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菜销售火热食品安全引关注 亟待出台行业规范

    疫情发生以来,居家成了生活常态。对于厨房“小白”和繁忙的上班族来说,省时省力的预制菜解决了宅家吃饭的诸多“痛点”,只需将商家配好的食材和调料简单制作,就能吃上餐厅同款大厨菜。但在“人人都能成为大厨”的背后,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迫在眉睫。

    预制菜成商家竞争新阵地

    北京餐厅暂停堂食以来,预制菜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热。在大兴区一家预制菜门店,店长向顾客热情地推销店里的菜品。“我们这个平台今年刚起步,专门做预制菜。”据店长介绍,她上个月刚加盟平台开了这家小店,和以往开餐馆不同,现在只需一个人打理门店,顾客可以到门店购买,也可以通过APP下单,半小时配送上门。

    记者注意到,收银台上摆着一张菜单,密密麻麻印有100多种菜品,包括鱼香肉丝、红烧肥肠、香辣笋菇烧鸡块等。预制菜的包装上还贴有二维码,扫码后可以观看相应菜品的做法。

    除了专营预制菜的门店,连锁餐企也展开布局。打开西贝商城小程序,菜单上除了莜面鱼鱼、草原羊蝎子、蒙古牛大骨等门店同款经典菜,还有新疆椒麻鸡、泰式咖喱牛腩、闽南沙茶牛丸等各地名菜。西贝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预制菜销量一直攀升。

    在各大电商平台,预制菜也成了吸引用户的新阵地。叮咚买菜针对北京地区上新了18款预制菜新品,平台数据显示,4月25日至今,北京地区预制菜销量环比上月增长超过50%。

    商品包装和冷链物流问题频出

    事实上,消费者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也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情况产生担忧。

    冷链运输对于预制菜格外重要,但市民陈晴最近收到网购的预制菜时发现,不少冷冻食材已属于半解冻状态。“本想着多买几包放进冰箱慢慢吃,现在看来最好是随吃随买,否则产品就要反复冷冻和解冻,影响口感。”陈晴还担心,在运输过程中一旦食品解冻,有滋生细菌的风险。市民涂女士在收到商家寄来的一款湖南特色预制菜时则发现,商家不仅没有使用冷链运输,还有两个包装破损,调料洒了一箱。

    在西贝莜面村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预制菜是一款“草原羊蝎子”。记者注意到,评论区里多数消费者都对预制菜媲美堂食的口感、味道点赞,但近期也有“到家漏了”“包装有破损”“全化了,里面坏没坏不知道”等评论出现。

    某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今年对预制菜消费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预制菜市场存在菜品质量不尽如人意、菜品口味有待提升、菜品标识不详细、菜品种类单一、物流配送及提货问题多等方面问题。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在提货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包装破损、食品未冷藏导致变质等。

    树标准立规范促行业健康发展

    不少餐厅通过明厨亮灶,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制作过程的知情权,但预制菜从加工生产到物流运输都难以被直观看到,如何监管依旧是难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认为,预制菜作为新兴行业,急需出台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接受社会的监督。

    今年4月,首个全国公益性预制菜行业自律组织——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在京成立。联盟表示,将通过树标准、立规范、建准则、做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已开始对预制菜行业展开规范化引导。近日,国内2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了全国首部《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明确了冷冻预制菜点贮存温度应低于-18℃,冷藏预制菜点贮存温度应在0℃至4℃。标准还规定,预制菜产业应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标明通俗易懂的菜点名称、制作加工日期、主料净含量等制作加工信息,以及食用方法、贮存方法、保质期限等。

    中餐工业化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不应过度追捧预制菜,中餐的个性化制作手艺和中餐文化也需要更多人的传承和弘扬。

    2022-05-27
  •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赴榆阳区督导检查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工作

    为进一步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从源头抓起,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5月23日,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张学军处长、刘巍副处长一行六人对榆阳区食品生产环节“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督查组对老闫家食品有限公司、可尚颖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检查。督查组深入企业车间,详细查看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企业产品检验能力,听取企业负责人对生产经营情况的汇报,要求企业抓好食品安全质量关,规范外包装上的标签标识。针对检查发现成品库存放外包材;检测试剂过期;留样保存期和产品保质期不符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责令限期整改。

    下一步,榆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持续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结合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监管,牢牢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022-05-27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 加强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本报讯2022年高考、中考将至。5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2022年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5方面重点工作,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统筹做好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防范化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广大考生餐食安全。

    《通知》要求,要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联合教育部门进一步落实学校的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压实校外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学校和校外供餐单位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31654-2021)要求,规范原料进货查验、餐食加工制作、餐具清洗消毒、餐食分餐配送、食品留样等行为,需要熟制的食品必须烧熟煮透,餐具必须彻底清洗消毒,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及盛放、接触、加工制作上述食品的容器、工具、用具,必须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并分开存放、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要督促学校和校外供餐单位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属地政府有关学校疫情防控要求,认真做好疫情防控。

    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把保障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结合属地校园食品安全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等重点单位,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进口冷链食品等重点品种的隐患排查力度,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该整改的必须在高考、中考前整改到位,该停止经营的必须在高考、中考前停止经营,对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食品经营者必须从快从严查处。

    加大抽检和宣传工作力度。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属地2022年度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安排,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依法核查处置抽检不合格食品,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在高考、中考前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普及食品选购、餐食选择等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和家长科学饮食消费,不购买“三无”食品。提倡结合考前健康需要,优先选择烧熟煮透的食品和减盐、减油、减糖的健康餐食。

    做好应急值班值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落实高考、中考期间值班值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细化流程,提高校园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防范和迅速妥善处置高考、中考期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强化校园安全共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卫生健康、公安、宣传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形成保障高考、中考期间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合力。畅通12315等投诉渠道,接到有关校园食品安全的投诉举报后,迅速妥善处置。(张林保)

