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通车:涉农专业高职生“学农从农”比例上升

    《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涉农专业应届高职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也在不断增强。


    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从农(即在农、林、牧、渔业就业)比例为48.7%,比2016届(43.6%)上升了5.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学生的从农比例更高,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生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选择从农的比例为52.1%,且工作三年后77.6%依然留在涉农领域就业,为反哺农业经济贡献了更多力量。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涉农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五年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明显,毕业生在该领域就业的比例从2016届的1.5%上升到了2020届的2.3%。


    与此同时,涉农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也在不断增强。麦可思数据显示,近五届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从2016届的56%上升到2020届的61%。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涉农人才深入基层、到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数据显示,来自农村地区的涉农专业毕业生,为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2020届涉农专业从农的高职毕业生中有75%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明显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63%)。


    相较于其他家庭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农村家庭毕业生的从农比例更高。数据显示,2020届涉农专业高职生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选择从农的比例为52.1%,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毕业生(44.0%)。


    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中从农人群的月收入近五年也在稳步增长,从2016届的3490元增长到了2020届的4272元,整体上略高于学农未从农的毕业生月收入4192元。


    数据显示,在工作三年以后,从农人群月收入优势更明显,2017届“学农从农”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440元,相比自身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723元,涨幅为73%,并且高于学农未从农毕业生的三年后月收入6272元。

    2021-10-08
  • 202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60.34亿元,支持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近期,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进一步提高膳食补助标准,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2021年全年共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通知》要点一起来看——





    为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持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通知》。明确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其中,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继续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地方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在地方落实膳食补助标准后按照每生每天4元给予定额奖补。


    为减轻地方增支压力,中央财政提前预拨今年秋季学期地方试点地区提标所需资金,明确要求各地做好现有试点范围内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不再扩大试点范围。近日,中央财政下达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提标资金30.34亿元,2021年全年共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自2011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达1967.34亿元。同时,《通知》还指导督促地方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加强学校供餐管理,提高供餐质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食品。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会同教育部指导地方深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对欠发达地区学生给予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由中央统一制定。其中,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地区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在地方落实膳食补助标准后按照每生每天3元给予定额奖补。目前,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国28个省份1552个县,每年受益学生约3795万人,其中国家试点地区2092万人,地方试点地区1703万人。

    2021-10-08
  • 走近网瘾少年们:他们沉迷网络的病根何在?

    今年9月1日,原本准备升高三的陈斌(化名)不得不推迟入学,他被母亲第5次送进了专门的封闭式医疗机构进行戒网瘾治疗,戒断时间从1个月到5个月不等。由于网瘾,过去几年来,陈斌的中学生涯变得断断续续,当网瘾“上头”时,如果母亲不让他上网,他甚至会对母亲拳脚相向,母亲也因此多次报警;长期玩游戏用眼过度,陈斌的神色略显呆滞,说话似乎也慢一拍,记者问他一个问题,他有时要思考好几秒才能做出回答……近日,记者专门走近部分“网瘾少年”,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为逃避“控制”他把网游当“麻醉剂”


    陈斌的母亲今年50岁,是广州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父母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就离婚了,父亲去了国外,留下他和母亲在国内生活。在陈斌记忆中,离婚后母亲性格变化很大。母亲平时专门教授聋哑学生,在工作中非常需要耐心和热情,但她每天回到家中对自己却没有耐心。“也许她工作中也受了很多委屈,所以回到家只要我哪里做得不好,都容易招来打骂。”


    一开始,陈斌对母亲的打骂选择了隐忍,但后来他开始反抗。2017年8月的一个晚上,上初三的陈斌因为躲在房间玩游戏,母亲夺过手机狠狠摔在地上。他狠狠骂了母亲几句,母亲脸色铁青,一怒之下拿着拖把朝他身上挥来,他抓住扫把,和母亲扭打在一起,随后摔门而出。当晚,陈斌在外面的网吧玩了两小时游戏。当他深夜回家时,发现家门口有几个警察,陈斌这才知道,母亲报警称发生家庭矛盾,警察随后对陈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批评教育。


    在陈斌看来,自己对网游并没有上瘾。“只要我打游戏超过两个小时,我妈就认为我上瘾了。有时我在外面和朋友玩到比较晚,她就说我夜不归宿。”陈斌告诉记者,自己把网络游戏当作逃避母亲“控制”的麻醉剂。在玩游戏时,他会暂时忘了和母亲之间的不快,整个人就仿佛生活在游戏的世界中。但陈斌的母亲说,儿子每次玩游戏的时间远不止两小时。有几次她去网吧找陈斌时,都发现他靠椅子上睡着了,摇都摇不醒。


