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添“含绿量” 提升“含金量”——重点行业企业加快节能降碳行动扫描

    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11日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行动宣传活动。记者在多地采访这些企业了解到,节能降碳的“含绿量”正不断在实践中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含金量”,铺展出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


    作为有120余年历史的大型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海电气10日入选“上海市2023十大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名单。其入选的产品并非是传统的火电、核电装备,而是一套海上风电的机组。


    “我们发布的全新一代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风机,是目前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的机组。”上海电气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每年每台机组可输出超过6600万度清洁电能,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万吨。”


    从火电装备到风电机组,低碳转型激发了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动力。如今,上海电气形成了“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10日,在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来自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纺织、轻工、煤炭、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的12家行业协会和19家企业负责人共同签署发布《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姜维表示,在实现绿色转型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各行业领域及重点企业责任重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南方电网广东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一座顶层布满了光伏电池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以‘零碳排放’为目标,开展了‘零碳’建筑的规划建设。建筑具备能耗极低、场内绿色能源占比高、调控灵活等特点。”南方电网广东珠海供电局“零碳”建筑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建标介绍,这个南方电网公司首个中型“零碳”建筑能量管理系统,是今年3月启动运行并通过验收的。


    从降碳到“零碳”,产业一线“绿色浓度”在持续提升。在珠海横琴“零碳”建筑能量管理系统中,该建筑不仅有发电端和用电端,还有储能端,共计600千瓦时的储能电源,可满足节假日的光伏发电余量存储,实现本地消纳。


    “如果将建筑的产能与消纳看做水池进水、出水,最佳状态是水池进出水稳定、水量均衡。在这个‘电能大池’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看似简单但操作复杂,而我们的‘零碳’建筑就能做到。”李建标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探索氢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模式,将‘零碳’大楼节能经验复制推广开来。”


    在“求绿”“求新”的过程中,企业们也实实在在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


    在苏州张家港市的江苏永钢集团货运厂区内,一辆辆行驶稳当、不见排放的纯电动换电重卡穿梭其间。从燃油到纯电转变,中间有一笔绿色发展经济账。


    “我们之前主要采用重型柴油卡车,承担厂区与码头间的短途货物运输,不仅消耗大量柴油造成经济负担,而且存在尾气排放、噪声污染等问题。”永钢集团高压能源管理室技术主任师徐明向记者介绍道。


    2021年起,该集团和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企业货运卡车“电动化”改造。截至目前,永钢集团已累计启用23辆电动重卡,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约132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73吨,节省成本约420万元,“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共生共赢,助力沿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当前,产业一线节能降碳的“绿意”,正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2023-07-12
  • 我国有序推进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正有序推进江河湖泊水库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这将为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及水市场化改革奠定产权基础。


    记者11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经中央批准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和试点方案,将水流作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的重要内容,在宁夏全区、甘肃疏勒河流域以及陕西渭河、江苏徐州、湖北宜都进行试点。29个省区市有序推进江河湖泊水库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江苏南通遥望港和苏州春申湖、山东烟台五龙河等完成自然资源登簿。确权登记明晰了产权主体,解决了权属模糊、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为推进水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记者近日在银川召开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获悉,确权登记正成为水市场化改革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战略室副主任郑国楠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要求积极引导,通过REITs方式盘活水利工程存量资产;证监会表示REITs试点范围将拓展至水利领域;今年4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参与REITs试点的通知,水利设施积极开展REITs试点。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约束及银川中铁水务运营情况表明,通过确权登记、强化优质资产,可以推进水市场化改革,“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据介绍,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规范并与相关领域改革协同,发挥产权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激励约束作用,为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产权支撑。

    2023-07-12
  •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福建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区设立7年来,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创新模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入实施,莆田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范例。全省水土流失率降至7.5%,“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形成,全省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主要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福建9个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优良,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9微克。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向好,主要流域Ⅰ至Ⅲ类水质比例为98.7%,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灭。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优良水质比例为85.8%。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布局,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60%,清洁能源装机比重5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九市一区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省级森林城市“两个全覆盖”,80%以上行政村成为“绿盈乡村”。


    坚持深化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生态文明试验区六大领域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基本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健全,推出三明林票制度等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创新经验。


    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殷切嘱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全力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二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三是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四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方面改革。

    2023-07-11
  •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二〇二三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综述

