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优结构 调绿布局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唱响绿色牧歌

    “这几年卖牛,价钱给得满意,效益不错。”走进扎赉特旗种畜繁育中心西胡日台嘎查犇犇养牛场,一头头膘肥体壮、黄白相间的西门塔尔肉牛吃着草料,负责人张春林正忙着给牛添青贮饲料。


    张春林说,养牛场改变多养、散养的粗放式养殖方式,并坚持品种良种化,开启了养殖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新路。目前,他家的养牛场有80多头牛,一年收入30余万元。


    科技出力,让牲畜涨了“身价”。近年来,扎赉特旗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本土化,建立健全旗乡村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改良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并成立牛羊产业服务中心,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农牧民进行培训,提升良种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带动产业发展。


    作为全国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之一,扎赉特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政策驱动、宣传动员、项目撬动、延伸补齐产业链,持续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旗肉牛存栏38万头以上,基础母牛比重达到65%以上,育肥牛突破2万头,良种率达到60%以上。


    调优结构,调绿布局。为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国家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高产稳产人工饲草料示范基地,建设以提高饲草产量和牲畜良种率为重点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引导建设以草畜平衡为前提的现代草原生态牧场,鼓励牧区和半牧区建设一批以饲喂全混合日粮为主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全国共有15个县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2022年内蒙古扎鲁特旗、扎赉特旗、西乌珠穆沁旗获批实施项目。


    随着2023年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工作的全面启动,西乌珠穆沁旗7个苏木镇93个嘎查的2637.34万亩草牧场正在进行45天的“休养生息”。


    在浩勒图高勒镇,牧民们提前做好休牧场地规划、饮水保障、饲草料储备等工作。今年乌兰哈拉嘎苏木13个嘎查实施了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涉及草畜平衡面积为410万亩,小畜为19万头,大畜为4.8万头只。


    “通过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我知道了休牧能使牧草顺利返青,可有效避免牧草被牲畜过早啃食、踩踏而导致草场生产力下降等问题。今年,我家养着400多只羊,早就准备好了充足的饲草料。这不,我把休牧场地标示牌子也挂上了。”巴彦温都日呼嘎查牧民宝音乌力吉说。


    以退为进,从“靠天养畜”中突围,向“生态养殖”转型升级。这只是西乌珠穆沁旗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措施之一。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立足资源禀赋,秉持“以草定畜、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个“畜”势勃发的绿色草原呈现眼前。


    2022年,该旗天然草场平均盖度达到60.4%、平均高度达到23.6厘米、平均地上生物量达到85.8公斤/亩。去年,打造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基地5850亩,统一种植全株玉米,每亩产量达到6000斤,增加优质青储玉米储备约1.7万吨。


    一场初夏的小雨过后,扎鲁特旗嘎亥图镇尼玛拉吉嘎查牧民吴海林家的圈棚里更显生机,有的小牛在慢悠悠地吃草,有的在棚圈中蹦蹦跳跳撒着欢儿,一只只牛犊在吴海林一家的精心照料下日渐壮硕。


    “前些年陆续盖了标准化棚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天气等自然因素对牲畜的影响,牛犊长得又快又壮。”吴海林欣喜地说道。2022年秋天,吴海林储备了300多亩青贮,3000捆牧草、1500捆玉米秸秆,做好了牲畜安全过冬春的充分准备。他还自己动手加工饲料,让家里的牛都能吃到优质、价低的“口粮”。


    如今,扎鲁特旗越来越多的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走上了科学养殖、少养精养的致富路。2022年牧业年度,该旗牲畜存栏达到298万头只,肉羊加工转化率为81.5%,转化率增长17.7%,建设改造2.9万头加工能力肉牛屠宰生产线2条,畜牧业发展总体布局更趋合理。


    产业发展转型,草原底色更浓。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对保障牛羊肉、乳制品等畜产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试点地区将重点围绕草原承载力、饲草料保障、养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等持续发力,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记者韩雪茹)

