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丨河南:以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这个春天,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文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的崭新文旅样式登场中原。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河南通过创新数字“黑科技”、打造沉浸式“新业态”、创造文旅消费“新增量”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新时代文博人提出了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打造、推出高质量文旅产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


    从首创考古盲盒掀起“考古热”,到跨界推出电视节目《唐宫夜宴》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马萧林带领河南博物院不断挖掘文物内涵,追求创新表达,让尘封在博物馆的文物以鲜活姿态走入百姓生活。他说,接下来,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工作重点,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新的科技手段、更好的展陈形式,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洛阳洛邑古城内,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表演。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抖空竹、斗风筝、宋“潮”春日运动会……两会归来,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和她的团队立刻投入到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的活动筹划中;一场场趣味盎然的宋文化深度体验之旅,让游客仿佛置身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中。


    千年古都洛阳,光影动态演绎下,1600多年前的《洛神赋图》活了起来,洛水之畔的一株株牡丹随风摇曳,游客缓缓走过展厅回廊,牡丹便会跟随步履次第绽放,幻化成不同造型和色彩……在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上,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数字技术,洛阳牡丹博物馆“圈粉”无数。





    洛阳牡丹博物馆数字化呈现牡丹百态。洛阳牡丹博物馆供图


    厚重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正成为新时代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的宝藏。


    从北京回到安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一边忙着传达全国两会精神,一边投入到正在建设的殷墟遗址博物馆相关工作中。


    “过去五年,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成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全力以赴、只争朝夕。”何毓灵说。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两会结束回郑州的路上,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年工作重点: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研究阐释、遗产保护活态化展示,加快推进双槐树、大河村、东赵、郑州商城等重要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我们将通过加强对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创新展示传播方式,更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民族自信。”顾万发说。





    殷墟遗址博物馆效果图,建成后将全面呈现殷商文化内涵。安阳市文物局供图


    今年,河南将持续推出文明起源、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红色中原、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遴选出龙门石窟、殷墟、河南博物院、清明上河园等首批百大标识项目。4月3日,河南又发布了包括华夏溯源、文明寻脉、大河安澜、写意中国、红色传承等在内的十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通过活化历史并持续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打造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的高质量文旅产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黄东升说。

    2023-04-06
  • 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踔厉创新,“卡脖子”难题持续突破。3月8日,由东方电气、中国华电等联合打造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顺利通过试运行,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着力开拓,优势产业全球化布局加速落子。3月10日,比亚迪、哪吒两家新能源车企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同日在泰国奠基。继2022年全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之后,今年前2个月,汽车整车出口63万辆,同比增长52.9%。


    春天,我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好消息不断传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区各部门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在新征程上,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扎实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开新局谱新篇。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着力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只需双击手机侧面的控制按钮,显示屏就向上滚动,短短几秒钟,一台原本5英寸大小的手机就扩展到6.5英寸……在日前举办的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联想集团展出了首款纵向卷轴屏概念手机。自2016年发布首个可以工作的折叠屏幕设备原型、2019年推出首款采用水滴型折叠结构的折叠屏手机以来,联想集团在柔性屏幕领域的长期投入和研发持续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继在LCD(液晶显示器)领域形成领先竞争力,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之后,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国内企业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向高刷新率、像素排列等技术创新领域拓展。在微显示、印刷显示、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上,我国也在迎头赶上。


    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注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的传统产业,好消息频传。广东省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双增”行动,今年新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山东省力争全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左右,工业技改投资实现6%左右增长。湖北省针对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技改投资计划增长12%以上。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将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动我国传统产业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大步前行。


    ——巩固延伸优势产业。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高铁、船舶、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已形成特色优势……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无保护左右转、行人车辆避让、自动跟车、拨杆变道、红绿灯自动识别、自动绕障……在车水马龙的深圳市中心,驾驶搭载城区NCA智驾导航辅助系统的阿维塔11,让上下班出行像打车一样轻松。2022年,搭载L2级别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全年渗透率超过30%,智能网联汽车加速驶向新赛道。


    未来5年,我国将聚焦5G、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建设布局,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2022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当前,我国正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产业,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工信部正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随着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实施,关键基础技术相继突破,更多专注产业基础的优质企业竞相涌现,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


    ——找准“卡脖子”“掉链子”的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


    自1月4日深圳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产品实现国产化以来,我国获得批准的国产ECMO产品已迅速增至3款。


    “ECMO产品能够成功实现国产化,突破的不是一两个点,而是从整体上实现了系统性的自主创新。”汉诺医疗董事长刘洋说。据介绍,国产ECMO产品的研发过程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共申请专利85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


    “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高低代表着工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需求,努力在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


