶变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最美村庄”。





    在全国率先实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安徽段和下游千岛湖水质同步改善。图为建德市新安江。





    钱塘江源头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图为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





    节能空中电站、无动力娱乐设施、污水循环利用⋯⋯走在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能感受到这个美丽乡村被“植入”的“净零碳”理念。图为位于新建村的南洞艺谷。





    从“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到“农家乐、瓜果香、民宿忙,游人如织进下姜”,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2021-07-02
  • 珠海金湾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打造大湾区美丽乡村

    夏季的珠海金湾,天蓝水清,瓜果飘香。星罗密布的岭南水乡特色村落,绘成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

    金湾,2020年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北排河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评估资料审核;出产黄立鱼、桂虾,荣膺“中国黄立鱼之乡”“中国桂虾之乡”称号,“金湾黄立鱼”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记产品;红旗镇三板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一项项荣耀背后,折射出当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金湾区坚持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成绩斐然。在金湾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化运作后,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也将注入全新活力。



    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木头冲村迎来了众多游客

    种养并进优化产业结构

    不久前,“金湾黄立鱼”已完成全部评定与公示流程,正式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金湾区第一个、珠海市第二个获此荣誉的珠海名特产品。

    赫赫有名的美食家蔡澜曾说:全世界最好吃的鱼叫黄立鱼,学名“黄鳍鲷”。目前,金湾区已成为我国黄立鱼主产区,据统计,2019年金湾黄立鱼总产量3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35%-40%。

    金湾区黄立鱼养殖技术与产业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早在2019年,金湾区已荣获“中国黄立鱼之乡”的称号。金湾区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被推选为2020年金湾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产业园将聚集生产要素,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建成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农旅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全产业链。

    “一体化运作后,让金湾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优势互补。”金湾区农业农村水务局副局长杨镇科介绍,从前的黄立鱼养殖,主要集中在金湾的红旗镇等区域,而随着一体化运作,黄立鱼养殖也可随之进入平沙等镇,将改变从前该区域以种植为主,以养殖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种养并进,这一辐射带动正积极影响辖区乡镇。

    据介绍,金湾已出台《珠海市金湾区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使用方案》《黄立鱼现代产业园实施主体及项目建设清单》等制度性文件,有序推进产业园6个方面20个子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全部完成投入使用的项目11个、根据季节性开展工作的项目5个、在建项目2个,待建项目2个。“随着高栏港经济区的加入,金湾区黄立鱼养殖规模未来或将突破3万亩,将成为全省的连片标准化养殖基地之一。”杨镇科说道。

    金湾区种植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据悉,高栏港经济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产业园总面积已经达到1.8万亩,以“一园、两路,多基地”的区域布局,形成“一园引领驱动、打造两条农业休闲观光采摘路线,多基地示范、整体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目前,该园区入驻农业企业40多家,产业园范围内现有农民3500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户纳入产业经营中,为种植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计算,产业园总产值为3.19亿元,预计2022年总产值超7.4亿元。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促进产业融合富民兴村。”杨镇科表示,金湾区将通过“种养并进”的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链条纵深拓展。



    “金湾黄立鱼”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生态宜居乡村变“网红”

    在“五一”长假和端午假期里,金湾的几条村落吸引到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生活在木头冲村多年的曾阿婆就表示:“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这条远离市中心的小乡村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来游玩。”

    2019年,市、区、镇共投入了约4000万元资金开展木头冲村的村前广场建设、房屋外立面改造、巷道庭院改造、三线下地、驿站公厕、环村道路、停车场等项目,让村居环境焕然一新。随后,木头冲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的鹤道花海示范段并于今年元旦正式开园,首个春节假期已吸引了约20万人参观游玩。

    “以前我们村只有一个简陋的便利店,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在我们村推进后,村里一年间不仅增加了6家便利店,还有民宿、咖啡厅等现代化服务设施。”木头冲村村主任曾朝亮告诉笔者,乡村振兴让村民看到了新的机遇。例如村民何美好就舍弃了自己在镇里的银行工作,回到家门口开起了奶茶店,收入高峰时将近每天有3000元的盈利。“木头冲村集体收入从近20万元增至50万元,增加了一倍多。”