    2022-05-27
  • 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 聚焦六项重点用功发力

    近日,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指标任务,聚焦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风险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全链条监管、智慧监管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广西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近日,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指标任务,聚焦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风险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全链条监管、智慧监管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六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广西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

    聚焦基层监管能力建设

    要求加强基层执法装备配备、职业检查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能力培训、基层市场监管所、农产品监管服务站建设。要求实施“531培训计划”,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培训;建立职业检查员和基层农产品检测队伍,加快基层监管装备能力和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

    聚焦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对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创新平台、柳州螺蛳粉检验检测中心、国家食糖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茉莉花及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项目跟踪督办,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三级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以第三方机构为补充的“1+14+N”检验检测机构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聚焦风险监测能力提升行动

    明确组建广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实施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专项行动,绘制广西食品安全风险地图;持续推进“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强化抽检监测的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作用,发挥风险预警作用,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聚焦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要求加强主要农资产品、食用农产品和林产品生产监管,抓好源头治理;强化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到2025年,印发广西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和培训率达到100%,全区运用电子监管系统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的覆盖率达70%以上,完成14家以上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发挥协同联动作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聚焦食品安全智慧监管

    按照全区“一盘棋”思路,建设智慧监管平台系统,横向实现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数据共享,纵向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六个统一”:统一数据汇总、分析、研判、监测、交流、预警等。到2025年,乳制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企业100%,白酒、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98%,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90%以上实现追溯;纳入“八桂集中仓”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的使用率达99%以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主体开证率基本全覆盖。

    聚焦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确加快建设地方特色食用农产品培育工程,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实施综合体,持续提升广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深入实施“智能+”工程,建设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食品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打造形成500亿元产值的植物油加工产业集群,400亿元产值的谷物深加工及特色米粉产业集群。

    2022-05-27
  • “探火”一年间 天问一号有何收获?备受世界关注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发射、环绕到着陆、巡视,天问一号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关注。

    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1年多的时间,累计行驶近2000米,获得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探火”一年,天问一号有何收获?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深空探测将走到多远?

    祝融号火星车:

    连续“服役”暂时“冬眠”

    中国国家航天局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一年来,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356个火星日,行驶总里程1921米。环绕器自发射以来已飞行661天,进入环火轨道后,持续开展遥感探测。目前,两器状态良好,累计获取并传回原始科学数据约940GB。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火星科学数据。

    踏上火星大地后,祝融号火星车经历了多重考验。在完成了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后,祝融号火星车度过了日凌阶段——太阳运行至地球和火星中间,受太阳电磁辐射干扰,器地通信不稳定。按照既定预案,火星车在日凌期间暂停科学工作。日凌结束后,“超期服役”的祝融号火星车继续开展拓展性巡视探测任务,获取巡视区域地形地貌影像、行驶路径磁场信息和地下剖面结构信息,岩石、沙丘等典型地物的成分信息以及温度、气压、风向、风速气象信息等第一手科学数据,探寻火星起源与演化之谜的线索。

    进入2022年,天问一号接连传回“问候”和喜讯,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时刻——农历虎年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从火星轨道传回一组“自拍”视频拜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天问一号探测器与五星红旗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同框……一系列“美拍”和科学影像的发布,让公众对神秘的火星有了更多了解和认知。

    据专家介绍,目前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已进入冬季,白天最高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夜间最低气温更是降至零下100摄氏度,到7月中旬火星冬至前后,气温还会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天问一号任务团队通过环绕器获取的中分辨率图像判断分析,祝融号所处区域正在经历强烈的沙尘天气。

    为应对沙尘天气导致的太阳翼发电能力降低及冬季极低的环境温度,按照设计方案和飞控策略,祝融号火星车已于5月18日转入休眠模式。预计今年12月前后,巡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祝融号将恢复正常工作。在此期间,环绕器将继续开展遥感探测,并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探测成果:

    发现近期水活动迹象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和祝融号行驶火星一年多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已发布了十批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科学家通过对探测数据的研究,陆续发布了新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团队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火星着陆区,发现了一种岩化的板状硬壳层,其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形成过程可能与地下水波动有关。

    火星是如何从一个“海洋星球”演变为“沙漠行星”的?火星的水环境演化过程是火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刘洋介绍,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年轻的亚马逊纪地层上——30亿年前至今的亚马逊纪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的末期。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

    利用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其中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据推断,这些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

    刘洋说,这一发现意味着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行星探测:

    未来进行小行星探测及采样

    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等关键技术攻关。

    根据规划,中国还将陆续实施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等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转入初样研制阶段,任务正在加快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中国的深空探测会长期持续,“能走多快走多快,能走多远走多远”。后续的主要任务是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希望能对小行星进行采样,成为拥有小行星样品的国家。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小行星探测任务除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之外,也将通过技术的递进式发展,为后续火星取样返回验证相关技术。

    火星取样返回可谓火星探测“皇冠上的明珠”,目前还没有国家做得到。张荣桥说,与月球采样返回相比,火星取样返回存在诸多难点——火星的“个头”比月球大得多,从火星上起飞返回需要更大的逃逸速度,这就要求火箭有更强的动力;火星表面存在大气,从火星表面起飞需要一整套适应火星大气环境的飞行产品及其控制系统;再加上往返火星路途遥远,火星环境恶劣,都增加了取样返回的难度。