    炎炎夏日,爽爽贵阳。一场盛会,让各方目光汇聚于此。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如约而至。本届论坛围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开闭幕式、主题论坛、展览展示和绿色产业招商等系列活动。论坛汇集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代表,参会嘉宾超过2500人。


    作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断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展示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我们坚持创新实践,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创造绿色健康生活,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色成为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开幕式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表示,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论坛发来贺信,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贵州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森林覆盖率62.81%,绿色经济占比超45%,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98.2%,88个县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7月8日,一场“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主题论坛,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可行思路。“我们积极推行‘竞争立项’机制、‘以奖代补’建设、‘建管四自’机制,齐抓预防保护治理,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表示,贵州坚持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省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较峰值时期减少3.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4.03%。


    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极为脆弱,破坏易,修复难,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倡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在“呵护自然之美·促进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主题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内容,探索自然保护地建设新路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发展。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论坛上,近180名中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分享发展经验,增进交流合作。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文贤馗认为,贵州是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应充分抢抓机遇,主动合作,推动储能产业蓬勃发展。


    2天会期,17个主题论坛,既有不少外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又有29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论坛期间,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2023贵阳共识》等,提出“践行‘两山’理念,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等倡议,落地成立贵州省绿色气候基金会等实践成果。


    据介绍,贵州紧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现代能源等领域谋划编制220个绿色生态产业招商推介项目,汇编成《贵州省2023年绿色生态产业招商推介项目索引》,拟引资规模1300亿元;开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产业项目”及“贵州省重大绿色发展项目及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超160亿元。

    2023-07-11
  • 业内探索完善绿色金融 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焦磊)当前,全球实现碳中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平衡降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各界关注。近日,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在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围绕国内外碳中和政策趋势、产业链创新合作、重点市场能源转型机遇、碳关税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机电商会会长张钰晶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并不仅停留在概念与理论上,而应当反映在产品、技术、管理、市场、投资、金融、贸易等各个层面。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更好地宣传当前全球碳中和的意义和最新政策,介绍能源转型、绿色金融在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上升1.2摄氏度,气候灾难已迫使3000万人逃离家园。气候工作基金会中国区主任、前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气候变化与南南合作高级政策顾问张晓华表示,减排行动刻不容缓,要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


    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前沿,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提速对于企业在加速能源供应、产品结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等领域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持续推动了研发创新。


    为推动企业更好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浪潮,张晓华提出建议:鼓励企业加快开展全范围的碳核算,切实提高企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低碳转型,不断提升企业气候治理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在全球顺畅流动,加速为全球推广关键减排技术;积极参与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产能合作。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则建议,企业应在生产运营采用可持续工艺流程,投资清洁可再生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利用及推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加强透明度、问责制和第三方认证,同时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和组织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参与全球倡议等以促进创新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设备主要供应国,全球75%以上的光伏设备、55%以上的风电设备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顾骏表示,保障能源安全成为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全球开启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度”,构建新能源供应链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赛道。中国通过制造能力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各领域竞争的基本门槛,绿色低碳发展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先决条件,甚至关乎着企业的生存权利,在绿色低碳上率先突破,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级专务王旭升认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实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完善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源头降碳;加强技术创新,全面推进科技降碳;聚焦绿色产业,全面确保安全降碳。


    近年来,绿色金融成为金融科技发展新的着力点。金融科技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标准界定、服务碳核算等方面都有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表示,要达到碳中和目标,产业转型非常重要,需要以金融来去促进行业,逐步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从金融领域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转型金融很重要,目前已经有一些金融产品的设计。从转型金融的设计来看,是更多的引导企业或者金融机构进行一些低碳投资或者整体转型。此外,企业要充分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加强和利益相关方沟通,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上下游产业的绿色发展,进行多方合作能力建设。


    去年6月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ESG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金融与ESG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从需求角度来看,ESG提供了对接金融市场、整合金融资源、推动全球层面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机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ESG主要有信息披露、评级、投资、监管四个核心应用场景。

    2023-07-10
  • 北京朝阳: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进校园

    日前,朝阳区城市管理委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进校园活动,搭建学校与学校、街乡、社区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在教育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活动中,东湖街道、望京街道、南磨房乡、王四营乡、垂杨柳中心小学景园分校、首师大试验学校、清华附望京学校等街乡、学校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走进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望京科技园校区“取经”。