    ——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将机器生产送片辅助时间缩短为零,提高生产节拍2倍以上,实现阳极连续化生产;借助精密传感、视觉分析和高精度闭环控制技术,极片生产速度从0.6米/秒提升到2.5米/秒,膜片对齐精度由±0.75毫米提升至±0.3毫米……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历经4次迭代研发的阳极连续智能卷绕机,效率和制造精度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宁德时代在前沿电池技术原理、制造工艺上的指引和设备研发的支持。近年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在制造效率和精度指标方面实现了对国外先进锂电设备企业的赶超,实现了产业链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目前,我国锂电装备产业已拥有超2000项专利,国产化率达到95%。


    ——优布局、育集群不断提速,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广州黄埔,TCL华星T9项目阵列厂,自动化加工设备马力全开。“去年9月投产到12月底,项目累计总产值已突破1亿元。”TCL华星广州副总经理张海涛说,今年以来,新产品顺利出产,众多订单有序发货。


    从8K内容创作、讯息处理、高端显示、云端储存到网络传送,广州初步形成覆盖摄录编播的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广州、佛山、惠州三地形成的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超过9000亿元。


    2022年,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突破20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集群日益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优质企业的集聚地、重大创新项目的承载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锻长板优势的“链主”企业,促进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国家级集群加快向世界级水平迈进。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制造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涵盖智能交互、多维感知、自适应空气处理、智能设备管理等多个技术点,让人工智能家用中央空调从生产制造到消费选购都有标可依……近日,由美的集团牵头,中国家电研究院、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起草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家用中央空调技术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美的旗下高端人工智能家电品牌COLMO成为首个获得该项技术认证的中央空调产品。


    联合行业协会与科研院所制定技术团体标准,已成为美的集团推动品牌高端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此前,依托空气净化器团体标准,美的推出搭载第四代空气消毒技术的全新产品净击者空气净化消毒机,30分钟冠状病毒消杀率达到99.9%。


    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成为中国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短短51秒,十几个车灯、众多车内仪表,以及多达140几个字的发动机舱铭牌等,都要仔细检查一遍,这无疑是对质检员眼力的巨大考验。陈耀明,就是广汽本田黄埔工厂总装车间最后一道检查工序的质检班长。


    “人工检测考验经验与肉眼视力,速度慢、易漏检、标准不统一不说,眼睛长时间接触光源后的视力疲劳,都可能埋下质量隐患。”陈耀明说,在百度智能云开物助力下,广汽本田在产线上装设了7台球型摄像机,配合机器视觉系统,可自动识别多达6款车型,针对单一车型的22种以上车灯,只需1秒,即可完成同步拍摄、同步计算、智能比对120张细节图片,准确率高达99%。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个是示范标杆工厂;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40家;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77%。


    下一步,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节能改造以前都是自己‘闷头搞’,有了‘碳效码’,终于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浙江湖州吴兴区的久立特材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经理余协敏打开手机小程序,企业碳排放总量、碳效值、碳中和率等各项数值一目了然。


    通过将不同层级的39类数据进行共享、解构与整合,湖州市逐层梳理企业“碳—能—电”业务,实现了碳排放底数的准确摸底,并生成“碳效码”,为企业科学决策、节能减排提供了可视化路径。


    锚定交出优秀的“碳效账单”,久立特材持续推进升级改造,吴兴园区电力消耗下降10%、水消耗下降13%,单位产量碳排放量下降了11%。截至目前,湖州市已经实现3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评价。以此为依托,2022年,湖州开展节能技术改造398项,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48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下一步,将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为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中国正在谱写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2023-03-31
  • 我国将全面推进房产“带押过户”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王立彬)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我国将依民法典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房产“带押过户”。





    记者30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满足人民群众对财产权高质高效保护的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对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做出全面部署。


    两部门明确,各地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点带面,以“三个拓展”全面推进“带押过户”: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其他市县拓展;推动同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率先实现,并逐步向跨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推动住宅类不动产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工业、商业等类型不动产拓展,最终实现地域范围、金融机构和不动产类型“带押过户”全覆盖。


    据介绍,目前全国有15个省份100多个地市开展了“带押过户”,其中天津、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已经全面开展。各地在实践探索中,主要形成抵押权组合、新旧抵押权分段、抵押权变更等“带押过户”模式。“带押过户”大大节省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能够保障买卖双方及银行权益,获得了企业和群众一致认可。


    两部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适宜的办理模式。尤其是买卖双方涉及不同贷款方的业务,鼓励各地积极引入预告登记,防止“一房二卖”,防范抵押权悬空等风险,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金融安全。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业务系统建设,推进登记金融系统融合,优化工作流程,实时共享信息,努力实现登记、贷款、放款、还款无缝衔接,同时梳理各环节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切实防范风险。