    吴伟仁说,未来中国还准备进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穿越探测,如对金星和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进行探测,实现对其预警、防御、处置等。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是开放的,中国始终致力于在深空探测领域推进国际合作。在天问一号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其中,中国与欧空局开展了工程技术合作,祝融号火星车与欧空局“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成功;与奥地利、法国开展了科学载荷合作;设在阿根廷的深空站是中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为天问一号提供了测控支持;中国还与美国建立了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启动了小行星探测任务国际载荷搭载合作等。

    2022-05-26
  • 守护群众脚下安全 “井盖吃人”悲剧何时不再重演

    5月12日21时左右,在陕西西安未央区惠西村村口,一名3岁男童掉入下水道被冲走后失联。

    这样的窨井“吃人”事件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9年,全国因窨井施工、管理、养护不当致人伤亡案件就多达155件,其中,造成16人死亡。

    整治问题井盖,也是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事情。近年来,多位人大代表针对窨井安全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从依法严厉打击涉窨井盖刑事犯罪、加快数字化智能井盖服务系统全覆盖、推动统一窨井盖制造标准、建立完善窨井盖现代管理机制等角度提出建议,封堵“马路陷阱”,守护群众脚下安全。

    “井盖吃人”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2018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孕妇任某某不慎掉入窨井身亡。

    2019年11月,湖南省娄底市,6岁男童掉进排污井被冲走,热心小伙在排污管里往返爬行400多米才将其救出。

    2020年4月,湖北省咸宁市,7岁男童放风筝时掉入下水道,经抢救无效死亡。

    ……

    近年来,“井盖吃人”事件屡屡发生。在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看来,从表面来看,各类窨井盖存在的缺失、破损、下沉、凸出、松动等安全隐患,是导致“井盖吃人”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问题——管理不当、责任缺失、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工程部新品试制装配工段工段长许燕妮直言,屡见报端的“井盖吃人”悲剧反映出社会治理和执法司法的短板。窨井盖治理涉及通讯、供水、排水、消防、电力、交通、物业、建设公司等多个权属部门。根据“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窨井盖权属部门应落实窨井盖的维修、养护和管理责任。但权属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衔接不畅,“各事各办”“推诿不办”“标准不一”时有发生,责任落实存有“真空地带”。

    除了多头管理的问题,智能化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有偿服务大队副大队长林少群认为,数字化智能井盖服务系统全覆盖迫在眉睫,“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配套的通讯、供水、排水、交通等设施的不断完善,窨井盖已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且数量庞大,难以实时获取窨井盖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快速解决问题”。

    检察机关督促整改隐患93万处

    井盖事关群众脚下安全,为更好解决窨井盖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持续加大治理力度。

    2020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制定《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依法惩治盗窃、破坏窨井盖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失职渎职犯罪作出明确规定,指导司法机关准确认定涉窨井盖相关刑事犯罪。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意见》发布后,最高检紧跟着发出“四号检察建议”。这份检察建议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后,同时抄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能源局等相关单位。对此,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指出,依法惩治涉窨井盖刑事犯罪,形成有力震慑,是推进窨井盖问题治理,促进检察建议刚性监督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使得群众脚下安全得到了切实维护。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检察机关持续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督促整改窨井安全隐患93万处,河南检察机关推动将窨井设施维护改造纳入全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和地方还通过开展窨井盖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出台窨井设施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窨井盖管理标准、将窨井盖数据纳入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解决窨井盖所关涉的公共安全问题。

    广东省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办法》,对井盖设施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维护管理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并对井盖设施的日常维护、保护和应急处置全流程进行了规范。

    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城市公共区域窨井盖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和《2021年窨井设施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方案》,对年度任务进行了明确;编写了《河南省城市公共区域窨井设施治理提升技术导则(试行)》,为该省窨井设施治理提升和日常维护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川省大力开展问题窨井盖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动员管理人、产权人、使用人和属地相关单位,集中开展排查整治行动,全面排查缺失、破损、下沉、凸出、松动等各类窨井盖安全隐患和管理人不明等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进行集中整治。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窨井盖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要切实扭转“重建设轻管理”观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新技术应用,创新窨井盖安全管理模式。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实现基于传感器和物联网的管理创新,提升窨井盖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

    建立城市数字化智能井盖系统

    “今年,希望我提出的提高井具标准要求的建议能够得到采纳。”在2020年全国人大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职工王润梅曾经许下了这样的心愿。

    王润梅在建议中提出,提高城市道路井具标准要求,安装智慧井盖防马路“陷阱”。城市内各行业之间井具应尽量统一规格,井具应具有防沉降、防盗窃、防响动功能,并安装井盖位移探测器、智能化监管系统等,逐步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市政井盖管理系统。两年来,王润梅的这件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重视,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对这件建议进行了答复。更让她高兴的是,这件建议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落实,井盖规格从30多种降到了4种。

    全国人大代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副总经理、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东新也在关注窨井盖统一制造标准。从今年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王东新看到了检察机关对“小”井盖的“大”治理,“解决窨井‘吃人’问题后,下一步应着眼推动形成窨井盖统一制造标准”。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智慧赋能”的方式解决窨井盖的安全隐患。

    “面对数量庞大的窨井盖,靠人工日常巡查和群众热线举报管理,难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每个窨井盖的基本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的数字化智能井盖服务系统急需全面覆盖。”林少群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惠英认为,要加快推动建立完善窨井盖现代管理机制,权属单位共同细化城市智慧管网、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推进方案。完善日常巡查、定期维护、全程监控、应急处置等协调工作规范,健全各权属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为群众脚下安全多加一层防护网。

    2022-05-24
  • 求职先查雇主底细 当年轻人开始对雇主“反向背调”

