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学历成了一些中介机构的生意

    当学历成了一些中介机构的生意






    买卖“速成学历”乱象丛生众多消费者纷纷被“坑”










    漫画/李晓军



    调查动机

    近期有留学人员及相关社会人士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反映,有中介机构在各类“留学”项目的网络宣传中涉及大量与该中心以及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有关的不实言论。

    对此,该中心于近日发表严正声明:中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任何声称“包认证”或“内部渠道认证”的广告均为虚假宣传。个别中介机构声称的“保录取”“保毕业”等广告宣传,与国(境)外正规高校的录取、毕业等相关要求不符,涉嫌欺诈或者误导,请拟申请留学人员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一些求学者为何对上述中介机构深信不疑?中介机构买卖学历乱象又该如何治理?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首付3万元,让您成为名人校友,上课不考勤,教务老师帮您完成作业论文,保证您顺利毕业,硕博最快3年读完”“3个月助你完成美国硕士课程,获得企业广泛认可的学位证书”“只要几万元,就能上岸××大学读博士”……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速成学历”的“经验帖”,还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是如何成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学历的。这类看似分享自己成功考学的帖子,其实是一些中介机构的招生手段——他们利用一些海外高校“易录取、好毕业”“学制短”“价格低”的特点,开辟出一条看似“极具性价比”的留学新路径,从帮助“运作”申请、代写学生作业和论文,到学生回国后找工作时做背景提升,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务。

    受访专家认为,瞄准部分受众对于高学历的追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推出“速成学历”付费服务项目,当学历变成了中介机构的生意,相关乱象接踵而至,在实践中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合同违约、学历造假等多重问题。治理相关乱象,要从学历授予、认证、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避免消费者被鱼龙混杂的中介机构“迷了眼”。


    中介机构夸下海口






    称交了钱肯定拿证


    “我高中时学习成绩不太好,没能上一个好大学一直是我的遗憾,平时羞于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大学毕业院校。”来自湖北的岳女士说,这已经成了她的一块心病。所以在今年年初偶然刷到一条中介机构宣传“在线读研”的帖子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决定报考。

    “当时机构根据我的情况,推荐了两条路,一是出国留学,二是在线读研。”岳女士说,考虑到在线读研可以不用出国,费用也更低些,于是花了6万多元报了名。学校是某海外高校,学时共计一年半,包括10门课程、30个学分,都是线上授课,按时交作业和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历。“机构承诺会有老师帮助完成作业,毕业后可帮助做WES(世界教育服务)认证,国内企业都能认可。”

    记者采访发现,像岳女士这样寄希望于花钱买学历的人不在少数。多名受访者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学历往往被视为求职者能力的直接体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学历背景,这促使一部分人对学历提升有着急迫的需求。

    从调查情况来看,因为部分海外学历获取门槛相对低、速度快,在社会上也具有一定认可度,不少人愿意花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学费”进行学历提升。多家中介机构趁机而动,推出“学历提升”“学历速成”服务。

    记者在社交平台检索发现,不少中介机构以分享经验的形式宣传“学历速成”服务。并且只要点击过一条相关内容的帖子,平台就会不断推送类似内容,如“2年制本科,全程学费2180元,无需到校得学历”“3天就能拿下online硕士”等。不少机构在宣传时夸下海口,比岳女士“一年半线上读研拿证”还“诱人”的承诺不在少数,从报名、考试、写论文再到毕业求职,“全包式服务”,仿佛求学者什么都不用做,交了钱就万事大吉。

    “只要报名交费,有前置学历,能听懂基本的英语句子,我们就能保证成功申请英国××大学并顺利毕业。”当记者以提升学历为由向上海某中介机构咨询时,对方这样回复道,“硕士1年就能毕业,硕博连读最快3年。”

    记者提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担心论文无法通过时,该机构工作人员承诺,“可以多花2万元报VIP班,没有考勤,全程有老师帮助你完成作业和论文,保证你能够毕业”。

    在与北京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沟通时,记者咨询后表示“再考虑一下”,对方立即回复:“不用再犹豫了,我们机构能保证您线上就能拿海外一流大学的学历,毕业绝对没问题。从我们机构毕业的学员已经上万人了,许多人因为我们机构提供的海外学历实现升职加薪,还给我们送锦旗呢。”

    在记者采访的多家学历提升机构中,对方均称可以做WES文凭认证,和学信网互通。记者就此类认证咨询了数家企业的HR(人力资源),他们一致表示,“只予承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这一种,其他方式我们无法确认真假”。

    除了销售海外“速成学历”,一些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包括国内求学市场。

    有机构宣称,“只要钱到位,无需上课,考试的时候会提前给押题,能押到85%的题目”“即使没有中专毕业证,也能通过我们机构从中专学历提升到985、211、‘双一流’的非全日制高校”。

    来自河南郑州的陈先生就曾在一家机构购买过相关服务。他是大专学历,在某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任职。为了打通晋升渠道,他准备考取该职业资格证书,但此类证书的报考条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看到某机构的“学历速成”广告后,他花3000元买了一个“升本包过套餐”。

    “他们说可以帮忙刷课,老师会给押题资料,看一看基本就能通过,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最后考试的题目从来没见过。”陈先生吐槽道。


    学历到手求职不认






    中介机构涉嫌欺诈


    除了就业机会,一些人购买学历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

    来自河北沧州的刘先生花17万元报名了一年制海外硕士,“我是一名英语培训机构的授课老师,在我们这个行业,对老师学历的要求普遍比较高,但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就希望自己能尽快取得一个更好的学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路”。

    但通过中介机构购买学历,真能让人得偿所愿吗?

