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舟山港迎来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

    6月14日,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码头,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通过软管,向正在码头6号泊位进行装卸作业的“达飞联合”轮加注保税LNG燃料,这标志着宁波舟山港迎来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





    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是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免税燃料供应。该业务是国际海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港口国际化水平和配套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据了解,此次保税LNG燃料加注量达9400立方米,能够满足船舶连续航行里程超1万海里,可覆盖单次中国到欧洲的航程,相当于沿赤道绕行地球半圈。


    在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全球限硫令生效和船舶大型化的背景下,国际航运巨头纷纷制定相应减碳目标,全球以LNG为燃料的船舶数量越来越多。相较于传统燃油船舶,LNG动力船舶硫氧化物减排最高可达100%,氮氧化物减排最高达85%以上。


    作为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第三的大港,宁波舟山港拥有特大型深水泊位超120座,是世界上大型和特大型船舶进出最频繁的港口之一,国际航行船舶LNG加注需求潜力较大。近年来,宁波舟山港推动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清洁能源投用。


    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海事、海关、海油、海港”多方紧密协作,共同开展宁波舟山港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对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记者魏一骏)

    2023-06-15
  • 营造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

    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抢占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加强战略规划和深度治理,推进新型算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稳定可靠的算法开源生态。


    不久前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分论坛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提出,我国自2020年进入大模型快速发展期,目前与美国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发布79个。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是加快实现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时之举,也是推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招,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举措。


    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应着力解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面临的高端算力技术不可控、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少、算法可靠性和可解释性弱等核心问题。目前,由GPU、FPGA、ASIC等加速芯片异构而成的人工智能高端算力芯片技术面临“卡脖子”风险。在高效低碳的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跨省域互联互通与动态调配的机制尚未建立,规模化的高端算力供给能力亟待提升。同时,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影响了大模型“智商”。这体现在高价值公共数据开放程度不足、行业及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不够充分、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集规模较小等。此外,算法可解释性不强也影响了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拥有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算法,开发难度大、训练难度高、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可解释性差、合规评估难,直接对行业大模型开发的进程有所影响。


    基于此,要抢占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加强源头技术创新,打赢软硬件基础设施国产化攻坚战,化解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风险,多措并举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


    首先,推进新型算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端算力芯片研发重大专项扶持计划,鼓励头部企业联合高水平大学“揭榜挂帅”。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产高端算力芯片实现突破。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背景下,推动新型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搭建算力生态链,推动全国算力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共享与优化配置。


    其次,构建规模大、质量高的数据生态。完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标准和平台,推动高价值公共数据开放与多元化授权运营,引导行业、企业大数据有条件开放、融通并进场交易,形成多模态、多领域的大规模数据集。打造数据集精细化标注的众包服务平台和数据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构建敏感领域数据隐私保护的监管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再次,打造稳定可靠的算法开源生态。建立大模型算法及工具开源平台,完善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算法监测标准和技术体系。实施行业大模型产品和服务的登记备案、安全评估及潜在风险预测的审查机制。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开展算法创新探索与应用,赋能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并创新商业模式,深化数字化转型并引领高质量发展。


    最后,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战略规划和深度治理。制定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规划,对大模型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支持。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等上下游产业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实现大模型产业相关要素跨语言、跨模态、跨任务、跨行业融合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治理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向善发展,促进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何喜军张惠娜)

    2023-06-15
  • “暑期档”将启,助推旅游市场再升温

    进入夏季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赏花游、民俗游、沙漠游、研学游、露营游等陆续“上新”,图为游客在位于新源县的那拉提旅游风景区观光。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夏季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图为游客在北海市合浦县廉州湾的海上丝绸之路首港景区休闲游玩。林启波摄(人民图片)


    天气渐热,旅游市场将开启“暑期档”。作为传统旅游旺季,暑期一直备受旅游业界重视。2023全国高考结束后第一周,毕业游掀起第一波出游热潮。6月9日—12日,去哪儿平台上17—19岁人群机票预订量环比上一周增长3倍。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旅行社的数据显示,暑期游产品的咨询量、搜索量、预订量均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迎接火热的“暑期档”,各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进行年中大促、推出丰富而新颖的暑期游产品,暑期旅游市场亮点纷呈。


    年中大促人气旺


    近年来,在每年的年中和年末促销季“囤”旅游产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习惯。


    5月18日,在线旅游平台飞猪面向暑期市场的“6·18”大促正式开启。开售首日,酒店活动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98%。此次大促期间,飞猪联合航空公司、租车公司、酒店、乐园等商家推出众多“先囤后约”、假期可用的旅游套餐商品,包含的权益更丰富、性价比更高。据介绍,今年参与飞猪大促活动的旅行商品有上万款,许多国内外航空公司、高端酒店等的价格比“五一”假期更具竞争力。融合目的地城市美食、民俗等人文景观的深度游以及包含大型演出周边住宿的套餐、影视及综艺同款的线路游等也批量“上新”。


