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为职业技能培训费“减负”?人社部回应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针对职业人最关心的培训费用负担、时间投入成本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介绍,关于费用负担问题,政府对就业重点群体给予培训经费补贴,包括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没有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也就是我们说的“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者,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都可以按照规定来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其中,家庭生活困难的除了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外,还可以获得生活、交通费补贴。


    另外,对于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员,以及参加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都可以按规定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刘康表示,人社部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目前已有的职业培训资金。并且,指导各地建立培训补贴标准动态评估机制,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减轻参训人员和培训机构的负担。


    关于参加职业培训时间投入的问题,刘康表示,考虑到企业职工日常工作时间比较饱满,参加培训多数可能要占用到业余时间或者是其他时间。对此,《规划》也提出了鼓励企业与参训职工双方协商调整工作和培训时间,并且要依法保障职工在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降低,让职工能够安心地去参加培训。另外,人社部也正在推动企业开展结合生产岗位实际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总结有效方法。

    2022-01-07
  • 北京市检察院印发工作方案 以“四大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北京冬奥

    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获悉,1月6日,该院印发《北京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安全顺利举办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方案》包括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措施、工作要求四个部分。其中,总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全市检察机关在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中的遵循指引和使命要求。


    组织保障方面,北京市检察机关把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检察院专门成立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领导小组,由市检察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分院、区院相应成立本院领导小组,全市上下联动,建立涉冬奥会、冬残奥会重大事项、重大案件报告机制,并将服务保障工作纳入业绩考评;同时加强与北京冬奥组委的横向对接,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深入了解涉检需求,建立快捷方便的检察监督渠道,强化与公安、法院和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形成服务保障合力。


    工作范围方面,《方案》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业务,通过全面、充分履职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安全顺利举办。主要是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依法妥善办理涉疫情防控犯罪、涉黑恶与腐败交织犯罪。


    融入大局方面,《方案》强调对涉冬奥会、冬残奥会知识产权和民营经济的司法保护,持续推进北京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职试点工作,同时也将服务民营经济11项检察举措运用到涉冬奥会、冬残奥会刑事检察领域,保持政策适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从维护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声誉的高度,对打击涉众型、损害冬奥声誉的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提出要求。


    职能延伸方面,《方案》强调通过发布案例、制发检察建议等形式,引领社会法治意识,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及时促进行业治理。同时要求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加强检察履职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

    2022-01-07
  • 中国气象局部署提升风云卫星应用能力建设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网站获悉,为充分发挥风云气象卫星遥感优势,完善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卫星遥感在气象核心业务和多领域应用质量及效益,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风云气象卫星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工作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重要举措。《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成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标志,国省市县全线贯通、便捷高效的卫星遥感应用格局和自动智能、精细数字的卫星遥感应用业态,逐步解决制约风云气象卫星应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实现风云气象卫星科技创新有效支撑气象核心业务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前,风云气象卫星不仅具备了对全球地表、大气和海洋各类地球物理参数的定量探测能力,还具有全链路空间天气监测能力。作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创新星、联合协同的合作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风云气象卫星当前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应用能力,《方案》从六方面明确23项重点任务——


    一是夯实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基础。重点包括提升卫星基础数据产品质量,强化卫星数据传输和应用支撑,发展多源卫星融合产品,研发面向各类用户的卫星产品,完善省级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


    二是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能力。重点包括提升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中的同化应用能力,加强在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中的同化应用,开展在地球耦合同化系统的同化应用,发展在大气再分析系统中的同化应用。


    三是强化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监测预报及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重点包括加强在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发展在台风等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强化省级卫星遥感天气应用,开展气象灾害卫星遥感监测。


    四是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在气候领域中的应用。重点包括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气象科技支撑,提升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气候监测能力。


    五是发展生态等卫星气象应用服务。重点包括发展生态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提升农业气象监测评估能力,提升“一带一路”国际服务能力,提升卫星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深化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


    六是加强风云气象卫星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包括推动卫星气象学科和基础研究建设,提升气象卫星应用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2022-01-07
  • 沧州任丘 致人死亡事故涉嫌瞒报

    2020年10月6日,任丘市新世纪小学校内发生一起高空坠落致死事故。

    死者陈某强在任丘市新世纪小学外墙保温项目工程中,作为墙壁粉刷人员,负责室内刮瓷和外墙涂料。2020年10月6日,陈在离地3米左右的位置施工时(当时在脚手架上提着塑料桶挪动位置),未佩戴安全护具,未系安全绳,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导致从高处坠落,经任丘市城东三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陈某强系新世纪小学墙壁粉刷工程承包方王某的雇佣工。事后赔偿死者共计209479元。


    目前,已经相关情况反映给任丘应急局。望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本报做跟踪报道。

    2022-01-07
  • 全球最大自贸区来了!RCEP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月1日起在中国等10国正式生效,代表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横空出世。


    RCEP有什么特点和优势?能给老百姓和企业带来什么利好?在逆全球化的压力下,RCEP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于这些焦点问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专访,进行了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网记者: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RCEP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白明:RCEP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规模大。从规模和影响力上都是世界最大的自贸区。RCEP有15个成员国(目前10国已生效),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从GDP、人口、贸易总额三方面看,均占全球总量的约30%。

    二是包容性强。国家之间高低落差比较大,既有日本、新加坡这样的高收入国家,也有老挝、缅甸这样的低收入国家;既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也有资源性产品生产国,将促进本地区的包容均衡发展,使各方都能充分共享RCEP成果。

    它的建立对于亚太地区来说是各方势力平衡的一个砝码,因为在RCEP生效之前,有很多的自贸协定,各个自贸协定相互交叉,但是有了RCEP,它可以整合各个自贸协定,成员国之间的交往有规可依。

    三是含金量高。RCEP建立在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中国的纳入使得RCEP更有含金量。在关税优惠方面,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开放程度较高。

    中新网记者:RCEP能给我国普通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利好?

