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带来哪些改变?

    根据1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各方面共同努力,有力推动国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统一,更加突出强调市场主体地位,三项制度改革更大范围落地见效,瘦身健体有序推进,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大幅压减,“两非”“两资”清退任务基本完成,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资监管的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透过一组组数据,可以感知国企改革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强治理:3.8万户国企建立董事会


    来自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3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2.5万户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董事会,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99.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设规范的董事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排在重点任务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系列改革按下“加速键”,努力从国有企业、国资监管两个层面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优势——


    国企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这一历史性突破进一步夯实了国有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法律基础。


    央企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地方一级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全面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更加清晰。


    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提升到99%。


    增活力: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逾8万户企业22万人


    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是国企改革始终追求的目标。


    三年行动开始以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各级国有企业全面推开,覆盖全国超8万户企业共22万人。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通俗讲就是打破“铁交椅”、打破“大锅饭”,通过签订并严格履行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等“白纸黑字”的契约,明确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


    抓住了经理层,就抓住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有效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


    “以上率下有利于推动在更深、更广层面实现三项制度改革落实落地。”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说。


    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国企加快实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围绕“收入能增能减”,推动完善了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惠及49.1万名骨干员工;2020年以来,中央企业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9000亿元,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加注重经营机制转换……


    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稳步消除,涌现出了一批活力迸发、动力充沛的现代新国企。





    2021年12月6日,以综合物流为主业的新央企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物流集团总部。新华社记者王希摄


    优布局:央企超70%营收涉及国计民生等重点领域


    截至目前,央企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功能稳步提高。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实现整体性优化的背后,离不开改革“关键一招”。


    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这是三年行动提出的重要目标。三年来,国有企业加快锻长板、补短板,在有序进退中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亮点纷呈。4组7家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8家央企,推动实施30余个央企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


    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出16家“链长”企业。2020年以来,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35%以上,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充沛。


    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国企“两非”“两资”清退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


    在日前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表示,要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2023-02-01
  • 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

    中新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30日公布,根据对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2022年中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9%。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解读数据时介绍,2022年,在9个文化行业中,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5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实现增长,增速分别为3.4%、3.3%、3.2%、2.1%和0.3%。


    分业态看,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36.0%,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上述16个行业小类中,13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到81.3%。其中,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30.3%、21.6%、18.6%、16.9%和10.2%。


    分区域看,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2022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26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快于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为15.0%,占比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793亿元、917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0.1%。东北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9亿元,比上年下降1.0%。(完)

    2023-01-31
  • 从“巨轮出海”看我国造船业提质升级“新航迹”

    新年伊始,中国造船企业斩获新订单。意大利GRIMALDIEUROMED公司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简称“外高桥造船”)订造5艘9000车汽车运输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成为中国造船业进军高端船品市场的又一标志,这也是中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3%、55.2%和49.0%,这一成绩彰显了中国制造国际领先的规模与实力。而数据背后的科技创新、智能绿色和产业带动更能显示我国造船业提质升级的“新航迹”。


    高端产品密集涌现


    2022年,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中国造船业主动作为、抢抓机遇,LNG船订造、交付取得突破,成为2022年中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邮轮(2022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发


    据中国船舶集团统计,2022年中国船舶集团累计签约大型LNG运输船订单达49艘,合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订单总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不足7%跃升至2022年的近30%,创历史新高。


    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全球首艘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随着一艘艘高端LNG船建造成功,我国造船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运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形成了以沪东中华、大船重工、江南造船、招商海门和江苏扬子江船业为主的多个大型LNG船建造企业集群。


    沪东中华总工程师宋炜说:“我国LNG船实现了奋起直追、迭代创新的长足发展,不断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在全球LNG船订单爆发式增长中,稳扎稳打抢抓机遇。”


    与大型LNG船一样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大型邮轮建造也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8月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双轮同造”,向大型邮轮批量化、系列化建造迈出重要一步。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已先后攻克重量控制技术、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安全返港系统设计技术等难关,全面进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的‘攻坚期’。”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船企批量承接各类船舶订单,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一。12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船、散货船、原油船、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辅助船等船型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50%。


    “在全球新造船市场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我国船企克服极端天气等一系列困难,继续巩固在优势船型的领先地位,并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迈进。”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说。


    2022年,我国船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方面持续取得新突破。全球箱量最大的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实现批量交船,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一系列高端船舶产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成功交付。