    木头冲村是金湾精雕细琢精美农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湾区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18-2020年区级财政共投入乡村振兴资金约4亿元,纵深推进“五大美丽”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乡村风貌发生巨大变化。

    其中,金湾重点打造三板村等一批样板示范村,以点带面提升全域人居环境,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四小园”等建设创造美丽家园;金湾投入1500万元,全面改善农田看护房基础设施条件,以三板村为试点,分3批改造提升看护房176间创造美丽田园;截至2020年底,金湾已完成三灶湾海堤、二号主排河、红旗河3条共17.2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创造美丽廊道;全区农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100%,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创造美丽河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进厂房、围墙外立面风貌管控创造美丽园区。

    乡风文明生活提质提档

    “我现在有435积分,可以兑换一瓶洗衣液了!”日前,沙脊村村民梁坤炳来到了位于村里的垃圾分类宣教室,用自己家庭每天垃圾分类累积的积分兑换奖励礼品,据悉这已是他第二次兑换礼品了,上一次兑换了一袋大米。“没想到还可以‘变废为宝’,做好垃圾分类已变成了全家人的习惯。”

    沙脊村是金湾打造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去年7月,全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每家每户都有专门的垃圾收集容器,7个保洁员每天两个时段上门收集,村道十分整洁。沙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荣沛说:“通过前期的上门入户宣讲,以及对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村民以积分奖励,激发出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大部分村民都培养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笔者了解到,金湾区在2020年投入1200多万元,制定《金湾区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方案》,建立“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全面消灭镇级填埋场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乡村均配备保洁员、建设垃圾压缩站,实现“一村一收集点”“一镇一中转站”标准,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

    金湾农村垃圾分类从无到有。沙脊村、三板村已配套9个垃圾房并打造2个垃圾分类宣教室;木头冲村则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平沙镇探索智能垃圾分类模式,引进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新建环保垃圾屋39座;以平塘社区、大虎社区为试点实施的“三定一督导”垃圾分类治理体系,获得了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南水镇投入约30万元在荷包新村小区引入垃圾分类“互联网+”模式,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系统设施建设。

    除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金湾还进行了厕所革命、农村污水处理、集中供水、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等工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措施改变了金湾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面貌,让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2021-07-01
  • 古都“蝶变”——“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观察

    南京,六朝古都。近年来,南京以治污攻坚改善城市环境,以改造更新焕发城市活力,以丰富文化提升城市内涵,探索一条“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路径。

    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阅江楼上看碧空天堑、玄武湖公园赏映日荷花、鱼嘴湿地公园观江豚嬉戏……在南京,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城市更有魅力。

    2018年以来,南京市各区及江北新区“一把手”每年年初向市委签订环境保护“军令状”,建立部门联动的“大环保”机制,坚持把治污攻坚推进到底。

    2020年,南京市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环境空气优良率83.1%;完成31项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国考省考断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以上……“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南京一步步变为现实。

    2021年,南京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特别是在碳减排、长江大保护、蓝天碧水保卫战等方面将强力推进,力争让南京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城市更新焕发新活力

    徜徉长江路,细心的行人会发现人行道上多了一条蜿蜒的带状金属地标。每到一处文物古迹或景点,地标上便有对应的形象加以提示。这是南京市玄武区打造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带来的新改变。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长江路总长不到2公里,却集聚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可谓“三步一胜景,五步一遗存”,早已是南京市的一张名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玄武区深挖长江路历史底蕴和商旅资源,新建文化艺术长廊,实施地面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夜购、夜食、夜演、夜展等“八个夜行动”,不仅为长江路再添新景观,还大幅提升了在此生活、旅游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除了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外,南京还推进颐和路、老门东、小西湖、评事街等历史地段更新保护,打造沿长江、沿城墙、沿秦淮河、沿历史街巷的城市特色空间,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阳春白雪”入寻常街巷

    5月,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南京举行,14个剧种的17位优秀演员在这里角逐大奖。与角逐梅花奖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的是南京市民的热情,他们用爆满的票房表达自己对传统戏曲的喜爱。

    如果说好演员、好剧目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那么南京市政府补贴则是一帖催化剂。此次梅花奖演出补贴后最高票价80元,最低40元,并有部分公益票免费发放给特殊群体。

