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网络诚信发展年度报告首次发布

    本报天津8月30日电(记者靳博、金歆)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在津举行,会上首次发布网络诚信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撰,全面反映2021年以来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报告》从总体概况、履责情况、问题挑战、思考建议4个部分阐述年度网络诚信建设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呈现五大特点:规范力度明显加大、诚信机制加快健全、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失信惩戒成效明显,我国网络诚信建设整体状况持续向好。

    《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发展应用,网络诚信建设也面临新的问题挑战,主要表现在算法滥用、网络诈骗、不当竞争、直播领域良莠不齐、网络“饭圈”乱象频发等5个方面。《报告》从思想引领、法治保障、体系构建、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4条思考建议:

    一是推进网络诚信规范化建设。通过法治保障、标准规范、强化自律,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治理的网络诚信建设格局。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以专项整治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审核,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进算法安全规范治理,强化网络直播监管,促进网络生态持续改善。三是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持续打造网络诚信品牌,拓展深化“诚信之星”和好网民评选,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推动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四是建立网络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从业人员道德素养和业务技能,持续为网络诚信建设注入发展动力。

    2022-08-31
  •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十年下降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8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党中央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说。

    与2012年相比,2021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6.8%和45.9%,事故总量连续十年下降。2013—2021年,全国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00—2012年均值分别下降87.2%、87.4%、61.7%。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强化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我们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了风险联合会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扁平化应急指挥等工作机制,提升了应急管理效能。2018年至2021年,全国自然灾害年均死亡失踪人数较前五年均值下降51.6%,新体制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学文说。

    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围绕全灾种、大应急转型升级,新组建水域、山岳、地震等专业队伍3500余支;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全面建成部省市县四级贯通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和自上而下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搭建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煤矿等全面联网监测,“大数据安全力”加速提升。

    重大安全风险有效防控。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针对极端灾害天气挑战,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重大灾害事故有力应对。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累计组织应急会商997次,启动应急响应330次,先后派出414个应急工作组,有效应对处置了2020年全国严重汛情等一系列重特大灾害事故。

    重特大事故起数持续下降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灵敏。

    “防抗救”有新机制。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厘清了防和救的职责关系,最大程度凝聚合力,建立了部门联合风险会商研判,探索形成了扁平化的应急组织模式。

    抗灾设防水平有新提升。实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等,加快补齐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短板,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例如,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先后发生了6.4级和6.9级两次地震,后者震级更高,但倒塌房屋数量只有前一次的5%。

    综合保障能力有新突破。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工建设,全国“一盘棋”就近快速调配的布局基本形成;已完成近30亿元中央应急物资增储任务,物资保障能力持续提高。无人机应急通信、大型排涝车、水底机器人等一批重型装备陆续列装,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安全生产方面,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表示,我国重特大事故起数从2012年的59起,即平均每月约5起,下降到2021年的17起,即平均每月约1.4起,下降幅度达到71%。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重大事故的最长间隔周期。

    “我们推动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了一套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此外,我国两次修改安全生产法,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不断调整修改各行业的《重大隐患判定标准》,使法律法规更加严格精准。”宋元明说。

    消防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表示,这十年,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效。

    防范化解火灾风险成效显著。紧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化企业等高风险领域,及时跟进电化学储能、电动自行车等新兴业态,国家层面先后挂牌督办200余处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各地共督促整改火灾隐患8522万余处。

    灭火救援实战能力大幅提升。全国消防救援站从5256个增加到7969个,消防车从4.7万辆增加到11.1万辆,市政消火栓从105.8万个增加到201.8万个,森林航空消防力量覆盖21个省份,特别是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后,有效应对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

    社会消防安全基础有效夯实。所有的市、县城和全国重点镇编制实施消防规划,基层消防安全纳入网格化管理,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明显增强。注册消防工程师超过10万人,消防特有工种技能人员达到140万人,各地新成立了1.4万个乡镇街道消防所。

    这十年,在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一倍多、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三成的情况下,消防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