    白明:很多人觉得RCEP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并非如此,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对于老百姓的利好体现在直接利好和间接利好。

    直接利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买得更加便宜,零关税会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商家让利空间大,消费者买国外产品会更加便宜和实惠。比如,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椰子汁、菠萝制品、纸制品,从日本进口的电磁炉、电烤箱以及大部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都将逐步免除关税。

    二是购买选择更多,更多外国的优质产品会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选择面更宽,可以货比三家。

    三是买得更加便利,在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下,通关时间缩短,消费者可以更快收到进口商品,尤其是鲜活产品品质会更好。

    间接利好体现在,RCEP会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更多外贸企业发展,由此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多了,有助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中新网记者:RCEP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重要的发展机遇?

    白明:作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与纽带,RCEP也会让中国的企业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广阔的市场,二是更稳固的产业链,三是更好的营商环境。

    首先,更多企业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资源配置范围也扩大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更好走出去进行投资。同时进口成本降低,经营自由度也得以增强。

    其次,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将增强区域产业合作,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会更加合理。

    最后,RCEP生效后,营商环境会更加完善,贸易便利化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企业享受到的支持和服务会更好,经营和交易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比如,企业在一个成员国所申请到的著作权、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到RCEP的其他国家也能得到保护。

    中新网记者:企业应该如何抓住RCEP带来的机遇?要注意什么?

    白明:这样的机遇对于其他成员国的企业也是一样的,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对于自己的位置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标贸易伙伴或竞争对手,扬长避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素有“纸黄金”之称的原产地证书是确保企业有资格获得零关税的一个先决条件。企业尤其是要用好RCEP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这是指RCEP成员国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成员国原产材料,均可视为本地的原产材料,从而可以累积增加原产价值成分比例,使成员国间出口产品更容易达到享受关税优惠的门槛。

    商务部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中国一家企业生产冰箱出口到东盟国家,生产中使用了韩国产压缩机等零部件,超过整机价格的60%,如果适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由于未能满足规定的区域价值成分超过40%的原产地标准,出口到东盟不能享受优惠关税。但在RCEP项下,韩国产压缩机可视为区域原产材料累积价值,在中国组装的使用韩国产压缩机的冰箱出口至东盟,就可以享受优惠关税。

    因此,企业要吃透、用好协定中的优惠政策和便利化规则,充分挖掘商机。

    中新网记者:作为多边经贸合作与开放的新标杆,RCEP将如何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白明:RCEP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共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协定占外贸比重超过30%。

    相比中国已有的自贸协定,RCEP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开放领域,都具有明显优势。RCEP生效将促进中国实现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大市场建设,代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多。

    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首次达成自贸安排,双方在多个领域相互大幅降低关税,特别是中国对日本出口57%的税号产品立即实现零关税,最终,86%的日本出口至中国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同时中国出口至日本88%的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将会大大促进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稳定中国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激发市场活力。

    RCEP是中国经济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抓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助于中国畅通区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中新网记者: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头上升,RCEP的落地对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白明:在逆全球化的阻力下,RCEP的落地,对冲全球化逆流,让各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更有信心,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成果。

    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方,通过RCEP一系列制度安排,降低国际合作门槛,分工更加合理,可以做大蛋糕,也可以分好蛋糕。

    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报告表明,到2025年,RCEP将会给15国成员出口增长带来10%以上。

    RCEP不仅能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还能给世界以信心,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会轻易在外部冲击下垮掉,相关国家之间发展合作基础都会越来越好,能更加紧密更加便利更加自由地合作,从而增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RCEP的建立对其他的国家也是一种示范,这不仅会造福各成员国,还将造福世界经济,给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预期。(完)

    2022-01-07
  • 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6时59分,经过约47分钟的跨系统密切协同,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1月6日凌晨,机械臂成功捕获天舟二号货运飞船。6时12分,转体试验开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解锁分离后,在机械臂拖动下以核心舱节点舱球心为圆心进行平面转位;尔后,反向操作,直至货运飞船与核心舱重新对接并完成锁紧。

    此次试验,初步检验了利用机械臂操作空间站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经验。(完)

    2022-01-06
  • 跨境代购大撤退:有人收入缩水8成 有人转型做直播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代购们的出国采购被迫中止。商品只能国际直邮,而运费连连涨价、邮寄周期太长,客户渐渐流失,这两年,他们收入骤降。

    回不来

    流失的客户去了直播间——“体验式购物更诱人。”直播电商的发展导致代购化妆品的价格优势正在缩小,主播与品牌的背书也在挤压代购的生存空间。

    强监管

    201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落地,规定包括微商、代购等在内的网上卖家需要备案登记,正常纳税,明确将微商、代购等新形式的网络交易纳入监管。代购的灰色时代结束了。

