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额济纳检察论坛召开

    内蒙古日报阿拉善10月24日电10月23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额济纳检察论坛在额济纳旗召开。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青海省海北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三省(区)四地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定位,深化检察协作,凝聚司法合力,为推进黑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论坛上,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额济纳旗水务局、额济纳旗胡杨林管理局分别作黑河流域阿拉善段水资源利用和胡杨林保护情况介绍。四地检察机关紧密结合黑河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和司法保护需求,就服务保障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流发言,汇报展示了近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件。


    据了解,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全长928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最后注入额济纳旗居延海。黑河水关乎着居延海和额济纳绿洲的生存,对于遏制当地荒漠化扩展、缓解下游旱情、维护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的生动实践。

    2023-10-25
  • 5地签订《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

    本报鄂尔多斯10月22日电10月18日,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召开的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调推进会上,榆林市、庆阳市、石嘴山市、吴忠市、鄂尔多斯市分别对毛乌素沙地治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共同签订了《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就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合作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同向发力维护跨界区域生态安全。

    会议指出,毛乌素沙地涉及的省市区域要建立深化合作、区域联动、齐抓共管的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推进毛乌素沙地蒙陕宁甘四省区交界区域生态治理,构筑毛乌素沙地蒙陕界、蒙宁界、陕宁界和甘宁界四大“防风阻沙带”,形成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会议要求,要将此次会议作为新的起点,共同推进毛乌素沙地跨界区域联防联治,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毛乌素沙地,又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本次会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鄂尔多斯、榆林、吴忠、石嘴山、庆阳4省区5个地级市14个旗县区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23-10-23
  • 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生态环境部印发通知






    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人民日报北京10月18日电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要求,指导地方依法有序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和开展排污登记管理工作,推动“十四五”时期工业噪声依法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通知》重点提出推动落实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范围方面,纳入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的为行业类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工业行业,且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应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进行排污登记的排污单位。在实施时限方面,规定在2025年前完成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在实施方式方面,规定在《通知》发布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无需单独重新申请,排污单位可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重新申请或变更排污许可证时,通过重新申请增加工业噪声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9日18版)

    2023-10-19
  • 【行走北疆大地遇见最美黄河】守护“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悠闲的海鸥翩翩起舞、载着游客的帆船乘风破浪……秋日的乌梁素海,美得就像一幅画。











    海天一线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乌梁素海南北长35~40公里,东西宽5~10公里,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44万亩)。乌梁素海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屏障和鸟类栖息繁衍地,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10月12日,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游客络绎不绝。然而,看着眼前的美景,谁能想到,如今鱼鸟成群的乌梁素海,曾经因为污染臭气熏天。

    今年50多岁的曹铁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在景区经营着一艘游船,他也是乌梁素海从污染到逐步恢复的见证者。苇荡,小舟穿梭,是乌梁素海沿岸的渔民,从小对这里的记忆。

    乌梁素海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属于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性的大型草型湖泊,每年有近千只疣鼻天鹅在此栖息繁衍,许多水生物种生存繁衍,成为黄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来源,也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乌梁素海是区域水生态系统的缓冲区,具有较强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同时,乌梁素海每年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补水4亿立方米左右,对于调节地区气候、抵御地区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河套灌区的开发,农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乌梁素海成为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套灌区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和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乌梁素海,造成乌梁素海水质逐年恶化。2008年,乌梁素海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严重影响了黄河的水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确定了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的治理思路,特别是从2018年以来,重点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项目。”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生态保护科谢振峰科长介绍。















    美景让人陶醉


    2018年,巴彦淖尔市获得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项目支持,试点工程共7大类(沙漠综合治理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和植被修复工程、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持)、35个项目,目前35个项目已全部完工。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为彻底斩断点源污染,巴彦淖尔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管网建设,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尽最大可能将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园林绿化、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其余部分进入人工湿地净化达标后通过各级排干沟再进入乌梁素海。

    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农业“四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引导和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实现了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农田灌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在乌梁素海湖区,采取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湖区水道疏浚、建设河口湿地、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态调控等措施开展内源治理。同时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隙期进行生态补水,改善湖区水质。2018—2022年五年间,乌梁素海年生态补水量保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今年已生态补水3.41亿立方米,湖区水位、面积较为稳定。


    “通过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谢振峰科长告诉记者,目前乌梁素海有各种鸟类264种,600多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1种。