    当年轻人开始对雇主“反向背调”……

    专家认为,此举使人岗匹配更加精准,有助于求职者职业发展,是重塑职场生态的一股新风

    本报记者陈曦



    应届毕业生乔林刚面试了某大厂,凭借事先收集的“情报”,他全程应对自如。然而,意向部门的面试官让他印象不佳,多方调查后,他果然在一份“互联网行业领导黑名单”上发现了对方的名字:此人经常打压下属,团队氛围压抑,新人负责“背锅”。乔林果断放弃了这个offer。

    乔林的“避坑”经历并不鲜见。当下,大批主体意识强烈的00后步入职场,他们不甘于被动接受公司的选拔和背景调查,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强大的信息网络对雇主展开“反向背调”。记者采访发现,比起大厂“光环”,年轻求职者更在意“气场合”“被尊重”,更关注领导风格、企业文化等软性指标……反过来,这股新风也正在重塑职场生态。

    “反向背调”为何受年轻人青睐?他们怎样调查雇主底细?企业如何做出反应?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多维度为意向雇主“画像”

    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互联网行业后,乔林把闲暇时间都给了职场社交软件。“官方信息太空泛,鲜活的日常工作细节才有参考意义。”通过在职和离职员工的分享,他了解到哪些公司试用期待遇好,哪些公司晋升机制明朗,甚至还打探到一些企业架构调整的内幕。

    各种社交平台是他的“背调”神器。去年,一份名为《公司作息表》的共享文档广为流传,乔林从中了解到千余家热门企业不同岗位的作息安排,细化到午餐时间、有无周报等,他借此筛掉了两个加班严重的大厂团队,同时也补充了几条新数据进去。“以前这些只能听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描绘,现在大家互帮互助,让信息流动起来,有效降低了试错成本。”

    法律专业毕业生胡康,把实习看作最直观的“反向背调”。“企业文化渗透在每一件小事中,体验过才知道是否契合。”几份实习带给胡康的,还有一群履历相当的伙伴,以及灵活可靠的消息网络。每当“背调”遇到瓶颈,他总能在实习群中找到答案。“我曾想通过暑期实习进入某心仪律所,一位已经入职的姐姐透露,最近项目多才大量招人,但留用名额极少。我及时打住,以免白白浪费时间。”

    对于在某普通高校学习金融的楚越来说,天眼查等商业信息服务平台是开展“背调”的主阵地,“被公开讨论的只有大企业,以我的学历背景很难进,而摸清小企业情况只能靠自己。”

    一方面,她会逐一分析注册信息、股权结构、投融资情况等资料,从而推测出公司规模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法律纠纷和行政处罚也是她关注的重点。“就像我们不会把黑历史写进简历,雇主也不会在公开宣传中自曝其短,‘反向背调’就是为了规避潜在风险。”

    从“被挑选”到双向奔赴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下,“反向背调”何以日渐风行,甚至成为00后的求职标配?

    “00后心目中‘好工作’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称,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生代求职者思想特征鲜明,崇尚宽松自由的环境,追求更具创造力的岗位,而这些“非传统因素”只能靠“背调”去印证。“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这个目标可以凭借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来实现。”

    虽然早就听说过“反向背调”,但乔林一直有些不解。在他看来,求职是一场“双向奔赴”,背景调查也无需区分“正向”和“反向”。

    除了筛选公司,充分的“背调”还让楚越在面试中化被动为主动。在一家民企接受总裁面试时,她着眼于该公司刚开拓的一项新业务,抛出一个角度巧妙的问题,让对方眼前一亮。

    胡康觉得,“反向背调”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起初职业规划是模糊的,在先后体验了各大律所、法检系统、公司法务之后,我才渐渐明确自己想做一名律师。这段经历让我学会结合自身特质去衡量一份工作,也让我真正走出象牙塔,开始为自己负责。”

    “‘反向背调’的兴起,是就业市场更加成熟的表现,这将进一步提升双向选择的效率和成功率。”王霆说,对企业来说,求职者基于“背调”做出的理性选择,使人岗匹配更加精准,降低了招聘成本。从长远计,无论对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还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反向背调”都大有裨益。

    推动职场环境进一步完善

    重视自身权益、不迷恋大厂“光环”、旗帜鲜明反对无效加班……以“反向背调”为起点,年轻求职者正用个性化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期待,重新塑造职场面貌。

    据胡康回忆,实习时他曾碰到一位热衷于搞团建的领导,但所谓团建实则把大家拉到酒店变相加班。实习结束前最后一次团建,当公司统计参与人数时,一位实习生在群内明确拒绝,其他人纷纷附和。后来该公司秋招时,同期的二十几名实习生都没有再投简历。

    “从取消大小周到告别996,改变正在发生。”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高桐桐向记者介绍,为回应求职者的“反向背调”需求,不少企业也在主动打破屏障,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例如,通过“企业开放日”,邀请应届生提前感受公司氛围;在宣讲会上,请刚入职的员工分享工作状态,并组建校招微信群,由人事专员解疑释惑。

    “‘反向背调’十分必要,但求职者也要审慎把握。”王霆提示,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匿名信息真假难辨,很多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甚至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如离职员工的负面吐槽。求职者要提高甄别能力、扩充信源,不能照单全收。

    王霆建议,在“背调”过程中,不能被海量信息牵着鼻子走,要抓住关键。“首先应关注雇主的品牌,以及背后体现的价值观,如是否重视人才,是否有社会责任。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再依据所掌握的可靠信息,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和职业通道做出推断,而不是单纯以薪资水平、工作强度来衡量一个岗位。”

    2022-05-23
  • 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发生4.8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中新网5月20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0日8时36分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北纬29.67度,东经102.48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2022-05-20
  • 全民医保“灵魂砍价” 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

    全民医保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

    5月10日,李牧注射了第四针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虽然已经被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折磨”成了重度残疾人,但他依然很庆幸,自己在还有能力坐在轮椅上时,用上了这款曾经的“天价药”。