    2023-03-31
  • 用电量攀升 中小微企业加速“复元”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所在。近期用电量、用电报装数等一系列电力相关数据显示,多地中小微企业正加速恢复“元气”,新兴产业用电增长情况尤其表现良好。


    清早,玲珑街道杭州海维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水性油墨生产线就已经开始高速运转。控制室的电子屏显示15天内各条生产线的排班信息、产能产量、品质以及用电量等关键信息,整个生产环节一目了然。


    这家专业生产水性油墨的科技型企业成立于2006年,今年1月至3月的总用电量同比增长164%。


    “今年形势比较乐观,我们对稳步增长有信心。以临安为生产研发大本营的我们,也在浙江丽水和山东临沂、广西贵港布局了3个新基地,并将对水性油墨中的核心关键树脂领域进行开发,寻求更大的技术突破。”杭州海维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月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嘉兴雅马哈车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根荣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随着政府推行非标电动车淘汰并置换新国标电动车,今年企业生产经营优于去年,并逐步上升,2月日用电量高于同期。”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今年1月至2月,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22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上扬的用电曲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在企稳回升。


    其中,作为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中小微企业活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年初,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多地也精准施策,助力中小企业轻装上阵、降本增效。


    《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3月1日起施行,继续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3月2日启动,力争2023年为中小微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一系列举措之下,占浙江企业总户数90%以上的小微企业加速恢复“元气”。


    国网浙江电力数据显示,今年2月1日至3月20日,浙江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07%,日均用电量总体均高于去年同期。


    广东的用电情况也释放出持续复苏的积极信号。例如,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大力推进用电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在低压新增报装用户中,集中了较多的中小微企业,据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用电报装容量在50-200kW的需求数量呈现持续增长,预计比2022年四季度环比增长近8%。其中,2023年3月用电报装数预计比2月环比增长38%,反映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复苏加快。


    “整体来看,随着央地纾困惠企力度的持续加大和系列扶持政策的陆续实施,中小微企业表现加快回暖向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望明显提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微企业用电量整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的同时,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用电增长情况表现亮眼。


    以浙江为例,今年2月1日至3月20日,在小微企业的11大行业中,10个行业用电量呈现正增长。其中,高端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47%,高新技术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19%,日用电量均整体高于去年同期。与此同时,数字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52%,日用电量48天中有41天同比上升。


    “可见,浙江小微企业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进军,助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网浙江营销服务中心网络数据室副主任孙钢称。


    当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一些困难。近期从中央到地方进一步加大纾困惠企力度,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全面复苏。


    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以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其中包括将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所得税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


    多地也行动起来。例如,陕西省近日印发了《“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2023年到2025年引导安排每年不少于2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孙传旺表示,未来中小微企业发展将迎来三方面政策利好:一是在提振消费的系列政策作用下,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和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有利于畅通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市场循环和融通发展;二是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普惠金融等扶持政策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收益情况;三是近期放管服改革、扩投资举措等营商环境优化措施加速实施,中小企业对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不断增强,发展信心持续提升。(记者王璐朱涵)

    2023-03-30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丨江苏: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

    戈壁滩上风沙飞扬,吊机轰鸣,一座座巨型风机拔地而起。徐工集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级起重机伸展钢铁“巨臂”,轻轻一抓,稳稳升向高空,犹如“超级鱼竿”,将直径达193米的风机叶轮吊装到位。从1200吨、1600吨,到2000吨、2600吨,徐工集团探索超大吨位起重机技术创新,不断刷新“全球第一吊”纪录。





    徐工XCA2600轮式起重机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30万千瓦风电场吊装风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殷切期望。


    “5年前,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徐工集团时,强调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了徐工发展情况。他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徐工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把脉定向、科学领航。


    回到工作岗位,单增海第一时间把全国两会精神带给集团4.5万名职工,全身投入岗位工作。“作为研发战线‘老兵’,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就是要摒弃幻想,走出属于自己的自强道路。大国重器就是要勇于担当、顶天立地。”单增海说,总书记关心的“求不到、买不来”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卡脖子”难题,企业正逐步“握在手中”,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接下来,要全力攀登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珠峰”,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徐州的工程机械、无锡的物联网、常州的新型碳材料、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江苏正着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今年,江苏500个省级工业大项目中有487个是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


    数字经济让现代产业体系更智慧,也在激荡发展新活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国政协委员、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说,企业发展就是要强化基底,补短板、锻长板,寻求数字化赋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听不到人声鼎沸、看不见火花四溅。记者近日来到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的智能车间,与人们印象中的“钢铁厂”完全不同:“一键式”的自动化高炉炼铁、清洁的车间、严格标准化的生产现场、远程智能管控系统……先进生产线与数字技术融合不断深入,企业正朝着“灯塔工厂”的目标奋力奔跑。





