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人民要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等的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这些斗争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显然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当人们意识到旧的道路走不通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掌握真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党。


    可见,中国共产党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不是自封的,我们党能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和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100多年来,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党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一步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各种风险考验也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民族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始终重视总结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坚持”总结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历来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们要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广聚天下英才,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2022-07-26
  • 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人民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②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区,一条由中国企业援建的公路大幅降低了货车运送鸡蛋的破损率;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使该国从电力短缺国变成电力富余国;在瓦努阿图,中国援助扩建的马拉坡学校被评价称“像一座灯塔”……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结出累累硕果。


    这样的数据,折射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迎来39位外方领导人、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多位外宾,形成了283项务实成果清单和总额超过640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截至今年6月初,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样的场景,传诵着共建“一带一路”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的佳话:满载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启程,开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肯尼亚百姓在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中国专家和斐济楠迪的雇员一道,检查被誉为“中国草”的菌草的生长情况……“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一条条铁路、一幢幢厂房、一个个园区,成为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搭建起带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人民、助力当地普通人追梦圆梦的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带一路”呈现出强大韧性与澎湃活力,为各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增进民生福祉注入了宝贵力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凝聚抗疫合力;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5个城市,2021年共开行15183列、运送146.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重大工程和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实践证明,“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靠天吃饭的农民转变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沿线国家人民的心声,诠释着“一带一路”是一个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平台。回望历史,戈壁大漠中的阵阵驼铃、茫茫碧海上的点点云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今天,被誉为21世纪伟大叙事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道路,书写人类历史更壮丽的篇章。这条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必将助力人类通往和平、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

    2022-07-26
  • 共同走出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人民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面投入商业运营,津巴布韦新议会大厦竣工并通过验收,白俄罗斯商品正式通过中国电商平台“白俄罗斯国家馆”账号进行销售……近期,尽管面临疫情延宕、地缘政治等影响,“一带一路”合作在共建中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岁月为证。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习近平主席指出:“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提出“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强调“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习近平主席为共建“一带一路”精准把脉定向。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看“中欧陆海快线”班列整装待发,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车间详细了解生产情况,在乌兹别克斯坦出席“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视频连线活动……许多“一带一路”项目留下习近平主席的出访和考察足迹。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持续释放。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非有了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跨海大桥,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拥有“出海口”的梦想变为现实。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农民喜获丰收,智利车厘子、秘鲁青提“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世界更多地方的人们喝上了干净的水、用上了安全的电、乘上了现代交通工具。随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至1.8万亿美元,增长了73%。面向未来,“一带一路”这条发展带、幸福路,必将进一步为中国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倡导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世界新趋势》一书中,就“一带一路”发出这样的感叹:“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顺应时代潮流、应对发展挑战、增进民众福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向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迈进,必将绘就合作共赢的新画卷,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2022-07-25
  • 中国之理,回答赶考路上的时代考题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科学理论跨越时空,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浩荡征程,也产生着影响世界的雄浑力量


    坚定理论自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了解中国的发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发展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在书里得到了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赢得了读者广泛好评。前不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再次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历史关口、时代潮头,非凡发展奇迹背后的“中国之理”,给人们带来更多思考。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解读中国奇迹的人不难发现,中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莫不源于正确的思想指引。回首百年奋斗征程,思想的伟力贯穿于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近1/5人口开辟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更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科学论断,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千年小康梦成为现实,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十年,我们深刻感受到思想的火炬如何照亮崭新的时代,引领着神州大地上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激扬着壮阔的复兴气象。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


    科学理论跨越时空,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浩荡征程,也产生着影响世界的雄浑力量。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下,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正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方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倡议设立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今天,“中国之理”让世界看到更多可能性,为全球发展持续注入信心与动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展现出对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坚定信心。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尤须坚定理论自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千秋伟业,令人意气风发;征途漫漫,催人乘势而上。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开好顶风船、走好上坡路,不断书写新的传奇,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2022-07-25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昆明7月21日电(记者伍晓阳、字强)记者从21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1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王宁介绍,云南始终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茶叶、鲜切花、咖啡、核桃、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云南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农村公路超过26万公里,均居全国第2位。


    云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11个州市、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一步跨千年”。


    云南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亚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云南以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说,云南实施加快对接RCEP行动计划,深度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对外开放不断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迈进。

    2022-07-22
  •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湖南醴陵:“千年窑火”里的产业新路

