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限购管理、支持更新消费……政策密集推出提振汽车产业

    优化汽车限购管理,鼓励限购地区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支持老旧汽车更新消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汽车以旧换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



    近段时间,支持汽车发展的政策密集推出。来自供需两端的扶持举措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产业发展。

    汽车产业是稳工业、稳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在稳步恢复的同时面临压力和挑战,以汽车为抓手稳定消费、畅通供需循环,对激发市场需求、保持工业持续复苏意义重大。

    从搭载毫米波雷达到应用红外遥感技术,从具有抬头显示功能的大屏到智能辅助驾驶汽车……第20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新车型、新技术、新概念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在AITO问界展台,热门车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咨询。“我们参展的新款车型是问界M5智驾版,希望借此进一步拓展北方市场。”AITO问界吉林省营销经理杨洋说。

    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在一季度汽车产销同比下滑的情况下,二季度明显恢复。在各项促消费政策、汽车营销活动等共同拉动下,上半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到22409亿元,同比增长6.8%。

    今年“618”,超过7200辆五菱汽车通过快手电商进入家庭,销售额总计超过3亿元。“这个数字超出我们预期。”快手电商汽车行业负责人杨为松说,五菱汽车和快手电商对五菱宏光MINIEV等车型提供了双重补贴,消费者可以选择送车上门,也可以到线下4S店提车,新模式为促进汽车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消费复苏态势稳中向好,但仍有进一步挖潜提质的空间。《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更加务实的举措。比如,在优化限购管理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限购地区,结合实际,鼓励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实施城区、郊区指标的差异化政策,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加快投放的进度;鼓励各地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推动老旧车辆退出,并对取消二手车限迁、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等已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督促落实等。

    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方面,若干措施明确,推动居民小区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居民电价,推动对执行工商业电价的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等。

    “聚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举措,进一步释放更多区域和人群的消费潜力。”蔚来汽车有关负责人表示,蔚来汽车已为超110个品牌提供充电服务,将进一步推动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参与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稳定和支持汽车生产的政策同步推出,从供给端为产业发展助力。

    位于襄阳市襄城经济开发区的湖北锂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条磷酸铁锂生产线全部进入量产。这个项目计划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及5万吨磷酸铁,将填补襄阳新能源汽车锂电材料的供应链空白。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襄阳市看准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努力打通上下游。

    在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一排排机械手精准地焊接车身,加快数字技术应用,生产效率提升。贵州推动“数实相融”,通过智能制造项目牵引,带动实体产业特别是汽车制造提质升级。

    从延链补链到借“数”赋能,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务实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说,提振汽车产业是当前稳工业的重中之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紧制定实施汽车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案。

    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方向提速。不久前召开的2023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搭载魅族车机系统的领克08车型对外展示。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表示,星纪魅族将与更多汽车品牌合作,向用户提供智能数字座舱体验,并通过智能汽车与消费电子的融合,为车辆提供算力、数据、硬件、生态等能力共享。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重点大企业牵头,大中小企业参与,开展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加快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并将推进功能安全、网络安全等标准的制修订,通过标准引导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升级,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发展动能。

    2023-07-25
  • 丝绸产业西移有哪些进展——来自广西、浙江的调查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茧丝绸业是我国传统民族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随着产业发展需要,从“东桑西移”到“东丝西移”再到“东绸西移”,一场横跨东西的产业转移正在这个古老又现代的产业里进行着。

    中西部主产区如何提升精深加工集聚能力?东部地区怎样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怎样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东绸西移”工程?这一场梯度转移,不只是空间转换,更是一次产业格局重塑。

    伴随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茧丝绸产业上下游发生了深刻变化。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1年,东部地区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由53%下降至13%,西部地区占比由34%上升至81%。如今,以广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正从养蚕缫丝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制作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继“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后,西部地区又惦记上了“东绸西移”。随着经济地理格局重塑,这场横跨东西的产业转移将以怎样的场景呈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依据丝绸产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而形成东西部良性互动,站稳全球丝绸产业制高点?经济日报记者带着问题分赴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广西展开调查。

    “东桑西移”提质增效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华夏先祖的伟大发明。据考古记载,5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开始育蚕制丝。蚕成长的季节性要求、对桑叶高度依赖、对人工的高密度要求,成为传统养蚕业的鲜明特性。

    清晨,附在桑叶上的露珠随着太阳升起渐渐蒸发。来自广西百色平果市的阿霞待露水干了就开始采摘桑叶。砍树枝、堆积桑叶、打捆,她熟练地完成采摘流程。随后,她把一捆捆鲜嫩的桑叶背回家,喂给“蚕宝宝”。

    “如今,养蚕业也用上了高科技。”养蚕已经有10个年头的阿霞说。在政府成立的合作社内养蚕,专家可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对她所在的广西南宁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进行远程指导。

    这家桑蚕产业园由陈国民建立。来自浙江海宁的他,祖上五代都靠种桑养蚕为生。10多年前,随着蚕茧产区从东部向西部转移,陈国民子承父业来到广西,在南宁市邕宁区创立现代化桑蚕种养基地。

    蚕桑业的布局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陈国民的桑蚕基地转移不是个例。本世纪初,随着我国传统桑蚕产区——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土地成本上升,需要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的桑蚕业在当地已经不再有比较优势,产业很快萎缩。为扭转局面,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蚕桑业转移至西南地区,既给东部释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这场产业大转移中,广西是先行者也是获益者。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年可以产10批蚕茧,所以我决定留下来。”怀揣对桑蚕的感情,陈国民扎根广西。目前,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55%,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

    除了自然条件因素,广西的养蚕技术也在不断迭代。走进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智慧养蚕”场景随处可见。近些年,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智能化、数字化有效助力当地传统养蚕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对桑园种植以及蚕养殖培育的智能远程监管与精准调控,推进产业规范化与标准化。