    初二那年,陈斌选择了复读,因为母亲觉得他当时升初三也考不上好高中。“自从父亲离开之后,我在母亲面前就是没有发言权的,即便反抗也没有用。”在医院病房里,说起自己的母亲,陈斌滔滔不绝。


    陈斌母亲告诉记者,陈斌最长曾经在网吧吃住了3天3夜。她认定儿子已经网络游戏成瘾,决定把他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戒网瘾治疗。但前几回效果都不理想。


    爱之深责之切母亲5次送他戒网瘾


    从陈斌上高中起,母亲对他管得更严了。有时母亲还会翻看他的微信,询问他通讯录里的好友分别是谁。“她把我的微信好友都贴上标签,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全部都由她来定义,有时我不回家,她就会挨个打我同学的电话,时间久了,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陈斌承认,自从开始玩网络游戏之后,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恶化,他和母亲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因为玩游戏我们吵架吵得很凶的时候她就会报警。到现在为止已有几十次了,每次我妈报警,他们就直接把我们带去派出所调解。”


    长期因为网络游戏问题和母亲吵架,陈斌睡眠很不好,上课时精力很难集中,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下游。


    在医院里,说起儿子陈斌,母亲彭女士忍不住泪眼婆娑。“网络游戏害了我的儿子。”她哽咽着说,儿子从2016年上初二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平时在家手机不离手,晚上睡觉也躲在被窝里看手机。“只要他玩手机游戏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吵架。”彭女士说,儿子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成绩直线下降,今年春节期间,儿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被诊断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经过稳定情绪处理后症状有所减轻;但回家不过两个月,儿子的网瘾便又犯了。她只好再度将儿子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即便母子俩经常争吵,陈斌还是承认,母亲的确非常爱他。“她为了我可以付出一切,但这种爱的方式太极端了,让我快窒息了。”


    在陈斌内心深处,他一直想考上一所本科院校,为此他想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他最擅长的是中长跑。但母亲却反对他走这条路。


    如今陈斌仍在广州进行戒网瘾治疗,这已经是他第5次被母亲送去进行“脱网”治疗了。他告诉记者,这一回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他感觉自己对网游的兴趣没以前那么大了。因为网游,陈斌已经比同龄人慢了半拍,他不想被人称为“网瘾少年”。他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重新把基础打牢,争取明年上高三,成绩能有所突破。当然,他眼前最迫切的还是希望能说服母亲同意自己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

    2021-10-08
  • 国家新闻出版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为督促游戏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相关要求,发挥社会各方面监督作用,国家新闻出版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9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


    据介绍,举报平台专项受理群众关于游戏企业防沉迷相关问题的举报,包括实名认证违规举报、时段时长违规举报、充值付费违规举报等,举报线索一经核实,有关部门将对违规游戏企业进行严厉查处。






    举报平台网址为:http://jubao.chinaso.com。

    2021-10-06
  • 冷了补习班 热了运动场——“双减”后娃娃们节假日动起来!

    小小的身影,大大的书包,曾经节假日里忙着上补习班的孩子们,挂着疲惫的眼神、迈着沉重的脚步……而“双减”后的首个国庆假期,记者发现这些已悄然改变,各地正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孩子们动起来了,家长们脸上的焦虑少了、从容多了。


    “新去处”:不上补习班去运动场


    10月1日,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彭高中学九年级学生邓歌,一早就在学校体育场里和小伙伴们训练4x100米接力短跑。国庆假期后,他们将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秋季运动会。


    “以前孩子文化成绩不太理想,我们就报了4个补习班,成绩不但没提高,孩子还学得累,我们家长也很焦虑。”邓歌的父亲邓德文说,自从参加短跑接力训练后,孩子的意志力、团队意识都更强了,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为切实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上栗县将无证照培训机构全部关停,47家有证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正有序转化为非营利性机构或退出;同时,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学校和教师考评考核范畴,设计了20余种以体育运动为主的课后“选课班”。


    “据统计,以前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孩子占比将近60%,如今90%以上的孩子参加了课后‘选课班’。”上栗县教育局局长张金华说。