    几个月前,李牧伸手去拿桌子上的一瓶矿泉水,感觉那瓶水忽然变重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去拿那瓶水,试了两三次,瓶子可以挪动,但就是拿不起来,直到那瓶水掉到地上滚到了一边,坐在轮椅上的李牧够不着了。

    李牧知道,自己的手部肌肉退化了,从此连一瓶矿泉水都拿不起来了。当时的李牧看着滚远的矿泉水,他想了一下自己以后因为肌肉萎缩,吃饭困难,甚至不能呼吸该怎么办?事实是,没有办法,他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病,由基因突变引起。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是这个病的主要表现。脊髓性肌萎缩症被称为2岁以下儿童致死性遗传病“头号杀手”。孩子们的死因多为呼吸肌肉无力导致的呼吸衰竭。

    李牧1岁多的时候检查出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当时的他摇摇晃晃走一两步就会跌倒,诊断的医生告诉李牧的父母,这个病无药可治,孩子可能活不到成年。李牧的妈妈听到这句话,当场就晕倒了。

    12岁之前,李牧不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当时还有些胖,他只是知道自己不能跑跳而已。12岁之后,李牧开始脊柱侧弯。9年过后,李牧的脊柱已经弯成了一个大大的字母“C”,背部高高隆起,坐轮椅也只能斜着坐。由于肌肉萎缩,李牧全身可以动的地方屈指可数:头部,上身可以挪动一点,左手的手指和右手。右手的力量只能拿起手机或一把勺子。

    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上市的首款精准靶向治疗药物。这款药物在使用时第一年需要注射6针,此后每年3针,终生用药。因为在美国每针售价12.5万美元(人民币约85万元),它也被列入“全球最昂贵的十种药”。2019年,这款药在中国上市,每针售价约70万元。

    李牧是在和病友聊天时知道了这个药,当得知一针70万元,他们的聊天就戛然而止了。李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当时算了一下,我们一家人不吃不喝,7年才能攒够一针的钱。7年的省吃俭用,一针就没了。然后我就把打这个针治疗的想法抛诸脑后了。”

    直到2021年的12月,一条“灵魂砍价”的新闻火遍全网,李牧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国家组织集采已节约费用超2600亿元

    2021年12月3日是李牧的21岁生日。当天,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调整的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曾经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收录其中!李牧在群里看到了这个消息,感觉上天给了他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随后,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谈判视频在网上公布,医保谈判代表、福建省医保局药械采购处处长张劲妮的一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感动了无数网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发病率仅为1/6000-1/10000,这个病的患者是名副其实的小群体。作为一名重度残疾人,李牧平时几乎不出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些小群体似乎没有被看见,但是国家医保惠民政策正在让他们收获更多获得感。

    时间回到4年前,2018年5月31日,国家医保局在北京市西城区挂牌成立,我国医保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药品集中采购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不久后就开始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全面部署试点有关工作。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解释说,作为医药服务最大的支付方,国家医保局依托全国统一的市场,充分发挥战略购买优势,创造性开展了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工作。两项工作是一套“组合拳”,国家医保局充分运用需求引导供给的经济杠杆,引领药品领域供给侧改革,有效保障百姓用得起、用得上优质价宜的“过评药”和创新药。

    正如张劲妮在谈判中说,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中国政府为患者服务的决心,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可能在全球再难找到这样的市场。这场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谈判,最终将70万元一针的“天价药”降到了3.3万元以下。

    李牧说,他对这个视频印象深刻,“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这款曾经的“天价药”在医保报销后,李牧每针只需支付2000多元,“当看到报销后的金额,我发自内心深处地开心。”李牧说,自己打游戏的收入再加上国家的各项补贴,这2000多元基本可以自己支付。对于一位穿衣服、上厕所,甚至睡觉翻身都需要家人帮忙的重度残疾人而言,可以自己支付治疗的费用,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让他脆弱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抚慰。

    李牧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以下简称“罕见病诊治中心”)注射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该院2021年11月1日成立的罕见病诊治中心,是国内唯一一个罕见病病区,病区负责人吴志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没进医保之前,病区只有两位患者打过这个针,今年1月,医保可以正式报销后,已经有20多位患者来病区打了针。

    截至2021年12月,国内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其中涉及25种罕见病的40余种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吴志英说:“这实际上让所有的罕见病病人都看到了曙光,会增加病人的信心,不然很多病人觉得没药可用或者药特别贵、用不起,他们就自暴自弃了。当然,另一方面也让病人看到了国家对罕见病的重视和国家的经济实力。”

    罕见病患者的用药是我国医药集采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2月,国家已经组织开展了6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采购234种药品,药价平均降幅53%。3年改革累计成果显示,国家组织集采节约费用2600亿元以上。这期间,总体药品价格水平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国家医保局开展的药品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1年药品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年均降幅7%左右。

    集采工作不断将好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优质药品可及性显著提升。国家医保局每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4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药品数增至2860种,拓展定点零售药店作为供药新渠道,救命新药获取更快、更价宜、更便利。

    除了药品以外,我国的集采工作还扩展至高值医用耗材。其中,心脏支架平均降幅93%,人工髋关节、膝关节平均降价82%,有力挤压了虚高价格空间。集采直击虚高药价的软肋,实现降低药品价格、提高用药质量、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效应。更重要的是,集采在为医保减负增效的同时,为规范医疗行为、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创造了条件。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月16日,中共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中央正确决策组建国家医保局,擘画改革蓝图,推动医保事业加速发展。

