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9日起,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从事旅游、探亲、商务等私人事务,停留不超过30日。入境对方国家从事工作、新闻报道等须事先批准的活动以及拟在对方国家停留超过30日的,须在入境对方国家前办妥相应签证。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7国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与44个国家达成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或安排,与包括新加坡、马尔代夫、哈萨克斯坦等22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此外,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便利。中国公民出境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中国护照“含金量”将越来越高。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方推出了一系列便利人员往来措施,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来华旅游、经商、投资、学习。希望中外朋友尊重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双边协定,共同维护好中外人员往来秩序。

    2024-01-25
  • 官宣揭牌!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

    近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召开学科学院调整优化部署会议,成立航空宇航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和自动化学院,并举行揭牌仪式。

    学校领导指出,五大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党委顺应时代发展、体现郑航人使命担当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布局,是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的重要一环,必将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是筹建航空航天大学的决胜之年,全校上下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在会上,学校强调要对标航空航天类大学,集中解决理工类学院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不平衡等制约发展的首要问题,加快调整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优化理工类学科学院布局,推动学校内涵式快速发展。另外,要认真瞄准河南省“十大战略”和“28条产业链”,对标航空港区“十大产业”,主动融入本省产业发展,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推动新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再者,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平台,进行有组织科研,研究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部分消息

    早在2019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召开工作会议时就提出了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获得博士授权、更名大学的既定目标。

    2021年,河南省下发《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要组建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

    2022年,学校召开工作会议,再次重申:2022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现更名航空航天大学的关键一年。

    2023年9月12日,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到郑州市、航空港区调研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建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宋争辉指出,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是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12日,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实地调研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项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关于高校布局指示精神,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为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简介


    学校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时称平原省立财经学校。1964年全国16所航空学校调整,更名郑州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1984年升格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本科),198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学校隶属关系发生转变,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主管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的办学体制。2009年,通过硕士单位立项建设评审,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高校。2017年12月,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高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成为河南省博士学位一般立项建设单位。

    2024-01-25
  • 公安部部署2024年春运保安全保畅通工作

    1月22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召开春运交通管理工作视频部署会,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全力做好保安全、保畅通各项工作,坚决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为群众欢度新春佳节、安全顺畅出行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会议指出,今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大,自驾出行占比更加显著,长距离跨省自驾出行大幅增加,能源、民生、春耕备耕等物资运输需求旺盛,加之恶劣天气叠加影响,存在各类安全风险,春运交通安全管理面临严峻考验。会议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最佳状态投入春运交通安保工作中,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要高站位推进春运工作,全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见效。

    又电(记者张天培)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公安部铁路公安局日前召开2024年铁路春运安保动员会,要求各级铁路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秩序维护,严守车站前沿阵地、列车主要阵地、线路纵深阵地,强化治安管控,积极化解旅客矛盾纠纷。要依法依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铁路企业加强安防建设、及时整改隐患,不断健全完善安保制度措施。要加强治安打击整治,全力维护旅客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2024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8亿人次,同比增长37.9%。面对今年的大规模客流和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较为频繁等情况,公安部铁路公安局要求强化方案准备、强化应急调度指挥、强化对极端恶劣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认真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2024-01-24
  • 破解“四少”问题 儿童用药再迎政策利好

    近日,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补齐儿童用药短板。

    近年来医药研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对来说,儿童用药研发处于短板状态,国内儿科临床长期面临品种少、剂型少、规格少和特药少的“四少”用药现状。如何破解儿童用药难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行业从业者。

    儿童用药市场缺口大存在“扎推”开发现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0-14岁儿童人口超2.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7.95%。尽管人口占比不小,但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对记者说,儿童用药主要集中在OTC零售市场,比如抗生素类、感冒发热类、胃肠道类和营养类,用于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用药少。

    “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儿童高发罕见疾病、新生儿危重症等可选药品更是有限。”邓勇说,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只有10多家,儿童用药市场缺口巨大,“供不应求”成市场痛点。

    “在一些适应症领域,如祛痰、抗过敏等,存在‘扎堆’开发现象。儿童用药在剂型和规格仍待丰富,口感差、入口难的问题也影响了患儿服药的依从性。”邓勇说。

    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鼓励儿童用药研发

    儿童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儿童专用药匮乏问题,根本上需从药物研发、生产上解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组建“中国儿童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联盟”,发布《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等,鼓励、支持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

