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市民政局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包头市高度重视困难群众温暖过冬问题,该市民政局及早考虑、及早排查、及早安排,多措并举,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城镇低保提高45元,从每人每月750元提高至795元;农村牧区低保提高400元,从每人每年6644元提高至7044元。城镇特困人员提高95元,从每人每月1600元提高至1695元;农村牧区特困人员提高600元,从每人每年10000元提高至10600元。截至目前,为近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约1.38亿元;为4037名特困人员发放救助金5182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7091人次,支出救助金848万元。

    启用“指尖办”“网上办”社会救助系统,困难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系统自助申请低保。试点开展困难群众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社会救助服务更及时、更便捷、更高效。落实乡镇街道备用金制度,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作出快速反应,对困难群众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为18365户城乡低保家庭发放取暖补贴1259.8万元,为3968户特困人员发放取暖补贴228万元,保证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制定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应急预案、值班表和路线图,救助热线24小时服务、救助专车24小时备勤、建立“日巡+夜巡”街面巡查制度。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街面巡查救助服务66次,出动救助人员69人次、救助车辆73车次,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3人次,其中,护送返乡2人次、购票自返6人次、接站接回4人次、街头发放物资1人次。(记者梁晶晶)

    2021-12-09
  • 落实“双减”政策 “多彩课堂”助成长





    察右前旗实验小学开设趣味科学实验课堂,满足学生兴趣化学习需求。



    “田间课堂”上,集宁区泉山路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展示劳动成果。

    今年秋季学期以来,乌兰察布市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各中小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唐璇博摄)

    2021-12-09
  • 鄂前旗民政局: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70多万元惠及1721人

    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工作是保障困难、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和长期照护的重要举措,鄂托克前旗民政局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今年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703212.81元惠及1721人。

    据了解,困难残疾生活补贴712000元580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991212.81元1141人。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89465.68元182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1700元90人,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177765.68元92人,全力保障困难、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通讯员东吉玛)

    2021-12-07
  • 南昌经开区:强化道路环境整治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出行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今年以来,南昌经开区通过改善英雄大道沿线面貌,提升道路环境品质,得到了群众的连连好评。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路上灰尘四起,周边黄土飞扬,安全和环境卫生都得不到保障。”12月3日,南昌经开区英雄大道上,南昌理工学院大一学生胡胜雅指着校门口的路说。

    据了解,英雄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属南昌市重大重点项目,该项目西起庐山北大道跨京九铁路桥处,东至下庄湖路,全长约5.6公里,为城市主干道。道路路面施工完成后,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却没跟上步伐。为此,周边群众向南昌经开区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尽快改善沿线面貌。

    群众所盼,施政所向。接到群众诉求后,南昌经开区快速回应,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把英雄大道沿线和昌北机场乐化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升创建为民服务水平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着重治理英雄大道沿线黄土裸露、建筑垃圾乱堆、围挡破损等问题,把英雄大道打造为全区的景观示范路,把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乐化出入口打造为美丽的窗口。

    “对沿线绿化带缺失及环境卫生问题,我们组织人员展开了为期5天的集中整治,每天投入绿化工人80人、装载车辆5辆、挖掘机2辆,快速完成了道路中间绿化带土方平整、树木修剪、杂物清理等工作;每天投入环卫工30人、环卫车辆10辆,完成了道路路沿石及绿化带白色垃圾清洗清理工作。”英雄大道沿线综合改造项目施工方负责人黄景因说。

    集中治理期间,该区还对沿线裸土铺设了草皮,对破损的围挡进行了修整,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通过连日来的综合整治,英雄大道沿线群众出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获得了周边居民、学校、企业的一致好评。

    “环境变好了,饭后出门散散步、跳跳广场舞,很是舒心。”英雄大道沿线的五联村村民李赞金称赞道。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南昌经开区不断前行的动力。下一步,该区将继续聚焦城乡接合部和城市出入口,持续强化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文明创建为民力度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辖区创建点位及周边环境卫生的督查巡查力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对已整改问题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不再反弹,高标准做好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抓实、抓好。(本报记者邹佳伶)

