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建绿色廊道 展幸福画卷(美丽中国)

    沿黄生态廊道洛阳市新安县段。






    张雨田摄(人民视觉)







    黄河生态廊道开封段步道。







    石斐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西起三门峡、东至开封,一条蜿蜒的绿色廊道,成为当地百姓的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近年来,河南通过在黄河沿岸打造生态廊道,推动生态修复、打造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在守护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同时,也让黄河之水滋润沿岸百姓生活。

    夏日傍晚,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大堤南侧的大河路街道前刘村,宽敞平整的景观步道上游人如织,两旁的绿植郁郁葱葱。“这里环境美,节假日带着孩子来逛一逛,欣赏下美景。”市民尹继业说,和家人围坐在绿荫下,一边饮茶一边聊天,感觉非常惬意。自然生态的氛围、舒适怡然的空间,让黄河生态廊道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来到这里欣赏黄河、亲近黄河。

    近年来,河南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沿岸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

    推动生态修复,营造亲水空间

    三门峡大坝两岸青山连绵,树木葱郁,黄河从这里流入河南。沿岸,20余只黑鹳时而栖息石上,时而跳入水中,与白鹭、苍鹭争相捕食。

    一旁的市民张明云兴奋不已,赶忙按下快门,记录这些生动的瞬间。“现在三门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空闲时间我喜欢拿着相机抓拍珍稀动物。”张明云说。

    好生态引得百鸟来。黑鹳是一种候鸟,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黑鹳频频光顾三门峡。此外,大鸨、灰鹤、白天鹅、鸳鸯等也成为这里的常客,使得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

    崤山为伴,土塬连绵,三门峡地势高低起伏,河道蜿蜒。三门峡境内,240公里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功能彰显,串联起黄河岸边的山山水水。近年来,三门峡市按照“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工作总布局,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健康生态。如今,三门峡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已实现“清水入黄”。

    弘农涧河流经三门峡灵宝市,是三门峡市最大的一条黄河支流。沿弘农涧河而上,这里的沿黄生态廊道中点缀着休闲驿站和景观小品,沿岸步道整洁美观。“这里建有儿童乐园,周末我们会带家人过来亲近黄河,变化真大!”在河边散步的灵宝市民李战生感慨。

    近年来,三门峡深入推进“四水同治”,持续推进天然林修复、公益林保护,营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弘农涧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Ⅲ类之间。

    “我们将持续推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强化水质监测分析、推进清废行动,把黄河生态廊道打造成造福百姓的幸福廊道。”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裴宗杰说。

    2022年,三门峡市国考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为“优”,全年水质达标率100%,优良水体比例100%;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

    打造生态产业,助力村民增收

    “你看,这白对虾,个大饱满。”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曲兴镇大蔡村崇溪水产养殖基地,技术员张利朝正在岸边忙着投喂饵料,“黄河生态廊道建成,俺也吃上了生态饭!”

    曲兴镇北依黄河,地下水矿物质丰富,水产养殖优势得天独厚。借助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发展契机,大蔡村整合资源,引进精细管理模式,建设水产养殖基地。2021年,大蔡村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坑塘600余亩,发展水产养殖业,当年销售收入2600万元。

    “以前外出打工总是担心家里,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王沙心里乐开了花。

    近年来,开封市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草则草,引导沿黄乡镇因地制宜科学选取适合本地的水产业。目前,祥符区毗邻黄河的4个乡镇在规划的黄河生态廊道范围内已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相关产业年收入总值达4000万元,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实现有机结合。

    眼下,祥符区袁坊乡袁坊村黄河生态廊道蝉鸣阵阵,1万多亩莲藕进入盛花期。2020年,袁坊乡开发利用坑塘,种植莲藕,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袁坊村莲藕合作社还注册了商标,走品牌化路线。藕农柴素叶已经种植莲藕5年多,藕田由2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去年莲藕销售行情好,每亩收入超万元。”柴素叶说,今后她打算继续扩大莲藕种植规模。

    开封市持续把生态廊道建设和高效农业建设相结合,沿途增设现代农业设施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鱼虾养殖、莲藕种植等产业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发展生态旅游,传承黄河文化

    过了小浪底水利枢纽,从高原峡谷奔腾而来的黄河水便涌入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在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黄河神仙湾风景区,一湾碧水,满山林果。登上山岭之巅俯瞰,黄河生态廊道宛如游龙盘在山腰上。在荒坡改造后建成的果园里,果树郁郁葱葱。

    神仙湾风景区位于石井镇东侧的黄河岸边,是黄河生态廊道的一部分。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石井镇抓住机遇,全面发展全域旅游,在神仙湾风景区布局研学体验、高端民宿、户外露营等新业态,走出生态打底、旅游赋能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投壶、射箭、制陶,孩子们研学于此,亲近山水,寓教于乐;露营、越野、采摘,青年人欢聚于此,纵情放歌。今年以来,石井镇接待游客人数50万人次,神仙湾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