    一炉窑火,在湖南省醴陵市这方土地上烧了千年,孕育出釉下五彩瓷等著名的陶瓷品类。醴陵市也被评为“中国陶瓷之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醴陵市不断擦亮陶瓷这块“金字招牌”,在继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传统陶瓷产业革新,加速新型陶瓷产业发展,做好“瓷旅融合”文章,闯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传统陶瓷产业求新求变


    “天上黑龙,地上黄龙。”这曾是醴陵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黑龙”指的是窑炉里冒出的黑烟,“黄龙”指的是制瓷厂里流出的泥水。早期陶瓷产业发展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效生产让当地政府看到,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今,走进醴陵陶瓷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生产线。


    在湖南华联溢百利瓷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里,记者看到,通过使用自动滚压机、自动浸釉机、辊道窑等智能化设备,瓷泥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


    湖南华联溢百利瓷业有限公司一厂综合经理张佳琪告诉记者,去年10月建成的这条智能生产线使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左右,产品合格率提高了5%左右。“陶瓷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前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有了智能生产线,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近年来,醴陵市大力推进传统陶瓷企业智能化转型,市财政累计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中位居前列。


    新兴陶瓷产业加速成长


    在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温达1230摄氏度的窑炉里,泥坯经过5天到6天的烧制,最终得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而是一种烧制技术非常高的特种陶瓷——空心瓷绝缘子。


    这一根根数米甚至十几米长、身涂棕色釉的“大家伙”,是输变电设备和变电站中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装置。


    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欧玉文告诉记者,超过10米长的空心瓷绝缘子产品通常是由多个部件粘接后二次烧制而成。由于此前国内缺乏成熟的粘接技术,国产高端绝缘子整体性能普遍弱于国外同类产品。


    2018年,华鑫电瓷经过反复实验,实现了特高压无机粘接出线瓷套制造技术重大突破,成功打破国际垄断。2020年,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在醴陵市,像华鑫电瓷这样在陶瓷新材料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如今正变得越来越多。


    近年来,醴陵市从产业升级角度,持续扶持培育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初创企业,搭建研发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进军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航天航空等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条有潜力、有活力、有动力的陶瓷新材料产业链正逐渐形成。醴陵陶瓷行业现有101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瓷旅融合”渐热


    “来村里体验陶瓷文化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每到假期,家住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的刘学勤就迎来忙碌的时刻。


    沩山村是古代醴陵窑的核心产区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制瓷厂逐渐外迁,村里没了产业,许多像刘学勤这样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


    “这两年,政府以村里的醴陵窑遗址为中心,正在打造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家里人决定办农家乐,我就从外地回来了。”刘学勤告诉记者,他保留了老房子黄墙灰瓦的外观,菜品主打本地特色的瓷厂土菜,深受游客欢迎。


    陶瓷工业游也在醴陵市逐渐兴起。沿着醴陵尚方窑瓷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工业游路线,游客可以走进尚方窑的生产工厂。“把展厅与生产车间打通,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釉下五彩瓷生产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勾线、汾水工艺,公司去年游客总量突破5万人次。”尚方窑营销总监漆智力告诉记者。


    随着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釉下五彩城、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新地标的建成,醴陵市“瓷旅融合”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2022-07-22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安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合肥7月20日电(记者陈诺、朱青)记者从20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安徽”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近4.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安徽发展擘画了蓝图、指引了航向。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介绍,安徽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实现“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十年间,安徽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制造业持续提质扩量增效,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达到14个,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过1万亿元。


    安徽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十年间,安徽经济总量占长三角三省一市比重从14.4%提高到15.6%,去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安徽省级层面推出1300多项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安徽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十年间,484万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农民收入增长1.6倍,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增长2岁多。今年,安徽集中拿出150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累计投入200亿元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安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今,安徽空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构筑四大生态廊道,环巢湖建设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十大湿地”。


    “安徽在生态价值转化上不断探索新路子,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说,安徽提出建设“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岳西、金寨、霍山等县正在建设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2-07-21
  • 非凡十年|浙江推进\"两个先行\"践行\"八八战略\"

    数据来源: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统计局、生态环境厅


    底图:远望浙江杭州钱江新城。


    艾琳摄(人民视觉)