    带动产业“联动”


    1月27日,远海汽车船公司的“中远腾飞”轮满载3968辆中国造新车从上海南港码头缓缓驶离,目的港为土耳其代林杰港和意大利利沃诺港。这是远海汽车船公司2023年开辟的第一条定制化专班航线。


    大型汽车运输船的快速投放市场助力我国汽车出口,也为航运物流企业拓展汽车运输市场份额赋能。2022年,远海汽车船公司新造21艘LNG双燃料大型汽车船,使其成为汽车专业运输领域生力军。


    除了服务外贸进出口和航运物流业,造船业以产业链长、创新带动力强的优势,也在推动着上下游产业联动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船舶工业高度国际化、产业链长、技术密集、辐射面广,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李彦庆说。以国产大型邮轮为例,其突破性意义在于,2500万个零部件的庞然大物带动起材料、零部件、设备系统的研发与建造,吸纳了大量企业分工与合作,发挥好国产大型邮轮产业链“链长”作用,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通过与全球101个供应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在设计、原材料制作、现场施工、调试交付的全流程合作。外高桥造船跨行业、跨地区吸纳了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推进邮轮设计建造。”周琦说,外高桥造船还成立了大型邮轮创新中心,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已有40余家优势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加紧科研攻关,船用高端钢材研发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国产高锰钢罐项目顺利开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驶向“绿色智能蓝海”


    智能化、绿色化是全球造船行业发展的方向,新能源动力应用、信息技术赋能等是全球造船业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中国船舶工业将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努力成为全球船舶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瞄准国际行业新能源动力研究前沿,设计的大型汽车运输船不仅运量大,节能减排特性更是十分突出,其配备中压岸电系统可在码头装卸货期间实现“零碳排放”,后续还可通过改装直接使用氨燃料。


    2022年,我国船企围绕智能、绿色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取得一系列突破,为国际航运市场提供“中国方案”。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船坞内,全球箱量最大的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NE336”正在紧张建造。这是由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目前在手订单近10艘。在此基础上,其成功开发的“碳中和”绿色新能源船型——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一经推出,备受市场关注,有力提升了中国造船工业在中高端船型方面市场竞争力。


    在建造管理环节,快速提高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必不可少。比如,外高桥造船打造薄板生产智能车间,以MES系统为核心,搭配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产线智能化管控,提升分段建造效率和精度管理水平,有力保证了船体建造的精准高效。


    除加大绿色智能船品研究外,中国造船业正在大力推进船舶建造的整体数字化转型,以骨干企业建设和技术改造为依托,结合重点产品研制需求,加快研制面向船舶工业的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支撑产品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

    2023-01-31
  • 全国能源供应量价均稳

    时值冬日,冷空气频繁来袭,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否能跟上?居民温暖过冬有无保障?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序的应对措施,能源保供稳价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看,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


    增产增供方面,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这些年我国通过上大压小、增优汰劣,煤炭先进产能明显增加。电力的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全国各类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26亿千瓦,油气持续增储上产,原油产能提升到每年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能提升到每年2200亿立方米以上。


    重要品种储备上,近年来我国大幅增加对储备能力建设的投入。目前,天然气储备能力已经超过320亿立方米,采暖季前做到了应储尽储,即便采暖季已过半,储气库仍有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有5000万吨左右的政府可调度储备,电厂存煤可用天数达到22天,可以有效保障调峰顶峰的需要。


    从实际表现来看,入冬以来,能源供应经受住多轮寒潮天气的考验,2022年12月以来,煤炭产量保持稳定,电煤库存保持在1.75亿吨左右;全国用电负荷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最高达到11.59亿千瓦,发电量同比增长5.8%;入冬以来天然气日供应量超过12亿立方米的天数达到38天,地下储气库1.7亿立方米/日以上顶峰采气连续20天。


    “目前,全国煤炭、电力和天然气消费均在尖峰水平上有所回落,供需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当前采暖季能源保供在资源总量、区域平衡上是有保障的。各级政府、各类能源保供企业均成立了应急保供机制。”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


    除了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稳定对保障民生和经济平稳运行同样意义重大。过去一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复杂严峻,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1月至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7%和38%,其中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6.6%和56.5%,电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2.9%和36.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同样面对国际市场冲击和应对极端天气考验的情况下,依靠制度优势和保供稳价组合拳,实现了能源价格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了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欧美,尤其是居民电价、气价总体保持稳定。