    沿黄河生态廊道逆流而上,走上新安县正村镇石泉村观景平台,壮美黄河一览无余。一处谷底坐落着连片的民宿,田舍相望,密林相拥,白墙黛瓦的新中式建筑错落有致。“观黄河,看流云,近郊游也能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洛阳市民李玉丹说,自己利用周末假日特意来到新安休闲放松。

    过去石泉村山荒田薄,2020年黄河生态廊道修到了村口,当地抢抓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机遇,依托集体经济,整合闲置资产,通过市场化方式招募运营商,与经营主体共同打造民宿集群,建立运营商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游人纷至沓来,文旅消费升温。“村里把黄河边的窑洞改造成文创小院,集中展销黄河澄泥砚、函关窑瓷器、乡村老粗布等极具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石泉村党支部书记毛献新说。去年,石泉村入选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

    今年6月,黄河生态廊道贯通,黄河非遗研学体验、黄河主题文旅文创等新业态新产品也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态为基、文旅赋能的幸福画卷正在黄河岸边渐渐展开。

    2023-07-24
  • 作为科研基地,沙林中心既做科学研究,也为荒漠化防治提供应用示范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科技视点·跟随科研人员去治沙②)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在采集土壤水分数据。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对沙尘观测塔进行维护。







    俯瞰沙林中心农田防护林。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林中心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角,黄河“几字弯”顶端,是“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所在地。滔滔黄河水由此分流,涌入河套7级灌排体系。

    遏制沙漠向河套地区侵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这道防线的最前沿。

    20世纪50年代以来,磴口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900多倍,目前已经超过37%,建成了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绿进沙退”的变化背后,扎根磴口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下称沙林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记者跟随科研人员走进一线,看科技如何助力防沙治沙。

    科学设计防护林,为农田挡风防沙

    沙林中心下辖4个实验场。1979年,国家划定47万亩国有土地作为实验区域,开展防沙治沙研究工作。由东往西,4个实验场沿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依次而建。

    磴口县城往西不到10公里,便到了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这里是围沙造林的开路先锋。走进实验场腹地,农田连接成片。

    从高处远眺,隐约可见数公里外的连绵沙丘。农田四周,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静静守护着这片绿色。

    “这是我们设计的农田防护林。”沙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玉奎说,“与风向垂直的是主林带,平行的是副林带,每个林带栽两行杨树,构成了‘两行一带’的防护模式。”

    80年代,沙林中心开展造林示范,借鉴了“八行一带”的防护模式,当时的宽林带曾起到较好防沙效果。自90年代开始,沙林中心推广“两行一带”防护林带。

    “八行一带”改成“两行一带”,看似简单,其背后则有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周密的测算,以及多年观测研究结果的支撑。

    为何“两行一带”防护效果更好?带着疑问,记者见到了主导推广的沙林中心总工程师王志刚。

    王志刚娓娓道来:“我们发现,每年3至5月是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关键期,而主栽树种尚处于冬季相(无叶期)。经测算,此时‘两行一带’的疏透度与透风系数等比较理想。”

    他列举出更细致的指标:防护林株距1米,林带间距为树高的12至18倍。以5至7年达到防护目标计算,树高可到10—12米,主林带间距在130至140米之间。“这样布置防护林,占地少、林木生长快,还能减少林地矛盾。”

    农田四周栽植防护林,会与农作物争夺光照和水肥,造成胁地效应,影响农民种植防护林的积极性。沙林中心的实践证明,相对于“八行一带”那种宽林带、大网格的配置布局,“两行一带”这种窄林带、小网格的综合防护效益更好,胁地面积最小。

    有农田防护林挡风防沙,在曾经的沙荒地上,沙林中心开垦出2万亩灌溉绿洲。更让他们自豪的是,中心探索的农田防护林模式,已在磴口县推广56万余亩。由此证明:沙漠边缘也可以种庄稼。

    选好树建好防护林,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得到应用

    农田防护林只是磴口县探索的旱区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沿第一实验场继续往南行驶约10公里,记者见到了与万顷良田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道路北侧数万亩黄沙,梭梭、花棒、沙拐枣、柠条等灌木扎根其上,这是防风固沙区;道路南侧不远处,裸露的流动沙丘连绵不绝,偶尔可见耐旱的白刺,此为封沙育草区。

    “科学治沙,不是多种树就好,天然的沙漠戈壁,要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指着远处的梭梭林,沙林中心资源管护处处长张瑞说,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总原则,沙林中心与磴口人民共同搭建起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和农田防护林区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之外,则是包括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三区一地”构成了完备的防护林体系,是磴口县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全貌。

    建好防护林,关键要选好树。新疆杨耐旱、耐盐碱,树干直、树冠窄,养护成本低,是河套平原建设防护林的理想树种。然而,和许多杨树一样,新疆杨不抗天牛。西北地区干旱,缺乏天敌的光肩星天牛繁殖泛滥,对杨树危害极大。