    之江奔涌谱新篇,勇立潮头更扬帆。


    回首浙江发展这十年,不平凡的是奋进实干的精神风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担使命,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不平凡的是探路先行的责任担当,面对错综复杂局面,开启系统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如今,迈上新征程的浙江,与时俱进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新篇章,系统部署打造“重要窗口”,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这十年,浙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跃升。


    一片薄到令人惊叹的铝箔,凝聚着自主创新的不懈努力。


    电池铝箔轻薄化,是近年来行业技术升级的方向。一片铝箔可以做到多薄?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五星铝业,给出的答案是0.009毫米。这家企业目前量产的锂电池铝箔可以做到这个厚度,大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8。还能更薄吗?0.007毫米厚度的铝箔产品,五星铝业也正加紧研发测试。


    走进五星铝业生产基地,铝箔轧制、合卷、分切各个环节紧张有序。从这里出产的电池铝箔,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0%左右。以往电池铝箔大量依靠进口,五星铝业在国内企业中率先进入锂电池集流体铝箔研发领域,凭借自主创新,成长为全球电池铝箔产销领先的品牌企业。


    随着锂电市场蓬勃发展,公司电池铝箔的产销量也大幅提升。今年1至6月,公司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77%。企业负责人陈魏新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今年计划在设备技改上投入1亿元,为产能扩张攒足后劲。


    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2021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国省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9%,全域创新体系正加快构建。


    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关键词,再传统不过的制造业企业,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的莱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首个纺织印染数字化智能工厂。在印染车间,工人按下终端按钮,染料冲配、稀释、搅拌等繁复工序都能自动生成配比、完成输送。


    公司负责人蒋幼明感叹,引入纺织印染数字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后,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印染工厂向“绿色智染”数字化工厂转变。生产排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实行数字化管理,治污控耗、降本增益明显,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22%,每吨纤维污水排放量减少10%,综合能源利用率提高15%。


    这些年,浙江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迭代升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翼齐振、互为促进。一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另一方面,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不断突破,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浙江有59家企业入选。自2021年以来,浙江累计入选重点“小巨人”企业201家,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193家“小巨人”企业聚焦制造业领域,占比达96.02%。


    发挥人文优势推进文化兴盛


    这十年,浙江发挥人文优势、激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一个充盈着书香的乡村小院,彰显着乡村振兴路上独特的“文化味”。


    这是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一处初看不起眼的农家院。从枇杷树、樱桃树下走过,推门进屋,便是一整面墙的开放书柜,这里的文史类藏书足有上万册。打理书院的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康玉丹说,在去年年底开展的“艺术乡建”项目中,她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道走进乡村。


    汉灶村因为有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于此而得名。如何传承历史文脉,进而通过文化力量激活乡村资源和乡村产业?康玉丹觉得,从一个书香小院开始,可以带给村民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目前,这里已举办40多期文化沙龙活动,村民500多人次参与,还为当地小学生开办了读书公益讲座。


    紧紧抓住文化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婺城区近年来利用村庄的自然、文化、空间资源,引导文艺创客、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等入驻乡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文艺创客联合会,目前已培育文化乡创基地、点位、组织120多个,还联合当地银行推出“文艺贷”,提供资金扶持。


    像这样的“文化乡创”群体、“艺术乡建”活动,次第绽放在浙江各地。浙江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探索艺术共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底,浙江计划打造50个“艺术乡建”省级典型案例,建成100个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村、1000个市级艺术特色示范村。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要成为发展“硬支撑”,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瓷瓯、瓷钟、瓷鼓,20多种形制各异的乐器,都是温润如玉的青瓷质地。演奏敲击,清越悠长的乐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今年6月,在宁波慈溪市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举行的一场“越窑青瓷瓯乐鉴赏会”,让现场的中外观众领略了千年瓷韵。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烧造历史最长的古窑址之一,“上林湖青瓷发源地”被称为慈溪的“文化金名片”。近年来,慈溪将青瓷元素融入农业、旅游、文创等,做大做强“青瓷+”产业,青瓷及相关产业每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


    慈溪市匡堰镇近年来以青瓷文化为主题,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利用闲置民房打造青瓷乡村文旅集市和创意小镇。越窑青瓷与当地农旅产品碰撞出创意火花,助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如果从文化基因来“解码”,青瓷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也为“智造慈溪”建设提供了一种文化滋养。目前,当地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24家,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251家。


    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大


    这十年,浙江加快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浙江,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子走下去,努力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一条从浊到清的溪流,折射出美丽浙江建设带来的绿色成果、绿色福利。