    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望京科技园校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实验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坚持“非需勿用、一物多用、物尽其用”的理念,组织开展“低碳生活我能行”跨学科主题实践教学课例分享以及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儿歌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认识到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的意义,将绿色理念、环保意识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参加活动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参观了校园垃圾分类文化特色和变废为宝作品展览。座谈会上,白家庄小学望京科技园校区、望京西园社区负责人以及2023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王璐等还围绕校园垃圾分类、“家校社”互动活动等进行了经验分享。


    朝阳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属地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希望各方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形成以学校、属地、社区、志愿者、学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为朝阳区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取得新突破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董文辉)

    2023-07-10
  • 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日前发布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通知。

    通知明确,结合工业重点领域产品能耗、规模体量、技术现状和改造潜力等,进一步拓展能效约束领域。在此前明确炼油、煤制焦炭、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炼铁、炼钢、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乙二醇、尿素、钛白粉、子午线轮胎、工业硅、棉、针织物等11个领域。

    通知提出,强化能效水平引领。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确定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基准水平视行业发展和标准制修订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强化能效标杆引领作用和基准约束作用,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立足长远发展,高标准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通知要求,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分类实施改造升级。对此前明确的25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对本次增加的11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3-07-07
  • 到2025年河北所有村庄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梯次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到2025年河北所有村庄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

    夏日时节,记者走进正定县曲阳桥镇周家庄村。这里街道笔直干净,小巷古风古韵,村民聚在一起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看看咱村漂亮吧,就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周家庄村村民高梅荣不禁感慨,村里环境美了,住着也更舒坦了。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如今,河北越来越多的乡村,像周家庄村一样,村容村貌实现了稳步提升。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梯次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县、示范乡镇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将乡村振兴示范区升级为和美乡村示范区,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到2025年所有村庄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1万个以上村庄建成和美乡村,创建35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后,再制定新一轮行动方案,持续深化、迭代升级。

    河北将立足村庄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分类制定标准,根据村庄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地理风貌、区位禀赋,因村施策,选择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路径,分别确定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美乡村、和美乡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以县级为主体,优选有条件的区域,逐级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区,形成分级创建、梯次推进的机制。

    河北将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水路电气讯暖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瞄准京津冀市场需求,实施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突出环京津等重点区域,连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聚焦1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多维度搭建招商平台,梳理引进行业头部企业,实施一批战略合作重大项目。规范引入工商资本,与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合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我们在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紧贴农民群众的意愿需求,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和时序进度,真正把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办成民心工程。”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介绍,他们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共议村庄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举措。鼓励农民参与村庄建设,支持村级承担实施小型公益项目。探索推广农民自管方式,支持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

    此外,河北还将健全完善和美乡村建设高效工作体系,强化五级书记一起抓,召开高规格的现场推进会,观摩典型、交流经验。将村庄提档升级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村级党组织书记换届连任的重要依据,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入工商资本重点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举办和美乡村建设“燕赵大擂台”活动,搭建典型引领的有效载体,推出一批富有燕赵风韵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2023-07-06
  • 用煤不见煤 产焦不见焦 清水河低碳循环产业链开启“吃干榨净”模式

    盛夏的清水河山青水绿,生机盎然。


    6月29日,呼和浩特市召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清水河县现场会。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清水河县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丰硕成果,真切感受到全县上下实打实谋发展、抓落实的昂扬干劲。


    “别看旭阳中燃产能如此规模,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煤进厂到成品焦出厂,所有环节全部是封闭式自动化管理,真正做到了‘用煤不见煤、产焦不见焦’。”在清水河托清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旭阳中燃生产园区,生产部负责人高峰向大家介绍说,生产中加热锅炉产生的蒸气也用于发电,发电后的冷凝水又重新送回锅炉再次循环使用;所产工业废水采用深度处理中水回用系统实现零排放,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的旭阳集团,入驻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成立了呼和浩特旭阳中燃能源有限公司,经过5年发展,旭阳中燃已具备年焦炭产能360万吨、甲醇产能10万吨及合成氨产能45万吨,实现了工业产值从1亿元上升到今年的100亿元,成为托清经济开发区的第一家“百亿企业”。


    近年来,清水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生态优县、生态兴县、生态富民”总目标,在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迈出可喜步伐,一批批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项目加速推进。


    以“旭阳”和“久泰”两个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正大力引进延链、补链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努力建设以旭阳中燃为中心、以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为配套的循环利用、资源共享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煤“吃干榨净”,不仅实现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更有力推动了“双碳”目标实现。