    王志刚办公桌上,堆放着他采集的遭受光肩星天牛虫害的杨树树轮截断标本。这些标本外表看似完好无损,树轮中间却满是天牛蛀食留下的孔洞。孔洞阻碍树木养分的输送,过不了多久,杨树枝干便会干枯,容易风折,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我们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韩一凡先生培育出的北抗杨基础上,选育出了沙林杨。”手拿沙林杨的树干截断标本,王志刚说,“光肩星天牛也会寄生到沙林杨上,但产下的卵很难存活。经测算,沙林杨天牛羽化率仅0.25%,这意味着天牛基本上难以繁衍后代,从而间接杀死了害虫。”

    2019年,王志刚团队拿到了林木良种证,开始在西北一些地区推广沙林杨。

    记者在第二、第三实验场交界处看到一片沙林杨。外观上,沙林杨与普通杨树没什么区别。因为才栽下几年,树干还不太粗壮。实验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沙林杨种得不多,除了人们接受新品种有个过程外,沙林杨自身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树冠大、抗旱抗寒性相对较差,耗水也相对多。

    全部种沙林杨不合适,与新疆杨混交栽种如何?沙林杨的抗天牛特性,引起了林业专家、河北大学研究员魏建荣的注意。与沙林中心合作,他发现:相比新疆杨,光肩星天牛更喜欢在沙林杨上产卵,混交栽种时,便可以利用沙林杨的诱杀性吸引“火力”,尽可能保护新疆杨。

    正在沙林中心作学术交流的魏建荣告诉记者,他计划通过杂交或基因技术等手段,将抗虫特性“注入”新疆杨或其他性状优良的杨树。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王志刚团队也一直在探索。近年来,他选择了沙林杨的一种同胞无性系作为母本,以新疆杨为父本,杂交出了“沙新杨”,目前正在申报新品种鉴定。

    有沙林中心作为长期科研基地,包括沙林杨在内,沙林中心的许多成果得以较快试验示范和推广。曾任沙林中心主任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沙林中心一边做治沙科研,一边打造荒漠化防治样板,许多成熟的治沙研究成果从这里走向乌兰布和沙漠,应用到全国其他适宜沙区。

    建立种质资源库,促进沙旱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如何帮助百姓在治沙中致富?

    在第四实验场,记者见到正在试验地查看沙棘果长势的罗红梅。这位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已经与沙棘打了近30年交道。

    沙棘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效果好,沙棘果营养价值高,是兼顾防沙治沙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灌木。

    西北并不是沙棘原生地。为选育适应西北旱区的沙棘新品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原所长黄铨就来到沙林中心,带领团队开始相关研究。

    经过30多年努力和坚守,如今这里成为全国沙棘研究重镇。眼下,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规模化种植的沙棘,不少是沙林中心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7月是沙棘果生长关键期,罗红梅放心不下,隔三差五便要到实验场看看。罗红梅查看的沙棘,是她选育出的新品种——深秋红沙棘。

    距第四实验场沙棘试验地不远,有一个沙棘育苗大棚。第四实验场场长李春风带记者走进大棚,说起培育沙棘苗的工作:“6月中旬,我们就开始挑选嫩枝,把它们剪下再扦插到大棚苗圃里。两个月后,沙棘苗便要移种到大田,等到第二年春天,就可以规模化种植。”

    中国林科院硕士研究生宋娅婷不久前刚从北京来到沙林中心,她要在第四实验场住上半个多月。宋娅婷边整理刚剪下来的沙棘枝条边说:“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沙棘果的油脂、类黄酮含量的方法,进而帮助培育出更适合深加工、经济价值更高的沙棘新品种。”

    种质资源对植物繁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沙棘种质资源保存和选育工作,近年来,国家启动了沙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沙林中心是依托单位。

    在种质资源库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戈壁滩上,一座现代化设施保存库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设施保存库外,一块新平整出的异地保存区里,种上了今年新移栽的沙棘。“趁着生长季,我们科研人员正奔赴四川、陕西、山西等地采集沙棘种质资源。”沙林中心工程师李帅说。

    不只是沙棘,这里还收集了梭梭、沙冬青、柠条等多种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未来还将继续收集并向国内研究人员开放共享,共同促进沙旱生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李帅说:“人们对沙旱生植物特性了解还不够,把它们的防沙固沙性能和机理搞清楚后,能够指导我们在不同沙漠选种更适宜的沙旱生植物。”

    挑选适合沙区生长的经济植物时,沙林中心还把目光投向了欧李。欧李是我国独有的沙生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前不久,贾玉奎带领团队选育的欧李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新品种审定。

    注重实践出真知,持续40多年进行科学监测

    大范围绿化工程怎样改变环境?作为重要的科研工作,沙林中心成立伊始,便开始了相关数据监测,至今已持续了40多年。

    依托沙林中心建设的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第二实验场,所在区域是为了科研保留下来的一片原生态半固定沙丘。

    走进定位研究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铁塔。工作人员刘怀远告诉记者,这是近地面沙尘观测塔,50米高,塔身上每隔2米便安装了一台采集沙尘的容器。塔上还有监测风速、风向、湿度、辐射等参数的传感器。每个月底,刘怀远都要登上铁塔,取下容器收集到的沙子,称重并记录上传。