    2021-12-07
  •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295万亩,增长0.7%

    2021年,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增长。

    (一)玉米、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稻谷略有减少。2021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5.03亿亩,比上年增加3320万亩,增长2.3%。去年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增强,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受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种植效益趋好等有利因素影响,小麦播种面积3.54亿亩,比上年增加283万亩,增长0.8%,扭转了面积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稻谷播种面积4.49亿亩,比上年减少231万亩,下降0.5%。

    (二)豆类面积下降,薯类面积稳中有增。2021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52亿亩,比上年减少2209万亩,下降12.7%。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主要是由于大豆收益与玉米相比较低,农民种植意愿减弱。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10亿亩,比上年增加184万亩,增长1.7%。

    二、粮食单产增加4.8公斤,增长1.2%

    2021年,虽然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北陕甘宁局部地区阶段性干旱,秋收时期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对部分地区秋粮产生一定影响,但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时,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占粮食作物比重提高,促进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长1.2%。

    (一)小麦、稻谷单产增加,玉米略减。2021年,全国谷物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公斤,增长0.3%。其中,稻谷单产47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6公斤,增长1.0%;小麦单产38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6公斤,增长1.2%。受河南等黄淮海地区洪涝灾害影响,全国玉米单产41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1.7公斤,下降0.4%。

    (二)豆类单产下降,薯类微增。2021年,全国豆类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1公斤,下降1.6%。其中,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1.8%。全国薯类单产27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5公斤,增长0.2%。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267亿斤,增长2.0%

    2021年,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19亿斤和560亿斤,分别比上年增加62亿斤和14亿斤;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

    (一)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均实现增加。2021年,全国谷物产量12655亿斤,比上年增加320亿斤,增长2.6%。其中,稻谷产量4257亿斤,比上年增加20亿斤,增长0.5%;小麦产量2739亿斤,比上年增加54亿斤,增长2.0%;玉米产量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

    (二)豆类减产明显,薯类产量增加。2021年,全国豆类产量393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4.1%。其中,大豆产量328亿斤,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16.4%。全国薯类产量609亿斤,比上年增加11亿斤,增长1.9%。

    (三)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对增产贡献较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合计增产达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新疆、安徽、湖南、四川、山东均增产10亿斤以上。受极端强降雨影响,河南灾情严重,减产56亿斤。

    2021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根据甘肃、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小麦实际产量对全国夏粮数据进行了修正。

    2021-12-06
  • 引导“天价药”开出“平民价” 医保目录调整公布

    70万元1针的知名“天价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谈判后大幅降价,此次被纳入医保新目录;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的年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经谈判降至30万元以下,也被纳入医保新目录……

    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对照调整目录逐一解读,他表示,通过谈判引导这些“天价药”自身降价,加上医保报销,患者的治疗费用负担将下降不少。

    “昂贵的药品费用不仅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也对基金安全带来风险。”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郑杰表示,通过严格目录外药品准入、引导药品合理降价等措施,节省下来资金可用来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实现更高层次的“保基本”。

    降低药费,集采和目录准入打出谈判“组合拳”

    科技日报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中药饮片仍为892种。本次调整经过启动、申报、评审、谈判等阶段,经过专家评审,其中74种新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

    在引导药品降价方面,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以量换价等措施,经过谈判后新增的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降价,降幅达61.71%;目录内也有27种药品谈判成功,降低药价。

    “有人认为谈判就是杀价,越低越好,这是一种曲解,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郑杰表示,测算具体药品价格,需要综合考虑合理的用药需求、药品临床价值、创新程度、市场竞争等因素,基于循证证据,对药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评估。

    据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4次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工作,基金测算也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型。为了实现在基金可持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医疗保障水平,国家医保局通过带量采购、目录准入谈判等措施,减轻药品费用负担。

    腾笼换鸟,及时将新药、好药纳入目录

    据介绍,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4年来,累计有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同时一批“神药”“僵尸药”被调出目录。在今年的目录调整中,就有11种临床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及近几年在国家招采平台采购量较小的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目录。

    通过引导药品适度竞争、以量换价等措施,部分目录内药品再次降价,为购买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腾出基金空间,成功实现药品保障升级换代。此次新增的74个品种,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共涉及21个临床组别。