    截至6月12日,飞猪“6·18”活动商品累计已销售超100万件。其中,多家航空公司机票单次卡、往返次卡、公务舱卡等出行类商品累计销量超过20万件;国内酒店套餐商品累计销量超过70万件;包括大西北、大西南等热门目的地的线路游活动商品累计销量超过20万件。“今年暑期消费者的旅游预订高峰较去年显著提前,‘6·18’成为大家提前‘囤’假期旅游商品的重要节点。暑期旅游消费需求彰显了巨大的潜力和拉动力。”飞猪“6·18”项目负责人程沉说。


    “‘6·18’机票次卡等产品热销,说明了大家的‘补偿性’出行和出游需求还在持续释放,今年暑运,国内航空客运量将有望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綦琦说。


    特色产品受欢迎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库公路将迎来全线通车。许多旅游企业已推出与独库公路相关的定制旅游产品,天津游客安小平预订了新疆一家旅游机构推出的独库公路全线游产品。“我期待沿着500多公里的独库公路,在高山峡谷与草原雪山间穿行,沉浸式感受新疆的美景与文化。”安小平说。有“小独库”之称的伊昭公路也将于近日全线通车,沿途要翻越乌孙山上的安格列特达坂,仿佛穿行在白云之上,备受公路游爱好者青睐。


    暑期是亲子游、研学游的高峰期。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新闻通气会上发布“四川有新景”“暑期游天府”及“夏季漫游乡村”3个主题的旅游线路和特色点位,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夏日旅游新体验。据介绍,四川省内多家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研学旅行承办机构已推出夏令营、亲子研学等暑期研学旅游产品,包括“拾野趣味,亲近自然”“循迹访古,触摸文明”“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特色线路。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积极探索“教育+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提升,开发了“研学+亲子”“研学+夏令营”等模式,着力打造精彩科普研学课程、特色研学旅行基地、多样研学精品线路、安全研学旅行机制,加快构建集地质科普、自然奥秘、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美术写生、乡村体验于一体的区域研学链。今年3月,武陵源启动2023年研学旅行季活动,向全球发布“张家界地貌”研学旅行产品线路和以张家界山水为元素的美术写生产品线路。这些产品成为暑期研学旅行的热门选择。


    各地巧打“清凉牌”


    避暑游是暑期旅游市场上的“重头戏”,也是各地发展“夏日经济”的重要内容。


    日前,2023中国(长春)旅行者大会开幕,此次大会是中国旅行者大会和长春消夏艺术节首次“牵手”。作为全国首个以清凉气候资源为载体的旅游节庆活动,长春消夏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6届,通过精品演出、旅游体验、户外休闲及文旅消费等各类活动,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此次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打响长春消夏避暑新都市文旅品牌。


    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平均气温23℃,是同纬度最凉爽的区域之一,全省约3/4的区域气候条件都适合发展避暑旅游。如今,“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中国凉都·六盘水”已成为贵州避暑旅游的“金字招牌”,毕节、安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中国避暑名城也久负盛名。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2023多彩贵州夏季避暑旅游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到贵州消夏。6月16日至8月31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全国6周岁(含)以下儿童、60周岁(含)以上人士,凭有效身份证件享受贵州省内国有A级旅游景区门票免费优惠(不包括温泉景区门票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其余游客在此期间赴黔旅游也可享受景区门票五折、全省高速公路通行费五折等优惠。(记者尹婕)

    2023-06-14
  • “世界超市”敢为敢闯谱新篇——开局之年看义乌

    义乌国际商贸城俯瞰。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义乌国际商贸城,车如流水马如龙。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天86400秒,这里的车流量高达日均88600次,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车进出。商机在这里涌动,生意在这里兴隆。


    对义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先后12次来这里调研考察,将义乌的发展概括为“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这12个字,是义乌故事最生动的总结。一不临海、二不沿边的义乌,硬是建成了全球“小商品之都”,成了有口皆碑的“世界超市”。


    “今年一季度以来,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达20万人次,日均进场外商达2000多人次,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海洋说。


    这座“世界超市”为何人气越来越旺?踏上这片热土,答案逐渐清晰。


    人气旺,旺在营商环境好。


    在义乌,开一家公司要花多少时间?在义乌市政务服务中心,杨晓敏正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自助开办企业,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流程,打印出的执照还能免费寄送,这让她感到“便捷又贴心”。


    约旦商人穆德来义乌已经21年,对这里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义乌是很适合做生意的地方,这里真的能帮你解决问题。”


    印度商人洛基也深有感触,“义乌政府部门创建了各种微信群,有什么事情,只要在群里说一句,很快就会有工作人员联系解决。”


    人气旺,旺在开放程度高。


    从义乌铁路口岸向西,“义新欧”中欧班列一路奔驰。今年以来,“义新欧”已往返运行逾700列,发运近6万个标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面对外需低迷,义乌坚定“走出去”,拓市场。从去年11月以来,义乌已经组织7个团、320多家企业赴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地,签订了超1亿元的订单。