    图为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特殊钢线材厂智能车间。


    “智能制造大潮澎湃,钢铁企业要跟上发展需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如今钢铁行业正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化之路。”钱刚说,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振信心,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继续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道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绿色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一回到工作岗位,立即召集公司管理层座谈,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同时积极参与工信部门、侨联及工商界人士座谈,把两会声音传达到基层。


    草坪、绿树、翠竹、水池……记者在蒋立所在企业厂区看到,厂房的结构设计、采光及隔音效果,都体现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据统计,这种新厂房非生产能耗比传统厂房低42%,厂区循环水使用率达到98.7%。距离老厂区不远处,总投资30亿元的全国洁净空调行业标杆工厂正在加紧建设,探索节能新路径。





    图为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工厂的厂区环境。


    截至目前,江苏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制造加快发展。“我们要把全国两会精神真正落实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中,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锋说。

    2023-03-30
  • 抓住恢复窗口期 扩内需多举措密集而至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今年重点工作首位。当下,抓住推动消费和投资回暖的窗口期,从部委到地方,正加快酝酿推出系列举措,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动内需潜力加快释放。


    综合施策扩内需多举措酝酿待出


    近期,部委和地方频频释放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信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2023年,我国将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五方面扩内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同时,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将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酝酿出台新举措。比如,指导地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家电家居消费;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发消费活力等。


    地方层面,多地将扩大内需作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例如,湖北省3月22日印发2023年全省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工作方案,方案围绕增强信心稳预期、消费恢复和扩大、投资攻坚提质效等十大行动,提出33项具体任务。


    此外,继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之后,今年以来,地方版扩内需方案也密集发布。


    日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不少量化指标,例如,到202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钢铁、化工、有色等重点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每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万个左右。


    记者注意到,此前,四川、天津等已经印发当地“十四五”扩大内需规划或战略实施方案,均结合当地情况,提出具体举措和目标。例如,围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进一步提振消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同时加快新型基建建设、补齐重点领域短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


    抓住恢复窗口期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翼”。当下,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


    “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1998年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以来,政策重点多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随着扩大投资的空间收窄和边际效率的下降,扩大消费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创新扩大消费的政策工具,完善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记者注意到,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推进相关举措加快落地显效。其中,有消费领域“四大金刚”之称的汽车、家电、家居、餐饮,占消费的四分之一,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点。另外,此前受疫情影响的部分消费,特别是线下的接触性消费恢复的步伐也在加快。


    各地都在结合地方特色和消费场景,举办多样活动,有效促进了线下消费恢复。例如,在成都,“周末游”“周边游”“跨省游”等主题营销推广活动正在进行。当地推出了一批周末精品点位、周末微度假示范产品和主题线路,文旅消费加快恢复。美团数据显示,3月以来,成都旅游消费交易额排名全国第五,展现出消费的韧性与活力。


    深化供给侧改革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由降转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3月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消费看,春节以来消费市场呈现良好态势,为一季度乃至全年消费创造了良好开局。从投资看,近段时期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有效推动“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提出,下一步,还要加大改革力度,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


    “改革是协调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要在短期政策中找到一条消费与投资、扩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契合的政策路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十分关键。要集中力量提振投资,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发挥政府投资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通过投资带动企业生产持续活跃,支持就业、支持居民收入增长,为扩大消费提供重要推动力量。在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中提振消费。


    记者获悉,推动投资更快更多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等系列举措部署正在加快推进。


    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通知,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业内人士认为,从供给端发力,将消费基础设施正式纳入REITs发行范围,有助于扩大内需,服务稳增长。


    王一鸣指出,要抓住经济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切实回应市场关切,通过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来提振市场信心,让被疫情抑制的内需潜能充分迸发出来。(记者孙韶华王文博实习生杨琪媛)

    2023-03-29
  • “世界超市”义乌今年已新设外企同比增长123%

    新华社杭州3月28日电(记者屈凌燕、张晓洁)“世界超市”义乌迎来外资加速涌入。记者从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截至3月中旬,义乌今年共新设外资公司18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3%。





    外商在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办理业务。(李丽梅摄)


    “在义乌开公司,流程比我想的要简单。”外商哈桑·贾韦德告诉记者,去年底他就着手准备各种材料来义乌了。在这里只需拿着护照到窗口面签,提交完申请材料,第二天他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为加快当地外贸复苏,1月1日《义乌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涉外服务十项举措》正式实施,举措内容包括工作居留便利、外商生产经营、涉外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等10个方面。1月8日,义乌第一时间发出了“万名国际采购商邀请行动倡议书”。