    聚焦儿童用药短板,《意见》提出,加大对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补齐儿童药物适宜剂型、规格不足等短板。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郑稳生表示,这是对儿童药物研发方向的进一步细化,同时也是对企业加快研发儿童用药提出的新要求。

    “《意见》要求充分运用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对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这无疑是推动国内儿童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郑稳生分析。

    邓勇说,10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效应,未来儿童用药难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提升,社会和家庭规范用药意识增强,我国儿童用药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郑稳生说。

    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药企向记者反映,儿童用药研发投入成本高、口感和辅料安全风险高、预期收益不明朗等因素,影响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儿童临床试验的复杂性也拖慢了药物研发的步伐。

    针对儿童用药领域风险高、投入大、市场回报不足的问题,邓勇建议,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利用财税、药品注册优惠等措施,减轻企业研发投资压力;通过优化专利链接、数据保护制度设计,完善儿童用药采购和医保准入规则,提升市场回报。

    与成人相比,儿童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儿童药物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其复杂性。郑稳生建议,创新临床研究,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临床资源;对临床数据实行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开发儿童用药的积极性;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儿童临床试验的意愿。

    作为儿童专业制药企业,达因药业总裁杨杰表示,随着国家对儿童用药的日益重视以及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儿童用药短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相信随着《意见》的发布,能够进一步改善儿童用药问题。

    同时,杨杰提出,儿童用药仍面临很多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在临床数据保护、市场独占期、医保准入、药品定价、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立法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以鼓励企业提高生产研发的积极性。

    葵花药业相关负责人建议,单独设置儿童用药DRG/DIP付费分组,充分考虑儿科疾病的特点、权重和分值,破除准入壁垒,推进创新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升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的积极性。


    “我们一直坚持深耕的儿童用药赛道正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葫芦娃药业集团董事长刘景萍表示,将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服务于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等各环节的创新发展。

    2024-01-23
  •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新数据新看点)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新数据新看点)



    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图:蔡华伟


    记者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

    工业生产企稳加快。重点行业生产整体向好,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5%。电气机械器材、汽车等行业生产实现两位数增长,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电子行业全年增长3.4%。

    多数省份工业经济稳定恢复。各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绝大部分省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省份增长面较2022年增长近20%。

    工业投资稳中有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自2023年8月以来呈加快态势,汽车、电气机械器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充足。

    企业效益稳步回升。截至2023年11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利润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为企业扩大创新投入和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预期稳中向好。截至2023年11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48.3万户,较2022年底增加3.2万户,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自2023年10月连续3个月上升,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稳定恢复。

    2024-01-22
  • 商务部:2023年全年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增长11%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19日介绍2023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商务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推动电子商务在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数实融合、深化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扩大消费新动能更加强劲。全年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增长11%,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实物商品网零占社零比重增至27.6%,创历史新高;绿色、健康、智能、“国潮”商品备受青睐,国产品牌销售额占重点监测品牌比重超过65%;促进家居消费政策出台以来,8-12月适老家具、家庭影院、家用装饰品分别同比增长372.1%、153.3%和64.6%。

    服务消费新热点更加多元。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和在线餐饮销售额合计对网零增长贡献率23.5%,拉动网零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在线旅游销售额增长237.5%,哈尔滨冰雪季、贵州村超等旅游亮点频出;在线文娱销售额增长102.2%,其中演唱会在线销售额增长40.9倍;在线餐饮销售额增长29.1%,占餐饮消费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2.2%。

    数实融合新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电商平台交易功能进一步强化,商务部重点监测平台交易额增幅达到30%;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作用更加突显,整合培育形成30余个数字化产业带,助力行业企业降本增效;“数商兴农”成效显著,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增速均快于网零总体。


    国际合作新空间更加广阔。“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0个;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34项任务已经启动,电子商务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建设初见成效;与东盟共同发布加强电商合作倡议,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举办国家级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打造贸易强国建设新平台;上海、广西、陕西、海南等举办东盟好物网购节、中亚主题日,开展使节直播,线上线下国际电商合作进一步深化;国内主要电商平台进口商品销售额达2903.4亿元,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多元。