    刘先生直言,其花高价获得的学历无法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在跳槽过程中他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和单位都不认可这一学历。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学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截至目前,相关投诉达4万余条,其中多数纠纷为“虚假宣传”“拒绝退款”。涉及“海外学历”这一关键词的投诉中,主要纠纷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将非学历教育包装为学历教育,学员无法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认可,销售中存在误导欺诈行为,机构拒不退款等。

    一名消费者反映其被中介机构“坑”了:其与中介机构签订服务协议,且在协议中写明“甲方确保学员报读的时候,所报院校在涉外监管网或者中国留学网可查。不管是报考中外合办在职MBA(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是国际独立办学在职MBA,顺利毕业后,都可以获得国外的硕士学位证书,证书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之后使用效力等同于国内研究生学历学位双证”。然而,其后续在涉外监管网查询不到所读学校,学历也不能在中国留学网认证。对方所提及的“海牙认证”,在求职时并不被认可。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指出,根据民法典规定,中介机构上述行为可能构成欺诈,如果学员证明机构故意隐瞒或虚假宣传,导致其误以为所获得的证书能被普遍认可而受到损失,可通过民事途径请求撤销合同,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并可以请求赔偿损失。“当存在机构仅提供学位证书而无学历证书,且该证书不被普遍认可时,学员应及时请求撤销合同并追讨已支付的学费。若机构的宣传具有误导性,且无法认证的学位影响到学员的职业规划和经济利益,学员也可主张损害赔偿。”


    违背教育基本目的






    合同或被认定无效


    对于一些机构宣称能帮助学生“代为完成学业”的合同,葛友山认为,此举违背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合同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校外培训从业人员不得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如果学历提升机构存在不按照正常出勤完成学习,而通过支付费用享有代完成作业和论文的服务,教育从业者和学员的行为都可能构成造假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培训机构作出的‘保证一年硕士顺利毕业,两年到三年博士顺利毕业’的承诺,应持谨慎和理性态度。‘速成学历’等快速毕业路径往往意味着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研究和理解复杂的学术问题,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影响到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葛友山说,同时这种承诺可能使得培训机构面临多方面的法律风险,包括合同违约、涉嫌不正当竞争等。一旦培训机构的这类承诺无法实现,消费者可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培训机构予以赔偿。

    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叶刚看来,从取得学位的过程和条件来看,影响学生毕业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能否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能否完成毕业论文等。研究生教育需要学生实际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文化功底,若单纯用金钱缴费代替学习过程,不仅有违教育规律,也有违诚信原则和公序良俗,“这种承诺在法律层面站不住脚”。

    “如果培训机构向学员作出这些承诺仅仅是为了招生宣传,诱导学生报名,牟取利益,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履行承诺的能力,则有可能构成欺诈和虚假宣传,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王叶刚说。


    严格学历认证审查






    完善学位授予制度


    自2021年9月以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陆续发布了五个批次涉及32所国外高校或其学历教育项目的审查公告。将于2025年1月起施行的学位法明确要求,“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受访专家指出,买卖“速成学历”乱象扰乱教育秩序,破坏教育公平,损害官方认证机构公信力,亟待加强治理。

    王叶刚认为,首先要完善学位授予制度。在授予学位时加大审核力度,严格核查学生学位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伪造申请资料等现象,应当严肃处理。在学位授予环节,教育部门要把握好最后一道关卡,确保学位、学历证书的合法性。

    “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针对培训机构的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应当在现有法律规范体系内进一步细化规定培训机构的法律责任,增强行为人违法成本,维护教育体系的公信力。同时也要鼓励公众对违规的培训机构勇于举报,以便及时打击,迫使其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王叶刚说。

    “要从源头上把关,官方认证机构继续加大认证审查力度,结合多项辅助材料评判。同时设立渠道,在用人单位对某项学历有所疑问时,教育主管部门需积极配合审查鉴定,畅通反馈渠道。”葛友山说,还要加强认证院校质量把关,从严把握互认院校质量,及时更新院校名单。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以确保培训机构符合资质要求,从而预防无资质机构的出现。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应向对应的政府部门申请审批,进行分类管理有助于精确监管。

    “在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中,可调动教育、市场监管、民政等多部门的力量,形成协同作用。比如说,市场监管部门在虚假宣传、超范围经营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教育部门在教育质量和教师资质方面加强审核,以更全面地保证学历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葛友山说。