    “我们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目前参保人数超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为80%和70%左右,基金年收支均超2万亿元、惠及群众就医超40亿人次,对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医保局成立两个月后,2018年7月,《我不是药神》上映,电影还原了贫困癌症患者用不起救命药的残酷现实。1个月后,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抗癌药省级专项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在随后的集采工作中,《我不是药神》中的抗癌药伊马替尼也被纳入医保目录。集采工作使需要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得到了充分的用药保障。

    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告知李牧,国家医保局成立于2018年时,他惊讶地说:“那成立5年不到啊!”紧接着他说:“那我们也算是非常幸运了,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

    2018年8月24日,国家医保局成立不到3个月时,国新办举行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情况吹风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通报,截至2018年上半年,经国家平台结算的跨省异地就医人次达到48.6万(含新农合3.5万人次),发生医疗费用118.3亿元,基金支付70亿元。

    3年后,2021年12月10日,国新办举行了一场相同主题的吹风会,李滔再次出席。她对3年前通报的那组数据进行了更新:截至2021年10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和门诊结算分别突破了1000万人次,二者加起来突破2000万人次。其中,2021年1-10月,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63.6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880.35亿元,基金支付510.34亿元;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700.0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7.52亿元,基金支付9.62亿元。

    相隔3年的两组数据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我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工作取得的成绩。这3年变化的背后,国家对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研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也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将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全部纳入直接结算的范围。

    跨省异地就医的程序方面,需要参保人先在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提交一个很简单的备案表,主要目的是按照参保地的经办机构知道参保人员要去哪个城市,便于下一步我们和参保人员居住或工作的城市进行医保间结算。”李滔解释说。

    为了方便农民工在外地看病就医,国家医保局在2018年10月底之前简化备案程序,取消了所有需要就医地经办机构或者定点医疗机构提供证明或盖章的要求。此外,农民工在外出打工之前,可能还不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地、居住地,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家医保局采取“补充证明”的方法,就是这些农民工可以先备案,等到了工作或者居住的城市,取得相关的材料后再来补办。

    除了这些可以立竿见影的短期措施,国家医保局还着眼全局,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令人欣喜的是,在2021年12月10日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李滔表示,截至目前,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接入联网定点医疗机构5.29万家,基本实现定点医院全覆盖以及每个县至少有一家联网定点医院的目标。

    与此同时,门诊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也全面启动。李滔介绍说,2021年年初,在全面打通京津冀、长三角、西南5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新增了山西等15个省份作为国家门诊试点省份,进而实现了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的全面推开,已经覆盖了97.6%的统筹区和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91.7%的县都有一家以上的联网定点医疗机构。

    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来回跑很多趟办手续,是老百姓的一大痛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优化备案管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装在口袋里的医保营业厅”“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国家医保服务App、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国家医保服务网厅。

    以前进行跨省异地就医结算需要持实体的社保卡。现在多了一个介质——医保电子凭证,这意味着,除了社保卡以外,参保人就医前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者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激活使用个人医保电子凭证。

    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亲情账号功能,帮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激活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后,参保人在入院手续、出院结算或者门诊收费窗口结算时,展示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扫码跨省直接结算。

    中共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在《求是》上发表的文章总结道:“历经百年奋斗,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建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这一先辈口中‘不敢想的奢望’已经变成人人享有的基本福利,以相当于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医保投入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有效保障,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增长到当前的77.3岁,中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进步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肯定。”

    (应受访者要求,李牧为化名)

    2022-05-19
  • 文旅部: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娱乐场所

    中新网5月17日电据文旅部网站17日消息,近期,文旅部印发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决定》,对《娱乐场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办法》修订了与上位法不符合的条款。例如,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娱乐场所”的规定。

    《办法》的实施,为规范娱乐市场秩序、促进娱乐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娱乐市场的发展变化,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如取缔难等具体问题,需要修订《办法》赋予监管手段与措施。同时,国家出台或者新修订了一批与娱乐场所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消防、环保等方面改革也在逐步深化,需要《办法》与之衔接,将“放管服”改革红利落到实处。

    本次《办法》修订,明确由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外商独资娱乐场所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审批,进一步推动《条例》关于外商投资娱乐场所的政策全面落地。《办法》还明确外商投资娱乐场所申请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审批层级,取消提交商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等相关要求。目前,允许外国投资者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娱乐场所,没有投资比例限制,申请材料、设立条件和程序与内资一致。另外,港澳台投资参照此政策执行。

    新《办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减材料、减证明,取消了原本要求提交消防、环保、商务等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或者备案证明等材料,做到互不前置。

    本次修订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解决“黑场所”处罚难取缔难等问题,明确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责令关闭等方式予以取缔,有违法所得的,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予以没收,赋予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处罚的手段与措施,进一步保障了市场公平竞争。

    新《办法》进一步强化信用管理,要求符合严重失信主体情形的,依照《文化和旅游信用管理规定》规定予以认定并实施相应信用管理措施。此外,新《办法》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娱乐场所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2022-05-18
  • 高考进入倒计时,滞留外地的考生怎么办?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如今,距离2022全国高考还有三周时间,近日多地密集公布了今年的高考防疫举措,不少地区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进行健康监测,滞留外地考生须在规定日期之前按要求返回报考地备考。



    高考生,这些考前时间点必须注意

    2022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当前,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为做好今年高考的防疫工作,近日,多省份密集发布了高考防疫举措,这其中,各地特别强调了因学习、培训等各种原因滞留在外省、外市的高考考生尽快返回报考地准备考试。

    按照各地通知,山东、天津、浙江、广西等多数地区,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5月24日)前返回高考报名所在地备考。

    此外,湖北要求考生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须于5月18日前返回考点所在地。辽宁省招考办提醒,仍滞留报考所在地以外省(区、市)或本省外市的考生,5月21日前返回报考所在地,从高考前14天(5月24日)到高考结束前,应减少外出,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

    河南多地也明确了滞留外地考生的返回时间点。郑州要求在省外考生须及时关注郑州最新防疫政策,尽快返郑,在省内其他地区考生须于5月24日前返回郑州,商丘、安阳、兰考等地要求在外考生要在5月17日前返回。

    滞留外地考生返回要注意啥?