    “新作业”:体育课也有了家庭作业


    “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是过去不少家长辅导孩子功课时的戏言,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亲子关系。


    而这个“十一”假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袁州学校的小学生张扬旭宇多了一项“作业”,也多了一份和父亲一起分享的快乐。


    “放假前老师在家长群发布了群消息,孩子节假日锻炼也不能断线。”张扬旭宇的父亲张绳赣说,儿子参加了课后羽毛球班,假期也要坚持,与孩子一起打球、跑步,轻松的氛围中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记者走访多家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点,发现曾经塞满初中、小学生的教室,如今只有些孤零零的课桌椅。与此同时,校内作业正在朝着更有弹性和针对性的方向发展。


    9月中旬,教育部公布关于落实“双减”的10个典型案例,江西推广的“智慧作业”系统位列其中。通过应用光学扫描识别、云题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智慧作业”系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范围、学生学情等大数据,自动挑选适合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作业题目,实现作业布置、纠错提醒个性化。


    “新选择”:足球正带来更多可能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这个假期,来自东北的足球守门员教练李健伟不准备回乡,他将利用这一周的时间对8名11岁的小球员进行集训。


    “有人问我为什么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教一群孩子?”李健伟说,在定南定居的这一年,他看到足球不仅是一项能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运动,还正在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李健伟带的梯队中有4名小球员被国内一家俱乐部青训营选中,正走上职业球员的发展道路。除此之外,定南县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共同培养U13至U19小球员,把有天赋的“山里娃”送进大学。经过4年探索,定南县已打通逾百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升学考试“直通车”。不影响读书,还多一条升学路,足球正给定南的孩子们带来更多选择。


    负担少一些、运动多一些,“双减”带来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2021-10-01
  • “双减”政策下,“带孙一族”过得如何?




    【关键词】双减、带娃老人

    2021年新学年有诸多新变化,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随着大批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关闭,“减负”成为家长群最受关注的话题。而在这场“减负”讨论里,未被提及但很重要的群体——帮儿女带娃的老年人,“双减”政策落地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校课后服务

    解决老人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很多地方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而且不少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状态。

    “小孙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因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我们当爷爷奶奶的还真是松了一口气。”家住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韩建国说。韩建国的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忙,他和老伴儿就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以及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

    “双减”后,韩建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放学后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以前孩子到家后第一时间就要看电视和玩游戏,之后才能写作业。”韩建国说,自己和老伴儿辅导孩子功课也存在一定困难。“新学期不一样啦,学校的课后服务特别丰富,孩子选了绘画课、围棋课和朗读课,尽情在这两小时内完成学习和兴趣的培养。”

    韩建国说,以前接孩子放学时经常看到有的父母请假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着实不便,现在有了学校的课后服务以及自愿托管的服务,为不少学生家长提供了便利。作为家长,可以放心工作,还不用花钱去找课外托管的机构来应对这段无人看管的时间。作为孩子,既有家长接送,又能在学校额外学些知识,确实省去了很多烦心事。不仅如此,由于周末不用上学科类辅导班了,孩子的周末时间也多了,家长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上课时间调整

    老人生活安排更从容

    同样享受到“双减”后“甜头”的还有李新老两口。李新退休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和老伴儿一起加入了街道一个小有名气的老年艺术团,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但是老两口同时也肩负着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的任务。李新的儿子儿媳因为工作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孙女主要由两位老人带。以前学校要求学生7点30分至7点50分入校,由于离学校有点远,早高峰时还堵车,孩子每天6点就得起床,李新和老伴儿也得早起照顾孩子。两人分工明确,李新负责给孙女做早餐,老伴儿则当司机。“孙女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早餐都是在家吃的。因为时间赶,每天早晨都跟‘打仗’似的。”李新说。

    “现在孩子早晨上学时间调整后,时间充裕了不少,我和老伴儿也更从容了一些,三人还能一起去停车场。从家到停车场的路程不远,但孙女也能适当运动下。”李新说,以前送完孩子后还要空出40多分钟,现在送完孙女上学,两人正好去参加艺术团的活动,时间刚刚好。此外,“双减”实施后,老人和孩子都不用来回奔波各个补习班了,时间也比较自由,二老经常会陪孩子一起运动,例如跳绳、跑步等,提高身体素质。“就是感觉现在的时间更多了,没事我还会研究下食谱,给孩子增加营养。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心。”李新说。