    今年义乌外贸稳中有进。“1—4月,义乌实现出口1476.4亿元,同比增长13%,占浙江出口总额的12.8%。”义乌海关办公室副主任杨嬿翔说。


    人气旺,旺在数字赋能快。


    “新客户中靠线上引流的占到30%以上。”捷豪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妙玲越来越重视国际商贸城的线上平台Chinagoods,买家一搜索,店铺全呈现,客商主动上门货比三家,生意也比原来多。


    走进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的未来工厂,数条机械臂上下翻飞。“通过车间智能化改造,公司生产效率提升了55%,运营成本下降28%,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企业IT中心副总监曾建根介绍。


    义乌一米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样品间,同样的螺丝钉经过不同包装,价格相差很大。“我们通过分析海外市场的消费偏好,帮国内商家精准制定销售策略。”公司总经理朱蓉芳说,“这样的信息对接服务,能帮国内商家把利润提高10%。”


    深入义乌就会发现,这里处处是活力,人人都在想办法。“世界超市”里,流淌着一股子“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


    政府敢为——


    “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效率的改革机制。”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管委会政策法规局局长朱毅说。保证改革的高效率,就得及时掌握企业的痛点。义乌不仅定期走访企业,还给每家企业配了一名“驻企服务员”。遇到困难,一个电话,必有回应。


    义乌外国客商多,为了解决涉外纠纷,义乌创造性设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大胆采用“以外调外”模式,聘请通外语、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人士参与涉外纠纷调解。目前,外调委已成功调处涉外纠纷1170起,涉及金额1.28亿元,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6%。吉尔吉斯斯坦姑娘米卡刚刚调解完一起涉外贸易纠纷。“接触的纠纷越多,越能感觉到中国式调解的鲜明特色。”米卡说。


    企业敢闯——


    在商贸城一区的店铺里,银蒂银饰负责人朱素芳正阅改设计团队交来的版样。她必须保证每天有10个以上品类的更新。“一个小商品卖得好,可能第二天就会有同款。只有不断上新,让别人赶不上,才能更好在这里立足。”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商户练就了强大的内功。看似简单一顶帽子,10年前义乌商户还要组团去别的国家学习版式设计;如今,美泓帽业负责人陈鑫平说,国外九成产品是“义乌造”,“时尚设计义乌已站到了前排”。


    群众敢试——


    在江北下朱电商小镇,总能遇到拿着手机做直播的视频团队。“这里是凭一个手机就能创业的地方。”义乌福田街道社交电商协会党支部书记金浩敏说,凭借义乌的货源优势与物流优势,江北下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直播产业链,吸引许多创业者来此逐梦。


    走进后宅街道李祖村,绿水青山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引来了创客。去年,湖南姑娘封玲将自己在城里的“南瓜糖水铺”搬到了李祖,营业额明显上升。“村里自然风光很美,人情味也浓,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换’一种生活。”像封玲这样的创客,在李祖村已有52家,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还带动了村民增收。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这是义乌人对义乌精神的提炼,也是他们面对未来、迎接挑战的底气所在。


    “我就是义乌人。”塞内加尔商人苏拉在义乌生活了20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熟练地沏着功夫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指着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说:“‘山高人为峰’。我知道这句中国话的意思,而且我相信这句话的道理。不管山有多高,人们都能攀登。人,比山高。”(记者李中文杨凯韩维正记者袁子涵、窦皓参与采写)

    2023-06-14
  • 五月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近四成

    市场规模扩大,服务质量提升,寄递网络完善,跨境能力增强

    五月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近四成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今年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70.9,同比提升37.8%,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寄递网络不断完善,跨境能力持续增强。

    从发展规模看,5月,快递发展规模指数为406.1,同比提升17.8%。从分项指标来看,预计5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约为18%,业务收入增速在14%左右。5月,快递业与电商协同发力,整体规模波动上升,业务量在月初月末连破两个百亿大关。其中,5月中下旬,日均业务量稳定在3.5亿件左右。

    从服务质量看,5月,快递服务质量指数为592.1,同比提升78.5%。重点地区72小时准时率预计为84.3%,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5月,行业服务质效明显提高,用户体验有所改善,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多方式提升寄递服务时效。快递企业注重提升重点经济圈寄递时效,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提供承诺性的次日达服务。二是多环节优化生鲜服务质量。入夏以来,荔枝、樱桃、鲜花等时令产品寄递需求激增,快递企业加大冷链设备设施投入,推动包装更规范、运输陆空结合,开通绿色通道,优鲜派送、保鲜送达。三是多领域提升服务制造业水平。快递企业深度服务预制菜、运动服装等产业,将服务延伸至上下游,将运输、仓储、配送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进一步满足直播带货以及即时零售等新消费业态的需求。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5月,快递发展能力指数为214.8,同比提升8.3%。航空运输领域,行业自有航空公司新开通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南亚、北美航空服务能力提升。铁路运输领域,推出“高铁急送”服务,开通重庆—越南河内国际班列,跨城市群、跨境服务能力稳步增强。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多地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寄递渠道安全、行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出台政策予以重点支持,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在年中大促推动下,预计6月行业仍将有良好表现。(记者韩鑫)