    2023-05-25
  • 生态环境部通报1—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中新网5月24日电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24日消息,生态环境部通报4月和1—4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1.1%,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4.7%,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7%;PM10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6%;O3平均浓度为1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SO2平均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NO2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CO平均浓度为0.8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1—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4%,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7%;PM10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9%;O3平均浓度为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0.8%;SO2平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2%;CO平均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


    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2.7%;1—4月,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7.1%。


    重点区域来看,4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0.1%,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9.6%,同比上升9.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4%;O3平均浓度为1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较多的城市为安阳、郑州和开封等城市。1—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0.0%,同比下降8.1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8.1%,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3%;O3平均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6%。


    4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1%;1—4月,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2.5%。


    北京市4月优良天数比例为80.0%,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3.3%,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1%;O3浓度为11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4%。1—4月,优良天数比例为75.8%,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5.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4%;O3浓度为1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


    4月,北京市由沙尘天气导致的超标天数比例为16.7%;1—4月,由沙尘天气导致的超标天数比例为7.5%。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8%,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O3平均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1%。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较多的城市为亳州、徐州和阜阳等城市。1—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6%,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O3平均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


    4月,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0.6%;1—4月,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5.1%。


    汾渭平原11个城市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3.6%,同比下降24.6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0.0%,同比上升10.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O3平均浓度为1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较多的城市为吕梁等城市。1—4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2%,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0.3%,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6%;O3平均浓度为1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


    4月,汾渭平原11个城市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0.0%;1—4月,由沙尘天气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7.1%。


    重点城市排名。4月,168个重点城市中,海口、拉萨和张家口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从第1名至并列第20名);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并列倒数第19名)。


    1—4月,168个重点城市中,拉萨、海口和舟山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从第1名至并列第20名);咸阳、西安和渭南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倒数第20名)。








    图自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

    2023-05-25
  • 草原煤城“追风逐光” 邻里“牵手”绿动未来

    驱车行驶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处,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远处,一排排“大风车”沿着山脉高耸矗立,巨大的扇叶在风中转动着长长的“手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电……霍林郭勒——这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正在加快“追风逐光”的脚步,摘掉“双高”标签,一路向“绿”而行。


    5月13日,霍林郭勒市委副书记、市长嵇海洋带队与邻近的兴安盟科右中旗达成战略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牵手建立新能源跨盟市开发联动机制,共同谋划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


    “霍林河地区是通辽市的重工业基地,主要产业链是煤电铝及铝后精深加工,目前,我们的电解铝产能是270万吨,电力装机956万千瓦,但新能源占比低,为解决能耗高、排放高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绿电替代是必由之路。”嵇海洋介绍,霍林郭勒市的企业在科右中旗建设新能源项目,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投资、产值、税收等全部归科右中旗统计支配,霍林郭勒市负责消纳,这样不仅解决了霍林郭勒市绿电占比低的问题,同时也能带动科右中旗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邻里“牵手”实现绿电就近消纳,就此为霍林郭勒市新能源建设用地不足提供了“破局”之道。


    走进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电厂机组的发电声在耳边轰鸣,这家拥有燃煤自备电厂的电解铝及铝材料深加工企业,是此次参与在科右中旗建设新能源项目的企业之一。


    “目前我们电厂火电装机容量是132万千瓦时,现已并入新能源6万千瓦时。等兴安盟的新能源基地建成输电,预计2-3年后,锦联公司的供电网络将并入84万千瓦时新能源,届时所发电量全部用于铝厂消纳,年度新能源的供电量相当于一台66万机组的火电供电量,可节约标煤57.2万吨。”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电厂厂长助理王军告诉记者。