    ■专家有话说

    “双减”政策下,“带娃”老年人从一定程度上是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刘琦表示,“双减”政策很大程度解决了老人不能辅导孩子课业的痛点,同时家长不再为“孩子没地方去”担心,不再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发愁,但不少学生家长仍然存有焦虑和压力。

    刘琦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应太激进,应该先想清楚培养的方向。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家长,尤其是老人也不能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而应该适时调整状态。”(文/付佳)

    2021-09-30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提醒:国庆期间不得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据教育部网站,国庆将至,为继续做好“双减”工作,防止学科类培训违规开班开课,保障广大中小学生休息权利,使其度过充实快乐的假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特作如下提醒:

    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巩固前一阶段治理成果,把握国庆小长假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强化校外培训监管不松懈,充分利用地方网格化综治体系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明查暗访,坚决防止违规开展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严厉打击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或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等名义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隐形变异培训,严肃查处培训机构违规收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

    二、校外培训机构要立足行业规范发展,严格落实法律和政策要求,强化规范自律,不在假期违规开展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三、广大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观、成才观,积极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结合家庭实际,合理安排假日生活;要增强亲子互动,多陪孩子参加与党史学习、国庆纪念、劳动教育等有关的参观、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开拓视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主动了解国家或当地有关部门政策要求、情况通报、消费提醒等,不盲目跟风报班,避免出现退费难等问题,损害自身利益。

    四、社会各界共同营造推进“双减”的良好氛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场所,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和优质资源,共同呵护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21-09-30
  • 多措施保障义务教育回归公共属性

    “鸡娃两年,想让孩子冲击一下建华小学的。不过现在关于民办校的规范政策这么多,我们又犹豫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霖孩子明年上小学,因为对口的小学属于二流二类,便想让孩子考一下附近的知名民办小学。为了这个目标,不仅这两年给孩子报了英语、思维等培训班,面对将来一年七八万元的学费,他还戒烟戒酒,尽量压缩生活开支。但是,随着民办教育领域多个规范文件频频出台,他的想法动摇了。


    无论是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还是河南周口市那样的小城,有很多像王霖这样的工薪阶层家长,既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面对民办校高昂的学费又不得不费尽心思开源节流。


    在过去的十五六年里,我国民办义务教育规模持续上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从2005年的4.47%逐年提升到2020年的10.8%。与此同时,公办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则相应减少。2020年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8.67万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涵盖了各个层次和类型。教育领域“国退民进”问题严重,与此同时,其弊端也在发展中愈发凸显,如学费高昂,破坏教育规则;“公参民”现象严重,办学性质模糊,破坏教育资源的分配平衡等。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认为,在民办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不仅对教育事业发展全局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影响民办教育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加强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针对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管理政策:2019年,面对民办校提前掐尖招生,冲击招生秩序的顽疾,国家提出义务教育“公民同招”。今年以来,教育部等八部门明确要求,除符合“六独立”要求的民办学校外,其余所涉“公参民”学校均要通过不同形式转为公办校或停止办学;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各地将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将控制在5%以内。


    据记者了解,眼下,全国各地的民办校迎来瘦身,多地通过严控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来收紧和调减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如湖南、江苏、四川、河南等地,纷纷调减了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


    据统计,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湖南等人口流出大省,民办教育占比较高。不少学生家长需要外出务工,他们不放心农村公办校的教育质量,但把孩子带到流入地上公办校又困难重重,民办学校的多样化服务让家长们免去了一些后顾之忧。


    这次政策调整,以中部县城为代表,部分民办校占比较高的县域,将面临新的财政和资源压力。随着民办校分流,学生回归公办,不少乡镇学生要回归乡村公办校,公办校压力陡然增大。


    不少教育人士指出,在调减当地民办义务占比过程中,充足的学位、老师编制以及地方教育财政经费负担问题都是地方政府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规范管理民办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态度坚决,又要做到审慎稳妥。


    对于民办学校的此次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公共属性,降低教育成本,推进教育公平。不过,规范民办教育的同时,必须全面提升公办学校的质量,得到家长追捧才是根本。(于忠宁)

    2021-09-29
  • 袪除“虚火”,让艺考回归正常轨道

    最近几年,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艺考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据统计,2020年,全国艺术报考人数多达117万,较2019年大幅增长了13万人。在此背景下,不仅考生备考、应考负担加重,而且高校考试规范也面临很大压力,管理“宽松软”、辅导培训失序与违规等问题频发。