    2023-06-13
  • 前4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

    记者近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4月,我国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延续回升向好势头,其中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4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150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完成公路投资2375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水运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29.4%。前4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营业性货运量保持两位数增长。4月,我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6.6亿吨,同比增长14.6%。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34.7亿吨,同比增长17.4%;完成水路货运量7.8亿吨,同比增长12.4%。前4月,完成营业性货运量165.3亿吨,同比增长7.5%。

    公众出行持续恢复。4月完成营业性客运量7.8亿人,同比增长141.1%。前4月,完成营业性客运量27.3亿人,同比增长46.3%。

    港口货物吞吐量稳中有增。4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11.8%,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13.0%和8.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69万标箱,同比增长8.6%。前4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8亿吨,同比增长7.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543万标箱,同比增长4.8%。(记者韩鑫)

    2023-06-13
  • 新空间、新裂变、新势能——透视深圳特区工业“三变”

    从1.2亿元到35亿元,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实则是内部肌理之变。

    深莞交界处,茅洲河与京港澳高速之间,一幢醒目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与周边低矮的旧工业楼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是全至科技创新园,深圳“工业上楼”的实践版本。



    新空间、新裂变、新势能——透视深圳特区工业“三变”

    这是全至科技创新园全貌。新华社记者周科摄

    园区满眼翠绿,空间错落有致,120多家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科技企业入驻在23层摩天大楼里,一年贡献35亿元产值。

    这个前身为茅洲山工业园的全至科技创新园,几年前也是其貌不扬的“矮个子”。原有的39家企业从事五金制品、模具销售、配件包装等传统产业,年产值总共约1.2亿元。

    如今,这里楼层高度增至99.8米,打造成集研发办公、高端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工业空间面积从5万平方米拓展到15.5万平方米。

    “工业上楼”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围绕产业链招商,全至科技创新园做到了‘一栋楼就是一条生产链’。”深圳市国人光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新伟介绍,在这栋楼里,公司有3家客户、5家供应商,楼上楼下的企业既是“邻居”,也是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聚集度不高,导致制造业产业链短、竞争加剧、成长性差等问题。夯实制造业“基本盘”,需要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难题。

    2022年,深圳打响先进制造业“空间保卫战”,提出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

    面对土地难以为继,“工业上楼”成为深圳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有效抓手。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个“工业上楼”项目,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正从“存量”向“增量”转变。

    变,是工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要市场有需要,经营主体就能不拘形态地发展裂变,这是深圳制造业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

    位于深圳坪山区的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总装车间的工人满负荷操作,保持每6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速度。据统计,比亚迪汽车今年5月销量24.02万辆,1至5月总销量102.29万辆。



    新空间、新裂变、新势能——透视深圳特区工业“三变”

    图为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总装车间。新华社记者周科摄

    今年1至4月,深圳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7%,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0.1%,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4倍,各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为代表的深圳外贸产品“新三样”,今年以来在海外持续“走俏”。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新三样”合计出口额219.4亿元,同比增长120.6%。

    从互联网、电子信息到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每一次经济“风口”,深圳都能抓住产业裂变的机会,诞生众多“全球销冠”和“行业冠军”。如今,在人工智能、8K、基因测序等众多领域,涌现出云天励飞、汇顶科技、英飞拓、奥比中光、优必选等一大批新锐企业。

    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超前布局“20+8”产业集群,发布工业“30条”政策,高标准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深圳努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今年二季度,深圳新开工项目263个,总投资约3491.8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58个。

    走进深圳市润鹏半导体12吋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工地,中建三局科技厂房建设公司的800余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现场一派忙碌。该项目总投资约22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8万片12吋功率芯片的生产能力。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坪西国际低碳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低碳智造核”产业,项目建成后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孵化集聚空间,为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有效路径。

    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对深圳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今年1至4月,深圳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增长40.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1.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9%。目前,深圳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基本形成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0%。(记者周科)

    2023-06-12
  • 产业集群涌现,应用领域拓宽——多地竞逐氢能赛道

    在能源加速变革、“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低碳的氢能发展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抢占氢能发展赛道,一批产业集群加速涌现,应用领域不断延展。

    专家表示,各地要加强协同发展,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因地制宜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地方规划密集出台

    近日,《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将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电堆到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氢气供给能力,适度超前建设氢气储运加基础设施,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先发优势,打造万亿元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省份都将氢能写入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目标,在《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中明确了“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济宁)”的发展布局。

    氢动力公交车已经在上海嘉定、奉贤、金山、临港4个区域的公路上飞驰;上海最大的70兆帕供氢能力加氢站日前完成结构封顶,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去年5月,上海正式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3年内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天津市积极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目前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示范应用产业链布局。临港海洋集团董事长赵月介绍,3月份,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启动智能装备园转型升级,推进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全面转型。新成立的临港海洋集团正是为了重点布局氢能产业,推进“天津市氢能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