    葛友山建议,监管机构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审批和日常监管、完善信息公开及投诉渠道,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保障教学质量和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对存在造假和欺诈行为的机构进行处罚,可由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对于违反规定取得学位的学生可撤销其学位。

    2024-09-23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出版发行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报告》分为总报告、省区报告、生态保护报告、绿色转型报告、高质量发展报告、文化传承和弘扬报告、地方案例等部分,主要介绍了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国家层面和沿黄九省(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进展,以及呈现的总体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反映一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是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进展情况的重要科研成果。











    《报告》还收录了反映沿黄各省(区)、市(盟、州)、县(旗)层面推进黄河重大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专题研究成果,旨在全面反映黄河流域上中下、全领域、多层级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情况。

    2024-09-15
  • 我国将启动延迟退休改革

    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这是职工法定退休年龄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70多年来首次进行调整。

    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外,决定将调整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从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

    在统一实施延迟退休基础上,决定允许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公众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决定同时明确了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基本权益、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等。决定还就大龄失业人员保障和特殊工种等提前退休作出专门规定。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作出明确部署。此次出台的方案是在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基础上研究制定的。

    2024-09-14
  • 为预付式消费打造安全阀

    今年以来,职业闭店人在早教、健身、美容美发、餐饮等服务行业频频现身。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职业闭店行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侵害。

    职业闭店人的操作,主要将目标锁定在预付式消费上。例如,一些早教中心在经营不善时,会与职业闭店人“联手”,明知即将关门,仍故意开展低价促销充值活动,诱使众多消费者因优惠而充值。同时,原法定代表人会悄然进行工商变更,换上没有偿债能力的其他人,自己用一招金蝉脱壳套现走人,一夜之间店铺关门,让消费者蒙受损失。

    在职业闭店人的“帮助”下,部分商家有恃无恐。之前曾出现过商家在闭店前一天还大肆充值的案例,还有原早教机构商家在脱身后,又堂而皇之注册新公司,重操旧业。

    职业闭店的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核心原因在于预付费监管存在漏洞,同时消费者警惕性不足。从表面看,职业闭店行为是钻了工商登记的空子,但根源在于一直没有为预付式消费立规矩,商家弄个二维码就能办卡,没有资质要求和备案管理;消费者预存的资金也处于“裸奔”状态,商家可随意挪用。

    对于消费者而言,预付式消费需谨慎决定、量力而行。不能仅因商家优惠力度大就盲目充值,应对商家的资质、信誉、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后再作决定。此外,预付式消费务必签署书面合同,并仔细查看商品服务内容、退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同时留存好发票、收据等凭证。若发现门店存在经营不善却突然开启充值优惠等特征,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消协或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想要拦住职业闭店人,更关键的一环在于健全预付费监管机制,让法律法规成为保护消费者的有力武器。

    教育、健身、餐饮等商家使用的预付式消费,学名是“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只能在单个商家及其连锁门店使用。按照政策规定,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主管部门为商务部门。2012年,商务部曾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迄今已有12年。

    10余年间,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经营主体迅速增长至1.84亿户,各种新兴业态也层出不穷。预付式消费因回笼资金快、便于滚动扩张,成为很多商家的选择。然而,在实际经营中,除了国家层面硬性规定学科类教育培训由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外,还要求机构必须开设资金监管账户、不得收取大额课时费,目前其他领域的预付费监管权限分散在多个部门,实行谁审批谁负责,而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市场监管部门,实际上对单用途预付卡并无监管权限,即使介入,也只能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等相关依据进行协调沟通,作用有限。


    拦住职业闭店人,除了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以及对涉嫌恶意圈钱的商家进行行政处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等方式增加其违法成本,关键还要出台规范、详实、可操作性强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度,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关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管理职责,完善备案程序。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资金监管账户,帮助消费者管理预付资金,让不法之徒再无可乘之机,共同构建一个安全、有序的预付式消费环境。

    2024-09-11
  • 治理“幽灵外卖”刻不容缓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一批租借营业执照开店、门店照片和地址作假却成为高分热销店铺的外卖商家,甚至还有数十家店铺共用一张执照经营外卖业务。这些蒙混过关的商家入驻外卖平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溯源,成为食品安全重大隐患,必须严厉整治。

    没有堂食场地,或者已经关门倒闭,但依然活跃在各类平台上的外卖商家,人们称之为“幽灵外卖”。相关法律规定,外卖商家应向消费者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地址等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分辨商家信息是否真实,依靠平台严把商家资质审核关就显得愈发重要。但是目前商家未上传环境照、实体店照片的情况并不少见,暴露出平台存在资质审核不严等问题。

    治理“幽灵外卖”,平台不能缺位。外卖平台要把好商家准入关,通过实地考察、开通举报热线等办法,严格筛查不具备从业资质和伪造信息的商家。在店铺经营过程中,也要做好监督和资质复核工作。可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及时核验和对比,及早发现资质信息过期、变动、重复等异常现象,及时跟进处理,让不法商家没有可乘之机。