    距离锦联公司不远处,就是为整个开发区铝后加工企业提供电力保障的增量配电网,在其电力调度中心的数字显示大屏上,新建绿电线路已经标示清晰。


    “我们在科右中旗的5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目前设计人员已经丈量了260平方公里,完成了150个风机点位、集电线路及风电场升压站的选址工作,并完成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生态红线、水源地、军事设施等限制性风险排查工作,计划7月份全面开工建设。”霍林郭勒市电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占军向记者介绍,到2024年底,霍林郭勒增量配电网将实现接入新能源52万千瓦,包括霍林郭勒市境内32万千瓦,科右中旗境内2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发电将实现全额消纳,可以为开发区内接入配电网的35家用电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绿色的电力供应。


    坚定不移向“绿”而行,霍林郭勒市一方面大幅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应用消纳比例,另一方面稳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就在3个月前,由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建设的我国首个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霍林郭勒市成功试运行。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总经理赵晋宇介绍,此次成功试运行的储能系统,每次最多可储存6000千瓦时电量。该储能项目融入产业链后,不仅能够为储能技术研究示范提供可靠的实证数据,同时可以发挥“削峰填谷”作用,实现储存富余电量和填补电力缺口的目的。


    提升产业“含绿量”,发展更有“含金量”。保持工业发展向“绿”而行,不仅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还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得稳、行得远。


    5月15日,在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电池箔及配套坯料项目设备已经开始带料调试,旁边生产出的0.006毫米铝箔薄如蝉翼,厚度只有一张纸的1/17。


    “该项目完全达产后年可生产锂电池铝箔20万吨,现在‘绿电铝’是我们下游用铝企业的需求新趋势。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使用绿电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园区能早日实现绿电替代。”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奇云说。


    “追风逐光”,绿动未来。霍林郭勒市能源局副局长赵福晓介绍,“十四五”末期,霍林郭勒市将实现电解铝产能405万吨、铝后加工产能415万吨,年用电量约为620亿千瓦时。届时,将新增新能源装机690万千瓦,年可发绿电228亿千瓦时,绿电消纳比例达到38%左右,年可节约标煤68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万吨以上。(记者胡芳郭洪申高慧霍晓庆贾奕村王晓博)

    2023-05-24
  • 包头市荣获“世界绿色硅都”称号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开幕式上,包头市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颁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全球太阳能电池领域权威、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亲自为包头市授牌,“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之后,又一项美誉落户鹿城。





    据悉,包头集聚了40多家光伏企业,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预计今年底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将分别占到全国的40%,2025年将分别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占到全球的45%。


    未来,包头市将继续扩大光伏硅优势,建设全球最大的晶硅材料生产基地,打造万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并加紧布局、做大做强电子硅、有机硅产业,建设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和有机硅产业集群。


    当前,包头市正在加快推进四个5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和四条新能源输电通道建设,将大青山以北的“绿电”源源不断送到山南各工业园区,为晶硅产品低碳化绿色化生产提供最有力保障。到2025年全市光伏产业使用“绿电”比例将达到40%以上,使光伏产品获得领先行业的更低碳值,为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进军欧盟等国际光伏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


    与此同时,包头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双良、大全、弘元、新特等企业的研发中心陆续落户包头,国家光伏硅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包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硅产业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中心、检测中心、推广中心指日可待。(记者蔡冬梅)

    2023-05-24
  • 内蒙古合力织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相关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生态环境、林草、农牧、水利等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新成绩。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为摸清全区生物多样性本底,内蒙古开展了多项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全区生态系统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最新研究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支撑。


    调查显示,按照生态系统纲(植被型组)划分,全区生态系统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5个自然生态系统纲,外加农田生态系统。此外,内蒙古根据历史数据及现状调查结果,以植被群系为单位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1:100万生态系统类型图”以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6个盟市“1:50万生态系统类型图”,生态系统分类单元从植被亚型精确到群系水平,全区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精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1:400万提升至1:50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划分出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序。按照生态系统的稀有性、独特性和典型性,划分7个最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序及11个次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序,为更有针对性地保护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内蒙古还对全区野生维管植物、栽培植物、苔藓植物开展调查并逐步摸清利用价值。目前,全区野生维管植物(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有144科、737属、2619种,其中种子植物2551种、蕨类植物68种。根据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内蒙古分布有重点保护植物4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貉藻和发菜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45种。