    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繁衍地



    “现在,乌梁素海的环境变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的收入也提高了。”曹铁山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说,2020年,他与人合伙购买了一艘帆船,平摊下来,他个人的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同时,他也希望大家能共同守护乌梁素海,免遭再次破坏。










    游客拍下美景






    曹铁山驾驶游船带游客欣赏景色



    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未来,巴彦淖尔将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协同推进的综合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内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探索引进底泥处理技术,推进实施乌梁素海渔民上岸、生态调控、芦苇资源化利用、湖区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修复等项目,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2023-10-16
  • 五原县“四荒地”盐碱白变生态绿

    瓜果飘香时节,联丰村万亩经济林示范园种植的鸡心果进入丰收期。园内一颗颗红彤彤的鸡心果挂满枝头,散发着阵阵果香,三三两两的工人正忙着采摘。

    联丰村万亩经济林示范园位于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西北2公里处。该园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先行区,是五原县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万亩经济林示范园。

    “我们将林果产业、庭院经济、乡村绿化美化与种养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统筹规划。园区栽植各种果树100多万株,形成了集种植、储藏、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五原县林草局局长张宏刚介绍说,园区还引进了农家乐餐饮、果蔬采摘、科普研学等项目,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万亩经济林让五原县大地着绿、林海生金。然而,这只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原县新增造林面积11.26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1000余亩,建成823公里的绿色长廊,县内主要交通干道基本绿化贯通,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四荒地”造林成效显著,9万亩盐碱荒地由“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经济林面积达到22165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走出一条产业做强、群众增收、环境改善、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生态‘颜值’和经济价值并存,建设一个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城市!”张宏刚说。

    2023-10-12
  • 内蒙古自治区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

    本报10月10日讯2022年3月25日至4月25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内蒙古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2年6月2日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反馈了督察意见,提出了整改要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全力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截至2023年7月底,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7项;转办的2825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办结2809件、阶段性办结16件。

    一、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抓整改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关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对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通过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政府常务会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认识,深化对整改政治意义和政治分量的理解认识,增强了从政治上抓整改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学习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深刻把握核心要义,切实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工作,明确整改责任,提出整改要求。成立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牵头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改工作。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整改工作负总责,全力抓、全面抓、全程抓,主持研究整改方案,统筹谋划推动整改工作,实地督导检查整改情况。自治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会议调度部署,带头深入一线指导督导,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全面落实整改任务,形成了党委统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集中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制度,确保条条改彻底、件件落到位。制定《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盟市均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方案,分解任务、细化措施,推动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四)压紧压实整改责任。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实地督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核查,推动整改取得实效。建立整改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每月调度梳理整改进展,点名通报存在的问题,倒逼整改责任落实。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督办。将整改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考核措施,强化结果运用。建立督察转办重点信访问题省级领导包联制度,逐一督办盯办,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

    (五)从严开展追责问责。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执纪执法,坚决查处损害生态环境案件及其背后的责任、腐败、作风问题,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截至目前,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3起责任追究问题线索已全部办结,依法依规对17个部门单位和87名责任人追责问责。

    二、大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扎实推进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将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基本用户,黄河流域累计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旗县33个,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4.2万亩,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11万亩。7个沿黄盟市完成取用水专项整改提升项目26888个,排查整改27043个违规取用水问题和661个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黄河滩区严重阻碍行洪和影响河势稳定林木1178.55亩,溯源排查入河排污口3061个,黄河流域“清废行动”128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实施“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保护治理项目64个,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水质保持稳定,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

    (二)持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制定实施《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草原禁牧3.8亿亩、草畜平衡5.9亿亩,全区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发现的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恢复草原林地110.72万亩。2022年以来,全区完成造林823.7万亩,种草3152.6万亩,防沙治沙1419.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164平方公里,治理东北黑土区大中型侵蚀沟791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小型侵蚀沟2104条,完成131.5万亩黑土地保护建设任务和50万亩保护利用任务。自然保护地内已退出43宗矿业权,发布重要湿地名录83处,1482家露天矿山完成地质环境治理113平方公里。