    为此,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4年,我国要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和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从舆论反映看,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到文化课成绩比重上。一些观点认为,文化课比重提升会遏制艺术热情,让有潜力的艺考生望而却步;还有观点认为,文化课比重加大会削弱艺术专业水准。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艺考文化课在艺考录取中的比重一直在提升。很多艺术高校已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强调文化课与艺术专业之间的比重。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早就要求文化分需要达到一本线,同时一些单科成绩还不能低于105分(150分制)。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如此,它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最低录取比值达到了1.09,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与一本线比值从高到低录取,同时还要求语文、英语单科成绩得达到该科目满分值的70%。


    也就是说,此次艺考改革在文化课的规定方面并非从零到有,实际上是对既定事实的确认,艺术考生对于文化课比重加大应早已有心理预期。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艺考改革一定程度上对“校考虚旺”起到遏制作用。近年来,随着艺术人才需求的火热,很多高校都竞相开办了学费标准相对较高、办学门槛较低的艺术类专业,甚至盲目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比如全国组织校招的高校有300多所,而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在全国本科招生总数的占比中也位居第三,仅次于工学和管理学。


    然而,由于办学定位不明确,招生规模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些艺术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从而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而本轮改革中的扩大省级统考范围、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艺术校考的“虚火”,让艺考回归到正常轨道。


    从微观的角度看,艺考改革阻断了不切实际的“艺考捷径梦”。过去,由于艺考需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从事专业练习,文化成绩要求一直低于普通专业考生,使得部分考生和家长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艺考招生“重专业轻文化”,将艺考作为自己到更好大学念书的“升学捷径”。


    艺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本是他们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训练上导致的结果,而不应成为其选择艺考之路的原因。如若因果倒置,实非教育公平之本意。本次改革明确对艺术类专业进行分类录取,尤其是针对一些不需要参加考试的专业,直接根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进行择优录取,从而摒弃“艺考捷径路”“快速明星梦”等浮躁心理,让艺术教育更加公平和扎实。


    从我国艺考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本次艺考改革不但不会给考生带来阻碍,反而会让艺考回归到培育德艺双馨人才的道路上去,为真正有才华的青少年走上艺术殿堂保驾护航。(聂书江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09-29
  • 挤掉功利成分,艺考不再“易考” 遏制实习乱象不能止于监管治理

    新闻:严控校考范围和规模、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推进分类考试分类录取……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点评:“三四百分就能上一本”“成绩不好就去学艺术”……长期以来,由于艺考分数线较低,使得一些人认为艺考比较容易,甚至以此作为升学捷径。同时,艺考腐败事件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校考环节不公开不透明、招考权力过于集中、教考不分离等。


    教育部此次发布有关艺考的指导意见,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招生质量与培养质量,扭转艺考“重专业轻文化”倾向,并促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公平和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按照意见要求,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这能引导考生真正从兴趣特长出发选择艺考这条道路,并且塌下心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为更容易考上大学,功利地选择艺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的考生、家长把参加高水平艺术团招生作为进名校的“跳板”,功利性地学习艺术特长,获得降分录取,上大学后却选择普通专业学习。而此次意见提出,从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进行选拔,改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这意味着在高考招生中,将不再有高水平艺术团这类特殊类型招生,拆除了这一“跳板”,改革的意义重大。


    因此,这次艺考改革传递的重要信息,是挤掉艺考的功利成分,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考生来说,艺考不再意味着“易考”。是因为文化课不好才来选择,还是真正热爱艺术类专业,需要作出更慎重的选择。


    新闻:时值“金九银十”招聘季,一些求职中介宣称提供名企实习机会、内部员工辅导和企业留用机会,其实套路多多。打着“内推”的旗号,实则主营付费“内推”,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为毕业生求职埋下陷阱。


    点评:付费“内推”之所以风生水起,与当下毕业生实习就业的集体焦虑有关。毕竟能到知名公司大厂实习,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这种集体焦虑无疑就为一些中介创造了发财的机会,“付费内推”“付费课程+就业推荐”等服务应运而生。


    有调查显示,实习机会甄别和实习信息筛选是摆在应届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因为供需失衡,找个好的实习机会确实很难。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升高,而实习岗位数量却没有增加多少。另一方面,实习供给服务在市场化的同时乱象丛生,缺乏有力的监管。于是,就有了“付费内推”,甚至还有假导师、假项目、假机构等彻头彻尾的“假实习”等陷阱。