    连维良表示,我国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逐步完善。居民用电用气严格执行政府定价,价格保持稳定。


    我国能源供应,特别是原油、天然气有一定比例的进口,这部分会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对此,连维良透露,“现货部分会受到影响,但是长协部分相对稳定。我们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主要通过长协锁定进口资源,比如我们进口的天然气大部分是通过长协来保障,这样可以有效管控和防范供需短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


    当前,迎峰度冬的考验尚未结束。入冬以来,我国气候呈现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从气温来看,全国气温总体接近常年略偏低,但是冷暖起伏比较大。二是总体降水偏少。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入冬以来全国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近40%。


    “冷空气活动会带来低温雨雪天气,从供需两个方面对能源保供造成影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说,一方面,冷空气活动带来的低温降温会导致居民对供暖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雨雪天气会给供电设施以及供电原材料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从供需两方面来讲,确实有一些压力。全国能源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保持着密切沟通协作,及时应对,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前离供暖季结束还有一段时间,后期的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连维良说,面对这一轮冷空气过程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重点是做到四个“保”:保正常生产、保正常运输、保顶峰出力、保个案快速处置。


    针对下一步的能源保供工作,连维良表示,将持续抓好能源增产增供,指导地方和企业组织好煤炭生产,确保供应平稳。大力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保持国内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提升火电机组出力水平,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多发满发。同时,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完善电力负荷管理预案和天然气“压非保民”预案,指导地方加强政企联动,确保民生用电用气。(记者王轶辰)

    2023-01-30
  • 春节楼市:看房热度上涨 50城二手房成交量增超五成

    中新网1月30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左宇坤)过去,以返乡团圆和出行旅游为主旋律的春节假期,往往并非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旺季。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今年楼市“春节档”的成绩单还是引发关注。





    资料图:房地产楼盘。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政策助力,看房热度上涨


    在上海工作的房产中介孙先生今年春节没有回老家,但依然过得颇为充实。“我们售楼处平均每天能有二、三十组客户看房,初五的时候最多,差不多能有五十组,属于比较火爆的了。”


    “我们这里人也挺多的,特别是初四初五初六这三天。接待的客户很多都是从一线城市回来,老家在这里,在年前因为利好政策得到了购房资格,趁着过年期间来看房。”某二线省会城市房产中介蒋女士对记者表示。


    “我们这里假期前四天基本没什么人,店里也只留了一两个人值班。但从初四开始看房的人多了起来,假期后三天平均每天二十组左右吧。”某三线城市房产中介林先生说。


    看房热度在这个春节出现上涨。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各线城市找房热度同比上涨3.7%,一线城市找房热度较去年春节期间小幅下跌3%,新一线城市同比持平,二线城市上涨6.3%。


    “一线城市外出旅行、探亲群体大幅增加,导致春节期间找房热度小幅下降;二线城市购房政策持续放松,叠加返乡置业人群,更倾向于在本省省会城市或近年崛起的‘强二线’城市购房,找房热度出现上涨。”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


    “最近咨询的人确实多,也有很多过年返乡的客户和我们线上沟通。不过相比于看房的热度,大部分人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每年春节后房价、成交量、租金都会涨,也就是常说的‘小阳春’,所以假期期间真正下定决心的购房者不算多。”孙先生表示。


    为了真正留住购房者,各式各样的优惠活动也少不了。林先生介绍,最近售楼处推出的活动主要着眼首付、车位。“在我们合作的银行办理按揭,首付能做到10万元以下;再就是我们也推出了一批5万元左右的特价车位,购房可配套购买。”


    林先生提到,今年春节来的购房者们比以往更关注交房时间的问题,工作人员也会把“现房、准现房”一直挂在嘴边。


    “楼盘整体的价格比起2021年降了不少,我们也会尽可能邀请客户来现场看盘。”蒋女士透露,如果去售楼处面谈的话,可以得到比app上展示价格便宜不少的优惠。


    蒋女士同时提到,虽然新房优惠比较多,但是二手房价格还是比较稳固的。“特别是最近也到了学龄儿童父母考虑买房或者置换的时候,以学区房为代表的二手房源依然抢手。”


    蓄势待发,二手房市场现暖意


    二手房市场的暖意则更为明显。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与去年春节相比,今年二手房看房和买房数量有了明显提升。