    “我们煅烧出的高岭土已经广泛应用于涂料、造纸、电泳漆、陶瓷、玻璃纤维、耐火材料等20多个行业领域。”


    记者走进内蒙古恒源高岭土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20万吨煅烧高岭土项目生产车间,公司总经理刘建华指着“三棵树”乳胶漆、瓷砖、茶杯、汽车模型等高岭土制作的系列成品自豪地说。


    “我们超牌的煤矸石加工利用也非常可观,目前产业化规模已达到100万吨以上,2023年预计全年可完成产值3.3亿元,实现税收2300万元。公司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创新研发新一代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同时,打造国际领先的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链,成为全球煅烧高岭土领域产业龙头。”


    在内蒙古超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闫国东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述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下,清水河县以“超牌”“恒源”两家煅烧高岭土生产领军企业为引领的高岭土、玻纤、硅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正打造年产百万吨级高岭土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集散中心,建设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并以此为优势吸引玻纤材料、耐火材料、锂电池等下游产业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集聚集中集约发展。


    此外,清水河县源网荷储、余热发电、光伏、制氢项目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项目,正在通过光伏发电与水土保持、农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光伏+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模式,发挥着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清洁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可推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临近中午,阳光更烈。当记者来到宏河镇宏河物流园区,只见写有“散装水泥”的一个个巨大罐式集装箱整齐排列,工人正驾驶吊装车抓起集装箱装车。


    “我们宏河物流园区是集运输、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型物流园,东接轨新朔铁路,西邻209国道,南接109国道,北接准兴重载高速,可将周边企业生产的优质煤炭、石灰岩、白云岩、高岭土、粉煤灰及地方特色农产品发运至全国各地,也可将国内外铝矾土、焦煤等产品运回来。”宏河物流园区相关负责人吕平介绍说,在这里发货可大大降低当地企业的运输成本,助力低碳循环经济企业提高效益。


    未来,宏河物流园区将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助力清水河本地产品以优质低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增强竞争力。同时,将外地的好原料、好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运回来,服务于当地企业和百姓。


    百舸争流千帆竞,实干担当促发展。


    当前,清水河县以现代化工产业为主导、新材料产业为优势、清洁能源产业为特色、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的“一主、一优、一特色、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记者郑学良皇甫秀玲)

    2023-07-05
  • 以法治之力护佑绿水青山——探寻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良方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内蒙古如何担负起这个重大责任?生态建设,法治先行。“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是内蒙古一以贯之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自治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对生态环境予以最严格的保护,从根本上遏制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守,守住底线,从源头上遏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今后不再上了?”总书记所指的,是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


    “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区域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了。”时任全国人大代表、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的霍照良回答。


    2020年全国两会上的这段对话成为佳话。


    这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行动上的兑现;这不只是锡林郭勒盟一地的行为,而是全区上下的共识。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内蒙古确定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极敏感区域,将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能力的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


    从2017年制定《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方案》到自治区“三线一单”成果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再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印发,内蒙古始终以制度、法治护航,使生态红线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制度、法律折射的是保护理念之变、发展理念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生态环境挺在前面,坚决抓住法治这个“牛鼻子”,注重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细化,先后制定、修改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33件,始终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点从影响内蒙古大气环境的7个主要污染源入手,对防控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等分章作出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了源头管控制度,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以及周边地区采取环境准入限制,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农用地土地污染的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强化对有重金属排放的工业项目、黑臭水体整治、对畜禽养殖活动的监管,鼓励、支持再生水利用。


    ……


    源头管控,重拳出击,在法规的刚性和制度的硬约束下,内蒙古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同时,在法治的约束和熏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护,保护修复,以更高标准、更严格措施守护绿水青山


    夏日,行进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扎赉诺尔露天矿区,曾经的排土场、大矿坑已经披上了“绿衣”,与草原连成一片,让人分辨不出是矿区还是草原。


    在达拉特旗,探索试行全域、全时、全年禁牧后的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动植物种群增加,十大孔兑入黄泥沙明显减少。


    从破坏到修复,由“生态短板”变“生态样板”,这是生态的变化,也是制度和法治的力量。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地面积8.15亿亩,居全国第二位,草原是内蒙古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态屏障。然而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超载放牧、乱开滥垦等原因,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持之以恒推行草原休养生息,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草原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