    疫情前

    想飞就飞

    一名代购频繁地从北京飞往首尔和济州岛,一个月平均飞两次。

    你朋友圈的代购还在吗?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跨境代购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做了9年“韩代”的安易(化名)告诉红星资本局,疫情之后,代购们正面临着收入减少、客户流失的困境,同行也在大量转行。

    做了4年化妆品代购的李问表示,代购手里的客户渐渐流向了直播间。如今,代购事业受阻的李问也开始向直播电商转型。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他正在参加某机构直播电商培训班,学习如何直播带货。

    除了直播电商风口正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国货彩妆品牌,也正从代购手中抢走市场。安易告诉红星资本局,已经有同行转型成了国货品牌的分销商。“俄代”王暖(化名)也表示,自己在做代购的同时,也拿了两个国产小品牌的代理。

    随着监管收紧、疫情来袭、直播风口以及国货崛起等因素,跨境代购们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出不去的跨境代购

    年收入少50万元,大量代购转行

    在安易做代购的第9个年头,他明显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收入减少、同行转行,客户慢慢流失了。”

    家住北京的安易进入代购行业,源于大学期间的一次韩国旅行。“2013年去韩国旅游时,在爱茉莉旗下品牌雪花秀工作的同学妈妈,送给我半箱化妆品,我带回国居然卖了2000多块钱,觉得挺赚钱的。”

    从那之后,安易频繁地飞往韩国首尔和济州岛,算下来一个月平均飞2次,成了专业“韩代”,奔走在韩国各大免税店的化妆品柜台。他向红星资本局展示了手机APP里的航线图,因为飞了太多次,从北京去首尔和济州岛的航线从蓝色变成了紫色。

    像安易这样亲自出国代购的,被称为“人肉代购”,利润来自于商品的定价差异、汇率差异和当地免税店的返点与折扣。而一次代购的成本包括签证费、机票、吃饭和酒店费用等等。2016年、2017年是安易生意最好的时候,据他介绍,除去成本,一年能赚60万左右。

    转折发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安易的出国代购事业也被迫中止。安易的朋友圈首页写着:“疫情原因停飞了,现在只能国际直邮回来。”

    没办法出国代购的这两年,安易收入骤降。

    “现在一天就寄5到10个包裹,以前每次出国回来一天能寄100个。”安易说,订单减少导致他的收入下降了80%,“现在一年差不多赚10万,远不如从前。”

    两年间,安易身边的职业“韩代”纷纷转行。“有人去做了女装代购,还有人考了事业单位”,安易数了数,现在还坚持做代购的朋友已经不多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居住在深圳的刘思(化名),她是一名全职代购。

    疫情前,刘思的代购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首尔、东京、曼谷、迪拜等,出国代购的频率为一个月2~3次,主要代购化妆品。疫情后,没办法出国的刘思,只能尝试国际邮寄,但是订单量远不如从前。“不光订单变少了,单件利润也在减少”,刘思说。

    做了5年俄罗斯化妆品代购的王暖告诉红星资本局,疫情后去不了俄罗斯,所以采用国际邮寄的方式寄回货品,但运费连连涨价、邮寄周期太长等因素,都影响自己的生意。“国际运费涨了3倍多,我尽量在俄罗斯有折扣的时候囤货,然后压缩一些利润让价格稳定一点,快卖完了就补货,偶尔会等得比较久。”王暖表示。

    如今,刘思与王暖的代购生意也在转向国内,例如澳门、三亚免税店等。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和隔离政策的变化,代购生意越来越难做,“还在坚持做代购的人少了。”刘思说,代购们手头积累的客户也在渐渐流失。

    客户流失、价格优势不再

    代购开始学习直播带货

    代购们流失的客户都去了哪里?——“直播间”。

    做了4年化妆品代购的李问给了红星资本局答案:“倒也不全是因为疫情,客户现在都去直播间买东西了,体验式购物更诱人。”

    4年前,在深圳工作的李问开始做代购。现在因为疫情影响,李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人肉代购”,如果选择海外直邮的方式,运费成本高昂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风险,李问觉得自己的代购事业已经到了瓶颈期。

    当代购们生意停滞不前的时候,另一个行业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2020年,疫情给直播带货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以淘宝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末,淘宝直播提供直播内容超过10万场,用户每天可观看时长超过50万小时,近1亿件商品在淘宝直播间上架;直播带货主播数量也增长明显,同比2019年增长了661%。数据显示,2020年淘宝直播日均活跃用户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长100%。

    其中,美妆护肤品的直播带货数据十分亮眼。据ECdataway数据威-直播洞察的数据,2020年,彩妆、香水、美妆工具类目在淘宝直播的总销售额超过94.3亿元。

    一位热爱美妆的消费者何美(化名)告诉红星资本局,疫情后,朋友圈的代购都渐渐“消失”了,倒是习惯了在直播间购买化妆品。何美表示:“现在有很多品牌官方旗舰店也在直播,比起代购更让人放心,价格也便宜。”

    可以看出,直播电商的发展导致代购化妆品的价格优势正在缩小,主播与品牌的背书也在挤压代购的生存空间。

    刘思告诉红星资本局:“现在化妆品很多都是直播卖货,价格很低,我们已经没啥利润了。”李问也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大家购物渠道其实挺多的,价格也乱。”