    从带看量看,贝壳50城二手房带看量较2022年春节期间提升28%。成都、重庆二手房带看活跃度比去年春节分别提升1.5倍和1倍。珠三角重点城市市场启动之势也较为明显,惠州、东莞及佛山春节期间带看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深圳增幅也达86%。


    从成交量看,贝壳重点50城二手房成交量比去年春节增加了57%。1月前27日成交水平已经基本接近去年12月全月,其中京津冀重点城市1月市场延续去年12月的回升态势。北京、廊坊、天津及石家庄已经超过去年12月全月成交水平,4城总体日均成交水平提升38%。


    “春节看房找房热度确实不减,特别是一些老牌的学区房属性房源,价格也还是比较坚挺。”北京市西城区一位二手房中介表示,自己店里1月份上半月成交量不错,预计整个月的总成交量能超过2022年销售最好的月份。


    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数据也显示,春节假期,中国70城二手房日均需求热度相比1月出现明显上涨。同期,70城中有56城二手房日均需求热度上涨,仅有9个二线城市和5个三线城市出现下跌。


    “从先行指标来看,预计一季度市场会保持复苏的势头,珠三角及京津冀重点城市表现好于其他城市群。”贝壳研究院认为。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向,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判断,短期来看,供需两端政策将继续加快落实,一二线城市住房需求旺盛,有望率先迎来市场复苏,楼市“小阳春”或将在少数城市出现。(完)

    2023-01-30
  • 一线城市购房市场出现零成交 部分省会城市迎置业潮

    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是近三年来春节假期出行人数的最高值。探亲访友、旅游过年等出游需求在春节假期集中释放,然而购房市场则显得较为平淡,加上部分城市如北京等网签系统暂停,数据有所缺失,导致众多城市“挂零”,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重点15城新房成交386套,较2022年春节下降58.4%。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北京均零成交,仅有上海一城成交16套,较去年春节下降96.8%。


    二线城市中,大连、南宁、青岛、济南、扬州成交情况好于去年春节,其中南宁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也受到回乡置业的带动,成交120套,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大连涨幅位居第二,春节假期成交13套,较去年春节上涨225%;青岛春节期间成交34套,较去年春节上涨54.5%。


    济南、扬州也均有良好表现,分别成交62和23套,打破了去年春节的零成交。春节返乡置业的购房者开始增加,不仅是三、四线城市,像南宁、济南这样的省会城市返乡置业需求也有所增加,在疫情影响消退后,一些置业的购房者将目标瞄准了家乡的省会。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表示,从春节期间的成交情况来看,在购房淡季以及出游人数激增的干扰下,尚未展现出明显的回温迹象,不过在疫情防控全面放开,感染群体陆续康复,加之今年政策环境预计将会延续宽松态势,前几年积压的购房需求有望陆续释放。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各行各业迎来利好,居民收入预期提升,2023年楼市回稳值得期待。

    2023-01-29
  • 春节假期 快递揽投量超7亿件(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月28日电(记者李心萍)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1月21日至2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运行情况总体安全平稳,揽收快递包裹约4.1亿件,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5.1%,较2019年春节假期增长192.9%;投递快递包裹3.3亿件,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0.0%,较2019年春节假期增长254.8%。





    春节假期,全国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充分发挥节日期间寄递服务保障作用,健全完善工作预案,加强人员、物资储备,超百万快递小哥坚守岗位,切实畅通邮政快递末端“微循环”。


    一份份寄往老家的礼品,带回了游子的牵挂和乡愁,一件件从故乡寄来的年货,承载了家人的思念和祝福,互寄年货已成为人们欢度新春的新方式。数据显示,自春运开始以来(1月7日至2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39.4亿件,投递快递包裹49亿件,与去年春运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长。


    邮政快递业全力做好春节假期医疗物资寄递配送保供,切实加强与药企对接,保障医疗物资邮件快件优先处理派送。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全行业共寄递医疗物资邮件快件超300万件。

    2023-01-29
  • 促产业升级 为发展聚才 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贡献新力量

    今天的赤峰,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赤峰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一路蓬勃前行。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2022年元月,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一座现代化人才枢纽港口正式开航。