    据介绍,改革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大幅拓展,从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社会救援,拓展为“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应急救援。全队伍年接处警量从2018年的117.3万起增加到2021年的196.3万起,增幅67.3%。2018年以来,共从火灾及各类灾害事故救援现场救出遇险被困人员80.8万人、疏散转移220万人。

    2022-08-31
  • 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人民论坛) ——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在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中泰联合培养项目为泰国高铁等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在印度尼西亚,中企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带来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推动当地矿产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向深加工延伸;在埃塞俄比亚,中方开展清洁生产、污水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大大减少了皮革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与各国加强合作,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自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稳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必能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全球发展倡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深刻阐明了全球发展的动力源泉。实现更强劲的全球发展,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保护和激励创新,也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加强创新成果共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只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才能更好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各国必须紧抓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加快低碳转型,努力使创新成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要把绿色作为疫后复苏的底色,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提出“双碳”目标,到宣布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再到推动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等一揽子协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致力于推动实现更加绿色的全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能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以意识形态划线只会制造隔阂、增加障碍,保护主义是作茧自缚,搞“小圈子”只会孤立自己,极限制裁损人害己,脱钩断供行不通、走不远。让全球发展更加健康,必须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真心实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就要进一步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制度环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创发展前景,共享增长机遇,为深化全球发展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我们必将驱散疫情阴霾,重振全球发展事业,让希望之光照亮人类未来。

    2022-08-30
  • 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现代化,寄托人类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凝聚各国对发展振兴的孜孜追求。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历历在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豪情满怀:“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时光流转,见证历史变迁。掷地有声的豪迈宣言,化为踔厉奋发的前行步伐,变成可见可感的发展硕果。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

    马克思说过:“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的光明前景昭示世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瞩目新征程,中国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必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光辉篇章,必将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然而,如何定义发展进步,如何实现发展进步,却是一道需要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加以审视的开放命题。

    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之问”作出开拓性回答: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立志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今天,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其影响早已超出一国范畴,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的思考,从来没有脱离世界维度。

    10年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影响”正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

    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在几乎所有发展指标上,14亿多人口的中国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比其他国家付出更多努力,带给世界的改变也不是其他国家所能比拟的。

    相较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并联式”特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因复制昔日西方现代化路径而陷入发展困境。正因如此,中国被更多国家视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实验室,为各国发展振兴提供了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用历史的长镜头审视当下,用发展的广角镜观察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影响。

    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余世界”的大门,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即开始蔓延。

    然而,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一些现代化发展曾领先世界的西方国家也面临诸多发展和治理难题。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放眼历史长河,透视发展规律,立足中华大地,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式现代化掌舵领航: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小康梦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现代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非凡成就,不仅让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充满信心,也让“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中国智慧为更多国家所重视。

    许多国家政党领导人表示,中国创造了“两大奇迹”,以不可争辩的事实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全新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100多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左翼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代表。与会人士表达了一个共同感受——新时代中国的成功,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

    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在致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取得的成就对于其他国家是一种启迪和鞭策,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

    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开拓,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引领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也向国际社会发出时代强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精华理念。”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一场读书报告会上,德国学者阿多菲的阅读分享吸引了很多听众。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第一时间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希望把从中学到的治国理政经验用到老挝国家建设中。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阔步行进在新征程上,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这个正义而前途光明的事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二)“‘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2年11月15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鲜花盛开,暖意融融。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这里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道出一个百年大党的如磐初心,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航向。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新时代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伟大时代。全体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滚滚向前的奔涌浪潮,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境界。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2021年4月25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新时代中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2012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年均增速跑赢了经济增速;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达到联合国划定的富足标准……

    今日中国,正通过办好“千家万户的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波兰前副总理格热戈日·科沃德科从中国实践中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中国能够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关键。”

    ——“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环顾世界,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起步处就把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踏雪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走进农家;在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

    新时代中国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新擘画指引新行动: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共同富裕还有更丰富内涵: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壬寅虎年新春,北京书写“双奥之城”传奇。从简约灵动的“一朵雪花”“微火火炬”,到全球刷屏的“冰墩墩”“雪容融”,世界透过北京冬奥会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中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开放。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时代10年,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展现恢弘气象的10年。