    如今,代购事业受阻的李问开始向直播电商转型。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李问正在参加某机构直播电商培训班,学习如何直播带货。他向红星资本局发来一张直播课堂的照片,每个学员面前都配有一个自拍脚架,有学员正在讲台上演示着直播场景,背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学员的直播视频。

    谈起转型的原因,李问说:“做代购的话,私域流量太少,而直播受众更广,市场能开阔一些,赚钱也更多。”此外,李问觉得,以往代购的经验也对他转型有一定帮助,比如对于渠道的把控、产品知识专业度、使用反馈收集、如何正确选品等。

    据李问介绍,身边的代购同行转型做直播的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直播是个门槛极低的新兴行业,人人都可以做,但又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因为淘汰率有90%以上。这个时间点转投直播不算早,没赶上第一波风口,但还是个机遇吧,正确与否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李问说。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国货彩妆品牌,也正从代购手中抢走市场。中金研报指出,国货美妆涌现出完美日记、Colorkey、花西子等一批优秀的国货先锋;功效护肤领域,以薇诺娜、玉泽、润百颜等为代表的国货品牌也在增速持续领跑。

    手里的“韩妆”不好卖后,安易告诉红星资本局,已经有同行转型成了国货品牌的分销商。“俄代”王暖也表示,自己也在做代购的同时,拿了两个国产小品牌的代理。

    疫情后

    门可罗雀

    韩国仁川机场免税店7成销售额来自中国游客,疫情爆发后,乐天和新罗撤出仁川机场最主要航站楼。

    身处“灰色地带”

    走私、判刑……

    代购正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落地,规定包括微商、代购等在内的网上卖家需备案登记,正常纳税,明确将微商、代购等新形式的网络交易纳入监管。

    这意味着,代购的灰色时代结束。

    此前,代购一直是一个游走在政策法规边缘的职业。有业内人士对红星资本局评价:“海外代购较专柜来说价格低廉,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其中差价从哪里来?除各国(地区)定价及货币比率外,‘税’应当是其中的大头之一。”

    因代购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就在一个月前,郑州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了一场针对留学生海外代购是否涉嫌走私的听证会。

    据中新网报道,西班牙某大学在读研究生小许,从2020年8月起,在某网络平台开设网店,以直播代购方式从西班牙向国内销售奢侈品牌的箱包、鞋帽,通过某物流公司将货物走私入境再销售牟利。2020年8月至11月间,共偷逃海关税款19余万元人民币。

    检察官丁明玉介绍,犯罪嫌疑人许某违反海关监管,走私普通物入境,偷逃应缴税额,其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项规定,应当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刑事责任。

    另据新华社2014年11月报道,浙江两导游利用带团出国的便利,多次在境外免税店采购化妆品,以随身携带的方式将境外采购的化妆品携带入境,并在入境时选择无申报通道通关。经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定,两导游为谋取非法利益而逃避海关监督,采用随身携带未向海关如实申报的方式走私各类化妆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2014年11月21日,两人一审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3万元。

    与此同时,合法合规的跨境电商平台正在成为主流。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跨境海淘行业白皮书》,2020年,跨境进口零售平台成了中国消费者最常用的海淘渠道,占比高达58.3%。而个人代购占比仅为3.4%。

    随着监管收紧、疫情来袭、直播风口、国货崛起等因素,跨境代购们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俞瑶强亚铣

    2022-01-04
  • 助力冬奥 快乐冰雪



    12月29日,冰球选手在比赛中拼尽全力。当日,由呼和浩特市体育局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呼和浩特冰球对抗赛于2021年12月29日在呼和浩特市体育中心开赛。期间,共有3支队伍90名运动员参加U14、U12、U10三个组别的争夺。另外,在开幕式上少年花样滑冰队员、速滑队员为大家带来精彩表演。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冰雪运动在呼和浩特市的普及和提高,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摄影/首席记者牛天甲)

    2021-12-30
  • 三问青年科技人才: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阶段是珍贵的“黄金期”。此时,创新的源泉在奔涌,思想的光芒在跃动,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科技人才是怎样一个群体?其成长存在哪些瓶颈,内心又有何种诉求?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稳健成长、释放潜能?我们就此再推“三问”,为其更好地“挑大梁、当主角”探索路径。

    【深度调查】

    又是一个清冷的深夜。杨超还在书桌前思索一个久攻不破的算法难题。突然,一朵火花点亮了思路,一切豁然开朗起来,长久的孤独感随之化为极大的满足感。

    今年42岁的杨超已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学科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今天,很多像杨超一样的青年在新时代的科学赛道上脱颖而出,为我国科技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世纪跨越担起重任,成为中流砥柱。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如何以炽烈的热情点亮科学的苍穹?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

    1.他们是谁

    几年前,杨超曾带领团队负责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HPCG基准测试程序的优化工作。起初,经费缺乏等难题接踵而来,但他还是认准了:技术创新,事关重大,值得做。于是,建起团队、如期开工。其间,新算法不断涌现,新突破接踵而来。最终,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HPCG基准测试位居世界第一,性能超过国外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当登临山巅、回望来路时,他更懂得了抉择的重要。那一年,杨超35岁。