    “一大批新上市的药品纳入医保,例如,18种肿瘤用药中有不少是新靶点、新机制的药品,之前的昂贵价格让很多患者望尘莫及。”石远凯解读道。

    例如,治疗肺癌的国产新药伏美替尼今年3月刚刚获批上市,属于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用于一代药物造成基因敏感突变的患者,其进入医保目录让肺癌患者在降低负担的同时有了更多选择。阿贝西利片则是国家医保目录首次纳入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药物。通过评估这一新机制药物的临床价值、病人获益、创新程度等,将其纳入医保,让更多乳腺癌患者能够用得起好药、新药,通过坚持治疗,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对“天价药”说不

    据统计,2018年以来,北京医保基金支付的国谈药金额约40亿元,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实惠。“但由于目前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医保基金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据我了解,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围,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郑杰表示,在未来的目录调整工作中,国家医保局仍然会继续杜绝天价药进医保。

    例如,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某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由于远超基金承受能力和老百姓负担水平,由于不具备经济性未能通过评审,最终未获得谈判资格。

    “目录调整工作首要工作原则是‘保基本’,”郑杰强调,充分利用有限的基金去更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对医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12-06
  • 我国风电有多大潜力可挖?行业发展尚存哪些瓶颈?

    我国风电产业迈上新台阶。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是2020年底欧盟风电总装机的1.4倍、美国的2.6倍,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我国风电还有多大潜力可挖?行业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


    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世界第一,已经成为我国风电的亮眼标签。2010年底,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此后,风电装机一路领跑,于2015年首次突破1亿千瓦;2019年则突破2亿千瓦;而此次突破3亿千瓦,仅用时2年。


    3亿千瓦背后,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快速提升,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10兆瓦海上风机开始试验运行。全产业链集成制造有力推动了风电成本持续下降,近10年来陆上风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下降30%左右,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份额,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风机制造国地位持续巩固加强。


    风电产业崛起带动了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龙源电力自2015年起稳居全球最大风电开发商之位,金风科技一度成为全球年度新增装机量最大的风机商。2020年全球前十大风机商中,中国公司占据七席。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风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如果未来没有颠覆性的新技术突破,电力系统“脱碳”将主要依靠风电和光伏发电。同时,由于风电成本已经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持平甚至更加经济,具有进一步降本潜力,风电的大规模应用会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实现更经济的能源转型。


    坚持陆上与海上并举


    随着装机增速放缓,原本具有先发优势的风电产业正面临被光伏产业反超的局面。


    大力开发海上风电成为行业破局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海上风电拥有天然优势,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根据中国气象局风能资源详查初步成果,我国5米至50米水深线以内海域、海平面以上70米高度范围内,风电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且靠近东南部电力负荷中心,拥有极大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稳步发展,无论在可开发资源量上,还是在技术、政策层面,我国海上风电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


    近日,多地陆续发布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消息。广东省能源局近期启动粤西、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前期工作;福建省漳州市提出5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大基地开发方案;山东省也将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分散式风电是另一个重要增量市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随着低风速风电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大部分地区低风速资源已具备开发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潜力至少在14亿千瓦,目前仅利用了其中的8%左右,开发潜力仍然巨大。”秦海岩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透露,“十四五”将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成本有望继续下探


    “双碳”目标下,风电将迎来发展机遇期。虽然风电在过去10多年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未来将面临平价上网、送出消纳、电网友好等严峻挑战。


    在异常气候面前,风电供给的不稳定性充分暴露。风电是欧洲各国为实现减排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选项之一,但是今年夏季以来欧洲的风量减弱,使欧洲的风电遭受打击。受“风灾”影响,今夏欧盟的风电总量比去年减少7%,其中,西班牙9月份风电量同比减少20%,引发西班牙天然气价格和电价暴涨。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无疑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要加强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站建设,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完善区域主网架,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推动风光互补、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推进新能源电站与电网协调同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双向调节作用。


    针对消纳难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下一步将在“三北”地区着力提升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优化风电基地化、规范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在中东南地区重点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


    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与光伏相比,风电在成本端的优势越来越弱,未来能否保持竞争力?