    “去年,河池市建立工厂化养蚕基地11个,大部分工厂化养蚕基地已开展生产。”河池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康东说。据统计,2022年河池市桑园面积达94.41万亩,鲜茧产量18.72万吨;养蚕农户约90万人,蚕农养蚕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通过品种、技术和生产模式集成创新,广西探索形成“亚热带蚕桑高产高质高效种养配套技术”,较好解决了高温多湿导致蚕病高发、蚕茧质量不高、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让蚕桑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给传统养蚕业插上科技翅膀,东部省份浙江探索得更远。“东桑西移”以来,桑蚕大省浙江现在很少能见到大规模桑蚕基地了。然而在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一座外形类似巨大孵化器的养蚕厂房却拔地而起。这座基地由传统领带生产企业巴贝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未来可实现年产4万吨鲜茧。

    令人惊奇的是,这儿的蚕不吃桑叶吃“饼干”。一边是恒温恒湿无菌的养殖车间,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被机械臂置于饲养盘中,盘底铺有玉米粉、桑叶粉、复合维生素等合成的饼干状人工饲料;另一边是生产车间,蚕茧像瀑布一样从传输带上倾泻而下。

    “我们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车间里的蚕可全天不间断产茧。”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说,新型工厂化养蚕使效率大大提升。

    以年产蚕茧1万吨为例,传统养殖需要10万名左右养殖户参与,通过工厂化养殖,不到300名生产线工人就能完成。相较于传统养殖,工厂化养殖产出的蚕丝品质更稳定,色彩、强度、抗菌等性能还可根据需求作出改变与提升。这项“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入选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颠覆性创新榜”。

    “全天候工厂化养蚕项目的成功,使蚕茧从农产品转变为工业品,对整个行业有着颠覆性意义。”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在调研后表示,这种高效率、低成本、一体化的现代茧丝生产新技术体系,开创出一套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常年化、可复制的现代化养蚕新模式。他认为,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蚕茧基地可能部分回流东部,不排除“西蚕东移”现象,蚕茧生产或将呈现多地域分布态势。

    唐琳建议,西部应大力推广应用省力化设备和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东部要进一步扩大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规模,提高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目前全国一年蚕茧生产量为70多万吨,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占比不足6%。唐琳认为,随着产能扩大,未来这一全新的养蚕模式占比将持续攀升。

    “东丝西移”瓶颈待破

    丝绸之路集团广西丝绸有限公司位于广西来宾市象州,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拉丝引线。“企业生产的蚕丝级别达到国家标准5A,品质好,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公司负责人凌兰芳说,从浙江湖州落户至广西,企业缫丝规模持续扩大。

    缫丝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在2000年以前缫丝工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四川、山东等地,合计产能占全国70%以上。随着“东桑西移”推进,出于就近获取蚕茧原料、降低运输和劳动力成本考虑,缫丝企业逐渐由东向西转移。仅广西河池一市就有规模以上茧丝绸企业27家,规上企业生丝产量达6343吨,占全国15%以上,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记者调研发现,“东丝西移”持续进行,西部缫丝产能不断增加,而东部缫丝生产能力依然存在,导致全国生丝加工扩张与过剩并存。目前,生丝加工去产能步伐加快,一些规模较小的工厂渐渐退出市场。

    “创新能力不足,对智能制造认识不全面,生产和管理跟不上。”一家退出生丝加工不久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因为规模偏小,装备科技水平、研发成果转化等滞后,对劳动力严重依赖,所以订单被迫转移至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企业。

    立足于蚕桑基础规模和茧丝加工能力优势,西部在丝绸全产业链上加快布局。2021年3月,河池市主要领导率队赴江浙开展专项招商引资。在浙江湖州举行的产业对接会上,河池市分别与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湖州浙丝二厂有限公司、嘉兴市特欣织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了8个茧丝绸投资合作项目,以丝织品制造、丝绸服装加工和销售为主,弥补茧丝绸下游产业链不足。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河池市缫丝企业基本以原料初级加工为主,缺少丝绸加工产业链的后道整理、炼白、印染、服装、家纺等深加工环节。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主要为生丝、坯绸等初级产品,高品质生丝仅占30%。

    蚕茧原料供应、缫丝生产和坯绸加工产能也不相匹配。2022年,河池规上茧丝绸加工业完成产值31.94亿元,同比增长7.9%;生丝产量6343吨,同比增长6.7%;坯绸产量400万米,同比增长15.8%。规模偏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河池丝绸加工企业还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产业起步晚,相关产业链不配套。”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技术推广科科长汤庆坤说,人才紧缺,企业贴牌、代加工较多,自有品牌影响力小,制约了广西丝绸加工业发展,未来要在引进和培植大型纺织服装和茧丝绸企业、加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品牌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力。

    与初级原料生产不同,茧丝绸下游产业技术含量高,需要专业科技人员和较多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河池市桑蚕产业从“东桑西移”以来经历20多年发展,但人力资源培养主要在种桑养蚕阶段,加上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瓶颈。

    为加快补短板,2022年4月印发的《河池市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市茧丝绸全产业链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不过,唐琳认为,从当前丝绸产业竞争情况看,“大而全”固然可以积累规模优势,但如果没有一些“小而精”的经营主体作支撑,产业发展很难在价值链上有所突破。补短板、锻长板,重要的突破口是培育一批沉下心来精耕细作、竞争中有“一技之长”的丝绸制造企业。

    在河池投资设厂的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行业全产业链企业。凯喜雅在广西的探索就很有意义。“这些年,立足广西的资源禀赋,我们选择做减法,主攻缫丝、织造环节,给当地带去先进制造工艺和生产理念。”凯喜雅公司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王鹏铖说,用人工和高端智能化设备生产同样的丝绸产品,效益也会不同。这两年,企业投资数亿元对生产线进行数智化改造,净利润率近20%,远超行业10%的平均水平。