    在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内蒙古计划用5年时间,基本查清全区林草种质资源现状。目前,累计完成调查线路长度超10万公里,收集林草种质资源近2000份、制作标本1.7万份,部分地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大花杓兰、二叶兜被兰、二叶舌唇兰、羊耳蒜、野大豆、半日花、脱皮榆、蒙古郁金香等一些新记录种和重点保护植物。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损害农林牧渔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此,内蒙古重点开展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调查监测,基本掌握了长刺蒺藜草、刺萼龙葵和三裂叶豚草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并重点针对上述恶性入侵杂草,开展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和应急防除。


    此外,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2022年内蒙古在黄河内蒙古段、西辽河、嫩江、乌梁素海、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湖等地区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9600余万尾。为探索水生野生动物救助保护,核定鄂尔多斯市隆胜野生动物园、包头市正翔海洋公园为自治区级水生野生动物救助站。(记者帅政)

    2023-05-23
  • 让更多山川披绿、林海生金(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生态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站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家的果园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在马雪梅的记忆里,许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连草都不长,别说树了”。


    “不是良田,我也要把它变成良田!”专家一个个找,办法一个个试。果树种不活,就先种草。种草、养山,慢慢地,土地有了变化:雨水逐渐往下渗透,土壤里层也变得松软湿润。多年努力下来,她承包的荒山变成了绿山,她也靠着种树和养殖有了不错的收入,还带动了10多户乡亲就业致富。


    马雪梅的故事,是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例证。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勉励“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绿水青山里藏着怎样的金山银山?作为“两山论”发源地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有发言权。这个“五一”假期,余村村民潘春林又忙得不亦乐乎。从“挖山”的矿工变身“护绿”的农家乐经营者,潘春林靠着余村的绿水青山,在家门口赚钱。安吉县凭借小小白茶叶子富了当地百姓,还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产业产值。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北岸林场,林业工人在护林的同时,围绕“林”字做活“绿文章”,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了“不砍树照样能致富”;在山西右玉,林木绿化率从0.26%增至57%,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生态牧场、特色旅游鼓起村民“钱袋子”;在陕西延安,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小苹果”形成大产业,助村民挑起“金扁担”……思路一变天地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关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就能创造更多“点绿成金”的新奇迹。


    转化往往需要“催化剂”。生态产品多数属于公共产品,很多时候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方式交换。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尤为必要。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几千亩天然阔叶林如同绿色海洋。村民不砍一棵树,靠卖碳票挣到10多万元。这样的“美事”,源于当地林业碳票制度释放的红利。借助碳票,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给林木所有权人带来“真金白银”,让当地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更坚定、获得感更充实。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绿水青山的颜值必将更高,金山银山的成色定能更足。


    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路子选对了就要持续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这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的必然要求。

    2023-05-23
  • 文博领域专家学者相聚郑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制图:齐欣





    地处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珍贵的项饰品。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国家文物局)





    作为迄今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省庄文化聚落,陕西西安太平遗址出土陶器类型丰富。图为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器物组合。





    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对于研究商代都城建制、郑州商城兴废有重要价值。图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在考古现场介绍情况。


    本报记者赵晓霞摄


    二里头、殷墟遗址有哪些考古新进展?黄河岸边的史前石城有何神奇之处……日前,150余名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以下简称“郑州论坛”),12位考古工作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这一主题,介绍了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这些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不同模式与丰富文化内涵。12处遗址时间节点关键,区域地位突出,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与发展的精彩面貌。