    自筹建以来,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完善政策体系上求突破、加快产业集聚上抓机遇、服务经济发展上重实效、引领行业提升上谋创新、营造良好生态上争一流,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一、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赤峰市政府出台《赤峰市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政策覆盖园区建设、经营奖励、品牌奖励、引荐奖励、活动补贴、行业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红山区政府叠加出台产业园房租减免优惠措施。


    此外,赤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赤峰市人才引进若干措施》《赤峰市引进企业急需人才实施办法》《赤峰市支持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实施办法》等1+13人才政策,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宣讲会、网络宣传、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让企业和人才了解政策、享受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产业人才等高端人才集聚赤峰就业创业。


    二、市场化运作助力产业升级


    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建设伊始便确立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机制。


    自筹建以来,园区在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政策体系、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入驻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发展氛围。入驻企业放开手脚,专注业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引进、开发和运用。


    同时,产业园不断优化业态结构,形成了涵盖委托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高端人才寻访、人才测评、新职业人才培养及评价、背景调查、咨询培训、薪酬管理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为赤峰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三、多举措提高服务能力,打造行业品牌


    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广泛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就业促进、行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累计26场,覆盖5000余人次。园区联合赤峰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姑苏茶局共同发起行业沙龙活动品牌——玉龙茶局。茶局秉承“交流·学习·发展·共赢”的宗旨,致力于为以赤峰为核心区域,辐射蒙东地区及东北三省周边的人力资源企业和从业人员搭建学习交流、融汇理念、共同提高、合作共赢的平台。


    赤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始终坚持以服务能力塑造品牌价值、以品牌价值促进行业升级的发展思路,通过提升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能力,助推主导产业人才集聚和创新。

    2023-01-28
  • 金融赋能外贸打造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改善、结构调整优化,也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规模再上新台阶,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外贸仍面临较多困难挑战,金融业应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为外贸“引擎”动力强劲做出积极贡献。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为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近日,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更好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因企施策增强企业获得感、持续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部署举措,着力解决外经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正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92万亿元,同比增长37.3%,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与此同时,2022年,人民币收支在我国跨境收支中的占比接近50%,较2016年提升20多个百分点。


    “这反映出企业在外贸经营中更多采用本币计价结算,来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的货币错配风险。


    从贸易和金融角度来看,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探索。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从贸易角度来看,如果有了跨境人民币的助力,原来部分难以把握的贸易机会,因为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就有可能落地;从金融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仍要落到实体经济和具体的贸易上,现在如果有了跨境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推进得更快。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完成了5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这是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以来的首次审查。执董会一致决定,维持现有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即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构成,人民币权重保持第三位,并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同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37%。与2022年10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5.64%,同时期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3.86%。另外,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继续加大,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开始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彰显出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应对外汇风险稳外贸


    2022年,人民币汇率走出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受美联储加息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4月中旬开始阶段性走低,至5月中旬调整至6.8左右;经过一段时间震荡后,8月中旬人民币汇率再次走贬并跌破“7”关口,10月末跌破7.3关口;时隔不久,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弱化等影响,11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强势反弹,并在12月收复“7”关口。


    汇率波动加剧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汇兑和运营成本。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处在进出口产业链不同位置,不同企业受汇率升贬值的影响方向不同。对于进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盈利预期,但对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弱化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市场份额。反之亦然。不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对海外市场依赖度存在差异,受到汇率波动影响也不同,海外资产、负债、收入占比越高的企业,其外汇风险敞口越大,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更敏感。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加快显现。与此同时,全球货币政策周期频繁转化,导致全球利率、汇率市场剧烈波动,企业资产负债管理和全球化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提高企业外汇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王有鑫建议,企业应视自身经营和外汇风险敞口情况,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一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先通过自然对冲减缓汇率风险。通过动态调整债务结构、配比应收应付款项流量、将货款转化为货物等方式,降低融资和资产币种错配。二是对于无法自然对冲的外汇敞口,可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可以选择与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合作,基于实际交易需求,合理运用远期、期货、期权、掉期、交叉货币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三是在合同中约定汇率补偿机制。可以通过签订保值条款、调价机制、汇率风险共担机制等,降低汇率风险。四是积极采取人民币计价结算方式,直接从源头上规避外汇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市场主体主动管理汇率风险,开展套期保值操作,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外汇套保比例为24%,较2016年提升11个百分点。值得强调的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仍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经受住了考验,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均衡,外汇市场韧性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持续激发外贸主体活力