    作为全国首批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南京每年落实专项补贴资金5000余万元,激活文化演出市场。南京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多样化呈现文艺活动的模式、内容,让“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

    美丽古都,正在“蝶变”。打造“共读南京”“朗读者”等特色品牌,以“5G+VR”的沉浸式体验举办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在丰富城市生活、提高民众素养、促进艺术创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的内涵与人文气质。

    2021-06-30
  • 以党建为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发言,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深感责任重大。”6月28日,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结束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安街道办事处沈平楼村党支部书记王付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他看来,要想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就要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以党建为引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王付荣介绍,为彻底改变村里的脏、乱、差现象,2018年,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清除村内外的杨树和杂树,全部换成绿化树。在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的积极带领下,全体村民自觉行动,仅用了20天时间就清理掉杨树、杂树4万余棵,整理村内外道路8250米,种植绿化树5600棵。全村沿街安装路灯86盏,治理坑塘水面90多亩,开挖引水渠1000米,把响河水引入到村内的8个坑塘里。现在村内坑塘清澈见底、鱼鸭成群,两岸垂柳成行、绿树成荫,村民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王付荣说,为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先后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推广棉花种植和荠荠菜种植。同时,流转200亩土地,全部建成温棚和冷棚,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目前正在打造示范区羊肚菌第一村。

    要想推进文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加强党建引领。王付荣介绍,多年来,沈平楼村始终把党支部建设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三会一课”和“三·五”基层工作日,全面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村党支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室阵地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建成办公楼、文化广场和法制长廊,道路硬化户户通,每年八月桂花香飘满村庄,到夜晚三里五村的村民都到沈平楼村文化广场观看文艺节目、跳广场舞。

    “我们将以这次表彰大会为契机,听党话、跟党走,带好班子、抓好队伍,带富群众、带强乡村,让党委放心、让群众满意。”王付荣坚定地说。

    2021-06-29
  • 从因山而穷到岩壁“生金”——一个西部山村的乡村振兴“变奏曲”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理念和认识一变,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的石山“活”了。

    在羊山村三甲屯的干娘山下,攀岩教练张广贤正忙着为周末即将前来攀岩的外地客人做方案。一旁的房间里,安全帽、绳索、反光背心等攀岩用品堆放整齐。作为一个外地人,张广贤被这里蓬勃发展的攀岩运动吸引而来,岩壁的魅力让他来了就不想走了,平时一直住在山脚下。



    羊山村三甲屯的岩壁上,攀岩爱好者正在攀岩。(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

    羊山村是一个大山环绕的小山村,此前是贫困村,艰难的生存条件让这里“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多数青壮年只能外出务工。“我们出门就是石山,可耕作的土地少。那时大家认为,村里一穷二白,没有什么产业,都是因为大山的阻隔。2017年后,情况慢慢有了变化。”羊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启彦说,外面来的专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羊山村随处可见的岩壁很适合攀岩运动。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心里没法平静,我们太渴望改变了。”村民黄俊源告诉记者,在上级党委政府充分调研和指导帮助下,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决心“靠山吃山”,将岩壁开发利用起来,带领大家走向致富路。

    如今,以羊山村三甲屯为核心区域的攀岩特色体育小镇逐步成型。“村里的岩壁我们从小看到大,以前觉得平淡无奇,没想到现在因为攀岩运动而成了‘香饽饽’,让大家的生活有了奔头。”黄俊源说。

    目前,攀岩小镇已累计开发完成22面岩壁553条攀岩线路、9条登山栈道、12个攀岩平台、攀岩馆、登山健身步道、营地主舞台、汽车营地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围绕攀岩等运动项目开展服务的农户已超100户。



    干娘山岩场有多条攀岩线路。(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

    随着这些岩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地攀岩爱好者以及游客蜂拥而至,昔日静悄悄的村庄持续“圈粉”。人气有了,羊山村的群众眼界开阔了,思路也活泛起来。借助赛事的吸引力和服务需求,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如今民宿、瓜果采摘、土特产品销售、米粉厂等从无到有,发展形势喜人。