    为了对比观测,像这样的观测塔,沙林中心一共有4座。另外3座,一座位于两公里外的绿洲,其他两座则矗立在上风向更远的荒野沙漠。通过测算、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情况,科研人员就能了解沙尘的迁移规律,并推算出防护林在降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贾玉奎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大量监测数据得知,大范围绿化工程明显改善了环境。比如,太阳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7月前后可降低蒸发量30%—40%,林网内沙尘转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8%,大气浑浊度降低35%等。

    观测塔不远处,是一个人工模拟增雨平台。在一片长着白刺的沙丘地上,科研人员安装了自动喷水装置,通过设置不同量的“降雨”,来观察白刺的生长情况。“全球干湿两极变化加剧,预判这一趋势下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情况,对未来科学防沙治沙十分重要。”贾玉奎说。

    在观测定位站,记者还见到了一项新增添的“黑科技”——水分平衡场。水分平衡场最主要的设备为蒸渗仪,科研人员在直径1米多的蒸渗桶内装满沙土,然后栽上耐旱植物,再将其深埋地下。

    负责该项目的沙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明虎介绍:“蒸渗桶上有多种传感器,通过精密测量,可以推算出维持人工植被生长的需水量,从而实现‘水量平衡、以水定绿’。”

    注重实践出真知是沙林中心的传统。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沙林中心的筹建人、我国治沙专家高尚武先生走遍了西北大大小小的沙漠,被誉为沙漠“活字典”。他主持开展“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课题时,在条件艰苦的实验基地一待就是10多年。

    “老一辈治沙专家言传身教,为沙林中心留下可贵的精神遗产。像贾玉奎、王志刚等那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来到这座西北边陲小城,一干就是一辈子,还有的三代人都在此治沙。”说到这些,卢琦感慨万千。

    位于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左岸上游21公里处的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唯一“握手”的地方。极目远眺,裸露的流动沙丘旁,梭梭已经在此“安家”。近些年监测数据显示,乌兰布和沙漠段,粗沙入黄量已大幅减少。

    面对治沙成绩,沙林中心人说:“还得继续努力。”

    2023-07-24
  • 银川做好碳排放“加减乘除”

    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通过对公司锅炉制粉、燃烧系统提效改造,减少燃煤用量和机组热源损失,年节约标准煤约16850吨,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环保水平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2019年至2022年,公司碳配额结余272万吨,2021年交易170万吨,获利7152万元。”7月14日,银川热电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副组长王鸣凯说。

    近年来,宁夏电投银川热电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机组“三改联动”,投入3.9亿元建设完成“低压缸零出力”、余热利用、电锅炉调峰等技术改造项目。改造后,机组平均热效率由37%提高到53%,供热期供电煤耗较改造前最大降低每千瓦时50克,年节约标煤6.23万吨,实现减碳11.32万吨。同时,该公司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环保改造,4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年消减二氧化硫3115吨、氮氧化物4356吨、烟尘1612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

    “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和碳排放权收益。”王鸣凯说。2022年该公司获得“银川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奖励资金50万元。

    “银川市2022年率先在全区启动改革工作,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上完成了全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实现全区大宗碳配额交易‘零的突破’。目前,全市已完成碳排放权配额交易15笔,累计成交量220万吨9304.5万元。”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佳说。

    银川市主动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改革,做好能源碳排放的“加减乘除”,新能源利用方面做“加法”,在减排方面做“减法”,提升效能方面做“乘法”,煤炭清洁利用方面做“除法”。

    银川市首先建立“三个清单”,即建好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六个方面20条改革清单,为改革工作画出了“作战图”“任务书”;建好排放企业清单,开展2015年至2020年度历史碳排放源和碳排放测算摸底调查,全面摸清了5大领域碳排放现状,建立历史碳排放数据库,确定重点排放单位清单并动态更新;建好交易账户清单,做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工作,完成重点排放企业摸底调查,将12家火电企业、2家水泥企业、1家石化企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统一管理,推动15家重点排放单位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开立账户、取得交易资格。

    “通过提升能效来控制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减排方式。”李佳说。

    为此,银川市采取节能技术改造、科学用电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产业向绿色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绿色含量。坚持节能改造,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低碳管理方法与技术,达到对碳排放全过程管控。其中,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通过对公司锅炉制粉、燃烧系统提效改造,减少燃煤用量和机组热源损失,年节约标准煤约16850吨,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环保水平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坚持优化结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太阳能、合力开发利用风能,积极推进多个重点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灵武市5个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试点。坚持绿色低碳,银川市将碳排放权改革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结合起来,从低碳城市评估体系,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6个方面推动减污降碳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银川市强化技术支持,围绕新能源、能源互联网、储能、氢能全产业链等领域,推进零碳技术突破,强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攻关,让技术进步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动力。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碳排放权开发金融产品,并探索建立碳排放权改革奖励激励机制,设立“银川卫士”基金。此外,银川市还依托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成立银川市“双碳”研究中心,借助专家资源组建研究团队,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入驻专家20人。