    国际观察人士感慨,当前中国人民的昂扬精神,不仅源自经济发展成就,更是因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在世界上找回自身位置”的历史使命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刻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老路”,不仅仅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更是因为人民不答应。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组成部分,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成为重要一战,“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发展的陈旧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全局之计、长远之策落到实处——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鼓励大家“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在广西桂林,强调一定要呵护好桂林山水;在青海三江源,告诫不能拿“中华水塔”去换一时的GDP……

    2020年9月22日,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平台上郑重向世界宣示中国绿色发展的雄心壮志:“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三)“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道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与真谛。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如何有效实现民主?如何确保民主发展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互动?这是各国现代化绕不开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筑牢民主基石,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评价一国民主的质量,既要看制度程序,也要看参与实践。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展望一国民主的前景,关键要看符不符合本国国情,有没有得到人民支持。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具有深厚现实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

    中国的民主之花绚丽绽放,为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增添蓬勃生机。

    “中国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因此具有自身的生命力。”法兰西科学院荣誉院士姜·埃·瓦洛里强调,“历史和事实都告诉我们,每一个民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都必须经过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民主有效性的讨论不断增多。在一些国家,民主实践趋于“口号化”“形式化”。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

    民主异化、治理失序,催生关于民主与国家治理关系的深层思考。更多国际人士注意到,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凝聚了发展力量。

    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罗拿对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亲身体验和独到观察。自1996年安家上海以来,罗拿参加过不少政府问计于民的座谈会。“认真倾听,认真去做,认真反馈。”他用“三个认真”总结中国政府处理群众意见时的做法。在罗拿看来,中国的民主注重集思广益、构建共识、推动落实,因此能让人民生活和整个国家变得更好。

    “中国的民主制度保障了人民需求和关切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谭哲理认为,中国的民主制度是中国治理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将民主视为自身“专利”,动辄以“民主”之名对他国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破除这种刻意制造的“民主垄断”,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民主发展道路。

    今天,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勃勃生机,占世界人口近1/5的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证明了民主实现方式的多元性,有力提振了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民主发展道路的信心。

    埃及《金字塔报》专栏作家贾巴拉表示,“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启发,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政治文明。”

    如何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考验一个国家的智慧与格局。中国积极倡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巴西亚太—中国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看来,中国向世人展示不同文明间可以通过交流和谐相处,为世界提供了典范。

    (四)“一张蓝图绘到底”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近年来,世界经济始终难以摆脱“乏力感”,许多国家发展徘徊不前。同样是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却顶住了重重风险考验,取得“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展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态势,稳步迈向现代化目标。这其中,掌舵者的战略远见极为关键。

    紧紧锚定百年梦想,为如期实现现代化擘画战略路径。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足特殊历史阶段,唯有拿出前瞻性思考,才能引领中国号巨轮不断驶向光明未来。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第二个百年”开好局、起好步制定路线图,从9个方面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清晰明确的前进方向,蹄疾步稳的奋进节奏,中国的发展独树一帜。

    在关注中国的国际人士看来,中国发展进步的确定性,与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远见高度相关——

    “习主席极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每次都能直击要点和关键。”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如是说。

    俄罗斯专家奥莉加·米古诺娃强调,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完全围绕人民的利益作出决策——常常是长期的,超前几年到几十年,并且“一张蓝图绘到底”。

    系统把握发展全局,为协调推进现代化提供科学引领。

    现代化,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式现代化,立志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

    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也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拓宽了视野和路径。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的蓝图,既有宏图大略,又具可操作性,展示了大国方略和气魄。

    始终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常怀忧患意识。

    10年来,中国发展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唯有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我们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审视中国走过的非凡10年,国际社会对中国实现复兴梦想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深刻认识。

    (五)“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地球村里,各国命运紧密相联,没有一个国家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梦想。

