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强主持会议 部署“跨省通办”扩面增效举措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部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面增效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生活;部署抓好秋粮收获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确保秋收入库,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确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予以税收优惠,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关键要保市场主体。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困难大的实际,加大纾困力度,促进经济回稳向上。在第四季度,再实行一批收费缓缴。一是缓缴耕地开垦费、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等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530多亿元,不收滞纳金。鼓励各地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缓缴,严禁乱收费。二是缓缴各类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规模约630亿元。三是落实责任,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市场主体受惠。


    会议指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办事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异地工作生活。会议决定,一是在已实现187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基础上,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新增22项覆盖面广、办理频次高的事项。对企业,实现电子缴税、完税证明开具、社保费申报等“跨省通办”;对个人,实现临时身份证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和待遇申请、门诊慢特病费用结算等“跨省通办”。二是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统一业务标准,推动更多“跨省通办”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满足老年人等线下办事需求,推行帮办代办等服务。三是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


    会议指出,民以食为天。从秋粮情况看,全年粮食产量能够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要不误农时抢收秋粮,确保丰收入库,落实秋冬种面积。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建设,开工一批新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


    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升保障水平。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政策实施追溯到今年1月1日。


    会议指出,我国有1.6亿户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1.1亿户。个体工商户对促就业惠民生扩需求、畅通经济微循环等具有独特而重要作用,要强化法治保障。会议通过《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草案)》,明确实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依法保护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将登记和税费金融支持等行之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个体工商户要依法诚信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其合法权益。


    会议研究了其他事项。

    2022-09-28
  •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云山苍茫,江水浩荡。旺角霓虹缤纷闪烁,中环招牌密集林立,跑马场赛道激动人心,伶仃洋大桥互联互通……香港处处涌动着活力和希望,生动展现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和蓬勃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


    “今天,我要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2022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始终关心着香港发展和香港同胞福祉,始终牵挂着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引领香港书写出同祖国一道走向伟大复兴的宏阔篇章。


    2019年,香港遭遇回归祖国以来最严峻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制度机制的重大决策,推动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支持特别行政区完善公职人员宣誓制度。香港告别动荡不安,重回发展正轨。


    “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回归祖国后,香港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一些剧烈的社会动荡,都没有阻挡住香港行进的脚步。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勃勃生机令世界为之赞叹。


    港珠澳大桥开通,天堑变通途;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竣工,续写着香港航运的辉煌……乘着国家发展的浩荡东风,今天的香港风华正茂,“爱国爱港”画出社会最大同心圆,书写着“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的精彩故事。对香港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是新的重大机遇。


    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如今,山海之间,明艳的紫荆花更加繁盛。事实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维护香港同胞福祉的好制度。我们坚信,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一定能够同祖国人民一道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谱写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华彩篇章


    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简况,合作区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核算,上半年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93亿元。


    伶仃洋畔,横琴打开的广阔空间,为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注入新动能。


    濠江流彩,莲花盛开。回归祖国23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实现了“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情系濠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始终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全力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澳门保持繁荣稳定指明了清晰方向、提供了不竭动力。


    当前,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据统计,1999至202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3.5%,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4.4万美元。财政储备由27亿澳门元增至6432亿澳门元,外汇储备由28.6亿美元增至266.6亿美元。


    澳门地方虽小,但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作用独特。2019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深刻总结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4点重要经验:始终坚定“一国两制”制度自信;始终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正确方向;始终强化“一国两制”使命担当;始终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同“一国两制”实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基础,在爱国爱澳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是“一国两制”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根本保障。


    如今,从《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再到推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澳门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长空间更加广阔。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全面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大政策主张,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政策主张。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下,70多年来特别是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以来,两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据统计,2011年两岸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2021年两岸贸易额增长至3283.4亿美元,10年间两岸贸易额翻了一番。大陆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11年共批准台商投资大陆项目2639个,2021年为6595个。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2022年8月,《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布,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与政策主张,清晰阐明按照“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后的光明前景,充分表明了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胜信心、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坚定决心、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不变初心。