    “在碳排放改革中,银川市充分发挥发展优势、经验优势、技术优势,改银川能改的、做银川市要做的,加快淘汰高耗低效技术装备,加大新能源及低碳技术装备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努力当好节能减排的‘火车头’。”银川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学峰说。(记者杨超王晓龙)

    2023-07-21
  • “以路治沙”锁黄龙 ——翁牛特旗治沙模式13条公路化整为零切割治沙

    7月,驱车行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的阿浩线,人们会被公路两侧蔚为壮观的草方格沙障所震撼。大片的草方格随着起伏的沙丘连绵延伸向远方,如同在大地上织就的黄金甲,将沙子牢牢锁住。草方格内,刚撒下不久的草种已经萌发出绿意。

    这是翁牛特旗去年11月刚刚通车的第13条穿沙公路,与其他12条穿沙公路一起,将沙地纵横切割。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作为治沙的一大创举,“以路治沙”见证和记录了翁牛特旗战黄沙的智慧和勇气。

    翁牛特旗位于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西缘,原有沙化土地面积719.82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36%,8个苏木乡镇地处风沙区内。过去多年,约14万沙区人饱受风沙的危害。

    沙地,必须要治理。怎么治?翁牛特旗创造性地提出“以路治沙”模式。茫茫沙海,治理难度极大,有了路,治沙工队和材料就能进入沙漠深处,治沙就有了基础的条件和依托。

    确定了治沙思路,翁牛特旗举全旗之力,开始向沙漠进军。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通车至今20年间,翁牛特旗先后开通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都冷线、乌白线等13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400公里。

    条条穿沙公路,五横八纵将翁牛特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不仅方便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以前去一趟乌丹镇,短短100多公里,要绕路走三四个小时,乌白线通车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白音套海镇响水村村民刘向军说。科尔沁沙地距离刘向军家仅十几公里,他家一出门就是沙子,家里的园子也被沙子埋掉。乌白线通车后,让多年吃够沙子苦的响水村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治沙造林大军。

    五六月份,天渐渐热了起来,刘向军和爱人早晨4点多就从家出发前往造林地,中午自己带饭将就吃一口就继续干活。“遇到十几米高的沙山,车上不去,只好扛着七八十斤的稻草和树苗爬上去。沙子很软,一脚踩下去能陷十来公分深,常常走一步退两步。”刘向军说。

    昏黄的沙漠里,五六级的大风卷起漫天黄沙,治沙人脚步不停与黄沙赛跑。就这样,扎下的草方格逐渐连成片,草方格内种下的柠条和沙柳不仅圆了沙区人的绿色梦,也圆了他们的致富梦。“以前草场沙化,牛羊没草可吃,生活困难,现在种下的柠条和沙柳过两三年就能平茬了,到时候加工成饲料,牛羊不愁没吃的。”高日苏嘎查的斯琴毕力格说。

    多年来,翁牛特旗累计治沙583.8万亩,占全旗沙化土地面积的80.3%,该旗先后获得“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全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记者霍晓庆肖璐)

    2023-07-21
  • 从“新”出发,我在高原等你……——写在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开幕之际

    7月18日,参加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简称“CEVR”)的参赛车辆已陆续抵达西宁。青海日报记者魏雅琪摄





    “绿”意潮涌,环湖赛飞扬的激情还未消散,大湖之畔再迎车轮滚滚。7月20日至24日,以“我在高原等你”为主题的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简称“CEVR”)如约而至。


    作为世界第一档海拔最高的电动汽车赛事,CEVR从2014年落地青海,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历届赛事通过对技术评测体系不断深入优化,构建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电动汽车评测体系,成为国内推广电动汽车品牌的经典赛事,而赛事秉承的“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已深深镌刻青海大地。


    以赛聚能,通过CEVR的举办,青海放飞“锂”想,依托丰富的锂资源,围绕锂电产业链发展格局展开竞速,写下赛事与锂电产业发展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精彩故事。


    踏上CEVR的环湖征程,青海将再一次自信地向世界展示对绿色发展的情怀与追求。


    一项专业赛事,


    成为新能源汽车巡演平台


    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国内推广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经典赛事,举办CEVR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条绝佳的评测赛道,是检验新能源汽车性能的“试金石”。CEVR评测位于海拔2000米至4200多米的高原地带,沿途历经低温、雨雪、海拔落差等天然赛段条件,对电动车综合性能是严峻考验,对改进性能、增进用户体验大有帮助。


    细数历届赛事的亮点,新增爬坡能力测试、涉水性能测试,首创世界纯电动汽车专业改装短道拉力赛,首创世界纯电动汽车编队单边行驶、同步卫星漂移特技表演……今年,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14所汽车测评技术联盟智库联袂制定,评测体系和规则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随着赛事评测体系的不断优化调整,参赛厂商和参赛车辆也不断增加。从2014年的7个品牌、7个车型到2022年的15个品牌、19个车型,今年目前拟定参赛车辆有岚图追光、纳米box、问界、长安深蓝、极狐阿尔法S、小鹏P7、特斯拉、合创Z03、广汽AionYplus、比亚迪唐dmp、雪福莱畅巡等。