    6月22日,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用富有哲理的话语道出中国与各国携手开创未来的真诚意愿——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勇敢面对挑战,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

    回顾世界近代史,“国强必霸”似乎是现代化难以摆脱的一道魔咒,西方大国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后发国家的血泪史,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灾难。21世纪的今天,向着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相处,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被视为本世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课题。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赓续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和大同理想,把握国际秩序和时代潮流的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对各国关切的“中国之问”给出坚定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大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始终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擘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坚信“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今天,历史长河卷起新的汹涌波涛,地缘紧张、经济低迷、发展分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挑战交织显现,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的期待更加强烈。

    ——“去年,我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个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旨在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南北发展鸿沟拉大,发展合作动能减弱。直面这一突出挑战,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发展问题,加大国际发展合作投入,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紧密结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全球发展倡议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供了“路线图”,为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

    聚焦共识,切中肯綮,应者云集。

    全球发展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被写入多份国际会议成果文件、联合声明及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合作文件,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对倡议表达积极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联合国完全支持,愿同中方就此加强合作。

    今年6月,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功举行,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开始落地生根。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习近平主席在对话会上就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一系列务实举措。

    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因为理念科学先进,更在于高度重视执行落地,与一些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塞拉·穆萨贝卢的评价很有代表性:“全球发展倡议是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倡议……它将鼓励不同国家加强合作,包括推进南南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

    ——“前不久,我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立足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强权政治抬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让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可能是曾经制造问题的旧思维。全球安全倡议直面世界之变,摒弃零和博弈、阵营对抗的过时观念,在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八方响应。

    印尼总统佐科访华,中印尼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写道:“双方将致力于强化多边主义。印尼重视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共同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维护和平与稳定。”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强调:“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契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必将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米夏埃利斯表示:“德方高度关注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风急浪高之时,更当和衷共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关键时刻,中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团结合作、共渡难关,让国际社会清楚看到,究竟谁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正义力量。

    (六)“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跨越,更显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特殊历史节点,回首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10年奋进,10年辉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今日“中国自信”的底气所在。

    相较于一些国家陷于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纷乱,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的确定性更显不易。正因为此,“向东看”渐成国际潮流,解码“中国之治”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近年来,与中国共产党民意支持率相关的调查研究频频见诸国际媒体报道。

    哈佛大学的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场治理能力大考。中国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解读中国成功经验时,“信任”成为关键词。

    亲历武汉抗疫过程的黎巴嫩友人阿德汉·赛义德撰写了《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一书,与世界分享自己的亲身观察:“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为什么中国人民能始终坚持团结抗疫?因为他们信任中国党和政府。”德国《每日镜报》的文章指出,中国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危机管理充满信心,所以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能快速产生效果。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如何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交出的优异答卷,诠释了一个人民政党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人间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战疫情、斗洪峰,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1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风险、勇毅前行。“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道出世界的共同感受。

    今天,为了近距离观察世界第一大党,越来越多外国代表团前往中国基层一线调研,越来越多国际观察人士将视线聚焦普通中国共产党党员。

    2020年9月22日,拉美16个国家7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200余位领导人收看了一场特殊的全球直播——以“决战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贵州惠水县委常委会会议。巴拿马民革党总书记冈萨雷斯在观看会议就当地佛手瓜产销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后,对媒体坦言“这是非常生动的一课”,帮助他找到了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把中国扶贫工作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他说:“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年轻党员干部,他们可能原本在省会城市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正崭露头角,但却选择到偏远村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贫困村民脱贫。”

    “拥有坚强意志”“崇尚无私奉献”“对事业充满信念”……国际视线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正变得更加具体多元。

    “自我革命”,世界读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个关键词。1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顽强意志、有力行动,即使在整部人类政治史上也属罕见。有国际媒体在评论新时代中国反腐成绩时写道,这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2020年10月,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凝视,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百年巨变,沧海桑田。今天,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通向现代化强国梦想的康庄大道上,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复兴目标。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昂扬振奋,也有充分的理由憧憬未来。