    脱贫户梁万连的几间瓦房曾经破旧不堪,外地老板将其改造为民宿。梁万连不再外出打工,摇身一变成为民宿服务员,就在自己家里上班。记者在民宿前看到,门口有游泳池,不远处摆放了几辆山地自行车方便游客出行,小河边还可以垂钓。“我现在有房屋租金、入股分成、客房服务工资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今年还买了小汽车。”梁万连说。

    从只能背井离乡“讨生活”到岩壁“生金”,村民有了产业发展信心。依托攀岩小镇特色,羊山村投入170万元打造飞拉达项目,由一家企业负责运营,自2018年正式对外营运以来深受游客喜爱,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3.6万元收益。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就业、农家旅社、农产品销售等实现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6年至2020年,羊山村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30.82%。

    羊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黄越介绍,羊山村2015年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逾600人,在攀岩运动的带动下,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短短数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增至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800元增至2020年的9800元,成为本地知名的富裕村、明星村。



    羊山村的秀美风光。(新华社记者覃星星摄)

    村庄有了活力,乡村风貌也稳步提升。近年来当地先后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村屯房屋外立面改造、排污给排水工程、环卫绿化等56个项目。如今,行走山村,步步皆景。静静流淌的小河串起多个村屯,花红柳绿、小桥流水的南国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2021-06-28
  • 延续中华文脉 助力全面小康——公共文化服务赋能新时代美好生活

    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江西“农家书屋+电商”等创新实践打造农民精神文化空间,到诸多公共文化机构疫情期间“闭门不谢客、服务不打烊”,让足不出户的人们相聚在“云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供给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延续中华文脉,助力全面小康,赋能美好生活。

    弘扬时代正气

    近日,“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大幕,大美丹青展现百年光辉历程。

    为庆祝建党百年,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提振精神力量。山东临沂市博物馆举办“沂蒙红色文化展”,广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红色经典音乐和美术作品赏析,山西太原市图书馆推出马克思书房“党史公开课”……

    弘扬时代正气,培育时代新人。在陕西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几年来摆酒席减少三分之二,“人情份子”下降七成。在福建福安,旧民居变身文明实践“新课堂”,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活动。

    近年来,结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地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整合村史馆、戏台、非遗传承所、文体广场等资源,建设兼具人文性、功能性、开放性的新型社交空间,将公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村级文化中心57万多个。甘肃“乡村大舞台”、湖南攸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等创新实践接地气、旺人气、正风气,广受群众好评。

    拥抱诗和远方

    广东乳源地处粤北山区,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推动公共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让这里的风景更值得品味——在景区、酒店、民宿等嵌入粤书吧、风度书房、稻香书斋等特色阅读空间,“诗与远方”完美结合;在景区开展过山瑶民俗文化展示、展演,在特色旅游村植入非遗传习课堂,观光型旅游点成为瑶族文化体验点……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遴选了172家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景点、旅游宣介服务进公共文化机构,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空间。

    不久前,位于云南大理的沙溪白族书局获得“年度最美书店”称号。从安徽黟县碧山书局、浙江桐庐云夕图书馆,到福建屏南水田书店、云南大理沙溪白族书局,总店设在江苏南京的先锋书店把分店开进乡村,惊艳了居民、吸引了游客。在一篇碧山书局的游记中,有游客写道:“第一次来碧山,发现自己在城市被钝化的五感突然复活了。”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留住老建筑、老手艺,增添新内涵、新风景,酿出新时代的新乡愁。

    共享云端盛宴

    上海图书馆推出疫情防控新动态、免费电子书单、微讲座等系列资源合集;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成都市文化馆利用慕课功能开展线上培训,手机摄影、中国山水画、藏族舞等精品课程的学习名额被一抢而空……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纷纷开启“云端”模式,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

    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各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使得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也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启示新思路新方向。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量和网站、移动端点击量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藏书量、到馆人次、举办活动场次等传统服务指标,并且有加速增长趋势。

    不久前出炉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绘就未来五年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施工图: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指尖”。

    2021-06-25
  • 乡村居住条件将有大变化

    乡村居住条件将有大变化

    日前,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高农房品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作了部署。