    “幽灵外卖”大行其道,违法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形成网络餐饮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以外卖经营户聚集的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以小餐饮为重点检查对象,建立“线上监测+线下整改”工作机制,严查无证经营、卫生条件差、未按规定公示证照信息等违规违法行为。还要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当前,有外卖平台尝试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倒逼店铺规范经营,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只有各参与主体压实责任、积极作为,才能合力推动网络餐饮服务业健康发展。

    2024-08-28
  • 内地奥运健儿即将访港点燃港人民族自豪感

    “我们家一直喜欢体育,对奥运会更是密切关注,得知奥运健儿访港的活动时,我爸就叮嘱我一定要抢票!”如愿买到“奥运健儿大汇演”票的香港市民马女士难掩激动之情,她对即将亲眼见到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感到十分欣喜。

    早前闭幕的巴黎奥运会“燃爆”整个盛夏,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香港代表团也取得2金2铜历史佳绩。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将于8月29日至31日到访香港,香港社会各界热切期盼一睹运动员英姿,共同分享奥运喜悦。

    据了解,代表团访港期间有三场公开活动,包括30日晚在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的“奥运健儿大汇演”,以及31日上午分别于伊利沙伯体育馆和维多利亚公园游泳池举行的两场“内地奥运健儿展风采”运动项目示范,约5300张门票1小时内全部售罄。

    除了像马女士一样抢票成功的“幸运儿”外,还有不少市民打算蹲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也有人表示“到时候多出门转转,希望能偶遇他们”。“奥运热”在香江持续燃烧,进一步点燃港人对国家与香港的体育运动发展成就的自豪感。

    紫荆研究院26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八成香港市民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和中国香港代表团的表现感到自豪。针对加强内地和香港运动员的交流,以进一步提升香港运动员技术水平,超过82%受访市民表示赞成。紫荆研究院认为,调查结果反映香港市民期望内地和香港体育界加强合作,推动香港运动员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本次活动将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内地奥运健儿连续第七次在奥运会结束后访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衷心感谢中央政府再次安排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港,并热切期待代表团到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国家队取得骄人成绩的喜悦,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对本次活动十分期待,他认为市民的支持是运动员最大的动力。“我乐见运动员取得好成绩,这改变了很多家庭对体育的认识,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

    中国香港足球总会会长贝钧奇表示,内地健儿访港与香港市民分享喜悦,令香港全城兴奋。“期望内地未来能继续加强与香港合作发展体育事业,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合培训活动。”他说。

    香港体育学院董事局副主席郑泳舜说,本届国家队成绩骄人,明星级运动员多,他自己非常期待观看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表演,以及现场一睹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对于金牌运动员将到体育学院与香港运动员交流,他认为有助内地和香港合作提升技术。

    香港康乐体育专业人员总会会长李粤闽认为,内地运动员访港有助提升国民身份认同,推动运动热潮。以往内地运动员访港都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多做运动,家长还会安排子女报班学习体育。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杨永杰发表评论表示,每逢奥运会举办,香港市民定会在商场或电视机前呐喊助威,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港可让广大香港市民共同分享国家光荣,有助激发港人的民族自豪感。

    2024-08-28
  • 《黑神话:悟空》引爆山西旅游热:穿越屏幕的神话之旅,探秘古建奇景!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自2024年8月20日上线以来,不仅在游戏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更以其精美的画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推动山西旅游的一大亮点。游戏的火爆带动了山西的“圣地巡礼”现象,许多玩家和游客纷纷前往游戏中取景的山西古建进行实地探访。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紧跟潮流,推出了三条以“跟着悟空游山西”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分别是“古建华章与彩塑满堂晋北线”、“阁楼飞云与神仙洞天晋南线”以及“神奇上党与绝美造像晋东南线”,涵盖了云冈石窟、崇福寺、晋祠等34处著名古迹。这些路线不仅让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游戏中的美景,也为山西的文化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山西文旅部门还宣布了一系列推广活动,包括“晋秦相约”山西文旅西安专场宣传推广活动,以及“2024数字文旅品牌创新大会暨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山西文旅的数字化发展和品牌影响力。这些活动的推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山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黑神话:悟空》的热潮还带动了相关景区的客流量,如隰县小西天景区的门票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0%。游戏的推出,无疑为山西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通过游戏与旅游的结合,山西正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8-27
  • 用法与情帮孩子筑牢勇敢的底气

    北京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






    用法与情帮孩子筑牢勇敢的底气


    “少年审判对于我来说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它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当与《法治日报》记者面对面聊起自己与少年审判的故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理了理思路,说出了这样的开场白。

    秦硕从事少年审判12年,审理过千余起涉未案件,其中不乏多起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至今无一错案。除了作为一名法官,秦硕还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场景、工作内容和角色,在孩子们心中,她是牵手他们走出迷途的知心姐姐;在家长眼中,她是与他们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有力援手;校园内,她是最受师生欢迎的法治副校长……不仅如此,秦硕更带领海淀法院少年法庭首创了“首审责任制”“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N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等多项特色审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法院少年审判工作的先行者,而她本人也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院校家携手

