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两会

    解码两会(一)|话说两会

    2024-03-03
  • 今年全国两会,这些看点值得期待!

    两会新华视点|2024年全国两会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景壮阔,任务艰巨。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春天里的盛会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新华视点”记者带你前瞻。


    【看点一】






    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确定?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今年中国如何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确定发展目标,备受关注。

    “十四五”经济增速指标设定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从不久前各地两会释放的信息看,多地将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在不低于5%。

    “要综合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需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提出符合潜在水平又属于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长目标,更要关注增长成色和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

    近期,工业经济、外贸外资、消费投资等方面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不断涌现,各地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如何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培育外贸新动能,以及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保驾护航,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将积极建言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委员说,要持续夯实稳的根基、蓄积进的动能。发挥好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着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要强化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更大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看点二】






    重点领域改革如何推进?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今年诸多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将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焦点。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的重要抓手。近期,国务院多次就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部署。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要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针对反映强烈的限定交易、歧视性规定等突出问题,加大执法打击力度。

    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公众期待代表委员们提出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说,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等民营企业核心关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说,要加快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打造一批机制新、活力足、动力强的改革样板。国资央企要努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看点三】






    新质生产力如何持续“上新”?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新”字频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全国两会期间将继续引发热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布局未来、创造未来、竞争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新质生产力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代表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要着力构建创新安全的技术生态体系、完善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是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主阵地。开年以来,多地锚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张立说,各地要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国家层面加强系统谋划,在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投入,在市场化、竞争性、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韩保江建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用好传统生产力,让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相并行、相促进。


    【看点四】






    民生保障如何更有力度与温度?


    聚焦百姓关切,民生保障如何更有力度与温度,将是今年全国两会重要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再增21万人。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好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激励经营主体巩固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见习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重点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帮扶。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代表建议,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紧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振兴等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有效帮助农民工群体就业。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委员建议,综合运用财税、医疗、保险、教育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近3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委员说,要重点解决好老年人居家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此外,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便捷的医疗保障等也将是热议话题。


    【看点五】






    如何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张军扩表示,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背景下,中国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尤为重要。

    近段时间,一系列政策举措释放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信号。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进一步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相关堵点;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制度型开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委员说,今年全国两会,如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受到各方关注。

    推进高水平“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也将成为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热点。


    去年10月,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对外公布。顾学明表示,下一步要抓好落实落地,与共建国家深化贸易投资合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在提升自身开放水平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和各国发展创造互利共赢新机遇。

    2024-03-03
  • 中国旅游市场春节后进入淡季“银发族”成为春游主力军

    本报记者张小海

    春节假期结束,中国旅游市场进入了传统的淡季。然而,对于55岁以上的“银发族”来说,这却是他们开启春游之旅的好时机。据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的数据显示,3月出发的55岁以上旅客占比增至15%,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成为春季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银发族”旅游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更喜欢去哪些地方?他们对旅游的需求和期待又是怎样的?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采访了几位“银发族”旅客和旅游业专家。


    李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60岁,他和妻子计划在3月份去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地旅游10天。他说,他们选择在春节后出行,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人少、气候适宜。“春节期间,旅游的价格高、人多、服务差,我们不愿意去挤。春节后,旅游的价格就下来了,而且人也少了,我们可以悠闲地享受旅途的风景和文化。云南的春天很美,我们想去看看那里的花海和民族风情。”李先生说。










    张女士是一位退休医生,今年58岁,她和丈夫打算在3月份去海南三亚度假7天。她说,她们选择在春节后出行,主要是因为想避开疫情风险和寒冷天气。“春节期间,人流量大,疫情防控压力也大,我们不想冒险。春节后,疫情形势好转,我们也打了疫苗,感觉更安心。海南的气候温暖,我们想去享受一下阳光和海滩,放松身心。”张女士说。


    记者通过采访了一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专家得知,“银发族”旅游的特点是更注重品质、体验和健康。“银发族”旅客一般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们不追求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而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享受当地的特色美食、民俗活动和休闲设施,同时也关注旅游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银发族”旅游是中国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也是一个有潜力的增长点。他建议,旅游业应该针对“银发族”旅客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满足他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3-01
  • 3月新规来了!事关食品安全、快递柜代收件、强制搭售保险……

    明确特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主体责任,更好守护重点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企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快递箱或驿站投递快件,或将面临最高3万元罚款;不得使用网页默认勾选等方式销售保险……2024年3月,这些事关你我的新规将要施行。

    对特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抽查考核

    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关乎“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指南》和《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大纲》自3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明确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主体责任。

    指南规定,特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专业部分的内容,也应掌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食品标准和抽样检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公共部分的内容。