    揭示新石器时代最早期的遗存面貌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和农业起源是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专家表示,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和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均揭示出新石器时代最早期的遗存面貌,呈现出先民们改造自然和创造文化的图景。


    地处海岱腹地的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部,距今1.1万年至1.5万年,遗址保存完整、遗物丰富、性质明确、年代关键。


    据项目负责人赵益超介绍,遗址发现了一处人类活动营地。营地保存完整,至少有火塘3处,围绕火塘发现1000余件遗物。遗物以动物骨骼最多,陶片、陶塑次之。“这些新发现加深了人们对该时期陶器的认识,为国际上更深刻理解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遗址内红烧土遗迹反映了古人从适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的重要跨越,为研究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赵益超说。


    陈星灿表示,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关键缺环,是华北地区乃至东北亚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改变了东亚地区农业起源模式的观察维度,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农业起源路径的差异。


    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地处蒙古高原南缘,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据四台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赵战护介绍,2020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四台遗址进行新一轮的发掘和研究。发掘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贝类遗物800余件。依据地层、测年、遗存特征,将其划分为年代不同的5组遗存,以压印纹筒形陶罐、陶板状器、细石叶石器、研磨器等典型器物为代表的第一、二组遗存,文化特征鲜明,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此外,考古所见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生计方式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转变。


    “四台遗址反映出来的区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国北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将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文化区——燕辽文化区,或称之为北方文化区。它不仅填补了燕辽考古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为解决旧新石器时期过渡、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等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赵战护说。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有了新资料


    根据10余位专家的报告,相关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不仅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资料,还更新并扩充了人们此前的认知。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是一处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据该遗址项目负责人张小雷介绍,遗址首次以确凿的资料证明,核心区经过大规模人工营建,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此外,以钺为主要物品的大型仪式活动遗迹以及玉石器、石雕残块的出土,丰富了对凌家滩文化内涵和信仰体系的认识,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陈星灿表示,凌家滩遗址最新发现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祭祀遗存、独特的玉石陶器,进一步刷新了学术界对该遗址社会背景、规划布局、功能性质、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程度、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作用等核心内涵价值的认识。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的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小宁介绍,为理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2021年、202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距今约5100至4700年。


    “这个阶段的考古收获包括: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围成的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发现了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在‘宫城’内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高规格器物,发现大量碳化水稻。”张小宁说,“南佐遗址白陶、黑陶、绿松石、朱砂、双腹盆、圜底缸以及大量水稻等的发现,表明南佐和长江中游、海岱地区甚至更南方广大地区存在广泛联系。”


    张小宁表示,这些发现改变了以往对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文明进程的认知。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51公里。据项目负责人张光辉介绍,碧村遗址是晋陕大峡谷东岸一座拥有双重城墙的大型石城,与同时期盛极一时的石卯古国在时空上遥相呼应;其控扼黄河两岸的突出战略位置,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城防系统,彰显了浓重的防御色彩,展现了矗立于黄河东岸碧村遗址的特殊屏障作用,为解读晋陕黄河两岸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文明形态提供了关键材料。


    促进学术交流为后续研究提供动力


    除上述遗址外,“郑州论坛”还展示了陕西西安太平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等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陕西西安太平遗址作为迄今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省庄文化聚落,其大量房屋建筑、墓葬及高等级玉器、陶器、卜骨等展示出该遗址中心性聚邑的地位,为关中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并奠定了该区域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作为早期夏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其完整的龙山文化晚期城墙、护城河、城址和巨型祭祀遗迹,以及一批带有浓厚夏代早期都邑礼制色彩的高等级文物,彰显出新砦遗址对探寻夏王朝早期都城与文化的重要价值。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多条主干道路,揭示出其多网格式都邑布局,形成作坊、宫殿、祭祀等独立的功能分区,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井然有序、严谨明显的社会结构,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也为先秦时期其他城址布局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参考。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的发现,印证了西吴壁作为商代前期晋南地区中心聚落的重要区域地位,为探讨晋南地区商代人群构成、礼制源流以及商王朝国家形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作为商代白家庄期(中商)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其出土的金覆面、高等级铜礼器组合及殉狗葬俗,对研究商代王都贵族葬制具有重要价值。其附近的多组夯土建筑基址填补了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聚落结构形态的空白。该墓地对于研究商代都城建制、郑州商城兴废及其与小双桥遗址的关系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殷墟商王陵园隍壕的发现,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晚商时期大邑商都干道、人狗组合祭祀坑及王陵区西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商代社会性质、祭祀活动及周灭商后的国家治理方式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作为迄今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西周聚落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全面揭示商周时期泾河流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组织等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等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陈星灿看来,“郑州论坛”上关于12处重要遗址的主题报告,带来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考古成果传播,为相关考古研究走向深入增添了动力。