    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外商、外资源源不断涌入义乌。义乌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疫情前义乌常驻外商约1.5万人;受全球疫情影响,最低谷时义乌常驻外商人数减少了一半左右;目前,义乌常驻外商超过1.2万人,达到疫情前八成,且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今年新开办的181家外资公司,投资来源遍布五大洲的49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外商新开办公司121家,占比67%。除成立新的公司外,还有大量外商通过投资入股现有公司的方式来义乌发展。


    近年来,随着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义乌外资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3月中旬,义乌共有外资公司4996家,占当地外资主体总数的57%,同比增长12%。

    2023-03-29
  • 走进民企看信心丨订单纷至沓来,这家企业生产线热火朝天

    新华社天津3月27日电(记者宋瑞)走进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数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多组板材生产线并排运转,一眼望不到头。一米多宽的涂镀板材在轧辊间快速流动,经多次碾压成形,打包成卷。


    “外部订单纷至沓来,内部生产热度节节攀升,大家分秒必争,干劲十足。”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宝新说。今年以来,仅功能彩涂板这一类产品,公司2023年全年的意向合同就已超过200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约15%。


    抓订单生产、促新项目建设……近期,杜宝新忙得不亦乐乎。“近期顺利交付以色列客户近一万吨彩涂板。”杜宝新说。截至目前,公司板材卷已经出口到巴西、比利时、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达成的订单紧锣密鼓推进,新的合作意向也接连不断。近期,一批批国内外客户前往企业询盘考察,杜宝新总会带着他们来仓储区转转。





    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仓储区,机器臂将板材卷吊入卡车。新华社记者李帅摄


    在企业仓储区,近一人高的板材卷密密麻麻,整齐码放,颇为壮观。工人熟练操控大型机械设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打包和运输作业。


    “这些都是我们即将交付客户的板材卷。”看着眼前景象,杜宝新很是欣慰。“相比20多年前,企业已是‘脱胎换骨’之变。”


    2002年,从事焊管生产的杜宝新嗅到商机,将业务拓展至板材生产领域。“当时,我们仅能生产建筑领域用的钢板,只有红、蓝、白三色,厂房不足现在的十分之一,生产规模更是有限。”杜宝新回忆道。


    作为传统制造业,板材行业生产商众多,同质化高、可复制性强。“板材企业竞争高峰时,一个买,五个卖,产品利润被严重挤压。而一些高端板材的生产原料依赖对外采购,公司发展受到制约。”杜宝新说。重复走老路只能被淘汰。


    痛定思痛,杜宝新拍板决定,企业要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大生产设备和试验设备投入、引进科研人才、加大研发力度……2017年前后,这家企业锚定高端金属涂镀板材领域,相继建设了智能彩涂生产线、镀锌生产线等,满足更大范围的客户需要。


    公司总工程师刘岳华说,钢板容易生锈,镀有色金属能有效提升其耐腐蚀性。公司历时7年研发制造出镀锌铝镁产品,使镀层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10倍。公司还将特殊功能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涂层研发,满足彩涂板美观性、持久性和功能性要求。


    从兼具高耐候性、高耐腐蚀性的抗菌板、抗静电板,到隔温效果良好的环保隔热板……如今,这家企业自主研发并制造了200多种功能彩涂板,广泛用于建筑、光伏、医疗、电气电子等行业。2022年,企业的功能彩涂板产品入选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


    产品要创新,人才是关键。该企业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专注绿色节能、抗菌、美观、防霉、耐腐蚀等功能彩涂板研发。


    此外,企业还投资上千万元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改造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以往提高30%。”刘岳华说。


    如今,新宇彩板的年综合产能350万吨,主营产品功能彩涂板年产能260万吨。2022年,公司销售收入近140亿元,高端化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利润占60%以上。


    在绿色、智能发展上,企业也有清晰的“规划图”。3个厂区共计36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工程即将开工,投资3亿元建设四期智能工厂,新建2条高端镀铝锌镁生产线……


    “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我们迎来了新春天。公司要继续研发自己的拳头产品,加大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和绿色智造投入,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铿锵迈进。”杜宝新说。

    2023-03-28
  • 陕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好技术,有了好出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辆辆近4米高的自卸车,灯光闪烁,一字排开。每12分钟,就有这样一台“身材魁梧”的产品下线,从陕西省西咸新区驶出,发往世界各地。


    迎着春光,记者步入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感受到满满的干劲儿。


    “前不久,我们研发出这款甲醇混动自卸车,主要运用于矿山开采和大宗物料运输等领域。”总经理许亚楠的兴奋写在脸上,“这也是继纯电动、氢能动力车型之后,我们又一项科技创新成功转化、实现量产。”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夯基筑本、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眼下,一批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三项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净化车间里,全自动激光调阻机开足马力。一项科技感十足的产品——薄膜铂电阻传感器芯体,正在有序生产。


