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重磅发布,部署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中“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为重中之重。

    深情嘱托如山关怀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曾经创造“绿进沙退”奇迹的内蒙古,使命催征奋勇向前,向着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的目标再跃新程。

    解读——

    荒漠化防治怎么干?

    作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但是仍属于攻坚克难的阶段。目前,部分区域荒漠化、沙化现象仍然严重,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等问题仍然突出。

    《意见》基于内蒙古特殊的生态地位,提出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面对新要求、新机遇,内蒙古该怎么干?

    “规划先行、科学引领;系统谋划、联防联治;创新机制、破解难题;总结经验、推广应用。”牢牢把握党中央的战略定位,内蒙古明确重点抓好这4个方面工作。

    内蒙古成立了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一规划、三方案”,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展开。当前,内蒙古正根据《意见》要求,调整和完善“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荒漠化系统治理。同时,针对巩固治理成果难、投资标准低、超载过牧严重、生态用水缺口大、林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正逐一进行深度研究,更加注重从制度机制方面考虑事情、解决问题。

    防沙治沙不是一时一地的事,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联防联治。当前,内蒙古已经与甘肃、宁夏等省区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区域联防联治共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系统谋划综合性保护和修复措施。

    “要积极应用荒漠化防治科技成果。打破传统的治理理念,加强对生态经济型林草优良品种、生态环保型固土保水保肥新材料和植被科学配置模式的使用,提高工程治理成效。”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海龙建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理唯有与产业发展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雷说。他认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林草、农牧、水利、能源等行业部门优势,统筹生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学、林学、农业、湿地等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以水为基础,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集中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质量的示范项目,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达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总结探索出“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磴口模式”“光伏治沙模式”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推进“光伏治沙”和“板下经济”有机结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果。这也成为下一步内蒙古总结推广的重点方向。

    行动——

    铆足劲头苦干实干

    亲切关怀鼓舞人心,不负期许实干担当。《意见》下发后,各地各部门抓住机遇,提前谋划、科学规划,铆足劲头苦干实干。

    “目前,国家已下达我区林草专项资金115.6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近期,国家还将下达我区林草专项资金约30多亿元,全年投资拟达到150亿元。”自治区林草局林草专员敖东介绍。

    《意见》下发后,自治区林草局带头行动,积极对接相关部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的数量和资金上均取得了新突破。

    11月底,北国已是寒冬,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仍在鏖战。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库布其沙漠风沙路径阻隔带工程固沙作业紧锣密鼓进行中。

    “作为内蒙古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之一,鄂尔多斯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力军,着力打造‘三北’工程攻坚战先行示范区。”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俊峰说。

    贯彻落实《意见》,鄂尔多斯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督战,各旗区迅速响应、周密安排,聚焦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歼灭毛乌素沙地,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库布其沙漠东段300万亩沙区歼灭治理、库布其北缘420公里防沙护河锁边林带、库布其腹地240公里风沙路径阻隔带、库布其沙漠200公里“光伏长城”、毛乌素沙地上风口20万亩阻沙带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集中实施,取得日均治沙10000亩的骄人成绩。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率先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规划编制,出台《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8项措施》,提出市本级每年安排攻坚战配套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全区唯一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涉及“两大战役”片区的盟市,阿拉善盟行动有力。

    结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划思路以及自然地理条件、主要生态问题等,阿拉善盟以黄河安全保卫战、贺兰山生态廊道护卫战、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阻沙汇合阻击战、阻沙进城阵地战等7大战役思路布局15个治理项目,规划沙地治理面积1659.61万亩。

    11月1日,随着防沙治沙7大战役全面开工,阿拉善盟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通过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重点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飞播治沙林带,建立林草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全力构筑阿拉善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生态防线,使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阿拉善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图布新说。

    “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好‘三北’六期工程,我们抢抓时间赴国家林草局对接。”兴安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耿天良说。

    打响治沙战,兴安岭上兴安盟毫不含糊。确定全盟“三北”六期建设总任务1934万亩;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编制《兴安盟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和《兴安盟三北工程六期实施方案》,采取“三区六地、分区施策,一轴两带、重点攻坚”布局,科学实施生态保护建设,2023年已经防沙治沙21.96万亩,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07%。

