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足协主席: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

    中超联赛与中国移动咪咕战略合作签约暨发布仪式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足协主席宋凯表示,中国足球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的决心不变,坚持弘扬健康向上、公平竞争的足球文化不变。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主办方供图


    新赛季中超联赛将于3月1日拉开帷幕。据了解,作为中超联赛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官方全媒体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咪咕成为全网唯一全场次转播中超赛事的新媒体平台,将在2024-2028赛季为用户开启中超观赛新主场。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会上表示:“中国足球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发展中超联赛坚持两个不变,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的决心不变,坚持弘扬健康向上、公平竞争的足球文化不变。新赛季,中国足协推出全新口号‘以热爱,竞未来’,严格采取系列措施,规范联赛运行,提高比赛质量,净化赛场风气,深化综合治理,展现中超联赛新气象。”

    他还表示,上赛季中超联赛场均现场观赛人数为19900人,直播观看量共计1.12亿次,点播观看量达到2.7亿人次,数据均列亚洲首位。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文海表示,作为兼具运营商特色和互联网特点的数字内容平台科技创新公司,咪咕始终坚持“内容+科技+融合创新”,为用户提供最丰富最极致最有趣的观赛体验。面对开赛在即的新赛季中超联赛,咪咕将以技术创新为中超赛事带来“新制作”、以媒体融合为中超赛事带来“新传播”、以合作共赢为中超赛事带来“新商业”,携手中超让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关注足球、喜爱足球,更加支持中国足球。











    范志毅(右)。主办方供图


    中国足坛名宿范志毅在现场预测了新赛季中超联赛的几大冠军热门,他比较看好山东泰山、上海申花、上海海港、天津津门虎以及浙江队。


    谈及中国足球的未来,范志毅表示,未来6到8年要靠朱辰杰、蒋圣龙、戴伟浚、韦世豪等相对年轻的球员。“我觉得年轻球员要对效力的俱乐部忠诚,用不懈的斗志为城市和球队赢下每场比赛。进入国家队的队员,更要记得捍卫胸前的五星红旗。中国球迷不容易,年轻球员们不要去看和听(指责),只做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你们能做好。”

    2024-02-28
  • 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月26日,中宣部召开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部署,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布置安排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和传媒监管重点工作,进一步巩固良好新闻传播秩序和文化环境。


    会议强调,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管理。要强化政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深入推进“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严查严打各类新闻违法违规活动,净化新闻传播秩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要立足服务大局,突出改革创新,深化强基固本,在推动文化繁荣上下功夫,在促进报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在建强人才队伍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把握规律特点,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好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24-02-27
  • 司法部确定141家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






    司法部确定141家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记者近日从司法部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287家,鉴定人5098名,其中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达141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自2015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纳入统一登记管理范围以来办理案件10万余件,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

    据了解,为解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在委托阶段收取费用,造成办案经费压力较大的问题,司法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9年建立了不预先收费鉴定制度,引导鉴定机构先提供鉴定服务,后收取鉴定费用,有效缓解检察机关经费压力。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持续增长,检察机关鉴定需求不断增加。为巩固和深化不预先收费制度成果,适应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新情况、新要求,2023年,司法部对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评估、调整、补充,确定了141家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发起设立,执业范围涵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全部7大类47个鉴定分领域,能够更好地为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提供鉴定服务。

    2024-02-26
  • 冰雪热潮席卷春节:体育旅游成新趋势,国内目的地迎来爆发式增长

    春节期间,国内冰雪旅游、冬令营、亲子游等活动需求激增,体现了“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趋势。携程网的数据显示,冰雪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热门目的地包括哈尔滨、牡丹江等北方城市,显示出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


    体育活动如滑雪、户外运动和登山越野受到广泛欢迎,成都彭州的宝山村便是一个例子,提供了全地形车、高空蹦极等户外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旅游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等契机,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推动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旅游消费升级,以及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出现。例如,海南海口通过开发帆船、帆板等“体育+”特色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体育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这些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传播了体育文化,有助于满足更广泛的体育和旅游需求。


    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通过推动民宿、餐饮和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山地运动和生态康养为主导的文旅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协作和人城境业的融合。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体育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偏好也非常多样化,以25-40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选择受到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主要寻求通过体育旅游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和拓展视野等,而非传统的观光游览或购物消费。这显示出体育旅游市场的高端化、个性化和品质化趋势。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一趋势不仅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旅游选择。从冰雪运动到户外探险,体育旅游正在成为链接健康、休闲与探索的重要桥梁。未来,随着更多的投资和创新,体育旅游预计将继续扩大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份额,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23
  • 投资内蒙古 携手赴未来