    专家预测,风电效率还可以大幅提升,成本还可以显著降低。“三北”地区风电场的建设成本还可以降低30%左右。同时,基于智能操作系统,风机寿命也能延长至30年以上。2023年,风电在中国“三北”高风速地区的度电成本将实现0.1元/千瓦时,发电侧储能的度电成本也将达到0.1元/千瓦时。

    2021-12-05
  • 医保目录“上新”了!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国家医保局近日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本次调整中,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包括谈判调入的67种独家药品和直接调入的7种非独家药品,谈判成功的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另有11种临床价值不高的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调整后,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2860种,将于2022年1月1日执行。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调整实现部分目录内药品再次降价,为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腾出基金空间,实现药品保障升级换代。同时,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部分药品的支付限定被取消,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扩大受益人群,大幅提升药品可及性和用药公平性。


    为更好满足患者对新上市药品的需求,本次医保目录调整中着重增加了近年来新上市的药品。以甘露特钠胶囊为例,该药品是中国原创、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药品进入医保释放出国家支持新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开展新药物研发的信心。”“九期一”研发生产企业、绿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金河说。


    抗流感新药速福达在获批8个月后通过谈判纳入医保,这是20年来获批治疗流感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单剂量口服药物。“在流感和新冠病毒‘双流行’的严峻形势下,高效创新抗流感药物在国内刚获批上市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体现了国家为造福更多患者所做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许洁教授表示。


    公众关注某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为什么没进医保?“目录调整首要工作原则是‘保基本’,基金测算工作是实现‘保基本’的重要防线。在整个基金测算工作中,职责定位是充分评估基金和患者的负担水平,测算给出可承受的建议支付标准。”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郑杰介绍,120万元一针的“抗癌神药”因价格远超基金承受能力和老百姓负担水平,不具备经济性而未通过评审,未来,国家医保局会继续杜绝天价药进医保,守好老百姓保命钱。


    在今年的调整中,国家医保局严格把握药品的经济性,经初步测算,新增的74种药品预计2022年增加的基金支出,与目录内药品降价等腾出的基金空间基本相当,因此近期不会明显增加基金支出。从患者负担情况看,相比原市场价格,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本次谈判预计2022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超300亿元。


    “有人认为谈判就是杀价,越低越好,这是曲解。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郑杰表示,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这样谈判才有意义。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围,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

    2021-12-05
  • 12月2日起 西安恢复开行银川、成都、宝鸡等方向列车

    根据客流需求,西安站管辖西安车站、西安北站2日起恢复开行银川、成都、宝鸡等方向列车。



    具体情况如下:

    12月2日至10日,G1712西安北—天津西,开车时间8:32

    12月2日至10日,D3513/6西安北—银川,开车时间9:00

    12月2日至10日,D3685/8西安北—银川,开车时间17:15

    12月3日至11日,D3549/52西安北—银川,开车时间14:20

    12月3日至9日,D1983/2西安北—重庆北,开车时间12:50

    12月4日至10日,D1921西安北—成都东,开车时间9:36

    12月4日至10日,D1949西安北—成都东,开车时间18:30

    12月3日至9日,D1987西安北—重庆西,开车时间14:55

    12月3日至9日,D1951西安北—成都东,开车时间18:53

    12月3日至5日,C9321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9:10

    12月3日至5日,C9315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7:30

    12月3日至7日,C9341西安北—彬州东,开车时间8:15

    12月3日至7日,C9343西安北—彬州东,开车时间10:45

    12月3日至7日,C9345西安北—彬州东,开车时间13:08

    12月3日至7日,C9347西安北—彬州东,开车时间15:53

    12月3日至7日,C9349西安北—彬州东,开车时间18:45

    12月3日至5日,D6801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8:10

    12月3日至5日,D6803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0:51

    12月3日至5日,D6805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3:27

    12月3日至5日,D6807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6:56

    12月3日至5日,D6809西安北—宝鸡南,开车时间19:49

    12月2日至10日,C236/3/6西安—铜川东,开车时间14:50

    12月2日至25日,K242西安—厦门北,开车时间21:37

    12月2日至25日,K672宝鸡—大同,开车时间22:46

    12月4日至27日,K671大同—宝鸡,开车时间9:02



    铁路部门提示:为保障出行安全,请各位旅客遵守车站关于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规范佩戴口罩,按照工作人员引导,安全有序出行。(总台记者李志)