    (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集中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及16项分领域实施方案,创新实行新上项目节能审查能耗强度标杆值政策,2021—2022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以上。重点培育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2022年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3.5%、12.1%。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列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2022年以来清洁取暖改造44.9万户。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中西部6市重型柴油货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系统21958台。深入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2022年区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9%,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系统推进水体治理,对全区97个重点河湖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新建园区污水处理厂4座,改造城镇老旧排水管网329公里,建成23座生活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在2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黑臭水体环境保护行动,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149处。2022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6.9%,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2.5%,同比下降2.87个百分点。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固废危废管理,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发现的49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62座符合闭库条件的尾矿库已闭库42座。盟行署、市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6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7%。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节能降碳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2023-10-11
  •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全部对外公开

    中新网10月10日电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至2022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分六批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国务院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2023年10月10日,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河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5省区和兵团)公开督察整改情况。

    河北省积极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雄安新区容城县、安新县、雄县三县城区已累计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79公里,新建片区雨污分流建设随片区开发建设进度同步推进实施。

    江苏省启动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沿江生态修复工程,太湖蓝藻水华平均面积、最大面积分别下降10.3%、46.8%,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保护治理项目64项,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水质保持稳定,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向好。

    西藏自治区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3大类10项工程,2022年共治理水土流失942.88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17.9万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再生水利用,共建成投运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102座,已建成“冬储夏灌”中水库(中水池)56座,2022年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3.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切实保障重点河湖流域生态用水补水,2022年奎屯河新渠首下泄生态水量15425万立方米。


    至此,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开。第二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164项整改任务,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1398项,完成率为65%,其余整改任务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2023-10-10
  • 呼和浩特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求实效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2平方米






    呼和浩特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求实效



    流水潺潺,游人如织,草原上牛羊成群,大青山林木茂盛、郁郁葱葱。金秋时节,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郊的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绿浪翻涌,草香扑面。

    “我们都叫它‘城市后花园’,一有空闲就来这里逛逛,实地感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呼和浩特市民刘宝全说。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出实招、求实效,聚焦绿化提升、水体治理、污染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打造绿浓水清的宜居环境。

    敕勒川草原和大青山是呼和浩特市北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前些年受干旱少雨、开垦采石等因素影响,一度植被消减、沙石遍地。

    “那时呼和浩特一到春秋季节,风沙大得很,回家经常带着一身土。”刘宝全说。

    从2012年起,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对敕勒川进行生态修复。如今,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夏季平均湿度为67%,吸引许多游客前来享受宜人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对大青山前坡先后实施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每年植树季节,荒山上满是一支支植树造林队伍。”30岁的刘宝全说,像他这个年龄的呼和浩特市民,学生时代几乎都参与过大青山的植树造林活动。

    “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大青山地区完成绿化荒山7.2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面积总计118平方公里,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绿色生态屏障。”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乌日吐介绍。

    从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进入市区,成排林木、成片草地等浓郁绿色不断映入眼帘。

    近年来,呼和浩特大力实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新建“口袋公园”310处,城市绿地空间持续增大。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62平方米。站在大青山上放眼望去,整个城市绿意盎然。

    夕阳西下,清澈河水披上金色外衣,岸边花草随风摇曳,温润的晚风传来阵阵鸟鸣……前不久,在呼和浩特南部的大黑河畔,一名本地画家创作了一幅名为《大黑河夕照》的画作。大黑河是黄河支流,也是呼和浩特市重要水系。“近几年,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名画家说。

    “为彻底治理水系,呼和浩特市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45家涉水企业全部建成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城区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提标改造和产能扩建,出厂水水质达到一级A的标准。”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局长张永德介绍。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呼和浩特市委负责同志表示,“我们要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持续发力,让呼和浩特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美丽城市。”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27日01版)

    2023-09-27
  • 荒漠披绿装沙海变“沙金”——内蒙古推动防沙治沙见闻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9日电题:荒漠披绿装沙海变“沙金”——内蒙古推动防沙治沙见闻

    绿色,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内蒙古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地区。

    今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在内蒙古开展,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茫茫沙海正在披上绿装,群众也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绿进沙退”,茫茫沙海披上绿装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小叶杨、紫穗槐、杨柴等枝叶繁茂,林场绿意盎然。

    副场长葛文斌介绍,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从1960年建场开始,林场职工投身防沙治沙,结合“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

    “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有效治理了流沙对农田、村庄的危害,实现‘绿进沙退’,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他说。