    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坚信,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香港多项举措增进民生福祉(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冯学知


    开学之际,一项针对弱势社群学生的资助计划,让香港新界葵涌劏房住户陈女士和女儿充满期待。这项计划旨在团结社会力量,帮助来自弱势社群家庭的初中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开阔眼界、力争上游。


    “只要大家抱着永不言败的精神,相信你们都可以和我们一样成就心目中的美好未来。”社交媒体上,多位获得奥运奖牌的香港运动员为青少年加油。记者了解到,这项资助计划涵盖师生结对、个人发展规划、经济支援等内容,这些香港运动员将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为参加计划的学生担任导师。


    当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发展是香港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从不断提升竞争力,到破解住房难、贫富差距大、年轻人向上流动难等社会问题;从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到同建关爱共融社会,都需要在发展中求解。


    从加快兴建公营房屋,到推出过渡性房屋政策纾缓未能“上楼”家庭的境况;从实施法定最低工资,到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从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到全面禁止电子烟;从推出“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到制定“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每项民生举措都体现着特区政府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和担当。


    “寻梦者启程起跑线,在这狮子山下冲线,愿这香港同心一起创建。”香港特区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组织创作的主题曲《前》,唱出了创造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心合意同,谋无不成。”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开拓向前不停步,新时代的香港充满希望和活力!


    澳门教育助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富子梅


    “我是第一位在南通大学读书的澳门学生。我在中学时就去过北京、上海、杭州,对祖国内地充满向往。”南通大学澳门籍学生欧阳佩珊说。


    近年来,内地已成为深受澳门学生欢迎的升学选择之一。与此同时,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澳门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姊妹合作关系。“这有助于增进两地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建教育领域互惠合作的桥梁。”澳门特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8月,澳门已与内地缔结了381对姊妹学校。“姊妹学校间可以互派教学人员,在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促进专业发展。”澳门濠江中学助理校长牛兰珍说。


    国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内地与澳门教育交流合作已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为澳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爱国爱澳人才、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内地为澳门培养了大量人才,很多学生从内地高校毕业后回到澳门工作,成为建设澳门的中流砥柱。”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说。


    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老校长杜岚在澳门濠江中学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每年国庆节,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如今,升挂国旗已经成为澳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行政长官亲自领导、政府部门切实履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澳门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在青少年心田中深深扎根。


    澳门特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继续加强与内地教育的交流合作,培养更多人才,让澳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潮头观澜)


    张烁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制度韧性。党中央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


    “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将为香港、澳门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大政策主张,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祖国的坚强支撑,有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同心协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定能够保持,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2022-09-27
  • 理论自信何以更加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就是力量。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论自信更加坚定。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依据。


    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到近代却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危急境地。为了救亡图存,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登场,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道路来改变命运。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我们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党创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把全党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确保步调一致向前进,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必须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理论指引。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夙愿不懈奋斗。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出壮丽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阐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引,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理论支撑。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但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依附性陷阱等各种陷阱而难以自拔。即使在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伴生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生态恶化、对外扩张掠夺等种种弊病,也让人触目惊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擘画了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蓝图。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方向更加明确、战略目标更加完善、战略步骤更加科学、战略路径更加清晰、战略规划更加完备。


    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科学理论指南。许多外国学者政要感慨,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是世界上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指引我们开辟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新境界。


    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提供全新理论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洞悉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等。这一系列重大理念和主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凝聚了共识与合力,具有重大世界意义。


    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1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书写了“马克思主义行”的新时代篇章。


    科学引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新时代10年,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旗帜,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指引我们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旗帜,大力弘扬伟大斗争精神,指引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坚决斗争,采取有效举措应对和反制,坚决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利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我们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中国人民更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科学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着力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决反对“四风”,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我们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科学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我们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沿着“五个必由之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辉煌篇章。