    伟大的时代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无限机遇。今日之中国,正是一个洋溢着“未来感”的国度。为明天打拼、为梦想奋斗,“一起向未来”的社会心态是民心民意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人民对国家前景的高度信心。

    在与中国年轻人的交流中,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阿列克桑达尔·帕乌诺夫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他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我想这就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秘诀。”

    ******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2022,一个注定被历史标注的特殊年份。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世界意义、历史意义。

    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为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08-30
  • 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扎实稳住经济大盘(大督查在行动)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推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努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将稳增长作为督查重点,连日来,19个督查组奔赴各地开展实地督查,对照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任务开展重点督查,协调解决各地经济恢复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抓项目促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室外机声隆隆,工厂区域土建正酣;室内紧张有序,洁净车间调适收尾……第六督查组成员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一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探问题、查进度。

    “项目于去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资金已按计划到位,土建工程完成90%左右,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项目负责人介绍。

    实地调研、现场座谈后,督查组了解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及时建立专班机制协调服务,同步实现项目开工与电力供应,避免常规建设方式下需要使用临时电的问题,不仅加快项目进展,还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盐城SK动力电池二期、昆山友达光电液晶面板扩产、淮安中天钢帘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等工程竣工投产……第五督查组发现,江苏省坚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时加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实施“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直达快享、速享尽享、非申即享,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220个省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2.6%。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各地多措并举,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第六督查组调研发现,浙江省建立重大项目“周监测、半月调度、在线晾晒”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调度管理。截至7月底,379个新建项目已开工300个,开工率达79.2%。

    第十一督查组在湖南省了解到,当地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和先建后验,大幅压减项目报建程序,今年以来,已累计新增完成立项项目2万个,总投资额2.2万亿元。

    既要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也要促进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督查组在黑龙江、陕西等地督查期间,通过实地暗访、调阅资料、现场座谈等方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发现一些地方老旧小区改造还存在项目推进缓慢、“半拉子”工程、工程质量存在缺陷等问题。对此,督查组提出相关建议,督促各地对照任务清单、明确施工期限,排查整治问题工程,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加快推动项目完工,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真正为群众建好房、让群众住好房。

    优环境促消费,更好释放内需市场潜力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着眼于破除制约汽车流通消费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督查组在各地调研走访。

    根据群众反映的哈尔滨市二手车交易市场存在隐性壁垒和乱收费等问题线索,第三督查组深入当地多个车辆管理所、机动车登记服务站进行实地核查,督查发现,当地二手车交易市场存在二手车交易发票不互认、市场经营服务收费与行政收费捆绑等问题,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不利于二手车交易流通。督查反馈相关问题后,哈尔滨市召开整改专题会议,立行立改,明令禁止捆绑收费,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里,督查就深入到哪里。群众反映,杭州市交管部门在办理新车置换旧车登记上牌时,需要办理居住告知单,外地车主往返办理耗时耗费,购车计划一再延迟。

    第六督查组赶赴杭州市车管所暗访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座谈。督查发现,当地政策在存量车牌车主置换新车的注册登记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以更大力度提供便民服务,促进汽车更新消费。经沟通协调,杭州市公安局已明确将落实督查建议、及时调整举措,以减轻车主负担,更好释放消费需求。

    通过解决一件件群众关切的“小事情”,形成增进民生福祉、释放内需潜力的“大效果”。

    郑州市累计发放汽车消费券1.88亿元,带动新车销售3.92万辆;濮阳市投入资金1600万元发放专项消费券,带动商品消费约6.3亿元……第九督查组了解到,河南省针对汽车、家电、成品油等重点领域累计发放消费券超7.7亿元,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有力激发商品消费潜力。

    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新能源车以旧换新最高给予每辆车1万元的财政补贴,支持大型商场、电商平台等企业以打折、补贴等方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第四督查组了解到,上海市以大宗消费为抓手,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消费回暖。据统计,6月、7月,上海市汽车类社会零售总额均实现单月同比增长,增速分别达12.4%、24.2%。

    抓落实强支持,推动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今年专项债券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当前,专项债支出进度如何,各项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