    “我每周巡河两次,小问题现场解决,暂时解决不了就用手机APP‘智慧巡河’上传照片反映情况。”走过金华义乌市苏溪镇大陈江邢宅段,所望之处水清岸绿山翠。苏溪镇邢宅村党总支书记胡绍希是大陈江邢宅段村级河长,也是土生土长的苏溪人。他说,十年间,看着门前这条小河从垃圾漂浮、河水黑臭恢复到水清岸绿,“小时候的好水又回来了。”


    智慧巡河的法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今年,苏溪镇在“大综合一体化”综合执法改革中,以数字化赋能治水管水,全镇已安装45处水质监测设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五水智治”数字小脑系统,让实时监测、线上巡检和精准监管成为可能。


    苏溪治水,变美的不仅是溪流河道。


    今年6月底,苏溪镇杜村开工建起了生态跑步道。镇里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跑步道环水而建,有2.05公里长,把村里伏虎水库、东青溪等优质水资源“串”起来。这个以水为特色的生态场景,也是苏溪镇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治水带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两山”转化新路径也越来越通畅,真正让乡村水清岸绿产业兴。近几年,杜村旧村改造、“和美乡村”景观工程等相继完成,打造“欢乐杜村”生态旅游区,形成民宿经济带。目前,村里的农旅项目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浙江正倾力绘就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努力让这幅图卷更加美丽耀眼、真实可感。随着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全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浙江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稳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今年6月发布的2021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上升:2021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95.2%,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八大水系所有断面都达到或优于Ⅲ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4%,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县(市、区)有59个,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0%。

    2022-07-21
  • 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免下列驻外大使:


    一、免去李连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李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二、免去杜小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得角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徐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得角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三、免去刘豫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非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职务;


    任命胡长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非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


    四、任命陈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加拉瓜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22-07-20
  • 非凡十年|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争当表率

    数据来源: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统计局


    下图:苏州工业园区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这里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质效好、创新活力强、营商环境优的代表性区域,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陈杰摄(人民视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以创新引领布局现代产业体系,以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协调共享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十年间,江苏以年均1.7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4%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6%,经济总量从5.37万亿元增长到11.6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的征程上,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担“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创新引领


    6月16日,协鑫集团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行新增3万吨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产能投产仪式。硅烷流化床法工艺,节能优势明显,可实现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至少80%的碳减排,此前却因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说:“协鑫坚持走创新引领这条路,实现了十年磨一剑的高质量发展。”


    协鑫2012年开始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技术攻关,直到2021年终于实现颗粒硅产能1万吨。由于生产成本、碳减排等综合优势,目前,协鑫的颗粒硅在建及规划产能已经迅速达到60万吨。


    同样十年磨一剑的,还有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


    日前,连云港豪森药业研发的一类新药艾米替诺福韦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在医药界,研发一类新药要面临3个“10”:10年研发时间,10亿元研发投入,10%的成功概率。正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豪森药业已有6个一类新药上市,而连云港药企获批的一类新药已有20多个,占全国的1/5。


    生物医药行业除了在苏北的连云港蓬勃发展,也在苏南的苏州工业园区被视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在政策、人才等方面十多年的持续投入,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行业在全国200多个园区中,在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等细分领域均名列前茅。


    创新引领的故事还在江苏不同地区多个产业领域精彩呈现。


    “这十年,江苏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当前,全省创新转型成效明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苏围绕打造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集合优势力量攻关技术难题,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十年来,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目标,久久为功,交出了一份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实现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展示了一组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2017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部分地区海水呈褐红色;2021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海水已恢复自然面貌。


    10年前,连云港灌河口周边曾密布小化工企业。部分化工企业偷排废水废料,不仅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也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成立全市化工园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治污。灌南县委常委、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金耀介绍,特别是2016年以来,灌南县全面开展化工行业整治,依法依规关闭不达标化工企业达67家。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化工行业整治,2021年,连云港化工园区周边5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100%,灌河口附近海域7个考核点位优良(Ⅰ、Ⅱ类)海水点位占比85.7%。


    灌河的变化是江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江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江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732家,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全面启动“十年禁渔”计划。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鱼类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太湖总磷浓度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扰江苏的难题。为此,江苏从上游地区管控、支流支浜治理、排污口和涉磷企业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坚持推进控源截污,大幅减少入湖污染物。2021年,湖体总磷浓度同比大幅下降22.7%,达到近10年最低值。


