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宣部发布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

    中宣部26日发布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





    8月26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这是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文献介绍,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文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文献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是指引党不断前行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理论探索史。


    文献称,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一次次跨过急流险滩,一次次战胜困难危机,关键在于党高度团结统一,具有强大的领导力执政力。


    文献说,党历经百年风雨仍然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青春活力,在于党不但能够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肌体健康和生机活力。


    文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021-08-27
  • “公参民”学校规范出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公办校名义招生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余俊杰、胡浩)记者25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八部门近日印发通知,就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简称“公参民”学校)进行部署,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性,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根据25日公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公参民”学校主要包括三类: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


    通知指出,要全面规范公有教育资源的使用。公办学校投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国有资产,应当符合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规定。公办学校要增强品牌保护意识,规范使用学校名称和简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


    公办学校不得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名义开展选拔招生或考试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公办学校或者公办学校校区、分校的名义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此外,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过渡期,分类管理,稳妥推进。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介绍,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减轻家庭教育负担,缓解教育焦虑。

    2021-08-26
  • 王毅在“中韩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启动仪式暨首次全体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王毅热烈祝贺“中韩关系未来发展委员会”正式启动,表示当前国际地区形势复杂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中韩友好合作顺应时势、合乎民心,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王毅说,今天是中韩建交29周年纪念日。建交29年来,中韩关系全面快速发展。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文在寅总统战略引领下,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蓬勃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韩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实现抗疫合作与友好关系齐头并进。


    王毅表示,今明两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明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委员会工作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向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韩国外长郑义溶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韩中积极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与持久和平,将继续密切合作推进半岛和平进程,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期待委员会为下一个30年韩中关系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2021-08-25
  • 科技部面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王琳琳)为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方向前瞻布局能力,科技部近日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建议,将按程序纳入建议库,为相关任务部署提供支撑。


    颠覆性技术,属于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具有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的革命性意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本次建议征集主要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颠覆性技术突破性、产业变革性及巨大市场潜力等特性,重点征集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生重大突破,并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换代或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颠覆性技术。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征集将紧扣“颠覆性”特征,着力突破传统科研理念和范式,探索建立符合颠覆性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的项目发现、遴选和资助机制,发现并扶持一批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创新文化。

    2021-08-24
  • 奥运“龙服”设计师叶锦添:向世界讲述中国

    叶锦添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杨善瑜摄)


    看奥运比赛的时候,叶锦添一直很紧张。为比赛的精彩,为中国队的战绩,也为赛后中国运动员身着的领奖服。


    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凭借《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在多个艺术门类颇有建树,头衔众多。但这一次,他的头衔是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服设计师。


    三年磨一剑。他设计的领奖服,被中国观众誉为“龙服”。


    当本届奥运会第一位金牌得主杨倩穿着“龙服”登上领奖台,网友们的赞美瞬间刷屏。此后,领奖台成了多国领奖服竞相展示的“T台”,“龙服”一次次闪亮登场。红白相间,看上去“非常突出,又非常简单”,这是叶锦添想要的感觉。


    “她那么小,穿上还蛮好看的。”看到14岁的小选手全红婵穿上“龙服”,叶锦添说。





    叶锦添在打磨“龙服”设计细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传达意蕴之美


    “奥运是无国界的人类盛会,中国应该如何表达自己?”三年多前,带着这样一个设问,叶锦添接受了安踏集团的邀请,开启了领奖服的设计之路。


    设计方向上,他设想过多种可能性。既然是体育运动服,它就一定与身体产生关联,要反映服装与身体的物理关系。“但是我觉得,中国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要在这些物理关系之上有精神层面的参与。”他说。


    就像中国功夫,“中国功夫不光是打斗,还讲武德,讲侠义精神。”叶锦添说。





    叶锦添在设计“龙服”草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在对多国奥运服装的样式、图案、颜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叶锦添明确了自己的设计方向:要表达中国的感觉,体现当下中国人的气度、包容度、体育精神等精神要素,“更多地传达一种意蕴之美。”