    实习是链接学校与工作的中间桥梁,不仅有助于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也对推动青年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有裨益。面对实习乱象,教育、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应协调联动,整肃实习中介市场,合力打造清朗的实习空间。


    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学生单打独斗地在信息海洋中筛选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学校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与企业深入合作,创造更多更规范的实习与求职机会;与此同时,更需要教育、人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支持体系,健全信息、指导、援助等服务保障机制,加大实施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能力提升项目,促进供需匹配。(沙洲)

    2021-09-29
  • 初中没毕业,退休后开始学画 70岁的她如今拿下两个学士学位

    徐阿姨在作画





    徐安玲的画作


    约了一个多月,终于和徐安玲见上了一面。


    今年6月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她辗转各地写生。国庆节前,刚刚回来,整理一番,节后又要出发了。


    穿着宝蓝色上衣,戴着珍珠项链,头发染得黑溜溜,完全看不出,她已经70周岁了。


    是呀,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她,从事过多个行业和工种,退休后才开始学习画画,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拿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双学士学位。


    如此努力又滚烫的人生,怎么会显老呢?她说,还好,还来得及找到心中的热爱,一切都不晚。


    她曾是维修工、司机、理发师


    退休了,想为自己打算打算了


    徐阿姨的家就在杭州市拱墅区朝晖街道稻香园社区。房子在一楼,有点旧,屋子挺大,四室一厅,近100平方米,两个朝南的房间现在是徐安玲的画室,她和丈夫则蜗居在小房间里。


    墙壁上挂满了画作,一眼看去,边边角角都是画的世界。山水、花鸟、人物、油画……种类繁多,几乎都没有裱起来,都是“裸”画。时间久了,有些画纸已经泛黄起皱。“裱一张画很贵的,这么看看就挺好的。”徐安玲不是不珍惜,而是这些画都出自她之手,旧了破了都没关系,她有底气还能画出更好的。


    在画室门框上方,她的学位证书被高高贴在墙壁上,非常醒目。


    “每次坐在客厅里吃饭,我都能看到这些证书,想想自己真了不起,那么多苦都吃了,总算毕业了。”她骨子里透着一股自信。


    这个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姑娘,并没有绘画的基因。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涂涂画画,徐安玲也不例外,最喜欢画仙女了。


    书只读到初中,还没有毕业。后来,她就插队到了上海金山,做机械修理工。通常这是男人干的活,徐安玲干起来一点也不扭捏,电焊、风焊样样能行,经常一个人值完班都没有怨言。


    后来,她带着一身技术,跟着丈夫来到杭州,在厂里做过技术工,在旅游公司开过面包车,在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当过站长,还在理发店跟着师傅学剃头。


    为了讨生活,徐安玲做过很多工作。岁月蹉跎,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她退休了。


    “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忙忙碌碌了大半生,徐安玲想要找到自己。


    58岁开始拿画笔


    70岁拿到双学士学位


    没能好好读书,一直是徐安玲的遗憾。


    她进了老年大学,学二胡、电子琴、绘画,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可是学这么多,没有一样是系统专业地学,“我想专注于一件事。”


    听朋友说起过,中国美术学院有进修班。2009年,58岁的她报名参加,一学就是5年。“原来一件事情真的可以一直坚持做。”她也很意外,当时学的是书法,写上一天一夜,都不觉得累。


    2013年,她参加全国统考,被中国美院成人大专班录取。2017年,她又乘胜追击,以超过录取分数线87分的成绩,如愿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当她顺利拿到了第一个艺术学学士学位的时候,她已经在攻读第二个学士学位,这次学的是国画。今年6月,70岁的她拿下了第二个艺术学学士学位。


    因为文化课基础差,她只能死记硬背,尤其是英语。她以前学过拼音,一看英文都觉得差不多,两者完全混淆,搞都搞不清楚。她就一遍一遍地抄单词、背单词,随时随地嘴里都念念叨叨,经常背了前面忘记后面。“恨不得把脑子劈开装进去。”就是用这最笨的办法,她通过了英语考试。


    别的同学每天练习三四个小时,她就靠多练多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那段时间,她索性不回寝室,直接住在画室里,每晚练习到12点,就在教室里搭个帐篷过夜;睡到第二天早上5点,她又早早起床开始练习,永远是第一个到班级,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