    据了解,今年CEVR将启动“6+1”评测模式,围绕加速、操控、续航、节电、科技、外观等六大用户关注领域的关注评测,增设一项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挑战表演,打造动静结合的全方位立体评测体系。同时以智能驾控作为评测亮点,涵盖ACC(自适应巡航)、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等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展示。


    “最艰难的是第三赛段,赛事期间巡航车队将从‘茶卡天空壹号景区’出发,全程400多公里,赛程距离长,海拔落差大,都是对参赛的新能源车辆的极大考验。”本届赛事评测技术总监、裁判长张斯佩介绍说。


    一条天然赛道,


    展示大美青海风光


    绿野铺陈、碧波万顷、牛羊成群,油菜花延展成耀眼的金黄,天水相连处大朵的白云像是天边的巨浪,这是盛夏的青海湖,也是CEVR历年来走过的风景。通过CEVR,人们也看到了青海的美景风光。


    “大美青海名不虚传”“青海湖太漂亮了”“青海是避暑的好地方”……打开往年参加CEVR的明星车手社交平台,环湖之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CEVR总里程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894公里,其中巡游里程844.1公里,环湖550公里。


    7月20日发车仪式后,将进行节能和续航能力评测,评测设定的路线为西宁-莫多吉-二郎剑-刚察县-原子城-西宁,这条线路也是青海有名的旅游线路。一路上,车队将越山川、过草原,经花海、观大湖。


    7月21日,在第二赛段的终点二郎剑青海湖旅游风景区,CEVR将首次“青海湖汽车音乐嘉年华”呈现在大湖之畔,一场有摇滚、民谣和情怀的现场音乐表演,一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潮车展将在这里上演,引领“新能源汽车+露营”的新风尚。7月23日,车队还将在茶卡盐湖开启新能源锂电池产业的“溯源之旅”,走进盐湖探寻青海锂资源开发的历程。


    毫无疑问,青海通过举办环湖赛、青洽会、CEVR等一系列赛事,展现“夏都风情、海天一色、山河壮美、高原辽阔”的经典环湖赛道,以赛事聚人气,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前进的步伐。打造具有特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功能的高原湖泊生态旅游胜地,全力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让“生态青海湖”国际生态旅游品牌逐步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今年3月以来,青海湖景区全面提升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推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备战旅游黄金季。据了解,截至7月16日,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3.8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49%,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到38986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一条产业链,


    链起青海“锂”想征程


    当前,在越来越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赛道中,越来越多的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展开竞逐。青海举办CEVR,一边是环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展现的专业与魅力,一边是青海锂电产业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所迸发的生机与活力,以赛事为媒介,吸引新能源行业翘楚落户青海,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才是根本。


    2014年,CEVR诞生之年,青海印发《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青海建设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近年来,又陆续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新材料产业2025发展规划》《青海省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规划和扶持政策,谋求从“锂资源大省”向“锂产业强省”转变。


    从大局处着眼,在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技术攻关、培育产业集群处发力,通过近十年的聚势,青海依托丰富的盐湖资源和既有产业基础,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多渠道加大锂资源产业链投资力度,一批批“锂”电企业在青海集聚。并依托上游原材料优势,带动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已初步形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动力/储能电池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锂电产业链发展格局。


    青海是比亚迪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锂电产业布局最全、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青海年产5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项目下线……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产能的不断释放,如今青海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的“锂”想已逐渐成为现实。


    追风赶月莫停留。青海打造具有国内外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综合展示平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相融合,加快锂电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加快实现“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

    2023-07-19
  • 第一观察︱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时隔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观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辩证的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四个“重大转变”,即:“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这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高度凝练。


    变中亦有不变。


    在5年前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看宏观形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看具体指标: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去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有所回升;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55%……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这里面同样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芒。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解题。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且正在继续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两者能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考验的是对矛盾论和系统论的深刻践行。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一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总书记明确要求,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必须做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要求内与外结合,也要求稳与进统一。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不同场合,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此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作出重要阐述:“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如同硬币的两面、天平的两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只有运用好辩证思维,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贯彻执行、落地落实。

    2023-07-19
  •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包头分中心揭牌暨包头林草碳汇市域碳中和启动仪式举行 丁绣峰代钦出席

    6月21日,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包头分中心揭牌暨包头林草碳汇市域碳中和启动仪式在包头举行。


    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丁绣峰,自治区副主席代钦出席仪式。


    同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包头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同时上线运行一支碳票、两个“数字化平台”(包头林草碳汇认定流转平台、包头林草碳普惠平台)。


    启动仪式后,“包头林草(数字)碳票”认购企业代表签订了认购协议。


    自治区和包头市分管领导、林草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包头市工业企业负责人和有关科研院所专业人士140余人参加了会议。(记者宋阿男)

    2023-07-18
  • 六部门印发通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陈炜伟、严赋憬)国家发展改革委17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已联合印发《关于补齐公共卫生环境设施短板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的通知》。


    通知提出,要积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环境清理整治为先手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旅游居住环境。