    《意见》强调,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完善农房功能,提高农房品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农民居住品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补齐村庄建设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房的设计建造水平亟待提高,村庄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短板,迫切需要完善农房功能,提高农房品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我国农房和村庄建设因严寒与酷暑地区的不同、干旱与丰雨地区的不同、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不同、农林牧地区的不同,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底线要求。对此,《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长期以来,乡村的农房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农房主要依靠农户自建,大多农房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不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也会造成农户经济损失。同时,很多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少农房还缺乏足够的卫生条件,不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小云表示,《意见》对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多措并举改善居住条件

    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村民苏彦军家,小院红砖铺地,十多盆花草娇嫩欲滴、长势正旺。“浇花用的水都是我们餐厨、洗浴产生的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置后,不仅能浇花,还用来冲厕、洒扫。”苏彦军说,自从家里安上污水处置系统,污水废水都能收集起来再利用。

    截至目前,河北全省新增完成覆盖398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建设覆盖3247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0%。

    改善乡村居住条件还有哪些重点工作呢?《意见》给出了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12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在新建农房方面,要坚持“避害”的选址原则,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合理避让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不在陡坡、冲沟、泛洪区和其他灾害易发地段建房;在保护生态方面,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脉络,注重与自然和农业景观搭配互动,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砍老树,顺应地形地貌;在设计建造方面,要因地制宜解决日照间距、保温采暖、通风采光等问题,促进节能减排;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要以农房为主体,利用古树、池塘等自然景观和牌坊、古祠等人文景观,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构建“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自然景观,营造“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的乡村生境;在垃圾分类方面,传承乡村“无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生活垃圾分类为抓手,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变废为宝……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在改善乡村居住条件方面,各地都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在山西乡宁,干部、群众、志愿者齐上阵,清运车、洒水车、装载车等机器全出动,“治乱创美”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江西婺源,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民宿总数超过900家,涌现出“九思堂”“厚塘庄园”“花田溪”“天净沙”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乡村民宿品牌;在河南孟州,许多村庄按照“一宅变多园”模式,将农村空心院和闲置宅基地,改建成文化广场、农村幸福院、小游园,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延伸是改善乡村居住条件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从观念上摒弃‘农村住房可以差一点’的偏见,全面提升乡村住房和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乡村无论从住房还是生产生活环境上都不同于城市,乡村建设应该把乡愁、农耕文化留在乡村,不能单纯追求和城市一模一样。”李小云说。

    在李小云看来,乡村拥有新功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乡村建设需要适应这样的乡村发展规律。《意见》的出台,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住建部等部门表示,各地要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试点,为当地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供实际案例参考,不断提高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水平。(记者王俊岭)

    2021-06-24
  • 探索建立乡村“新产出”评价体系

    作者: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白橙(会计学研究生)


    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根据《促进法》第六十八、六十九条规定,督促检查机制将被运用到乡村振兴中,而考核评价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需要各级政府重新建立。这表明,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层层任务分解和考核督查问责,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减少不作为和慢作为,同时防止个别地区在推进过程中一刀切、乱作为。


    乡村振兴具有多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多面性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五大目标任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五大目标尽管可以分别统计不同目标的发展进度,却无法通过简单加总来衡量该地区乡村振兴进展的整体情况。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差异,这决定了针对同一发展目标的统计结果也可能有系统性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在同一目标上的绝对指标数值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需要既能够综合反映某一个地区乡村振兴整体进展的、又能够方便不同地区互相比较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因此,有必要拓展传统的经济产出指标,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新产出”的概念,以适合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乡村“新产出”必然要超越粮食产量、人均收入等传统产出指标,进而涵盖经济产出、生态产出、粮食产出、文化产出、社会治理产出等多方面的产出。乡村“新产出”的核心设计在于找出所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有关的产出,在这一内涵的引导下,各乡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围绕乡村“新产出”这个核心,探索建立兼顾地区差异和评估需求的相对评判体系,是考核评价地方乡村振兴进展的一种新思路。首先,基于地区比较优势明确每个地区的乡村“新产出”中的首要产出维度并重点考核,其他产出符合区域协调发展所要求的基本保障水平。《促进法》指出,乡村振兴要“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乡村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一个乡村不可能在所有有关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产出上都领先其他乡村,因此各乡村应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出,走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十四五”规划要求无论是否承担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各区域都需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交通通达,因此各乡村在主抓主要产出之外,要确保其他产出的水平符合民生保障的要求。