    科学引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激发党和国家事业新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新的活力,指引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需要而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我们要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奋进力量。坚定的理论自信,建立在深刻的理论认知基础上。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首要的是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入脑入心、融会贯通。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思想和工作实际,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会其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风范,自觉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坚定的理论自信,最终要体现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上。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新时代新征程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认清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更加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解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以问题解决推动事业发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科学理论切实转化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守正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理论创新没有止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取得新成果。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我们的理论自信历久而弥坚。

    2022-09-27
  •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人民论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围绕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文共同体,作出“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面向不同国家和区域,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等一系列专项部署。从发展规划层面明确方向、提供路径,见证我国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文明互鉴的坚定决心。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国家、政党、社会等多层面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向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希望中非媒体“努力做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全球发展的促进者”;回信勉励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强调“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贺信、回信等形式指导、推动人文交流活动,展现出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和真诚意愿。


    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政党与政党交往,要加强交流互鉴,完善沟通机制,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上作出应有贡献。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以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始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比利时歌剧院,中国古典诗词在中西乐器和谐共鸣中勾勒起当地观众的“中国记忆”……无数生动案例表明,文明交流互鉴犹如一把“金钥匙”,有助于各国人民打开相互理解的通道,促进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动能。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我们携手合作共赢、加强文明互鉴的愿望也不会变。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民心交融相通,推动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一定能共创人类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

    2022-09-26
  • 道路自信何以更加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任理轩文章,深入阐释经过新时代10年的砥砺奋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坚定。


    ——编者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就,一个个亮丽闪光的数字,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录和标注着新时代10年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付出的辛勤汗水、留下的奋斗足迹、取得的宝贵成果、开创的广阔天地。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们的道路自信更加坚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壮阔宽广


    坚定的道路自信,来自伟大的社会变革,来自丰硕的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而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走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彻底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科学指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前所未有地推动人类进步,也前所未有地推动文明发展。我们党深刻把握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牢牢立足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性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让伟大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不仅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都有新的创造,而且推动实现五大文明内在统一、协调发展。这是独立自主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对任何其他文明形态的简单模仿或“再版”“翻版”,也不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的局部修补和改良,而是在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发展道路、人文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明体系。这是激活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关于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重视挖掘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文明新形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走在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前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郑重宣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的前进步伐,变成可见可感的发展硕果。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空前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日益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


    思想光芒照耀奋进之路,理论力量激扬复兴气象。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新的科学认识,为坚定道路自信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风雨不动安如山,赖有砥柱立中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10年,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形成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局面,才能把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把14亿多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奋进。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道路刻印奋斗足迹,连通远大理想;承载过去,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新时代1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经过近代百年的不懈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我们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时代10年实现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开拓性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明确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图”“任务书”,而且符合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大力度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迈进。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才能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才能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坚持弘扬中华文明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中国独特国情、着眼解决中国问题而内生出来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同时,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挺立人类文明发展潮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新时代10年,我们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坚持弘扬中华文明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既更好发展自身,又更大造福世界。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新时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道路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在重大时刻凝聚共识、果断抉择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各项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前进道路上,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就一定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二者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才能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定的决心、信心、恒心,以强大的志气、骨气、底气,昂首阔步迈向未来,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2-09-26
  • 四川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开镰啦!”


    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5台收割机驶入稻田,开足马力,连稻穗带秸秆一股脑“吞”进肚里,切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等多项作业,一气呵成。


    看着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金黄的稻谷籽粒饱满,装满一车又一车,种粮大户邵国东喜上眉梢,“‘天府粮仓’添新粮了!”