    不只是草原保护,内蒙古先后制定和修改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耕地保养条例、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覆盖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为守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开出“法治良方”。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保护区内从事捕捞、采药、砍伐、放牧、狩猎、烧荒、开垦、探矿、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规定,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清理退出保护区内276家工矿企业,压减违法放牧牲畜29万头只,有力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核心区,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2020年起,呼伦湖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全部禁牧。取缔关停环湖周边全部餐饮旅游经营企业,清除各类经营设施106处、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切实减轻了人为干扰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速流域植被恢复。


    一项项立法,以更高标准、更严格措施守护绿水青山,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有力保障,打开了生态保护修复新局面。


    治,真抓严管,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


    2023年6月5日,在第51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内蒙古高院通报十起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内蒙古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助推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形成了震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法的核心在于“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真抓严管,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内蒙古在一部部法律和条例中亮明态度——


    对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提供条件、场所、其他服务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天然林保护区的禁伐区内进行采伐的,在封山、封沙育林区采伐林木、砍柴、放牧和从事对林木、植被有破坏作用活动的,林木属于采伐行为人所有或者经营使用的,以滥伐论处;林木不属于采伐行为人所有或者经营使用的,以盗伐论处;从事其他活动,造成森林资源损毁的,以毁林论处。


    ……


    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使其不能为之、不敢为之。


    与此同时,内蒙古还推行了严格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实行重大环境责任事件“一票否决”不动摇。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加强力量配备,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突出问题。建立严密的社会监督体系,畅通公众不法执法行为举报通道。


    以法治之力护佑绿水青山,以坚强决心担起“国之大者”,内蒙古奋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记者霍晓庆)

    2023-07-05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这座“山城”,正在“点绿成金”

    中新网7月3日电(中新财经记者谢艺观)“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最高峰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是海南最高的山峰,被誉为“海南屋脊”。


    以此得名的五指山市,森林覆盖率接近90%,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占市域面积的63%,素有“翡翠山城”“天然氧吧”的美称。


    近年来,五指山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让“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民谚。


    让“生态资源”成为“生态产品”


    2021年10月,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规划面积4269平方公里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拥有着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





    图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骆云飞摄


    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位于海南岛中部,共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海南特有植物284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45种,鱼类67种,昆虫17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雨林基因库,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近日,记者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已有不少游客穿梭其中,不时停下来拍照留念。在这里,游客可以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一睹木本蕨类植物桫椤树风采,欣赏空中花篮、绞杀、寄生等热带雨林植物景观,听水流、蛙叫、鸟鸣组成的交响曲,领略热带雨林的神奇和美丽。


    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分局综合科科员王克梅介绍,最近还是景区的淡季,接下来进入暑期旺季,来这里的游客会更多。


    拥有“绿水青山”的五指山正积极融入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把国家公园的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生态产品。


    茶旅融合成为致富新思路


    自然资源丰富的五指山市还是海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但之前五指山市的茶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加工领域。如何延长茶产业链?近年来,地方决定发展茶旅融合项目。


    位于水满乡新村的什巾岭茶园,一排排茶树分布在栈道两侧,勾勒出独具特色的茶园风光。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帮扶下,这里已是集茶叶种植、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标准化精品茶园,亦是茶旅融合示范基地。





    图为可供观看、采摘的生态茶园。中新网记者谢艺观摄


    水满乡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江涛向记者表示,之所以发展茶旅融合项目,是因为这里可以依托五指山的自然资源优势。“游客来到五指山观光,除了看风景,也会想体验一下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茶文化。”


    水满乡走上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也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创业,担任海南雅啦咪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李光生就是返乡的年轻人之一。


    之前在上海做餐饮的他,2022年选择回到家乡,现在在做文创产品和户外旅游路线的开发。“目前正在对接省内外的一些俱乐部,除了登山,还可以体验露营、徒步穿越、研学等项目。”李光生向记者介绍。


    据他透露,公司营收比较可观,成立4个月已经有10多万元。“接下来计划整合五指山旅游资源和村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绿水青山”是这座“山城”的底色,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金山银山”的底气。今年一季度,五指山市累计接待游客总数67.79万人次,同比增长40.4%,增速全省排名第一,走出一条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之路。(完)

    2023-07-04
  • 久久为功,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守望·特别策划)

    图①:上世纪80年代,山西右玉干部群众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右玉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②: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以肩挑方式运送树苗上山。