    链接


    “郑州论坛”


    “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是中国考古学领域常设学术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重大专题学术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会址常设河南郑州,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三届。


    “郑州论坛”搭建了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传播平台,为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延伸阅读


    在“郑州论坛”上,多学科联合、跨学科研究成为项目介绍的“标配”。科技手段不仅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研究分析、文物保护的全过程,还助力多维度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


    在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发掘过程中,发掘团队围绕区域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遗址周边景观重建、堆积形成过程、遗物埋藏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考古研究,从年代、沉积、植被、气候等多个角度探讨以赵家徐姚遗址为中心的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人地互动机制。


    甘肃省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一开始就将多学科合作研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碳十四测年、动植物考古、陶器残留物分析、陶器科技分析等诸多方面。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小宁介绍,植物鉴定显示南佐宫殿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次是粟黍;陶器残留物分析显示彩陶平底瓶可能装过谷芽酒,白泥堆纹罐盛放或烹煮过肉类;陶瓷科技考古分析显示南佐“宫城”区出土物还体现出与长江中游、黄河下游等地区的远距离联系。“陶器烧成温度绝大多数高于1000℃,最高能达到1116℃,表明已达到很高的烧造水平。”张小宁说。

    2023-05-22
  • 全国首家省级碳计量中心落户辽宁大连

    人民网沈阳5月22日电近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大连市举办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筹建和辽宁省容量计量检定站建成揭牌仪式,标志着全国首家省级碳计量中心正式落户大连。


    碳计量,是碳市场、碳交易的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支撑。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的建设以重点领域电碳为切入点,将碳计量工作和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为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助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重点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效计量支撑和技术保障。


    辽宁省碳计量中心(电碳)将紧密对接国家、辽宁“双碳”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加强电碳计量技术研究、路径探索和制度建设,助力建立健全“双碳”计量体系。开展碳排放、碳监测、碳核查、碳足迹、碳交易、碳汇等相关基础、前沿和应用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电碳领域计量器具在线检定校准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加强电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提高电碳排放数据质量,服务碳核查、碳交易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政府、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诊断、碳计量审查等技术服务,推动碳排放从“核算”向“测量”转变。

    2023-05-22
  • 新华社评论员:在以学增智中不断提升能力

    “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以学增智”的丰富内涵,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以学增智,要提升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凝聚社会力量、防范政治风险,切实担负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以学增智,要提升思维能力。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不断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以学增智,要提升实践能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思想必须见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要求,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练就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们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3-05-19
  •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生态②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


    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个成功的环保案例背后,往往有一个关于制度或法制的故事。


    卢孝华的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离长江只有数百米。白天到江边看风景,晚上去江边跳广场舞,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浩浩江水、绿地花海,让她感到惬意舒心。


    遥想多年以前,桥林街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桥林街道的18.9公里长江岸线上,最多时聚集了47家大小船厂,切割、轧钢、除锈、喷漆,既是生产工序,也是污染源头。沿江居民抱怨:“江边呛得睁不开眼,我们是‘滨江不见水,近水不亲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刻转变,制度长出“牙齿”。南京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