    林场附近红旗村的村民党建国说:“从前风沙很大,春天庄稼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去,有的被风刮走、有的被沙掩埋。近年来,随着林场种的树越来越多,村里的耕地面积增加,风沙天减少,村民可以踏踏实实种粮了。”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的马云平最喜欢去林子里看看。满山的绿色,让人想不到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沙地。

    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县境内分布着三条大沙带,过去春季风沙多、危害大。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多伦县生态建设加速推进。

    马云平和家人承包了3700多亩流动沙丘,跟沙地较上了劲。没有治沙经验,他们摸索着用树枝等打网格固定住沙丘,就花了3年时间。沙地里没有水,他就赶着马车拉水,人工挑水浇灌树苗。








    拼版照片:上图是翻拍的马云平承包的沙地(2000年资料照片);


    下图为2018年8月10日拍摄的沙地治理之后的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没想到,我们能把沙地变成现在的模样。”马云平说,如今林子里有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以前枯了的泉眼又重新冒出水来。

    20多年的光阴里,千百个“马云平”的坚持,让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升至37.9%,实现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

    沙海掘“金”,生态建设富民增收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部的磴口县,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在一处光伏治沙基地看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列队,光伏板下和板间的空地上,一丛丛梭梭苗在迎风摆动。

    磴口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这片占地3000亩的光伏基地,目前已建成发电,光伏板间栽植了柠条、梭梭等,努力探索实践“光伏+林草”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介绍,近年来,磴口县抓住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绿色清洁能源,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做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


    除了结合光伏产业,当地还探索发展防沙治沙与中草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结合,让更多“沙生产品”给沙区群众拓展增收渠道。











    今年9月1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拍摄的樟子松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今年夏天,李玉民家的农家乐生意火爆。“七八月高峰期,40多个房间都住满了。”

    农家乐所在的大孤山村,毗邻多伦湖景区、滦源湖景区,不远处就是多伦县的百万亩樟子松示范区、退耕还林示范区,是个绿水青山、风景秀美的地方。

    大孤山村委会所在的曲家湾,农户近年来尝到了生态建设的“甜头”,仅林业收入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曲家湾渔村还逐步成为多伦湖景区旅游服务的“承接区”。

    “以前我们这里风沙大,哪会有客人来。”李玉民说,近年来生态好了、风沙少了,生态旅游才发展起来。村里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持续接力,久久为功推进生态建设

    今年6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巴彦淖尔市召开,部署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

    荒漠化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内蒙古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下一步生态建设要如何推进?

    “持续接力,久久为功”,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的人们,给出了答案。

    在多伦县南沙梁的樟子松林,地面上落了厚厚一层松针。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扒开松针、用手挖了几下,就露出了地下的沙土。“生态仍比较脆弱,一旦管护不好,就很容易退化,必须久久为功。”

    多伦县提出,下一步要重点对境内流动沙地1.72万亩、半固定沙地0.23万亩、固定沙地中的中度沙化地8.53万亩,实行工程措施全覆盖,坚决提前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在国营新华林场,葛文斌说要总结60多年三代林场人的防沙治沙经验,把林场剩余的1万余亩土地改良后再种树,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将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林场。


    在磴口县,当地坚持因地施策、因害设防、划区分治,已经构建起与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相适应的防沙治沙体系,提出要力争2030年完成168万亩的沙漠治理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

    2023-09-19
  • 黑龙江部署全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坚决防止秸秆离田导致黑土流失

    日前,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梁惠玲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全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黑龙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梁惠玲指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关系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交通安全、空气质量和民生福祉。要统一思想认识,大力推进以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源头治理模式,确保措施精准有效。要坚持秸秆还田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强化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区域、分作物推广落实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提高还田覆盖率和到位率。要严格秸秆还田和离田作业管理,农业专家全程指导,加强农机调度,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秸秆收储综合服务,坚决防止秸秆离田导致黑土流失。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严格落实补贴政策,强化激励约束,切实提高补贴资金效能。

    梁惠玲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负责统筹协调和具体推进,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市县乡党委要加强领导,压实各方责任,实行市县乡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工作任务纳入“田长制”管理,明确责任到人、包保到户、管控到地块,细化作业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履职尽责,村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齐抓共管,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要落实“五细”要求,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做到掌握情况细、分析问题细、制定方案细、配套措施细、工作落实细。要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依法依规开展督导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真正形成严肃问责高压态势。要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23-09-19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一线故事