    快递不得擅自放入快递柜

    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保障快件安全,防止快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不得抛扔、踩踏快件。

    办法明确,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代为确认收到快件;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抛扔快件、踩踏快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得使用网页默认勾选等方式销售保险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保险销售行为分为保险销售前行为、保险销售中行为和保险销售后行为三个阶段,区分不同阶段特点,分别加以规制。

    办法提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保险销售人员不得使用强制搭售、信息系统或者网页默认勾选等方式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中泰互免签证协定3月1日正式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3月1日正式生效。

    届时,中方持公务普通护照、普通护照人员和泰方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停留不超过30日(每180日累计停留不超过90日)。入境对方国家从事工作、学习、新闻报道、定居等须事先批准的活动以及拟在对方国家停留超过30日的,须在入境对方国家前办妥相应签证。

    推进“线上+线下”档案查询服务模式

    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档案资源齐全收集、安全保管以及有效利用的制度措施,提升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条例明确,国家档案馆应当明确档案利用的条件、范围、程序等,在档案利用接待场所和官方网站公布相关信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形式,推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线上线下融合。

    事故发生企业关闭、破坏监控等将处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自3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事故发生单位存在关闭、破坏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救生设备、设施,或者篡改、隐瞒、销毁其相关数据、信息;拒绝、阻碍行政执法等六种情形之一的,可按法律规定罚款数额的2倍以上5倍以下对其处以罚款。

    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

    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进一步修改完善行贿犯罪规定,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

    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多次行贿或者向多人行贿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的;为谋取职务、职级晋升、调整行贿的;对监察、行政执法、司法工作人员行贿的;在生态环境、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救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对假冒企业登记的直接责任人依法处理

    3月15日起实施的《防范和查处假冒企业登记违法行为规定》,针对实践中假冒国企央企、知名民企和外资企业违法行为,提出了加强身份核验、实行信息比对核验、完善撤销程序、对已立案查处的企业不予登记、严惩不法中介违法行为等制度措施。

    规定明确,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企业登记的,由登记机关依法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责任人依法作出处理。

    明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的法律效力相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决定》3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的法律效力相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单位和个人依法承担发票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不得超过规定的数量存储发票数据,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发票数据。

    2024-03-01
  • 大量面包被丢掉!面包店的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几十元一块的面包,上百元一份的吐司,几百元一个的蛋糕……近年来,“面包刺客”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与此同时,有的烘焙门店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有的报损率超过50%。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一些烘焙门店蹲点发现,部分商家采取高定价、大包装、填满货架等营销方式,导致报损率畸高,浪费严重。

    1

    有的门店未售面包直接丢弃

    “每天晚上10点后都要把这么多精心制作的面包扔掉,太令人痛心了!”西部某城市一家面包店店员说,他负责清点打包当日未售出的面包,装入黑袋中丢弃。这些面包将进入湿垃圾处理厂。店员表示,周一到周四每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周五到周日每天也能装半麻袋。

    类似景象并非孤例。晚上9点左右,该市一家大型超市的中式面点销售区剩余的各色馒头、面包摆满货架;与记者中午看到的面点数量相比,还剩余近半。“如果第二天中午打折还未卖出,这些面点只能被报损。”店员说。

    贵阳市消费者文女士平常喜欢吃面包,有时候晚上去买面包碰到门店把大量没卖完的面包扔掉,觉得很可惜。“一边是价格昂贵,一边是大量浪费,难道就没有平衡的办法吗?”她说。

    “烘焙产品的生命线最短只有4小时,时间一过口感就会出现变化。超过24小时就有过期风险。”贵阳某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唐云谷告诉记者,如何处理没卖掉的产品,是一大难题。

    “报损分为两种,一类是回厂再利用,例如我们会和养殖企业合作,将卖不掉的产品转化为饲料;另一种是悄悄扔掉。”唐云谷说。


    多家烘焙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日5%至10%的余量意味着报损率处于健康区间。记者近期在西部某省会城市20家烘焙面点门店走访发现,有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过10%的行业平均水平;13家门店选择直接装袋丢弃,其余7家门店表示,剩余商品将运回厂家报损,或者作为动物饲料使用。











    某品牌烘焙连锁店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会被扔掉。新华社记者相文昊摄


    上海某餐饮减损团队负责人近期探访10家面包店,结果发现,打烊前半小时,有上千个面包被丢掉,有门店报损率甚至超过50%。

    2

    为何报损率高、浪费多

    业内人士认为,对未售出的面包进行报损和处理是行业惯例,但一些忽视社会效益的商业策略加剧烘焙行业浪费。

    一家面包店店员说,面包烘焙过程中,还有一些形状不太好看、做得稍小了、烤得稍焦了的残次品,这些不好出售,也只好一扔了之。

    盲目追求包装“大”、货架“满”。近年来,仓储类大型超市走红,烘焙产品屡屡“出圈”。但部分大型商超的面包仅推出大包装兜售,几乎不提供小分量的选项,普通消费者难以在保质期内全部食用。