    其次,对于主要发展指标,应考察其相对进度。因为不同乡村各有主要产出、某些主要产出的价值无法获得直观的货币化衡量且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乡村的主要产出的绝对数量无法直接比较。因此,应探索采取相对指标的方式,以主要产出的增量作为考核的关键指标。测算其主要产出现状与实现乡村振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长期要求之间的相对差距,以2035年和2049年为锚,将发展任务层层分解,然后检查其发展进度是否符合分步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相对考核,既考虑到了不同乡村的初始条件差异,又给了各地争先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时间表和阶段发展任务。


    完善建立科学的乡村振兴进展评价体系,让各地形成有推进压力更有发展动力、有差异发展更有统筹协调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2021-05-18
  • 乡村“好莱坞”演绎美丽人生

    4月28日,周华在文化站内和演员们讲述剧本的相关内容。


    今年43岁的周华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文化站站长,也是一名农民影视剧导演。1997年,高中毕业的周华在朋友和家人的劝说下一度从事过陶瓷绘画。然而,这份工作并不能让周华感到真正的快乐。2010年,周华选择和自己父亲周元强一起,投入到农民影视剧的创作中。


    最初,剧组没有三脚架,就用三根棍子钉在一起充当三脚架;没有轨道车就用大板车代替;没有升降机就顺着梯子往上爬;为了拍摄水下镜头,周华和父亲先将摄影机开机,放进透明的玻璃瓶里,然后密封瓶口,下水进行拍摄。


    2017年初,周华成为竟成镇文化站站长,主要工作是生产自编自导的影视剧。竟成镇文化站包括周华在内只有4名工作人员,每次拍摄都会临时组建剧组。他们给不起场地费用,化妆、道具、灯光等经常找朋友帮忙。演员也没有片酬,他们大多是当地的村民,有的是快递小哥,有的是城市建筑工人,有的还是陶瓷绘画师。


    周华和乡亲们一起拍摄的作品有古装剧,有现代剧,有反映家庭生活的,也有表现景德镇瓷器文化的……往往片名就直接能反映主题:《婆媳情缘》《母亲》《戏迷》《巨变》《瓷都女侠》《我在景德镇等你》。


    “在传统印象中,农民只会种田,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家也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如今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有了自编自导的影视作品,我觉得我们也很潮!”周华说。

    2021-05-17
  • 广东“美丽乡村行”大篷车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于清远启动

    5月10日,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清远市公安局联合中国交通频道、交通安全公益联盟热心企业,在清远市清城区黄布村委会岗仔村举行了广东省“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广东省“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新华网发


    据悉,“美丽乡村行”大篷车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交通事故的发生。首轮宣讲从清远清城区黄布村出发,沿途行经连南、英德,开展为期4天的进村宣讲,通过大篷车走进农村集市、公园、社区广场等农村群众集中场所,以“集中宣讲+文艺节目+现场体验”形式开展巡演。


    活动中,由广东交警教官、广汽汽车安全讲师、广东省电动车商会讲师组成的宣讲团、深圳交警支队民警郭峻凇的“一盔一带”主题歌曲《平安骑行》、当地村民代表和清远电视台的主持人表演的《交通安全三句半》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快板儿,都以别样的方式让大家将交通安全铭记在心。


    除了主舞台的节目以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三个闯关互动体验区:酒驾体验区、盲区体验区以及交通安全宣传“易”站答题区,村民们积极参与互动游戏,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尊法、守法的意识,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的理念。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副局长胡平表示,5月份到年底,广东省各地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集中宣讲日”,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并将重点选定国省道示范路和沿线村镇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打造一批安全示范村,发动农村“两站两员”“一村一警”、驻村干部、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宣讲。(吕佳羽)