    塞罕坝机械林场供图





    图③:王有德在检查经果林中杏树的长势。


    本报记者秦瑞杰摄


    图④:石光银(右)和石健阳在林区周边的农田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刘佳伟摄


    图⑤:郭万刚(右一)带领林场职工在八步沙林区进行日常巡护工作。


    杜雨林摄


    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几十年筚路蓝缕,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荒漠、公而忘私的治沙英雄。他们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用汗水浇灌绿色长城,用奋斗书写动人篇章。为此,本报记者回访总书记点赞过的一批治沙英雄,重温他们勇担使命的拼搏事迹,感悟他们久久为功的精神力量,汲取他们源源不断的奋斗能量……


    ——编者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


    “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张志锋


    “虽然是夏天了,但夜里也只有16摄氏度,得烧锅炉供暖。”刘军穿着秋衣秋裤,工作服胸牌上4个红底黄字很醒目:护林防火。“一天也不能大意!”52岁的刘军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的瞭望员,已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坚守了25年,妻子王娟也和他一起值守了19年。


    就是在这座望海楼,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这对护林员夫妇。刘军说,将近两年了,附近的樟子松都长高了一筷子多。


    他们的工作很“简单”,轮值时,夜间每1小时、白天每15分钟瞭望、报告一次。塞罕坝有9座望海楼共18名瞭望员,用这种“简单”造就了“不简单”:林场建设61年来,塞罕坝从一片荒漠发展为115万余亩林海,森林覆盖率82%,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离开月亮山,山路向林海延伸,很快就到了“王尚海纪念林”。当年,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大家在这里拉开“马蹄坑大会战”,这里是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陈彦娴是第一代务林人代表。上世纪60年代,为了阻挡沙地南侵,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建设,1964年夏,陈彦娴和5个室友放弃高考,坐上卡车,一路颠簸来到这里,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条件很艰苦,喝雪水,吃黑莜面窝头和咸菜……”陈彦娴说,“但大伙互相鼓励,没人叫苦。”


    2017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陈彦娴领奖时说:“三代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我当时就站在陈彦娴奶奶旁边。我们要向老一辈务林人学习,抓紧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90后刘鑫洋2016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林场技术员。近些年,像她这样的大中专毕业生共138名,在塞罕坝续写“闪亮的青春”。


    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近年来,林场实施建设智能化森林“防火墙”等8项重点工程和造林攻坚等28项具体任务。“‘石头山’种树难度大,我们用肩扛、驴驮的方法送树苗,用镐刨树坑。现在,10万余亩石质荒山全部绿化。”安长明说,根据规划,2035年林场森林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


    近年来,塞罕坝林场加快绿色升级,截至2022年底,塞罕坝完成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林地达77万亩。林场还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规模化造林445万亩。“我们将继续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安长明说。


    陕西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石光银——


    “只要树都活了,吃的苦就值了”


    本报记者张丹华


    “哎哟,这小飞机可不简单,太方便了。”在陕西省定边县十里沙村的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79岁的石光银看着孙子石健阳娴熟地操控无人机巡查林地,不禁感慨……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时,握着石光银粗糙的手,感叹:“这几十年你们太不容易了。”


    风沙曾迫使石光银家前后搬迁过9次。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他和村民苦战3年,让家乡出现了第一片绿洲。1984年,石光银不顾亲友反对,成立新兴林牧场,扎进了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


    狼窝沙地势复杂,环境恶劣,两次碰壁后,石光银决定外出学习。1988年,他用新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植沙柳固定流沙,然后种下杨树苗,终于获得回报。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也为石光银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作为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几十年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从往事中回过神儿来,石光银叮嘱石健阳:“这片大多是最近几年‘复种’的新苗,一定要喂饱水。”


    以前种的多是杨树和沙柳,树种单一,还易发生病虫害。近几年,石光银带领大家“复种”,乔灌草结合,常绿阔叶结合,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


    石健阳2020年毕业后回到爷爷身边,还带来六七名小伙伴。“大家学的都是相关专业,可以把集约治沙、水源地保护、管理信息化等理念运用到实践中。”石健阳说。祖孙俩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种植养殖、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只要树都活了,吃的苦就值了!”石光银说。


    山西右玉县干部群众——


    “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本报记者刘鑫焱


    忙完手里的活,一如往常,年逾七旬的王明花要到黄沙洼的林子里走走。从右玉县右卫镇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她又义务干起了护林员……