    锄头、铲子、密封袋……这是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做科研的“标配”。自从跟着导师朱有勇教授在云南澜沧县开启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以来,他习惯了“漫山遍野找林子,蹲在半坡看土质,坐在老乡炕头上讲技术”。几年后,一项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率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并成为标准在实践中推广开去。“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让老百姓富了口袋,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充满干劲。那一年,黄惠川34岁。

    研究微分几何,常是“一个人思维的独舞”。数字、符号、公式,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组合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曲调。“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演算、苦苦思索,只有极少的瞬间才可能灵感闪现。”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彦文娇沉浸其中,让才智的“蓓蕾”一朵一朵绽放:她与导师唐梓洲合作,攻克了等参情形的丘成桐第一特征值猜想难题,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几何杂志上。至今,这仍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那一年,彦文娇28岁。

    “25岁至45岁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知识储备丰富,创造力处于巅峰,最有可能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说。

    细览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背后几乎都有一群青年的身影:“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6岁,最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平均年龄为35.9岁,青年成为科研队伍的主体。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是这个群体的显著特点。”丁明磊介绍,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推动各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创业沃土,更多国际智力资源将充实到这一队伍中。

    此外,青年科技人才大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丁明磊认为:“受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科研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提供了崭新方向与应用场景。在知识开放共享,研发活动趋于网络化、生态化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开展科研的必要工具。”

    青年科技人才主要发力于哪些领域?记者调研发现,“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涵盖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数字诊疗装备等基础前沿类重点专项;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40岁至45岁约占九成,涉及信息、农业、先进制造业、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

    “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青年科学家群体备受关注。一些世界人才中心处于‘追赶阶段’时,其主体科技人才年龄都不太大,如:意大利,35岁至45岁;英国,36岁至45岁;德国,41岁至45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指出,中青年科学家占一定比例,科技创新的“后劲”才能充足,这是人才强国赓续发展的关键。

    2.他们何以能

    “数学是一个很纯粹的学科,如果犯困了,就做做题,立马精神振奋。”彦文娇对专业爱得直白,正是这份纯粹让她始终有破冰前行的勇气。

    近两年,她的新目标是将“陈省身猜想”的结果推广到任意维数。难度有多大?前人最多把结果计算推广到四维、六维。可是她不急,更不放弃,因为“冰山”下的秘密实在令人着迷。“有阻塞,就暂时放下,经常翻出来‘咀嚼’,一点一滴进步。”稳扎稳打中,难题渐次破解,她的治学之路又开阔了不少。

    “热爱能让你克服很多困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焱致力于机构学研究,曾一度坐着“冷板凳”。“多年前我在新加坡工作,由于机构学是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经费并不多,坚持下来挺难的。”可没想到,由于在该领域的深入钻研,数年之后,她便在国际上脱颖而出。

    刚回国时,不少人带着工程项目来找陈焱,可她说:“没有基础理论就没有创新源头,与其和人雷同,不如继续深耕、保持特色。”2015年,陈焱以全新的理论模型破解了厚板折纸难题,成果在《科学》杂志刊发。今天,她时常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劝”到基础理论学习中来,力争为源头创新引来更多“活水”。

    回想起本源悟源超导6比特量子计算机正式发布的场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很是激动。4个月,50人,用“7×12”(每周7个工作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工作方式,他和同事们完成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平台的搭建。

    为了共同目标,一群来自物理、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安全等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协作,如绳子般拧在一起,推动了首个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云平台系统成功上线。最忙的时候,“大家坐在电脑前动也不动,‘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

    漫漫科研路,挫折时常有。如何逆势而行?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献自有心得——“遇到不顺很正常,突破后,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中距离无线充电最远传输距离可达2米,他的目标是冲破5米,达到10米。可一段时间后,实验就遇到了“拦路虎”,似乎已到传输距离的极限。他和团队从电路、磁场、能量、材料等角度做了大量分析对比,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几天后,又一次实验。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突然打火,冒出了5厘米高的离子焰。他们赶忙检查,发现是量程调大了。这个看似失误的操作,让张献发现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提升了,并且完全加载到了线圈上。解决打火问题后,重新试验,结果证明,传输效果比之前上了两个台阶。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学术真是件令人‘上瘾’的事”“科研就像‘挖矿’,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周期长点,迟早有结果”……更多心声汇成一支青春之歌,向着光明飞去。

    3.怎样培养更多的“他们”

    第一次跟朱有勇教授去澜沧县深山里做研究,黄惠川发现他带了一把锄头,心里不免有些好奇,院士还要亲自下地?没想到,一下车,导师就拎起了锄头,刨地、蹲下,捧起一抔土闻了闻,如获至宝地装进袋子里背回了实验室。这一幕令黄惠川印象很深。日后的科研中,他把这个习惯继承了下来。

    张献曾为一组数据犯过愁:三次相同实验,三个不同结果。导师杨庆新教授得知后,叫上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干到了凌晨,“第二天他还有很多校务、会议要处理”。导师的指导让张献茅塞顿开,改进数据后,一个新的结论得到证实。

    “人品和学问同样重要。人品端正的人,不计较眼前利益,常有更多人愿意合作,这是更高层次的‘得’。”彦文娇在导师唐梓洲教授身上领悟了“得失观”:不陷方寸,放眼长远。

    导师或科研引路人在学术造诣、师德风范、教育思想等方面对青年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王通讯认为,“导师制”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可以在学术传承中促进学生学业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认为:“青年毕业后10至20年内如能得到老一辈专家的指导,走向学术研究前沿,其意义将十分深远。”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注重老中青结合,鼓励传帮带,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校企结合、中外合作,提升了人才梯队建设能力;一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集中优势、团队攻关,在做大项目中带出队伍,让青年登上宽广平台,挑大梁、唱主角。