    2021-12-03
  • 今冬菜价将回归合理区间

    最近,多地气温大幅波动,蔬菜价格快速上涨。今冬全国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形势怎样?对此,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10月下旬以后菜价上涨,主要是受恶劣天气和运输影响。近来菜价已开始回落。”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说。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周报监测数据显示,11月22日至11月28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5.67元,环比下跌1.9%,同比上涨了27.7%。

    张晶告诉记者,蔬菜周均价已连续两周环比下跌,主要是蔬菜供给逐步恢复。随着华中、西南、华东地区冬季蔬菜相继集中上市,“南菜北运”供应能力增强,加之最近大部分北方冬菜主产区天气晴好,强冷空气影响有限,设施蔬菜上市量也逐步增加,11月份28种蔬菜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上市量同比增加了2.2%。

    目前,全国道路基本畅通,运输环节对市场上蔬菜供应的影响明显下降,价格开始松动下滑。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2.31,比11月11日的134.87下降了1.9%。

    近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价格也呈逐步回落走势。11月26日,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为3.70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了2.37%。

    北京市场冬季销售的蔬菜有三个来源:一是冬储蔬菜,二是北方设施蔬菜,三是南方蔬菜。目前,冬储蔬菜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北方设施蔬菜供应量在上周后期开始下降。“导致蔬菜价格回落的首要原因是南方冬季蔬菜已经开始大量上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近来南方蔬菜大量上市,已达到常年同期供应水平,显著压低了市场价格。

    “一些蔬菜的过高价格也抑制了需求,导致产地价格、市场价格均出现松动。”刘通说。最近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芹菜、菜花、豆角、圆白菜、黄瓜、韭菜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地装车价持平,豆角类价格一度低于产地价格。

    “豆角类价格全面下降,主要是因为前期滞留在路上的车辆集中进场,而后续上市的车辆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造成短时间供大于求,商户被迫降价促销,压低了市场价格。”刘通说。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上月持平转为环比上涨0.7%。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10月份,鲜菜价格上涨16.6%,影响CPI上涨约0.3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近五成。那么,今冬菜价是否会继续拉动CPI上涨呢?

    张晶表示,从长期看,蔬菜价格呈波动上行趋势,且上涨幅度高于CPI涨幅。受成本持续上涨影响,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批发均价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3.4%。最近36个月,CPI同比涨幅在1.5%以内,而鲜菜价格指数同比波动范围在-4%至15.9%。从历史数据看,鲜菜价格波动频繁,但CPI运行整体相对稳定。经测算,鲜菜约占CPI权重仅为2.1%,对CPI影响有限。

    “蔬菜价格上涨对10月份CPI环比上涨影响明显,属于个别特殊时期的反常现象。”张晶说。

    这种反常源于极端天气导致的蔬菜价格反常跳涨。今秋降雨比常年明显偏多,尤其是9月下旬以后,北方大范围连续降雨,且降温迅速。受大范围、长时间连续降雨影响,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蔬菜产区多地出现菜田受淹现象,蔬菜采收困难,收购成本大幅增加。10月份鲜嫩蔬菜上市量明显下降,部分品种10月份均价大幅上涨,总体菜价也呈现跳涨。

    今冬菜价是否会继续大幅拉动CPI,取决于未来是否出现极端天气。张晶表示,11月份,北方大部经历了几轮强冷空气影响,菜价一度再次反弹。一方面,有部分产区降雪较大、降温明显,设施保温成本上升,蔬菜采收受阻,在田蔬菜生长速度减缓,田头收购价短期上扬;另一方面,强降雪造成一些高速路段封闭,滞留在途车辆较多,影响了一些鲜嫩蔬菜的终端供应,导致短期内价格继续在高位调整。

    对于冬季蔬菜供应,张晶认为将逐渐转向宽松。考虑到今年菜价普遍偏高,种植户扩种意向较强,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1.03亿亩,同比增加了400万亩,预计3个月后蔬菜供应量能够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