    投资内蒙古携手赴未来






    ——写在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召开之际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2024年2月21日,龙年春节假期后,内蒙古召开第一个全区性大会——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强烈信号:招商引资力度不减,诚信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多管齐下,打响“投资内蒙古”品牌。

    厚植营商沃土,携手奔赴未来。2023年,内蒙古在招商引资的赛道上跑出了骄人成绩——全区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778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国内到位资金千亿增量。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成绩的背后,隐藏着内蒙古统筹推进招商引资的奋进密码。

    2023年1月29日,内蒙古2023年的新年第一会就是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同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一系列顶层设计,展现了内蒙古聚焦聚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坚定决心,释放了大抓发展、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

    2023年,内蒙古先后举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走出去”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世界蒙商大会、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等“请进来”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区投资环境、优势产业、重点项目。2023年,内蒙古各盟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276次,举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项目推介会等大型专项活动200场,达成签约项目2063个,到位资金始终保持高基数增长。

    每一条产业链,都蕴含着无限商机。2023年,内蒙古强化链式招商,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出台《关于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的若干措施》,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发起产业促进会,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方案,组织推介活动和对接会,指导盟市编制产业链“两图两表两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聚企成“链”,助“链”成群,聚“链”成势。2023年,全区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956项,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成效明显,重点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抓招商引资是一场整体战、协同战。2023年,内蒙古各部门加强协同,坚持一盘棋、凝聚一条心、攒成一股劲。创建外埠企业之家,聘请内蒙古北京商会、上海内蒙古商会等33家商会为自治区“招商大使”;相关部门搭建各类对接平台、加强企业商会对接恳谈;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确保合作事项、签约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抓招商,各地都很拼。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和土地、碳汇、“绿电”、产业等优势,2023年各盟市招商引资工作竞相出彩。

    呼和浩特市成功引进合盛硅产业链项目等3个70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包头市精准对接近千家目标企业、推动战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呼伦贝尔市对落地企业全周期、全天候搞好服务保障;通辽市做实“项目管家”服务工作等10项配套措施,按需定制地区、部门个性化培训套餐;赤峰市兑现社会引资者招商奖励承诺,掀起全社会招商热潮;锡林郭勒盟全力引进培育“对电价敏感”的崭新产业项目,推动绿电就近消纳;鄂尔多斯市创新发布场景招商项目清单,高质高效推动产业链招商;乌海市建立招商引资与金融服务联动机制,有效缓解重点项目融资难题;阿拉善盟推动“产业飞地”建设,成功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2023年全区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我们将继续巩固向上势头,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行动,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力争引进国内到位资金5500亿元。”自治区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鸿福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气候”,资金是“候鸟”。哪里环境好,资本和要素就往哪里跑。“把内蒙古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全面立起来”。内蒙古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打造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已实现对全区各类社会主体信用档案建设的全覆盖,累计归集信用信息3.66亿余条,市场监管效率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成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内蒙古节点,发放信用贷款超过414亿元,为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提供便利优惠的融资信贷服务。同时,还选树诚信典型企业超过21万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我们将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这是3年来我区第二部关于信用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高质量完成立法程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加快全区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服务套餐,新增“全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150项;充实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业务骨干和代办服务力量,全面提升办事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让安商亲商富商在北疆大地变成生动的现实。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招商引资和诚信建设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站在新的起点,全区上下要只争朝夕努力奔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好“投资内蒙古”品牌,汇集起拼经济谋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底子更足、成色更优!

    2024-02-21
  • “降息”来了!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3.95%

    据央行网站消息,2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3.45%,上月为3.45%;5年期以上LPR报3.95%,上月为4.2%。

    2024-02-20
  • 中汽协:2024年1月汽车出口44.3万辆同比增长47.4%

    据中汽协会数据微信公众号消息,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1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超过40%,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图自中汽协会数据微信公众号


    2024年1月,汽车出口44.3万辆,环比下降11.2%,同比增长47.4%。

    2024年1月,乘用车出口36.9万辆,环比下降12.4%,同比增长47.5%。

    2024年1月,商用车出口7.4万辆,环比下降4.9%,同比增长46.9%。

    2024年1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4.3万辆,环比下降11.6%,同比增长57.1%。


    2024年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环比下降9.8%,同比增长21.7%。

    2024-02-19
  • 春节假期1351.7万人次出入境

    记者18日从国家移民管理局获悉,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351.7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169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同期增长2.8倍,恢复至2019年春节同期的近九成。其中,单日最高客流量出现在2月12日(正月初三),达185.7万人次;查验跨境交通运输工具45.9万架(艘、列、辆)次,较2023年春节同期增长1.6倍。