    “设备远程控制,24小时不间断。”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剑告诉记者。


    薄膜铂电阻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生物医疗等领域,每年国内市场需求达3亿支。“这条生产线,实现了关键工艺的突破,生产成本比国外降低20%。”罗剑说。


    产品硬核、技术高端。可罗剑坦言,“当初创业,顾虑不小。”罗剑既是创业者,也是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一段时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不少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


    放眼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资源成果丰厚。然而,成果转化难一直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时刻,“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的新政策,让罗剑眼前一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由高校院所负责管理,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感觉就像‘松了绑’,顾虑全消。”罗剑说。


    2022年3月,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陕西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三项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


    乘改革东风,罗剑创立的公司落户西咸新区沣东创智云谷。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孵化企业,不到一年时间,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投产,科技成果顺利从“书架”走向“货架”。


    早在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其打造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西部创新港。


    “眼下,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力争到明年,年产能达1000万支。”罗剑信心满满。


    享受政策红利的,不只是罗剑。截至目前,陕西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3.8万余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184名科研及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


    日前,在试点基础上,陕西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措施。“‘三项改革’激发活力,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表示。


    科创基金、科技经纪人让技术、市场端精准对接


    “这款新型农药助剂,保证农作物产量、质量不变的同时,至少降低50%的农药使用量。”说起这项“黑科技”,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西安清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鹏滔滔不绝。


    “尽管手握技术,但团队成员多是高校教师,不善于对接市场、寻找资金支持,这趟成果转化的‘科创旅程’起步就犯愁。”杨鹏说,“就在此时,秦创原春种基金与我们取得联系。公司成立仅13天,100万元融资就到了账,解了燃眉之急。”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能否成功转化落地,需要多方面立体保障。其中,资金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此,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联合出资设立秦创原春种基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西安清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已实现批量销售,市场反响良好。“后续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杨鹏说。


    “企业初创,最难的就是融资。我们主要服务各种初创项目,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迈出‘下书架、上货架’的第一步。”春种基金负责人王晖告诉记者,自2021年4月成立至今,基金已推动成立科技创新型企业462家。


    金融支持,不只是春种基金。2022年,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基金规模达110亿元,发行科技金融产品89款,秦创原系列科创基金已为250余个项目投资20.41亿元。


    技术、市场有效连接,还有一条纽带,便是科技经纪人。


    厂房需达到14米层高,距离水源需3公里以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的一款新型水处理设备项目,在落地转化时遇到诸多硬性条件制约,让团队颇为困扰。


    科技经纪人吴军军及时介入,多次协商洽谈匹配合适场地,为科研团队争取到房租减免等“政策礼包”,让难题迎刃而解。“最终,项目落地秦创原,从签约到投产运营,不到两个月。”吴军军说。


    一边是手握科研成果却找不到市场的科研人员,一边是急需技术支持的企业。“我们负责牵线搭桥,让技术端、市场端精准对接。”入行两年来,32岁的吴军军已促成华中数控西部中心等十几个重点项目落地。


    “在秦创原酝酿初期,我们就着手筹建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经纪人队伍。”西咸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对一’、全链条服务,积极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截至目前,秦创原科技经纪人队伍已达106人,对接21家高校院所,梳理千余项优质科研成果,新增科技型企业425个。


    聚链成群、开放共建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


    偌大车间里,工人相互配合,装配底盘零件;不远处的试车场,一辆辆新款新能源汽车排列整齐,工程师正调试性能……走进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随处可见忙碌身影。


    作为陕汽集团成立的“创新联合体”,借助秦创原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2022年,公司自主研制60款新能源产品,同时完成自动驾驶、燃料电池、镁合金零部件等23项关键技术研发落地。


    “秦创原加速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德创未来总经理王钊表示。


    不只是汽车产业。围绕陕西省确定的重点产业链,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规划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包含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3条主导产业链,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七大产业集群。


    “今年1月,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2023年招商引资活动中,成功签约167个项目,总投资达1082亿元。”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如今,一批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科创项目,正在秦创原聚链成群,服务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聚链成群,也有开放共建。不光是总窗口,秦创原也辐射三秦。


    走进秦岭腹地的商洛高新区秦创原(商洛)创促中心孵化基地,一排烧制好的发泡水泥和陶粒样品颇为醒目。


    “经过多次实验,利用尾矿废弃物烧制的陶瓷材料,尾矿利用率达80%,年产量是现有技术的约3倍。”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副教授赵威介绍,继发泡水泥研发成功后,新研发的陶粒硬度和质量均优于石子,“目前已和一家建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市外,推动飞地孵化器建设;市内,推进双创孵化载体建设。以‘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商洛市科技局副局长李传伟告诉记者,“目前,西安·商洛飞地孵化器,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领域。”