    规划40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30万吨货邮吞吐量、126个停机位……在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这个今年5月底正式开工的山西省重点工程,将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督查组了解到,山西省已安排专项债券资金406.59亿元,用以保障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集大原高铁、汾石高速、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基础设施等613个重点项目建设,占全年专项债券额度的68.8%。

    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花到紧要处。第八督查组了解到,江西省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对直达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对支出进度一直偏慢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协调了解情况,及时下达关注函。通过构建资金全程监管网络,让资金下达坐上“直通车”。分四批次拨付给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用于江西省大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最快一笔资金从中央预算下达到实际拨付仅用30天。

    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通过查看施工现场、访谈项目企业、与相关部门展开座谈,督查组发现,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实中仍存在堵点难点。

    在广东省,第十二督查组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资金是否属于隐性债务不明确、各方对开工要求理解有歧义等,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申请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银行对资金投放仍存在顾虑。对此,督查组提出建议,从明确资金性质、明晰职责分工、细化具体政策等方面改进,以保障更大规模资金投资到位、重要项目加快落地。

    在福建省,第七督查组了解到,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仍存在资金投放不符合财务规定、拟投放项目手续不齐备、项目推送审核流程协调不足等堵点。督查组建议,从规范资金投放各环节操作流程、加强项目推进前端管理和提升项目有效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落地见效。

    2022-08-29
  • 冰雪运动法治保障学术交流会在张家口召开—— 法治护航 助推后奥运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张家口8月27日电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惊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那么如何趁势而为,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25日,冰雪运动法治保障学术交流会(以下简称“学术交流会”)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召开。该学术交流会由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河北省体育局协办,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10个省份法院一并提交了论文征文,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等法院作者一同参与了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会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建的冰雪运动法律问题研究(张家口)基地成立后首次会议,旨在不断深化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战略认识,深入开展冰雪运动法治研究,协力推进依法治体进程,为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后奥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有力法治支撑。据河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黄明耀介绍,此次会议的举办,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其他兄弟会员法院的大力支持。

    这是一次体育法学的思想盛宴,也是一个专家荟萃的“智囊”聚会。结合民事、知产、行政、多元解纷4个法律问题研究方向,各位与会专家、优秀论文作者提出真知灼见,让智慧源泉充分涌动。

    在学术交流会研讨环节,经过深入、激烈地交流讨论,大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重要观点、意见和建议,体现了政治态度、改革力度、创新强度,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识——

    进一步统一司法裁判尺度,结合司法实践,深入研究“自甘风险”原则适用等体育运动纠纷领域前沿问题;

    进一步完善冰雪产业发展法治保障机制,抢抓“后冬奥”契机,高度关注法治护航的重点领域,在服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进一步健全体育行政纠纷救济,寻求更便于体育运动开展的管理方式,探索搭建更加成熟、定型的联动救济途径;

    进一步推进冰雪运动多元解纷,全面优化旅游滑雪纠纷解决机制,探索体育纠纷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对接规范,畅通行政权、司法权与社会组织自治权的权能衔接。

    通过此次交流会,专家学者和论文作者们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研讨,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冰雪运动法治保障问题的持续深入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借鉴作用,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多有益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接下来,省法院将继续深化与国家体育总局、兄弟会员法院的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司法实践和学术资源的结合优势,主动应对、超前对接不同时期冰雪产业布局在司法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司法助力冰雪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一幅冰雪画卷,展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大格局。

    2022-08-29
  • 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

    东北地区正以滚石上山的韧劲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日益成为改革的热土、开放的厚土、发展的沃土,焕发出崭新气象


    营造良好环境,用改革点燃创新的引擎,就能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激发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释放更大的发展活力


    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追忆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和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来到锦州东湖森林公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强调“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亲切的话语、深邃的思考,体现着对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深切牵挂和深远谋划。