    从区域看,“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区13个省份在田蔬菜面积达9130万亩,同比增加350万亩,随着这些地区陆续进入蔬菜采收旺季,将有效增加和保障蔬菜市场供应。从品种看,10月份全国速生叶菜扩种300多万亩,后期上市量将有所增加,有利于调剂余缺,黄瓜、茄子等茄果类和萝卜、洋葱等根茎类蔬菜面积也有所扩大。

    随着各地天气持续好转,11月份菜价涨幅有所收窄。预计12月以后冬季大棚蔬菜和“南菜”进入集中上市阶段,部分蔬菜品种偏紧的供应格局将得到有效缓解,菜价将逐步回归合理波动区间。

    刘通认为,蔬菜供应短暂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形势正逐渐向好,菜价缓慢下行的态势开始形成。后期供应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蔬菜整体价格的下行通道已打开。

    “虽然蔬菜价格上涨对10月份CPI环比上涨影响明显,但未来整体影响有限。”张晶说。(经济日报记者黄俊毅)

    2021-12-03
  • 河南:民生优先加快重建,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河南今年汛期遭受特大暴雨,新乡、鹤壁等多地受灾严重。在“灾情”“疫情”双重考验面前,河南省多措并举,坚决兜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民生优先加快重建,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防止因灾返贫致贫。

    新乡卫辉市上乐村镇上乐二村位于柳围坡蓄滞洪区内。洪水退去后,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帮助农户及时排涝散墒,科学整地播种。如今,上乐二村脱贫户杜运龙家的田地里,已经长出了两三寸高的麦苗,他说:“村干部都脱鞋跳到地里帮助挖排水渠,政府批了水泵、电线、发电机,今年终于把这麦子算是抢种上了,麦子长势还是真不错。”



    杜运龙说,灾后参与排涝工作是以工代赈,有工资;对口援助单位和政府陆续分发了5个月量的米、面、油等物资;村里还给安排了清扫路面的公益性岗位,各项补偿也都及时发放到位,自己家领了15000元,老两口觉得够花了,现在家里已经恢复到灾前的稳定生活。



    洪灾发生后,位于白寺坡蓄滞洪区内的鹤壁市浚县白寺镇白寺村,水位一度高达1.7米,100多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按照政策,村民刘海亮的家被评为了D级危房,他可以在新安置小区获得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也可以在原址上直接复建,经过多番考量,他选择亲手重建家园。他说,“国家拨了重建房屋的赈灾款,补偿款给了10万多,这是光重建房屋款,还有其他的。经过国家的帮助,村里的支持,相信以后咱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浚县因洪灾受损房屋共有6万多户。结合不同受损情况,浚县制定了《村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对轻微、一般受损的房屋,采取修缮加固方式恢复;严重损坏和倒塌房屋,采用“原址重建、货币补偿、异地集中、整村搬迁”四种模式恢复。浚县住建局副局长胡法强说:“我们建立了工作台账,明确恢复重建任务时间节点、工作标准和责任人。累计培训农村建筑工匠800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4000余次,为住房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疫情”“灾情”双重考验面前,河南坚决兜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截至目前,河南需要恢复重建的农村住房补助对象,已开工16万余户,竣工14万余户。对因住房损坏、倒塌无房可住的10万余名受灾群众,按每人每天30元标准进行过渡期生活救助,并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临时住房;同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5万多人对17万余户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对因灾受损的产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和光伏扶贫电站,安排资金13亿元修复重建和实施产业帮扶。全省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000多个,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219万人。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惠民说:“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系统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摘帽县、退出村、贫困户、监测户为重点对象,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为重要抓手,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2021-12-01
  • 国家卫健委:11月30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3例 其中本土病例91例

    11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2例(云南8例,四川5例,广东4例,上海3例,福建1例,广西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本土病例91例(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5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97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15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1019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776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3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68例(其中重症病例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332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8824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32926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2228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例,其中境外输入12例,本土2例(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2例(境外输入2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51例(境外输入38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911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436例(出院12136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7例(出院77例),台湾地区16601例(出院13742例,死亡848例)。

    2021-12-01

  • 首 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