    应用场景日渐丰富

    示范应用方面,我国开展了氢能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初步打通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

    广东是国内发展氢能产业的大省,已汇集氢能企业超400家,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企业涵盖氢能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当前,广州、佛山、深圳、云浮、东莞等各市正在不断锤炼“氢”功,壮大产业。

    加氢站是连接氢能产业上下游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山东制定出台标准,全面规范加氢站建设,截至去年底,累计建成加氢站30座。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梅俊峰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高速集团在青银高速规划布局6座加氢站,在济青中线规划布局2座‘油气氢’综合站,力争打造全国氢能应用领域标杆工程”。

    5月20日,天津港集团发布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通过氢燃料发动机进一步增加续航,该机器人运行时长可达13小时,较纯电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提升25%以上。

    目前,上海在制氢、储氢和商用等方面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并持续探索创新氢能应用场景。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管清平介绍,汽车城高度关注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后续将在快递运输、生鲜冷链、汽车零配件运输、渣土环卫等领域争取更多的示范运营任务。

    加快突破技术制约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成本较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挑战。

    佛山市氢能产业协会会长林俊峰表示,佛山在氢能下游应用较为成功,但仍存在制氢、运氢成本较高的问题。

    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卢炽华介绍,仙湖实验室氨氢融合新能源理念将助力解决氢能高安全、低成本、跨区域储运难题和氢源供需错配问题。

    “应加大科研和金融投入,降低成本,促进大规模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尹海涛表示,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和分布式氢能利用商业模式突破。

    “氢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表示,要完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建设,为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规模化应用做好准备,支撑产业高效快速发展。(记者张建军王金虎李治国周琳王轶辰)

    2023-06-12
  • 社会需求旺盛,服务供给充足,物流运行向好基础不断巩固 流动中国释放更多生机活力(消费视窗)

    郑州北站满载货物的列车在这里快速编组,驶向各地。


    王玮摄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


    前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5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今年以来,我国物流运行总体保持恢复向好。社会物流需求恢复性回升,物流服务供给相对充足,行业运行处在景气区间,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物流企业信心提振,内生动力继续增强,物流运行向好基础不断巩固,为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运行加快恢复增长,供给规模稳步上升


    智能电视送到高海拔乡村。5月31日晚8点,“618”促销活动全面开启后没多久,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推瓦村的私德多吉便收到了由京东物流配送的智能液晶电视。今年,京东物流将预售商品前置到超300个城市、数千个站点,消费者支付后,最快可实现分钟级收货。


    物流通关越来越顺畅。在山东青岛前湾港,烟台恩怡服装有限公司进口的17吨涤纶染色针织布从船上卸下,随即发往工厂生产。代理这批货物的青岛某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海关推出“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新监管模式,减少了两次集装箱吊装和两次搬移过程,节省了通关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快递日均业务量持续攀升、航运货轮往返穿梭……今年以来,交通物流运行加快恢复增长,流动中国释放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500亿件,比去年提前27天达到500亿件;前4月,我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165.3亿吨,同比增长7.5%;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8亿吨,同比增长7.6%。


    随着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物流趋于活跃,物流业总收入加速恢复,物流供给规模稳步上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前4月,物流业总收入增长7.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仓储服务、快递领域贡献显著,拉动物流业总收入增长超过5个百分点。


    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加快。前4月,重点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2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两个月提高。邮政快递、仓储物流企业收入增势良好,铁路、道路运输企业增势平稳。


    工业品物流需求恢复基础稳固。前4月,工业品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3.6%,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长5.6%,增速比3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4月份,装备制造拉动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物流总额分别增长44.6%和17.3%。


    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恢复向好。前4月,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加快。即时物流等新场景、新模式成为亮点。


    “扩大内需政策接连落地生效,消费场景线上线下融合,即时物流连接周边餐饮店、社区超市、花店、药店等,带动社区消费进一步旺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周志成说。


    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智慧物流商业化应用场景


    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覆盖移动5G专网、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码头项目加快实施……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加大交通强国建设力度,交通科技创新明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特别是邮政快递业在数字化、绿色化上下功夫,提升运转效率。


    科技是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交通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不断塑造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走进天津东疆港区太平洋码头,一艘艘货轮正进行装卸作业。在天津东疆海关监控指挥中心,海关关员通过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对船舶靠泊、装卸作业、场位堆存等场景进行实时监管。


    “有了智慧管控系统,内外贸同船运输业务越来越便利,不仅内支线船舶舱位使用效率提高了,我们码头的内贸航线也新增了10余条,港口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更有活力。”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部副经理孙岩说。


    去年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开发多样化应用场景,实现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


    天津海关联合天津港集团构建口岸“智慧管控”系统,为推动口岸港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注入科技力量。现今,东疆港区已有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7条,累计作业内贸船舶超过1200艘次,箱量超过160万标箱。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前4月,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1.3%,4月当月增长9.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为物流运行稳步复苏提供了强力支撑。”周志成表示,要加快推进物流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企业开发开放面向中小微物流企业的云平台、云服务,创新物流产业生态,进一步拓展智慧物流商业化应用场景。