    2022年,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在外贸领域涉及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外贸企业保订单拓市场、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随着这些政策措施效能持续释放,我国外贸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近日发布的《通知》更是从支持外贸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通知》以安全可控为前提,以高标准国际金融规则和经贸规则为参照,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横向涵括了各类真实、合规的贸易和投资种类,纵向覆盖了交易结算、跨境收付、投融资活动、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等业务全链条,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可以说,《通知》有利于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助力外经贸企业的作用,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加速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相关部门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持续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等基础性制度,激发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为鼓励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引导银行和相关机构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点,为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活力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此外,为支持跨国企业及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便利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出台了本外币一体化的银行境外贷款政策,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从境内、境外融通资金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需要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过程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少辉表示,特别是在2023年海外需求可能出现走弱、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外贸企业对金融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王少辉建议,一是要为广大外贸经营主体,特别是新业态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跨境人民币收付服务;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授信,通过扩大保险覆盖面提供出口信用及融资增信,特别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专精特新等外贸企业的支持;三是服务外贸市场主体的汇率避险需求,支持企业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优化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从整体上全面提升金融机构“一站式”的外贸综合业务能力,为外贸企业跨境资金流动提供高质量服务。(姚进)

    2023-01-28
  • 2022年汽车出口超300万辆(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政)记者日前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2022年,我国车企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全年累计出口超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


    汽车出口强势增长。伴随着我国品牌汽车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我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出口呈加快增长趋势。继去年8月单月出口30.8万辆后,汽车出口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连续5个月月均出口量超过30万辆,其中,去年10月汽车企业出口创下33.7万辆的历史新高。


    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增长点。分车型看,2022年我国乘用车出口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商用车出口58.2万辆,同比增长44.9%。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其中,去年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5.3万辆,环比增长5.5%,创下单月出口量新高。


    主要车企出口量快速增长。从增速看,整车出口前10位企业出口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


    欧美市场持续取得突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踏步走出国门,欧洲和北美正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两大增量市场,我国汽车产品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前10的国家中,阿联酋、墨西哥市场表现较强,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1.6倍。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菲律宾。

    2023-01-28
  • 政策红包密集释放 汽车消费券助力扩内需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近期,天津、沈阳、郑州、济南、三亚、南昌等地陆续出台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其中发放汽车消费券是一种重要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消费券数量较多、金额可观、使用灵活,能有效配合商家开展促销活动,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回暖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汽车市场有望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政策红包密集释放


    中国汽车消费整体态势如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全年实现小幅增长。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同时,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和前期有关支持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一定波动,扩大汽车消费面临一定压力。


    对此,不少地方都将汽车消费券作为“政策红包”发放,提振本地汽车消费。


    在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春节前夕再安排市级财政资金1.15亿元用于发放第二期“津乐购”消费券。其中汽车消费补贴安排资金6000万元,占同期消费券总额的比重超一半。


    “汽车消费券共分为四档。购车金额5万元(含)至15万元(不含)的每辆补贴2000元;购车金额15万元(含)至25万元(不含)的每辆补贴4000元;购车金额25万元(含)至35万元(不含)的每辆补贴5000元;购车金额35万元(含)以上的每辆补贴6000元。”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孙剑楠说,1月11日开始,在指定汽车销售企业购车并开具购车发票,即可通过银联“云闪付”APP指定页面上传相关购车证明材料,申领政府购车补贴资金,待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即可领取。


    在河南郑州,“兔年迎春”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于1月5日上午开始正式发放。此次活动将统一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其中燃油车消费券发放7720份、价值3000万元;新能源车消费券发放4200份、价值2000万元。


    郑州市商务局二级调研员林继民说,此轮汽车消费券按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划分了不同的标准。其中,购置燃油车的消费券分为3000元和5000元两种。裸车开票价在5万元(含)以上至15万元(不含)以下的燃油车,可享受3000元的消费券;裸车开票价15万元(含)以上的燃油车,可享受5000元的消费券。新能源车消费券档位设置与燃油车相同,但每档比燃油车再增加1000元补贴额度。“凡购买5万元以上小型非营运车辆者,包括燃油车、新能源车、皮卡车等,都可以申请领取汽车消费券。此举旨在有效提振消费信心,优化广大市民购车体验。”林继民介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汽车作为居民日常消费中最大宗的工业品,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牵涉就业多、带动作用强,是提振内需的重要发力点。”周民良说,近期,天津、郑州、沈阳等地陆续发放汽车消费券,是一项十分积极的举措,有利于发挥内需“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加快促进经济回稳向好。