    成立两年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陕西各地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年均增长31.7%和40.8%、39.1%。

    2023-03-28
  • 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塔里木油田:在深地油气领域打造更多“中国深度”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陆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量占中国陆上超深层油气资源总量60%以上。





    面对超深、超高压、超高温等众多世界级难题,塔里木石油人迎难而上。





    在全国两会精神的鼓舞下,塔里木石油人正满怀信心,在深地油气领域打造更多“中国深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2023-03-27
  • 辽宁依靠创新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基本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辽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改造升级“老字号”,重塑传统产业优势


    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工段长韩振宇熟练地扫描二维码、填写工作进度后,大屏幕上相对应的机床产品状态同步更新,顺利进入下道工序。


    “这是我们最新上线的车间管理系统,不仅能实时收集产品加工数据,还能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流程缺陷,为改进生产和管理提供支持。”韩振宇介绍,通过数字赋能,产品装配周期缩短30%,单位产能提高83%。


    改造升级“老字号”,辽宁坚持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投入使用。去年全省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2个、应用场景123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占比达37.4%。今年,辽宁还将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个,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0个,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链竞争优势,沈机、沈鼓等一批“老字号”正在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日前,由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150万吨/年乙烯“三机”试运转合格后发往用户现场,该机组振幅小于15微米,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6%左右的科研投入,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


    “辽宁在装备制造、石化、冶金三大领域的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这是我们的家底和本钱,也是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辽宁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持续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把辽宁工业基础优势转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胜势。”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1月份,鞍山钢铁、攀钢、本钢等子企业多项指标创历史佳绩。


    “1+1=1”“1+1>2”如何实现?这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辽宁深化国企改革的一步棋。2021年10月,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钢铁企业鞍钢、本钢正式挂牌重组。


    重组只是起点,融合才是关键。“鞍钢、本钢同处一域,市场相同,产品相近,重组后,双方按‘战略引领+资源协同’原则,在更大产能规模中优化组合资源要素。”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介绍,集团正在推进多个铁矿开发和扩产项目,“目前,鞍钢年产铁精矿5000万吨,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到2030年,鞍钢铁精矿产量将增至1亿吨。”


    让“老字号”焕发活力、重塑优势,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我们正制定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加快国企整合重组,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一批实力强、运行质量优的国有大型企业。”辽宁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度开发“原字号”,做优做强产业链


    初春的盘锦,海风强劲。登高远眺,纵横交错的工业管廊、井然有序的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更远处,万吨油轮缓缓驶入港口,液化石油气船靠泊在码头紧张作业……这里是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已从单一石油炼制扩展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冷岩介绍,目前开发区拥有乙烯产能100万吨/年、丙烯产能120万吨/年,并向下游延伸发展了35万吨/年苯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等项目,石化及精细化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在保持千万吨炼化规模的基础上,我们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正加速石化中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乙烯、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条。”冷岩说,到“十四五”末,开发区石化产业总产值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


    为深度开发“原字号”,辽宁持续推进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目前,全省化工精细化率达到44.1%。


    “我们正着力解决‘炼’有余而‘化’不足、‘粗’有余而‘精’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加快建设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争取到2025年,全省精细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达到50%。”


    行走在辽阳高新区芳烃基地,园区整洁,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实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工程。”辽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琪介绍,目前高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培育壮大“新字号”,激活振兴发展新动能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在密集的快门声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快步走上“代表通道”。“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孙东明说,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一系列微型半导体器件的真正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对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


    目前,孙东明团队研制的国产温控器件已广泛应用于激光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等领域。“在政策支持下,我们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实现落地转化,成立了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月产能突破30万枚。”从北京归来后,孙东明又把目光聚焦半导体材料微纳加工等领域,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孙东明团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仅仅是辽宁这片创新创业沃土里的一棵新苗。培育壮大“新字号”,辽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创新转型和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调试车间,一台名为“星卫来”的工业清洁机器人引人注目。“它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调度系统和新一代控制器,能够实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自主规划作业路径,与智能生产线和其他类型机器人实现共线运行。”公司总裁张进介绍。


    目前新松已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3大类核心产品,以及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3大应用技术方向,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我们正加紧推进新松产业园四期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半导体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市场。”张进信心满满。


    “今年,我们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支持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加快发展,做强做大航空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22个优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3%。


    培育壮大“新字号”,离不开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辽宁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去年,辽宁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累计达287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105项、中小企业556家、“小巨人”企业310家。“目前,我们正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争取到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03-27
  • 融入基础设施,服务各行各业——“北斗”导航赋能 产业发展提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制图:沈亦伶