    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顶端的“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河“几字弯”一线的生态治理故事。

    染绿一片沙拦住一沟土

    一场秋雨过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碧空如洗,草绿树茂。

    “我的名字汉语意思是‘宽阔的海洋’,这是我父母当年因饱受风沙肆虐,为我取名时寄予的美好希望。”56岁的牧民乌日根达来指着远处自己亲手栽下的一片沙柳说,“看到绿色我就高兴,因为美好的希望已经实现了。”

    图古日格嘎查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漠不断侵袭牧场,贫穷与落后曾困扰着当地牧民。

    乌日根达来还是个精壮小伙时,在妻子支持下,卖掉家里的山羊换回2万元,正式开始植树治沙。

    最初种下的6000多株小树苗,很快就被连日的沙尘暴吞没。乌日根达来吸取教训,探索先设置沙障,固定流沙,再栽树苗。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3000多亩黄沙终于被沙障固住,重新栽种的一棵棵树苗渐渐发芽。

    “当时我就想着,只要能干动,就要坚持把树种下去,为沙漠增添更多绿色。”他说。

    过去30多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日根达来带领周边牧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持续不懈与沙漠抗争,将树木成活率从30%提升到90%以上,10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他还和杭锦旗的治沙英雄们采取“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措施,累计治理沙漠达840多万亩。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乌日根达来觉得更有事做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我们要继续造林种草,系统治理流沙,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他说。

    黄河“几字弯”流经几大沙漠,又穿过黄土高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阻沙入黄,还需加强黄河岸线流沙控制。

    “泥不下山、填饱肚子”,曾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愿望。为求生存,高西沟人上山植绿固土、整修农田、治坡打坝。

    今年68岁的村民高治周记得,自己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总是饿肚子,“大人们说,只要山上有树了,就有口粮了。我就恨不得一天把树栽满,让我能吃饱肚子”。

    数年寒来暑往,如今高西沟处处是美景:蓝天白云下,梯田层层环绕,油松郁郁葱葱,梨园硕果累累。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为70%,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饥饿的记忆远去,高西沟人仍坚持给黄土“披绿”,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至少要种100棵树苗。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借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们将继续巩固几十年生态治理的成果,让山更绿,让母亲河水更清。”

    用好一株草守好一亩田

    “我们这片盐碱地,玉米都长不到1米高,这草居然能长到3米,而且浑身都是宝。”看着地里一片高大茂密、茎粗叶长的巨菌草,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即将成熟的巨菌草,如今可是宝丰村村民的“宝贝”。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位于宁夏引黄灌区北部,因蒸发强烈,盐分聚积地表,耕地一半是盐碱地。

    “种啥都长不好,种点儿玉米有时都光长秸秆不结苞谷。”刘毅说,以前地里没奔头,许多村民靠养殖、打工另谋出路。

    三年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带着原本适宜南方生长的巨菌草,在石嘴山盐碱地试验种植,当年就喜获成功。

    “巨菌草蛋白含量高,是菌菇栽培、牛羊饲养的好原料,而且耐盐碱、根系发达、出草量大、‘吃盐’能力很强。种植一百多天后,土地含盐量下降了约70%。”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德欣喜地说。

    但村民从来没听过巨菌草,怎么鼓励大家种?

    刘毅给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亩巨菌草能收益3000元,是原来种玉米的2倍到3倍,撂荒的土地可以被盘活,村民种植巨菌草的积极性大涨。

    2021年,石嘴山市发展起菌菇生产、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全产业链,带动包括宝丰村在内的几个村共种植巨菌草6000亩。

    如今,菌草已成为沿黄省区生态治理的“先锋军”。针对菌草在北方越冬困难等问题,我国将积极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高科技手段,培育适应荒漠化生态修复治理的菌草品种。

    紧邻宁夏平原的河套平原上,“塞上粮仓”守卫战也在进行中。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村民们正将刚收割完的玉米切碎做成饲料。广袤农田边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如同“绿色卫士”。

    “有了防护林,再也不用为庄稼担惊受怕了。”回忆起多年前庄稼苗刚长出一拃高就被沙尘暴掩埋的情景,57岁的村民吕海军感慨地说。

    距离东兴村15公里外,是成立于1960年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近年来,林场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到机械造林的跨越,并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造林,完成沙地锁边治理后,还扩大了防护林区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5%,为周边耕地、村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墙”。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如今巴彦淖尔市已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一体化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保障河套灌区1100多万亩耕地稳产高产,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乌兰图克镇党委书记樊海宽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我们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配置高质量农田防护林网,持续发挥防护林稳定的生态效益。”