    撑起孩子的“保护伞”

    2020年,海淀区某学校,一则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打人者行径恶劣,被打的孩子不断发出哀号。案发后,打人者被公安机关抓获。

    时至今日,谈及这起案件时,秦硕仍难掩气愤。“此案中,多名未成年受害人被恐吓、殴打,其中两人因受到严重伤害和惊吓出现了心理问题,事发一年后仍然无法到校上学。”秦硕坚定地说,“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宽容但不纵容’,实施如此恶劣的欺凌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惩治。”

    在与打人者家长的一次对话中,家长随口的一句“孩子住在学校,我们平时忙于工作,

    没顾上多了解孩子”更触动了秦硕,她意识到,这些家长疏于对孩子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在学校状况几乎一无所知。

    案件宣判时,打人者均被判处了实刑。庭上,秦硕不仅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了严肃的法庭教育,还根据社会调查中发现的家庭抚养和教育问题,对被告人的法定监护人进行了训诫,指出其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对被害未成年人和家长,秦硕也专门邀请专家开展了心理疏导,最大程度抚平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办理涉未案件,结案并不是终点。孩子的事,我们有责任管到底。”秦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案件宣判后,她进一步梳理了涉案学校在欺凌事件预防及处置中管理缺位的情况,制发了司法建议,引导学校完善学生欺凌预防制度。最终,在法院、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被害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学习生活重回正轨。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就开始关注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并探索建立家庭、学校、法院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措施防控校园暴力。2023年,秦硕又带领该庭进一步升级创建了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的“X”计划,综合运用社会调查与观护、家庭教育指导、心理测评与疏导、跟踪帮教等特色司法延伸工作,督促家长、学校等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全力保护被欺凌者的权益。

    秦硕说:“审理了这么多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案件,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我们成年人的努力,搭建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铜墙铁壁。”

    防患未然

    拦截孩子身边的危险

    “我从小就爱管事儿,经常冲出去给小伙伴们撑腰。”当被问及哪里来的那么强的正义感和保护欲,秦硕谈起了自己小时候,她觉得自己的底气来自于父母无私的爱与呵护。因此,她很想用自己的努力,也让孩子们多一些勇敢的底气。

    2022年,秦硕审理了全国首例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宣告终身禁业案。被告人王某利用担任学校外聘指导教师的机会,多次在“一对一”单独授课期间猥亵女童。案件办理过程中,秦硕坚持对被告人依法从重处罚,并根据法律规定相对扩大了对教师范围的认定,最终认定被告人王某犯猥亵儿童罪,同时宣告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我们不仅要办好案子,更有义务曝光掩盖在合法身份下的‘隐形犯罪’,通过合理的警示预防,从源头上减少伤害的发生。”在秦硕温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强大的心,在她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里,“怎么做对孩子最好”的考量始终摆在第一位。

    9岁的女孩在舞蹈培训机构上课,在课间练习下腰时不慎摔倒。闻讯赶来的老师以为无碍,自行为其揉腰缓解,却让女孩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期,最终被诊断为一级伤残,终身瘫痪。庭审中,孩子父母的眼泪让秦硕动容:“眼看着这个家就从幸福的普通家庭跌入了痛苦的深渊……”经过与培训机构多次沟通,秦硕为女孩争取到了一个理想的赔偿数额,但这并没能让秦硕过了自己心里那关。她随即对此类问题展开调研,发现“下腰瘫”并不是个案,很多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培训班,却忽视了其中的风险。

    为此,秦硕制定了审前预防工作方案,通过法官送出去、孩子请进来,把类似的典型案例转化成普适化的法治课程,针对学生、家长、一线教师、学校管理层等不同群体,进行有侧重的法治教育,把预防性工作落实到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

    不断向前

    努力帮孩子们照亮未来

    作为著名的全国基础教育高地,海淀区的生源规模长期以来位居北京首位。这些年,秦硕担任了多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坚持带领同事送法进校园。

    曾有一次,秦硕分别在两个学校讲了同一堂预防交通事故的法治课,但孩子们的反应大不相同:在重视法治教育的学校,孩子们听后都陷入深深的沉默,而在不太重视法治教育的学校,很多孩子表现漠然,甚至哈哈大笑。从那之后,秦硕更加重视“送法进校园”工作,她和同事们的备课也更加用心。“现在我们的法治课真正做到了分级、分层,不仅小学和初中的内容不一样,小学各年级的内容也不一样。”秦硕信心满满地说。

    近几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官的足迹遍布海淀区、朝阳区50余所大中小学及海淀区、石景山区全部幼儿园,开放日的名额经常供不应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冯玉梅告诉记者:“法官们的讲座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设计了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法律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

    “有人说这不是法官该做的工作,但相比审结一个案子,我们更想帮一个孩子照亮未来。”秦硕感慨,少年法官需要“公平正义”与“舐犊之情”同在。

    怀揣这份信念,秦硕带领庭内同事率先探索了少年审判“首审责任制”,将首审案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登记造册,日后如有涉及同一未成年人权益的其他案件,均由首审法官负责审理。2019年,这项制度获评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