    全国海陆空港口岸通关平稳有序,其中粤港澳陆路口岸通关流量较大,占全国出入境总量的73.1%,珠海拱北、深圳罗湖、深圳福田等口岸春节假期日均客流量分别达26万、18.7万、15.8万人次,珠海港珠澳大桥、横琴等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单日通关峰值均创下口岸开通以来最高纪录;枢纽机场口岸出入境流量增长迅速,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机场日均客流量分别达8.8万、3.7万、3.4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假期分别增长4.9倍、6.2倍、7.5倍。


    按照国家移民管理局统一部署,全国边检机关全警动员、主动作为,提前预测公布各口岸通关流量高峰时段,提示引导出入境旅客合理安排行程,为广大人民群众跨境出行提供参考;科学组织勤务,配足执勤警力,密切部门协作联动,及时疏导客流高峰,有力保障春节假期中外人员出入境通关安全有序顺畅。

    2024-02-18
  • “新年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岁序更替,辞旧迎新。正月初二,呼和浩特市恼包村锣鼓喧天、热闹喜庆。变脸、游神、打铁花、高空走钢丝,丰富多彩的节庆表演轮番上阵;画糖人、剪窗花、炸糕,特色鲜明的民俗展示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甲辰龙年的到来。

    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既是热火朝天的烟火味儿,也承载着阖家团圆的温情记忆。“这种红火热闹的氛围太棒了!”刚与爱人、孩子自拍完的孔婷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过年,儿子看表演看热闹看得都不肯回家。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孔婷来说意义非凡:爱人刘健从部队转业回到呼和浩特工作,一家三口终于相聚在了一起,自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儿子也上了幼儿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之前因为工作特殊,我俩聚少离多,尤其儿子出生后家里全靠她和父母操持。我回来之后,尽量多分担些家务,只要我在家,做饭带娃这些家务事我都包了。”肩扛儿子的刘健紧紧抓着孩子的脚腕,脸上洋溢着幸福。

    夜色斑斓,万家灯火。游玩尽兴的一家人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共尝美味佳肴,共享团圆温情。“饺子煮好喽!”刘健端出饺子后,解下围裙坐到桌前,满意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红烧肉、酱牛肉、清炖羊肉、红烧鱼……除了家宴传统菜,掌勺的刘健还准备了年菜“新花样”:岳父岳母爱吃的佛跳墙、妻子最爱的毛血旺、儿子喜欢的爆浆糍粑和牛肉比萨。

    “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啥都能买上!这团圆饭,自己做几道拿手的,再买点儿预制菜,很快就能准备好一大桌。”孔婷的父亲老孔看着满桌美味,笑得合不拢嘴。

    团圆饭,品尝的是家的温暖和对新生活的期盼。

    “我要吃一口‘年年有余’!”孔婷的儿子夹了一口红烧鱼说道。稚嫩的童声引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说得好!来,咱们每人吃一口红烧肉,新年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孔婷笑着说。

    2024-02-14
  • 中央财政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

    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日前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通过落实上述措施,近几年基金收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能够保证的。”侯俊明说。

    他表示,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门还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养老服务项目,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2024年,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管好守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侯俊明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健全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2024-02-13
  • 农历腊月初八以来,全国快递日均揽收量超4.5亿件

    农历腊月初八以来,全国快递日均揽收量超4.5亿件






    从年货包裹看消费趋势(经济聚焦)



    春节临近,年货寄递需求攀升,全国快递业务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折射出消费需求持续改善。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年货包裹跨越南北的长距离流动正在成为常态。其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年货寄递件不断增多,意味着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正不断释放。

    年货热,快递忙。近日,年货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快递业务量出现一个高于日常水平的小高峰。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自农历腊月初八以来,全国快递业务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日均揽收量在4.5亿件以上,较去年农历同期增长20%以上。

    往来穿梭的一件件快递包裹,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和思念,也映射出年货消费新活力。在这张庞大的快递物流网上,年货产品运行呈现怎样的流动状态?透过小小包裹,能洞见哪些年货消费趋势?春节临近,记者探访了相关企业。

    总量增——

    年货寄递量大幅增长,折射出消费需求持续改善

    “最近真是太忙了!”顺丰北京国贸片区雅宝路业务部经理牛安钉说,随着春节将近,最近单日收派件量持续增长,约为1.6万件,比平时增加4000多件。

    牛安钉介绍,眼下增长的收派件量大多为年货和礼品。他负责的网点范围内有不少特色食品门店。“很多人返乡前买一些寄回家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货寄递量。”