    荒漠化防治,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全力攻坚……

    目标——

    改善生态增进福祉

    完善的规划,有力的行动,实干的劲头,迎来内蒙古荒漠化防治快速发展期。

    鄂尔多斯市曾经创造了防沙治沙“库布其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如今,鄂尔多斯定下了又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25年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超过40%,到2030年治理率达70%以上;到2025年毛乌素沙地治理率提高到85%,到2030年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面治理。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做出鄂尔多斯贡献。

    兴安岭上兴安盟,兴安盟的北部是大兴安岭茫茫林海,南部则是科尔沁沙地,连片明沙犹存、流动沙丘未稳、盐碱地侵蚀沟交织叠加、耕地沙化仍在蔓延。“用7年时间,全力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力争到2030年实现502.96万亩沙地全部完成治理,185.81万亩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耿天良说。

    荒漠化防治要讲求效益,既要算生态账,也要算经济账,双赢才能可持续。多年来,阿拉善盟将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广袤沙地上孕育出肉苁蓉、黑枸杞等沙产业链,带动众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就在前几天,又一个好消息传来:荒漠肉苁蓉正式被国家卫健委纳入药食同源目录,这标志着阿拉善盟肉苁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肉苁蓉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既治沙又致富的价值链条不断巩固。

    “后续,我们将用好‘肉苁蓉之乡’‘阿拉善肉苁蓉’地理标志和认证,让阿拉善肉苁蓉在国内中药材市场进一步打响品牌,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富民效益多赢局面,调动好农牧民、企业等各方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图布新说。

    海龙建议,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区同步开展工程实施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野外监测网络平台体系,合理布局固定监测样地,配套相关自动监测仪器设备,有序开展效益评估,准确掌握工程项目实施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科学布局项目、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项目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抓住重大机遇,拥抱美好未来。看使命,作为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有“两个半”在内蒙古;看担当,内蒙古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看实干,内蒙古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千方百计扩大防沙治沙绿色版图,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3-12-01
  • 兴安盟“绿色”过冬让温暖与蓝天同在

    最近几天,强冷空气让兴安盟各地的气温陡然下降到0℃以下,然而当记者走进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村民刘丫蛋家中时,却感到暖意浓浓。

    “以前冬天出门,总是想着赶紧回家烧炉子,怕暖气冻了。现在有了电采暖,真是既省钱又省事,还安全。只要设定好时间,不管什么时候回家,屋里都是暖和的,再也不用担心煤气中毒了。”说起电采暖的好处,刘丫蛋赞不绝口。

    今年60多岁的刘丫蛋入冬前为新建的房子安装了一台新型电采暖设备,操作起来非常便捷。“安装了电采暖就告别了以前烧锅炉的煤烟味,电费还比平时家用电费价格低,手机就可以缴纳电费,现在家里非常暖和。”她一边展示“网上国网”APP一边笑着说道。

    去年,刘丫蛋所在的查干嘎查有17户村民用上了电采暖,在直观感受到电采暖带来的绿色便捷新生活后,今年又有7户村民安装上了电采暖。“如今村里的空气质量是越来越好了,村民再也不用为冬天储备煤炭、干柴没地方堆、煤灰渣子没地方倒而发愁了。我相信明年我们村安装电采暖的村民会更多。”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敖国宝说。

    清洁取暖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兴安盟全盟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统筹优化,大力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积极稳妥全面推进清洁取暖工作。

    目前,兴安盟现有城镇集中供热企业8家,集中供暖总面积3888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2018万平方米,达标排放燃煤锅炉1558万平方米,生物质供热300万平方米,电供暖12万平方米。除了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以外,在兴安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探索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供热新方式,为能源保供提供更多绿色支撑。广大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真正实现了“暖了百姓,美了环境”。

    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民泉村,水源热泵机组供暖成为“新宠”。通过这种设备,可以从水源中“提取”热能并输送到建筑物中,从而省去了燃煤等锅炉房系统的燃烧过程,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的产生。自从去年冬季投入使用以来,工作人员和办事的百姓都对这种采暖装置赞不绝口。在23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中,仅用了3800余元的电费就完成了取暖,真正实现了省电、省人工、无污染的效果。