    围绕高效率补链、高水平延链、高标准强链目标,河池市正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解决产业精深加工问题,多措并举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下游企业,扩大产能规模,形成轻纺产业等第三产业集聚优势。

    此外,河池市与苏州大学共商建设亚热带蚕桑茧丝绸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和服务。同时,打造国家级茧丝绸质量检测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东绸西移”协作并行

    伴随桑丝产业转移,绸缎加工也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缓慢梯度转移趋势,但不论转移速度还是转移程度,均明显小于蚕茧和生丝。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绸缎产量占比分别为36%、11%和53%。

    从“东桑西移”到“东丝西移”再到“东绸西移”,丝绸产业形成了西部茧丝原料生产、绸缎加工和东部精加工、终端产品设计制造的空间格局。广西、四川、云南等西部省份已成为茧丝原料生产和绸缎加工基地,但丝绸终端产品制造及进出口依然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

    “茧丝绸产业特征及转移规律决定了其空间演进方向。”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丝绸》杂志社社长李启正分析,促使蚕桑生产、缫丝加工由东向西转移,主要是劳动力、土地等投入要素和运输成本的价格变化;而绸缎及制成品生产更依赖设计人才和技术创新,还要紧邻东部消费市场,时刻把握消费需求、潮流动向,因此丝绸终端产品和创意设计均集聚在东部。

    《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东绸西移”工程,支持广西、四川、云南等中西部主产区配套发展织绸、炼染、家纺等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集聚能力。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产业配套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丝绸服装家纺大型企业集团。

    在“东绸西移”大趋势中,移不移?各企业选择不尽相同。有企业选择继续坚守东部做技术和价值提升的文章,也有企业积极响应并已先行一步到西部地区布局。

    “作为一家拥有48年历史的老牌丝绸企业,只有不断立足市场前沿、技术前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直言,“暂时没有搬迁西部的打算,我们将立足长三角、面向全球,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通过技术创新、创意设计等,研发生产更多高品质丝绸产品。”

    一手抓研发制造,一手抓品牌打造。在丝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万事利没有简单将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出去,而是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方面持续发力。万事利研发的数码印花技术解决了困扰丝绸行业多年的渗透性问题,其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启了丝绸设计与生产数字化新模式。

    “持续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丝绸纺织产业中的应用,与西部丝绸企业合作共赢,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方案。”李建华说。

    万事利只是一个缩影。不少东部老牌丝绸企业开始发力高端制造,同样带来很高的附加值,利润不输研发、销售,似乎打破了传统“微笑曲线”理论。

    积极到西部地区布局例子也有很多。2020年,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以粤桂协作为桥梁,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参与投资建设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产业园占地1600亩,总投资50亿元。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建成后预计年耗茧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真丝绸1.5亿米、丝绸服装7500万件套,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茧丝绸全产业链园区。

    记者在园区看到,现代数字印花技术正将各种精美的图案“打印”在丝绸上,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印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截至今年6月,园区已基本完成2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建设,实现了部分投产。预计今年10月前能实现园区缫丝、织绸、炼染印项目全面投产。

    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美伯认为,政府给予“东绸西移”很大支持,把生产基地搬迁过来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

    “忻城县有25万亩桑园,辐射并带动周边50万亩桑园,资源优势明显。我们如今形成了科研、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等在广东,生产加工基地在广西的发展格局,未来还计划组建丝绸研究院。”刘美伯说。

    当被问及到广西投资如何克服人才、技术、市场、配套等难题时,刘美伯表示,公司是全产业链生产企业,整链转移过来,本身上下游之间就能形成配套,而数字化生产设备可以实现远程诊断及操控。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走的是产教融合的路子,联合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桑蚕茧丝绸专业课程。

    刘美伯提到的政府支持,包括项目投入的中央乡村振兴衔接专项资金和粤桂协作资金共7326万元。“通过粤桂协作与大湾区企业深化合作,形成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强力支撑,在产、供、销体系中的紧密融合发展,将改写忻城无真丝绸生产、广西无真丝绸智能化炼染印精加工生产的历史,必将驱动忻城乃至桂中桑蚕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建设。”广东省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驻忻城县协作工作组组长、忻城县副县长叶茵茵说。

    李启正认为,东西部地区蚕桑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使产业链各环节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聚,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在东西部各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合力推进我国茧丝绸产业提质升级。(记者童政柳文)

    2023-07-25
  •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一系列措施—— 挖潜提质,促进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做好促进消费工作、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汽车措施》)和《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电子产品措施》),分别围绕促进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固优势

    采取优化限购管理等措施

    汽车消费体量大、潜力足、产业带动作用强。上半年,在各项促消费政策、汽车营销活动、新车型大量上市等因素共同拉动下,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到22409亿元,同比增长6.8%。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复苏态势稳中向好,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出口规模表现亮眼,但汽车消费仍有进一步挖潜提质的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说,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汽车措施》提出了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

    优化限购管理。鼓励限购地区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更好满足居民购车需求。

    推动车辆合理更新。鼓励各地加快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违规非标商用车淘汰报废,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同时,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等政策措施,合理增加对二手车平台企业的抽检频率,加快培育二手车市场。

    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为解决“安桩难”问题,《汽车措施》提出推动提供充电桩单独装表立户服务,并通过免收需量(容量)电费降低运营商经营成本。此外,合理提高乡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投入力度,确保供电可靠性指标稳步提升。

    对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提出更高要求。《汽车措施》提出,支持适宜地区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采购占比逐年提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在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消费中,私人消费占比超过80%,比2022年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表示,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我们将抓好相关政策落实,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挖潜力

    推动电子产品升级换代

    电子产品消费是实物消费的重要品类。近年来,电子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由“有”向“优”的消费升级潜力大。但受行业周期、国际环境、产业链供应链等因素影响,电子产品市场有所走弱。上半年,家电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仅增长1%和4.1%,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增长较慢的品类。