    “最高亩产780.2公斤,比去年增加了100公斤。”邵国东今年共承包420亩稻田,种植了两个新品种,与普通品种相比,新品种每亩预计纯收入增加四五百元。


    “今年高温干旱,我们还能保持高产,原因之一就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水稻需水和排水都能得到满足。”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介绍,永丰村目前建有高标准农田3100亩,抢收水稻后将种上蔬菜和中药材。“稻菜”“稻药”轮作模式,不仅可以改良土壤、促进粮食生产,还能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永丰村考察调研。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四川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不折不扣完成关于粮食扩面增产的任务。去年,四川省粮食产量达716亿斤,10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今年上半年,四川夏粮总产量436.7万吨、同比增长1.7%;油菜籽总产量连续10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要把边沟挖好,下雨了好排水。趁现在天晴,赶紧把种子播下去,播种时注意稀密……”在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撂荒地、早熟大春作物空闲地、田边地角及经果林空隙地上,农技人员正开展晚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户抢抓农时,改善田间管理,实现稳产、高产。全镇晚秋粮食播栽面积2万亩,预计总产量1.7万吨。为确保粮食播面只增不减,大竹县通过“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分类治理”模式,对复垦撂荒地、开发“边缘地”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田地综合利用率。在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和政策扶持资金的使用上,优先保障在开垦撂荒地发展粮油种植的业主,为他们无偿提供农业机械服务,派遣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大竹全县已整治撂荒耕地1.84万亩。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良田是基础。四川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建成31个“五良融合宜机改造”示范县,在大邑建成西南地区首个500亩“无人农场”,全省农机总动力突破4800万千瓦,累计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约5000万亩。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农业产业是保障。四川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先后布局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目前,四川正推进“鱼米之乡”创建,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天府菜油”行动。


    四川紧紧扭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推动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川粮油、川茶、川菜、川鱼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创立“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抓县、县管园”工作机制,积极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逐步形成四级园区梯次推进、竞相发展的格局。截至目前,四川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178个,其中创建国家级园区15个,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6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118个,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1%,较10年前增加15个百分点。


    守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就能鼓起农民“钱袋子”。10年来,四川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142.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661.9亿元,年均增速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001元增长到2021年的17575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5元,同比名义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1999.42亿元,同比增长5.4%,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积极态势。


    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22-09-23
  •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新时代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与伟大成就,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本期观察版围绕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进行阐述。


    ——编者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秦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伟大觉醒。新时代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与伟大成就,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


    深刻理解新时代10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首先应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大潮中来把握。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的历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在后来的《资本论》等著作中又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科学预测和设想,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社会主义500多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奋起振兴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始终从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开拓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方面,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方面,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创造性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方面,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深刻理解新时代10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还要将其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来把握。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探索和抗争,尝试过多种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0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和发展,走过上下求索、星火燎原、苦难辉煌、开创基业、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不断迈向新胜利的伟大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0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0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和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让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社会主义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


    深刻理解新时代10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也要将其置于科学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守党和人民在艰辛探索中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科学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彰显了高度自信和强大定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始终在开拓探索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表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绘就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画卷。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观察者说)


    杨金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括为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超越资本逻辑,以鲜明的人民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12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年均增速跑赢经济增速。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形成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国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7年的76.7岁增加到2021年的78.2岁。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499提高到2019年的0.761,是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首次测算人类发展指数以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持续推进的基础之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一定能够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理论和实践实现新的创新突破


    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适势求是)


    张冠梓


    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曲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领导人民以创造性实践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深刻变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懈探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牢牢举稳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我们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许多西方国家两极分化加剧、社会冲突加深,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且不断激化;另一方面,“马克思热”不断升温,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顽疾和弊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新时代1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非凡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上阔步前行,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创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书写科学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历程的新篇章。

    2022-09-23
  •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民论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③

    “这是法国的一位汉学家帮我们找到的。”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向正在法国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赠送了一份珍贵礼物——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他还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这份珍贵的礼物,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有力说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价值观,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千百年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具有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不仅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在,也蕴含着能为人类提供正确指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强调“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汇聚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我们一定能够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孕育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这些价值理念,对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支撑,又有生动的发展实践为佐证,而且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一贯追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深沉思考,寄托着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正是“共同价值”超越所谓“普世价值”、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进步意义所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挑战提供了重要启迪。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是富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中国是一个“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2022-09-22
  • 王岐山出席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