    对于滞留外地的高考考生,各地都有相应的核酸证明要求,多数省份要求滞留考生返回考点所在地至少要持24小时或48小时内核酸证明。

    天津要求滞留外省考生返津高考要做6次核酸,滞留考生应分别于抵津前1日、前3日和前5日,以及抵津后第1日、第3日、第7日,共进行6次核酸检测,同时须将抵津前和抵津后共6次核酸检测证明及时上传至“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健康监测小程序”,以备核验。

    对于从中高风险区返回的考生,一些地区也明确了相关措施。例如,宁夏要求,滞留考生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宁,须进行“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考生要务必于5月17日前返回高考报名所在地。

    河南兰考要求,省外人员入豫赋黄码,省外和省内发生疫情地市的返兰考生提级管控,由属地乡镇(街道)安排车辆闭环转运至县级集中隔离关爱中心进行集中隔离,实施14天集中隔离,在第1、4、7、10、14天开展核酸检测,解除隔离时“双采双检”。

    不少地区还明确,由于考生个人原因,未主动报告目前状态、信息造假、拒绝配合考点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完成信息摸排,导致不能按时参加高考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前14天,考生要做些什么?

    临近高考,各地均要求考生在考前14天进行严格的健康管理,不少地区要求考生保持居家学习或者闭环管理。

    北京要求,考前14天,考生须在京且保持居家或家校两点一线,按学校(报名单位)要求进行健康状况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并如实报告。

    湖北明确了考生在考前2天到21天各阶段的防疫要求,考前1-2天主动进行核酸检测,考前14天(5月24日开始),每天坚持体温测量和健康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向所在学校或当地教育考试机构报告,考前21天,无必要不社交、不跨区域流动。

    对于滞留外地考生返回后的健康监测,广西要求,考生返回后原则上不再跨区流动,与共同生活居住人员一并做好考前连续14天两点一线的行程管理,有条件的考生可住校闭环管理。

    内蒙古要求,考生返回报名地后至高考结束前,考生及共同居住人应注意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同时,考生及共同居住人还要做好健康状况监测,每日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完)

    【编辑:房家梁】

    2022-05-17
  • 大桥大道畅通、5G覆盖山乡 独龙江“一步跨千年”

    初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担当力卡山上的积雪消融,汇入碧绿如玉的独龙江。独龙江两岸,绿树成荫,掩映着一座既古朴又现代的小镇——这里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族的聚居区。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无路无电的原始穷山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昆明专门会见了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2018年,独龙族成为我国第一个整族脱贫的少数民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回信,勉励乡亲们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近,独龙江乡又迎来两件喜事:5月11日,南方电网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彻底结束了独龙江地区孤网运行的时代;五一前夕,独龙江乡唯一的金融机构——独龙江信用社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从勉强温饱到家家户户有产业,从没有一寸公路到大桥大道畅通,从与世隔绝不通水电到5G+数字化小镇,近年来,独龙江乡不仅摆脱了贫困,更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现代化振兴发展。

    从没见过银行卡到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

    “家家户户都有了产业”

    从独龙江乡政府出发,走10分钟,就来到独龙江东岸,岸边有座颇具当地特色的黄色小楼,这里是独龙江乡唯一的金融机构——贡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独龙江信用社,全部员工只有四人。

    别看信用社小,它可是全乡创业致富的重要金融支撑。自2010年挂牌成立以来,截至今年3月,信用社已累计为当地群众发放“农家乐”贷款472万元、独龙牛养殖贷款378万元、草果种植贷款5548万元、独龙鸡养殖贷款508万元、政策类小额创业贷款1352万元。

    巴坡村的王世荣是巴坡村第一个在乡信用社贷款的人。2015年起,王世荣先后向独龙江信用社申请了三次贷款,用于扩大香料作物草果的种植。

    在王世荣口中,草果不叫草果,是“金果果”。这个40多岁的独龙族汉子如今种了40多亩草果,去年一年纯收入9万多元。王世荣说,“以前,我们住山洞、睡草屋,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家家都有草果地,去年全村光草果年收入就达到640万元,户均收入2.5万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不少村民都买了新车,添置了新家电。”

    草果,是独龙江乡的一大支柱性产业。靠着金融支持和本地生态优势,独龙江乡近年来发展起林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除了草果,还有羊肚菌、黄精、重楼、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种植以及独龙蜂、独龙鸡、独龙牛养殖等。

    靠着特色产业,2021年,独龙江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在信用社,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可2012年时,独龙江乡群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足2000元,更谈不上有存款。谈起乡里的变化,独龙江信用社主任和滇感触颇深,2000年左右,独龙江还是一个原始村落,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村里人靠种点苞米等勉强糊口,不通水不通电,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2012年后,这里陆续贯通了公路隧道、跨江大桥、村组公路,盖起新居。但要致富,没有产业不行。发展产业,哪来的资金?信用社就是这么建起来的。

    “信用社成立之初,别说贷款,村民都没见过银行卡!”和滇说,信用社见证了独龙江的迅速发展。“2019年,独龙江乡整乡建档,1403户独龙族群众有了自己的经济档案,同时,独龙族成为全国首个‘整族授信’民族,家家户户都可以获得金融服务,贷款额度也大幅提高、程序也更便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经营需求,去主动寻求符合自己生产发展的金融产品。”

    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白忠平是乡献九当村村民,2019年,他顺利地贷到15万元,用来建起客栈“辛梦缘”。独龙江生态优美,这几年随着村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便捷,颇具民族特色的小镇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乡里索性发展起生态旅游。

    白忠平说,他是在2014年独龙江新隧道打通后开始做起农家乐,当时还只是空房里摆了几张床。随着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地方就不够用了。现在,白忠平的农家乐占地4亩多,有11间客房,还有20多间木楞房准备建,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只要踏实干,日子是越过越好的。”白忠平说。

    最晚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进入5G时代

    村民得病可连线省城专家诊治

    “独龙江乡也上云了!”