    此次设计的中式唐装圆立领,领部线条一直延伸至丹田,象征着中国功夫中的“气沉丹田”;大面积的纯白,使红色点缀显得非常强烈,体现了中国智慧里的“留白”;而整体造型是一个身体往上提升的状态,“你看到白色为主,上宽下窄,这样腿会显得修长,腰线收拢了,就更强调肩膀的线条,气度宏大,并且很有力量感。”


    叶锦添从事舞台造型设计多年,对人体线条和服装与人体的关系非常熟悉,但这一次,“龙服”是做给很多不同身体特征的人,其中还牵涉到运动服装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应用,难度不小。“最重要的一点,要适合每个人穿。”


    物理关系和精神要素交融,功能性与从容度兼顾,构成了“龙服”的整体美学,体现出飞升的状态。他希望运动员穿了,“非常舒服又非常自信。”


    在看到运动员穿“龙服”之前,叶锦添心里一直很紧张,“想看到他们真正穿上的感觉是什么样,那个时候我还在想,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当越来越多中国运动员登上了领奖台,叶锦添一次次观察“龙服”的视觉效果,确认是自己想要的,“能感觉到那种旺盛的、提升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还不错。”


    疯狂迷恋梅兰芳的少年


    生活中的叶锦添总是一袭黑衣、一顶黑帽。难以想象,他在作品中打造的视觉盛宴却是那么丰美多姿。





    叶锦添(左)在电视剧《大明宫词》拍摄过程中帮助演员调整服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卧虎藏龙》《大明宫词》《赤壁》……他参与过的作品,定格任意一帧画面,都意随境迁,饱含东方意蕴。





    叶锦添(左二)与导演吴宇森(中)在电影《赤壁》拍摄期间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香港,西方文化才是主流,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为什么新的、好的都是西方的?不服气的少年叶锦添从找原因开始,主动去探究东西方文化,觉得“总有一天,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他喜欢欧洲大胆前卫的艺术,但当他遇到了京剧和梅兰芳,立刻被那种“很酷,又很中国”的东西迷住了。“我那个时候很疯狂的,跟朋友找遍了图书馆、书店、书摊,满世界找所有关于‘四大名旦’的内容。一本书上能有一两页介绍他们的,我们都兴奋得不得了。”


    叶锦添走得越远越接近初心。游历世界其他文化,跟很多国际一流艺术家交流合作,反倒让他对中国文化的领悟越来越深。“那些意在言外的东西,是最吸引我的。”他说。


    在叶锦添看来,中国文化有一种内在的无形力量,在艺术创作上,它会变成无限的可能,让创作源源不断,“我从中得到非常多的滋养,而且越来越多。”


    说到文化传承,叶锦添认为,除了介绍传统文化,更需要一批优秀创作人去做出好作品给年轻人看,让他们知道中国也有很多很酷很棒的作品。就像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让世人折服,也让中国人油然而生自豪感。


    讲好自己的故事


    在叶锦添的艺术创作里,“怎么讲好自己的故事”一直是他思考的命题。“我希望我们能强起来,能表达我们自己。”他说。





    叶锦添在电影《卧虎藏龙》外景地拍摄现场(1999年9月19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他举例,比如《卧虎藏龙》,西方人认为人飞上天是不可能的,男女主角的感情故事如此欲言又止,他们的文化里面也没有。但当整个戏的风格、语言、讲述方式同时呈现的时候,他们就能懂,能够接收到你要表达的东西。“要跟他们沟通,就要找到这个点。”


    在叶锦添看来,世界潮流一直在变,但艺术家一定要保持定力,“我们有一批人想做点什么,就为了那个不变的东西。”


    设计“龙服”其实也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把它做得既科学也人文,希望可以达到大家觉得能留下来的感觉。”叶锦添说,“更多的人相信我,我会做更多东西出来。”


    这次奥运,叶锦添看了不少比赛,在比赛中中国队队员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体能与技术把握得那么好,“那种精雕细琢的感觉,非常精彩”。