    2024-01-19
  • 文旅发展不应止于“听劝”

    漫画:徐简


    这个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成为2024年互联网新晋“顶流”。仅元旦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304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0亿元。这“泼天的富贵”让各地文旅部门紧随其后,纷纷开始整活。一时间,主打听劝的“讨好型市格”成了各地文旅宣传的流量密码。

    河南文旅听从网友建议开通投稿邮箱,利用官方账号直接审发投稿视频的模式,连发上百条视频,使其粉丝量迅速涨至超百万。有游客反馈没地方寄存行李箱,辽宁沈阳文旅局长当即表示“马上安排”,让一众网友好感倍增。吉林文旅也坐不住了,直言“吉吉很急,吉吉听劝”,不但制作官方攻略、邀请明星助阵,还减免了景区门票。就连给网友回复的留言“直道了,给你办”,也颇有“急出东北话语音包”的可爱。

    在“听劝”的过程中,各地文旅部门在真诚待客上“卷”出了新高度,彰显了服务意识,自然能赢得公众的青睐,但要将游客的心稳稳守住,仍然需要拿出更多硬实力。

    事实上,哈尔滨的爆火也并非单纯依靠“听劝式”的服务,背后还有其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基础和持续的文旅IP打造。从2023年1月起,哈尔滨就围绕冰雪旅游策划了诸多互联网宣传的高流量IP,发动自媒体博主和本地大咖宣传,为当地旅游事业蓄力。无论是召开座谈会提醒宾馆酒店珍惜出圈机遇,不要盲目调整价格,还是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的实诚处理,都体现着当地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有冻梨切片摆盘、豆腐脑放糖、中央大街地下通道铺上地毯等,种种让本地人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的操作,都彰显了当地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的智慧和努力。

    “听劝式”的网络宣传,本质上是一种引流策略,类似的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等,都是依靠亲民路线赢得游客好感,为“民众至上”的文旅发展理念提供了样本。但如果一些地方只看到表面,一哄而上搞同质化宣传,却没有练好文旅服务的“内功”,当下的流量,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纵观文旅发展中“卷出圈”的优胜者,都是在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顺应了当下民众的旅游需求,依靠自身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独特IP,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形成“文旅+n”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创新力”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无论是新疆、西藏、川西的地域特色自然风光,还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的“演艺+互动”模式,洛阳“唐宫夜宴”的沉浸式演出,苏州吴侬软语“声声慢”的方言评弹式人文体验,都离不开在旅游资源上的可持续开发和创新。


    巧妙的网络营销,能在短期内产生流量效应,而要将“新鲜感”深化成持续的发展动力,还需切实保障民众旅游的核心需求和体验。旅客引得来是本事,留得住是更大的本事。文旅宣传只是外包装,旅游资源的挖掘打造,基础服务的建设保障,文旅体验模式的创新设计等,才是将光环拿得住、拿得稳、拿得久的长远之计。

    2024-01-17
  • “冰城”为什么这么火(市场漫步)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今冬,“冰城”哈尔滨成为消费者的热门去处。中国旅游研究院1月5日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仅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游客达304.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9.1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得益于当地不断优化旅游体验的务实作为。无论是冰雪大世界创新推出的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还是切块摆盘的冻梨、配勺吃的烤地瓜,抑或是机场、火车站大厅的交响乐演奏……以游客需求为核心,哈尔滨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出发,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全民参与,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冰天雪地中感到温暖,带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今年以来,各地抢抓元旦、春节节日消费窗口期,立足区位、文化、资源等特色优势,推出民俗表演、主题公园、户外运动等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文旅市场火热开局,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商贸市场活跃,为激发全年消费活力开了个好头。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提出2024年要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

    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各地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相关措施,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从消费提振年到消费促进月再到国际消费季、金秋购物节……促消费政策接连落地,消费持续恢复向好。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消费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24年,推动消费持续扩大,既要推进既有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也要精准把握新需求新形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仍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特别是针对当前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创新、分化、转型的新趋势,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在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各项促消费政策逐渐落实见效,消费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将更加充分发挥。