    “我家使用的是空气能采暖装置,屋内干净明亮,空气也变得清新宜人。”民泉村的修宝霞几年前安装了空气能采暖装置。这款装置只需少量电能就能驱动压缩机运转,使空气温度升高。然后,通过媒介将热能进行传导,实现低成本、易操作、高效采暖。它既安全又干净,带来了极佳的居住体验。


    目前,兴安盟已委托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编制完成《2023年兴安盟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项目申报方案》,以积极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并全力争取成为北方城市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此外,兴安盟还积极推进散煤燃烧治理,乌兰浩特市计划投资1.7亿元,通过集中供热改造和煤改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对5317户棚户区居民的散煤燃烧情况进行治理,科右前旗计划实施1000户居民散煤燃烧整治工程,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2023-11-27
  • 久久为功让沙漠披绿生金

    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






    久久为功让沙漠披绿生金



    站在被沙子掩埋的房顶上,杨生金的眼里闪着泪花,“没有国家的生态项目,我们早就该搬家了!二三十年前,一刮大风,我就得‘走’窗户,一夜的工夫,门板早被沙子堵死了,从窗户跳进院子,把堵在门板上的沙子清理完,家里人才能出来。”

    66岁的杨生金是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村民,大半辈子没离开过村子,成为当地从黄沙漫漫到绿树成荫的历史见证者。“这个‘沙压房’的房主叫李永祥,被沙子‘欺负’了几十年,沙子压了房顶后,后墙开了一道口子,他家没有积蓄修房,只能举家搬迁到临河区,靠打工为生。”杨生金叹气连连。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垦,境内46万亩的黄沙动辄遮天蔽日,侵袭田地,掩埋村庄,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沙魔”的肆虐,杭锦后旗人没有屈服,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投身防沙治沙、造林护林事业中,书写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美华章。今年8月,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这份荣誉属于全旗人民!”杭锦后旗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鹏很激动,“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旗里就开始防沙治沙工作。到了2000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你看那条48.6公里长、0.5公里宽的农田防护林带,就是实施‘天保’工程、‘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的结晶。”他指着太荣村北边的3万亩绿色向记者介绍。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农田防护林带两侧天壤之别的风景——北侧黄沙漫漫,南侧则沃野千里。

    回想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原杭锦后旗治沙站站长李笑叫苦不迭:“为了植树造林,我们在沙漠里搭了帐篷当指挥部,用推土机推条路,再垫上红泥土,人和树苗才能进去。吃饭的时候最发愁,刚出锅的饭菜里就有沙土,一嚼便碜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面对治沙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树苗成活率低等难题,多年来,杭锦后旗林草局实地勘测造林地域,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栽植密度,采取打井、网格固沙、铺设滴灌设备、苗木冷藏避风、高压座水、机械造林等工程措施,提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取得良好的防沙治沙效果。

    2019年,杭锦后旗林草局争取到5000多万元的蚂蚁森林绿化基金项目,完成公益造林9.07万亩。“此项目是全国自实施蚂蚁森林项目以来首次单独指定一个旗县完成最大连片面积项目区。”贺鹏介绍,“由于造林技术成熟、把关严谨,平均成活率达90%,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门组织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人员到我旗召开现场观摩会。”置身蚂蚁森林杭锦后旗造林项目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梭梭、扬柴、花棒等固沙植物随风摆动、互相交织,努力向荒沙延伸,顽强抵抗着百米外的流沙侵蚀。

    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林草局大力实施产业治沙,采用土地入股形式引进药材生产企业,开展林下经济、药材花卉、育苗育种等多项工程,引种灌木类、宿根类为主的中草药品种16种,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引领周边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林药收入达万元以上;有效整合北郊湿地、东风林场及前进万亩梨园,建成沙漠娱乐、沙漠探险、湿地观光、候鸟观赏、梨园采摘为一体的生态绿色旅游基地,并完善了4.8公里森林康养步道和8.7公里产业路建设,方便市民开车自由出进和适时果品采摘。