    一些商超和烘焙门店追求货架摆满带来的视觉冲击感。“种类要齐全、橱窗要摆得满满当当,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客人如果一看橱窗空空的,觉得没剩什么东西会转头就走,甚至有店铺临近夜晚还源源不断烘烤面包。”一家大型连锁商超的运营负责人说。

    品牌溢价高,所以报损高也“亏不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烘焙行业是传统高溢价行业,即使加上损耗浪费的部分,毛利率仍然有较大空间。

    “为了宣传所谓‘极致’的品牌形象,很多连锁烘焙企业宁可将卖不出去的产品扔掉,也不愿打折促销减少浪费。”某烘焙企业负责人徐先生说。

    一家面包店店员坦言,如果对剩余产品打折出售,折扣太大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面包的正常销售,有些顾客可能会故意等到打折后再来购买。

    3

    多措并举减少食品浪费

    北京孟真律师事务所律师舒胜来说,依照反食品浪费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浪费食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被约谈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整改。

    2021年,南京市就有面包店因大量报废“不美观”的面包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店方被责令整改。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依法规范商家行为外,还应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高溢价、“贪大求全”“视觉冲击”等商业策略带来的损耗浪费。

    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常务副秘书长单志明建议,可鼓励大型商超、烘焙企业等做好市场调研、前端数据分析等,有针对性生产、销售,减少不必要浪费。

    当前烘焙行业在物流、零售系统建设和保鲜技术等方面还相对薄弱,无形中增加了报损产品的回收成本。业内专家认为,应鼓励烘焙企业针对相关环节投入研发,改进技术,以利于企业回收报损产品。

    唐云谷说,公司目前采用盲盒五折销售的方式处理当天的报损产品。“通过测算各款产品的销量,预选出还有销售潜力的产品,科学组合不同价位的产品放入盲盒保证成本和利润平衡。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家店的报损率能减少两个百分点。”

    维护产品品质,不能成为浪费的借口。北京某面包店店员建议,店方可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残次品、没卖完的食品作为免费福利发放给员工,进行内部“消化”。

    舒胜来认为,市场监管等部门既要落实反食品浪费法要求,督促相关企业改进管理、减少浪费,也要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降低剩余食品处理成本、减少后顾之忧。

    2024-02-29
  • 国家防办安排部署今年汛前准备工作

    近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防指,各流域防总以及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发出通知,安排部署防汛抗旱防台风各项准备工作。

    国家防总办公室要求,要严格落实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不断完善党政共管、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夯实属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等。要切实强化指挥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建强各级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体系,更好发挥牵头抓总、统一指挥和高效协同作用。要聚焦实效修订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要求,充分借鉴和运用总结典型灾害复盘成果,提升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和直达基层一线的预警“叫应”。


    国家防总办公室强调,要突出重点狠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综合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全面排查水库、尾矿库、山洪灾害危险区、重要引调水工程、涉山涉水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和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风险隐患,落实整改和管控措施。要狠抓抢险救援队伍物资准备到位,支持基层根据灾害特点、安全风险程度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遇有突发险情灾情第一时间开展先期处置。要深入开展培训演练和科普宣教,加大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应对等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开展防汛抢险综合演练和防灾减灾宣教活动,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4-02-29
  • 加强平台监管,防止“大数据杀熟”(人民时评)

    在出行软件上预订同一间酒店,不同账号价格不同;使用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还高于新会员,且更难打到车……一直以来,“大数据杀熟”是广大群众期待整治的问题。不久前,有网友在网上分享购买机票的经历:用3个账号,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价格最多相差900多元。春节前后,人们出行增多,大数据杀熟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一些企业通过掌握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等信息,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等方面实行歧视性的差别待遇,特别是利用用户不愿轻易更换惯用平台等心理,对老用户收取更高费用。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61.21%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折扣或优惠,45.76%的受访者认为体现在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在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背离了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也对大数据杀熟可能产生的价格欺诈等作出约束,对于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而言,大数据杀熟还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法有禁令,为何难以杜绝?大数据杀熟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除非消费者十分警惕,否则很难发现;一些平台凭借信息优势地位,以时间地点不同价格会浮动、针对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为大数据杀熟的行为辩护,只想蒙混过关,不想改正;消费者的维权渠道也不够畅通,以诉讼方式维权费时费力,用户对算法决策缺乏技术层面的了解,也导致举证极为困难。因此,针对大数据杀熟,要切实优化监管举措,多管齐下,改变“人人喊打又办法不多”的局面。