    改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个个“海淘”包裹通过分拣线进入CT机智能设备,快速有序完成通关作业;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快递运输车辆整装待发,马不停蹄奔赴各地……深圳国际快件运营中心一派繁忙景象。


    “快递包裹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加快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竞争力。得益于相关部门的不断创新,今年一季度,顺丰跨境电商进出口量同比增长近50%。”顺丰速运集团国际电商快递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政策支持引导持续强化,物流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当前,物流企业预期乐观,物流运行恢复向好。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物流运行继续稳定向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跨境直达运输、“门到门”物流。围绕跨境电商、内外贸一体化等现实需求,完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运行效率。


    验布、打样、裁剪、缝制……在北京迪桑特有限公司内,一件件泳装、滑雪服顺利下线,打包出口。北京海关采取智能审核等服务措施,让进出口业务更加便利。


    练好企业内功,深化“提质、增效、降本”,推动物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通过与客户共同成长、与产业深度融合,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推动融合发展,在汽车、家电、电子、医药、服装等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的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便捷畅通的交通物流条件,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聚集,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抓住机遇,砥砺奋进,物流运行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提质增效,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3-06-09
  •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提速

    多地聚焦重点方向出台政策举措——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提速





    当前,人工智能(AI)引领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加速演进,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抓发展先机。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有利于持续引领经济平稳增长。同时,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今年以来,多地在人工智能方面推出政策、谋划布局。


    5月31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着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北京日前也发布两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支持政策——《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鼓励与引导行业发展角度,围绕创新发展共性需求,进一步统筹资源,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生态发展。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等引导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推动“补需方”改革,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通过政府采购、租用等方式使用民间投资的数据储存和算力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券支持民营企业租用算力、存储资源;推动政府部门租用民间投资专用算力支持大语义学习、元宇宙、时空底图等专业场景应用。


    除一线城市外,多地还利用数据资源优势,把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李刚表示,贵州将加快提升算力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高质量配置、高效益供给,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综合建设新路子。


    发展具备现实基础


    人工智能发展有三大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保障算力的充分供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数据显示,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最多,近3年人工智能服务器采购数量最高,表现出强相关性。此外,多地也在提供公共算力,补充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志耘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领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大模型相关新研究、新产品竞相涌现。我国前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项部署为大模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产学研各方共同推动下,建立起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技术的体系化研发能力,大模型研发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深圳很早就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完善、高端资源集聚、技术深度融合、应用逐步铺开的发展格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二十一世纪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想说。


    在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新场景的催生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在深圳蓬勃兴起。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洪认为,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驱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近年来,航盛电子推出一系列智能座舱方案,希望为汽车产业提供更安全且出行体验更优的解决方案。


    聚焦重点谋求突破


    大模型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实现跨越,未来仍有广阔的持续创新空间。赵志耘表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大模型创新提供了丰富场景和数据基础,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各地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自身优势,聚焦重点和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李想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实现从技术端到应用端的全面、融合、创新发展。深圳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明确,人工智能产业不仅着眼于关键核心技术及领域发展,还将加强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创新能力。基于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完善,成为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由此创造出智能时代经济新模式、生活新体验、治理新方法。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介绍,多年来,公司聚焦“算法芯片化”和“端云协同”,打造了物联感知汇聚、算法赋能服务、知识图谱构建的全链式平台,构建起数字城市智能协同发展体系。公司今年着手组建大模型筹备组,致力于打造服务多场景多行业的大模型,以期为拓展行业应用、促进人工智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算法平台支持。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将布局一批前沿项目,技术创新实现新引领;推动一批国产替代,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构建一批产业方阵,产业能级完成新跃升;塑造一批示范标杆,场景赋能驱动新应用;营造一流创新环境,生态构建形成新成效。借力这“五新”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文/本报记者杨学聪杨阳腾李景佘惠敏吴秉泽)

    2023-06-09
  • 中国电影产业迭代升级 如何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今年以来,电影行业锐意进取、抓住市场复苏有利时机,在春节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前5个月的票房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45%,为电影业全面复苏打下了良好基础。”6月8日,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深圳举办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说。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从2014年至2019年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元,2019年达到641亿元。2021年至2022年平均票房385亿元,已恢复至2019年的60%。


    与此同时,国产片占比稳步提高。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国产片占比约60%,近3年已提升至84%。过去10年,是中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10年。截至目前,我国银幕数量已超8万块,稳居世界第一。


    “当下,中国电影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试图创造新的世界电影格局的阶段。”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这既证明中国电影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说明中国电影试图发挥更大的全球文化影响作用。


    内容创新携手科技创新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委员、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蓓介绍,近两年,中影一直在储备与质量上下功夫,目前创作开发中的项目有60余个,其中原创项目40余个。已上映作品中,《穿过寒冬拥抱你》《人生大事》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温暖现实主义电影成为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流浪地球2》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理念的生动表达,给了中国电影人一个启示:电影人的真挚与付出,是换得观众认可的唯一途径。而这个意愿的实现则建立在对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与深入研究以及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机融合的基础上。