    单位对青年的资助与扶持也十分关键。回国之初,陈焱所在学院就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没有现成实验室,学院就主动协调;个人科研经费暂时无法到位,学院就暂借给她,满足“立即开工”的需求,“不让人、财、物成为掣肘的问题”。

    多年科研经历还让陈焱时常思考:一个优秀的学术群体,应该善于挖掘不同人才的专长,去除论资排辈、急功近利等陋习,逐渐弱化个人的身份标签,注重激发大部分人的创造热情。

    政策的托举正在跟上。近几年,我国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专项,在不少项目申请、奖励评价中也突出了支持青年人才的政策导向。据科技部官网信息显示,“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中,有43个专项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的80%,2021年拟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对此,陈劲认为,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充分释放青年的创造热情,在科学原理发现或多技术聚合发展中有所突破,推动原创理论与技术不断产生。

    2021-12-27
  • 年终盘点:2021年,我们推动创新释放更大红利

    转眼又一年,2022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但我们仍抱有最大的信心,随时准备迎接胜利的曙光。

    “学术不端”者不授学位、平台经济加强监管、种子法再迎修订、《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一年,国家层面频现“雷霆手段”,护航蓬勃的创新动能。而透过袁隆平抖音账号受追捧、退休教授状告中国知网胜诉等事件,我们看到了个体创新意识的崛起,也看到了创新动能正在加速凝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势头强劲,全球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创新不止,希望在前。这正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在。

    袁隆平抖音账号受追捧

    追星就追科学界“最亮的星”

    1月10日晚7点,抖音账号“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粉丝数量突破1000万大关,并以10分钟30万粉丝的速度递增,将一众网红账号甩在身后。而此时,距离这个账号登录抖音短视频平台,仅仅才过去一天。一个老科学家的抖音账号能够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如此关注,实属罕见。尽管后来因该账号存在争议,抖音官方很快做了封禁处理,但这一现象还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袁隆平受追捧,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2019年9月,袁隆平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万名学子变身“粉丝”夹道欢迎,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对科学家偶像的热爱,校园“秒变”巨型追星现场。在他去世后,民众跪地痛哭送别,举国一片哀悼之声。能受到民众如此爱戴,与袁隆平巨大的科学成就不无关系,却也折射出民众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注与期待。

    有了袁隆平,我国的粮食安全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袁隆平是千千万万个躬耕于科技创新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更是我国种业创新自立自强的标杆人物。

    追星就要追科学界“最亮的星”。一个追捧科学家的民族,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学术不端”者不授学位

    雷霆手段让失范者“无处遁行”

    3月,教育部发布公告,就学位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提出,学位申请人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习期间以及学位申请、同行评阅、答辩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行为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学位的决定。此外,已获得学位者,被查明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近年来,学术不端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它就像一颗毒瘤,不仅毒害社会风气,损害学术声誉,更严重削弱了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是扁鹊见蔡桓公时的早期诊断,可惜蔡桓公没有重视,最终不治身亡。今天,学术不端对社会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在振臂高呼学术诚信回归的同时,也应该敢于拿出雷霆手段,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厉惩戒,让失范者“无处遁行”。

    对平台经济加强监管

    利剑高悬才能让平台经济行稳致远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平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剖析了平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增进人民福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在促进经济转型、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平台经济的“双刃剑”特性愈加凸显。大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侵犯用户隐私、垄断加价、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日益显现,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还破坏了创新环境。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了多起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行为的案件,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商、餐饮外卖等。

    监管利剑高悬,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随着我国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平台经济必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将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科普工作有了新路线图

    科普需向“精准滴灌”式转型

    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科普事业和科学素质建设规划了新路线图。《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总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

    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0.56%,这一数据相比于2010年的3.27%,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公民科学素质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趋势:一方面是公民科学知识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熟鸡蛋返生、高科技算命等“伪科学”不乏拥趸。

    为更好解决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迈上新台阶,《纲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科普为“精准滴灌”式科普,提出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认真落实好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五大重点工程。知识短缺模式下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传统科学普及模式,早就应该向全面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的科学传播模式转变了。

    只有从根本上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才能形成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转移转化,真正做到用科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种子法再迎修订

    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问题

    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京开幕,种子法修正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为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问题,修正草案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对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77个成员中,有68个已经实行这一制度。

    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审定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修饰性品种比较多,简单说,就是品种选育还停留在对主要推广品种和核心亲本的修饰改良上,导致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难以适应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

    此次修正,意味着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从“初出茅庐”,到将逐步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上并升到法律层次。20年来,历经多次修改调整,种子法正不断完善,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差距。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而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完善种子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

    我国创新指数再升2位

    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强调了政府决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性。

    从2013年起,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WIPO自2007年开始发布全球创新指数,已经成为国际上关于创新和知识产权水平的权威报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方面,通过政策环境、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七大类81项指标,对全球132个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衡量。

    《报告》显示,从创新投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知识型工人等2项大类指标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等细分指标排名靠前。这表明中国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等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

    全方位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网”