    2022年,杭锦后旗林草局又引进西北农林大学最新的经济林栽植模式,即“宽行密植、粮果套种、轻简化整形、改良土壤管理、注重生态防控”技术,新建2000多亩高标准经济林,栽植的河套早酥梨亩均收入8000元,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林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500吨冷库2座,小型冷库16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果品储存、销售交易集散中心和600平方米的经济林实验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林业增效、产业富民、生态固沙的良性发展道路。


    今年,杭锦后旗下达人工造林任务3000亩,目前已完成5863亩、中幼林抚育1万亩、接种肉苁蓉6000亩、远超任务量。面对取得的光辉成绩,贺鹏动情地说:“唯有用汗水才能浇灌收获,只有实干才能不负韶华。我局将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发展生态、久久为功,让沙漠披绿生金,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11-14
  • 北疆大地的绿色交响

    在一个又一个沙漠治理项目区,大片已经打好的草方格里正被种上灌木。秋季造林黄金期,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各个战区掀起了造林种草热潮,待明年春天,将是满目新绿。

    在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批南迁候鸟停歇逗留、觅食嬉戏,为内蒙古增添了无限生机。各地也纷纷开启了候鸟“护航”行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内蒙古成为候鸟的乐园,与鸟共舞、与鸟相伴在多地成为常态。

    近期,也正是森林草原防火期,各地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巡护,严格管控进出山人员,严禁在戒严管制区域野外非生产用火,护林员加强巡护,林草防火专业队伍随时待命,守护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综合治理,内蒙古大地的绿色交响激越而又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定位。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亲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号召。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内蒙古主动扛起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北疆大地的绿色交响,正是内蒙古不负嘱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见证。

    这绿色交响里,鸣奏出一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蒙古。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坚持把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截至2023年9月底,全区已完成造林438万亩、种草1437万亩、防沙治沙787万亩,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这绿色交响里,印刻着一个胸怀“国之大者”的内蒙古。

    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不干为了“仨瓜俩枣”损害长远利益、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把牢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这绿色交响里,展现出一个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内蒙古。

    在浩瀚沙海,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与沙魔抗争,在茫茫大漠种下绿色希望,将“死亡之海”变成绿色家园;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一个个“青山卫士”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日夜与山林为伴、执着坚守;在山野荒滩,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孩童,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在内蒙古大地写下绿色诗行、建起绿色屏障。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的“风沙源”也变成了首都的“后花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勤劳智慧的内蒙古人民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从荒山秃岭到“塞北小黄山”,从森林覆盖率不足40%到98.86%,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成为当地群众谋生致富的“金山银山”。旅游火爆、山货充足,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人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挂斧停锯”后的大兴安岭林区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新阶段,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走上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4.6亿元,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带动9000余人就业。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45万亩梭梭不仅将乌兰布和沙漠移动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种的12万亩肉苁蓉,亩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要求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3-11-10
  • “中水回用”污水治理模式解决“城市缺水”与“城市弃水”矛盾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产生的污水量也随之增加。为有效解决“城市缺水”与“城市弃水”的矛盾,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率先在全市建立首家超滤加反渗透工艺的再生水水厂,创新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分散治污和中水回用,以实际行动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合理化、有效化利用,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阳信新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装置上,采样人员打开RO产水取样阀,用采样瓶接入一瓶中水,然后贴上采样标签。作为行业监管部门,滨州市生态环境局阳信分局一直坚持定期采样和不定时采样相结合的方式,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新城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自2023年6月新城再生水开始供水以来,我们坚持每周对新城采集一次水样,截至目前已经采集水样19份,分析数据95个。”滨州市生态环境局阳信分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王志鹏说。

    在阳信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的实验室,监测人员对刚刚采集的样本进行编码,随即进行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等项目的实验分析,待分析结果出来后及时反馈给企业。

    新城污水处理厂环保安全科张伟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再生水厂中水用于企业生产用水、市政绿化、农田灌溉。现在,已具备日供再生水2万吨能力。截至目前,已供中水14万吨。”