    做法官这么多年,秦硕时常感到自己为孩子们做的还太有限,在审判之外,她不断地拓展着自己工作的外延。2020年,她作为基层法院代表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工作;2021年,她作为全国法院唯一代表连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讲述司法实践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

    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德育副校长刘轶宁这样评价秦硕:“她是最专业的法治副校长、最会讲故事的好法官、最有耐心的家庭教育指导者。”

    秦硕,带着一腔热情和满心爱意走上了未成年人审判这条路,从此,“用爱守护孩子们”的初心便从未动摇。

    2024-08-19
  • 奥运精神:超越胜负的成长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创办以来,便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以教育为价值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强调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表达了奥运会在追求极致运动表现的同时,让世界团聚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队伍中的“00后”选手人数已超过半数,正值菁菁学子年龄的他们身披国家战袍驰骋在国际最高水准的赛场上,用赛场内外的表现让世界看到更加从容自信、拼搏向上的中国面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青年的话语时刻在青年们耳边缭绕,今日年轻一代中华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传递的正能量,已超越体育本身,为青少年成长赋予强大的精神力量。

    1.以强烈的责任感面对挑战

    2019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的同学们回信中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将体育比喻为“和平时代的战争”,在竞技体育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运动员犹如身披铠甲的勇士冲锋陷阵,在挑战中成长,用一次次全力以赴的拼搏书写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在巴黎奥运会网球比赛中,21岁的郑钦文勇夺女子个人冠军,实现了中国网球历史性突破,她在半决赛晋级决赛后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道出了比赛取胜的力量源泉。她说:“为国比赛给予了我更多力量,尽管自己身体状况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总感觉在比赛中有一股额外的力量在支撑着。”

    竞技体育追求的是用“更快、更高、更强”的表现战胜对手,作为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状况已经达到了极限”,并不夸张。但为什么他们还能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对竞争不仅没有一丝厌倦反而充满了渴望?郑钦文以“为国比赛”一词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实,这也是那些怀揣“为国争光”冠军梦想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不断成长、取得成功的共同的精神力量。

    通常,具有体育运动天赋的孩子都怀揣世界冠军的梦想,在他们站到最高水平赛场前,都接受过数年或十余年的严格专业训练。但如果仅仅将成为世界第一作为前行的目标,根本无法支撑他们心中对运动项目无条件的热爱,更谈不上披荆斩棘、征服困难,攀登冠军顶峰了。唯有使命与责任可抵岁月漫长!不管奥运会赛场的竞争多么激烈残酷,这些运动员都将身披祖国战袍,将为国效力视为职业生涯莫大的荣耀和幸福,于是,所有艰苦单调、日复一日的训练都变成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所有残酷的选拔和竞赛都变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浪漫,弥漫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沁人芬芳。

    时代呼唤具有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将价值观塑造与使命感建立视为重中之重,致力于构建一个涵盖教育、家庭、社会、文化、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支持青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引导青年人以自己的所学所长服务于国家建设,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以百折不挠的毅力积淀力量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运动,不仅是一场场的体能竞技,更是一种精神的磨炼与成长的洗礼。

    冠军的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专注。翻开冠军运动员们平时训练的故事,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点——自律,总是第一个赶到训练场馆,最后一个离开。整理所有冠军运动员的取胜经验,都能发现这样一条——排除杂念,全力以赴。巴黎奥运会上获得两枚金牌的男子射击运动员盛李豪是一名只有19岁的“老将”,早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16岁的他便摘得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银牌,成为奥运会射击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奖牌获得者。三年的时间,盛李豪成功将奖牌“增”了数量、“换”了颜色,秘诀就是想明白了“只有在射击场上心无旁骛,才能让弹孔更接近靶心”的赛场精髓。

    体育赛场有这样一种说法:高手总是幸运的。不可否认,运动员比赛中有时能够获胜的原因是对手发挥不佳,但扪心自问,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名运动员都能够稳稳抓住对手所犯错误一击制胜呢?学校里对那些考试总得高分的学生也有一种打趣的说法:重要考试“会的都考,蒙的都对”。莫非这个世界上真有幸运儿,总能碰到“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