    他带着艺术创作者的视角去观察人的状态,比如看跳水,就那么一下,运动员的天赋、努力、成败都在其中,美感妙不可言,“这与艺术是相通的,只不过我们把时间拉长,他们展现的就是当下”。


    他对全红婵跳水印象尤深,“其中有个场景,就是她人倒过来对着镜头,然后镜头再慢慢推上去,它传达的内涵已超出了跳水本身,在那一瞬间,表演者与观众的精神是一体的。”


    在这些精彩瞬间,叶锦添内心充满感动。他觉得,作为观众的他与国家荣誉也产生了一种共同联结。

    2021-08-23
  • 人口计生法完成修改 法律保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记者田晓航)

    2021-08-20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共北京市委5日在京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作宣讲报告。



    这是7月5日在北京拍摄的报告会会场。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曲青山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解读在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同时围绕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行了系统讲解。



    7月5日,参会人员在认真记录。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帮助听众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大家表示,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这是7月5日在北京拍摄的报告会会场。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报告会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主持。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在京党政机关干部、中央企业有关负责人、北京市干部群众代表、理论工作者代表等,共8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据了解,从7月5日起到本月中旬,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围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将连续作7场专题宣讲报告。

    2021-07-06
  • 六部门联合发文 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吴雨)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近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

    据介绍,为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意见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等八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意见还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意见对原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金融支农产品、民生领域贷款产品等进行整合优化,以小额信用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十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意见明确,将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等,持续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通过资金支持、财税奖补和风险分担、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等措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

    2021-07-02
  • “周总理与新中国外交陈列展”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举行

    新华社伯尔尼6月30日电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主办的“周总理与新中国外交陈列展”29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开幕。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等出席了当天的活动并为陈列展揭幕。

    陈列展以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等国际组织为重点,再现了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历程的重大时刻。展览用史料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平台。

    “周总理与新中国外交陈列展”位于原中国驻瑞士公使馆旧址、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7号院。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其间曾多次来到伯尔尼,会见瑞士联邦主席和外长、会见法国总理和其他政要。据陪同周总理参会的人员回忆,每次来到伯尔尼,总理总是要到中国驻瑞士公使馆,看望公使馆外交人员,或在此召集会议,研究工作。周总理还在7号院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陈列展得到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2021-07-01
  • 京新高速全线建成通车

    6月30日,(北)京新(疆)高速(G7)“最后一公里”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项目正式通车,标志着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里程最长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路从北京途经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一路穿越戈壁、草原、湿地、山地到达新疆乌鲁木齐,全长2800余公里。京新高速公路是继连霍高速公路之后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公路动脉,其全线通车使得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的公路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京新高速也是一条霍尔果斯口岸至天津港北部沿线的最快捷出海通道,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1-06-30
  • 汪洋在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集体参观中共八大历史陈列展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 发扬光荣传统 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凝心聚力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28日下午到全国政协礼堂集体参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参观活动。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把参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融入全国政协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从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从弘扬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中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6月28日下午,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到全国政协礼堂集体参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参观活动。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办公厅主办、中央档案馆协办、中国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中共八大历史陈列展在全国政协礼堂常设展出。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题,分“大会准备”、“大会召开”、“大会意义和影响”三个部分,共展出120多张图片、近100件历史档案和近50件实物展品,包括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修改稿的批示,周恩来对政治报告的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改稿,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八大开幕词大纲,中共八大代表及工作人员珍贵口述访谈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积极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并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万钢、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何维、邵鸿、高云龙一同参观。当天下午,主席会议成员还参观了“全国政协委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展”,以及“旗帜飘扬——党旗国旗军旗诞生珍贵史料展”。

    2021-06-29
  •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王晨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26日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介工作,推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法学会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这是在有关部委、人民团体和地方成立的第二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王晨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必将激励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奋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王晨强调,要提升政治站位,聚焦中心任务,将研究中心建设成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要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要提升研究水平,强化学理阐释,充分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来自中国法学会所属各研究会、北京市法学会、部分在京政法院校的代表等参加会议。

    2021-06-28

  • 首 页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