    再生水又称中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可以满足某种使用要求,代替自来水、地表天然水进行非饮用用途的有益使用水。它清澈无味,视觉上和自来水差不多,可以用于企业生产用水、环卫清扫、园林浇灌等,避免了水资源浪费,提高了用水效率,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节水绿色发展。

    滨州市生态环境局阳信分局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管理科科长、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王建彬介绍,“中水回用的发展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也是实行水体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02
  • 呼和浩特绘就绿色画卷筑牢生态屏障

    一年新增“口袋公园”310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1%






    呼和浩特绘就绿色画卷筑牢生态屏障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目光所及,只此青绿。

    秋分时节的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绿浪翻涌,草香扑面。阳光穿破云层投向大地,原野更显葱茏,令人流连忘返。

    “我第一次来草原,看到这里蓝天白云、翻滚着的绿色波浪和各色花朵勾绘出一幅壮丽的草原图景,内心就感觉特别放松!”

    中秋国庆假期,敕勒川草原成为各地游客漫游青城必打卡的景点。第一次来到这里的陕西游客张嘉慧和她的小伙伴们也沉醉于这样的美景当中,她笑称她朋友圈里点赞最多的风景照就是在这里拍下的。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出实招、求实效,聚焦绿化提升、水体治理、污染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打造绿浓水清的宜居环境。

    自古以来,大青山就是一道天然屏障。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大青山植被逐渐衰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和大青山一样,敕勒川草原也是呼和浩特市北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受干旱少雨、开垦采石等因素影响,一度植被消减、沙石遍地。

    “过去人们为了讨生活,开荒、放牧、砍伐、采石挖沙,把树和草糟践了不少。河滩上到处是坑,远远看去,大青山就像得了斑秃病。”大青山下乌兰不浪村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恢复大青山的自然生态,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以“不叫黄沙越阴山”的决心,对大青山前坡先后实施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修复敕勒川草原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夏季平均湿度为67%。大青山前坡建成了“绿树掩映、曲径通幽、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

    穿行在大青山前坡的生态路上,就像走进了一条绿色廊道。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在大青山地区完成绿化荒山7.2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面积总计118平方公里,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绿色生态屏障。”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乌日吐介绍。

    寒露过后,大青山里已是五彩斑斓,而小黑河两岸还是一派青翠。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口袋公园里,沿着或红色或蓝色的步道走,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花境和亭台。

    近年来,呼和浩特大力实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新建“口袋公园”310处,城市绿地空间持续增大。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62平方米。

    清晨,呼和浩特南部的大黑河碧波荡漾。

    过去,大黑河周边存在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宜居环境,呼和浩特市开启了大黑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堤内滨水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出一条“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波光粼粼的城市风景线”。

    大黑河整治,提升了河道空间活力,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首府城市品位。

    如今,大黑河已经成为许多市民休闲游玩的首选地,也是首府新增的一张靓丽名片。

    依托大黑河生态资源,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到大黑河岸边的露营地去放松一下,成为不少市民向往之事。

    “在大黑河畔看着日落,吹着晚风,一边欣赏美丽风景,一边享受休闲时光,这样的体验很不错。”游客王千羽说。

    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局长张永德介绍,为彻底治理水系,呼和浩特市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45家涉水企业全部建成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城区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提标改造和产能扩建,出厂水水质达到一级A的标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谆谆嘱托,化成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坚决行动。

    呼和浩特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持续发力,走绿色发展之路,奏响生态文明最强音符,打造出绿色健康美好生活!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今,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累累硕果已经成为首府人的骄傲。

    2023-11-02
  • 内蒙古全面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1月1日,内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现场推进会在阿拉善盟召开,阻止两大沙漠汇合、阻断流沙进入黄河等一批防沙治沙工程全面展开,以此加强保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工作人员在巴丹吉林沙漠设置沙障。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内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涉及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涵盖绝大部分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小部分的腾格里沙漠,是内蒙古自然条件最恶劣、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超2亿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在现场推进会上介绍,内蒙古开展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要任务是锁沙、护廊、增绿,建设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重点做好阻沙汇合阻击战、阻沙入河攻坚战、河西走廊保卫战等7项工作,阻止沙漠东侵南移,构建“区域边缘封控,绿点绿廊镶嵌”的生态空间格局。