    其实,冠军从来不是依靠好运气就可以轻松获得,优秀的学生也不是靠着小聪明蒙对题得高分,所有优异的表现,都是付出全部努力之后的水到渠成;平时的努力付出,遇到困难时的坚持和毅力,才是成功的窍门。同时,无论冠军运动员还是优秀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在压力情况下保持冷静,不被困难挑战所扰,以稳定心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3.以包容自信的心态追逐梦想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健儿时强调:“竞技场上强手云集。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奥运会为全世界民众所关注和热爱的原因,就是这个大舞台上不断上演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逐梦故事,故事背后是激励、激发、感召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奥运赛场上,突破的定义不仅仅是获得冠军或是刷新纪录,初登世界大赛敢于挑战强手实现晋级的选手同样实现了突破。巴黎奥运会上获得铁饼比赛银牌的冯彬坦言,“开心看到自己的成长”“这届可能是更加成熟了,知道自己在赛场上应该去做什么,应该说是这三届奥运会见证了我的三个成长阶段”——这也是一种成功。有理由相信,在四年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冯彬将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善人格,首在体育”,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也曾用“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来精辟概述体育的功效。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秉持“健康第一”理念、“以体育人”导向、“立德树人”宗旨。在竞技场上,人格完善与能量积淀的重点在于对体育精神的领悟与践行,与是不是、能不能夺取冠军没有直接关系。各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当好好规划,让“使学生获得精神成长”成为体育课的旨归。

    奥运精神带来超越胜负的人生成长教育,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深刻启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应该引领和教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塑造健康人格,学会在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全力以赴争取胜利,更学会如何勇敢地面对失败……

    体育,以其独有的方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人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内在的力量,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作者:谢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原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

    2024-08-13
  •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

    辐射区域发展、创新丰富产品、增强沉浸式体验,努力把关注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品供给、重塑当地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文旅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正值暑期旅游旺季,记者分赴网红城市、热点乡村、古城古镇,探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好做法。

    ——编者

    近年来,一些网红城市接连出圈。如何将出圈的关注红利转化为持续的发展动力?这是摆在网红城市面前的现实课题。记者走进湖南省长沙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敦煌市,看当地如何求解。

    长沙——

    从一域火热到全域精彩

    周末,湖南省衡阳市市民黄米文打算乘高铁到长沙游玩。

    打开社交软件,除了耳熟能详的网红景点,黄米文发现攻略里出现了不少新地名,比如位于望城区的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市中心的网红景点我去过多次,但还没去过铜官窑,就去这里了。”现在,像黄米文这样被吸引来到长沙市郊的游客有很多。

    作为网红旅游城市,长沙市中心的红色景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圈,是客流的高度聚集区。2023年,设计承载量约为10万人的岳麓山、橘子洲等景区,不得不频繁开启限流模式。市中心的热门景点持续满负荷运行,也给旅游体验带来挑战。

    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鹰介绍,突破一域火热的发展瓶颈,充分释放中心城区游客流量的溢出效应,带动全域旅游兴旺,是长沙追求文旅长红的努力方向之一。

    因此,长沙持续推动各区县挖掘旅游资源,推出一系列新的文旅景点。距离中心城区30多公里的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黑石号”沉船被打捞出水。随船出水的唐朝文物中,5万多件瓷器被证实来自长沙铜官窑。近年来,铜官窑片区先后形成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老街、彩陶源村等特色景点。

    黄米文在唐风古韵的街巷楼宇体验制陶技艺,在黑石号剧场观赏文化戏剧,在石渚湖边看铁花飞溅……“紧扣唐文化、陶瓷文化等,我们不断推出新的文旅产品,每周末推出文化演出不少于30场。”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宁介绍。

    今年6月,长沙地铁1号线最北端新开通旅游专线,直达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站,这使从客流最集中的五一广场到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时间,缩短至不足1小时。这也是为新景点做好游客引流的措施之一。

    长沙还加强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有效整合、互补式发展。从一域火热到全域精彩,今年上半年,长沙市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同比超10%的增长。

    哈尔滨——

    从产品上新到服务升级

    去年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十分火热;今年暑期,哈尔滨的文旅热潮是否持续?

    统计数据显示:暑运首月,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2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创历史新高。

    除了凉爽的微风、充满历史风情的建筑和特色小吃,今年哈尔滨上新多个暑期旅游产品。哈尔滨国际啤酒节有了生态露营区,冰雪大世界里有了酷暑也能赏冰雪的超大型室内冰雪主题乐园,松花江上首次推出夏暑季节江上实景沉浸式演出,刷新了游客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除了产品上新,哈尔滨还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各部门各单位了解游客需求,加快补齐短板。为方便游客拍照打卡,哈尔滨索菲亚景区延长夜间亮化时间;有游客发现餐厅菜量大、易浪费,哈尔滨道外区商务局等发出《推广“小盘菜”抵制餐饮浪费倡议书》,越来越多饭店推出“小盘菜”专区,价格更优惠,浪费也少了;有游客觉得民宿缺乏特色,今年哈尔滨多家民宿还原哈尔滨的老式建筑风格,让游客品味历史文化。

    “为了让游客有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哈尔滨文旅部门已公布全市文旅首席服务官的热线电话,由哈尔滨18个区、县(市)文旅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直接倾听游客诉求。”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介绍。

    丰富的产品、真诚的服务,为哈尔滨创造了暑期旅游新的增长点。

    敦煌——

    从传统参观到沉浸体验

    壁画纤毫毕现,飞天翩跹起舞……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刚看完《梦幻佛宫》的游客刘璐赞叹不已:“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仿佛触手可及。”