    本报北京9月21日电(记者王骁波)9月21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以视频方式出席2022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并发表主旨讲话。


    王岐山表示,国际和平日寄托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安宁的殷切期盼。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主席胸怀人类前途命运和安危福祉,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重要倡议反映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王岐山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我们要相互尊重,加强团结协作,坚持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必须得到尊重,各国内政不容干涉。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安危与共、维护共同安全。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实现和平共处,旗帜鲜明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要同舟共济,完善全球治理,坚决反对霸权霸凌行径,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发展繁荣。


    王岐山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同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尼泊尔总统班达里等视频参会。与会外方人士表示,全球安全倡议切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建设和平安全和繁荣的世界注入了重要动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马飚出席纪念活动并致辞。

    2022-09-22
  • 中华书局创立110周年——守正出新,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书局诞生于110年前。110年来,这家以“中华”为名的出版机构始终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以推动民族进步为旨归,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彰显了出版人守护中华文化、贡献国家民族的家国情怀。


    国史新貌功在千秋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写于100多年前的这句话,今天依然镌刻在书局大厅的入口处。


    “中华书局能从一家小小的民营出版社发展成今天中国最大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内在的精神动力。”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说。


    自成立之日起,中华书局就把“为往圣继绝学为国家保文脉”作为自己的使命,投入满腔热情,110年来,坚守不渝。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就以现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大型古籍丛书《四部备要》,影印出版号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


    1958年,随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进入新阶段。在古籍小组领导下,中华书局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古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奠定了中华书局新的历史地位。


    最能代表中华书局古籍整理成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整理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这套书被公认为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代表作,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以前想要方便地阅读“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却并不容易,各种版本字句差讹,名目繁多,没有标点分段,读起来困难重重。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程于1958年启动。一时群贤毕至、大师云集。20年孜孜不倦,20年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终于呈献出一部“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从此,这部以往只能供专家学者阅读的古籍化身千百,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人案头可备、能实实在在阅读利用之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进入新时代,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永乐大典》等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稳步推进,《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五礼通考》《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等代表古籍整理水平的重量级图书相继出版……


    值得指出的是,出版这些著作,中华书局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很多项目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主持或深度参与整理编撰,历时十余年才完成,但正如中华书局前任总经理徐俊所说“这类书即使没有补贴我们也要做”。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至今,中华书局系统整理出版了数千种古籍,覆盖了经史子集各类,体系完整、质量上乘,满足了学术界文化界的阅读使用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正本清源的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石。


    精神品格薪火相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但对中华书局而言,献身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却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而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华书局,更属于整个学术界。


    2006年,中华书局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具体承担此次修订工作,负责人胡珂是一位80后,她说:“我们虽然在学养上和前辈大师尚有距离,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前辈们献身学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依然在传承,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部更准确、更完备的史学典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修订者和中华书局的编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以《梁书》为例,在“二十四史”里,这部书体量较小,但即使如此,修订者仅仅在其中一卷就给出了几百条修订意见,全部校勘长编高达上百万字。责任编辑把校勘记打印出来,数千页A4纸堆在桌面,像一座小山。点校本《史记》早被学术界公认是整理水平最高、最可靠的本子,但经过此次8年的修订,仅校勘记就新增了3400多条,处理文字约3700字,重要的标点改动约6000处。“‘校书如扫落叶’,古人这句话我们深有体会。”《梁书》修订本责编李勉说。