    自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编织成一张个人信息的“保护网”。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持续深度融合,网络已成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交流合作的新纽带。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89亿,互联网网站超过443万个、应用程序数量超过345万个,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为广泛。

    虽然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等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个人信息保护法》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禁止“大数据”杀熟、严格保护敏感个人信息、赋予大型网络平台特别义务、规范个人信息跨境流通、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等方面,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和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全方位构筑了个人信息保护网。

    退休教授状告中国知网胜诉

    版权声明不是平台侵权的“挡箭牌”

    12月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胜诉,获赔70万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起侵权官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多数期刊目前这种经营方式的法律风险。从法律层面来说,期刊在接收论文时单方面的版权声明,并不能成为侵权的“挡箭牌”。

    根据著作权法,作者一经向期刊投稿,就意味着作者已经同意使用其论文,期刊可以不与作者签订书面协议,而获得论文在本单位网站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这不等于期刊取得转授权,论文如在其他网站传播仍需获得作者同意,单方面的版权声明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12月10日晚,中国知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作为中国知网运营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公开“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提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12月22日,中国知网官方网站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显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现在分别是7.5元/本、9.5元/本,这与之前的价格相比分别下降了50%和62%。

    该案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一方面,促进大平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出表率;另一方面,在平衡个人权益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让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一个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26亿剂次

    我国有望年底达到群体免疫标准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6.9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9亿人——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

    构筑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科学精准抗击疫情,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

    这是把守卫人民健康放在最突出位置的防控策略——从高风险、重点人群到普通人群,从60岁以上老人到3至11岁儿童,一年多来,中国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人数规模全球最大,接种速度居于世界前列。

    这是一场与快速传播、变异的新冠病毒展开的全方位赛跑——大规模疫苗接种帮助较短时间控制病毒传播链,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当前,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状态,部分省市已经发现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使得疫情防控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复杂。随着春节的临近,人群流动加剧,将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

    一个利好消息是,按照目前的接种进度,今年年底之前,我国有望达到群体免疫标准。中国力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免疫长城”。

    2021-12-24
  • 心系百姓冷暖事 当好供热“服务员”

    在冬季,供暖成为市民们关切的焦点话题。“你家暖气热不热”,成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问候语”。近日,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联合供暖企业走进嘎鲁图镇区老旧小区,开展访民问暖活动。

    上午十点,在嘎鲁图镇万博花园的住户家里,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住户检查和测量家里的供暖设备和室内温度。工作人员还随机前往嘎鲁图镇多个小区和住户,通过随机入户的方式,实地查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成果,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实地了解供暖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据了解,今年以来,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多方筹集一千余万元资金,对嘎鲁图镇的1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提升改造。改造过程中,对部分小区的供热管网进行了修理和更换,解决了过去因管道破旧引发的冬季供暖不均问题。

    与此同时,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还走进了乌审旗勇泰供热公司监控中心,通过换热站测控管理系统查看换热站点的实时运行状态。从供热源头排查问题,并对供热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竭尽全力让全旗的老百姓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贠建孝说:“供暖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会与供暖公司密切配合,积极搞好服务,形成网格化管理,及时接听群众的热线电话,赶赴现场解决问题,为老百姓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讯员王琪郭家栋)

    2021-12-23
  • 国家给农村孩子“加餐”十年:多了一元钱,高了十厘米

    两个数字都不大,但一对比,都变“大”了:一个是,2021年秋季开学后,中国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膳食补助标准,由每名学生每天4元增至5元,多了1元。这个数字,是经国务院批准的。


    另一个数字,写在这项计划实施10周年的评估报告里——71个脱贫县的227万学生身高监测数据显示,欠发达地区农村15岁男生的身高,2012年是155.8厘米,2020年则是166.1厘米,高了10.3厘米;与此同时,15岁女生也增高了约8厘米。

    “身高的变化是特别令人鼓舞的。”12月18日,评估课题组组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在营养改善计划1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身高还存在差距,但正在实现“追赶性生长”。

    15年前,卢迈带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团队开展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广西孩子就着黄豆吃米饭、宁夏孩子啃着发霉馒头等场景,他历历在目。该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并推动了国家政策的出台。2011年11月,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这项计划的受益者,分布在28个省份的校园里,本学年接近3800万人,约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世界上规模第三、财政投入第二的校餐计划。

    孩子们“给点阳光就灿烂”

    10年后,很多数字都表明了计划的成效,如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到2021年的86.7%,贫血率则由19.2%下降到9.6%。营养不良率、消瘦率、矮小率甚至寄生虫检出率等指标都有明显的下降。卢迈说,这说明,一旦进行干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给点阳光就灿烂”。

    他还介绍,根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等人的研究,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的成绩影响明显:他们的数学成绩提高了约14分,英语成绩提高了约12.5分。

    这项计划实施之初,膳食补助标准定为每人每天3元。3年后,3元变为4元,如今又变成5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说,标准每提高1元,意味着中央政府一年增加约30亿元支出。

    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为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967.34亿元。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认为,将补助标准提高1元,“具有里程碑意义”。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财政收支压力巨大,这1元钱是来之不易的,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学生营养健康的高度关注。