    每次考试,都是一次历劫。“之前升学考试,我都提前在考点附近旅馆开个房间,学到凌晨四五点,睡两三个小时就去考试了。”因为年纪原因,为了不在考试期间去卫生间,徐安玲甚至都会提前穿好成人尿不湿。


    经历了这么多,终于让徐安玲拿到了文凭,也收获了满身的本领。


    不是徐阿姨、徐奶奶


    教室里的徐姐赢得尊重


    毕业照被她贴在客厅里,穿着学士服的徐安玲,一脸笑意,站在一群年轻的同学身边,不明白情况的人还以为她是老师呢。


    花甲之年跟着一群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上学,确实不容易。


    有一次考试,考场保安将她拦下:“家长在外面等。”徐安玲拿出考试证,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考生。”保安师傅既震惊又尴尬。


    徐安玲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大学的第一天”: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以为她走错了教室,甚至有人以为是哪位同学的家长。落座后,老师的一席话打破了现场的尴尬:“你们不能叫她徐阿姨或者徐奶奶,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你们应该叫她徐姐。”


    后来,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称呼为徐姐。


    她和其他同学一样,住宿舍,吃食堂。


    本科四个人的宿舍,也是有磨合期的。“我这个年纪,比小朋友父母年纪都大,和我生活在一起,她们总觉得有一双长辈的眼睛在盯着。”徐安玲也知道,年轻人的生活作息和她是有些不一样的。


    她在严格自我的时候,也给舍友们提要求:“晚上要早点洗头发,否则吹头发的声音会影响其他人。尽量不要熬夜,在该休息的时间也要降低音量。”每天早起,舍友还在睡梦中,她都是轻手轻脚的,甚至带着洗漱用品去教室。


    她说,一开始小朋友也会“叛逆”和不服从,但是她会感化呀,她会给小朋友们买早饭,周末从家里带来水果分给她们,还会承包宿舍的卫生。渐渐地,差了辈分的同学也相处融洽了。


    现在毕业了,同学们有些去了培训机构,有些要考研,徐安玲则继续写生画画,参加全国美展。这些年她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作品,国画、篆刻、书法。她说,有画廊来找她,想要帮她卖作品,她都谢绝了。“我都收藏起来,以后想留给孩子们。这些都是他们妈妈的财富和遗产。”

    2021-09-29
  • “作业”如何变“习惯”

    江苏省盐城市西城实验小学学生课后服务时间玩“战马”游戏。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学军摄


    ■特别关注·体育作业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迎来发展的契机,落实体育家庭作业也具备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如何发挥好体育家庭作业的育人作用?如何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一些学校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就读于北京市上地实验小学的甜甜(化名),在今年暑期完成了包括跳绳、跑步、游泳在内的多项体育家庭作业。在父母的科学指导与悉心陪伴下,甜甜终于突破了自己原先的运动“瓶颈”,开学测评时跳绳项目已达满分,同时游泳速度也得到有效提升,如今她已能用蛙泳轻松游完1000米。


    体育家庭作业是一门需要认真完成的作业,校方、家长可通过体育家庭作业帮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家庭作业还可以让体育真正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健康的营养剂、亲子关系的调和剂、师生关系的黏合剂。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如今,在中小学生的假期里,体育家庭作业已成为“标配”。


    课业负担减下去,体育作业加上来


    早在2019年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强调,教育部以“一增一减一保障”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一增”就是增加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一减”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一增一减”能够落到实处。


    去年开始,居家体育锻炼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北京、深圳、武汉、乌鲁木齐等地纷纷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居家体育锻炼指导。复课之后,居家体育锻炼延续开展,成为当下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双减”政策的重磅落地,让学校体育工作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双减”政策发布后,江苏省南通市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中国教育报记者了解到,新学期开始,南通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就能完成学科类作业,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等学校已开始实行“书包不回家”制度。学生的校外空闲时间增多,给予体育锻炼更大发挥空间。


    “教育部推出的学生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中小学生每天要保障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校内和校外各一小时,‘留体育作业’是最直接的做法。”王登峰表示,要把文化课作业减下来,把体育作业加上去。