    大数据杀熟,实质就是经营者对算法的滥用。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好对平台的监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法律层面上对自动化决策进行了规范,但相关规定还需进一步细化。要拿出更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措施,促使平台切实履责。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主动作为,通过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做好相关执法查处。

    治理大数据杀熟事关消费者利益,必须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要为消费者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可以在各类消费平台上建立“一键维权”等机制;针对举证难问题,相关部门不妨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助消费者寻找、固定证据;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应做好相关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并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帮助。


    网站平台和相关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形象和信誉至关重要。用户一旦发现自己被歧视对待,就会抛弃这些不良平台。诚信、平等地对待每一名消费者,将依法依规掌握的消费者信息应用在改进产品和服务上,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才是数字时代平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2024-02-29
  • 中国足协主席: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

    中超联赛与中国移动咪咕战略合作签约暨发布仪式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足协主席宋凯表示,中国足球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的决心不变,坚持弘扬健康向上、公平竞争的足球文化不变。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主办方供图


    新赛季中超联赛将于3月1日拉开帷幕。据了解,作为中超联赛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官方全媒体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咪咕成为全网唯一全场次转播中超赛事的新媒体平台,将在2024-2028赛季为用户开启中超观赛新主场。

    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会上表示:“中国足球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发展中超联赛坚持两个不变,坚持打造亚洲一流联赛和百年俱乐部的决心不变,坚持弘扬健康向上、公平竞争的足球文化不变。新赛季,中国足协推出全新口号‘以热爱,竞未来’,严格采取系列措施,规范联赛运行,提高比赛质量,净化赛场风气,深化综合治理,展现中超联赛新气象。”

    他还表示,上赛季中超联赛场均现场观赛人数为19900人,直播观看量共计1.12亿次,点播观看量达到2.7亿人次,数据均列亚洲首位。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文海表示,作为兼具运营商特色和互联网特点的数字内容平台科技创新公司,咪咕始终坚持“内容+科技+融合创新”,为用户提供最丰富最极致最有趣的观赛体验。面对开赛在即的新赛季中超联赛,咪咕将以技术创新为中超赛事带来“新制作”、以媒体融合为中超赛事带来“新传播”、以合作共赢为中超赛事带来“新商业”,携手中超让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关注足球、喜爱足球,更加支持中国足球。











    范志毅(右)。主办方供图


    中国足坛名宿范志毅在现场预测了新赛季中超联赛的几大冠军热门,他比较看好山东泰山、上海申花、上海海港、天津津门虎以及浙江队。


    谈及中国足球的未来,范志毅表示,未来6到8年要靠朱辰杰、蒋圣龙、戴伟浚、韦世豪等相对年轻的球员。“我觉得年轻球员要对效力的俱乐部忠诚,用不懈的斗志为城市和球队赢下每场比赛。进入国家队的队员,更要记得捍卫胸前的五星红旗。中国球迷不容易,年轻球员们不要去看和听(指责),只做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你们能做好。”

    2024-02-28
  • 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月26日,中宣部召开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部署,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布置安排2024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和传媒监管重点工作,进一步巩固良好新闻传播秩序和文化环境。


    会议强调,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管理。要强化政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深入推进“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严查严打各类新闻违法违规活动,净化新闻传播秩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要立足服务大局,突出改革创新,深化强基固本,在推动文化繁荣上下功夫,在促进报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在建强人才队伍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把握规律特点,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好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24-02-27
  • 司法部确定141家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






    司法部确定141家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记者近日从司法部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287家,鉴定人5098名,其中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达141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自2015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纳入统一登记管理范围以来办理案件10万余件,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

    据了解,为解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在委托阶段收取费用,造成办案经费压力较大的问题,司法部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9年建立了不预先收费鉴定制度,引导鉴定机构先提供鉴定服务,后收取鉴定费用,有效缓解检察机关经费压力。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持续增长,检察机关鉴定需求不断增加。为巩固和深化不预先收费制度成果,适应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新情况、新要求,2023年,司法部对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评估、调整、补充,确定了141家不预先收费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发起设立,执业范围涵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全部7大类47个鉴定分领域,能够更好地为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提供鉴定服务。

    2024-02-26
  • 冰雪热潮席卷春节:体育旅游成新趋势,国内目的地迎来爆发式增长

    春节期间,国内冰雪旅游、冬令营、亲子游等活动需求激增,体现了“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趋势。携程网的数据显示,冰雪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热门目的地包括哈尔滨、牡丹江等北方城市,显示出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