    不断织密织牢的制度之网,助力船厂变绿地、码头变公园。一段段“生产岸线”变成诗情画意的“生态岸线”,生动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提出“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明确“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建立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天,河长制带来河长治,一幅幅鱼翔浅底、人水相亲的图画徐徐铺展;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也让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共识,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前不久,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公布,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啃最硬的“骨头”,解最难的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自2015年建立实行以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释放出“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的强烈信号。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甘肃祁连山由乱到治,陕西打响秦岭青山保卫战,青海木里矿区重披绿装……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进行,既彰显了制度建设成效,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各级领导干部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责。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相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将会更坚实,成果将会更丰硕。

    2023-05-19
  • 首府打造城绿相融的“无界公园”

    5月16日,习惯到青城公园晨练、休闲散步的呼和浩特市民们发现,青城公园四周的围墙和栅栏在不经意间已被拆除,整个公园美景延伸至街区,不用进公园便能近距离欣赏到园内的旖旎风光美景,好不惬意。


    据了解,今年“五一”节过后,呼和浩特园林部门便着手拆除青城公园东、西两侧栅栏、围墙,着力将青城公园打造成“无界公园”,将曾经被挡在围墙内的公园景色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同时,也让市民出入游园更便捷。


    “以前公园有围墙,入园需要绕很大一圈到大门口。现在好了,围墙没了,进公园不用绕路了,出门溜达溜达,不知不觉就来公园了。”每天去公园晨练的市民高先生说。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拥有各类公园、游园345处;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486处,位居全区首位。该市逐年推进“无界公园”建设,越来越多的公园因地制宜拆墙透绿,将园内的绿地、山水景观延伸到街区,经不断改造升级后,变身24小时开放的城市“绿色会客厅”。(记者皇甫秀玲)

    2023-05-18
  • 累计发电量全国第一 内蒙古能源产业向“新”而行 向“绿”转变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17日电(刘艺琳、实习生拓宇婷)5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自治区能源局专场会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1—4月能源经济运行、发展情况。





    “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自治区能源局专场会议。实习生拓宇婷摄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1—4月,自治区能源经济特别是新能源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加快的发展趋势。


    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4个月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531万千瓦,是去年(2022年)同期规模的5倍,并网总规模6713万千瓦,装机占比37.5%,较去年同期提高2.4%。新能源发电量567亿千瓦时,占比24.4%,同比提高2.8%。


    能源经济布局更加集聚集约。蒙西沙戈荒地区3个单体12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正在推进,第三批大基地2280万千瓦新能源刚刚获批,新能源单体建设规模已从十万千瓦级奔向百万千瓦级。呼包鄂风光氢储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风电已形成500万千瓦,光伏已形成1000万千瓦的供给能力,产业上下游配套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新能源产业经济布局更加集聚集约。


    能源重大项目投资增长有力。前4个月能源重大项目手续办理、开复工率均超过55%,完成投资达到3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也是近年来手续办理、开复工最好的一年,其中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7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6倍。风光氢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完成投资约158亿元,氢储装备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完成投资超过21亿元。


    煤炭兜底作用相对稳定。前4个月,全区调度煤炭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2.25%,其中外运煤炭占比稳定在60%左右,约2.4亿吨。


    电力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前4个月,全区累计发电量2321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3.8%,同比增速提高8.5%,三年来发电量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4.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风力发电达到4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光伏发电达到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全区外送电量908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5%。全区全社会用电量15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较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二产用电量13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油气增产上产稳步推进。自治区前4个月原油产量94.82万吨,同比增长17.82%。天然气产量113.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7%。煤制油产量40.59万吨,同比增长3.07%。煤制气产量9.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4%。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将继续围绕加快推动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新建项目手续办结率和开复工率、优化完善能源产业政策、推动在产煤矿稳产增产等方面开展工作,深入推进自治区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5-18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