    在全面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过程中,内蒙古将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治,实施一批防沙治沙工程,确保今冬明春取得实质性进展。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推广应用节水林草,稳步发展沙产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公益治沙,探索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治沙新机制。











    工作人员在巴丹吉林沙漠设置沙障。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据了解,内蒙古计划到2030年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720多万亩,区域林草覆盖率达到21%以上,有效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

    2023-11-02
  • 经开区:前程办事处开展学校内部食堂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

    为全力守护学生健康和良好就餐环境,近日,前程办事处综合执法办开展学校内部食堂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










    本次检查,执法人员对辖区所有学校及新增幼儿园逐个对其后厨进行行实地勘查,重点对排烟管道设置是否规范、油烟净化装置是否安装、有无油烟直排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建立整治台账,从源头解决油烟排放、噪音扰生等相关问题,同时督导各负责人对油烟净化装置定期清洗维护,规范设置清洗台账,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下一步,前程办事处将严格把好源头管控关,加快治理进度,不断做实做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用实际行动提升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为居民营造清新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讯员:潘悦)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1-01
  • 123亿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如何使用

    “当环境受损,案件判决中会有一些赔偿、修复的相关资金,近年来,我国各个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文件,制定了一些规定,很好地规范了这些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但是有反映,这些资金在使用中不很理想,有地方规定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有些地方对于如何分类使用把握不准,不会使用这些资金,所以就不敢用。有关部门下一步打算如何优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促使资金发挥更大功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10月22日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一府两院”三个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在自由提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教授邹宁提问。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3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公安机关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加有效地打击和防范环境资源犯罪?”“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如何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促进关键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在当天3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紧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王小洪、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等“一府两院”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资金是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就邹宁的提问回应道,新时代环境司法五大理念强调要注重恢复性司法,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制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明确生态环境原地修复为原则,异地修复为补充等资金使用规则;创新执行方式,指导各地法院用好补植复绿、劳务代偿、技改抵扣等特色举措;处理新类型案件,将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型财产权益,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的有益探索等。

    杨临萍表示,相关资金管理使用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存在财政、法院、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委托社会组织管理和混合管理等多种模式;资金统筹管理使用缺乏统一规范,存在“易进难出”,支出方向难以对应到案件的修复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中评估、监管、验收缺少标准,生态修复成效难以充分保证。

    “相关部门非常重视解决上述问题,财政部等单位印发资金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等单位印发管理规定,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完善。”杨临萍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认真执行规定,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判决的赔偿资金上交国库,统一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再由行政机关编制预算草案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统筹安排使用。从司法实践看,专款专用更有利于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支持、配合相关部门规范、细化、精准化资金的管理使用监管,保障资金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及时修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于2018年开始在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各地办理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24万件,已办结1.44万件,涉及资金123亿元。”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回应邹宁提问时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以生态环境损害及时修复为导向,指导地方编制修复方案,尽快通过政府资金或者垫付资金实现修复;配合最高法、财政部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资金性质,建立相关资金管理使用制度;配合财政部,指导各地继续探索资金管理模式,针对实践中的问题,配合提出完善相关财政的管理举措,提升资金使用质效。

    “有不少大案,比如青海木里矿区违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测算赔偿资金56.83亿,其中16.58亿元已通过磋商渠道确定,另有40.25亿元在走诉讼渠道。还有比较大的腾格里沙漠污染案,赔偿金额1.98亿,已审结正在执行。”黄润秋表示,这些案件的办理,让损害环境者付出了应有代价,让受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但在实践操作中,确实还存在赔偿资金“该用不敢用”“能用不愿意用”的问题。

    黄润秋分析指出,政府索赔的资金纳入财政管理,收支两条线,财政部有严格相关管理规定;财政管理严谨,要先做预算次年再拨付,有时候地方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一些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要及时修复,得不到及时回馈,所以存在能用不敢用的问题。