    供需两端活力增强


    汽车消费券的影响力如何,分处需求和供给两端的消费者和企业最有发言权。


    “我买这辆车挺‘香’!政府提供的消费券及各类补贴让我额外省了7500元!”家住山东青岛的陈晓安说,3个月前,她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汽车。作为上班族,汽车可以让自己更舒适地通勤,但由于刚工作不久,买车也要精打细算。“青岛市政府依据车价与购买车辆动力类型有不同额度的消费券,有些银行和区政府也提供了配套的同享消费券。买车那会儿,我准时上闹钟在手机上抢券,最终圆了买车梦。”她说。


    在湖北武汉工作的李烽最近也盘算着换新车的事,汽车消费券是他购车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我刚工作时买了一辆北京现代牌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如今,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电瓶老化、空调损坏、零部件磨损等问题日益突出,每年用于维修保养的费用就有上万元。”李烽说,目前新能源车设计新颖且使用成本更低,而且不少地方的汽车消费券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更大,自己打算买一辆新能源车。“我争取赶上这一波,今年就搞定!”


    面对消费者的热情,车企积极响应,抢抓汽车消费券带来的商机。


    大7座SUV、智行驾驶辅助系统、品牌方100%的购置税补贴、3年3次免费基础保养……2023年1月1日至20日,江铃福特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密集推出一系列全新产品,乘着汽车消费券的东风抢抓市场机遇。


    1月13日8时30分开始,赛力斯集团“问界”系列部分车型提供全新的优惠价格,该系列车型还将陆续进行OTA升级(在线升级),进一步优化车主的智慧出行体验。


    赛力斯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姜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市场潜力巨大。其中,汽车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新购和换购客户的购买热情,缩短客户决策时间。不仅如此,汽车消费券在满足消费者购车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辐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激发持续消费活力。“赛力斯集团将通过流程标准、保障体系、服务产品、数字化服务、极致体验等方面共同升级来建设全新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姜卫说。


    与此同时,广大经销商也嗅到了商机。“我们会充分利用汽车消费券等政策补贴的有利时机,配合厂家促销,最大力度推出优惠促销,提高新车销量。”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金萍说。


    夯实消费回暖基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汽车消费券的撬动作用不可小觑。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13日,全国现存企业(状态为存续、在册、正常营业的企业)中,主营业务范围与汽车生产、销售、保养有关的约487.63万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4%。其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地汽车存量企业数量较多。


    周民良表示,目前汽车消费券的发放以政府为主,不少企业、商家也纷纷推出配套促销措施,这有利于形成促进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合力。在这一过程中,汽车企业和销售商家尤其要注意,汽车属于耐用工业品,居民买车只是消费周期的起点,售后服务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鼓励汽车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因此,汽车消费券的设计和发放也要在精细、科学、公平、合理上下功夫。”周民良说,比如汽车消费券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财政补贴,汽车消费券应该重点面向无车和仅有一辆车的家庭,支持其购车或置换;再如,由于大型城市往往路面交通拥堵,公交地铁发达,汽车消费券应重点向出行需求较大、人口密度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倾斜,从而帮助这些地区打通要素流动障碍、释放内生增长动力、夯实经济回暖基础。


    对于车市的前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为稳定增加汽车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23年汽车消费市场有望总体保持增长势头。


    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继续推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一是抓政策落实,加大汽车消费政策文件落实督导力度,及时推广地方好经验好做法,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二是抓措施完善,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扩大二手车流通、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等政策措施,着力破解汽车流通的堵点、难点问题,促进汽车梯次消费、循环消费。三是抓环境优化,协同相关部门支持充电设施、停车设施建设和提高汽车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持续优化汽车消费环境。四是抓制度健全,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促进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23-01-18
  • 坚持“房住不炒”,我国多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17日在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23年,要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





    倪虹说,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


    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积极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推进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


    对于房地产工作的总体部署,会议指出,房地产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和当前的中心工作来展开。


    一是稳预期。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二是防范风险。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一头”抓出险房企,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该破产的破产,该追责的追责,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不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做好保交楼工作。“一头”抓优质房企,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企、民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三是促进转型。各项制度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大力提升物业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要形成房屋安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有依据、有保障。

    2023-01-18

  • 首 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