    在浙江海宁,年货快递同样火爆。“最近赶上本地商家组织的‘年货节’,1月的整体增量环比提高了20%—30%。光我这个网点,每天发件量就有6000到8000件。”海宁皮革城韵达网点负责人刘勇介绍,发出的快递主要是皮衣、羽绒服等特色服装,与往年相比,今年“年货节”时间拉长,网点业务量水涨船高。

    南北包裹上量,是年货消费旺盛的一个缩影。“春节临近,大量的人员流动也伴随着物品的快速流通。从监测数据看,节前消费需求旺盛,特色农产品、生鲜、礼品、日用品等品类寄递量均有显著增加。”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有关负责人许良锋说。

    年货寄递量大幅增长,折射出消费需求持续改善。这既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回暖,也依赖于行业运力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加速应用,正不断创造消费新场景。

    “人还没到,年货先到了!”最近,在海南海口工作的张女士收到信息,自己通过无人机寄递业务寄送的芒果、莲雾等海南特色年货已抵达目的地广东湛江徐闻县。

    春节前夕,顺丰旗下丰翼科技陆续增加琼州海峡无人机飞行架次,缓解年货跨海运输压力,最快3小时便可送达。

    无人机翻山越海,无人车也加入派送队伍。

    北京顺义后沙峪,一辆辆黄色自动配送车正载着年货包裹驶向附近社区。“这些自动配送车,在假日期间将持续稳定地为附近居民提供配送服务。”美团自动车配送部工作人员封海洋说。

    结构优——

    年货产品品质提升,消费升级态势不变

    “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年货包裹跨越南北的长距离流动正在成为常态。”许良锋说,一些高品质的农特产品正借助快递网络快速销往各地,助力年货包裹体量逐年增长。

    生鲜品、时效件寄递量在增加,年货产品品质提升,消费升级态势不变。

    凌晨时分,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内依然灯火通明。“忙!有时午饭都来不及吃。”花商刘丹说,1月以来,订单量不断增长,目前每天都有超5000份鲜花订单从这里寄出。

    “如今,鲜花消费快速走进日常生活。”中通云南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显林介绍,近两个月来,每天都有超24吨年宵花从昆明抵达北京、上海等城市,基本可实现省会城市24小时内送达。

    类似鲜切花这样的“急鲜特”产品,正逐渐成为年货产品的主力军。“通过实时处理每日流入和流出的包裹,我们发现,今年春节前夕,用户购买年货产品时使用泡沫箱的包裹数量明显增多,这意味着有更多消费者购买了生鲜品。”菜鸟速递上海一级分拨中心经理赵猛说,“一般我们会优先流转这种时效件包裹,保证末端快递员及时派送。”

    快递业也在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新动能。

    冰雪季到来,东北地区旅游业的火热也带动了农特产品消费。随着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一条条个大体肥的胖头鱼,不再只是当地人才能尝到的美味。

    “我们定制了全鱼专属箱,并在包装箱内增加保温棉和冰袋,确保消费者收货时商品完整、新鲜。”京东快递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前夕,不少游客选择现捕现寄,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生鲜消费。自查干湖开捕以来,京东物流已运出超400吨胖头鱼。

    潜能足——

    农村年货寄递件增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从‘快递下乡’到‘快递进村’,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健全的农村物流体系,农村消费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许良锋说,广大农村地区的年货寄递件不断增多,意味着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正不断释放。

    “以前最快也要七八天,自打去年底设立了自营快递站点,如今也能‘次日达’了。”西藏那曲色尼区小伙拉巴说,今年村民们买年货更方便了。

    在京东快递那曲色尼分部,营业部负责人石帅已装好车,准备出发去村里派件。“春节快到了,派件量明显多了起来。”石帅介绍,村子里老人居多,子女还未归,往往年货先至。

    邮路入乡进村,直播打开销路。

    “已拍,加急!”春节前夕,顺丰助农直播间脐橙专场年味颇浓,3场赣南脐橙专场累计售出脐橙超30万斤。

    “‘快递+直播’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助推农产品上行,还能更好满足人们对远方美食的需求。”顺丰特色经济板块负责人郭翔兵介绍,通过开展春节特产专场直播,腊八过后,公司收派件量同比增长11%,主要托寄物为各地特产年货,其中肉类熟食、海鲜水产、牛羊肉等托寄物件量增幅明显;寄往农村的服装、家电、生鲜水果、肉食等明显增多,件量环比增长超20%。

    通过挖掘分析各地农特产品在快递网络上行的情况,国家邮政局绘出了全国农特产品包裹地图,通过这张地图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基地的农特产品物流数据和趋势进行实时分析。

    许良锋说,总体看,节前农村地区寄递需求旺盛,农特产品流动势头强劲。分类型看,生鲜类占绝大多数,精深加工类产品快步进入快递网络。900多个县级寄递共配中心、27.8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网点将持续为每天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快速流转提供有力支撑。


    从春节前夕的快递流动看,当前快递服务已日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假日经济兴起,老百姓越来越习惯通过便捷的快递服务采购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正持续激发。

    2024-02-07
  • 买预制菜当年夜饭,你能接受吗?