    新中国发展史波澜壮阔,东北地区写下辉煌一页。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我们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对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再动员、再部署,为书写新时代东北振兴新篇章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从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到东北三省代表团参加审议,到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东北振兴之策;从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四个着力”,到提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方面要求;从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到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构建起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新格局。今天,营商环境得到改善,一个个投资项目跨越山海关,落地有声;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施展,破解“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难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冰雪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东北地区正以滚石上山的韧劲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日益成为改革的热土、开放的厚土、发展的沃土,焕发出崭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才能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这为东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环境,用改革点燃创新的引擎,就能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激发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释放更大的发展活力。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下农田、进车间、到厂矿、访民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东北这片热土,最深的牵挂是人民群众。既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也要看到,“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东北振兴的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依次参观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深刻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今天,凝聚起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磅礴合力,就一定能让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焕发新活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2022-08-25
  •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丨功劳车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静卧着一辆淮海战役中泗水县模范运输团运粮的功劳车。它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一辆辆小车推出战役胜利的感人故事。


    1948年寒冬,山东省泗水县86名支前群众推着小车、载着粮食,跨过3条冰河、翻过十数座大山,一个月后到达前线。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发动群众总计543万人,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共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大大满足了战争的需要。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丨功劳车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位于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的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于项目全线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施工难度大。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相关部门提出使用直升机将挖掘机带进村子的想法。


    2019年11月30日,一架米-26直升机出现在村子上空。仅用八天时间,这架直升机成功将挖掘机、装载机、潜孔钻机一一运到村里,朝着最后的一公里掘进。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丨功劳车


    2020年6月30日上午,一辆黄色的乡村客运小巴,沿着崭新的公路,驶进了阿布洛哈村。至此,这个村开通了乡村客运班线,四川交通扶贫建设也“走”完了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顽强奋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回望历史,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


    迈向新征程,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丨功劳车

    2022-08-25
  • 2022年服贸会准备就绪(权威发布) 十年来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9倍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王珂)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5日举办,国新办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2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服贸会自创办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之一。服贸会十年,也是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来,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9倍,进口服务累计超过4万亿美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强化。本届服贸会将有超过400家世界500强以及国际龙头企业线下参展,整体国际化率达到20.8%,比上一届提升近3个百分点。服贸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将引领我国服务消费趋势,加快消费复苏和升级,为各国企业积极融入中国服务大市场提供全方位机遇,为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


    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介绍,2022年服贸会各项筹办工作已经准备就绪。2022年服贸会展会规模及各方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组展办会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合作,专区专馆更加集中盘点十年服贸成就。增加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作为展览场地,展览面积和线下参展企业数量均超过了上届。展区面积较上届增加2.6万平方米,年度主题专区规模扩大1倍,达到2万平方米。截至8月22日,除国别、省区市展外,有线下参展企业1407家,比去年增加13.8%。

    2022-08-24
  • 黑龙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场大雨过后,大豆枝叶饱满翠绿,黑土耕地泛起油光。


    “这片地沟渠通畅,并实现一键智能灌排,瞅咱这田里,没半点积水。”田垄上,黑龙江省黑河市宝丰合作社理事长王晓光正在察看墒情,“多亏去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原来的‘巴掌田’‘鸡窝地’连成了大格田,涝能排、旱能灌,规模化作业也没问题。”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黑龙江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56.1%。


    “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黑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切实用好养好黑土地,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越来越多的“粮田”变“良田”。


    眼下,在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共青农场北京庄管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各类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正全力推进项目区机耕路铺垫和沟渠清淤工作。“以往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种植户最怕大雨等极端天气。”宝泉岭分公司工程建设管理部部长于微介绍,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系列工程,将有效增强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目前,北大荒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表示。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粮食亩均增产一到两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介绍,“去年全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10万亩,今年将再新建1100万亩,累计建成面积将达到1亿亩以上,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四成左右。”


    ——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提高黑土地质量。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每年秋收都会将水稻秸秆粉碎后抛撒还田,再进行深翻作业,并配合施用尿素加速秸秆腐烂。


    近年来,黑龙江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我们组建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指导组,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说。