    她认为,从资金量来看,与国家各种重大工程来比,这算是个“小计划”。从效果来看,这是“小计划惠及了大民生”。

    从全国来看,一年投入200多亿元,是什么概念?韩凤芹研究员说,人们往往对数字缺乏认知。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评估时,她作为指导专家去农村调研,接触了数字之外很多“带有温度的评价指标”。比如,有的中学教师对评估组感慨,自己“早生了十年”——自己当年做学生时,要背着干粮,甚至要当街生火做饭。

    “有肉、有菜,真能吃进肚子里——幸福感的洋溢也是我们评价财政政策的一个非常好的角度。”韩凤芹说。

    五到六倍的投资回报率

    对增加的1元钱,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教育局学生营养中心主任侯亚明是这么看的:“学生吃到嘴里的菜品更加丰富、(更有)营养。”

    据他介绍,乐都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平均身高,2019年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4.6厘米,贫血率下降了4.26%。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持续开展监测。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介绍,2012年监测发现,受益学生贫血率在16%左右,到2016年下降至6%左右。4年降了10个百分点,“在国际上都是下降非常迅速的”。

    监测还发现,各年龄段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都在上升。2017年,与其他年龄段孩子相比,13岁男生和12岁女生的增量最大,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孩子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的群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都在上升。但营养改善计划依然显示了它的独特作用:根据监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速。评估组在11个中西部省份中选取12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他们的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的平均身高比没享受的高1.32厘米。

    从另一个角度,张倩阐释了提高国家补助标准的必要性:2019年监测到的贫血率有所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国内遭受非洲猪瘟影响,肉价上涨,学生的肉制品摄入量明显降低。此外,随着物价上涨,4元膳食补助能买到的食材也已缩水。

    “国家补助标准从4元提到5元,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认为。

    该基金会对营养改善计划开展的评估,是从全国832个脱贫县收集信息,从中抽取91个县收集学生成绩、体质等信息。评估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相关投资回报率测算方法,对成本与回报进行“保守测算”,认为营养改善计划的投资回报率约在5.24-5.96之间,每投资1元,回报是5到6元。“应该说是很划算的投资了。”卢迈说,“投资于人,是最有效的投资。”

    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儿童营养补充计划。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瓦莱丽·瓜涅里说,中国的计划从规模和质量上对其他国家有参考意义。“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证实了通过国家的行动和投入,是可以促进重大改变的。”

    必须制止的苗头

    “每天有十几万所学校开餐,几千万学生同时就餐,那么资金安全、食品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是不是每一分钱都吃到了孩子嘴里?孩子是不是吃饱、吃好了?”方晋说,这是从政策制定者到家长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2013至2019年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减少5.5万所,在校生数量减少823.6万,仅在“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就超过1000万。一些过去能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因迁徙无法再享受这一政策。

    评估组建议,随着城镇化率提高等客观条件变化,需要重新确定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范围,尽可能实现县域内就读的农村户籍学生全覆盖、中西部农村全覆盖,还应该考虑向学前教育延伸。

    据贵州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何秀黔介绍,2016年起,贵州将营养改善计划向农村学前教育延伸,给这些孩子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惠及80多万名学龄前儿童。

    2018年,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陈志钢参与了在湖南湘西州开展的一个针对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的试点项目。随后的3年,他们跟踪了1300名儿童,发现贫血率由33%下降到7%左右。

    陈志岗指出,我国还没有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全国范围的营养干预措施。国际上的共识是,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评估组的一条建议是,强化学校食堂供午餐模式,减少市场化运行。今年11月,河南封丘县一所中学发生了营养午餐食品卫生事件,午餐是由外包企业提供的,校长痛哭称“换不掉送餐公司”,引起外界关注。对此,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表示,河南的事件,是非学校食堂供餐、环节过多、饭菜温度难以保障等原因造成的。“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大力推行学校食堂供餐。”

    早在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一份关于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建设的通知里强调,与其他供餐模式相比,学校食堂供餐便于管理,食品安全相对可控,是较为有效的供餐模式。

    据刘景介绍,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地区的食堂建设。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实行学校食堂供餐的已经达到76%。

    卢迈认为,当前有一种“市场化的迷信”,“有一种力量在积极推动要搞集中供餐,我们调查中看到,(有的地方)外包给公司以后,食堂工勤人员工资由1500(元)降到1200(元),营养餐由三菜一汤变成两菜一汤,赔钱的事儿他是绝对不干的。而且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家长对这样的营养餐供应还是不满意的。”

    “这个苗头必须制止。”他说。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后,许多参与者注意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肥胖。

    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张倩指出,营养改善过程中,受益学生的肥胖问题也浮现出来。根据监测,2012年肥胖率是2.7%,2017年增长到4%左右。虽然这仍低于全国农村儿童平均水平,但在方晋看来,这是一个“成长的烦恼”,需要用新的办法去解决。

    “中国在营养健康领域需要开始双线作战,就是要开始关注肥胖、超重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高级顾问蔡建华指出,“我们现在要特别关注口感好的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需要做的一点就是把校餐的用盐量迅速控制下来。

    盐摄入过量,也是评估组明确写入报告的问题之一。

    回顾过去的10年,卢迈算了一下:最初受益的那3000万个孩子,已经走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累计有7000万孩子已经受益或正在受益。他感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的时间,对一棵树的成长足够了,但对一代代孩子体质的改变、对百年树人的进程来说还只是个开始,需要大家继续努力,不能懈怠。

    2021-12-22

  • 首 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