    体育活动如滑雪、户外运动和登山越野受到广泛欢迎,成都彭州的宝山村便是一个例子,提供了全地形车、高空蹦极等户外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旅游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等契机,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推动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旅游消费升级,以及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出现。例如,海南海口通过开发帆船、帆板等“体育+”特色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体育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这些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传播了体育文化,有助于满足更广泛的体育和旅游需求。


    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通过推动民宿、餐饮和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山地运动和生态康养为主导的文旅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协作和人城境业的融合。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体育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偏好也非常多样化,以25-40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选择受到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主要寻求通过体育旅游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和拓展视野等,而非传统的观光游览或购物消费。这显示出体育旅游市场的高端化、个性化和品质化趋势。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一趋势不仅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旅游选择。从冰雪运动到户外探险,体育旅游正在成为链接健康、休闲与探索的重要桥梁。未来,随着更多的投资和创新,体育旅游预计将继续扩大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份额,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23
  • 投资内蒙古 携手赴未来

    投资内蒙古携手赴未来






    ——写在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召开之际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2024年2月21日,龙年春节假期后,内蒙古召开第一个全区性大会——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强烈信号:招商引资力度不减,诚信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多管齐下,打响“投资内蒙古”品牌。

    厚植营商沃土,携手奔赴未来。2023年,内蒙古在招商引资的赛道上跑出了骄人成绩——全区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778亿元,同比增长40.2%,实现国内到位资金千亿增量。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成绩的背后,隐藏着内蒙古统筹推进招商引资的奋进密码。

    2023年1月29日,内蒙古2023年的新年第一会就是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同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一系列顶层设计,展现了内蒙古聚焦聚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坚定决心,释放了大抓发展、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

    2023年,内蒙古先后举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走出去”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世界蒙商大会、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等“请进来”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区投资环境、优势产业、重点项目。2023年,内蒙古各盟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276次,举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项目推介会等大型专项活动200场,达成签约项目2063个,到位资金始终保持高基数增长。

    每一条产业链,都蕴含着无限商机。2023年,内蒙古强化链式招商,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出台《关于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的若干措施》,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发起产业促进会,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方案,组织推介活动和对接会,指导盟市编制产业链“两图两表两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聚企成“链”,助“链”成群,聚“链”成势。2023年,全区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956项,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成效明显,重点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抓招商引资是一场整体战、协同战。2023年,内蒙古各部门加强协同,坚持一盘棋、凝聚一条心、攒成一股劲。创建外埠企业之家,聘请内蒙古北京商会、上海内蒙古商会等33家商会为自治区“招商大使”;相关部门搭建各类对接平台、加强企业商会对接恳谈;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确保合作事项、签约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抓招商,各地都很拼。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和土地、碳汇、“绿电”、产业等优势,2023年各盟市招商引资工作竞相出彩。

    呼和浩特市成功引进合盛硅产业链项目等3个70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包头市精准对接近千家目标企业、推动战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呼伦贝尔市对落地企业全周期、全天候搞好服务保障;通辽市做实“项目管家”服务工作等10项配套措施,按需定制地区、部门个性化培训套餐;赤峰市兑现社会引资者招商奖励承诺,掀起全社会招商热潮;锡林郭勒盟全力引进培育“对电价敏感”的崭新产业项目,推动绿电就近消纳;鄂尔多斯市创新发布场景招商项目清单,高质高效推动产业链招商;乌海市建立招商引资与金融服务联动机制,有效缓解重点项目融资难题;阿拉善盟推动“产业飞地”建设,成功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2023年全区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我们将继续巩固向上势头,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行动,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力争引进国内到位资金5500亿元。”自治区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鸿福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气候”,资金是“候鸟”。哪里环境好,资本和要素就往哪里跑。“把内蒙古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全面立起来”。内蒙古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打造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已实现对全区各类社会主体信用档案建设的全覆盖,累计归集信用信息3.66亿余条,市场监管效率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成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内蒙古节点,发放信用贷款超过414亿元,为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提供便利优惠的融资信贷服务。同时,还选树诚信典型企业超过21万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我们将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这是3年来我区第二部关于信用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高质量完成立法程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加快全区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服务套餐,新增“全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150项;充实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业务骨干和代办服务力量,全面提升办事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让安商亲商富商在北疆大地变成生动的现实。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招商引资和诚信建设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站在新的起点,全区上下要只争朝夕努力奔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好“投资内蒙古”品牌,汇集起拼经济谋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底子更足、成色更优!

    2024-02-21

  •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