    “受收入预期不稳、创新周期减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动等因素影响,电子产品消费恢复较慢。综合考虑我国收入水平、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很大。”常铁威分析。

    围绕加快推动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支持电子产品下乡、打通电子产品回收渠道、优化电子产品消费环境等4个方面,《电子产品措施》提出12条政策举措。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电子产品升级换代明显加快。大到彩电、计算机,小到无线耳机、VR(虚拟现实)眼镜,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常铁威认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产品将成为新增长点,绿色健康新需求将促进产品不断升级,网络化和互联互通将成为“新标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为升级换代的电子产品提供更好应用环境。”

    “截至2022年,我国主要城市已形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约15万个,‘互联网+回收’业态蓬勃发展,有资质的处理企业达109家,年规范处理能力超过1.6亿台。2022年,‘四机一脑’(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年规范拆解量达8400万台,规范拆解率较2012年增加44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宋常青告诉记者,《电子产品措施》围绕“打通电子产品回收渠道”,从规范相关制度、推动集中回收和远程回收、保障电子产品回收临时场地需求等方面提出措施,“下一步,我们将夯实回收制度、丰富回收模式、提升拆解利用水平。”

    畅循环

    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近年来,农村商业网络持续完善,物流配送不断提速,有效释放了农村消费潜力。“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商贸流通在基础设施、渠道网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李超表示,将持续发力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丰富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下乡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用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等相关资金,改造提升县乡家电销售服务网络,在县乡合理布设智能家电展示体验店、开展下乡巡展等活动,提升产品知晓度和渗透率。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现有电商公共服务网点,打通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

    ——改造提升农村商贸流通设施。推动改造提升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鼓励县城购物中心、大型商超向乡镇延伸服务,布局前置仓、物流仓储设施,加强对乡村商业发展的带动。推动邮政、快递、供销、农村电商等设施网点资源整合,办好农村综合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强化农村末端网点的消费服务功能。

    ——优化县乡村物流配送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电商平台、大型流通企业在具备条件的县城、中心乡镇开展即时零售,整合“农村小店”等各方资源推动集约化配送,提供快捷便利的到家配送服务,完善电子产品营销、回收、维修等服务,逐步降低大件家电配送、返修成本,打通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村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积极促进县域商贸企业发展,支持农村传统商贸、邮政、供销、物流等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鼓励电商企业开设绿色智能电子产品销售专区,通过积分奖励、信用评价等方式,引导农村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产品。

    2023-07-24
  • 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丨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发展新天地——年中经济调研行之中小企业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止跌回升。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1,比上月上升0.2点,结束连续3个月下降态势,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

    中小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有活力,经济才能发展更好。今年上半年,面对内外部需求低于预期的现实压力,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企业怎样迎难而上?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提振企业信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天津、河南、陕西、浙江、广东等地,实地调研中小企业情况。

    承压前行信心提升

    夏日炎炎,蝉鸣不止。在位于河南的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电商发货区,电商订单打印机不停地“吐”着新订单。拣货、打包、贴单……工人们在成品线上忙碌着,一个个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包裹已经码放整齐。

    “电商渠道帮了大忙,我们现在是几大电商平台全力出击,成效不错。”仲景食品相关负责人说。

    订单、销售有增长,这是不少企业真实的收获。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仲景食品并非个例,不少受访的中小企业认为,今年上半年整体表现好于2022年同期水平。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也印证了企业信心进一步回升。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今年上半年,除了1月份同比有所下降外,2月至6月同比均有明显提升。

    信心好转的背后是政策持续发力。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重磅会议释放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信号。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一系列举措持续解民营企业之忧、纾民营企业之困。

    “各种新的支持政策和项目补贴申报,政府有关部门都会及时通知企业,我们有什么困难也会主动和政府沟通,双方沟通很顺畅,也让我们更安心。”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季宝锋说。

    采访中,也有一些中小企业坦言增长不及预期。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彬指出,考虑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带来的利好,企业年初制定目标时比较乐观。但从实际看,完成全年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压力。

    原因何在?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海外客户去库存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给企业海外订单带来一定压力;另一方面,也有企业面对不确定因素,对投资持观望态度,导致企业上下游客户订单缩减。

    一家产品以出口为主、从事无线家居智能安防设备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有所减少。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海外客户囤货量大,现在正忙着去库存。加之东南亚等地的供应链恢复生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经济复苏是一个过程,企业苏醒也需要一个过程。”广州尚品宅配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柱说。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一系列政策出台落地,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回升,但稳预期、提信心仍需发力。特别是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更要精准施策、回应关切。

    深蹲蓄势打开新局

    “市场承压的关口,也是深蹲蓄势的良机。”

    广州海鸥住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巍的这句话,说出了广大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也透露出大家转型应变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对于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而言,现在正是咬牙坚持的关键时刻。公司海外销售总监单晨溪介绍,因为回款账期过长的问题,企业现在资金压力比较大,“但有订单还是要接,现在也是抢占市场的好机会”。

    国际市场疲弱就开拓国内市场,线下销售难增长就线上全面铺开,老赛道几近饱和就开辟新赛道披荆斩棘……面对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许多中小企业发挥优势,快速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全力以赴打起了“突围战”。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5、6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

    新产品、新客户,为企业打开了新市场。新技术、新设备,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条件。

    受到上半年经营情况的影响,不少企业推迟了年初制定的投资计划,尽管“一掷千金”的扩张投资延迟了,但细水长流的研发和技改投入却在持续增加。

    记者在河南见到南阳宛禾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祥的时候,他正计划前往广西柳州去“取经”。成立不久就遭遇疫情,宛禾香食品艰难起步却也赶上了电商销售的快车道。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范祥就迫不及待要进行设备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标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产量。

    在调研中,一位公司财务总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研发和技改投入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而且研发投入能抵税。“生产线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可以一条线一条线来,企业和员工都有时间适应和学习。”这位财务总监实话实说。