    据悉,今年以来,全国多地中小学已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山东省昌乐县特师附属小学的体育教师设计了用沙包练习单腿抛接物的作业,方便学生在家中完成;江苏省盐城市新都路小学布置了“线上微运动,等你来挑战”作业,激发学生通过手机软件完成作业;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采取以跳绳为必修,以足球、篮球、体能为选修的模式,让学生在运动内容上有更多选择;广东省南海外国语学校则传承佛山当地特色,安排了传统武术、舞狮、划龙舟等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家庭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蒙小树表示,体育家庭作业应视不同年龄阶段,依据小学趣味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原则分层布置,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双减”的契机,积极作为,科学、精准地布置体育作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同样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地,给予体育教师巨大的空间,“如果说以前体育家庭作业难以普及,是因为体育学科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那么现在则要看体育教师能否承担起这份重任了”。


    此外,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牛晓认为,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应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学生为对象、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创新性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资源,校内校外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体育服务”。


    开辟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二战场”


    来自湖南长沙的侯女士,最近有些烦恼。她的女儿明年即将参加中考,但体育成绩仍有待提升,身为家长,她希望女儿在体育作业上能够得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指导,比如正确的跑步姿势、运球技巧等,以增强运动效率。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师李斌表示:“中考体育分数会直接影响到升学,因此体育家庭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尤为重要。中学体育教师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可结合当地中考项目,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内容,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给予充分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体育成绩。”


    谈到体育家庭作业的具体内容,王登峰提出:“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讲,体育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专项的运动技能。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教过之后,需要有课后的练习,才能真正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至于完成作业和交作业的环节,王登峰则认为,抗疫期间兴起的在线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盐城市新都路小学、南通市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采用“天天跳绳”软件查收学生跳绳作业的完成情况。天津市河西区土城小学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情况,每日课后通过学校智慧体育平台推送个性化的视频体育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中学、一八四团中学则分别通过keep软件、钉钉打卡带领学生在家完成体育作业。


    技术能让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查收更加便捷,但好的体育家庭作业,在内容上仍需用心设计。江苏省南通中学体育教师潘雪峰认为,体育家庭作业要具备科学性、便捷性、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容易学会,且锻炼效果明显,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自身进步,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此外,体育家庭作业还应考虑实情、落到实处。对此,吴键建议:“好的体育家庭作业,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保证体育作业有针对性,可以补短板;二是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包括居住环境、父母状况等,保证体育作业的可行性;三是要保证家庭作业的持续性、经常性。”


    “‘一刀切’的体育家庭作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布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体育家庭作业,才能真正达到锻炼目的。”蒙小树说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认为,体育家庭作业开辟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二战场”,意义深远。“要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体育锻炼的习惯,家校体育共育,开创体育的新局面。”


    亲子锻炼,让体育家庭作业转变成生活方式


    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总体上看,家长普遍支持体育家庭作业,但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往往缺乏刚性约束,容易被忽视,仍有部分家长认为体育家庭作业属于校方工作,自己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加上一些家长自身不爱运动,反过来也影响了孩子锻炼的积极性。


    “我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他的体育锻炼,我没那么关注过。”来自西安的宋先生说道。他的儿子今年已升入高一,由于假期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缺乏体育锻炼,最近近视度数又加深了。


    同样是体育家庭作业,开学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的刘亦然(化名)每一次都认真对待。在父母的引领下,刘亦然4岁开始学习冰球,如今冰球已成为他的一项课余爱好,他也由此感受到了体育带来的乐趣,养成了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刘亦然的父母认为,运动给孩子带来健康体魄的同时,也锤炼了他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敢于拼搏的意志。


    “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德’功能也非常重要。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合作观念、顽强拼搏意志,让学生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追求卓越。”南海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李西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潘雪峰提倡打造快乐的体育课堂,他认为:“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益处之一,就是能使体育锻炼逐步成为学生的日常,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当然,这些都得建立在学生喜爱体育家庭作业这一基础之上。”身为一名体育教师,潘雪峰平日里会主动陪伴两个女儿一起运动,包括障碍跳、接球跑、双人抛接等,他将诸多游戏元素融于运动之中,让孩子在运动的同时享受到快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的运动行为和习惯,尤其是母亲,对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影响重大。


    “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体育锻炼中,亲子锻炼对孩子是最好的激励,尤其是处于低龄阶段的孩子,和父母一起运动的效果最佳。”吴键认为,家长可通过体育家庭作业这一形式,主动陪伴孩子一同锻炼,帮助孩子树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让体育锻炼从一门家庭作业真正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2021-09-28

  • 首 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