    精审细校已经成为中华书局的“基因”。有时为了一个名词或一个标点,编辑要和修订者反复沟通多次,不乏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此时就要反复查对文献、研究版本,寻找新的根据。负责主持修订“新旧五代史”等三部史书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感慨地说:“参与修订工作后,可以切身感受到整个工作的规范严谨,相当于自己也再次历经专业的学术训练。”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培育并传承的这种精神为中华书局赢得了崇高声誉,许多学者把在中华书局出书视为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肯定。历史学家顾颉刚甚至在遗嘱中要求把自己的全部著作交由中华书局出版。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华书局紧随时代步伐,锐意创新、守正出新,打造出“网上的中华书局”和“面向大众的中华书局”。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检索古籍”“人工智能自动点校古籍”“三维全息苏东坡朗诵古诗”……这些以往难以想象的新应用是由中华书局下属古籍数字化企业古联公司开发的,这些应用极大拓展了古籍的应用场景、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使古籍和传统文化离群众更近了。


    目前,中华书局创设的籍合网拥有22万注册用户,30多个大型古籍数据库拥有40亿字的海量内容,服务海内外140多家机构。还拥有一个总字数超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数据主要用于机器深度学习、训练人工智能。现在,中华书局开发的古籍智能处理系统可以自动给古籍断句标点、自动标记人名地名、自动核对引文、自动识别古籍文字等。“这些技术工具与众包平台相结合,在古籍数字化整理和编辑过程中爆发出巨大能量,极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说。


    “大专家写小文章”是中华书局开创的优秀传统之一。《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活页文选》《文史知识》等读物把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广大读者,数十年来畅销不衰。


    进入新时代,中华书局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佳作不断涌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建筑的意境》《〈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故宫营建六百年》《百年革命家书》《发现三星堆》等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著作反复再版。“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一本书读懂”系列、“国民阅读经典”、“中华经典藏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等经典文本普及系列……照顾到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受到广泛欢迎。


    线上直播、名家讲座、趣味视频、嘉宾探店、神秘盲盒……近年来,中华书局不断创新,用全新的传播方式宣传品牌,服务公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华书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自己的使命任务,守正出新,砥砺前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绚隆说。

    2022-09-21
  • 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人民观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


    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法者,治之端也。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超过190万件,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入;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我们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要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阐明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法治根基。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从国家治理体系来看,只有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国家治理能力来看,只有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同时要看到,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必然需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坚持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一方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从推进财政税收、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到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充分说明改革是法治的推进器。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们一定能不断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以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书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2022-09-21
  •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擘画、全面部署。十年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迫切需要科学的安全理论指引。


    在对时代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中,在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不懈探索中,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推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以国家安全法为引领,国家情报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国防交通法、网络安全法、核安全法、外商投资法、数据安全法、香港国安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紧构建形成;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2021年11月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对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统筹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国家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推进建立国家安全情报信息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国家安全危机管控制度、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国家安全工作合力和整体效能进一步增强;推动建立国家安全决策咨询机制和跨部门会商机制,提高国家安全科学决策水平;落实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国家安全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积极构建大安全格局。


    国家安全机关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新主体新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外数据专项执法行动,有力维护国家基础信息和核心数据安全;针对我国海洋领域的境外窃密敌情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反技术窃密工作……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网络安全维护有了法律支撑;实施《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事件处置能力;健全网络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制定发布340余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


    高效构建大安全格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不可缺少。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最大程度凝聚成合力;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统筹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等重点工程;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工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一波疫情波及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受到较大冲击。各地区各部门扎实落实、主动作为,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谋划推出,六方面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持续加力。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贵州省榕江县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有人使用石油液化气罐时发生爆燃。经过调查发现,液化气经营者未尽到安全使用告知义务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促使安全隐患得到整改,榕江县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县住建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其后,住建部门牵头对全县范围内的石油液化气经营场所开展专项检查,并形成工作机制,实现对相关行业的常态化监管。


    这一行动,源自于今年2月最高检向应急管理部制发的关于安全生产溯源治理的“八号检察建议”。其后,各级人民检察院围绕安全生产不断强化法律监督。


    安全生产法修改完善,保证安全生产有法可依;应急管理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对危化品、煤矿和非煤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及风险管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多次派工作组明察暗访,仅2020年就排查隐患1462.8万处;司法机关持续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围绕安全生产溯源治理强化法律监督……2021年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较2012年下降56.8%,事故总量连续十年下降。