    开源节流,省钱就是赚钱。

    面对国内外市场新变化,在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双利看来,数字赋能、管理优化、降低财务成本等多维度、多角度进行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为此,迎丰科技股份斥资10亿元打造“智慧工厂”,从生产装备到环保治理,基本实现了印染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我们集团每年大约有30亿元的销售额,几十个环节加起来如果能省1%,就能省下3000万元。”傅双利说。

    政策发力企业努力

    企业好,经济才能好。

    围绕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题,各地各部门纷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天津,天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提出2023年度工作要点,从7个方面提出24项具体工作任务;在河南,加快推进相关立法项目进程,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促进公平竞争和法治化建设;在陕西,政府提出“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每年引导不少于2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

    在这次调研中,记者感到“放水养鱼”“留住青山”的理念正不断深入人心。“这些年我们切实地享受到政策红利。”致恒(天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任玉宝说,企业发展主要靠科技研发和技术工人,企业每年仅研发投入抵税就节省近400万元,这对企业的帮助很明显。

    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7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八方面31条举措,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

    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这是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范祥告诉记者,企业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政府各种支持和帮扶,享受了政策红利。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他曾担心政策会转向,但此次出台的八方面31条举措让他打消了疑虑,坚定了信心。

    “这31条举措与我们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像融资支持、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我们最关心的内容。”范祥说。

    在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贯虹看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就要服务好中小企业。

    天津港保税区对区属的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进行了规范化市场化改革,希望通过政府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引导区内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区内优质企业我们自己都不投资,又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刘贯虹笑着说。

    活力是信心的展现,信心反过来会进一步提升活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设民营企业数量达到467.0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4%,民营企业活力在不断增强。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港产业园,今年春节正式投产的西安同创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上半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营业额4000多万元,目前还在冲量。”企业负责人倪龙刚说,车间里的工人数量已经从一季度的40余人增至100多人。

    “政策不断发力,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倪龙刚充满信心地说,下半年企业还将拓展电视机出口相关业务,中欧班列长安号将带着企业走得更远。(记者刘开雄、李延霞、王雨萧、赵文君、雷肖霄、郭方达)

    2023-07-24
  • 破解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难点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消费品工业“三品”发展态势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消费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已增至18万家,占全国工业的38%。消费品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以及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工业比重约三成。自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和对需求的适配性稳步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水平逐渐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逐步增长。

    同时,应清醒看到,我国消费品工业数字化比例不高,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面临的一些痛点和难点不容忽视。比如,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改造、设备投入,资金需求较大,但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尚不健全,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导致企业没钱转型,不愿意转型;消费品工业领域设备种类繁多且应用场景复杂,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数据接口、数据参数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跨企业数据难以流通共享,制约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等。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消费品工业数据要素效能,准确把握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方向,破解消费品工业企业转型中各环节的痛点和难点,加快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统筹谋篇布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是消费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的重要助力。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推广工作,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做好政策解释和解读工作,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指导服务,让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畏难”情绪,引导企业积极主动转型。加大消费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拓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渠道等,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门槛,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不足的难点,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

    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装备水平。数字化平台是消费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建设“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平台,打造消费品工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数据标准统一,推进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通信接口标准化,加快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消费品工业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价值共创。依托数字化平台,聚焦消费品工业上下游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组成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推动装备、软件、系统等不同领域企业共同发展、协同创新,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还应树立典型标杆,引领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企业保持行业领先的关键道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着力打造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标杆企业,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标杆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变化,让消费品工业全链条中的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增强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和主动性,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鼓励消费品工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共享数字化资源,分享数字化转型经验,降低成本,协助中小企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刘虎沉刘然)

    2023-07-21
  •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图:张丹峰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恢复向好,信息化发展平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8%







    “5、6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赵志国说,随着3月份以来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地支持制造业当家等政策举措出台实施,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8%,较上年底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保持扩张,上半年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提质升级,上半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1.6%。企业效益边际改善,利润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利润结构不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从重点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前6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也保持了较高增长。”赵志国表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从趋势上看,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







    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二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推动医疗装备、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等领域发展动能。







    信息通信业新增长极加速形成







    上半年,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量质齐增,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业发展稳中有进,前6月,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前5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5310亿元,成为赋能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新兴业务快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行业新的增长极加速形成。







    建用并举,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双千兆”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293.7万个,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上半年遴选并发布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







    创新驱动,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累计装机量突破430万套,为130个国家或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开源生态蓬勃发展,共建成员单位超980家。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67亿,移动网络中的IPv6流量占比过半。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1.24亿部,9家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互联网市值前30,独角兽企业累计达316家。







    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夯实网络基础,加快核心技术创新,积极探索6G潜在关键技术,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先进制造业成果丰硕,新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4.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实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







    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500余个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达到50余项。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王政刘温馨)

    2023-07-21
  • 多项税费优惠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央视网消息:今年以来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今天(7月19日)的发布会上介绍了多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并表示,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市场反应良好。

    今年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精准性、针对性,着力纾解企业困难,提升政策效能。



    具体来看,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降至1%,对月销售额10万元及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同时,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上述政策出台以来,我们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市场反应良好。下一步,我们在落实好今年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基础上,针对形势的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积极谋划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税费优惠政策,着力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财政部: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4年

    在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具体内容,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

    根据介绍,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4年,即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其中,对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汽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每辆汽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政策转换工作,保证平稳过渡。密切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加强部门间协作和数据共享机制,确保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落实落细,有效发挥政策效应,更好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7-20
  •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新方位·年中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制图:张丹峰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恢复向好,信息化发展平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8%

    “5、6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赵志国说,随着3月份以来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地支持制造业当家等政策举措出台实施,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8%,较上年底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保持扩张,上半年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提质升级,上半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1.6%。企业效益边际改善,利润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利润结构不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从重点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前6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也保持了较高增长。”赵志国表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从趋势上看,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

    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二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推动医疗装备、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等领域发展动能。