    “秸秆粉碎还田后,黑土地‘吃饱了’,明显有劲儿了,平均每垧地一年少用200斤化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种植户张景会说,“相关技术培训年年有,秸秆还田还有补贴,大伙儿积极性高。”


    “施肥用有机肥,防虫用诱捕器,配合稻田养鸭或者养蟹,不必再喷施除草剂。”在齐齐哈尔市泰来县阿拉新村,2000多亩水田探索稻蟹绿色种养,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军告诉记者,亩均效益预计比原来增加600多元。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黑龙江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求,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今年3月1日起,《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施行,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黑土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去年开始,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东胜村党支部书记周长海有了新头衔——村级田长。“一处小口子,越冲越大了。”今年汛期,他在巡田中发现,一条侵蚀沟水土流失严重,随即上报镇级田长,“太保镇举一反三,在全镇范围开展排查,并对排查出的15条侵蚀沟开展综合治理。”


    黑龙江共设置省、市、县、乡、村、网格和户七级田长338万余人,各级田长为本级黑土耕地保护责任人。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平均水平0.13个等级;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

    2022-08-24
  • 碧江:全面落实市人大会议精神 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自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碧江区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省、市、区、乡四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纷纷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以实际行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中。

    为解决搬迁群众“菜篮子”工程,碧江区正光街道充分发挥人大工委资源优势,通过网格收集的社情民意和意见建议,利用90余亩项目用地,帮助搬迁群众建立“幸福菜园”。在正光安置区的落马铺山上,搬迁群众浦起六正在打理自家的菜地,自从分到菜地后,浦启六一家的“菜篮子”就有了着落。

    “我们现在搬到城里,小区给我们分了菜地种蔬菜,让我们吃得安心也放心。”正光安置区搬迁群众浦启六说道。

    为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搭建代表履职平台,架好党群“连心桥”、畅通民意“直通车”、当好群众“代言人”,碧江区人大代表舒马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们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人大代表,我要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并及时反馈、随时跟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碧江区人大代表舒马情如是说。

    市委人大工作会议要求,推进代表履职平台载体规范化建设,深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完善网上代表联络站,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效,正光街道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今,正光街道人大工委在辖区2个村建设2个人大代表联络室、街道代表联络站;3个社区代表联络室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通过代表联络室接访群众200余人次,及时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协调群众矛盾纠纷10余次、为民办实事50余件,铜仁市碧江区汇铜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受惠者之一。

    “幸得有街道人大工委的帮忙,我们建厂才比较顺利。厂建好后,他们还帮忙解决招工等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发展得挺好的。”铜仁市碧江区汇铜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茂程介绍。

    自市人大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锦江街道全面学习贯彻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相关文件精神,落实会议要求,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持续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锦江街道一是及时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对会议精神进行贯彻学习,二是结合街道的实际,按照市、区人大代表联络室的规范化建设要求,对辖区内12个村(社区)进行统一打造和建设。同时,抓好市委、市人大近期出台的《铜仁古城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和落实。通过以上举措,确保市委人大工作会议落地生根。”市人大代表、锦江街道党工委书记田海堂说道。

    如今,碧江区在全面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中,以专题学、宣讲学、培训学为载体,把会议、文件精神作为省、市、区、乡四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地方治理效能,为高质量谱写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碧江区人民政府网张逢英、宋丽娇)

    -0001-11-30
  •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

    本报讯(苏仁轩陈月飞)8月2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吴政隆委托,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小敏主持会议,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樊金龙、王燕文,副主任许仲梓、马秋林、刘捍东、魏国强、曲福田和秘书长陈蒙蒙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省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善于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中找思路、找办法、找答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更加有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牢记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做好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工作,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人大力量;更加扎实推进人大“四个机关”建设,认真落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密切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和落实各项履职制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更好展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下半年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找准人大工作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更好助推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更好推动办实办好民生实事,为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提供法治保障。

    会议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央和省委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各项要求体现到人大依法履职之中,充分发挥相关领域人大代表作用,汇聚“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相关立法、监督工作,扎实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和对口援疆工作,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