    通知还提出,要重点推进城市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环境整治,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垃圾污水治理、医疗废物和污水综合处置能力短板,推动创新城乡社会健康治理模式,以点带面夯实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基础。

    2023-07-18
  • “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行—— 外国友人眼里的保定: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名片

    人民网石家庄7月14日电(记者祝龙超)2020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也是担当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北京以南150公里的保定市,早在2010年就被确认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作为中国城市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典型,保定市碳中和产业各类要素加速汇集,产业基础更加完备,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展现中国低碳转型发展成就,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人民网策划了“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行。6月底,由外籍专家、留学生、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进河北省保定市,亲眼目睹这座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


    太行山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农村、工厂的光伏房顶,城市住宅楼上的太阳能……保定处处是生机盎然、“风”“光”无限的模样。在“双碳”战略加速推进的现下,保定利用特有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让人民网法语外专晓琳(中文名)印象深刻。


    “我们去看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光伏板。他们用太阳能来发电,不会造成污染,非常有意义。”晓琳说,“很多企业用自己的光伏板来制造成自己需要用的电,我觉得这种绿色发展特别重要。”





    人民网法语外专晓琳在详细了解未势能源产业研究院氢能发展情况。人民网记者祝龙超摄


    参加调研活动的华侨大学安哥拉留学生卫宇达(中文名)对光伏发电非常关注。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太阳能是该国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安哥拉政府制定了太阳能基础设施规划,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以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形式设立。


    卫宇达十分珍惜此次调研机会,每到一处都仔细观察,不停地提出问题。


    “你们这些产品在我们国家有销售吗?”“这些产品是怎么运行的?”“这些产品比普通的产品更环保吗?”


    一个认真问,一个详细答。在两天的调研过程中,卫宇达对各家公司的新能源产品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安哥拉留学生卫宇达在英利能源发展(蠡县)有限公司光伏实验室了解光伏板研发情况。人民网记者祝龙超摄





    调研组的外籍专家、留学生在了解氢能汽车。人民网记者祝龙超摄


    “我们所参观的这些公司,虽然他们各有特点,服务于不同的行业,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绿色环保为发展理念。而且他们把产品和理念拓展到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卫宇达说。


    亲眼目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亲身体验氢能汽车、绿色住宅,几天下来,调研团队成员对保定市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和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雄厚的碳中和产业技术基础,光电、风电、节电、储能、智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上的产业优势,公司企业重视环保、持续升级环保技术和产品等方面都有了深刻体会。


    “政府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中国企业都主动承担责任。他们不仅把这些清洁能源,对环保有贡献的产品做出来,而且让它变得越来越先进。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还特别注意环保,大家一起创造一个比较绿色的环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籍留学生韩齐乐(中文名)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籍留学生韩齐乐在录制视频介绍氢能产品。人民网记者祝龙超摄


    “这次调研交流活动,让我拓展了视野,学到很多东西。我见识到了中国的新能源科技,非常发达,有非常大的发展优势。绿色、环保、低碳,它不光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承诺,已经变成了中国城市的行动,这一点感受很深。”卫宇达说。





    “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行。杨建摄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2023-07-17
  • 绿色低碳 生活更美——全国节能宣传周进家庭见闻

    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记者走进山西、上海、广东、河北等多地的社区、家庭,感受到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正蔚然成风。


    家住山西太原万柏林区的张燕是一名社区党委书记。记者见到张燕时,她正提着一个重复使用的外卖包装袋,去居委会处理事情。生活中,张燕一直坚持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家里,尽可能一水多用,淘过米的水用来浇花,洗完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板、冲马桶。不使用的电器随手关闭电源,减少电器待机能耗。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教育、感染了女儿。“我们每次出行,孩子首先提议的是骑自行车,既低碳又能锻炼身体,我们一家人也会经常去汾河边夜骑。”张燕说。





    张燕一家在汾河公园夜骑合影。(张燕供图)


    作为社区工作者,张燕还常抽出时间带着家人孩子参加社区的环保宣传志愿活动,积极倡导大家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仅自己一家创建绿色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都拥有绿色低碳观念,生活才会更美好。”她说。


    “您好,您这个干湿垃圾分得还不够清楚,咱们再一起分一下吧。”7月15日,记者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宜浩欧景二居民区,正赶上余德祥在指导居民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已经退休了的老余如今每天早七点、晚六点都准时在小区的垃圾房“上岗”。


    “干垃圾能焚烧发电,湿垃圾能发酵成营养土、营养液,可回收垃圾能实现‘再生’,有害垃圾被妥善处置。日常生活中随手做好的一件小事,都能对环境的低碳循环产生巨大的作用,很有意义。”余德祥说。





    7月12日,2023年全国低碳日当天,宜浩欧景二居民区成立了一支“小小垃圾分类监督员”队伍。(宜浩欧景二居委供图)


    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一种能处理12类可回收物和3类有害垃圾的智能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扫码登录、自动称重、即时返现等功能,鼓励居民实施垃圾分类,并从源头减少垃圾排放。