    修复一方原呵护一泓湖

    不久前,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全体牧民做出一个决定:未来5年内,将梭梭林面积扩大到10万亩,走梭梭接种苁蓉为主、圈养牲畜为辅的路子。

    这个决定对于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并不容易。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黄河“几字弯”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生态脆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必须摆脱传统的放牧经营模式。

    2021年,乌拉特后旗在部分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这样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

    但一开始巴音查干嘎查的部分牧民并不买账,“草原封禁保护影响放牧,加上大家没种过梭梭,不知道结果会咋样。”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说。

    为打消牧民疑虑,宝玉与嘎查党支部成员率先在天然梭梭林接种7000亩肉苁蓉,又在集体草场栽植1.1万亩梭梭。

    两年后,眼看着草场返青,梭梭林成活,肉苁蓉长势喜人,牧民心动了。

    “肉苁蓉明年就能收获,纯收入能有840万元,35%拿来扩大种植面积,剩下的65%分红给大家。”宝玉一抓住机会就给牧民算账。

    现在,生态致富已成为牧民的共识。“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种好梭梭林,就能治沙、致富两不误。”牧民乌仁查胡说。

    近日,内蒙古启动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攻坚战。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我们将聚焦天然草原退化、过度放牧问题,采取围栏封育、草原改良等措施推进退化、沙化草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草原受损的“皮肤”得到舒缓,被誉为“黄河之肾”的湿地湖泊也正在加速修复。

    候鸟又要南飞了。宁夏银川市观鸟爱好者李志军凌晨4点半起床,驱车来到郊区一处湿地,旁观“候鸟大学”教学现场:成群的苍鹭、白鹭育成鸟在成鸟带领下,练习捕食、躲避等技能,为长途迁徙做最后的准备。

    “这些都是小场面,鸟类中的大明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更有看头!”李志军兴奋地说。

    银川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被誉为“塞上湖城”,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线路和栖息繁殖地。

    但过去因为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湖泊群日渐萎缩。

    李志军从事鸟类观测近20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难见小天鹅的踪影。近两年,他突然发现银川市的小天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前年一次性见到了300多只,鸟友圈都轰动了”。

    小天鹅对栖息地要求很高,既需要宽阔水面安全过冬,又需要大范围浅滩沼泽取食。“它们成群出现,意味着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志军说。

    近年来,随着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银川市湖泊湿地万顷碧波再现,湿地保护率达到65.9%,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将这里作为迁徙“驿站”。

    河水清清,两岸“青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几字弯”徐徐展开。

    2023-09-18
  • 既治水也治岸 黑臭水体变为幸福河流

    湖北日报讯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是两条重要的城市内河,曾经面临严重污染,沿岸居民怨声载道。目前,经过治理,两条黑臭水体水质已逐渐好转。

    据了解,这两条河是汉口地区的城市内河,承担汉口地区的主要排涝功能。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合流制溢流污染一度困扰老城区,两条河流的污染日趋严重。2019年长江警示片曾披露,机场河存在突出水环境问题。

    针对披露的问题,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变过去单一突破、表面施治的模式,既治水也治岸,既治污水又治雨水,既重视项目建设,更突出项目管理。武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通过两条河流的治理,交出一份合格的流域水环境治理答卷。

    2019年以来,武汉市累计投入50余亿元,市、区两级共同推进两条河流综合治理。经过治理后,围绕黄孝河和机场河,武汉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吨;新建溢流污水处理设施2座、调蓄池3座,新增溢流污水日处理能力86万吨、新增调蓄能力45万吨;完成64公里管涵清淤修复;每日新增生态补水37万吨。目前,机场河、黄孝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原来沿岸都是熏人的臭味,现在水不臭了,还多了散步的地方。”武汉市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马池墩社区居民张钢兰说,如今的机场河有美景有花香,武汉市的治理还是下了大力气,居民很满意。

    据悉,以黄孝河、机场河水质改善为契机,武汉市将坚持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入150余亿元,打造更多让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

    2023-09-15

  • 首 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