    信息通信业新增长极加速形成

    上半年,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量质齐增,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业发展稳中有进,前6月,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前5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5310亿元,成为赋能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新兴业务快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行业新的增长极加速形成。

    建用并举,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双千兆”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293.7万个,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上半年遴选并发布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

    创新驱动,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累计装机量突破430万套,为130个国家或地区用户提供服务,开源生态蓬勃发展,共建成员单位超980家。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7.67亿,移动网络中的IPv6流量占比过半。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1.24亿部,9家互联网企业跻身全球互联网市值前30,独角兽企业累计达316家。

    赵志国表示,下一步将夯实网络基础,加快核心技术创新,积极探索6G潜在关键技术,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先进制造业成果丰硕,新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4.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实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

    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500余个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达到50余项。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3-07-20
  • 半个月,至少14位民营企业家成国家发改委座上宾,有何深意?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李金磊)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官方动作频频。


    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这是其在半个月内召开的第三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半个月三场座谈会,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


    在7月18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表示,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国家发改委建立了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7月3日、10日、17日,郑栅洁主任分别主持召开了3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与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认真听取了民营企业经营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意见建议。


    哪些民营企业家成为座上宾?


    在3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都有哪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参与?


    7月3日的座谈会上,参会的有三一集团、奥克斯集团、圆通速递、波司登、农夫山泉等5家民营企业负责人。


    7月10日的座谈会,邀请了百度集团、隆基绿能、济民可信药业、春秋旅游、驴肉曹餐饮等企业负责人。


    7月17日的座谈会上,与会的有传化集团、方大集团、飞鹤乳业、卓立汉光等民营企业负责人。


    根据以上信息统计,至少有14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成为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座上宾。


    中新财经注意到,国家发改委邀请的企业来自设备制造、钢铁冶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能源、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餐饮等多个行业,兼顾了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


    “就是要尽可能听取来自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李慧说。


    听取民营企业的真实声音


    在7月10日的座谈会上,郑栅洁表示,民营企业对宏观政策的具体感受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我们研究制定宏观政策、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通过听取民营企业的真实声音、了解来自基层一线的准确情况,有助于及时对现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推动完善宏观政策举措。对于企业提出的具体诉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抓紧推动解决;对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研究论证,视情完善或出台相关政策。


    座谈会上,民营企业家们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分析了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分享了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真切感受,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这些都为我们制定宏观政策、开展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李慧说。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受邀参加了7月17日的座谈会并作交流发言。他对中新财经表示,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专门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一举措特别的及时,特别的重要。


    传化是一家多产业、多品牌、全球化的实业集团,布局传化化学、新安化工、传化物流、传化农业、传化科技城等业务。拥有员工15000余人,产品服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于经营一线的实践,徐冠巨建议,要引导支持行业通过技术突破来促进行业竞争发展,支持终端行业企业打造服务世界的行业品牌。大力推动行业走内涵式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形成行业良性竞争局面,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而不是简单追求数量与规模的扩张。


    坚持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负责同志和相关司局近期也在外出开会调研期间组织召开了多场民营企业座谈会,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多层次多形式听取意见建议。


    7月17日的座谈会上,郑栅洁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完善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坚持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组织引导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共同认真听取民营企业真实声音,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合力。


    李慧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持续发挥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坚持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倾听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想法,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具体诉求,及时对现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举措,认真研究论证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并组织引导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共同为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7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来自工信部网站


    工信部、商务部等其他部门也有动作


    除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近期也召开了相关企业座谈会,部门“一把手”亲自出席。


    7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提出要用心用情当好制造业企业的“娘家人”。7月7日,金壮龙又主持召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圆桌会议,提出着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7月17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召开日资企业圆桌会议。来自商务部网站


    7月5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主持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通用电气医疗、诺和诺德、拜耳、默沙东、罗氏、阿斯利康、赛诺菲、武田、辉瑞等12家企业代表参会。7月17日,王文涛在北京会见日中投资促进机构佐藤康博会长,同时召开日资企业圆桌会议,听取瑞穗银行、松下、丰田、日立、YKK等日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情况和意见建议。


    “这是改善市场预期、重塑发展信心的重中之重。”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定期举办会议,进一步拓展收集问题、听取建议的渠道,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关切,助力民企和外企稳健发展,增强各类企业投资的信心和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完)

    2023-07-19
  • 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丨创新引领·转型提质·海外开拓——年中经济调研行之制造业篇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整体保持平稳增长。


    近日,新华社记者奔赴福建、广东、湖南、重庆等地调研,实地看到一批制造业企业正通过创新引领、转型提质、海外开拓,顶压前行,努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真切感受到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韧性和潜力。


    压力之下产业攀“高”逆势前行


    在福建漳州的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款特殊钢筋——耐蚀钢筋。这是该企业的拳头产品之一,成功打开产业领域的蓝海。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边建筑物较多。耐蚀钢筋使用寿命是普通钢筋的2倍以上,生产成本只比普通钢筋增加三分之一。”三宝集团党委书记林军说。


    面临需求减弱、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等挑战,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压力较大。不少钢铁企业以变应变,加力提质降本增效。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承压前行的一个缩影。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为抑制高通胀,收紧货币政策,加剧全球需求收缩。6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7.8%,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国内需求有待进一步恢复,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在收缩区间。


    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实现稳步增长殊为不易。上半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3.4%。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势较好。


    今年以来,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地密集推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举措。正是在政策助推和产业各界的努力下,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的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加快,5、6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


    “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结构在优化,新动能在逐步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9%,有力支撑了工业生产恢复。


    钢板进、整车出,每4分钟下线一台重卡,其中三分之一是电动重卡。在长沙市三一重卡超级工厂,22万平方米厂房内只有110名工作人员,信息化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10倍。


    “尽管上半年市场面临一定压力,预计下半年增速会进一步加快。”三一重卡电动化公司副总经理王毅说,随着下半年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额增长1.5倍的目标。