    安全生产的理念不断树牢,重大风险被化解在前。


    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守牢底线——


    粮稳天下安。中央财政下达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大力实施大豆油料扩种行动……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近年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3.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了23.4%,超过世界总产量的1/5;国内原油产量连续3年回升。


    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各地各部门集全社会之力共同筑牢国家安全的坚固防线。


    大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涵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周围发生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事情,要第一时间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七中,班主任高世军召开主题班会,向同学们讲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在益阳市,每到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各中小学校都会举办主题班会、征文演讲、专题讲座等活动,在师生中进行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设立……十年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实现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人民群众国家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推动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夯实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促进全社会同心共筑国家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


    山东某市市民陈先生发现,一境外组织以科学研究为名在我国招募志愿者,搜集各地的生物数据。由于怀疑该行为涉嫌危害我国生物安全,陈先生拨通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反映了相关情况。最终,一起可能使我国生物信息泄露的事件被及时制止。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除了个人的参与,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北京“朝阳群众”到天津“小巷管家”,再到“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诸暨的“红枫义警”,他们不仅在摸排提供线索、打击违法犯罪上“战功卓著”,也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雪亮工程”以科技化手段代替传统的农村巡防模式,在农村地区铺开了一张维护国家安全的“平安网”。


    从浙江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到江苏“协商议事室”,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枫桥经验”得到坚持和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不断筑牢,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不断夯实。


    前进路上,一道又一道沟坎被我们跨越,一个又一个挑战被我们战胜。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不断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国号”巨轮一定能越过激流险滩,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安全教育进校园安全意识入心间(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亓玉昆


    “出国旅游可以携带境外的植物回国吗?”“卖‘土’为什么被相关部门惩罚?”……


    开学第一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黄山路分校的一堂课上,邹晓娟老师以“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为题,设置情景互动环节,接连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开设的“初中生国家安全”这门选修课程的报名人数再一次爆满。


    “课堂采用电影放映、主题展览、过关抢答等多种形式,有趣有料,我们既能学到知识,又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情感共鸣。”一位学生说。


    他们还把课堂“搬”到了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图片资料、纪录片、雕塑,李克农使用过的望远镜,沈安娜亲手抄写的情报……同学们边走边听边看,被隐蔽战线革命英雄的斗争精神深深感染。


    据介绍,江苏开展中小学国家安全专门教育已经有近20年的探索。江苏省国家安全厅还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丛书,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提供系统、规范、权威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国家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备受重视。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通过并施行,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整体规划国家安全教育。通过举办“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组织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等多种活动,广大学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安全就在身边。


    筑起数据安全“防火墙”(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倪弋


    泄密溯源技术、大数据反诈系统、量子加密技术……在日前开展的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中,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创意新颖的宣传活动,诸多数据安全新技术、新应用纷纷亮相,各种沉浸式的科普互动也让观众目不暇接。


    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泄露、丢失和滥用将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我国高度重视、不断推进数据安全保护工作,数据安全领域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2021年施行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与2017年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共同构成了我国数据安全立法‘三驾马车’,标志着我们国家数据安全领域基础性法律框架体系构建完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认为,在上述三部法律构成的基础性法律框架体系之上,其他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不断细化、充实相关具体内容,共同促进我国数据安全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例如,网信、工信、公安等部门依职责率先推动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上海、海南等多个省份已制定本地区数据发展条例,探索数据要素流动共享安全规则。


    数据安全法治监管实践也在有序推进。


    近年来,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加大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数据非法获取和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安全领域重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力度。相关部门结合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安全监管需求,积极推动行业企业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同时聚焦数据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行动,数据违规共享、数据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潮头观澜)


    张天培


    近年来,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组织举办了多种多样的丰富活动,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国家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从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到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再到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伟力。


    “平不肆险,安不忘危。”强化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繁重艰巨,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必须要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让每一个公民自觉防范、抵制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行为,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要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通过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