    “生态损害赔偿资金规定有两种情形:损害发生以后赔偿义务人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修复,赔偿资金不具有财政资金的性质;损害发生以后赔偿义务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赔付义务的,要以货币方式进行出资赔偿,这类资金纳入同级财政管理,具有财政资金性质。”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代表反应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有的方面制度还不够细,各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对两类资金的管理把握不准确;对资金管理的指导不够细。

    “生态赔偿资金性质属于生态环境领域非税收入之一。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近年来陆续取消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制度,新设立非税收入一般不再规定专款专用,主要目的是统筹财政资源。”朱忠明说,对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近几年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每年安排财政资金超千亿元。

    “相比目前纳入财政管理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2022年是25.79亿,2023年前三季度是12.85亿),量级差别很大,我们要统筹好这些财政资源,优先支持受损害的地区加强修复。”朱忠明说。

    朱忠明表示,对于代表反映的问题,将对两类不同资金强化分类制度,特别是纳入财政管理的资金,针对对应不到判决案例、对应不到损害地方的问题,指导地方优先支持已被损害的区域进行修复;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有关部门细化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2023-10-31
  • 兴安盟全面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秋季会战

    内蒙古日报兴安10月29日电近日,兴安盟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秋季集中会战全面启动,力争到2030年实现407.4万亩沙地全部完成治理,185.81万亩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兴安盟将6个旗县市分为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分类施策,以霍林河为轴划为南部核心治理带、北部重点治理带进行重点攻坚的布局,谋划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重构科右中旗南三苏木和扎赉特旗北八乡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科技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三措并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思路,计划到2030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近年来,兴安盟大力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及“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共实施“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91.54万亩,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5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由全区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的502.9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276.4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45.03%,兴安盟科尔沁沙地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化土地正在有效治理,沙化范围得到有效遏制,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系统明显恢复和提升,实现“绿进沙退”。


    在全面摸底、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兴安盟确定2024—2030年“三北”六期工程建设需求1734.92万亩。2024年,兴安盟计划投资31.66亿元,实施5个项目、12个子项目。

    2023-10-30
  • 严控污水源头筑牢城市“里子”武汉排水许可专项执法监管8067户

    湖北日报讯10月24日,武汉市城镇排水户排水许可管理专项整治现场推进会召开。记者现场获悉,自9月7日武汉水务系统启动排水许可专项执法“百日攻坚”行动以来,截至10月20日,武汉已完成调查25953户排水户,其中办证9579户,监管8067户。

    依法实施排水许可是加强排水行业监管、严格城镇污水源头管控、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重要举措,也是减轻水体污染、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和抓手。据悉,“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武汉市在7个中心城区以及东湖高新区、经开区区域范围内,以洗车、洗涤、餐饮、医疗为重点实施综合整治,推进排水许可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动武汉市建立权责明确、制度健全、审批高效、监管有力的排水许可管理体系。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提高排水设施管理水平,筑牢城市“里子”,撑起城市“面子”。

    2023-10-27
  • 我区全面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






    我区全面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内蒙古日报10月25日讯10月25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内蒙古自治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公布。目前,我区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思路,主要是通过精准筛评出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科学制定并依法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对生产使用的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

    据了解,新污染物是指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新近发现或被关注,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仍然不足的污染物。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

    提高我区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是《工作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针对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大力开展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目前,已掌握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头孢类等15种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并开展地表水、地下水探索性监测和初步应用,同时正在进行多溴二苯醚、六氯丁二烯、德克隆、全氟化合物的监测方法摸索。

    同时,为进一步明确我区涉新污染物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全区排污许可企业清单为基础,确定调查企业511家,真正做到“行动快、情况明、底数清”。截至目前,调查系统已填报企业489家,完成率96%。


    此外,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同步开展全区黄河流域和“一湖两海”新污染物调查与风险评估试点项目。分别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干流、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湖心布设8个地表水采样点位,并对两个内蒙古典型化工企业的土壤、地下水和“三废”开展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和定量监测,旨在评估识别出具有较高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种类。目前,样品检测分析工作已完成,相关数据已全部生成,正在进行最后的风险评估和成果报告编写工作,计划11月底前完成项目验收。

    2023-10-26

  • 首 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