    除了内容创新,科技创新也成为电影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王蓓介绍:“我们正在推进全国影院的安装升级,到今年年底预计将达到近300家CINITY影厅的市场规模。CINITY摄影机和拍摄工艺研发已基本完成,为推出更多高格式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郭帆的团队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并在《流浪地球2》的创作中开始规模化应用。比如,吴京、刘德华、李雪健的面容年轻化处理,沙溢、宁理的面容老龄化处理,李雪健的声音修复,以及通过全数字手段“复刻”的吴孟达。


    “在《流浪地球3》筹备之前,团队将用一年的时间针对目前已有的24种人工智能应用,分别在大语言模型、图形图像处理、动画、模型建构、实时渲染五大类别上进行技术考察、储备和积累,希望能够应用到《流浪地球3》的创作实践中。”郭帆说。


    在“电影+互联网”融合中,互联网正在进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购票、宣发及放映都产生深远影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说:“从传统的线下购票,到以票价优惠为竞争力、以选座体验为创新卖点、以观影决策为核心的数字化购票消费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下,中国电影用户的购票体验实现了持续的进化迭代。”


    让电影真正“抵达”观众


    “在过去一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中,能否说出10部电影的名字?”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作了题为《出发前的再思考》的主旨发言。在发言之初,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时常在朋友间做这样的小调研。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这就回答了一个一直以来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电影与观众的问题。”陈道明说,中国有14亿观众,就观影基数而言,现在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并不算多。他认为,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


    “电影创作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电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一些电影的成功正说明了观众的选择。从电影层面来看,老百姓就是主旋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主旋律。”陈道明说。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算过一笔账: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40亿元,折合约98亿美元,而那一年的北美市场是110亿美元,已经十分接近。“2020年至2022年,中国电影行业应该创造超过1900亿元的票房,但受疫情影响,3年票房仅900多亿元,行业蒸发了1000亿元,同时失去了近30亿观影人次。”于冬说。


    如何把失去的1000亿元票房和30亿观影人次拿回来?于冬认为,一方面,延续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成果。目前,《血战上甘岭》《智取威虎山前传》《汶川大地震》等主旋律题材影片正在筹备。另一方面,强化“周末档”。除了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假期之外,一年中还有40多个周末,“周末档”就是中腰部电影所在的市场。


    在王蓓看来,要带动市场、扩大有效消费,仅从创作端出发、加强供给是不够的,还要以创新模式提高发行放映端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是贴近观众消费习惯,探索预约放映、影院直播等创新模式,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的放映服务;二是推动供需匹配、循环畅通,培育细分市场,比如针对科幻、动漫、悬疑等不同题材的兴趣群体,组织分线发行与个性化放映;三是深入挖掘‘银发族’‘Z世代’等人群呼声高、关注度高的题材,结合节气习俗、场景消费、节展活动做好主题宣发,让‘周末观影’恢复活力。”王蓓说。


    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


    “高品质是一部电影的生命线。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12个字从3个维度上阐释了何为高品质。”郭帆说。8年前,其团队在创作《流浪地球》时,提出并制定了拍摄“高信息密度”电影的目标。


    郭帆解释说,“高信息密度”电影具备3个特性:奇观性、互动性、思想性。“类型电影不再是如爆米花一般的快销品,而是演变成一个持久的文化现象。电影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命运、文明选择、技术关系等宏大主题为目标,从价值观层面给予更多引导,从哲学层面给予更多注解。”郭帆说。


    《流浪地球2》已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上映,并于近日“走进”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在外空委第66届会议上进行了特别放映。


    尹鸿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自觉地改变了对中国和中国历史的叙述态度和符号体系,“妖魔化”中国的刻板印象得到明显改变。功夫、熊猫、花木兰、茉莉花等中国传统符号,以及现代中国城市、乡村和社会的美好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影像中。


    尹鸿认为,应建构既能满足中国观众精神需求又能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近年来,随着影视、动漫、游戏在互联网的传播,新的文化审美正在世界各国的年轻群体中扩散。许多国家的青年观众对进行过创新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打造电影IP,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影产品”。


    不久前,2023海浪电影周在河北秦皇岛阿那亚举办,“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首期投资同时启动,计划将以10亿元的资金规模,在3年内投资30至50部青年电影人作品。“在我们为当前的困难与挑战苦恼的时候,新生力量正期待着破土而出。百年前诞生的电影历经多次变革,当前的危机或许只是‘成长期’的烦恼,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王蓓说。(蒋肖斌)

    2023-06-09
  • 国产大飞机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 C919,带动产业链一起飞

    随着C919顺利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广大旅客可以乘坐国产大飞机出行了!