    几分钟做好年夜饭,有荤有素有河鲜。你信吗?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夜饭成为不少居民的心头大事,和往年相比,今年不少人选择预制菜年夜饭,省时省力还省心,几分钟出菜,过年还好出片,这种选择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明显。但也有观点认为,预制菜年夜饭少了“年味”,你怎么看呢?

    预制菜年夜饭销售火爆


    某电商平台表示,年货类搜索词热度近日持续增高,这周“年货”搜索词环比增加41%,“礼盒”搜索词环比增加59%,“佛跳墙”搜索词环比增加32%,“预制菜”搜索词环比增加39.3%。











    预制菜年夜饭在网上热销。截图


    在预制菜年夜饭的选择上,帝王蟹、龙虾、烧羊排、狮子头、炸带鱼、猪肋排等复热简单、口味纯正的大菜、硬菜受到欢迎。

    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年货节开启以来,围绕年夜饭场景,以佛跳墙为代表的“海鲜菜肴”以及“肉禽菜肴”“预制菜肴礼盒/套餐”等销售增长迅猛。

    “近一周盒马半成品年菜销售环比增长20%。”盒马相关负责人对中新财经表示,不少准备回家过年的消费者会通过快递把年菜先买回家,这类订单中上海占比最高,达35%,其次是北京31%。在预制菜年夜饭中,黑松露芝士帝王蟹腿、金汤佛跳墙、鲍鱼花胶鸡最受欢迎。

    为啥受欢迎?


    有分析认为,消费者对年夜饭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方便、可寄送成为今年消费者对年夜饭的主要需求。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和短视频社交的流行,现在预制菜年夜饭讲究既要好吃,也要好看,有些年夜饭不但细化了复热顺序,还为消费者准备了“摆盘说明”,复原菜品口味的同时也能复原出它的‘颜值’”,过年好出片。











    图为预制菜简单加工后的成品黑松露芝士帝王蟹腿。供图


    记者注意到,“猎奇”也是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一个原因,有些电商平台在新年之际会开发新菜,市面上没有同类产品,差异性显著。

    盒马半成品年菜负责人毛瑞超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表示,复原率原是企业研发产品中的一项指标,如今被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企业用来描述预制菜口感与堂食现做菜肴的相似度,这也是消费者购买的一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制菜年夜饭的选择上,南北差异较大,京东超市预制菜业务肉禽菜肴类负责人郭向妮对中新财经称,南方热衷购买佛跳墙、盆菜;北方更注重品牌,热衷购买全聚德烤鸭礼盒、西贝莜面村蒙古牛大骨等线下知名餐饮同款。

    你能接受预制菜年夜饭吗?

    “我买了一些,其中200多元买了一份金汤佛跳墙,买这个主要是因为自己不会做,即便学会了做估计也懒得弄,太复杂了,还是买半成品合适。”有消费者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家里的年夜饭食材已经在准备了,只有极少的几个是预制菜,大部分还是要现做的。








    很多饭店也在售卖新春礼盒。中新网记者吴涛摄


    还有消费者表示,“我感觉无所谓,比如你去熟食店,很多也是提前做好的,预制菜如果干净卫生,我是能接受它登上年夜饭桌的。”

    也有消费者表示,平时吃些预制菜也就算了,年夜饭吃预制菜无法接受,感觉少了“年味”,“一家子一起做饭也是过年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还有消费者表示,“现在不少饭店其实也是预制菜,你以为是现做的?买一些高档预制菜当年夜饭未尝不可,还能避免去饭店,拒绝中间商赚差价。”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饭店年夜饭预订依然火爆,有饭店相关工作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他们饭店年夜饭基本订满,只剩下小包间,年夜饭一律不接受现场点菜,只能选择固定套餐,“如果不需要订年夜饭,我们也出售礼盒,主要是一些腊肉腊肠,回家简单处理下也能很快出菜。”


    总之,预制菜年夜饭有消费者难以理解也有消费者乐享其成,你能接受吗?

    2024-02-05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