    记者调研发现,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军,以新动能引领新需求的态势明显。


    走进安踏集团的企业博物馆,“吨位级”承重力的举重鞋、重量仅99克的“氢”跑鞋、冬奥赛场上防切割的“冰上鲨鱼皮”等富含“黑科技”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全球设立五大研发中心、招聘大量运动科学博士加入……“心无旁骛做实业是最大的底气。”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近年来先后收购斐乐、亚玛芬等国际品牌,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和资本出海的转变。


    从上游材料到终端产品,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企业因“新”而活,产业因“新”而变。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8%。


    走进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忙着对大型机床进行组装调试,采用高速干式切削技术的机床可以每5分钟加工一套螺旋锥齿轮。


    产品性能比肩世界一流,而价格仅为进口的60%……经过10年研发、3次迭代,中大创远生产的磨齿机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力装备等领域。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7%。高端产品、创新产品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中大创远总工程师岳明强说,公司生产的最新款螺旋锥齿轮磨齿机,自年初上市以来就供不应求,有望拉动公司业绩同比增长50%。


    “要抢抓时间空间尽早转型”“要在质量和性能上保持竞争优势,从销量转到利润关注点”……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压力,制造业企业坚持创新、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步伐更加坚定。


    追“云”逐“数”数字化转型提速


    “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机器人同事”包揽重活累活、“透明化生产线”监测全流程作业数据……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工厂呈现如此场景。


    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1台发动机。车间里忙碌的是机器人、无人搬运车、红外检测等自动化设备。


    “通过这些智能化设备,我们实现配送、涂胶等工艺数据实时采集,故障判断准确率达100%,换型时间降低67%,效率提高50%。”企业负责人凌青海说,车间生产线效率提升10倍,不合格率下降89%。


    让工业设备“连得上”、让生产流程“看得清”、让质量管理“控得精”,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支撑。


    湖南嘉禾县有“铸造之乡”之称,以中小企业为主。近年来,嘉禾县铸锻造产业集群促进中心联合树根互联对园区1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年度降低能耗成本达400万元。


    嘉禾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李建军说,通过大数据系统,直观清晰了解各企业的能耗情况,实现数据实时监控与数据存证,为决策方案提供可信数据来源。


    “目前,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已连接超120万台工业设备,链接工业总资产超万亿元,帮助20余个行业的近千家公司实现数字化升级。”树根互联CEO贺东东说。


    记者在调研中深切体会到,数字化是企业转型的一道“必答题”。特别是在当前面对来自成本和市场等压力挑战,更加需要通过数字化提升效益降低成本,向精益管理要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500余个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记者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也面临转型门槛。目前,合肥市联系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在泉州,27个单位专家组成的“工业医生”库,累计为500多家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服务。


    从鼓励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到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工业生产的应用场景,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难题。


    企业拓“路”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


    用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化解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创新投入中开拓新的市场,加大高技术产品“走出去”步伐。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在把握新发展格局中对冲风险、抓住机遇。


    “这些肉眼看上去没有区别的粉末,却可以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的动力来源。”走进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21C创新实验室数智化研究中心主任魏奕民正带领团队对最新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材料进行检测,加快高附加值产品海外布局。


    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66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表现亮眼:同比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应对需求压力,工业企业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出口提质升级。


    鸿星尔克、唐人制衣、方圆鞋服、可人儿服装等企业相继赴菲律宾、缅甸、孟加拉国等地考察市场……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开拓海外市场力度,在新发展格局中破局、寻机。


    几天前,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内,威海海关关员为一批出口的飞机牵引车办理了加工贸易手册提前结案手续。这批飞机牵引车已发运出口至新加坡,投入到当地机场地面运营中。


    “面对充满新风险、新挑战的国际环境,公司紧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开辟新版图,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徐晖说,上半年公司已经出口7730万元,同比增长约3倍,目前手持订单已经排到2024年底。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供给,加大对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努力稳定工业产品出口。


    “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制造业,正在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表示,我国制造业系统性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断稳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加上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为中国制造业稳步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记者戴小河、谢希瑶、邹多为、庞梦霞、潘洁、严赋憬)

    2023-07-19
  • 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

    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近日表示,水利部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今年安排了406亿元资金新建和改造大中型灌区,目前已完成158亿元,总体进展顺利。





    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最长的渡槽——大地湾渡槽正在加快建设中(2023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今年新开工4处大型灌区


    “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和改造,可以更好地发挥灌区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压舱石’作用。”陈明忠说,今年水利部安排大中型灌区新建和改造项目投资406亿元,比2022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全国有35处新的大型灌区开工建设,其中今年开工了4处。这些灌区完工后,预计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约16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


    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工程是今年新开工的4处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四川省今年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据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分两步实施,2019年8月开工的一期一步工程和今年3月开工的一期二步工程目前均进展顺利。


    记者在一期一步工程建设沿线采访时看到,四川水利建设史上首次使用盾构技术穿越江底的一期一步工程猫儿沱江底隧洞,已完成平洞段内衬钢管安装;一期一步工程最长的渡槽——大地湾渡槽已完成全部桩基、承台、墩身等下构施工任务,渡槽槽身浇筑已完成6孔,剩余9孔。


    向家坝灌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王永富说,向家坝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30万亩,建成后可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22亿公斤,对建设川南粮仓具有重要作用。


    166亿元中央资金支持581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


    陈明忠说,今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中央投资166亿元,用于支持581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水利部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台账,每个月开展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十四五”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约17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1.2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100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约100亿立方米。


    江西省最大灌区——赣抚平原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是国家“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总投资4.14亿元,计划2025年初全面完工。目前,已完成投资3.28亿元,预计会比计划提前7个月完成工程建设。


    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完成后,将可改善灌溉面积64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9400万公斤,新增节水能力7300万立方米。





    赣抚平原灌区干渠(2023年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6处大中型灌区试点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