    2024-01-17
  • 世界首个!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

    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副局长、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司长张鹏,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介绍2023年知识产权工作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记者金立旺摄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胡文辉介绍,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用时31年,而突破第4个100万件仅用时一年半。在这400多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4成以上。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持续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全年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实用新型专利209万件,外观设计专利63.8万件。专利复审结案6.5万件,无效宣告结案0.77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7.4万件。中国申请人提交海牙外观设计国际申请1814件。


    “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胡文辉说,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1.5万件。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件。

    2024-01-16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2023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在2022年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在11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2023年,全国开工建设农村供水工程2.3万处,提升1.1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0%。云南腾冲、广西下六甲等5处大型灌区开工建设,598处大中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约7000万亩。

    2024年,水利部将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水利基础,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不懈做好水利保障工作。

    一是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以县域为单元,全面推行“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按要求配备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城乡一体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自检和小型集中、分散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巡检。完善农村供水问题发现、处置、回访机制和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保障和抗风险能力。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提升至92%,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将达到63%。

    二是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完成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灌区现代化建设,加快广西下六甲、四川向家坝等灌区建设,开工建设江西峡江、湖南梅山、云南潞江坝、河南前坪等大型灌区。实施1000处以上大中型灌区改造升级,统筹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健全灌区管理运维机制和政策标准,推动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智能化。


    三是实施重点区域水利帮扶。统筹推进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水利帮扶,抓好水利定点帮扶工作。大力推进水利项目以工代赈,促进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2024-01-12
  • 公安部:以“零容忍”态度持续加大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昆仑2023”等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持续加大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2023年前11月,共立案侦办刑事案件2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900余名,打击质效明显提升,有力守护绿水青山,积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立足自身职能,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目标任务,紧盯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犯罪活动和环境领域弄虚作假等突出犯罪,持续发起凌厉攻势,依法侦破北京通州李某等人篡改监测数据污染大气案、浙江杭州某环境科技公司非法排污污染水体案、重庆南岸某电镀厂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污染土壤案、江西九江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造假案等一批大要案件。

    公安机关进一步密切行刑衔接,会同生态环境、检察等部门持续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整治。公安部、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先后对多起环评造假案、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凝聚各方执法合力,依法坚决惩治涉案单位和违法犯罪人员,有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公安机关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化区域警务合作,建立健全警务合作机制,完善情报共享、联席会商、联勤联动等工作机制,促进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共同挤压犯罪生存空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天津警方与河北警方依托合作协议侦破一批非法处置废铅蓄电池污染环境案,现场查获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200余吨。重庆和四川公安机关根据合作协议侦破一起非法处置、转运、销售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捣毁犯罪窝点12个,现场查获危险废物500余吨。

    2024-01-12
  • 今年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至少达500个

    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今年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至少达500个





    记者从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推动医保目录持续优化,今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版目录内药品新增126种,总数达3088种。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惠及群众购药超2.1亿人次,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

    2023年,国家医保局着力惠民实效,推动医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提升参保质量,筑牢托底保障。在治理重复参保超1600万人的同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三重制度保障惠及群众门诊、住院就医超1.5亿人次、减负超1700亿元。完善门诊保障待遇。职工医保基本建立普通门诊统筹,覆盖超40万家医药机构,年内报销人次超25亿、报销金额超2000亿元。持续推进药耗集采。年内开展两批80种药品国家集采,平均降价57%。开展人工晶体和运动医学类耗材集采,平均降价70%。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单颗种植牙整体费用从平均1.5万元降至六七千元,累计种植150万颗。

    在提高异地就医便捷性方面,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医药机构达到55万家、惠及群众就医1.3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1536.7亿元。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2023年检查核查75万家医药机构,处理36.3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71.5亿元。在拓展医保信息化应用方面,医保码累计激活超10.8亿人、覆盖超80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全国超七成医保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居民参保登记等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在强化药品价格治理能力方面,统一规范挂网药品价格数据,开展常态化监管,有序纠正116种药品耗材价格异常问题。国家医保局推动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28个省份开展调价工作,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全年新增1900余项。


    会议明确,今年将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做好集采中选品种协议期满接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至少达到500个。

    2024-01-10

  •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