    《梦幻佛宫》是以石窟艺术为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全方位展示了莫高窟的7个经典洞窟。“数字壁面是原作的4倍大,在银幕上看比在洞窟看更清晰。”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先看电影,再参观莫高窟,游客的体验更好了。

    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敦煌的文旅体验场景更加引人入胜。

    走进“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游客戴上VR设备,瞬间跨越千年;沿“飞天”专题线路游览,在AR场景中和九色鹿合影;打开手机小程序,可听莫高窟官方虚拟人讲述千年洞窟的历史变迁……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敦煌文旅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

    “数智技术既能有序调节客流、更好保护洞窟,又能提供丰富的参观体验,让游客充分感受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价值。”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颖超说。

    2023年以来,敦煌推出沉浸式体验剧《乐动敦煌》等4台驻场演出,灵感取自莫高窟壁画的乐舞图像,已增至每天7场,暑期仍是一票难求。“截至今年7月26日,《乐动敦煌》已演出487场,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冯颖超说。

    今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万人星空演唱会”更是火爆出圈。夜幕降临,音乐响起,游客聚于鸣沙山、相望月牙泉,放声歌唱;灯笼亮起,敦煌夜市“沙州食驿”的美食摊位前,摩肩接踵的游客寻味丝路……


    敦煌旅游热持续升温,截至7月31日,敦煌今年累计接待游客超445万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近20%。

    2024-08-12
  • 让医保红利公平惠及更多群众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从明晰各方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坚实防护屏障,能保障医疗权益、减轻就医负担。我国社会保险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公民有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城乡居民按照规定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绝大部分城市已取消参保的户籍限制,但有个别地方仍未放开。这就使得部分在异地就业、居住、上学的人无法在常住地参保,难以享受医保政策的红利。

    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指导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如针对户籍地限制参保问题专门作出安排,要求进一步放开放宽在常住地、就业地参加基本医保的户籍限制,这无疑能够保障更多群众依法参保、享受医保红利。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缴费参保是这项工程的起点,也是痛点之一。由于系统的复杂性,部分民众在医疗缴费和费用查询方面仍感到不方便、不顺畅,影响了医保制度的吸引力和作用发挥。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关键在于能否让广大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感受到便利。《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如推动落实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会保障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促进监护人为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参保;丰富参保缴费方式,拓展个人缴费及纳入医保结算的医药费用查询渠道,为参保人员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参保缴费等服务。还要求切实改善就医体验,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等。可以说,这些优化管理服务措施将使老百姓参保缴费更便捷,享受医保服务更便利。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发挥,离不开医保基金提供的经费支持。医保基金具有专款专用性质,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如何加强基本医疗服务的监管,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有效利用,关系到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法治建设:在立法层面,制定《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从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系统、详细规定;在执法层面,医疗保障主管部门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开展系统化专项整治和飞行检查,形成医保基金监管高压态势;在司法层面,审理并发布一批涉及骗保的大案要案,起到了有力的震慑、警示作用。此次《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定点医药机构监管,加大对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也是向全社会明示,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疗卫生机构,还是作为参保人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应遵守法律,合法合理地使用医保基金。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规范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让医保红利公平惠及更多群众,既是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期待各地积极推动《指导意见》落地落实落细,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参保,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可及的医疗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制研究室主任)

    2024-08-07
  • 通辽科尔沁:依托“交巡一体化”助推夏季行动提档升级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持续深入推进“交巡一体化”警务机制改革,提升警情处置速度和效能,建立了集城区街面治安巡逻防控打击、交通秩序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治安巡防和交通秩序管理警务新机制,初步形成了集约高效、稳定有序的安防大格局。

    高站位谋划,突出机制运行一体化。科尔沁分局党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完善“交巡一体化”警务运行模式。巡特警及各部门支援警力同时履行公安交警职能,高峰时段在易堵路段和学校等重点部位参与定点疏导交通,并常态化联合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科尔沁区主城区交通违法率同比下降15%,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10%,道路通行效率逐步提高,片区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社会治安和交通管理联勤联动“1+1>2”的工作质效。

    高起点推进,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科尔沁分局根据主城区地理环境、治安交通状况,将主城区划分为62个路口巡防点位,分为高峰和平峰两个时间段开展勤务,每个点位配备2名执勤警力负责交通高峰勤务、护学岗、治安防控等工作。按照辖区“网格化”巡逻路线分工,以车巡和步巡相结合,做到“1、3、5分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缩短响应时间,提升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推动“交巡一体化”警务模式在辖区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


    坚持警务前移,强化巡防管控精准化。夏季治安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中,科尔沁分局依托“交巡一体化”持续深化主城区交通治理,共整治无证驾驶、驾驶无牌机动车、电动车违规载人、驾驶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闯红灯、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1万余起、一盔一带”劝导2654人,救助、服务群众500余次,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坚持宣防一体,加大夜市、酒吧等重点部位的巡逻防控力度,并结合阶段性发案特点,加大在巡逻防护过程中的法律宣传和友好提示,切实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和可预防性案件的发生。

    2024-08-06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