    “作为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我们鼓励家庭在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设置‘衣物银行’回收箱以方便闲置资源循环再利用,还开展了有机种植课程,引导居民利用家庭厨余堆肥开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介绍,目前福兴新村居民家庭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已达21.5%,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0吨,大家越来越享受绿色低碳生活带来的美好。





    图为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智能垃圾分类处理设备。(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供图)


    家住河北邯郸鸡泽县滨河南小区的宋燕利一家,曾荣获2022年河北省“最美绿色家庭”。旧物利用是全家人的生活习惯。“薯片盒子从中间截开,加上装饰做成笔筒;大号可乐瓶改造后种菜种花;用完的洗衣液瓶子修剪后做成花盆……”宋燕利详细地向记者介绍她在生活里总结出的节能小窍门。


    记者在宋燕利家中观察到,厨房和厕所安装上了节水龙头,家里都是节能灯,全家人都保持随手关灯的好习惯;用过的洗菜水洗衣水存着用来拖地、冲厕所,淘米水浇灌花木;去超市自备购物袋……


    孩子们在宋燕利的影响下,也养成了节约环保的好习惯。“平时喝完的矿泉水瓶收集起来,加上装饰做成花瓶;作业本都是正反面写字;废纸会收集起来,统一卖给废品站。”宋燕利说。(记者马晓洁、王默玲、胡梦雪、赵鸿宇)

    2023-07-17
  • 国家能源局: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9%

    中新网7月13日电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7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数据显示,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7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第二产业用电量50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用电量14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


    1~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30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5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第二产业用电量286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用电量76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

    2023-07-14
  • 守护一江碧水|163公里长江岸线如何长出一座“绿色长城”

    怀抱洞庭,北依长江


    江湖交汇


    孕育出千年古城——湖南岳阳


    岳阳坐拥163公里长江黄金岸线


    素有“江湖名城”“洞庭明珠”的美誉





    这是2021年6月8日航拍的岳阳市岳阳楼一带风景。新华社发(李敏摄)


    但由于过去的无序开发


    漫长的长江岸线“疤痕累累”


    “牛皮癣”一样的小码头、“黑码头”密集分布


    大量占用甚至非法占用河道


    对河床稳定、行洪、通航、船舶安全等造成影响





    图为摄于2018年6月的城陵矶港一带的长江岸线。(岳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还有吊机林立、扬尘乱飞的砂石堆场


    冒着黑烟的砖瓦厂


    污水横流的化工厂


    偷排乱排污染物的靠岸船舶


    ……


    扬尘、噪音、污水等问题愈演愈烈


    如同一个个“伤疤”侵蚀着长江岸线生态


    沿岸群众说“常年不敢开窗,临江不见江”


    2016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了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


    湖南对长江岸线开发无序状态进行整治


    “伤痕累累”的长江岸线迎来改变





    2018年7月拍摄的已完成整治并复绿的华龙码头。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如今游人如织的岳阳君山区江豚湾景区


    曾是“著名”的长江岸线非法砂石码头——华龙码头


    这里的混凝土搅拌场常年运转


    大卡车来往不绝


    砂石成堆、污水横流、满目疮痍


    严重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


    近年来


    随着码头拆除,江滩复绿,生态步道等休闲设施修建


    沿岸裸露的地块重新披上绿衣


    岸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城陵矶港是长江八大良港之一


    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


    这里却曾是不少人避而远之的地方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是原先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


    而今,走进城陵矶港


    煤炭、铁矿石露天堆积如山的场景消失不见


    一个巨大的“胶囊”形大棚格外醒目





    上图为城陵矶港提质改造前(2018年6月14日摄);下图为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后(2020年4月14日摄)。(岳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胶囊”的内部实现了货物装卸的全过程封闭管理


    对于港口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让工作更加高效


    现在两天的作业量相当于此前一个月的作业量


    城陵矶每年靠岸大型船舶2000余艘


    过去船舶停靠期间均燃烧柴油发电


    噪音大,污染空气


    近年来


    国家电网岳阳供电公司建了7座港口岸电站、15套岸电装置、118个充电接口


    船停靠时可以接上“绿色”岸电


    大幅减少污染








    上图为摄于2019年4月的君山区境内长江岸线;下图为摄于2023年4月的君山区境内长江岸线。(君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


    湖南对长江大堤外滩裸露滩头、大堤内垸的宜林地植树种草


    对沿长江可视范围内的宜林地、矿区和裸露山体进行复绿


    在长江岸线建立“绿色长城”








    上图为摄于2019年12月的岳阳临湘市境内长江岸线;下图为摄于2020年10月的临湘市境内长江岸线。(临湘市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


    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湖南全力守护一江碧水


    退还长江岸线7.24公里


    整治长江岸线66.3公里


    完成长江岸线复绿2.9万亩


    ……





    图为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江豚湾景区一带。新华社发(李亚妮摄)


    一座“绿色长城”在长江沿岸拔地而起


    守卫着周边的生态环境


    2022年,岳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长江岳阳段水质优良率100%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中的美景越来越近


    记者:周楠、余春生、刘佑民


    鸣谢:岳阳市委宣传部、临湘市委宣传部、君山区委宣传部

    2023-07-14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