    前不久,中国移动100套“云桌面”系统运达贡山县城,落户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有了这套系统,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管控平台实现集中管理,还能对学生进行人机交互测试。

    别看独龙江乡地处偏远,拥有“云”这个新鲜事物却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全乡各村各寨安装了200多个“平安乡村”摄像头,摄像头与云南移动“云监控”平台连接,工作人员可以在高清大屏上实时查看村里的情况,避免紧急情况发生;远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也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了解家中老人和孩子的情况。

    云平台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质量等都有较高要求,独龙江乡能上“云”,一个基础是2019年这里成为云南第一个开通5G网络的乡镇。

    “大山深处有了5G网络信号,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曾任贡山县县长的高德荣至今记得,2004年,他从独龙江乡拨出了第一个电话。当时全乡只有一个基站,很多村都收不到信号,有电话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村里通知开会,甚至要靠放炮传信,一声炮代表一般会议,两声炮则代表紧急会议。而如今,全乡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在村寨的大小商店也已经普及。

    70多岁的迪政当村村民李文仕如今已经习惯了用手机微信的生活。村里的大事小情,主要通过微信来获知。闲下来还会和在外地读书的孙子视频通话。2015年,李文仕曾有幸作为代表在昆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见,当时,她曾用独龙语唱了一曲感恩歌谣:“独龙江这么偏远的地方,总书记都挂念着。”那一年,村里修通穿山公路隧道还没多久,去昆明,是她第一次坐车出远门。

    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修建5G基站,非常不易。在独龙江群众眼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会做这样利益人民的事”。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让这个昔日最晚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率先进入了5G时代,“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电商”等在独龙江乡纷纷落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别看白忠平平时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可做起直播来,一点都不拘谨。白忠平有个短视频平台号叫“独立松”,2018年注册的,如今已经有近3万粉丝量,获赞40多万。对于云南最边远闭塞的独龙江来说,这个数字有很大的意义。

    “以前没有乡亲做过新媒体,我就想尝试做一做。”白忠平说,他主要发布一些独龙江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内容,同时也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草果、坚果、独龙毯、蜂蜜等特产,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卖出去。乡里有个叫“彩云优品”的电商平台,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做起了互联网生意。

    除了电商,数字化建设在独龙江乡其他领域也逐步推进。独龙江乡政府以及部分村委会建起了电子政务平台,提高了办事效率。村民以前到乡里办个事,经常一天还办不完,现在只要到村里几分钟就办妥了。乡里的医院也连入了医疗网络,村民得了病,可以在乡里连线省城的专家诊治。

    森林覆盖率高达93.1%,彻底告别刀耕火种、砍树烧山

    “我们捧上了绿饭碗”

    最近,独龙江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些日子,龙元村党总支书记吕正华运来鹅卵石和水泥,准备把房子周边改造一下,再种些花栽些树,打造一座鸟语花香的美丽庭院。

    日子富起来,也要美起来。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说,独龙江乡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最近,乡里正在实施创建“美丽庭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家家建庭院,户户忙种花,由乡里提供水泥,发动群众自己规划设计,就地取材装修自家庭院。

    吕正华说:“独龙江这几年的变化翻天覆地,就我们龙元村来说,以前在整个独龙江乡是村容村貌最差的一个村,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居房。修道路、改厕所、清垃圾……经过一系列改造,现在村里道路干净整洁,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杂物不见了,到处都是花,颜值高了,自己住得舒坦,还能吸引游客,收入来源又多了一项。”

    依山傍水的独龙江乡,江水清澈碧绿,山林茂密青翠。依托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独龙江乡建起旅游景区。月亮瀑布、森林小镇、生态漂流吸引了大批游客。生态旅游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前,独龙族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不仅破坏生态,而且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些村民只好靠砍伐树木、猎捕野生动物去换粮食。如今,独龙江乡已经全面禁止狩猎和盗伐,并聘任村民为护林员。目前,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3.10%,全乡70%以上面积被划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里人说,我们捧上了绿饭碗,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致富。

    清晨,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获得者李玉花与其他护林员一起,走进茂密的山林,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从事生态护林员这份工作,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李玉花说,“既能保护好山林,还能享受国家补贴,增加家里收入。”

    “你们生态护林员的补贴每个月能按时收到吗?”“都按时收到了!”李玉花说,贡山县纪委监委的干部每次来村里,都会向村民了解生态护林员补贴的发放情况,自己心里特别踏实。

    贡山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监督保障护林员补贴发放是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四个不摘”政策落实的重要方面。在贡山县,产业扶贫项目从立项、实施到产生效益,全过程都有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保障。

    2020年11月,贡山县委巡察组在巡察易地搬迁点期间,收到护林小组长的反映:“护林员每月返回原户籍地巡山两次,增加了经济负担。”经过深入了解,巡察组发现部分护林员从其他乡镇搬迁到易地搬迁点后,工作责任区还在原来所在的乡镇,不但给护林员的统一管理带来困难,还增加了护林员的支出。将问题转交县林业部门后,贡山县出台了《贡山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护林员管理办法(试行)》,重新划分了护林小组,解决了易地搬迁护林员“来回跑”,工作和生活分离的问题。

    2022-05-16

  • 首 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