    如今,过去不常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桃花水母重现太湖,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批量洄游燕尾港,消失10年的伪虎鲸出现在灌河口……


    协调共享


    38岁的江苏宿迁青年魏兴龙过上了一直向往的生活——工作就在家门口。


    2012年,魏兴龙在苏州电瓷厂工作,听说公司将在宿迁成立分公司,毫不犹豫地申请前往。如今,他已是宿迁分公司的技术部主管。


    这一切得益于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之路。2006年设立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江苏首家由两个地级市合作共建的工业园区。宿迁市副市长,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朝阳表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将苏南园区建设的先进理念、产业基础、人才团队,与苏北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对接,推动苏州宿迁两地联动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了一个苏北“好江南”。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江苏坚持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深化区域互补、推动跨江融合、推进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共同富裕的锦囊中,还有乡村振兴。


    在溧阳市,一条乡间公路把城乡串联起来,既将客流引入偏远山村,为乡村创业提供机会,也方便农产品销售出去,帮助村民在家致富,带动了沿线10万名农民增收。


    天目湖镇毛尖村的“石塘37号”民宿就在这条公路旁,因环境优美,受到游客青睐。“房间都满了,刚送走一批客人,马上还要来一批。”民宿老板徐岩说。5年前,徐岩留学归来返乡创业,利用专业知识,将毛尖村的旧民房改造成具有现代感的民宿。“这些年来,我获得了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见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案例。”


    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说,溧阳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资源整合推动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路子。


    放眼江苏大地,富足美好处处可见,一幅现代化“鱼米之乡”图景跃然眼前。过去十年,江苏经济总量连跨万亿元台阶,百姓的“钱袋子”也更鼓了。据统计,江苏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68万元,增幅达123%。“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也要走在前列。”江苏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立冬说。

    2022-07-20
  • 贵州全力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各项权益 搬出大山 安居乐业(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贵州有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住进现代化居民小区,开启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贵州通过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十三五”时期,在统筹安置点周边教育资源基础上,贵州投入180亿余元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669所,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通过创办就业帮扶车间、组织劳务输出、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949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贵州多措并举保障搬迁群众各项权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就近上学提升质量


    “以前到镇里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现在10多分钟就能到学校,还有明亮的教室和各类有趣的活动,大家都很喜欢。”黔西市锦绣学校五年级二班的学生李彤彤,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十分满意。


    2018年,李彤彤一家从黔西市金兰镇金兰村搬到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社区。一家人住上了安全宽敞的大房子,李彤彤的父亲李玉祥说:“当初进城前还担心娃娃读书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锦绣花都社区安置点共有来自该市24个乡镇的4044户、18005名搬迁群众。为保障易地搬迁群众孩子就近上学,黔西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地广州市花都区援建了锦绣学校。


    教育是易地搬迁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一直以来,贵州将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作为优先任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全覆盖。


    除完善配套设施外,贵州在统筹用好用足现有教师资源的同时,采取特岗教师招聘、引进、考调、跟岗、交流学习等方式,配优建强安置点配套学校师资力量。其中,以遴选县域内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为主,累计配备安置点配套学校教师3万余人。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也让孩子告别了跋山涉水上学的历史,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分类施策稳定就业


    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易地搬迁安置点花滩社区的一家服装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整个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车间工人胡友容说:“搬到这里后,在家门口就有工作,可以照顾一家老小,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日子很安稳。”


    车间负责人余洪贵介绍,厂里主要生产消防服、衬衫、内衣裤等服装,目前有50余名工人,“全部投入生产后,可以解决100人的就业。”


    育才社区是铜仁市松桃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微工厂”,工人都是50岁以上。走进车间,数十名工人正忙着给填充好的布偶封口,今年52岁的张桂英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缝500个左右,能挣到差不多40元钱。”张桂英的身旁,布偶已经堆成了小山。经松桃县生态移民局牵线搭桥,该县经开区一家玩具厂在育才社区设立了“微工厂”,将简单的手工活交给中老年人做,目前已有38人在此稳定就业。


    “微工厂”等一系列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的举措,在贵州遍地开花。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贵州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加大就业创业、产业配置、技能培训等支持力度,并根据安置区规模、分布和搬迁群众年龄结构、就业能力等分区布置产业,分类解决就业。


    在各类利好政策保障下,贵州搬迁群众就业由保脱贫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截至今年6月底,已就业41.45万户92.99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多重保障就医方便