    不仅带旅客飞上蓝天,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也对中国民用客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进而拉动国内航空工业产业升级。


    大飞机事业踏上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


    大飞机为啥这么受关注?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C919是继运-10之后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


    此次商业首航的C919大型客机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研制,于2022年12月9日交付给东方航空,交付后密集完成了100小时的验证飞行,全面检验了飞机的航线运行能力。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中国商飞副总经理魏应彪说。


    5月29日8时25分,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7航班上海虹桥机场起飞,搭载135名乘客,于11时05分平稳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C919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不少旅客反映:飞行平稳、机舱宽敞、座椅舒适,国产大飞机体验真的好!


    目前,东方航空与中国商飞已经签署5架大飞机采购协议,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公司航网规划决定后续引进计划。东方航空专门成立了C919飞行部、C919客舱部,设立C919签派放行席位、国产飞机维修管理中心等专业部门。按计划,C919在“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上实施初始商业运行,陆续引进后该机型有望逐步扩展投放到更多的航线。东方航空四川分公司负责人说,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正在建设,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看好。东方航空“沪蓉航线”日航班量超过20班次,采用C919执飞,航线布局更从容。


    截至去年底,C919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今年订单还在持续扩大,2023年4月,中国商飞与海航航空集团签署百架飞机采购协议,其中就包括60架C919飞机确认订单。


    业内人士介绍,一个新机型执飞商业航线,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航空公司机务人员以及机场地面服务的保障等,而这些专业保障都要具备相应的资质、经历相应的培训。这也是目前C919执飞航线较少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


    大飞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行和批量生产,将带动整个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告诉记者,C919的首飞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大飞机不仅是为了满足航空领域的发展需求,还能带动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助力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


    李晓津表示,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实现了两个“从0到1”的突破。一是技术上“从0到1”。“一架C919包含超过400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要足够安全可靠,组装和审查过程也有严格的安全标准。中国在全球采购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生产出了国产大飞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国产化率,这是了不起的突破。”李晓津说。二是市场上“从0到1”的突破。相比同期波音、空客甚至其他国家的航空制造企业,国产民机制造企业在市场意识、市场能力、市场经验等方面也几乎是从零开始。首架C919商业运营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C919的目录单价为6.53亿元,其实现商业化运营和市场化量产,为上下游企业带来商机,拉动国内航空工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据介绍,大飞机产业链主要由机体制造、动力装置、机载系统、零部件、原材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机体制造价值占到约1/3,包括机头、机身、机冀、舱门等,主要由航空工业旗下企业承担,国产化程度高。动力装置目前主要由国外企业配套,未来有望用上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产品利润率高,正吸引大量高科技企业投身这一领域。零部件包括锻铸件、标准件、电子元器件等,包括一批民营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参与众多,这些企业在为C919配套的过程中,既获得订单也实现了技术突破。原材料方面包括铝合金、复合材料、钛合金、高强度钢等,中铝、宝钢等一批企业在其中承担重任。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测算,如果按民机寿命周期10年计算,大飞机给中国带来经济增加值贡献比为1︰86,就业贡献比为1︰9.6。李晓津举例,C919的机头、机身、机尾、机翼等外面的“壳子”分别来自中国的成飞、洪都、沈飞、西飞等企业,各领域有近30万人参与了C919大飞机的研制,培育出民用航空器制造领域的一批本土人才。


    专家分析,以当下大飞机投入产出比1︰80计算,在维持目前C919国产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国产大飞机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而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再上新台阶,为中国航空工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持续夯实基础,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一款机型走向成熟和大规模的市场化运营,需要进入商业运行阶段后多年的持续优化提升。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既是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历史性一刻,也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新的起点。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此前的分析文章认为,鉴于客机高昂的开发成本,小批量生产不可行,而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无疑为C919量产提供了重要的本土优势。C919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可进军国外市场,参加全球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未来20年,全球将有超过4万架民用客机交付,价值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超过9000架新机,价值约1.39万亿美元。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C919如何实现精益化批量生产、高质量交付?


    “这考验着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晓津表示,一是航空公司要将后续商业飞行中积累的经验及时、全面反馈给制造方,支持中国商飞和相关供应商逐步完善技术细节。二是制造方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和材料壁垒。中国能够自给的部件价值占大飞机总体的比例还不够高,特别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等材料和技术缺乏,突破这些瓶颈将是批量生产、交付和成本控制的关键。三是充分学习高铁和核电设备等产业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最终目标,坚持自主设计的必要条件,坚持掌握高端技术能力,在大飞机产业国际合作中争取有利地位。


    面向庞大的国际市场,国产大飞机还需在产业链升级、市场化拓展、商业化运营上持续夯实基础,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民机市场规模巨大是我国发展国产大飞机的优势,必须把旅客和货主的需求作为民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晓津说,要推动航空制造与航空运输融合发展,即“两航融合”,包括理念、人才、服务、标准、工作等方面的融合。


    他表示,今后可以从软硬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市场能力和政策体系。国产民机要依托中国大市场,在此过程中强化市场理念、提升市场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核心技术和核心材料。以C919投运为契机,在全球开放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发动机、起落架、机载设备等核心产品技术突破。


    未来,更多、更好的国产大飞机将翱翔于蓝天之上。(徐佩玉)

    2023-06-08

  • 首 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