    2021-05-17
  • 平川区水泉镇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平川区水泉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做好黄河“大文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打造“古韵陡城”旅游景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水泉镇陡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自然资源使其具备了打造文化古镇的先天优势。近日,记者在陡城村看到,位于陡城路口的美丽乡村标识墙已经修建完成,植树绿化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鹯阴景区大门、沙河泉水、景观路、村史馆、民宿、古街等项目也相继开工,陡城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正在一步步加快。
    据了解,陡城村2020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古韵陡城”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估算投资3亿元,2021年投资6500万元。项目规划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基底,融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分为入口形象区、军事体验区、生态田园区和陡城核心区。项目建成后,将对陡城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性作用,实现陡城村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丰富该区旅游产品和项目,促进地方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同时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看到了村里的切实变化,也使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我们陡城村正在打造美丽乡村,把进村的道路进行拓宽、绿化,政府还给我们免费修棚,改善我们的生活。”水泉镇陡城村村民贺应说,希望美丽乡村建成后,外地的游客都来陡城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日子越来越好。
    水泉镇党委副书记何茂盛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植树造林增加湿地面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戏楼、书院、陈史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村子整体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建强村党支部,引领群众走向乡村振兴之路,把陡城村打造成4A级景区。”(记者吴晓)

    2021-05-17
  • 助推美丽乡村 电“靓”红色革命老区

    近年来,河南清丰县政府以双庙乡单拐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为圆心,辐射周边村落,擎画出一幅壮阔美丽的乡村振兴蓝图。清丰县供电公司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强力推进单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强电力引擎,护航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旗帜始终迎风飘扬。


    清丰县双庙乡,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现有有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兵工厂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其管辖的单拐村被誉为“中原红都”,是冀鲁豫三省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供电给力老区旧貌换新颜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升温,清丰县单拐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每天都会吸引近300人前来参观,成为各单位、群众、青少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打卡“热地”。


    4月14日清晨,河南省清丰县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门口又迎来了新一批来自外地的党史学习教育“打卡者”,大家排着队井然有序地进入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在温和柔软的灯光掩映下,从一件件展览的纪念品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清丰县供电公司依托农配网建设党员“先锋特战队”,大力实施“党建+电网建设”,投资90.98万元,敷设10千伏电缆0.289千米、400伏线路0.813千米,安装箱变2座650千伏安、电缆分支箱11座、环网柜2台,可满足未来30年内清丰单拐红色旅游景点规划用电需求。


    “一定要检查好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设备,最近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特别多,千万不能掉链子......”清丰县供电公司组织焦裕禄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对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供配电设备开展维护检修工作,对线路、设备节点测温、测负荷,做到及时发现、立刻消缺,全力保障电力供应平稳可靠。


    可靠的电力保障为清丰单拐发展带来了充足电能支撑,2020年,单拐革命旧址接待人数30多万人次,党校年培训3万人次。


    服务到位打造特色美丽乡村


    “咱们这效益好,蟹味菇、白玉菇产量最高,包装这活儿不累又不耽误农事,月收入能有2000多,对我们不能出远门的妇女来说,一个月挣这么多也知足了。”4月15日8时,清丰县双庙乡沙格寨村食用菌大棚内外一派热火朝天,包装菌菇的张大姐高兴地说道。


    沙格寨村,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由于革命老区过去受限于自然条件,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国网清丰县供电公司持续加大沙格寨村电网改造,累计投入78.93万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87千米,配变台区4个,容量1.4兆伏安,400伏线路2.27千米用于革命老区电网建设,并配合政府完成时任冀鲁豫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博家选同志旧居复原、修缮军区后方医院旧址、祥云剧社、军旅乐园等民生工程,人民日子越过越好,昔日的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


    2018年,濮阳和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沙格寨,该公司是集育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为县“党建+扶贫+食用菌”重点项目,基地内遍布恒温恒湿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之高,用电负荷之大全县未有。该公司主动对接企业,提供“一对一”全过程服务,开辟业扩报装“编审批”一体化绿色通道,并先后投资255.56万元,改造10千伏双单线15.54千米,推动企业快速投产,当年企业盈利60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0万元,帮助贫困家庭脱贫80余户,为双庙乡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坚实力量,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2021年,沙格寨村外围的潴泷河泛着粼粼波光,映着新修的规矩整洁的街道散发着悠悠青白色,快乐如小精灵一般的村内儿童奔跑在军旅乐园和造型独特的乡村大舞台上,笑着、闹着,墙壁上描画出的抗战者望着这幸福的场景,仿佛也露出了微笑的神色。

    2021-05-17

  • 首 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