    “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优先将大中型灌区的耕地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陈明忠说,水利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对四川都江堰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等6处大中型灌区进行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目前进展顺利。通过试点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水利部与农业农村部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推动各地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整体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另据了解,山东省德州市等20个地区已被确定为首批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地区。水利部门正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计划。


    目前,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陈明忠说,水利部与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加强协作,深入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灌溉发展需求、灌溉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等问题,提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区域布局、发展路径,目前已经形成初稿,今年年底可完成规划工作。


    陈明忠同时表示,结合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水利部将谋划推动再建设一批大中型灌区,为我国农田灌溉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2023-07-18
  • 国产汽车芯片迎来新机遇

    伴随人工智能新一波浪潮和汽车智能化趋势,电子芯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国产汽车芯片迎来新机遇


    目前,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蓝海市场正吸引多方入场,自动驾驶芯片迎来创投热潮,行业市场格局有待重塑。





    继上月车规级芯片企业芯旺微在科创板IPO获受理,自动驾驶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近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冲刺国内自动驾驶芯片港股第一股。资本市场对于芯片领域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


    据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随着持续进行开发及需求不断增长,预计于2030年前,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将超过6000亿元,为参与企业带来重大契机。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芯片相关企业49.5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1.2万余家,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32.7%;另外,今年1~6月新增注册企业3.8万余家。


    行业市场格局有待重塑


    受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影响,电子芯片占汽车成本比重不断提升。据统计,汽车电子部件占整车成本的比重已经从2012年的25%上升到2021年的55%,每辆车所需芯片甚至超过了1000颗。


    7月16日,位于重庆科学城的中国电科芯片董事长王颖告诉记者,如今,电科芯片布局了特种芯片、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六大产业板块。目前,企业芯片年产能达到5000万颗以上,在成功实现国产化量产制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


    “从自动驾驶芯片领域来看,英伟达、英特尔等外资品牌控制了主要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需迈过芯片这道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国内汽车芯片的供给率约10%,9成芯片都靠进口,或者掌握在外资公司手里。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智能汽车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自动驾驶为汽车行业发展主流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近三成汽车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在此背景下,自动驾驶芯片作为自动驾驶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目前,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蓝海市场正吸引多方入场,我国现已形成消费电子芯片巨头、创新型芯片公司、传统汽车芯片厂商、主机厂自研/合资芯片厂商等四大阵营,行业市场格局有待重塑。


    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工作组数据,按每年新增车辆1800万辆计算,自动驾驶芯片的市场规模新增在3600万片左右。目前国内有超出100家企业从事开发及生产汽车芯片,50多家芯片上市公司宣称有车规级产品或者量产应用。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李沐华预计,未来两年,主流自动驾驶芯片将陆续量产交付;未来五年,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更为激烈,国内头部厂商有望突围。


    “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芯片已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王颖说,2022年9月,电科芯片牵头组建了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整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优势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芯片技术创新策源地,贯通国产汽车芯片自主可控全产业链,支撑汽车芯片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自动驾驶芯片迎来创投热潮


    科创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科创板IPO募资877亿元,其中48%为半导体企业。也正因为自动驾驶芯片占据了科技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所以在资本市场上,更容易获得青睐。


    据盖世汽车统计,上半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至少已经披露了98起融资事件,6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其中,芯片和半导体是资本持续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自动驾驶芯片领域,上半年多家企业拿到了新的投资。


    “无论是自动驾驶芯片企业,还是其他半导体企业,最近一段时间都比较火热。由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芯片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比较积极,上市对它们非常重要。”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主管合伙人张君毅如是说。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地平线曾经是国内最大的独角兽,当年风头无两。地平线曾经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间,创造了连续7个月,每月一轮融资的纪录。至今,地平线已经完成了高达15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高达50亿美元。


    而黑芝麻智能从2016年加入自动驾驶芯片赛道,7年后能站在港交所门前,既是汽车产业所驱使,亦是资本市场在推动。截至目前,黑芝麻智能已完成10轮融资,金额高达50.33亿元。


    弯道“突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预测,2025年中国L2/L3渗透率将达50%,2030年中国L2/L3渗透率70%,L4渗透率20%。2020~2025年,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增长速度将快于全球。


    今年4月,黑芝麻智能推出了全新产品线“武当”系列芯片,主打跨域计算,是业内首个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在黑芝麻重庆仙桃数据谷办公室,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对记者坦言,车规芯片达到量产状态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华山系列自动驾驶芯片,从产品设计、流片、封测、车规认证和打造算法工具链,到功能安全认证,自动驾驶软件包开发再到完善支持行业生态,前后超过了3年的时间。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发布相关政策以推动车规级芯片技术研发,并加强芯片供应链建设,为自动驾驶芯片的发展提供巨大利好。此外,以上汽、长安、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头部车企也提出需要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的建议,积极推动了国内车厂应用国产芯片势头。


    “依托重庆在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基础,追势科技可以与政府、车企等相关企业共同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并不断优化自身的自动驾驶技术,更好地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主机厂、生态圈合作伙伴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落户重庆仙桃数据谷的追势科技创始人马光林这样说。


    近年来,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与不稳定使得“缺芯少核”的痛点持续暴露,这也让主机厂意识到芯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汽车芯片迎来国产替代的窗口期。因此,新兴的芯片科技公司也乘国产化之势迅速崛起。


    “车规级芯片靠烧钱是烧不出来的!”单记章说,作为一家身处汽车产业变革最前沿的公司,技术研发永远是第一驱动力,甚至有必要先将短期的营收目标往后放,把产品性能和成本做到极致。


    长期来看,汽车的智能化渗透率将决定芯片市场的需求,在“中央计算”、“大模型”等新技术仍在不断打破智能汽车供应链和技术既定路线的情况下,如何能保证技术前瞻和大规模量产上车获取稳定盈利,仍是我国自动驾驶芯片公司最大的挑战。(记者李国)

    2023-07-18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