    近日,由国内企业发起的“北斗出行应用创新计划”启动,以“车道级导航”为代表的北斗创新应用将从当前的8个城市试点向全国普及。据了解,该计划还包括基于北斗核心算力打造的动态红绿灯倒计时、等灯状态等功能,是北斗高精度应用面向大众推出的创新服务,将助力北斗在交通出行场景的产业化落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约4700亿元;截至今年1月,北斗时空智能服务的全球累计接入智能设备超15亿台;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月调用次数超过1700亿次,服务覆盖全球超230个国家和地区;北斗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的“标配”,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超3000亿次。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北斗已从解决“有无”全面迈入“更高精度、更加可信、更优服务”的发展阶段。


    规模化应用不断扩大


    在西北地区,种植棉花需要进行高精度的直线覆膜作业。如果农机手无法保证作业直线精度,不仅会影响覆膜质量,造成“切膜”返工,也不利于后期的打顶、收割等环节,同时会造成土地浪费、产量降低,影响棉农的收入。


    现在,有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棉农只需设置好作业幅宽等数据,就可以保证农机精准笔直作业,点播种子、拉垄覆膜等程序一气呵成,播种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近年来,我们打造的‘慧农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广泛应用于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植保机以及一些特定的自走式车辆,覆盖耕整地、播种、插秧、开沟、植保、收割、平地等全作业环节,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系统累计作业面积超5000万亩。”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沈军说。


    应用是北斗发展的生命线,农业是北斗应用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北斗支撑我国精准农业快速发展,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已超过10万台/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从交通运输到农林牧渔,从智慧港口到电力巡检,北斗提供的时空服务如同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一样,全面融入基础设施,深度赋能各行各业,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繁华的北京商务中心区,具有北斗高精度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停放在“电子围栏”内,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度、清运。“这些共享单车搭载了北斗高精定位模块,可在空旷场景取得亚米级(小于1米)的定位精度。”美团单车硬件研发负责人窦科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定位的实时性和精度,他们已将共享单车的智能锁芯片从2G升级到了4G,并配置了更先进的传感器,让车辆调度更有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北斗已经在20多个行业(领域)实现应用。北斗产品应用总量已超过1550万台/套。目前,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已突破500万辆,覆盖450余座城市;中国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手机出货量占比超98%。


    “如今,北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北斗所产生的时空数据是数字经济的‘血液’,数字经济产生积累的海量数据又为北斗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行业和大众应用领域打造越来越多的北斗数字化应用场景,有力拓展了北斗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说。


    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数据想要互通、发挥有效赋能作用,需要有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基准来进行“对齐”,只有具备精确可靠的“时空标签”,才能达成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实现基于时空的感知、计算和协同。随着北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结合,北斗应用也在向新兴技术领域延伸。


    “车道级导航”就是时空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也是北斗与多种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所谓‘车道级导航’,是指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可获得手机导航应用提供的极高精准度定位;在此基础上,当司机需要变换车道,比如临近快速路转向路口或者高速匝道时,‘车道级导航’会提供更精细的车道级语音播报和动作指引。”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介绍。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金培说:“技术原理上,我们通过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对导航卫星信号的观测,经高精度计算引擎运算,向手机终端提供高精度差分改正数据。其后,手机将其结合卫星原始观测数据,完成算法解算,得到亚米级定位精度。最后,定位导航应用结合高精度定位地图,为用户提供车道级的精细化导航指引。”


    “车道级导航”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定位天线、定位算法、定位芯片、手机地图等技术要素的全方位升级。从2019年开始,国内企业就在多个软硬件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在降低定位天线功耗、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算法、主流芯片厂商的深度适配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看来,新时代的中国北斗坚持在发展中应用、在应用中发展,要按照“融网络、融数据、融终端、融服务”的理念,做大做强“北斗+”和“+北斗”新业态,大力塑造全产业链意识,打造创新联合体,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在全球率先打通手机高精度定位全链路。


    于贤成认为,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等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只有与其他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配套,做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不断保持技术的引领性和融合性,推动应用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更好地、更充分地实现时空赋能。


    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


    当前,北斗规模化应用进入关键期,同时也是整个北斗产业发展的机遇期。《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1454亿元,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3236亿元。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约1.4万家,从业人员超50万。


    于贤成表示,北斗产业化应用正处于重大变革期,需直面竞争、另辟蹊径、争取优势,通过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北斗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推进北斗与产业深度融合。


    浙江湖州德清县就是发展北斗产业的受益者。这里聚焦“北斗地信”优势产业,拓展形成“北斗地信+人工智能”“北斗地信+通用航空”等产业集群,汇聚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家,成功打造出“地理信息小镇”这张名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推动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是加速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于贤成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促进北斗标配化和泛在化发展,充分发挥北斗作为自主时间空间基准、提供泛在精准时空信息服务的作用,真正实现北斗应用服务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记者谷业凯)

    2023-03-25

  • 首 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