    到县人民医院600米、县中医院300米、社区卫生室不到100米,对于家住铜仁市江口县梵瑞社区的腾伍仙老人来说,现在看病不仅距离近、选择多,负担还轻。


    “现在政策好得很,看病就在家门口,还能直接报销,很方便。”2018年,腾伍仙一家从江口县凯德街道双岑村搬到梵瑞社区,原来看病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缩短至5分钟以内。


    腾伍仙就医方便的背后,是贵州久久为功做好搬迁群众医疗保障。


    为确保搬迁群众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贵州在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规范化医疗卫生机构411个,为759个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设施设备和医务人员,搬迁群众看病就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对脱贫人口参保个人缴费给予定额资助,并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实现“三重”保障省内“一站式”结算。2021年,贵州781.72万脱贫人口、42.71万监测对象实现动态应保尽保。

    2022-07-18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黑龙江:在黑土地上奋力闯新路、开新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龙江大地考察调研、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强调“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黑龙江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衔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在黑土地上奋力闯新路、开新局。


    守牢“大粮仓”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黑龙江深耕农业,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1152亿斤增加到2021年的1573.5亿斤,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扩种大豆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在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采用良种栽培的大豆长势喜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常年占全国40%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扩种大豆,年初制定扩种1000万亩的任务已超额完成。


    端牢中国饭碗,万亩粮仓田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如今,黑龙江已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9141万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比2012年高6.33个百分点。


    守牢“大粮仓”,要保护好黑土地。黑龙江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全省为保护黑土地采取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等一系列措施。


    兴民富农,“大粮仓”还积极拓展深加工产业。在位于绥化市青冈县的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变为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L乳酸”产品。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5%。


    围绕市场需求,黑龙江努力打造各具优势特色的生产区带,在实现质效同升的同时,也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截至2021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8元。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组合拳


    6月15日,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制造的首套风电叶片成功验收交付使用。这标志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基本形成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风场建设、运维服务等领域的风电全产业链体系。


    守牢“大粮仓”,要保护好黑土地。黑龙江现有耕地面积2.579亿亩,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全省为保护黑土地采取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等一系列措施。


    兴民富农,“大粮仓”还积极拓展深加工产业。在位于绥化市青冈县的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变为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L乳酸”产品。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5%。


    围绕市场需求,黑龙江努力打造各具优势特色的生产区带,在实现质效同升的同时,也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截至2021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8元。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组合拳


    6月15日,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制造的首套风电叶片成功验收交付使用。这标志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基本形成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风场建设、运维服务等领域的风电全产业链体系。


    随着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一批“老字号”企业加快向“新”而行。过去5年,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投入达到70多亿元,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白鹤滩水电站是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之一。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攻克了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哈电集团电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贵说。


    通过对“原字号”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黑龙江推动“原字号”持续升级焕新。


    在油城大庆,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项目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大庆油田新能源业务再次提速。在昔日“一煤独大”的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等煤城,“原字号”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字号”非煤产业加快培育,多业并举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在高质量处下篙,才能驶向新经济的蓝海。当前,黑龙江大力扶持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培育壮大“新字号”,近年来,黑龙江给予企业更多“真金白银”支持。2012年至今,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由554家增加到2738家。一批百亿级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脱颖而出。


    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的组合拳,为黑龙江推动工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近9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增幅。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


    “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明确要求。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奉均衡说,为缩短企业从签约入驻到投产的时间,当地政府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目前已有华为鲲鹏、东软等406家企业在这里注册。


    省级权力事项由2889项压减至千项以内,彻底清理非行政许可,各地自设许可全部清零……黑龙江近年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项项便民利企的措施显效。


    投资能引进来,更要把企业留得下、稳得住。近年来,黑龙江出台《关于在全省百大项目建设现场考察考核干部的意见》,激励干部务实作为,为担当者担当、为尽责者负责;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与纪委监委、组织、司法等部门构建联动工作机制,监督问效更有力;密集出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300多部法规、规章和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性政策文件,制度环境日益完善。


    10年间,黑龙江市场主体由2012年不足百万户增至目前的290多万户。今年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2.1万户,同比增长2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居全国第12位,其中民间投资增长5.9%。


    从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关键点切入,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吸引人才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黑龙江的振兴发展新路,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不断延伸。(记者刘伟、陈聪、强勇、王建)

    2022-07-18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