    1956年,第四任右玉县委书记马禄元带领干部群众向黄沙洼“宣战”:“一定要把黄沙洼这个硬骨头给先啃下来。”当年全民栽树的场面仍留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1959年,年仅9岁的王明花和村里的十几个小姑娘一起,也去了黄沙洼;如今,王明花已是满头白发,曾经沙丘连片的黄沙洼变成了绿波粼粼的“绿树岗”。


    王明花的经历是右玉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治沙造林的一个缩影。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历任县委书记展开植树接力,带领人民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走遍大大小小300多个村庄。他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张荣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培育大片林2.4万亩、零星树5万株,用事实证明,在右玉是可以种活树的,跑出了绿色接力第一棒。


    为了治理黄沙洼,在马禄元的带领下,当地逐渐摸索出适合半沙化土壤的科学营林方法——“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降低了沙丘移动速度。


    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对乡亲们说:“像养活孩子那样去种树。”在他任职期间,右玉提前完成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规划任务,成为当时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制定“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十六字方针,引导当地走上了治沙与增收的双轮驱动之路。


    …………


    右玉的22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历时70多年,实现右玉县林木绿化率从0.3%提高到57%。当下的右玉,依托当地生态特色,建成了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南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旅游景区。2022年,右玉接待游客5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5亿元。“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更要保护好、发展好右玉的生态资源,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右玉县委书记马占文说。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


    “希望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


    本报记者秦瑞杰


    “快尝尝!”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的葡萄大棚里,69岁的王有德摘下一串葡萄,热情地递给记者,“退休后一直在这边治沙,现在林子建好了,还种了经果林。”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我心里面总有一种紧迫感,希望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配得上党和国家给我的这些荣誉。”王有德说。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他被任命为白芨滩防沙林场场长,面对这片黄河东岸的连绵沙地,王有德迎难而上……


    白天,沙漠里的温度达50摄氏度,汗水滴下来,瞬间就被吸到沙子里。王有德带头平沙挖坑,扛着树苗一棵棵往下种。晚上,气温降低,王有德就势在沙子上躺一宿……经过近30年努力,白芨滩自然保护区148万亩的沙漠拥有了超过41%的森林覆盖率,沙漠退后20余公里。


    2014年,王有德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任上退下来之后,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义无反顾地挺进黄河东畔的一片“烂沙坑”,开始了“二次创业”。“过去我治理了一半,现在要把另一半治好!”


    早出晚归打田埂、栽树,发动社会力量开路引水、清石换土……“感觉比退休前更忙了。”王有德办公室的角落有张简易床,“事情一多就来不及回家了。”退休至今,王有德带领大家完成沙漠绿化和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多亩,植树130多万株。


    “要说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建一个研学基地。”在马鞍山山头的观景台上,王有德举目四望;9年前,这里还是碎石荒原;如今,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生态植物园、采摘园、综合培训中心坐落其中。“我想从娃娃们抓起,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农业、林业和治沙事业,把我们的精神传下去。”王有德说。


    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治沙人——


    “希望更多人来看看沙漠绿洲”


    本报记者赵帅杰


    清晨,天刚蒙蒙亮,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80后郭玺就起床来到蓄水池旁,打开遥控,水汩汩地流进水箱。几分钟后,他启动车辆,满载15吨清水驶向林场……夏日的八步沙林场生机勃勃,高低错落的沙生植被绿意盎然,绵延至远方。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他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作为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始终被“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感染着、激励着……


    过去八步沙地区风大沙厚,风沙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和村庄。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林场,并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手印。


    当时,他们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40岁,“六老汉”克服各种困难,卷起铺盖,背上干粮,毅然走进沙漠深处;他们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10多年下来,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


    林场成立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1983年,31岁的郭万刚顶替生病的父亲率先加入治沙行列;此后,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以及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也都陆续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20年间,两代治沙人在7.5万亩流沙上,营造防风固沙林4万多亩,栽植抗旱树种1000多万株,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绿色长廊。


    “一车水能浇120多棵树,每天光浇树就得10车水。”郭玺说,从过去赶着毛驴拉水到骑着三轮车浇树,再到现在开大型运水车运水,灌溉效率越来越高。


    2016年,在郭玺的伯伯、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劝说下,郭玺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全身心治沙。2017年,他牵头成立了农业机械队,并引进打坑机、抱草机等农机设备,进一步提高造林效率。


    40多年来,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公路铁路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


    近些年,林场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郭万刚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沙漠旅游一定能逐渐发展起来,希望更多人来看看沙漠绿洲……”

    2023-07-04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